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苏教版初中化学

篇1

>> 浅谈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间的教学衔接 浅谈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衔接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衔接 浅谈初中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衔接 初中化学中的“优先”原则与中考化学解题例析 中职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刍议职高化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 浅议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从小学科学的生物教学看小学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刍议初中化学科学素质培养 初中化学科学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 浅议初中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性教学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归类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4-9.

[2]郝京华,路培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科学(三年级~六年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2):81~87.

[5]李佳涛,王静,崔鸿.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的美国科学教育课程――基于《K-12科学教育框架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3,(5):20~26.

篇2

【关键词】 核心素养;化学复习课;实践与思考

当下教育教学行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素养同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传授与培养而获得,并且代表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作用便是为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为之后更加深入的高中学习服务。化学是一门实用且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类学科,其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等等有益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内涵。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复习课堂,便是汲取这些内涵,让复习课堂更加的丰富,使学生在课堂获得的内容更多。

一、在复习中强调知识的规律与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复习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复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领悟知识学习的规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化学符号有时既可以表示微观水平上的某种物质,转化到宏观水平上又变成对某种物质另一种状态的形容了。所以说化学符号有时可以成为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也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事实上就是要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个方面去考虑、看待化学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念,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如此,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物质的变化与状态进行解释与分析,能够更好地分析化学问题,更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时,宏观来看,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从微观来看,是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各自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离子之间的置换与反应。

二、在复习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科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学科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在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目前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低楼层的楼房中,为避免潮湿而是用的“除湿剂”主要是什么成分,它为什么能够起到除湿的效果;交警在测试驾驶员是否酒驾时所利用的工具,是按照怎样的化学原理以及乙醇的什么性质来制作的;为什么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使用高锰酸钾而不是其他的方法等等。成功地运用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复习课堂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苏教版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很多生活常识讲解淀粉与油脂、蛋白质与维生素的知识点,既靠近学生生活,又能够帮助理解。

三、在复习中运用趣味教学引导思维

思维能力应当属于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思维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重表征,理解不同世界中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状态,多方面考虑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复习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通过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走进化学的世界,在活跃而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化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记忆方法,制作元素卡片进行一些记忆类的小游戏,缓和一下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元化的记忆方法,提升知识记忆的效率。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世界中的状态与性质,并写出不同性质下所发生的反应等等,比一比哪组写得更多。

总之,复习课是学生比较不感兴趣的课程,相比起新课而言对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分析运用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复习,开展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激发出潜能。师生之间通力合作,将知识内容的巩固融入到能力发展的活动中来,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先,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当中复习知识、提升能力,也能够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将不同于从前的枯燥,学生也能被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篇3

一、多媒体及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手段集影视功能之长,它能以二维的形式全方位地把声音、画面(动态)、场景氛围直接呈现给学生,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动画效果的设置,它有效地突出了课堂环节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应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根据需要进行场面的选择和变换、某一特定部位(如:横截面)的动态呈现、物体运动状态的模拟仿真(如物体间的碰撞场景),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想象和理解上的引导。如:利用二维动画中路径动画和变形动画技术以及与声音相结合所开发的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可以较为理想地把串并联电路的差别与原理、电路中电流的真实流向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眼前,同时还可以配以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感觉。

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中为展开课堂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素材库的同时,也为课堂上的“教”与“学”及时充分地展开互动提供了便捷。物理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能把电子白板集挂图资源库、注释库、超链接库、动画库及动画效果于一体的功能利用好,从时间、空间、色彩、声音、动感方面始终给学生以新鲜感,让课堂从始至终处在高效、快捷的状态之下,让学生借此主动地观察和实验,辅以用电子白板将学生学习的片段或整个过程随时进行回放,进行复习巩固和调用。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率、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如:教师在进行串并连电路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调用白板资源库相应的图案在白板上亲自操作、反复演示电流在串联和并联两种电路中的真实流向的整个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完整地展示出来,并对原理进行简要的解说;之后,对练习过程中的错误通过回放进行必要的分析,最终形成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深刻映像。

二、多媒体及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

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不冲突,只要我们能各取其长,适时而又恰当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多媒体比起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来,其显著的特点一是体现在呈现真实情境。如:机械能、动能、热能的产生过程。这些过程在现实中我们不是没有条件就是无法完成,如果能通过二维动画及其相应的效果呈现(必要时,可以反复再现),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不断地去思考,再辅以教师的语音或动作提示、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快地弄清楚其中的原理。二是体现在仿真或模拟实验方面。如:可以较为理想地呈现不易观察、具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进行的实验。对于那些不易观察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像影视作品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的课件让学生反复观察,在观察中结合画面来领悟规律和原理。如:对于极具危险性的碰撞实验、核能产生和释放实验,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仿真情境呈现,让学生得出结论。三是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多媒体可以通过较大容量的图片、声音、动画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住重点、时时向难点挑战。如:学习凹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时,学生完全可以脱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必接触那么多的实验仪器,通过对直观的课件观察,快速形成具体而深刻的映像。

交互式电子白板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便于课堂上师生、生生交互活动,弥补了多媒体所不具备的“局部放大功能”“存储功能”“探照灯功能”“编辑、批注功能”“回放功能”“绘图功能”。

首先,针对于“交互”的特点,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学生方面应比以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状态、学法指导的研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更加注重设计便于全员互动的教学过程及其贯穿始终所选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更加鲜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价值观教育;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学科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得到了人们高度关注。初中教学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此,新课标提出,初中化学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普遍认为价值观教育属于德育课程内容,未能积极探索适合的培养策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展开了探讨,旨在促进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概况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其以实验为前提条件,实际教学中通过价值观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还引导其拥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力以及积极的情感。但如今,化学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即:重知识与结果、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制约着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及落实。

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国相关规定,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其明确指出了化学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目标,其中涵盖了对待物质、自然、科学、社会及自身发展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其不仅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其专业技能,还利于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逐渐拥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两个课标全面呈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求真、向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层次性,主要是因初中生年龄各异,教学实践中应考虑学生的特殊性,采取多元、各异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设计及策略

1.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要素:面向全体学生,借助贴近生活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在教学中应兼顾学习结果与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通过多元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化学教学设计应注意内容:一是,教师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执行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三是,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方法。

现阶段,初中化学价值观价值目标难以有效落实,具体问题表现为:第一,根据既有的设计要求可知,为了落实化学价值观教学目标,应使用外县的、可测的行为动词展开描述,但实践中学生感受、体会难以言传;第二,化学价值观拥有众多层次,如:注意、反向、偏向、追求及角色化等,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微妙性,但设计中难以实现贴切、精准的描述;第三,化学价值观目标有着丰富与多样的内涵,但实践中受客观、主观等因素影响,教师将其视为德育教育,致使其设计目标缺乏全面性,如:仅在教育中体现热爱家乡、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而忽视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价值观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落实化学价值观教育目标。实践中应采取以下设计策略:一是,利用外显化的行为动词,新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应具备精确化、可策划及具体化等特点,为了外显内隐心理过程,应尽可能地选用可测、精准及外显的行为动词,以此彰显目标的各个层次。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设计该目标时,分划分为不同层次,注意层为观看环保新闻、反应层为关注环保新闻、偏向层为重视环保新闻,角色化层为正确的环境观及环境行为。各层的目标具有递进性,提高了设计质量。二是,增加具体化的行为内容,为了增强化学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实践应积极利用具体化的价值观教育,如:化石燃料利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灾难性电影、新能源开发等视频,煤炭或石油的实物样品、图片等,借助上述学习媒体,转变了传统平面化教学行为,使其具有了多角度特点,利于纠正学生不良环境习惯,便于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三是,提供情景化的行为条件,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情景化的行为条件,具体是指为描述化学学习媒体及化学学习时间,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信息。例如,全球变暖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并尝试提出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环境,主动抵制不良的行为。

2.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探索如何达成价值观教育目标,还要结合初中生的具体特点,创新教学策略,具体方法如下:

(1)打造和谐、平等与民主教学环境。国外学者曾指出课堂上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成败,教学具有艺术性,应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生兴趣,使其自主、主动学习。教育的前提条件为师生交往,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价值观目标落实。此外,价值观是学生心理特征,具有内隐性与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其情感、性格等,经有效沟通与交流,逐渐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自由、愉悦与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易于敞开心扉,通过真诚、坦诚与诚恳的交流,情感教育成效将更加显著。例如:关于空气内容,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构成的,如果单一介绍各组成部分,则过于枯燥与乏味,教师可利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借助空气污染资料与视频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包括空气污染成因、类型、危害及防治措施等,通过全班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其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向积极、有意的方向探索,通过上述教学,保证了情感教育效果,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2)合理运用教材内的价值观教育素材。在既有的化学教材中价值观教育内容较为隐蔽,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各个知识的价值,并对其给予深入挖掘。新教材中涵盖诸多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如:以文字、插图等形式展现的化学社会问题、化学科学发展等。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情境,此时,要求教师应了解教材内容的价值信息,并在备课中给予挖掘,将各重点内容均赋予双重价值,即:情感与思维活动。例如:关于爱国制碱专家的内容,教师可采用问题引导、讨论交流、感悟的新型教学模式,融合情感与思维活动,以此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使其接受相应的感染,进而利于达成共育目标。

(3)进一步扩展价值观教育范围。初中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内化课堂知识,提高自身素养,还可丰富其化学学习方法,使其逐渐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推荐其阅读与科普类读物,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实验活动,以此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感受化学魅力,并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了解合作、宽容的重要性等。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探讨了其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相信,在各项措施落实基础上,初中化学教学成效将更加显著,初中生将逐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其综合素质也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严西平,王伟群.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化学教与学,2013,06:2-3.

[2]陆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及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三星级普通高中;化学;教学

我们要适当改变对教材的地位和教师的角色问题的看法.目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的空白、空表格,很多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对实验基本上没有现成的现象描述.只有真正地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或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才能形成结论性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或规律,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苏教版教材更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过程性(即程序性)和综合性,同时也促使我们教师改变自己的角色.

其次,我们要静下心来,研究学生的基础及定位,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学生情况,开展有效教学.

1.抓好起始教学,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快就觉得化学很难学.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一学生刚从初中上来,由于年龄、心理水平限制,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结合学科特点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尚未形成,对高中化学学习的节奏、知识容量、能力要求都还没有心理准备.

(2)初中化学基础不扎实,给高中学科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学生眼里高中化学是新的学科,对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内容、要求、学习方法等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3)高中老师认识上的错位将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老师认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化学,有些基础知识应该比较扎实.于是,很多老师认为初中内容不必复习,没有必要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早开新课早结束,加快进度,多留出复习时间.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学科学习的思想认识和方法基础以及心理准备对学习的影响,而且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如何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初高中衔接教学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

2.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切实掌握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实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正确运用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处理

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写者都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公民基本素质要求和社会发展对化学的要求、化学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一贯做法,强调多层次、选择性.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因为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一些必需的化学知识,但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化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因此,我们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定位教学要求,不必过多地考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深度,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发展(包括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提高科学素养.

4.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资料、同步练习题的编写与积累

教研组内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总结新教材的使用体会和经验;发挥集体的力量整理和编写与新教材配套的适合我校学生的课时作业、试卷等资料.原有资料中的有些题目可以经过重组编入,要严格把握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不超前,不超出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尤其是初始阶段综合性不宜太强,编写相关习题资料要注意突出基础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和习题的功能.

5.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主体性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主体性的体现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何使学生确立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又一难题.他们习惯处于被动的地位,习惯于“被人指使”的学习模式,只会听讲,只会做老师发下的练习题……,不愿多动脑筋去自主学习,这一系列问题使老师们感到很无奈.

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靠课堂教学.我们尽可能在课堂上将教学方案设计得巧妙一点,将学生的活动设计得多一点,多给一些学生动手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优化学习方法,想一想阶段性的知识收获、学习困惑以及做法、体会或对学科中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加以整理并与人共享,逐渐使他们改变观念和习惯,希望他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师雪琴、康力平.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发展趋势.南京师大学报.

[2] 殷炳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叶奕乾.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6-0017-0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理论。所谓螺旋式课程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的“概念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计,学科知识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显著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与此相适应,学生有效的学习就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要为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布鲁纳一方面坚持学科结构的理论,另一方面坚持儿童可教的观点,这两者结合就产生了课程编写的螺旋型模式。

一、高中化学的螺旋式特征及其教学困境

(一)高中化学螺旋式特征

螺旋式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结构”的原则,化学必修1与必修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化学课程来体现。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择性。高中化学必修与化学选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是在初中、必修两个学科结构体系基础上螺旋式发展形成的,体现了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困境

螺旋式课程的一个弊端是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1]。螺旋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但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知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螺旋式课程强调了学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前后知识之间时间跨度大,对教学效果考虑不足。以往的化学课程更多地是具有直线型课程的特征,而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多地具有螺旋式课程的特征。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些教师不能准确领悟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对知识的难度、深度控制失当,必修教学中试图一步到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接近高考要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与困难,在选修教学时又常常是炒冷饭,更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高一的课像高三,高三的课像高一”的怪现象。不恰当的教学定位也造成课时不足,科学探究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空谈。部分教师忽视了高中化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缺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衔接,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缺乏条理性、系统性,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杂乱无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做好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定位及各模块衔接教学可以有效破解这一困境。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内涵

(一)衔接教学的实质

“衔接”本意指事物首尾相连。“衔接教学”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即化学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相互连接。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是指对高中化学各模块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出适宜学生发展的各阶段内容和能力水平,适宜教师教学的各阶段的操作方法和模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提供有效的学习机制。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不仅是指模块内和模块间知识上的衔接,还有学生学习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

(二)衔接教学的原则

衔接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指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既指学科的逻辑系统,又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还指范围上的从窄到宽、深度上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螺旋式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符合知识间内在联系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但要把课程编排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学必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差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在教学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螺旋式课程的方向是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思维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建构学科模型、实现应用情境的类化和拓展,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衔接教学的类型

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从目标上分,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衔接;从形式上分,包括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内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间的衔接;从要求上分,包含初中化学已经掌握的水平、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高考化学要求的衔接;从主体上分,包含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的衔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等等。

三、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的定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的是全体高中学生,它是有兴趣学习化学、有志于从事化学研究的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必修模块的教学需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它还为高中阶段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的教学定位应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的三维目标要求有显著的差异。如“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必修阶段大多为“知道”或“了解”层次,“理解”与“应用”层次的较少。选修阶段要求上除一定量的“知道”、“了解”层次之外,“理解”与“应用”层次的数目增加,多于必修阶段[2]。在“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同样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高中化学必修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高考考查目标有所不同,在实施必修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例如,必修2原电池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转化为电能”这一观念而设置的,以原电池模型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化的观点,它的重点不在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更不是进行定量计算。虽然高考化学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定量计算等,但是高考考的是《化学反应原理》要求的知识水平。在必修阶段如果讲到这个层次,显然违反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必修模块内的衔接教学应注重知识的生长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有关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是终结性要求,描述的是终结水平,即学习某一必修模块后,应该达到的水平。而教材的编写中,出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等考虑,有时把某一内容分散到不同模块中(如苏教版中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或分散在某一模块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知识的呈现次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其处理成不同阶段对应不同要求水平。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点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课堂,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衔接教学。例如,苏教版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每一次的教学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循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第二次教学时,第一次的要求就可成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通过学生回忆,适当的检测,为本段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模块内衔接教学的研究,加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增强对化学学科体系、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编写用意等的认识,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品质。

(三)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化学必修1与必修2体现,必修1与必修2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内容的广度已经覆盖了整个高中化学。但基础性不等于内容的广度,选修化学在模块功能定位、教育价值、内容深度等方面与必修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从必修、选修到高考这三个层次在处理内容时的能力水平的发展性。

必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部分必修内容知识目标要求较低。例如,Na2CO3溶液显碱性、明矾作净水剂必修中只要求“知道”,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选修教学中,将必修原有知识设计为教学情境,在原有知识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组织和结构下,同化或顺应新的化学知识,实现知识的生长。也可在新知识点学习后,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必修化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选修课程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选修化学的能力目标要求较高。必修模块部分内容会在选修课程中再次出现,但知识范围扩大,难度加深,能力要求更高,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例如,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要求是初步建立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可以移动,但对怎样移动不做要求;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对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认识要求达到本质化、定量化,对认知水平的要求更高。在选修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内容深广度的层次性、问题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概念理论的本质化,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

选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间也存在衔接教学。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选修模块的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如《化学反应原理》侧重研究变化的规律,《物质结构与性质》侧重研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其它选修模块的内容。例如,《有机化学基础》研究乙醇是从官能团、性质的角度展开;《化学反应原理》研究乙醇是从热效应、燃料电池、化学平衡等角度展开;《物质结构与性质》研究乙醇是从分子的结构、分子间作用力的角度展开。前一选修模块的学习可以为后一选修模块的教学提供思维的多维化,不仅实现了内容上的衔接,更提升了思维的层次,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多维度,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思维,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华.TIMSS2003与美国数学课程评介[J].数学通报,2005,(3):7-10.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重复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49-02

初中化学的总体特点是以“背诵为主”,有很多化学知识在还没有理解或没能深入理解的时候就要暂时记住它们。但笔者发现在经历过中考洗礼并能顺利考到高中的同学在知识点的记忆及运用上还是可以的。因为他们在升学的考试中真正涉考的内容并不多,他们在这一年中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强化记忆与练习,效果当然是很不错的。

刚步入高一的同学们会感觉到化学课突然变得概念抽象、反应方程式复杂、内涵深、联系广,一时难掌握、难理解、难记忆,总之不太适应。虽然我们现在采用的是苏教版新教材,采用螺旋式上升方式编排,但必修一和必修二就已经涉及了几乎高中所有重难点的内容,只是停留的层面还比较低,有的在以后选修中会进一步深化。如果处理不当,让学生从一个新板块很快又跳入另一个新板块,就会觉得有些应接不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统揽全局,把握好梯度,不可急于求成,有些在必修中该浅尝辄止的就要敢于喊停,不要让一些习题牵着走。有些就要大胆采用初中策略,有些不要求深究的东西就记住结论,节省下时间多重复记忆几遍,多重复应用几遍。

这里所提到的重复即在教学中,对于一节课,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概念原理的有效重复。不断的重复不但使记忆得到加强,而且会对理解力有很大的提高。据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并不会只是把背诵下来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堆积在大脑中,一定会将这些容作为一种材料,而创造力也正是从这其中产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在学生刚学会了一后,并没有不断地重复一,而是紧跟着教二,孩子刚学会二,又抛出了三……很快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因为没有不断的重复,脑子里的学习回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学习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大脑能力,对他们来说,学习就变得吃力,进而本能逃避,开始厌学。到阶段性考试时,当发现孩子们漏洞百出,教师就会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对学生一顿数落,“明明都是讲过的吗,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还做错?”殊不知他们是初次接触这些知识,假如在他们刚学会的基础上要注意多进行强化练习,给学生时间及时复习巩固,而不是一味的知难而上,那效果会截然不同。

巴甫洛夫认为,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而师生的重复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中提到,任何反应如果紧随以强化刺激,这个反应都具有重复倾向。由此可见,课堂上即使是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重复,都是有效的。

比如高中化学的等效平衡部分,一直是学生难过的一个坎。由易到难反复不断地练习就尤为显得的重要了,以便让知识在习题中逐步落实、深化、拓展。如在他们刚知道了等效平衡现象后,进入练习巩固阶段,就要注意先不要涉及等效平衡的应用,由最简单的判断是否为等效平衡开始,大量的简单练习,反复的折算、验证,等他们能够非常快速而准确的判断是否为等效平衡,进而提出那当不是等效平衡时,又如何比较可逆反应正向或逆向进行的程度呢?先想办法改变条件使其变为等效平衡,再变回原条件,平衡会在已经进行到的相同程度上再向哪个方向上移动。由于头脑当中已经有了获得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的扎实功底,这一步的迈进就会顺理成章。再变换着方法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悄然增加理解力。他们见到的全是令自己获得成就感的相仿的“两步走”思维,在接下来的综合练习中一遇到等效平衡题就显得很兴奋。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成才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这对于帮助与提高学生和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与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技术性学科,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从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种途径的有效方式,能为学生学好化学和成才打好基础。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实践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众所周知,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对运动又复杂的化学微观世界学习是相当吃力的,不仅内容抽象,学习起来需要凭想象,而且单靠课本上的图片也很难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将问题解决、理解与掌握。而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功能,例如3D动画,可以将微观世界的各种化学现象和反应变得形象直观,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无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而且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学生学习起来不再吃力,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2)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的化学学习相比初中化学学习而言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增加,特别是文理分科以来,化学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专业性,难度也有所加大。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起初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减弱,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化学教学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把复杂的实验以及公式形象直观化,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可以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难点。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但是我发现,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实验都无法操作解决。例如有的实验化学反应时间比较长,有的实验产生的气体对人体有害,有的实验产生的化学现象转瞬即逝或者有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则可以轻松地解决上述问题。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实践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增长了教师惰性的思想。由于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视频,并且随着教育商业化,这些教学视频可能在授课方面比教师讲的更为深刻,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很多教师为此就更不愿意写教案或者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时间一长,就会将自己教学的创新思维与教育特点慢慢遗忘,使教学效率也随之下降。

(2)勿将课堂教学变成“电影课”。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是所学知识量大,定理概念多,例题习题多。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最常见的就是PPT。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将PPT一张张的闪过去,由于过分追求课堂容量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这样无形中就减少了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使课堂变成了“电影课”。

(3)切记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带来教育上的变革,但是教师的身份却依然没有改变。如果化学教师在备课中将经历过多的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及大量的视频/音频,这样必然会偏离教学的主题。教师应当明确教育责任,要让学生掌握好扎实的化学基础,不能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1)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也重视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利用多媒体来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会为课堂学习增添很多轻松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一方面可以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理解化学的表现与本质,也可以不断地思考,提出质疑,有力地改善了他们的学习环境,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化学学习的最后复习中,由于需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如果教师用口述的方式进行,不仅,也很容易遗漏知识点,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系统的知识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复习。

(2)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实验都无法操作解决,而恰当地引入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给学生演示铁的吸氧腐蚀和吸氢腐蚀实验的时候,由于这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观察整个过程的,况且在化学反应中的过程优势缓慢,肉眼又很难观测到其中的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中国高中教育网中下载与之相关的苏教版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在演示的视频中,教师将两根铁钉分别放在盛有水和酸性溶液的烧杯中,并且将铁钉上罩有小试管,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实验中,通过电脑剪切与时间加速,将两者的腐蚀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整个过程用时很短,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无论是在教师教学还是在学生学习上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这种教学工具,把握好“度”,并利用这种工具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为他们的成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冬阳.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

教育,2010(5).

篇9

关键字:化学教学; 活动;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25-001

我校是一所师范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为女生,而大部门女生化学基础本身就不好,进入高职学习后,发现学习任务并不轻松,既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又要学习专业课,还要培养一定的技术能力,学习内容比初中大幅度增加,知识难度提升,导致不少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对学习更是缺乏自信心。而这些学生大部分以前的学习能力就弱,他们感到学习困难,认为学习内容与初中知识出现脱节,学习倍感吃力,久而久之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化学课程在职业学校是一门文化科,但它对提高学生的素养,支持学生专业知识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化学课上的不死板,师生都能在轻松的教与学的氛围里,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本人通过几年的化学教学,觉得可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学生活动,效果较好。

活动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有效指导下,以丰富多样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与交往性的主体活动形式为凭借,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和创造,全面提高和塑造自身整体素质和完整个性的发展过程。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落实:

一、组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化学课程采用苏教版教材,教材以“活动与探究”方式,打破以往教材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内容体系。“活动与探究”多以实验活动为主,而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新颖有趣的实验对新课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介绍“氯气的性质”漂白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红色布花颜色褪去;在糖类的教学中,学生观察到白糖变“黑面包”,这些都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活动和探究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详细具体的讲解实验活动过程和操作注意事项,学生掌握好基本操作技能后,教师应提供多样性的“活动与探究”内容。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实践能力,水平都相对低下,可以允许学生犯错,但教师要应及时纠正,要多鼓励多支持。每次课堂“活动与探究”活动,教师应记录学生的表现,同时学生要开展自我评价。

二、开展拓展活动,加深课堂教学内容

拓展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例如在“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的学习中,学生提问:“市场上所卖的营养水是否是氮肥的一种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开展拓展活动的好机会,便让学生课后查找“营养水”的资料,组织学生制作“营养水”。学生很有兴趣,查询了很多资料,并把制作的“营养水”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又如在“皂化反应”的学习中,书上的内容显得单薄枯燥,笔者先展示美丽的手工皂图片,学生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表示都想拥有一块这样的肥皂,接着再讲解知识,学生学习得很认真,在拓展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课上所学内容,制作出了一块块美丽的手工皂。拓展活动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关键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组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各种能力

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例如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又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是有所用的;又如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真假黄金”试验,让学生明白了骗子的鬼把戏,破除了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5至8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学生自己也可以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还可以组织学生做家庭小实验,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增加,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又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结合就业前景,设计幼儿化学活动

我校是一所学前大专类师范学校,学生以后大都数成为幼儿教师,而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不仅要教幼儿识数、舞蹈、唱歌、绘画等等,还要教幼儿实验操作活动。通过趣味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参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材料易得原则等原则,学生设计“认识水的流动性”、“水的溶解性实验”等可行性活动方案。学生在设计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既加深了所学知识,又深刻体会到化学实验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有重要意义,从而对化学学习更有动力。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是一个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真正把化学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和能力,是增强师生双边活动最理想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5):14

[2]潘洪建.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0(3)

[3]贾金苹.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课堂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4]张继旺.谈如何设计幼儿化学实验活动,读写算·教研版[J]2012(8)

篇10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039-02

化学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他们在中考后未能进入重点高中,初中化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在化学学习上存在许多困难。笔者通过近几年对教育教学的了解,调查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从而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减少学习困难的学生。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化学学困生进行调查、分析,笔者发现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教材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不仅信息量大,而且难度与深广度也明显加大,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大幅度提高。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第一层次的教学。书本中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有些需要死记,如重要的工业生产原理、主族元素的元素名称符号和元素符号等;有些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等,它们都是理论性很强,抽象程度较高,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难度较大。这些内容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没有把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化学学习造成困难。

2.教师的原因。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和高一的衔接,就抓进度;有时又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也有因教师教学单调、乏味,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因教师的言行不当,使受挫折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甚至是产生畏惧心理,等等。

3.缺乏化学学习兴趣,学习意志薄弱。我们对高一年级的化学学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他们对化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且自控能力弱,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经常玩游戏、玩手机或看小说等,成绩一旦滑坡就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4.学习方法运用不当。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往往是上课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和推广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不会归纳,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机械听课,只听不记忆、不思考,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复习时,只看书,不动笔去做,思想不集中,有时半天也没有复习完一页课本的内容;作业时,懒于动脑,抄袭作业。这种完成任务式的、不愿意下真功夫的学习,必然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任务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心理负担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化学学习困难。

二、转化化学学困生的对策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如开学时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着重考察1至18号元素的元素名称、元素符号、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重要的化学反应等知识。

2.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设2~3个层次,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起点,确定知识和技能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合理安排课堂知识内容,把握知识层次,帮助学生逐步把握知识,不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必修二《化学反应限度》一节的教学,看似篇幅不长,但实际知识容量很大,学生又是刚接触这部分知识,因此不能在一节课内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笔者将可逆反应的概念、可逆反应的特点、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作为一级目标,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作为二级目标。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求完成一级目标。通过分级目标的确定,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定下可以实现的目标,避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必修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大多数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都较难理解,更何况学习困难学生。为了突破难点,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实验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一系列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等探究活动中,递进式的问题设计和探究,给每一层次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不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且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4.分层布置作业,加强基础知识落实。根据教学目标,把同样内容、同样分量的作业,分为二种不同难度的作业:必做和选做,部分学生是必做加选做,部分学生就是必做的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使教学目标逐步到位。

5.寓思想、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通过介绍化学在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使命感。加强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摸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窍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如苏教版必修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节中,讲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当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常见的漂白剂及其漂白原理时,看到很多学生坐在那里没有做笔记,于是就对学生说:“我们很多同学就喜欢学王继光(忘记光),不喜欢学(懂了还要保存下来)。大家是否认为书本上不做记号,放在那里就不会旧呢?”有学生回答:“放久后纸张颜色会变黄。”我追问道:“为什么呢?提示这跟纸张的漂白原理有关。那么纸张用什么物质漂白呢?为什么放久后又会变黄?”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产生求知欲望。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作用。学习困难学生在班内经常受到教师的歧视,在家中受到家长的批评,自卑感较强,所以常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情感教育的作用更显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接触学生、多关心学生,把对学生的期待准确地传递给他们,以提高他们自尊、自强的意识,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去接近他们,如召开学生座谈会,找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聊聊,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嘘寒问暖,让他们感觉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让学生感到应该学好、也只有学好,才对得起老师、才不负自己的付出。

6.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学习要注重方法,方法对头了,才能有效的提高效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预习、听课、记笔记、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转化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是一项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还停留在表面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们应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把对策集中到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高上,只要身体力行,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