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整合

1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都是属于基于责任方所认定的一种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这种业务在性质上具有同质性,而这也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更为简单和方便。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标准的规定,以特定的审计程序为基础,采用特定的方式对公司的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进而以此来确保公司的财务报表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便是财务报表的审计。而注册会计师接受了第三方或企业的委托,对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鉴证并发表意见的业务活动,就是内部控制审计。在这里,管理层需要充分地将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予以说明,同时要认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管理层的相关内部控制声明,和认定进行审计需发表意见。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能够促使两者之间的整合更加的严谨,从而得到相互支持,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对其内部控制可能出现的漏洞环节予以确定,反过来说,不控制审计的结果也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对其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予以确定。所以说整合审计能够更好地处置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运行成本,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的发生。而在审计当中,其所实施的测试和其收集的证据,对于这两种活动都有效,所以这种整合是一种兼顾审计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利益的制度安排,而且经济可行,同时在国外一些国家的应用也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有效性。

2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措施分析

2.1对于整合审计规范与审计指南的构建

在当前来说整合升级受到了各个企业的重视,在一些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整合审计。但从我国当前的整合审计来分析,我们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指南,也不具有规范性的相关指导,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整合审计,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生硬感。而现如今我们仅仅在企业内部的控制审计中,提出了相关的实施意见,也概括性地给出了一定的总结要求,提到了一定的简单操作方法,使得当前我国的整合审计表现出一种只存在理念却并没有具体实施方案的现象。为了确保整合审计更好地应用在我国当前的实践当中,需要尽快地做好相关的整合升级计划,出台相关的整合审计实施程序方面的措施规范要求,同时也要对于包括不同分区的或不同行业的具体指南予以必要的索引,这样才能够为当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标准指引。

2.2强化当前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建设工作

对于整合审计来说,注册会计师是实际实施者,因此其职业判断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具有突出的表现,同时也表明审计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素质情况具有密切的关联。从一些现有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一些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其进行审核的时候,一般采用分工和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并非是通过某一个注册会计师对整体的审计计划进行负责。这也能够看出当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不能熟练地对这两种审计计划进行熟练地整合。而在未来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人才吸纳的时候需要注意,对这两种审计人才的数量进行平衡,同时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现有人才提供必要的培训,以便于更好地帮助会计师培养其自身的职业素质。

2.3加大力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

当前社会为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已经有很多企业实现了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其企业内部的控制作出审计的时候,应该重点对其内部控制和设计的执行的一贯性进行考察,同时需要注意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其判断的依据主要为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和企业的业务流程设置等。而在这里,内部控制的执行,在判断起来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以计算机作为载体的一种信息化管理,这样能够通过事先的设置,可以基于企业内部不同人员不同的权限,有效地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而执行起来也具有一贯性,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地减少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难度。

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就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必要性作出简要研究,同时提出了两种审计整合的有效性措施,提到了笔者一些自己的主观看法。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只有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充分的整合,才能促进我国市场化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是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并且降低财务报表审计使用者信息风险的一种借鉴方式,同过这样的见解中了解到现在的形式,在借鉴中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从第一步的财务报表审计在到内部的审计,这样的方式都是使财务报表更加具备准确性,使财务报表的思路清晰明了。

(一)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使问题一直存在,造成潜在的危险。通过对实际中的现状进行了解总结出主要存在问题是,报表在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关注细节,使审计工作没有更加细致的审查,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审计工作中内部的审核中更是存在严重紊乱的迹象,在内部的审计中,相互之间没有更好的监督方式,使问题一直存在。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是以控制能否及时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为依据的,但是,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中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上出现严重问题。

(三)在思路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审计中思路不清晰是主要问题,在思路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将继续在实践中实施,迫使审计工作的严密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将两种思路在整合的过程中没有更加有效的整合方案,使整合的思路更加混乱,在实践中得不到更好的运用。

2解决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中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和有效措施

财务报表的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能在实践中更好的体现出其所存在的意义,使财务的管理更加清晰,财务的运用情况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在实践当中,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路进行整合时,将思路更加清晰化,使一个完整的思路能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

(一)对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了解

在财务报表的审计中,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为:在对报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对报表中的每一项都要严格细致的审查,从任务中分析这一项中是否存在哪些问题,在对报表中的任务有不同意见时,应当在内部审计中进行提出,并且标明原因,为更好的分析原因做好铺垫。

(二)解决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思路

在内部审计的工作中,相互之间的审计的过程中,要对每项任务都要细致的检查审阅,并从中找到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将问题在内部中提出,通过讨论的方式对所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意见。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相互之间不能进行包庇,有问题就要进行提出,使问题能更加及时的得到解决,将问题灭杀在萌芽中。

(三)整合思路及实践的有效措施

风险评估是整合的基础,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要做到相互弥补,使工作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在整合的思路的中要考虑两种思路在整合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弊端,将弊端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整合的思路要清晰,思路要遵循审计工作的重要思想来定制,将审计工作中的重点都在思路中清晰的体现出来,使思路更加具有实践性,能在实践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在实践中更加有效的体现出思路整合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要不断改进思路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实践中能更好的观察出思路问题,将这样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使思路更加完整,并且在实践中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

3结语

篇3

关键词:个人财务规划;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延伸调整

作者简介:潘纯(1974-),女,湖北赤壁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学;但红光(1975-),男,湖北赤壁人,江汉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学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6-0050-05

根据《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统计的数据,2012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的资产,规模已达80万亿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增速强劲,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1]。据香港《南华早报》2015年3月5日报道,中国内地有8366名所谓超高净值个人,2014年在全球排名第五[2]。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的最新调研成果《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2014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106.2万亿元,年增长12.8%,主要由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性资产增长所带动。预计2015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达到114.5万亿元。2014年末,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的人数达到1388万人,同比增长15.9%。预计到2015年底,这一人数将达到1528万人。”[3]这些数据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业。根据《2011年中国理财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我国个人理财规划师缺口达60万左右[4],成为金融行业和外资企业最急需的人才。随着互联网个体商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加剧了个人的财务管理规划师供不应求的局面。面对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在顺应培养由记账、报表会计向管理咨询提升转型的同时,尽快向培养面对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专业人才进行延伸调整。

一、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概念与核心内容

(一)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概念的内涵

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源于发达国家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在国际上,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也称个人财务规划、个人理财策划等。为了表述的统一,同时避免与现在中国内地银行的“理财”业务相混淆,本文中采用“个人财务管理规划”一词来阐述。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和银行词典》解释,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是以依据基本财务状况,预测短期和长期的财务需求,制定一套个人理财策略。而维基百科的《自由的百科全书》的解释对具体项目做了拓展,其中包括个人收支、资产、债务、税负、保险等项目。还有针对人生支出项如婚姻、子女(含教育)、赡养父母、养老、医疗、住房、旅行、动产及非经常性开支的财务管理规划,以及个人财产如现金及存款、保险、年金、投资、股票、证券基金、债券、期货、贵重金属(黄金、白金、白银)、外汇、邮票、钱币、古董及字画等进行管理[5]。

显然,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是一项个人的综合财务管理服务,是接受个人委托和授权的、满足个人需求的、综合的个人财务规划与管理的服务。

(二)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核心内容

目前,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标准,但在其核心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我们仅以美国和日本作为案例,来了解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核心内容。

1.美国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设计符合个人或家庭需求的财务管理规划方案。其方案通常围绕个人及家庭的人生各个阶段的重大目标来设计与规划,美国的个人财务管理规划的方案设计通常以一生为期限,主要包括教育计划、退休金计划以及遗产计划等。

美国针对个人及家庭的教育计划的特色是避税、无收入限制、子女不能控制或使用账户、可以转让等,其通过投资或储蓄的设计,确保个人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大学期间的各项费用。在美国的个人教育计划中,如:“529”大学储蓄计划①、监护人账户、教育金储蓄账户。美国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通过各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退休基金计划主要有:“罗斯个人退休账户”②、传统个人退休账户、监护人个人退休账户,供自己选择。其中,“罗斯个人退休账户”最具特色。它的优势在于:储蓄长期累积时不用缴税、提取时不用缴税、甚至可以把钱转给下一代人。美国的个人遗产计划的特点是,在确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基础上,订立遗嘱并确定遗嘱受益人;在对个人所拥有的遗产进行估价的基础上,为未成年子女指定监护人,选择适合的信托基金;同时,安排子女的教育计划,确保子女享有可靠的经济保障,并顺利完成学业。并在合法的原则下,运用合理避税的手段使遗产税最小化[6]。

2.日本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一般由私人银行依据个人财富目标而设定。根据个人的意愿和计划以及时间、资金的需求,来提供资产运用方案。私人银行提供咨询的一般项目是,收集个人必要的财富信息,包括年龄、资产、收入、家庭成员构成以及个人梦想与人生计划、个人金融资产投资的目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力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诊断,制订可供不同个人或家庭选择的金融服务商品一览表,包括保险估价、税务咨询以及不动产活用等相关报告。协助个人执行财务管理规划。最后,通过私人银行实施执行程序,并进行有效性评估、修正计划等跟踪服务[7]。

二、海外个人财务管理规划服务的兴起与认证规范的形成

篇4

一、围绕审计中持续经营假设问题的主要争议

1、持续经营的保证责任由谁来承担——公司管理层还是审计人员?

现有的相关准则和法规基本上都明确规定:评价并且在必要的条件下披露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管理层的责任。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公司管理层拥有的信息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必须考虑到管理层往往不愿意主动披露公司持续经营方面问题的事实。而审计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能力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及时向投资者报告和披露,所以投资者往往希望审计人员能够评价和披露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因此,很多国家在相关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审计人员有评价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责任。另一方面,会计职业界为避免承担过度的责任,通常在审计准则中把审计人员对于持续经营考虑的责任限定在可控范围内。然而司法程序的进行往往并不以会计职业界的行业规定为最终依据。鉴于诉讼风险,审计人员不得不在审计中对持续经营能力格外重视。

从上述,笔者认为,持续经营保证责任的分配,取决于公众和会计职业界“角力”的结果,是审计期望差的突出表现,这个结果本身也是动态的,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以一系列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2、对几个具体问题的界定。

(1)审计意见类型和持续经营披露方式。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究竟是“编制报表基础性的假设”,还是“重要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决定采用何种审计意见类型的首要标准。如果认为持续经营只是重要的内容,根据其对财务报告的程度就可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然而,如果认为持续经营是一项基础性的假设,那么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可能让投资者感到迷惑。因此,针对“在审计人员受到被审计单位主观或客观环境的限制时”的情况,在我国此次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修订中,删除了原有准则中允许采用的保留意见。

另外,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对于公司持续经营的评价结果的披露方式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审计准则规定一般采用说明段方式披露。如英国《审计准则第130号——财务报告中的持续经营基础》(SAS NO.130)中提出“只要审计人员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有显著的疑虑,即使审计人员没有否认采用该基础编制报表,那么他们也必须在审计报告中采用说明段的形式加以强调和说明”。我国新修订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提出将持续经营问题作为必须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

(2)持续经营期限应该如何判断?

持续经营假设不可能是一个“永远”的概念,因此“可预见的将来”便在实际操作中应运而生了。这个概念一定程度上从时间上界定了审计人员的责任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难以把握,并且在事后难以评价,因此在具体准则中,“可预见的将来”的概念逐渐被具体的时间长度所代替。

英国SAS No.130中提出:“如果管理层对于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的期限短于财务报告日期后的一年,并且没有对此进行合理的披露,那么审计人员就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进行披露”。我国的审计准则也规定“本准则所称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但在实际运用“一年”概念时,仍会遇到大量的不确定性。例如,何为持续经营不能维持的日期——是申请破产日期还是宣告破产日期?营业周期如何判断?如果公司在一年加一天的期限内仍能够持续经营,审计人员是否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了?这些都是会计界和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3)对于持续经营,审计人员采用“主动”还是“被动”的审计?

审计往往倾向于采用被动的审计方法——即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不采用专门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如Mautz和Sharaf提出的审计假设之一就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相反证据,对被查来说,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将来也将被认为是正确的”。只要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反面的证据”,就可以接受持续经营假设,无需采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对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

在审计准则方面,美国SAS No.59不要求采用专门的审计程序查找可能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实质性疑虑的环境和事项,并且认为,其他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同样可以用来评价持续经营能力。我国的审计准则也没有强调必须采用专门的审计程序来收集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的相关证据。笔者认为,这是出于保护会计职业界的考虑。但从一般司法实践来看,判断审计人员是否足够“谨慎”的标准往往是假设一位谨慎的审计人员在相同情况下应该采用何种手段。在实务中,审计人员为避免审计风险,往往采用更为主动的审计方法。

(4)判断持续经营所依据的信息范围如何确定?

公司一旦出现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该掌握什么信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应当承担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美国SAS No.59规定“审计人员应该综合考虑执行审计、收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过程得到的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使审计人员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实质性疑虑的情况和事项”,并且“对于这些情况和事项应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获得能够减轻审计人员这种疑虑的证据”。

然而,新和全球化的进一步,使公司之间的经营活动变得更为复杂,公司持续经营的因素越来越多。公司经营一旦出现,审计人员往往成为公众指责的对象。笔者认为,职业界应该完善审计准则体系,一方面尽可能详细列举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以提示审计师,另一方面明确界定范围,保护审计师免受来自“后验优势”的种种责难。

在此次我国审计准则修订中,新准则仍分财务、经营和其他三个方面,沿袭了旧准则列举的情况,但是去掉了“其他迹象”项。这一修改体现了“规则化”倾向,使审计人员评价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时考量的信息范围有了一个明确的界限。因而在发生诉讼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准则向法庭表明自己的恪尽职守。但现实中,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很难在审计准则中一一列举。新准则采用“通常包括”的措辞,从而给予审计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的空间。

二、在环境下审计人员的应对措施

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范围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急需的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评价持续经营问题。

传统审计关注交易,难以捕捉到经营中动态的本质。而风险导向审计是对传统的、以交易为基础的审计模式的发展。在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基础上,毕马威进一步提出了“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更广阔的战略系统视角,将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被审计客户的系统动因上”。通过公司采用的经营战略和经济定位、公司与外部经济因素联系的强度(包括客户、供应商、投资者和监管者)以及公司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审计人员能够对公司战略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进而发掘妨碍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外因素。如果公司没有充分控制住这些因素,这些领域就成为检查的重点。

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如“破产预测模型”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注意到那些传统审计程序难以探测到的公司发生持续经营问题时表现出的财务状况问题。当然,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对审计过程进行规范的记录,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是将持续经营问题导致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的必要条件。

三、几点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审计职业界的重视。1998年初,普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国上市公司宝石A1997年度财务报表,以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不确定性为由,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基于对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的考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进一步强化持续经营信息的披露。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如前所述,管理层在信息上具有明显优势,因而由其承担最根本的评价和披露责任是合理的,但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的具体情况来看,管理层仍然缺乏披露的动机。一项表明,在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提出披露要求以后,仍然有1/4的公司没有披露,而且大多数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甚至,还出现过恶意掩盖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的案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红光虚假上市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强化持续经营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进一步细化持续经营的披露标准。20世纪90年代,英国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指引——针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披露》中,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标准,以指导公司管理层如何判断是否应该采用持续经营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披露。美国审计准则将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信息归纳为:持续的亏损;可能导致财务困难的其他迹象;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制定这样相对详尽的标准一方面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审计人员评价持续经营能力提供了重要,可以达到保护审计人员的目的。与此相对照,我国审计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比较粗略,仅列举了财务、经营和其他三方面的信息,很难涵盖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全部,因此有必要加以细化。

篇5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财务活动作为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其风险应是众多风险中最需要关注的,因此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财务预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最早由吴世农、黄世忠(1986)引入,他们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构建出企业破产的的财务指标体系:资产变现能力、负债状况、资产使用效率,以及盈利能力。周首华、杨济华(1996)引进Altman的Z-Score模型,并且在Z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现金流这一预测变量构建了F模型。

20世纪90年代,国外研究人员开始运用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非统计类方法进行财务危机的预测研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Odom和Sharda (1990)是最早把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危机的预测研究中的,他们构建的 BP 神经网络财务预警模型优于当时的判别分析模型,能更好地解决分类问题。Tam 和 Kiang (1992)运用多元判别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k―近邻法、决策树法和神经网络技术分别进行建模分析之后,得出了神经网络技术的预测精度要高于其他方法的结论。朱敏(2007)选取沪深两市2004至2006年间28家被实施ST的制造业,以及相对应的同行业、同等规模的28家非ST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应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BP神经模型,经过训练之后,神经网络的误判率为0.01786。韩彦峰和樊峰(2008)构建出一套针对电力企业简单可行的风险评价体系,他们根据因素内涵大小和相关程度,将指标系统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级,共提出14个指标。以上学者对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但是他们的样本大多是针对所有上市公司,没有对某一行业进行细分财务预警的研究。不同行业之间的财务评价标准是有区别的,因此本文以期通过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细致分析,建立一个针对电力行业的更完善的财务预警模型。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财务数据来自沪、深两市56家上市电力公司2009年12月31日至2011年9月30日的财务报表,全部是发电企业,不包括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首先需要将电力上市公司中“存在财务危机”的公司辨识出来,2011年被实施ST的公司有ST能山、ST东热、ST梅雁,无疑这三家是“存在财务危机的公司”。有些公司虽然没有被实施ST,但是实际上存在着财务异常,例如经常处于亏损状态,但通过调节利润、粉饰报表、出售资产等各种手段逃避ST的公司,也应该把它们归类为“存在财务危机”的公司。此类公司可以通过分析公司的各个季报能加以辨别,比如季报经常处于大额亏损,到了年报的时候有微小的盈利。所以,在建立预警模型前,就“存在财务危机的企业”做以下假设:假设“被实施 ST 的上市公司”和“虽然在两年内只发生过一次年度亏损,但在该期间内各季度的净利润率平均值小于零的上市公司”都为“存在财务危机的企业”。根据假设,深南电A、富龙热电、漳泽电力、赣能股份、长源电力、豫能控股、涪陵电力、华电能源、华银电力等9家上市公司也应归类为“存在财务危机的企业”。加上前面提到的3家被实施ST的公司,存在财务危机的电力企业共有12家,其余44家财务正常。本文识别存在财务危机的企业依据的是2010和 2011年度内的企业财务状况。因为本文要构建的是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所以预测企业财务状况时,依据的财务数据应当早于2010年,因此本文选取各样本2009 年12月31日之前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数据。

(二)指标筛选 进行BP神经网络训练之前,需要提取输入和输出的数据。输入数据一般是样本企业的财务指标,输出是财务状况,用“1”表示存在财务危机,用“0”表示财务状况正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可分为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表外信息等六大类财务指标,每一类指标下又包含若干小指标。本文采用显著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指标。显著性分析是通过T检验法在财务指标中找出差别较大、能明显区分两类公司的财务指标。然后使用SPSS12.0对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到因子贡献大的、解释能力强的财务指标。通过显著性和主成分分析,本文最终筛选出每股收益、息税前利润率、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等7项指标作为预警指标,该7项指标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公司财务状况。

(三)神经网络设计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确定输入层、输出层、隐含层及各层之间的传递函数等四方面。单隐层的网络能够映射所有的连续函数,只有学习不连续的函数时才需要两个隐层,所以本文采用三层的BP神经网络,即一个输入层、一个输出层,一个中间隐含层。

(1)输入层设计。BP 网络的输入层节点个数都是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的,等于输入向量的维数。根据本文要求,对财务危机预警有显著判断力的指标共7个,因此输入层一共设立7个节点。输入层节点相对应的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

(2)输出层的设计。本文将企业财务状况划分为正常、危机两种状态。故此,本文采用输出为一个节点的 BP 网络,定义输出“1”表示存在财务危机的公司,“0”表示财务正常的公司。

(3)隐含层节点设计。隐含层节点的作用是从样本中提取并存储其内在的规律。如果隐节点太少,网络从样本中获取的信息能力不足以概括和体现训练样本中的规律;隐节点过多,又可能把样本中非规律的东西也学会记牢,从而出现“过度吻合”的问题。本文用试凑法确定最佳隐节点个数。先用较少的隐节点训练网络,然后逐渐增加隐节点,并用同一样本集进行训练,从中确定误差最小时的隐节点数。本文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决定采用8个隐节。因此本文选择 7-8-1 的 BP 网络结构作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四)神经网络训练 本文把56家电力上市企业样本分成两部分,40家训练样本,16家检测样本,先用40个训练样本训练神经网络,再用该网络对其余16家进行检测。

经反复尝试,本文设置训练网络参数如下:目标误差 0.05,学习速率为 0.05,训练循环次数5000 次。应用 MATLAB 7.0 的神经网络工具箱编写程序进行模型的创建、初始化和训练。

(五)神经网络测试 训练结果表明,一层隐节点的神经网络模型能达到理想的输出结果。按照模型检验程序,将训练样本数据输入 BP 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样本的 40家上市公司进行判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应用准确性,将作为检验样本的 16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输入同一网络,网络对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的判定结果如表2。

BP 神经网络模型样本的误判分两类:I 类误判是将“有财务危机的公司”判定为“财务正常的公司”, II 类误判是将“财务正常的公司”判定为有“财务危机的公司”。实验结果表明,对训练样本来说,样本误判个数为 3,I 类和 II 类误判个数为 2 和 1,误判率为 7.5%,判定准确率达到 92.5%;对检验样本来说,样本误判个数为 2,I 类和 II 类误判个数分为 1 和 1,误判率为 12.5%,判定准确率达到 87.5%。

三、结论

通过运用BP神经网络对我国电力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实证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BP神经网络模型对财务危机的预测准确率高,误判率较小,采用BP神经网络对电力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确实可行。这是因为BP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泛化能力和容错能力,通过对网络的反复训练能找出输人和输出对应的内在联系,弱化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预测的准确度。

篇6

东城区劳动局:

你处《关于是否执行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失业职工邬迪就失业救济金申领的裁决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根据《北京市企业职工失业保险规定》(1994市政府第7号令)第十四条规定,东城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应该执行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西劳裁字〔1998〕第189号)的裁决意见,支付申诉人邬迪失业救济金。

二、今后凡因单位原因没有按规定及时转移职工档案,或未及时通知职工本人,超过失业救济金申领期限,造成职工不能按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延误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待遇,由企业支付后,尚未过期部分按规定支付。

篇7

关键词:财政财务;审计;行政事业机关;关键性

1行政事业机关财务工作方面财务审计的关键性

1.1有助于预防措施

在行政事业机关财务工作方面融入财务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具备预防职务犯罪的作用。伴随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财务中,财务工作者的法律思想也不断提升,充分突出了在行政事业机关财务工作方面财务审计的关键性。将财务审计融入财务工作中,有助于提升财务工作者的法律思想,有效防止滥用权力、等职务犯罪行为的出现。

1.2有助于健全各单位规章机制

我国面向财务审计提出了一些法律法规,其是让财务审计业务在各单位有效开展的关键基础。行政事业机关经济项目中,均需要通过规范的财政财务审查,唯有如此,才能够开展生产运营。财务审计用于财务工作中,积极协助行政事业机关发现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由此探究出能够弥补其管理问题的对策,进而健全行政事业机关各种规章机制。

1.3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机关财务运行

行政事业机关发展阶段,具有财务与会计制度不科学的情况,而且,财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有些单位并无法贯彻执行财务监管中心的规定。财务审计用于财务工作中,既有助于全面执行财务监管中心的规定,也有助于健全行政事业机关财务与会计制度,进而推动单位财务运行,由此保证单位长远稳定发展。

2财务审计过程常见的问题分析

2.1制度体系不健全

当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针对财务审计并未制定科学规范的运行制度,导致在实际的审计过程,财务审计无法满足预期要求,而且还会造成有审计行为没有审计结果状况的产生,最终降低监管会计数据能力,如果产生问题,将给行政事业机关带来大量损失。因为制度体系不健全,将严重影响财政审计过程的审计范围和审计领域,无法达到全面审计目标,造成财政经费流向不明的状况产生,使得审计者疏忽而不对其实施审查。相对于受关注的预算审查,很多部门针对财政收支审查和中央转移支出的资金审查的关注度尚不够。因此健全财务审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今后的重点内容之一。

2.2审计意识淡薄

财务审计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影响审计质量,在现有的财务工作体制中,审计业务的发展比较缓慢,审计者的工作能力尚不能满足审计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审计者经常因为缺少科学的审计意识与审计观念而造成审计效果不好。对此,若想持续推动财政财务审查业务的发展,就要求财政财务审查者具有很高的审计意识,可以对行政事业机关的预算执行状况、财务决算、财务收支状况等内容展开审查,逐渐优化单位规章机制;可以充分体现审查监督作用,对单位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状况展开专项审查,保证单位稳定发展。

2.3审计专业人才稀少

行政事业机关财政业务中的审计工作目的在于分析财务工作开展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合法性,探究其是否满足国家法律法规,是否产生违规操作行为。在具体工作中,职工素养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实施。当前,审计工作中职工素养不同,造成审计过程产生各种问题,影响整个审计效果。另外,财政工作包含许多内容,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素养及水平,唯有如此方可推动事业开展,优化行政事业机关内部财务工作。但是,在财政财务审查该过程,因为缺少审计专业人才,最终影响整个工作的开展。

2.4财务审查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展现

首先,从审计业务的独立性角度分析。基于行政级别方面来说,行政事业机关和审计部门行政级别几乎是相同的,而且部分被审查的行政事业机关是审计部门的上级机构或领导机构,如此就导致审计部门和被审计者二者在行政级别方面存在不平衡性,审计部门在组织各种财务审查工作就会遇到很大压力,进而影响财务审查的独立性以及审查结果[1]。其次,从审计者专业性角度分析。通常财务审计对审计者的专业性、独立性标准都较高,但是由于内审者长时间从事审计业务,通常会受到审计思维和视角的束缚,本身对各种财政财务控制、法律等内容缺少深刻认识,由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3行政事业机关财务工作中运用财务审计的有效途径

3.1健全行政事业机关财务体系

行政事业机关财务管理过程,要制定健全的内控机制,以保障单位财政安全为主,促使设计工作实施。经制定内控机制,能够防止产生财务工作弊端,如虚假数据、错误数据、经济犯罪等情况,提升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保障行政事业机关正常发展。规范的管理制度能够提升员工的服务态度和热情,突出审计工作的作用。由此,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行政事业机关性质,根据其发展要求,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审查业务发展带来理论依据,为单位经济效益的增加打好基础。

3.2制定财政财务审查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过程,优化财务与会计体系,并注重后期落实工作,给财务工作顺利实施打好基础。采取这种方法,提升财政数据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管理策略,加强数据管理,防止由于数据泄露阻碍单位发展。另外,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确定审计目标和意义,完善审计流程,防止产生经济犯罪行为,阻碍单位发展[2]。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非常快速,优化财政财务数据的建立,能够把国家政策执行到具体问题中,就单位发展和进步来说具有显著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基于审计机制,监管财务中心工作状况,找出问题并处理问题,为行政事业机关经济水平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平台,由此推动行政事业机关财务发展。行政事业机关财政管理者要认识到财政财务审查管理体系制定的必要性,清楚工作目的,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促使财务工作和审查工作相融合,基于二者的合作,达到相互监督、彼此管理的目的,为单位发展提供保障。另外,促使内部审查和外部审查相融合,防止产生工作遗漏现象,能够增进审查各部门间的关联,有助于财政工作实施[3]。同时,审计部门要严格监管行政事业机关的债务、经费、运营等状况,及时找出问题,并制定化解方法,由此保障财务工作的效果和高效性。财政机关在实际工作中要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及规定,由此完善工作内容,提升工作水平。

3.3提升财务审计者专业素养

财务审计专业人才是审计业务展开的基础,还是核心构成部分。行政事业机关内,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水平角度,影响到财务审计的顺利实施。为提升财务审计质量,必须注重培养职工素养,提高其专业技能,使之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符合审计标准,由此推动业务开展。一方面,强化审计人员编制。财政机关挑选审计人员时,要提升入职标准和要求,给审计专业人才团队的组建提供平台,由此提升员工素养。另一方面,建立针对性管理策略,改进工作模式,为后期业务开展打好基础。最后,开展培训活动。定时开展审计者素质培训工作,把先进的工作思想和工作内容教给员工,使之清楚自身工作中常见问题,掌握先进政策和业务内容,提升能力和素养。基于规范化培训,掌握审计业务,增强思想认识,把握多种技能和方法,由此推动审计业务开展。

3.4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

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对财务审计信息展开查询、采集、对比与转换。在财务审计过程使用信息化技术,各财务审计者能够借助电子审计系统来筹资,将各种信息导进电子审计系统。电子审计系统规范整理与整合这些资料及信息,且将之转变成对应的审计数据,供设计者应用。财务审计者要坚持如下标准:审计方案能够处理电子审计系统的信息,由此得到精准的审计证据。

4结语

简而言之,在行政事业机关财务管理过程,要注重财务审计功能,按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应对措施,提出处理文化的方法,由此健全行政事业机关财务业务,为行政事业机关的发展打好基础。经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财务业务质量,促使行政事业机关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对财务审计的有效应用[J].今日财富,2016(18):100-100.

篇8

[关键词]政府责任;政府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有效实施

一、从审计角度对政府责任的分类

政府责任,从广义上看,是指政府能够积极地对公民的需求作出回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狭义的角度看,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违反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时,所应该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1].

政府责任的本质是一种受托公共责任[2].政府的职能、权利和责任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政府职能本身就蕴含着相应的政府责任,政府具有一定的职能,它也必须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运用其公共权力来执行其公共职能,以实现和保护公共利益,政府的失职、越位与错位、缺乏效率效益等都将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下面将以政府职能、权力、责任的相互关系为基点,从审计的角度将政府责任分为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两大类,具体如下:

(一)经济责任:政府通过颁布政策、执行法律法规、财政收支、道义劝告等权力来调整经济、分配收入、提供与管理公共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等。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确保国民经济平衡的职能、改善收入分配职能、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职能、执行国际经济政策职能等。这样政府就在宏观经济稳定、公共财政管理、收入分配、公共品的提供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国际经济政策调整等方面有着相关经济责任。

(二)非经济责任按照其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责任:实现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及重要工作,也是政府权力的重要体现。且政府社会职能可以分为:维持社会秩序职能、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环境保护的职能、社会保障职能等。这样政府的社会责任有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市场竞争、保障就业、调节贫富差距、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2.政治责任: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并且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决策失误、行为失当而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重大损害,应当受到行政处罚;如果违反了法规,还应当承担法律制裁。

3.文化责任:政府有权力保证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抵制和打击有害民众心理、道德的不良文化以及阻碍健康文化发展的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政府文化职能主要有:发展技术和职能、发展文学和卫生职能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清除没有社会价值而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等。政府的文化责任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科研扶持、教育事业发展、体育事业建设等方面。

4.道德责任:政府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时必须承担道德上的责任。所谓道德上的责任,也就是指政府及其公务员虽然不违背宪法和法律,但如果行为明显与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相悖,就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二、政府责任的几个重要审计界定

审计人员明确了政府责任,才能进一步对政府的责任归属进行正确的界定,以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是政府行为的实施者,他们是政府行为的责任人,社会应该客观地界定公务人员的各种责任,严格划分责任界限。

我们认为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应进行如下区分:第一是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区分。由于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前一任期的公务人员的活动必然对本任期的活动产生。在人员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责任区分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前任的努力或错误延伸到本期才产生结果的应属于前任的责任,在审计评价时应区分前后任的责任。第二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区分。从现在我国政府部门的运作方式上看,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决策过程有领导个人决策与领导集体决策之分,审计人员必须区分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第三是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区分。在行使权力、发挥职能作用时,行为主体对结果都负有责任,不能简单地处理为责任平摊或由某个人全部承担。具体的行为主体只对某项工作的直接负责部分承担直接责任,其他部分承担间接责任或连带责任。第四是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区分。外部客观因素变化与行为人态度需要在审计判断中考虑。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主观原因会带来主观责任;而国际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外因会带来客观责任。第五是工作失误与玩忽职守责任的区分。一般甚至重大的错误,和舞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审计评价和处理上都要区别对待。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看行为的性质,二是看问题的结果。舞弊如果造成了重大后果, 就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在面对错误和舞弊问题的性质判断时,一定要慎重,不可轻易下结论。最后是违规、违纪、违法和犯罪的责任的区分。审计过程中,遇到审计对象的违规、违纪、违法和犯罪等问题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因而在审计评价中,一定要首先予以区分。对于有违规违纪行为的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监察机关或上级纪检部门处理,有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反映给被审计单位领导,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政府责任的审计监督与评价

(一)政府审计的现状

,我国开展的政府审计主要为财政财务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政府受托公共责任的履行情况的考核由财务财政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共同实行监督和控制,政府的受托公共财物责任与政府财务审计对应,受托管理责任与政府绩效审计对应。其中政府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对受托责任的深入考核方式,能够对政府责任的有效履行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3],推动政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服务,为社会的发展而工作。

(二)政府责任审计的概念

现在的政府审计不仅强调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性,同时强调政府履行其责任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是单一的财政财务审计或者政府绩效审计都不能适应政府责任审计的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实现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履行责任的有效监督。政府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的结合,政府责任是政府绩效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的最终目标。政府审计通过履行其审计职责来发挥作用,责任是审计必须关注的对象,财政财务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都是面向政府责任的监督行为[4].

我们根据政府财政财务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对政府责任审计进行如下界定:政府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者根据授权,依法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强制进行的审查,通过对反映其权力使用与职能实现结果的经济及其非经济活动资料的审查,最终对其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审计意见。政府责任审计的作用是对政府肩负的公共受托管理责任的有效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与鉴证。政府责任审计一方面可以监督和控制政府履行职责的状况,促进其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和重大变动提供依据。

(三)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

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是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承担的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这就需要在把握审计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地、恰当地建立责任评价标准。

1.把握审计评价原则

审计评价的结论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要使审计评价的结论客观、公正、科学,就要正确把握审计评价的原则。结合我国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特点和实际,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责权对立统一原则,政府责任与政府权力之间有着严格的对立统一关系,政府责任与政府权力首先是对立的关系,同时政府的责任又是由于政府享有的权力才产生的,评价时要注意权力和责任的对应性;(2)客观性原则,是指对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的依据和结论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判断是否有效履行其责任;(3)目的性原则,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首要关注的是政府部门制定的目标的完成情况,审计评价必须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4)重要性原则,政府责任审计的范围广,要求明确哪些事项对责任的履行有重要,突出评价重点;(5)合法性原则,要求评价的责任是符合国家宪法、审计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

2.建立审计评价标准

政府责任分为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政府责任审计要和财政财务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相结合,本文特综合财政财务审计评价标准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两个方面建立政府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政府非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可采用是非标准,评价政府是否恰当执行政策法规,执行结果是否产生了好的效果。

对政府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时,由于政府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广,涉及面宽,复杂多样,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同时也很难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可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具有可计量性,对经济责任的评价可运用定量指标,对于非经济责任难以量化,一般可采用定性指标,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政府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的综合运用,其基本目标是审查评价政府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政府的管理水平。

3.确保政府责任审计的实施

对政府责任的审计不仅仅要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评价,提出审计意见,确保政府责任审计达到预期的目的。从实施政府责任审计的现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1)审计机关只能对审计出的进行定性或作出相关的处理处罚,不能根除每年审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这就需要及时出台配套的执法措施,确保审计执行的效果;(2)目前传统的行政型政府审计模式不符合政府责任审计的要求,应该改变现有的审计模式,充分实现审计的独立性,以保证有效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3)当前我国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强,知识结构单一,需要加强多方面专业培训以及招收各种专业人才,培养一支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审计人才队伍;(4)审计“关口”应该前移,主要强调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有利于实现审计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审计机关要特别注重对任中领导干部履行政府责任的评价。

[]

[1]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5 82.

[2]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篇9

审计按照主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其中,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政府审计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一种审计,其永恒主题是财政审计。因此,财政资金到哪里,政府审计就跟到哪里。政府审计是一种强制审计,只要是使用了财政资金的主体,都必须接受政府审计的监督,列入政府审计监督范围。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社会审计、民间审计或者独立审计,它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或者协议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内容包括提供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的目标。因此,按照主体来看,科技经费审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审计署从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角度开展的科技经费审计;二是在项目(课题)结题环节有科技经费管理部门或课题承担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开展的审计;三是由科技部组织并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对归口管理的财政专项经费及其对应的自筹经费使用部门的在研项目(课题)开展的审计工作。

二、国家科技经费审计本质

科技经费泛指全社会对支持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的投入。本研究所指的科技经费特指由科技部归口管理的财政专项经费及其对应的自筹经费。科技经费的使用主体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承担单位。现实中,由于人的自利性,科技经费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经费支出使用未按照预算执行、经费支出违法违规、等行为。一旦这种行为发生,最终将影响科技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效益性和效果。科技部作为科技经费的归口管理部门,负有直接管理责任。为此,财政部、科技部在项目(课题)验收环节做了需要审计的制度安排,并规定“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和课题验收的前提。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和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但科技经费审计的本质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审计呢?前面已经谈到,从组织开展科技经费审计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审计毫无疑问属于政府审计的范畴。第二种类型审计,是为满足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在项目(课题)结题财务验收环节由注册会计师对经费使用主体对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开展的一种审计行为,应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1)》和《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2)》中均将财政科技经费专项审计业务划分为鉴证业务,内容界定为针对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率予以审计,属性界定为其它审计业务(法定业务),主要法律依据为各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二类审计业务应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畴。目前,在结题审计环节,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结题审计由科技部条财司委托事务所进行,1000万元以下的课题结题审计由课题承担单位自行委托事务所进行,本文认为,委托人的变化并不影响结题审计的性质。第三种类型,从外在形式上看,审计行为的具体承担主体仍是会计师事务所,但究其实质应该是科技部针对课题承担单位的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为促进课题承担单位加强管理,而组织实施的一种评价活动。这种类型的科技经费审计是由于科技部内部审计资源的限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实施具体的财务审计工作,其直接的责任主体仍然是科技部门,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审计意见,为此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一旦科技经费的使用管理出现问题,问责的应该是科技部门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来说,站在科技部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内部审计的外包业务,应归为内部审计范畴,而不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如果站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看,它确实应归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可见,归属于科技部组织的科技经费审计是一种界限最为模糊,也是容易混淆的审计类型。这也是现实中,针对这一类型审计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三、国家科技经费审计中的责任划分问题

科技经费审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系人:科技部、会计师事务所与课题承担单位。它是由科技部委托具备科技经费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课题承担单位实施的一种内部审计。为什么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从当前来看,对于科技经费的审计主要定位为财务审计。会计师事务所长期担负着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要职责,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出于其专业性、独立性、客观性等特质的考虑,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协助科技部进行财务审计,对科技经费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加之,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内部审计资源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这一审计的要求,而利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可以缓解这种不足,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利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不能因此免除科技部本来应该承担的对于科技经费使用的管理责任。因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该项业务属于会计服务业务,其所遵循的准则不是鉴证业务准则,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不承担对外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保证责任,这个保证责任是在科技部,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我们通常会认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后,注册会计师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所遵循的独立审计准则早就针对此项业务出台过相应的指南,而这个指南主要是为提醒会计师事务所规避相应的风险而设定的。严格来说,当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受托执行的科技经费审计属于服务业务中的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的业务,其职责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进行审计。该准则指出,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特定财务数据、单一财务报表或整套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执行与特定主体商定的具有审计性质的程序,并就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出具报告。注册会计师执行商定程序业务,仅报告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并不提出鉴证结论,报告使用者应自行对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作出评价,并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得出自己的结论。执行商定程序的对象是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涉及的范围很广,通常包括特定财务数据、单一财务报表或整套财务报表等。特定财务数据通常包括财务报表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特定账户的特定内容。特定财务数据可能直接出现在财务报表或其附注中,也可能是通过分析、累计、汇总等计算间接得出的,还可能直接取自会计记录。由于商定程序业务与一般审计业务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其委托目的、执行的程序及其时间、范围等,需要在业务约定书中详细加以约定。在执行此类业务时,注册会计师除遵循本准则的要求外,还必须执行与特定主体约定的程序。为了控制和减少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执行程序、确定结果、编制报告的过程进行适当的计划、监督,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为区别于审计、审阅业务,注册会计师在业务约定书中,应当说明执行的商定程序并不构成审计或审阅,不发表审计或审阅意见。从以上分析来看,可以这样界定课题组、会计师事务所与科技部之间的关系。科技部由于不是直接科技经费的使用者,但却是科技经费使用责任的承担者,由于科技经费使用者的课题组存在“自利性”的可能,科技部本身与课题组之间又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科技部完全无法掌握课题组关于科技经费使用情况的真实性,为此,出于自身资源的限制,科技部就聘请了具有一定资格和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科技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但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该项业务属于会计服务业务,不是一般的鉴证业务,该报告的使用对外不具有证明力,其使用与否完全取决于科技部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不会承担由于使用报告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科技部的责任不会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而得以免除,管理责任仍然属于科技部。当然,课题组承担单位应该加强对于经费使用的管理,但是,毕竟支配权在课题组,课题承担单位一般仅承担核算记录,不承担监督职责。课题组在科技经费审计中应该配合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提供相应的原始凭证,会计核算记录,以保证审计的有效进行,并及时支付审计费用。总之,从管理责任与风险的角度来看,科技部都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商定程序业务的委托目的取决于委托人的需要。不同的委托人会有不同的需求,因而不同委托项目的委托目的可能千差万别。由于委托目的不同,注册会计师执行商定程序的对象、执行的程序、报告的内容等均会有所不同。注册会计师在签约前必须弄清委托人的要求和委托目的,并应在业务约定书中予以明确。注册会计师执行商定程序业务,最为重要的是要与特定主体协商需要执行哪些程序,并确定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不同特定主体的需求可能差别很大,所商定的程序在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方面差异也会很大。业务约定书中必须详细列明拟执行的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的时间和范围。在描述程序时,不应使用含糊的词语。为此,科技部的职责在于思考如何保证科技经费审计的有效性,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指导,注意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科技经费审计的主要目的、主要职责,以保证审计后的信息为科技部所真正使用,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总之,针对科技经费审计的责任划分问题,笔者认为,科技部是最终科技经费使用的责任承担者,其风险极大,因为它并不是经费的具体使用者和具体课题的实施者,为了缓解这种信息不对称,针对其中的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科技部有权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为了增强监督的有效性,科技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但作为科技经费审计的委托方,科技部是报告的最终使用者,为了保证报告的有效性,应该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指导。为此,科技部应具体组织实施委托审计工作,注意合同签订的有效性,明确审计目的、要求,并对其结果进行审验。在审计过程中,课题承担单位必须配合审计工作,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内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这是课题组的职责。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承担审计的受托方,应注意明确审计目的,考虑自身的胜任能力,考虑审计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与委托方达成一致。在审计过程中,应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准则的规定进行审计,但不发表任何保证意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并不能减轻甚至免科技部的责任,为此,如何保证审计的有效性,科技部应制定相关文件,在考虑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特征、现实问题、审计目的的前提下,专门针对审计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以规范科技经费审计工作。在这方面,科技部不能指定或者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相应的审计指南,因为,执行对财务信息的商定程序不属于鉴证业务内容,其具体的规定和实施需要委托方与受托方商定执行,受托方可以根据自己的胜任能力和成本效益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委托,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甚至可以由其他中介机构来实施审计,而不一定是会计师事务所。当然,从专业特征与职业特征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应是最佳的选择。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绩效审计;人民银行;可行性

一、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

1972年美国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在世界政府审计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12界国际大会上给绩效审计下了定义,并对目标、范围、对象等方面做出了说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绩效审计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

与国际上政府审计发展相比,我国的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83-1993年的收入审计阶段,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所以审计工作重点是审计财政、税收和物价;二是1994-2003年的财政审计阶段,这个阶段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审计重点由企业审计转向财政审计;三是2003年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审计署《2003-2007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两个转变”,提高了绩效审计的比重,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财务审计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甚至对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财务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因而它难以揭示预防损失和增加价值。而且,仅仅开展财务审计,并没有充分体现审计的监督功能。而绩效审计则克服了以上“缺陷”,因为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即3E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绩效审计的监督除了包括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包括了有效性,甚至更多地涉及到效益性,不仅能适应绩效考核,而且还是对离任审计的有效补充。因此,开展绩效审计是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提高内审工作效能的必要方式。

三、人民银行推行绩效审计的困难与对策

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内部开展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审计“重心”已开始从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到效益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转变。但从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现状来看,开展绩效审计确实存在不少困难。

(一)存在的困难

1.绩效审计衡量标准不明确。一直以来,由于人民银行评价体系及标准模糊不清,导致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乏系统的业绩评价体系、标准和较完整的评价规范性文件,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绩效评价无据可依,对内审监督反映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通过内审评价内控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潜在的风险,这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沦的可信度。

2.绩效审计工作环境还有待完善。绩效审计作为西方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广泛使用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而如何将其引入我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目前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有相当大的局限。同时,被查单位提供的资料、信息中不够真实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也给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3.内审部门人员素质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并在评价绩效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目前人民银行各基层行内审部门能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员为数不多,因此审计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矛盾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一大制约因素。

4.人民银行全面实施绩效审计的条件尚未成熟。目前,人民银行各基层行开展的内部绩效审计试点重点还是财务收支、招标采购等资产管理,主要关注的仍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整个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还不够。而对其他主要职能部门的管理绩效审计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绩效标准,因此很难开展。

5.审计技术综合水平影响绩效审计的实施。绩效审计涉及人民银行宏观管理水平及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建立多种指标体系,运用现有资料的评价和使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等审计技术,但是目前内审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难以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实施。

(二)解决困难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项具体工作,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应将审计重点放在审计目标和标准的科学性、审计方法的合理性、措施落实的有效性、投入成本的经济性、效果反馈的正确性上。

1.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为什麽要进行审计以及为谁审计的事情,绩效审计标准实际上是对审计对象、目标的注解、转化和展开,使之变成可以进行取证与计量的各项质量数量指标体系。该体系必须与审计对象目标联系较为紧密,能够很好地说明目标的实现情况。

2.制订审计标准。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由于审计范围在管理程序、项目、功能和行为等方面的扩展,以及审计目标的变化,无法为所有绩效审计项目预先制定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个审计任务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有针对性地来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因此,要以人民银行内部操作制度和内审评价操作指南为基础,制定符合人民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及现状的绩效审计规则,明确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标准和原则。

3.提高领导层和各部门对绩效审计的认识,提升内审人员素质。首先,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绩效审计的重要和必要性,引起领导层的重视;其次,通过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和经验。

4.完善审计内容。笔者认为,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应主要完善以下内容:

一是完善绩效审计在财务资产管理中的运用。人民银行的财务管理是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财务指标分配、执行情况、财务预决算报表及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执行上级行物品采购制度情况的审计检查,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管理是否合规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主管部门对资金的分配和审批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存在“暗箱操作”和挤占资金等违规问题,评价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看其是否充分履行管理职责,是否讲求经济效率、效果,是否存在浪费资源、经费现象。

二是完善绩效审计在领导干部履职情

况的运用。履职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以及单位内控体系的建设情况、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财务资产的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评价其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果、资金使用效率、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对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促进领导干部增强绩效管理意识,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完善绩效审计在业务部门管理中的运用。通过绩效审计以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逐步增强央行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央行的依法行政水平。其主要内容是考核人民银行各管理部门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对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四是妥善选择试点项目,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目前人民银行内部的绩效审计仍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因此,在内容上应该侧重选择那些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又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项目,可选择物品采购、财务管理等。试点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既要考虑到试点项目在加强人民银行内部管理方面形成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要考虑到它是否是领导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审计难度和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王素斌.人民银行如何开展绩效审计[J].广西金融研究,2007.2.

[4]周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