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考核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体育考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体育考试;研究
初中体育考试设置标准和主要目标要是进行对学生体质和体能的综合测定与评估,考试模式应该从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向注重过程的多阶段考评为主转变,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合理确定体育考试项目
合理的体育考试项目对学生考核尤为重要。耐力项目有:1000米(男)、800米(女)、游泳、跳绳等。协调性是运动能力的终极表现,发展学生协调性的有:打篮球。练爆发力的项目有:立定三级跳和多级跳,连续的单脚跳和跨步跳、蛙跳、跳远、跳高、台阶跳、障碍跳等。这些练习的负荷强度和密度的变化,可通过重复次数、练习速度、标志物等因素来控制。柔韧性的项目:体操、舞蹈等。学生通过各方面的练习,使整体机能全面、协调发展。
二、摸清学生的项目底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学生制定训练计划,并加强督促指导
首先,任课教师要根据体育考试项目的考试日程顺序情况,制定模拟考试计划,征得班主任支持,其他体育教师的配合。其次,选定时间,按考试项目顺序集中模拟考试。再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逐个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同时帮助学生制定训练计划,并在训练的过程中合理的安排强度和量,科学地制定训练内容和措施。例如800米或者1000米跑,它是一种无氧供能跑完全程的极限强度项目,既要求学生的绝对速度,又要考验学生的速度耐力,因此,在训练中要合理地安排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抓好学生的专项力量训练和发展速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和无氧耐力等;训练学生选项时,着重强化细节,纠正学生易犯错误,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有效性。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指导训练时,要适当设计学生的运动强度和量,既保证运动量能起到最佳的锻炼效果,要不能造成学生的过度疲劳,可通过观察法、测脉搏等把握合理的运动量,防止学生因过度疲劳而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影响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和训练。
三、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一是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愿学变为我要学。二是选择适应学生弱势项目需求的指导。四是要指导学生同伴间的协调配合,如女生训练仰卧起坐,就需要同伴的配合支持训练。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好密度与运动负荷,注意练习和休息合理地互相交替;有必要时根据人数、场地和器材条件,采用全班、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每次课后,应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四、合理安排课外训练活动
课外训练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和重要组织形式。还可以巩固和扩大体育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身体。因此,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借助课外各项体育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形成生动、活泼、文明、健康的优良校风,使紧张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积极性休息协调配合,也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训练的成果。如走读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坚持跑步上学来锻炼跑的速度和耐力。可通过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时,利用自己的床进行仰卧起坐的训练等等。
五、评分标准分析
初中体育考试评分标准的设定必须符合青少年年龄、性别和身体发育的规律,适应大多数中学生的身体水平,正确反映学生体质状况,因此,评分标准的设定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科学的评分标准可以直接反映初中生体质的好坏、学校体育教学、监管的水平等,从而为有关部门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状况提供参考依据。评分标准的设定要体现公平性,包括统筹男女生各项目难度、各单项之间难度的设定。
六、认真处理学生体育考试的免考与缓考
因残疾或伤病而丧失运动能力或不能、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由其所在学校出具书面报告,经具有资质的伤残等级鉴定机构或本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可免于考试。经批准免考学生的成绩按满分的60%计入升学成绩,同时须将残疾或伤病证明和审批材料放入该生升学档案。因临场伤病或生理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体育统一考试的学生,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考点负责人签字同意,可予以缓考,缓考仅限一次。
七、考前的心理素质训练
1.考试前的心理素质训练,指的是在考试前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会对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节。考试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第一,模拟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定期举行体育模拟考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考试环境、考试场地,从而积累一定的考试经验。第二,情绪控制训练。过于激动、过于淡漠、过于自信都属于考试前的不良情绪。因而,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善于运用语言暗示法、肌肉放松法等各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心理状态以应对考试。
2.临场心理素质训练,体育考试的时候,许多因素都可能使得学生情绪波动,使其过于紧张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善于运用深呼吸及自我暗示的方式来调整自身情绪,让自己能够快速放松下来。让自己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处在一个最适宜的兴奋状态,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总之,对于初中考试体育,如果制定了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使教考有机结合,并将考试纳入到素质教育整体结构中,那么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心理品质,让学校的体育教学真正回归体育的本质,真正让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强身健体!
参考文献:
[1] 鞠鸿.初中体育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新课程 2008.10 .
篇2
作文导读:体育运动的好处和坏处(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Sports) a. 体育运动的好处 b. 体育运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c. 我参加体育活动的体会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体育运动的好处和坏处
体育运动的好处和坏处(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Sports) 作文
a. 体育运动的好处
b. 体育运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c. 我参加体育活动的体会
篇3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到了初中以后,由于性格的转变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多不爱发言,不喜欢与人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点。
2、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时期,而数学知识又是极其抽象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静止图象变为动态画面,把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起到变复杂为简单,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发展,又能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
3、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数学教学手段,在处理数学上的一些动态图象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而利用先进的数学软件可以将函数图象平移、旋转、对称、伸缩等等,使学生能在图形的变换中研究数学规律,提高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认识的差异,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多为单机演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导,鼠标成了新式的教鞭,投影成了多彩的黑板;教师是程序化的导演,学生是机械化的观众。虽然大大改进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扩大了知识的课堂容量,形象了知识的抽象程度,但课件的平淡与肤浅,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缺失,应用的效果也只能体现在某一节被称为“做秀”的课堂上。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时间长了必然会使教师和学生失去积极性。
有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精美,界面很漂亮,内容很丰富,条理很清楚,操作起来也很人性化。把原来静态的画面转化成了有趣的动画演示,并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表面上每个学生都乐于动脑、动口。但纵观整节课,学生只是欣赏了教师的电脑模拟实验和观赏了精美的电脑画面,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而没有亲手做过一个问题,没有真正思考过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整堂课下来,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像被领进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这种整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而是戴着“信息技术”的高帽,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我们不能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制作大量的题库,使课堂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师生的情感交流,把漂亮的板书,精确的推理,亲切的言语等都丢在了一边,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减再减,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2、课件的制作应力求实用实效
其他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数学有她自身的魅力,课件中存储的内容应精炼、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
3、教师要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有些教师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导致上课时手忙脚乱,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还有的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有点浪费资源,达不到和谐高效的课堂。
4、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篇4
摘 要 体育考试考前考生紧张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个人动机过强,对自己的成绩期望过高,无形之中背上了思想包袱,导致过度紧张;二是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素质没有足够的把握;三是心理适应能力差,对临场的考试缺少良好的情绪体验,导致心理过度紧张。笔者针对这些原因,谈谈考前心理训练的对策、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体育考试 心理调节
近年来,围绕着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重视,部分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往往出现怯场现象,少数人还产生恐惧心理,以致不能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影响着水平的发挥,直接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现就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考生考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心理紧张的形成原因
体育考试虽像体育竞赛,但它没有体育竞赛那样激烈,因为考生无需与他人比高低、只需战胜自我。考试中考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出现紧张心理,使考试成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考生紧张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对自己的希望值过高,害怕考试失败;二是对自己的技术、技能和素质没有足够的把握;三是对自己考前没有作充分的准备而感到担心;四是对考试时严肃的气氛,规范的制度有恐惧感;五是对考场环境的变化不适应,感觉不一样,如场地、器材的不适应;六是担心考不出优异成绩会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议论;等等。
如果考生在应考时还背有这些负担,那么势必会影响情绪,产生压力,紧张心理也就自然形成了。紧张心理一旦出现,可使人的大脑皮层与高级中枢出现暂时的失调,从而改变内分泌。具体反应在动作上就是运动系统失控,全身肌肉紧张,反应迟钝,动作僵硬、不协调。一些平时能熟练完成的技术动作此刻变得生疏,难以正常发挥;甚至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忘记动作要领,整个动作变形,严重的还会出现四肢颤抖。还有一些神经类型差、心理素质弱的考生情绪紧张时会出现全身虚汗、尿频和声音变调等现象。
二、考试时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
要求考生在考试中没有心理压力,或没有一点紧张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把握这个紧张度。恰到好处的压力和紧张对比赛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帮助考生集中注意力,振作精神,激发他们体力和智力的发挥。相反,压力过大,情绪过分紧张,超过适宜的紧张程度,就会出现上述现象。那么,是不是一旦出现紧张现象就难以改变了呢?其实不然。考生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节来减弱或排除这些紧张情绪,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动机,克服恐惧心理
教师及家长应在考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动机,教育他们在考试时力求发挥自己平时水平,期望应适当合力,不要向学生施加思想压力,做好考前、考中和考后的说服鼓励、指导工作。
(二)自然适应心理训练
教师应在平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比赛,如校运动会,举办班级之间的竞赛等等,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参赛经验,从而消除紧张情绪。这种方法效果虽然很好,但是很耗时。
(三)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创造轻松活泼的环境
考试前几天可到考场熟悉一下场地环境,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消除考试的神秘感。考前晚上,把考试必需品准备好。到考场的时间要控制好,过早易消耗体力,影响考试情绪,过迟易因匆忙造成心理紧张。
(四)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自我调节
1.呼吸调节法
考生在考前时常会出现紧张和焦虑,主要表现在呼吸短促、心跳加快。这时,考生可以连续做几次深腹式呼吸来缓和紧张情绪,使情绪趋向稳定。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2.闭目养神法
若考生情绪过分紧张,可以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闭目静坐,最好再结合做一点深呼吸。这对消除或减缓情绪紧张效果特别明显。这种方法可有效地防止外界的各种干扰,使刺激减少,情绪逐渐平稳下来。
3.表象重现法
即在考生的脑海中重现过去自己成功的或规范的动作表象,加强对技术动作的指向性回忆,使大脑对动作的暂时联系加深,消除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动作变型。这种调节手段能保证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
4.转移注意力法
考生在应考时,由于情绪太紧张,往往会把注意力过度地集中在当时的考试上,从而造成动作僵硬、不协调。此时考生应转移一下注意力,把注意力移到与考试无关的事或物上,如喝一点饮料,嚼嚼口香糖,与同伴开开玩笑等等。
5.自我意念法
运用默念暗示某一肌肉或某一部位,用意念来调节动作、控制自己的情绪,放松肌肉,消除心理疲劳。具体的做法是:可采取坐姿或站姿,眼睛微闭,通过深呼吸来平息情绪,使身体各部位放松,反复多次。其体验过程是安静一集中一放松。
6.自我抖动法
篇5
随着我国对初中教学设备资金投入的增多,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学内容是有关人类的交流系统,而多媒体却直接的影响着人类交流系统之中的各个方面。就目前多媒体和语文教学的关系上看,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手段,而寻找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契合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多媒体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才是重中之重。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及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成果进行评价。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保证准确、有效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鉴于常规的课程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测法验证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效益。
一、建立模糊综合评测模型
(一)确定评估因素集合和评判集合
1.建立评估对象的因素集合U={U1.U2…U9}。多媒体课程为“评估对象”,“因素”指评价多媒体课程质量的评价项目。
2.建立评判集合V={V1.V2.V3.V4}。评价集合是对评价指标的多种评价等级所构成的集合。设定100到90分为优秀(V1),90到85为优(V2),85到65为中(V3),65到50为良(V4)。
(二)建立隶属度矩阵:
(具体数值请参照表4)
(三)确定指标权重
由于U集合中的因素对评估对象的影响相同,因此需要对每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A。运用德尔菲法组成评价指标的权重集合A={A1.A2… A9}。权重分配通常由专家调研后给出(见表1表2)。
由公式可以得出权重集合A={0.3,0.5,0.2},所得权重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原则。
同理可得三级权重:
A1={0.1,0.1,0.1}
A2={0.1,0.3,0.1}
A3={0.1,0.05,0.05}
通过权重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见表3)。
(四)分析多媒体课程评估情况表
表4是初中某班多媒体语文教学质量统计表,其中参与学生50人,对U1之中选择优秀的有19位,占总人数的38%,选择优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40%,选择中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22%,选择差的为0人。由此可得出隶属度U1=(0.38,0.4,0.22,0)同理可得U2…U9。
由评价表得出多媒体课程因素U评价的结果集
=(0.1∧0.38)∨(0.1∧0.22)∨(0.1∧0.46) ∨(0.1∧0.46)…(0.05∧0.28),…,(0.1∧0) ∨(0.1∧0)…(0.05∧0.02)
=(0.274,0.656,0.062,0.008)
根据前面所设定的规律转化为百分制:
V=(100,85,65,50)
所得分值=(0.274,0.656,0.062,0.008)oV
=0.274*100+0.656*85+0.062*65+0.008*50=87.59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评测结果为87.59,仅高于V32.59,可见多媒体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势并不明显。
(一)多媒体≠黑板
在调查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在授课中,教师对于板书的自我要求降低了,有的老师甚至完全放弃了黑板的作用,把需要板书的文字录入机器内折腾一番后,再通过光的作用呈现给学生。对于上课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呈现板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说是多余的。
(二)对教学内容的遮蔽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的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了语言本身,成为了学生接受的主要对象。例如《荷塘月色》中,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了兴趣,但也让学生脱离了文字的想象。
(三)多媒体控制语文教学的过程
教《木兰诗》,将电影《花木兰》给学生放一遍,教《阿Q正传》,就把《阿Q正传》给学生们放一遍,学习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和表述方法,而这些是从电影中得不到的。
三、思考
(一)调节言语教学和多媒体的关系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要关注的是言语活动与其他媒体配合的问题。在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其他媒体不仅影响言语的表达,同时其自身也是一种表达形式。多媒体的使用实际上是丰富了言语表达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可以弥补传授者自身不擅长的表达领域,但在补漏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言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寻找言语方式和其他多媒体方式之间相互联系的契合点。
(二)注意多媒体信息的筛选
言语信息的接受首先会有一个对言语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过程,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将体现在他是否能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挑选出他所需要的信息。在多媒体的授课中要避免不必要的、与课堂无关的信息。多媒体的制作应把重心凸现课本的知识上,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诟病。
四、总结
语文多媒体教学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多数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还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多媒体教学的大家庭之中,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适当的素材和资料,另一方面,学生与多媒体教学之间还需要磨合,寻找多媒体教学的切合点。在信息科技的大背景下,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语言基础,应该肩负起改革的旗帜,多探索、多实践,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增添一笔浓彩。
参考文献:
[1]李本军.论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张利勤.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马壮.论小学多媒体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4]高燕.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刘海梅.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4.
[6]陈卫东.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 提升 初中 英语课堂 学习能力 方法
随着我国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推进,仍在垂死挣扎的应试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冲击,它几乎被边缘化,其机械而缺乏灵魂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因为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走在现代教育的前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更新的教育动态,耐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大力提升其学习能力,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充满智慧与活力。就此,笔者通过探究,发现下面几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
一、和谐师生、和谐课堂
和谐师生、和谐课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和谐师生、和谐课堂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创造学习传奇的温床。这就要求:老师要以生为本,尽量用微笑、形象的手势和友善的目光面向学生,多给他们一点关心,适当和他们沟通、交流学业上的、生活上的事情,耐心给他们予以指导的意见,他们就会感受到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多么的可亲可敬,不知不觉间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也就因此愿意和老师配合、互动,愿意亲近那乏味的英语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到英语课堂中来,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得到了增强,一个和谐的课堂顺势而生了。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有情绪或心情不好的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呵斥或责骂学生,学生们就会绷紧神经,甚至出现抵触情绪,课堂秩序无法得到良性发展,教学效果也肯定很差。所以,我们要摈弃这种不可取的方式,一改以往,与学生们一道,共同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继而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老师更加投入工作中,而学生也能在学习中绽放出灿烂的智慧火花,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英语成绩。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初中阶段是学生求知的黄金时代,许多人的梦想在这里起航,那是因为他们渐渐开始懂得“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哲理了。他们可能求知若渴,但不知如何把握。这个时候,老师应作他们的领航者、船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带领他们驰骋在浩瀚的书海中。
1.趣味性教学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夸美纽斯诠释兴趣的一句话。没错,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的生活将会枯燥无味,没有一丁儿乐趣;相反,对所有事物持有好奇或感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将不再孤寂,就像窗外突然照进了一缕阳光,暖暖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兴趣是老师教学的秘密武器,也是学生学习的导火索。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趣味性教学活动,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去求索,把英语学习有效地进行下去。比如,我们可以适时地插入一些适当的歌曲、小故事、小游戏、小幽默和笑话等,放松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能开阔视野;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根据自身能力、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表演节目和演讲等,还可以增加一些开动脑筋的活动,增强他们的参与度,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
2.评价性教学
英语教学要有趣味,更要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很清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脚步了,它更多需要的是教学创新,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和追求共同进步的课堂模式。为此,给学生制订合适的评价更具作用。
英语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语言,它要求学生自信和敢于开口。一直以来,我发现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在关键时刻总是低着头,不出声,即使开口也是双耳泛红,声音低沉无力......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此种情况,我着急啊,不知该如何才能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后来,我通过深入学生内部调研,并仔细揣摩,发现“竞争”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活学习的韧劲。好几次我在八(1)班上课,我提出全班分成4组,按组与组、组代表与组代表进行评比,并制定可行的竞争规则:(一)要求:1.操练对话、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语音清晰,语速流利,用时标准;2.考查理解能力:迅速、准确、清晰;3.表演小节目:精彩、实用、有趣、可操作性强;4.听力评比:看谁反应快,看谁听得多,看谁答得好。(二)每个竞赛项目要求的分值为10分。(三)评价方式:1.按所达要求给分;2.根据各组代表的表现评出课堂之星;3.本组得分加上本组代表得分为本组总得分,据此评出组冠、亚军。竞争活动推出后,其结果令人欣慰:―个比―个更优秀,一个比一个更激进......就这样,因胆怯而哑巴的难题破解了。同时,我还发现,很多学生在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他们一发现不懂的单词或句子,马上就发问,而其他同学则立刻帮忙解决;学习好的学生害怕本组落后于其他组,会主动辅导成绩差的同学。通过对学生的竞争评价,他们的学习神经得到刺激,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之调动起来,成绩也跟着升起来了。
3.动机性教学
篇7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堂提问;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66-2
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这几年的中考走向都是阅读分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更多的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我校初三英语备课组在研究本校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和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思考从阅读课的课堂提问入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阅读课的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我们备课组总结出,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老师直接讲的多,学生思考过程少。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集合每个英语老师的智慧和经验,思考出以下几点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设计提问要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和“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多问一些Why / What do you think... / Which is the best ...等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分层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重点,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简,由近及远,一步接一步,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例如教授关于“Audrey Hepburn”的阅读课文时,可以设计以下六个问题:①Who was Audrey Hepburn? ②What had been her dream before she entered the film industry? ③Which film made her famous? ④Do you think Audrey was successful? Why? ⑤What are some of the wellknown films that Audrey acted in? ⑥Why do people also remember Audrey Hepburn as a great humanitarian?
这六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抓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心理,由浅入深地逐步分析,使学生掌握知识,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程度。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这个“度”是有多层含义的,包括设计提问的难度、深度(设问要有铺垫性)、亮度(讲究感彩,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要有集中性,加大问题容量)、角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度(紧扣阅读课文的内容)、密度(涉及阅读课文的主要方面)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也要准备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去回答,适时鼓励。在设计问题时,要看准,恰到好处,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与学生换位思考。
(四)提问设计要“巧”,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我们老师总结: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②要讲究操作协调。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等。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不能太深、太偏、太滥等。④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再举“Audrey Hepburn”这课为例,那些问题设计应该说是“巧”的:先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然后再更进一层,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到有兴趣;接下来再问,承上启下,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紧接着向深处探索,迫使学生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
(五)评价学生回答,要多样化,以鼓励为主
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回答得好,回答得正确,委婉表达什么地方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得扎实、全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态度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我们归纳出设计课堂提问的原则:确保适当的提问难度水平;每一个提问有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对于回答提问有明确的定位;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鼓励学生敢于冒险;确保学生在回答提问时主要关注的是意义;提供给学生关注语言形式的机会;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能力表现与发展。提问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我们总结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以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主,教师只担当辅助者,提供学生需要的材料和环境,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水平;教师提供的课堂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阅读内容,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论学生的表现好坏,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的评价,鼓舞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对于学生表达的观点,给予及时的反馈,纠正其中的错误。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有层次,既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阅读课的课堂提问的实践和总结
我们备课组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在每个单元的备课中,着重设计阅读课堂的提问,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经过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备课组在总结时发现设计好课堂提问有很显著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
1)教师能结合阅读课文,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意义、有目的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真实情境中的提问引导下,在尝试完成提问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己独立思考和其他学生相互合作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提高英语能力。
篇8
[关键词]:低效,现状;高效,方法;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正文]: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本人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二、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探索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1.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国家大学的基本常识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美国大学的基本常识课是微积分,据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与中国建交谈判取得成功就得益于微积分的数学思想。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数学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5.要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体育教学;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行,各学科都在积极改进学科建设以适应它的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在此呼吁下,也在探索体育教育的方向。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践行现代教育理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都已成为初中体育老师需要深刻认识和考虑的。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课程内容以教授运动技能和强度训练为主,学期考核沿用老一套的打分制。课堂显得单调、疲惫。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佳,身心发展受阻,与新课改的目标相背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体育教学新局势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一、教学内容上的改进
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要避免空洞和死板,体育老师首先对教材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要有所心得,再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制定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时,尽量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对高强度、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产生反感和厌恶,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的安排一些体育游戏和竞技比赛,既可以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又可以使得学生在游戏中自我展示,释放文化课的学习压力,还能培养他们协作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考核手段的创新
教学考核需要把严格性和灵活性想结合,课程评价的设定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应试教育心态的作祟下,学生有意识的加强训练自己期末考核的内容,而忽略需要自身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新课改要求老师在教授具体的运动技术和要领外,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灵活地调整教学评价方式。
三、师生关系的改善
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的个人想法和兴趣受到压制。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老师起一个引导作用,这促进师生关系的新局面到来。
笔者认为,老师在课堂还是应该保持威严,在一个轻松的教学气氛下首先要保证一个稳定的秩序。其次,老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制定教学任务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承受强度和意愿,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民主的程度,不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对体育技能高低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鼓励为主。
四、身心健康的兼顾
“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不仅要实现学生体质增强,还要兼顾他们心理的发展。传统的体育课老师关注高分、高能,新课改要求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重视,把他们当成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加以考虑。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急速发育的青春期,比较容易叛逆,老师对于调皮的学生不应报以打击的态度,对于基础不好的,不可多加苛求,使他们处于和自己对立的一面,对学生的行为多加引导,通过持续的练习训练他们的耐力和意志力,通过循循善诱的态度使他们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五、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改一大特色,由于它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使之深受学生喜爱。初中体育教学也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在不适合户外授课的天气,老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图文结合,深情并茂地诠释动作要领,寓教于乐,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教学只能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滥用,老师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户外教学上。
六、课堂与课外的结合
现在体育理念主张“终身体育”,这种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同时,新课改也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现。这要求初中体育教学要把眼光从课堂分出一点给课外,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体育老师在课外还是大有作为,每年的校运会比赛的各种体育项目,老师既是裁判,还充当教练的角色。对于体育有特长的学生,老师可以挖掘他们的潜力,重点培养。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带来了初中体育教学的焕然一新的局面。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初等教育与现代社会接轨,适应了对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转变思想,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与学生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把课外和课堂将结合,发挥体育教学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体育;理论依据;教学过程
随着新课改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现代体育教学正在发展与继承传统教学精华的条件下,向着注重学生参与度、身心发展等方面靠近。在这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强调必须从注入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向师生参与的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转变,教学评价逐渐由脉搏、心率、练习密度向笑、汗、能、会以及身心感受等方向转变。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还带有鲜明的任务;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让学习动机和主导作用产生共振、共鸣,进而更好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体育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学习活动必须和问题相结合,在探索问题引导与维持的过程中,根据学习动机与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能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传递与转移,还包含知识经验的创建,通过知识与新经验相互影响,丰富自身知识,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实践锻炼以及合作、对抗、竞争精神。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实践,还能帮助学生根据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创设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这过程中,它倡导以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并且始终将学生放在主置。在体育教学中,它以教学任务为目标,在亲身经历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思考,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获取信息与知识;这样就能通过信息与知识促成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交流与展示成果的方式,促进各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初中体育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明确教学衔接点、知识点、重点,还必须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富有特色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这样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情境作用,一般从技能、动手演练、生活实际、身体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并且目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检测性与明确性。在学生的活动中,只有带着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在构建任务情境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联想,从认知结构中感悟经验、知识以及表象,老师必须将学生心理、年龄与知识接受能力整合起来,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例如,对于天气炎热或者寒冷的季节,不易于学生进行长跑等消耗体力较大的运动,这样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体育,在顺应与同化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与新知识。
在教学任务设置中,应该根据问题层次加以切分,将教学问题和学生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分析已有知识,拓展知识平台与衔接。同时,老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内容,对教学步骤、形式进行精细的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任务探讨,进行多向交流与互动。在这过程中,老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学生通过任务探讨与分析,获得对应的知识点,进而提高综合分析与动手能力。因此,要求初中老师必须将教学目标与任务整合起来,并且根据学员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三、基于驱动教学的初中体育考核评价方法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毅力、抗挫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成长。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行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将以人为本作为整体性评价的基准,注重实施方法与手段。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中,必须注重全方位考核。
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必须有考核实际能力的操作性考试。理论知识考核通过口试或者笔试进行,考试内容以基本知识与理论为主,强调知识应用过程;而技能考试则以技能水平为主,更加注重节能应用程度。
2.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既要对任务合理性、质量好坏进行评价,还必须以技能掌握、知识应用、学习态度等内容进行考核。
3.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这种评价方法将自我评价、主体学习、反思结合起来,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也突破了知识局限于能力考核,将学生素质、能力、知识评价更好地融合在完成过程中。在这过程中,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过程、综合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还能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自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对其不断完善更新,从而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