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医院校;流行病学课程;改革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门工具学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1],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医学领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据本校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医院校学生都以学习中医知识为主,认为流行病学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因此在学习时对课程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不会主动去学习,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几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国在内,都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流行,其中让人最为惊讶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医务人员都被感染了[2],这足以说明了我们医生流行病学知识的匮乏。针对该现象,我们的应该从教学本身出发,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目前,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总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主要介绍几种流行病学方法,比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研究。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采用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相应的流行病学方法,并且通过经典事件的分析学习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实施步骤。在讲授病例对照研究时,可以引用比较经典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在讲授横断面研究时,可以结合相应的现况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知晓度调查)进行学习等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其次,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上课内容及课时的限制
涵盖各种专业和层次,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及需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3]。比如:流行病学做为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学时一般安排较多,教师应重点讲授不同方法的理论思想、特点、实施步骤及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讨论课,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事件中。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应做到重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流行病学在科研中的应用思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以后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的科研思路、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流行病学作为一种方法学科,在教学中应包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注重讲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实践教学则注重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解决,比如:进行最简单的社会调查,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实施;临床上遇到比较罕见的疾病,不知道怎样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整个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两种形式来完成:一是选取医学中经典案例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是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4]。为了完成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和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环节。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试卷形式进行考核,但单纯通过一份试卷很难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们应在考核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整个考试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试卷基本知识点识记和具体方法应用。试卷内容应包含本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还包括对经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内容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研究题目,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写出相应流行病学设计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过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为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各研究部门服务的一门工具学科,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流行病学的带课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陈新林,徐谦,郎建英,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研究,2013,4(15):360- 361.
[3] 王福彦,李欣炜. PBC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2):106- 107.
篇2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流行病;教学现状;教学效果;改革
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变促使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部分经典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消灭的同时一些快要消失的传染病出现了死灰复燃现象,另外新的病原体、传染病仍层出不穷[1]。SARS、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时刻受传染病的威胁。就目前而言,我国医务工作者普遍存在着传染病知识匮乏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给予预防医学教育高度的重视,尤其应认真、全面反思其主干课程《流行病学》当中的传染病、流行病的教育问题[2]。为了进一步促进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完善,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当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实际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给传染病流行病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某综合性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2014级本科生作为研究调查对象。
1.2研究内容
调查分析该校预防医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满意率。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对传染病发生、传播和流行过程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对疫苗及计划免疫等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等预防控制知识的掌握这三个部分,其方法可分成概念与具体内容、理论、实践应用三个方面[3];后者包括对传染病流行病授课方法、考评模式、实验教学的满意度。
1.3研究方法
将统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完成。学生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的满意率分成两部分来完成,前一部分调查问卷问卷需在规定的地点和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填写,后一部分调查问卷在发放后无时间、地点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安排自行完成。
1.4资料统计与处理
在使用Epidata 3.2软件独立双录入数据并完成一致性比对纠错之后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转入的数据库。假设检验中应用秩和检验。
2.结果
第一部分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第二部分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
2.1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
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对总分是100分,平均分数为75.9分。其中低于60分的学生为7人,所占比例是6.1%;60-80分的学生为80人,所占比例是69.6%;高于80分的学生为28人,所占比例是24.3%。经正态性检验后结果为负偏态分布。
2.1.1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三个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当中,基本原理方法所占分数为40分,计划和免疫所占分数为30分,预防与控制所占分数为30分。其中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包括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过程;计划免疫包括疫苗、免疫等相关知识;控制预防包括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策略。结果显示学生在基本原理与方法、控制与预防知识的掌握上差别不大(P>0.05),但对计划与免疫知识的掌握显著好于其他两个部分(P
表1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三个部分的掌握情况统计(n,%)
得分率基本原理与方法计划与免疫控制与预防
60-80分94(81.7)77(67.0)69(60.0)
>80分3(2.6)29(25.2)8(7.0)
总计115(100.0)115(100.0)115(100.0)
2.1.2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方法的掌握情况分析
如表2,经秩和检验后得出学生对概念与具体内容的记忆能力最好,其次为实践应用能力,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最差(P
表2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方法的掌握情况(n,%)
得分率概念与具体内容理论实践应用
60-80分25(21.7)16(13.9)51(44.4)
>80分84(73.1)3(2.6)59(51.3)
总计115(100.0)115(100.0)115(100.0)
2.2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满意率
如表3所示,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授课方法、考评模式、实验教学的满意率分别为96.4%、85.4%和93.9%,其中考评模式的满意率显著低于授课方法与实验教学的满意率(P
表3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满意率统计(n=82,%)
考察项目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
授课方法40(48.8)39(47.6)3(3.6)96.4
考评模式28(34.2)42(51.2)12(14.6)85.4
篇3
产生和发展
群体遗传学在1920年被确认为一门学科。1960年它又分为两个分枝,一个与历史过程有关,将遗传学与人类学以及在其他物种的古生物学和分类学结合。另一分枝与同时期人群的遗传有关,将遗传 学与流行病学、医学、心理学以及在其他物种的农学相结合[1]。后一分枝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了遗传流行病学,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它是遗传学与流行病学相互渗透产生的一门完整的独立的边缘学科,合并了流行病、统计学方法与分子遗传学技术,把许多背景不同的研究者联系到了一起。它是群体遗传学中最年轻和发展最快的分枝。Morton[1]认为群体遗传学的每个方面,只要不是主要涉及进化的,就属于遗传流行病学的内容。
遗传学与流行病学的结合是近代对复杂疾病病因认识的需要。1954年Neel和Schull就提出新的学科术语“流行病遗传学”(epidemiological genetics),即研究遗传和疾病的关系。后来Morton和Chung等一致认为流行病和遗传学方法的结合是必需的、不可避免的,而决定家族聚集性的因素有可能是纯环境的,“流行病遗传学”未考虑环境假设,容易产生偏颇,故于1978年正式使用“遗传流行病学”术语[2,3],即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亲属中疾病和病因、分布和控制以及研究在人群中疾病遗传的原因的一门学科”。这一定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研究方法
包括群体和家系研究。家系研究一般包括三个连续的步骤:有无家族聚集性、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如何、遗传机制。
一、群体研究: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环境病因的作用,所以遗传流行病学也包括群体的病因研究,即研究环境与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4,5]。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涉及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肿瘤发生的“二次打击”学说就是早期著名的将流行病学分析用于医学遗传学的成功例子[4]。研究发病率在时间、地点、胎次等的变化,以及比较疾病易感基因在病例与对照分布的关联研究都属于群体研究的内容。
二、家族聚集性研究:家族聚集现象间接反映了遗传因素的存在。研究方法包括病例对照和定群研究。判断标准如下:①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或发病率高于对照亲属或普通人群;②有家族史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于随机人群患者亲属;③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④数量性状亲属对之间的相关大于非亲属对[6]。
三、双生子和养子研究:用于区分遗传和非遗传病因。双生子研究假设单卵双生子(MZ)和异卵双生子(DZ)所处的环境相似,如果MZ的疾病一致率高于DZ,表明家族因素中有遗传因子的存在。养子研究是通过比较患病养子的血缘亲属和非血缘亲属的发病危险性,或比较患病和非患病养子的血缘亲属的发病危险性来证实遗传因素的存在。存在的问题是样本较难获得,对合子确认方法不明确会造成偏倚,对于大多数复杂疾病,双生子中仅很少一部分是家族遗传的,使平均一致率降低,难以取得强的遗传因素的证据。因此,考虑其他变量以识别可能的疾病异质性显得很重要[7]。
四、遗传方式的研究(分离分析):确定了遗传因素的存在,就要了解与该病相关的位点数和这些位点的基因的遗传方式。由于实际的遗传方式可能很复杂,一般考虑简单化模型,即证实单位点(或最多2~3个位点)的存在。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对患病易感性有主效应,将剩余的易感性变异分为家族和非家族的因素。通常估计家系资料在不同的遗传模型下的概率,研究哪种模型最适合此批数据。最大似然方法用于比较模型和获得参数的估计值,如基因频率和年龄特异的外显率。还可以检验基因型和发病年龄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的效应。
五、易感基因的定位(连锁研究):当研究提示一或多个主基因与疾病发生有关,就必须识别这(些)基因的分子特征。连锁分析通过检查几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以何种组合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来推断两个或以上位点(以及疾病位点)的相对位置。该方法依赖于可获得的多态性标记。减数分裂时来自父母的不同染色体间进行遗传物质的交叉和交换。染色体上两位点之间交叉的概率为重组分数(θ)。当θ为0时,表示两位点未出现交叉,二者相距极近,θ为0.5时,表示两位点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随机组合,故两位点不在同一染色体上,或在同一染色体上相距很远。重组分数越小,两位点相距越近。
lod score方法假设在已知的遗传模型和某一θ值(0~0.5)下,计算观察家系的似然度(likelihood)与θ=0.5时似然度的比值的对数(lod值),最大lod值下的θ值是最可能的重组分数值。若lod值≥3,一般认为有连锁,≤2则认为无连锁。虽然最终的分子分析将物理定位这一基因,但连锁分析极其重要[8]。lod score方法需要知道疾病位点的参数,如遗传方式、基因频率和外显率,参数估计错误会降低检验效能。故近年越来越多地应用非参数方法,如患病同胞对、患病亲属对、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 test, TDT)等。TDT法是分析异质性的父母某些标记等位基因是否比其它更可能被传递到患病子女[9]。
随着DNA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态分子标记的发现,近年来开始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来进行疾病基因定位,这种方法需大量的分子标记,通常多于300个位点,但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发现疾病基因的机会。
六、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基因控制机体对环境的敏感性,这一现象在生物界很常见。遗传与环境相互联系,基因可能影响个体对高危环境的选择、修饰机体对环境因子的易感性。例如,基因可控制人体对饮食钠的高血压反应、对环境毒物的降解效应、长期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对油脂和胆固醇消费改变的血浆脂质反应[10]等。一些功能性多态基因的不同表达可能需要环境的影响,或因多态性影响代谢途径,而后者又依赖于环境所提供的底物的可获得性,或因转录环境信号给基因的转录因子与多态调节顺序的相互作用不同[11]。如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冠心病有显著负相关。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可促进HDL的转化。因此CETP活性增加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而酒精消费对CETP活性可能是一重要调节因素。饮酒者CETP/TaqIB多态等位基因(B2)与血浆HDL胆固醇呈强正相关。在B2B2纯合子的个体,酒精对心肌梗塞有显著的保护作用[11]。
遗传流行病学在肿瘤[7]、精神疾病[8]、心血管病[11]、糖尿病等复杂疾病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列举了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在肿瘤和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在肿瘤和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一、肿瘤遗传流行病学:肿瘤是由于自发的或环境暴露引起的生殖细胞(可遗传)或体细胞内基因突变,导致DNA水平的损伤引起的[12]。肿瘤遗传流行病学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遗传突变在何种程度上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临床经常可见患者的家系成员患相同或不同部位的肿瘤,患者一级亲属的肿瘤发病机率一般增加2~3倍。大多数双生子研究发现MZ比DZ的疾病一致率高。
家系成员除了共享遗传物质,许多行为和环境特征也可能相似,因此一些研究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遗传和环境变量的贡献。多数发现一些家系的肿瘤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当控制了每个家系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和酒精、吸烟消费后仍然发现肺癌患者的亲属肺癌发病率升高[13]。多数肿瘤在控制了年龄后,家族史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危险性大小与患病亲属数和发病年龄呈函数关系。家族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
对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卵巢癌以及软组织肉瘤的分离分析结果大多提示存在一或多个稀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的作用。基因频率多在0.002~0.006之间,即归于这些基因的病例占所有病例的5%~10%,剩余为散发,终身外显率高于60%。归于这(些)基因的病例部分随发病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连锁分析成功的例子是乳腺癌和卵巢癌基因的发现。1990年报道乳腺癌与17q21连锁[14],继而发现了位于17号染色体的BRCA1[15],证实了分离分析的结果。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停经前有ERBB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多在年轻时服过口服避孕药;CYP2基因与吸烟相关的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有关;卵巢癌家族史与口服避孕药相关。
二、精神疾病遗传流行病学:某些精神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双生子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症存在共同的遗传成分,且可解释30%的表型方差。用多变量分析法对抑郁、焦虑、恐惧、恐慌、贪食、酒精中毒等六种精神疾病的研究发现,一组遗传成分主要与抑郁和焦虑症有关,另一组与恐惧、恐慌、贪食有关。酒精中毒的遗传成分虽然明显,但很大程度上是疾病特异的。精神分裂症MZ和DZ的疾病一致率分别为53%和15%。与养子的非血缘亲属或对照养子的血缘亲属和非血缘亲属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缘亲属发生该病的风险升高。血缘父亲嗜酒者比非嗜酒者的血缘养子发生酒精中毒的风险显著升高。
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是否有单主基因效应还有争议,一些证据更支持多基因遗传而不是单主基因遗传,且至少3个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很可能有多个微效基因,稀有主基因存在于某些高家族性病例中。连锁研究成功的将早发性家族性早老性痴呆(Alzheimer病)的主基因定位于21号和14号染色体,这依赖于该病的多代连续遗传、显性基因和高外显率。躁狂抑郁症的候选区域在Xq26~28和18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周区,精神分裂症在6号染色体短臂。
群体相关分析发现早老性痴呆与阿朴脂蛋白E(ApoE)的ε4等位基因相关,酒精中毒与东方人群醛脱氢酶2(ALDH2)低活性形式有负相关。十年前,多数研究只是估计精神疾病的遗传方式,现在开始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家族性环境的性质、家族因素与社会和其他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相互关系[10]。考察遗传因素与社会事件对抑郁症的相互作用,发现一年内的不利生活事件是家族性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各占20%。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生活事件发生率高,可能由于共享家族因素。遗传因素加强了不幸生活事件引起抑郁的作用。
结
语
遗传流行病学同时研究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尤其是致病过程中可能的基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今后将继续致力于揭示疾病的遗传特征、发现复杂疾病的遗传基因、研究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识别高发病风险的个体,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制定基因型特异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参 考 文 献
1 Morton NE.Genetic epidemiology. Ann Hum Genet, 1997,61∶1.
2 Morton NE. Outline of Genetic Epidemioloigy. New York: Karger, 1982∶1-5.
3 Morton NE,Chung CS. Genetic Epidemi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ix-x.
4 Friedman JM. Genetics and epidemiology, congenital anomalies and cancer. Am J Hum Genet, 1997,60∶469.
5 沈福民,孟炜.群体遗传学与遗传流行病学.见:沈福民主编,遗传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27-143.
6 胡应,沈福民.遗传流行病学概述.见: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第三卷.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69-683.
7 Claus EB.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cancer.Cancer Surveys, 1996,25∶13.
8 Sham P. Genetic epidemiology.Br Med Bul, 1996, 52∶408.
9 Spielman RS, MCGinnis RE and Ewens WJ. Transmission test for linkage disequilibrium: The insulin gene region and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Am J Hum Genet, 1993,52∶506.
10 Kendler KS. Genetic epidemiology in psychiatry.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895.
11 Cambien F. Insight into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n Med, 1996,28∶465.
12 Stazi MA, Sampogna F. Genetic epidemiology: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cancer etiology. Ann Ist Super Sanita, 1996, 32∶167.
13 Sellars TA, Elston RC, Stewart C, et al. Familial risk of cancer among randomly selected cancer probands. Genet Epidemiol, 1988,5∶381.
篇4
关键词:急诊观察室 流行病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79-02
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急诊观察室以其快捷、方便、安全以及高效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服务[1]。随着急诊观察室患者总数量逐年增加,针对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通过对急诊患者的如病种、年龄、就诊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急诊观察室具有重要的医疗和社会价值[2]。为研究急诊观察室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我院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急诊观察室收治的247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发病时间等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011年我院急诊观察室收治的247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性别、地域分布、年龄、疾病种类、发病时间、好转率以及死亡率等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病例数或者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值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情况分析。这四年期间男性病例比例逐渐增加,但总体还是女性病例要多于男性病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008年-2011年急诊患者性别分布情况分析[n(%)]
年份病例数性别男女2008年52112075(39.82)3136(60.18)2009年56712452(43.24)3219(56.76)2010年72133355(46.51)3858(53.49)2011年66363207(48.33)3429(51.67)总计2473111089(44.84)13642(55.16)2.2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20-40病例所占病例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60岁病例有明显上升趋势。
表2 急诊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分析[n(%)]
年份病例数60岁2008年5211307(5.9)2803(53.8)1329(25.5)772(14.8)2009年5671295(5.2)2818(49.7)1520(26.8)1038(18.3)2010年7213411(5.7)3152(43.7)1933(26.8)1717(23.8)2011年6636371(5.6)2578(38.8)1945(29.3)1742(26.2)总计247311384(5.6)11351(45.9)6727(27.2)5269(21.3)2.3 所患疾病种类分布情况分析。呼吸系统病例所占比例最多,与其他疾病所占比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急诊患者所患疾病种类分布情况分析[n(%)]
疾病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总计呼吸系统2213(42.5)2457(43.3)2960(41.0)2846(42.9)10476(42.4)消化系统1137(21.8)1186(20.9)1524(21.1)1457(21.5)5304(21.5)心血管疾病110(2.1)159(2.8)413(5.7)515(7.8)1197(4.8)其他内科疾病595(11.4)654(11.5)796(11.0)569(8.6)2614(10.6)外伤1900(3.6)204(3.6)242(3.3)241(3.6)877(3.5)结石226(4.3)316(5.6)412(5.7)366(5.5)1320(5.3)妇科疾病246(4.7)320(5.6)326(4.5)346(5.2)1238(5.0)中毒96(1.9)85(1.5)94(1.3)72(1.1)347(1.4)其他398(7.6)290(5.1)446(6.2)224(3.4)1358(5.5)总计5211567172136636247312.4 就诊时间分布构成比情况分析。6-8月份和10-12月病例的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4 急诊病例就诊时间分布构成比情况分析(%)
年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8年7.37.47.27.58.38.99.29.27.29.29.29.42009年7.27.27.38.08.59.09.19.27.19.19.09.32010年7.17.47.67.78.38.79.19.37.78.69.19.42011年7.37.57.47.18.09.19.39.37.78.99.19.33 讨论
通过本组调查研究显示,2008年-2011年期间男性病例比例逐渐增加,20-40病例所占病例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60岁病例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原因是由于20-40岁年龄段的人社会活动比较多,尤其是男性正处于事业上升阶段,其职业竞争压力以及家庭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车祸以及一些其他事故和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某些特殊工作等因素很容易引发急症[3]。另外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对疾病发生的反应较低易引发急症[4]。呼吸系统病例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急诊观察室的疾病谱比较广且复杂,要求医生具备良好基础知识。6-8月份和10-12月份病例的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6-8月份消化系统疾病病例显著增加,10-12月份流感所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病例会明显增加。
总而言之,针对急诊观察室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应加强对20-40岁和>60岁年龄段患者疾病的预防工作,在急诊科的配备医师,要注重培养全科医生,同时要参考疾病构成选择医师,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要根据目前急诊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急救诊疗以及抢救流程,针对急诊的季节性特点,有计划地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水平[5]。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急诊观察室的工作,以提高临床的救治效果。参考文献
[1]琚沙,唐洁.1006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6):694-696
[2]张荣芝,徐红颖.基层医院急诊抢救2756例流行病学分析[J].华西医学,2010,25(1):193-194
[3]Chan EY, Hung KK, Yue C.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echn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1979-2005[J]. Eur J Emerg Med, 2011, 18(4): 234-237
篇5
关键词:流行病学;多媒体;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66-02
流行病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它不仅是预防医学中的主导学科,也是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国内很多医学院校,流行病学不仅是公共卫生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非预防医学如临床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1]然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流行病学不感兴趣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存在理解难、应用难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把案例引入到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有如亲身经历真实事件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案例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它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模式被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艺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2]。本文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经典的流行病学研究案例,制作形象生动、实践性强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流行病学理论教学的开展。经过教学应用证明,多媒体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见(实)习课时不足的缺陷,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由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组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流行病学教学中,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仅靠讲解不容易解释清楚,如果结合教材、文献中的各种案例来进行讲解,再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动画、声音的处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步接受信息的刺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花费的时间少,节约出来的时间可用来构建案例情景,尝试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流行病学中有很多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不仅费时而且学生很难理解。例如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这一章节中,教材中用了一系列统计指标列举了大量数据来描述三间分布,在授课时若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必定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这些数据和调查结果用一些图和表来进行讲解。例如用“饼图”比较不同疾病死亡率和死亡率的高低、用“线图”来描述疾病发病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用“性别年龄曲线图”来说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用“肿瘤发病/死亡地图”来描绘肿瘤的区域高发现象等,这些鲜活的例子和图表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有代表性的肿瘤发病死亡数据的来源,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统计指标意义的印象和理解。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循序渐进的三个研究范畴,是从揭示疾病现象到找出原因并提供措施的一个过程,是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讲解到相关的概念和定义,这时通常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理论融入到有代表性的案例中进行讲解,把研究方案的精髓和主线贯穿在相应的flash流程图中,把原来死板的原理通过动画灵活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解病例对照研究时,把英国Doll和Hill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作为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回顾该案例的设计思路及研究结果,这样使得学生在理解病例对照研究时更加容易,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试验流行病学的内容时,我们引用了1948年英国医学总会进行的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试验,采用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具体讲解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在随机对照试验中,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随机分组方法,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讲解随机分组让学生很难理解,从而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随机分组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如何进行随机分组,在使其印象更加深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后,学生往往不能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头脑中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了查布察尔病病因调查的案例,运用图片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查布察尔病病因的调查过程,使得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三大方法综合运用的技巧。
通过运用以上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多媒体教学知识容量大,教师的授课速度较快,导致学生的思维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厌烦情绪,反而达不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其次由于大部分医学院校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多媒体制作的培训,大多数多媒体课件只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结合,界面过于单调,或者把课件做成了教材的压缩版,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果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慎重考虑其缺陷,避免应用后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很难体现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因此,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此方面内容的讲解,尽量使授课内容更加全面。
总之,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结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地选材,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敏,陈清.临床医学生的流行病学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82-584.
[2]朱海燕,于先清.多媒体技术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54-155.
[3]陈卫刚,李睿.内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4):55-56.
篇6
两组统一考试并对案例组进行问卷调查。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教学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
案例教学组对案例教学比较满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而言,流行病学实施案例教学非常有必要。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和骨干学科,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流行病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研室关注的重点问题。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的许多地方[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目前很多课程都已采用此类方法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2]-[5]。
为了提高流行病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察案例教学实施后的效果,选择本校2010级和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然后对其最后的试卷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案例教学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本校2010级和2011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所有学生,共96人,2010级48人作为对照组,2011级48人作为实验组。
(二)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约1/4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两组的教学老师均相同,两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基本相同,因为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都是预防医学的专业课,所以参照上学期统计学考试成绩对其进行比较,发现其统计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无差异。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分三次进行:首先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第一次上课时把筛选整理的案例及提出的引导问题发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讨论,由小组成员发表观点及依据,各小组长归纳提出的问题;课后学生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及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并做好PPT或纸质汇报总结。
第二次上课时各组先汇报第一次案例课时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大概每组总结时间为5分钟~8分钟;然后发放第二次的案例及引导问题,其他步骤跟第一次相同。第三次上课先汇报第二次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再讨论新的问题,最后的时候各小组长在课堂上当场宣布各小组的见解,教师引导各小组分析案例,并不断提出问题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做总结。
(三) 评价办法。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理论课成绩进行比较,同时对案例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四)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各连续变量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 两组对象一般情况。案例教学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男/女)分别为25/23和24/24(x2=0.42,P= 0.838 ),平均年龄分别为(21.12±1.04)岁和(21.23±1.15)岁(t= 0.524,P=0.9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 两组对象的试卷情况分析。两次考试试题都是严格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教材《流行病学》大纲要求来出题,题型都是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问答计算题四种类型,题量基本相同,难易度基本一致,两套试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 两组对象成绩。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百分制)最高98分,最低68分,平均 (83.73±7.61)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最高87.5分,最低55.5分,平均 (71.63±9.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将题目分为单纯记忆、解释利用和综合分析三部分,发现两组的得分情况存在差异。
(四) 问卷调查情况。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48份,回收率100%。调查案例教学组在各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评估。
三、 讨论
本研究发现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从考试成绩看,无论是总成绩还是各个部分的得分,案例教学组均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承认案例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对于流行病学这门课程而言,开展案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本次案例教学的实施,得到如下的体会:
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从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都需要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整个环节,在课后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备课,而且由于学生是自由发挥,自主讨论,因此提出的问题有的针对性很强,但有的偏差很大,教师在最后总结时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上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课堂控制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很大帮助。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在结果中有很好的体现。此外,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案例教学可以促进他们课后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上课比较自由,氛围比较活跃,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受欢迎;分小组讨论后,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力量,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每个案例分三次进行,每次都由同学先总结本组提出的问题及答案,以PPT的形式表述,这样还可以增强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相当于主持人的作用,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主导课堂,师生间的隔阂减少,互动增加,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最后,案例教学存在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会浑水摸鱼,自己不考虑,只是照抄别人的结果,造成学生之间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有的学生私下里都在进行与课程无关的内容,反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点少,主要是学生之间讨论,教师只是引导,所以师生交流太少;有的章节对应的合适案例比较欠缺,很难做到所有章节都采取案例教学。
总之,案例教学是适应新形势下流行病学的教学模式的,毕竟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科,学术毕业工作后在实际中会经常用到,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单靠理论教学肯定远远不够,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则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又可增强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7
(一)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教学。1.集体备课,包括传统流行病学理论教学的安排、情境教学内容选择、方案制订、课时确定等,尤其是知识点的选择、情境的设置以及知识点与情境的融合。2.传统理论教学,在情境教学之前,先进行传统流行病学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先了解各种流行病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等。3.情境模拟教学,根据既定教学方案,选择传染病暴发调查、慢性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3个内容进行情境模拟教学,共计15个学时。上课时采用多种情境融合:①图画再现情境,如SARS暴发期间的照片及视频、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时群众受访的视频等,主要用来渲染一种来势汹涌、大众恐慌的感觉。②表演体会情境,主要是角色扮演,事先选择十几个学生现场模拟患者或周围群众,描述个人感受或陈述事件经过。③语言描述情境,在图画和表演情境进行的同时,教师辅以语言描述,提高感知的效应,也有利于学生能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4.教师引导与提问,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进行引导的同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扮演“流行病学专家”,应对现场遇到的问题,探寻疾病或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于既往讲授的流行病学理论,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些启发或提示,以增强其利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生讨论与发言,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积极进行讨论与发言,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引导其讨论的方向,并对个别疑问进行解释或说明。6.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点评,同时基于理论联系实际,将情境中的问题与流行病学理论结合,进行横向和纵向的阐述,使得学生切实体会如何解决现场问题。
(二)教学效果评估
在情境教学后,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情境教学方式的评价。同时组织相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命题,题型与以往一样,力求与去年流行病学考试难易相当。根据考试成绩,分别比较两届学生的总分和流行病学应用题型的得分,并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不同教学方式学生成绩的比较
情境教学组学生期末成绩与去年传统教学组学生期末成绩存在统计学差异(88.4±7.7分与84.6±8.2分,t=3.109,P<0.05),其中流行病学应用题型的得分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总分35分),情境教学组(31.4±5.2分)要高于传统教学组(27.1±4.6分)(t=5.719,P<0.05),这说明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学生对情境教学的认可程度
共发放问卷82份,收回82份,91.1%的学生赞成情境教学方式,认为情境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与公共卫生实践的结合。
三、讨论
(一)情境教学模式的必要
流行病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都很强的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问题[3]。目前国内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流行病学学习上表现出高理论成绩和低实践能力的现象。不同层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的信息也显示,预防医学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很多事情不会做,不知道怎么解决,但问及相关理论时,一般都能说出个一二,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很明显。而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也很难接触到公共卫生实践,大多停留在文字的假设,一旦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可能就显得手足无措。因此,探索一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的流行病学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点
情境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4]。就本次情境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而言,情境教学的优点可表现在:①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实际的应用又会提高其对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提早让其接触公共卫生实践。虽然是通过情境模拟,但采用多种模拟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日后真正投入到公共卫生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也为其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了思想准备。③增强其交流沟通的能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无论现场调查还是健康教育,都需要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相互讨论、积极发言等,均可提高其言语表达水平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2009-2011年之间493份标本, 1-3天内即送病毒室用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然后一20oC保存。
1.2 实验方法 ELISA检测采用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盒,方法如下:(l)取粪样约150ul滴于反应孔内;(2)立即滴1滴酶结合50ul,轻拍混匀;(3)室温静置10分钟,甩去,加洗涤液1滴,用自来水冲洗10次以上,甩尽排干;(4)每孔加入显色剂A、B各一滴,置室温5分钟判定结果;(5)结果判定:肉眼观察显蓝色判为阳性“+”,不显色判为阴性“一”。 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PAGE):垂直板状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Laemili不连续缓冲系统,浓缩胶浓度3%,分离胶浓度10%。电泳槽中加入电泳液,吸取8ul抽提液与1.5川样品液混匀后点样于电泳道中,每块胶的一个泳道中点入入DNA作对照以区分标本,恒流50mA下电泳约60-90分钟。下胶后银染,固定,保存照相。根据病毒核酸条带的不同特征来区分A、B、C组轮状病毒。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数资料分析均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轮状病毒G血清型的分型结果:493份PAGE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的标本经重新提取RNA后,328份标本含有足量的RNA被进一步行RT一PCR扩增VP7全基因,共有254份标本(77.4%)获得阳性产物。对RT一PCR产物作杂交分型,结果见表1。254份被分型的轮状病毒株包括社区感染株160份和院内感染株94份。
表1 轮状病毒G血清型的分型结果
2.2 轮状病毒不同血清型的年龄分布 统计结果见表2。 Gl、G2、G3、G4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月龄一24月龄的儿童,四种型别的平均发病年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表2 轮状病毒不同血清型的年龄分布
3 讨论
本次研究使用RT一PCR及斑点杂交的方法对荆州地区腹泻病儿童的轮状病毒感染G血清学作分型调查。检测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在荆州地区轮状病毒G血清型主要是Gl一G3型,G4型偶尔可见,G3型曾经在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流行,而且此后数月院内感染的轮状病毒株G3型占主导。目前轮状病毒Gl一G4、GS、G6、GS、Gg、G10、G12血清型可感染人类,80年代至90年代初国外地区研究发现在人群中主要发现Gl一G4,同期国内地区的研究发现Gl型最常见约占60%一85%,G2型次之约占12%一29.2%,G3与G4型比较少见【5,6】。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轮状病毒流行株呈现多样性,如南美洲国家巴西报道G血清型的分布G1、G2、G4都可能成为最常见的G血清型【7】。结合本次研究荆州地区轮状病毒G血清型的分布与国内总体情况相似,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对各地区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作监测具有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对G血清型与腹泻病的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作调查对疫苗的发展与应用有指导意义。通过本项研究,我们对荆州地区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有了初步认识,为将来疫苗的引进使用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参考文献
[1]赵丹洋,邹宝兰,陈雄敏,等.儿童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6-2428.
[2]陆惠强,李晓萍,姜妍妍,等.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10-212.
[3] 马慧,黄敬孚,林书祥,等.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52-53.
[4] 焦路阳,郭庆合,宋志善,等.豫北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5):1199-1200.
[5] 李梅.南京儿童医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9):1463-1464.
篇9
[关键词] 手足口病; EV71感染; 流行病学; 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 R3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66-01
当春回大地,伴随着暖气的回升则浊气也开始上扬, 就引发了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不断增高的发病率。这实质属于正常的疫情发展现象,传染病在春季比较流行,尤其严重的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才能够更好的治疗预防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进行最大限度地控制。本文探讨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0年4月-2011年4月,接收的64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有2例重症病例,2例死亡。2例死亡病例经实验室检测均为EV71核酸阳性[1]。上述患者以5岁以下的托幼儿童或散居儿童为多,35例经过门诊治疗,29例住院治疗。
1.2 方法 从发病季节、年龄、体温、皮疹等等方面对2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具体探讨。
2 结果
2.1 全面的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该病 以在春季到夏季之间为最,4-6月份是该病的主要发生期。发热、手、足及口腔黏膜等部位突发疱疹[2]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并发症能够在一些患者身上发生,患者病情严重时死亡的发生就不可避免。以患者主要症状及其表现为依据,可把手足口病划分为两例:普通与重症病例。在本次病历里,有33例为发热患者1,患者起热时间一般都在起疹前的1-2d,高热为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症状,并一般在退热前要持续2-3d后退热。此外,还有13例皮疹患者,发散的或平或凸的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疹可见于这些患者的双手,足部,在其周围会产生红晕,疱疹大都米粒大小,呈或圆或扁形状,里面液体是浑浊的。本次的所有患者的皮疹既没结痂,也没有疼痛和瘙痒。
2.2 并发症 心肌炎、肺炎、脑炎均为手足口病患者的并发症。对于症状轻的患者服用银黄颗粒后再回家隔离;对于那些已经在医院隔离的重症患者,全部以利巴韦林抗病毒进行治疗,以抗生素治疗那些病发细菌感染的患者。全部患儿都得到治愈,而那些7d左右痊愈的属于症状轻的患者。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这种急性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3],其多发群体大都是学龄前儿童,而发病率更高的是5岁以下的儿童。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是传染源对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传播渠道。虽然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生的病毒很多,但主要的病毒是肠道小RNA病毒属的Cox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EV等,流行病毒主要有CoxA组的16、4、5、7、9、10型和B组的2、5型以及EV71病毒等。手足口病灾某一地区突然性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EV71毒株分3个基因型(A、B和C型)和11个基因亚型(BrCr、B1-B5和C1-C5亚型),EV71基因型别的变化与易感宿主的累积所造成。38℃左右的发热症状一般在患儿发病时会出现,在此过程中,会有皮疹出现在其口腔、手足、臀等部位。
3.2 预防措施 目前,还没有手足口的防疫疫苗,治愈该病也没有立即见效的特殊的药物。但可以采取科学的预防控制手段。
3.2.1 及时进行日常监测与报告 手足口病的检测工作要加强,要分析疫情并将防御手段及时制定出来。要检测出EV71病毒流行病原的型别,把病毒基因、致命性的主要关系的主要关系区分清楚,掌握手足口病的预防手段。要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对其网络报道要在24h以内做好。若爆发流行疾病,应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要求,向全社会及时发出信息报告。
3.2.2 加强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 要通过卫生教育工作,教育患儿与家长把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好,要勤洗手,生活环境卫生要保证,经常进行室内的通风,衣被要勤晒。患儿使用过的物品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消毒。若一旦发现患儿人数存在断上升趋势的现象,作为当地医疗机构必须在上报卫生管理部门同时,进行及时预防。医疗机构在流行期间要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把消毒防疫工作及时做好,以免造成院内感染问题。
3.2.3 采取控制措施 首先必须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手足病。手足口流行病的爆况一旦报到疾控中心,社会调查工作就必须及时开展,并对采集的标本实施实验室检测,分型确定好病原。其次,通常要对手足口患者治疗7-10d,还要检测与这些患儿亲密接触的儿童,并及时治疗已经感染的患儿。第三,要把病家和疫点消毒工作做好,尤其要消毒室内的常用器、接送车辆,对咽喉、鼻腔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另外,要重视健康教育和身体锻炼,还要保证患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尽量减少。要对疫情的发展进行及时控制,让该病的发病率尽量减少。
参考文献
[1] 蔡皓东.手足口病预防之计在于春[J].健康报,2009,2:23.
篇10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中医证候 流行病学调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09
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5月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高血压现症患者845例,西医诊断明确,男456例,女389例。年龄36~75岁,平均61.22±9.36岁,其中50岁以上者占90.3%;845例患者中职业分类为体力劳动者348例,脑力劳动者446例,其他51例。
研究方法:制订调查表: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特点,制定“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按调查表进行临床证候调查,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填写中医证侯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结 果
845例患者中,病程1个月~40年,病程
中医证候病例频次分布:依次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及其他证侯。
合并症病例中医征候频次分布:从合并症分布上看,阴虚阳亢证合并糖尿病的较多。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其他证型。
痰湿壅盛证合并肥胖较多,见表1。
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相关性:①最终进入方程与肝火亢盛证有关的危险因素按递减排序有家族史、糖尿病、冠心病、肥胖;②最终进入方程与阴虚阳亢证有关的危险因素按递减排序有糖尿病、颈椎病、家族史;③最终进入方程与痰湿壅盛证有关的危险因素按递减排序有肥胖、饮酒史、家族史、糖尿病;④最终进入方程与阴阳两虚证有关的危险因素按递减排序有冠心病。
讨 论
本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其证型分布按频次高低调,其中以肝火亢盛证最为突出。在年龄分布上,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占90.3%,50~70岁是原发性高血压高发年龄占67.6%。从职业分布上看,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52.8%),其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以肝火亢盛证为突出证型(32.9%),这可能与脑力劳动者经常从事的是竞争比较激烈的工作,心理压力大,情志易于失调,致使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有关。从合并症及危险因素分布上看,各中医证型与家族史、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方面存在相关性;其中合并糖尿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证为最主要证型,肥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则以痰湿壅盛证更为突出。故我们推断:以上调查结果为阐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该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饶可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