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篇1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康教结合

音乐是一种抒发、表达、寄托情感的艺术,它跨越了语言、智力、行为的障碍,密切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生活。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能被特殊儿童所感知,成为打开他们心扉的一把钥匙。目前音乐特殊教育的对象普遍是自身存在某种生理或心理缺陷的特殊儿童,如:智障、听障、视障、脑瘫、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他们大多伴随智力发育迟缓,从而导致其在理解力和执行力上要比普通儿童更弱,而普通音乐教育模式,在很多地方与特殊儿童的发展并不相适应,难以有效开展教学及促使特殊儿童达到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的目的。音乐特殊教育模式不同,它更多是作为一种媒介,以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或康复为目的,通过教学干预发挥补偿与矫正的作用。从音乐的功能来说,音乐本身具有引导人情绪的作用,能调动人体的良好能动反应,强化感官协调统合,使人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音乐特殊教育干预,能极大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达到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特殊儿童本身在接受教育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音乐课的开展在教材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上,均需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接受性,以提高特殊儿童的参与程度。

一、律动唱游课

律动唱游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技能的课程,它通过活泼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音乐,可以起到协调身心发展,促进缺陷获得补偿的作用。律动唱游课适合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这基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且特殊儿童受智力影响,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大脑神经存在惰性,心理上缺乏期待,其感知积极性不强,知觉速度缓慢,接受能力弱,对普通的讲授课、欣赏课很容易感到枯燥和压力。律动唱游是动态教学,肢体律动简单,用拍手、跺脚、走、跑、跳、造型姿态等进行音乐表达,是培养学生乐感和训练肢体感官协调的极佳方式。且儿童的能动认知很多是在动作中发生的,并产生于活动操作。律动唱游课可以利用人体对音乐的节奏本能,有效缓解大脑神经的抑制状态,使人获得欢乐情绪,并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和音乐实践中,获得全身肢体感官的发展。律动唱游课开展的约束性较小,灵活性强,在促进特殊儿童康复补偿上适用性更加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情绪行为特殊儿童受认知、行为、沟通方面的影响,在习得正确社会行为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并伴有特殊情绪行为,如哭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不守秩序、随意活动等。而律动唱游本身是一种快乐的音乐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良的情绪行为通常会有明显的减少或消失,通过教师的良好引导,增加一些分享、合作、遵守秩序、礼貌行为等活动体验,可以很好的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利用“问候歌”,学生可以认识其他人的名字,习得正确的问候行为,学会等待和遵守秩序,这过程带来的愉悦感会使特殊儿童更愿意去参与配合,自我情绪也在不断改变,这就潜移默化形成一种强化行为,让他控逐渐变成自控,让学生从注重自我转为注重他人行为及整体活动,从而增强正确社会行为能力。

(二)协调肢体运动技能律动唱游通过利用节奏因素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结构和动机,学生在简单的走、跑、跳、停、摆动、点头、舒展中,练习到精细和粗大肌肉的运动技能,对环境的积极反应,也增强了身体的自我意识,其平衡感、空间感、方向感、偏侧感、敏捷性等都得到了锻炼,使自身的肢体运动更加协调。

(三)培养沟通交流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低下是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音乐本身与语言存着在较紧密的联系,利用节奏、速度、音高、力度、旋律、歌词等都能帮助语言进行表达,通过听、说、唱,可以很好的矫正语言方面的障碍,而音乐指令(包括手势、声势)的接收与反馈则大大增强了理解信息和接受指导的能力,从而促进了非语言沟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轻中度的语言障碍儿童可以发展语言沟通能力,而重度语言障碍儿童则可以增强其非语言沟通的能力。

二、综合主题课

音乐综合主题课,是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把音乐的思想教育、美学教育、音乐欣赏等与生活中的知识教育、技能技巧训练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教学形式。由于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较差,他们的教育目标主要是生存教育,而不是文化教育。音乐综合主题课基于这一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以音乐学科知识为主线,辅以其它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音乐中习得更多社会常识、生活技能,增强他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提升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能力。音乐综合课适应有一定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学生,其教学过程经常会涉及到文化知识的理解、姐妹艺术学科的融合、常识基础及劳动技能的操作等等,学科交叉的复杂性与丰富性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既然是以生存教育为目标的综合主题课教学,那么在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通常以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经验为素材,从日常生活上来入手。考虑到特殊儿童理解能力较差、记忆容量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生理特点,每节课教师给予学生的知识接受量不宜太多,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并按一定的接受梯度形成一个个合理且容易掌握的主题,每个主题之间即要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并遵循小步子与循环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感知速度。音乐综合课是极具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如:可以将音乐用绘画、场景、联想、表演等形式进行表现,编唱朗朗上口的歌谣引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运用折纸、手工制作拓展生活知识,通过多媒体呈现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情景,刺激他们的感官体验等等。音乐综合课融合了其他学科的教育,意在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补偿缺陷,作为媒介作用的音乐,可以更好的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的愉悦性与知识的实践性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的多种感知协同能力,学习了生活技能,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升。不管是律动唱游课还是音乐综合课,都是希望利用音乐来帮助特殊儿童矫正身心缺陷,培养他们的情感,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音乐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既有教育的意义又有康复补偿的作用,然而我们并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也不能将彼此孤立,因为二者在许多方面是互相交叉渗透的,它们同时存在,但又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正确的认识到二者的意义并将其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丹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J].科教文汇,2009(03).

[2]迟艳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2月.

[3]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4]滕飞.浅论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7.

[5]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6]王雪峰.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1年12期.

[7]连赟.论特殊音乐教学法的缺失及对策[J].艺术百家,2011年S2期.

篇2

当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培养认识音乐美、理解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概括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是时间的、听觉的、情感的、声音的艺术,感受音乐美必须以欣赏为前提,它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聆听、认真辨析的欣赏习惯,捕捉用于情绪表现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发展,并激发内心的感受和共鸣。所以常说音乐教育是培养情感的教育。

在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培养情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具有奋发向上的感情,就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历史的经验已使我们认识到音乐对人的潜能,尤其是潜在的思维和潜在情感的调动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根据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我们应该向着“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迈进。在本人工作的这十多年中,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一、通过学校各种音乐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校,学生接受音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从音乐课――音乐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多形式的音乐活动中,使学生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合唱、器乐合奏和集体性的音乐知识竞赛等都成功地实现了以音乐教育活动来发展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纯洁、舍己为群的思想。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中学音乐课本中《春天来了》这一节音乐欣赏课,可以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的音乐个性得以发挥、发展

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技能性的表演固然十分精彩,全校性的合唱队、乐团、舞蹈队以高超的表演技能得到社会的赞许,但作为窗口,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普遍性的音乐文化素质水平,如果为了建设这个窗口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忽视了普遍性的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那就本末倒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成果不应是往高校送几个艺术特长生,或得到几个奖,而应该是全体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中学音乐课堂,我们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非技巧性的一面,即着重对学生进行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1、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传统化的音乐课概念中有一大误区:音乐课即是音乐表演课。它阻碍了一大部分学生音乐个性的发挥,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音乐生活。在中学生的音乐生活中,听歌的往往多于唱歌和演奏的。诚然,限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一副亮丽的歌喉,也不是每个人的双手都具有较完美的协调功能,但是对美感的追求却是共性的,对轻、重、强弱、快慢等音响感知的能力人人具备。而音乐艺术的形象是由声音的运动形成的,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特定的声音运动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学生能演唱好歌或演奏好乐器,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感知音乐、体会音乐进而就能理解音乐,即感悟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通过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2、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培养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

现代的中学生生机勃勃,充满青春的热情,但往往容易被一些具有华丽辞藻或充满宣泄情绪的通俗歌曲所迷惑。这几年来,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潘玮柏……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这也是当今中学生音乐生活中很突出的现象。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是十分重要的。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大家都知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情感体验是贯穿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等过程的主要活动,要让学生知道构筑音乐情感的通道来自于音乐的诸要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能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那些空洞浅表的辞藻分开,获得的将是音乐进行过程中的美感体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是作为人的两种思维活动中极富创新特点的思维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听,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

音乐的思维以音乐进行过程中的动态作为基础,这种音乐的动态赋予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不一定将学生的思维给予定向,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如在非标题性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定向是十分不恰当的。根据音乐的动态和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学生的音乐个性对健康发展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99-01

清朝末年我国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就已出现,随着近些年来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所谓特殊群体是指在智力、身体、感官、情绪、沟通能力等方面与正常情况有所差异的社会群体。一般的语言交流是满足不了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的。这些人群可以通过音乐的娱乐功能带给其快乐感。因此对于特殊群体来说提出科学的、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的。

一、特殊群体的身心特征

1、生理特征(1)智力障碍:多由于先天或儿童期疾病引起的大脑发育受阻所致。因而这类人群身体素质会比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或者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等。(2)视觉障碍:他们主要的感知途径就是通过听觉和触觉,因而更敏锐。(3)听觉障碍:主要是指听力低下乃至丧失听力的人群。

2、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感知能力慢且不准确;记忆速度慢;语言能力发展缓慢,连贯性不足;很难清楚的表达;不易理解抽象定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消极压抑;缺乏自信心等。

音乐可以开发智力,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增强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是十分必要的。

二、音乐教学法的缺失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此师资力量必须走在教育前头。在我国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通常使用的是普通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法,学校里没有针对特殊人群音乐教学的课程,因此,都缺乏对于特殊群体音乐教学方法,不易结合特殊人群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和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特殊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人群的教育需要,培养并发掘他们的潜能,增强其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导致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落后的传统观念。传统的音乐教育都十分看重教师在课堂上面灌输并传授音乐技能,轻视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自学。2、尴尬的边缘学科。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交叉的综合性分支学科,具有特定的学术含义。专家学者们对于特殊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放任其发展。3、教学实践难以完善。处于一线的特殊学校教师缺少更新教学理念的勇气,缺乏理论知识与科研水平。由于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个别化教学的经验。

三、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意义与价值

据了解,在我国特殊群体已突破8600多万人,因此如果没有这个群体的音乐教育,就不能算是全民参与的现代教育,因而发展特殊音乐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特殊音乐教育拥有与音乐教育学科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性质,研究特殊群体的认知和心理特征,探讨特殊音乐教育的规律,寻找合适特殊群体音乐教育的内容、目标与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音乐表现技巧,提升音乐文化素养,是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已然显现出国际化的倾向。

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差异在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化。个体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普通人群在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普通人群有针对个体特点的特殊教育的客观要求,某些特殊人群特有普遍音乐教育的可能与需求,我们都应当根据个体的差异性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个别化的教育计划,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游戏教学模式、特殊教学辅助手段等都是特殊音乐教育的优势。

特殊群体中的大多数缺少应有的谋生手段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挖掘其潜在的能力,使其掌握劳动就业的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减少家庭负担。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特殊人群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帮助他们找回做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其享受应有的权利与乐趣。

四、对于特殊音乐教学的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确立个别、合理、有效的特殊音乐教育教学方法;2、重视理论研究;3、完善教育体系,编写适用于特殊群体的特殊音乐教学法教材;4、打破传统理念,加强教学实践。

篇4

音乐教学是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中运用多媒体开展音乐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国际上特殊教育中音乐教学普遍受到重视,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特殊学生中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国目前在特殊教育中开展针对性的音乐教学还是比较薄弱。作者结合自己在特殊学校智障学生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索音乐多媒体教学对智障学生的影响,实践证明:在智障学生中开展音乐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智障学生改善运动障碍,帮助学生宣泄情绪,激发学生智力发展。对于特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学;多媒体;特殊教育;智障学生

音乐是一门能够想象人们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调动人们的感情,充实人们的想象。在音乐中人们仿佛可以身临其境,能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或欢快或忧伤,人们的情感也会通过音乐而得到升华。笔者本文将谈一谈音乐多媒体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的问题。据专家调查,我国现有的学龄智障儿童有五百万之多。而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则可以治疗智障儿童,对智障儿童的大脑进行一定的治疗。适当的让这些儿童听一些音乐还可以锻炼其反应能力,甚至有时还可以约束其不合理的行为。智障的儿童在听歌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感来提高自我的反应能力。此外,在倾听音乐或者唱歌的过程中还能够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笔者认为,若在智障儿童早期便对其进行音乐的熏陶,那么其表达能力和行为能力便可以很早的得到锻炼,久而久之,智障儿童后期康复的可能性便得到了提高。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让这些儿童感知音乐,增加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一、特殊教育的学生的特点

特殊教育的学生大多为智障学生。而智障学生一般是指脑部受损或者因后天刺激,而造成智力发展障碍的学生。与同龄人相比,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显得十分欠缺,所作出的行为也很难让正常人所接受。作为智障学生其行为举止有时比较怪异,他们共有如下几点特征:1.理解能力差,智力低下。2.记忆力欠缺,不能记住事情。3.言行举止怪异。作为智障学生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往往比正常人较慢,在音乐多媒体教学当中,音乐教师需要把握住这些学生的特点,为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通过音乐来鼓舞学生,通过音乐来熏陶学生。先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再通过音乐多媒体教学来锻炼智障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其在音乐多媒体作用下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育智障学生中的运用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音乐多媒体教学也一定会给智障学生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音乐多媒体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与即兴教学法

这种方法源自于美国的音乐治疗中心,是他们开始使用这个方法并成功治愈患者的。这种方法运用在智障学生教学当中,也一定会产生有效的结果。为了活跃智障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即兴教学的方法让智障学生自己即兴创作为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示,通过即兴音乐表演的形式,来带动全班的人对音乐的学习,让其陶醉在音乐欢乐的氛围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制学生即兴音乐表演的现场。记录学生展示的精彩瞬间。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即兴表演的素材,让学生得以学习。

(二)多媒体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主要特点为,将唱、动、奏三种音乐表现融为一体。随着我国奥尔夫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在教学方面得到应用。这种方法在教学的互动性和表现性上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在对学生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的节奏当中,能够给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以启发性。多媒体可以起到伴奏或者卡拉OK的作用。把学生们的上课情景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回放让学生增加对知识的喜欢。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领域的运用能够使课堂的表现更加多元化,更加形象丰富的表现音乐知识。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表达能力很强。例如在投影大屏幕结合音响的表达形式能一下子让学生的情绪就带动起来。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智障学生中更好的学习音乐。

(三)多媒体与钢琴音乐

钢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研究证明钢琴学习可以明显促使自主神经和手脚运动肌肉的相互配合。对于智障学生具有重要的康复意义。我结合智障学生实际情况,在脑瘫学生中开展钢琴与多媒体学习的个训,取得了一点成绩。钢琴协调智障学生双手的灵活度,开发了智障学生的潜能。多媒体直观生动,具有极强的表现能力。通过多媒体进行钢琴教育令到一些不容易表达的音乐知识具备了声像化。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和记忆。我结合教学目标,寻找下载一些钢琴练习软件,让学生在电脑前完成一些钢琴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不少学生也从中得到了进步。让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对于一些智障的学生,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钢琴。这让我看到了钢琴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意义和发展前景。

三、结语

音乐属于全人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越来越广泛运用到各科学的教学当中,从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在音乐教育当中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是一个音乐教师的必备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努力把音乐与多媒体教学作为治疗智障学生的方法。推广使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熏陶更多的学生。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努力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音乐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智障学生能够与音乐产生共鸣,能够自觉融入到音乐当中。通过对音乐的学习,锻炼自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让这些智障儿童重新振作起来寻找到自我。

作者:洪曼莉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恒.浅析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J].大众文艺,2012,(08).

篇5

一、音乐教育有促进和帮助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残缺,他们的生存,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应该如何较为健康的成长?如何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呢?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特殊教育人士和家长们。音乐有舒缓心情、调整情绪的作用,可以帮助特殊儿童保持心情愉悦。超过半数的特殊儿童存在人际交往和交流的困难。他们很难迈出第一步,去与人接触。合理的音乐教育,不仅能舒缓情绪,还能有效的使特殊儿童得到心理康复。对于音乐教育有促进和帮助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可以证明。有一部著名的法国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它讲述了一个名叫马修的老师。通过教一些性格发展略有缺陷、心灵受过创伤的儿童唱歌,逐渐让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康复。改变了他们原本阴霾的生活。法国人克莱门特•马修原本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音乐家。在经历了好几次事业失败之后,终于成功的受聘于一家寄宿制的男子学校,成为了一名助理教师。但他面对的可不是普通的孩子,而是学校出了名的“问题儿童”。这六十个男孩,来自单亲家庭或是收入很低的家庭,有的由于行为过于顽劣,而被家长赶出了家门;有的则是失去了父母的孤儿。而学校一直以来都用高压手段和粗暴的方法来管理他们,这让这些男孩很是反感,于是更加顽劣。以至于他们成为学校没人能管的老大难问题。马修来到学校之后,发现学校并没有开设音乐课。于是,他决定以教孩子们唱歌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自己那封闭而狭小的世界。在马修的细心教导和音乐的熏陶下,60个野孩子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慢慢的从阴霾中走出。他们的情绪不再消极对抗,生活也越来越美好。长大后其中的一名小男孩莫朗,更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一群原本被世人厌弃的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下找到了成长的意义,开启了一段美好的人生之旅。从厌世到勇敢的走向明天,可见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之大。

二、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的人格发展有促进作用

很多人的人格当中,都存在一种自卑感。可能是因为家庭;或者是因为外貌;亦或因为金钱,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这种正常人都会有的感觉,在特殊儿童身上就更为明显了。由于生理或心理的残缺,使得他们的人格塑造也不尽完美。音乐教育在塑造健康人格,弥补人格缺陷方面有一定的辅助功能。很多的特殊儿童,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自信心,并且潜移默化的促进了人格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盲人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起初对自己的人生是匆忙迟疑与恐慌的。在接触了音乐之后,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在绚丽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现着歌声和自信,被誉为“第四大男高音”。很多特殊儿童或许可以和他一样,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后,让人格魅力之花开遍成长之路。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特殊儿童的创造力和天赋

篇6

关键词:音乐艺术;特殊教育;音乐治疗;艺术欣赏;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Theraputic Music Teaching Practice Viewed from Special Education

YU Xue-qin

(School of Arts,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8)

一、治疗性音乐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功能

治疗性音乐教学是对音乐功效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临床医学治疗以外的补偿性手段。音乐具有驱病健身的作用,早在远古时代巫师抑扬顿挫的歌声中就已被证实。“音乐是建构的现实”,具有强力的感觉刺激和多重体验,无论对被动聆听、欣赏还是主动参与的个体,都会从听觉、视觉及知觉等多个层面,对情绪产生直接影响。情绪应激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会激起不同程度的情绪活动,如喜、怒、忧、悲、恐、惊等,引起心血管、消化和内分泌系统的高反应性,大量地消耗机体正常能量,高反应性的应激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极易导致心身疾病。因此,重视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音乐加强情绪管理,是自古以来受到长期关注并被现代医学一再证实的重要原理。音乐典籍代表作《礼记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正是因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内心的反映,一旦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音乐就具有直抵灵魂深处的力量。这就不难理解孔子何以“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而“二战”中美军一个有1000多名伤病员的基地,在医药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依靠每天播放节奏明快的优美乐曲而撑过“战壕休克”危机的史实,更是一个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增强精神力量对抗生理伤痛的成功案例。精神神经免疫学揭示了这种身体和精神的高度关联性,认为正性情绪大大有益于增强免疫反应。在临床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音乐治疗实践一再表明:音乐的功效已不局限在单单籍由精神因素改善身体症状这个传统路径和模式,实际上可以直接作用于生理层面,如大脑的开发、肢体的康复、运动的协调以及相关脏器功能的改善等等。音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音乐的情绪情感体验会导致其主体一系列生理上的反应和变化。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高天的《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明确提出: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影响心率和脉搏速度、血压、皮肤电反应、肌肉电位和运动反应、内分泌和体内生化物质(肾上腺素、内啡肽、免疫球蛋白)和脑电波等等。不少研究资料显示,一些帕金森症病人在从事舞蹈和演奏时表现正常,僵硬、颤抖、迟缓等疾病症状消失了,甚至脑电也趋于正常。随着音乐疗法的不断拓展,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媒介和工具,音乐本体内部相关元素所能发挥的作用,无疑是音乐治疗学理论应当加以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美国促进音乐治疗运动的一个重要先驱者伊森早就明确提出:音乐中的节奏是最重要的治疗成分。节奏重建疗法认为,人体自身存在许多自然的节奏,如心跳、脑波、呼吸等,特别的节奏会影响人体和脑的功能。当人体出现生理或心理障碍时,内在自然的节奏就可能不同步。因此节奏重建疗法提倡通过将对象暴露在特别的节奏下,再重建身体内在的自然节奏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节奏、旋律、语言、动作结合起来,对其大脑产生有效刺激、锻炼手脑并用,促进生理结构和神经系统的演化,从而达到提高感知力、矫正生理缺陷的目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成功完成过多例教育、康复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有位学生智商正常,性格也较活泼,但身体协调性异于正常儿童,写字时双肩倾斜,说话时身体摇晃,特别是口吃严重。当时我就有这样一个设想:虽然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工具,但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音乐的节奏训练或许能矫治他的表达缺陷和身体协调异常。针对其特点,在最初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并未对他开展正式的二胡教学,而是尝试采用:1.奥尔夫的八种身势运动节奏打法:双手击掌、双手拍腿、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跺左脚、跺右脚;2.儿歌、民谣配合节奏吟诵、念白等方法:运用师生间游戏、竞赛等他所十分乐意的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他进行系统的节奏训练。并在随后的二胡教学中,特意选用节奏清晰、旋律流畅、意境优美的曲目,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孩子不仅顺利通过二胡十级的测试,身体的协调性有了明显改善,说话不再结巴,表达连贯条理。

篇7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方法;德育功能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高中阶段的课程中,音乐课程往往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高中音乐教师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音乐风格的选择十分重要,不同风格的音乐所起到的德育功能也不尽相同,所以要尽量选择思想上进且旋律明快优美的音乐,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之美。

一、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发

教师选择内容积极向上、旋律明快优美的音乐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传递出来的作者的一些美好情感,这样学生身心愉悦,可以与音乐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道德情感。

(二)学生的道德思维得到培养

在学生的高中时期,培养道德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分辨什么是善与恶,学会发扬积极的思想,控制和避免一些不好的思想和行为[1]。

(三)帮助学生认识“美与丑”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性格、行为,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一些道德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种“理解”形成之后就可以转化成为道德行为。

二、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有哪些问题

(一)高中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应试教育”的制度对于高中教育影响是比较大的,高中的音乐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少,有一大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给“高考科目”让路[2]。音乐教育有时处于可有可无的附属地位,不能完全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新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

(二)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被弱化

我国高中的课程中对于音乐课程的重视度往往不够高,音乐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与思想的,同时还有着调节身心的良好功能,音乐课具有无法替代的德育教育功能,但是在很多学校却往往不被重视。

(三)高中音乐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高中音乐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不够活跃,从高校角度来说,音乐教师人才比较缺少,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学到好的音乐知识从而影响了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如何实现

(一)学校需要采取的措施

总体来说,高校需要充分重视音乐教育问题。在信念上,要充分相信音乐是有着特殊教育效果的,并且面对“应试教育”这样的压力,需要改变“只要学好考试科目就可以了”这样的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才能够为音乐教育留出发展的余地[3]。

高校在重视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即:教师资源的配备。通过各种途径网罗有才华的有责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让音乐课程成为学生们心灵的栖息地。同时,在音乐教育模式方面,应该勇于借助西方的教育模式,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看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用音乐宣泄自己的情绪,真正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4]。

(二)音乐教育机制需要进行完善

音乐教育机制是音乐教育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保障。高中阶段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机制进行完善。其一、音乐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现代化科技,不仅仅要进行课堂上的授课,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比如唱歌比赛等,不但可以丰富课余生活,还能在思想上鼓励学生,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其二、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授课人应该足够优秀,在各种有关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有这个能力将音乐的德育功能渗透在实践中,让学生热爱音乐从而使其愿意投入到更多的音乐培训当中去;最后,音乐教育要有时效性。

四、结束语

本文重点阐述了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即: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发、道德思维得到培养、帮助学生认识“美与丑”,并且认清当前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即:高中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德育功能被弱化与高中音乐教师素质普遍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即:学校需要全方位做好音乐教育工作,同时完善音乐教育机制。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资料:

[1]廖兴国.试论高中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及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7):186-187,188

[2]林国康.关于高中音乐教育的一些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3,(6):53

篇8

1 音乐教育是施行融合教育的一种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好方法

1.1 在特殊教育引人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把随班就读工作与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相适应,不断地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健康、有效地成长,同时在融合教育中树立正确、鲜明的特殊教育观点,在对随班生的观念上,真正体现融合教育的理念:从救助对象到权利主体。从社会拒绝到社会接纳。从关注缺陷到关注潜能。从社会隔离到社会融合。

1.2 音乐教育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往,我们比较关注智障儿童、弱势群体的缺陷、弱点、短处。很少占关注他们的潜能、特长、闪光点。更谈不上去挖掘、培养他们的潜能、特长。

我们要认识到智障儿童同样拥有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有贡献社会的能力。认识到社会期待与个人能力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社会的接纳与高期望将会成为智障人士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

1.3 近几年来我校外来人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不断涌入建设大潮的民工队伍举家迁移,上海各区镇的中、小、幼公办学校的民工子弟入学比例也逐年上升。我校自2002年以来,入学学生90%以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生源素质普遍下降,问题生也逐年增多,尤其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给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民工子女来自不同的省市,带着家乡的习俗和各自不同家庭生活习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而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不小比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和内容。

1.4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智障学生的启迪、感化、心理教育作用

行为障碍学生和智障学生存在语言发展迟缓,思维水平低,社会适应性差和人格障碍等心理症状。

音乐治疗课程是籍由音乐活动和游戏达到恢复、保持或改进个体心理与生理的健康,以使个体在行为上有良好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个体能达到适当的社会适应。

融合教育的推动,最大的障碍在于身心障碍学生对于注意力、记忆力与社交技巧能力的缺乏。而音乐治疗课程可以协助身心障碍学生,做注意力训练,经由音乐的刺激,放松身体、稳定情绪作为情感发泄的途径,促进儿童知觉发展增进记忆力并发展社会化与语言互动,提供团体参与的机会,从中训练社交技巧,间接发展休闲技能。

1.5 音乐治疗课程的目的

通过音乐直接作用于情绪的特点,开发音乐治疗课程,采用一系列音乐治疗活动来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理解认知等。改善和弥补成长过程中的不完整性和缺失部分,提升自信,重整人格,回归健康主流人群。

2 音乐治疗课程的特点

2.1 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众所周知,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语言。音乐心理教育应更关注身心障碍儿童的个别差异性。智障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而突出的个别差异更应受到关注,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妥善安置,使全体学生均能接受教育。

2.2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我们通过音乐治疗课,由音乐将最基础情感体验、生活技能、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以达到全体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社会化能力的康复。

2.3 教育过程的自主性。音乐治疗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不仅以知识教学为主,而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领悟,引导学生自我疏解和自我调节。

2.4 教育目标的发展性。通过音乐治疗课程,我们对学生进行有顺序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把痛苦消极的创伤体验转化为积极深刻的人生体验,同时享受音乐艺术的熏陶,实现教育目标的发展性。

3 音乐治疗课程的基本步骤

3.1 音乐放松。音乐放松是让学生的身体得到深度的放松,精神得到自由的舒展,使精神压力得到释放或缓解。其目的是体验自我生命的美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可以引发丰富的视觉想象,包括色彩感、形象感、运动感、甚至触觉和味觉的感受,让学生在音乐的自由联想中深刻地体验大自然和自我生命的美感,产生心理上的“高峰体验”。

一年级杰杰是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其父母中年得子宠爱有加。老师对杰杰的评价是“坐不定、立不定、烦人得很”;妈妈认为对这个孩子既不能听老师话,也不能好好上学,简直没有办法了。

杰杰第一次来活动,是带着好奇的眼神参加音乐教育全过程的,尽管第一次,但他不是个怕生的孩子,与其说他不怕生,还不如说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松散的、宠爱的,因为他不懂家庭和学校两种环境的差异,显示出了他比其他孩子更大的不适应。

第一次做音乐放松,杰杰忍了6分钟,后来却出乎意外地被指导老师表扬,老师认为他正在学会控制自己,并相信会做得更好;第二次,杰杰果然表现出色,能安静放松12分钟,伙伴们也鼓励了他。这时他的注意时间和好习惯指数正在逐渐上升,有必要提醒杰杰的任课老师和家长:对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要细心地看到他每一小步的前进,以鼓励给予孩子信心和动力,才可能构建新的健康的行为模式。

3.2 乐曲聆听与讨论。乐曲、歌曲聆听与讨论是接受式音乐治疗的中心。

3.2.1 音乐可以引发小组成员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治疗老师以选择乐曲或歌曲的方式来确定讨论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参加者通过聆听与讨论透露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状态以及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意愿,这些都是引发和促进语言交流的很好的契机。

3.2.2 音乐通过反馈可以帮助参与者识别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通过讨论,治疗老师与其他成员可以对不正常思维进行澄清和纠正。

例如:在一次治疗活动中,大家聆听了歌曲《小草》,讨论时,小利说:“小草真可怜,它老长不大,总是没办法长得和树一样高。”颖颖说:“我希望它可以比花更香。”治疗老师随即问他们最感到苦恼的是什么?小利认为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赶不上别人,而周围的人们也从来不注意他;颖颖觉得自己不够漂亮,所以朋友不够多,老师似乎不喜欢自己。

从中看到,治疗老师在对一首歌曲的讨论中可以很快地触及到参与者深处的内心创伤,以及他深层的心理需要。

3.3 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们设计了让参与者亲身参与各种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包括演

唱演奏和音乐技能学习两类。再创造式的音乐疗法是为没有音乐技能的人设计的,因为音乐治疗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音乐,所以参与者演唱演奏出来的音乐是否好听是无关重要的。关键在于参与者是否表现出与人合作、热衷于表现自我,并在集体行为中找到乐趣。实际上,每个正常的儿童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音乐能力,当一名儿童表现出对某种音乐能力的缺乏时,这意味着他的生理或心理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音乐治疗老师训练儿童这方面的音乐技能,当儿童的音乐能力恢复并发展了,他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3.3.1 即兴节奏表演,个人在小组中的行为表现都得到及时直接的反馈,这是一个学习适应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很好的机会和环境,学习如何改变自即兴节奏表演采用的是简单的儿童打击乐器,如:铃鼓、木鱼、双响筒、三角铃、沙球等等。孩子们在聆听讨论完乐曲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进行即兴表演,小组中经常会出现杂乱演变到和谐的过程,渐渐地互相调整到有整体感,而每个孩子的节奏独立能力差异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异也透露了他们的社会独立性的状况。

例如:鑫鑫的智商只有39,是小组中能力最低的孩子。在活动中,鑫鑫最喜欢敲小鼓,每次开始总是敲得很响,没有强弱感,节奏感。几次练习后,他发现自己应该敲轻一点才好听,于是自觉地把音量放低了很多。其他同学也因为觉得刺耳,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方式,于是大家的协调感开始好转。

节奏表演后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演奏的感觉,这样每己的不适当行为,与他人和谐地相处。

3.3.2 音乐绘画(音乐沙盘)。音乐绘画{音乐沙盘}是让儿童在音乐中进行有主题的绘画或构造沙盘图像。由于音乐有极强的投射作用,在聆听主题音乐时,往往会令人不由自主地和内心世界互相映射,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而音乐绘画或音乐沙盘恰恰体现了儿童的内心需要,宣泄了积压的情绪。如:

例如两个小组分别做沙盘游戏,他们的主题是“找朋友”,第一组建造了一个动物园,动物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但整个画面中动物们两两相对,绿树点缀其中,但是却没有出现人物。第二组也建造了一个动物园,动物们各自和朋友在一起,不同的是出现了饲养员。

通过动物们友好相处的画面,我们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内心的呼喊,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接受,而画面中人物的出现与否,说明了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画面表明,第一组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上确实不如第二组同学。

3.3.3 音乐舞蹈和情景表演。音乐舞蹈和情境表演也是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孩子们对音乐的想象和自身情况的结合,加上身体肌肉组织的协调性,具有情节或情景地加以展现,具备了综合性训练的功能,有利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与情绪行为、运动技能、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前能力和学习能力、业余生活活动能力诸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情景表演,虽然短小,甚至有的不够连贯,但孩子们乐在其中,而且在别人的情境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治疗老师引导下,他们很自然会结合自己的困难和遭遇,把道理想明白,认知得到更新,而内心的创伤渐渐得到治愈。

3.4 音乐治疗评估方法。音乐治疗的评估,可分为活动前评估和活动后评估。活动前,一般是搜集和了解儿童的过去病史和现在的功能和状态(问题取向和能力取向),以便于制定治疗目标和方案。了解和评价治疗进程和疗效。活动后进行列表评估,这样有助于对照核查。列表评估中,列出一系列儿童靶行为,然后针对地进行观察记录。例如:与老师说话次数、主动回答问题次数、奔跑徘徊行为率、人组就坐率、注意力集中时间、参与活动率、攻击性为次数等等。

4 音乐治疗课程研究的学科靶行为对照

研究对象:学校已认定随班就读生与有不同行为障碍倾向非随班生。

4.1 学校常规学科靶行为指数:

4.2 音乐心理课程靶行为指数:

5 现状与讨论

篇9

关键词:音乐疗法;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治疗的本质意义

音乐在我国普遍大众的视界里,总是被理解为一门高深的艺术,或者是一项简单的娱乐活动。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音乐成为个人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它的价值与意义也经常被大大忽视。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老一辈音乐教育家黄友葵、喻宜宣、郎毓秀、周小燕等就从个人的留学经验中获知,音乐对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教育家先生:“重视音乐教育,提倡美育思想”的发展方针,及“音乐为一种助进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庶不负建设此会之初意也”。①可见今日之中国,音乐已经成为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在普及与传播方面一直存在专业领域与广大受众之间的隔膜和误解,人们大多把音乐仅仅当作一种技能,一门曲高和寡的艺术,却很少注重它在个人心理调节,乃至群体意识培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和语言都是人们自我表达的媒体,在他们起源时就紧密相连,音乐帮助人们体会语言的节奏、音乐和韵律,提升了和人交往的能力。许多音乐活动需要参与者的合作、自律和遵守其规律,这便是大学生心理活动与音乐疗法的密切关系。音乐是一种乐音运动的形式,治疗是以特定的方式减缓病痛和改善健康的一门科学。将音乐这门艺术与治疗这门科学加以联系,有控制地让音乐来治疗和康复人的躯体疾患和精神障碍,保持或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这便是音乐治疗。“音乐治疗是以音乐的实用为基础,按照系统的治疗程序应用音乐或音乐相关体验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音乐治疗的本质意义是心理治疗。”②个体反应是音乐能运用于心理治疗的前提,音乐作为一种治疗工具能够促使人的社会化,沟通感情,发展感觉动力和启发认识活动。

二、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障碍的改善

音乐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是这门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笔者就从对身边大学生的了解开始,看看音乐对他们个人的心理状况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而找到音乐在大学环境中发展传播的价值和方法。为此,笔者在学院开设的《声乐》专业课;《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教育综合课;《声乐歌唱教育》公共选修课等多个音乐教育课程的授课时间里,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多次的访谈,集中就音乐疗法在个人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与实践。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长期参与音乐训练和演出活动的大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而这一切又都与他们关注、喜爱的音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音乐在他们生活和思想中扮演的角色给予我们许多教学与心理培养方面的启发,从而有利于提升音乐在整个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在众多有关音乐心理学的普及读本中,学者们对音乐治疗的作用和用途基本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它们分别是“情感表达、审美感受、娱乐体验、群体交流和教育影响”。③笔者展开的访谈中,具体了解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状况,使我欣喜的发现,学生经常在谈到一些问题时主动思考音乐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如原先封闭自我,胆小怕事、不愿意和人交流、独来独往、少言寡语等同学。我们通过组织不同的音乐活动,引导他们接触音乐、参与一系列的音乐讲座、聆听音乐欣赏、演唱歌曲、参加合唱等方式。直接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让学生在听一听、唱一唱、玩一玩、演一演、做一做中学习音乐,放松自我、与人交往,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拓宽人际关系来获得自信和成长。笔者做过一个实验:曾为20位学生播放一段三分钟长的音乐片段(不向被访者透露任何音乐作品信息),由学生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没有时间限定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都超过2分钟。他们尽力用语言表达了近乎相同的感受,而其他九位同学则尽量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觉,在发言中充满着独立意识和创造性。于是音乐的律动与个体的心理反应相似性与类比性就是人对音乐的知觉和体验。

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情感体验会激起个体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叫音乐的生理激起,包括个体吸收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各种物理的变化和化学的变化。在音乐活动中,随着审美体验的深入,音乐的情感变化,个体将会出现呼吸的急缓、心跳的快慢、脑电反射的强弱、肌肉运动的张弛、内分泌的多少等明显的生理变化。也就是说音乐情感体验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对个体音乐心理发展和生理技能的调节有良好的作用。笔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以舒缓柔和的音乐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民族乐曲和艺术歌曲中的《摇篮曲》。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觉轻松、舒畅、从而稳定情绪,改善了求助者的情绪等诸多问题症状,调节了心理。访谈中根据获得的信息,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在叙述中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感情方面的细腻和敏感。这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更多的关注对方,并以一种相对不主动的方式与人疏远。因此,我们通过音乐的效用,“诱导”、“暗示”、“支持”、“共情”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将治疗用的音乐划分为“欢乐”、“压抑”、“振奋”、“活泼”等等的情绪类别。根据要求,我们应用带有愉快的、悲伤的、欢乐的、悲怆的、忧郁的的等等情绪的音乐在此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诱导”以达到“宣泄”、“支持”、“共情”、“升华”、“成长”等目的。在GIM音乐引导想象,音乐与想象、歌曲讨论、音乐回忆等音乐心理治疗技术,为学生们建立与外界社会“能量交换”的自信心和能力。通过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与外界交往的平台,在活动中与身边的人一起交流。从外界得到很多新的知识和帮助。从音乐中获得更多信息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并从外界的反馈中肯定自我的价值。

音乐之所以能够表现情感,一方面是由于个体感情的变化引起个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呈现为一定的运动形态;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的感情具有一种宣泄释放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外部表现是个体的表情动作。其中语言表情与音乐的关系最密切,它通过表情动作向音乐音调的移置和翻译,构成了音乐具有运动、情感表现性促使个体反应之间存在的沟通性。

三、音乐疗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或一种专门的技能。在更多的情况下,它首先具备的是娱乐功能。对于大学生而言,音乐的娱乐性表现地非常突出。在我校组织的大学生活动中,音乐比赛或演出占有一定的比重。从“十佳歌手”比赛到“学生歌咏”比赛,我们都有意让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参加。有趣的是,这些学生也能积极参与,频频获奖。然而,他们在舞台上希望表现的却不是刻意修饰模仿的声音和造型,而更加注重个性和原创力。当被问及对赛事评委的评判如何看待时,他们并不十分在意分数和结果,而更加强调自我表现是否充分,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互动。通过音乐自如地表达自我。值得欣慰的是,音乐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笔者发现,访谈的学生中除了学习更加努力,成绩优异外,更多的是从群体的交流协调方面阐述音乐治疗在他们心理方面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通过相互配合达到期望的演出效果。更加可喜可贺的是他们在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以一曲女声手语表演唱《茉莉花》的演唱形式,赢得了三等奖。

让音乐艺术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理想。笔者发现,将音乐疗法运用到大学生人际交往之中,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显著的,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音乐疗法各面对大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用分别指向了大学生教育本质的各个层面,对于我们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具有启事意义。营建健康心理,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有赖于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和引导,而音乐治疗正是大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目的和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因素。它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一的音乐表演和知识学习,而是转化为一种行为意识乃至思想观念融入大学生的点滴学习和生活之中。事实上,音乐疗法这样一种教育治疗功用,并且在大学校园中积极承担着艺术传播和大学生心理引导的作用。丰富的音乐活动不仅打开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大门,调节了他们生理和心理机制,还可能成为大学生终生志趣和成就。先生曾言:“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烦闷了。”④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新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⑤音乐是一门独立聆听欣赏的艺术,同时也是促进人与人交往的媒介。大学生们从原先封闭自我,胆小怕事、不愿意和人交流、独来独往、少言寡语的阴影中走出来。是音乐架起了一座通往人际交往的桥梁,他们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中认识了自我,从群体的交流和协调中找到了自我,由于有着共同的协作目的,他们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又注重了整体的效果,他们在音乐治疗中体现出个体价值的所在,群体凝聚力的所在。

我们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更要抓住“特教”二字。通过音乐疗法、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在征服心理疾病的斗争中,二者是坚不可摧的同盟军,在拯救人类精神危机的杀场上是并蒂开放的姊妹花,把音乐疗法与心理分析的深层次融合是一项开创性的科研项目。在某种程度上,音乐在心理治疗中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由于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它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减轻各种原因造成的身心压力,改善情绪,抒怀,针对不同的个体心理状态可以采取更加适合的形式去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将“我”真正放入音乐中,去唱“我”、表现“我”、创造“我”,让发自心灵的“我”、有血有肉的“我”放射出灵感的火花。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入人际交往,增进社会交往,让这特殊的纽带使更多的大学生们从音乐疗法中受益。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让我们从亲近音乐开始吧。

①参见《在北大音乐研究会演说词》,原载《北京大学日刊》第488号,1919年11月17日。

②张凯《音乐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这三个方面的考察内容参照了廖家骅的《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普凯元编著《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篇10

一、爱心铺路,微笑课堂

对于成长困难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差别,很容易让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对外在事物存在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爱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容易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课堂能更有效地进行。另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真诚地去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不能因为学生的特殊性而轻视他们。教师的轻视很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本来就薄弱的自信心消失殆尽,使得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更不要说去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了。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多多表扬学生,对他们取得的任何进步都要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学生信心的树立。教师在课上还可以让具有良好音乐习惯的学生作为领唱,带领其他的学生一起学习歌曲。为学生树立榜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

对于成长困难儿童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师要选取适合这些儿童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认真地聆听,感受音乐世界的奥妙。成长困难儿童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向正常的学生一样学习,有些儿童很难去理解教学的内容,而有些儿童,比如多动症患者,很难长时间坐下来去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因此,教师在对成长困难儿童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因材施教,以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养成欣赏音乐、聆听音乐的习惯。例如,在让学生聆听《快乐的一天》和《其多列》这两首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教学的学生的特点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如果面对的学生具有理解障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多听几遍歌曲,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如果教师教授的是多动症的学生,就要听一遍歌给学生一点休息的时间,否则会造成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厌烦,而随着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增加,教师可以延长学生音乐欣赏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对成长困难儿童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征来教学,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