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工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其实在中国对企业文化的探讨也就是近20年的事情,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比较国外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来说,我们才处于起步阶段。要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有一个的清晰的认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一条主线是相同的,就是以价值理念为核心。因此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我认为关键是要打胜企业文化战略工程的“三大战役”。
1)整合企业精神文化,建立价值理念系统。
在调研考察,诊断评估的基础上,对包括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目标和用人理念等全部价值理念进行发掘,总结,提炼和升华,或者灵活的引入当代前言的先进理念,以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又具科学性,现代性,系统性,统一性的理念识别系统。
打胜这一战役的关键在于“提炼”和“整合”。
提炼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原则。
整合,就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以达到最优效果。
2)规范企业行为文化,建立行为识别系统。
在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对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准则、团队管理、沟通渠道建立、顾客满意工程、员工满意工程、培训体系设计、激励机制设计、员工考核等,进行规范化设计,形成既体现现代文明又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用的行为识别系统。
打胜这场战役的关键在“规范”和“执行”。
规范是对企业行为按企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设计出规则,使之成为实践企业理念的范本,成为企业的模范。
再好的范本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将是一堆废纸,因此提高执行力至关重要。
3)创造企业行为文化,建立行为识别系统。
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表层形象来反映深层的企业价值理念,对包括企业名称、标志、商标品牌、广告包装、员工仪表、企业环境、内部报刊的出版、对外宣传媒介的组合、企业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等,进行策划、创作、设计制作,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方向感、立体感的视觉识别系统。
篇2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green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one by one, summarized that the management of greening project needed new approaches and new ways and chose a solu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greening projects;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93-01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状况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现状来看,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园林绿化发展速度虽快,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与质量。
1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1.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内涵。城市园林绿化主要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绿地的功能与有关定额指标及分布原则、园林绿化和园林事业的管理理论等。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是指政府组织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通过行使公共权力对城市园林绿化这种为其所掌握和运用的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为全民所共享的目的。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把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理论价值城市基础建设是一项公共活动,是以政府为公共组织,无偿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城市园林绿化的属性为公共品它的投入规模和结构是由政府确定,并通过财政支付实现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指政府根据国家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和政策目标,对园林绿化领域进行财政性支付所产生的效果。投资规模应满足需求和效率两个原则。与其他事业发展的支出一样,政府绿化支出效益必须依据规模经济原理、最优化原理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佳效益。
2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2.1 人的因素人的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身体素质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对工程项目勘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而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所需要的功能和用价值,施工是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准的要求等等,都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人的因素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材料因素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一定的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人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2.3 机械设备因素绿化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不可少的设施,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是否符合项目施工的特点,主要性能是否先进和稳定,操作是否方便等,都将会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
2.4 方法因素方法主要是指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如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操作技能等。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2.5 环境因素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环境因素是多变的,不同的工程项目有不同的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和劳动环境,而且同一个工程项目,在不同时间,环境因素也是变化的,而这些变化都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影响。
3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
3.1人的控制: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人员包括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为了避免人的失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质量观,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给予公平合理的激励之外,还需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本着因材施用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力资源的使用。
3.2 材料的控制:在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对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的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材料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控制,应着重做好有关材料的相应工作,严把材料质量关。
3.3 机械设备的控制:从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造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
3.4 方法的控制: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顺利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人品质量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3.5 环境因素的控制:对于包含工程土壤、水文、气象之类的工程技术环境,属于客观存在的硬环境,只有探清工程实地环境,尊重并合理利用之,才能寻求到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工作环境。
4结语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系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必须积极探索与实践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解决现存问题的同时,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工作上升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参考文献:
[1]廖宇成.也谈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140.
篇3
在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其中非常关键的要素,为了可以不断的达到水利现代化建设目的,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在软硬件设备上,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必须着重表明现代化。一般情况下就是实现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同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的管理体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使用全新的管理设施以及监控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队伍,让水利工程可以实现全面化的管理。另外水利工程管理精细化应该坚持做到精品,精密以及细分对象等等其他不同方面的内容,确保能够细分职能,以及具体工作等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下,认真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注重细节的完美,细节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等其他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处在最良好的状态。精细化管理,其不单单是一种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点要素,必须从中坚持准,细以及其他一些不同方面的基本原则,让管理工作,以及流程等都可以充分的体现制度化以及细致化,进而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经济效益。
2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方法和手段
2.1强化领导,加强认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对于工程管理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譬如进行水管体制改革,以及下拨一定数量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从一个方面来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然而由于人们自身传统的思想,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认识程度,以及水利工程健康有序发展的思想认识程度还没有深入。所以应该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强烈的责任意识,从水利工程的有序健康发展角度方面充分的考虑,逐渐加强和实施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把责任进行具体的确认,同时相应的分析当前的工作实际情况,监督各项工作进展,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水利工程事业的深远发展。
2.2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必须要紧跟市场全面发展步伐的运行机制,保证维修养护质量,减少维修养护成本,不断的优化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管理程序,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定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努力实现维修养护工作规范化,构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竞争机制,让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化,以及市场化等方面的标准。另外相应的建立维修养护市场准入机制,以及维修养护市场秩序。
2.3实施科技创新
水利工程要想实现传统管理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所以应该制定管理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规划,同时相应的分析和引进管理全新技术,构建安全可靠的监测系统,实现水利工程的运行自动化控制,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及时的掌握水利工程的运行状态,评价水利工程的安全状况,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手段。譬如某地区水利工程在经过科技创新之后,其获取经济效益的回报比之前多30个百分点。
2.4提升管理队伍素质
作为水利工程管理的核心要素,人是管理的主体。假如没有培养大量的具备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就很难实现水利工程的管理现代化。所以必须对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化对机构自身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加深管理技术的培训程度,坚持创新的发展战略,提升水利工程人才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让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出现转变,管理水平可以满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另外还要实施一定程度的奖惩措施,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
2.5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考察工作
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长期坚持,在水利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求下,强化工程管理考核工作的领导,从水利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目标,同时还要强化相互之间的组织以及协调等方面的融合。大力促进重点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建设,确保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严格化以标准化。
2.6注重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和调度运用管理
根据工程管理的标准,对水利工程进行详细的排查,保证水库堤坝,以及其他方面基本的工程设施维护,尤其是洪汛前的的隐患检查,保证水利工程的设备完整,不断的落实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制,充分的实施经过批准的调度使用方案。坚持科学调度,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进行合作协助,完成预定目标。假如没有对工程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就很难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因而无法实现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最终水利工程也很难达到抵御洪灾的要求。
3结语
篇4
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重新理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最大地发挥企业员工的才能,使企业更有活力。同时企业文化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还会通过不同的媒介向企业外部辐射,对消费者以及社会产生着不可忽视影响,从而对企业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促进了企业品牌的营销和推广,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感。因此,任何优秀企业的竞争力都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供水企业要实现让用户满意、让政府放心、让工作快乐、为供水奉献的目的,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2、供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缺陷
2.1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一项传统的工作,有人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将二者之间划伤等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填补和促进作用,但二者在体系上、工作方法、内容以及表现方式上又有所不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根本目标通过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觉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二者之间又存在着联系,但不可相互替代相互归属,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2.2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规划
多数供水企业没有一个完成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是由综合管理部门兼职负责,仅仅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停留在表面或局限在表层。而一些企业即便是将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到精神层面,往往也是“一阵风”,缺乏持久性。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建设企业文化,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伴随着企业的成长经过长期的沉淀才能巩固下来。
2.3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清晰
由于供水企业早期属于国有企业,存在将企业文化建与企业形象塑造等同的误区。导致企业只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形象工程建设,如提出响亮口号、设计大篇华丽空洞的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精神等,而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2.4企业文化文体化
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成立演艺队、球队,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客观来说,这些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但这些可能是部分文体爱好者的事情,不能靠此去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因为企业毕竟不是专业文体团体,这是对企业文化的肤浅化。
3、供水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利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因此企业可以依靠这支队伍,将它变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骨干部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又能为企业文化建设开拓新路径。企业文化源起西方,本身就有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烙印,因此我国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时就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建设路径。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企业的传统工作之一,并在过去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运用这种优势开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加快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
3.2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得以推动和实现,关键在于全体职工的理解、认同和参与。为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因此,人力资源部门要配合企业文化建设部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会议和培训工作,并督促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多维度参与,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
3.3建立学习型组织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学习能力的竞争,对企业来讲,人才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据统计,世界企业100强中,已有40家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企业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竞争力,倒逼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以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
4、总结
篇5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规划设计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城市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了城市设计、产业经济、自然生态、历史、建筑、景观等等的内容。因为每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和历史都有差异,所以每个城市应当是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每个城市的文化,其实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城市的时候,就可以切身体会到的。从当地的主导产业、建筑的风格、或者是历史遗址,甚至说只是街道的整洁程度,还有地铁站、公交站的设计,还有城市居民之间相互交往的方式。每个城市的市民走路的步伐、办事的方式这些,都会反映城市的气质和文化。
1 解读城市空间
1.1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范畴很广的概念,由于文化背景、国别、历史以及法律制度等的不同,其理解及其含义也各不相同。公共空间,从字面上的意义来说,是区别于私有空间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具有空间实体的形态特征,并且能够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以及社交的场所,它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为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广场、公园、街道、绿地、自然景观等物理空间范畴。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其一:它是依附于城市建筑实体而存在的开放的空间体,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并具有空间的界面、围合、比例的空间体形态特征。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市民,它是市民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
1.2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纵观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城市公共空间具有自然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差异性的特征。自然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每一个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均是基于这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往往也是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性。城市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依据各自的需求有意识地建造城市及其空间,并通过这种建造表达城市中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创造性。人的能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特色的主导因素,将城市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融合起来加以创造的做法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特色的基础和根基。每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及其景观的形成都是这个城市居民的创造性的体现。差异性。这是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趋同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交流的场所,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的流动和迁移,思想意识和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使城市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趋同的特征。文化性。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城市软实力的组成要素。在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及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来表现城市文化主题特色,对提升环境文化品味和社会教养水平会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2 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文化问题
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城市软实力的组成要素。在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及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来表现城市文化主题特色,对提升环境文化品味和社会教养水平会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2.1 地域化与国际化
地域化与国际化应该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多以具有国际性城市特征作为塑造城市形象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建设发展目标。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误区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追风逐浪的现象屡见不鲜。世纪广场热、新天地热、微缩景园热、大草坪热、大树进城热等曾经盛行一时,在各地城镇都能找到巴黎凯旋门、北京天安门、圣彼得堡冬宫和华盛顿国会大厦等粗糙低劣的仿制品。这种不研究创造本土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却盲目克隆外国外地成果的行为是没有前途的,其所复制的东西因缺失文化价值,早晚会遭到被拆除的命运。有人说,当前中国人的仿制能力已从工业产品发展到城市和城区,是有一定根据的。在我国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发展进程中,在各行各业都在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的奋斗中,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也必须摆脱桎梏,走创新之路,用实际行动支持原创现代空间和建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地域化是在充分J知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进行提升和凝练,具有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自然背景。而地方主义则表现为拒绝创新和融合,墨守成规,在城市公共空间已经不适宜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时,仍然坚守不变,最终趋于衰败。
2.2 功能化与视觉化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规划设计点,而且是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就是伴随城市居民生活交流的需求而产生的。但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在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却过度重视美化,忽略了实用功能性。在某一些城市的广场,道路过分的追求感官冲击,要大、要美、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城市公告空间应该有的功能性,使得占用了大量土地的城市公共空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个做成交通干道的商业街,即使建筑再仿古,失去了商业街应有的功能,它使人们看到和想到的只是交通干道。丰富和美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应是在保证其功能的基础上完成的,是通过景观建设体现城市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方式。
2.3 等级化与排他化
城市文化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物质性表现得最为明显,而精神性表现,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体会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的表现则很难。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通过某种设计可以体现城市的融合性和接纳性,也可以传达城市的排他胜和封闭性。等级化与排他化是城市文化综合性特征的表象。等级化是指功能等级化,而排他化则是因为身份不同而导致的空间分异。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要积极倡导与实践人性化设计理念,创建人性场所:尺度宜人,设施完善,通达便利,供人自由平等享受;一般不需要“宏大叙事”,而是处处为普通人的普通事着想,夏可乘凉,冬可纳阳,坐有椅凳,行有甬道,赏有风景,娱有场地,一切皆为使用者的舒适和惬意。
结束语
城市空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仅仅要重视城市文化的地域独特性,还要发挥出城市中所带有的文化独特性。要融入不同的文化,把握城市的发展需求,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在地域特色中找出一条新的出路,设计出国际范。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追求美感而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场所,要把功能补充完全,让城市文化与城市的空间完全融合起来,让市民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要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推进我国的整体建设。
篇6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城市特别是其中的居住用地和绿地的分布与组织紧密相关,因此应通过规划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要成套地配置。配置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应该配套齐全:二是指在局部地段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性质,配置相应的设施,以方便群众。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人数的多少,推算出公共设施的规模,不同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使用性质及交通状况,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和地块情况统一安排。城市的改建、扩建,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公共设施,通过合理的留、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公共设施建设要考虑合理的顺序。在按照规划进行分期建设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不同的建设阶段的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过程相适应。
这样,在城市建设时期既能保持必要的公共设施,又不致过早或过量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2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1)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任何城市的发展,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反过来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应当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搞好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在世界上被视为民族精神的橱窗、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发展得更为迅速更为普及。一个民族,如果体育不振兴,就不能成为充满活力、文明健康的民族。在城市建设上,过去往往忽略体育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在新建居民区、学校、厂矿时,没有或很少给体育一席之地。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鉴于这种状况,国家体委要求省辖市和地市县逐步做到“两场一房一池”,即拥有400m跑道的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个训练房、一个游泳池。这是举办运动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小城市,虽然从客观经济条件上远不如省辖市和其他大中城市,但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各类体育组织,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商业网点就作为实现商业行为的场所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着。
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性质不同,城市商业方面存在着程度之别,但商业总是不可缺少的。城市体现商业功能的物质条件就是商品、商业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是商品流通的支撑点,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承担着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任务,是公共设施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设施,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水平及服务内容,体现了城市商品流通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居民消费观念的一个侧面。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网点,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在城市布局中,要安排好商业网点的分布,合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做到行业配合,布局得当。
3居住区配套公建规划与建设
居住区配套公建(也简称“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配建设施的总称,它是居住区内配合居民起居、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它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设施。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满足以下要求:
(1)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如居委会、综合服务站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如小学、粮油店、综合副食店等;对一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综合服务站可与组团级人口规模对应,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左右,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主要反映在配建的项目和面积指标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确定依据,主要是考虑居民在物质与文化生活方面的多层次需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对自身经营管理的要求。
(2)能与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即组团级居住区人口规模与居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5000人,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4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1)商业服务与金融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等商业服务项目和银行、邮电局(邮政所)等金融邮电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组成。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有的项目要适当分散,符合服务半径、交通方便、安全等要求,如医院、幼托、学校、综合基层店、居民存车处等,对于可兼为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与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组团划分、道路和绿化系统反复调整、相互协调后的结果。为此,其布局因规划用地所处的周围特质条件、自身的规模、用地的特征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对公共活动中心,宜将可连带销售,又互不干扰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综合体内,以利综合经营、方便居民和节约用地。
(2)配套公建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为满足3~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百货商场、理发店、综合修理部、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等;为满足0.7~1.5万居民要有一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托幼、学校、粮油店、菜店、综合副食店等,为满足300~700户居民要有一套基层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综合服务站、综合基层店、早点小吃、卫生站等。基本原则是当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大于组团、小区或居住区时,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项目或面积也要相应增加,当居住人口规模大于居住区时,可增配医院、银行分理处、邮电支局、豆制品加工等,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
5结论
总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不便。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实验室的数目增加,一个实验室管理员通常要兼管多个实验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上容易产生漏洞。建立视频监控系统,能有效弥补实验室安全漏洞,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投入大量资金,在每个实验室都安装了高清晰视频监控设备,监控录像实时传送到中心的监控室,并自动存储。实验室管理人员随时监控实验室的情况,大大加强了中心实验室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通过监控系统,管理员一旦发现违规操作仪器、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行为可以及时进行纠正,有利于维护实验室安全良好的秩序,促进师生中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实验室氛围。
2化工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软件环境建设
(1)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
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了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了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大纲、讲义、仪器设备、习题、多媒体课件、实验录像、仿真实验、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的上网开放,学生通过网络实验平台还可以进行实验准入测试、提交实验报告、在线交流答疑等。
(2)开放式实验预约系统
中心开发了开放式实验预约系统,该预约系统采用网上预约实验的方式,即学生可以网上选定实验项目、实验时间、查询实验成绩。预约系统分为三个角色:学生、老师、管理员,按照不同角色进行登录认证。通过登录该系统,学生可以预约实验,查看、取消已经预约的实验批次,查看以往实验成绩,查看下载实验课表;老师可以进行实验批次信息的确认、查看选课人数、学生信息,查看并导出实验课表以及进行实验评价打分;管理员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基础数据维护,包括学期管理、实验项目和实验批次安排、实验室管理和老师信息管理职能。同时利用设计、搭建的短信平台,实现了实验预约的短信提醒功能,即在实验开始前三天左右,通过公共短信平台向学生发送短信,提醒学生实验具体时间和地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实验预约系统的功能。实验预约系统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改变了过去按同一模式进行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3)虚拟实验室
我校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以化学工程实验装置为原形,开发了集3D高仿真展示、多媒体授课、预习、复习、数据处理为一体的化学工程实景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将平面流程立体化,将单元操作的流程、实验操作视频和实验原理动画等信息生动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在虚拟场景中自由漫游和穿行,实现了人机互动,大大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有效扩展和延伸了现场实验教学。中心还设计了配套的网络预习系统,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的预习环节,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目前中心开发的虚拟实验有“原油实沸点实验”、“泵送装置综合操控系统”、“板式精馏塔传热实验”、“吸收”、“精馏”等。
(4)远程控制实验
远程控制实验是一种崭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学生通过对虚拟仪器面板的操作,实时操作控制远程的硬件设备实体,并通过视频把实际实验场景反馈给学生,从而得到真实的实验数据,加强了实验操作的真实性。远程控制实验弥补了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的不足,在实现软件共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实验硬件资源共享。目前我校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正在筹建远程控制实验,将远程控制实验作为仿真、虚拟实验的延伸和扩展,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实验模型。
3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
要提高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成为一个重点。中心多次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派出实验技术骨干到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得较好的同类院校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吸取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理念和新经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管理经验。
4结语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施工企业的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是因企而生,所以企业文化也要因企制宜。作为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建设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先清楚自己企业独特的一面,把握企业的特点、员工的特点、施工的特点。只有看清了本质,形成的企业文化才会富有新意和价值。
1、企业文化建设难、推广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仅是精力的投入,而且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而作为工程施工企业,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职工群众,在外部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现场施工等方面均承受很大的压力。正是市场的压力和经营的困难,使得某种程度上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工程项目地域分散,周期短,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这些因素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除此之外,工程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分包队伍多,现场施工人员还有一部分为外雇民工,文化水平偏低,观念较为落后,综合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深入推广带来了难度。
2、企业文化要有强有力的约束。
工程施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像公路、桥梁等,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且整个施工过程是多个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由于工程特性和施工环境的制约,大量的隐蔽工程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检查、表面的检查,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施工工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以及“对工程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约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改变他们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消除“责任与己无关”的想法。
3、企业文化更注重“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植根于企业,人的因素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而对于工程施工企业的员工,施工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且一年有大部分时间从事野外施工。针对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低等特点,企业必须要建立“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力”协调和引导职工,用人本关怀温暖员工,让企业与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有力的内聚力和吸引力。
4、企业文化更注重“安全文化”。
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会存在高危险作业。拿我们路桥公司来说,桩基施工、梁板张拉、吊装等工作环节,危险系数较高,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职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随着周围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企业、职工已经普遍认为安全高于一切,对安全的认识、对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让职工能够安心的工作,企业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安全有保障,生命有保障,工作才有保障。
二、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的努力,并以此为基石,树立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盲目、随意的去做,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并着力突出企业的特性。只有这样,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其强有力的作用,使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
1、要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现状。
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重点,要提炼和完善企业的工作宗旨和经营理念。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确立了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但是,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同行领先地位,必须在打造精品工程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企业宗旨、质量意识、团队合作、竞赛能力等具体标准,检验和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并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具体深入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出更生动、更真实、更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内涵演绎出极具说服力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升华为企业职工容易理解和实行的企业文化。
2、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类型。
企业文化建设是综合工程,它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涉及人与人行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阶段,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类型。市场开发需要社会和行业内的相关信息来源,并要善于沟通;施工现场是一种过程控制,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注重细节,有的情况下还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人际文化;办公室人员需要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文化、服务文化……。每个岗位,工作不同,文化类型也须不同,但这些都必须统一于企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
3、要大力研究企业员工构成。
企业的员工构成比较复杂,有伴随企业成长的老职工,也有新招收的年轻员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工作态度、利益所求等均有不同,这就必然形成不同的个人价值观。而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融、互补或排斥的,这种统一或矛盾也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交融或文化冲突,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能否为每一位员工所接受。而且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地位、岗位、收入、前景、人际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范围和程度。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员工构成这一因素。
4、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各种媒体工具、艺术载体、培训上课等,除此之外,还应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比如施工现场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岗位明星评选、晋升提拔、物质或精神奖励等手段的运用。不能单纯的只停留在开表扬会、发奖品,而是要深入发掘人的内在品质和典型,通过这种挖掘的过程,让干部职工了解企业在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通过这种特殊的激励,让符合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得以强化,得到肯定。
三、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作为工程施工企业,现场是最基本的工作单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是广大职工奋力拼搏、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也是展现企业形象的前沿阵地。而文化,来源于现场,扎根于现场,是现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现场点点滴滴的沉淀与积累。所以,对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现场文化作为重点,把精力放到现场。通过特色、新颖、时尚的现场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现场文化建设重在做好以下几方面:
1、规范项目驻地和现场建设。
加强“三标”建设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通过基层专业样板创建,实现项目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和软件管理的规范化,全面促进现场文化建设。
2、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引导,把“安全第一”的理念固化到职工的思想中。强化对职工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宣贯,强化对标准化作业及知识、技能的学习,强化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和控制的灌输,使每一名职工全面掌握安全技能及安全知识,提高标准作业能力。
3、改善现场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改善项目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健全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生产现场、施工作业现场、道路交通等安全环境的治理。加大人本关怀的力度,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构建施工现场和谐工作、生活以及人文环境。
4、树立品牌意识。
牢固树立“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品牌意识,强化全员的质量和服务意识,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履行职责,把好工作流程中的每一道关口,积极打造精品工程,提升企业信誉,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篇9
关键词:新类型公共艺术;城镇化;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
伴随着近三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而作为一个乡村人口占一半的人口大国,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是小城镇的发展。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附着在土地上世代耕作的农民,如今早已呈现高龄化趋势。六亿的乡村人口,实际只有不到一半还进行农业生产,乡村与城市的人口流动,传统生活方式的淡化,使得依附于其上的传统文化也岌岌可危。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一切都明码标价,而精神世界的贫瘠伴随着收入的快速提升,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攀比风气。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完善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些要素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概念中都有所汇集,它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建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节点。这也给从来都具有历史意识和乡土家国关怀的艺术学院中的当代艺术家们提出了新任务,创造了新机遇。艺术家、建筑师、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回应这个时代的问题,这些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体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加强。艺术家们不再仅仅关注作品中的美学意义,而把目光投射到艺术世界之外的现实世界。透过艺术媒介,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或者生产新关系的创作或行动。它是一种政治艺术,但与过往政治艺术仅作为宣传或异议不同。艺术家借由观念、行动、媒体、连接公众、建构公共性,以促成反思和改变。
一、公共艺术的新角度、新语境
1.从城市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原本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又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其实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提供给空间来发展公共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进来。这种思路恰恰是公共艺术很核心的一个理念。我们最直观的去理解的公共艺术无非两个层面:为公众而创作的艺术和公众自己/参与创作的艺术。透过这个关乎需求的问题恰好可以看到我们在都市背景下提出的那个公共艺术概念所带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将都市中的公共艺术形态原模原样移植到小城镇的空间之中。随着渐渐增高的城镇化速度,介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这块区域在不断的扩大,环境、人口、人群、文化等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可能是表面的演化,而有些则可能是根本上的转变。一方面,空间定位不同。处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无法模仿都市模式,虽然我们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然而如果仅仅是模式抄袭则会治丝益棼。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要从特殊性入手来达到普遍性。城镇化要基于文脉,至少我们是无法忽略原本农业产业来推广城镇化的。另一方面,人群基础不同。小城镇处于城乡之间,由于其空间属性,它对于人群是一种双向吸收和双向输出的。从市民基础到市民需求都不同于都市,其人群中涉及到的交往问题也有其特殊性,比如小城镇中的乡土的基因和交往模式就在其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大都市则不尽然。2.新类型公共艺术新类型公共艺术是一种区别性的命名方式,在这个命名的过程中含带着一种态度——我如何让公共艺术这个称谓在原始操作方式无效的情况下变得真正有效?新类型公共艺术指的,不是传统陈列在公共空间的雕塑,而是以公共议题为导向,例如青少年、社会边缘人、族群、老化社会等问题。让民众介入、参与、互动,并形塑公共论述的艺术创作,将艺术作为介入社会、改造现状的手段。正如《量绘形貌》的编者苏珊•雷西所言,“这个名称是个策略性的运用,让我们得以透过此来看我们在以社群为基础所进行的公共艺术里的共同经验、位置和问题。”它“在形式和意图上有别于一般所谓的‘公共艺术’……新类型公共艺术使用传统及非传统媒介的视觉艺术,与广大且多样的公众互动、讨论与他们生命直接有关的议题。它是以‘入世’作为基础想法。”1新类型公共艺术是一种社会性艺术。其创作的过程与目的都旨在形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协商和争议,能够透过艺术而获得重新的体验和解放。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形态包含了社区设计、剧场、对话创作、艺术教育、空间设计、地域规划、生态活化、表演、舞蹈、节日设计、声音等等。艺术家ScottBurton就认为“建筑、设计或公共艺术共同的地方在于其社会功能或涵义……。也许公共艺术的最理想形式近乎某种社区规划。”2新类型公共艺术是一种沟通性的艺术。传统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立所谓的“价值”、“品牌”的塑造关系,恰恰忽略了公共艺术的对话性与沟通功能。格兰•凯斯特在《对话性创作》中也提出了沟通作为艺术核心功能的理念,在他看来艺术具有沟通本质,以聆听、对话作为艺术核心,艺术家在此类艺术之中作为一个脉络的提供者,而非内容的创作者,并将艺术作品视为一个过程:一个论述的交流与协商之所在。凯斯特认为“对话性的艺术计划,其实是早期前卫艺术运动的持续延伸:他们所共同关心的是如何对标准的典型和固定的模式提出挑战,以及如何培养出一种对差异应该抱持的开放态度。”3我们可以归纳出新类型公共艺术主要有这么两种特性:其一,在其创作过程中注重长期的在地实践及社群培养;其二,注重文脉及场所精神。这些特性恰恰呼应了上文分析的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城市不是我们模板,有时也不是我们的目标,在城镇化过程中,那些被定义的、向往的城市的某些特性,恰恰是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的,都市是小城镇的“历史教材”,因为这本书里有正面的知识,也有反面的知识。
二、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
1.城乡之间城乡之间,给了我们一个“在地”(site-specific)的启示。城镇化是城市化一个面向,这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跟传统的乡土社会不尽相同,新型农村社区不再仅仅依赖于农业,而是在其中揉进工业、手工业、服务业等等,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既是小城镇发展的方向,也是小城镇发展的限定、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告诉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要有本土性、本地性。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政策,是一种不同于宏观经济、市场秩序等调控的举措,这些举措面对的是公民的间接需求,而公共服务针对的却是直接需求。越是直接需求就越具有特殊性,就越有需要微妙把握角度,因此,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一定要讲求落地与在地。2.天人之际天人之际,给了我们一个“交往”(interaction)的可能。与天交往,坐山望水;与地交往,生生不息;与人交往,独乐众乐。赵汀阳对于中国的乡土性有着深刻见地,他说“本土就成为一个精神概念,而守土也成为神圣责任。本土不仅是鼓舞扎根的土地,也是人扎根的家园。自己建立的家园虽然只是世界的一个小部分,却有一份完整的生活,因此,拥有家园即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而拥有世界的人无需远游。”4我们先从空间的递进角度来分析,会发现在整个天人之际中,有如下几个递进、循环的层次:环境建筑室内人人与人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塑造的。从这几个层级在推演开来,我们就会遇到如下要面对的问题:环境营造问题。环境是一个大范畴问题,它是新类型艺术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与大环境。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给我们提供了方向:“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遗存保护问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与“传统”“记忆”“历史”相关的去留问题。从建筑到室内,从工具到工艺,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碎片的话遗存,比如,实体性的历史建筑、村落、祠堂、古井、庙宇、古树、墓园等等;软体性的编织技艺、冶炼技艺、表演、民俗等等;抑或是更为抽象的村民记忆、家族相册、口述史等等。社区设计问题。设计何为是我们需要进行在地思考的一个关键。既然我们以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方式来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就绝不是单纯的以美化为目标来操作,而应由形式主义美学切换至关系美学的角度。社区既是一个空间单位,也是一个人际单位,它内含着人群、人际。民生交往问题。民生是公共文化建设终极目的,正如上文所述,公共服务是一种满足直接需求的举措,民生也是所有政策的终极落脚之处。民生与交往要比社区设计更抽象一些,也是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的最难之处、核心所在。3.策略梳理及案例解读策略一:环境营造台湾艺术家吴玛悧策划的《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就是一个以环境为背景尝试在社群间进行艺术创作的个案。正如这个行动的初衷所暗示的“以水连结破碎的土地”的构想,整个行动就是一场社会编织,它串联起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艺术创作形态的艺术创作者。整个计划包含五场行动方案:“树梅坑溪早餐会”、“村落的形状——流动博物馆”、“我校门前有条溪”、“与植物有染——在地绿生活”以及“社区剧场”。在这个行动中,最直接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语境下、场域中,艺术家可以做什么?在吴玛悧看来,艺术并不是为了要去做美化,也不只是让生活变得美好,而可能是思考与人的一种连结。所以在她组织的“树梅坑溪早餐会”中就有所体现。早餐会安排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依节气选择当地栽种的时令蔬果,沿着树梅坑溪不同的地点,与当地民众一起吃早餐,同时来讨论人跟水、人跟土地之间的关联。这个活动是整个环境艺术行动的最关键一步,因为这个活动是一次结缘计划,似乎成为了整个计划展开的可能性,因为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当地居民、以及不同领域的人。5策略二:遗存保护遗存主要涉及到“传统”“记忆”“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遗存包括宗祠、工厂遗址、庙宇等等,而非物质则包括以技艺为主的手工艺、历史、民俗节日等等。而这些资源归根结底还是软性的,因为我们要保存保护的恰恰是附着其上的记忆和文化。对于手工艺的保存与发展目前策略虽然很多,却往往本末倒置。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看似一脉的问题,却含着深刻的矛盾,这组矛盾就是匠艺传统与原创精神的矛盾。如何辩证地处理这组问题很重要,这涉及到我们将如何提倡“工匠精神”的问题。民艺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技艺,它的造物原则是实用性的,与触觉有着深深的关联。在柳宗悦看来,“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所有的美都产生于服务之心”6。他言之凿凿的,正是被塑料、不锈钢等日常工业制品填满的现代生活所缺乏的亲切温润之美。统一标准、机器生产、化学合成,生活的温度就在这些面目模糊的器物中渐渐冷却。艺术工作者们通过工艺改良、设计改进、教育培训方式,希望让工艺之美重新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策略三:社区设计长期从事社区设计的日本设计师山崎亮,在其社区设计一书中,重新思考了“社区”的定义,在他看来,设计是用来解决社会课题的工具,设计师需要重新思考“社区”的定义,不仅仅是设计物理的空间,还要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其设计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在整个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将使用者转化成积极地社群,或者说,整个设计的目的主旨在于培养在地的社群,来持续性的深化理念。就像始于2007年《海士町综合振兴计划》。“综合计划”是日本行政单位的最高指导原则,里面一般包含了一个行政单位未来十年要着手实施的各种政策,内部包含了教育、福祉、产业、环境、建设、财政等方面的未来计划,但是,这些“综合计划”往往是委外制定的。山崎亮的这个计划就是始于一次偶然的海士町的委托制作。由于这类委外制作过程中往往既没有职员,也没有当地居民,导致这类制作沦为一种形式。结合了他以往的案例,他提出让当地居民一起来参与综合计划,以此为契机来培育一个社区总体营造的中间人才。事实上海士町原本的社区营造已经相当成功了,岛上2400为居民中,有250位落脚的移居者(I-turn),重返的居住者(U-turn)也相当多。但是,山崎亮发现,移居者、重返者以及原住者之间却是存在缝隙的,他们缺少交流、互动,相互观望。这就成了他们展开工作的契机,同样是坚持他们工作的核心理念——培养在地居民,来持续长久的展开工作。他们将居民的兴趣分为“人”、“生活”、“环境”、“产业”四个方面来深化讨论,并以此作为“综合计划”的架构,形成了名为《岛的幸福论》的“海士町综合振兴计划”。在这个企划书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操作方式的策略,那就是,他们将整个事情分成了1个人能做的事情、10个人能做的事情、100个人能做的事情、1000个人能做的事情。不同的社群分组中,还有更细密的策略,比如“人组”的“海士人宿专案”“产业组”的“镇竹林专案”“生活组”的“邀请者专案”“环境组”的“惜物市场”等等。正是由于他们的着力之处不是在于物理空间,而是着力于在地社群的培养,再加上漫长的时间,才使得他们的“设计”绵延不觉得、持续生产。7策略四:民生交往当我们返回观望当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我们似乎只能看到一块块被切割出来的区块,看上去似乎很均衡的各种区块以及似乎很合理的功能划分,事实上却是割裂性的。在区块与区块之间,在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边缘地带是否有被考虑过?2002年成立的“工友之家”,是由聚集在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员自主发起的非营利性机构,以文化教育作为方式,旨在维护打工者与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工友之家”2005年进入北京金盏乡皮村,并且在随后的的几年中通过与当地基层政府的沟通与协商,皮村先后开设了同心实验中学、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同学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工人大学)。新工人剧团的成员正是生活在皮村的外来务工者们。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将自己的遭遇作为剧本的素材,讲述一代外来打工人们的酸甜苦辣,并且在每年的打工艺术节期间演出。后来逐渐形成自发组织的打工春晚,成为了新工人们自我表达、内部生发、互助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可能遇到问题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 工程项目 文化建设
一、项目与项目文化
现代建设项目管理运作在我国起步较晚,首次出现是在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开始大量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鲁布革水电站就是我国第一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的工程项目。工程遵照世行采购导则,引入竞争机制,对引水系统实行国际招投标。首次实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水电行业第一个项目管理机构——鲁布革工程管理局,对引水隧洞工程实行合同管理。而原来的水电工程局变成了承包商。当时世界银行规定凡是使用其贷款的项目,必须请国外咨询公司介入。之后国内许多大型建设项目都请世界银行聘请过的专家来做培训。
项目管理进入我国20多年来,工程建筑领域的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高端的建筑项目越来越多的被一些国外建筑同行获得。而项目管理中就数人的因数却是最不好管理的,但这也是衡量项目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项目文化的建设是可以最大的调动人的因素提高人的积极性,可我国许多工程项目的项目文化只是停留在标语及一些纸面的东西上,无法发挥作用。并且工程项目的人力管理与企业的人力管理有相似之处,但是工程项目的人力管理与一般企业的人力管理不同。工程项目的人力变量,有工程项目才能征集人力、组织队伍。队伍的大小和各类专业人员的多少都要依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内容而定,项目完工部分的人员陆续离队,新开工部分的人员相继进场,流动性很大。所以在项目,特别是工程项目文化建设与管理上就和一般的企业文化不同。
二、我国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文化管理现状
(一)我国的建筑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已经有十多年了,可是原有的官本位的思想、封闭的经营意识、忽视文化意识,在许多工程管理人员的头脑中却仍然存在,在实际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关心的只是施工安全及进度、如何节约成本、而不会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只强调员工只要服从指挥就是好员工,看不到员工有参与的愿望。而且对外他们都标榜是建立了良好的项目文化,大做表面文章,真正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营造项目文化的很少。
(二)许多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对项目文化有着一种误解!有许多的国有建筑企业把项目文化建设认为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只要抓紧思想政治工作就行了。还有的认为项目文化就是文娱活动,只要多组织职工参加活动就是项目文化建设。其中有一种观念危害最大,就是有很多人认为如建立何项目文化并不是看项目而是看项目领导,而且有很多项目的领导认为自己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就是项目文化的主导,造成很多项目在建设工程中由于项目领导的正常调动造成项目的施工进度减缓。
综上所述,上面所提到的现象都是对项目文化的曲解和偏见,而正是这些东西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项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考量,从而阻碍了项目文化的有效建设。
三、我国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文化管理现状分析
其实,我国的建筑企业对项目文化建设意识的淡薄并不是某个独立的个案,这样的情况是具有比较普遍性的。
(一)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是完全下拨的,而当时要想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完全是靠政治思想工作,而市场化都已经二十多年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有许多建筑企业由于掌握了一些垄断性资源,还有许多还遵守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分配市场,只要你不过界我也不过,就守我的一亩三分地,使之完全没有市场竞争意识,而完善的项目文化建设更无从说起。
(二)我国的建筑业用工普遍来自农村的各类工匠,其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受专业技术培训教育程度不够,造成了项目队伍素质及管理水平不高,而且他们组织结构大多是以同乡及亲戚居多,流动性大,仅靠廉价劳动力去竞争。员工普遍只关心自己的收入“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而项目的管理者也希望员工只管干活拿钱听话就行,造成项目文化无法有效的建立。
(三)建筑企业缺乏国际承包经验,老是在使用一个的封闭市场管理经营模式墨守陈规,在涉外项目上缺乏超前意识及科学决策,在国外承包项目中就会晕头转向,到最后有可能只能给国外的大型承包商做廉价劳动力。
四、结束语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已经进入到我国的市场,他们带
来了新的技术,也带来了新的管理方法及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我们与国外的同行在工程设备与技术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设备购买与技术引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差距,但是在项目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好解决的。而人是项目的根本,没有人就做不了项目。本文只是根据作者所了解的资料对我国的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玉恒.项目管理的文化解读.中国工程咨询,2004,(2):18-20.
[2]黄磊.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文化冲击”.国际经济合作,2002,(4).
[3]黄友全,张在旭,张倩倩.项目管理办公室与项目文化研究.基建优化,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