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云计算使个人计算机的性能最小化,功能最大化。而这种对资源进行分配的方式正是高校教学资源整合所需要的。本文阐述了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总结了云计算对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最后介绍了国内外促进云计算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努力。
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虚拟化的计算机资源池,一种新的IT资源提供模式。云计算就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
云计算借用了量子物理中的“电子云”(Electron Cloud)思想,强调说明计算的弥漫性、无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会性特。“云”是指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是数据存储和应用服务的中心,用来完成存储和计算的工作。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系统如图1,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于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面。这些数据中心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则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并由他们来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来供用户使用。
云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在基本结构当中,核心部分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服务器“云”,它将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同时由服务器中的各种配置工具来支持“云”端的软件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服务器根据用户客户端提交的数据请求,来处理数据、返回检索结果。按照服务的分类,来实现监控和测量,保证服务的质量,合理地分配资源,达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在云上实现随需随用。同时,用户终端的功能将会被大大简化,而诸多复杂的功能都将转移到终端背后的网络上去完成。
云计算的特点
1、云计算提供最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当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DocS的网络服务上,当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类似GooglePicasa Web的网络相册里,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管理信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保存数据。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使用户放心地与指定的人共享数据。这样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务,甚至比在银行里存钱还方便。
2、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在浏览器中键入URL,然后尽情享受云计算带来的无限乐趣。用户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的另一端的文档,可以随时与朋友分享信息,再也不用担心软件是否是最新版本,再也不用为软件或文档染上病毒而发愁。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的IT人员在维护硬件,安装和升级软件,防范病毒和各类网络攻击,在做用户以前在个人电脑上所做的一切。
3、云计算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问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用户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从而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问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4、云计算为人们使用网络提供几乎无限多的可能,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也为完成各类应用提供几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离开云计算,单单使用个人电脑或手机上的客户端应用,是无法享受这些便捷的。个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不可能提供无限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但在“云”的另一端,由数千台、数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的集群却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个人和单个设备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云计算的潜力却几乎是无限的。
云计算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对于学校来讲,通过投资建立计算中心成本较大,并且难以与教育信息系统的快速成长和服务多元化要求相匹配。云计算模式为学校提供了合适的借鉴方案,教育机构数据中心、网络中心的相关任务将可以选用云计算服务来完成。通过云计算提供的IT基础架构,可以节约成本,不用再投资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负担频繁的维护与升级。同时,云计算也将有效地消除教育信息系统中的“孤岛”现象。网格技术给出了消除信息孤岛的解决方案,作为网格运算模式的发展和改进云计算提供了更强的管理机制、自动化部署和高层次的虚拟化,将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最大化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云计算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云计算可以整合教育资源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地理位置、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数据处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还存在着重视新技术的引用而忽视内容的建设,重视初次建设而忽视二次开发和深入整合,重视建设而忽略建设的实用性等问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检索困难,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强,资源建设缺乏服务意识, 供给与需求之间呈现不对称情况,不能满足师生学习的需要,信息和资源无法有效共享。这些问题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亟待寻求一种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云计算的提出,最小化了终端设备的需求,在一个云计算的网络中,不仅仅是教学课堂,甚至于个人电脑,实验室都可以从“云”中获得,在“云”中存储,而学校需要的只是提供给学生可以运行浏览器的最简单的终端设备(使用开源系统的个人电脑,OLPC,甚至支持无线局域网的掌上设备)和网络,就能让所有高校的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资料处理和实验。
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则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的使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校间开展教学资源的整合,既可以应对高校扩招所形成的对教学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不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所形成的矛盾,又可以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大学生获得优质的受教育机会。
2、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目前,每个学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服务器,用于日常图书管理、数字资源检索下载等服务。为确保服务器内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及服务器的可靠运行,图书馆对服务器的最大服务响应数量及接人终端数量等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在云计算模式中,“云”端拥有超大的服务器群,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几乎无限的带宽,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高并发性,用户的请求也可迅速获得响应。此外,云计算模式具有虚拟性,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PDA等多种终端访问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服务,用户甚至可以定制服务,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个人书馆,实现移动学习,使冈书馆资源中心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节约硬件设备的投入成本
云计算扩展性非常强,多个院校可以将现有的硬件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 云” 中,减少单个院校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目前,各级大中小学都配备着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计算需求,学校不得不经常购买更新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云计算固有的特点使其比其他新技术更容易进入学校。如果使用云计算服务,绝大部分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分布式计算机服务器)来完成,学校只需让电脑接入互联网即可。云计算能把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服务。
现在推出的云计算电脑仅有光驱大小,功耗也仅有十几瓦,节省了大量的硬件、软件采购成本。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决定了云计算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可以为学校节约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交换等硬件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
4、提供经济的在线应用软件服务
所有的应用程序和文件都在服务器端,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即可实现文档、表格、课件的编辑,编辑完成后的文件直接存放在服务器端。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系统等可以采用云计算服务,学校接入这类云计算服务后,降低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也减少了学校为维护和升级软件而投入的费用。采用云计算模式提供的云服务,如利用类似GoogleCalendar的日历管理工具和GoogleDocs的在线文档编辑工具,用户只需联网打开浏览器,即可使用这些云服务,实现在线日程协作安排、学习项目协作规划、教学活动协作管理、师生人员协作管理以及文档、表格、演示文稿的共享与协作编辑,完成网上协作办公。
5、创设网络学习平台
随着云计算模式的逐渐发展和普及,学校、教育机构和个人的信息处理会逐渐迁移到“云”上,这将对网络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云计算将有助于构建学校教学环境(SLE)、群体学习环境(CLE)、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环境(PLE)三类教学环境和教学信息自动传递系统、教师指导调控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系统三类教学系统。学习者则可以通过云计算提供的环境、资源和服务,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网络学习。比如Google云计算服务――Go0gleSi(Google协作平台),可以将文本、Google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文件附件、视频、照片和其它类型的信息,以及Google云服务完全组合在一起,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平台,便于网络学习的开展。
6、数据存储中心更安全可靠
由于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各个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在病毒和黑客猖獗的互联网时代,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可靠性越来越显得重要。学校使用云计算服务,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有着强大的技术管理团队来帮你管理提交的数据和程序,可以为学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对非法入侵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同时也消除了使用人员将文件非法拷贝造成的无意泄密。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我们不必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管理数据,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设计当中来,也无需担心病毒和黑客的侵袭以及由硬件的损坏所导致的数据丢失问题。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尝试
在教育领域,2007年l0月,Google和IBM联合宣布推广“云计算”的计划,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参加了该项计划,我国的清华大学也于2008年3月加入了此项计划。通过这项计划,高校的研究者能够更方便地利用Google和IBM的云计算资源,搭建出各种创新性的应用。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西蒙公司在格雷汉姆小学首先开展了云计算项目的尝试,该项目为西蒙教育春雷项目。为了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数字化学习的需求,西蒙公司为学校600名师生带来虚拟电脑桌面,终端通过连接“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学生不管是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在家,都可以访问到同一桌面,而无需额外的电脑。
Google宣布在中国大陆启动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Academic Cloud Computing Initiative),与中国大学建立学术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云计算在中国的普及。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参与这项计划的高校,与Google合作开设了“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在此项合作中,谷歌提供课程资料给清华大学教授整理加工,提供实验设备并协助清华大学在现有的计算资源上构建云计算实验环境。清华大学在向学生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谷歌工程师也参与讲解谷歌的前沿技术(Map Reduce以及Google File System)等。
小结
篇2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26-02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体的教育情景为依托,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法。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系统学习基本原理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是学生的普遍感受,因此,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案到一般理论的认识飞跃,同时培养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在该课程中如何选择并使用案例
一、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精心选择案例是关键。案例选择既要满足案例的一般要求,又要反映并突出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性。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本文认为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不能跑题;二是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即案例包含的信息要完整,对案例的深入讨论能够反映该类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结论。
(二)启发性原则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案例要能引人深思,启发思路,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化认识,培养能力。
(三)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对案例的进一步要求,它意味着案例所包含信息要丰富,覆盖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这样的案例不仅对特定知识点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对案例的深入分析还能引申出相关知识点,既彰显理论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又能保证思维的深度和连贯性,避免频繁引入新材料而引起的杂乱和注意力调整。
(四)鲜活性原则
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批判,但是知识和阅历有限,因此案例要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契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鲜活性包括三类:首先,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此类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但具有公认的重要性,探究其解意义重大,社会关注度高,也是大学生乐于关心的问题。其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是正在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大学生对其有自己的基本看法和判断,易于深入。第三类是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大学生迫切需要获得帮助和指导。
(五)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培养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案例选择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任意选取事件和人物,只是引入案例,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二、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问题是案例教学的轴心和焦点,问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唐世纲、李枭鹰指出[1],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即问题具有挑战性;其二,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缺失能够弥补,且弥补的内容是开放发散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问题可解,即“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缺失能够弥补”则构成案例有效的前提。“弥补”过程即是案例教学中的分析、探讨与交流过程,是学生运用有关原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
在问题设计中还应始终强调问题的针对性,即问题的目标状态必须指向教学任务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案例材料的新颖、问题的挑战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对问题的求解结果如果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毫不相关,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好问题,只是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已。
(二)展示案例,分析讨论
展示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点之前也可以放在讲授知识点之后,其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图片、文字、视频、录音等。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在教师导演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听讲者和知识接受者,而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根据案例材料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和推动者,处于从属地位。
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如,黄明、郭大伟认为[2],案例教学法包括讨论法、质疑法、提示法和操作法。本人认为上述四种方法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一般而言,讨论以学生为主,质疑则师生均可应用,同学之间可相互质疑,同学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质疑引导讨论的方向,向学生提示分析问题的思路,引导讨论向有效争论的方向进行。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过程中一个案例做进一步分析。在第一章实践观教学中讲授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引入案例“何作庥院士谈本届(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夸克粒子理论研究我国早于美国”。该案例在介绍完实践观的涵义,进一步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引入。实践的物质性、主观能动性较易理解,难点在于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因此上课时把社会历史性作为重点,引入案例。
本案例的重点内容是何作庥院士对获奖事件的评价,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一是遗憾,二是钦佩。据此设计了两个问题:(1)何作庥院士遗憾什么?为什么该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不是中国科学家?(2)何作庥院士为什么佩服美国人?
学生以举手发言的方式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由于该问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与现实相关性――诺贝尔奖、中国的科技发展、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问题的求解等都可纳入讨论,学生参与踊跃,从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各有所见。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展开思路,清晰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同时也肯定学生从多元角度分析看待问题的意义,引导讨论的顺利进行。通过对科学研究这一实践基本形式的个案探讨,实际上已触及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不仅深化理解了理论,同时又是自觉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训练。当然,学生的分析探讨主要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所做的具体分析,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是一般理论,需要教师在总结评述阶段提升概括。
在讨论阶段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导演”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能过早地肯定或否定某种观点,抑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总结评述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在讨论中,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有的客观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和点拨,讲明案例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中的长处和不足,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原理,扩展、升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同时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
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时,引入“大发展还是大破坏――百电争利神农架”案例。该案例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揭示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并学习运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的联系、运动以及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问题,而不是仅仅把事物看做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加以考察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本案例展示借助多媒体设备用一组图片呈现出来,包括神农架小水电规划布局图、优美的神农架风景图片以及由于小水电过度开发而导致的干涸的河床图片。鲜明的对比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情景之中。本案例中设置的问题是:神农架地区在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密集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水电,且已经造成河流断流和生态破坏,这样的发展,究竟是发展还是破坏?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
学生们围绕案例材料展开讨论,小水电背后的利益冲动,小水电――河流干涸――生态破坏之间存在的客观制约与依存关系逐渐清晰,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也有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在总结评述阶段,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客观正确的分析,同时对讨论的结果进一步作理论提升,概括出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出案例中折射出的经济发展中当前与长远、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地方获益与环境治理中国家埋单的矛盾关系及这种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偏激式发展道路的短视性,并建构起如下观点:在实践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等。
精心选择设计的案例,辅以精心组织和引导,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提升了理论教学的实效。然而,在操作中依然存在学生的广泛参与与教学效率低、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案例的选择与应用制约明显等问题,有待求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74-02
一、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属于远程教育中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包括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及收费管理等内容。
电大开放教育教务管理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电大分校、工作站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第一,教务管理统一使用中央电大的开发的新版(2006版)和旧版教务管理软件。新版教务管理软件包含招生、课程、专业规则、学籍、选课、考务、成绩、毕业审核、收费、免修免考等模块的管理功能;而旧版教务管理软件也包含招生、计划、学籍、考试、成绩等模块的管理功能。第二,教务管理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管理。中央电大与省级电大之间、省级电大与所属分校之间、分校与教学点之间、教学点与学生之间,教务管理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递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第三,教务管理中的教学管理是通过各级电大在线平台实现的。电大在线是电大实现教学支持服务的远程教育系统,它主要提供网上学习、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和在线考试等服务。第四,教务管理中的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是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个管理者都必须严格按要求来操作。第五,教务管理中的管理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各级电大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上。管理级别范围不同,具体要求也不同。
二、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1.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素养。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系统办学、分级管理,其教务管理工作对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高。管理工作的内容多、覆盖面广,较为繁杂,在此状况下热情周到、心平气和、不出差错地开展工作,是对教务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从事教务管理工作还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教务管理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管理,它兼有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两种职能;另一方面,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务管理工作,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且了解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与学生自主化学习过程的人,才能承担起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的重担,做好管理工作。
2.高度负责的服务意识。教务管理的核心是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牢固树立为教学、为学生、为基层电大服务的意识,提倡和坚持教务管理工作是管理与服务并进,且以服务为本、以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原则,是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价值所在。电大教务管理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考试成绩核查、新生信息录入、毕业生成绩预审等,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务管理人员只有坚持以服务为本、以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从教务管理工作的规律出发,认真做好每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不出差错,少出差错。高度负责的服务意识,是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要求,也是做好教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要求。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程序严密、规范,同时工作头绪多、时间紧。这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承担常规教务管理工作,还要承担部分日常行政工作,既有动态的学籍异动、成绩变更等数据管理,又有静态的各类文件文档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教务管理人员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过于死板,既要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又要善于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广播电视大学分级管理的特点要求岗位间高度配合。各岗位、各部门之间只有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出色地完成各项管理任务,确保开放教育教学和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一定的业务工作能力。教务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具有多元性与综合性的特点。要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开放教育属现代远程教育,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决定了其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也有别于普通高校。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中各类数据处理与传递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因而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人员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远程教育业务能力。
5.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远程开放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务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教务管理有不同要求。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传输各类教务管理数据,在提高数据准确性与时效性的同时,也对教务管理人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日常的教务管理和各类数据的汇总上传,才能保证电大系统正常、高效地运行。
三、提升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管理就是服务。做好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热爱管理工作,做事公正,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是做好教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此外,由于教务管理专业性强,各级电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教务管理工作,从人事制度上保证教务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确保教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务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第一,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丰富的开放教育相关知识,熟悉开放教育教学教务管理的相关要求,了解开放教育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原则,各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衔接、课程考试方式、考试安排等情况,并能熟练使用中央电大研发的新旧教务管理系统,完成相应的专业规则的制定以及学籍异动、成绩变更等各项业务,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的学习,以确保教务管理工作跟上开放教育的发展和变化。第二,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高等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原理。电大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这要求教务管理人员既要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及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技能,又要熟悉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和电大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制度及要求。第三,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省级电大在线平台中各个模块的使用方法。电大在线是开放教育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上学习、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在线考试和成绩查询等支持服务平台。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电大在线各个模块的操作与管理方法,及时解决教师和学生使用电大在线平台时出现的各类问题,掌握相关信息,并从电大在线获取教务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第四,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不及时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的发展。只有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知识的更新与应用,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才能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为基层电大服务。
3.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引入奖励机制。教务管理工作既多又杂。各级电大要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予以量化,制定出相对合理的工作量标准,将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务管理人员积极探索、钻研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技能,支持他们参与教务教学管理改革,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工作评价也应从过去只注重结果,转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内容应涉及与教务管理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制订与实施等,并从制度上明确教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对在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务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篇4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面对全体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参与体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内容都是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此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师本教育”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体育课成为了学生被要求运动或者自己活动的场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常采用“重视教育过程,而非教育结果”的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找到适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采用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通常采用集体分班形式,每个学生对于所喜欢的项目并不能随心所愿,开设的运动项目种类单一。
2.社会需求与教学培养的脱节
我国目前高职体育课存在的很大弊端就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培养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理念的脱节。理念指导行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滞后或者与社会需求偏离。(2)教学课程设置脱节。这种脱节主要体现在不能将社会需要或者未来职业需求的体育项目与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瑜伽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同时瑜伽也具有健身、健美之功效,这种运动不仅适用于压力大的企业高层白领,同时也适用于现在职业生活压力大的普通工作者,然而在高职课程设置方面,瑜伽课时间段,有部分院校并未设置此课程。
3.教师建设队伍落后
教师具有“传到授业解惑”之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个是学历水平有限,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通常是大专或者本科水平,并且体育教师通常出自于体育专业,因此其文化课分数普遍低于同等学历下的其他职业,这种现状限制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授课内容的高深性。另一点是实践经验有限,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旦进入岗位就不再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也不再参加一系列竞技比赛,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向缺乏了解,对社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与体制也缺乏了解,无法对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训练与正确的指导。
二、能力本位教育对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价值
1.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理念
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方式,它通过确定某个职业所需的能力为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内容进行设计,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内容,分别为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职业态度、工作经验以及工作反馈。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通过分析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丰富了教学内容,避免了传统的教学与社会的脱节,同时也改革了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的多样性发展。
2.培养社会需求的职业性、能力人才
能力本位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求的职业性、能力人才,避免传统教学与社会工作的脱节。例如,在篮球课程的学习中,能力本位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球、控球、投球的技巧与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篮球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未来能够从事篮球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本位教学目标的重新设立,确定了已掌握篮球理论知识为基础,已解决问题和能力提高为核心,以科研为最高目标的理念。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策略
1.改革体育课教学理念、模式及课程安排
原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要对其进行新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理念方面,应该吸取能力本位教育的精华,将未来职业需求的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不仅掌握基础运动项目的理论,同时也要掌握其技巧与遇到的问题以及日后科研工作。在模式方面,改革原来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多样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确立“生本教育”思想,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了解未来工作的需要。在课程安排方面,尽可能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有效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例如,在足球的实践课程安排方面,要让学生掌握裁判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使学生日后能够胜任足球裁判工作或者足球技巧培训工作。
2.建立社会需求与教学培养间的桥梁
能力本位思想就是培养能力、技术及专业性人才,因此要加强用人单位与教学机构之间的联系,以便了解近些年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建立社会需求与教学培养之间的桥梁:(1)确定社会需求方向,这是基础工作,也是关键性的工作。(2)分化体育项目教学目标、简化理论知识、细化实践内容及强化培训,这是培养专业能力人才的具体策略。(3)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及需要掌握的能力。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境外;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61-02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要是员工有成就,管理人员就要把劳动力看作是一种核心资源,管理人员承担的就是使人发挥效用的责任。”现在,他的理论早就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各大企业战略的主要利器。他的理论有利于尊重员工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反对用强烈的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摒弃将员工视为生产资料的“非人”做法,激励员工的潜能,同时将员工的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对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十分有利。
1 基本概念和界定
1.1 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是将人的劳动力作为一个资源进行管理的行为和活动,这个过程中要尽力的用好人的劳动力,发挥人的专长,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很好的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一系列的人的活动。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管理系列,为了方便管理分为六大模块。一般说来,人力资源会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下,根据所在的管理系列进行规定和调整。总的说来,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各个系列的活动,帮助员工发展个人潜能,为企业发挥自己的利益。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中一系列管理活动和相应的变化和策略行为。
1.3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
分别为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六大模块。
2 基于“以人为本”的视角如何进行境外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几点思考
在我们过去的传统视角中,我们仅仅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生产资料的系列来解释,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所以对人的发现和研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只有人才是管理的核心,因为所有的管理其实都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整个管理学也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管理模式。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一定是基于人本身的管理,以人为管理中心,也就是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
2.1 “以人为本”的视角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修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员工越来越强烈的有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了自我实现的追求,而企业需要顺应员工的这些要求,创造条件帮助员工来进行自我实现。境外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要么来自海外,要么就是国内的移民,要么就是跨文化背景的交流和整合,总的说来,员工需要更多的归宿感与发展感,这些需求催生了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人力资源经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2 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境外人力资源管理利于企业科学决策
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员工在一起沟通能够了解基层员工和中层员工的心声,直观的了解员工的意愿,同时对企业的管理策略制定也有一定的舆论和导向作用,也能充分挖掘员工的资源和效益。员工形成了反馈体系,对管理者而言能够及时的反映员工需要,同时也能够适应员工的一些要求,而员工因为身处在第一线,所以也能够开动脑筋提出很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珍贵的资源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决策。
2.3 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稳定员工队伍,保证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人力资源队伍中很头疼的事情就是人力资源的流失,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流失。这些人员离开企业,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薪水少,而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这些都得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反思。在企业中要充分的尊重员工的意愿,创造学习型和创造型的工作环境,同时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宿感,就不会有跳槽的现象。
2.4 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能够认同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也是一个企业所能够具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企业内的人力资源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企业不断的发展来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通过唤醒员工的潜能,将潜在的力量化解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对培养员工的人生观、事业观、家庭观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保障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强大。
3 讨论与建议
3.1 杜绝专职化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在管理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基层员工的意见,不能想当然,企业各个部门漏洞百出,相互牵制,同时对员工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期待。企业认为员工自然的就会有相应的素质,而不愿意花钱去培养员工,使得员工认为企业是短期行为,也在不断地寻找跳槽的机会。
3.2 策略的随意化
企业的管理制度落后而死板,而企业本身的运作是千变万化的,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一方面要使得企业能及时反映新的变化。由于管理者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制定策略的,听不进基层员工的意见,这也就是说,策略是不适应企业的要求的,所以会造成管理上的浪费和低效。
3.3 员工的归宿感要多强调
因为员工不能享受到培训等福利,而且缺少对应的培训制度,所以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缺少激情,不愿意自己花钱去学习,难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员工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觉得自己在企业中也没有得到关怀,难免会产生离职之心,造成企业内部的不稳定。
3.4 人才资源的潜能培养
人才资源的潜能能否发挥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企业在人才引进、使用中要积极研究个人需求和制度对个人需求满足感的影响以及能产生各种激励作用的机制,制定人才队伍收入待遇及其岗位责任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原则,实行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付酬的分配制度,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双丰收。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者,是先进科技的运用者和传播者。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特殊要素。人才不仅是再生型资源、可持续资源,而且是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人才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人才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企业只有依靠人才智力因素的创新与变革,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有计划的人才资源开发,把人的智慧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才能达到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企业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凭德才上岗、凭业绩取酬、按需要培训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企业经济发展和竞争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15).
[2]周晶.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篇7
关键词: 《管理学研究》 基本问题 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篇8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是与教育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经济活动是一种对教育经济资源的价值耗费,但同时也是一种对收益——当前收益或未来收益、物质收益或精神收益的追求。不论是当前收益或未来收益,都必须以一定的教育经济资源的价值耗费为代价,这就是教育成本支出的目的性。研究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必须了解其现状、构成、会计理论及实务中关于教育成本的缺陷,以便提出初步的改革设想。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是对教育经济资源价值耗费的补偿尺度,具有补偿性。由于教育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同,决定了教育成本的补偿方式也不同。把能够取得当期收益、在本会计期间已耗用的教育成本,当作费用处理;把在本会计期间已经发生但尚未耗用的教育成本,当作资产处理,构成资产的价值。因此,根据教育成本的补偿方式不同,教育成本可以分为已耗用和未耗用两部分,即教育成本是资产和费用的部分组合。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会计核算遵循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的主体是高等师范院校,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把本会计期间已耗用的教育资金定义为教育事业支出;从教育事业支出中剔除与教育成本不相关的已消耗支出(非教育成本支出),则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费用性”、“资产化”教育成本。即: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事业支出=“费用性”及“资产化”教育成本支出+非教育成本支出
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不直接相关的非教育成本支出包括:离退休职工的人员和公用经费;学生学费减免;非常规科研发生的人员经费、科研活动费、为该科研项目专门购置的设备费;校办工厂、农场、服务公司等各项费用;其他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如外宾接待费、捐赠费等。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分别规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高等师范院校已经发生的教育资金流出形成教育事业支出,但尚未完全耗用的部分被资产化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通过其价值的逐年转移完成教育成本的补偿。转移的形式体现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应是高等师范院校“资产化”教育成本的补偿。
总之,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成本是“费用性”、“资产化”教育成本之和(与支出有关的几项专用基金对成本有所调整)。即: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成本=“费用性”教育成本+“资产化”教育成本±基金调整数
“费用性”教育成本、基金调整数可以通过大量繁杂的数据整理得到,不准确,也不及时。“资产化”教育成本可以通过估算得到,其参考价值依赖于估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可见,现阶段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成本,其数据部分来源于会计资料,不是真正会计意义上的教育成本。
二、高等师范院校会计理论及实务中的教育成本缺陷
(一)高等师范院校会计理论中的教育成本缺陷
高校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对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部门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按照现行制度规定,费用、支出的概念明确,而成本及其相关内容均无具体规定。
1.会计核算基础的规定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教育领域还没有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高校不便于进行成本核算,不能真实反映当年的结余情况;用统计或调查描述得到的教育成本,不是会计意义上的教育成本。
2.会计核算年度的规定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高校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学年制,学年一般从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党政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都按照学年规律运行,学校收取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也是按照学年收取并使用。只有国家对学校的财政拨款、学校的财务报告是按照国家预决算的宏观要求,以自然年反映。以自然年作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年,没有考虑到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不能给学校提供一个真实反映收入、支出、成本、结余等财务状况的时间范围。
3.部分资产、支出的核算未考虑教育成本的因素
高校在购建房屋及建筑物时,根据《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将其作为基本建设支出。这些支出除去极少部分能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外,大部分在学校报告期内的收入支出表中根本得不到反映,学校的固定资产只能与虚设的固定基金相对应。高校会计核算科目的设计中没有“折旧”,使固定资产的价值不能逐年摊销,学校固定资产的现实价值无法体现,这与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不符。
学校在购置房屋及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时,用资金支付换回了货物,只是资产价值形态的转换,并没有在当期发生耗费和损失,按照现行制度规定直接将其列入设备购置费,把已经存在的教育经济资源作为“耗费和损失”来处理。
4.会计报表方面的教育成本缺陷
高校会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运用一定指标体系总括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项资金运行情况及其效果的书面报告,是日常核算工作的继续和深化。《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对会计报表的内容表述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收支情况说明书”,与教育成本相关的数据报表中未作要求。
5.国家对教育成本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定
国家至今没有具体而明确地规定高校应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学校遵循现行制度对教育活动进行核算。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现行制度就像一件不合体的衣裳,它的一些规定明显滞后于教育经济的发展。
(二)高等师范院校会计实务中的教育成本缺陷
1.教育成本观念淡薄,重视资金收付核算,轻视收入和成本
长期以来高校的收入以国家拨入为主,近年来才逐步形成了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办学格局。目前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属于稀缺的教育资源,加之收费标准由国家制定,招生计划由国家下达,学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计划型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学校不能充分感受到外界的竞争压力,内部管理的着眼点更多的是放在增收节支、量入为出、略有节余上,并且就收支而言,不论是管理的主体还是客体,更多关心的是支出。如何去市场上寻求教育资金,如何实现收入与支出之间的配比,如何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很少被深层次地研究和实践。
2.资产管理方面相当薄弱
就流动资产的管理而言,对应收款的管理往往只保持着形式上的催收,对库存教材、教学及科研材料的存量凭借经验管理,对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管理欠缺,对流动资产的盘盈、盘亏,物资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往往难以同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流动资产账面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
理论上固定资产应是真实反映一个学校办学规模的基本物资条件,但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因素,高校的固定资产一直不够真实、完整。普通高校均属国有,其开办时土地是国家划拨的,在学校的固定资产账目中土地价值不能反映出来,因为这部分资产国家不要求作价,学校也难以擅自估价入账。高校固定资产的自然磨损在价值上从来就不体现在账面上,一个学校庞大的固定资产的现实价值谁也回答不出,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更是无从谈起。 高校是人才密集型单位,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力资源、人才资本,学校为了保证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花费巨大的财力投资于教师培训和人才引进,这些投资却不能资本化,致使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落后于时代。
3.以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代表生均教育成本,在教育成本性质和数量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事业费支出是指学校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教学辅助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支出。而教育成本是学校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是部分“费用性”与“资产化”的教育成本之和。从性质上论,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不是生均教育成本。从数量上看,两者数量上不相等。如果以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来分析生均教育成本,那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成本是与低投入相对应的低教育成本。
4.教育成本的项目支出根据需要具有不断膨胀的倾向
高校没有控制教育成本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我们知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而利润确定的基础是正确计算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有无利润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组织,政府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者,主要不在于经济效益的回报。因此,高校无核算、控制成本的外部压力。政府和社会主要看中高校的社会效益,即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社会声望、影响力等。然而,这些方面的提高必须以充足的物质资源投入为基础,学校为了不断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求,不但不会降低教育成本,反而会努力增加成本,凸现出教育成本最大化的倾向。
5.相同类别、不同隶属、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的教育成本不具有可比性
相同类别的学校因其不同隶属、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在办学上对自己都有独特的定位,政府拨款、学校的生源、学生的经济承受力、教师的素质、教师对报酬的期望值、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元素等方面对教育成本的影响很大。现阶段高校的预算管理实行的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管理原则,各地学校在政府财政投入、教育收费标准方面的差异很大。尤其是中央部(委)属学校与省属学校在政府投入方面差异较大,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收费差异也很大,收入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了教育成本。为了使高等教育让社会满意,各校在学生资助及奖励、教师酬金、公用经费的开支等方面差异相当大,这使校际之间的教育成本不具有横向可比性。
6.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将教育成本作为评价学校的指标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经济方面的评价,目前不论属于中央部属(委属)、省属、地方管理的高等学校,均按照一套指标考核。考核的指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生均占有教育经济资源方面,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学生成才率等教育产出则很少评价,致使学校及内部各单位都在费尽心思地思考如何争取投入,这不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
三、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改革的设想
教育成本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是指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全部支出,它包括学校保证教学和管理所必需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三大部分。教育成本应是社会衡量学校培养各类人才消耗的合理尺度,应是财政部门给予学校拨款的科学参照,应是国家物价管理部门确定教育收费的基本依据之一。
(一)确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
按院系,分专业,以标准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全面反映各院(系)各专业的标准学生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反映学校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
(二)确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计算周期、成本项目、核算范围
1.计算周期。为了使教育成本的计算期与正常的学生培养周期一致,教育成本的计算按学年进行。
2.成本项目。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的特点,教育成本项目可设为院(系)教育成本、教学辅助成本、党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其他支出。
3.核算范围。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应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实际发生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学校教育成本。
(三)客观定量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在校学生
按照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的规定,以一个全日制本专科生为一个标准学生(不考虑专业的差异),在此条件下可以折算标准学生人数。
(四)间接费用的分摊
各个教学院(系)的费用属教学支出,可以直接记入教育成本,各个非教学部门所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可按标准学生人数或者教学工作量分配记入。
(五)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计算
固定资产折旧费应按一定的折旧方法和折旧率计提。
(六)研究目标教育成本
在研究教育成本的真实水平基础之上,必须研究一定办学水平下的目标教育成本,将两者相比较,找出差距以便提高教育成本管理水平。
(七)确定唯一的会计主体
将现行的高校基建会计制度和事业会计制度合并,将高校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篇9
近期我有幸聆听了程晓堂教授关于英语教师需要学习的英语教学基本原理的讲座。程教授先从“为什么谈英语教学基本这个话题”出发,分析了英语教师学习英语教学基本原理的必要性,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正在逐步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很多教学活动设计的不够合理等等。
程教授强调,课堂活动设计要符合真实性。程教授举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涵盖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其中一个是复述故事,向憨豆先生介绍空城计这个故事。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是:Mr Bean will come to our school next week. What will you introduce the story to him? 程教授的问题是,憨豆先生下周是不是真的会来,学生是否会相信,这样的设计符合实际吗?这个案例可以改成:向憨豆先生介绍空城计这个故事。另一个案例,教师给学生播放黄山的视频,T: Where is Huangshan?S1: It’s raining.这个案例主要说明问题设置要跟视频内容相关,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这些案例都说明语言使用要有真实性,不能忽略什么时候适合用这样的语言,怎样运用这些语言,不能为了用语言而使用语言,应该让语言发挥它交际的功能。
接下来程教授又列举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遵守或体现外语教学的基本原理,要求教师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教学上都要遵守客观规律,要勤思考,多钻研,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新。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人力资源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1.学校要重视、创造条件开发教师资源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要有效地开发教师资源,就应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提高教师的能动性。首先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要采用多种方式评价教师,要鼓励教师依据自己的能力开发校内外和信息化资源,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给教师松绑,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动手开发教师资源。关心,适应教师的社会性。教师作为社会的人,必然有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领导者只有真心实意地理解、尊重教师,使教师的需要获得满足,为教师提供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生活上细致入微地关心教师;学校领导要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学校的决策注重听取教师的意见。在学校管理当中,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注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主动关心教师的健康和生活、充分重视教师的活动需求等,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最好的自我。营造环境,发掘教师的创造性。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必须依靠教师,尤其是要挖掘和开发教师身上所蕴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把教师内在的巨大能量激发和释放出来,使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动地发挥其主体精神,创造性的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2.教师自身要努力开发教师资源
叶澜教授指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教师要不断学习,多看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理论书籍,多参加培训,多听名师讲课,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平等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人格魅力。政治教师的人格、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业务水平、学识、经验经历等等,都是思想政治课的宝贵课程资源,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1.课前精心策划,促进资源生成
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建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基础之上的,正如老话所讲,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教师只有具有学生资源开发意识,在平时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并在课前进行精心预测,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合理利用学生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资源能否有效地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弹性。只有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中来。
2.课中学生资源的开发
首先,创建宽松的教学环境。传统课堂中沉闷、死板的教学环境往往使学生无精打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兴趣可言,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彻底放松自己,任思想遨游,生成更为丰富的资源。其次,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得以动态生成的形式要件。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师生、生生、生本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精心确立科学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模式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取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采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认识
1.新课标下如何利用教材
新课标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又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学生的心的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首先明确新课标的目标和教材的指导内容。高中政治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政治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治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学习策略,高中政治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政治学习过程与方法。高中政治课程的总目标位教材编写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运用,注重过程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明确新课标的目标和教材的指导思想后,教师就要熟悉、研究教材,然后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2.创造性开发利用教材
能否创造性开发利用政治教材,是衡量一名政治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课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突出了一种开放的理念。即打破原来把教科书当圣旨,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给教师带来的自主开发教育资源的空间。另一方面,尽管高中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新教材的最大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法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能否创造性地使用、呈现教材是一个优秀的政治老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基本标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吴文胜,董亦君.有效利用学生课程资源的问题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