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因材施教 概念 意义 应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增强体质,开发学生智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以注重培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思维为主心”为主要目的,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以往应试教育对教育目标、过程留下的影响,同时根据当前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差异,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层次性、差异性,不断寻找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说到底,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1.“因材施教”思想的概念阐释

古之所谓“材”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概括,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身通六艺,却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闵子毒、冉伯牛、仲弓。言论: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史实表明,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造就了门下诸多栋梁之材。

由于教学背景的变化,现代所谓“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材”增加了“才”的内涵,变成“因‘才’施教”。这个“才”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纵向上有高低之分;第二,学生的认知模式存在横向差异。两相比较,古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成为不同之“材”,而现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具有相同之“才”。

2.因材施教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后进生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原有的灵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3.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应该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地教学,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在实践中主要是班级教学、小群体教学为主,同时配合分层练习、分类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3.1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特点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运用细致的观察、访谈、测量、书面材料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类型特点与个别特点,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摸索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

在设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握好相应的尺度。在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使其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2分类分层施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分类分层施教,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如何开展分类分层教学以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呢?

3.2.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并得以提高的重要一环,对优生的要求可高一个层次;而部分学困生基础差、领会慢,往往被教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活动之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为这些学生设计一些分层活动,让他们获得成功和表现的机会,并多预设几步,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

3.2.2精心搭配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教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3.2.3分层作业,殊途同归。课堂作业避免一刀切,提供A、B、C三组有梯度的作业题,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既能降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增强他们学好体育基本动作以及技能的信心,又能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在体育项目选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经常给学生提醒鼓励,让他们在不断培养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2

因材施教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作为给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输送新生力量的中职学校,要谨记学生是建设国家未来的主力大军,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更强大,所以中职学校要以育人为本,探究教育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里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很难实现其真正的育人成才的作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滑坡,学生的基础较差、思想水平不高,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冷淡,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属不易。

2.一些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际意义。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时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考试科目的练习,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3.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高的要求,每天督促孩子们看书写作业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年龄段,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忽视了孩子在树立他们政治理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的培养。这就容易使一些孩子在性格上出现扭曲,也不利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使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是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但是青春的叛逆,个性发展的方向都是不稳定因素。因此,许多教育专家都提出,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他们的年龄、成长环境以及生活经历,都决定了针对这个群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健康的发展的必要性。

以往的教育只强调学生要树立对未来的理想和目标,对智育方面的教学也大多是机械性管理,不加以改革和创新。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也不够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上的教育要小于政治上的教育,对所有的同学都冠以统一标准,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差异过大。因此,应有层次地进行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因材施教是中国圣贤孔子提倡的教育方法,意思是要教育者明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品行上的差异,按照不同的方式去加以教育、引导,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

1.由于中职学生所处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良好的引导,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着很好的记忆力、学习能力以及快速了解新鲜事物的能力。网络时代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大部分中职学生离开父母在外地上学,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在社会上已经屡见不鲜,这就是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不足的一种表现。因此,学校应在完成教授文化知识、技能培训之余,重视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有正确的思维、健康的思想。

2.呼吁学生家长对孩子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孩子们的思想发展、道德修养。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家长,可以说家长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会能对子女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家长,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孩子们的性格也会各式各样,中职学生这个年龄的孩子们会逐渐出现逆反心理,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会给孩子们的发展造成不可估计损失。和谐、温馨、有爱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反之则不利。

3.在中职学生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意义重大,让学生学习良好的政治思想态度,符合我国基本的主流教育,能使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和发展,也能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明确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端正生活态度。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相信党的领导,抛开世俗功利,主动学习,积极进取,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4.历史教育也具有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效果。在历史知识教育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正了解我国坎坷曲折、自强不息,反抗腐朽统治,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责任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情怀,还可以培养中职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三、总结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是一个所信仰的精神力量,可以左右一个人发展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道德修养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者本身也要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设良好的精神文明、道德品质,激发个人的主动性,提升人的主体能力。针对中职学生年龄段,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指路明灯。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教学领域中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因材施教原则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0,(5).

篇3

论文摘要: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学而不厌,海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巢会后发表的宜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惫。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乃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在他看来,要使人民富庶,国家强大,社会安居乐业,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则民不足,民不足则无信,民无信则国不立,国不立,则仁义礼智否矣。”他还认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把仁义道德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家质,从而为‘德治”创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实行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私学,把教育的大门向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开放。

孔子认为“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孔子的弟子来自诸侯各国,分布地区较广。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人学,还欲居“九夷”施教,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还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如南官敬叔、司马牛等是来自贵族阶层;颜回、曾参等是来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子贡是个商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鲁之鄙家也;颜琢聚,梁父之大盗也……”颜回等人不仅非贵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残,孔子都肯接受为自己的学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给别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例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洁身自好,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贵践界限,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普及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每个人先天的案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孔子还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哆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经商等),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若说孔子所推行的“有教无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相对公正。那么,他所实践的“因材施教,,方法,则是对这种教育公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孔子就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准确扼要的作出鉴定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论语·先进》),等等;并由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教学,面对子路和冉有请教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前者,孔子约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后者,孔子则鼓励其“闻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历史需求,而且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也轰梦一种追求高效率教学原则的科学教育方法。

3、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孔子培养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张学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把品德修养,礼义实践列于学习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根本。孔子认为一个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爱人、济众、济民,所以他教学生以“忠”与“信”的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忠”是我国传统的为人的美德。孔子认为“尽己之谓忠”,作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教育学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笃敬”。他认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够“笃信好学、守死普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献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会对好坏行为产生一种爱与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不仁者”,而认为“好仁者无以尚之”。有了坚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够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子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竞相追求学业佳绩,忽略品格的熏陶与培养;人们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物资与感官享受,致使人们身心失常、心灵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杀人、自杀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的安宁。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反省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并认真借鉴孔子的重视德育的教育伦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他从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养学生,以使其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四类,从德、智、行全面关心、培养学生。孔子的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书”和“六艺”。“六书”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识;“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他认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礼”是人行为的准则,侧重于德育;“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侧重于美育;“书、数”是基本知识与技能,侧重于智育;“射、御”是军事课程,侧重于“体”。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质,内外兼修,全面和谐发展。

此外,孔子还认为智、仁、勇、艺、礼、乐六个方面,构成了最高标准的成人。他把这六项任务看作一个联系的整体,同时认为,这六种因素又有自己的独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务。他说:“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等等。这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仅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见,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鉴之处。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篇4

【关 键 词】教学过程;遵循;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77-02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传统的观点在实施因材施教过程中大多只关注学生的特点,而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学生、教师、教材、培养目标”四个方面考虑,才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一、根据学生之材而教

“因材”和“施教”是密切联系的,“因材”是“施教”的前提,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正如同志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就没有进行因材施教的权力。要找到施教的好办法,就必须有“识才”的好眼力,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叫做“不抛弃、不放弃”。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普遍提高上,并着力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要抓课内带课外,课内、课外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就要依赖于经常的、系统的课堂教学,而课外锻炼是课内教学的有效延伸,对课内教学起着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课内所学内容。要抓长处、补不足,扬长避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要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挥长处。

二、根据老师之材而教

体育教学中,每名老师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老师大江东去,具雄浑之美,有的老师小桥流水,具婉约之美;有的老师热情奔放,让人热血沸腾;有的老师智慧幽默,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老师长于理性,稳扎稳打;有的老师长于感性,真挚动人;有的老师天马行空,时有奇思妙想,有的老师针脚绵密,逻辑特别强大……

搏击训练中有一经典语句“不怕你千招会,就怕你一招绝”,强调的是一招制敌。任何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拿手戏”就是老师的特长、特色。我们要求学生发展个性,那么老师首先要有自身的个性,要善于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老师要因自己的材而教,要把自己的材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智,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效果。

三、根据教材特点而教

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课程、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其讲授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学校各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讲授方式,必须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就体育课程而言,理论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在理论课教学中,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理论基础,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对课程的认同感。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做到“够用”,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实践课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在室外进行的体力实践。属于新授课的,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注意揭示新学内容与以前学习过内容的内在联系;要使学生对新学内容有正确、完整的概念,正确地运用讲解、示范及练习过程中的各种教法措施;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科学安排教学步骤,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环节,抓住关键,着重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要有适宜的练习次数和生理负荷。属于复习课的,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动作的实际情况对复习教材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要加强区别对待,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对掌握较差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进动作。属于综合课的,要合理地搭配新授与复习的内容和教学顺序,合理地安排练习次数与生理负荷;属于考核课的要向学生讲明考核目的,端正学生对考核的态度,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保护措施。要明确宣布和严格执行考核的要求、标准,坚决杜绝作弊现象,在正式考核前,适当安排复习,改进动作技术。

四、根据社会需求之材而教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体育教学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上。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学要根据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德育、智育、美育密切集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管理、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行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全面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头脑更清醒,精力更充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身体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青少年的健康,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终生体育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依照社会需求之材来培养学生,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只有学生身体先“成材”,才能成“成才”,以更好地适应走向社会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全方位、多视角地考虑加强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着《论语》中。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2.孟子

    孟子是我国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2)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3)孟子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4)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的教学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5)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3.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

篇6

1. “展天赋助成长”特色办学思想具体内容阐释

何谓“展天赋,助成长”?

从教育学角度看, “展天赋,助成长”的办学思想强调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是才”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是才,只要善于发现、开发他们的潜能,方法对路,训练到位,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能成为人生奋斗的成功者,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功意味胜利、赢得尊敬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希望自己有才有德备受尊敬;家长希望孩子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这两个角度看,“展天赋,助成长”的办学思想也有其确切的积极意义和社会意义。

从未来学的角度看,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人民大学董克用教授认为,“只有那些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人,才是21世纪的人才。” 我校在“展天赋 助成长”的办学思想下,充分肯定学生才能,激励学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和创造的激情。

从学校课程设置上看,我校努力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结合国家课程,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多姿多彩的发展空间,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设分层次教学课,实施因材施教,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武术、足球、生活技能教育的势,我校通过开设社团活动课程,培养、发展各类特长生。

2. 基于“展天赋 助成长”特色办学思想下的“一训三风”

学校校训:崇文尚礼 明节善喻

校训精炼概括了学校的教育智慧:崇文尚礼是指能学会正确处理文化学习和修身、养艺的关系(文――文化、知识,指课内学习;礼――规范、才艺,指课外活动);明节善喻是指教与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节――规律、原则,指教与学必须遵循的规则,包含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 喻――明白、理解,指注重启发,融会贯通,包含启发教育等)。

学校校风:博学明德 敬业乐群

“博学”源自《中庸》的首句, 是希望师生不仅懂自己攻读的专业,也能跨学科涉足其他领域;不仅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训练,还要有社会、历史、人文、艺术的修养;不仅要有较全面又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广博的胸怀,去面向社会,走向未来。“明德”是《大学》中三纲要之首,要求师生彰显自己心中的美德。敬业乐群,则希望师生专心学业,乐于与人相处,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风:因材施教 引发自得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倡的教育法则,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智能特征,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孩子的优势智能。“引发自得”是孟子提出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者分别学生类型,因材施教,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穷本究源;提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校学风: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循序渐进,出自《论语・宪问》。从学习的方法角度看,循序渐进要求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脚踏实地地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专心有恒,提倡学生保持谦逊、机动灵活的专注和坚持不断进取的的恒心和毅力。

学校愿景:让进沙中的学生都能健康阳光、志向远大、素质全面、个性发展;让沙中的教师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完善学校VIP课程体系,铸就“展天赋助成长”特色教育品牌内涵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与资源,课程育人是学校回归本真的途径。新课改以来,我校着力于课程建设,努力建设沙中课程特色文化,构建“展天赋 助成长”课程体系,培养素质全面、个性发展的学生。

为展学生天赋,学校提供普及性(popularization)、多样性(Various)、个性化(Individuation)的校本课程,简称VIP课程。及以《沙中学子生涯规划与指导》为代表的德育P课程,语数英等学科拓展的V课程以及科技、艺术、健康等方面的社团活动I课程。

1. 构建“沙中学子生涯规划”课程引领的普及性德育P课程

我校一直坚持走德育活动化、课程化、精品化的特色道路,关注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秉承“展天赋 助成长”的办学思想,深入开展了“沙中学子生涯规划”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三年来,根据学生生长特点与发展需要,从初一到初三分别设计“生涯认识”、“生涯发展”、“生涯规划”序列化生涯规划指导。据此我校开设与学校德育标准框架体系相适应的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在全校展开校本德育研讨,提升研究的水平;在研究基础上编写“展天赋助成长”校本系列课程德育篇――沙中学子生涯规划与指导校本教材;开展学子生涯规划系列德育活动并形成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沙中学生生涯评价手册》。

学校注重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重视文明成果的创建与辐射,培育特色化的德育品牌,以素质教育“四个学会”为主要目标,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2. 构建充满活力、多样性的学科拓展V课程

学校在三个年级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根据课程改革趋势和学校发展需求,开发学科拓展课程。

以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开展学科校本研究:语文科的“基于思维导图下的经典阅读”、数学科的“基于创新思维下的数学多元智能培养”、物理化学科的“基于动手能力培养下的学生实验课程”等。培养学生兴趣,备课组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类校本课程:语文科的名著阅读校本课程(语文科的《 走进名著 悦读经典》);数学科的 《走进数学王国》;英语科的《英语世界》。

在学校校本化实施过程中,逐步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实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此外,学校采用证书评价、目标评价、学生评价、效果评价等多元评价有机结合,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3. 构建特色化、个性化的社团活动I课程

学校以“课程为体,社团为用,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普通初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抓手,开展学校系列社团活动,包括体艺、心理、科技、文学、实践服务等多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的成长需要。

在社团管理方面,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平台,逐步完成社团由老师为主到学生自治。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社团章程、宗旨和社徽,形成了课程规划――人员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评价管理的管理体系。几年来,社团活动积累了社团的宣传片、活动记录等大量的活动成果。

另外,武术特色逐渐彰显,社团先后开展了中国传统武术、十六式太极拳、竞技跆拳道、散手道等多种武术项目的教学活动,获省市区级奖项30多项,先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多名武术特长生。

课程开发方面,课程指导老师开发了《十六式太极拳》等校本教材,让学生们在探索中提高能力、完善自我。

三、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展天x助成长”特色教育的高效课堂

遵循“夯实基础、整体前移、课程构建、创出特色”的工作目标、番禺区“研学后教”的课堂改革理念,我校积极探索了“三环四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实施“三环四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环”即自学―互动―反馈,其内涵包括:“教”与“学”的主体既指学生又含教师;“教”的形式是生生、师生之间的课堂多维沟通,即学生以小组或个体形式呈现的交流展示学习活动和教师发挥“引导、补漏、纠正、点拨”作用的“因材施教”活动;“学”的方式是学生个人反思性学习、同学互学习和教师引领性学习的有机统一和高效结合。

“四动”即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把动眼观察到的现象,动脑做出的思考,动手得出的科学结论,以学生为主说出来。“三环四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实施,很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课堂高效。

2. 把“学习小组”推向课堂。

“学习小组活动”把眼光瞄在对知识点的梳理与回顾上,强调知识的日日清与周周清,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瓶颈,最大化的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新课改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积极性,并逐步将“学习小组”推向课堂,打造高效课堂。

篇7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教学策略 德育渗透

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此话点明了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中专招生并轨的实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校中专生大多十六七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具有模仿性和情绪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潜心研究语文中的育人因素,把传道、授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应用文写作》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写作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熏陶,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由于应用文教学特定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强调格式的规范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厌学,教师随之产生烦教情绪,就应用文本身的教学都难以生动有趣,教书育人就更困难了。但只要教师善于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下工夫思变,同样能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主要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注意事项三方面谈谈见解。

一、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加上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逐年提高,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的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有的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等,怎样教书育人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努力加强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教育,让学生在中职学校这个公共生活圈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实践道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学生作文,不只是教作文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因此,在应用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以及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体会各种人情味。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呢?

二、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在教学导入时渗透德育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上课开始时讲的几句话,若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就可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给学生灌输道德理念和道德准则,既能减少应用文课程的枯燥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如讲解书信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李春波《一封家书》的MV,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把歌词以书信格式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说说自己听了歌曲之后的感想。几分钟的视频播放完,学生纷纷表示歌曲唱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当我们舒舒服服地坐在教室上课时,也许我们的父母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间辛苦劳作,当我们在课堂上玩手机、讲话时,也许我们的父母正在为赚取我们的学费而背井离乡、奔波劳碌。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因此,大家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掌握好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应该抽时间多跟父母沟通,说说自己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书信,正是其中一种沟通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应用文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体,远不如其他文学体裁那么生动、形象、受人青睐,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应用文犹如“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又显可惜。多掌握一种技能,就业机会就多一些。但是,由于所要学习的应用文与其当下所处环境关系不大,又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其对待这门课程不冷不热,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当课程上到一半时,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或厌倦学习的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课堂内容适当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既能缓解课堂的枯燥及沉闷,又可以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拉回课堂。如我在讲解计划这一内容时,说到计划写作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主体部分的写作,其中一点是“目标和任务”,我讲解完具体写作要点后,对学生说:“周星驰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做《少林足球》,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是这样说的:‘人如果没有了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的确,梦想就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不会无所事事,才会有奋斗的动力,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希望每个同学从现在开始都好好想想下学期自己要怎么过,自己要实现什么目标,写好计划,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定下来的目标。当然,计划中目标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奢望一步登天。”一番话过后,我发现教室变得异常安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了起来。

当然,德育不一定是言传,有时候实际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感谢信的讲解过程中,我发现班里有一位学生拿着手机玩游戏,于是我点名让他起来回答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当他站起来说自己不知道答案时,我让他叫班上一位同学帮他回答,当另一位同学准确无误地把答案说出来时,我灵机一动,对玩手机的学生说:“我们正在学习感谢信,现在你的同桌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做呢?”于是玩手机的学生红着脸向他的同桌说了声谢谢,我借机表扬了他,接下来的时间内,他再也不好意思玩手机,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上。由此可见,适时的德育渗透更能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及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3.在结课时渗透德育

根据现代心理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时,正是学生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有效的刺激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在课堂快要结束,我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的时候,要灌输道德理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我在讲授合同这一应用文时,是这样结尾的: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应用文书,签订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有时写错一个小小的数字,也许就会给签合同的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甚至要对簿公堂,可见养成谨慎细心的良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德育言语不但起着归纳教学内容的作用,而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

三、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注意事项

1.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特指应用文教材。因材施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突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特点,遵循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应用文教学虽然能够而且必须渗透德育,但它毕竟不是德育课、政治课,其施教内容、方法等都有别于德育课、政治课。二是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确定德育内容,既不可牵强附会,又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把握住德育的重点,有目的、有措施地施教。

2.因势利导

这里的“势”指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所谓最佳时机,就是教材体现的德育内容正适于此时施教。因此,教师要抓住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灵活自如地施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控,应用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一味地灌输,也不是不停地渗透,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德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在课堂时间内避重就轻、主次不分,忽视课堂教学的主旨所在。

3.因人而异

课堂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区别、思想实际和不同情况,选准主客体的触发点,从而触动学生的思想,达到教育目的。为此,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感受他们脉搏和深藏的心声,知道他们思考的问题和寻求的答案,同时结合社会关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立教学中的德育重点,使教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内化性协调一致,发挥出德育的最佳功能。

总之,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学校“德育工程”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我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希望更多教育者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冯梅.德育教育走进中职语文课堂[J].时代教育,2013(8).

[2]姜黎黎.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及实施途径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13(5).

[3]马广宇.让初中语文课堂洒满德育的阳光[J].现代教育研究,2010(6).

篇8

关键词:会诊式;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22-01

很多中职学生都存在一定的思想问题,对学习的认识较差,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改善中职学生的思想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应用会诊式的德育工作开展办法,结合任课老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职业引导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做出针对性的指导。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当前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对会诊式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1.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内涵

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以班主任个体为主体而言的,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即为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班主任不再是独立奋战的个体,而是在其他任课老师的协同努力下,共同研究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1]。在班主任个体无法成功指导"问题生"时,其他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帮助"问题生"认识到错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真正展现德育教育的作用[2]。

2.会诊式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会诊式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要注意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尊重事实的原则、自我教育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2.1 尊重学生的原则。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2 尊重事实的原则。在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对班级学生内的问题进行处理时,要首先了解情况,在明确事实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会诊式德育教育工作,从而更加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3]。

2.3 自我教育的原则。会诊式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要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指导,同时还需要通过特定的思维启发,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之处,从而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提升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力[4]。

2.4 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问题,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对喜欢创业的学生请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引导,喜欢专研专业的学生请专业知识吩咐的教师引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会诊式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措施

会诊式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以人为本,做好德育工作的指导者;结合实际,合理选择适合不同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以及不同特点的教师进行以身作则,通过个人人格魅力的影响等方式实施。

3.1 以人为本,奠定良好的会诊式教育工作基础。中职班主任会诊式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当中的主体。在中职德育工作开展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3.1.1 在详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多方面的观点和看法。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日常习惯等进行了解,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3.1.2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在中职班主任商议完成解决对策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在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班主任要注意结合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德服人,以理服人,通过针对性的指导或者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中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积极改正错误。

3.2 结合实际,合理选择适合时展的德育教育内容。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可以进行密切的交流,共同搜集德育教育实际案例,群策群力,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另外,班主任之间也可以联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流,各位班主任也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学生的表现。同时,各位班主任也可以联合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进学生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实践中,感受到修身养性和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3.3 以身作则,做人格魅力的传承者。各个班主任在不断指导中职学生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素质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展示一个良好的道德模范和学习榜样。教师自身要做到以下几点:(1)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仪表,洁身自好,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奉献。(2)认真对待工作,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人,关爱学生,尊重学生。(3)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宽容对待他人,注重自我学习和自我批评,勇于承担错误并积极改正。

3.4 结束语:会诊式德育教育工作对于中职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会诊式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以人为本,做好德育工作的指导者;结合实际,合理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德育教育内容以及不同特点的教师以身作则,做人格魅力的传承者等方式实施,更加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有自信 知感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殷切期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2):156-159.

[2] 罗洋波,梁欢.中职班主任感恩教育――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研究[J].学理论,2014,(02):103-105.

[3] 李县飞.累并收获着,苦并快乐着――关于中职班主任工作心态的理性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6):135-137.

篇9

孔子强调学习,认为“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自勉,认为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增长自身的知识,把学习上的进步当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还必须进行思考,认真研究钻研学习上的内容,将外在的知识转化成内在的动力。如果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那么所学的内容就只不过成为一纸空文,毫无价值。

2现代教育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继承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涤,依旧在现挥着灼灼光芒。孔子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推进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1提倡有教无类方针推行全面教育

孔子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学校。不分贵族贫民,不分华夏狄夷都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打开了教育大门,把广泛的教育权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2提倡君子之德培养崇高道德境界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事之道。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义、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2.3提倡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原则

孔子在古代推行的一整套教育方针方式,顺应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要求,适应了个性的发展需要,对现代的教育具有启示作用。特别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原则等依旧适合现代教育体系,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3现代教育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批判

我国现代教育应开创新局面,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继承千百年来优秀遗产的同时,我们更应以史为鉴,批判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德育体系。

3.1重道轻艺,道艺对立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行“重道轻艺,道艺对立”的教育方针。教育的重点在于忠君、孝子,在于人们的品德教育培养和修养,而不重视技艺方面的学习。樊迟请学稼、学圃,孔子骂他“小人哉,樊须也”鄙视生产劳动。子夏曾说“:百工居肆已成其事,君子学以至其道”他们认为技艺这些小方面虽然有研究的地方,但是如果致力于这些方面就会阻碍人们研究大道。但这是与21世纪创新性社会不相符合的,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来应对外界各种复杂多变的考验。学校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变化做出相应变革,在普及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增加实践活动,增设实验科研场所,培养技术型人才。

3.2重礼等级观念严重

篇10

一、 选择题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又多种选择)

3.实行饥饿纪律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4.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5.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

6.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明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8.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法

9.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辨析题

1.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2.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错误。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错误。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错误。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又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2.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