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研究报告

篇1

《地方生物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师专业成长》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XX—XX年)实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县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三位一体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发挥高校、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各自优势,形成全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发展共同体,促进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主持人”自身专业水平新提升,实现“让骨干教师成名,名教师更有名”的双重目标,打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标志性和示范性的领军团队,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的方案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生物学教学多以枯燥无味的课本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练习渗透为主,学生的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大部分学生连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热情都没有了,而且很多学生还认为是一门“副科”,所以提不起学习兴趣。近几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市已将史地生纳入中考,学校从上至下都对生物教学有所重视。新课改提出:教师要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鼓励师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不断进行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缩小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距离,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能在生物教育中结合本地的生态特点,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会在学生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还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资源短缺问题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使用新教材中最感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课程资源短缺问题,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适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课程资源。那么,针对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并处于粤北山区,我们可以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为了整合我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物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包括教材、教具、教学仪器、学校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等。

2、“开发与利用”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生物学课程,能够与生物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指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生物教学价值。

3、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 生物教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因变量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四、课题提出的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生物资源,将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融进新课程,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就此现状,特提出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并能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课题实施

1.确立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

(2)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地方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素质哪些提高?

(4)通过对地方生物资源的利用,教师的专业水平哪些方面提高?

2.制定课程资源实施的计划

课程实施对象:七、八年级、高一、高二学生。

指导老师:七、八年级、高一、高二级部分生物教师。

课时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结合。集中安排:每周二下午第八节;分散安排:由各指导老师和学生自由协商安排。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通过实地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学校周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生物课程资源。

(2)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初中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或兴趣班,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验收;

(4)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观念、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通过优秀课例,优秀论文等体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课标》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用以找准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结合点,并用先进的教育观点指导生物课堂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2)调查研究法: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相关的清远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为以后推广中学生物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整合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起点。

(3)案例研究法:用于研究地生物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专业发展的影响;

(4)行动研究法:在各班级进行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检验和发展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创新。

九、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自XX年5月起,于XX年5月结束。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申报阶段(XX年5月~XX年6月)

认真选题,查阅资料,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XX年7月~XX年3月)

(1)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听各种教学的培训讲座,观摩同行优秀教师的展示课。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每月集中一次进行研讨,整理教案,进行反思。

(3)选择几节成熟的示范课对外展示,总结示范课的教学经验。

(4)指导学生调查清远阳山生物资源,撰写调查报告。

(5)充分挖掘社会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潜力,开展相应讲座。

(6)充分利用清远阳山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XX年4月~XX年5月)

内容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

十、预期成果

1、读书笔记 几份

2、优秀教学案例 几个

3、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相结合。

十一、课题组成员

篇2

本课题结合以上因素,从课堂教学、课堂作业、回家作业、练习卷、考试卷、师生面谈等途径,收集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典型错例了解到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中错误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理解模糊;忽视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原有概念和新概念不能准确区分;概念不熟悉,导致不能灵活运用为突破口在概念教学中:(一)把握概念的教学目标;(二)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三)结合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过程。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与教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几何的概念、方程的概念、统计初步知识的概念等。数学知识建立在一系列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各种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数学方法等数学知识。例如,“锐角三角形”这个概念,需要学生已完全掌握“角”、“锐角”、“三角形”这三个概念为基础来顺利完成对“锐角三角形“概念的学习。掌握数学概念不仅是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发展智力和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前提。

为此,研究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中错误产生的原因,增强教师教学的预见性,改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出现错误,然后再自己纠正错误,从错误中深刻提取教训,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培养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是对21世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实验班和对比班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自然实验法。

实验班和对比班都在正常的条件下进行教学

(二)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a. 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概念教学。b. 记录课堂教学中学生教难理解的概念,课后进行分析,制定教学策略。c. 通过看课堂作业、回家作业、练习卷、考试卷结合师生面谈等途径,收集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典型错例,了解学生思考问题方式。

(2)实施阶段: a. 将准备阶段中收集记录的错例进行仔细分析,筛选归类,作归因研究。b.加强概念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同行研究概念教学,分析概念错误形成的原因,有针对地制定教学策略,并在备课中加以体现。c.在本班级中实施概念教学策略。d.实验班与对比班对照,得出结果。

(3)完成阶段:撰写实验报告

四、研究结果分析

小学生数学概念错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学习概念,尤其要依赖其亲身的经验。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很有必要。

2.对概念模糊不清,没有准确掌握概念。如填空题:一个20度的角放在放大十倍的放大镜下看,这个角是(200)度。

错填的原因是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认识不够清楚。由于“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而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在放大镜下,边的长短发生了变化,但角叉开的大小没变。

五、研究对策

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公式等,就不能在千变万化的问题中应付自如。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从以上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分析中,我们可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了解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中抓住概念特点,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遵循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防止和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在错误中训练学生积极分析、思考的方法。

六、效果

篇3

    虽然近年来对大肠癌治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始终不能改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患者预后亦无明显改善。因此,本研究探讨δnp73基因的高表达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临床防治大肠癌提供较可靠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lovo细胞株及真核表达质粒pcdna3δnp73均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肿瘤科惠赠。rpmi1640培养基、小牛血清购自hycolone公司。胰蛋白酶购自sigma公司。millicell chamber购自millipore公司。四甲基偶氮唑蓝(mtt)、青霉素、链霉素均购自gibco试剂公司。vegf试剂盒购自r&d公司。

    1.2  lovoδnp73细胞株的建立

    以人类大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为研究对象,将构建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δnp73基因用脂质体法转染lovo细胞,用g418沉筛选出过表达δnp73基因的细胞株,命名为lovoδnp73细胞株;同时以空载体pcdna3转染细胞,命名为lovopcdna3。

    1.3  台盼兰活细胞记数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与细胞活力

    胰酶消化收获细胞(含悬浮及贴壁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以冷pbs悬浮,细胞浓度为1×105/ml。取9滴细胞悬液移入小试管内,加1滴0.4%台盼兰工作液,混匀,在3min内用血球记数板分别记数活细胞和死细胞。

    1.4  细胞增殖曲线mtt测定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悬液200μl/孔(含2×103个细胞)接种至96孔板,于37℃、5% co2、饱和湿度培养箱,每组每天取3个复孔,每孔加入20μlmtt(5g/l)培养4h后弃培养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200μl,振荡10min溶解结晶紫。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490nm波长各孔光吸收值(a490值)。

    1.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将lovo细胞制备成单细胞悬液,收集到5ml离心管中,离心,2 000g,5min,室温,冷pbs洗涤2次,离心,2 000g,5min,弃上清。再以冷pbs悬浮,细胞浓度为1×106ml。加5ml annexin vfitc溶液和2.5μl pi到100μl细胞悬液中,混匀后室温避光反应30min。加入反应缓冲液400μl,流式细胞术对凋亡细胞进行定量检测。

    1.6  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

    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1]:用人工基质覆盖millicell chamber滤膜上的微孔,向小室内加入1×105/ml的细胞悬液, 培养 12h 后取出滤膜, 将下室面的细胞刮下,将膜固定,结晶紫染色细胞,高倍镜下随机取5个视野,计数细胞,取平均值。

    1.7  westernblot检测vegf蛋白表达

    按照ripa蛋白提取步骤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bradford法测定总蛋白浓度。取总蛋白40μg行sdspage,电泳结束后电转印17h至pvdf膜,膜封闭液内封闭室温1h,4℃过夜,pbs洗膜5min×4,加入兔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1∶350),37℃孵育1h,pbs洗膜5min×4,再加入羊抗兔igg(1∶2 000),37℃孵育1h,pbs洗膜5min×4,化学发光试剂与pvdf膜共同孵育1min,将pvdf膜与x光片共同放暗盒曝光4min,显影3min,定影10min。以gelproanalyzer凝胶定量分析软件分析westernblot检测结果,得出各条带的灰度值,以平均灰度值代表vegf蛋白表达水平。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以±s表示,采用t检验, 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台盼兰拒染实验

    台盼兰拒染实验中活细胞不染色,而死细胞染蓝色。结果显示δnp73转染后lovo细胞的死细胞比例为(4.6+1.1)%,较lovopcdna3组(7.5+0.8)%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

    mtt结果显示,转染δnp73的lovo细胞较转染空载体pcdna3的lovo细胞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1。

    图1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

    2.3  基因转染对大肠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fitcpi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转染空载体pcdna3的lovo细胞组凋亡率为(5.8+1.2)%,而转染δnp73的lovo细胞组的凋亡率为(2.4+0.8)%,与lovo/pcdna3组对比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见图2。

    图2  δnp73转染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2.4  boyden 小室体外侵袭实验

    lovo、lovopcdna3 和 lovoδnp73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分别为(21.4±0.1)、(22.8±0.4) 和(39.5±0.6), lovoδnp73 细胞与lovo 细胞和 lovopcdna3细胞比较, 穿膜数量明显增加, 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而lovo细胞和 lovopcdna3细胞穿膜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5  vegf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结果

    vegf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结果见图3。转染pcdna3后lovo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染δnp73能使ve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灰度值上升,与未转染p73基因的细胞相比上升了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表2  转染δnp73前后lovo细胞中vegf蛋白含量

    3  讨论

    研究表明δnp73因为n末端转录活化区缺失导致转录活化功能完全丧失,对p53和全长型p73的转录活化和促凋亡活性有明显的负调节作用[2,3], δnp73除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外,对神经母细胞瘤也是一个预示较差预后的分子标志[4]。但在某些肿瘤中,如甲状腺肿瘤,δnp73却有着抑制增殖的作用[5,6]。由于δnp73基因在不同的肿瘤中对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不同,因此本实验以δnp73基因在对大肠癌细胞的生长、凋亡率、体外侵袭性以及对血管调节因子的表达调节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行了研究。

    本实验采用台盼兰拒染、mtt测定对转染后细胞的体外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台盼兰拒染、mtt测定均可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但作用的机制与侧重点不同。台盼兰是一种有机染料,当细胞损伤或死亡时,可透过细胞膜与解体的dna结合,使其着色,而活细胞阻止其进入,借此可鉴别活细胞和死细胞。本实验用该方法测定细胞的总数与存活率。mtt是一种淡黄色的化合物,它参与活细胞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在活细胞线粒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可将mtt还原成难溶性的紫兰色结晶物formazan并沉淀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在一定的细胞范围内,mtt结晶物形成的量与活细胞数成正比。dmso能溶解细胞中蓝紫色的结晶物,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光吸收值,可以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我们认为,台盼兰拒染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但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mtt法较客观准确,是一种较好的判断细胞增殖的指标,而boyden 小室体外侵袭实验,则为检测大肠癌细胞转染δnp73基因后的侵袭力改变提供了直接证据。本实验将3种实验方法的结果相结合分析更具准确性和说服力。进一步流式细胞分析提示δnp73基因转染lovo后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减少。这一结果提示δnp73基因过表达可以促进大肠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其可能的机制是δnp73的过表达通过影响p73的反式激活而导致其启动子活性的减弱,抑制p73诱导的凋亡[2]。

    除了上述指标,目前,对大肠癌的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中还有一个研究热点就是肿瘤血管生成 [7]。vegf是迄今鉴定出来的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vegf能特异地与血管内皮细胞上vegf受体结合,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血管形成。因此,vegf是反映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在本研究中,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高表达δnp73的细胞中的vegf蛋白表达水平,发现过表达δnp73大肠癌细胞株中vegf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表明δnp73的高表达打破了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血管生成。其可能的机制是当大肠癌发生时,抑制因子表达下调、刺激因子上调,并伴随着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从而促使病理性血管生成[8,9]。本实验结果提示δnp73的高表达能促进大肠癌血管生成,增强了其侵袭和转移的能力,这也给我们今后对大肠癌临床治疗研究提出了一个思路和课题:有效的抑制δnp73的过度表达,可以在基因水平上抑制大肠癌血管的生成,从而对癌肿的生长和侵袭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δnp73以高表达的方式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抑制大肠癌细胞凋亡,上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促进了大肠癌血管增生,增强了大肠癌细胞的侵袭性。鉴于δnp73基因对大肠癌细胞的这些影响,我们认为,对δnp73进行检测,有利于从基因水平了解大肠癌的发生机制和生物学行为,从而对大肠癌作前瞻性估计,为临床上对大肠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时,还可将δnp73作为新的肿瘤治疗靶点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彭海霞,关明,周林法,等. p73对结肠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7): 439441.

[2]nakagawa t, takahashi m,ozaki t,et al.autoinhibitory regulation of p73 by deltanp73 to modulate cell survival and death through a p73specific target element within the deltanp73 promoter [j]. mol cel biol,2002,22(8):25752585.

[3]vossio s, palescandolo e,pediconi n,et al. dnp73 is activated after dna damage in a p53dependent manner to regulate p53induced cell cyclear rest [j]. oncogene, 2002, 21(23):37963803.

[4]casciano i, mazzocco k, boni l,et al. expression of deltanp73 is a molecular marker for adverse outcome in neuroblastoma patients [j]. cell death differ, 2002, 9(3):246251.

[5]goldschneider d, blanc e, raguenez g, et al.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p53 targe genes to p73 overexpression in shsy5y neuroblastoma cellline [j]. cell sci, 2004,117(pt2): 293301.

[6]frasc f, vella v, aloisi a, et al. p73 tumorsuppressor activity is impaired in human thyroid cancer [j]. cancer res, 2003,63(18): 58295837.

篇4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iology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科协合肥市科协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632

国内刊号:34-1081/Q

邮发代号:26-5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5

果蝇在磁悬浮状态下生活,模拟宇航员在地球轨道漂浮的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关键基因发生了变化。人类可能不像果蝇那样有如此明显的反应,但该系统被认为是研究永久自由落体对生物的影响的一种有效的模式。然而,也有可能基因破坏由磁力引起,而不是低重力造成的。西班牙生物学研究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劳尔・赫兰兹(Raul Herranz)说:“我们曾试图区分微重力和磁力的影响,但我们发现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磁力还是微重力?”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的《BMC 基因组学》(BMC Genomics)杂志上。

发送任何物体到太空是昂贵的。发射一项实验到低地球轨道的成本可能会超过每磅(约合454克)1万美元。然而,随着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其它国家向太空发展,了解我们的身体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宇航局表示,宇航员在太空中每月失去的骨与在地球上一年失去的骨一样多,在地球上,稳定的重力可保持肌肉强壮。但研究人类(高大、复杂的生物)这些变化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不容易的,也不道德。因此,研究人员利用小动物在地球上的失重环境下研究。

一种被称为缓转器(clinostats)的机器可以模拟零重力状态,把小动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几天或几个星期,但动物通常无法在这样的条件下存活。磁悬浮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使用比地球的自然磁性强35万倍的磁场。该磁场可将动物抬离地面。动物容易在强磁场生存,表现出在太空实验中的行为。此项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理查德・希尔(Richard Hill)说:“虽然在地面上做实验与在地球轨道上的效果不一样,但在地面上做实验比较便宜,也更方便。在将动物发送到太空之前,最好使用磁悬浮做一下实验。

为了预览在太空中分子水平上发生的情况,赫兰兹和他的团队观察果蝇在磁悬浮低重力状态下超过22天期间的发育情况。观察结果表明,果蝇在低重力状态下发育缓慢,很难繁殖。当研究人员检测果蝇的基因表达时,他们发现大约200个基因的活动显着增加或减少。许多果蝇的免疫反应、体温、甚至应激反应都发生了变化。希尔说:“磁场可能引起细胞内的蛋白质等物质对准磁力线,引发反应,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篇6

1.1实验内容陈旧。由于受计划课时、经费条件等因素限制,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项目多为传统验证性的,如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细胞凝集反应等内容。以上实验内容和遗传实验重复。1.2学生缺乏主动性。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验证理论为主,实验方式简单枯燥。一般实验不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也不要求学生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很少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师范类院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1.3考核内容不完善。由于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是考察课,独立于理论课考核,考查内容主要以出勤、卫生、实验报告为主,教师主观性较大,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较难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

2.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增加实验教学学时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首先要建立开放实验室,将分子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遗传学实验室整合为现代生物学实验室。从而优化了实验室的资源共享;其次增加教学实验经费,改善教学条件。

3.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3.1科学设置实验内容。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整课程内容。调整的原则:一合并技术单一、重复性的实验。如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人类X染色体的观察等实验,可将这些单项实验组合为系统综合性实验。3.2建立“三性”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试验,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数据处理及查阅资料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制定了以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为中心实验的“三性”教学内容。验证性实验是通过验证某些已有结论使学生掌握某些探索自然事物的方法;综合性实验是运用本课程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种课程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

4.结语

为使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拥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实验教学水平的发展,所以进行细胞实验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辅助教学手段等,让细胞实验课摆脱传统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师范类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以利于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潜能和动手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马勇 陈秀莉 图雅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英文名称: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148X

国内刊号:37-1459/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青岛农业大学主办、《岛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发行。

篇8

一、注重对生物实验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

新课程将认识实验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展史、遗传物质的发展史、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等内容的阐述,都是在科学严谨的实验基础上得出来的。通过一些史实的阅读和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生物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进行生物学史的教育和认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到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注重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各种科学领域中知识的探索和技术的应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变化,但各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相似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证据,有可以进行操作的假设,有逻辑及理论上的分析,得出并解释试验结果。因此,中学生物学课应注重行为教育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

三、加强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要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原理上、实验步骤上、结果分析等方面重新审视,改进方案。

创新能力是未来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可行的探索性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实验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如何从以教师为主的实验教学方式中创设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呢?可结合教材设计研究性的实验。其模式: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师、学生提出质疑学生课外实验得出结论。现行生物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既有验证型的,又有探索型的;既有观察型的,又有操作型的。而这些实验,都为前人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对此进行重复操作,不仅有助于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从实践中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9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 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 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 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 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4-3——4 )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 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 (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 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篇10

整整15年前,我的一个20来岁的外甥,因吸毒而踏上了不归路。此时此刻,这个活泼帅气、只比我小几岁的晚辈形象,又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勾起我许多回忆。这些年里,我和他那悲苦凄楚的父母一直想不明白,阳光开朗的他,怎么会跟“毒”沾染上,并且陷进去那么深,落得那么惨?!

人们通常以为,吸食与吸毒者追求强烈刺激或新鲜感有关,但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事实上,国外一些研究者发现,很多吸食大麻的人长期以来都忍受着精神疾病的折磨或者具有病态情绪。有些人吸毒的目的在于达到一种更“高”更“强”的心理状态,以此逃离他们所处的真实状况――这属于一种“扭曲的情结”。

不过,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个疑点:这些反应究竟是滥用造成的后果,还是那些陷入沮丧的人的一种“自助行为”呢?

美国著名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把上瘾称作“神圣的疾病”。他指出,及酒精上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生物学根源,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根源。他特别谈到上瘾的心灵因素,认为成瘾的人对于精神和更高力量的追求,远比其他人要强烈。他们非常渴望“回家”,重返伊甸园,只是他们混淆了这一旅程的方向,南辕北辙,走错了路。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瘾者基本上是能力不济或误入歧途的人,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服食瘾品,为的是要“安然沉湎于一种把一切人生难题的意识都泯除的感受”,是个人的价值观在决定要不要服用、是否持续服用、是否成瘾、该不该戒除。而个人价值观是受文化价值影响的,因此,症结不在毒源,是个人与文化价值在影响需求与习惯。

许多调查也证明,不是对享乐的嗜好,而是寻找走出生活困境的愿望,使人们对失去了抵抗力,而吸毒者几乎又自动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例如,越战时期的许多美国士兵都离不开海洛因,当年那些年轻人中的40%至少尝试过一次用针头来缓解战争带给他们的惊恐,他们当中的一半人则经常吸毒。

“嗜好或者瘾,是每个人在寻找幸福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德国心理学家斯特凡・克莱因这样打趣道。值得注意的是,近10多年来,科学家借助新技术对毒瘾的生物学根源进行探索,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998年,一项对双生子吸食和滥用大麻研究的结果,得出了与酒精研究的结果相似的结论:共享家庭环境因素在开始使用时起作用,而随后的吸食和滥用在很大程度上则由遗传因素导致。一年后,对老鼠基因敲除的研究,同样证实了特殊基因在对的行为反应方面具有影响。例如,去除老鼠的血清素受体基因,会导致老鼠酒精消耗的上升和对可卡因易受性的提高。

2008年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家休・加拉万,在伦敦皇家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可卡因吸食者的神经活动减弱,因为参与解决问题、作出决定和控制行为等功能的脑区血流量减少。目前尚不清楚是本身还是脑部的天然机制引发了这些变化,但加拉万强调:“这项研究帮助我们不再把毒瘾视为道德弱点,让我们在更大程度上不妨把它视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