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报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情报学研究

篇1

【摘 要 题】信息专业教育

【关 键 词】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中外比较研究

【正 文】

1 中外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图书情报学领域都在极大地关注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虽然各个地域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着诸多不同,但它的发展趋势却有着共同性。

1.1 信息技术的主导性

信息技术在情报学课程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主要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命脉,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逐步渗透,作为情报学研究主体的信息成为信息业发展的基础。情报学以信息为研究对象,而信息管理本身就需要信息技术的依托。社会上需要信息管理的高级人才,便于对信息管理学科进行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研究。

1.2 知识管理的倾向性

世界图书情报界的专业人士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知识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方面的论著相当多。这表明图书情报领域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与知识导航是情报学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使命。国外很多研究生课程都新增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美国伊利诺多明尼哥大学还设置了知识管理研究中心,这些都反映了目前社会对情报学学科的一种需求。

1.3 实际应用的社会性

情报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反映,情报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和应用性在网络时代更加明显。现代的图书情报学院都是更多地从信息管理角度来进行学科构建和课程设置。

1.4 研究发展的综合性

信息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有自然科学信息、社会科学信息、经济信息、医学信息等不胜枚举的类型,对于信息管理,设计技术处理问题和内容处理问题,其研究综合性趋势非常明显。从情报学课程建设可以发现,有的学校侧重于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与管理,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有的侧重于宏观调控、咨询决策,如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

2 国外情报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2.1 美国

美国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发展起步较早,其发展模式也更趋于成熟,一直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对象。鉴于此,笔者对美国7所图书情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发现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图书情报行业中的工作,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总体能力:掌握关于图书情报行业的机构、规划及其社会历史情况的知识;理解图书情报专业的性质,包括图书馆的类型、媒体中心、情报中心及其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它们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理解行业规范、发展趋势、专职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各种职业要求;了解专职机构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2)情报组织能力:理解主题分析及表示法的经典理论和体系,理解信息组织、存储和检索;能够使用主题分析的各种工具、标准和方法,具有信息组织、存储和检索的技能。

(3)信息服务能力:理解服务于大众的专职人员的任务和职责,能够在各种机构和环境中以恰当合理的方式承担这一工作;能够了解各种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有效信息;既要了解适用于各种信息环境的标准参考来源信息又要熟悉具体用户群或专业领域来源信息;具有为特定领域或用户群查找、评估和选择适当信息源和资料的能力;有能力为特定用户群提供计划、设计、提交、评估以及作出相应决策的信息服务。

(4)管理能力:了解有关图书情报科学的基本管理哲学、方法和技术;认识管理的功能,例如:计划编制、人员配置、预算和监督等;有效地进行群体参与和领导。

(5)研究分析能力:理解研究步骤和方法;在图书情报学领域进行分析和精确评估研究,即智能用户研究;对图书情报学专业问题进行严密思考和分析。

(6)信息技术能力:理解各种有关信息主题分析、信息组织、存储、检索的技术;了解将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现有信息系统,具有选择信息系统的能力;具有实施设计和评估信息系统的能力;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美国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其课程设置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除去很少几门核心课程之外,其余全为选修课。课程覆盖面广,实用性强,课程具有明显的模块化和体系化特点,为培养实用型、高能力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自己量身制定出修业计划,相当灵活。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门课程均附有说明,要求学生在修这门课之前应具有哪些基础知识或已经修完某门课程。例如:学生若想选修《高等情报源与情报服务》这门课,其前提是修完《情报检索》、《参考文献和情报服务》这两门课。这种形式有效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而且有益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2 英国

开展模块化教育是英国图书情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模块化教学是依一定的标准划定几个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由不同的小专题和课题组成,一个单元即一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这种模块化教学可以根据具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储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它可以使学校因材施教和从学生的爱好出发,选择不同教学模块组成各种教学大纲。

但是由于模块课程都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定的,更新速度快,所以模块课程每年都有所不同,这给学校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英国很多学院采用核心模块+选修模块的方式,在核心模块保持不变的同时,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专业发展趋势,不断变化选修模块的设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维持了模块化教学的稳定。

英国政府、教育部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政策倾向于工商管理,注意与经济、管理、技术、信息类的联系,从而脱离了以前片面拘泥于图书馆馆员教育,向多层次、多目标发展。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也逐步实现基础与专业的结合、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协调、专业研究与方向课程的兼顾。

2.3 日本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开设的情报学研究生学院有5所,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爱知淑德大学和图书情报大学,前4所大学都设有博士课程,有从教育到研究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方面依据大学基准协会指定的基准设置教学内容。如图书情报大学,它的专业设置可分5大类:(1)图书馆情报学的基础理论;(2)情报与社会的关系;(3)情报的内容、形态论;(4)情报组织、处理技术;(5)情报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一般来说,日本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科目很广,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到各种各样的应用科学,学生有从中选择兴趣科目的自由。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情报教育呈高度普及和多样化趋势,日本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革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关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会在一些公司企业任职,因此,日本的情报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加强经济商业情报知识和技术教育,这也逐步成为许多国家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3 我国情报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博士学位授予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建立,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该学科师资力量薄弱。另外,我国研究生的生源状况不理想,研究生管理规范性差,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保障尚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在研究生培养上,过分重视传授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型教育而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忽视了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等等。虽然如此,现代环境和技术环境的突飞猛进又使得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具有较高的发展点,因而在发展中可以避免图书情报学专业与经济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长期脱离的局面,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比较容易实现高层次上的有效整合。

4 我国尚存在的差距

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设置情况与发展趋势和国外知名院校图书情报学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

(1)我国将研究生教育定位在培养教学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而国外则侧重培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仅具有理论修养,而且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难以学以致用。

(2)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僵化,从学生入学基本就确定了要修的课程,而国外院校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且模块化,学生的自主选择程度很大。变革不停留在学院名称或者院系名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实质性的调整,停开过时科目,新增时效科目。只有崭新的教学内容才能赋予学科新的生命,才能达到最终的调整目的。

(3)我国院校在这一学科上的专业设置过杂,从而看出图书情报学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大距离。国外院校专业设置的概念并不是很强,学生偏重于哪一方面的研究完全可以从其修课情况反映出来。

(4)我国与国外院校相比师资力量也是非常悬殊的。例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由于我们师资力量有限而在某种程度上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

5 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深化与体系拓展的设想

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不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过程及教育体制、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建立、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进行课程更新,适应社会大环境需求是我国从事情报学教育及研究的所有人员的共同职责和任务。

由于受到信息化环境的影响,现在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正逐步从面向情报业务部门和专业结构的模式向社会开发模式转化,原有的按照专业方向设置的学位课程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从国外借鉴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形成既重视基础教育又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情报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的结合、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协调、专业方向与课程方向的兼顾,这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研究人才的关键所在,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课程体系的变化,要求将“工作环节”为基础的课程设置,转变为情报学基础、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研究为轴心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深化学科基础、应用技术和管理研究方面的核心课程内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结构拓展。

由上述原则,对我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课程作出如下设想:(1)基础理论与背景知识模块:情报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运筹学等;(2)信息技术模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开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3)信息管理、组织、方法模块:信息存贮与检索、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政策与法规等;(4)实践模块:为学生提供在图书情报机构进行实际工作的机会,或者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4个模块的课程学分比例约为1∶2∶2∶5。各学校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具体设置这4个模块的课程,允许学生从每个模块中选择一至两门课,形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詹德优.论我国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要求与对策,http://www5.nlc.gov.cn

2 胡昌平.情报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内容的深化与体系的拓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

3 张德.美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国信息导报,2002(11)

篇2

1、信息理解的概念

Cathy A.Enz.博士曾在文章“Information+analysis=understanding”[2] 中指出,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信息,但却缺乏对信息足够的理解,从而导致无法真正地利用信息,只有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分析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讨论理解,就不能不提到解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哲学界几百年来争论的论题。本文不想讨论二者的哲学内涵,只从认识的角度谈谈对理解的观点。理解是综合了各方面的信息(或知识等)而达到的一种智能层面的对事物(或对象)的认识。解释则是利用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事物(或对象)进行描述和认识(见图1)。

附图

图1 认识的层次

认识不是人们主观大脑的衍生物,而是基于客观认知发现的产物,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图1中按照思维的过程列出了认识的四个层次[3],一项数据本身多半没有什么意义,数据只有经过处理,也就是将其纳入特定的环境才有意义,定义之后才能成为信息。知识则是经过验证并被作为事实而接受的信息。理解是依赖于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相关知识的判断。未经验证的看法,即使是人们普遍持有的观点,也不同于事实本身,而且实际上有些观点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建立在看法而不是建立在事实上的判定通常是盲目而危险的。可以这样说,理解是在人们认识的过程中,在数据处理和知识判断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而这种过程就是解释。

因此,理解与解释可以看作是认识问题的两个层面:理解更接近抽象的认识;解释更接近具体的认识。因此,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解释植根于理解,解释将理解中所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另一方面,理解在解释中并不成为别的东西,而是成为它自身。理解同时即是解释和应用;解释是理解的解释又是理解的应用,应用和解释并非在理解之后发生,它们是理解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说的解释是为理解服务的,二者不是传统观念中“或”的关系,而是“与”的关系,理解是在解释的过程中产生的。

本文谈的理解是从两个层面来探讨的,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谈到理解时认为,理解不只是理解文献、艺术品以及历史,理解涉及所有我们作为人能够遇到的事情与场合。借用哲学界对理解的界定,情报研究中的本质也就是对所有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事物和对象的理解。

2、情报研究的本质

我们知道情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成学科,它作为理解现代化通信与知识综合化所必需的一个领域而存在,其最终的目标包括掌握情报活动的规律、找到最佳的标引方案、获得高速有效的检索以及在已有信息中进行知识挖掘以得到知识的更新等。这些具体的目标概括起来说,都是围绕着对各种来源的信息的理解进行的。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情报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为情报研究产物的使用对象提供决策的依据,使用者得到情报后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理解,这取决于使用者的背景、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所要进行的活动。因此,客观地、全方位地、高效地为使用者提供各个阶段的信息产物,以供其最终达到理解,是情报研究最终的目标。下面从情报研究的发展阶段和情报研究的方法来揭示情报研究的本质。

2.1 从情报系统的发展阶段来看 我国的情报研究工作始于1956年,由于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它从创业之日起所走的就是一条文献工作与情报研究工作相结合的道路,并集信息库与思想库于一体,形成了有别于欧美各国的特色。情报研究在我国又称情报调研或情报分析,它与前苏联的情报分析与综合,日本的情报调查,美国的信息分析,联合国推荐的信息浓缩,欧美地区的工商情报,其他国家的数据分析、技术跟踪、信息经纪等基本是同义语。当前,情报研究在内涵外延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情报研究工作为了保持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发展也必将对其整体模式进行再造,通过建立新的情报研究秩序和运作方式,使其向着现代情报研究方向发展,使情报研究真正成为服务于全社会、独具特色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新的IT技术和网络环境下,情报研究在内涵外延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情报研究工作已经突破传统的基于文献信息源进行编译、汇编、综述的工作方式,而大量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和零次情报,并且引进文献计量、调查统计、逻辑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新的研究分析方法,用户对其成果也更加要求研究性和预测性了。

篇3

[关键词]模型 模型方法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图书馆学情报学方法论

[分类号]G250 G350

著名控制论创始人N・维纳曾经指出:“科学知识是由一系列抽象模型(最可取的是形式模型,特殊场合是实体模型)所组成的”。模型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实践中的一大创造,模型方法是人们进行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中,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模型的作用,模型方法已成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方法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尽管它不是唯一的科学方法,但由于其具有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1 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及其类型

1.1 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

为了更好地认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结构、功能、属性、关系和过程,通过抽象化与理想化概括出来的思维描述、模仿、映象形式,叫做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以下简称“图情模型”)。图情模型是一种简化描述,比客观对象(图书馆学情报学)简单,但又高于客观对象。它抓住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运动规律的本质,省略了一些非本质的部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实体或现实系统的高度抽象或模仿,它由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本质、特点的主要因素构成,并可以表示出这些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定量关系,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通常表现为抽象的、数学的、理论的形态。

通过对这种科学模型的研究,推知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某种性质或者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图情模型方法。

1.2 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类型

从模型描述原型的方式角度上看,常见图情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2.1 行为模型 根据所要研究系统的运动和功能,构造出其行为模型。例如,程序设计图、检索步骤以及图书馆文献分编工作流程图、情报分析步骤图、决策过程图;“看不见的学院”和“情报交换小组”等非正式过程情报传递模型;OhioLINK和CALIS等图书馆联盟模型,等等。

1.2.2 结构模型 根据系统的结构建立起来的模型,主要包括以下模型:

框图模型。用图框表示组成因素或功能转换,图框之间用带箭头的线连接起来,表示模型的结果顺序或功能转换。如申农的通讯模型图,米哈依洛夫的情报交流模型,严怡民教授的广义情报交流模型,等等。

直观示意图模型。用线条简单的图表示系统因素或关系的模型,如表示知识、情报、信息逻辑关系的著名文氏图、图书馆网络拓扑图、情报检索系统检全率、检准率图表模型等等。

网络图模型。这是按照数学图论的方法用点线建立的模型,点表示组成因素,线表示点之间的关联,比如以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论文被引用状况所作的网络图模型,通过引用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不同专业之间关联的结构网络图,美国情报学家H・D・怀特和B・C・格雷菲斯利用作者同被引关系所得出的“知识地图”也是网络图模型。

典型的结构模型都是图形模型,既可以表达很抽象的内容,也可以表示很直观的内容,具有简明易懂、一目了然的特点。一些用语言或者数学模型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一份图形模型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1.2.3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采用数学方法用各种数学符号、数值来描述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组成因素及其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英国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提出的情报与知识关系的基本方程式K[S]+I=K[S+S];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普赖斯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就是反应文献情报流规律的数学模型,情报传播的热传导模型,等等。数学模型按照表达的形式划分,分为以下模型:

解析式和图像模型。通过函数关系和图像描述系统的基本性质,解析式和图像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模型。比如,图书馆读者阅览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洛特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图像描述等等。

方程组模型。如果系统存在多个变量,并且这些变量互相制约使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可用方程组模型描述。比如,情报系统的微分方程组模型。

图表模型。当系统内某特性发生变化,对应的状态值也随之变化,把这些变化值按照一定格式排列起来就成为图表模型,比如情报检索系统的检全率、检准率图表模型。

数学模型准确、便于操作、易于计算,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型。由于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一门学科没有数学的参与就不能说其已建立了真正的学科,所以其他一切模型,如果能结合数学模型来表达,则表明它已抓住了研究对象最本质的变化规律,可以认为数学模型是最深刻的模型;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研究者处理复杂的模型、减轻计算负担、验证和补充模型,数学模型方法应用领域也会日趋扩大。

2 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方法的功能

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中,人们广泛应用模型来分析图情系统、图情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模型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首先,图情模型具有解释功能。模型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概括,简单清楚,使用模型可以使人们观察到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各主要构成要素的功能及作用等,对系统的结构和特性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如用简单的框图模型解释科学情报交流系统,令人一目了然。其次,启发功能。模型体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规律性,并使极其抽象、深奥的概念、假设、理论准确具体地表达出来,便于正确理解其科学意义。近年来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得如火如荼,文献[5]依据信息服务技术构建一个信息资源集成化、网页定制化、服务一体化的个性化图书馆服务系统模型,用户利用该模型,可以组织、定制相关资源,组织收藏个人参考文献信息,设定各种信息通告,直接进入与自己相关的个性化服务项目,这一认识过程就是通过模型启发人们进行研究和探索。再者,指导实践。模型是一种科学的简化抽象,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一般优于实际情况。这样,就能以科学模型所提供的优化条件为追求目标,使人们找到了在实践中怎样改善客体及其环境,以争取达到最佳或较佳效果的方向和途径。比如情报分析中的SWOT理论模型,WT、WO、ST、SO对策就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争取最佳效果;利用布拉德福定律模型确定本馆的核心情报源和核心读者,指导馆藏的维护与情报源的有效利用。最后,预见功能。模型方法可以分析、推断、预见原型的未来趋势,在理想的条件下揭示原型的性质、功能发挥程度或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形成科学的预见。比如,建立图书借阅量的灰色模型,对图书借阅量进行

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书库存量和灰色预测得到的预期借阅率,得出预期图书的建议购买量。

3 图情研究中建构模型的逻辑过程

建构模型一般分为以下步骤:①模型准备,了解并研究图情活动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掌握其数据、资料、特征等,有时还要求建模者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②模型假设,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做出假设。不同的简化和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设做得不合理或过分简单,将导致模型的失败或部分失败;假设作得过于详细、考虑因素过多,使模型太复杂而无法进行下一步工作。所以,重要的是善于辨别问题主次,果断地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尽量将问题均匀化、线性化。③模型建立,根据所做假设用一定的模型描述出来,比如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刻画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公式表格、图形),这是建构模型最关键的一步,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建立具体模型涉及许多技巧问题,构建者要根据研究的性质、目的建立简明、合理的模型。④模型求解,包括解方程、图解、逻辑推理、定理证明等。⑤模型分析,把模型置于与原型相似的外部条件下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分析,比如数学模型要根据研究对象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稳定状态。⑥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的结果“翻译”到实际对象中,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与正确性。一个较成功的模型不仅能解释已知的现象,还能预言一些未知的现象并被实践所证明。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不符或部分不符,并且建模和求解过程无误的话,问题出现在模型假设上,就应当修改或补充假设,重新建模。⑦预测与决策。

4 图情研究中建构模型的方法论原则

模型建构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特性以及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建模方法的多样性,主要的建模方法有以下5种:

4.1 提炼法

这种方法是在分析研究客观事物和过程的基础上,对图情系统的各要素、经验、资料进行归纳、提炼,用图解或逻辑形式得出抽象模型,一般来说都是结构模型,基本上是一种静态模型,这种模型常带有经验色彩。比如米哈依洛夫的情报交流模型,严怡民教授在《情报学概论》中提出的广义情报交流模型等。

4.2 类推法

类推法是根据两种事物的相似性,从某一事物的规律性来推测另一事物的规律或属性,即将相关学科的特定模型引入图情研究,所得的模型可以认为是模拟模型。比如情报学中常用的申农通讯系统模型、情报传播的热传导模型、耗散结构理论模型、协同理论模型、突变理论模型等等。

4.3 数学方法

借助概率与统计学、离散数学、微分与微分方程、图论、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布拉德福、洛特卡、齐夫和普赖斯开创性地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图情研究走上更加成熟的阶段。

4.4 灰色模型法

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模型,灰色系统理论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利用动态关联度和生成数的概念,用情报信息不全的离散数据建立情报信息完全、时间连续的动态模型,包含定性分析、因素分析、初步量化、动态量化、优化5个阶段,建模的关键要处理好每个步骤的联系,合理地进行生成处理和关联度分析。灰色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经常用于情报分析与预测,如文献[8]、[9]运用灰色模型分别实现图书馆管理研究。

4.5 模糊模型法

模糊系统理论是在现代控制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模型,情报研究中有时某些对象表现出模糊性,不能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不能进行精确描述和测量。模糊数学利用模糊集合、论域和隶属度的概念,采取模糊集合运算和模糊关系合成运算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成功地解决模糊性问题;建模的关键是正确描述模糊关系。模糊模型也属于数学模型,多用于情报研究与预测,是图情量化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文献[10]模型。

5 模型方法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应用

5.1 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一门学科的最高境界是构造科学理论,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建立模型反映检验理论或者科学事实,揭示本质属性和相对关系,如果再继之使用数学模型,就会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给理论以量的规定性,大幅度提高理论的精确度。比如使用数学模型定义情报概念、文献情报流基本定律,采用框图建立图书馆中介性模型、情报系统模型、文献存贮与检索系统结构模型、科技文献链结构模型等。模型作为理论探讨的内容,对我们认识图情规律很有价值,使得问题简明,便于思考分析。

5.2 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应用模型方法要定量描述图书情报系统的主要因素和关系,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一般模型结构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统计模型方法(如回归法和方差分析法),通常假定结构是线性模型,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是根据基本原理推导出模型结构,比如资源分配模型反映图书使用的莫尔斯模型、反映某主题文献在期刊分布中的布拉德福定律模型、反映读者到馆率的泊松分布模型等。模型方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图书情报管理技术,成为现代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有利于图书情报机构节约经费、提高图书情报系统性能、使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

5.3 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模型方法在信息检索中应用比较早,也较为系统和成熟,出现了许多模型,比如传统的布尔检索模型,Salton的矢量检索模型和扩展布尔检索模型;S.K.M.Wong在词与词的相依性基础上建立了广义矢量模型;z.w.Ras利用格与布尔代数理论建立了代数模型;Cooper和Bookstein建立了情报检索的集合论模型;一些专家还提出了概率检索模型、逻辑模型、矩阵向量模型等;随着网络的发展专家们相继提出了基于概念的情报检索模型、案例检索模型、分布式情报检索系统的拓扑模型、神经网络检索模型等。可见,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上解释检索过程与检索相关性,不同类型的模型代表着不同的情报检索系统,反映着不同系统本质上的差别;模型有助于情报检索理论的研究,情报检索研究者也一直比较关注检索模型的建构。

5.4 在文献信息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文献信息规律研究是完全建立在模型方法的基础上,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成熟就是数学模型方法应用的一个典型范例。文献计量学方法包括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文献指数增长定律、文献老化定律,又被公认为图书情报专门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完成从紊乱的统计数据到文献计量规律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任何研究工作,只有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分析、定量评价和预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科学,文献计量学作为情报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发展前途是

光明的,而在此数学模型方法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5.5 在读者服务和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者积极探索读者服务模型,比如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虚拟参考咨询自导式服务模型、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个性信息推送服务模型、基于用户定制的个性信息推送服务模型、基于信息资源整合的个性信息推送服务模型、个性化信息分类定制服务模型、个性化信息智能服务模型、个性化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模型、个性化信息呼叫中心服务模型,在服务质量评价中建立以用户满意度、忠诚度为核心的SERVQUAL数学模型等,模型方法有利于探讨数字图书馆服务和评价的有效模式,为构建可互操作的现实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提供有益参考。

5.6 在情报研究与预测中的应用

在情报研究与预测中,情报研究者利用已知数据分析出规律,通过数学变换将多数的规律转换成模型表达式,然后通过模型进行预测。常见的预测模型有回归分析模型、交叉影响分析模型、趋势外推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等。模型方法可以帮助情报研究人员开拓视野,验证假设,把握问题本质;实际上在一些问题的预测上可能得出与假设或实际值不相吻合的结论,这将刺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致力改进建模的每一个环节,重新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结果的比较,提高综合分析判断水平,最后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此外,模型方法还广泛应用于文献采购、图书馆管理、用户研究、学科动态研究、读者满意度研究、知识组织研究等方面,现在模型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图情研究中被采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图书馆活动、情报活动以及探寻它们运行机制的方方面面。

6 图情模型方法应用的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

模型方法成为研究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据笔者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调查,从1989-2007年通过模型方法研究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论文共1342篇,而2002-2007年就占69%,说明模型方法的应用处于上升趋势,并且研究发现图情模型方法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于图情模型来说,研究者提出了较多的定性描述模型,这无疑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有很大帮助,但对定量描述的模型相对较少,这表明图情建模的研究有待深入,在这一领域有待于新的突破。

定量描述的模型必须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有的理论研究论文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实际的,但由于数学模型选择得不当,在复杂的数学过程之后,结论仍然是数学的,没有能够把数学模型语言描述和产生的概念与规律还原为现实的、具体的内容。

图书馆学情报学里存在着许多经典的模型,但更多的模型提出以后不久就被人们遗忘,因此模型权威性问题必须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怎样提高模型的权威性?根本的是要用实践检验,也可以通过提高建模工作的质量来未雨绸缪,建模需要有充分的定性分析作基础,要寻求研究对象的特点、规律和内在联系;根据研究对象结构和性能所涉及的性质现象,如随机现象、必然现象、模糊现象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模型,并要讲究建模策略;使用逻辑、实验等方式来检验与修正模型;比较不同的模型,从中选择比较理想的模型。模型方法表现出一种抽象思维的力量,研究者建模还需要学量的知识与依赖智慧的作用。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n,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Japan systematically, sums up the experience which is worthy of our using for reference in their developing.Finally, based on Chinese condition and foreig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proposes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the ability.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Key word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ostgraduate education;trai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304-02

0 引言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广和应用,社会对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更好地培养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生,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情报学教育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借鉴外国情报学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情报学教育实际情况,本文构建了基于“扎实的情报理论能力”、“突出的科研实践能力”、“较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为基本能力的情报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 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至今,无论是授权点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总体上具有规模适中、覆盖齐全的特点。

在培养目标方面,可以将我国图书情报学培养目标总结为培养高层次图书情报学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要求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

在研究方向方面,我国重视图书情报学教育向专深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等信息获取、组织和加工的手段。认为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图书情报实践,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写于纸上,实现不了其真正的价值。但对信息组织管理与信息环境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研究仅限于图书馆管理和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方向单一,范围狭窄,种类不多,数量较少。

由于图书情报学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及应用性特点,要求情报学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独立进行科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环境。但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 教育培养体系不均衡,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从研究生培养方案上看,对理论教学和科研论文方面都有详细安排和明确的教学要求,但对实践培养环节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部分教育机构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培养观念的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比本科生有质的提高。

1.2 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教育机构的图书情报学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理论课程为主的发展阶段,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僵化,学生自主选择的程度小,缺少师生互动。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结合,现有的实践环节基本上是重复和延续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反映出情报学的发展前沿和特征。此外,许多研究生实习基地没有发挥作用,合作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实习基地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偶尔带领学生参观或少量的、低层次的实习。

1.3 专业核心理论的泛化问题 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尝试向信息有关的众多领域扩展,在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的同时无法转换为本专业理论,导致出现专业核心理论模糊和情报学专业研究泛化的问题。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核心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这不仅是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自身的支撑力不足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讲,需要兼顾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

篇5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 relies mainly on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talents not just the capital and resources. The research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novative and applied 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l is an experiment of the breakthrough of Shanxi’s transition to relying on soci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关键词: 转型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Key words: transition development;library 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applied;talent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52-02

0引言

随着山西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现代信息业作为“第三利润源”,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同时现代信息业的飞速发展也不断加速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的需求结构和素质要求产生着重大影响。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如何适应山西转型发展变化需求的全新课题。山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使社会劳动力与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这种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必将会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以及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图书馆学情报学应在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科学的定位调整,已往那种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纲、以教师为核心,单一强调课程知识理论性与系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适合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因此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成为该专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1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再认识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国外很早就有,但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一般来说,人才分为两种,即研究型与应用型。研究型的人才指的是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的理论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还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即我们所培养的理论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知识转化能力;二是较为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即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1]它主要含盖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最近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变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稿也指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符合山西转型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成为社会赋予我们高校的重要任务。其原因:①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各产业间的有机联系与耦合质量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这种产业升级需要高校人才供给和专业设置与之适应。②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相适应。目前我们大学教育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习知识能力培养。实际上产业结构的核心是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把人文精神与科技融为一体。③知识经济时代的这种需求,。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要求专业设置应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从而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以此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创新。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属于工程型人才,对其要求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与二次开发的能力,因此专业口径方面比较宽泛。

2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

面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局势与新任务,对于山西省而言,无论是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还是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皆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创新能力低下,人才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推进山西的转型发展,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人和才培养做为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以及做为主要抓手。坚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构建有利于转型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机制,就是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技术进步、分工与专业分化等方面入手并借助宏观层面的推动作用来解决。如果制度条件许可和支持,扶持高校教学科研创新,开展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试点,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吸收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以参股的形式进入企业研发中心,强化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在更高的平台上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的高校合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开放、共享、集成与盘活存量科技信息资源,为此,我们服务山西经济发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能力要求如下:

2.1具有良好人品与职业道德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品和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先学做人,学做人与学知识相结合,不然不利于实践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果员工的人品低下,职业道德欠佳,会给用人单位带来致命的风险。

2.2 具备与其岗位相符的专业知识根据信息工作性质和层次的不同,可划分为实际操作型、理论应用型、理论研究型和管理决策型。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各不相同,用人单位将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来考察应聘者是否能够胜任。

2.3 较强的超前意识与管理决策能力随着信息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来赢得市场。同时,信息市场也是瞬息万变的,需要信息单位能够及时地做出快速反应,这就要求信息相关人员,特别是管理决策人员具有强的超前意识和市场预测能力以及较强的管理决策能力。

2.4 较宽的学科背景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改变中学式的大学教学方法,增加启发性,思考性和前沿性的内容,增加选修课比重,开展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和科技创新实践锻炼。拓宽知识面,学习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通信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等知识以便适应工作需要。

2.5 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与环境适应能力信息工作不同于生产制造企业,其实质是服务。要赢得用户资源与服务市场,除了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外,怎么与用户交往,如何占有用户,人际沟通非常重要。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信息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各行各业并出现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为此,信息业的不同层次员工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环境适应能力,创造和谐双赢的工作局面。

2.6 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目前,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业要求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程度。特别是在获取信息,传输信息等方面靠计算机来完成,因而要不断提高信息工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3图书馆学情报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考

步入21世纪,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尤以山西转型发展新兴产业的崛起,呼唤高等教育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的中心。高等教育地位的变化,要求学科制定科学稳定的转型战略与措施。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时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地方发展、行业发展、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宏观了解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微观了解行业社会需求。以使图书馆学情报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以人为本且立足于高校自身个性化发展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机制。

3.1根据地方现代信息业发展特色改革现有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体系。目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正处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人文与技术、职业与专业、发展与转型的碰撞时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们应准确把握山西转型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方向,做到既满足现实需要,又能可持续发展。重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专业的认知体系、学科构架、技术方法和核心能力。如根据地方现代信息业的发展特色来设置课程体系,增加地方经济特色模块。实现基于知识挖掘和知识分析乃至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

3.2 加强图书馆学情报学试验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出足够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情报信息开发的全过程。设置相应的创新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应对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成为社会职业岗位的人才。

3.3 强化学校图书馆学情报学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加强与各级各类图书馆、情报组织机构以及用户合作力度,积极谋求用户支持并和信息源组织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为高素质图书馆学情报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建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整合和交叉,调整好实习实训时间,将实习实训落到实处。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之路。使学生离校时已具有了某种实在的“工作经历”,这样既强化了择业自信心,也提高了创业就业竞争力。

3.4 建立“订单式”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最终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为了让本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熟悉用人单位的业务流程,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可由用人单位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5 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元化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倡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多层面”的需求。以人为本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其它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以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加强通识教育,以学科精神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设施,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理念,体现转型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

3.6 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现有学生成绩考试方式仅仅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考核,主要考核方式是卷面考试。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如技能等。要改变现有学生的成绩考核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突出体现学生动手、动脑,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用性、综合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实行“学分制”,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地“选课、选时、选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以促进学生个性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3.7 建立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师资队伍采取“内培外聘(引)”等切实可行措施,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信息产业和相关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的机制,构建年龄、职称、学历、业务精良等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的教学团队。同时还要积极聘请本学科领域的行家、学者、情报实战专家、业务能手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学会、协会、校企合作、校友等多种资源,建立兼职老师教学数据库。建立学科发展状态预警系统(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需求的多元性、多变性对社会所需人才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等),鼓励教师为本科生集中开设“小班型、重实践、不排课”的学科前沿类课程,现场研讨型课程,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又推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西转型发展主要依靠是人才的知识和智能,而不只是资本和资源。图书馆学情报学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山西转型转向依托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难点突破的尝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缩小高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差距,抓准高等教育从规模向内涵发展的机遇,寻求应用型本科教育新突破。

篇6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片面,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泛滥的现象,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形似而神离”。这就失去了情境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教学中的“花架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片面理解。教师只注重开课前的情景创设,觉得情境创设只限于课前的导入,实际不然,教学的整个活动都应该处于一定的情境中。

2.只注重创设情境,而不能有效的挖掘其使用的最大价值,使得情境创设如同搭了漂亮的“花架子”,只中看不中用。

3.“生活味”浓厚,“数学味”淡薄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老师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往往就像“加糖糖过量”一样,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浓厚,而数学味淡薄。

4.形式丰富多彩,但性实效差。

现在,有很多数学课走进了注重课堂气氛,忽视课堂实效的怪圈,表现为:活动的气氛热闹,活动的形式花哨,而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从我校的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态度、情感没有太大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

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方式及方法。在研究过程及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能指导教师不滥用学习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促进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研究促使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研究使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合理,驾驭学习情境更加自如。使我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本校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期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进行有效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二)预期的研究突破

1.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生活情境”的基本途径、内容组织、方法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现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二)实践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让情境更好的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一)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

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2.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畴: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的迁移。

3.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的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3.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

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

1.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可以随时从互联网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信息,并及时交流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有丰富的经验作指导

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是多年带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他们对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研究、积累,我们是很有信心完成这项课题研究的。

3.有求真务实的研究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和所有参与者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校领导作为指导,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均在40岁左右,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

4.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将确保课题人员参加研究的时间,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及满足其它的有关条件。

(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是符合教育发展和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校,都积极投入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究中来。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现实的教学情境已被许多学校和老师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教学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且关于本课题的基本理论、实施

方法等已有一定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之路。所以,本课题研究有很强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

“有效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

”,是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对创设教学情境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系统梳理,探讨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情境中的落实,从而改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设置低效或无效现状的一项行动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提高我校教师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克服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克服三维目标的不同步现象,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的有机统一。

3.以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载体,正确处理新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构建新课堂教学模式。

4.我校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明晰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标准,不断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从课程实施的微观入手,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关键环节,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为突破口,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变课堂,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首先要研究合理创设有效数学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教学对提高课题研究效率的作用。怎样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什么样的教学

情境才是合理的教学情境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此外,还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寻求适合我校学生的一整套的情境创设素材。

三、课题研究的举措、方法及研究对象

(一)研究举措

1.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更加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能重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努力探求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反复实践与验证,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能力和特色,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有效情境”的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3.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有效情境学习的意识与参与情况。

4.问卷法。了解学生对有效情境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5.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6.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惠农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和高年级10个班的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步骤

我们是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这项研究课题。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商讨研究课题计划,健全实验研究制度。

2.分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有效教学情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2月~2019年7月)

1.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有效教学情境”研究的意见。

2.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深入课堂了解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并对存在原因的进行实践、研究、分析。

4.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途径、方法,调整上阶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以便形成一套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体系。

5.完成“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2月)

1.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进行成果汇编。

2.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预审。

3.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4.课题成果鉴定。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的预期成果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对情境创设意义的深层认识,掌握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策略,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二)课题的最终成果

1.《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调查问卷。

3.优秀教学设计

4.优秀教学反思

5.优秀教学论文

6.优秀课例集锦。

7.课题研究过程图片集锦

8.结题工作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指导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课题主要成员:

(二)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

全面主持课题的申请、开题、实施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条件。具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主要成员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相关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带领组员共同学习。

郭冬玲: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撰写案例分析并作好课后反思,收集过程性资料,积累经验。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研究活动的拍摄工作以及进行阶段小结。

篇7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81-02

对于高校来说,就业是评价高校教学水平、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我院一向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把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针对近年来药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就毕业生就业方向以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1 药学毕业生就业方向统计

1.1药学毕业生就业方向详见表1。

1.1.1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度药学毕业生就业方向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大部分,构成了近年来药学毕业生就业时主导方向。2004年以后在药品生产企业工作的药学毕业生约占所有就业毕业生的50%。而前往营销企业工作的药学毕业生2003~2004年有了一个很大的回落,虽然近两年比例有所上升,但仍较药品生产企业少。相当部分原因是由于2003年后,不少国营医药公司效益不景气,导致毕业生流向的改变;而近两年来,一些私营医药公司的崛起和国营医药公司的改制,重新吸引了一批毕业生。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企业对学历要求不算太高,因此专科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率甚至还超过了本科生。

1.1.2 医院虽然在近年来对药学毕业生的需求不算大多,但学生出于对医院事业单位性质以及较稳定收入的考虑,仍然十分愿意到医院工作。医院对于毕业生的学历结构要求较高,因此近几年一直维持着本科生约20%,专科约生10%的就业率。

1.1.3近年药监局公务员招考制度的实施,使得应届毕业生很难在每年7月底以前就被药监局聘用,因此,学生在第一次就业选择时,药监局很少进入他们的视线。药检所、教育等单位或行业由于对毕业生需求一直较少,虽然对毕业生有很大吸引力,但前往这些行业的学生比例一直较低。2006年到药监局和药检所的就业人数降到了零点。而这些行业对学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近年来没有专科生到这些单位就业。

1.1.4 毕业生选择升学和其他非药学行业往往和当年的政策与机遇关系很大,因此选择的比例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本科升学(考研)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和我院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关系。

1.2药学毕业生就业地区详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年以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在区外的超过了40%,这和我院从该届学生起向外省招生有直接联系,这15%来自外省的学生在就业时也直接带动了区内的学生在就业时向区外一些条件更好的单位寻找就业机会。

2 药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2.1性别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详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女生在就业时的情况大不相同,到生产企业、药监局、药检所工作的男生多,到营销企业、医院工作的女生多,而升学的女生则是男生的4.7倍。原因一:到生产企业的毕业生多从事车间、质检工作,出于生理上的原因,男生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女生,用人单位也更愿意聘用男生;原因二:女生在就业时更愿意选择工作相对稳定的医院。营销企业在招聘时,在条件相当时,更愿意选择女生。而男生在药监局、药检所这样要求综合能力较强的单位,就显得更加适合;原因三:女生在学习方面普遍要比男生更加努力,学习成绩也要好,因此在升学比例上要远远高于男生。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也十分明显的体现出男、女生的性格特点,男生更愿意去区外的企业寻找更好的机会,去“闯荡”,女生则更喜欢寻找离家较近的就业机会(表4)。

2.2学习成绩对就业的影响详见表5。从表5可看出,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和较差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有明显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就业率、升学和到营销企业工作的比例。在未就业的人中,成绩较好的低于平均值,成绩较差的就远远高于平均值。在升学方面,成绩较好的比例是17.7%,远远超出平均值;而成绩较差的没有一个能升学的。在就业选择上,成绩较差的到营销企业工作的人数比例较高,这和营销企业对毕业生成绩要求不高有关系。

篇8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1、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09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2006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2008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2009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工作。编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内容: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发往各相关单位。本项工作在2010年4月20日以前完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网络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2、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首批邀请的单位15个,邀请函已发出,4月8日以前争取联系单位达30个;

3、聘请就业顾问,拓宽就业渠道。拟聘请3-5名就业顾问,现已聘请了一位(证书已发),就业顾问将动用其良好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4、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择业技巧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心态。2010年上半年讲5讲,在4月8日以前讲3讲;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篇9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脑出血;急性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069-01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其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残率、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卒中后继发性损害的机制之一,脑出血后存在炎症反应且较非出血性损害更加明显。细胞因子的失控性释放在卒中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前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急性脑出血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发病在24h内的脑出血患者169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 CT证实。其中男107例,女62例,年龄40~78岁,平均(55.2±3.6)岁。

1.2 方法:按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的标准[1]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脑出血患者分为重型(31~45分)54例,中型(16~30分)79例,轻型(0~15分)36例。并根据出血量大小(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将其分为大量脑出血48例,出血量>30ml;中等量脑出血69例,出血量10~30ml;小量脑出血52例,出血量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其中,P

2 结果

2.1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动态变化:全部病例中,血清IL-6水平在1、3、7、14d分别为(60.24±23.81)pg/mL、(11.60±3.16)pg/mL、(9.40±1.48)pg/mL、(5.46±1.53)pg/mL,结果表明,血清IL-6水平在病程第1d达到峰值(P

2.2 不同脑出血量患者IL-6变化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不同出血量患者的血清IL-6动态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时间点IL-6水平不同。不同出血量患者的血清IL-6均在病程第1天达到峰值。在各时间点,大量脑出血患者的IL-6水平均高于中等量脑出血患者及小量脑出血患者,在第1、3、7d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不同神经缺损程度的急性脑出血患者IL-6水平在第1d达到峰值,在3、7、14d逐渐降低。第1d的IL-6水平与第3、7、14d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IL-6是一种在机体防御、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多效细胞因子,是由T细胞(主要是辅助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自发或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糖蛋白,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也可产生。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1可刺激活化IL-6。IL-6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双重作用,与IL-6在中枢神经水平密切相关,正常表达低水平IL-6,有中枢免疫介导、神经修复等生理作用,高水平IL-6在ICH 后的炎症反应中调节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患者CSF 中IL-6含量较血清中明显增高,提示了患者血清IL-6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报道血清IL-6水平与脑出血量大小、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2],亦与患者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与水肿体积和占位效应呈正相关[3]。IL-6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引起脑水肿周围单核细胞增多,加重血肿周围炎症反应。脑出血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越高,炎症反应越重,预后愈差[4]。IL-6 作为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其参与脑出血后损伤的机制为:激活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诱导黏附分子表达,促进炎性细胞从血管向神经组织移行,并可促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的活性氧和弹性蛋白酶,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造成直接的损伤,加重脑组织水肿及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本研究中,血清IL-6水平在病程第1d达到峰值,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点,可见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存在动态变化的过程,提示IL-6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出血量患者的血清IL-6动态

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在各时间点,大量脑出血患者的IL-6水平高于中等量脑出血患者及小量脑出血患者,表明血清IL-6水平与脑出血量大小有一定关系。不同神经缺损程度的急性脑出血患者IL-6水平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性,说明IL-6水平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综上可见,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炎症反应,血清IL-6水平的升高不仅反映体内炎性系统反应的程度,也能反映脑出血的严重程度,是监测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杨巧莲,张淑琴,宫波等.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0,7:233-234

[3] Dziedzic T,Bartus S,Klimkowicz A,et al.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riggers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0 release in blood[J].Stroke,2002,33:2334-2335

[4] 向强,文亮,刘明华,等.出血性脑卒中出血灶IL-1、IL-6、IL-8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4):1288-1290

篇10

【关键词】南堡陆地 油井结蜡 化学清防蜡

1 油井结蜡过程

原油中的蜡是指那些碳数比较高的正构烷烃,通常把C16H34~C63H128的正构烷烃称为蜡,纯净的石蜡是略带透明的白色无味晶体。蜡在结晶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晶核存在,它成为蜡分子聚集的生长中心,随着原油温度不断降低,熔点比较高的高碳数蜡会首先结晶析出并形成结晶中心,随后越来越多的蜡分子从原油中沉积出来,沉积的蜡分子的浓度也会越来越大,使蜡晶增长。

2 影响结蜡的因素

影响结蜡的主要因素有原油含蜡、温度、压力、流速、含水率、杂质、结蜡固体表面润湿性及光滑程度等:

(1)含蜡量越高结蜡就会越严重;

(2)温度越低,析出的蜡越多;

(3)压力主要影响着原油中轻质馏分的溶解情况,溶解于油中的轻组分具有溶蜡能力;

(4)流速增加能减少原油在井筒的流动时间,油温下降变慢,使悬浮于油中的蜡晶颗粒来不及聚集沉积就被油流带走,另外由于流速大还会对管壁具有较大的冲刷作用;

(5)原油中的水会在油管壁上形成水膜,使析出的蜡不容易沉积在管壁上,减缓结蜡;

(6)胶质、沥青质是活性物质,可以吸附在蜡晶表面,改变蜡晶的结构,阻止蜡晶长大,同时对蜡晶具有分散作用;

(7)机械杂质成为活性中心,加速结蜡。

3 室内实验研究

(1)油基清蜡剂在不同含水下的防蜡率实验。含水越高,清蜡效果越差,当含水高于30%,防蜡率呈加速下降的趋势;随着加药浓度的增加,防蜡率也随之增大。

(2)不同浓度的油基清蜡剂防蜡率实验。浓度越大,清蜡效果越好,一般浓度在200-600ppm范围内,即能满足清蜡要求。

(3)油基清蜡剂溶蜡速率实验。多数油井的溶蜡速率≥1.26×10-2,符合标准,能够满足溶蜡要求;少部分油井未达到标准值,只能部分溶解,主要与油品性质有关。

(4)油基清蜡剂的降凝实验。现有油基清蜡剂具有一定降凝功效,但降凝效果不明显。

4 化学清防蜡技术研究

4.1 油基清蜡剂

清蜡剂的主要组份为有机溶剂、互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其清蜡原理是有机溶剂具有溶蜡能力;表面活性剂起到渗透、解离保护作用,能提高溶解速度,促进蜡层脱落;聚合物能够使脱落的蜡晶稳定分散于原油中,降低原油的凝点和孰度,防止蜡卡事放发生。优点:单次清蜡效果明显;单次作业费用少;施工方便。缺点:有毒、易燃、易爆,施工不安全;液量少,结蜡严重的油井不合适;容易造成蜡脱;

4.2 固体防蜡块

技术原理:该工具利用微晶蜡可以阻止石蜡结晶的原理,将与微晶蜡结构相似而分子量较大的高分子聚合物作为高分子量石蜡阻聚剂,在石蜡结晶过程中,可以起到晶核、共晶或吸附作用,使原油中的石蜡形成更多的小晶体,改变蜡晶微粒在网络中分散状态,延缓蜡晶聚结、沉积,起到防蜡、降粘的作用。适用条件:

(1)温度:30-70℃,最佳温度65℃;

(2)含蜡稀油、高凝点常规稠油,但原油中蜡的分子量较高,凝固点超过40℃的油井慎用。

优点:实现连续定量加药,不污染地层;缺点:受温度影响大,温度在70℃以下,有效期较长,高温井有效期短。

5 应用效果

5.1 油基清蜡剂应用效果评价

一年内使用油基清蜡剂269.13吨,占总清蜡费用的53.7%。表现为冬季用量大,夏季用量小。使用油基清蜡剂后,载荷,电流,应力均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其中在含蜡量较高、含水较低的油井上效果更好。其中高中深、柳中、柳北、庙中深等区块加药后载荷、应力下降较大,效果更明显。

5.2 固体防蜡块应用效果评价

一年内共使用固体防蜡块108套,目前仍有效44口井,使用后有效期内取消加药26口井,减少加药量或延长加药周期82口井,工艺有效率100%。

6 结论

(1)油基清蜡剂适用于低含水,低凝固点,低胶质沥青质油井;

(2)油井结蜡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冬季应加大药剂用量,缩短加药周期,夏季相反;

(3)针对结蜡严重油井,采用加药、热洗等多种清防蜡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刘兆筑,等.苏北洲城油田化学清防蜡[J].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3卷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