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时间:2023-06-25 17:2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

篇1

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孕育着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他的最佳起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前的充分准备决定了老师是否能够在课堂上有好的发挥,如果课前的工作没做好,那么就不能保证你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所以,我认为要打造魅力高效特色课堂,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备好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备教材。

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拓展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

2、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3、备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魅力高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只有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才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有魅力的课堂。

二、发挥教师语言的艺术魅力,磁石般吸引学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或用富有童趣的动作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段学生,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课堂中能做到静心聆听,也能使自己去品味、想象。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如欣赏《大海摇篮》,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蓝蓝的海水,静静的沙滩,海滨是我童年的摇篮,浪花吻过我天真的笑脸,螺号拨动我快乐的心弦......

三、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能力较低的孩子,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加各类音乐活动。

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

在课堂中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你是好样的!""加油哦!"等话语,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方法新奇多样、灵活多变,在音乐课堂中以"趣"贯穿始终,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

教学方法的丰富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实效性。比如说在音乐课中运用以下手段:

(一)跳一跳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

(二)画一画

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三)敲一敲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使我对课后反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正是陶行知先生孜孜不倦的"四问"精神引领着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一堂课结束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从而真正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

一、教学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时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上,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唱歌、欣赏、器乐、活动四大类型为主体。对于这四类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1、唱歌课

在学习一首新歌前,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倾听一遍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读歌词,了解作品内容。随后,教师让学生跟琴演唱,有个别老师会针对难点进行重点练习。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会让学生分组演唱,或拓展进行表演唱,也可能会针对作品的创作者或相关背景进行讲解。最后,学生能够基本学会这首歌曲的演唱,但普遍做不到演唱得优美、动听。

2、欣赏课

在对一首声乐或一首器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的基本流程为:完整播放全曲,介绍与作品相关的文化或知识,再让学生欣赏全曲或片段,体会作品的情绪;再次欣赏全曲或片段,根据其特点设计器乐伴奏或请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作品表现的情景。同时,也可能针对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哼唱、记忆主题,随录音边欣赏边倾听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后,完整欣赏全曲,其中有可能设计随音乐进行表演环节。如果教学条理清楚,学生有可能掌握作品的结构,对个别主题有印象,但普遍做不到记忆深刻。

3、器乐课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的比重很小。器乐教学的内容多以竖笛和口风琴为主,在教学中多体现为随唱歌或随堂进行欣赏教学。进行器乐教学时,教师多采用教材中出示的小练习曲,首先哼唱练习曲的曲调,让学生熟悉作品,再让学生学习指法,然后进行演奏。反复练习几次后,教师会分小组或请个别学生进行演奏,部分老师会请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再请学生进行表现。最后,请全体同学共同演奏。总体来说,由于乐器配备或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少有学生能够在中小学时期灵活掌握一门课堂乐器。

4、活动课

活动课的界定在当今中小学课堂中不是特别明确,经常在唱歌和欣赏课中参杂进活动课,成为唱歌综合课或活动综合课。在活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分组布置相应的任务。但对于分组后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有效的引导,活动课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活动课效率过低。

二、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后的音乐课展望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多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基础性的普及教学。虽然一再强调音乐教学要关注每一个个体,但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将关注点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此情况下,是否可以换变教学思路,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客体身上。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人是学习主体,内容是教学客体,当对主体的把握与关注度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是否可以将关注点转移到客体上,使客体的效能得到最大化展现,进而影响主体的判断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而实现音乐教学主体向客体转化,提升音乐教学课最大效应的方式正是细化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教学。抓住音乐要素进行音乐教学,也必须实现教学思维转换,试想转换为关注客体后的音乐教学模式:

1、唱歌课

对于唱歌课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唱好歌。唱好歌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具有准确的节奏、音高和让人愉悦的音色。如果转换思路,将教学重点定义为抓住唱歌教学中的音乐要素,那么唱歌课的教学情况可能转换为:教师针对不同作品重要或具有特点的音乐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对声音进行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相关练习,循序渐进完成练习的高质量反馈后,再深入展开教学,最后完成歌曲的学唱。

2、欣赏课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欣赏课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音乐特色。编者在欣赏曲目的选择上,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作品都为了满足一定的欣赏目的而进行。如果能够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重点将转换为如何突出不同作品的特色,并结合一切教学手段体现作品的特色,将作品具有特点的部分进行充分地分解和剖析,进而欣赏完整的作品。

3、器乐课

器乐教学的根本是技艺教学,对于技艺教学,不应该回避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更多时间来练习的客观现实。教材中的器乐教学是依照教学进程,根据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小型曲目展开的。但教材中的展示受到版面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即便如此,依照教材的进展进行充分地练习,学生也是可以基本掌握课堂乐器的。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思路后,器乐教学的关注点将完全改变,教师只要强调每堂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基本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最终能够熟练、完整地完成教材内容,就能够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4、活动课

针对目前活动课目标不清晰,活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如果转换教学角度,应该会有很大提高。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活动课的音乐要素提出要求,对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明确的定义,再结合此目标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引导和指导。学生为达到老师的目标作出的音乐上的努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最终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的。

三、如何抓住音乐要素

如果在中小学课堂上实现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那么势必要对音乐要素抓准确、抓具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如何抓住音乐要素呢?

首先,需要明确音乐要素的内容。在乐理中,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定义为: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四个方面,这是音乐的基础。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扩大音乐要素的范围,使其更利于音乐教学的展开。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作品,篇幅不会过长。对于这些作品,如果仅从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来进行教学要点的分析,会过于零散。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要素进行扩大化,定位为: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风格类别等较为广泛的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地分析与了解。这一点看似简单,并本应该是音乐教师应该做到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深入地分析与了解,应建立在对作品熟悉的基础之上,而熟悉一定是通过多次聆听与分析曲谱来实现的。如此,可以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了解做出如下的程序:反复聆听――分析曲谱――阅读相关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时代性等。

最后,提炼音乐教学内容中属于作品特点或可以充分展示作品风格的音乐要素,围绕其进行音乐教学手段的设计。

四、抓住音乐要素后的教学实践

找准音乐要素,也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基石。但只是找到基石,却没有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结合,就如同鲜美的食材被拙略的厨艺烹炒一样,会完全失去最初的美味。因此,抓住音乐要素只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需要怎样做呢?

1、分析该音乐要素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教学方法才最具有课堂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课堂常用的音乐课组织方式,比如视唱、律动、器乐等,也包括一些知名音乐教学法的方法,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只要是音乐教育类的教学法,无论是针对普通中小学教育的,还是针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法,都可以从中寻找利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学的要素。

使用不同音乐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实现音乐要素作用的最大化,一定要强调课堂效果。教师经常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展开后的效果。只有活跃、吸引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效果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结果。所以,对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并需要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的课堂效果做出预测。转换教师身份,从己身推及学生本体试想是否能够激发课堂热情,不断调整教学细节,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增加对音乐要素中传递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本体性的内涵。使音乐教学具有指引意义和厚重感

为音乐要素寻找到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只是为其配上了初始的外衣,只有增加其中含有的深刻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或音乐本体性的内涵,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加重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进而对学生的审美和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更深刻的意义是影响人们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观,让人们不断修正自身,体悟人生。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有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音乐具有导人作用,自然不能够体现出音乐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加深对音乐中传递的时代意义、历史厚重感及音乐本体内涵的认识,并融合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开阔教学思路

篇3

一 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心支持,甘南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甘南州中小学普遍开设了音乐课程,依据国家统编教材开展教学。但是,由于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本地区的发展速度缓慢,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面临基础差、教育观念淡薄等问题,特别是作为传统“副课”的音乐课程,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教育观念落后,音乐课得不到重视

在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音乐水平无法纳入有效考评范围,音乐课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和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学硬件设施陈旧,影响教学质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应当有专门的音乐课教室,并配备必要乐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硬件设施,但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并未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教室,但教学硬件设施陈旧老化,常年得不到更换、升级,导致音乐课教室无法充分发挥其专门教室的作用,制约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点

音乐课教学仍以教师领唱、学生跟唱或教师放录音供学生鉴赏等传统手段为主,受教学环境差、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音乐课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缺乏形式多样、深度互动、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

4.课程内容单调,未能突出民族地区文化特色

音乐课主要依据国家统编教材开展教学,但学生普遍盲目热爱、追求流行音乐,对乐理知识、音乐鉴赏等音乐素质教学内容兴趣不高,且教学内容中也未能有机融合本地少数民族音乐内容,未能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优势。

二 改善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现状的意义

1.有利于整体提升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因受到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人文环境的影响,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内地,而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落后就意味着人民整体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笔者认为,要提升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是根本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固然重要,但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加强普通音乐教育是关键环节之一,不可偏废。

2.有利于加强团结、构建和谐环境

音乐是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艺术门类,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应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的主题,通过一批好歌曲、好音乐进行正面引导,将民族团结观念根植在学生心中,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3.有利于发展和传播民族地区本土文化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其创造的形式丰富、特色突出的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艺术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弘扬民族音乐是民族地区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加强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力度,以中小学校音乐课堂为阵地,大力发展和弘扬本土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 提高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水平的对策

1.对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正确定位

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之所以称之为“普通音乐教育”,主要是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课教育,主要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的目的,所以,音乐教育在美育、德育、智育等各个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以高考为导向、以分数论英雄的落后的应试教育思维,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音乐才能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均衡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规定入手,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课准确定位。

2.保证对音乐课必要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

如前所述,音乐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乐教学也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借助乐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学校音乐教育得到顺利的开展,需要加大对其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相关教学设备,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每年都有固定的音乐经费投入,只有对音乐教育进行统一的规划,才能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兴趣

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扮演这重要角色,如果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枯燥,必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所以,音乐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公共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在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熟练掌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演示系统的操作等现代教学技术,多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趣味性,丰富教学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音乐教师还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创设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充分聆听音乐,并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性经验。

4.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特色

民族本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本地区,在本地区的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和认可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内容中适当地加入本地区民族音乐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加强对本地区风土人情的理解,更加热爱故乡,自觉地成为本地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笔者认为,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不等于完全脱离国家统编教材,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将本土民族音乐知识充实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去:(1)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注意知识点的结合,如在民歌鉴赏环节将本土民族音乐作为鉴赏重点;(2)通过专题的形式授课,如在一学期内专门设立一至两节课作为专题讲解本地民族音乐知识;(3)学校根据学校情况及地方的特色制定校本教材,专门传授本地民族音乐知识。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现状

当今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中音乐课程的开设与设置要合理化、先进化、科学化,要与社会接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仍然比较守旧、传统,课程设置单一,这就严重阻碍了那些渴望全面提升音乐学习的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比较单一、片面,与社会需求脱轨。

2001年,针对传统教育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弊端,我国展开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基础上,这种直接的移植和嫁接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而整体素质不强、综合能力差的局面。为此,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起,召集各级各部有关专家着手研制高等院校音乐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工作,2005年,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同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7年5月,教育部确定了44所高校作为实施《课程指导方案》和《纲要》的试点学校。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

二、当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若干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导向了两个方面:一、自以为本人在某专业上很优越而不愿从教,于是改行到了其他演职单位;二、到了中小学从教后才发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得太专一,故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音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学习,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目前,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当今社会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接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生只有具备包括科学文化在内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音乐人”。

3.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重技不重艺,缺少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一定要注重其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音乐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学科。音乐的学习确需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目前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缺乏能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1.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是不同的,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专业音乐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音乐专业教学体制,加强学生的音乐综合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师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

2.合理调整课时结构与比重,适当开设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选修课

课程结构的调整可通过替补、合并、增设三个途径去建立,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减少课时,进而合理分配课时和增加选修课。如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替代钢琴基础课教学,合并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基础和声与曲式与作品分析合二为一,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三合二,增设器乐选修课等。此外,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适当开设一些本地区的特色音乐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拓宽专业渠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音乐学专业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拓宽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全面型、应用性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赖以生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还处在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亟须大量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上的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完善音乐教学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修荣.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突出师范性特色[J].音乐研究(增刊),1996.

[2]钟晓玲.20世纪中国高师声乐教材的发展历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姜文锋,梁莉.论当前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紧密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4]王路.试析高师音乐教育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5]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篇5

1.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音乐教学设备是保障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国家级贫困县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多媒体音乐教室,上课多用黑板进行教学,少数具有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琴,且这些设备还有许多需要申请才能使用或已经坏掉的,而打击乐器以及其它各类乐器更是少之又少。90%的中小学校所具的教学设备达不到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对于音乐教学设备的要求,对良好教学效果的产生无疑是极大的阻碍。

2.音乐教育观念陈旧。

海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课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唱形式,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直至将一首歌曲唱会,一堂音乐课便结束。在调查中问及是否严格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时,有80%的教师选择:否,偶尔教课本外的歌曲。只有20%的教师选择:是,按照课本逐课教学。音乐教学应当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出现“随意”的教学情况。将音乐课定位于教唱课,与新课程基本理念相背离。

3.音乐教师业务水平难以跟上学生的学习需求。

海南省贫困地区任教的音乐教师基本为海南籍,这些教师教龄普遍偏高、知识更新慢、知识技能偏低、课时量大。在回答学过何种乐器时,有一半的教师没学过任何乐器,1/4的教师学过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学过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教师仅占1/4,表明音乐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偏低,且难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回答上综合课一般采用哪种方式时,仅有一位音乐教师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其余教师皆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法。这样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在上课时只能勉强进行课堂互动。教师的业务水平亟待强化提高。

二、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

1.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俗话说得好:根深叶茂,树壮果稠。贫困地区音乐教育的根基在于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备。国家和海南各省、市、区的相关艺术教育部门应当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解决教学设施配置不齐全这一问题。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海南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学会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的丰富校园文化。首先,该地区有一半的黎苗族居民,应当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其次,海南有许多热带仅有的植被,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这些植被制造成乐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创造性思维、还能创造演奏绝无仅有音色的乐器。

2.树立开阔的音乐教育视野。

利兰提过:“生命在思想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用深度、长远的眼光看问题。首先,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应当正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地位。其次,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师应熟悉“新课标”,能按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各个音乐教学领域,正视课外音乐教学活动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第三,各大媒体应当慎重选材,多选用健康向上的音乐。总之,音乐教育靠音乐教师教授出一堂堂优秀音乐课的同时,需综合所有外在的环境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并用深远的视野来对待。

3.以教师为核心推动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发展。

提高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学水平关键要素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相关部门严守教师招聘关卡,招收知识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综合水平强的音乐教师。第二,提供给任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机会,使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开展优秀音乐教师、教研员进课堂,为该地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提供“量体裁衣”发展建议。第四,积极开展音乐教师职业技能比赛。

三、结语

篇6

一、本次课堂大讲赛的优点

1.教师基本的音乐素养比较好

在听课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参赛教师都具备这些良好的音乐素养。如昆曲《游园惊梦》选段中教师的范唱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我们的田野》一课中教师创编的体态律动,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导入环节新颖自然

老师设计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而新颖奇异的话题,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引起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中老师利用我县正在演出的秦腔导入戏剧,过渡自然、更接地气。

3.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独特

教学环节设计紧扣主题,摒弃花架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培养。如欣赏歌剧《扎红头绳》选段时,老师打破以往常规教学资源选材的单一性,选用芭蕾舞剧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地刻画了喜儿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得更透彻。给听课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4.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使其情感得到共鸣与感动。如在教歌曲《我们的田野》时,老师用扇子创编舞蹈和同学们一起跳,既创设了情境,又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对本次活动的思考

1.音乐课教学不能忽视音乐要素的学习

其实音乐审美过程需要音乐知识和技能来支撑,否则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不能深入。因此,我们在上每一堂课时应坚持以音乐为本,注重音乐要素的学习,并将其作为音乐课堂永恒不变的关注点。

2.教学用语的“准确性”和教学用具使用的“必要性”

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而准确,简洁而精炼,在此前提下根据自身语言特点或幽默或生动或优雅或干练,否则会导致指令不明,导向模糊。

音乐课堂上适时的运用道具会增添课堂活力。如有的老师用架子鼓、镲、堂鼓等打击乐器,有的老师专为杨白劳的角色制作帽子,为喜儿准备红头绳,为黄世仁准备服装等,这些道具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一专多能、博学多才”是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

篇7

一、白牡丹一纯粹洁净源于理性的回归

白色是纯洁、干净的象征。这次的名师大讲堂,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音乐教学的理性回归――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让人感受到音乐课堂的纯粹和干净。

音乐教育专家吴斌老师在点评中谈道:“过去,在音乐教学方面国内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外的音乐教学始终关注音乐本身,不太关注音乐之外的内容。”很多老师一定会有同感,课改以来,听过无数的音乐课,总是觉得音乐课越来越与“音乐”无关,而是以“学科整合”或“拓展”的名义,过多地关注非音乐要素,音乐课成为了囊括天文地理、文学史学、风土人情等等的百科知识的普及课;多媒体过多过滥的使用,更是使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边缘化。

在本次名师大讲堂的示范课上,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对传统教学的崭新诠释,正如教育专家曹理老师在点评中所言:“所谓传统,不是陈旧,而是遵循了音乐的规律”。自始至终,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音乐在老师的心中流淌,他们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尽管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始终以音乐的思维、音乐的手段、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的问题。

走过纷繁,回归理性,运用简洁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干净”的音乐课堂上和学生分享音乐,那种纯净与自然,正如盛开的白牡丹。

二、粉牡丹――明朗和谐来自情感的交流

粉色代表着明朗、清新、活力。让音乐传递美与快乐,并且让学生平等地分享这种美与快乐,应该是音乐教学的要务。来自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的伍娜老师以她的感染力、亲和力,以及对音乐透彻的理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有效主导,营造了浓郁的教学情境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她的课堂氛围是那么轻松,学生的快乐是那么的无需修饰,让人几乎可以嗅到甜美与清新的味道。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你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请你放弃上讲台的机会。”伍娜老师以她真挚的情感、自然的态度,不动声色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她和孩子们共同的课堂活力四射而不失秩序,孩子们精力高度集中而又张弛有度,在她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

没有太多的渲染,不用过分的雕饰,在清新淡雅中绽放活力,如同怒放的粉牡丹。

三、红牡丹――成熟自信基于教育智慧的积淀

红色表达热情、成熟与自信。本次名师大讲堂的授课教师都来自全国各地音乐教学第一线,在银川的异地教学,给他们增添了很多的未知因素和实际困难,但他们传递给大家的是热情、自信、积极的信息,他们处变不惊、举重若轻。来自于他们在教学中点滴积累的教学智慧。来自于把音乐植根于心灵的精神力量。

来自浙江湖州安吉实验初中的胡萍老师对“课本”的独特解读,对音乐资源的深刻挖掘,引起了广大音乐教师的深刻反思;四川成都龙江路小学伍娜老师在回答吴斌老师的提问,“你所教授的音乐听过多少次”时。她脱口而出的“不下一百次”。足以让许许多多的音乐老师深感惭愧;深圳市北环中学的刘宏伟老师始终坚守的原则“音乐在任何地方停下来,你都能接着唱下去”,又将使多少音乐教师为之汗颜?

还有那些积极参加交流课教学的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体现在他们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来自银川本地的董丽华老师,亲切的语言、甜美的歌声、流畅的弹奏,以及介绍家乡童谣的那份自信与骄傲,犹如“沙窝雨”,滴滴落在每个听课者的心头……

点评专家金亚文老师讲到:“成熟的教学心理带来的教学气质,应该是音乐教师追求的目标。”这让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新的感悟,成熟的教学心理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厚积薄发、信手拈来。成功的教学,是没有捷径的,教学智慧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而在于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努力过程中永葆职业热情,在教学智慧的积累中培养成熟的教学心理,最终成就非凡的教学气质。这条道路一定不会轻松,但也一定会浇灌出最鲜艳的花朵。

植根于教学的热情,积淀于精神深处的自信,无须刻意便流露出的成熟气质,恰似争奇斗妍的红牡丹。

四、黑牡丹――透彻的教育发生于无言的心灵

黑色是稳重的,也是朴素的、毫不惹眼的,但在花中,它却是最稀少、最珍贵的。深圳市北环中学的刘宏伟老师,是本次示范课教学承担者中年龄最长的,“资格”最老的。在人群里,她朴实的形象让你无法想象她的辉煌;在课堂上,她不显山不露水的教学风格,让人几乎发现不了她的过人之处;在生活中,她的谦逊亲切和对年轻人的倾心提携,让人感觉不到心的距离……她的魅力,就蕴藏在她的朴实之中。

在《苗岭的早晨》的教学中,不用复杂的多媒体,不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音响材料、黑板、粉笔、钢琴、她不算完美的嗓音,当然,还有她真诚的笑容与完全投入的身心,就是教学的全部资源。然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那么丝丝入扣、流畅自如,短短45分钟,苗族飞歌的旋律便牢牢铭刻在学生的心里,在“花儿”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银川孩子,离开课堂时意犹未尽的歌唱,让苗族“飞歌”在他乡尽情飞扬。

“在朴实和传统中凸显创造性”、“堪称一线教师中的教育家”,是点评专家曹理对刘宏伟老师的评价;“不带剑的高手”,是听课教师对她的评价。这些评价,足以说明这朵并不耀眼的黑牡丹是何等珍贵。

“最光辉的人物倚立在简朴的门前,最透彻的教育发生于无言的心灵”,诗人里尔克的这句话,送给刘宏伟老师,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朴实而不简单,珍贵而不张扬,正是极品黑牡丹啊。

篇8

音乐教学 培养 节奏感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6-02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的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的拍击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于是,我决定将"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作为我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再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观点,我又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段,通过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

1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

2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2.1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2.2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3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篇9

关键词:对比教学;音高;情绪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45-1有感情的正确演唱教本歌曲是小学音乐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有效地抓好歌曲学唱,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课堂效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法指导学生学习歌唱教学的音高、节奏、情感等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小学音乐课堂中对比法的运用,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音高对比法

1.变化音的对比。以小学音乐教材《苗岭的早晨》为例。本课教学难点为熟唱、熟记主题旋律,唱准飞歌中的色彩音降mi。如何让学生准确了解变化音即色彩音的含义、感受色彩音的变化、掌握变化音的准确音准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教材中谱例为:

在教学课中第一个环节感受歌曲时我就让学生注意到歌曲此处听起来与以往的歌曲有什么不同,顺势导出歌曲飞歌的特色点和本课新学音乐知识变化音。接着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将曲中“b3 ・ 2 1 6 ”与“3 ・ 2 1 6 ”板书对比。同学们以直观对比发现两者间只多了一个降b。作为教师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立即将“b3 ・ 2 1 6 ”与“3 ・ 2 1 6 ”在钢琴上分别弹奏模唱,令学生能清楚辨别两者的不同之处。接着教师出示变化音的含义和演唱技巧,让学生们来模仿演唱。也可以单独把“b3”和“3”抽出练唱。这样学生就真正能理解掌握“b3 ・ 2 1 6 ”的准确音高关系。对于变化音的另外一种“#”记号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讲解,但不予做过多解释,在以后课堂中遇到同样问题也可以用对比法快速准确的让学生掌握。

2.不同音的对比。以小学音乐教材《乃呦乃》为例。这是一首湖南土家族风格的歌曲,所有的用音只有三个:do、mi、sol,但其构成的旋律却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给人清新之感。当学生们初学这仅有三个音符为全部的歌曲时总会觉得歌曲绕来绕去很难清晰准确把握歌曲的走向。这时当然也应该用到对比法。教材中谱例为:1=D 2/4

5 35 │ 5 31 │ 5 5 3 │ 5 31 │1 3 3 │ 5 3 5 │ 5 3 1 │……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强化本曲的主干音:do/mi/sol.把这三个音的高度音位画在黑板上,从高到底分别为sol/mi/do。接着在钢琴键盘上敲击这三个音分别让学生与眼中所看到的音位联系起来,再用手分别摆放于头肩腰。在演唱错误时比如“5 3 5 ”与“ 5 5 3”立刻画出他们的音准走位图和让学生对比着演唱。

二、节奏对比法

1.音乐符号的对比。以小学音乐教材《踏雪寻梅》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能在演唱中充分体现歌曲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分析与表现歌曲。以连音与断音的比对为例。歌曲的谱例为:1=bE 2/4

3 5 5 0│ 2 5 5 0 │ 3 5 5 0 │ 1 1 1 0……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从理论上讲清楚顿音记号的含义,然后运用节奏对比法可以分别对比演唱有顿音和无顿音的效果,让学生明确感受到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模唱。通过互动实践,使学生准确掌握顿音的演唱要领。

2.不同节奏比对比法。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艺术第一单元的活动《做做游戏、练一练》中有这么一个节奏唱读谱:

X X X0X XX │ X X XX X0X X│ 0 X 0 X0 XX……中学生比较容易唱错的是把“0X XX”唱成“ X XX”教师就应该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分别唱读这两个旋律和节奏,从而使得学生不但能从听觉上区别这两种不同的节奏,而且从理论上掌握前十六和后十六音乐节奏的正确唱读方法。

三、情感对比法

俗话说先有情再张嘴,因为情和气是相关的,有气息,音准也就容易把握。因此,歌唱时的情感激发尤为重要。只要学生入情入景了,便会有很佳的情绪状态,腔体的打开就会很积极,音准也会随之好起来,歌唱也自然会很生动。

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在演唱的时候打不起精神,也许因为不自信怕自己演唱不好所以没用心去唱,也许他们不能理解作品的意境不会去唱,也许他们不够明白加了感情会唱得更好听所以不敢去唱。作为教师就应该时刻保持辨别学生演唱效果的状态,运用对比的演唱方式唱歌,让学生认真听并仔细辨别是一个不错的好点子。在教师的循序渐进下引领学生融入歌曲感觉,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演唱状态。

篇10

【关键词】改进;美育教学;审美素养;人文素养

一、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二、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三、如何更好的运用音乐课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音乐教育,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课中歌唱是音乐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大多数音乐课都是教唱歌曲,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有的老师就很少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一学期学完了,学生都会唱了,但是几乎没人知道这些书本上的歌都是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创作思想等等,没人知道,就好像古代的一个成语“人云亦云”。照此下去,音乐课的作用也就少之又少,而国家早就提出的素质教育更是无法真正的实施。尤其是对于孩子们,当他以后每听到一首自己认为好听的歌曲想学的时候,也不管歌里到底唱了什么,就只管学了,这还不算,更有甚者,接触不健康的歌曲,从而模仿歌词的内容,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那才真是后悔莫及了!而追根到底就是缺少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不能正确的分辨好的音乐,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地歌唱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歌唱教学要面向全体,并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也给每个孩子带来欢乐和愉快。

(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歌唱

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例仿编歌词、根据歌曲创编动会唱这些歌也就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应当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四、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五、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教育是与美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认为,小学艺术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本素质,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培训教育。但是,小学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艺术素质?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是小学艺术教育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得于我们对小学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促进小学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光有思路不行,重在执行,重在实效,重在发展,重在评价。要有一盘棋的思维,在摸索中前进,不断创新,合理配置我校艺术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样一定能开创具有国光特色的艺术教育新风貌。

【参考文献】

[1]《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