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管理网络;队伍建设;德育评价;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结合多年德育工作的实践,就小学实施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健全德育管理网络,落实德育目标任务
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发展大局,学校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以“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管理网络。要根据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德育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方案,详细具体安排德育工作。要加强德育工作督促检查,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校确定了“追求真善美,培育有智慧、明是非的阳光学子”的育人理念,提出“以真求真、以善扬善、以美育美、以爱育爱”的落实路径和措施。在全校开展“真善美在课堂、在校园、在校外,真善美在语言、在行动、在礼仪,真善美在教师、在学生、在家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系列活动。从“弯腰捡起一片纸”“随手拧紧水龙头”“不闯红灯文明行”“在家我做小帮手”等细节入手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基础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队伍。班主任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能组织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们的做法:(1)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如开展“读书点亮智慧人生”“放飞心灵,成就梦想”等为主题的班会课观摩,让班主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开展思品课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每学期我们都安排1~3节思品课的观摩教学,组织班主任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模式。(3)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每学年除有计划地送部分班主任参加外地培训外,学校政教处还按月开展班主任培训,培训做到月月有主题、有点评和反馈、有实效。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德育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长春52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价:(1)引入学生标志性发展评定卡评价、班级捆绑100分评价、课堂优化评价、等级评价和积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都注重及时性和激励性。等级与积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有实效。(2)改变了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从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实践与操作素养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4)学期末通过评价平台,对所有学生一学期来的思想表现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等级,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予以通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系统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学生德育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进,提高了德育评价的实效性。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
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德育多元化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生源复杂,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混杂,还有外地来做生意、打工者的子女,也有父母都不在身边在校外公寓寄宿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仅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立了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点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家庭以及公寓寄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篇2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美育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使之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进而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一、美育应与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相结合,提高孩子判断美、识别美的能力
首先,美育要与德育相结合,挖掘孩子道德美的因素。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热爱自然与生命教育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班队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活动和成长空间,让孩子在广泛接触不同事物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对美做出正确地判断,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孩子对美的认识与理解问题。
其次,美育要与教学工作结合,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美、理解美。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贯穿于德育和教学之中。孩子们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各科教学都和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美的存在,对美随时做出判断。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考虑诸多美的因素,诸如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愉快合作、积极探索、切磋研究、坦诚交流等 ,都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努力与协作的和谐美。同时,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寻找各种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所经历的成功的体验,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感受。让孩子认识到获取知识的结果是美,而探索知识的过程更美。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再次,美育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让孩子真正了解健康心理的表现特征。由于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因素,使得有些孩子表现出非正常的心理倾向,集中表现为:儿童成人化、自私利己、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占有欲强等。根据这些现象,美育要紧紧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对策,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孩子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融入群体。让学生懂得阳光热情是美、关爱他人是美、宽容大度是美、谦虚和善是美等,让学生学会施予与感恩,学会尊重与关爱,使孩子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真正理解健康美的含义。
二、美育应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维护美和传播美的能力
美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就是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使家长承担美育的责任,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空间。家长要努力在家庭和睦、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民主平等等方面作出努力。学校也有义务、有责任引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实施美育,使家庭真正起到美育阵地的作用。学校可以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抓好日常家庭教育,同时定期以某一专题组织开展有益活动,强化家长的美育意识,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努力,建设健康家庭,使孩子在美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美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就是利用社会所提供的教育大环境实施美育。学校要有效利用和挖掘社会中美育的资源,以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情感世界、认知范畴。学校可以组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设定各种主题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社会中美好的一面。重要的是让学生将现在的行为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地联系起来,包括自己的理想、志向、思想道德、行为品格、文化知识等,让孩子从小懂得那些美好的、优秀的品行、丰富的文化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立足社会的资本。使孩子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感知和认识社会,提高孩子发现美、创造美得能力,鼓励和帮助孩子建立维护美得信心、传播美的责任。
三、美育应与孩子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孩子追求美的欲望和热爱美的情感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反思对自己的行为有个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自己明确调整和改进的方面与方向。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学会把握自己,明确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满意、让别人乐于接受等,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美”起来。
再次,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给自己定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定出目标的内容、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等。通过学生对自身美的培养与完善,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追求美的欲望与热爱美的情感,让学生最后懂得美的深刻含义:学会尊重与欣赏、学会施予与感恩、学会关爱与宽容,将孩子人性美真正地挖掘出来,用一颗美好的心灵构建出美的生活、美的世界。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依照美来实施教育当然更有效。因此,美育大可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见,实现深刻的教育变革,在合理调整教育的宏观结构,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确保素质教育的落实这个前提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美育。因为唯有美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对美育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教育科学发展指导美育工作,真正让美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篇3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环保意识的研究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环保教育也不例外。环保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认识环保教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的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
2、确定综合发展的观念
环保教育的着眼点不仅看学生的环境道德发展,而且要通过环保教育促使全面发展;不只看他一时环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着眼于他长远的发展。
3、贯彻系统教育观念
学校要把环保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实施环保教育。从教育者方面看,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环保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负起环保教育使命,言传身教,创造一个教育环境。从制度方面看,要形成一个管理系统。从环保教育内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环保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深化。
二、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是新兴的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中小学的诸多学科又都蕴含着环境教育因素。因此,应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各学科泛出"绿意",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1、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因此,学科渗透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现行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确立以自然科学为主、团支部、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部分班主任和具有科研型教师参与的少而精的环保阵容,集思品、地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学科为主研学科,然后再扩散至所有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遵循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获得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
2、编写校本教材,深化环保教育
开设环境课程和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是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在获得一定的环保知识后才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我们拟分别在本校不同年级、利用每周的研究课开设环境教育,我们开设环境教育课,并从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建构学校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并充分挖掘本地所蕴涵的环保教育因素,组织教师展开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知识、数据、事例和故事,提出一些治理环境的方案和措施,确定各年级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环保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能直接让学生学会辨别身边的发生的是不是环保的行为,是不是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环境教育课程教师经常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探索校本课程有效的教育手段、方法等。教学中坚持基础性和系统性,小课堂和大课堂、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运用各种媒体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主题活动,营造环保氛围
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意识渗透外,还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以“学生个体——班集体——校园”为主线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保护环境的应有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1、环保知识宣传与竞赛
充分利用学校局域网、广播、厨窗、校报等手段,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老师联合,开展“环境问题与环保知识”专题讲座;邀请环保机构、环保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聘请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安排相应的专题讨论会、“环保知识”竞赛等;由学生会、政教处组织开展“我是地球小博士”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等,并由信息学科老师牵头举行绿色网页制作大赛等。
2、参观访问与社会实践:充分整合社区环境教育资源,多渠道地丰富环境教育内涵,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开展多种环境实践的课外、校外及社区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通过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加快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进程。如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学生走上街道、走进社区、参观工厂等,目睹一些环境问题与生态环保方面的操作过程,开展环境污染的具体调查、考察、分析,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研究性调查报告,提出可行性方案,并针对目前学校环境建设提出实施建议。
篇4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本文对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的意义、途径等进行阐述,力求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过程 情感体验
课程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然而,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体验教育观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带来的后果也日益引发教育者的探索。实际上情感体验的教育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知识获得的动力基础;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识字习文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其言语能力,它还应该注重发挥文本在情感上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功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的鼓舞,产生情感的共鸣。本文拟对如何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作了点粗浅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情感体验的定义
什么是情感体验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胜华教授认为“可以把情感体验概括为个体对外界某种事物引起的特定情感的主观感受。可分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并举例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痴迷状态就可以说该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是相当积极的;另一个学生提起学校就感到害怕,不愿意去学校,表明该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是比较消极的”。笔者也就是基于上述对“情感体验”的阐释来理解其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情感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一位没有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1.用情去感知。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
2.用心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化,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3.用情去悟理。
语文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义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
4.用心实践去丰富体验。
学习了课本知识就应该付诸行动,这是当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学习《养花》一文后,使学生从老舍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曾记得我在读小学时,老师安排劳动课每人在校园里种一棵树,自己负责挖坑、浇水、护理等,看着自己栽的树活了,发芽了,茂盛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类似这种绿化、美化校园的实践活动值得推广。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去下功夫,开发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以及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的图片、影片、增加学生反思、想象的作业等。
5.教师对学生学读过程中独特情感体验的态度。
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这是教师教学理念中“价值观的转变问题”,是教师对学生体验的态度转变问题。情境合作与双向建构的教学观(朱文芳)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个方面,以学习者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在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感悟思考的过程中,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情感经验不同,由文本信息所引起的情感反映自然不同,这是客观存在──是这样也可那样也可的问题。教师应该承认客观存在,对学生个性化的有差异的体验给予认同、尊重、珍视,而不应该以“权威”或“理性”来排斥。这样珍视的态度(包括同伴的激励认同),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去体验,为独特的体验而快乐。
关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独特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策略:“朗读和默读”──静下心来默读细思品味,带着感情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读书,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实际从而获得有个性特点的体验;“引导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交流自己对感兴趣的人物、事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尊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等。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问题。
1.注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动机。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投入真个身心。这时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反之,主体──学生对认识的主体漠不关心,无所谓或反感,也就无所谓独特,不能进行积极地自我建构,因而不能出现预期的体验。
2.将多种策略相互融合。
前面提到了体验情感的几个基本阶段和几种教学策略。这些只是我们为了研究而进行划分,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认识到他们原本相互交融存在的特点,注重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方法;质量观
要深化素质教育,就要从小学基础抓起,小学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加以培养,以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之需要。作为小学最主要基础课之一的小学数学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性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这此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借助这些方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篇6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其主要的途径包括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开放的语文教育;组织课外活动,实施开放课堂等。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发展,标志着这是经济时代的来临,这种体制是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不仅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的性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切实转变作风,设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
要想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实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原有的陈旧教育观念,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思想。一般来说,教师要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来认识和理解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危害和不足,要充分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突破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多样人生的不同的鲜活的生命,应试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学生将学习考试归结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学习的成功,归纳为考试的成功,而考试也是有选拔性的考试,最终只有少数部分同学通过考试,大部分学生的成为学习的失败者。对学生的心理,情感都造成很大的伤害,也必然会否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科学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让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让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成长中,逐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在各行各业中,做出适合自己的成就。
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够易学深涧里平等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中与教师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是教师职业最高尚的地方。教师能活一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与教师的教学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信任老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容易犯错误也是难免的,犯错误了,教师应该批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但教师批评学生过后,就应该鼓励学生不再计较学生的错误,师生在和谐的关系中相互促进和成长。
三、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开放的语文教育
语文属于一种人文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脱离实际的语文,也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因此语文的内容中时代的气息是很浓的,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程设施开放性的教学,让教师的语文教学不要局限于课堂。小学语文课堂要立足教材走向社会,从社会大环境中来汲取营养。小学语文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涉猎各种不同的领域,让语文的学习成为大语文的学习。
四、组织课外活动,实施开放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实施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同时,教师要注重课外活动中的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与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一系列的读写等活动。在活动中,小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展了不同的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成为一体,让学生过上快乐的学习生活。
篇7
关键词: 学校;高效德育;实践途径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党和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德育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被不断更新、推进,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不高,也是困扰大、中、小学教育的顽症,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成为了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学校德育要摆脱当前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困境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问题,不断进行德育创新,把握德育的方向和本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美国著名女教育家诺丁斯教授曾说过:“如果按照数学方式处理道德教育的话,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德育无定法,以下是笔者对学校有效德育的实践途径的初探。
一、 破除师道尊严,教师要俯下身子做好“人师”
教师应成为关心者、榜样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古往今来,教育和教师在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教师,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为了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该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朋友。教师不应有任何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应该通过对学生的爱使学生乐于接受来自教师的道德影响。特别是在我们这种体育运动类的学校,教师、教练更应该以身作 则,热心帮助学生学好功课、搞好训练,努力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在学生做得不周全的地方给予正面引导,给学生提供表达诉求的机会,对学生的见解给予正确评价。当诚实、尊重等道德价值观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尝试将直接的道德教学与好的教育案例结合起来,以更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中,应努力发现、肯定并发展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和优势,创造条件与机会使学生接触并解决社会道德问题,加强和他们的沟通,促进其思想进步。同时,教师要淡化职业意识。关心者不一定都是教师,但是教师则必然应成为关心者。教师在作为关心者时应完全沉浸在与被关心者的平等交流中,不必以教育者的训导姿态对待被关心者。德育不一定局限于教室,而是应该与整个社会生活时空一致,随时随地,就地取材,不坐而论道。
二、增强责任感、荣誉感,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的活动。德育作为一种培养、发展人的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其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体。班级内部的道德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班级内部的道德交往很重要。缺乏道德正能量的班级反映出学生关系不融洽,有团伙,学生语言不 文明,常常互相叫绰号,等等。让学生 感受到自己是集体成员,应对集体负责,增强责任感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班级内部的道德交往日益健康、积极向上,继而使整个学校的道德交往焕然一新。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为班级做贡献,使学生具有争做有价值的成员的光荣感。为此,班级还应建立相应的规则,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对于孤独、不关心班级的个别学生给予单独的思想教育。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关心”的活动,会使德育的实现效果锦上添花。例如,可以让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一起工作,让学生学会修理门窗,维修破损的教学用品设备,保持学校体育场、训练场的整洁卫生,让学生参加厨房、办公室工作以及在教室里做教师的助手,等等。通过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实践的目的不是培训职业技能,而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
三、建立积极的班级道德文化,教会学生和谐共处
学生冲突问题是学生经常面对的道德问题,特别是对于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冲突是社会性的,有的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学生主、被动卷入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冲突,教师都不应该采取回避态度,可以把针锋相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讲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做出符合道德的判断。让学生学会处理和解决这些冲突,也是学生深度接受道德教育的机会。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道德教育。
(1)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反复讲授解决冲突的正确途径。
(2)充分利用班会的契机,让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并树立一种冲突可以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的信念。
(3)当学生运用新学到的方法解决冲突时,教师应该视其必要性随时参与,给予指导。
(4)肯定“先进”,鼓励“后进”。在学校活动场所,安排一些自控力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或“调解人”,参与调解一般性冲突。平时教师还要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培训。
(5)对于班级中的严重冲突与斗殴事件,教师应该亲自处理。
(6)帮助学生逐步减少冲突,并且尽量使学生能在没有外部参与条件下自己解决冲突。
四、建立积极的校内、外道德文化,学校、家长和社区联合,共同实践德育
(1)在学校,校长应作为道德和学术的领导者和主心骨。明确学校的工作目标,制定德育策略,吸引家长支持和参与学校工作,通过与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切磋来形成校内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学校应给学生创造机会熟悉本班级以外的全体师生,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利用全校大会增强整体意识,保持良好的学校体育竞技队伍;学校还应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道德交流,给教师提供在一起研究教学问题的时间,鼓励教师参与集体决策。
(2)在家庭,家长应该认真、充分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多和孩子谈心、交流和引导,尽量减少电视、电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多关心、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积极学习,用理智有效的方式实践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家长还可形成家长联络网(家长学校),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德育问题。
(3)在社区,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宣传媒体等手段强化道德价值观。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性、不平衡性、阶段性,所以有效德育的实践需要有选择性,要多样化,需要我们教育者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以及对自己未来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 (英)Elizabeth Holmes.教师的幸福感 [ M ] .闫慧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 ] 仇忠海,戚业国.人文・ 德育:将德育根植于人文沃土 [ 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 (美)Robert J.Nash.德性的探寻: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 [ M ] .李 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快乐教学;有效途径
在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快乐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时要坚持建立在小学生的实际感受与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确立快乐教学的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可以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这样也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不高。且在长期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喜欢自由地玩耍与学习,而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学生的天性得不到释放,还会产生对教师的不满,这样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严重的还会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最终就造成学习质量不高。
而快乐教学法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活化语文课堂,且在实际教学中融入游戏与绘画等方式,还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理解能力。同时在快乐教学法中可以有效完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师生关系的更加融洽。而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这种情势下跟着教师的脚步来学习语文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压抑与枯燥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效,还会促使学生不再愿意学习语文知识,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都是与新课改相背离的。且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打消,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这样也就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因此,将快乐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转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凸出学生的主体性。此外,采用快乐教学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实现思想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双提升。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小学教学阶段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相关调查可以看出,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出愉悦的感觉。因此,在采用快乐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保证快乐教学的顺利实施。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可以将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次,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发表对生活的实际看法。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以生活实际为素材,进行写作,以此来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烘托出课堂的学习氛围,并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快乐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语文知识,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要积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1.有利于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的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其教学基本任务的最终目的就是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正常的成长和发育,并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对体育基本术语、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进行初步的掌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而学生掌握体育基础技能、基础术语以及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体育理论的教学与实践。但是,从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来看,体育教师只是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教授特别注重,学生就对技术动作单纯地进行模仿,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不注重。因此,造成多数的小学生不知道学习体育的目的,对体育的科学知识极其缺乏,甚至有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看法和认知不正确,从而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降低。所以,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和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育学习的锻炼,使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能够有效地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2.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在小学体育理论教学中,有很多的体育教育内容和道理,如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合格公民的道理、运动中如何保护自己以及运动后的注意事项和如何做恢复训练等内容都包含在体育理论知识中。比如,小学生对一些活动的比赛规则进行学习,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就能有一个良好的体育道德,而且在社会中也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全面的体育健康知识理论及实践,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身体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理论实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1.以游戏的方式引入理论实践
现在的小学体育教育,其教学方法基本都是体育教师对体育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进行讲解,再亲自示范动作,然后学生跟着体育教师所做的动作来模仿和练习,不但教学方法单调,而且就算在教学中讲授了体育理论知识,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不能记住其要点,且其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不能被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时采取游戏的方式将理论实践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小学生乐于做游戏,比如,在教学生前滚翻的理论要点时,可以采取猜谜语的方式进行,教师将题目“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说出来,然后让学生猜,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理论实践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对于所学习的体育知识更加容易接受,并牢记。
2.多开展小型的体育知识竞赛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好胜心是很强的,而且喜欢听到老师对自己的夸赞和肯定,所以对于小型的竞赛他们就一定会去参加,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可以将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地利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全年级的体育知识竞赛,在知识竞赛中选择那些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强调的体育理论知识作为竞赛的题目。如“如何进行快速跑的动作”,针对这一题目,竞赛中不仅要求学生将动作概念和要领一一列出,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将动作示范出来,教师根据学生所作答和动作示范来给出相应的分数,并将其中不足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改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小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实践,而且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对理论知识进行了掌握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理论实践的效果。
3.加强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培养
篇10
健全德育管理体制,制定各级德育工作计划,确定对师生的常规要求,定期进行德育工作的检查、评比。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取得实效,保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二、重视文化课教学,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夯实知识基础
充分认识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克服“职业中学的教学主要是围绕‘职业’抓好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文化课质量的高低无所谓”的错误认识。文化课既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进人社会以后借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为他们学好新知识扫清障碍。要加强文化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既要体现职业学校的“职业性”特点,又要照顾到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实际。文化课教师应着眼于强化本学科的应用功能,根据不同专业对文化知识的特殊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在教学要求上有所区别。
三、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做到技能训练内容课时化;把课内训练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把平时训练与技能测试、技能竞赛结合起来,做到技能训练形式多样化;争取用最新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做到技能训练手段现代化;请劳动技术部门对学生的技术等级进行考核,做到技能考核规范化。
四、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四个结合,即:坚持传授知识与启发思想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共性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传授与导学相结合。要在教师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