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研究现状

篇1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

1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共同点

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2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差异

2.1站在新角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2.2面临新环境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3线索更复杂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2.4涉及的范围更大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2.5审计技术更现代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2.6审计流程更长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

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者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导致的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生产构成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或紧急状态,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这些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等特点,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巨大损失,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给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带来巨大威胁。公共危机管理是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积极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灾后恢复和监督等管理行为的总称,由政府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公共危机审计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危机审计的定义 公共危机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构和人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在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反应和恢复等各个阶段,对被审计单位公共危机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以促进被审单位有效履行公共管理责任,实现信息公开透明。

(二)公共危机审计的理论依据 一是受托责任理论。该理论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当受托责任关系确立以后,客观上存在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的需要,其本质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对于公共危机审计,审计机关在接受社会公众的委托之后,承担者监督灾难救助款物合法合理使用的责任,也就产生了公共危机审计的需求。通过危机审计,审计机关一方面监督和评价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对财政拨款和救助款项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有关救助款项使用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从而保证信息透明和社会稳定。二是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管理模式,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浪潮。该种模式是在公共责任与顾客至上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以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职能和合法性。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集中于政府管理的效益性,它要求审计机关在危机应对过程中,致力于对风险的重点关注,督促有关被审单位通过对有限的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最大程度的效果,并要求审计机关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私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集思广益,共同致力于公共危机的管理和应对工作。

二、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实务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成立之始,审计机关就陆续地开展了公共危机审计工作,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为其提供实施依据。如1993年《审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1996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对社会捐赠资金审计实施办法》对《审计法》的第二十四条均做了细化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对接收、分配、使用和管理社会捐赠资金单位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审计报告做出了基本规定。《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亦明确指出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实行全程跟踪审计。这不仅将公共危机事项纳入审计的范畴,而且明确了具体的审计实施方式。

(一)1998年抗洪抢险审计 1998年夏秋季节,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做好抗洪抢险任务的同时,积极展开对救灾款物的审计监督工作。审计署先后通知,要求对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等部门、单位接收、管理、分配捐赠款物的情况进行审计;同时要求地方审计机关加强对救灾款物的审计。湖南、湖北、江西各省审计部门根据审计署的通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审计探索,如采用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审计方式,实现对救灾款物的全面审计;全省上下贯通、及时反馈审计信息,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成立监督小组,增强监督合力等。

(二)2003年云南大姚抗震救灾审计 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云南大姚相继发生了里氏6.2级、6.1级地震。2004年3月18日到4月30日以审计署社保司司长为组长、由来自昆明特派办、长沙特派办等6个单位的22名审计干部组成审计组,对大姚县及其他一些县区接受救灾款物的情况开展了审计。通过反复核实证据和深入灾区现场,查出了部分、管理渎职等损害受灾群众利益的问题。2005年4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大姚地震审计结果,披露了未及时下拨中央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等不良情况,要求有关被审单位进行整改,将有关违法违规人员移送司法部门处理,并建议云南省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管理机制。

(三)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审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有关救灾抗灾工作陆续展开。为确保救灾款物的合理管理、发放和使用,审计署在事发后短短数天之内就成立了由审计长任组长、两位副审计长任副组长和有关司局长为成员的抗震救灾款物审计领导小组,并派出3个督导小组到审计一线督查和指导工作,对抗震救灾款物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同时审计机关注重同政府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和配合,实现了监督与管理的并行,共同服务于抗震救灾大局。审计署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网址,还专门开通了一条免费长途举报热线,接收社会各界人士对发现的挤占、挪用、贪污、侵占、浪费、虚报冒领救灾款物问题的举报。至当年12月31日,审计署了4次审计公告,除第一次审计公告外,其他审计公告中都表明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此次审计在地震刚发生不久即刻展开,将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并对救灾款物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有媒体称,此次审计是“国家审计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跟踪审计工作”。

三、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实务现状评价

纵观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危机审计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审计水平不断提高,审计质量越来越有保障。但我国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法律依据不够健全 我国有关公共危机审计的法律法规多为分散的个别条款,这些规定为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支持,但还存在下列不足:规定条款过少,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匹配性不足,无法形成有力的制度支撑;规定内容笼统,与开展非常规性的公共危机审计的需求相比,其可操作性程度相差甚远;规定范围过窄,局限于基金、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对捐赠物资审计也是笼统概括,未能涉及绩效审计;规定被动应急,针对特定非典、地震等危机事件,被动出台临时应急性通知或文件,提出开展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缺乏强制性、延续性、前瞻性和一致性。

(二)审计组织机制不完善 审计机关的工作安排具有临时应急性,缺乏前瞻性、规范性、预见性;审计机关与司法、纪检等部门的协调联动较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功能;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利用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组织和配合审计工作的有力展开。

(三)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审计小组往往是临时组建,审计小组成员在意识上缺乏对突发事件特殊性的认识,在平时缺乏应急审计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训练,在审计中不得不面对被审单位陌生、恶劣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会面临诸多困难,导致较大的审计风险。

(四)绩效审计理念滞后 审计机关对危机事件审计仍旧以财务审计为重点,以查找救灾款物流转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为目标,尽管审计中已经开始注意从机制、体制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但对于救灾款物的实际使用效果、对被审单位的管理制度、对危机管理的整个运行机制关注较少,审计的覆盖面狭小,审计结论的建设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在程序方法方面,由于危机事件紧急,审计小组往往在未进行审前调查、没有评估审计风险和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制定审计计划,导致审计工作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审计事项的考虑也难免欠缺周全。就技术方法而言,传统的以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为基础的审计模式,恐怕难以在危机审计中得到有效贯彻,也并非能得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所以在审计人员面临挑战;现代审计以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为主要辅助手段,而在危机审计中,面对危机事件事发后的待处理和审计事项,审计人员要利用自己的职业判断筛选合适的审计对象,其中难免收到被破坏和损毁而导致收集证据的不利影响。

(六)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 审计机关在危机事件中表现的临时应变,使得他们未能对这种突发事项缺乏日常的警惕和关注,导致危机发生时审计工作安排上较大的盲目性与被动性;由于危机审计主体目前仍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参与较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整体力量的联动作用的有效发挥;群众参与线索举报的激励机制不足,审计工作量较大,而对审计工作的经验总结不够广泛深入等等。

四、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实务改进对策

基于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开展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应采取如下解决措施。

(一)建立公共危机审计法律法规 鉴于公共危机审计的特殊性和所具有的重大社会影响,在远期规划中,应研究制定《公共危机审计法》,为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实现与其他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的相互协调,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在近期规划中,应研究制定《公共危机审计实施条例》,明确审计的职责和权限,强化审计责任追究机制,确定审计效果评估标准,为公共危机审计法的制定提供经验基础;在当期工作中,应抓紧制定《公共危机审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明确公共危机审计的目的、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为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二)健全公共危机审计组织机制 首先协调好审计机关与政府的关系。在危机审计中,要及时与政府沟通,以了解危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作为审计工作的参考,审计机关也要及时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情况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汇报,以听取有关指示,同时通过呈报审计成果体现审计机关工作绩效,获得政府更多的肯定与支持;其次审计机关要协调好与纪检、监察、财政、民政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建议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以做好应对危机的工作准备,同时审计要与其他部门之间保持及时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共同合作努力来实现危机的顺利解决;再者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优势。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另外审计机关还要协调好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新闻舆论,主要面向广大社会人群具有巨大力量,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公众对涉及切身利益的信息需求逐渐增强,通过及时公布危机审计信息,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危机进展状况,还能增强对审计机关和政府的信任。

(三)提高公共危机审计人员素质 为进一步充实危机审计人力资源,选拔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善于沟通、知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有利于保证审计工作实现专业分工,审计人员各展所长。关注和重视危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实务的日常培训,锻炼他们的工作熟练度和对危机审计执行工作的敏感度,尽可能的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实施审计人员定期轮岗、交流,使审计人员有机会接触多行业审计,拓宽他们的审计视野,不断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为应对危机审计中来自各方不同的挑战做好充分的经验准备。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危机审计演练,对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供解决方案,以此不断检验和提高审计人员的应急能力,逐步提高审计人员临时应变的能力。

(四)树立公共危机绩效审计理念 美国审计署在2003年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照客观标准,客观地、系统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独立的评价,对前瞻性的问题进行评估或对有关最佳实务的综合信息或某一深层次问题进行的评估,其目标一是评估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是评估内部控制、法律和其他规定的遵循情况。对照该项定义和目标界定,我国目前所实施的救灾款物跟踪审计,更多关注的是对法律的遵循情况,远未能达到对于危机管理这一“项目”进行绩效和管理方面的评价,也未能开展危机预警这一“前瞻性问题”的评估,同时也缺乏对于行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典型经验这一“最佳实务综合信息”的评估,绩效审计的理念未能在现有的公共危机审计中得到体现。《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说明在公共危机审计中贯彻绩效审计的理念,不仅仅是国外经验的简单借鉴,而是我国审计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五)改进公共危机审计方法 审计机关应开展对民政、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的日常调研,在促使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同时,注意收集相关应审资料,做好平时资料储备;建立基层审计机关零时报告制度,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危机状态和相关信息,为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资料基础,同时根据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及时调整审计工作方案;针对危机审计手段落后的实际,审计机关应尽快开发危机审计专用软件,并结合采用远程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针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相关资料被损毁的状况,审计人员在更多地采用现场核实、调查、询问等取证方法的同时,还应将审计关口前移,促使被审单位在危机管理开始,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救灾款物管理的效率、效果,将重大错弊和损失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前提是将相关成本控制在被接受的范围内。

(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建立公共危机审计公告制度,通过制定危机审计公告准则,对公告主体、公告内容、公告时间、公告范围、公告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为审计公告的规范化、统一化的出具提供标准。建立公共危机审计案例库,不断进行审计工作总结,为审计人员培训提供素材,为审计工作实施提供经验参考。明确和深化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要认清我国审计信息化滞后的现实,认识到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结合对危机审计的认识和了解,探索公共危机审计实现信息化的最佳路径。针对危机审计手段落后的实际,审计机关应尽快开发危机审计专用软件,通过快速和精确的数据分析来增强审计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审计跟踪的主动性和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并结合采用远程审计技术,突破审计空间环境的局限,实现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创新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方法,为审计信息化工作提供支持。我国已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救助中使用了GIS等先进技术,可以在此基础上仿效国外的做法考虑将GIS、RS等技术方法应用到相关的灾难救助审计中去,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充分的证据资料,将该技术获得的电子资料直接或间接应用于审计评价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系审计署2010年至2011年度重点科研课题“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审计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0SJ0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3

关键词: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环境保护愈来愈备受关注。特别是党的十提出了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的资源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中国的中央以及各级地方财政对资源环境的支出的力度也不断加大。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是中国的各级财政为了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专门拨付的资金,政府旨在通过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资源环境保护做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他的目的就是该项资金的使用必须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运用其对完善中国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提升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政府旨在通过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资源环境保护做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这同时也为各部门怎样良好的利用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就需要加强对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必须促进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用款单位严格对该资基金进行规范管理审核,才能确保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安全、高效使用部门可以遵循国家的相关法规来运用和规划好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该项资金对完善中国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中国民众生活质量的作用。

一、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在中国的很多省市已经全面展开,各地的资源与环境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保护。同时,各省市审计局都高度重视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也已经开展了起来。各个省都纷纷派出优秀的审计小组开始到具体定点出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在项目构建之后,应该积极进行验收,而某些项目实施单位对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不够了解,不能积极地配合组织验收项目,导致一些资源环境保护专项项目可能竣工多年但还是没有进行验收,这样就不能保障资源环境保护专项项目可持续地发挥环保效益。在对这些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问题进行审计时发现的审计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少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评价指标

在实施中,某些资源环境保护专项项目的单位并未严格依据项目的规划来实施,可能随意增加或减小了项目的规模,没有准确的标准,这致使资源环境保护项目管理比较随性,没有规范性管理制度,容易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建设。由于目前的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评价指标都有其局限性,不是很完善,因此无法最大限度地反映以及准确地评价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效益,导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审计评价无法良好的实施。

(二)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领域比较单一

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应该是审查核各级财政计划以及筹集专项资金的合法性,同时也需要审核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拨付的是否及时,是否符合对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但是目前,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领域还不够宽泛,比较单一,致使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效果没有得到进行的非常有效的体现。

二、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策略研究

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是国家的财政性资金,为了促进国家资源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利用政策来专门制定具有专门用途、绩效目标以及用途的资金来进行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而通过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可以监督这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效益情况,同时评价其实施的效果。目前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存在一些使用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拨付的过程不够标准化,拨付的规划以及审批过程还不够符合法规,同时有些地区的拨付渠道也存在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其次,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地区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运用不是透明的,没有能够构建运用以及分配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公告制度,这样容易导致某些项目单位对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分配的途径无法清楚。为了提升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效率,本文归纳了如下的策略:

(一)提高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意识

国家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离不开关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关注点。以此为基础,进行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这项资金如何运用的监管即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提升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审计的意识。

(二)制定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操作准则

我国目前已近构建了一些资源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以及审计准则,这些相关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一些依据。但是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监管机构仍然缺乏非常完善有效的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体系以及操作准则。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又实用,而且与资源环境保护信息披露紧密联系的审计准则体系,这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制度更加健全。

(三)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中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在审计面对不同特定的对象需要评价时,评价的指标不仅仅只有通用指标,同时也可以有针对具体对象的专项审计指标针体系,来反映出资源环境保护专项的绩效在运用过程中的绩效评价情况。因此,需要大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强化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能[J].中国工会财会,2012(12).

篇4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审计署曾指出,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应该立足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模式,对于我们国家的资源,比如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必须加强保护,加强合理开发和审计。而发展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对于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政策的坚决实施,借助于种种政策,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正面影响。而实施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环境保护方面资金的投入、有效的管理、实际的使用情况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节能减排的合理方针,从而借此推动企业对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使企业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我们国家曾对其做出过含义解释,即为“所谓的环境绩效审计,指的是借助于相互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企业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和审查,在此基础之上,参考我国的标准去合理的对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进行评定,从而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方针和方法,促使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

我国目前的审计工作,其工作主体依然是财务审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绩效审计变的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基础还在于促进规划合理有效的实施,其发展基础为合理的、科学的审计,从而使得绩效审计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普及。

从我国的整体发展来看,处于萌芽阶段。环境绩效审计技术方法属于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前沿的审计业务,而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参考较多方面的因素,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环境中的所有要素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采用一些非常规的审计手段,这样才能合理科学地理解审计过程中受环境影响的问题。

企业的发展包含很多部分,比如产品的设计、生产等,而价值链就可以用来概括企业的所有活动,前期的生产、后期的销售以及售后活动等。针对不同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从不同企业的环境价值链出发,对不同环节给予不同的审计标准。

环境价值链分析方法较多,主要使用的方法为层次分析法(AHP法),即所谓的AHP法,也就是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分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环境价值链分析方法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分析方法,对于我国传统价值链的成本观念也造成了影响。首次将环境作为一个因素带入到审计中去,从而被环境绩效审计合理使用,一般形式下的合规性的审计方法也得到了转变,绩效审计模式成为主体,从而可以使得审计过程中的“免疫系统”得到有效使用。

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目前来看,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轻视,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给财务和未来的发展能力带来的影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者认为应该借助于多重方式,来唤起人民对环境因素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性,让人民认识到当前以财务状况为主的审计方式的不足,从而在现有基础之上加大环境绩效审计的力度,基于此,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有效加强。我国针对审计工作拥有ISO14000标准,配合以不同企业的不同审计中的实际问题,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满足自己需求的新标准。除此之外,审计机构也应该跟上发展步伐,开发出新的满足发展需求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目标和绩效标准。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标准的合理性,从而创造出一个最合理的、最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框架和标准。

对于环境审计工作的成功与否,环境会计工作扮演重要角色,而他们两者之间的连接点在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其制度的建立是环境保护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会碰到较多困难,因此,只有借助于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更广的舞台。

篇5

【关键词】非现场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一、非现场审计的概念及现状

非现场审计是借助系统或计算机工具软件进行信息化的“一个业务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即通过采集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开展面向数据和系统的审计监测,进而进行持续、全面的分析,及时发现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情况,评估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为制定审计计划及审计方案提供支撑,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

非现场审计的现状如下:

1、目前,非现场审计系统已经实现了多样化的功能。一是全面覆盖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实现产品种类和业务处理过程横向和纵向的全覆盖。二是提供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及主要风险点的预警和提示,实现业务全流程有效监控。三是具备对业务数据进行分类、分层、因素分解、因果关联和汇总功能,并可按需进行灵活定制,实现了审计业务处理智能化。四是具备参数化维护方式和强大的自定义功能,能够自定义指标、预警规则和业务分类,并能进行参数调整,实现审计参数灵活控制。

2、审计业务管理流程信息化,已实现审计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无纸化和审计信息的全员共享。一是提供审计文档的存储、录入、统计、查阅和检索功能,问题、风险点的统计、归并功能,实现审计成果共享。二是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批进行有效控制,使审计检查项目从立项申请、审批的流程实现无纸化,立项报告、审计方案、审批结果等文档自动归入文档数据库。三是对审计报告审核、审批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核对,审计报告的编写、核对、审批的无纸化和流程控制。

3、在风险评估技术基础上,从机构、业务、产品、流程、IT 系统等不同维度绘制出剩余风险视图,揭示全行风险分布和影响程度信息,有利于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突出审计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

二、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非现场审计认识存在偏差。非现场审计概念在国内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内部审计人员虽对开展非现场审计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少人仍认识不到位。审计理念仍停留在查错纠弊上,忽视系统性的、整体性的风险审计,缺少对体制性、机制性原因的分析。一是认为非现场审计仅仅是个手段,不应冒进;二是认为非现场审计专业性强,只能由非现场专业审计部门和专业人员完成,存在畏难情绪,给开展非现场审计工作带来消极作用。

2、对非现场审计系统期望过高。随着信息技术发飞速发展和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发展呈现出业务综合化和电子化的趋势。各级领导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审计手段的信息化寄予厚望,迫切希望非现场审计能发挥最大作用。但因为我国网络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缺乏适用的审计业务应用软件等问题,加上计算机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够,故对非现场审计发展较为不利,导致审计系统软件的使用效果预期值不高。

3、部分内部审计队伍专业知识不适应非现场审计发展的要求。目前,商业银行内审部门既懂计算机非现场审计又懂银行业务的人员较少。审计队伍结构和素质不适应,缺乏精业务、懂计算机、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新业务,他们往往力不从心,这种现状妨碍了商业银行计算机非现场审计的发展。?

4、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非现场审计机制。一些商业银行目前缺少一套完整、科学、统一的非现场审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不能对非现场审计监督的对象、方法、范围和相关责任从制度上明确界定,对相关业务及高风险领域缺乏规范的监控,业务操作随意性大,缺乏制度保障,影响到计算机非现场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5、非现场审计软件模型设计缺乏深度和针对性。非现场审计系统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模型的构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日新月异、规章制度的频繁变更、违规手段层出不穷、审计思路方法的创新突破,都需要及时对审计模型进行持续的优化改进。但目前缺乏一套相应的制度办法, 不能对模型的改进和优化实时跟进,或者是简单重复,导致不能出新的线索,或者是全部放弃原有模型,重新设计新模型,没有在以前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和分析,审计模型的改进和完善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因而非现场审计系统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带有一定局限性。

三、建议与对策研究

1、转变陈旧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非现场审计是今后开展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是适应商业银行业务信息化发展、有效履职的内在要求,是审计人员高效完成审计任务的必备手段。既要摒弃“无用论”,又要破除神秘感、克服为难情绪,全面准确地理解非现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逐步将审计模式转变为非现场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且逐步扩大非现场审计在审计活动中的占比。

2、全方位、多层次建设队伍、培养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的非现场审计团队。非现场审计比传统的单纯现场审计更为复杂,涉及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广泛,且非现场分析运用大量的数据、对审计人员的拓展思维和领悟能力的要求较高。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促使他们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掌握操作和应用技能。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审计类职业资格考试。同时建立考核制度,提高审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非现场审计队伍。

篇6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施工审计;内部审计;不足;对策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the tobacco business enterprise project audit situation analysis

Xu Kun-ling1,Wang Jin-xin2

(1.Shandong Tobacco Board Audit Office Jinan Shandong 251000;

2.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1000)

【Abstract】Auditing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the tobacco business enterprise project audit. Through case studies, summarizes the tobacco business enterprises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the project audit audit focus, pointing out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stage of the audi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Construction audit;Tobacco business enterprise internal audit;Inadequate;Countermeasures

1. HZ市烟草专卖局综合办公楼工程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工程:公司综合办公楼工程位于HZ市长江路南侧,京九铁路西邻,框架结构,主体十六层,建筑面积12560平方米,外墙干挂石材与剥离幕墙相结合,楼顶铝塑板格栅造型,整体设计高雅大气,外观美观,工程2008年12月25日开工,于2012年3月10日竣工并交付使用,目前竣工结算已完成,最终决算价为:51120000.00元。

2. 审计基本情况

2.1 审计形式:以内部审计为主,委托合作的内审机制。

2.2 跟踪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1)派专人常驻工地现场监督与服务。跟踪审计工作开始后,审计中介机构委派了一名技术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员常驻工地,从造价的角度参与工程监督。一是对施工过程进行现场监督,重点控制设计变更、隐蔽工程等关键环节,对每个设计变更、现场鉴证等进行技术把关,全程参与隐蔽工程验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现场整改。二是参与综合办公楼材料价格的考查,认真做好进场材料的检验工作,通过检查钢筋、水泥等材料的合格证、质保书、钢筋炉号等,严把材料验收关。三是参加工程项目的重大会议及监理例会,提出咨询意见或建议,协助业主规范共曾项目的管理工作。

(2)审计中介机构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一是协助HZ市烟草专卖局签订施工合同,重点审查合同具体条款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有效性,对工程款的结算方式、支付方式以及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条款进行反复研究,防范合同执行风险,从源头上保证了烟草商业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参加与造价控制有关的审计事项会议,参与烟草商业企业与施工单位工程索赔和设计、技术、材料等变更洽谈,及时为烟草商业企业提供咨询意见。三是协助烟草商业企业审核招标文件。在后续招标过程中,委托单位技术人员参与审核了消防、机房、综合布线、中央空调、电梯设备等项目的招标文件。通过审查招标文件中所列示的有关评标要求及评标标准的合理性、规范性,对于不合规的内容或文件漏项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因招标文件不规范而导致招标工程被动、招标人与投标人发生纠纷等问题的发生。

图1

(3)审计中介机构及时办理工程价款审核。一是做好建设工程的拨款审核工作,每次正式拨款前,审计中介机构工程技术人员在内部审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深入施工现场审查工程进度情况,落实设备进场情况,落实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等,力求做到真实、公正。二是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相应调整造价控制目标。三是及时核定分阶段完工的分布工程结算,出具审核报告,作为支付工程价款的依据。

(4)审计中介机构认真进行竣工结算。由于办公楼工程设计专业性强,施工时间长,设计便更多,现场签证多,竣工结算工程量极大,审计中介机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认真翻阅各种资料,深入现场实地勘察,反复比较后,较好地完成了结算任务。

3. 施工管理阶段审计

在施工管理审计阶段中。

3.1 工程计量与价款支付审计。

工程进度款按照程序经过施工单位的申请及监理单位、HZ市烟草专卖局的审核通过。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符合施工合同条款的约定。

3.2 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审计。

设计变更的程序符合合同条款的约定,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授权的四方代表签字;现场变更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授权代表签字。工程变更及签证费用按照程序经过施工单位申请及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审核并提供了审核意见。提供的工程变更、签证资料齐全有效。

【工程变更、答复通知单】【工程签证单】【工程联系单】

(见图1)。

3.3 材料与设备选购定价审计。

(1)在材料价格审计中,审计科、监察科等相关部门共同对材料进行市场询价,对市场调查价格浮动一定的比例来确定材料价格。

(2)对购进设备和材料进行验收,有着健全的验收、入库、保管及维护的制度。

(3)设备和材料零用的内部控制健全,领用手续完备。

3.4 价格调整的审计。

施工期间内,因人工、材料、设备和机械台班价格时,人工、机械使用费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建设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人工成本信息、机械台班单价或机械使用费系数进行调整;需要进行价格调整的材料,其单价和采购数由监理人复核,监理人确认需调整的材料单价及数量,作为调整工程合同价格差额的依据。

3.5 工程索赔的审计。

工程索赔费用按照程序经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一致协商,决定对工期延误不进行索赔,双方当事人责任划分明确、合理。

3.6 工程管理的审计。

(1)对工程建设项目监理情况进行了审计,监理单位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符合相关规定,监理人员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与参与本项目的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位、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机电设备供应单位及工艺设备生产单位等无利害关系。工程监理单位按照《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履行其职责。

(2)对工程质量进行了审计。审计部门建立了现场签证和隐蔽工程管理制度,按规范组织了隐蔽工程的验收,对不合格项的处理适当;对不合格工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责任划分明确,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了修补。

4. 审计不足之处

4.1 资金使用计划的审计。

在该项目中未对施工阶段的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审计。首先应按照不同子项目划分或时间进度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在资金使用计划审计中:

(1)应根据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价、进度计划制定总的资金使用计划书及现金流量图表,并报相关部门审核,如有调整相关部门应重新审核。

(2)根据合同约定的付款周期,编制每个周期的资金使用计划,周期资金使用计划应根据工程进度、清单工程量及合同单价进行编制,并进行报审。

(3)周期资金使用计划应在总的资金使用计划下编制,并应划分明细,明细划分的程度应满足要求。

(4)资金使用计划如有调整,应在工程付款前重新报送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审核,以便资金的筹措和工程款的及时支付。

(5)资金使用计划应准确,应尽量保持与实际结算款相符。

4.2 投资偏差分析及纠偏的审计。

投资偏差分析是指在资金使用计划编制完成后,以资金使用计划为依据,对比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偏差。当实际值偏离计划值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如工程变更、材料改变、质量事故、设计缺陷等引起的偏差,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纠偏。

参考文献

[1] 刘杰.对烟草行业管理审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5:19~21.

篇7

【关键词】 科学精神;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 O6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05-01

1 科学精神的内容

什么是科学精神?

简单来说,可以将科学精神归纳为“求真、务实、无畏、创新”。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根据以上的阐述,可以归纳科学精神的特征为四个:“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迷信”;“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 何祚庥院士)这就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科学精神的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由探索的精神。用足够的时间、精力自由交流发表观点和不受权威和世俗的偏见的束缚,敢于追求真理。第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敢于批判权威的观点、敢于批判他人的观点、更敢于批判自己的观点。第三,大胆创新的精神。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成果和假设的诞生,科学的发展才不会停滞。第四,严谨求实的精神。任何科学理论和假设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

2 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缺失现状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但是近几年,部分高校出现了科学精神逐渐迷失的倾向。

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第一,对科学精神的懵懂、无知。

某份调查显示,46.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38:8%的学生能回答一些基本内容,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热情和奉献精神,对所谓的科学精神缺乏基本的了解。“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学历和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学精神。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中缺少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其实是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不到位。

第二,个人素养不高,不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现在,校园中有些同学感到迷茫,毫无追求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们不知为何学习,为何活着。他们在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都被“考大学”的目标支撑着,学习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他们考上大学后,骤然感到目标的缺失,失去了向上的追求,整天沉湎于上网、看小说、打游戏,一天天的消磨时光,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态度迷茫。

第三,缺乏客观、求实的精神。

在当前高校中,很多大学生“拿来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探索、求真、客观求实的精神J。大学生中弄虚作假、篡改数据、伪造事实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抄袭剽窃,掠人之美占为己有;有的投机取巧,自我吹嘘肆意夸张;有的则表现出过分注重科研的功利性,难耐寂寞,急于出文章、出成果,浮于表面,懒于深入,热衷于短平快、低水平的重复和简单的模仿,热衷于哗众取宠。 都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是与科学精神的求真务实相背离的。

第四,开拓创新精神欠缺。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采取各种形式的举措,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是效果还是不容乐观。首先,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学生们大都循规蹈矩, 缺乏创新意识。其次,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大都师云亦云,无积极的独立思考,更不会标新立异。最后,创新欲望和信心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创新是天才才能创造的奇迹,自己不具备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创新。

3 应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措施

第一,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的状况是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关键。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接触和模仿的对象,他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思想意识和科学作风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乃至终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优秀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和教育大学生,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积极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一些科学问题上能辨别是非,正确对待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第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要求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遵照客观规律,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改变目前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具有很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体味其科学合理的内容、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精到准确的教材语言,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第三,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强调开拓、崇尚创新、主张怀疑,它体现为独立思考而不武断,尊重先贤而不盲从,敢于创新而不妄加臆断的理,创新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机能是一种最能丰富和超越成就的机能,教师应保护、挖掘和解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且有策略的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惊奇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浓厚兴趣。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注重营造科学、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在高校校园中,应选取知识渊博、作风严谨、成果卓著的大学者、大科学家作为楷模、典范,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着力体现重理性、重实证、重客观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理念,宣传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由崇敬到学习,从效仿到内化,培育成为求知、求真、求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其次,还要注重大学生投身科学实践等活动,大学生只有向社会学习,自觉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才能感觉到时间跳动的脉搏,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与实践的差距,才能更好的做到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 陈文珍.走出对科学的误区,求索,2010.3.

[2] 冯友兰.冯友兰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 彭纪南,黄理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篇8

 

一、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逆势上扬

 

深圳市服务贸易在中国加入WTO后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01—2014年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速达35.29%,超过同期货物贸易16.29%的平均增速。其中,出口年均增长率为33.67%,进口年均增长率为36.74%。2014年深圳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2001年增长超过50倍,服务贸易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2.80%上升到2014年的20.62%,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深圳市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深圳市服务贸易与同期的货物贸易相比,抵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呈逆势上扬姿态。2009年,深圳市货物贸易出口同比下降近10%,而服务贸易出口却同比上升了12%;2010年,深圳市货物出口反弹,同比增长26%,而服务贸易的出口反弹更大,同比增长87%。2012年,深圳市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40.9%,是深圳市出口贸易增速的3.5倍。2008—2014年7年间,深圳市服务贸易保持了年均36.9%的增速,而同期的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速仅为8.4% 。

 

(二)服务贸易结构日趋优化,专业服务贸易比重大幅上升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在深圳市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服务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10—2012年,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进出口占服务贸易比重不断下降,其中,运输业出口比重由17.98%降至8.74%,进口比重由16.69%下降到10.08%;其他商业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占深圳市服务贸易出口的85.75%,占进口的77.18%,其他商业服务主要包括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和公共关系、广告、展览、市场调研等,贡献了深圳市最主要的服务出口收入和最大的服务顺差。

 

(三)相比货物贸易规模,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尽管深圳市服务贸易的抗危机能力很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货物贸易,但与货物贸易在全国的地位相比,深圳市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

 

2014年,深圳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877.6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1.34%,进出口规模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其中,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8%和全省出口总额的48.0%,连续22年居内地城市首位。而2014年深圳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06.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16.65%,位列上海和北京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2014年,上海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753.9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9.02%,进口和出口均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06.14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比重为18.3%;深圳市服务贸易与上海、北京存在较大差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约为上海的60%。主要原因有:1.深圳市服务业相对落后的局面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北京、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优于深圳市。如表4所示,北京和上海市无论是第三产业增加值,还是第三产业占比都要领先于深圳市。2.北京、上海市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发展更为迅速。近年来,上海、北京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规模均大于深圳市。深圳市2014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只有上海的28%和北京的57%,服务业外商投资的比重也均低于上海与北京市(见表5)。

 

3.北京、上海总部经济发展局面更优,进一步促进了外资集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2014年6月19日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显示。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在全国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武汉、成都和宁波。北京的“总部经济”以88.99分的成绩位列第一名;上海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86.11分,仅次于北京。深圳市以76.55分位居第四,不敌广州的77.53分。

 

北京在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四个分项上具备强劲竞争实力;上海的政府服务水平全国首屈一指,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广州的政府服务水平仅次于上海,专业服务和商务设施位居全国三甲。深圳市虽在开放程度继续保持全国最高水平,但综合实力与北京、上海仍存很大差距(见图1)。

 

图1 全国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2013)

 

资料来源: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

 

二、加快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服务贸易开放体系,促进服务业外商投资

 

将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通过开放倒逼改革。新形势下,应明确在完全对内开放尤其是民营资本开放的条件下,打破国内服务行业垄断,先引入国内竞争,然后再对外开放,促进深圳市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引导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突破服务业的制度壁垒,深化服务业改革,促进深圳市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积极探索服务业“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开放新模式,在扩大市场开放、放宽准入限制、规范规制标准等方面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改变深圳市以往“正面清单”的低水平开放承诺模式,不断尝试服务业“负面清单”承诺方式,提高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使“负面清单”管理成为深圳市服务业外资进入的常态化管理模式。

 

(二)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继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深圳市在巩固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出口领域规模优势的同时,应紧密围绕《深圳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中确定的金融业、物流业、商贸会展业、高端旅游业、文化创意业、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科技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等重点产业,扩大和推动相关产业服务贸易,提高出口产业竞争力和外贸竞争新优势。同时还应发挥深圳市服务业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研发与实验、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及推广等科技服务业以及知识产权、会计、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其他专业服务,从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三)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服务外包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鼓励发展基于云计算、云存储等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服务贸易平台,以及利用“众包”(crowd sourcing)模式建立的扁平化全球服务交易平台。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提升深圳市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

 

坚持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相结合,主体培育与产业集聚相结合,重点发展软件研发与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供应链管理与采购外包、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产品技术研发与工业设计外包等与本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服务外包业务,打造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服务外包积聚区,不断提高深圳市服务外包水平。

 

(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产业链的高端形态,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外资积聚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深圳市应进一步促进总部经济的健康发展,鼓励跨国公司从境外向深圳市转移更多的总部功能,支持在深圳地区总部整合内部股权、引导具有投资功能的地区总部集聚实体业务。支持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区域的总部,鼓励跨国企业在深圳设立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进一步为地区总部的资金管理、人员流动和通关便利等方面提供支持。

 

(五)依托前海自贸区,促进深港服务业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前海叠加自贸区功能,促进深港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自贸区发展既要充分利用深圳市引进和使用外资长期积累的经验,继续吸引外资服务业在自贸区内发展,又要建立起自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合资方式,学习国外服务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贸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性,将先进的服务理念推广至整个价值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之中。

 

(六)加快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是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政府加大对服务贸易科技研发的扶持力度,重视服务业人才培养,利用科技进步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发展水平。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要打造知名品牌。对于重点服务贸易出口企业,通过给予配套资金或相关便利政策,发挥品牌企业的行业领导力和影响力,不断发挥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带动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发展。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壮大,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打造名牌企业,形成宣传、培育发展、保护名牌的氛围,积极培育“深圳服务”品牌,促进服务贸易品牌建设。

篇9

【关键词】园林绿地;养护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地的建设在城市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面积,为了确保城绿地建设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作用,使城市的环境更加舒适、美观和整洁,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绿地的建设和养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针对绿地养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及施工技术做以浅议。

一、园林绿地养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 行业管理不规范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同建筑相比,少了许多规范,责任小以及可改造性强,致使各方而的干预增多,施工监管不严,导致绿地作品质量和绿化植物长期质量难以保证。

(二) 设计不合理

在城市的园林行业中,由于设计人员缺乏调查研究,不顾实际肓目模仿、盲目追求档次,只注重城市园林绿地的豪华、宏大、形式的新颖,对绿地的功能、作用、内涵却置之不理.决策者通过高档次的景观设计来显示业绩,而设计人员为了迎合领导,赢得工程,也不惜花费大力气来创造高档次的景观.最后导致园林景观观赏效果降低,而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如在植物运用上,新优品种缺乏;在材料选择上,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不足。

(三)养护技术落后

目前的绿地养护手段落后,操作技术大都采用传统的方式。沉重的体力劳动在养护操作中占很大比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还很少进入绿地养护领域里。养护质量标准的科学含量不高,往往停留在“没有枯枝烂叶”、“土壤不板结”等水平上 没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养护仍停留在粗放管理上,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二、提高园林绿地养护水平的几点措施

(一)制定符合本地区园林行业目前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使行业制度尽快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要确立绿化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把“依法治绿”延伸到“依法养绿”,实现有效的管理,建立配套的细则。

(二)拓宽城市园林行业的研究范畴,将高质量的系列产品应用于城市园林建设。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上,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计出符合市民要求的绿地养护作品。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绿化建设。这样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可丰富品种资源,体现生物多样性。如乔木宜选择遮荫效果好、树形美观和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品种;绿篱和观叶灌木宜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

(四)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绿地养护质量的关键。加强绿地养护的管理措施,促进养护技术的发展,提高绿地养护的科学技术含量,从而使绿地养护技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五)科学养护,财尽其用绿地养护工作包括浇水、施肥、修剪、除草、设施维修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保持绿地良好的景观效果、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才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

(六)在绿地中后期管理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变动。居住区绿地,特别是中心绿地,通常会为了某种功能要求而进行中期改造,这将使大树难于长成,因而此类变动应当减少或避免。在无法避免时,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苗木资源,这对绿地景观的形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任何新栽植树木都无法比拟的。其次,绿地的美化效果是经多年培育发展而来的,与周围环境设施、相邻植物品种之间已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目前许多居住小区进行绿化改造,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将老树统统移出,再栽小苗,实际上等于延长绿地的养护期,增加了养护成本。

三、提高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水平的技术应用

(一)植物配置技术

主要体现在设计上,要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通过植物配置、群落构建、植物造景等技术,既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又要运用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在设计中一是要尽量多的选用乡土植物,如胡杨、柽柳、白榆、白蜡等,二是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选择植物,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多层的水平和垂直合理配置,提高绿量及群落稳定性,增强抗灾能力,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最大、稳定性最好、维护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表现时空、创造景观、分割空间、改造地形、衬托景物、创作意境等功能。事实已经证明,乡土树种易于养护管理,其养护管理的用工量和管护费用要低一半以上。

(二)灌溉技术

园林绿地管理,灌溉十分重要,全年都应注意水分的管理。要掌握“见干见湿”,即“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灌溉原则。要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减少用水管护成本,还可以使用土壤保水剂或对草坪减少修剪次数以减少灌溉量。为保证植物成活,尤其要浇好春季“返青水”,要注意秋季提前控水,在土壤结冻一周前要浇完封冻水,灌完封冻水后注意及时采取封土保墒等措施。

(三) 防治病虫害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为各种病虫害提供了生活和繁殖的场所,同时又是游人云集的场所,防治病虫害是园林绿地养护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一是要增加物种多样性,预防为主。二要从加强栽植、水肥管理等方面人手,增强植物生长势,提高抗病虫害能力。要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无公害的药品,有效地发挥天敌的作用。要重视树干涂白技术,树干涂白既可以减少因新疆昼夜温差大造成的冻害和灼伤,又可消灭在树皮缝隙越冬的害虫,成本较低,但效果明显。

(四)施肥和常规管理

因为受条件限制,在园林绿地的管理中施肥经常被忽视,同时为了美观和卫生,大量的枯枝落叶被打扫运走,不能回归到生长地的土壤中,土壤逐渐贫瘠、恶化,园林植物缺肥现象明显。要定期向土壤中施肥,补充营养,改良土质,进行中耕除草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透水和增温。栽植时施足底肥,施好返青肥,生长季节看苗施肥,重施晚秋肥。以有机肥为主,可选用多元素复合肥追肥,必要时可用尿素、旱地龙等进行叶面施肥。

(五)防寒、防风技术

春季易出现倒春寒和大风天气,冬季寒冷、干燥,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影响极大。对新栽植的高大乔木必须固定,对树冠较大的树木还要进行必要的修剪,减少大风对树木的影响。对越冬有一定风险的树木,除树干涂白、提前控水外,还要通过对树干缠草绳、喷施抗蒸腾剂、设置防风障等措施提高树木的抗旱抗风能力。

篇10

轻器械健美操随着健美操的蓬勃发展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燎原之势。轻器械是指运动员能够轻松手持、传递和移动的,具有健身功效的器械,轻器械健美操则是指它是运动员手通过健美操基本步伐及其变化形式以及手臂动作组合、动力性配合动作、托举造型、过渡、连接和对比赛器械的利用, 在动感流畅的音乐伴奏下结合队形变化以及对场地的充分利用和空间转换而呈现出的一种全新形式的体育项目〔1〕。轻器械健身操以其具有轻器械而自成特色,仅就轻器械的多样化选择就足以优胜于徒手健身操。本文以全民健身操中的表演轻器械健身操为例,对武汉体院健美操普修课中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通过深入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教学现状,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探索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教学发展对策。本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教学优化发展,在理论上对研究表演轻器械健身操进入高校健美操课的教学起到有益的补充。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有关于全民健身操的文献进行阅读,并对其中的一些文章进行分析整理,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对武汉体育学院学习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体育教育专业2011级学生发放有关此研究的调查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14份,回收率95%,对武汉体院健美操普修课教师进行发放问卷,发放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然后采集问卷数据,整理分析,最后得出当前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在武汉体院普修课中的教学现状,分析目前该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2.3数理统计法

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1.2.4专家访谈法

对健美操教授及健美操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我校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教学现状与教学场馆器材等基本情况,并请专家对我校该操的教学提出见解。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武汉体院体教2011级普修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学生现状分析

2.1.1了解程度分析

114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学生几乎都缺乏对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十分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不少学生在未上健美操时根本没有接触过健美操,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也没有时间来专门系统的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此认识模糊。只有少部分人通过观看比赛(或比赛视频)或朋友老师介绍等了解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表演轻器械健身操还是停留在普修课所学的动作元素上。114名调查对象中,有66人对表演轻器械健身操仅了解一点,非常了解和了解不多只有29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与徒手健美操、有氧舞蹈等项目相比,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推广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内容体系,这需要对其原因进一步探讨。

2.1.2学习态度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学生中有37名学生选择“非常喜欢”,51名选择学生“喜欢”,即有88名学生喜欢该健身操,占总数的77%,说明学生对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是十分喜爱的,可以说武汉体院健美操普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好,其中无所谓与不喜欢的同学只占总数的23%,说明教师已经加大了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教学的引导力度。学生普修的目的不仅仅是拿到学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心理上接受了表演轻器械健身操。

2.1.3学习动机分析

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能否努力学习,尤其能否在受挫折的情形下坚持努力学习和锻炼,都与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关;同时,动机的性质和水平还与学生的情绪有关〔2〕。由上图可知,有44名学生选择了掌握健身方法,2011级体教专业的学生已将运动项目学习和今后教学结合起来,“技多不压身”,体现了武汉体院“一专多能”的教学思想。有30名学生选择“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表演轻器械激发了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热情。有21名学生选择了满足个性发展,挑战自我,张扬个性正是当代年轻人所追求的,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学习为其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仅有7人选择了拿学分,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不再是纯粹地追求学分,盲目的追求心理的满足感与虚荣心。本文认为武汉体院的健美操普修课教学大体上是在趋向良性发展。

2.1.4学习健身操难易度分析

图2表明,有40人选择不太难,占35%;有32人选择不难,占28%。可见,总体而言,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创编是适合学生掌握的,但也有9人选择较难占8%,4人选择很难占4%,是由于部分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缘故、个别学生协调性较弱以及教师能力差等有关。

2.1.5学习安全性分析

轻器械健身操运动是身体练习的一种形式,是身体动作的延伸,其本质应与身体动作一致。此操的创编与推广教学引起一些人士的疑虑,甚至反对的态度,认为会对学生的安全有危险,这样便会影响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推广。现对己参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学生进行调查,表3显示,无一人选择此操不安全,可以看出,我们无需要担心轻器械对操的危险一面。相反,在推广过程中更应该强调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对器材的选择与多样化应用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

2.1.6学习满意度分析

通过对体教2011级学生学习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后的主观感受分析:包括的健身操配乐,舞曲风格,难易程度,教学安全等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有38人选择非常满意,46人选择满意,总计占到了73%,这一数据说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已被大多数的学习者肯定,深受学生喜爱。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相关专家的意见,持轻器械或组合器械练习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并且边持器械边做操化可以弥补徒手健美操对身体均衡发展的不足,对塑造良好体型很有成效。由学生满意度可见,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在健美操课中发展前景良好。

2.2武汉体育学院健美操普修课教师现状分析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没有任何一方面都无所谓教育。这两个因素在形成对比的时候教师是上位的,即:教师是先知者,是在教育权或者说教育选择权上掌握主动一方。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3〕。由调查结果(见图3)可知,教师学习该健身操的途径是多种的,50%的教师是通过教学光盘或网络上视频资料来自行学习该健身操的。参加过正式培训的教师仅占20%,还有20%教师是通过向已学教师学习来学习健身操的,教师间的交流也是学习途径之一。通过看碟或者网络视频学习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是普修课教师的主要途径,然后进行授课,由于很多普修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或者培训,教师本身的动作就比较的粗糙。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教师过于重视操化练习,不重视持器械练习。由于各个教师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又没有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这样就使同样的学生在同一套规定套路学习过程中接受到了不同的风格,使大家对其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了差异性。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健身操的教学开展。

2.3锻炼场地器材状况分析

场地设施条件是实施教学内容制定的物质基础、前提条件。通过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武汉体院健美操课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具有室内场地,地毯,镜子,多媒体等设施,但是教学器材却相对短缺,部分同学未发放学习器械,这不利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教学。

2.4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理论书籍资料分析

查阅网站、图书馆及网络书店,发现目前有关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相关论文和书籍甚少,但是有关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教学的网络录像资料较多,自从2012年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决战青岛后,网络上有关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视频层出不穷,主要以代表队比赛视频为主,比赛现场快乐与健康同行的氛围,不但易于健身操教学推广,而且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5影响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教学的因素分析

2.5.1健美操普修课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通过问卷与专家访谈可知,武汉体育学院普修课教师中仅有少数教师参加过中国健美操协会举办的全民健身操培训班,对健身操学习途径单一,教师水平不一,这样的状况确实让我对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教学发展有忧患之感。要发展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师资是关键,而有关部门积极举办的培训班,是培养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

2.5.2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高

作为全民健身项目,体育院校是推广初期最理想的场所,首先体育院校学生的运动技能,心理技能等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动作技能接受快,其次,体育院校体教专业是体育教师的摇篮,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师资力量,服务于社会。只有在体育院校发展好了,才能更快的普及推广到高校及社会社区各个阶层。目前全民健身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更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对之充分重视。

2.5.3学校主管部门组织的比赛(表演)次数少,宣传影响力不高

体育项目比赛是最能吸引观众也是快速推广这个项目教学的有效手段。组织健身操竞赛可起到宣传、鼓舞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参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积极性,进而扩大其影响力。调查受访者显示,目前体院普修学生真正了解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人并不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组织比赛,加强宣传力度,使之深入人心。

2.5.4缺乏健美操理论课

理论对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理论课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全民健身操的特点,学习全民健身操的产生背景,动作特点,音乐特色,学习方法等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因此,适当的安排有关全民健身操的理论课,对于普修该项目的学生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学生对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认知水平一般,主要通过教师传授而学习与了解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大多数学生有参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动机,并且在参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时感到快乐,对操不存有不安全因素。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教学软实力和硬实力有待加强。目前学生对之了解程度不高,师资和练习器材较为缺乏,比赛培训偏少,理论著作欠缺等因素。其次,对于表演轻器械的本质,教师的意识还处于感性阶段,没有真正体会到表演轻器械健身操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区别,教师只是抓住了其内容的新颖性来吸引学生,但是在激发练习者内在动力方面还不够。表演轻器械健身操运动项目优势突出,在武汉体育学院普修课中的发展前景良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项目必将沿着多样化的路线向着终身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大众体育的方向发展,而表演轻器械健身操项目特点包含了这些因素。因此,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将会被更多的学生所接受和喜欢。武汉体院表演轻器械健身操普修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主管部门的领导轻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比赛或表演次数少,缺乏理论课,教学器材短缺等。有关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理论资料偏少,但是网络视频资料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