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

篇1

一、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是指通过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使演唱者具备优美、动听的音色。

儿童的嗓音是十分稚嫩的,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歌唱教学中一定要十分注意保护他们的嗓音,但是这种保护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那就是应当对学生的嗓音给予一定的训练,使之更加健康地发展。关键是教师在歌唱教学的全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不忘用种种巧妙有趣的方法调整学生的声音,不断纠正错误的发声方法,不断强化正确的歌唱方法。因此,教师有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他(她)应当能够敏锐地觉察儿童发声中存在的问题,并能采取针对性很强的、十分有效和十分形象的方法去纠正学生的发声。例如,一位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在发现学生歌唱中有“漏气”现象时,立即用因漏气而空虚的声音与正确保持气息所发生的结实声音进行对比,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声音很快得到改善。当发现学生的声音“往下掉“时,教师拿起一根细长的棒说:“小猫在河边钓鱼,一会儿,大鱼上钩了!怎么办?”学生立即有了反应,知道声音应当“提起来”唱。我们提倡小学生唱歌时应多用“头声区”,因为头声区的声音清纯、最富有童声的特点,但是学生在唱到稍低一些音时,往往会过多地使用“胸声区”,造成在唱同一乐句或同一首歌时声区明显不统一。为此,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做一些统一声区的练习。例如,可以选择歌曲中某些从高到低的乐句(包括片断)来进行练习,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美丽的白塔”,如用1=D的调高来唱,前三个音处在儿童的头声区,而最后一个音则处在儿童的中声区(偏低),儿童在演唱时很可能发生声音不统一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耐心地示范,引导儿童将唱较高音时的感觉平稳地带到唱较低的音中去。

二、新歌学习

新歌教学中,教师的范唱尤为重要,特别是范唱要以清唱为主,教师范唱时要把学生当成亲切的观众,要怀着热情富有感情地唱,贴近学生,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离开琴,走进学生,和学生面对面地唱歌,把歌唱的技巧,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亲切的态度充分表现出来,以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发展其积极丰富的情感。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歌唱。范唱并不限于在学习新歌之前进行,而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新歌的过程中,有时作片断示范,有时作正确与错误唱法的对比,有时作感情示范等,以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感受和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现在很多音乐教师习惯放录音范唱给学生听,采取听唱法让学生学会唱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力有好处。但是,如果只是把听范唱作为一种形式,听完就算,学生对于这首新歌还没有一个清晰、感性的认知,在学唱歌曲时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三、歌曲复习

教会学生唱一首新歌,并不等于完成了唱歌教学的全部教学任务,而只能说才完成了一半任务。这是因为唱歌技巧的不断熟练、音乐兴趣的培养和音乐修养的提高以及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的进行,常常不完全在教唱新歌时实现,而主要还在复习旧歌时实现。

歌曲复习是音乐课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中规定了在小学阶段每人每学年要背唱3~6首歌曲不等,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故时常将所学的歌曲拿出来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和有意义的。柯达伊教育思想也认为:经常复习孩子们所喜爱的歌曲有利于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和提高审美能力。

篇2

关键词:新体系;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课是小学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艺术课,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感知力和表现力,还可以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会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很多学校中,教师还未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在教授音乐时,尤其是在歌唱教学时,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对歌唱失去兴趣。

一、情景教学法,让小学生感受歌曲意境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法,主要运用一些图片和视频以及言语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文章或者案例的内容。虽然情景教学法主要运用在语文等科目的教学中,但是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也可以借鉴,以丰富音乐课的教学体系。在歌唱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时,主要是感知、理解、记忆这三个步骤。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在上课前播放《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节奏以及歌词的意蕴。其次,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在朗读歌词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的教师的解读,让学生感受歌词里的景色。如:“在家乡有灿烂的阳光洒在你的脸上,质朴的风迎面吹来,绚丽的彩霞悠悠飘在天上,你听见了涓涓的流水声。还有家乡的人们为你讲传奇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言语引导,学生很容易记住,并且很快理解意境。

二、律动教学法,让小学生感受歌曲节奏

律动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科罗兹所创,这种教学法就是新体系中的一种,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大的作用。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是声音有节奏、有规律的波动而产生的。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唱歌,如何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却忽略了音乐具有律动性的这个本质。这种只教授如何唱歌而不结合身体律动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而言,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教学生唱歌时,要让他们知道音乐是律动的,并且他们可以用肢体表达音乐歌曲的律动。

例如,在学习《小螺号》这首歌时,可以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使用律动教学法时,先让学生听一遍歌曲,在听第一遍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律动,这样也容易吸引学生学习歌曲。在第一遍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双手,跟着老师边听歌曲边拍手掌,以加强对歌曲节奏的理解。如:“小螺号”拍一次手掌,“滴滴滴吹”拍一次手掌,以@样的节奏,让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节奏。之后再让学生手、脚和嘴一起配合,让歌曲的律动通过演唱和动作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小学生歌唱,不仅对学生艺术感知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整体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三、表演法教学,让小学生感受歌曲魅力

表演法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并不是特别常见的教学方法,但不可否定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谈起表演法,想必大多数人会觉得表演法应该多用于戏剧、影视学校中。其实不然,表演法在很多学科中都有运用,比如英语和语文等。在小学歌唱课上运用表演法,要求教师在教授歌曲演唱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如何演唱。除此之外,一些歌曲也可以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边唱边演。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使用表演法。首先,在学习这首歌曲前,教师应当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歌曲的表演视频,并且应当从诸多视频中挑一些比较简单的视频,进行学习。其次,在学完歌曲时,就可以看着这些视频学习,让学生观看歌唱演员的动作,并且模仿。最后,下节课老师教授学生舞蹈动作,并结合歌曲边跳边唱。

随着近年来新体系教学方法的不断推进,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音乐课的歌唱教学,不能再用以前旧的方法去教。在音乐教育新体系的背景下,要想教好音乐歌唱课,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并且教师也要多学习一些才艺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小学课堂歌唱教学中教好学生,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下小学课堂歌唱教学策略的几点感想,如有不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3

一、发动学生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好识谱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歌曲的演唱,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蕴。然而,在以往的识谱教学中,教师采用枯燥的语言描述,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听与背,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对识谱教学的最大的感受就是难学难记、枯燥沉闷,而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动力与兴趣,学生只会把学习当做一件繁重的任务,学习过程呆板枯燥,学习效果低下。改变识谱教学的枯燥性与无趣性,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识谱兴趣,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主动地学习,这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音乐是灵动的艺术,本身就富有激情与活力,而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爱跳爱唱,这本身就是学习音乐最宝贵的资源。在识谱教学中,我发动学生,与学生一起来创编歌曲,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寓于活泼生动的歌曲中,这样的设计大大化解了识谱教学的枯燥性、抽象性与无趣性,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符合小学生以形象事物为获取信息渠道的思维特点,激起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学生踊跃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异常活跃,学生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态与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在学习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我教学生来唱歌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伸出小左手,手心朝向外;五个手指头,代表五条线;四个手指空,代表四个间;从左向右数,一二三四五;就像上楼梯,越来音越高。”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更利于学生理解原本抽象的五线谱知识。

二、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唱歌兴趣

唱歌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会唱几首歌,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所塑造的形象准确理解与表达,能够真正地走进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只让学生机械模仿的教唱方式,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向学生传递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歌曲的感情基调,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用心去唱歌,而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因此,在学习一首新歌前,我总是深入挖掘歌曲内容,将之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相联系,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场景来解说歌曲内在的情感与意境,以此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歌曲,使学生发现歌曲的生活美、意境美,读懂歌曲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来。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时,我并不只是简单地领唱,而是运用图片加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歌曲所描绘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再教唱,更能激起学生唱歌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鉴赏能力

欣赏音乐作品既需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欣赏者能够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感受、去体验。而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生活经历少,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必须要改变以语言描绘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活泼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感人的故事、生动的情节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进行学习,图文声像效果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的直接或间接记忆,使学生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画面来丰富音乐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与音乐作品融于一体。这样更利于诱发学生欣赏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组织学生表演,提升学习兴趣

音乐是有声的艺术,舞蹈是无声的艺术,二者是紧密相连的统一体。音乐可以更好地诠释舞蹈,舞蹈也能更好地表现音乐。音乐的学习离不开舞蹈。同时,小学生活泼好动,表演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我总是为学生的自我表演留足空间,引导与启发学生来为音乐配相应的动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记忆歌词,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编排动作。教师可以编排适合小学生表演、符合小学生认知,同时又可以很好地表现作品的整套动作,然后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练习,载歌载舞。整个课堂一片欢腾,充满着学生的笑脸、优美的动作与动听的声音,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2.学生即兴表演。小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与表现方式,教师在讲解完作品的相关信息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伴着音乐进行即兴表演。我们往往会被学生漂亮的动作、优美的造型、独创的新意所打动,会忍不住为学生喝彩,教室里随时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全体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表演中来,从而将教学推向。

五、带领学生制乐器,提高学习兴趣

演奏乐器并不是简单的器官体操,而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乐器进课堂是现代社会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乐器进课堂的理念,有些学校已将口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引进了课堂,但绝大部分学校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许多教师与学生只能望“器”兴叹。打击乐器的演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识谱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又能给学生以愉悦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受实际条件限制,学生人手一件根本就达不到,这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我带领学生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自制乐器,如用装入沙子的易拉罐作沙捶,用铁丝将瓶盖儿连在一起作串铃,用两个盒子对击作小镲,用笔敲击罐作小鼓等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身边的所有物品都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我们的乐器。实践证明,这样更能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更能激起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激情,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使音乐课成为陶冶情操、抒感的重要途径。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模式;唱游课;基本教学手段;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24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59

一、唱游课概述

唱游课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大转变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填鸭式”教学模式,使音乐教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唱游课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简单地讲就是使学生“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唱游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展示中愉悦,增强自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显然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音乐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适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音乐教学新模式。

二、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概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音乐教学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学生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基本的发声,听音训练,学习歌谱,老师教唱,歌曲处理等。后来,传统音乐教学为改变单一的“唱歌课”教学,又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享受教学的过程。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学习的过程必定是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违背了这一规律,磨平了学生的个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难以很好的结合,从而造成音乐教学缺少活泼的课堂氛围,长期以往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音乐教学领域的显著变化是促使唱游课产生的必然因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教育有了更深刻和理性的认识,音乐教学以体现学生主体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愉悦身心为最终教育目的,在继续沿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电声乐器配合等新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网络多媒体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体现出了直观性和易接受性。教师可以根据某一节课的内容从网络上搜集材料,从而选择出最适合的材料来为音乐教学服务。比如,在教唱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关于高原地区地形地貌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关于地区的影视资料,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接着可以向学生播放制作好的集图片、声音、影象三位一体的幻灯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学生们便会自发地跟随音乐来学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的独特魅力。而且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对青藏高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参与音乐教学过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接受音乐教育,改变了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敢于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敢于接受全新的教学理念,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四、唱游课的基本手段

(一)注重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话,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唱歌曲《共和国之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关于祖国名胜古迹的幻灯片,以此来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便会自发地畅所欲言,指出图片中的古迹分别是什么,位于什么地方,自己都去过什么地方等。通过学生对图片的直观认识,以及自己的发言会对歌曲《共和国之恋》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与歌曲相结合,学生便会自觉地学唱歌曲,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本节课的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二)真正做到“人人参与”

由于中小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要想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优势,让他们各尽其职,做自己的主宰,敢于肯定自己,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

(三)即兴创作

篇5

(一)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分别从6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内容的平均值为8.4分,这表明10节课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比较妥当。通过对6个指标的比较,我们发现,没有科学性错误这一指标得分最高,平均值为9.7分,说教师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较好。教学内容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这一指标得分最低,平均值为7.7分,说明教师对教学目标对于其他子系统的指导作用认识不够充分,致使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唱歌课《红河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为:学习歌曲《红河谷》,表现歌曲舒展、宽广的意境,初步了解北美洲音乐的风格,从而产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愿望。教学内容设计为:演唱、识读乐谱、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目标中“初步了解北美洲音乐的风格,从而产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愿望”的达成,必然要涉及音乐风格和音乐与社会生活两方面内容,但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这两方面并未涉及,说明该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意识不够强。

(二)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分别从4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过程平均值为8.2分,这表明10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比较合理。 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比例合适、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这两个指标得分最高,均为8.4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的处理比较妥当。1.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分析项目组采用S-T评价方法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了分析。10节课学生行为占有率平均值为56.1%,教师行为占有率平均值为43.9%,这表明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10节课中除1节器乐教学课为练习型外,其余9节课均为混合型,体现了音乐学科实践性、体验性的学科特点。2.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分析在教学过程的二级指标中,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评价最低,平均值为7.6分,说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方面的思考还有待加强。例如,唱歌课《茉莉花》(B)的教学时间安排:第一环节聆听导入(5分钟);第二环节学唱歌曲(包括竖笛演奏5分钟)(21分钟);第三环节拓展欣赏(11分钟)这是一节唱歌课,核心内容应为演唱,相关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该较为充分。但课堂实录中第二环节学唱歌曲的实际时间仅为16分钟,占课时的40%;第一环节聆听导入和第三环节拓展欣赏的时间却用了16分钟,占课时的40%。学唱歌曲时间不充足,致使唱歌学习中的基本目标“唱会”都未能达成,课时结束时学生演唱不但存有音准的问题,而且不能较熟练完整地演唱歌曲,“能够比较熟练准确演唱歌曲”的教学目标未能达成。

(三)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4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效果平均值为8.2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见图3。通过对4个二级指标的比较,我们发现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平均值最高,为8.7分,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较好地面向全体施教。例如,在唱歌课《茉莉花》(C)教学实录中,教师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歌曲的教学,而且分别对男、女生进行了演唱声音的关注与指导,并适时进行了个体演唱评价反馈与指导。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较高。但教学目标达成度平均值相对较低,为7.9分。结合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上得分较低,这说明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有针对性的了解和分析,致使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易达成,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关注不够,动态调整教学行为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结论

10节课从4个一级指标评价值来看,差异不大。其中,教学内容平均值为8.4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平均值为8.2分。这表明10节课整体教学质量多处于良好水平。从4个一级指标下的所有二级指标来看,差异较大。其中,教学内容下的二级指标“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平均值最高,为9.7分,教学过程下的二级指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平均值最低,为7.6分。从单一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来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差异性相对较小,教学内容下的二级指标差异性相对较大,其中,“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平均值最高,为9.7分,“围绕教学目标”的平均值最低,为7.7分。

(一)优点

1.教学目标确定准确,可操作性强10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较为准确,基本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字描述标准、有层次,加之可观察行为动词的运用,使得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教学内容核心突出,知识传授准确无误教师多能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核心内容,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呈现教学内容,同时确保所授知识准确无误。3.教学方法得当,凸显学生主体10节课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比例方面较为恰当,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能够较好地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注重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4.信息技术使用恰当,有效辅助教学不论是哪一种课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较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从而有效辅助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问题

1.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方面有待加强个别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与了解不够深入、全面,致使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指标的评价值相对较低。2.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个别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地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和文本写作能力方面有待加强,表现为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3.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欠妥当由于缺乏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核心内容进行设计的思考,教学中表现出核心内容的环节时间设计较短,相关辅助内容的环节时间设计较长的问题。4.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关注不够,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能力缺乏,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5.授课类型选择过于集中采样的10节课中,从授课类型看,器乐课1节、欣赏课1节,唱歌课8节,表现为授课类型过于集中,也折射出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有待提高。

三、建议

(一)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每个领域又包含三至四项内容。演唱不是音乐教学中的唯一内容也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各区县小学音乐教研员及教师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如欣赏教学、器乐教学、创造领域的相关教学等,提高教师对不同领域内容教学的认识及教学设计、实施能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关注目标达成

教学目标设计中,个别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能力,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相对较低。建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对学生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细致、准确、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针对每课教学的原有知识技能储备,使教学目标的确定更趋于合理与实际;同时,提高动态调整教学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个别教师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的问题。建议教师认真学习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加强作品分析,明确音乐话题和教学话题;同时认真学习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与表述形式,进一步明确每课的核心内容,从而围绕教学目标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观念模式结合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方向如何通过音乐课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个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是幻想世界的载体,是创造力的“乳汁”,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是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和创新能力,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才能带领学生去开启智慧的大门。

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引导发散性思维

“最杰出的艺术木身就是想象”孩子们的最大乐趣也在于幻想以往的音乐教学只限于你教我唱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比如听了《军队进行曲》脑中出现了什么场景?是跑步的镜头,还是游泳的场面?是走路的动作,还是跳舞的身影?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人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从自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回过来,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坚持“器乐进课堂”实验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赛尔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在欣赏教学中,经常让学生用乐器演奏那些动听的旋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乐曲的情感:在进行旋律创作时,乐器无疑又给他们对音乐旋律的感知提供了帮助:在掌握和弦时,学生可以利用器乐去尝试哪些音放在一起是和谐的,哪些音放在一起又是不合谐的通过课堂器乐的帮助,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四、开展音乐活动课,拓展学生视野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和补充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地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对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开展音乐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在现当代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要善于更新教学观念,以推动小学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教师要认清当今的音乐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教师在音乐的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了解音乐的学生,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向以前那样认为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了音乐教学任务,要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学生美育的全面发展。更新教学观念,在时代经济的指引下提高我们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六、教师要善于实现新的教学模式

时代在发展,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和变化。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一门艺术,现在,音乐的艺术越来越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在新的教育环境和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学模式,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众所周知,以往的音乐课上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教师利用音乐课教会学生唱几支歌就完成了音乐的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了音乐,只回唱自己永远都会唱的歌曲。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深思啊,尤其是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实现新的教育模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一堂有实际意义的音乐课,无非是让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也会感到有兴趣听,更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也就体现了音乐课的生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七、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所谓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进行教学。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于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能激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因特网,我们可以获得更多良好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课件,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接受现代最新的音乐歌曲和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视野,以提高我们的音乐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利用音乐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只有多为学生创设环境,把音乐学习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新音乐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清品.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五性”[J].校园歌声,2008,(07) .

[2]蔡泉.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怎样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J].音乐生活,2007,(06).

[3]丁媛媛.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三个方法[J].魅力中国, 2009, (13).

[4]华兴明.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5).

[5]洪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师),2009,(01).

篇7

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真实感人的艺术,它可以是一种表演,但又不同于戏剧表演。它不一定要有,它可以是一波三折的九曲黄河,可以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也可以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只要它能震撼心灵或沁人心脾,那就是一堂好课。 也许我们所有的音乐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上好一堂音乐课太不容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效果不见得都能如人所愿。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需要我们做的很多,要积极引导学生,不但使学生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一、要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原则和价值。

音乐教师要明确:唱歌、欣赏、器乐、律动、识谱视唱、畅游等是小学音乐课的基本内容,欣赏是在感受与鉴赏的层面,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都是在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层面上拓展来的。了解音乐表现要素所涵盖的内容,特别是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对人声和乐器声的感受与听辨。对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聆听与体验。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文化生活,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校自身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展示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又提高了审美能力。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和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制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一)所以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 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法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音乐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乱,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音乐也是一种乐趣。

(二)开展器乐、歌词创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在课堂的后阶段不易投入地学习,为此常要进行课堂组织、,但最终效果不佳又浪费时间精力。为何不放手让学生动动满足一下欲望又能玩有所得呢?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教师应常在课堂中引入器乐让学生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即丰富了歌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美的创造,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将益于将课堂学习推向。过程中可进行体态律动、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和创作等。

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合唱教学;技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熏陶。”由此可见,合唱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一、准确歌唱的培养

即对歌曲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和控制声音的能力。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基本上不使用钢琴教唱歌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认为不应该使钢琴成为离不开的拐杖,学生会变得习惯于依赖琴的帮助,而不能充分地感受风格,不利于学会自我调整、准确歌唱和听觉的发展。不采用钢琴教学生歌唱,可以便于让教师走近学生,准确地判断学生歌唱中的问题。人声在表现音高、音色、强弱和表情方面是受自己个人控制的。在对学生进行歌曲二声部的训练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分声部进行伴奏时,每个声部都完成得非常好。可是,当学生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时却乱了,老师帮助哪个声部,哪个声部才能成功地唱下来,老师不能同时帮两个声部,甚至到了同一个音时还能唱出两个音高。因此,分析作品尤为重要。二声部合唱曲大致可分为4类:轮唱型、填充型、平行三度型、复调型。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引导很关键!钢琴离学生有些距离,教师在弹伴奏时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一些学生破坏纪律迫使教师停止弹奏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学生音准、节奏教学中的困难,主要不是来自于学生本身,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的认识和行动。只要坚持每节课有一点点相关训练,坚持不懈。学生的进步会从量变到质变,最后会使我们惊讶。学生的进步也会使教师感觉到自身教学的价值。

二、从听赏入手,培养合唱兴趣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更是听觉的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会聆听合唱,多接触优秀的合唱作品,逐步培养他们对合唱训练的兴趣。同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也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活动。最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在合唱活动中的基本技能,即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觉,这也是学生唱好合唱的基本素养。

(一)在音乐欣赏课中听赏

音乐欣赏课是学生拓展音乐视野、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笔者在每节欣赏课中都专门开辟一个“合唱欣赏”的环节,除了教学教材内容外,还经常挑选一些优秀的合唱曲目让学生欣赏,如网络上下载的经典合唱作品、青少年合唱比赛获奖作品、国内外专业合唱团体的演出、流行音乐中的合唱等,通过优秀的合唱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聆听,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总结、归纳,发现合唱的艺术魅力,感受不同的节奏、音色、力度、和声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合唱的丰富表现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

(二)在歌唱课上听赏

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歌唱课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如果在歌唱课上让学生一味地从头唱到尾,学生难免会因用嗓时间长而产生疲惫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歌唱课也应该适当进行综合教学,穿插其他内容以丰富教学。结合现有教材的特点,在学生掌握歌曲以后,笔者一般会找来相同歌曲的合唱形式让学生进行欣赏,或者是学生学会教材中的合唱歌曲之后,笔者再找来相同曲目的独唱形式让学生聆听,通过对比,学生更加容易体会合唱中的和声变化,体会合唱歌曲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合唱热情。如在学习歌曲《你是这样的人》时,笔者在课前收集合唱曲的录音,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节奏后,便让学生欣赏合唱曲。学生被合唱曲的深情演绎所感动,产生了情感共鸣,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随后的合唱练习中,通过笔者的不断启发与引导,学生能够逐渐体会歌曲演唱时的情感表达技巧,演唱的歌曲更加深情饱满,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在综合实践课中听赏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认知。一开始可以把活动设计得简单些,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分别播放一首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让学生区分独唱与合唱的不同演唱形式,然后再单独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形式。在学生有了一定听觉基础后,教师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单声部旋律和多声部旋律,引导学生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某首歌曲乐段来进行和声创作,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演唱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环节也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四)音乐课堂外的听赏兴趣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合唱学习兴趣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例如要求学生每周欣赏一首教材以外的合唱歌曲,并在下次音乐课中与同学相互交流,教师则对学生的交流进行适当的讲评。通过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会、交流,学生开阔了音乐视野,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三、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唱教学在音乐课教学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提高合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丰富情感、拓展能力,培养集体协作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课堂合唱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合唱教学内容,运用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合唱教学的水平,使学生逐步掌握合唱技能,提高合唱水平。

参考文献:

[1]杜津津.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研究[J].音乐天地,2014(4):10-13.

篇9

关键词:唱歌 理论

中图分类号:I276.2

在小学音乐音乐课教学中,广大音乐教师创造总结出各种各样有关解决试唱难点问题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不少教师把第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识谱,把本应该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艺术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而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这样一个模式。教一首新歌,把曲谱试唱下来了,再填唱几遍歌词,这节课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而且基本上堂堂课都是如此。所谓教改也无非是这个“识谱的过程有所不同”而已。“谁教的学生试唱能力强,速度快,谁的教学水准就高”似乎学生识谱能力的高低成就了评价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公平秤”。至于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是否适应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则很少体现。

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青少年以至老人们能把录音机里,电视里播放的歌曲,戏曲演唱的惟妙惟肖,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程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还不是音乐本身。在儿童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不应该把音乐教育目标重点放在识谱上。“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并不是识谱,当然,不能否认识谱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但是,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教什么,不同条件与环境又是怎么教,这里面则包含着许多音乐教学的科学原理。音乐教学中内在的“美,情,趣”在单纯的识谱教学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机械地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它很难使人感受到多少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起人们的内在感情,至多只能学到一些试唱的技能。而唱歌的最终目的就是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应社会现实生活,而美的感受情感的表达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主要让孩子们通过听,唱,奏,拍,跑,跳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逐渐熟悉乐谱。如教歌之前不是先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里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一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

1. 倾听。音乐史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时间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在每学一首新歌之前先多听几次录音,要认真地听,反复地听,每听一遍要求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遍可以要求听出音乐的情绪,速度及内容。第二遍可以配之以拍手或者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然后抓住歌曲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讨论,已确立表现歌曲内容的情绪,速度。

2. 听与欣赏。进行一个层次的听,听得更深入。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以引起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识的熏陶,进入歌曲情境。由于新歌基本听会,此时应通过角色扮演,想象歌曲所描绘的艺术情境,反复朗读歌词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表达歌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理解。

3. 听与唱歌。在听中随唱,边听边唱。歌曲可以帮助儿童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随着儿童的听和唱,知道他们意识到有关规律,节奏,结构等基本概念,使他们在耳边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

4. 听与演奏。听唱结合,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先用拍手,跺脚等容易掌握的动作对单音,节奏型,乐句等进行模仿。然后教师提供给学生建议的敲打行乐器,学生可以根据歌曲内容需要自行探索演奏一种节奏乐器。形成多层次效果。而且要求边敲边走,边敲边舞,既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5. 听与律动。听动结合,将身体作为乐器。儿童的身体反应,首先是大脑的运动,然后是细小的运动,最后将这些活动加以综合,成为抽象的东西。儿童用动作做出对音乐的反应,不因是对音乐意识的反应,也可以是对时间,音色和结构意识的反应。

6. 听与表演。进入角色,边听边舞,将学歌曲边上动作,将所欣赏的乐曲配上律动,有利于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儿童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动中表现音乐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最后才进入学生“不愿接受”的乐谱知识学习。当然结合认识唱名,节奏来边听边唱曲谱,这并不是独立视唱知识,把要唱的歌词用唱谱的形式唱出来。在学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后学唱曲谱,以便尽快建立唱名和音高的概念,再通过打节奏,读唱名,唱背曲谱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旋律印象与曲谱的有机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比较自然地建立起固定的音的高,低,长,短概念。视唱就会变得容易有趣多了。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的海洋里“自觉自愿”地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这种“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法好像违反了“常规”,但他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建立音高唱名观念最自然的方法,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同时也为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益智功能的得到有效发挥。

总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优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虚实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比之强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而那种行政命令式的硬性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深邃的意境所诱发出来的神奇魅力,扬音乐之长,改变那种音乐课即唱歌课的单一型教法,学生们一定会早日拿到走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深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

篇10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由于声乐教育不受重视,所以很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代任的,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音乐素质,水平有限,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力不从心”,只能听任孩子们“喊唱”。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正确的用嗓习惯,不仅破坏歌唱的美感而且会使学生的嗓子遭到破坏。

鉴于目前中小学生声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人专门带了几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呼一吸,瞬息之间找到歌唱的原动力很多人在唱歌特别是唱高音的时候都有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这就是他在呼吸方面出现了问题。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与方法是学习声乐的基础。因为,歌唱的动力源自呼吸,没有正确的呼吸作为支持,就无法唱出动听的歌曲。中小学生的歌唱时的呼吸方法其实并不难。具体的说就是,呼吸时胸部要自然张开,把小腹作为呼吸的一个支撑点,还要注意两肋和横隔膜的保持,因为它们在呼吸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老师在训练学生时要尽量应用简而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比如说吸气可以用闻花香、打哈欠时的气息节奏来告诉学生。以下就是一些如何快速而正确地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例如:在墙上竖放着一张小纸片,然后用嘴去吹要求不要让它掉落,吹的时间越长越好,这种吹的感觉就是气息控制与运用。这种生动有趣方法不仅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而且寓教于乐,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化的发生练习人声的音域一般在小字组的g到小字2组的g左右,其中最亮的音区在小字1组的f—小字1组的b;从自然音开始,启发学生嘴巴要张开,打开喉咙。例如:张大口,大咬一口苹果的感觉其实就把喉咙、口腔打开了。另外启发学生运用小声哭泣的感觉来体会声音的高位置,让他们知道,声音是从头腔高位置上发出,无论是音高音低还是旋律上行或下行,都要在高位置上唱,使声音逐步具有明亮圆润的特点。如果有的学生在练习时,声音位置总是不能集中向上,可以让他们感觉好像头上落着一只小鸟在歌唱,通过多次体会感觉,可收到预期效果。

大声朗读歌词每一首歌都有歌词和乐谱这两个基本的部分,看乐谱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而看歌词却又简单又有成效。因为每一首歌的歌词都有它表达的感情在里面,读懂了歌词更易于学生去用心唱歌。所以在教唱每一首歌曲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大声朗读歌词,去体会歌曲的节奏感。也可以在理解歌词大意的基础上,用清晰的语言带着表情去朗诵歌词,以便学生理解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还要把歌词中较难正确发音的字选出来,进行单独的讲解与发音练习,使学生们掌握“字正腔圆”的基本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