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要针对学生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由于高中学生已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过有关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而同样的这种观点,如果针对初中学生,就要用更具体、更直接的实例和语言进行灌输,以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例:初中《生物》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此外,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中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多介绍一些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初中学生则可以多介绍一些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等等。还如进行环境教育,对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各科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环保设施;对初中学生则可以清环保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对城市学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水净化设施;而对农村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2、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有一次,笔者在念题之后,让学生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变成:“一对德国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学生愕然,不知所以。笔者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资源有限,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德国的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所以鼓励生育。学生哗然,笑声中,他们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笔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3、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结合生物进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教师就不应停留在仅仅说“这是唯心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生搬硬套之中,而应该把握甚至诱导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并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然后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已思考、相互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2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内容
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难点
学生们如何正确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学情分析
青少年学法懂法,能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只有学好了法律,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篇3
本文将对综合编排法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作一介绍,供我国外语教师借鉴与参考。
一、教师与学生
美丽的壁毯,要将各种颜色的毛线,按照设计的图案编织而成。在综合编排教学 法中(以下简称编排法)也是一样,要将不同的学习成份——语音、词汇、语法、 篇章结构、文体特征和文化知识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达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由于语言学习是涉及大脑、心 灵、身体和感觉的过程,涉及到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 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诸多相关领域,因此,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与 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动力、学习能力与方法,教材、环境以及心理影响等许多因素 紧密相关的。这种学习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努力才能完成的一种动态过 程,其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帮助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编织壁毯时,织机质量 好坏,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以及编织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一样。
1.对教师的要求:
1)关心学生。
采用编排法教学,教师要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对学 生的关心出自于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前途的关心。在教学中要对他们进行全面 细致地观察,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内心活动,分析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知道他们的 需求和愿望,找出他们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在情感上支持和鼓励他们, 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学习材料,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发挥学习潜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2)专业水平高。编排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反映 在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法方面,同时也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 果方面。采用此方法的教师应注重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和 行为。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材,使 课堂教学保持活跃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输入”变为“吸入”,不断向新的 水平发展。
2.教师的作用:
1)信息收集者:
教师注意收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信息,观察、分析和总结学生学习情况,不断 改进教学。
2)决策制定者:
教师能根据变化不同的教学需求作出决定,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方 法,提高教学质量。
3)课堂交流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能根据教学安排,设计形式不同的课堂交流活动(如同桌对话、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等),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际机会。
4)真实语言输入的提供者:
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播放录音、录像,办讲座,邀请外国朋友参加活动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输入,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运用语言。
5)辅导者和朋友:
教师努力做好学生的辅导员和朋友,与学生建立感情,使他们获得学习安全感, 树立学习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 法。
6)反馈信息提供者:
教师通过收集信息,检查教学情况,定期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评估自 己的学习,找出成绩和不足,以便从学习进步中受到鼓舞,并找出不足以便改进。
7)多种文化学习的促进者:
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编排法教学尤其突出这一点。教师要 善于指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民 的社会和生活情况,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为更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交际扫清障碍。
3.对学生的要求:
在编排法教学中,学生不应是被动的语言知识吸收者,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他 们对自己的学习有相当大的主动权,能向教师提出建议,帮助教师选择具体的教 学方法,并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同时,还能主动向教师提供有关学习进程的 详情,便于教师收集信息,总结和改进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许多 学生在开始阶段可能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动作用不足,习惯于被动地听讲和作笔 记,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由被动改为主动的重要性,取得学生的 合作,这样才能以新的教学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教学形式:
编排法的教学形式主要将伴随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的间接教学法、以教师为中 心的直接教授法和学生自我指导学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1.伴随学习法,属于自然法的一种,在80年代非常流行。方法是让学生沉浸 于目的语的环境中,重新创造出儿童学习母语的条件,让学生直接学习目的语。 编排法吸取伴随法的作法,注重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强调口语和实践练习,使 用各种直观教具和视听设备,以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自然 地吸收和学习语言。
2.以学生为中心的间接教学法,方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目的是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 要求和学生的心理与需求,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吸 引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有意义的交际情景中去,努力发展交际能力。这种教学 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交际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们在课堂上是以间 接讲授的方式教学。然而,所进行的课堂活动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依照教学计划 和需求精心设计充分准备的。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始终密切注意活动的进展,随时 向学生提供指导性意见,给予鼓励和帮助。每项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还安排总结 和评论,使学生更加明确谈活动的目的和完成情况,从中领悟应掌握的知识。
3.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教授法,方法是教师直接讲授语言知识,这在编排法中 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要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协调配合,教师讲 授的比例应小于学生活动的比例。
4.学生自我指导学习法,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前三种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和 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方法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课外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 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进步。例如:自己选择定期读物,写读书报告。参加各种 课外活动,如听录音、看录像、与外国朋友交谈等,或参加深外学习小组活动等。 通过学生自己搞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创造语言环境,提 高学习能力。总之,综合编排法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更有利 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传授学习 方法,并随时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投 入学习。经过师生双方的努力,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教学原则:
1.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编排法的研究者认为,传统教学法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不能培养学生使用语 言的能力;直接法、听说法等把语言作为工具,学生在课堂学习语言,把句型背 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活动却不能正确运用。在这一形势下,海姆斯(Hyme s1972)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 言交际能力。编排法赞同这一观点,坚持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并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篇能力和技巧能力。
1)语言能力:指能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知识,并能正确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活动;
2)社会语言学能力:要了解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观察,它和社会是紧 密联系的。要与他人交际,就要了解交际的社会环境,知道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 发出的言语必须与说话人和对话人的身份相称,因双方的社会特征(如社会阶级、 职业、年龄、性别等)而异,还要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
3)语篇能力:要懂得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交际总是离不开交际的参与 者,离不开谈话的主题、时间、地点等情景。因此,一定的言语活动总是处于一 定的语境中,离开了语境,就很难确定语言单位的交际功能。要帮助学生具备一 定的口头和书面语篇能力,了解口头交际的各种形式的篇章的不同结构,通过阅 读不同主题、内容、体裁和风格的语篇,并在交际活动中实践,这样才能在交际 时正确地运用语音,说出符合语义、语用和逻辑的言语。
4)技巧能力:指具备交际的技巧。研究者认为交际技巧是受到诸如社会知识等 因素影响的。例如:掌握谈话技巧,谈话者能记住问候语等开场白以便继续对话, 在谈话中知道如何停顿,如何点头或插入“um”、“ya”等音使对方明白谈话 内容的反应。怎样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何时恰当地改换新的谈话题目,如何 结束谈话等。
2.教师教学原则:
1)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语境的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把外 部世界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
2)教师尽可能多使用自然、真实的语言、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
3)教学以意义为重点,学生在活动中着重理解谈话人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信 息、感情和意图等;
4)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参加谈堂和课外交际活动,勇于表达自 己的思想,发展交际能力;
5)教师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 化,更好促进交际。
3.教材选用原则:
在编排法中,教材是语言输入的来源,它们必须经过精心选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目的、训练计划、兴趣和难易程度等方面。与其它教材不同的是:它们不是独立 存在的,而是伴随大量形式多样化的交际活动共同组成;它们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其中的内容。选用教材时可参照以下原则:
1)教材通过以各专题为中心,配合相关任务活动为基础的内容,提供语言交际 的机会。例如“广告”专题,选择一些广告作为阅读材料,然后进行同桌或小组 讨论。模仿设计和绘制广告,还可配合课外市场调查、进行商品比较,征求消费 者意见等相关活动,把这一专题学好;
2)教材充分体现真实语言,配以大量插图、复印资料和视听材料,增强趣味性 和真实性,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促进理解、思维和交流;
3)教材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训练相结合;
4)教材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内容;
5)教材适应个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包括能力水平、学习方式和技巧、兴趣、目 标和文化等方面,按难易程度分级;便于评估自己的进步;
篇4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有效性原则。只有获得真实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一些教师热衷于追求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常常提问:“是不是?”“对不对?”殊不知学生的齐声回答并非他们学习效果的真实反映。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应尽量避免。
科学性原则。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还应当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数学课上教师提问:“对角线相互平分是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条件?”正确的答案是充分必要条件,但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回答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也不算错,答案的不确定使问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层次性原则。提问的深度取决于问题层次的高低,模式识别、知识回忆,形成联系之类的问题属于低层次的机械记忆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答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内,这类问题应提问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总结评价类的问题属于高层次的认知问题。其特征是问题答案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总结、扩展、应用、重组或评价等方法,改变已知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经过高级认知思维方可得出,这些问题让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回答,有点免为其难,又影响讲课进度。比较适合那些程度较好,善于思考的学生。
整体性原则。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因预知提问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不动脑思考,以致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性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提问要有目标。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联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
提问要适时。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1、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2、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3、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
提问的难度、深度要恰当。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回答的。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提问要适量。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学生的学习变成教师强加的,而不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出现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
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
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篇5
摘要:本文针对我院所承担的丹东地区国情普查任务论述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的原则和要求,以及利用NIKON COOLPIX AW110s数码照相机进行样本照片采集前的基本设置和采集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原则方法
1 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的目的和意义
遥感影像解译时,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知是保证解译结果正确的前提,而利用具有对照关系的照片和遥感影像为主的解译样本数据可以为内业解译人员建立对相关地域的正确认识提供支持,在解译结果的质量控制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为后期长期监测积累实地参考资料。
2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采集
2.1地面照片采集要求
﹝1﹞总体原则
采集的地面照片需充分保证样本的典型性。例如在实际采集中会出现阔叶林和旱地同时被采集到同一张照片时,既上半部分是阔叶林下半部分是旱地,那么首先采集者一定要清楚所要采集的是什么样本,如果采集的是阔叶林那么旱地就要避免出现或少部分出现在照片内。
地面照片反映的地表季相或覆盖状态应尽可能与遥感影像的时相接近;如果季相差别较大,需确保通过照片判别出的地物或覆盖状态与影像上判别出的一致,否则不应作为样本保留。
外业核查时,内业有疑问的图斑以及外业发现分类错误的图斑,原则上都需要采集对应的地面照片。
地面照片在整理过程中,除文件名称外,应避免对原始照片文件进行造成属性信息发生错误改变的再加工处理。
(2)数量要求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 合作学习 分组方法和原则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始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大致一样的思想情感、年龄特征、学习经验和知识水平,他们之间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交际化教学,增加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往机会,加快掌握外语交往能力的进程。因此,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很有必要。
合作学习目前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欢迎,这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富有创意和实效。由于它十分有助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显著提高教学效率,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非认知品质,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法就是在借鉴现代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把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氛围关系作为落脚点,以目标设计为引领,最大可能加大师生、生生合作的机会,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为单位进行成绩的评价,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改善班级内部的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实践技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时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又能兼顾教学的差异性。因为有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究和思考形形的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本文拟从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入手探讨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成形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受到了极大的青睐,取得决定性的发展,被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是富有创意和明显效果的教学方法。它以不同水平成员构成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利用成员与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充分的互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小组的最终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共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为出发点,在集体内集思广益共同尝试探索知识,并实现个人成绩与小组总体成绩的一致,评价和奖励也是以小组的成绩为依据。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掌握的应该掌握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进步。在实现小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个体成员要增强责任感,保证全小组的每一个人互帮互助,协同努力,高效率掌握消化学习内容,以团体为单位接受检测或各种形式的综合评价。在合作学习中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即小组与教师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都要进行充分的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充当导演和咨询者,学生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在自己所处的小组中扮演“教师”或“专家”的角色,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资料,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实现小组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
首先是确定分组方法。可采用三种分组方式:第一种是自由组合,由老师定小组人数(一般为3~6人/组),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第二种是抽签定组,由老师定小组数和每组人数,组员由学生抽签定;第三种是老师编排,由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来编排小组。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学生的意愿和学习形式(课内与课外),选择分组办法。不管是哪种分组办法,每次活动,每个小组都要安排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学习活动。
1.吸引——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每节课前,教师开展说课活动,讨论本节课所授内容,并精心制作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围绕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不同侧面提出一系列的假设。这样的假设要依托课文,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有讨论价值,并且充满“迷人的”吸引力。
2.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各组成员选择了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主题、问题或者假设后,教师要给出任务、要求,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假设或问题,并寻找证据直接或间接来证明本组的假设或解释、本组选定的问题。本过程是学生充分交流思想,积极讨论,拟订解决方案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自己从计划、理论上寻找和设计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做好观察,巡视各小组,做好各小组的过程评价及讨论气氛的引导;但对各小组的方案不应加任何个人性的、权威性的评价。
3.迁移——展示成果,提交疑难
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计划、分工,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或者自己查找资料,并将资料组织整理,写成书面报告;或者收集证据,澄清现象,解释问题;或者调查实践,实验求证等等。这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发展和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阶段。
4.呈现——班内交流,各抒己见
可以参照科学家、学者等作报告的形式,给予每组成员向同伴呈现和分享其发现的悲与乐、收获及成果的机会,也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以是成果展、板报展、宣传小册等文字形式,也可以是小品、话剧、报告等艺术形式,还可以是模型、产品、艺术品等等实物形式。
5.反思——精讲点拨,深化理解
本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6.巩固——整理反思,当堂测验
面对教材中的知识量大,知识面广,教师应对每节课作出整理反思,也就是总结本节课内容,描述出主线和关键点,便于同学整理并有重点的掌握所授内容。
至于当堂测验,英语高效课堂有分层要求,即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测试。当今,我们“崇尚”的是精英教育,平时总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习惯用同一种标准来要求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实际上,我们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五指有长短,如果统一要求,不仅学生不能快乐地有效提高,且影响了自己。
三、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将班级学生按英语教学的需要分成小组,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绩。“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分组的基本原则,组间同质保证了组与组之间能公平竞争;组内异质则可保证同一组内有差异的成员能够互补,使每组发挥最大作用。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坚持组间同质将全班学生异质分组,保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及组内成员的差异互补。且应采取多种措施,使组内学生密切合作,保持和谐的同伴关系。同时要使小组保持一定的竞争态势,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本文为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开展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研究》DX[2012]GHBZ8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外语词;播音规范;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46-03
2014年4月11日《人民日报》针对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使用外语词的现状做了报道,应邀接受采访的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表示,语言是国家的标志之一,我们应该树立语言文化自信,以科学态度对待外语词,既要敢于交流、不断吸纳,又要将其中国化,而不是盲目堆砌、无条件直接吸收。①2014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广播电视节目应带头规范语言文字》的新闻,号召广播电视媒体为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但是,使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传媒文本语料库”的语料,②对5个热点词汇进行检索发现,2014年“APEC”在333个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了1455次,“APP”在258个节目中出现了635次,“PM2.5”在344个节目中出现了674次,“iPhone”在57个节目中出现了111次。外语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媒体中,成为目前播音员、主持人难以回避的问题,需要对其规范原则和方法进行探索。
首先,对外语词播音规范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思考研究是播音规范理论面临的新任务。将外语词借入到汉语符号系统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也必将反映在媒体报道中和播音语言中。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播音规范理论以适应新的语言现象。
其次,对外语词播音规范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思考是推进语言规范工作的必然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起着语言示范的作用,其语言影响力较大,规范要求较高,在外语词的使用上,应成为国家语言形象的代表。
一、外语词播音规范的原则
针对外语词的规范,有学者提出“从俗、从简”的原则,有学者提出“不提倡单独使用,不使用在汉语中已有对应的意译词与和外文字母词”的原则,有学者提出“科学性、兼容性、灵活性”的原则,还有学者提出“宽严结合、小范围、特定场合使用从宽,审定从严”的原则。③在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上,姚喜双指出,“应该更细一些,更科学一些。既要有统一的规划,又不能一刀切”。④这些规范原则的思考是探索播音规范理论的基础,同时也应当看到外语词播音规范的独特特点:具有领域性,要考虑媒体新闻传播这个领域的特殊语境;具有辐射性,要考虑其广泛的影响作用;具有示范性,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权威形象使其语言具有示范意义;具有日常性,传播内容的多样必然造成外语词的出现更加频繁;具有复杂性,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播音语境不断变化使其语言使用更加复杂。
考虑到播音创作活动的实际,播音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类规范的原则
外语词播音的规范,应考虑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节目类型的适用性,做到既有统一的规划又有分类的标准。
1.不同的词汇。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汇集了多地文体界明星父子,一些英文名字也随之被大家熟悉,如Kimi、Cindy、Angela、Joe、Grace、Feynman,这时需要尊重本人的称呼习惯。一些科技产品的名称含有外语词汇,这时需要尊重其品牌文化,但播音时也要做中文解释,如iPhone苹果手机、iPad苹果电脑、galaxy银河系列、note笔记本手机。在以上情况中,外文词汇不能完全避免。但是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NP(国民生产总值)”,本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概念,由于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不规范地交叉使用中英文,出现了不少混用、误用情况,其中不乏中央级媒体的重要节目,⑤极易影响传播效果,这时就应严格使用中文名称,不使用外语缩略形式。“PM2.5”在2013年3月11日被正式定名为“细颗粒物”,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国务院于2013年9月13日也审议通过了《第一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表》,其中包含“PM2.5”,推荐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使用规范的外语词中文译名。“PM2.5”属严格规范的词汇范围,但2014年广播电视媒体使用“PM2.5”达674次,使用“细颗粒物”仅55次,规范原则不明确,造成规范情况不乐观。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词汇分类规范:一些名称词,如人名、品牌名,以及一些通用的专业术语的规范易宽,其他词类的易严;暂无译名的易宽,已有对应汉语的易严;遵循从宽原则的也应做汉语解释。
2.不同的语境。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地位和嘉宾、被采访者、现场观众的语言地位不同,其规范要求也不同。当主持人的交谈对象习惯夹杂外语词时,主持人既不能立刻纠正以损害礼貌原则,也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损害合作原则。另外,受众的不同也会影响规范原则的确立,如香港曾经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为贴近他们的使用习惯,针对香港受众的节目就应当灵活调整规范原则。因此,首先要明确规范使用外语词的中文译名对播音员、主持人是硬要求,必须遵循更高的规范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的语境,也应该有不同的规范层级,对广播电视中进行语言传播的其他人群,要鼓励和引导其使用规范的语言,但规范对他们是软要求。
3.不同的节目类型。不同类型的节目有不同的传播目的,在语言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节目也有不同的受众,对外语词表现出不同的适应度。姚喜双在谈到媒体语言的规划时说:“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所使用的语言样态是不一样的,这边可能是聊天式的,那边可能是播报式的、宣读式的。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也不能一刀切,记者的语言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职业主持和嘉宾主持的语言、新闻联播播音员的语言和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的规范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才符合实际,才更能够服务于我们媒体语言的现状,体现出政策服务和语言规划服务。”⑥因此,对于外语词的使用,不同的节目类型,语言规范的标准也应该不同。新闻类节目的语言规范程度应最高,专题类节目次之,文化娱乐节目再次。
(二)动态规范的原则
以国务院于2013年9月13日审议通过的《第一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表》⑦为例词,利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传媒文本语料库”的语料,分别检索2006-2014年各词的外语形式和规范汉译形式在媒体中的使用频次,发现其中的“AIDS”“E-mail”“IQ”在外语形式出现不久就出现了汉译词,因此规范词的使用频次远高于外语词。而“WTO”“GDP”“IT”以及近几年出现的“PM2.5”,在外语词已被熟知并广泛使用后才出现规范汉译词,其规范汉译词的频次就不及外语词。这说明规范的汉语用法推出得越早,其规范效果越好,但新词新语的出现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这就意味着规范也应该是动态及时的。随着词汇使用习惯的不断变化,规范的标准也是变化的,如曾经一度风靡在报章和银幕上的“伊妹儿”,现在已经寻不到踪影。
张普提出了通过建立流通语料库进行语言知识动态更新的理论,近几年一些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开展语言监测,产出了一批对语言规范具有积极作用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思考和研究实践为动态规范的原则提供了学理的依据。
因此外语词的规范原则还应是动态的。动态规范是针对“一刀切”的静态规范相对而言的,其内涵是通过科学的调查、监测和研究,获取语言变化的动态信息,动态地完善规范体系,动态地掌握时间,并提供动态更新的规范查询。即实时观察,有效掌握,动态规范。其中,动态监测是手段,动态更新是常态,动态是保障。
动态规范是相对的动态,动态规范的目的是实现静态的统一的规划,静态的统一的规划为动态规范提供指导原则。只有动态的规范和静态的规划达到辩证统一,才能使语言规范和谐健康发展。
二、播音员外语词使用的规范方法
外语词的常态化出现,使汉语面貌发生了变化,不仅借音、借意,也有明显的借形特点,使汉语的纯洁健康受到挑战。但是,面对外语词不能谈虎色变,将外语词看成是一种“入侵”。入侵意味着占有和替代,而科学地对待外语词不仅不会被替代,还可以为我所用。因此掌握科学的规范方法才能更好地使外语词为汉语发展服务。
(一)形成规范共识
整个媒体机构需要形成一个共识:语言作为国家形象意义深刻,外语词滥用将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外语词的规范既急迫,又重要,媒体面对新的语言问题承担着规范示范的作用,媒体从业者需要形成科学的规范观,自觉维护国家语言文字的健康。
播音员、主持人是媒体语言规范的核心群体。播音员、主持人在尊重语言体系开放发展的同时,更要尊重传播的效果,尊重不同群体对语言标准化的需求。在这样的认识下,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素养要不断得到扩展,既要有规范的意识,又要有规范的水平。在意识上要强化语言规范的责任感,使其成为思想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要自觉地用准、用好外语词,有成熟译词的坚持使用汉语,没有替代词的也要兼顾不同受众需要,做到了解词义、适当解释。对外语词转化的意识和水平也在一个维度上体现出了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还应丰富到考核、评价机制中。
(二)突出规范重点
语言的变化具有渐变的特点,因此媒体外语词的规范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才能使媒体规范工作更加高质、高效。要划分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词汇、重点节目。在国际国内政治领域,在关系重大的决议政策的中,考虑到上传下达的准确性,要规范统一,多种语言、多种说法会造成理解的混乱。经济领域、科技领域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外文表达,可以分步骤规范。媒体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是规范的重点人群,规范的要求应从严,要做好语言规范的窗口示范,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应率先垂范。对于使用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的词汇,规范不及时就丧失了最佳规范时机,要作为规范的重点,知晓度高的词汇,规范的困难更大,也应该是规范的重点。新闻类节目往往涉及大量资讯,对语言准确性要求更高,应作为重点节目规范,知名度高的节目,影响力更大,也应作为重点节目规范,黄金时段的节目受众群更大,辐射面更广,也是规范的重点节目。
抓住重点,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能有效实现媒体语言面貌的整体提升。
(三)完善规范标准
完善的标准是不断走向规范的保障。完善的规范标准应该是一个标准体系,这个体系以语言规范理论为支撑,以长期的语言规范实践为前提,以全面的规范用法为构成,为具体语用提供了规范依据。其内容要至少囊括:媒体常用外语词词典、媒体外语词规范用法、媒体外语词播音规范、媒体外语词书写规范、媒体外语词字幕规范。
(四)创造规范环境
要为播音员规范使用外语词创造有利的环境。一方面,要向全社会不断宣传和普及科学的语言规范观,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发挥学者、权威机构的组织作用,如2012年1月成立的“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⑧一方面,要让更多有影响力的播音员、主持人加入规范推广工作,倡导媒体从业者形成职业自律。最后,还要编写和开发更多权威的译写查询工具,如外语词查询的网络词典、软件等,并做到及时、权威的动态更新,为外语词规范使用做好配套工作。
外语词播音规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树立科学的规范观,不断完善播音规范理论,使播音员在外语词使用上实现时代特征与语言规范的统一,以树立语言文化的自信,促进我国语言的健康发展。
注 释:
①姚喜双.守护我们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人民日报,2014-4-11(12).
②该语料库2014年的广播电视语料覆盖92个节目,总字次为67,607,176。
③付义荣.略论汉语中的字母词.南京社会科学,2003,(2):88;郭晓林.外文字母词应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应用,2003,(3):126;郭熙.字母词规范设想.辞书研究,2005,(12):15;周其焕.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地位及相关问题的探讨.科技术语研究,2004,(3):33.
④⑥姚喜双.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2,(2):44.
⑤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2008年8月15日:“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也宣布了第二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比第一季度下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新闻》2012年4月3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目标定为7.5%……”。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电气节能;设计方法
一、建筑设计中电气节能的原则
(一)实用性。满足建筑物功能,满足照明的色温、照度、显色指数,满足空调的舒适性温度及新风量,要求环境的舒适卫生,满足运输通道无阻畅通,满足非凡工艺的要求,如展厅工艺照明及用电,娱乐场所用电等。
(二)实际性。考虑节能经济效益,电气节能要考虑到实际的经济效益,不能一味追求节能而采取过高的投资,在节能工作中增加的投资,要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节能效果,节省能源消耗。
(三)节能性。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不必要能量消耗是开展节能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找出建筑物功能无关的能量消耗,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二、建筑设计中电气节能的方法
1变压器的节能设计
要求在设计中选用技术含量高的节能型变压器,如油浸变压器、干式变压器,这些节能型变压器均采用优质的冷轧取向矽钢片,经过取向处理,变压器中的矽钢片磁畴方向大致接近,能够减少铁芯运转时的涡流损耗,变压器中的45°全斜接缝的特殊结构,有较好的接缝密合性,能减少漏磁方面的电力损耗,铜芯变压器能够增大通过电流,有效降低变压器的绕组电阻。确定变压器的合理负载率,上一世纪80年代,变压器负载率通常确定为 50% ,这一举措只减少了变压器的线损,却没有顾及到变压器的铁损,不是最佳负载率区间,综合考虑初装费、低压柜、变压器及建筑投资总成本,还有变压器使用期内适当容量的预留,建筑设计中变压器的最佳负载率应在75%至85%,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变压器绝缘满负荷状态20年的使用年限,做到物尽其用,且在新产品问世以后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以保持建筑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减小变压器的能源损耗,当通电负荷量大需要装配多台变压器,要尽可能选用大容量变压器以减少变压器的使用台数。
2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
线路上的电阻会使经过的电流产生损耗,在不改变线路电流的情况下,要减少线路的能量损耗,减小线路的电阻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根据电流在线路中的运行原理,减少线路能量损耗有以下对策:线路导线要选择电导率较小的材质,理论上铜芯导线是最佳选择,但为贯彻响应国家节约用铜的号召,在负荷量大的建筑设计中选用铜芯导线,在负荷量小的建筑设计中选用铝芯导线;缩短导线的长度,线路设计尽可能采取直线走向,低压线路要少设计回头线走向,缩短弯路增加的导线长度,从而减少线路往返造成的电能损失;减少变压器的供电距离,当建筑物面积较大时,要增设变配电所,变压器尽量接近供电负荷中心,减少干线长度,当建筑物楼层较高时,低压配电室要靠近竖井,且为每个竖井提供单独的干线,避免支线沿干线倒送,减少回头输电支线;增大导线的截面,长距离电力输送线路要综合考虑热稳定、载流量、配合保护及损失电压,导线截面要适量增大,以减少输电线路的电阻。
3照明的节能设计
照明节能设计就是在保证不降低作业面视觉要求、不降低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照明系统中光能的损失,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光能。
合理选择照明线路 照明线路的损耗约占输入电能的4%左右,影响照明线路损耗的主要因素是供电方式和导线截面积。大多数照明电压为220V,照明系统可由单相二线、两相三线、三相四线三种方式供电。三相四线式供电比其它供电方式线路损耗小得多。因此,照明系统应尽可能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
合理选择控制开关和充分利用天然光 采用各种节能型开关或装置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电方法。根据照明使用特点可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卧房、病房、客房等床头灯可采用调光开关,高级客房采用节电钥匙开关,公共场所及室外照明可采用程序控制或光电、声控开关,走道、楼梯等人员短暂停留的公共场所可采用节能自熄开关。
天然光是免费的光源,要充分利用,因此就要合理设计照明开关。充分利用自然光,正确选择自然采光,也能改善工作环境,使人感到舒适,有利于健康。充分利用室内受光面的反射性,也能有效地提高光的利用率,如白色的墙面的反射系数可达70%~80%,同样能起到节电的作用。
合理选择照明方式 在满足标准度的条件下,为节约电力,应恰当地选用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三种方式。例如工厂高大的机械加工车间,只用一般照明的方式,用很多灯也很难达到精细视觉作业所要求的照度值,如果每个车床上安装一个局部照明光源,用电很少就可以达到很高的照度。
合理选择照度值 选择照度是照明设计的重要问题。照度太低,会损害工作人员的视力,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不合理的高照度则会浪费电力。
选择照度必须与所进行的视觉工作相适应。设计照明可按国家颁布的照明设计标准来选择照度,必要的照明质量合理的照度值和优良的照明质量形成的光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果和改进人们的心情,要综合考虑照明系统的总效率。
4电动机节能设计
建筑中的电动机要与水道、暖通、建筑物本身等工种的设备相配套,一般由制造商统一供应,因此,电动机的节能措施只能在运行过程中实行,除就地补偿电容器减少线路输送超前引起的损耗外,还要减少电动机的空载和轻载运行,在这一情况下,电动机工作效率很低,消耗的电能不与负荷量的下降成正比,变频调速器的采用,使得电动机在负荷量下降时能够借变频方式自动调节转速,从而让电动机运转与负荷量变化相一致,采用变频调速方式,能够提高电动机在负荷轻载时的工作效率,减少了电动机运行时的能量损耗,最终实现节能目的,不足的是,变频调速器的高价格使其在应用中受到限制。另一方式是软起动器的采用,这一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按照电动机的起动时间相对应地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实现对变化电压的控制,由于电动机运转电压能够可连续调节,因此设备的起动平稳且能够在起动完毕后全压投入运行,软起动器利用电压负反馈、测速反馈、电流正反馈等信息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其使用能够保证电动机从起动到运行的电流变化不超过电网电压的波动范围,实现了运转速度随负荷量变化而变化的节能目标,软起动器比变频调速器的价格便宜,适用于容量大又需要频繁起动的电动机,也适用电于设备对稳定电压有较高要求的场合。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潜力很大,广大电气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应精心考虑。在选择新型节能设备上,要充分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反复比较设计方案,拿出一套符合各种技术指标、满足功能需求、行之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从而达到真正节约电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栋阳.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中的节能措施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09(04)
[2]盛力.试述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3]胡龙才.现代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科技资讯科技资讯,2008(33)
篇9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课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但能够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养成概括、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同时,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大量出现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数学课程的变化,为此,教师更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使课程评价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一、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
1.教学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以物质奖赏、精神鼓励、语言激励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不可否认,这些评价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帮助,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这些都只针对于片面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回应的往往只有一个微笑,之后便是不屑一顾,只有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评价,才能长远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特征,从多层次的进行评价,从而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教学评价要具有开放性适应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开展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为学生良好发展提供确切的需求,而不是把学生进行分类或者比较。其次,在数学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对于做事不当或者成绩落后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对于学生进步要及时鼓励,充分保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最终,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形成多元的开放性的数学教学评价。
3.教学评价要以注重学生参与过程为主
初中时期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概括、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之中,并针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个体发展有更多的关注,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概括,用更有效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的具体措施
1.利用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有效的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传统学习模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
2.利用评价的导向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有针对性的制定辅导策略及课时计划,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创新与合作能力。同时,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进行有效的评价,能及时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改进与实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利用教师自我评价,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学时间、师生关系、教学成果等因素进行评价与设计,并及时的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与科学性,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合作关系的良好发展。
总之,教学评价对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可以正常有效进行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在制定的活动计划时要注意,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的特征,充分把教材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以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为基础,制定合理活动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同时,在综合实现活动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与向导性,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及实践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初中数学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廖慧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J].中学数学发展与研究,2013,11,(23):14-16.
篇10
关键词:幼儿;认知能力;色彩启蒙
1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的内容
“色彩”这两个字眼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色彩、知道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不同,左右人的知觉、情感,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活泼或抑郁、兴奋或沉静、轻松或沉重。幼儿生活环境的色彩与其智力发展、个性发展、情绪好坏等有着极大的关系。
幼儿时期正是处于认识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起步阶段。幼儿对一切鲜新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幼儿最初是通过颜色、形状、声音等感观刺激直观地感知世界的,孩子们没有更多的颜色概念,也不能区分各种各样的颜色,只是单纯喜欢鲜艳、艳丽纯度比较高的色彩。然而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前庭功能不断完善,其大脑皮层通过六感来综合摄取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形成“感觉”。这种感觉使得幼儿对颜色的区分更加明确化,对颜色的兴趣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开始有了各自喜欢颜色和讨厌的颜色。
学龄前幼儿尤其对色彩艳丽的颜色及形状有趣的搭配更能引起其强烈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涂画学习中认识色彩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由于幼儿通常有很好的直观映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所以在这一时期关注孩子的色彩心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智力发育。
在绘画中,儿童画的内容是非常广泛,题材多样的。儿童画的画面整体明亮、鲜艳,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的感觉。从孩子们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画面中不难看出,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孩子们稚嫩而又无限的想像力。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中认为:通过儿童画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例如心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儿童绘画是突显幼儿天真烂漫的心灵的图像,也是幼儿在成长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从绘画中多少可以看出儿童发展人格特质、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等情况,可以寻找出儿童心理发展的蛛丝马迹。
2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原则
2.1色彩启蒙教育的直观性原则
(1)色彩语言的视觉直观性。色彩具有直观性,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在幼儿期,由于言语能力还比较低下,所以幼儿获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形象信息。幼儿时期的孩子所做的画作,包括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不论是国外儿童抽象、夸张的绘画手法,还是国内幼儿所创作的细致精美的装饰画,其共同之处是在色彩的运用上都是以红、黄、蓝等丰富夺目的颜色为主,画面整体明亮、鲜艳、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的感觉,这正是孩子们画画的主要特点,也是儿童画较之成人画作不同之处。
(2)物体形态的触觉直观性。当孩子们对色彩有了浓厚兴趣时,带幼儿开展了一系列填色、涂色活动。在活动中,将孩子们最喜爱的动画形象复印后,请孩子们自己涂色。由于这些是其自己最感兴趣的形象,孩子们涂起来格外仔细、认真。在初次涂色时,绝大多数幼儿涂不均匀,画面比较乱,为使幼儿涂色能力有所提高,有意识地教幼儿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有规律的涂色方法。或者准备一些彩色的纸板,用剪刀剪成小块,让孩子用各种颜色的晾晒衣服时用的夹子,夹住同样颜色的纸板。诸如此类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很多,用幼儿感兴趣的物体形象作为教育的辅助方式,让孩子愿意动手去接触面前所有的颜色,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色彩感觉,又训练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2.2 色彩启蒙教育的启发性原则
(1)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幼儿辨色能力有关。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4 岁左右的孩子已能正确辨别各种基本色即红、黄、蓝、绿,但在辨别一些混合色(橙、紫等)的时候往往会犯错误。孩子们不能正确而巩固地把颜色的名称联系起来,也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度(如蓝和天蓝、红和粉红)。而从 5 岁―6 岁开始,在教育的影响下,孩子们能基本辨别混合色,颜色和名称能巩固地联系起来,细微地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
幼儿绘画时的用色,是印象色,不是写实色;是简单的颜色,不是复杂的颜色;是色的符号,不是色的真实。因此幼儿的用色是初级的,而不是科学的。因为儿童对客观的复杂、真实色彩不具备科学的分析力,对色彩中的细微的中间色、过渡色和混合色给以理解、比较和分辨,其关键不在其视觉机能,而是受其智力的约束,因此,过早地让儿童面对实物写生,承担起其智力难以承受的真实色彩的表现能力,是不太实际的,也不符合幼儿心理的奢求,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维护色彩教学基本前提。教幼儿画画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更不是培养专业画家,从美育的角度来看也仅仅是启蒙教育。因此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以小学生或成人的绘画技法来教幼儿,更不能过多地让幼儿临摹各种各样成人画,否则不仅无助于幼儿感知客观现象,无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甚至会遏制幼儿智力的发展。
在年龄、教育方法等都相同的情况下,幼儿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色,并且喜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潜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对色彩感觉非常敏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会使用饱满的色彩进行绘画。有的幼儿的记忆力非常强,可以借此优势加以利用,多从记忆图案、色彩、形状、造型方面进行练习。教学实践证明,要先清楚地分析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潜能,因材施教。先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多动笔的好习惯,不要抹杀孩子们特有的、与生俱来的潜能,要多留意和发掘幼儿各自的长处,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给予幼儿最好的帮助。每个人的亮点各不相同,只要发掘出其亮点,加以活用,就能使之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优势,挖掘出幼儿在色彩方面最大的潜能。
2.3 色彩启蒙教育的发展性原则
在认知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叫做“图式”。从功能上来讲,图式是指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纵、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遗传图式是图式在人类长到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这些先天性遗传图式为基础,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及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或因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智力结构。在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图式。知在认知运动阶段,其图式被称为培知运动图式,当进入思维的运算阶段,就形成,运算思维图式。
3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色彩启蒙教育方法
3.1 启发性色彩启蒙教育
幼儿往往有很好的直观映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班幼儿用喜爱的色彩画线条、画圆圈,虽然没有创造什么形象,但孩子们仍乐此不疲。这是因为孩子们对色彩产生了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小班的吹画活动中鼓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用吸管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基本色,再辨别较多的色彩,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在中班的染纸活动中,教幼儿将宣纸折叠成形状后,用纸角蘸色,由于该纸的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重复蘸取不同的颜色之后,色彩相互渗透,出现了有趣的色调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认识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不同,继而认识调配色。在大班的喷洒印画活动中,先让幼儿在白纸上覆盖不同形状的纸片,用装有颜料水的喷雾器喷洒整张白纸,不同颜色交替喷洒到纸上,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色调变化的效果,当揭开覆盖在上面的纸片,就显现出留有空白的各种图案。这种种趣味玩色活动都能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强烈兴趣,从中还能让幼儿了解三原色及间色、复色产生的过程,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知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
3.2游戏化色彩启蒙教育
认知能力是幼儿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知识的积累有着直接的关系。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也是将来生活和学习所必备的能力,从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游戏,是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最佳方式。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康灵敏教师在《色彩教学对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中也写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话的形式。由于孩子们所处的成长阶段,都喜欢玩游戏。因而,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色彩游戏。”
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孩子们用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开展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符合儿童发展特点,能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发展。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一个形象思维极其丰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想法。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由各种色彩组成的,而这些更多的是在美术活动中一一展现出来的,特别是孩子们的感受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诱发兴趣,启发思路,激发创造力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让孩子展现生命之美,运用其特有的绘画的形式,突发的内心世界的美丽。
3.3故事性色彩启蒙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其思维活动往往要依赖一定的实物和动作的支持,直觉思维的特点十分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一些幼儿也开始借助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和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更好的教育方法,配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如今的幼儿美术课堂上,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游戏教育方法是最直接的教育方法。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即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又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幼儿对于色彩感觉的培养。但是反过来讲,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玩的过程,这是一个在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知识补给的过程,如果把握不好“玩”的度,那么幼儿美术课堂就成了没有发展性的课堂。每一个色彩游戏的实施,都是搭配着一定的故事性来进行的。
一位美学家曾经这样说:“欣赏儿童画要用童眼去看,童心去品味”。一条线在孩子的心中可能是条河也可能是一只鸟。假如人们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无法读懂孩子们的作品。儿童在进行每张儿童画的创作时,其内心里都有着和这幅画相对应的小故事,因为孩子们的智商发育还不够完全,只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想象,去给自己的画搭配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孩子们的画作时,人们有时会显得一头雾水,不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义,但是作为创作者的儿童,却能讲出自己创作的原因和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故事性。这就是孩子的画,是孩子心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孩子自编自导,自圆其说并乐在其中。因此,面对儿童的绘画作品时,欣赏者也要做好听众,用心去倾听孩子们“谈画”,引导孩子们畅谈自己画中所表达的内容,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儿童画的奇异想象和诗情童趣,往往会因为技法上的幼稚而被成年人所忽略和忽视,但只要人们认真地倾听孩子们谈画,就常能发现许多被人们忽视的美。也只有用心的地倾听孩子们谈画,人们才能真正看懂孩子们的作品、读懂孩子的内心,也才会让孩子们在众人的褒奖与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智商发展的重要时期,色彩不但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并使之的得到一定的提高,还能通过游戏中的故事来培养孩子们各种道德品质的建立。在色彩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对孩子们进行绘画方法和主题绘画要求的指导,让孩子们按照要求进行绘画,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在学习中按照老师要求学习的态度,还为以后的各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孩子们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故事中所包含的的内涵如此丰富,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故事的教育功能,让故事发挥出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在故事中生动的理解色彩、认识色彩、了解色彩。
参考文献
[1]胡爱萍.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幼儿空间色彩设计[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