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预算编制

一、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内容

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的投入逐年加大,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考核体系、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高校优化教育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

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制度第十条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等学校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新制度中用“目标”替换了旧制度中的“任务”,这要求学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再是上级下达任务、下级机械完成的模式,并且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短视发展,而要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安排预算管理工作。

根据新制度,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收入预算编制应当积极稳妥,“积极”就是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争取收入;“稳妥”就是坚持稳健性、谨慎性原则,预测收入时要充分考虑影响收入的各种不利因素,没有把握的收入预算项目和数额,不列入部门预算。在对以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年度的预算收支增减因素和金额,细化收入项目,核实收入数据,消除赤字隐患。支出预算编制应当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首先确保高等学校的基本支出,然后再安排项目支出;先安排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重点、急需项目,后安排一般项目。基本支出在保证人员经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费等刚性支出的前提下,再安排保证高等学校各项业务工作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支出。基本建设和大宗设备采购等项目支出应根据高等学校的财力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安排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相关“瓶颈”项目和学校当年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急需的经费支出,从而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制度》第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情况,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目标、计划与财力可能,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和措施,按照预算编制的规定编制预算。高等学校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本条规定明确了高等学校预算编制的方法。另外新制度还要求,高等学校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高等学校应加强支出管理,不得虚列虚报;应当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二、目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工作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层“重分配,轻管理”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不重视预算的编制,对预算的全局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高校一般不设置独立的预算编制机构,其预算的编制主要由财务部门和个别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难以保证。其次,教学科研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认为预算都是财务部门的事,没有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意识,导致财权与事权没有形成有机结合。再次,对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到位,影响预算编制的质量,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性都有待提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预算执行情况差,年底资金不足或沉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极低。

(二)预算编制准确性不高

预算编制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工作范围覆盖面广,并不是由财务部门一家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项需要教学、科研、各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完成的系统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人员对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再加上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实际编制中数据传递与信息的沟通都不尽如人意,使得基础数据准确性较差,编制出的项目预算论证不充分,细化程度不高,甚至计划与资金供求相脱节,最终导致项目可执行性差。

(三)预算执行的内部监督乏力

预算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更改调整。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在执行预算时常常出现资金使用混乱、内部资金抢占、调整预算频繁、不按规定期限实施项目等现象。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致使资金使用混乱,一些项目有很多不必要的开支,而有些项目却又因资金不足被延误。不合理的资金使用又加剧资金短缺,造成学校内部争夺资金。有的则表现为开支随意,只要超支就要求追加经费,调整预算成为一种常态。而更为普遍的是项目实施不按规定期限,实际执行数和预算数差距较大,各部门对差异的原因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合理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对不符合预算规定的行为规范不及时。

(四)预算执行缺乏评价考核机制

高校预算在实施之后,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执行情况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配合程度和工作态度。各部门人员在预算执行中积极性不高,常常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不作为或懈于作为,导致项目执行进度滞后于预计目标,使分月实际执行率低于预算执行率;而到年底为了完成预算又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机制,由于项目经费执行的好没有奖励.执行的不好也没有惩罚,而预算执行也没有与工作绩效挂钩,使得高校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益低下。

三、应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高等W校预算编制

预算的编制过程也是将学校的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的过程,因此学校领导要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全局性,将预算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组建由专业人员构成的预算管理小组,在预算编制前期,该小组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将总体目标落实为具体项目,进而对申请的项目经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研、论证。其次,树立全员参与的观念,学校预算涉及到教学、科研、行政、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工作都是由各个部门来承担完成的,只有各部门都积极参与进来,预算才能更切合资金需求的实际,资金的使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再者,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

(二)提高高等学校预算的编制质量

各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基础数据为基础,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项目申请要详细调研,周密论证,细化预算。对基本支出预算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对项目支出预算要做到科学化、精细化,特别是重点项目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和预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财务人员应当深入学习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导性文件,准确把握预算口径,同时加强各执行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明确职责分工,从而全面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三)加大高校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

首先,学校层面应从全局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协调资金在各部门间的分配。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对规划中的各项目划分出轻重级次,优先保证特别重大类的项目资金,合理安排一般类的项目经费。其次要建立一套运行通畅的监督机制,制定相应的审批权限,对预算调整额度加以限制。各院系应该在学校分配的预算指标范围内安排经费支出,严格规范和约束日常预算活动。若确需有超出预算的开支,应提交具有详尽说明和论证的报告;对于理由不充分,论证不严谨的超预算事项要坚决制止。再者,高校管理层要提高对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视,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小组的职能作用。对预算支出与原定目标发生偏离的,应要求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在整改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小组应要求相关部门将改进措施书面化,并帮助解决部门执行预算时遇到的困难。

(四)完善高校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机制

预算考评是针对各单位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分析。要使编制的预算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就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工作考核和结果通报,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预算编制准确、执行及时的学院或部门,给与表扬和激励;对预算执行进度较差、超预算情况严重的给与核减经费的惩罚。同时还要探讨预算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期预算提供相关数据,防止以后再次发生。

四、结语

为了改进预算支出管理,优化资金配置,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有机结合的机制,把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将成为各高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祁兴强.强化高校预算管理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3(03).

[2]王晨.高校预算管理优化探析[J].财务与管理,2013(02).

[3]武迎春.关于实行绩效预算的探讨―基于高校预算管理角度[J].高校财务,2012(05).

篇2

小学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的任务,同时兼具塑造学生思维模式的使命。所以,小学学校的管理水平对小学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学校前进和发展的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小学学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改革。本文主要就这些问题对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三度”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小学学校管理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小学学校管理方式目前还比较偏重于经验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小学学校管理的指导观念仍然比较落后。一些学校在管理上往往过分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很多的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者缺乏对学校发展的长远思考和规划,过分看重眼前利益,重学科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普遍现象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学校的管理方针政策,不能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自身意志制定合适的教学安排,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还有一些学校管理比较集中,缺乏现代社会倡导的民主。

第三种现象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但很多小学的学校管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深,在管理上比较注重考试的结果,脱离了本该作为教学重点的素质培养过程,使得整个教育过程趋向功利化。

二、基于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的“三度”管理

针对当前小学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三度”管理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三度”指密度、精度及深度,各种实践都表明“三度”管理在小学学校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学校应加强对“三度”管理的重视。

1.密度管理要点

密度是物理学中的术语延伸过来的,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指代学校管理的紧密程度。在管理中,管理的空隙与管理效能之间呈反比。要提高学校管理的密度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分解。小学学校虽然学生和教师相对较少,但在学校管理实施中必须明确目标,从校长到副校长再到教职工必须做到各司其职,将管理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加学校管理的密度。另一方面,小学学校在管理理念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服务的对象本质上说还是学生。因此,学校应给教师一定的弹性空间,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管理学生,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实际效率。

2.精度管理要点

精度在小学学校管理方面主要指在密度管理基础上使小学管理进一步深化,即学校管理部门在明确了学校各部门的职能后,要对个人和团队的关系管理加以调节,保证负责人与个人管理职能的和谐统一。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才能使团队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其次,学校在管理中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在安排和聘用教师时需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来给教师安排管理工作,使教师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学校管理从宏观与微观上说分别是对学校组织与学校中每个人的管理,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管理氛围。

3.深度管理要点

管理包括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化地实现管理效益,深度管理便是小学学校的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整合的典范。只有立足形式不断追求内容的完善,才能促进小学学校管理迈向新的阶段。深度管理除了包括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外,还需要不断地革新和实践管理理念。教师应根据社会和学校发展实际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另外,小学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每个环节又会有不同的内容,因此,学校在管理中必须顾及各个环节,且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3

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总能感受到我们的学校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特殊之处,这种东西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却不容易说清楚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人们通常用“风气”“习俗”“传统”来形容这种强大而又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力。其实“文化”这个词则能准确抓住这种影响力的本质,能够帮助学校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学校里存在的那些不成文的规则、传统和规范;这些东西渗透到了学校里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行为方式、穿着打扮、谈论的话题以及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这些就是学校的文化。学校管理者要通过研究学校文化,塑造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有积极健康文化的学校一定是有竞争力的学校。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文化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虽然不断有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人员通过共同努力,在处理危机和取得成绩的过程中逐渐创立起来的传统和仪式的复杂模式。文化模式具有高度的持久性,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能塑造人们的思维、行为和感觉方式。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涵与特征: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框架

1、学校的物质文化

在一段时间内,一提学校文化很多人就想到了楼内悬挂的字画,橱窗里的师生作品。这些其实都属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既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又是重要的途径和载体,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品位和格调。一点一滴精心的设计,都是对学校文化最好的诠释。

比如在学校大门前写着“欢迎您的来访,请先进门登记。”短短的几个字,是不是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对来宾的尊重和委婉的要求呢?是不是比“来宾止步,进门登记”这样的话让会感觉温暖很多呢?常常有家长来找老师而老师正在上课,如果在办公室走廊里安放几把椅子供他们休息,是不是将“办社会和家长满意学校”的宗旨真切的落到了实处呢?学校的会议室是使用率最低的地方,如果把数学组的集体备课地方也安排在这里,同时还把学校里订的报刊杂志散落在桌上供没课的教师去翻阅,这样不比大会小会上反复口头强调“要节约资源”的效果好的多吗?教室走廊里鲜艳的波浪般的色彩,教师办公室里绿色的植物,校长办公室里整架的图书就是最好的装修,整洁的校园及经常更换的板报、橱窗就是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多一批优秀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教师最佳的教育方法就是做出榜样”这些标语的悬挂不是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相吻合的吗?

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一定需要高大的楼房和漂亮的操场,但一定需要学校管理者用心来经营,来思考。需要全体教师的支持,需要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配合。

2、学校的行为文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去移动公司交费或办理业务的时候,服务前台的工作人员都会用很职业的微笑、很标准的语言来接待我们,如果她递给你一张单据,也一定是双手奉上。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在行为上的体现,这样的企业很多,不论大小。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更应该在师生的行为上彰显学校的文化。事实上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很不够。有些时候我们的行为与我们所倡导的文化竟有些悖离,举个很小的例子,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也是普遍存在于我们学校之中的,如果一个老师在上课时忘带红笔向学生借的时候,很多孩子会热情的争先恐后的挥着手中的红笔要借给老师,可是如果一个生病的孩子去老师办公室里要一口温水喝的时候,大多数老师都会让孩子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极少会有老师放下手中的工作给孩子接杯水。而又有哪个学校不是在倡导师生平等呢?我们有意无意的太忽视孩子了。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干群关系的缩影。在行为文化建设上,每个人都要对学校负责,都要珍惜学校的荣誉。

3、学校的制度文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保障功能,即为了保障学校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保障师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激励功能,即激发和调动师生为实现办学目标,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制度的管理对象是应该涵盖每一个教职员工的,没有人能游离于制度之外才能保证制度的权威,才能保证制度的实施。

在人文关怀日益凸现,人的个性不断张扬,生命的价值倍受关切的今天,探索在制度的规范性和管理的“人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则会使学校的管理锦上添花。

4、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体现了学校的使命和目标,它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所有上述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塑造的结果是成为人们行为的自觉方式,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健康的精神文化。它可以为学校注入无形的力量,推动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推动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激励孩子们认真学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信心。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应当传承与弘扬、凝练与培育全体师生的学校精神,即共同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重视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发展不竭的原动力。

二、学校文化塑造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所有这些塑造文化的做法,都离不开对学校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学校历史的研究。历史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根基,如果失去了这个根基,学校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所做的一切就会显得肤浅和随意。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对策

体育教学管理是根据体育管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规律和特点相结合,将体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体育教学与其他不同,它要求管理必须突出体育教学特有的专业化特征,紧抓体育教学机制,增强渗透性管理授课过程的信息反馈,建立强效、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形成特有的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对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好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1.地位未被摆正

我国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模式是体育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趋势,高等教育也给定了淡化专业、加强学生能力于素质培养等新的教学思想。就业市场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具有强烈开拓精神、身体健康的高质量人才。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也为高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停留在上体育课这种单一的形式上,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发展成一种多层次、双因素、形式多样的有机系统。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职能,就需要采用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体育教育机制。体育部所要承担的任务是完成上课的任务,而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是要和学生直接接触的,其管理水平和思想的高低直接影响上课质量,没有教学管理,就无法将教学过程进行下去。

所以,体育教学管理是成为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点和保证。学校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存在着一般与特殊、共同与个性的关系,教学管理具备自身的基本规律,教学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其规律发展,体育部门是对教学计划的直接发起,组织,实施者,所以要从本专业实际出发带动组织教学管理,在管理中创新,力求突出“个性”。学校要将教学管理整个系统进行最大优化,要多从这样的子系统做起,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审时度势,根据体育教学具备的特殊性,创新探索有效的管理新途径,遗憾的是,从现实教务部门制定教学条例归、规章制度、教学工作量考核等方面,没有真正的听取体育教学部门的意见,虽然体育教学部门始终强烈呼吁,但效果收效甚微。

2.授课内容与授课时间矛盾突起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处于学时少,待讲内容多的局面,老师坚固提高教学质量与在规定的课时内教授完要求的内容,给教师教学提高了难度。目前的每个教学班人员在40人左右,出去上课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所花的时间,学生基本没时间亲身练习,所以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3.体育教师资质结构不合理

为响应国家政策,高校今年不断扩招,为高校带来规模效益与发展的机遇,同时带来的也有对教学质量的严峻考验。通过高校的几年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明显增加,但体育老师的数量却没什么改变,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等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小,讲师、助教等低级职称所占比例大,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历不高,很多大学老师仍是以本科毕业学生为主,这就势必导致体育教学水平下降。

4.生源质量降低,管理问题面临挑战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带来双方面影响,一方面缓解了当前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提高了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学生数量的激增却导致了生源质量下滑,其中存在着学生的速度、体力、力量等各方面素质的相对下降。根据数据,绝大部分学生身体情况低于国家体育锻炼的标准,这就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加大了高校体育教学难度,使教师的教育工作热情减低。

5.教师教学准备投入不足,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

由于市场经济冲击,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力分散,不能从主观上精心备课,不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实践,学生本身对课程兴趣不弄,加上教师因素使学生积极性不能被带动,课余时间不进行身体锻炼,考试也只是应付一下,及格就满足。

二、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方法

1.建立科学数学管理观念

高校的该科与学校体育管理的提高表现出了社会化、永久化、个性化、现代化和经济化的趋势,因此,学校各部领导要深入认识到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的加强创新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加大投入教学管理的资金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学校的相关方针、政策和相关规定,建立现代科学数学管理观念。

2.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在普通高校体育的教学体制改革中,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管理水平,体育教学管理者应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3.加强教学管理,制定新型师资培训计划

强化体育教师职称考核制度,努力探索并制定长期有效的教师自称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提升教师、聘任、奖励惩罚的依据,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再学习、访学、进修以完备体育教师结构合理性,改善老师待遇,从而提高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因材施教,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培养的要求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认真听取基层代为和体育教学管理层的意见,绘制相应管理条例,在教学条件(场馆,设施)不足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外界自然条件,利用广阔的自然空间开展教学活动,来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完善体育课程,促进发展,增强质量。

4.确立体育教学中心地位

教研室的建设、室内教学、学生学习三方面是体育教学核心工作。教研教室工作状况好坏直接影响教室的授课心情,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热情,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充分发挥老师教先锋榜样作用,树立学生激励制度,善用体育成绩优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从体育课的学习中有丰富的收获,在新的管理理念倡导下,坚持以人为本,重知识、重学术、重人才,实行学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全方面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小结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很多工作都还只是单纯的停留在探索的阶段,需要循序渐进,从大处着手,通过对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等各个环节逐渐进行健全,从而达到一个新兴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登上一个全新的台阶,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8).

[2]衰芳.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J].管理学家,2011,(9).

篇5

摘要:从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学生管理和学籍管理将有新的内涵。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特征,而高等院校的教育也具有特殊性,这也就使得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就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采取一些措施,如: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档案管理整理规范化、档案利用规范化、强化领导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

高等院校学生在校的各方面情况一般都是记录在学籍档案,学生在校时,学校教务处负责整理和保管学籍档案,学生离校后,学籍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就交由学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也可以交由学生所在地人才中心负责,学籍档案既记录了学生在校时的成绩考核,又记录了学生参与各种涉外活动情况,除此以外,还有学生在校遵守的纪律表现以及综合相关老师的评价等都记录在案。根据高等院校学籍档案的内容,学校和各个用人单位不但能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社会能力。因此,管理好学生学籍档案,不仅有利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还有利于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教育质量的保障。

一、学籍管理的内涵

1.学籍,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对学生在校时期的整个过程的记录。而学籍管理的过程,是指建立学生学籍档案的过程。学籍档案管理可分为三大过程:第一,招生、学生报到、新生注册、发放学生证;第二,记录学生成绩和其补考情况,处理学生的休学、退学、转学以及复学等事宜;第三,奖励以及处分,进行毕业证书的办理以及发放。完成学籍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会耗费较长时间,但这个过程能够客观并整体反映出学生在校时的各方面表现,包括德、智、体等方面。

2.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的特性

首先是应用性 。在高等院校里,就其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任务而言,它主要以一线中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因此,高等院校的学生学籍档案,不仅要把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成绩考核记录下来,还要记载学生的党、团材料。另外,在学生档案里,不仅仅只有学生专业技能档案和艺术素养档案具有应用性,还有综合素质考核档案等其它学生档案也具有应用性,综合来看,学生档案具有应用性这一特点,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是多样性 高等院校的生源复杂,主要有三年制普高生、五年一贯制高等院校生以及“ 3+2”转入学生。另外,高等院校还有许多来自省外各个地区的优质生源,生源地区的文化以及其它各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高等院校的学生档案也具有多样性。

最后是周期性 在高等院校里,一批毕业离校学生带走学生档案的同时,又会有一批新生档案注入,因此,学生档案几乎每年更替一次。再加上高等院校教育具有学制短、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的特点,学生档案管理的周期性就尤为明显。

二、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的重要性

1.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目的是提供利用。学生在就业、参军、考级考证、入党、资助等时候往往需要用到学籍档案,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有效利用学籍档案也成了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某种程度来看, 高等院校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对学生就业及创业而言,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2.高等院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其学院教学与教育的整个过程都被记录在了学籍档案中,因此,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实现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保障教育质量与水平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把产学研相结合进行教育当高等院校教育的阳光大道,也是必走之路,把服务区域经济,凸显产业特色作为办学的方向,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籍档案工作可以把凸显综合素质并凸显技能锻造的教育过程记载下来。可见,学籍档案管理对于教学评估有较大的作用,它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3.学籍档案记载着一个学生在校时的各方面情况,几乎就如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对于促进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这一程度而言,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也比较重要。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高度,用人单位对人才档案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转向于电子信息档案,用人单位考察毕业学生往往会参考学籍档案。而于学生而言,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以通过重重考核。

三、高等院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在校学生的增多,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的问题也越显得重要。但是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态度不认真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通通记录在了学籍档案中,学籍档案也因此成为了用人单位用人时的考虑因素。但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马虎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填写太随意,字迹潦草,内容不统一,评价不客观等方面,从而导致原始档案丧失真实性与完整性,实现不了学籍档案原本的作用。

2.学生对个人档案的意识性不强

学生没有意识到个人档案的重要性,对待个人档案不认真,在填写自己情况,字迹不公正,总结不认真,三言两语地应付完,典型的是在写思想与生活表现时,不仅内容太片面,而且表述都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错别字。另外,在毕业离校后,由于不大在意学籍档案的保管,可能会造成档案丢失。

3.电子档案管理不到位

目前,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学籍档案的管理逐渐倾向于信息化与系统化,因此,对于学籍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利用传统的纸质学籍档案显得比较落后。但是,目前的情形是,相对于电子档案而言,大多数高校更为倾向于纸质档案,导致学籍档案容易丢失。

四、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的具体措施

学生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且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可以采取传递档案制度化、管理逐步现代化、档案人员专业化、档案材料规范化、强化领导力量和责任意识管理这“五化”对策,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

1.深刻体会学籍档案的重要性。

学生学籍档案记载着学生的重要信息,全体师生都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一方面,对于学生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并提供给他们专业培训的机会,实现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价值。另一方面,学校应带动其它各个部门参与管理工作,使得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2.加强学籍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

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整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材料,提供学籍档案的利用。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这个过程标准、规范并科学,为了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达到这一水平,实现学籍档案的价值,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素质全面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来规范整个工作过程。

3.加强学籍档案信息化。

如今,网络与计算机几乎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的生活与工作,学籍档案管理越来越趋向于信息化。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也应与现代靠拢,对学姐档案信息化管理引起重视,强力支持管理信息化。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来创建一个信息平台,把学生的学籍档案整理好并存放在这一信息平台上,为个人或单位查询资料提供方便。

4.强化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方面,学籍管理人员自身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在业务上,学籍管理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不仅要擅长实践操作,还应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牢牢掌握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思想政治上,档案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做到爱岗敬业,并认真学习工作相关法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另一方面,学校不仅要努力做好学籍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稳定情绪,多给予他们一些生活上与工作上的关心,以使他们能够专心、踏实的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提高业务素养。

5.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提供满意服务

目前,学籍档案管理在毕业阶段进行得有些杂乱无章。学生在即将离校时,往往需要转走档案,新生入校时会转进档案,此时工作会显得比较繁重,因此有一套专门的程序来规范学籍档案的流动,并不能随意转进转出,尽量在毕业时就安排好档案的进出,以避免工作扎堆。一方面要服务于学校。学籍档案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学校办学离不开学籍档案管理,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学籍档案可以为学校提供查询服务,学校通过查询部分学籍档案,可以大致总结出某一阶段的教学水平,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档案,以期办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技师院校的学籍档案还能够起到招生宣传的效果,生源的数量以及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毕业生分配去向及社会对其给予的评价等在学籍档案里有所记载,学校在实施招生计划时,可以适当地借用这些内容,做好招生宣传,吸收优质生源。另一方面学籍档案要为学生服务在毕业离校后,学生会经常需要用到学籍档案,以下是需要利用学籍档案的几种主要情况:

一是办理继续深造时 如今,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因此,专科学生倾向于升本,本科学生忙着考研或留学。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申请报名时往往需要用到学籍档案,因为无论你申请的是哪所学校,它们都需要了解你的相关资料,如:原就读学校盖章的高考成绩和大学时期的成绩,毕业证明以及学位证明。而如果是出国留学,国外的一些学校除了需要以上的资料以外,通常还需要了解学生更为全面的信息,如:学生在原就读学校的思想政治表现、纪律表现以及学校推荐信,这些都离不开学籍档案。

二是办理免修课程 有些学生可能会出国深造,而在国外的学校学习的某些课程可能会与原就读学校的课程重复,也可能与某些学生自修或自考时的课程相同,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课程,而申请免修课程需要学生在原就读学校的该门课程的成绩证明,这就需要从学籍档案里面查询。

三是补办毕业证明书。

部分学生未保管好毕业证,导致毕业证丢失时,需要进行重新办理,而补办手续需要一些材料,如:录取证明、成绩单、毕业证号。

另外学籍档案要为社会服务。一方面,社会往往会从学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来考察他们,而这些考察因素都要通过查询学籍档案来了解,而且学籍档案可以使造假文凭无所遁形,因此,通过学籍档案可以辨别人才,挑选真正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学籍档案也是学生人际交往与就业的一张名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向社会推荐自己。

五、结语

总之,学生学籍管理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为了提升此项工作的质量,确保学籍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而充分实现其服务价值,工作人员一方面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之与现代化接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还应该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工作职责,专心、热情地投入工作。(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技工学校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伴随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技工学校的发展和扩建已经成为了必然。而在财务方面,原本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就必须有相应的改革与体制来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

一、我国技工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随着国内各项财政改革方案的不断深化,学校收费资金按照收入和支出分别进行严格管理,另外,由于大量会计新制度、新准则及改革策略的执行,技工学校原有财务受到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对校内财务的管理与运作设立了更高的门槛。这使得原本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诞生的财务制度,无法很好地应对技工学校的财务管理。通常表现为:过于看重对预算范围内资金的管理,而忽略了预算范围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预算分类及管理较为粗略;资金和预算在投入运作时,缺乏合理、专业的指标进行评估。

(二)资金与成本缺乏国家援助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成本就是被教育人员在获得教育过程中所消费的成本。技工学校在财务上的分类依旧根据政府的传统支出分类,包括各种形式的补助以及其它资料支出五个大类,唯独少了成本分类。因为在旧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经费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不存在自负盈亏,也就没有成本核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国家财政正逐步试行将事业单位剥离。因此,如今的技工学校由于资金开销大,且没有国家相应财政的补足,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三)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薄弱

鉴于学校内部并未设置对于教育成本负担进行平摊的相关机制,而学校自身原有的各项资金也极为有限,无法在满足日常开销的情况下继续对教学质量和各项硬件进行提高、优化。为此,学校想要对自身基本建设做出较大成绩时,就必须通过银行贷款及借款来对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以及客观条件做出提高。然而,部分技工学校对于借贷资金有理解偏差,从而不顾实际情况大量贷款,给学校自身的发展带来沉重压力,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二、完善我国技工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顺应国家发展需要

技工学校要对财务改革有正确的理解,即国家进行改革是要更好地符合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从宏观上对国有公共财政体制进行补充和健全,增强各项经费的利用率。总体上来看,相应的改革政策对国家的教育行业稳定、健康地增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利于技工学校自身各项资金的管理,方便学校与学校之间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进行对比和核算、评估等。

(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补足国家援助政策

首先,要对原有“收支实现”的会计制度进行改良,加入“权责发生”的制度,对每一笔资金的支付时间以及支付方向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更好地进行成本估算,产生真正的效益。其次,要建立起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制度。学校须在设备与仪器上满足学生的实际操作需求的同时,对数量巨大的固定资产,其运输、管理、维修以及更新等费用必须慎重考虑,从而对不同专业的教学所需要的实际成本进行合理估测,避免资金大量流失。

另外,考虑到成本资金方面缺乏国家援助,学校一方面应对内改革,规划出新的资金成本集成方案;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社会交流,从多渠道、多层次来进行资金的筹集。比如:技工学校可以以自身设备的引进或者人才的输出作为条件,与企业公司等进行资金交易,为自身赢得更多的资金来源。

(三)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处理

对于技工学校而言,要在信息层面和技术层面上加强其财务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学校管理方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把各方面的既有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和优化,使工作效率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技工学校对于自身预算的管理应与外界环境挂钩,一方面,要用实时更新的科学水平以及自身观念等来适应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控;另一方面,学校存在的各项自主开销也要由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监控,防止出现乱花钱现象。同时,要注意领会国家政策的精神,适应新制度、新准则,做到能够提前预知经费的分配情况等,加强会计部门的职业水平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不断深化校方与负责财政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根源上对经费的支出进行平衡把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技工学校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如何将原本极为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利用到位,就需要做到:在观念上,更新原本落后的财务理念,不断学习新的财务管理知识;在体制上,不断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并且将预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技术上,要利用信息和网络等高新技术来解决各项财务问题,保证技工学校在财务管理上获取更多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宋睿.技工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2:168

篇7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内外学生思想道德具体教育网络,尽量做好道德教育工作。[1]这对培育有文化、有理想以及有道德的社会建设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道德管理中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太抽象

大部分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觉得,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不存在实际意义;同时认为对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表面化以及任务化,产生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哪里出问题治哪里的方法。

2.德育内容比较缺乏科学性

德育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就是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容易被学生内化以及实践。各个时期的具体德育内容具有差异性,德育内容应该和主流社会精神一致。[2]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部分只是照搬以前的内容,将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全部内容,缺乏创新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学校受教者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师生关系所具有的单向性。该道德教育缺乏平等性,所以必然会使教学效率低下。

3.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

很多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假、空、大,未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所以成人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师口头教育比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抽象,德育内容小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差。除此之外,德育内容比较空洞,不具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4.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新技术和条件,可是同时也使德育工作更加困难。网络给德育以及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1.建立全考核制度,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并没有解决好应试教育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转化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领导都认为智育属于硬指标,而德育属于软指标,所以比较忽视德育工作。虽然智育以及德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校园学生身心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侧重的。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方面的觉悟,使学生可以判断是非美丑,明辨善恶,具备优良道德。

2.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让德育渗透进别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里面

新课标里面明确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进行新课改,就是为了培育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给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结合一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感情状态和具体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所以,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对其他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在别的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科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科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特点,于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将教材德育内涵挖掘出来,有效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德育内容。

3.合理处理网络信息给德育带来的影响问题

在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小学生必然会接触到网络文化。网络属于双刃剑,可以给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会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学校应该对上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合理的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管理措施应该到位,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应用网络技术。

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属于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艺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勇敢地面对挑战,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才可以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价值观和时展以及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房秀忠.新时期小学德育管理探讨[J].科学导报,2013(13).

篇8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是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承受力超过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和行为异常,不能有效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据报道,就全世界来看,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了一种世界性的教师焦虑和苦恼。而处于由应试教育逐步走向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大环境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相当不容乐观的。近年来教师体罚、变相体罚甚至打死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据有关专家分析,除了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差、法制观念淡漠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存在问题。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教育的主导就是教师,如不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必将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未来人才的培养。本文试图分析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寻解决策略。

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同样可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入手。

一、社会方面

1.社会和家长要给中小学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更多的内在冲突、责任与压力。教师的职业是对社会、对家长、对下一代成长高度负责的职业,他们是社会各人群中付出巨大的人,因此,我们除了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切实关怀教师、爱护教师,还要热切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对他们予以更多的理解与关怀,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支撑传道、授业、解惑的艰辛工作,有健康的心理来积极承担人师、灵魂塑造者和社会文明推动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只有拥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拥有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下一代。

2.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政府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改善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荷,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做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制定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社会舆论应为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社会舆论,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中小学教师形象,这是解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一条根本之路。有了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就有了行为的标准,也有了社会的监督。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提高认识,校长要提高领导艺术。

学校要从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把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开展好各项工作。校长要换位思考,要多理解、尊重中小学教师,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平时多和教师交往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热爱关心教师,为他们多做实事;多肯定、多表扬、多激励教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指出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委婉性、艺术性。

2.培养教师的兴趣和情感以及意志和能力。

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积极的兴趣和情感不仅促使教师积极钻研专业知识,而且促使他们更热爱教育工作,同时,它又培养教师的意志和能力,使教师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教师从教的信念。因此,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者要切实转变旧的管理理念,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与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工作环境有机结合;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排释教师精神与工作负担,为辛勤工作的教师提供更多体验成功、实现价值的机会。

3.营造和谐的同志关系,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的心情轻松愉快,使工作顺利开展,成绩突出。学校可以通过种种联谊活动、交心活动、同乐活动,建立良好的同志关系,教师如果能在欢快、轻松、和谐的环境里工作生活,可以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学校要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鼓励进步,奖励先进,培养强烈的荣誉感。学校要为教师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使教师不断进步,同时尽量提供成功的机遇,让教师尝试成功、体验成功。

4.转变机制,科学评价。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而且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这样教师的工作便变得更加丰富且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便得到了高度重视。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不足,将工作中的压力变为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动力。

5.开展专家辅导与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

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能较快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能解答教师的各种疑问。学校要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如此既可了解教师心理素质变化的情况,也可为开展学校心理研究提供素材。

三、个人方面

1.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形势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生活的空间,是社会选择我们,不是我们选择社会。因此,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的脉搏,避免因形势的变化而带来心理困惑。同时还要转变各种观念。观念不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引起许多问题。

2.加强学习,吸纳多元信息。

学习一些心理理论,了解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能防微杜渐。多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容量,对调节工作节奏,提高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会使人变得开朗、乐观、健康。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在教学活动中,他们能以很大的热情给予积极的配合,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4.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矛盾。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处理。以正常的心态对待矛盾是妥善解决的第一步。这一种正常的心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情绪不断调适、涵养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不断加强中获得的。所以,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是防治心理问题的“本”。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2]周雪梅,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3,(3):51-54.

[3]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82-84.

[4]刘霄.论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J].教育探索,2003,(2):85-87.

[5]庞丽娟,洪秀敏,姜勇.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61-64.

[6]余欣欣.中小学骨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3,(6):80-82.

[7]李娟,董锡军.教师心理健康偏失及自我调适的思考[J].山东教育,2003,(3):7-8.

[8]林志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健康维护[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87-89.

篇9

【关键词】管理 公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90-01

1.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可以看出,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很多公平方面的问题,例如:重视班级的社会功能,忽视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重视处境好的学生,忽视处境差的学生、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管理者只有树立公平的理念,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1.1公平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化形成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必须掌握各种重要的信息、知识,从而为自己确定正确、向上的生活目标。所以无论是个性化还是社会化,都是受到他所在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这时管理者不能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忽视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统一化。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学习能力、心理状况、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不公正、不科学的教育的推波助澜,从而使学生走向极端,最后导致两极分化。处于劣势的学生更容易被班主任忽视,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1.2专制问题

专制是教师不公平教育的开始。任何一个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权威主义式的支配者。每个教师刚上任时也许就会下定决心绝不做权威主义式的支配者,努力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做一个民主的教师。但是一旦落实到实际,学生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意见、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往往会始料未及,于是便会偏离自己的初衷,认为只有使学生听我的话,服从我的旨意才能把班级管理好,于是严厉的管理学生,学生就会怀着害怕、恐惧的心情,战战兢兢地学习。这样整个班级就显得非常的和谐,老师也就很有信心。但是学生爱学习的兴奋也就被老师的专制浇灭了。学生潜意识的认为老师的话就是命令,学习只是完成使命而已,而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有些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却特别听班主任的话,甚至是害怕班主任。这样班主任就沦为专制型老师。他的话就是命令、指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方面都制约着学生的自由,管理支配着学生的一切,不自觉的就抑制了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1.3管理理念问题

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并不如人意。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性,很少有学生参与和制定班级计划或总结工作。因为班主任认为这项工作是自己的特权,没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其实班级管理就是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参与班级活动,就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2.管理对策

2.1树立公平理念

班主任应该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全面的考虑班级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使二者达到协调。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平等的对待。从公平的角度说,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要确立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学生知道在班级活动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班主任应该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两面性,即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因为每个学生在班级活动之余,都需要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活动,这些群体的组织,有可能是因为志趣相同,有可能是因为感情融洽,更甚至于是地域关系。这样能使班集体充满欢乐,但是它又有盲目性、消极性。如果过分的热衷于小集体而忽视班级活动,就会导致班级出现分裂、不团结。所以班主任要公正的对待每个小群体,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不偏爱、不歧视,经常开展课外娱乐活动,把非正式群体组织起来,使他们的关系融洽,这样就可以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有些班主任对于不同家庭的孩子有不同的态度,有些班主任会歧视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为学生正处于心理品质形成阶段,这样会对贫困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所以班主任应该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2.2全民参与,相互制衡

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而人人都被管理,教师是服务者。秉持这样的态度,教与学才能相长。每个班级活动应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让他们充分的展现自己,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的主人。这样他们才能由被动参与转换为主动参与,以主人翁的心理参与班级活动。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班级管理积极向上、和谐发展。

2.3 制定班级制度

一个良好的班级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它是班级成功的保证。学生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必须是在学校制度的前提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2.4 树立榜样

班级学生中总会有优、差之分。班主任应该对优秀的学生加以栽培,使他们成为班级中的榜样,发扬榜样的力量,介绍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树立榜样的过程,也是弘扬班级正气的过程。要张扬声势,造气氛,介绍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分析其成长的原因,号召同学们向先进看齐。

2.5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

班主任应该为全班学生确立一共同奋斗的目标,这样就能够实现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确立了这个目标,学生就会自我督促,自我控制,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由于超越自我,适应未来,实现自身价值。同样老师也可以为此制定奖惩制度,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以督促学生进步。

3.结语

学生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受到其班级管理不公平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非常重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根据现有班级管理情况和现状指导班级管理实施,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正确、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卫生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卫生学校办学规模扩大,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卫生学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用科学的管理提升财务效能,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匹配。

二、卫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卫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特点。一方面,学校需要在国家人才培育政策的指导下获得运营经费,其中既包括国家财政拨款也包括学校招生取得的学费。例如,为满足医改对人才的需求,卫生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迈向更高水平,因而运营资金的投入会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卫生学校的财务工作既要服务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又要维持各科室的正常运营,实现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多项工作的有机配合,确保运营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卫生学校的财务管理是时代性与专业性并举的工作。

三、卫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卫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财务制度是各项财务工作执行的依据,但是卫生学校对财务制度的重视不够,从领导层到各个科室,精力多集中于教学,财务制度的地位被弱化。很多卫生学校的财务制度都不够健全,例如,财务部门没有对费用报销设立明确的标准,原始凭证经常不符合规定,财务工作的执行缺乏系统的流程和依据,因而呈现出比较混乱的管理局面。

第二,财务预算管理不力。财务预算是卫生学校年度费用支出的执行标准,学校招生数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工作、差旅招待等费用都需要有明确的预算规划。但是卫生学校在制定财务预算时一般是以上一年度的决算结果为参考,对本年度各项费用的预算分析不足。而且预算执行过程中,哪一项费用超出预算范围,哪一项费用属于不必要开支也没有严格的管理。

第三,财务管理对象局限。财务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账面资金,还包括学校所拥有的实际物资,两者紧密相关。不少卫生学校将财务管理的对象局限于账面资金,经常忽视对学校固定资产的核查与评估。事实上学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卫生学校的职责所在。固定资产的闲置或管理不善,将会导致资产流失。

四,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卫生学校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财务人员学历、经验不足,有的则缺乏责任心。财务管理本身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工作,而且伴随我国职业学校建设推进,卫生学校招生数量增长,这必然带来财务工作量的增加。但是学校财务部门的人才供给却未能及时跟上,现有财务人员往往缺少资格认证,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直接给财务工作带来影响。

四、卫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对策

财务管理关系着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营开展,今后卫生学校应加强对以下改革,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第一,完善财务基础制度建设。财务制度是卫生学校财务工作改革的首要任务,全面系统的财务制度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严肃地位,使各项财务活动有章可循。从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经费管理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到报销制度、接待制度,以及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等,都应建立健全,防止财务管理的漏洞出现。卫生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基础制度,使各项财务资金的使用遵循合理的范围标准,任何财务活动都拥有相对应的票据档案,即使发生问题,也能根据制度要求和存储档案追根溯源。

第二,严格财务预算制定与执行。针对预算工作的问题,卫生学校应从源头入手,在预算制定环节强化改革。学校应组建财务预算决策团队,由高层领导、财务部门、各科室负责人共同组成,结合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确学校今后招生、培养的具体方向,进而分析资金的预算分配。例如,为适应医院实验、护理对人才的需求,卫生学校需要深化实验基地建设,采购医护实习设备、工具,并加强科研工作。因此,学校新一年度的预算应以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为首要任务,在其他方面尽可能节约资金。预算制定完毕后,各个科室必须严格执行预算计划,财务部门要认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制作月度、季度、年度分析报表,总结预算工作的成绩和不足,进而在下一年度的预算工作中加以改进。

第三,完善资产管理。首先,除账面资金管理以外,卫生学校应实施资产全面管理,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采购入库、使用出库、库存剩余都应确保实时登记。其次,对于各科室的物资采购计划,财务部门应和预算决策小组共同论证审批,防止预算资金的浪费。确认必须采购的物资,也应采取集中采购或公开招标的方法,杜绝暗箱操作。最后,财务部门还应定期开展资产核查工作,全面了解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质量、使用情况、维护保养需求。对于大量闲置的固定资产,例如医护实验的器具、后勤物资等,财务部门应指派专人负责定期维修和保养,尽可能发挥闲置资产的使用价值。对于学校近期确无使用需求的资产,可租赁、销售给其他单位,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四,打造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卫生学校应重塑财务人员队伍,吸纳具备财务会计学历背景、学校财务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加入学校,对现有财务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将职业道德放置在工作的首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财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与此同时,卫生学校应积极推行绩效管理的方式,对财务部门及各科室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对于预算执行控制有效、努力节约资金的科室,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学校上下以新时期医护人员培育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能。

五、总结

卫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是时展的需求所在。我国新时期建设需要从方方面面提升管理水平,学校财务管理也应积极优化资金分配,实现科学使用,从而推动财务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