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篇1

摘要:陶行知一贯重视并主张师德教育。本文在研读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师素质现状,提出当代教师应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教人求真的魄力、谦虚好学的品质、以身作则的作风、爱满天下的情操。

关键词:陶行知;教师;德育;素质

党的十报告在谈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就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借鉴,可以为现代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培养提供良策。

(一)教师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陶先生将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为了大众的幸福,他毅然放弃南高师教务主任的优厚待遇,投入到乡村教育的创办中,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曾搭帐篷、睡牛棚,当起了“挑粪校长”。办育才学校时更为艰苦,他经常过着所谓“老妈子”似的困苦生活。他曾多次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与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可谓天壤之别。但是,仍有少数教师不知满足,不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创收上,这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办好教育,当今教师必须学习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是基于他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理解上。他曾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始终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大事”。他认为,乡村小学教师,尽管所从事的是“有许多人简直当他为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但此事关系劳苦农民的家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他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教育如此重要,然而如今,却有许多教师只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未将教育摆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不能认识到教育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害。当今教师应该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教师须具备教人求真的魄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一名教育家对教育目标的至高要求。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学生也不能只读书,其任务主要是学习做人的道理。那么在他看来,应做怎样的人呢?他要求学生做“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手脑并用的人”,做真善美合一的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相悖,目前有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一味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当今教师应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教师要有谦虚好学的品质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要想让学生不断进步,教师首先要力求上进,在给学生一杯水前,让自己争取有一桶水。他对那些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教师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谈过的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另外,他指出,教师在谦虚好学的基础上,还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时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教师要谨遵陶行知先生的教诲,谦虚好学,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五)教师要有以身作则的作风

“师者,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曾说,“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还说“要人敬你,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另外,在他的著作里,也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勉勉人”、“自达达人”、“自化化人”等词语。他也一直以此为座右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与陶行知先生不同的是,目前有少数教师忽略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同时,自己却言语粗鲁、举止轻浮,不找寻自身原因,却在抱怨当今学生难教、难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这些教师应当学习陶行知先生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增强自身道德水准,争取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六)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情操

“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陶行知先生曾多次这样说,这体现了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内心深处。” 因此他主张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教育甘愿付出一切。热爱学生,并非只爱好学生,而应该关爱全部学生,甚至突破学校门槛,去爱全天下的劳动人民,“爱人类中最多数却最不幸的中华民族”,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正体现了这一点。育才学校就是要把那些穷苦孩子中有特殊才能的加以培养而不致枯萎,哪怕是麻子、癞痢头和缺嘴。热爱学生,并不是要老师处处护着学生,也不是要老师光严格要求,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陶行知先生一贯反对体罚学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今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师德要求,增进自身师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感触颇深。他热爱教育、教人求真、谦虚好学、以身作则、爱满天下的优良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十报告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方明等编.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著,江苏省陶研会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教育观点; 师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20-01

一名教师,只有履行自己的师德责任和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看到许多教师兢兢业业、辛勤付出后,我理解了陶行知的一句话:“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人民教师应该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把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最大志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创设环境,提供舞台

爱岗是师德的基础,爱生则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倡导每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非得终身从事不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重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还要多读书。在读书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树立良好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思考与行动。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幼儿轻松自如地学习、探索。我们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反复磨炼,敢于解剖自己,努力克服自己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陶行知之所以强调师德的作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到确有一些教师对师德“不够讲究,不够坚定”,有的甚至“违背和践踏”。他深入分析,在这些人当中,有“不信仰这事”的,认为当老师是不得而为之,认为“教师薪水少,功课多,辛苦得很,哪有快乐?”陶行知认为当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信仰心”,应坚信“教育是有大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

1. 用自己的爱心、关心去感动孩子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他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每一个学生。初为人师的第一天让我永生难忘。那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笑容满面地站在教室门前,等待每位幼儿的到来,因为我直接带的是大班,孩子们对于郑老师已经都非常熟悉了,看到我这个陌生的老师也都给予了欢迎,让我心里暖了好一阵。可是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看到我总是不予理会。发现这个情况,我马上对这个孩子增加了许多的热情,和他一起玩桌面游戏,和他聊聊家常,试图拉近我们的距离。可是孩子似乎还是不太愿意和我做朋友,弄得我有点没辙了。后来想了一下,我不应该太着急,可以和孩子慢慢地接触,慢慢地成为好朋友。在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对这名孩子特别关注,关注他的言行举止。我发现这个孩子有一点孤僻,不太愿意主动和别人交谈。后来得知,他家的生活状况比较糟糕,生活拮据,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在后来,我们几位老师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这位孩子渐渐地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己。通过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光有慈母般的爱是不够的,更要有师爱。

2. 规范言行,为孩子做榜样

一天,我请欣欣小朋友来当小老师。我则坐在旁边听她与幼儿交谈,听着听着我忽然觉得这些话语似曾相识,好像哪里听到过。只听她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上课的时候小眼睛看哪里呀?小手怎么放呢?老师可是只喜欢坐的好,表现好的小朋友哦!”听到这些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原来那些话都是我平时无意间经常说的,小朋友都记在心里了。教师作为他们生活中的导航灯,在他们生活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关注着。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更多孩子赢得尊严、享受快乐、体验成功。良好的教育语言是平时教育的一种支持手段。这样幼儿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更好地得到发展。

3. 无私奉献,净化孩子心灵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幼儿园的孩子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到幼儿园工作之前我对于“奉献”二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认识,但是来到了幼儿园,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之中慢慢体会到了“奉献”二字的真正内涵,更体会到了奉献精神对于一名幼儿教师的重要性。只要幼儿园的每名教师都能够做到将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同事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对“奉献”二字就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中,活出不平凡的自己。我每天面对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让我心中充满着爱。我们要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绝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校园这片净土,影响幼儿纯洁心灵的塑造。

总之,良好的师德,对于教育发展、国家振兴是一种强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提倡师德师风的建设,这不仅需要全体教师的身体力行,以陶行知为师,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实际行动,在实际的工作中把优良的师德师风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去感受。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农村创造型人才培养

陶行知作为中国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创造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地吸收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对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创造教育是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194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同时,“真善美的活人”又是手脑双全的人。这种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因此,“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后来,在总结晓庄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时。他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五大目标。

对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当前农村人才培养的标准。从目标层次来看,分为造就“手脑双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两个不同层次,增强了目标的指导性与操作性。从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联系来看,包含着脑体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蕴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们要为国为民为世界繁荣昌盛而大胆地创造。简言之。从培育目标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明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人才观。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农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实施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消解束缚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不仅是一种遗传素质,更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使之得以充分发挥。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儿童的创造力不但没有得到培养发挥。反而被成见所蒙蔽。因此,他主张实施“六大解放”。

(一)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人们头脑中蕴藏的知识、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因素都被固有的种种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裹头布”层层束缚了。要想释放创造力,必须把人们的头脑从迷信、偏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只有从头脑中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观察力。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通常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成为“小书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张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大社会的万千现象,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三)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

中国传统的社会和学校有一个陋习,就是不许孩子多说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最大的缺点也就在于不敢问,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问。

(四)解放双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这样往往摧残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使他们长大后心理上不愿动手,实践上不会操作。要去除这种弊端,必须解放双手,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发挥手脑并用的功效,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

(五)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生活等能力。

陶行知认为,我国传统中的学校规定了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多种考试,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学生没有时间接受大自然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所以他反对这种过分的考试制度。

(六)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等能力。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鸟笼式学校使儿童精神营养非常贫乏,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大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并向三百六十行学习。这样做是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是一个有机、全程、相互贯通的整体,他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全面提出了改革传统教学的主张对我国当前农村仍然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力弱、生活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解决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等问题,开辟农村广阔的教育天地,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多管齐下,充分彰显创造力培养方法的整合效应

(一)实施“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创造力培育的重要指南。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他特别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是指“在劳力上劳心”,包括行动、试验或玩科学把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他认为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是活的、好的教育,“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当前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需要“从做中教”“从做中学”,使教与学都统一在做当中。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一方面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和需求,来把握教学的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从多方面去体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教师要有不断开发和利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

实施创造教育并非一日和一时之事,而是一项经常性的、有计划的系统性工程。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期间实施的《育才三方针》、《育才十二要》、《育才学校创造年计划大纲》、《每天四问》等体现了注重学生基础的做法。农村学生要开辟农村广阔的发展天地,培养创造能力,就需要扎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在学识与做人方面打好基础。就像陶行知提出的“以严格认真态度律己”、“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以科学方法治事治学”的三条方针,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处世、治学的习惯、态度和作风。这在当前农村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三)善于生活。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陶行知认为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大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在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上采用民主集中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通过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来进行创造活动。陶行知这种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的活动,强调集体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同时注重个性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把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碰撞以产生新的真知灼见,成为智育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进取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拓宽开展德育的新途径,不仅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而且对我们当今开展德、智、体、美等教育活动都有重要的启示。

此外,陶行知还提出了创造力培养的其他重要方法,如因材施教、开发“教学做合一”之教材、进行发明家教育、玩科学把戏、动手试验、民主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等,这些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与借鉴。

篇4

[关键词] 担当;陶行知教育思想;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90-03

“担当”是一种重要的内在修为,是一种境界。2007年5月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之际,总书记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信中在表达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殷切期望时谈到了“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通俗易懂,但是把“四个新一代”连在一起,使人们感到其中沉甸甸的份量,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提出来,更显得非同寻常。

非同寻常在哪?要求新一代敢于担当。人民日报说得很干脆:“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1];《人民日报 》2012年2月更提出:“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总理则告诫干部要“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奋勇向前”[2]。可见,担当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担当教育应当迫切的进入基础教育课堂,让担当成为中学生的自觉与常规。

担当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其实是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的。比如“平民教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被称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有希望的一种运动和事业。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他也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强调“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平民教育”是一种教育公平的诉求,但也有必要探讨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概括起来,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1)“叫人求真,学做真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2)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3]

这一切都渗透着“担当”二字。担当首先是人的基本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真人”、“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担当教育。担当其次是一种素质,知识也好力量也罢,只有在担当中才能彰显其功能;担当更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可见担当教育就是践行着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原则。“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基础教育只是一个平台,应该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指导学生成为有担当的人。所以,基础教育培养承载责任、勇于担当的人才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具体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融会贯通阶段,是中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奋斗意识等形成并固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群体中开展担当教育适时而且适宜。

我国的担当精神传承已久。《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是一种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是一种担当;“为国举鼎,虽不可能,亦勉力为之”是一种担当。同志对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殷切寄语,同样昭示着教育理念中必须重视培育责任意识、强调担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道德对象从人到自然的扩展及全球化背景下伦理观转化的新向度――由信念理论向责任理论转化”[4],担当教育面临着新背景、新价值观念、新教育模式等众多挑战。如何深刻剖析担当教育的内涵,探讨担当教育的实施方式,评价担当教育的接受效果等,值得深思。

担当教育内涵深刻。开展担当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手段和载体使青年学生明确责任,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并内化为自主行为。首先是认知层次,明确责任,即明确担当什么;其次是探讨层次,即途径在哪儿,如何承担责任;最后是做行合一,践行层次,即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

当代中学生应该担当什么责任?从宏观上讲,是指社会责任,就是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繁荣与进步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也包含人际责任,即个人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从微观上讲是指自我责任,就是自我对其个人人生、事业、发展及生命所承担的主体责任。

中学生如何担当自己所应承担的三种责任?其方式和渠道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包含的情感本质和道德内涵却十分相似。

手语歌《感恩的心》中学生都喜欢,为什么?因为这首歌唱到了学生心灵最深处。感恩是理解责任的源头。追根溯源,感国家和民族的渊源之恩、感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感社会与他人的互助之恩都是对自我责任的最初感悟。自信是承担责任的基石。相信自我的能力是感恩践行、勇担责任的力量源泉;热爱是责任担当的动力,对祖国的热爱让青年挥洒热血,对亲人的挚爱让青年孝心拳拳,对他人和自我的深爱让青年满怀热忱;沟通是有效担当责任的渠道。良好的沟通让青年享受权利、明确义务,也让中学生在与他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交融中找到勇担责任的最好方式。

践行是责任担当意识过渡为日常行为的现实表现,其最终目标是责任担当意识内化为习惯和无意识行动,这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项检验标准。先成人,后成材,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每天有进步,让家长每天都放心。应大力实施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把学生管理纳入班主任工作考评中,并对每个班级实行百分制考核。从男生头发“前不搭眉后不搭领”、女生不化妆,到不早退不旷课、不痴迷网络,以及每天的起床、早读、跑操、就餐、上课、自习、就寝等都进行规范。这就是外在环境与内在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毋庸讳言,学生的责任意识尚存不足。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受社会、教育、家庭及自身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中学生责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民族、亲人和社会深怀热爱,乐观自信,敢于承担责任;他们重视自我价值,张扬个性,对事业、人生有较深刻的理解;他们富于激情,渴望沟通,维权意识强烈,善于思考权利和义务。这是主流。

在肯定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有部分中学生的责任感不同程度上带有实用性、利己性和矛盾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在责任观念上,重视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忽视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在宏观上他们热爱祖国,但未能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上,他们希望得到尊重、理解,但未能很好地尊重、理解他人;在微观上他们向往美好人生、事业成功,但对于挫折和失败明显认识不足也努力不够。

担当教育切合中学生成长特点,很有必要实施。开展中学生担当教育要紧密围绕其内涵,立足认知和内化的客观过程开展工作,适应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尊重中学生的人生成长规律,分层次、有目的地进行。紧扣核心问题,构建担当教育的完整体系。

开展担当教育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教育途径和内化推进,形成完整的责任担当教育体系。必须将担当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形成正确的责任内涵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丰富责任担当教育的途径与载体,融入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讲座报告等鲜活的载体,让中学生体会、感悟担当的过程。

把握认识规律,推动担当教育的过程递进。要充分认识到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体现了不同阶段的不同教育内涵。入学之初,要积极加强担当教育的认识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人际责任和自我责任;在学习生活的进程中,要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不断承担责任,实现自我理想,回报师恩亲恩,回报祖国社会,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厚重的责任感和高远的理想,转化为刻苦读书、奋进成才的实际行动;在学生面临高校选择的竞争阶段,适时地加强毕业指导教育、人才使命教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目标。如此促进担当教育最终的行为内化,让担当意识成为中学生心灵的烙印,使之受益终生。

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担当教育的实施效果。贴近学生包括三方面:(1)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载体,以达到不空谈、不浮夸的效果。例如,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榜样,给同学以共鸣。邀请杰出校友和公众人物与学生交流,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2)要充分关注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责任担当的内涵,使学生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不灰心不气馁;(3)要强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老师坚决不能对学生态度粗暴、冷嘲热讽、歧视侮辱,更不能进行体罚。教师一旦出现有损学生自尊心和身体健康的言行,都将追究责任并纳入师德考核。

呼吁社会关注,优化责任担当教育的大环境。责任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互动是难以实现的。作为学校,首先要与学生家庭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共同构建责任担当教育的体系;其次要强化全员育人,将教育、管理、服务作为责任担当教育的实施载体,以良好的风范熏陶学生、以公平的政策激励学生、以完善的资源设施保障学生;最后要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使责任担当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和青年成长的有益环节。

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并给学生的理想插上有力的翅膀。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很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还要激发学生谋划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担当教育的初衷,也是担当教育的永恒目标。时代呼唤高扬理想、勇担责任、大胆创新的人才,时代赋予了培育担当精神的使命,必须高度重视、把握规律,努力培养引领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担当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开.没有责任担当不是小问题――“看干部看什么”之一[N].《人民日报》,2010-11-10(3).

[2].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2008-3-18)[ 2012-12-19].http:///2008lh/zb/0318b/.

篇5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价值,就是指教育者不仅通过语言的说教,更通过自身的示范来影响和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显示,单纯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摆事实、讲道理来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和掌握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规范,并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使他们能够分清是非、美丑、善恶;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积极示范和言传身教来启发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引导他们践行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价值就是指教育者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事迹去感染和激发受教育者,寻找情感的共鸣之处,使他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士气高昂的进取精神。教育者要实现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和有效沟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价值。教育者应该关心、理解、信任和尊重受教育者,使他们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受教育者,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下接受教育和引导。榜样和典型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受教育者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就能达到的优秀人物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会让受教育者从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主动要求积极上进,主动追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社会规范的符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是指教育者用正确的一定社会需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不断地进行调节与整合,形成符合受教育者自身实际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而内化为思想品德信念。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矛盾,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者应当帮助受教育者充分认识一定社会需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正确性,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不断地做出调节与整合,以期形成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且符合受教育者自身实际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而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比方说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往往首先被期望不再危害社会,进而期望他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一方面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磨炼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意志,提高其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指协调各方利益,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说服教育的、互相沟通等民主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效的心理调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情绪调控,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引导受教育者进行人际关系调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利益调节,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关系。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价值就是指教育者适时地引导受教育者把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同时达到了塑造人和塑造社会的目的。

六、结语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学做合一;美术素养

一、陶行知教学理念研究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对教育的影响巨大,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等。总结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教育理念,并贴合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要求教师将课堂教育与课后教育相结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美术教育中,以陶知行先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是贯彻新课改要求的方式之一,能有效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

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以前的美术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往往会被单一的教学模式所限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充实美术教学内容。

2.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美术教学单纯变成了他们“绘画课”。时间一长,学生们在美术课上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失去了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如果没有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3.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

美术教学不像语文、数学、英语教学那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逻辑思维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握不住知识点并进行合理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为主,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第三课“滚动乐园”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感知活动,触发学生去发现和思考物体特征、形状、共性;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能用绘画工具大胆地表现滚动现象,创作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4.课堂时间限制

一节课仅有40分钟时间,而美术创造的时间是无法估计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仅有10分钟左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美术教育。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理解教材,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一些教师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影响了美术教育的质量。虽然美术课程占的课时不多,但部分教师还是秉持传统的观念教学,对美术教育并不重视。尤其是临近期末,更有一些教师占用、借用美术课时来进行复习等,弱化了美术教育的作用。

三、学做合一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

1.从学生角度出发备课

以陶知行先生的教学理念为基础,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备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换位思考,选择更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如教师可以从学科融合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备课。同时,教师可在网上搜索一些符合学生爱好的图片、动画等,以丰富课堂教学素材,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恐龙的世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关于恐龙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这种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充分展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2.进行合适的课堂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促进师生、生生交流,发挥生本理念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互联网上下载的一些绘画作品的图片,并向他们进行提问:“这幅画画了什么?”“你觉得这幅画有什么意义?”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对绘画作品的意义进行课堂讨论,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陶行知先生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例如,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闭眼画鼻子”“一人一笔绘画接龙”等游戏活动,检查并评价学生美术技巧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在课上与课下进行讨论学习。不同的学生,个性、兴趣都不相同,他们在分组中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且通过课堂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融入到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创作美术作品,这样不仅能节省美术作品创作的时间,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美术创作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在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认识身边的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带领学生们认识校园里的树,观察不同品种的树之间有什么不同,然后简单指导树木的绘画技巧后,引导学生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大树。而对于生活中美的体验不止于此,美术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它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感受美术教学的真谛,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拓展思维能力。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写生活动,也是美术教育中实现学做合一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写生学习。在带领学生进行写生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召集一些其他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避免出现一个教师管理多个学生而力不从心的情况。美术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利用参观美术展、进行美术作品绘制等方式加强美术教育,让学生巩固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完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 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current Chines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key, we must master the methods and went to implement. Education teaching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Training education and kind of flowers and trees, first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ers and trees, different cases to fertilization, watering and cultivation education, this c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ao's

Keywords: tao'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innovation thought method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本文拟对小学创语文育创新的认识和实施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夯实基础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2 还学生以自由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 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 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 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4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 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 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总之, 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有时这个重点中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 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1卷 第2卷

篇8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教育是从英语基础教育到英语高级专业教育的过渡阶段,对英语学习者从完成基础英语到较高英语水平的学习的过程有重大影响,高中英语教育的不足使得学习者长期徘徊在英语基础水平,无法与大学英语教育有机衔接,进而实现其质的飞跃。所以做好高中英语教育对目前英语整体教育体系的跨越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教育和教学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那么,如何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启发主体自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陶行知提出:启发主体自动。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投身到学习中。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引导学生自主、自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一个人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显著成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体验。以牛津高中英语英语Module 1 Unit 2为例,本单元是关于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的内容。现阶段的高中生正面临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尤其与父母之间的烦恼,因此在学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Do you love your parents?Do you think you have shown respect to your parents?Have you quarreled with your parents? What did you quarrel about?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站起来回答。我把他们的答案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只是学生能用英语表达出来的一小部分,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之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对学生的成绩、优点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给予鼓励。

二、在做中教,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强调做中教,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做”为中心,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前人告诉他的,而是在玩把戏时偶然发现的,所以陶行知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他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注重实践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我们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教学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学生动手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总之,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脑力上劳心,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三、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一)角色扮演,情景再现。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基本局限在观看教材相关的视频或是多媒体对话上,他们要说的话教材上写得一清二楚,既无新意又毫无参与性,实际上是教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大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片段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当中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思考情景当中的其他人物如何对话。比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 Unit 1 “The invisible bench”(看不见的/隐形的长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Invisible是生词,学生不知道其含义。但通过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表演,这个单词的含义就很容易解释出来,而且印象深刻。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觉得熟悉,交流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陶行知说:“知识要从行动中来,不行动而求知识,是靠不住的。”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如果仅仅利用学校和课堂来创设真实情境,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就不能获得完善的发展。在充分利用学校和课堂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因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时代的热点安排相应的课题。比如热映的电影、近期热播的美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时下的重量级新闻也是我们重要的切入点,比如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辐射、上海部分超市出售染色馒头。我们可以以此安排相应的专题,这样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最地道、最贴切的英语交流方式。

四、转换教师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能否学好某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喜欢任课教师。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的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五、要创造实施创新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更应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学风、学术气氛及管理体制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造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外兴趣活动,因为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教师可以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报纸和贺卡、用英语写短信甚至发送英语电子邮件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能够从在活动中由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此外,要创造艺术的环境。陶行知强调创造艺术的环境“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只有营造了艺术的环境,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这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量。艺术的环境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具体的教材。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校的环境整洁、井然有序、文明礼仪、文化氛围、艺术气息,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四周充满的艺术精神,令人赏心悦目,接受情感熏陶,在育人化人方面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和体验,对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英语课程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采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方明.陶行知教育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中国教育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

篇9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的准则。 师爱犹如一股甘甜的汁液,哺育孩子心灵的发展,师爱可以营造一种和谐、安静、温暖的氛围。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将爱的种子播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之开出绚丽旖旎的花朵,处处弥漫幽香。

1 尊重孩子,给与充分的空间

在现代大多数老师的眼里,每天看到的大多是后进生,今天上课又迟到了、作业又没做对、上课又开小差了……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相比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老师相对会比较轻松点,竞争压力没那么大,但幼儿园每天也会上演让人啼笑皆非、头疼脑热的一幕幕――某某小朋友哭着嚷着不肯来上学,非要奶奶陪着来的;某某小朋友吃饭不肯吃,偏要老师手把手喂的;某某小朋友和某某小朋友打打闹闹摔得鼻青脸肿的……每天都在循环播放着类似的场景片段。所以,我也会生气,而往往生气的结果就是脸一拉,眼一瞪,一顿训斥在所难免,打击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许此后,幼儿或许会产生上课不再那么活跃了,中规中矩反倒失了当初的生气。

现在,经过幼儿园几个月的磨砺,回过头来想想,谁不是从幼儿园一路走来的呢,那时的我们或许更加的无法无天呢。5、6岁的幼儿拥有最真的个性,他们最大限度地释放着自己所有的情绪,哪个幼儿没点爱玩闹的心思?他们正处于爱玩耍的年纪,而我们非要灌输给他们知识,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想着偷点懒,这样不易产生疲劳感么?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像古人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那他们和那些被人操控的木偶,和那些冰冷的机器又有何不同呢?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不淹没他们的兴趣,给与他们充分成长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陶行知有一句关于教师的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由此可见,学会认识欣赏自己的学生是多么重要,因为他们当中说不定就会有后世所传颂的“瓦特”、“牛顿”、“爱迪生”。

2 欣赏孩子,给与强大的力量

在尊重过后,欣赏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那些自觉性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打闹的学生,我们更要善于发现他们掩藏着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点扩大这个闪光点,让他们有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机会,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有可取之处的,让他们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当我们面对“翘楚”、“精英”时,我们的溢美之词往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但当我们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差生”时,往往只有悲痛的叹息和无止尽的批评责骂,但倘若此时,我们将批评、指责、抱怨换成一声轻轻的鼓励,结果会是大不相同的,我们不妨一起试试吧!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欣赏,这是无可厚非的,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源泉,在我们欣赏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发现别人的优点,使自己时刻保持一种愉悦向上的情感,而被欣赏者也会从我们欣赏诚挚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力量。

我园里,刚开始有个小女孩整天闷闷不乐的,我看了也心疼,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是她的妈妈刚生了个小弟弟,所以她们一家人对她的关注也变少了。我知道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她了解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可取代的,游戏时间也会主动找她玩耍,让她感受到身边的人对她的关爱依旧如此。渐渐的我发现她整个人活泼开朗了很多,后来她主动告诉我说:“我发现小弟弟好可爱哦!爸爸妈妈还会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出去玩……”所以,当我们爱学生的同时,学生也能从细微之处感受到我们的爱,热爱我们,热爱学校……

3 宽容孩子,给其暖暖的爱意

爱绝不等同于溺爱,是严格的爱。在适当的时候教师的威严必不可少,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严格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严肃认真的对待。让他们遵守一日常规,但严格绝不是滥无原则的体罚谩骂学生。我们应做到严格中有慈爱,张弛有度,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

记得我们班有次上了节数学课,我说作对题目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红苹果,在我发完红苹果之后,有个小女孩跑过来告诉我:“她也想要”,我说:“可你没有做对题目,不能有。”随后,她又哭又闹,这时我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严肃的说:“不行,你其他方面都很好,但这次你没做对题目不能有红苹果,下次你做对了,老师就会给你的,所以你哭也没用。”她听了,止住了眼泪,在往后的日子里,她能乐于帮助小朋友,我对此奖励了她所期待的红苹果,她的笑颜是那么的美,久久不能散去。

篇10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