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帮扶计划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帮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实行特别扶助制度的重要意义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特殊计划生育家庭。建立和实施特别扶助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实施这项制度,有利于缓解特殊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精神上获得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更好地体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率先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因此,各镇乡、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和实施特别扶助制度的重要意义,把这件事关广大群众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大事落到实处。
二、特别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扶助对象。特别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我县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年月日以后出生。
2.女方年满49周岁。
3.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具体政策解释由县人口计生局另行下文。
(二)扶助标准。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对于符合条件的,以年为起点发放。在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扶助金不计入其家庭收入;取得扶助金的"五保户",不影响其原有待遇。
(三)经费来源。扶助经费由省、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县财政负担部分列入年度预算。
三、特别扶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各乡镇要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统一政策口径,严格掌握标准,确保政策一致性。
(二)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个人申请、村乡(镇)初核、县人口计生局复核、张榜公布等环节,接受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三)直接扶助,到户到人。依托现有奖抚发放渠道直接发放特别扶助金,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扶助金等违规行为。
(四)健全机制,逐步完善。制订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特别扶助制度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
(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实施特别扶助制度与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以及开展"幸福工程"、"生育关怀"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特别扶助制度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实施特别扶助制度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各镇乡要把实施特别扶助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组织,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特别扶助制度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制度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部门职责。人口计生局负责扶助对象的确认、政策解释、数据汇总、建立相关数据库和信息监控等工作。财政局负责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建立扶助资金财政专户,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将扶助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到人。要建立对象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和社会监督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制度运行机制。公安局、卫生局、残联要配合做好对扶助对象确认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劳社保局、民政局要配合做好特别扶助制度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的衔接。宣传部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社会影响力。监察局、审计局要定期对扶助对象确认、资金配套、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进行监督审查。
篇2
xx一中根据县教体局的工作安排,经过校委会的酝酿,学校政教处每学期开学初,拿出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其中“爱心手拉手,温暖一颗心”活动就是计划之一。
我校作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占大多数,这些学生大多有爷奶或姥爷、姥等老人看管,而老人普遍存在溺爱心理,或想管好却有心无力,这些留守学生中自然有一批成为了学校的困难学生,他们的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学校成立了高士畅为组长、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政教处成员为组员的德育领导组,要求全体教师发动学生共同参与。
为了保证这项活动不流于形式,也就是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虽然要求师生全面参与,但更要求突出重点,克难攻坚。每个班级先找出5个问题学生,然后把这5名同学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到2名任课教师、2到3名帮扶同学(1名优等生、1或2名中等生)组成。每组在本组任课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对本组帮扶学生“手拉手”,从学习上帮助,到生活上关心,使学生逐渐克服原来的毛病,培养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爱学习、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习惯。
比如七六班的于雪晴同学,小学时成绩还行,后来不但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而且经常缺课,逃课上网,顶撞老师,成了问题学生。学校开展“爱心手拉手,温暖一颗心”后,同组教师多次家访了解情况:父亲常年外出打工赚钱,母亲患有精神病几乎不能自理,姐姐早早出嫁,于雪晴不是孤儿胜是孤儿——回家无人管,缺少爱心,又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散漫人员,养成了上网吧、逃课、好吃懒做甚至早恋的坏毛病。
帮扶教师首先行动,帮助于雪晴同学制定学习计划,并伙同帮扶学生帮助、督促完成,一有进步就在班里公开表扬,使她认识到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关注她、关心她。当她懈怠偷懒时,同学们积极鼓励、提醒,给她勇气、给她动力。星期天轮流有同学邀请她到各自家里做客、共同学习、共同做游戏,使她不再孤单。
慢慢地,于雪晴在转变,主动学习了,敢于和同学们比一比、拼一拼;劳动积极了,不但不再逃避,而且还会主动叫本组成员一块儿劳动;笑容多了,班会上表演了节目,和大家一同开心大笑。考试成绩也慢慢提高了,期末考试竟然考到了班级第23名的好成绩!领通知书时,于雪晴主动向班主任老师表态,下学年,争取考进班级前15名,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门的希望。她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常抓不懈,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我校开展的“爱心手拉手,温暖一颗心”活动只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探索,教书育人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篇3
关键词:邀请型学校德育;实践;思考
一、目前中小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1.学校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特别是有升学压力的学校,由于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唯升学率性,许多学校明知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却又不得不把升学率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难以走出这一怪圈。
2.重智轻德成为广大教师的无奈
虽然学校每学年都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然而“德”是软指标,“能”是虚指标,“勤”是实指标,“绩”是硬指标,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而教学成绩则成为硬中之硬,“分数至上”“重智轻德”便成了教师的无奈。
3.道德灌注仍是德育的主要方式
在学校的许多德育活动中,空洞的说教、训诫,刻板的灌输,强制学生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现象随处可见。这种简单而又粗暴的德育方式、道德规范被学生真正内化的效果可想而知。
4.唯他律观仍很盛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问题是应有一个怎样的育人观、如何育人?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以训诫的口吻、变相的体罚等,要求学生服从、忍让,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种唯他律的育人观,忽略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怎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呢?
二、邀请型学校德育构建的理论依据
1.德育的含义、性质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2.邀请教育理论
邀请教育是1968年美国的威廉姆和贝蒂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知觉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教育理论。
邀请教育认为,学生是有能力、有价值和有责任感的,学校应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能力和价值。
邀请教育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1)尊重――受教育者应受到尊重,这种尊重是通过教育者的关爱行为以及教育者创建的教育环境、教育方针、教育计划和教育过程体现出来的。(2)信任――教育是各方面共同协作的活动,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家长和学生应互相尊重各自在教育活动中的意见和态度。(3)乐观――教育者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个学生将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4)有意性――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对教育环境、教育政策及教育过程进行专门的设计,使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具有亲和力。
三、我校邀请型德育工作的实践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状况,几年来我校以邀请教育为指导,扎实进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化实践,初步形成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1.确立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理念
理念一: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理念二:让学校成为最有亲和力的地方。
理念三: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理念四:让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2.提出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原则
原则一: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原则二:教师要信任学生是有能力、有价值和有责任感的。
原则三:教师应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原则四:教师应具备有意邀请的工作态度。
3.开展了以“双主”为核心的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1)每学年利用教师节举行全校教师“爱生誓词”宣誓活动以及全校师生参加的“红烛颂”演讲比赛活动。
(2)变“他律”为“自律”的学生自主管理已形成制度。每周一学生自主举行升旗仪式;住校生自我管理模式;“学习、健体、纪律、卫生”四项评比的值周班检查制;“校园十佳”竞评制;校园环境卫生学生保洁制;校园绿地班级维护制等,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开展了各类结对帮扶活动。①师生结对帮扶――邀生备课、邀生作业、德育导师制;②生生结对帮扶――学优生与学困生结对、文明生与规范欠缺生结对。
(4)深入开展了以“让学校成为最有亲和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显性文化彰显邀请特色,形成了以“关爱、合作、进取、创新”为特点的良好校风。
(5)搭建了弘扬学生个性的“学生成长平台”。每月举行一次“星级学生”“学习进步之星”“行为规范进步之星”评选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卫生红旗”评选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两室(教室、寝室)文化”评比活动;每学年的艺术节、校运会已成制度;每学年举办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班活动等。
(6)开展并实施了“邀请型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场所,变“苦学”为“乐学”。
四、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升了学校办学内涵
学校先后被评为兰溪市素质教育达标学校、金华市减负工作先进单位、金华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示范初中等。
2.克服了“重智轻德”现象,学校的办学质量逐年上台阶
学校多次被评为兰溪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近几年在学校综合考评中位居全市前列;连续多年获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被评为金华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成为首批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学校已成为兰溪市窗口学校。
五、对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思考
1.通过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我们认识到:(1)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2)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2.通过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让我们明白,德育与智育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它能促进智的发展,而智力低下的人,往往德也会出问题。
3.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要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一、做好疫情期间开学前准备工作
因为疫情的发生,所以在开学复课前,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每天对各班级学生的动态进行了解,随时掌握学生及家庭成员的行程动态。为学校防疫工作做好准备。
正式复课前与学校后勤联系,及时对校园环境清扫、消毒,确保校园的干净、整洁。同时,对班主任进行疫情期间班级防疫工作进行培训。
二、抓好德育常规管理。
从养成教育入手,强化日常学习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安全常识的训练。德育处提前制定好错时错峰就餐、错时错峰如厕、错时错峰上学放学等方案。开学复课后,确保在疫情期间,学生的学校生活能安全、有序的开展。
抓好学生会的建设,落实好常规检查。
抓学校环境卫生,以建设安全绿色校园为主旨,为防疫工作做好准备。经过全校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校园内整洁、清新,学校的卫生环境得到领导的好评。
根据制定的错时错峰就餐方案,进一步规范学生就餐行为,使每个学生做到“按时就餐、有序就餐、安静就餐、节约就餐、卫生就餐”,逐步养成文明就餐习惯。
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交流沟通。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管理。组织好主题班队会,德育处制定好主题班队会的内容,并进行检查。工作中也注意随时与班主任老师交流,不管是每天的卫生打扫、学生的行为举止、学生的思想动态、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方面面,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地方,立即与班主任老师练习,并且尽可能的协助班主任老师处理好出现的问题。让德育工作常态化、细致化。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起好桥梁、纽带作用。这学期德育处为了让家长们更加了解学校,从而全面支持学校工作,将学校疫情期间、开学复课等工作情况都做成公众推文,让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常规工作和防疫工作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
三、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德育主题系列化
疫情网课学习期间,德育处给一、二年级推出阅读、书法、美术、音乐、体育锻炼和创意美食等空中课堂,每周一准时给全校学生推出云端升旗仪式。透过丰富多彩德育活动,对学校全体学生在网课期间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规范训练。
结合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和今年疫情的特殊时刻,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完善少代会组织机构,建设好少代会。
四、做好学校弱势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关爱工作
做好疫情期间,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单亲家庭、残疾儿童等的帮扶工作,开学初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了解、摸底,并登记造册,及时更新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和孤儿名单,并且及时上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和孤儿的帮扶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时落实好数据库的更新和档案资料。
为了切实做好对留守、贫困等这些弱势孩子的关爱工作,积极主动的与各级领导部门汇报。与镇妇联、镇团委等有关部门积极联系,做好跟教育局相关部门的汇报工作,为学校弱势学生争取到多方关爱。2020年春季我校的6名贫困学生接受了市教育基金会的“春晖成长计划”资助,2020年春季合计453名贫困住校学生接受了生活补助。
四、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处室人员自我学习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言传不如身教。要求学生们做到的,我们要率先做到,一言一行,文明有礼。
篇5
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共101人。本年度因思想行为表现突出获得学校奖励的学生35人、中心校奖励18人。无严重不良行为学生。
二、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状况:
我校学生学习勤奋努力,课堂注意力集中,按要求完成作业,遵纪守法,遵守小学生守则,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纪律,成为文明小乘客、文明小公民,得到人民群众赞扬。学生们尊师敬长,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谐融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听老师的话胜于听家长的话,具有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学生们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愿意在各项活动中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荣誉;大多数能与同学交往良好,在集体中生活得愉快、幸福。
三、学校年度德育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我校年度德育重点工作基本落实。
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转化行为偏差生情况:
根据上级布置制定帮扶行为偏差生方案和计划,并由学校党员及中层领导干部帮扶行为偏差生。在帮扶过程中,党员、干部发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系,并向家长及班主任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帮扶建议和方法。在学期末召开了经验交流活动,使行为偏差生转化率达到90%。
五、特色工作:
(二)在“阳光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
在大队部的组织安排下,校园中处处是运动的身影。在体育活动中,每个少先队员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人人朝着“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的目标努力。学校的每一名少先队员都积极锻炼身体享受阳光体育。寒冷的冬季刚刚开始,全校师生就在瑟瑟的寒风中举行了“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启动仪式。在校长的鼓舞下,在少先队大队部的号召下全校师生决心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随着体育教师打响了发令枪,师生们迈出了长跑的第一步,操场上响亮的口号声回荡。在整个冬天学校师生一定将阳光体育活动坚持到底,锻炼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
(二)小手拉大手,农村垃圾集中清运攻坚显风采
安溪县打响农村垃圾集中清运攻坚行动后,学校少先队员积极响应深入社区参加行动。清扫街道扬起的漫天灰土落了满头满身、捡拾树丛下的垃圾细嫩的小手弄脏划伤、清理小广告仰头垫脚脖子酸疼迷了眼睛……没有一个叫苦喊累,认真的工作态度受到村民的高度赞扬。灶美村,灶美小学干净整洁、绿草如茵,周边陈年累月的垃圾也被清理出了眉目,虽然大家各个灰头土脸,但是脸上洋溢的是付出的欣喜和收获的快乐。
师生们除了参与垃圾的集中清理,还随时留意捡拾杂物,短短两天全校学生共弯腰600多次,为生活环境的改善出了力。
六、对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情况:
本年度我校德育工作经费共投入10000元,主要用于学校劳动基地的建设、学校窗帘的布置、校园德育环境的布置、各项活动经费。
七、问题与建议: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一直强调的德育传统与现实发生了激烈地碰撞与冲突。这些不正常的道德现象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致使不少学生重自我,轻他人,集体主义观念较弱,不能摆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奉献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很多学生视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等传统道德为不等价行为,缺乏社会基本道德。
篇6
一、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一是精心谋划抓部署,强化领导促落实。在总结县城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作法的基础上,我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着力推进我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是创新模式抓学习,辅导培训促提高。在学习活动中,我要求全校党员干部坚持自学,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做到真学、真用、真干。制定了“三个一”学习计划,即一周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一周开展一次心得交流,一周审阅一次学习笔记。
三是紧扣校情抓调研,理清思路促发展。根据我县教育发展实际,我认真查摆和梳理涉及教育培训、教育考核、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后勤保障、师生安全、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定四个调研专题,带领我校党员干部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调研。
四是抱诚守民意,分析检实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带头建立校党支部与村组联系点、党员教师与困难群众联系人制度,走进学生家庭开展了“班主任老师大家访”活动,广泛征求群众、家长对教育、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建议。
二、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是制定《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党员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制度》《党员参加学校优质课活动制度》《党员帮扶活动制度》《党员争做优秀班主任活动制度》。
二是学校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签订“创先争优”活动承诺书,调动起全体干部、全体党员教师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三是组织全校开展人人一节公开课、优秀教师模范课、全体党员教师争做优秀“三八红旗手”、党员帮扶、全体党员争做优秀班主任等活动。
三、狠抓学校校舍加固维修工程自年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主动放弃暑期长假,积极投入校舍加固维修工程。配合相关部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心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确保资金良性运转,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投入效益。共争取到项目资金170多万元,实施校舍修建2360平方米,并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的验收。四、努力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我校在职教师165名,其岗教师70多名,教师年轻化已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特色。把青年教师培养好,使他们能早日胜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党支部的重要工作。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上,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主动了解青年教师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能安心积极工作。
第二,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了解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一年中我共听青年教师上课四十二节。
第三,与青年教师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工作目标,给青年教师指出问题,提出要求,指明发展方向。一年中我与青年教师谈心二十六人次。
第四,积极支持配合教务、政教等部门的青年教师工作。
第五,支持帮助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
五、切实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积极宣传上级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无论是行政干部会、教师会,还是与教师个别谈话,我都大力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努力使广大教职工树立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
第二,加强对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培养。我经常与政教、共青团干部交流思想,探讨德育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要求,研究我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出德育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德育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第三,积极了解班主任工作现状,指导班主任,特别是青年班主任的工作,一年中我与班主任个别交流达二十三人次。
第四,深入学生实际,了解掌握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时提出教育意见。
第五,关注行为困难学生情况,积极主动做好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
第六,组织七八年级学生军训工作。
9月初,我积极争取县消防队的支持,组织了十六名教官到校为我校学生训练,一周军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七,开展人人献爱心活动。今年,我号召并组织全校师生向遭受云南大旱、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受灾群众捐款累计两万余元。第八,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十月是我校爱国主义教育月,我们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四部,听爱国主义专题讲座两次。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提高了师生们爱国主义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篇7
关键词:中职德育 管理 实效性
中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一方面,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在心理状态以及思想素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要想切实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需要开展德育管理,德育教育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为了提升中职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教师、院校、家长以及社会要协同配合,促进德育管理。
一、提高中职德育管理实效性的举措
1.加强中职师资力量,强化教师德育教育水平
教师作为中职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承担着端正学生思想认识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任务。而教师的素质以及德育水平则是衡量中职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最为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教师的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利用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互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因此,要想提升中职德育管理的实效性,需要首先增强中职院校师资力量、强化教师德育教育水平,具体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以身作则,用个人日常的思想政治态度和行为表现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第二,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与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课程知识,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递德育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思想观念。同时,教师要积极响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将德育教育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并积极践行德育教学观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教学的技巧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的学习态度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将德育管理和课程教学相联系
随着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德育管理已经成为中职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而目前中职院校所开设的德育课程主要包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哲学和人生、思想意识培养等课程。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德育管理的实效性,需要重点进行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范围则是中职院校目前所开设的德育有关的课程。首先,中职院校要对学生的德育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统计。例如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求与学生对哲学和人生课程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而学校就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同时,可以开设特色化的德育课程,使得学生在兴趣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此外,实践性教学作为德育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重点加以推进。学校要定期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爱国主义纪念基地、进行爱心帮扶活动、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都可以提升学生德育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学习效果,促进德育管理的发展,增强中职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3.利用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推动中职德育管理
学校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同时,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完善个人素质、提升个人本领不可或缺的场所。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中职院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需要结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一方面,家长要定期和子女进行交流,了解子女在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思想动态,提升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视程度,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社会要进行广泛的德育宣传工作,强化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社会上存在一些对于中职学生的偏见。因此,为了提升德育管理的实效性,要消除偏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积极有益的社会环境。
二、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管理的开展对于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素养以及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从提升中职师资力量、强化教师德育教育水平、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等方面入手,将德育管理和课程教学相连,利用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着力提升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完善德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素梅.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探索[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篇8
[关键词]高校 资困助学 经济困难学生
如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对资困助学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高等学校务必高度重视资困助学工作,认真落实“奖、贷、助、补、减”等各项政策要求。坚持“育助并重”和“助人自助”原则,通过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激励和能力拓展,逐步实现资困助学工作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变,从而提高资困助学工作的绩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认定与助贷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助贷成效。本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出发点,在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小组。负责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同学提供助学贷款相关知识、信息咨询。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材料的初审工作,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成功率。
建立三级认定组织,组建困难学生档案。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信息档案组建是确定国家助学贷款和各项资助的重要依据,是切实做好资困助学的基础。建立学院、年级、班级三级认定组织,全面管理、完成整个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使认定工作有序开展。
二、建立结对机制,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筑牢发展基础
提供个别指导,开展就业结对。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结对工作,为每一位经济困难毕业生确定一名就业联系老师,切实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其顺利就业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
落实“帮扶计划”,完善“双助体系”。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特困生建立“师生一对一”的帮扶计划,发动党员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与特困生开展“爱心”结对,通过资助、交流,尽量多给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去温暖,切实解决这一群体因为贫困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努力完善经济、心理双资助的“双助体系”,着力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地发展。
实行学业困难学生结对制度。对学习不理想的同学加强教育和引导,为学业预警的学生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
关心学生生活,补助临时困难。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因突发事件而生活陷入困境的同学,学院及时了解关注,并予以适当的临时补助,帮其度过难关。这些补助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对学生的关心,对于拉近学院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发奋图强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升与成才路径规划。强化发展信心
落实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机制,及时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制定《学生谈话制度》,要求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职责和精力,做好学习困难、经济困难、身心失调学生的谈话、谈心工作,对重点学生形成帮扶和教育合力。定期召开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了解经济困难学生诉求与身心需求,进行集中梳理,逐一解答。
开展生活德育讲座,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德育教育,同时,也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经济困难学生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学习交流会、典型事迹报告会,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互帮互助,相互激励。
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成功案例,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与成才规划工作。
四、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丰富发展平台
规范勤工助学,加强教育引导。为更好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应积极推进经济困难学生兼任勤工助学工作,这样不仅达到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进取精神。同时,结合目前学生勤工助学实际情况,学院制定相应《学生校外勤工助学注意事项》,对学生合理进行勤工助学进行引导,对勤工助学应注意的安全等事项予以提醒。
重视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科研课题立项、学科竞赛及考研考级等各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研究性学风。
五、深化校企合作,寻求社会资助,拓宽发展平台
如今国家助学金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基本解决了学生的学费困扰,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学院积极探索,将资助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激励性资助转变,不断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利用假期鼓励、安排经济困难生“进企业、下车间”,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学院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来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加强教育引导,努力回报社会,展现发展成就
篇9
大学扶贫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相关会议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保证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全力营造关爱农村贫困学生的社会氛围,解除农村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不断加大农村 贫困家庭 关爱力度,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 扶贫帮困 工作计划。
二、目标任务
扶贫帮困活动要针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入学,解除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为目标。要求如下:
1、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扶贫济困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亲自挂帅,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各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要积极响应学校 千师进万家 号召,各年级对贫困生进行摸底,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必须做到每个贫困生都要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结合国家的 两免一补 政策,再发动广大师生积极献爱心,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其次组织老师、同学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慰问走访,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社会和父母关爱。
3、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我们将组织少先队员、党员同志在校园内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另外学校还将通过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为贫困生争取各种奖学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奖学金等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4、督促检查,严格考核
德育处要对各部门开展扶贫帮困的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并报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将定期对扶贫帮困活动进行检查考核、调度通报,对活动开展好的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篇10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局《关于在教育体育系统开展“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的实施意见》(教体发【20__】37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全体教师工作作风,解决学校发展瓶颈,突破学校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学校决定在我校全体教师中开展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建立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建立服务学生服务群众机制、建立矛盾化解机制,促作风、促发展、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现就本次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科学发展观,夯实“十二五”教育发展基础规划,深入开展创先争优。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和全体教师思想作风教育、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增强管理效能,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和谐校园,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群众,推动我校教育教学事业科学发展。
二、主要任务
1、“三问”,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围绕制约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动员全校教师主动进村、进户、进班级、进课堂,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众的意愿,听取意见建议。摸清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留守儿童的家庭实际情况,开展结对帮扶和解决难题办实事活动,切实关心困难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心中。
2、“三解”,即: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围绕社会热点难题和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着眼学校,破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破解师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改善师生生活中存在的难题。同时真心实意帮助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实施好“蛋奶工程”、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开展“教育公平我先行”为主旨的“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操场硬化工程;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培训,推进对流,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3、“三建”,即:建立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建立服务群众机制、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建立服务群众机制,通过问需于民,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为民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在各项教育惠民政策中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凝聚民心,激发动力。通过问计于民,对涉及教育发展战略、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咨询各方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决策质量和工作执行力。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开展以“三访”为抓手的“大下访、大巡查、大化解”活动,建立规范的利益诉求机制和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健全规范综治维稳工作体系,及时排查化解影响教育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教育安全稳定。
4、“三促”,即:促作风、促发展、促和谐。教育全体教师要深入群众,全方位服务于群众,认真做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各项工作,以干部作风大转变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破解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以“县局组织建设年”为主线,不断深化“下基层、促落实、树形象”和“为民服务,先锋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管理全体教师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强化为民服务举措,在教育教学中创新争先,以“三亮三比三创三评”活动为载体,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领导小组
组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德育副校长)
成员:(t)、、、、、
全体教师参与学习和活动开展。
五、实施步骤
1、学习阶段(4月6日—4月20日)
学习文件集体讨论制定方案
2、实施阶段(4月21日—6月20日)
(1)全体教师摸底调查,确定帮扶对象(含贫困家庭、困难学生)
(2)针对帮扶对象制定有效的帮扶计划,同时做好民情日记、群众联系卡和民情台账等有关记录工作。
(3)全面开展“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
(4)个教师对本学期“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的个人经验、活动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学校。
3、总结阶段(6月21日—7月11日)
(1)通过书面材料、家庭走访等形式对本学期帮扶情况做以了解。
(2)对帮扶的情况和效果进 行交流汇总并予以评价。
(3)对“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4)对“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优异者表彰奖励。
六、方法措施
1、广泛走访群众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召开座谈会和民意调查的形势,切实感受群众冷暖,确定帮扶对象。
2、深入基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势,进行专题调研。
3、实行蹲点包抓学校党政负责人将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蹲点包抓,教师要做到有民情日记和台账,群众有干部联系卡等。
4、开展结对帮扶,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七、具体要求
1、学校领导将带头深入群众、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群众困难需求,同时校级领导至少联系1-2个教学班,深入教学一线不少于180天,充分做好模范作用。
2、各位教师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及家长情况。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帮扶方案,同时至少联系一户贫困学生家庭,联系2-3名留守或困难儿童进行帮扶。
3、各位教师要按计划定期做好帮扶工作,并保存好帮扶资料,以备学校检查,存档。
4、关于“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的开展情况,我校将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
- 上一篇: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 下一篇:护士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