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基础概念与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初中化学二者缺一不可。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计划安排还是课堂教学任务都必须做到对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搭配。

一、以概念教学为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受系统的化学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但学生只有将每一种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都学会学好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更为抽象的整体化学概念。换句话说,初中化学中的每一理论与概念都是组成化学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感知学习、基础整合和脉络理清,以便掌握化学的整体脉络。

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中,就有许多需要感知和整理的基础概念,如原子、元素、原子核等概念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要求将概念知识进行基础整理后再了解这一章主要有四大知识要点分别是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和化学式,并分别列出这四类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条例,学生熟悉记忆后便能给自己脑中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物质知识点脉络图。此外,在进行概念理论教学时搞清楚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都有所帮助。

二、以实验教学为手段,打牢基础知识

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这无形之中也加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分量。现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实验教学的手段、方式、效率提升办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以“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课程中需要涉及到的实验包括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及二氧化碳溶于水等性质的验证的演示实验。众多不同效果、不同参与形式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这样,一方面以不同的形象方式展示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验证,加固学生对二氧化碳基础知识的记忆。

三、交替开展化学教学,构建基础框架

理论概念与实验教学共存于初中化学之中,从重要程度来看二者属于同等地位。从教学要求来看,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于一体,开展交叉教学,让其相互印证,才能真正发挥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介绍化石燃料的概念和特点。在这个概念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可信度,可以向学生列举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以便帮助大家理解化石燃料,并了解常见化石燃料的基本情况。然后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甲烷燃烧的实验等。这些探究性或者演示性的实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一一验证不同化石燃料的理论概念,让大家对化石燃料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丰富教学成果

学习知识就像盖楼,需要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上建设。初中化学教学也采用这种模式,将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的划分。概念原理性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除了属于两个独立的部分,也分别遵循了这样的排列规律,由教师安排进行层层递进和逐步上升式的教学。当然,这二者在层次递进快慢程度、节奏步调上都比较相似而且相对稳定,教学时产生的效果也能相互呼应。在这种化学教学中,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效率齐头并进,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二者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相互累加,从而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整体遵循这一规律,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同样符合这一要求。例如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更为深化,教学难度和理解难度也相应提升。这一单元的课程设置属于典型的层层递进形式,教学时可以给不同深入层次的概念原理内容搭配不同难度的化学实验。如教学时教授溶液概念时搭配蔗糖溶解实验、教授溶质和溶剂概念时搭配碘和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实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搭配水和乙醇的互溶实验等。

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化学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能力的培养也是概念原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重效果。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比如学生通过观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洗涤玻璃仪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等演示性的实验,可以让他们更加的细心并且锻炼出能从动作、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现重要细节的能力。其次,概念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线索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学习到从质量守恒定律中领悟对等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的条件,还能在不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中逐步锻炼出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第三,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综合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观察、推理和思维整合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时候,就需要将有关碳的概念原理教学与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事实上,无论是概念原理部分还是实验教学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中二者都不可缺少。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大家最好能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将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搭配,使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达到“强强联合”,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中庆.浅析如何对化学概念、原理进行有效教学[J].化学教

与学,2011(5).

[2]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教师,2011(23).

篇2

学生读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化学习题的解读,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效率。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能力。许多学生在进行化学习题练习和解答的过程中,难以将课堂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有效利用,找不到答题的关键所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试题解答的关键点,有效提炼习题中的关键数据,为进一步解题提供有利的依据。

现阶段,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化学学习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也相对简单,实验教学设计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化学教学的兴趣。但在实际试题解答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率。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试题中隐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利用,从而达到高效、准确的答题效果。

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化学阶段性模拟考试的演练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存在解题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学生阅读题目过于仓促,在完全理解题目的状态下作答,致使解题出现错误。初中阶段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解题时间内明确题目中所蕴含的已知条件和最终需要计算的结果,运用所学化学概念和相关理论,从化学的涵义出发,探寻解题途径,掌握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

在初中化学教学的题目解答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题目中所包含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化学理论知识,提炼解题所需要的试题信息。同时明确解题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计算的结果作答。如小明在整理房间时不小心将醋大凡在火炉旁,醋和玉米杆燃烧后形成的草木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猜测形成的气泡是何种气体?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小明取少量草木灰和醋进行验证气体的化学实验,他所选用验证气体的装置是怎样的?实验需要用到化学药品名称为?在这一探究性化学题目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进行盐酸化学性质的回顾,并让学生题目中所产生气体进行猜测,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主动学习教师分析化学题目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读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试题要求分析时,通过学生对题目的阅读,帮助学生进行主要信息内容的提炼,进一步掌握主要信息。使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分清题目所蕴含信息的主次,找到解题的关键。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却不能有效解题,主要原因就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时,应强调反复读题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分析总结题目的技巧,从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初中化学 专题复习

引言

初中化学在主题复习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后期提分作用,前期复习中老师只是对前面知识点的组织过程。很少涉及重难点讨论和讲解,而到专题复习中开始加大解题难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和思考方法,正是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利用学案导学可以将专题复习内容更具体化和层次化。

一、复习专题的有效划分

目前很多化学老师编写导学案的时候没有认真编写,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直接使用别人的导学案。导学案中大量题目压得学生受不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感受不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需要学案以教案为依据,从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情况及自学教学特点出发,编制合理的学案。学案本身就是为了辅助教案,如果脱离教案,那么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怎么把学案和课堂知识连接?因此,学案编制应该把教案当做依据,并和教案内容互相吻合。

要想实现复习专题的合理划分,需要老师进行一段时间的整合。首先根据化学知识特点,以化学课本为主,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指导方向,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接受知识能力的水平和程度,设定专题复习方案。目的是在复习过程中将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调整主编,在学案导学的作用下归纳重难点,然后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具有系统化和条理化。

二、初中化学中的专题复习学案导学内容

(一)基础知识、构建网络

复习前老师要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当然这个知识网络的构建不是凭空建立的,通过对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一定程度后构建知识网络。专题复习的首要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通过对知识的复习、整理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这个知识网络有很多空缺需要学生用相应基础知识填满,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记忆。老师在前期一定要为学生构建基础知识网络,具体知识点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作适当补充。

(二)研究中考、明确目的

要想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到更好的成绩,首先了解中考出题方向和出题大致内容。了解中考出题具体动向之后制定相应学案,在专题复习中明确其中重点知识。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复习方向,让学生知道课本中的知识点在考试中要求的深度,哪些是考试重点需要提高,哪些作为了解项目等。利用学案导学让学生做到“识记”,然后“理解”,只有理解了之后才能做到“会用”,最后才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复习中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三)典型例题、难点突破

专题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化学重点难题的具体突破,只有将这些难题很好地突破,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才能得到相应提高。老师可以从历届中考试卷中找出典型例题,筛选突出问题的难点和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老师要对例题有一个很好的把握,然后把这些例题拿给学生做,对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前期记录,然后根据自己收集的问题点,为学生做出解答。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思考和分析,为他们找出解题方法。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后,就知道往哪个方向思考了。

(四)考点知识、板块训练

专题复习中老师要准备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检测题。这些检测题要紧扣基础知识,尽量减少难度过大过深的问题,例题形式要形式多样,包括选择和填空,当然包括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的填空和简单计算。同时要求学生训练时严格把握时间,在快速做题中老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在这个专题上实际掌握知识程度如何。这种板块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专题基础知识熟练把握。

三、初中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的有效实施

(一)出示学案、课前准备

上课前老师可以把自己的学案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根据学案找到学习重点和难点,找到需要针对的知识点。在完成基础知识网络构建的同时加强重点问题突破。当然这些都要在课前完成,也就是前期复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课堂展示、疑难点点拨

老师讲解经典例题时要做到充分展示,适时对问题难点和疑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如“二氧化碳与碱液的反应”是中考试卷中比较复杂的题目。如2009年北京中考题,有人用一个装置进行试验,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用洗干净的装置试验,分别量取50ml的上述溶液放入A、B装置中关闭K通入约500ml二氧化碳,A、B均无变化。此试验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理由是什么?

老师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到的结果是一体积的水可以吸收一体积的二氧化碳,而容器中的溶液只有50ml,二氧化碳却有500ml。认为剩余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还有人认为由于两个容器内的颜色都没有变化,所以认为其中A是氢氧化钠,而B是氢氧化钙。以上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一定问题。分析问题时应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分析,通过试题可知道两个容器都没有颜色变化,可以说明的是通入的二氧化碳和A中的液体发生了完全反应,也就不会再到B容器当中了,这才是正确的思路。

篇4

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哈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也是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学科,它与能源、材料、工农业、医学卫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生态保护与检测、人类日常生活、国防建设都有紧密的联系。化学是初中阶段学生新接触的一门课程。面对崭新的课本,细细品味书中的文字,我们将会获得很多的惊喜,物质世界的许多奇妙、有趣、神秘的变化现象令人感到深奥莫测,将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昂然地走进化学世界、去观察、分析、探究许多新颖的问题,那么,学习化学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一、注重双基知识,突出重点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不能留有明显的知识、技能缺陷和漏洞,这是学好初中化学的根本。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好高骛远,认为考试不会考课本上的内容或者课本上的内容太简单了,因此在对课本基础知识还没有能真正搞懂吃透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偏题、难题,搞题海战术,实际上这是得不偿失的。

化学学习注重在强调“双基”的同时突出重点,其中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花力气通过记忆、强化训练等方法来熟练掌握好常见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只有这样才能为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重视实验是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

首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概念、定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离开实验就没有化学,因此,要学好化学学生必须重视实验,对常用仪器要记住名称,会画图形,了解构造,掌握使用方法,对教材上85个演示实验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对22个学生实验中10个必做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做。实验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拓知识、启发智力,培养动手能力的好教材,因此,学生要用课余时间积极想办法完成。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要尽可能仔细地对教师所做的实验进行观察,包括观察实验步骤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化学现象。化学实验是比较生动的,神奇莫测、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不能单纯地看热闹,在进行观察之前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和大致的范围,并且在实验过后及时做出总结和实验反馈。

再次,学生要上好实验课。学生在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能袖手旁观。学生要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多问、多想,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时时处处都与化学紧密相关。如钢铁生锈、食物的腐烂、水的污染,人的呼吸是缓慢氧化,雪碧是碳酸饮料……学生要学好化学,必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化学。

学习化学,不能只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还必须注意优化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注重化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及化学科技前沿。将化学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环保知识、时事政策、能源和有关经济方面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化学现象或解决一些化学问题,从而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学会关注生活、关心社会。

初中化学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而且缺少简单的规律。因此,学生常常学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不断地进行整理、归纳,把新学习的知识和原来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注意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区别,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变,使知识形成网络结构,更加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真正学好初中化学。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竭力指导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加上学生的努力学习,积极动手,勤于动脑,多总结,善发现,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化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忠鹏.利用化学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 2011(09).

2.张文娟. 如何加强化学启蒙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

篇6

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可以安排几个课时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不复习初三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就开始新课学习。这些做法都对过渡复习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

首先,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记装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其次,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最后,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做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1)集中复习法;(2)穿插复习法;(3)专题复习法。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考点和学习方法三方面的衔接。

一、研读初中教材,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

分液漏斗,是重要的实验仪器,但初中教材没介绍过;启普发生器的原理很重要,在初中教材中是选学内容;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重要概念在初中虽有涉及,但没下定义。因此,高中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初中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全局,做好初、高中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1.强化重点

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础,而且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对于这些重要的旧知识,在教学中要有意强化,可以采取复习提问、实验引入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教学培养能力的需要。

2.用好衔接点

对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灵活采取教学措施,既要照顾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又要为学生创造拓展思维的机会,还要注意初、高中知识内容上可能出现的分歧。

3.补充伸展点

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和溶解线性曲线的应用,在初中学过,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不讲,高中教材没涉及,却是高考要求了解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在初中介绍其概念,并对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高中则从实质即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上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初中从得失氧的角度定义,高中则从实质即电子转移上分析;定量描述溶液,初中用质量分数、溶解度,高中则把物质的量浓度和二者有机结合;H2的制法在初中重在制气原理,高中则结合原电池原理和装置的改进来伸展;质量守恒定律初中从质量、元素、原子守恒的角度,高中伸展到电子、电荷和质子守恒;氧化物的分类初中从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高中则从与酸碱反应的角度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

二、研究中考题,做好考点衔接

中考题集中考查初中所学基础知识和体现教学重点,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70%以上是初中化学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生对曾考过的中考题印象较深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联系高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有多处明确要求掌握的初中内容也是中考的热点内容。

三、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好学法的衔接

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带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

初、高中课堂最大的区别是高中课堂密度大了。而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又是过高估计学生能力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倾听学生的反馈,关注学生课堂的感受,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从课堂开始。

篇7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初中化学;应用

趣味化学实验与传统的化学实验相比,能够通过自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帮助。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之前对化学知识并没有过多的了解,趣味化学实验能够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

一、课前导入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考试的重点,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习,利用趣味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动力,而且趣味化学实验中蕴含着很多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教师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工具。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趣味实验引入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将化学实验现象与生活实际中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魔棒点灯”的趣味实验进行课前导入,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两三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直接接触酒精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燃了。通过这样的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应用趣味实验,将复杂的问题具体化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很多问题看似抽象难懂,但在化学实验下,实验现象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会涉及很多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果教师只依靠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话,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会造成困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趣味实验,将复杂的化学原理具体化。

以“稀硫酸在加热时成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这个反应原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竹器刻花”的趣味实验。实验过程:用毛笔蘸取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器上画花,晾干后把竹器放在小火上烘烤,之后用水洗干净,这样竹器上的花就会自主显现出来。由于稀硫酸加热后有很强的脱水性,使得化纤素失去水分后碳化,从而呈现出黑色或者褐色。

三、课后自主研究实验,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复习巩固是学科学习的关键,尤其对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生来说,复习巩固更是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对课后自主设计实验的重视,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让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准备简单的器材进行自主设计,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器材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原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鸡蛋运动”的实验。实验过程:将鸡蛋放入装有稀盐酸的容器中,鸡蛋马上沉底,不一会又浮上来,一会又沉底,就像在做运动一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稀盐酸与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产生的气体附着在鸡蛋上,使鸡蛋产生了浮力。这个实验简单方便,能够深化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四、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药品,化学反应也会生成有毒的气体和物质,这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而且初中生接触化学实验的时间有限,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有些程序和规定也不是十分的了解,做好实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趣味实验进行实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意识到按照规定操作的重要性,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安全的重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例如,在浓硫酸反应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将浓硫酸直接滴到准备好的鸡肉上面,观察鸡肉逐渐变黑,以此来提醒学生在实验中,千万不能直接将浓硫酸溶液滴到身体上。

综上所述,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W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优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将趣味实验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一定要深刻理解中考化学考试原则

中考化学命题遵循新的课改精神,要求在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在具体的情景中考查学生对双基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体现学科特点,注意对实验的考查;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取试题素材,体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引导师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关心我国各地发生的与化学有关的重大事件;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弘扬学生的个性,有意识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推进。

“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是中考化学科学命题的基本思路。

二、将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

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要努力寻找、发现已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零碎化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构建化学主干知识的系统化,以规律化的知识把已学知识组成知识网,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把化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全面系统落实新课标、考纲教学要求中的各个知识点,找到知识与技能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切实把双基落到实处。要从系统的高度来构建知识网络,整合分布在各个模块中的概念、原理,构建概念理论知识体系。

三、遵循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以新课标为依据,要认真研究近几年新课程中考试卷的特点及变化,以初中化学教材为依据,清晰思路、步骤、节奏,明确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及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有一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提醒学生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己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否则,如果学生没有了兴趣,失去了动力,是绝对不可能搞好学习的。

“好的先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

四、加强练习的实效

告诉学生不要深陷题海,更不要盲目追求题目的难度。练习的关键是选择适量的典型习题,真正的掌握并能举一反三。有的同学喜欢钻难题,但考试的时候总不能得高分,不是丢这就是丢那,究其原因,是基础知识不牢,眼高手低。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配套的《补充习题》,题量虽不大,难度也不高,但这里面的习题都是经过一些专家精心挑选、编制而成的,精而又精,对中考尤其有导向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就特别注重研究、分析这里面的习题,尤其注意让学生对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作认真分析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买了很多的学习资料,反而无所适从,不知做哪个好,这时教师就要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学生吃力不讨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在学习中要重视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化学与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发展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实践与反思有所知有所不知的问题,使学生对已学知识形成新的理解,认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理解知识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的认识还有待扩展与深化。

六、妥善处理好各个阶段的复习和考查

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就要及时进行必要的复习。复习时,要围绕课本,以本为本,要能系统细致地把握教材内容。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 复习方法 关注重点 注重实验

指导方法

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最后一年才学习的学科,新课学习时间很短,马上就转入了迎考阶段。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显得比较紧张,大部分学生对整个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总感觉糊里糊涂。因此,化学给学生的总体印象是学习时间短、知识抽象、实验操作需注意点多,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

近几年,中考化学试卷着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而能力的形成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如果脱离了前者,那么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化学学科复习阶段,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加强和巩固上,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第一阶段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进行第一轮复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就开展好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谈几点浅见。

一、研修考纲 ,紧扣教材,全面把握, 关注重点

考纲是中考命题的标准和根本。它规定了该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考核的目标、范围、形式及能力要求,是教材和辅导资料的灵魂和核心所在。而《考试说明》是对考纲的细化和补充,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复习的主要依据和导向。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我们才能把握命题的趋势,明确复习的方向,在复习过程中才能准确抓住重点,正确处理好每个知识点所需要的能力层次方面的要求,最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我们在进行巩固训练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在复习过程中盲目训练、额外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认真研修考纲及《考试说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复习资料都取代不了教材,教材能创设化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评。同时,中考试题以教材为基础,贴近生活,也体现了对全体考生的公平、公正。教材是中考命题最好的资源,教材丰富的内涵也是编拟中考化学试题的源泉。扎根教材,通过对教材例题或习题的变化、深化和拓展让命题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而离开教材,一切命题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必须放在知识点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上。《考试说明》上出现的所有知识点都是中考考点。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全面而细致,力求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认真而仔细地阅读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的例题、思考题、实验、插图等内容。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以试题的形式进行巩固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关注重点知识点,突出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化学用语的规范和应用,常用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化学反应类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实验的原理和现象及注意事项,等等。我们对重点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要突出一个“细”字,对其不断地进行深化和拓展,然后通过变式训练的方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其进行强化和巩固。

二、注重实验,培养能力,挖掘题材,强化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考中化学实验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开展与实验相关的复习时,要重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要通过一些典型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验证,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发现和解决有价值的化学问题,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历来是中考化学命题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除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为中考命题的必考内容之外,探究型实验题已逐渐成为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类题材,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按照化学科学探究的思路开展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养成,以期掌握探究性实验题的解答要领。例如,实验中装置的变通性方面的试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实验应变能力。为提高学生对这类试题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在各地近几年的试题中收集此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命题特征,总结解题规律,破解此类试题由“猜想假设”到“实验探究”再到“验证结论”“三部曲”的命题方式。编写变式训练,举一反三,强化学生对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三、正确定位师生关系,针对学情指导方法

在整个复习阶段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仍旧没有改变。教师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位特殊的“服务员”,为学生提供一种兼具引导、指导、辅导功能的高层次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阶段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中考复习的主角,不能做茫茫题海的“盲游者”,更不能做糊里糊涂的“题奴”。

教师要做好一轮复习的指导者还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做到“三讲”“三练”。三“讲”是:(1)讲得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夯实基础;(2)讲得巧——不包办,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3)讲得妙——注重解题方法的点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三“练”是:(1)多练——重点知识点在巩固练习上要有量的体现;(2)精练——练习题的质量要高,题目要精,要有成效,内容逐步扩展和深化;(3)巧练——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编题,让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点,并学会迁移知识,举一反三,另外,解题后的再思考也是非常必要的,“温故而知新”永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10

首先,我谨对初三新旧教材做一个简单分析。在初2004级及以前初三教材是旧人教版,其优点是知识比较全面,对老师的要求是全讲。基础知识扎实,重点突出,难点功破;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内容太多,课堂容量就必须扩大,有时还显得超负太重而“满堂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空间就很少了,他们的素质就得不到很好的提高。自2005年,初三化学教材实行新课改,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里面文字很少,出现的插图和情景探究居多,更重要的是新教材的考纲不要求甚至删去了部分内容但高一又是必备的知识。新课改以来,一直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初三老师和高一老师: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应对中考,初三老师不会讲解考纲以外的知识,然而这些又是学好高一化学的必备知识,这就造成高初中化学知识脱

轨。我以为,初三老师或者高一老师必须给学生进行高初中知识“过渡复习”。否则学生会因为没办法接轨高中化学知识而畏惧化学。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科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循序渐进性,我认为有必要进行“过渡复习”,我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里面有的内容是选修,或者以学习资料的形式出现,或者有的内容已经删减,这些都是中考不要求的知识,但高中又涉及。所以,为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高一化学知识的学习老师就必须补初中知识的缺口。经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知识在讲授高一新知识前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一突然出现就会陌生;再如:酸碱盐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和溶液的导电性初中都不做要求。这些知识应补上。

②需要加深拓展的内容。如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及溶解度与溶液之间的计算也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点。

③有些选学内容。教材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经调查: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应对中考,一般地,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中考不要求,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而只有极少数讲授过高中化学的老师才处理这部分内容,考虑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可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

(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以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两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应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不适应感”,尽快地进入高中学习的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