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篇2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锻炼意志,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技术以鲜明的形象、动听的声音、多变的色彩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得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乐理知识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最枯燥乏味的了,如果简单的告诉他们1、2、3、4、5、6、7在音乐里读作do、re、mi、fa、soi、la、si,相信多数学生对它不感兴趣。于是,在最初学生认识音符时,我选择了让同学们观看《音乐之声》中《do-re-mi》的视频,由于有了视频和声乐的配合,学生在观看一遍之后就被欢快的旋律、有趣的歌词和那七个可爱的孩子吸引住了,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的节奏唱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对这七个音符进行适当的解释:“do”在英语中的意思是鹿,小母鹿的意思,而“re”在英语中的意思是金色的阳光,那“mi、fa、soi、la、si”呢?学生立刻找到了歌词的规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学会七个音的唱名。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do、re、mi、fa、soi、la、si给这七个小朋友起名字你会怎么起?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和琴声的听觉刺激,巧妙的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增强了对接下来知识探索的欲望。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唱出最真挚动听的歌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声像展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用生活经验去体验作品的情感,从而挖掘出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有不少学生喜欢唱歌,但不知道如何用情去唱,不能很好地握自己的声音,认为用力、大声地唱就一定能把歌唱好。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在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之后还得进行范唱,然而老师是成年人、学生是儿童,成人的声音与童声是有一定区别的,成人很难唱出学生那种纯真的童音,示范不够到位学生不太容易模仿,这就会导致部分同学唱不好,大大打压了学生唱歌的质量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一首新歌时,我会利用配套的教学资料、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同学们观赏和聆听,在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我利用录象设备把学生的表演记录下来,然后再播放给学生观看,并与示范播放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寻找到了自己表演中的不足之出,并加以改进,提高了学生歌唱审美情趣。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有关音乐的知识面很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弱,如果光靠教师一张嘴巴去上音乐课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就很难体验和感悟乐曲的情感,学生无法溶入音乐情境、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在不不知不觉中自然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
乐器的种类繁多,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乐器都配全,任何一名老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乐器的演奏技巧。此时,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一览无余,它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及相关演奏乐曲的音频或视频,供同学们欣赏,比较透彻的帮助学生了解这种乐器的外形、音色、演奏姿势及代表曲目,扩大了视野。在教学拓展知识这一块,我常常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如果老师自行找很多材料来说,会让学生觉得泛泛而谈,枯燥无味,让学生自己说吧,常常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采用了让学生课前准备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并拷入自己的U盘,课堂上学生把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带过来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供全体学生观看和欣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学生准备的素材非常丰富而精彩,不但扩大了同学们的音乐视野,同时也会因为老师赞赏他(她)准备的材料而感到自豪,从而树立学好音乐的自信心,激励更多的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时间和空间。
篇3
【关键词】过程教育 新体系 天然性 顺畅性 创造性
过程教育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其理论观点,接近于中国古代老子和孔子教育的某些思想支脉,我国现代学者也曾把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冠为“新教育”。①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论教育的目的及其他》(1929年)这本书中,该书由六部分内容组成:1.教育的目的;2.教育的节奏;3.自由与纪律的节奏;4.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5.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6.大学及其作用。其中的“教育归属感”、“教育主体论”以及“教育属性论”都能折射出“新体系”音乐课程的特点。
“新体系”音乐课程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大力倡导的一个全新视角的音乐课程的教学法。通过十一天的学习,笔者对新体系有以下感受:首先,新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接受新体系教育的学生能够浸润在音乐中并与音乐产生积极的互动,这种互动源于学生的内心,没有任何的强迫与修饰;其次,新体系的教育目标是以发展学生的情商为本源,回归到对艺术本质的认知,即情感体验;再次,新体系的教学要求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以及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为主旨;最后,新体系的教学成果是通过音乐经验的掌握程度来表现的。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音乐课程模式,“新体系”的“新”体现在它的天然性、顺畅性以及即兴性。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天然性”是对过程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认同
“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②过程教育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中国传统教育亲和发展,取长补短,生根开花,结出硕果。由于经济生活的快速交换,现代教育大都处于无根教育或者断根教育,它割断了学生、学校和教育与自然、社会、传统和实践的血脉联系,也使得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失去了文化与民族的归属感。而过程教育则是一种有根教育,它旨在激发、培育学生的归属感。这里的归属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对大自然的认同,第二则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新体系”音乐课程中所体现出的归属感,便是它的“天然性”,是指“新体系”还原了音乐天然具有能够激发人类“联觉”效应的功能。“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究其本质,是音乐体验带来的情绪体验,对于音乐而言,即:音乐源于人的内心对世间万物的感觉,这种感觉被经验描述出来,经听觉传入后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虑,再将其用肢体或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它恢复了人类之初音乐天然的功用性。据《山海经》民间传说:“帝俊有八子,始为舞。”《吕氏春秋・仲夏记・古月篇》中载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③说明远古时代就已有歌舞产生,春秋时代的《诗经》、《楚辞》中有大量关于民间乐舞的描述,更有西周宫廷歌颂创业帝王文德武功的《六代乐舞》,服务王侯将相也好,娱乐百姓民众也好,都是亦乐亦舞,有乐必有舞,舞乐总相依,既娱了神,也娱了人,都乐在其中。由此可见,自古而今音乐都遵循其本源来抒发人们的情感,这种音乐天然的功用性在人类的血液中脉脉相承,从未改变。在“新体系”中所谓声势也好,律动也好,音乐都是作为一个途径,一种表现手法,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唤醒内心的感受,表达自我的情感,它是动态的,在源源不断地给予和获得中丰富人类的情感认知。而不是作为一种静态的成果,摆在高处,让人炫耀和敬仰。乐由心生,生而动情,闻乐声而舞动,自然是还原了人性的本我,遵循了音乐的天然性。在“新体系”的教程中,有大量中国传统的民歌民谣素材。这是在西方先进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汲取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营养,珍视民族传统的智慧,从而实现对学生归属感的培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因・索迪安教授在题为《教育及其道德责任:和而不同的世界》的演讲中要号召教育工作者充分领悟“教育”的全部含义,充分尊重“传统教育观”。也正是要呼吁施教者要关注对学生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培养。④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顺畅性”是对过程教育中教育本体观的现实呈现
在中国的现实教育中,教育的概念是传承文明的方式,于是以单向传递为特色的接受式教学被教育机构普遍认同。所以教师、教育的权威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主角,“师道尊严”从未被质疑。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理的拥有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方为主,一方为客的主客关系。教学过程俨然成为教师的独白,学生习惯于做学习的“客人”,其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创新精神早已被封存,难以发挥。怀特海认为,对话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当今的教学理论实践应从教师的独白转向师生的互动,甚至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由于每一个现实体都有价值,都处于一种共生的过程中,因此师生之间需要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笔者认为“新体系”音乐课程中正是体现出了这种师生关系的“顺畅性”。在“新体系”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由“主客”关系,演变为“对话”关系,课堂交流显得更加顺畅。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仅仅担当引导与提炼的角色。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巧妙的干预和适量的活动体验,使学生在释放学习热情的同时,又不失形式或形态的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找寻出次序性,回归到创造性体验的教学目标。“新体系”的课堂中,教师的“教授”显得无痕迹,但正是这种表面上被弱化的教授才唤发出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此时,教师的作用已然不是传播而是洞察,并要灵活地把这种洞察的能力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延展这种洞察力。洞察之初会发现事物隐藏的内在规律,继而是模仿,然后是创作,最终才会形成所谓的创作风格。模仿是创作的婴儿期,教师在此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训练有素的营养师,引导婴儿把其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地摄入体内,并洞察婴儿因此而产生的变化,借以进一步调整营养计划以适应婴儿新的生长阶段。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婴儿期洞察其所需,并引导其汲取足够的养分,才能培养出善于洞察并能够准确地运用音乐表达内心所需的学生。在过程教育的视角下,整个教育世界是由一个个又生机的事件连缀而成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成性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单一存在的静态的实体,而是整体的、动态的相互给予,这其中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充满生命的,是不断创生的。⑤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创造性”是对过程教育属性的鲜明阐释
过程教学中的“过程”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要实现这种新质,就需要有超越过去的勇气,因为现在不完全是由过去决定的,可它一定是要面向未来的。这一属性决定了,过程教育必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怀特海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要承担起服务人类,增进自由的重任,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思想,而唤醒自我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是“新体系”课程中最大的亮点。这一点,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结业汇报的节目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原生态式的表现课程方式让笔者耳目一新。试想,我们经历过的各种赛教、公开课,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表演”的成分。那就意味着,之前会有排练,有课程之外的准备。然而这些小动作,在“新体系”的课堂上完全被摒弃了。每一位“新体系”的老师除了对授课内容有准备以外,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任何随机问题的处理都是即兴的。这种即兴的创造性,已经完全超越了能力而转化为一种素质,沉淀在“新体系”中每一位教师的思维定式里。一段旋律,一首歌曲,一支童谣,一句话语,乃至几个音符,都有可能成为课堂中的创作因素。当然,除过即兴的“教授”之外,“新体系”的老师们还处处体现出他们即兴的“学习”能力。方言、游戏、课堂活动,甚至每个参与者针对不同活动流露出的不同的表情,都可以成为课堂中即兴创造的素材,继而在课堂上即兴发挥,并与参与者互动,又即兴组成新的课堂活动。即兴的创造性在课堂中随处可见,就像魔术师的舞台,信手拈来的空气都能化作表演的素材,从而也激发了参与者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和通达的智慧”。⑥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伟大,也更有意义的目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智慧高于知识,而创造力则正是帮助知识通达智慧的催化剂。
从过程教育的方法论来看,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⑦在“新体系”的音乐课程中,表现为它还原了音乐学习的天然性,师生间顺畅的对话,即兴的创造性不断催化着彼此的热情,激发着相互的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热情。这一“新体系”模式的循环构成了音乐课堂中的无穷动力,也必将开启每一位参与者通往幸福生活的心灵之门。
注释:
① 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②[英]怀特海, 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③程天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④阚阅.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与共生――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9.
⑤[英]怀特海, 周邦宪译.观念的冒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⑥[英]怀特海,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⑦杨桂青.过程教育哲学:超越知识,拥有智慧――两位学者关于过程教育哲学的对话[J].中国教育报,2004.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高建进.新体系培训班开班发言[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
[4][苏]B・M・捷普洛夫,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6]李方,温恒福.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篇4
【论文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课题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篇5
关键词:音乐;新体系理念;小学低段律动;教学策略
小学低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跃调皮,效仿能力强。但是我们的音乐教育多数依旧是在沿用过去的将老师作核心的学生跟唱、倾听、被动仿照等老套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被动学习音乐,这类被动接收教育破坏了音乐言语跟身体言语、心理言语的正确交流,让音乐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喜爱音乐但是讨厌音乐课。此外,小学低段的学生因为年纪小,关于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达水平较差,就算是感受到了,也无法较好地表达出来。关于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本人在音乐课堂实际进行中应用了体态律动方法,来鼓舞、培育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反应水平,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新体系理念下小学低段律动教学的意义
1.体态律动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音乐构造
音乐构造通常指的是音乐创作的曲式构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常常被忽略学习的音乐因素。在低段音乐教学中,通过体态律动表达曲式构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简单愉悦,事半功倍。比如,《问候舞》这首曲子,此乐曲是二部曲式AAB构造,要经过体态律动来感知造与句子的长短。在学习时,让学生围成圆形,首先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拍手表演稳定节拍,长度是A乐句的长短,这属于9个小节,然后教师再缓慢打开手臂,手心跟相邻两个学生进行接触,也是表演稳定节拍,长度跟之前一样。段乐句长短,属于9小节,让学生自编动作跟旁边的同学问候,自编3个行为展现B部分的句子。教师演唱音律,让学生反复全部活动。在第二回重演时,学生还能够彼此相对拍手展现A段,B段时前两个乐句彼此共同问候两回,第一回问候说“你好”,第二回击掌,第三回全部学生面对老师摆手问候。像如此的体态律动就构成了一个小游戏,利用律动协助学生了解简便的曲式构造,知道乐句的长短,当中的每个行为都是依照音乐的构造编排的,体态律动与音乐因素彼此综合构成有趣味的音乐方式,最后更好地服务音乐课学习。
2.体态律动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控节奏
低段的学生内心特征展现为活跃好动,愿意加入与展现自身。低段的课本中需要学生掌控的节奏对比更加单一,假如可以将节奏综合体态律动相一致,让理性的物质转为感性的东西,学生会更愿意更积极地学习,进而实现的结果也更加满意。比如,老师在讲《母鸡叫咯咯》这节课时,乐曲里有着较多的XX XX| XX X||的韵律,依照过去的经验我懂得,特别是对于低段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聚集在笼统乏味的节奏音符中,必须通过形象的、趣味生动的感性了解等鼓舞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参加渴望。所以老师通过一首儿歌《小蜘蛛》来带进节奏的行为学习,使学生围成圆形,看老师,仿照老师的拍地面行为、敲地面行为以及双手大拇指合并其他的手指进行伸展动作,五指在身体上进行爬行等行为,另外搭配儿歌“拍拍 打打|划圈 圈|蝴蝶 飞飞|飞几 下|一只 蜘蛛|爬过 来|咦 呀|吓得 浑身|都发 麻||”来掌握节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瞬间被带动,课堂氛围也活跃,简单的律动学习之后,所有学生再在圆圈中协作,将敲地拍地等行为感受节奏,反复练习之后,节奏就能很自然地掌握了。也给之后环节乐曲的掌握打好了基础。
二、新体系理念下小学低段律动教学的改进方法
1.重视音乐的结合性,找对音乐赏析的切入点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科结合需表现音乐艺术的特征,利用实际的音乐素材创建出跟别的艺术科目,还有别的学科的有效关联,在结合的进行中给不同艺术类型表达方式完成对比,开阔学生的视野,探究学生关于音乐艺术的了解。所以,在小学低段音乐教育中,需通过不同科目的优点,找对音乐赏析的切入点。音乐跟画画协调统一,重点是感知音乐的构造美。音乐是艺术,艺术是有共性的。在小学低段音乐教育中,假如把音乐跟绘画中的造型协调统一,就能够使学生置身艺术的殿堂中,尽情地欣赏。比如,在课堂赏析《春天在哪里》这个乐曲时,老师让学生拿起水彩笔,边听边于纸中画出自身感受到的美好画面。顷刻绿的草、红的花,鸣叫的鸟、游荡的鱼与田中劳动的人们出现在画面上,配上潺潺的小河,还有枝头的小鸟,好像河水与鸟儿都在歌唱愉悦的歌曲……利用绘画“春景图”这个行为,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就在自身的心间。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纯净了学生的内心,也使学生领略到音乐所展现出的画面美。应用音乐情境演奏,重点感知音乐的故事美。比如,老师在讲《猫虎歌》时,学生懂得唱的根基中,通过让学生跟随琴音,低声重复哼唱曲目的音律,感受曲目的趣味。之后分组进行,将曲目的故事情境改编为音乐情景剧。重点展现出猫的神态与森林老虎的凶猛和狡猾。利用演绎,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展现出的故事美。
2.在情境中感受,构建音乐赏析的活跃点
小学低段的学生,通常是进行形象思考,有着好奇、活跃与模仿力强的特征。在讲音乐赏析课中,老师综合小朋友的年纪特点,应用多种方式,协助学生较好地了解音乐所表述的实质,构建音乐所展现出的造型,抓住音乐所表述的感情,尤其重视学生关于音乐的情境感受,有效地构建与加固赏析的活跃点。比如,老师在讲《劳动最光荣》这节课时,先准备好动画课件,通过电子白板展现。在荧屏中呈现出戴眼镜的太阳公公、在红花绿叶中辛勤劳作的蜜蜂与在花丛中自由飞翔的蝴蝶等造型时,学生擦亮了眼睛,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好漂亮呀”的赞叹。利用这类教学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情绪激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进而热爱上了音乐课。在肢体行为中感受美,加强学生的活跃度。在律动中感受节拍,领略不一样的风格。比如,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摇篮曲》,然后使学生做怀抱婴儿的动作,嘴中低声吟唱,且跟随音乐律动。最终老师放映《如果幸福的话请拍拍手》这个曲目,使学生跟随音乐韵律拍掌、拍肩、蹬地,适当地、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利用自身的真实感受,归纳出这两个歌目的特征,会很容易发现前一首有着轻、柔、慢的曲风特征,而后一首有着悦、快、活的曲风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师要在低段音乐课堂教授中重视体态律动的应用。在音乐学习中,不单单练习耳朵与嗓音,人身体的所有部分都需进行锻炼。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正确应用律动协助教学,利用律动演奏与即兴表演,开阔学生的思考层面,带动他们的创造力,鼓舞他们的积极性,培育他们的音乐素质和展现水平,感受能力,提升孩子们的音乐感知,激发他们的音乐潜力,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课。
参考文献:
[1]黄明丽.舞蹈――音乐的注解:谈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剧作家,2011(4).
[2]华蕾.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5).
[3]王艳.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有效运用[J].通俗歌曲,2015(9).
[4]赵小云.让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快乐成长[J].北方音乐,2016(17).
篇6
基础强调要让学生如何做人,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教学法通过将国际三大音乐教学体系――达尔克罗兹音乐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引进国内,同时结合中国音乐文化和教育国情,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结为重要音乐能力。新体系教学法是实践型的教学法,它与音乐课程强调的实践性理念相互融合。于是,近年来,在面向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新体系被迅速推广,它似在课改进程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加快了课改的步伐。新体系“音乐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也被众多音乐教师所接受、模仿,教师们纷纷将培训中所学的“声势律动”“节奏创编”等运用到自己的课堂,美其名曰“新体系教学”。而在现实的常规教学中,新体系课堂却存在“照葫芦画瓢”的尴尬境地,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常常是“一动则乱”“一创则同”。本文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小学音乐教师在理解新体系“实践活动”教学观上所存在的认识误区。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否定新体系“实践活动”的教学观,因为这是音乐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属性特征。“实践性”是音乐课程最大的表征。笔者认为“实践活动”的内涵是指:音乐教师应利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它的指向是“实践活动作为途径”的含义,并不彰显“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目标”的意向,所以这里面要着重强调的是: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中实践活动本身不是教学的目标,实践活动只是开展教学的途径,音乐课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是音乐课的教育本质。但不少教师对于“新体系的实践活动”存在片面的理解。原因是对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出现偏差。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新体系”,很容易让人在价值观、情感态度还是思维方式上将关注点偏向了“活动”,而忽视了对“人”的思考。具体表现为:1.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教学的得失过于强调 “新体系特点”的体现,从而忽略了人的发展尺度。2. 作为一种态度,过于强调以音乐为本,从而忽略了学生之本位。3.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解决一切音乐教学问题时所思考的角度始终是音乐本身,从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才是音乐教育本质的大前提。
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才出现了小学音乐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陷入以“为了动而动”的教学误区。以下将举例剖析因这些误解而导致的教学偏差。
一、重理性、轻情感,缺乏审美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艺术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的。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是不会有这样的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创造,必先有一个体验的前提,否则就难有真正的创造实践。
新体系教学法非常强调音乐的实践活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常常被教师们运用于欣赏教学中的分段分句欣赏。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森林的歌声》欣赏课中,某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别三个不同的主题段落,分别用三种不同的律动形式引导学生聆听,并指出演奏乐器、音乐进行方式和不同动作之间的关系。每段音乐响起,教师便带着学生开始律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合作融洽。可当主题的演奏乐器不同、演奏形式改变之后,学生便开始混淆,分辨不清究竟是A还是B了。整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几乎都是由教师带着律动,学生没有自己安静聆听、独自思考的时间。学生似乎的确是亲身参与了,但并不让人感觉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他们并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和体验,有的只是在教师根据音乐设计体态律动的引导下盲目地跟随。这充其量只是一节“新型”的传统课。
“现代美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是以教育的人文性为指归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则是达到这个人文性目标的一个手段、一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目的。”换言之,音乐内容对于音乐课来说只是音乐教师的“教学工具”,新体系教学法是教师用以培养发展学生心智的教学载体而已,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目的是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而非音乐本身。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但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更要给予他们充分体验、探寻和领悟的时间和空间。
二、重结果、轻过程,忽视能力培养
当前,衡量音乐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课堂能否激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发展学生想象力。而新体系教学法,音乐课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比如奥尔夫教学法的节奏训练,它通过语言、声势以及奥尔夫打击乐的演奏对音乐进行感性体验和表现。某教师将它运用于《外婆的澎湖湾》配器课。课堂乐器种类繁多,教师将学生分成六大组,分别演奏低音木琴、三角铁、沙蛋、铃鼓以及演唱和律动。课始,该教师让学生使用筷子来为歌曲伴奏,随后便分配乐器,采用适合乐器的固定节奏型来伴奏。学生敲敲打打,教师忙前忙后。因为几种未练习过的新型节奏型,学生常常强弱拍混淆,教师还得亲自示范木琴的演奏和沙蛋的切分节奏。最后的“音乐会”看似成果颇丰,学生收获却不多。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要求学生在感性的引领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且学会音乐技能,提高创新能力。该教师只是用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没有顾及音乐教育的本质,没有遵循学习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因而学生没有获得感官体验,也就无所谓创新力的发展了。
三、重模仿、轻变通,脱离生活实际
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已被列为国家级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陆续向全国推广。各中小学音乐教师纷纷参加培训、学习、模仿。不知何时起,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某教师把音乐课上成了语文课,没有新体系的特点。某教师的课堂太死,没有让学生动起来。不少专家和评委一致认为:音乐课应该让学生在动中学,应该牢牢把握住新体系的实践方法。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几位教师这样评价一节《思乡曲》的课,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介绍了乐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简介。很明显这占去了不少时间,学生的聆听时间有限(更谈不上用道具帮助理解曲式结构了),但学生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引起了对那段苦难的历史的共鸣。但教师们却认为课堂教学方式老套,提出“讲述背景知识太多”的质疑,最后给出了“违背音乐性和实践性”的评价。笔者以为这是我们对新体系教学法认识上的偏差。当然,笔者也坚信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的特点,音乐课绝不能失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属性,但音乐课更应该具有育人的功能。
新体系的理念提倡人本化的音乐教学,提出让音乐为学生服务一生的音乐教育思想。因此,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它是人的教育。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一定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如上述几个例子,教师引用新体系教学法,往往注重其手段和方法的应用,却忘了它的初衷。教师在引导学生表现音乐时,却没有先考虑学生的经验积累,反而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律动时,也并未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不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实践活动。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模仿新体系的课堂,生搬硬套地将整个学习过程搬到自己的课堂里,自己教得模凌两可,学生玩得索然无味。这些都违背了新体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究竟如何使新体系与新课标完美融合,真正将人本化理念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呢?
首先,关注学情,以生为本。新课标与新体系都是主张以人为本、以乐为本,让音乐面向全体学生,两者之间的理念是致的。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将学生的参与和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首位位置。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实践;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学定法,按照学生学习的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篇7
何为综合音乐教学法?是立足于音乐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拓宽音乐文化理解的素质型大众化音乐教育新体系。可以为受教育者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不同民族、地区的各种音乐文化,无论是国外民间歌曲,还是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富于浓郁东方情调的传统音乐,无论是独具特色的非洲木琴,还是东南亚各国的打击乐合奏,都体现着音乐的本质和本源,是最“自然的”和“富有活力的”音乐艺术。这些接近自然并且能够为每个儿童学会和体验的各地区民族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素材,以适合儿童参与体验的教学方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综合音乐教学法课程和灵活多变的音乐教学活动。运用其中重要的原本性音乐进行教育,对于我国普通中小学生个体音乐素养差异悬殊的国情,可以说是一种适用性非常强的音乐教学方法。音乐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学唱歌,而是更注重孩子们表现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音乐。
如何运用好综合音乐教学法。
我以为实践是最有效的运用,不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首先是音乐教师自身思想的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也不能丢了本民族的音乐,学习先进的、优秀的国外教法,结合自己的教法,就是有特色的教法,教师的思想上必须要有这点认识。
其次是对学生能力认识的改变。以前,我总是觉得学生的音乐水平也有差异,其实真不是这样,音乐课上真的没有差优之分,只有表现方式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段音乐有着自己的不同表现方式,综合音乐教学法正好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让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
再者是社会认可度的改变。
一种新事物的改变,需要大量的工作者去做正确的引导,综合音乐教学法亦是如此,我一直认为,只要是让人感觉舒服的方法和动作,必定是正确的,兰州市综合音乐教学法音乐会的顺利举行,得到了广大音乐教师和校长、家长的认可,大家心灵的震撼与冲击久久不能平息,我们固守的传统的音乐课平淡无趣,索然无味,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新体系下的音乐课带给学生真正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教法能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音乐教师传唱的音乐。
这次音乐会给予我的感触很深,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汲取新体系的营养精髓,创新课堂,改变教法,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
每一次相遇,是带着对音乐教育深深的敬畏;每一场相逢,是缘于对音乐教育沉沉的爱。全场的展示由音乐教师完成,通过三大音乐教学法的综合展示,不仅展现中小学音乐教师唱、跳、奏、演等的综合素养,同时将教学法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传递一种理念、启迪我们思考,如何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静下心来,当我们有了更加朴素的力量与情怀时,终能望见我们所渴望的诗和远方。
篇8
关键词 文化传承 传统音乐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1高中传统音乐教育中所存在问题及原因
1.1缺乏本土化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
我国高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以来沿袭了欧洲式的音乐教育体系,从音乐教育理论来说由于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长期存在着“重西轻中”的现象,各地的高中音乐学习习惯于以用西方的音乐理论来研究传统音乐、用西方的审美音响来分析和判断传统音乐,用西方音乐的评判标准来衡量传统音乐学习者音乐技能的优劣等等。始终不能形成本土化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造成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在从事传统音乐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传统音乐文化价值层面的深刻理解,忽略对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上教育。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豪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始终未能被唤醒。对研究者来说,不能形成从事本土化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研究的源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特质或传统概念模糊,印象淡漠”,熟悉传统音乐技巧却没有深深地热爱。
1.2缺乏统一全面的传统音乐课程体系
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始终停留在以西方音乐理论学习为主,兼顾民族民间音器乐曲介绍与欣赏的阶段。首先,课程设置上,音乐史部分中国古、近代音乐史所占比重不高;声乐课以美声教学为基础,音乐作品大多也是西方经典音乐作品;音乐技术理论部分,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等课程内容极少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内容,基本上仍由被欧洲音乐理论为主线。其次,教学方法上,“ 灌输法”仍为主流 。许多老师存在着理论讲授较多,民乐演唱、演奏较少的情况。学生音乐实践不多,许多地方民乐作品以欣赏为主。再或者是老师单纯进行民乐技能训练,不注重理论教学。能讲能唱能奏的优秀教师奇缺。再次,在教材设置上,民乐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地方的民乐教材多以老师自编以主,缺乏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上课用的音像资料也多出自公开出版物。第四,教师队伍方面,一方面从事传统音乐教学教师人数总体上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缺少专门从事民乐教学、研究的老师,大多数老师多由从学习西方音乐起步,后来转到民乐研究的。最后,民间民族音乐的课程安排上很少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偏重于对民乐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将一首民乐作品演绎的十分动听,却展现不出它的民族感情和文化韵味。
2 加强高中传统音乐教学的措施建议
高中音乐教育不仅要关注对学生音乐技艺的塑造,更重要是对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大中院校输送德才兼备的音乐人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专门艺术人才的努力和坚持,更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过程中来,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扎根、立脚,唤起他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这才是中华文化长流不息的根本所在。
2.1探索传统音乐教育新模式
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首先要转变“欧洲中心论”的教育理念,打破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范式,建立起一种以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为基础、将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保护传承意识融入其中的、适合民族民间音乐自身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该模式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整体性,即应具备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二是专门性,即要在突出民族民间声器乐演唱、演奏技能培养及使其形成的相关文化背景理解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包容性,即要注意吸引和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的活学活用;四是统一性,即要有规范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资料、考核标准等。
2.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现状中一个实际的问题就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同时这也是极大制约传统音乐教学成果和教育发展的具体因素之一。首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打破已有的旧格局,突出传统音乐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植。其次,加强传统音乐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一方面高师音乐教育机构和教师自觉开展民间采风,及时收集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为以后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展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学校应组织和鼓励具有相当学术水平教师积极进行传统音乐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和理论创新工作。
2.3扩充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针对目前高中专门从事传统音乐研究和教学的教师人数严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标准培养和选拔教师。一是具备较高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二是具有熟练的传统音乐技术;三是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四是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课题攻关能力等。注重对外来人才的引入工作。可以考虑聘请艺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优秀民间艺人来校长期任教,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人才缺口的补充,又能为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对其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秀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 潘璐璐.中学音乐教学设计理论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4).
篇9
非常荣幸几年前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的首批学员,对于这样的机会,我非常珍惜,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那段时间里,我也是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平时的我,在学校教书育人,在自己的一块专业小天地里乐此不疲,但出来后,发觉原先的自己眼光之狭隘,观念之陈旧,真犹如“井底之蛙”,因此执著地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短短的十天时间里,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这里的一切。“豁然开朗”是我那段时间里经常产生的感觉,原先课堂上的困惑、反复纠结的问题被一一解开,老师的亲切,同学的热情,无不让自己每天都生活在感动之中。时至今日,已近两年,每每想起,一股暖流仍能油然而生。带着这份感动、这份谢意,自己两年时间里过得繁忙且充实,幸福地分享着新体系所给予的一切。
几年里,我的课堂活了,孩子们兴趣浓了,进步大了,以前一直嚷嚷着的“有效课堂”,如今真的初显成效了。两年的时间里运用着新体系的教学理念带着我的学生一起快乐“玩”音乐。尝试着各种领域对课堂效果的帮助,比如,声势律动和集体舞对欣赏教学的帮助、小型打击乐有效地走进音乐课堂、图形谱的有效运用、当地民歌童谣与音乐课堂的有机渗透等。
二、主题
接下来,我简单陈述在课堂上我和孩子“玩”音乐的心得体会。
著名教育学家福禄培尔说:“小孩的工作就是玩耍。”游戏是小孩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因此,“游戏般音乐学习”中最关键的是游戏,也就是创设音乐情景,让学生在“玩”中熏陶丰富的情感,快乐地接受音乐知识。
所谓“玩”音乐,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来感受与体验音乐,促使学生正确地、有效地理解、感悟和表现音乐,培养孩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童谣、民歌、身体成为学生“玩”音乐的工具。
1.主题A:“玩”音乐――童谣最有趣
童谣,应该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童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
童谣是语言的艺术,它包含了节奏与性格。因为童谣朗朗上口,是孩子们平时最爱念的,所以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将学生最熟悉的童谣和节奏训练联系起来,先念童谣再口说、手拍节奏,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一些较难的节奏组合。然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声势为童谣伴奏或与童谣组成多声部音乐。例如,我曾经教过二年级学生一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这首童谣一共只有短短的5句,我只说了两遍,学生就学会了。接着,我请他们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将童谣节奏用手拍出来,没有一个学生出错,而且他们准确地拍击了附点节奏。然后,我从童谣最有特色的最后一句入手,将拍手改编成了声势,每一遍念童谣我都加入一个声势,没想到的是学生全部正确,并且很快记住了所有声势整齐地表演。更难的是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这在以往的音乐课上是很难见到的。
2.主题B:“玩”音乐――民歌是基础
民歌是音乐的源头。传统民歌一般要用方言来演唱,因为方言与民歌有着水融的关系。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与该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言、方音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歌是群众自己的歌,群众唱起来自然是用当地的方言,而方言字的声、韵,也就显示了各地民歌的声乐特色。同时方言教育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出生就开始的,是自然习得的。因此,用民歌来感受体验音乐就显得很简单。
记得在教授一年级学生学唱四川民歌《数蛤蟆》时,我是用普通话教唱的,因为学生平时也玩过类似的数学游戏,所以学起这首歌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唱起来学生没什么兴趣。我想起了家乡有一首田歌《数螃蟹》,可以用镇江方言来唱,立刻开始教学生。学生很惊讶地看着我,他们从没有听过家乡的民歌。他们说,镇江的民歌真好听。第二天,有几个家长告诉我,昨晚孩子们都唱了一首镇江民歌《数螃蟹》,可开心了!
3.主题C:“玩”音乐――身体要解放
身体解放指的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态律动。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但当下很多音乐课堂上,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学生被“禁锢”在小小的凳子上。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动起来,而是老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参与体验,因为他们担心学生会“失控”。其实从我的课堂实践中来看,只要教师组织得当、有效引导,就可以避免“课堂混乱”的发生。
在学习歌曲《五月的夜晚》时,我按照歌曲旋律设计了三个动作,再让学生根据每个乐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动作。很快的,他们发现了乐曲分为五句,一句和二句旋律相同;三句和四句旋律相同。通过律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们在律动表演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尾声
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律动教学的有效渗透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律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音乐中理解音乐、
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玩”音乐其实是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与培养情感为目的,旨在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其核心是培养儿童的审美体验与情趣。每一堂音乐课、每一首好的作品,对学生都是一种积极的体验。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启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最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参与体验,他们的感受才能深刻,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
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歌唱;素养;新教育体系
教学生唱歌是我们音乐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它看似简单,可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却起着重要作用。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让他们懂得更多音乐的专业知识,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没想到这种做法却让许多原本爱唱歌的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而现在的新教育体系,则提出要让学生先体验与感受音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审美与愉悦中认识音乐、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这看起来仅仅是一个学习顺序的变化,可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新教育体系更加人性化,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遵循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效果也更好。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搞好初中学生的歌唱教学,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呢?
一、回归本质,去除其他
我们常常觉得一首歌好听,除了它的旋律优美,歌词动听,还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让我们产生了共鸣。我们能与某首歌产生共鸣,是因为它打动了我们的心,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所以,歌唱是一门艺术,但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我们的心灵相通。我们要让学生爱上音乐,就要去除过去那些复杂的形式,使歌唱教学回归到本质上来,让学生能够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通过歌唱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在教学生唱歌时,通常会先让他们听一听这首歌,感受一下它的旋律、节奏,并读一读它的歌词,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让他们想一想自己要如何来唱这首歌。
比如,教学《念故乡》这首歌时,我就先让学生体会 “思乡”,再了解《念故乡》的相关知识,为情感的表达做好铺垫。因为我们的感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有自己生存的土壤,不可能像自来水一样,只要一打开就“哗哗”地流了出来。通过了解,学生知道《念故乡》是美国音乐家根据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的旋律填词创作的,在美国广泛流行,后来传入我国,由早期音乐人李抱忱和他大学时的同学郑萍编配了现在的中文歌词。这之后,我让学生集体朗读这首歌词,说一说自己在其中读出了什么。有的说感觉很忧伤,有的说如诉如泣,有的说很优美……他们在说自己的感受时,我一般不做评价,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给学生充分自由,他们反而体会更深刻。此时,我趁机引导学生:那这类歌曲应用哪种风格的节奏来表现呢?“慢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所以,他们判断应该用慢节奏的曲调来表现这种忧伤、离愁的歌曲。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再进行歌唱教学,学生就能唱得更好了。欣赏――体会――思考――表达,就是我们唱歌最质朴的一个过程。我想这种方式正好体现了“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
正因为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所以,现在唱歌教学时,不需我的提醒,学生们都会先自己去读歌词,讨论歌词表达的情感以及歌唱时应用何种节奏。这不得不说是学生音乐领悟能力的一个很大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唱好合唱
歌唱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学会深入地体会歌曲情感,准确地唱好歌曲,还应抓好班级学生的合唱。因为合唱也是我们歌唱教学的一个重点。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活动实际来进行。而我们的音乐活动更多地就是学校举行的各种音乐比赛,音乐比赛大多又是以合唱来进行的。比如,国庆的“歌唱祖国”歌咏赛、元旦的“迎新年”音乐会等。这种歌唱形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趣味,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与人协调合作的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激发出对音乐的进一步热爱和强烈集体荣誉感。合唱与直接教学生学唱一首歌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只需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教唱准确有感情就行了。而前者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声音的统一、声音的和谐、气息的控制等,非常地不容易。尽管我们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而练习的时间也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懂得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技能。
比如,我们合唱时一定要看着指挥,如果是多声部合唱,自己只能唱好自己的部分,千万不要跟着别人跑。但是,在其他声部演唱时,我们也得非常认真地听,不然就可能到自己唱时忘记了。哪怕你慢了一拍也会影响合唱的效果。这也让学生明白:自己m然只是合唱中的一部分,但却是不能少的一个部分。我在教学《渴望春天》时,就引导班上的学生用高中低三个声部来唱。有的学生就老是记不住自己该什么时候唱,或者唱着唱着就跑到别的声部去。尤其是一些低声部的特别容易受高声部的影响。于是,我不仅教给他们呼吸、发声的方法,还给他们气口,提示他们该进入了。
这样训练下来,合唱的效果就很好,学生也唱得很愉快。在实践中边练边学,学生非常喜欢,因为他们觉得老师所教的知识与技能很有用,他们学得也很卖力。有了一定的合唱基础,有的学生还要求我在课外活动时,给班级组建一支合唱队,这样他们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训练。这种课外活动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内的音乐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