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实现

对于物理学主要是对自然界存在的自然现象加以深入研究,从而为人们提供服务,详细点说就是物理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人们日常遇到的自然规律问题,有助于人们生活的改变.即物理学为人们生活服务,为此初中物理教学有必要实现生活化,使得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物理教学高效课堂.此外,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对“如何实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传统观念的转变

1.重视生活.初中物理知识虽来源于生活,但是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将物理学习同生活进行相联系,为此教师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时重视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初步感知物理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2.重视学生主体作用.为使初中物理教学实现生活化,就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原因在于学生只有深入教学活动中,才有助于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物理教学生活化措施

1.物理教学回归生活.物理是一门研究性课程,其主要是对生活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得到结论.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汇总,有必要加强学生生活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展物理研究实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物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于课堂实验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物理教师有必要明确这点,就需要加强课外时间的应用,诸如组织开展课外观察活动,课外小实验等.2.教学内容生活化.所谓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物理教师在教学知识点时,需要尽可能列举实际生活例子,促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学习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此外,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列举生活例子,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学习变成生活实践探究,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3.练习题生活化.课后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课堂知识.为此,物理教师有必要对物理课后练习效果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课后练习往往是学生极为反感的,使得课后练习效果并不是有效.如此一来,教师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课后练习.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来源于生活,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物理时,有必要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不断列举生活例子,有利于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解决物理问题,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物理的实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

作者:田军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傅利文.简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J].河南科技,2015(23):259.

篇2

关键词:物理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想象力

物理是一门兴趣性比较强的学科,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门学科。回顾几年的学习,我认为有几点可以总结一下。

1.学习物理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在学习物理时需要从物质世界的本身出发,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形形的物质世界。我们要把物质世界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只有这样所有物理知识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根之木。如果不能清楚地知道物理知识的现实意义,我们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并且会越学越糊涂。针对于此,我们认为,我们在学习一节新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我们将要学的知识在讲什么,这些知识的理论来源于何处,学习了这些物理知识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遇到比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就是联想到理论知识的来源,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2.学习物理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让这个过程尽快完成。

简单讲就是在我们接受一个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到了高中阶段物理知识偏于抽象化,很多知识不像初中物理那样直观了,这就需要我们慢慢咀嚼,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学会的知识,往往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学会知识和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认为学会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学习的两个阶段,学会了知识不意味着我们就会应用这些知识了。我们脑筋接受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我们意识和潜意识的合作,意识负责我们在短时间理解知识,潜意识负责将我们意识不能够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咀嚼。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在课上不能理解的知识,在课下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能够想明白了。针对于此,我们要想很好的充分的学会和能够应用物理知识,我们要花时间学习,在老师讲新知识之前就要预习,利用意识理解新课程,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我们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再认真听讲,这样我们就能在上课的时候有所侧重的听课,合理的分配精力,提高听课质量。对于那些我们理解的知识,我们也不要着急,我们的潜意识会在后台慢慢咀嚼,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还是不能理解新知识,我们就要请教老师或同学了。

3.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型比较强。

我们要注意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所有的物理知识好比一座知识大厦。知识之间的关系很紧密,缺了那一块知识这座知识大厦都有倒塌的风险。所以我们要保证自己的知识不要出现断层,遇到不会的知识不能放过,尤其是那些比较基础的问题更不能放过,如果在知识方面欠债太多,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在考试的时候将会吃亏。说到这,我愿意分享一些自己在物理考试的时候一些小技巧,一般我们做题的时候会应用发散性思维考虑问题,发散性思维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习惯思考方法,对于解题很具有时效性。但是,发散性思维应用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对问题有足够的熟悉才能不自觉的想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无从下手,发散性思维就失去作用。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审题,将可能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都考虑到,再不行将自己学过的所有物理知识进行排查,这样我们往往能够找打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还有,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画图,画图有助于我们找到解题方法,不放过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词,每一个词都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还有我们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尽可能的想象题目中的物理现象过程,在重现物理现象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4.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清楚的知道所学知识的作用,知道这些知识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篇3

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教育局成立市区201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体育考试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考务工作组(成员名单见附件2),具体负责管理指导体育考试工作。

二、参加对象

全区(含市直属)报名参加2015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学生。

三、考试安排

(一)考试项目及评分标准

1.2015年体育考试测试项目为:50米跑(10分)、一分钟跳绳(10分)、中长跑(10分)和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10分),总分40分。

2.评分标准(见附件4)

(二)考场设置及考试时间

1.组织方式:为保证学生安全,方便学生就近考试,易于管理,确保考试质量,本次考试采用送考到校与集中方式组织考试。

2.体育考试时间:2015年5月11日至5月22日。

3.考场设置及考试时间(见附件5)。

4.考生统一使用市区初中物理、化学实验考试准考证。

四、安全工作

(一)加强宣传。在体育考试前,各学校务必提前做好体考宣传工作,通过告家长书等形式,对本校所有考生的健康状况进行逐一摸底。考生有以下情况,应申请免考:1.心、肺、肝、肾等主要器官患病;2.身体发育异常,如侏儒症、巨人症等;3.身体有明显残疾或畸形,严重影响运动功能者;4.视网膜病变;5.有其它不适宜参加体育考试的疾病(尤其是中长跑项目)。申请免考由考生填写申请(考生可根据身体实际情况申请免考,免考学生申请表需附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原件,复印件无效),经家长签字,学校盖章后报“体育考试”领导小组。免试成绩按满分的60%计分。

(二)加强安全教育。各学校应加强考生的交通、饮食、人身等安全教育,需外出参加考试的学校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并制定安全预案。

(三)做好考点应急医护准备。体育考试期间,各考点学校应主动与当地医院协调联系,从医院抽调具有职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和护士进驻考点,并提供救护车和必要的常用急救药品、氧气袋等。

五、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一)考点学校要做好考试场地清理工作,确保场地符合条件(跳绳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器材)。

(二)考务工作务必坚持“五统一”、“三公开”、“一公示”原则“五统一”,即统一测试人员、统一项目标准、统一测试器材、统一安排时间、统一场地要求。“三公开”,即公开考试内容、公开测试方法、公开评分标准。“一公示”,即公示考生成绩。凡弄虚作假,违反体育考试纪律的考生或考务工作人员,一经查实,考生的体育考试成绩予以取消;考务工作人员则立即停止其工作,并视其情节轻重,按照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三)严格按以下程序认定考生成绩

1.体育考试成绩单必须有两个以上考务人员(测试员)签字认定。

2.每个学校全部测试结束后的汇总成绩由体育考试工作组组长和考点副主考、主考签字认定。

3.考生成绩的更改必须由项目测试的组长、体育考试工作组组长和考点主考签字认可方为有效。

4.每个考点测试结束后,立即将原始成绩汇总存档(电子文档),由体育考试工作小组组长和考点副主考、主考签字后复印两份存档(一份交区教育局,一份留存学校),原件密封由考点督考带回交市教育局体卫艺科。

六、其它事项

(一)考点设置学校应在考前一天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考点设置的准备工作。

(二)四项测试成绩按评分标准转换成分值后计入中考成绩进行录取。具体换算标准见《市2015年初中学业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体育考试评分标准》(附件4)。

(三)因身体原因申请缓考的考生,将统一安排一次补考。在考试当天因临时伤病不能参加体育考试可申请缓考,如缓考仍不能参加者,则按免考计分办法处理。单项成绩满分及总成绩达38分以上的考生必须参加区统一组织的复测认定,若复测成绩误差大于10%,则按复测成绩认定最终成绩。

篇4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和特点

探究的含义是探索和研究。究其根源,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引导,亲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而非机械记忆探究的结果;重在收集数据,多方寻求答案,而非繁杂无意义的计算;重在对结果客观科学地评价,而不要迷信于权威。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探究活动虽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不同,但基本环节是相似的,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收集事实数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着明确的探究结果;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选择好科学探究内容,安排和设计好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要努力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加强研究性习题的开发设计,实现教学双赢;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重视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多方积累知识;打破传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课外探究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自主开展探究过程。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应该倡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可以设立一个“探究问题征集箱”,鼓励学生把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写出来,定时汇总,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条件支持等实际情况集体讨论确定探究内容,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课题,自主组建小组进行探究。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以主导者的身份、以知识的先知者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直接接受已有的知识,使得学生受到的控制太多了,他们不得不跟着教师一起走,尽管这些东西自己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成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供给者,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主持人,从确定者转变为预定者,从反馈者转变为评价者;学生则由听众、观众变为发现者,。教师要承认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信任学生中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科学探究中应克服的问题

1.片面追求探究形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现为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老师给学生设计统一的实验、统一的方案,让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整齐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

2.注重探究结果,淡泊探究过程。表现为对探究过程轻描淡写,把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探究结果上。杜威说过:“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这一论断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造成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和任务,出现了理念上的偏差。

篇5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虽然从理论上讲小组合作学习,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一阵子后,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好的思路,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探究。

针对上面的现象,更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

(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

(3)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

因此,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迎合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三、课题的提出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两年多了,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

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

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减少差异,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五、研究对象

初三、四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

(二)、研究内容

研究课上学生合作学习新内容如何实现高效的策略。

研究课后学生学习如何实现合作,巩固学习效果的策略。

研究如何通过评价来衡量和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物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物理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

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四)、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七、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初三、四学生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

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八、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

1、我们从新目标教材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性着手进行分析,认为新教材倡导合作探究。提偿在活动中学,由此得出结论合作学习更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2、确定课题

依据烟台差异教育课题,我们确定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互教优势全面提高探究、表达、交流技能及合作精神。

3、成立了课题实施小组

确立了xx为物理课题负责人。并确立研究对象为全体初三、四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4、大量查阅了有关合作学习方面的书籍并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7月)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详细给出小组合作评价,进行起步阶段的具体操作:

(一)进行小组合作分组,选拔组长及成员分工

(二)课上实施

(1)小组会话,互帮互助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2)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全班共享与互教。

(3)知识点互考,小卷互批,作业互相监督,形成组内互相制约,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

(4)课堂评价策略的有效运用为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习题随堂跟踪测评,取数次成绩之平均为其平时成绩,同时进行小组的捆绑评价。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

1、在总结前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并按新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2、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老师学习借鉴。

3、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向各级刊物推广。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xx

组员:刘晓棠、王绍荣、张学波

十、保障措施

1、关于本课题,在这之前许多的报刊杂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阐述,这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可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查阅到很多的资料,既快捷又方便。

3、课题主持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获得多次优质课,在省市发表过多篇教学设计和论文。

4、我校有较浓厚的科研氛围。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探究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01-01

在素质教学环境的背景下,合作探究教学法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广受欢迎的教学法之一,合作探究教学法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的欢迎,是与其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主体的选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首先,合作探究教学法当中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初中数学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对事物的探究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是与素质教育目标完全相符的。其次,合作探究教学法当中所选择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其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最后,合作探究教学法当中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丰富且多变的,这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

一、以问题提出为基础,创设合作探究情境

在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当中,合作探究教学法是需要以有效问题的提出来作为基础的。虽然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当中,也是以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但其问题的有效性和探究性的不足,往往使问题失去了基本价值。所以想要达到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保证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只有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才能够真正的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进而促成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为学生创设出合作探究情境。在实际教学过程汇总,为了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就必须要学会有选择的提出问题,选择性问题提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2)符合学生的内在动力需求;(3)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只有满足了这几个要素,才能够保证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以合作探究为方式,解决问题中的难点

合作探究是整个教学方法的核心环节,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合作探究,以实现对问题的正确解决。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1、问题定向:在合作探究教学法当中,教师必须要扮演好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身份,通过自己有效问题的提出,来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定向,让学生明白进行探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定向时,要保证问题的难度性和新颖性,避免问题一经提出,还没有经过学生的探讨,就已经被解决的尴尬;

2、观察与实验: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观察与试验不同,数学学科的观察与实验是思维上的观察与实验。其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来让学生在脑海当中自己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改编和控制,在的抽象性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数学问题进行客观的观察和试验。

3、假设与猜想

假设与猜想是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观察和实验后进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认知基础来对问题进行一个决断性的假设或猜想。简而言之,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质疑;

4、科学的解释和证明

科学的解释和证明是对问题最后的解决,在解释和证明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探究,来对自己所提出的假设和猜想进行证实或。在整个过程当中只有正确的解答才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在进行解释和证明过程中可以选择的探究方法有很多,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都是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三、以交流探讨为途径,实现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和探讨是在学生对问题探究完成之后进行的,这一环节是学生对合作探究进行总结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数学知识记忆的关键环节。当合作探究结束后,每个合作探究小组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和观点,这些观点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和全体学生来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和认可,进而得出最后的探究结果。通过集体交流与合作,集思广益,大家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所得的知识就更为全面和更为深入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亲历了这个探究的过程,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了。

四、以积极评价为策略,树立学生探究自信

在教师与同学一同进行学习交流后,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课堂的引导者,其需要对整个合作探究活动进行总结、评价与反思。在总结与评价时教师要对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收获成功时的喜悦感,树立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而又良好的数学情趣和素养。在教学反思环节当中,教师则可以对问题提出的实际意义、探究方法等内容进行反思。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进步。

经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当中的有效运用,不仅收获了教学成功,更收获了学生在素质方面的成长。数学作为科学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之一,其不仅需要需升级具有超强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合作,只有学生懂得了合作,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起到了承接小学基础数学知识,启迪高中难度数学知识的任务,所以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将来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贺建强.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篇7

【 关键词 】科学课 探究性学习

《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学习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从知识和技能上看,是一个“不知――知道――应用”的渐进过程;从过程和方法看,是一个“不会――会――熟练”的渐进过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是一个“体验快乐――享受快乐――追求快乐”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时,分三个渐进过程来有效实施。

一、如何让学生迈出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初中生刚接触科学这门新的课程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更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对此,教师要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幼儿那样,扶着他们走好第一步,让他们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快乐。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探究及获取物理化学生物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因此,在学生学习科学的伊始,一是要“扶”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以及一些模仿性的训练,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二是要“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从落实教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开始,就应注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3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科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逐步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采用“实验探究单”的形式来出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上课伊始,我就将做成船形的橡皮泥轻轻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问。 师:看了之后,你想研究什么?

生1:橡皮泥应该是沉下去的,可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生2: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沉?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浮呢?

生3:橡皮泥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4:橡皮泥的构造是怎样的? ……

在生成的许多问题中,显然偏离了我预设的探究主题,我并没有急着将本课的探究问题生拉硬拽地强行出示,而是引导学生将其他问题转化为本课的中心问题。

师:是啊,橡皮泥照理应该是沉下去的,但却浮了起来!其他物体会这样吗?

生:会。

师:生活中有很多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也会沉下去,那么我们今天研究什么问题呢?

此时把提出问题的主体抛给学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因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一“石”击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响应和共鸣,从而生成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可以说是探究学习成功的良好开端。

二、如何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探究活动的实施,始于一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领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首先要创设真实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来开展探究。

在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不断的实际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排除心理上怕失败的障碍。其次要注意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决不能“包办代替”。看到学生学习方案不对或偏差过大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独立在对实验装置的自主选择、描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探究结论等过程中,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后才会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而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

三、如何让学生享受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有了“扶”、“领”做铺垫,作为教师要尽早让学生自己走,只有学生自己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1、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合作探究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究并最终能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基础后,教师要主动放手让学生发现科学学习过程中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问题,并能及时抓住问题,开展探究。但放手并不是“放羊”,为了使学生能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好探究的问题是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总,帮助学生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开展探究。

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舞台

大多数科学课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实验来获取结论。因此,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否自己走好的必要条件。作为老师,要克服困难,努力为学生服务,要有牺牲休息时间陪学生探究的忘我精神。只有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才能使他们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探究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才能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篇8

一、围绕实验主题,搭建支架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围绕学习主题,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第一要素。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被建构主义用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来,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搭建“支架”,通过“支架”逐步把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

例如,讲到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实验探究的“支架”。

①如果要配制250mL 0.200mol·L-1NaCl溶液,需要多少克NaCl固体?

②计算并称量了NaCl固体后,放在烧杯中溶解后溶液如何最终正好定容为250mL?

③物质溶解时产生的热变化使容量瓶发生形变,从而导致实验不够精确,应该怎么避免?

④溶解后的溶液倒入容量瓶中,要注意什么?

⑤烧杯壁和玻璃棒上是否有NaCl固体,这部分溶质会不会影响最终溶液的浓度呢,应该如何解决呢?

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标,为学生有效参与实验探究搭建一个良好的“支架”,学生就会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为达到这个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去。

二、激发实验热情,进入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进行演示,激发学习热情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第二要素。化学实验探究以其独有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情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化学实验中来。

在讲到氨气验满方法时,先复习实验室氧气的验满方法——用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已满。那么实验室怎么对氨气进行验满的呢?教师表演一个魔术——空瓶生烟,把分别装有氯化氢、氨气的二个“空”集气瓶瓶口对瓶口(二种气体均为无色),然后抽掉玻璃片,学生观察到空瓶迅速冒出白烟,这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教师再告诉学生,其实这两瓶里分别装着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学生根据上节学过的氨气的化学性质不难得出结论: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小颗粒。实验室如何简捷快速获得少量氯化氢气体呢?引导学生回顾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易挥发性并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浓盐酸来获取少量氯化氢气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进行正确的操作。

一节好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策略,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

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

之一。

三、提升实验能力,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第三要素。化学实验探究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表面上看是为了教师流畅地“教”,实质上是为了学生更实效地“学”。

在金属铝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金属钠和金属镁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活泼性比较实验方法,钠能与冷水剧烈反应,镁不能与冷水反应,镁只能与沸水反应,通过活动性顺序表不难猜出铝的活泼性不如钠和镁。学生经过独立探究,发现铝既不能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只能跟酸反应从而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但学生通过操作时却发现:没有经过处理的铝片与酸并不反应,是不是上述推断不正确呢?这时引导学生回忆锌、铁等与酸的反应,并用砂纸除去铝块表面的氧化物,再将铝块放入酸中,并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同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铝合金门窗不容易被腐蚀?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储备化学实验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高中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实验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攀升,从一个较低水平提高到另外一个更高的水平,不断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

四、共享实验结果,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交流信息,共享集体思维成果,进行协作学习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第四要素。小组合作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信息交流,共享每个学生的想法,不仅可以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进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把红色布条放入新制的氯水中观察到红布褪色。提出探究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红布条褪色?学生就会回顾新制氯水中的成份——氯气、水、盐酸和次氯酸。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药品(水、盐酸、干燥的氯气、红布条)通过协作用最短的时间得出结论。组长通过协商后,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然后汇总各组实验现象,水、盐酸、干燥的氯气都不能使红布条褪色,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励策略;探究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作为21 世纪的接班人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究应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教学激励”、“任务驱动”、“设疑解惑”、“探索求知”、“信息反馈”等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下面着重以教学激励策略进行探究。

所谓教学激励,就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在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和信息意识的提高仍是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功效,真正做到激其趣、励其志,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真正“以生为本”、因地制宜、联系实际实施激励性、开拓型教学,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结合需求激励

人对事物,通常是有需才求,学习还是如此。但为何一些同学对某些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欲望不强?并非其无学习的需求,是因为这些同学对自己的学习需求意识不强,此学习的需求没有显现出来而已,姑且我们称之为“隐性需求”,但若对一些知识的需求明显,我们就称之为“显性需求”。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教师就要结合其不同的显性需求来激励其自觉挖掘自身的隐性需求。这种激励策略在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别实用。

二、结合情景激励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然而,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可以创造许多情景,但是空有情景,而不注意情景的科学合理性和激励性,情景可能就成了教学中的“空中楼阁”。因此,想使情景具有强的驱动力和启发性,肯定需要教师及时的激励。让情至佳处启迪思维,境至奇处激发求知。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我们可多采用此类激励策略:

即:先展示一些精彩作品和一幅普通作品给学生,产生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和激励话语,如:如果让你为班里出一期板报的标题,你会选哪种字体?你知道怎样才能编辑出这些字吗?你想知道吗?有兴趣吗?那还不行动起来?快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三、结合兴趣激励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学生才可能乐学、爱学、活学。也就是说,对知识的讲解和操作的演示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事物切入,并顺势诱导、激其趣、励其志,教学才能引人入胜,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四、结合任务激励

即学习每一个知识、技能都组织、布置一些有关的任务,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驱动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悦来激励学生。当然要注意任务的目标性、典型性、渐进性。如讲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我们的任务可以分为“总――分――分――总”。

五、结合实际激励

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许多同学之所以无心向学,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清楚所学为何物,学了有何用。因此、在求知之前,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之用处、与实际的关系,这样自然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其 “不知有何用”的困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和类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形象、生动的、活生生的实际事例化解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例如,学习“Windows文件管理”这一部分知识时,由于Windows文件管理中的一些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所以,我们可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学习和类比分析。

又如,在讲“Excel数据处理”时,教师可要求同学先调查5-7个下岗工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人数、月收入、每月开支等),并用Excel相关功能进行输入、统计、分析他们的平均每人月收入,每月开支以及收支差额等,并与学生自己每月的开支情况进行对比,最后全班汇总分析等。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的学习与激励,既可以迅速学习Excel的操作,又可以通过下岗工人月收入与学生自己月开支的对比,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感教育。

六、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激励

也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激励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或几何画板等来激发学生。又如可用Windows 7 中的“画图”,结合美术课内容开展“电脑画图”的比赛活动;用Excel做物理中“平抛运动”的实验数据分析,并用WPS2009写成实验报告;用网上BBS同学间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七、结合自学、自评激励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让学生结合各自的实际水平及爱好选择相应的信息随机进入学习,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在自学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利用计算机的“非线性”和“重现性”,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强化知识结构的整体效应。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再进行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以产生“共生效应”,不断补充、完善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大致有:①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确实达到目标要求了吗?自我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吗?②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它们之间有联系吗?我能将它们表达清楚、形成知识结构吗?③我用到哪些方法技巧?哪些是新获得的?有什么独特之处?④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我做出了哪些贡献?有何体会等?这一系列的反问和反思都会有助于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拓处理,并注意学生的状态变化,把握好激励的时机,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肯定会大大改善。

参考文献:

[1]俞文钊.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篇10

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教学内容生活化 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与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编辑整理本文。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