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道的生态治理

篇1

【关键词】 河流治理; 生态化; 河道水质; 河道水量

前言

河道对于水利人来说,一直是以水利灌溉,排水泄洪为主。对河道裁弯取直、清除淤积,对河岸河底硬化,这是以往河道治理中的相关措施。治理后呈现的是笔直的河道、坚固的河岸、整齐的栏杆。但是河道投入使用 3、5年后,两岸居民企业生活生产污水和垃圾的排入,引起河道淤积和水质恶化,河道成为臭水沟。同时,由于两岸开发引起河道护岸坍塌,防洪能力下降,河道面临再一次的治理,如此反复,劳民伤财却未能真正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1.河道水质的保证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在加快。由于高度集中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河道面临自产水量少,排污量大的困境,造成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不断恶化。为保证河道水质,要做好以下 工作:1) 开展河道整治,恢复河道生态,截污治污是首要的任务。拦截排向河道的污染物,做好污染源头的治理。禁止居民生活垃圾、装修渣土往河边倾倒;禁止施工破坏河岸河道设施,以及弃置土头、杂物、排污。2) 加大力度,排查河道内的工业、医疗污染源,查处和整改环境违法的行为。3) 完善污水收集管道,确保污水能够全面收集处理。4) 通过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推动污水处理厂等的建设,确保污染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2.河道水量的保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清水,注重河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进而改善水质,以达到清水长流的生态景观。目前做法有:1) 中心城区引水工程已全部完工,每日有 20 万t 水冲灌内河河道,改善河道水质。2)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正在设计的一个是内林双向泵站工程,汛期时解决城区北部内涝问题,非汛期时抽北溪水进内河,以改善浦头港和九十九湾水质。3) 前山引水泵站工程,在汛期关闭引水口,减轻市区防汛压力,平时通过引水口往三湘江引水,改善三湘江的水质。

3.河道岸线生态化布置

“尽可能保持河流自然流态”。河道是由于水流对泥沙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蜿蜒曲折的自然河流。天然河道存在湿地、浅滩、落差、河中洲等多种自然形态,对缓解洪峰、削减流水量、控制流速、减少水流对下游护岸冲刷起很大作用,进而有利于防洪。因河制宜,尽量保留原有自然形态,慎重考虑对河道弯道取直,亦不可对河中洲盲目清除,应尽量考虑开发浅滩和河中洲,做成湿地绿化,枯水期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洪水期则成为过洪通道。对河水净化、生物保护、水生态系统改善更有利,让河道更自然美观的同时亦可节约工程投资。

4.河道断面形式结合生态选择

河道断面大致可分为矩形、梯形和复合式等形式。以往河道断面的选择主要考虑河道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以水力学最佳水力半径计算,采用最经济断面输送最大流量,注重防洪安全,选择经济断面。

4.1 矩形断面

4.1.1 矩形断面优点矩形断面的优点是: 占地面积小,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砌筑形成,施工方便。

4.1.2 矩形断面缺点缺点是: 为了安全稳定,防止冲刷,多采用硬质驳岸,亲水效果差。

4.2 梯形断面

4.2.1 梯形断面优点梯形断面的优点是: 坡比较缓,一般采用土坡或草皮护坡,亲水效果好。

4.2.2 梯形断面缺点缺点是: 断面单一,断面占地面积大,与岸边土地利用存在矛盾冲突。

4.3 复合式断面:

结合考虑河道生态治理,重点推荐复合式断面,即常水位以下采用矩形或坡比较陡梯形断面,常水位处设置景观平台,平台以上设置梯形缓坡。既满足枯水期水流归槽又能在洪水期时洪水漫过景观平台,以达到安全行洪。

5.河道生态化护坡

以往护坡主要考虑防洪、保持水土、防止河道冲刷等因素,所以传统河道护坡结构主要有干砌块( 条) 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护坡等。砌石和混凝土等灰色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三面光”的河道其坚硬的结构,不仅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还降低了土壤与水体外界物质的交换能力,使得原本生长在岸坡上的生物无法生存,水循环系统遭受破坏,引起河道天然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这种传统河道护坡已经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指在满足河道行洪排涝要求,保证岸坡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以达到一种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生态护坡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和净化功能,使河道成为生态廊道。目前采用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 植被草、水力喷播植草技术、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等。生态护坡的主要形式有:人工种草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土工网垫植草护坡、土工格室植草护坡、石笼护坡、框格内填土植草护坡等。

6.植物配置选择

植物的根固着在土壤上,能提高土壤持水性,既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抗侵蚀能力,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枝叶可截流雨水,水边植物枝叶能抵消波浪,从而起到护坡,净化水质的作用。护坡绿化的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可选择那些根系发达、固着力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常用种类有紫穗槐、黄刺玫、爬山虎、狗牙根等。在植物选择时,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

7.河岸景观配套

河道生态化治理中,河岸绿化景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河岸状态,相对集中、分散有序的布置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构筑物,丰富河岸景观。沿河植被景观设计中,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又起重要作用,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树木,也可专门规划了绿化园区,创造出自然、生态的绿地景观。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将河岸建成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

8.建 议

1) 加强河道管理,减少对河道的污染破坏,保证河道“水清”。2)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采取“以动制静,以清释污”保证河道“水活”。3) 建设生态型堤防,保留原有河道的自然景观,保证河流形态“多姿”。4) 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河道断面尽可能达到稳定、美观、亲水的多方面要求。5) 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考虑护坡与河岸景观相结合,塑造以石、水、绿、物、路等要素结合的园林式滨水景观。6) 沿河岸设置景观栏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同时设置上下河台阶,更有利于亲水。

9.结语

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已不单单是人战胜自然,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河道治理也不再是一门纯水利技术,而是在确保防洪的同时,让河道回归自然景观,是河道治理的新目标。河道治理要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并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同时在实践中寻找更好的工艺和方案。生态化治理河道,使河道拉近人与自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梅英,王建华. 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 山西水利,2003( 01) : 13 -14.

篇2

关键词:浅议;河道;生态建设;河道治理;

1、河道污染现状及治理迫切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厚。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沿河居住的市民失去了另一种财富,那就是小桥下流过的不再是清澈见底的绿水,而是颜色黑重、散发着异味的臭水浊流。河水经历了由饮用水变化成了浑水再变成污水。可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的水生态尤其是河道,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区的所有河道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道被占、河床淤积、河水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河道面貌遭到严重破坏,几乎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2)各种水面漂浮物和水生植物,几乎覆盖了河道一半以上水面;河道内设置网簖等渔具随处可见,阻水严重。

(3)河水基本成了死水、脏水、臭水,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与当前河道水环境的状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日益严峻的水环境恶化趋势,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与焦点。

2、半山地区河道项目概况

半山地区是杭州市的老工业基地,河网较密,且区域内的工业企业众多,化工、钢铁、热电等重污染企业集聚程度高。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根据生态市建设的要求,把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综保工程作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秀美拱墅”的重要工作。全面落实“以河(道)带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管理、带改造、带建设,加快城市更新”的要求,将河道综保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生态工程,努力把拱墅建设成为亲水型宜居城区。以电厂热水河、电厂河―沿山港、杭钢河等“一纵两横”主干河道为重点,同步实施石前港河、康桥河、北马桥港河、姚潭洋、管家漾二期、李佛桥河、界河整治,实现水系建线成网,成片保护开发,初步形成半山地区河网景观带。

3、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面对日益恶化的水环境和人民群众要求改善水环境的呼声,寻找河道的“病因”和治病的“药方”。河道的治理,特别是水污染的治理,问题在河里,根源在岸上,甚至在十公里以外的岸上。因此决不能就河而治河。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上可以划定绿线、蓝线,但在河道治理的指导思想上不能人为的划界线,应系统考虑区块的截污纳管、垃圾处理、管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在制定河道治理远、中、近期计划时,必须将污水处理厂、企业搬迁、地块开发、污水干管、垃圾处理、截污纳管等建设计划一并考虑。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水污染治理不等同于河道整治工程,更多的时候需要结合其他非工程措施的支持和配合。

城区要恢复河道生态面貌,必须彻底摈弃“只要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主动地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自律,尽力避免和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不良影响和破坏,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说,从过去“只要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到现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对河道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4、水体“活动”起来

认识到水在城市的自然生态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就必须要对河道水采取治理措施,让水能真正地“清洁”并“活动”起来。为此,对半山地区的所有河道进行全面的疏浚和整治。采取的工程措施有:(1)河道清淤: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消除底泥污染。(2)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沿河建设垃圾收集点、中转站,促进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3)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雨污同步、厂网同步,坚持污水管道和泵站建设超前,尤其重视污水支管的实施。(4)河道生态建设:采用生态式驳坎,沿河设置慢性系统、休息亲水平台,种植绿化,并实施水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5)成网连片建设:把半山地区河道“串”成网“连”成片,打通“断头河”,组织实施拆坝建桥(涵)工程,使城北的河道水体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

另外,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碧水工程”,把生态当作投资环境来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河水污染的源头抓起,切断污染源,正本清源,还河水清澈的本来面目。杭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集中对该区域水质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或搬迁。作出这样的决策,对身处经济发展热潮之中的城市决策者来说,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更需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子孙后代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5、建立长效河道治理管理机制

城市河道的“碧水工程”绝不能成为追求一时功效的“面子工程”,必须保证其功效是永久牌的。因此,必须在重视河道疏浚和整治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河道的长效管理,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才能巩固河道疏浚和整治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河道的面貌。

(1)加强组织领导。为此,拱墅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区长为首的区河道综保工程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区有关部门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优质高效地完成河道综保工程。

(2)强化共建机制。认真汲取市区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有益经验,整合各方资源,建立联动平台,深化共建机制,为河道综保工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群众保障。通过公开展示整治方案等方式,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加强城市河道长效管理,根据河道综保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引配水工作,并做好工程实施期间城市河道的防汛指导工作;加强建管衔接,及时做好各河道综保工程的接收界定、图纸会审、沟通协调、竣工验收等工作。对沿山港等6条已移交河道开展了长效管理试点,通过在认真总结河道实施长效管理取得实效的基础上,结合区级河道特点,制定了《城区河道管理办法》,由市、区两级财政提供专项经费,建立健全了市、区两级河道管理网络,强化检查考核,对各条河道的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规定,定职责、定任务、定人员、定经费、定期考核,使河道的长效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6、河水治理管理

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为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河道监管队伍,才是河道长效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成立了拱墅区河道监管中心,对所移交河道实行统一管理。之前,各镇(街道)河道管理责任单位不统一,曾出现过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队伍兼职过多等问题,管理上互相扯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了全区河道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2009年,将农业(林水)局的河道管理职能划归给区河道监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了以往的种种现象。建立并强化了市、区两级考核制度,监管中心每季度对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定期考核,从而促进了河道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了提高已移交河道的长效养护水平,面向社会实行了河道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公开选择养护队伍,实行竞争上岗。

篇3

关键词: 平原河流; 河流生态系统; 生态护堤; 复式断面

1 基本情况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属黄淮平原,全市总面积11959km2,有耕地1239万亩,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是名符其实的“中原粮仓”。周口市境内河流众多,均属淮河流域,其中100km2以上的骨干河道有60条,流域面积在200km2-3000km2的中小河流25条,分别属于淮河流域的沙颍河水系、涡惠河水系、黑茨河水系和洪汝河水系。沙颍河属于淮河流域的沙颍河水系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区,流经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等四十个市县,于安徽省颍上县沫河口汇入淮河,河道全长620km,河南省境内长410km。沙颍河水系山区支流众多,界首以上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一级支流有6条,即北汝河、澧河、小颍河、贾鲁河、新运河、新蔡河。

周口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温、降水和风向均随季节变化。春秋季节较短,气候温暖,春夏之交多干风,夏季炎热,降雨集中,冬季较长,寒冷,雨雪少。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旱涝灾害时常发生。该区河道大部分为雨源型河道,流域洪涝灾害发生时机与降雨一致,一般为每年的6~9月份。

2 阐述现状问题点

沙颍河周口段属于平原河流,从沙颍河上游山区来水特征及史料分析,沙颍河本段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汇流区山洪冲刷及北部黄河洪水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从河道历史形成过程及近期演变特征看,河道岸线变化主要由于汛期平槽水流引起,堤线变化由于特大洪水溃堤后修复引起,河床冲淤深度范围小,相同地段有冲有淤,长期基本稳定。到2008年,沙颍河全线治理工程已完成,河道防洪标准已达20年一遇,治理涉及堤防、险工险段治理、建筑物等多种工程类型。上游将新建燕山水库,完善滞洪区建设,更好地调控沙颍河上游下泄水量。沙颍河全线治理从建国以来是第一次,规划全面、合理,工程完成后,沙颍河河道的整体安全将会大大提高。沙颍河河道的未来演变趋势会趋于平缓,河道平面、断面将会更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状态,随着对上游来水调控能力的加强,河道断面冲淤变幅将会有所削减。

从沙颍河治理后的效果来看,对于平原性河流的整治,应着眼于生态治理。以生态建设为出发点,以防洪排涝为目的,结合新农村经济建设,利用资源、开发资源,保护资源,实现其有限资源而无限利用。

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们亲水的本性、用水的本能。

所谓回归自然,就是在保证人们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即要对河流实行强制治理,又要在治理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物种的多样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 治理平原地区河流的合理方法

3.1 科学地规划设计理念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取决于水文情势、水力条件和地貌景观格局。因此,河道生态建设应考虑生物的多样性,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为水生及两栖动物创造繁衍栖息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身的自净能力[1]。河道除必须满足排泄地表径流外,为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维持水流的多样性。即自然河流断面要有宽窄交替,缓流与急流并存,浅滩与渊潭交错,偶有弯道与沙洲[2],岸边富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水草、巨石的大量存在,具备各种水生物繁衍栖息的空间。为此,河道生态治理也必须从生态、人文、经济及社会效应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生态功能,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维护人类亲水、用水安全的需求。

3.2 合理的防洪设计标准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全省各流域统一制定防洪标准,以避免各地区防洪标准各自为政。一条河流要流经多个地区,但从发源地到河口却是一个河流生态系统,上游制约着下游,左岸关联着右岸。因此,河道的防洪标准,必须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防洪法》、按流域面积、防洪部位的重要性……,依次从上游到下游分别制定其分级防洪标准,协调管理河道的生态治理。

3.3 复式断面的有效设计

平原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可设计成多阶复式断面。一阶复式断面按5% ~ 2% 频率洪水设计,二阶复式断面可取2% ~ 1% 频率洪水设计。即在枯水期,流量小,水流由主槽泄流; 当汛期流量大时,允许洪水漫滩到一阶乃至二阶复式断面,过水断面增大,洪水位降低,也就不需再修高防洪堤[3]。

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枯水期可根据复式断面的宽度和地形,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开发其功能: 在一阶复式断面滩地,可允许种植生育期短早熟矮秆作物品种。如春小麦、土豆、香瓜、西瓜、菠菜等。汛期到来时,或漫淤或收割。在二阶复式断面滩地,可允许种植大田作物。当遇超标准洪水时,或抢收或机械强制刈割,以防阻水行洪。

3.4 建造与人与物相协调的生态护堤

提及护堤往往都是混凝土、浆砌石。此类护坡不符合生态治河理念。对于主洪槽,除个别冲刷严重河段凹岸必须采取护坡外,其余部位应尽量保持河流天然状态下的沙洲、岸滩、岸线等形态[3],尽量保留原有河滩湿地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工程对河道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满足行洪、排涝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毛石等堆砌、干砌护坡方式,在正常水位以下则采用箱型结构衬砌,为鱼类等水生动物营造水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环境。

对于一阶复合断面应采取土质岸堤,提倡缓坡、减少直立式护坡。堤线选择应按照治导线要求,综合考虑上下游河床曲率,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尽量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布局和群众利益,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河道确需扩挖时,应沿滩地较宽的一侧或沿凸岸扩挖,并尽可能使河线相对顺直,未经充分论证,不宜改变整治河段的河道比降。

岸堤护坡可采用草皮、木桩、植生袋灌泥土与草籽混合物堆砌护坡形式,既能起到护坡抗冲刷,又能长草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对于二阶复合断面护岸工程可采取顺直护岸形式。一般以土堤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在堤外应设置护岸林带,发展果树、花木等经济林种[4],一则防止周边农户耕作,确保堤防安全。二则为农民创收。在堤内可根据地形、地貌,设计出与河岸景观相融的堤防形式,立足当地风土民情、突出地域文化,堤路一体、景堤融合,建设宜人亲水平台,塑造园林式滨水景观,以期达到人在堤上走却有无堤感,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

4 结论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治理的关键在于调整规划设计理念,分级防洪标准一线穿,设计多阶复式断面,一阶滩地短期用,行洪漫流无风险; 二阶滩地年际用,超标洪水还河滩。河岸堤防确定合理治导线; 主洪槽保自然,一阶护堤随势弯,二阶护堤直顺川。生态护堤经济又景观。

[参考文献]

[1]闫长坤. 简述庄河市河道的治理措施[J]. 吉林水利,2006( S1) : 118 - 119.

[2]胡文明. 涡河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 9) : 69.

篇4

关键词:城市河道;问题解决;探究分析;设计方法

1 关于河道线型设计环节及河道断面设计环节的分析

在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过程中,河道线型的设计环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河道总体平面设计体系的健全,可以确保其内部各个应用环节的协调,以有效的城市用地的紧张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建设用地所侵占,其水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小,河道的宽度也相对越来越窄,为了满足城市河道泄洪工作的需要,进行河道线型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进行河床挖深环节、河道取直环节等的应用,从而满足城市生态化治理的需要,以满足现阶段的河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日常建设过程中,要针对退地还河模式展开优化,进行滨水地带的积极回复,通过对渠道护岸体系的健全,进行河道的天然形态的保持,从而实现线型设计的优化。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在日常河道线型设计模式中,通过对一定弯曲度的河道线型的应用,可以进行洪峰的缓解,实现其流水能源的消减,确保其整体流速的控制,这就降低了流水对于下游护岸的冲刷侵蚀,从而实现对沿线护岸的良好保护。在日常河道断面设计模式中,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要进行河道断面方案的优化,进行河道结构形式的优化,从而实现对河滨建筑物的有效保护。要顺应河势,进行工程模式的应用。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

在日常河道治理模式中,应该避免其断面的单一化的发展。受到过水断面的影响,会限制水流的速度,从而提升了水体内部的含氧量。通过对多种形式的河道断面模式的优化,可以确保生态景观的多样性,进行生态环节的良好保护。通过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维护机器优化,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持。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2 河道护岸方案及其植物配置方案的更新

2.1 在传统的河道护岸模式应用过程中,通过对材质模块的优化,进行护岸设计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应用环节的协调,这需要进行河道安全性的考虑,进行河流环境的深入了解,确保河道建设与周边生物生存环境的协调,实现水生态循环系统的正常应用。在河道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模式的优化。进行河道护岸生态建设体系的优化,这需要明确好相关问题。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在日常河道设计模式中,可以进行多种护岸设计模式的协调,比如对干砌护坡技术模式、渗水混凝土技术等的应用,实现这些结构模式的协调。通过对上述几种应用模式的优化,确保孔隙率的控制,实现护岸植物的正常生长,为其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通过对植物作用的探究,进行堤部结构性的保持,促进其稳定性的提升,确保水汽的有效循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坡面较缓的河段,可以选择生态砌块、土工格栅等柔性结构,而坡面较陡的河段,可以选择干砌块石、石笼、渗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结构。

2.2 在设计过程中,也要进行不同河道生物自身生长习性的分析,因为不同的生物的生长都具备不同的生长模式,因此要进行生态护岸结构形式的优化,从而满足各个生物的不同生长需要。比如针对一些寄居动物进行石材类护岸的建设,比如螃蟹。为了促进软体动物的正常开展,要进行自然边坡模式的应用,确保土工格栅护岸形式的应用。为了确保河道鱼类的正常生存,可以进行浅谈地段及其深潭地段的建设应用。要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各个护岸形式的应用,为各个生物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植物对于土壤的水土保持性影响巨大。通过对植物的栽培应用,可以确保土壤持水性的提升。通过对土壤有机质物质含量的提升,进行土壤结构及其性能的优化,确保土壤的抗侵蚀能力的提升,保证土壤的冲刷能力的优化。这样一定程度可以确保固土护岸作用的优化,提升河岸得到土壤肥力,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植物的作用将会不断的提升,从而实现河道生态效益的提升。一些水边植物的枝叶能够一定程度抵御波浪的冲击,从而实现堤岸的有效保护,实现水质的净化,保证水源涵养。

受到河道不同生长条件的影响,河道的植物的种类也是许多的,比如河坡植物、水生植物、河滩植物等。通过对不同种植物的选择,确保良好的景观效果的提升,以给人良好的视觉享受,提升其生态效果。在不同水位植物的应用过程中,要确保不同河道的水质的精华,满足河道生态建设的需要,实现河道的综合建设效益的提升,这需要做好日常生态工程的相关工作。要按照水生动物的生长规律,进行活动场所及其栖息地的选择。我们要根据河道的特点,进行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等的科学配置,满足生物河道生存环境的需要。在植物栽培过程中,也要实现块状种植环节与混合种植环节的协调,从而进行河道水土保持性的优化。进行负荷本区域的气候条件的物种,这样有利于提升该物种的存活力。在植物栽培过程中,也要确保景观层的明确性、层次性。

3 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方案的应用,可以解决现阶段城市河道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生态问题,实现河道建设综合效益的提升,确保社会河道建设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41-43.

[2]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20):9-12.

篇5

关键词:水利;河道治理;生态环境;关联性;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的水利河道治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疏漏,在河道治理中存在违规治理、过度采砂等现象,给甘肃省的环境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河道治理,应考虑环境因素,进行生态水利修建,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今后甘肃省水利河道治理应该明确的方向。但对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性,却需要作进一步分析,只有分析好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才能打好生态水利的基础,促进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两不误。笔者对于甘肃省的河道治理现状、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间的关联性以及下一步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联作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1甘肃省河道治理的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多次召开了河道治理研讨会,探讨甘肃省的河道治理问题。甘肃省70多座城市都是依靠河流而发展起来,如果河道治理不好,将会影响到这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甘肃省整体发展水平严重下降。但从甘肃省近期的河道治理现状来看,很多地区对于河道采砂仍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违规河道采砂的事件经常出现,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导致甘肃省的河道治理问题一直难以改善。

2水利河道治理与环境生态存在的关联性

2.1水利河道治理影响生态环境

水利河道治理关系着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建水利工程可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要,但人们往往过度重视对水利的开发,而忽略了自然因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有些水利河道治理甚至还出现了违规治理,治理不到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资源遭到破坏,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河道砂石是维系河道河流走向的关键,维护着河堤的安全,但在河道治理中过度采砂将会导致河堤坍塌,河流走向发生变动,影响自然河流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着关键性的破坏。

2.2水利河道治理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生态的发展,倡导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水利河道治理作为河流整治的需要,也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途径,水利河道治理的好与不好,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好与坏,两者之间关联性很强。对于环境复杂的地区,如果河流分支多又没有统一的流向,就会影响河道水流的走向,从而会导致河道不通,加之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污染严重,就会加剧河水污染,河流不通又污染严重,不光会影响河堤安全,又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做好水利河道治理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2017年1月份,根据人民网甘肃频道报道,甘肃省开始依法进行水利河道管理,维护甘肃省河流的生态健康。甘肃省政府开始重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出台了《甘肃省河道管理条例》,其中不仅对河道治理中的违规治理行为进行了法律条文的处罚规定,还对于河道治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进行了改进规定。甘肃省把好水利河道治理的关卡,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对违规治理的行为进行处罚,整治好河道水流,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3水利河道治理是实现生态循环的需要

水利河道治理是改善生态循环的一个办法。在干旱地区,气候炎热,降水缺乏,大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工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为了获取生产生活用水,就会过度开采地下水,由于过度开采,将会导致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多,从而影响该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利,改善河道,做好蓄水的准备,将可以在降水不足的季节引水灌溉农业,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减少人们对地下水的开采,在降水多的季节,水利工程可以蓄水,降雨充沛的情况下,对河道进行治理,做到水资源的合理调整,降低发生洪水的危险。但是,如果河道遭到污水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污水要做好处理,对于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的行为要进行处罚,及时清理河道,这样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生态循环的效果。

3如何处理水利河道治理与环境生态的关联

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维护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生态效益,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针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如何进行处理,做到水利河道治理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河道治理中的不足,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制定严格的河道采砂制度,对于违规河道采砂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做好河道治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促进河道治理工作人员严格进行河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可进行生态水利修建,利用植被保护河堤,对于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整治,加固河堤,做好防洪抗洪准备,避免洪水对河道的破坏,改善河道治理的现状,从而维护好生态环境。

4结语

篇6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河道治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090

河流是城市建设的依托,河道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填湖平壑,压缩着河道的用地空间,造成城市河道行洪能力、污染物容纳量等明显下降。同时,大量的工业、生活污水等排入河流中,导致河流水环境严重污染,水质恶化,给城市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类大量修筑的是诸如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护岸河床,这些硬质河岸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明显丧失,削弱了河道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因此,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的河道治理是目前城市滨水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1 城市河道治理原则

首先,城市河道的治理必须符合生态优先原则,只有完善丰富了河道的生态完整性,才能提高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城市河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分阶段详细规划。第二,城市河道的建设关系着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所以河道治理必须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

2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方法

河道污染生态治理要求从区域生态资源出发,结合各生态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将人类活动对河道系统的破坏降到最低。在城市河道治理中,一定要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河流地形优势,加强湿地建设。湿地是最符合生态修复的水环境修复技术,河流水量大、污染物浓度小,适合利用湿地的生物修复法。这种方法成本低、运营简单。充分利用浅滩、缓坡等河道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河段,设置橡胶坝、滚水坝、滤水坝等壅水设施,在开阔区域建设河道滞留塘,滞留塘内人工布设水草,对河道两侧的滩地进行整治,在不同水深处种植不同喜好的植物。植物配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生长能力强、根系发达以及耐性强的植物,同时考虑其经济价值与美观价值。通过对植物带的优化,构建出物种多样性S富、水质净化能力强、景观效果美观的河道走廊湿地生态系统,保障河流水质达标出境。

(2)软化河岸。河岸是水陆交接地带,生态边缘效应显著,河岸的生态建设对河道生态系统尤为重要。我国大多数城市河道是以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等为材料建造的硬质化河岸,这种硬质化河岸严重破坏了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因此,河道治理需要在现代治河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护岸改造工作。采用新型先进技术,以雷诺护垫、格宾垫、格宾石笼等生态格网或者生态混凝土为材料,建造新型软化河岸,增大驳岸表面的粗糙度,形成水流的多流速变化,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避难、繁衍的场所,为植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同时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在保证护坡具有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

(3)加强枯水期河道清污清淤治理。我国降水量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北方地区,河道径流量受季节的影响颇为明显。枯水季节降水量骤减,同时受冰冻影响,水流缓慢,受河道底泥二次污染,使得河水污染更为严重。因此,利用枯水期对河道进行清污清淤至关重要。城市河道生态清淤,应以控污减排、封闭排污口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清淤范围和深度。同时,采用环保型清淤方法和设备,尽量采用抽干清淤,应减少回淤和尽量不搅混水为原则,同时加强排泥场管理,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并及时对所清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4)恢复河道沿线原生植物群落。植被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植被破坏会直接导致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在治理河道时应加快恢复原生植物群落,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河道植物群落也能起到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根据植物分布,可将河道沿线由进及远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即喜水植物带、混生低草带以及非喜水植物带。其中,喜水植物带植物种类较少,但生长茂盛;混生低草带植物种类丰富,但是相互牵制,都不能获得竞争优势;非喜水植物带植物种类下降,生物量逐渐增加。因此,在选择种植植物时,必须要考虑植被的垂直和平面配置,河道类型等内容,指导生态护岸植被的科学配置。

(5)丰富河道水流形式,采用复合式河道断面,优化河道断面的流速分布。河道内部建设浮岛、潜坝等,这种河床基底的差异以及水深的分化会提供多样性的河流形态,在局部增加水流形式,使得水体自身更具有灵活性,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多可供栖息的场所。同时水流形式变化会大幅增加河水含氧量,在水中及水陆交界处创造多样化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水生生物生长。

3 结语

篇7

【关键词】生态格网结构;山区河道;堤防工程

0.前言

勐岗河又名“勐令河”、“龙溪河”,尾段称普登河。普登河为龙川江左岸较大的一级支流之一,上游分两支,左支石者河发源于姚安县贺基果山麓的塔盘村,由西向东流经前场、月明进入姚安、大姚、牟定三县交界处,在小荒田村附近与右支古岩河交汇后称勐岗河。右支古岩河发源于姚安县石梁子的大黑么,流经中屯、岔河等村庄与石者河交汇后,流向由西南向东北,经碗厂、华竹在于龙山附近汇入龙川江。河流全长95km,河道平均比降15.5‰,径流面积1138km2。

云南省元谋县勐岗河河道治理工程位于元谋县平田乡华竹村委会境内,起始断面位于大已保村,断面以上控制径流面积898.2km2;终止断面位于帕地村,断面以上控制径流面积956.5km2,治理段区间控制径流面58.3km2,治理河长4km,综合治理长度4.25km,其中主河道4km,支流0.25km;新建河堤7.82km,其中主河道7.16km、左岸两支流汇口0.66km。该项目分类为农田防护,项目防护区人口0.32万人,耕地面积0.21万亩,按《防洪标准》(GBS0201-94)规定,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其洪峰流量为305m3/s,施工导流标准为枯期5年一遇,其洪峰流量为7.18m3/s。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施工围堰等临时建筑物均为5级建筑物。

河堤设计横断面为直斜复合式,常年洪水位(P=50%)以下采用固滨笼台坎状直挡墙护脚。直线段固滨笼挡墙底宽3m,高2.7m,基础埋深1.2m,挡墙底部为0.2m厚绿滨垫,绿滨垫上面分别为0.5m、1m、1m的固滨笼;转弯凹岸固滨笼挡墙底宽3m,高3m,基础埋深1.5m,挡墙底部为0.5m、0.5m、1m、1m的固滨笼。绿滨垫与固滨笼、固滨笼与固滨笼上下层内侧阶梯宽0.5m。常年洪水位(P=50%)以上至堤顶,边坡m=1:2,采用空心砖框格草皮护坡。河堤底宽17.86m~75.04m,堤高2.8m~5m,设计底坡1:180~1:300。综合考虑交通、防汛、管理等要求,新建堤身堤顶宽3m作为河堤道路,其中路面净宽2.7m,为20cm厚泥结石路面,两侧设C20混凝土路缘。

1.生态格网的特点及堤身结构设计

都江堰是世界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的水利杰作,其中传统结构如“竹笼”、“羊圈”用竹木为材料,用江河中的卵石构成完整的建筑构件,用于堤坝、围堰、护岸护坡等不同用途的工程中。生态格网工艺就是在都江堰使用的竹笼”、“羊圈”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用经过特殊处理的钢丝作为材料取代竹木,由机械编成网片,组装成笼,里面回填石料,用于各种堤坡防护工程。

生态格网结构是一种重力式的柔性结构,它是由特定的金属线材网箱内填卵石或碎石材料而成的组合体,是由多绞的、六边形网目的网片或加筋网片结合建筑物的尺寸将网片裁剪后组装成的绿滨垫、固滨笼等结构单元的新型的支挡结构。生态格网结构具有透水性,无需传统结构的排水设施,节省工序。生态格网结构可按设计意图,工厂化生产制作出半成品,施工现场按施工图进行组装定型。整体工法操作简便、工序少、无需特殊的技术工人、受气候干扰小,整体施工效率颇高且效果易于保证。在有机械进行配合的时候,更加能够加快施工进度。工人无需特别培训。同比此类结构的施工效率很高(是传统结构的施工效率2到3倍),可以大大减少施工周期。

堤防工程堤身结构型式应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根据堤段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筑堤材料、施工条件、运用和管理要求、环境景观、工程造价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结合勐岗河河道治理工程情况,堤型方案选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1结合当地建材供应及施工技术

元谋县勐岗河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段现状河床拥有大量河道采砂后剩余鹅卵石,生态格网结构填充所需石头可以采用浆砌石、干砌石等无法利用的碎石或鹅卵石,石头成本较低,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相对于混凝土、浆砌石等传统结构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

1.2抗冲性

工程所在地年降雨量充沛,雨强较大,河道属山区河流,径流面积大,洪水来得猛,走得快,洪水过程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护岸工程除满足行洪安全要求外,还需具有较强的抗冲刷能力,防止护岸再次淘刷、冲蚀,同时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和维修必需要方便。生态格网结构在工地现场组装成型,相互绑扎成整体,属于典型的柔性防护结构,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及变形能力,尤其能够适应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对不同流速下网垫(箱)模型的试验结果表明,临界流速可达6m/s(指网垫(箱)中的填石不产生移动的流速),极限流速可达8m/s(指虽然填石移动导致网垫(箱)变形,但流速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3透水性、生态环保性

生态格网结构具有天然的透水性,可以实现河水和结构后土体的自由水交换,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改善水质,促进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各类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可以迅速降低结构后填土内由于降雨等原因导致的过高地下水位,消散孔隙水压力,维持土体强度,降低发生滑坡的危险。生态格网结构不需要水泥等污染水质和环境的人工材料,对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破坏,且自然界易于修复这种工程破坏。

1.4美观性、耐久性

生态格网结构无论是内部的填石还是后期长出的绿色植被,都能够很好的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生态格网结构由具有优良防腐性能的钢丝经过机械编织,组装而成,优良的镀层工艺和编织技术,保证了镀层厚度的均匀性和抗腐蚀性。一般来说铰好的生态格网结构在自然环境可达50年,差的有腐蚀的环境能够使用30年左右。

元谋县勐岗河河道治理工程保护对象主要为农田防护,两岸拥有大量耕地,为了少占耕地、充分利用河床里面的鹅卵石和开挖料、按照生态治河理念,河堤为土堤,堤身断面型式为直斜复合式。生态格网结构具有传统浆砌石、混凝土护坡、护岸结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堤身内侧下部采用固滨笼挡墙护脚,上部采用空心砖框格草皮护坡,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

2.生态格网结构的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

2.1固滨笼砌体要求

固滨笼砌体应按照设计平面进行布置,层与层间砌体应纵横交错,上下联结,不允许出现“通缝”;每层固滨笼组均应适当摆放为“丁”字箱体。

2.2生态格网固滨挡墙施工要点

(1)运到施工现场的生态格网组装成固滨笼首先拉直边网片、端网片和隔片,组装时确保所有折缝位置正确,固滨笼组应按设计图示位置依次安置,并按设计要求定位,定位时需挂线调整平整度。其次间隔网与网身应成90o相交,经绑扎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固滨笼或固滨笼组,绑扎用扎丝由边缘起连接,绑扎丝应用网丝同材质的钢丝,每一道绑扎应是双股线并绞紧,钢丝的末端应向里折。

(2)固滨笼间隔网与网身的四处交角各绑扎一道;间隔网与网身交接处每间隔20cm~25cm处绑扎一道。

(3)相邻固滨笼组上下四角各绑扎一道;相邻固滨笼组上下框线或折线每间隔20cm~25cm绑扎一道;相邻固滨笼组网片结合面每平米绑扎2处;绑扎相邻边框线下角一道时,如下方有固滨笼组,应将下方固滨笼一并绑扎连成一体;各层箱连接完成后可用长6m以上的木杆或铁杆顺层箱边缘临时固定,保证箱体装料后边缘线顺直流畅。

(4)箱体封盖时顶部封盖石料应砌垒平整;用封盖夹固定每端相邻结点后再绑扎;封盖与固滨笼边框相交线间隔20cm~25cm 绑扎一道。

(5)回填土施工应以机械摊铺为主,人工配合为辅,松铺土高出5cm~10cm后进行压实,机械运行方向应平行于墙面;由中间向两边碾压,先轻压后重压,直至规定压实度;墙面1m范围内应用人工或小型冲击机械夯击压实,重型压实机械应距离固滨笼至少1m。

(6)固滨笼绑扎方式也可采用螺旋式缠绕绑扎或采用扣件绑扎。

(7)为了保证迎水面平整、美观,固滨挡墙组装施工时应对墙前顺直度进行控制,可采用模板或者钢管固定。

2.3生态格网绿滨垫施工要点

(1)绿滨垫组应按设计要求定位,并依次安置,定位时应挂线调整平整度。

(2)拉直边网片、端网片和隔片,组装时确保所有折缝位置正确,相邻绿滨垫可靠连接。

(3)间隔网与网身应成90o相交后才可绑扎,每道绑扎应使用扎丝双股线并绞紧。

(4)绿滨垫组间隔网与网身四处交角需各绑扎一道;间隔网与网身交接处每间隔20cm~25cm绑扎一道。

(5)铺设河床部分绿滨垫隔片时应垂直于水流方向,铺设岸坡时隔片应平行于水流方向;铺设陡坡时应在距顶部网片以下2m处或按工程要求打入硬木桩固定。

(6)施工封盖时面层石料应砌垒整平;封盖网与网身、间隔网间相交边框线,每间隔20cm~25cm绑扎一道。

(7)水流直冲位置的绿滨垫施工时,应在绿滨垫的底网片与顶网片之间垂直安装支撑钢筋。

(8)绿滨垫绑扎方式与固滨笼相同。

(9)为了保证坡面顶部的顺直度,绿滨垫护坡施工时可采用模板或者钢管固定。

2.4生态格网加筋固滨挡墙施工要点

(1)安放加筋固滨笼的地基应进行开挖或回填压实处理,处理地基时,要将表面推平,铲掉松散物质及植被。

(2)拉筋带铺设时底面填料应碾压密实、平整,要求将筋带拉直、拉紧,平铺不重叠,无卷曲、不扭结或皱褶,与挡墙面垂直,尾部成均匀辐射形状。与墙面连接要牢靠,不得有硬质、尖锐棱角的填料直接接触。

(3)墙面外转角处两侧相邻4个固滨笼上增设拉筋带,增加结构稳定。

2.5填料施工

(1)填料时,应同时均匀地向同层的多个箱体同时投料,不允许向单格箱体内一次性投满,填充材料顶面宜高出结构体3cm~5cm,且密实。一次性封盖并用同材质的扎丝或扣件连接。

(2)填料时,要求箱体放置平整,每层投料厚度控制在30cm以下,用小碎石进行充填孔隙,调整箱体外形。外侧填充石料表面应人工或机械砌垒整平。

(3)固滨笼内填筑石块尺寸应满足1.5D~2D(D为铰合中心线的轴线距离),不在外表面的填料可有15%的超出该范围。

(4)高度为1m的固滨笼单元在1/3和2/3高度处的箱格内部连接加强钢丝绑扎;高度为0.5m的单元在1/2高度处绑扎;水平方向保证每一个单元格至少有2组加强钢丝;内连加强钢丝应连接格室的外露面及其对面。

(5)生态格网内的填充料石料尺寸宜在80mm~250mm之间,其中60%的石料尺寸在100mm~200mm。石料从网袋开口处放入,填筑好后,拉紧端口钢丝并绞紧,形成网袋。填料时严格控制防止损坏镀层,必要时手工操作减小石料间空隙。

(6)为了防止发生渗透破坏,态格网结构与回填土体之间须铺设土工布,土工布在顶部和底部应超出边界不少于0.3m。

2.6质量控制

2.6.1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监理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检查体系,分别承担工程质量的自检和抽检任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2)工程质量检测人员所需资质条件以及工程质量检验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事故处理、数据处理等要求,均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的相关规定。

(3)应保证检测成果、材料检验资料的真实性,不得伪造或任意舍弃成果和资料;质量检测记录应妥善保存,不得涂改或自行销毁。

(4)生态格网结构防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包括内在质量控制和外观质量控制:①应在每一道工序进行自检、抽检合格后,方可继续下道工序。质量检测部位应有代表性,且应在面上均匀分布,不得随意挑选;②隐蔽工程应会同监理一起检验,或拍照留底;③生态格网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④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竖向位移的监测。

2.6.2固滨挡墙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生态格网固滨挡墙基础、基坑尺寸、高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需对基础进行处理。

(3)固滨笼组拼装工艺、拼装程序应符合上述规定,表面无开裂现象。

(4)固滨笼组几何尺寸抽检高度H允许偏差±5%,宽度B允许偏差±5%,长度L允许偏差±5%。

(5)填充石料施工工艺、程序应符合设计要求。

(6)固滨挡墙平面位置施工允许偏差±40mm;高程允许偏差±30mm。

(7)固滨挡墙墙后回填土宜分层夯实,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施工。

(8)土工布的施工质量应符合要求。

2.6.3绿滨护坡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设绿滨垫的铺设面平整度、土体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铺设面的平面位置、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3)土工布的施工符合规定。

(4)绿滨垫组拼装工序、工艺符合上述规定。

(5)绿滨垫高度H允许偏差±5%;宽度B允许偏差±5%;长度L允许偏差±5%。

(6)填充石料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应符合规定。

(7)绿滨垫面的平整度相对高差不应大于50mm;护坡顶部顺直度每5m允许偏差±50mm。

篇8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策略

1.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

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要想提高河道治理的效果,首先要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水平,在满足人类用水、灌溉、航运以及防洪等需求外,还需要加大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开发力度。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在保障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防止了河流断流、植被退化、水生物减少等各种生态问题,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循环系统;第二,在有些地区,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降低了自然生态自动修复功能,影响到了人类生存。所以,只有稳定生态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第三,生态水利工程把水土和人放在一个统一范围中考虑,兼顾了自然和人的利益。同时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加入了多样化和自然化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河道治理内容。

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在满足河道的行洪、排涝、供水等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和生态景观等功能需要,同时还要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体现河道及周围区域的发展特点,注重与周围环境风貌、特点的协调。

2.1 应用新型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同步解决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问题。河道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的是为了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为达到这种协调统一,橡胶坝、钢坝等多种既不影响非汛期蓄水、又不影响汛期行洪的建筑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橡胶坝是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可以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加工成坝袋胶布,将柔性坝袋锚固在基础底板上,形成密封袋体,充入水(气)体,构成壅水橡胶坝。橡胶坝是适用于平原、山区河道治理中的低水头、不同跨度的中小河流之上的壅水建筑物。与常规闸门相比,橡胶坝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工期短、抗震、防洪性能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中小河道治理中

经常使用。钢坝是近年来新兴的景观蓄水建筑物。钢坝为底横轴旋转闸门,是由带固定底轴的钢性闸门、两端驱动装置设备、支撑钢轴的底板组成的新型挡水建

筑物。与橡胶坝相比,钢坝具有管理方便、使用年限长、安全性高、不易老化等特点,但是对底轴要求较高,在基础处理工程中难度加大,工程量会有大幅度

增加,所以钢坝技术目前还处于推广阶段,尤其是底轴设计还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

2.2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以河道周围多样化物种的栖息作为建设的核心,在确保河道具有足够的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把河道建设成最接近大自然的状态。首先是创建丰富多样的构造,以便于营造最接近大自然河流的生态环境,比如岸线设计成不规则的形状,陡缓错落,宽窄有度,深潭和浅滩有效结合顺应大自然的动力允许淤积、侵蚀、冲刷等出现在河底和河岸。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营造出多彩多样的河道生态系统,为河道周围的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其次是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搭配、河道的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扩大其食物链范围,把暗渠变为明渠,增加河岸线树木、绿地,使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最后是在设计河流景观时尽量做到朴实简洁,采用自然的石材和植被,并合理地应用在河道设计规划方案中,使河道更加接近大自然状态。

2.3生态河堤建设

生态河堤指的是对自然河堤进行人工恢复的人工护岸,它保持了河床的原有功能,同时兼顾渗透性,充分保障河流与河岸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又具备足够的抗洪功能。一般生态河堤有以下几个类型:(1)自然原型护岸,通常采用植物保护河堤,如柳树、水杨、芦苇等;(2)自然型护岸,相比前者增加了天然材料护底;(3)人工自然型护岸,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混凝土等材料,增强防洪功能。

生态护岸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经济性原则,即是保证相关功能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协调性原则,为美化工程环境,应尽量减少刚性结构;需要进行准确的水文分析,确定不同区域下的植被种类和数量;自然性原则,即是尽量采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在实际工程设计之中,应切实考虑岸边线的布置,因为它的布置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整体形态和景观效果。还要考虑亲水性,如以低护岸制造近水的感觉。最后,相关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河流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主要有天然材料、叠砌块石、浆砌块石和混凝土等,具体做法本文不再赘述。

2.4 恢复退化河岸带

河道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河岸带,能够为河道周围的生物构建显著的边缘效应,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态模式,通常含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并且可以储藏地下水资源。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中一定要恢复河岸带功能。一方面可以恢复河岸带的物种群体包括培育、引入以及物种的保护,协调物种群体在河岸带的存活空间,对物种群体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恢复河岸带的生态环境在陆地和河道的交接处,栽种一定宽度的草皮和树木并提升生态物种的异质水平。经常所使用的技术有控制土壤污染技术、土壤肥力修复技术等, 以便杜绝河岸线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

2.5 其他生态水利措施

首先是改变河床的物理性质和河道流向: 第一创建不同水流的流向,河流有深潭和浅滩,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可以蛇行和弯曲;第二是使用植石治理法,将石块排列完整埋入河床中,形成浅滩、深沟以及鱼礁,营造出有助于水下物种生存的河床,促进水下物种的繁衍和生息。其次是在河道中营造巨石、浅滩、鱼道、丁坝等形成水下的紊流, 以便把氧气传递到水中,为水下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也可以满足好氧物种的繁殖,使河水变得更加干净。总之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物种的生长和生存提供相互制约和依存的有机环境,进而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总结

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会加剧环境的负担而且还会使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最终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而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保护和尊重了自然生态环境。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态水利 河道治理 水利工程 应用措施

中国在远古的时候就有一个传说"禹疏九河,导流入海"。这充分证明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对河道的治理工作,每个朝代基本上都设有专门治理河道的机构,负责管理工作,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措施。例如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现在的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红旗渠等水利工程都是治理河道的典型例子。现在河道治理工作与城市建设有座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科学合理的改善河道、水流环境面貌和有效的对河道生态治理。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水利行业越来越重视,水利基础性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整个水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加大对大、中、小型河道、河流的治理力度。然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水利行业在建设施工中也开始注重生态与环保的关系,这就给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

一、生态水利工程概述

生态水利是指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水资源利用有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方式,"叫生态水利".生态水利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水利,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生态水利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发展水利事业。具体一点,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探讨是水利和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和水利运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分配,节约用水,提高效率,利用水资源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能力,即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生态水利首先要考虑人和水体这俩个主要因素,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主体去研究。人和自然都离不开水,都有对水利的依赖和共同的需求,通过水利工程设计、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以及维护等运作机制,来促进建立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利用,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建设生态水利的重要性

以前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时,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这一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水利工程都破坏生态环境,违背了时展的需求,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因此,在国家经济建设中需要建立有利于美化环境的生态水利。生态水利的关键点和重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生态环境

现在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他制约了人类发展的空间。虽然我们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河流的治理工作,水土不得流失、保持固有水资源、植树造林、防止风沙、等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带动经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们国家面积大,人口众多,对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很大,有很多地方缺乏水资源,尤其是偏远地区不重视水资源的管理,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危机和水资源短缺现象逐渐呈现人们面前。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且,过去的传统的水利工程,在施工时过分依赖自然,利用自然,忽略了保护环境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使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百年大计,也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未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是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大事,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生态水利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规模之大,建设水利项目之多,从整个水利项目建设和水利工程发展的情况去看:已经综合利用了水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当今在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不但保留原有的水利工程的功能,而且还要注意到生态环境,减少人们过度依赖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损害。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比较落后,无法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发展生态水利,人和自然和谐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生态水利可以实现生态系统循环

生态系统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生态系统循环良好。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系统。使生态水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生态水的功能,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目的。

三、生态水利工程应用的现状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有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水利规划、水利管理理念都进行了评估、进行了反思。并开发了不少生态水利工程,结合自然规律去发发展水利事业,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保护环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今我们国家也开始重视生态水利开发和保护生态系统。但是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很多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流形态的多变性

我国有许多河流都具有多变性,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时,往往都忽略了河流的这一特特殊性。每一次施工都会造成环境破坏,这就不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原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很多河流治理工作不得力,在水利工程建设时与河流治理工作衔接不到位,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加上水利工程建工程完工后没有及时恢复原貌,生态环境招到破坏,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现在的河道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采取了一些科学合理的生态方法。自然化河流建设与生态化河流建设是河道治理中最常见方法,也是主要策略。河床的原有功能应该保持,生态化河堤也应该跟上。因为生态化河堤渗透性比较强,能保持河流水分不丢失,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河堤抗洪能力也比较强,能够达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河流治理工作要重视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又要发挥他相关的水利功能。自然化河流能降低自然的损害,能减少水利工程的成本。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结语

传统的河流治理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不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且还加重了经济负担。即影响了环境又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利工程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双层意义。应把生态水利工程应河道治理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龙,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工结构工程,2007

[2] 马生军,论流域水资源分配与生态保护,[J],北方环境,2011

[3] 赵芳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研究,[J],经济法学,2006

篇10

【关键词】生态护坡 河道生态化 河道护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建国以来,河道的建设历经了如下阶段:农村河道、城市河道、环境河道和生态河道,并逐步向景观水利方向发展。河道已不仅具有泻洪、排涝、蓄水、引清、航运等水道基本功能,还具有景观、旅游、生态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呼应等功能,随着环境的污染问题的加剧,人们愈来愈渴望见到绿树夹岸、清水天蓝、鱼虾洄游的生态河道景观。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河道整治中的河道护坡技术也从原来的纯工程性措施向生态型护坡技术发展。

1 我国传统河道护坡型式分析

传统河道护坡型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绳索绞链混凝土板块护坡和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等。这些传统型式的护坡工程造价相对较高,而且侧重注意河道本身的基本功能,如行洪、排涝等,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几乎不作考虑。然而,正是这些工程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护坡护岸结构有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使生物、微生物与大地相隔绝,使河道中的包括微生物在内的生物失去栖息地而难以生存,并且这也打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致使河道天然的自净能力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城市河网里四处建闸,使城市河道的水动力变差,水流不顺,水体不能及时得到调换,甚至有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还采用全断面护砌结构,其后果变得更加严重。

1.2 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中用人工材料修筑堤防不仅造价高,而且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其最终结果是对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继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在此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既远离了生活在其附近的现代人,也使人们失去了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城市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灵气和精神。

1.3 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现代都市的河道断面一般都是整齐划一、走向笔直,虽然整洁美观且富有现代都市的气息, 但是它违背了现代人们的反璞归真的精神需求,也即与人们的要求不相称,、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化极不协调,并且这些结构一旦遭到破坏,就变得破乱不堪,极大的影响整个城市的面貌。

2 生态护坡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上, 国内也逐渐开始生态型护坡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采用的生态型护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三维植被网护坡

三维植被网护坡就是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等工程材料, 在坡面构建具有自我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自身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具体而言就是根据边坡地形、地貌、土质以及区域气候等特点, 在边坡表面覆盖一层合成材料并根据一定的间距、按照一定的组合种植多种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达到根系加筋、茎叶防冲蚀的目的。经过生态护坡技术的处理,可在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 在表土层形成相互交错的根系,可以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并增加土体的抗碱强度,以减小土体自重力和孔隙水压力, 从而大幅度提高边坡的稳定能力和土壤固着能力。该技术综合土工网和植物护坡的优点,能有效起到复合护坡的作用。边坡的植被覆盖率达到29%以上时,可承受小雨的冲刷;覆盖率达75%以上时可承受暴雨的冲刷。待植物生长茂盛时,可抵抗冲刷超过6m/s的径流流速,超出一般两倍多。土工网可减少边坡土壤的水分蒸发、增加入渗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土工网材料是具有吸热保温作用的聚乙烯,可促进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

2.2 河岸种植绿竹护坡

当洪水流经河岸绿竹林区时,在绿竹林的拦截下,流速可大大减慢,使水流对土表的冲击减小,从而减少土壤流失。另外这种技术加速了洪水中土壤颗粒的沉降固定,如栅栏。而且,绿竹林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结构好、吸附力强,因此固土效果好。其效益主要通过三方面的作用得以体现:首先,绿竹地上茎叶的覆盖作用,避免雨滴、风力对土壤表面直接侵蚀, 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外营力,同时茎和叶的栅栏可减缓河水流速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对淤泥的堆积固定;其次,绿竹的根系丛生发达,穿扎力强,能增加土壤抗侵蚀的机械强度,减少河岸的崩塌量和冲刷量;再者,绿竹根、茎、叶的生长对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性,缓解土壤流失。河岸种植的绿竹既能保持水土起到护岸固土作用,又能提高河岸的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河岸种植绿竹固土护岸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生态护坡型式。

2.3 地毯式混凝土草坪护坡

地毯式混凝土草坪护坡是指草的种子在混凝土内萌芽形成幼苗,继而发展成草坪,其根向下生长,扎根于混凝土下的土壤中的一种生态护坡型式。这种草坪表面比较平整,具一定的厚度和一定的强度。此技术是在掌握植被生物学特性和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无沙大孔混凝土的特点,在其中掺加部分酸性聚合物、聚丙烯纤维等高分子材料预制砌块,同时在砌块孔隙中填充腐植土、种子、缓释肥料、保水剂等混合材料, 并在混凝土的表层覆盖植物纤维,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种子发芽生长后形成植被。

3 河道生态护坡方案初步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许多河道先后遭到了各种污染, 近些年来一些河道进行了整治和疏浚,虽然效果显著,但岸坡及种植形式较为简单,影响了河道生态和河道自然景观, 有些自然坡得不到植物的保护而使坡岸滑动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水道堵塞等问题, 因此对河道生态护坡型式进行专题研究迫在眉睫。

3.1 目前河道河岸及种植的主要形式

3.1.1自然式坡岸

这种河道河岸在市农村和城市郊区比较常见,大多采用泥坎,水、土条件较差,再者植物的护岸措施少甚至没有,因此滑坡与土壤流失的现象频繁发生。

3.1.2直岸

直立式防汛墙在城市河道中较为常见,使用材料一般为混凝土或石驳,一道岸墙形成河岸,绿化也以岸堤种植为主,多采用街头绿地种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

3.1.3护岸植物

植物种植结构单一, 综合运用固土植物比较少见;水生与湿生植物资源开发不够,模拟自然生态型河道的运用较少;在一些水环境中由于野生水生植物生长不受控制而使水质容易富营养化。

3 . 2 河道生态护坡方案初探

3.2.1坡岸种植方案

坡岸种植有形式多样,这些形式大多在大、中型河道与一些湖、海的港湾处运用,植物种植形式较简单,作用主要以固土护岸为主。但现在也采取多层次与多样化植被群的种植方式来丰富河、湖坡岸的生态景观。小型的自然式河道或一些静水小河、渠、池也采用斜坡种植法, 丰富的植物运用可使小河生机盎然,极具自然情趣。采用坡岸种植进行护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制板护岸槽护坡。在护岸的上下坎基间,嵌入预制混凝土制作的板槽,板槽大小可根据结构强度以、种植要求而定。一处坡岸可用同规格的混凝土板槽,也可大小间用, 以满足不同的种植需求。用预制板护岸槽进行护坡,结构比较牢固,种植表面平整,植物除可种植草皮地被外,也可种植乔木灌木。

(2)土框架种植槽护岸。在护坡的上下坎间用混凝土浇筑形成网格状护坡板,在板槽中填充土壤、种植植物。此护岸种植方法简单粗放,以缓坡为主,其优点在于整个斜坡可按水位布置各类护岸植被(包括乔木)。

(3)护岸植草砖护坡。大型港岸、水流湍急的河道适合采用护岸植草砖式进行护坡, 目前人们比较青睐的是用混凝土一次性浇筑, 如香港新机场护岸等, 一次性浇筑的植草护岸可以解决一般植草砖难透气、难扎根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坡岸平整,植草面整齐、牢固。

(4)网袋式覆土护岸种植。在预制或现浇的混凝土护坡板上拉网覆土种植,此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河岸,由于底板制作和填土的方法多,因此这种种植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较陡的岸坡。在国外,一些河岸常常采用种植袋,即先采用高强度、耐腐蚀性的高分子材料网在斜坡上固定,然后播种,待种子萌芽后植被可覆盖整个斜坡,效果极佳。

(5)自然式覆土护岸种植。在硬体(石砌或混凝土)坡上自然堆土种植的一种方式,它仅适用于静水、浅水的河道,但种植的植被比网式覆土的丰富,亦可结合水生植物进行种植。

(6)嵌式护岸种植。一般用在较陡的堆石坡岸上,将植物种植在容器(麻袋、草包等)中,然后把种植袋嵌入石岸中。嵌植的位置一般在水区附近,植物的品种也因位置而选定。

3.2.2直岸种植方案

直岸种植设计主要是岸堤的绿化设计,其绿化形式主要是滨江及护岸垂直绿化。近几年,随着河道整治工程的逐渐展开,在河岸的改建工程中亲水河岸的处理手法、模拟自然的思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1)风景岸堤种植。岸堤种植乃常用的绿带种植形式,由于驳岸多作垂直硬体(石砌或混凝土)处理,故种植范围大体分布在堤上,种植带宽度根据河宽、河深等指标设置。对大部分河道而言,应因地制宜,河岸两侧以栽植多排乔木为主,同时种植固土植被,在岸缘种植藤、蔓等植物为宜。

(2)多层直岸式种植。根据水位布置多层驳坎,植物的种植从水生到湿生再到旱生的变化极其显著,适用于水位变化较频繁的河道。

(3)台阶式岸堤种植。这种方法主要借鉴于斜坡岸的种植手法,使用于水位较稳定或较干旱的水床上,有层次的种植面可布置各种适宜植被,同时可在斜坡上做景观叠石、小面积沙滩等景观, 使河道同时具有生态性和亲水性。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需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绿化、渴望生态、渴望大自然,这不仅要求消除水黑臭的现象,而且要求消除河道的脏乱差问题,使河道最大限度的具有自然生态性和亲水性,使人们在闲暇时光能尽可能零距离接近大自然、亲近水。因此恢复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并保护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在河道的综合治理中实现河道生态化。

参考文献:

[1]胡海泓.生态型护岸及其应用前景[J].广西水利水电.1999(04)

[2]王文野,王德成.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探讨[J].吉林水利.2002(11)

[3]陈小华,李小平.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及其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 2007(03)

[4]罗楠.生态护坡在河道治污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