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种类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服务种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氟哇诺酮;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2-02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因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反应轻、给药方便、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好等特点,尤其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抗菌效果较为理想,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得到临床广泛应用[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临床药物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问题也日益凸显,个别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应用氟哇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以探讨临床如何提高此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68例应用氟哇诺酮类药品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原发病:呼吸道感染33例、泌尿生殖系感染16例、骨科及皮肤软组织感染11例、消化系感染8例。
1.2 方法 数据均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按患者年龄、性别及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类型、涉及器官和系统、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本组68例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9.5岁。应用氟哇诺酮类药致ADR患者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 氟哇诺酮类药致ADR涉及的药物及给药途径的分布 见表2。
2.3 氟哇诺酮类药致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的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附件损害29例(占42.6%),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水肿、皮肤红斑;消化系统18例(占26.5%),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7例(占10.3%),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失眠、昏迷、烦躁、局部麻木、视觉异常;循环系统5例(占7.4%),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心慌气短、血压低;泌尿系统3例(占4.4%),主要表现为急性尿潴留;其他6例(占8.8%),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静脉炎、视物模糊。
3 讨 论
从表1可看出氟哇诺酮类药致ADR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以31-60岁发生率较高,共占61.7%;可能因为该年龄段患者多,用药机会也随之增大。由表2可知静脉给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占70.6%;因静脉给药是目前医院给药的主要途径,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体循环,故临床应规范用药,在保证注射剂质量的同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静脉药物的配置和操作;静脉给药时避免空腹,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以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配置时间过长、配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引起的ADR[2]。另外,氟哇诺酮类致ADR可涉及全身多系统和器官的损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皮肤及附件为多见;患者用药期间应询问是否有过敏史,若ADR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氟哇诺酮类药物因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而广泛用于各个系统的感染性疾病;临床用药在考虑治疗范围时应充分认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在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及禁忌症同时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密切观察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国外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传统业务方面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一些新领域的业务发展迅猛,其中法律服务业务占有很大比重,如普华水道国际会计公司在西班牙成立了律师事务所,并与当地两家领先的律师事务所合并,正在筹划建设全球法律服务网络,计划5年内建立拥有10亿美元、3000名律师的全球第五大律师事务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只有20年历史,截止1998年全国共604家会计师事务所,很多事务所规模小,其他专业人才缺乏,普遍没有系统开展法律服务业务,我国不久将加入世贸组织,正在起动中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我国必将成为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法律服务业务是很有前景的。
一、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的性质及特点
1、专业性和综合性。受国家对跨行业经营的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法律服务业务,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自身专业范围内。综合性与专业性并不矛盾,专业性指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针对自身专业方面的问题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但具体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又要求注册会计师综合运用相关法律及方法。
专业性表现为:一是结合传统业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合法性进行评价。二是开展自己专业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或培训。三是结合专业理论和实践,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为企业设计合法的内部管理制度。综合性表现为:一是注册会计师必须综合应用相关的法律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方案。二是按整改方案并结合客户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整改。
2、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注册会计师资格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具备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这就是因为注册会计师业务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法律业务也如此。客户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业务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性表现为: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注册会计师传统业务的技术。二是要求其精通相关法律,并能熟练运用。可操作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法律服务,其工作人员容易操作。二是客户采纳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后,能很自如地进行整改和执行。
3、咨询性和服务性。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业务很多是咨询服务业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开展专门的法律咨询和服务业务。(2)客户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时,常常向会计师事务所咨询。(3)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经办业务时,常常出于为客户服务的目的而指出其违法行为。(4)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还能发展到为公共事业服务。如日本注册会计师担任各省、厅的审计委员会、地方公共团体的审计委员会等。我国政府应借鉴日本的经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立的社会组织,为国家的立法提出建议,在执法和司法中提供法律服务;政府可大胆利用注册会计师参与某些政府审计,如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及其他专项审计,或接受法律方面的咨询。
4、强制性和自愿性。强制性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如审计、评估等业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并在报告中对其合法性发表意见。自愿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是社会专业组织,出于职业道德以及为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等原因,自愿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客户服务。二是客户在某些专项法律咨询业务中具有委托的自愿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接受委托的自愿性。
5、效益性和社会性。效益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专项法律服务委托时,要衡量其风险、业务量和效益。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一般业务时,额外进行的法律服务,要考虑时间性和效益性。社会性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为树立良好形象,常参与社会的一些法律援助活动,这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二、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范围的界定和发展方向的定位
从广义上看,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分为综合法律服务和专项法律服务。从狭义上看,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就是专项法律服务。要界定清楚其法律服务业务的范围和发展方向定位,应处理好法律服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并要认清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1、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是其咨询服务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是随着其咨询服务业务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五大国际会计公司看,其法律服务业务迅速增长是由其咨询服务业务带动的。如德勤会计公司1998财政年度业务收入90亿美元,其中,咨询收入达32.4亿美元。随着咨询业的发展,德勤也开始大举进军律师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业务包括:管理咨询服务、税务咨询服务、人力资源咨询服务、法律业务咨询服务等。会计师事务所要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必须发展全面的咨询服务业务,这样才能培养出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知识的人才,并能获得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的实践信息。另一方面,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也促使其咨询服务业务的发展。
2、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应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定位。几乎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但具体开展何种类型的法律服务业务应分析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结构、资产规模等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小所只能开展一些日常小型法律服务业务或结合其他业务开展综合性的法律服务;大所聚集了各种类型人才,既可以开展小所进行的业务,也能开展诸如经济案件证据鉴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法律咨询服务,上市公司经营战略、改造战略等法律咨询服务,接受政府委托的一些大型法律服务活动等。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有时小所也有知识全面的人才或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参与。
3、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应分阶段进行。从全国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法律服务业务仅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应以高起点发展,并规划好各阶段的发展蓝图,实现高起点、分阶段发展。从各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执业水平不高,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如资产、客户、内部管理、经验积累、市场前景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后,定位自己近期、中期、远期的法律服务范围和方向。
4、正确处理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从以上论述看到,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最终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市场状况和前景。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其他业务时,应关注委托方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并为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积累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若对一个单位既提供法律服务,又开展其他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相互参照各种业务的信息,并相互映证。
5、正确认识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业务的关系。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看,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别的。在多数国家都有行业竞争禁止的规定。国际律师协会已号召各国立法机构阻止会计公司向其所审计的公司提供其他服务;二者传统主业也是不同的。尽管很多国际会计公司已经与律师合作开展业务,但各自的业务还是径渭分明的。一些国际会计公司也通过其法律服务公司直接提供一些律师事务所执业范围内的法律业务,这些法律服务公司已具备了律师事务所的很多特征,或者就是独资或合资的律师事务所,其提供的这些法律服务已不是完全意义的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
当前二者法律服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律师事务所开展的一些主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还不予获准经办,如律师事务所能直接参与法律诉讼程序,经办刑事、行政、民事等各领域的业务;而注册会计师只能提供其业务范围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尽管当前二者法律服务在很多方面还不能统一,但笔者认为:二者的法律服务是相互联系的,从长远看,二者在法律服务的很多领域将出现统一的趋势与更多的合作。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会计师为律师事务所提供经济案件证据鉴定;律师派出精通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律师担任会计师事务所常年法律顾问;相互获取对方占有的客户资料;相互聘请对方工作人员参与自己的工作;签订协议,进行某些业务领域的长期合作;合资创办法律服务公司或律师事务所。笔者认为,二者均是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尽管二者所坚持的执业原则不尽相同,但只要两个行业的自律性管理、执业水平和国家法制高度发达时,可以选择执业水平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相互出资持股,但相互出资组建的事务所必须有一方绝对控股,并按控股方业务性质进行注册,只能按所注册业务性质和范围开展业务和纳入一个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律师协会)管理,否则将出现两个行业之间的混乱。从长期发展来看二者甚至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和利润分成。
三、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的对策
1、转换机制,改变观念。全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后,这对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要求有更大的发展,要不断开拓市场。从国际形势和我国实际情况看,法律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潜力巨大的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应以此为契机,勇于转换自身机制,抢占这方面更大的市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审计,我们应放眼世界与未来,转变传统观念,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开拓业务。
篇3
看似低价烧钱的表面,是法大大以电子签名为入口进行抢占的事实。法大大创始人黄翔认为,电子签名只是一个搭建法律服务消费场景的入口,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资本进行快速扩张来占领这些。
国内在线法律服务是一块非常诱人的蛋糕,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规模是800亿元,预计2014年国内法律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400亿元。而在线法律服务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白,中国5000万家中小企业中99%都没有自己的法律顾问。让人惊讶的是,还有300亿的个人非诉法律服务市场没有进入主流法律服务市场的领域。
面对着一片蓝海,法大大的入口逻辑是否行得通尚需要时间来检验,用黄翔的话就是:“一切才刚刚上路。”
签名的痛点
利用互联网的概念来改造法律行业,法大大并不是黄翔的第一次尝试,2010年,他参与到B2C平台的创业中,把法律服务做成产品搬上了互联网,服务内容包括法律咨询、合同审议、律师聘请等,但市场反应平平。
黄翔的第一次尝试只是将法律服务直接搬到了互联网的平台上,在商业逻辑上还是和传统法律没有任何区别,互联网只是起到了一个快速推广传播的作用。
“同样一件事,直接找律师可能花5万元,网上找的也许只给5000元,但这两种服务是否等同没法衡量。不像一些快消产品,线下线上都有个基本的价格体系。”黄翔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专访时说。
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入口逻辑给予了黄翔新的想象空间,可以将电子签名作为一个入口来抢占。一直以来,合同签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跨地域、耗时久、流程复杂:为了签一份合同,原件得绕中国来回寄几圈;如山的合同堆里找份原件堪比大海捞针;合作条款传真、邮件都确认了,最终面临法律纠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黄翔当时看到美国有家创新公司,能帮助用户在网上迅速获取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这既解决了地域局限,也简化了签署流程。这家美国公司就是DocuSign,在近期刚刚宣布获得了2.33亿美元的F轮融资,估值据悉达30亿美元。
但直接照搬美国的模式并不现实,毕竟国内并没有直接的付费习惯和法律消费的基础,必须要对电子签名的商业逻辑进行改造。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筹备后,2015年初,法大大正式上线提供电子签名服务。所谓的电子签名服务,就是指用户登录其网站后,经实名认证可获得一个与身份相绑定的数字签名证书。
与传统售卖数字签名证书的“一锤子买卖”模式所不同,法大大是将签名证书视为一个入口来看待,采用互联网的低价模式来吸引流量――一次签名服务仅为5元,当积累的流量成规模后就可以在后续的法律配套服务中收费。
“之前的数字签名证书只有一个签名,其他配套的法律服务都没有。”黄翔说,法律服务因为具有复杂性与个性化的特点,作为一个低频的消费服务,不论是在线找律师、交易撮合、标准法律文书提供等,都无法在线上平台满足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因此电子签名只是一个搭建法律服务消费场景的入口,法大大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扩张来占领这些,为今后完善商业模式奠定基础。
为争夺这些入口流量,法大大与众多创业型公司一样利用投融资进行业务扩张,毕竟已经有竞争对手开始涉足在线法律服务领域,知果果、绿狗网、快法务、中顾法律网等公司均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对手,利用资本进行扩张势在必行。据了解,法大大今年2月获得了来自上海复励投资管理公司及瀛和律师机构400万元天使投资,目前已经在筹划下一轮融资,这将是一轮千万级别的融资。
搭建收费体系
在黄翔看来,法大大平台有点像支付宝,只不过支付宝提供的是第三方现金流管理服务,而法大大提供的是第三方合规文件的流动与存储平台。5元一次的签名收费是无法帮助法大大实现盈利的,线下双方履行合同过程中,平台提供律师咨询等服务才是未来实现盈利的核心。黄翔说,下一步他们将致力于发展O2O平台,把线下咨询服务逐渐叠加起来。
也就是说,法大大所要提供的服务还是法律专业服务,这样就需要法大大来搭建专业的法律咨询团队,不但黄翔和几个核心创始人皆为专业律师出身,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法大大目前已经可以在线下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拥有500多人的签约律师团队。
法大大通过所涉及法律服务的所在地、特点等对律师进行推送,律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是否接单,“当然这些才刚刚起步,这些签约律师并不是专属于法大大,他们还会有自己事务所的业务要处理。”黄翔表示,法大大目前只是通过互联网的精准推送、数据分析等优势将律师的闲置劳动力动员起来,这些都是为日后完善商业模式而打基础的。
篇4
一、____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简介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普及,____市司法局同全市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管理对象、业务联系部门及其他部门信息交流频繁,日常办公、视频会议、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需求强烈,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网络和数字平台,才能更好地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城市智慧____”的战略要求。
2010年起,____市司法局依据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建设一个安全、先进、灵活,高带宽、高可靠性的多业务应用的综合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之间安全高速的数据共享、智能分析、应急预警、远程协助、办公协同等功能,尽可能地简化办公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充分发挥职能,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____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建设由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日常办公应用三部分组成。
应急指挥调解系统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内部语音通讯系统;
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公证信息管理系统、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援助信息系统、安置帮教信息系统;
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包括:OA自动化办公系统、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门户网站系统。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____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已初步完成了日常办公应用、应急指挥和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推广应用。平台逐步覆盖市司法局、8个县(区)司法局、153个司法所、145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全市各级法律服务机构,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形成一个便捷、高效的数字应用平台,基本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高速共享、传输和应用。
二、主要做法
在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框架下,____市司法局综合考虑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实际需求,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了统一的传输交换标准体系,并根据全市司法行政部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业务职能和特点,科学规划、优化调整,合理改建、扩建,实现了硬、软件资源的集中、整合、共享,建立起统一的共享网络,组织研发各类应用软件平台,坚持边建边用,协调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
(一)组网建设。
____市司法行政系统依托政法三级、四级网实现市、县(区)司法局、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互联互通。在市司法局建立中心机房,市司法局及8个县(区)司法局建立视频会议室。目前已完成市、县(区)司法局的数据、语音和视频等综合业务高速、可靠、安全地传输,网络覆盖面继续向乡镇司法所、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等深入。
(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为提高沟通效率、办事效率,减少内部办公会议、业务培训所产生的会务、食宿、差旅费用,节省人力、物力,实现多部门集中协调指挥调度、视频会议、远程业务培训、考试、双向会议、案件会商、工作管理、远程技术支持、应急呼叫、案件实时监控等功能。____市司法局依托政法专网建设政法视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目前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建成政法视频应急指挥室1个,视频会议室4个,市、县(区)司法局均开通VOIP内部语音通讯电话。
(三)业务系统建设。
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已全面启用司法部的“法律援助信息系统”和“安置帮教信息系统”。____市司法局自主研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动态评估管理系统”、“____市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____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____市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市推广使用。“____市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研发中。目前,____市司法行政各业务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业务数据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类信息数据自动分类、智能分析、自动统计、预警跟踪,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直观的效果反映全市司法行政业务工作整体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____市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
2010年,____市司法局立足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矛盾凸显、各种利益格局大调整的时代背景,结合政法专网和数字化建设,立足于《人民调解法》的贯彻实施,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了社会矛盾纠纷的定义、计量原则和标准,制定了社会矛盾纠纷分类、分级的原则、标准和方法,规范了社会矛盾纠纷受理、评估、化解流程,形成“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并开发“____市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利用网络系统,采用直观的电子图示形式,准确记载各种类型矛盾纠纷及其在空间区域、历史时段上的分布,科学分类、综合分析评判,刻画各种矛盾纠纷的演变轨迹,把握社会矛盾纠纷性质及发展变化规律,有效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可预警、可控制,为党委政府掌控社会矛盾纠纷动态情况提供决策参考。
系统终端延伸 到乡镇(街道)司法所、专业性、行业性纠纷调委会及有条件的村、企业调委会。将所有社会矛盾纠纷纳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中。通过合理的分级分类管控,初步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管控工作向类别化、差异化转变,向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源头预防”转变,向各种调解机制“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多元化解转变。通过及时客观的收集社会矛盾纠纷并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在解决矛盾纠纷统计真实性、实时性方面实现了突破,填补了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基础统计评估标准和分析方法的空白。
目前,该系统在全市所有乡镇运行率达到100%;评估机制被入选为四川省2012年第一批软科学项目;司法部派出调研组来____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国家级刊物《人民调解》对评估机制的运行模式、试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详实的介绍。河南郑州市、新乡市、山东威海市、浙江杭州市、江苏南京市等及川内部分地区司法行政机关都专程来雅学习考察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转变,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和工作深度,增强了人民调解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后劲,客观上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态势。
2.____市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
此处指的特殊人群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两类人员。针对此类特殊人群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加以研究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和预防特殊人群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____市司法局探索建立了“特殊人群社会危险性评估暨重新社会化机制”,研发“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影响特殊人群的众多社会危险性因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别归纳抽取出对其重新犯罪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根据量化结果确定其重新犯罪可能性大小,对其社会危险性强弱作出趋势性判断,预测其社会危险性及社会危险性的突出方面,以此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分类处置,从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和干预,促使其及时调整心理、矫正行为,回归到对正常社会秩序规则的遵守状态。
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全面掌握特殊人群底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库、特殊人群电子台账、特殊人群统计数据库等,既全面掌握辖区内特殊人群总体情况、详细信息,又能通过系统智能判断管理对象的社会危险性。对特殊人群实施社会危险性评估后,分别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提出分类处置意见和帮教或矫治重点方向,每季度对帮教或矫治的效果进行跟踪掌握,实行动态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通过该系统,做到分类管控、跟踪研判、实时反馈、有效监管,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特殊人群重新违法犯罪。
目前,该系统在市、县、乡三级司法行政机关全面使用。纳入系统管理的特殊人群共2039名,其中:社区矫正人员1071名,三年内刑满释放及解除劳动教养人员968名。
3.____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为提高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管,提升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规范化管理水平,____市司法局组织研发了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法律服务人员及法律服务机构基本信息、证照审批、投诉惩戒、案件登记、跟踪监控、咨询服务、报表统计、信息交流、数据共享等功能。通过掌握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从事法律服务事务的基本情况、业务进度、投诉案件查处情况等,及时进行业务指导,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法律服务行业良好有序发展。同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内案件类型及数量的变化,通过系统智能汇总分析,科学研判,有利于提前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预判其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决策参考,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法律服务。
系统主要由管理和应用平台组成,管理平台由市、县(区)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通过系统对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日常事务、业务报表、统计分析等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利用;应用平台由全市各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人员负责录入机构及人员信息、工作动态、日常事务及各类业务报表等数据。基本实现了全市法律服务行业数据信息共享,确保了数据完整统一。对全市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____市公证管理信息系统。
为落实司法部加强公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适应公证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需要,____市司法局组织开发了公证信息管理系统,以推进公证业务流程、诚信执业管理和机构内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公证法律事务逐年增加,公证机关在依法行使国家公证职权,开展公证证明活动过程中,从公证申请、受理、立案、出证的过程中,涉及大量档案、文书处理,各类档案、文书的制作、管理、检索要投入大量人力。为方便当事人,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证档案文书在录入、修改、审核、打印、出证、归档、分类、统计、检索等的自动化,____市司法局结合全市公证管理工作实际,开发了“____市公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通过终端IE浏览器进行智能管理。
公证管理的数字化是促进公证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市各公证处推广应用,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公证行业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公证效率、降低执业风险,推进公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市、县(区)司法局对各公证处的办证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办证类型及数量,实时监督办证质量。并通过各地办证情况,发现公证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合理调整工作部署,有效推进公证事业发展。
(四)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建设。
随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普及,电子化、数据化的办公方式已进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____市司法局建立起一套高效、畅通的信息互联体系,方便司法行政全体干警、司法助理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及各级党政领导,能随时关注、收集、上报、处理、发送业务数据、文件材料以及各类信息舆情等。
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建设:基于PC终端的综合办公应用系统(OA系统);开通固定网络和 移动网络的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基于政法专网的全省内部语音通信系统;系统内部的移动短号V网服务等。有效实现了单位通讯、会议服务、信息应用、信息服务、文件传阅、公文处理、工作督办、计划安排、信息、移动邮件等多种通信功能的有效集成,进一步提高了内、外沟通交流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管理、降低成本。
2011年,____市司法局互联网门户网站(yaan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充分融入“数字城市,智慧____”建设中。____市司法局门户网站开辟了反映司法行政工作情况的常规版块,以及三个专题栏目,一是“服务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专栏,及时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服务于____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举措、成效向社会,让公众知晓;二是“‘警民亲’服务群众‘八件实事’活动”专栏,及时展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情况及先进典型,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三是“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专栏,将此项由____首创并已由司法部向全国介绍推广的工作机制运行取得的成效向公众呈现,积极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切实提升社会形象和影响力。经过一年运行,访问量已达7万余人次。
三、成效与启示
建设“数字城市”,构建“智慧____”是一项系统工程,____市司法局结合自身职能,充分调研,与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合理规划,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展应用平台建设,将数字化延伸到日常办公、业务工作、法律服务、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切实提升了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由于全市的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以及法律服务组织均未与司法局实现线路互联和资源共享。市司法局的文件需要各县(区)司法局打印成纸质文件派送或邮寄到153个司法所、1451个人民调解组织以及近百家法律服务机构,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浪费资源。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每年要组织全市司法行政系统288名干警、343名司法助理员、17269名人民调解员,230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人员,召开各类业务培训、讲座、会议等近30期,会务组织工作、材料印刷、租用会场、安排住宿和餐饮、以及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等费用,每年合计超过150万。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整合,极大的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政务信息公开范围,有效地节省了行政资源。
2.有利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全市153个司法所和1451个人民调解组织是直接面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是与广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基层组织,他们掌握着最基层的舆情和动态,如遇突发事件、群众性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等,必将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为党委、政府及时、准确了解情况,科学、有效地决策处置提供保障。因此,司法行政系统数字化平台建设,在当前社会矛盾显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篇5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良好的秩序,有着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是必然社会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职能优势已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活动的主体力量,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职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对此谈几点粗浅见解:
一、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保证国家稳定繁荣。一个运行良好并能长久稳定的国家都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民众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就会在稳定的国家环境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如何理解和把握本部门在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三大职能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而且参与社会管理面广。如普法依法治理,这是基础和前提,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推进多层次、各领域依法治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具有直接服务社会作用,能发挥法律服务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专业优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更具有独特作用,社区矫正通过行刑社会化,对服刑人员有效监管,促使社区矫正对象掌握生活技能,达到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安置帮教通过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达到预防重新犯罪的目的,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更加稳定繁荣。
2、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近年由于收入差距、腐败、利益而引发社会问题,矛盾逐渐凸显,这对于逐步走向繁荣的国家不相适应,因为不为群众着想,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矛盾就会依然存在,什么样的管理也没有用。只有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强化社会管理,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解决政府职能在社会管理方面“错位”问题,在医疗、就业、养老、教育、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并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司法行政具有法制宣传、政策导向功能,调解社会矛盾化解功能,社区矫正刑释解教帮教功能,公证律师、法律援助服务功能等都能通过服务,宣传、引导、法律解释等方式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3、推进法治化管理进程。加快社会管理法治化进程,就必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化解社会矛盾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能力。司法行政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负责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这一职能决定了司法行政在推动民主与法治,推动依法治国方略贯彻落实的重要功能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司法行政在推动依法行政、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司法行政通过发挥职能作用,提高行政部门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并通过执法检查,完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责任,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在依法治国的大方略下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促使其行政机关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推进法治化管理进程。
二、司法行政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1、承担着法制引导职责。司法行政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法制宣传、依法治理等行政事务实行国家管理,在以权利义务统一、权力责任一致观念的培育上具有引导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提升公民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培育法治文化、养成公民法律思维习惯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示范性,引导公民积极、有序参与政治法律实践等重要作用。司法行政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依法治理工作,加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处于法制引导和法治实践规范作用。
2、担负着社会矛盾化解职责。司法行政在国家赋予的人民调解指导监督职能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己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国家社会管理中成为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针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虽然给预防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造成了一定压力,但司法行政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担负着社会矛盾化解职责,利用人民调解组织点多面广、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独特优势,构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发展专、兼职人民调解队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在社会管理中及时化解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破解面临的难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履行着法律保障职责。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有更多的期待,司法行政具有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等重要职能,担负着为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职责,特别是在现在改革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突现,司法行政通过自身法律服务多样性和全方位法律服务工作,构建法律服务衔接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和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三、如何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巩固不可替代的地位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司法行政如何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应是司法行政机关在创新社 会管理中思考和探索的话题,因此司法行政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谋划,勇于实践,以担负社会管理责任为目标,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平台,创新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找到破解的办法和根治的良方,以此深化司法行政工作。在创新新的新机制上,笔者认为:
1、在立法中找准自身核心地位。司法行政机关是政府对司法工作进行行政管理的专门机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担负着重要责任。目前在国家对社会管理创新尚未立法,部分地方立法己纳入议事日程,司法行政应加强对社会管理的专题调研,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新方法,勇于担负司法行政机关代表政府对行政部门社会管理事项进行管理的职权,在地方法规中争取承担起社会管理组织领导和主导作用。
2、在社会管理中找准自身价值。服务社会是司法行政机关应尽职责,应就参与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调研,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如普法工作,利用婚礼宴上趣味盎然之歌,丧礼事上粗犷苍凉之歌、农家薅草声情并茂之歌、民间小调抒情优美之歌等村居民易接受的本土文化传播途径,把法律编排成薅草锣鼓歌、花鼓子歌、丧鼓歌等,使法律知识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达到宣传面大、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作用和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及不同群体的需求效果;再如社区矫正是执行刑法,司法行政依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把心理康复矫治作为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在思想上多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就业上多帮扶,重心矫,用心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并通过公益劳动、心理咨询、个案矫正、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等多种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教育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防止重新违法犯罪,凸现社会管理价值。
篇6
一、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要继续把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来抓。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局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成员的领导水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流的班子,带出一流的队伍。全面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机关科室、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机构的岗位考核机制,明确各自工作责任,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二是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发挥纪检监察的作用,抓好工作责任的分解和落实。开展经常性廉政讲课、谈话、报告等廉政教育活动,不断推进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要破除论资排辈的干部选拔制度,通过激发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干部的积极性,并按照德能勤绩的要求全面考核干部,合理安排他们的职位和岗位,辅之以必要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罚来实现新形势下的机关勤政、廉政、高效目标。四是增强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坚持重心向基层下移,政策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倾斜,强化基层工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基层建设联系点制度,切实加强工作指导。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腔热忱为他们服务。五是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长效机制。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保证法律服务质量。
二、要创新方式,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是要结合我区实际,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根本要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出新观念,闯出新路子,不断丰富和发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适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当前,我们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来研究、来谋化、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一是要认真把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抓住其本质,发挥其优势。普法内容要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进一步提高覆盖率、增强接受度、扩大影响力,最直接、最快捷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特别是要培养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真正使普法依法治理成为一项体现以人为本的惠民工程。二是要紧贴区委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放在区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围绕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不断丰富法制宣传内容,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要从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角度,去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层次。三是要抓住重点内容、重点对象,进行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公务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和社区居民。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对象来确定学习内容、目标要求、方式方法,加强分类指导,使法制宣传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四是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目前开展的法律进机关、乡村、学校、企业、社区、单位活动,就是一种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在坚持抓好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力求取得实效。要在充分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手段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三、要建立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一是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调解责任制度、调解督办制度和涉及人数较多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制度,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落实对调解人员、调解范围和原则、调解工作程序、工作纪律以及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等事项的公开明示制度,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监督。遵循依法调解、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本原则开展调解工作。坚持人民调解便民、亲民、利民的特色和优势。二是要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及时掌握了解辖区内矛盾纠纷的种类、数量、特点等信息、掌握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定期汇总分析人民调解组织反映的矛盾纠纷的情况和信息,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三是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开展规范化、标准化调委会创建活动,在稳定完善现有的人民调解网络的基础上,抓好基层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四是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实施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调解员的积极性,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要增强服务意识,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新发展
篇7
近年来,随着律师和法律顾问业务的不断发展,合同法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明显的增加和拓展。笔者本着“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认为合同法律服务不能停留在合法性审查的层面,而应当精益求精,通过专业法律人士深入细致的工作,周全考虑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为客户弥补漏洞,甚至直接省钱、赚钱,创造价值。这种理念表现为“新二十字方针”,即:了解背景、重视沟通、商务有利、便于履行、立体服务。
一、了解背景
在提供合同法律服务之前,应当通过网络、书籍资料或请教专业人士了解相关行业的背景,例如对于联建、专利技术转让、环境评估委托等专业性较强的合同,应对相关行业的业务知识有所了解,主要是弄清“是什么”、“一般怎么操作”、“常见的问题和风险有哪些”三个方面的背景知识。特别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常见的买卖合同,不同的行业也可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买卖医疗器械和买卖铝材,买卖纺织产品和通信产品,在行业监管、售后服务等方面适用的法律就有所不同,客户所考虑的问题和角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提供有关特殊专业或行业的合同法律服务之前,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的背景是很必要的。
二、重视沟通
在起草审查合同过程中,必须与客户经办人员、领导和了解情况的其他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弄清客户意图。通常分三个阶段:
在审查合同之前,应与客户面谈或通电话详细了解客户进行相关交易或合作的意图,重点弄清三个问题:“签合同的背景是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最害怕什么风险”?了解客户意图——满足客户基本需求——帮客户理清思路
在审查过程中,如果发现看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打电话或通过面谈与客户沟通,问清客户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便于及时确定修改方向。
不要高估你的客户!认为不需要管,有时候要想辅导小孩一样辅导他们。不要擅自推测客户意图。——偷懒的借口。时间、身体、心情等原因想快一点。沟通越早越好,不会走冤枉路。
在审查工作完成并将审查好的合同文本交付客户之后,应当询问客户对修改部分的看法,并向客户解释律师修改的理由,确认修改意见与客户的真实意思相吻合。特别指出,鉴于律师在一份合同上工作的时间有限,对客户单位的情况了解也不如客户自身人员,进而可能导致对合同交易的相关商务、技术背景了解不够,法律服务与客户意图出现偏差难以完全避免。
例如,有位客户送来一份合同给律师审查,其中有一个条款约定:“方应向被方交纳保证金100万元”。按照商业惯例,方向被方交纳保证金作为完成最低业务量的保证是正常的,也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因此承办律师没有直接修改这个条款。但为了稳妥起见,在向客户提交审查报告时,承办律师口头提醒客户总经理:“按照这个条款,如果你们公司完不成最低业务量,不管差额大小,这100万对方都可以不退还”,客户总经理大为惊讶,说:“我们当初跟对方不是这么谈的!是经办人起草的时候弄错了!”
在实践中,有些客户经办人员过分相信、依赖律师或急于签约,对律师提供的合同文本实行拿来主义,不加审核,匆忙签约,容易造成失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律师有免责声明,也将很难向客户解释清楚。因此,与客户充分沟通十分重要,各位同仁必须慎之又慎。建议法律顾问在向提供有关合同的法律意见的同时,书面或口头提醒客户对有关文本加以审核,或主动就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客户进行讨论,确保法律顾问工作贯彻客户意图。主动观念。与非专业人士沟通的耐心、细致和技巧,因人而异,不要直接反驳。
三、商务有利
过去我们往往对合同的合法性关注较多,但随着“契约自由”原则的深入确立,法律和行政法规有关合同无效的规定日渐放宽(例如超范围经营原则上不认定无效),目前明显因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的合同已经大大减少。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笔者认为,律师应当将服务范围延伸至合同的商务可行性方面。很多合同在法律上并无问题,但是明显不符合逻辑,或对我们的客户不公平,作为律师也有责任予以关注并提请客户注意。举四例如下:
某公司购买电梯,合同约定由该公司作为购买方保证电梯井道符合电梯规格;这一约定并不违法,但该公司并非电梯生产厂家,而且处于买方的有利地位,没有必要接受这一不利条款,因此笔者将这一条款改为由卖方测量井道并保证电梯与井道相符合,从而为客户降低了成本,避免了风险。
某厂将自己买断的石场委托他人开采,其目的是分享石料,但合同中只字未提分享石料的比例,只说怎么开采,明显不合商业常理,因此笔者及时电话询问客户,弄清了客户要分享石料的意图,对合同进行了相应的补充。
在技术许可合同中,许可方提出被许可方对该技术所作的后续开发的知识产权仍属许可方所有,笔者作为被许可方的法律顾问,坚持后续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应当属于被许可方所有,如约定归许可方所有,则应相应降低许可价格。
重庆某公司委托广东某公司为其在广东省的产品销售总,约定由委托方重庆公司负责运输及运输费用,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到货地为“方指定的地点”。法律顾问提醒客户,如果该指定地点不通铁路,因此产生的水路、公路或空中运输费用和运输风险由谁承担约定不明。该重庆公司随即与对方协商明确相关事宜,避免了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并为重庆公司节省了大批运输费用和避免了运输在途风险。
四、便于履行
考虑到客户有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客户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可能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和阻碍,笔者在合同审查中除了关注合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之外,还应当尽量约定方便客户一方履行合同的条款。
对我方义务和对对方义务的要求不一样。
例如,在某公司聘请外籍专家的合同中,约定计算工资的币种为欧元,但我们明确以人民币发放,并按照该公司发放工资前十五日当日(而不是发放当日)的外汇牌价折算。这样既避开了外汇方面的障碍,又给客户人事部门留下了计发工资的时间,体现了法律顾问工作的细致作风。
又如,对于某聘请软件技术支持公司的协议的续约条款,原合同规定为“如合同期满前一个月客户不提出终止合同,视为客户同意续约。”我们将其改为“视为客户不同意续约”,以免客户经办人员在公司决定不再续约的情况下,因疏忽而忘记提出终止合同。
五、立体服务
当前的合同法律服务已经远远超出合同起草、审查的范畴,出现了多种形式,常见的有:
1、签约前服务,例如资信审查、尽职调查和提供关于相关交易的法律可行性咨询。
2、签约中服务,例如指导客户如何签字盖章、如何添加附件以及如何履行涉外合同的公证认证手续等。
3、签约后服务,例如提醒客户及时合理履约、妥善保留履约过程中的相关证据,如发票、送货单、发货单、双方往来函件等的原件或传真件等等。
4、签约谈判服务,例如作为客户法律顾问参与合同的洽谈;或在不直接出面的情况下参与谈判方针的制定。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客户不愿律师参加谈判或双方没有组织面对面的谈判,而是以书面修改稿的方式改过来、改过去,法律顾问需要针对对方多次反馈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书面谈判”。这种方式应当注意每次修改都应留下修改的痕迹,一方面体现商业诚信和礼仪,以便对方审核,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谈判效率。
5、合同纠纷的谈判解决。由于文字(特别是汉语)的灵活性和多义性,法官对合同条款的解释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使得在很多情况下,通过诉讼或仲裁方式解决合同纠纷对合同各方都存在风险,许多合同纠纷需要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根据笔者的经验,合同当事人往往容易被各自的情绪和利益所左右,各执一端,无法使谈判走上正轨。律师熟悉法律、处理纠纷的经验相对丰富,同时有着“旁观者清”的冷静,往往能够帮助双方调整情绪,引导谈判协商步入正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合作双方的“内耗”。
6、帮助客户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核心是根据合同的金额及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签约负责人,以及确定全公司统一的合同审查流程。这样能够帮助管理层更好地控制公司的交易行为,避免一线经办人员为了达成交易而随意拟定合同条款,给公司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例如,一位销售员为了达成交易,擅自同意在销售合同中写入“延迟交货每天支付相当于合同总价款百分之五的违约金”,结果此单业务因故延迟交货一周,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一般而言,公司的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建立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正如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中国企业100强法律风险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由于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对整个集团的财务绩效负责,在未来的数年里管理职权的集中化将成为中国公司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合同管理的集中化是促进这一不可避免的趋势的一种方式。”
良好的合同管理不但能够防范风险,通常反过来会带来正面收益。例如,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预计中国一个电信经营者仅仅通过改进其采购合同管理方式,5年内在节省成本并获得额外收入方面可创造70亿人民币的价值。
7、针对客户高管和业务人员进行合同法常识和签约知识的培训。这样,可以逐步让企业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在交易进行的第一时间防范基本风险。此外,培训还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由于业务人员不懂合同法导致初次洽谈形成的基本条件对客户风险太大,然后被法律顾问改动过多,被对方认为出尔反尔,进而丧失交易机会;二是可以提高法律顾问的工作效率,避免因法律顾问审查时间过长而贻误商机。——修改一份基本完备的合同显然比修改一份漏洞百出的合同容易得多。
8、帮助客户制作常用合同的范本。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制作常用的合同范本,确定常见的法律风险种类并规定相应的合同条款加以管理,特别是明确企业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底线,例如,“赊销单笔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或“不授权独家”,或“必须保留任何后续开发的知识产权”。
制作合同范本应注意规避《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的限制性规定,可以留下与对方进行协商的空间。
篇8
一、公证行业面临的执业责任风险
公证行业作为重要的现代法律服务业,受政府的政策环境、市场的竞争环境和社会的法制环境的影响,在管理体制改革、执业领域拓展、服务产品创新中伴随的执业责任风险也发生着深刻的新变化。这给公证行业在改革创新中的稳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在这里着重从外部社会风险的传导效应和公证行业发展的内生效应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从外部社会风险的传导效应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执业责任风险。(1)金融领域风险的扩散效应。对金融风险,我们应该不会陌生。上世纪90 年代末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 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蔓延扩散所导致的系统性社会风险,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财政危机、政治危机。近年来,金额大、涉众广、危害大的网络金融诈骗,让人们对金融领域的风险心有余悸。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健康发展的血液,有关金融风险的管控受到各级政府和经济实体的高度关注。具体到公证行业,从全国大中城市中规模较大的公证处业务构成分析,金融领域的强制执行公证已成为业务拓展的重要选项,甚至已成为主导型服务项目。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关联性、扩散性。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在受理、审查金融领域强制执行公证中的任何闪失都可能使金融借贷中的潜在风险扩散到公证办证实务中,转化为公证执业责任风险。在公证实务中,金融领域的强制执行公证往往涉及的标的额大,意味着面临的执业风险也大。一个涉及资金上亿的金融借贷强制执行公证的索赔,对一家公证处来说是致命性的。(2)公民家庭财富增加放大了公证执业风险。国家和北京市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 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 元,2015年增加到21966 元,10 年间增加209% 而北京市城镇居民2005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653 元,2015 年可支配收入为52859 元, 10 年间增加299% 。公民个人和家庭财产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大中城市住房价格的成倍增长,房屋等大宗不动产买卖、继承、赠与、抵押等公证的标的额也成倍增长,因公证办证过失带来的赔偿数额也将水涨船高。(3)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备带来的公证执业风险。实践证明,公证行业高度依赖于或直接受制于社会交易诚信度的高低、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备程度。社会诚信度高、社会征信体系完备,公证执业风险相对较低;相反,社会诚信度不高、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备,公证执业风险相对较高。当前,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结构形态深刻变化,特别是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社会诚信度受到很大考验,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加之受各类信息壁垒的障碍,查证的难度加大,公证执业风险也随之增加。
从公证行业自身风险的内生效应分析,也主要有两个方面执业风险。(1)公证机构办证量的快速增加伴随着执业风险的增加。从全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随着国家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市场交易活动的日益活跃,广大人民群众对公证法律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公证办证量实现了更快速度的发展。例如北京市公证办证总量在过去的10 年增加了2 倍。公证办证量的快速增加,对公证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针对不规范、不诚信、甚至不廉洁执业问题的投诉、复查、诉讼也受到业内外的高度关注,由此带来的公证执业责任风险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驱动下,公证机构拓展公证法律服务领域、创新公证法律服务产品客观上也将伴随着一些新的执业责任风险,需要我们超前预测,给予足够的关注。(2)公证事项标的额价值成倍增加带来的索赔金额放量增加。前面已对公证办证涉及的标的额有所分析,在此不再赘述。仅列举一组数据进一步予以佐证。央视二套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就2006 年~2016 年中国经济生活调查显示:2006 年北京市平均房价是7375元/ 平方米,上海市平均房价是7039 元/ 平方米。根据2016 年的数据,10 年来北京房价总体上涨380%、年均上涨17.5% ;上海房价总体上涨384.6%、年均上涨17.6%。涉及房产方面的公证赔偿将会实现成倍增加,执业责任风险扩大也将不言而喻。
概言之,当前引发或导致我国公证执业责任风险的社会外部因素与行业自身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联动发力,总体上呈现出引发因素复杂、累积效应明显、管控难度加大、危害后果严重等突出特点。与律师、医师、会计师等其他专业性强的行业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讲,公证执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受一定时期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所限,也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针对公证执业责任风险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样态,需要我们研究建立赔偿责任更为清晰、赔偿形式更为多样、赔偿能力更为强劲的执业责任保障制度。
二、公证执业责任保障制度概述
(一)法国和德国的公证执业责任保障概况我国公证法律服务制度恢复以来,在制度建构上基本上参照的是大陆法系公证制度,而法国和德国公证制度堪称大陆法系公证制度的典型代表,研究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公证执业责任保障制度,对健全完善我国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 法国公证执业责任保障制度。法国公证责任赔偿保障体系由两个系统共同构成:(1)公证责任保险。法国公证责任保险属于强制性商业性保险。1955 年法令规定,该保险为强制性保险,是公证人执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不参加保险的公证人将予以除名。公证责任保险合同由法国公证人高等理事会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费率为公证人年业务总额的1.4%,由各省公证人理事会收据后分两期向保险公司交纳。商业保险赔偿的范围为因公证人的过失行为产生的赔偿责任,个案赔偿限额为5000 万法郎,绝对免赔额最高为5万法郎。(2)集体保障金。为了弥补商业保险的不足,根据1935 年法令,在公证行业建立集体保障金,属于行业互助基金性质,交纳标准由司法部确定,并为此设立了公证人集体保障金金库;1955 年补充法令确定,集体保障金由司法部负责监督,由公证人高等理事会负责任免金库人员,负责具体管理事宜;为解决各省分设的集体保障金金库出现的超支问题,1977 年法令又确定,设立全国统一的公证人集体保障金金库,对集体保障金实行集中管理、使用,将各地金库并入中央金库。
2. 德国的公证执业责任赔偿保障制度。德国相关公证法律规定,公证人个人每年都要投保个人责任保险50 万欧元,公证人无保险或者取消保险则不能被任命为公证人,该保险对公证人的一些过失违反公证职责的行为进行赔偿,对故意或明显违反公证义务的行为不予赔偿;为此,设定了特别保险信誉损害赔偿保险,法律规定由公证人协会投保25 万欧元/件;如该特别保险不能承担损害赔偿,则动用额外信誉损害保险基金,由德国联邦公证人协会1983 年设立,共1000 万欧元,该基金由地方公证人协会交纳,最后分摊到公证人会费中,只是在个人责任保险、信誉损害赔偿保险不能完全覆盖时的损害赔偿。分析法国和德国公证执业责任保险,主要特点是:
(1)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法定性。
两国都以法律法令对公证执业责任保险作出强行性规定,投保执业责任保险是公证人和公证人协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如德国《公证人法》第十九- A 条规定:公证人为避免承担因其职务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风险,在其整个任职期间,都必须参加职务责任赔偿保险。保险合同应符合保险监督机关批准的一般保险条件。每个保险项目的最低保险费为50 万欧元,保险人每年偿付的款额不得超过最低保险费的两倍。
(2)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双轨制。
在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制度设计上,投保主体分为公证人个人的执业责任保险,承保个人基本执业责任风险。如法国《公证法》第33 条规定:公证人为支付许可费也可以执行职务,但必须根据下条规定的标准缴纳身份保证金。身份保证金是公证人为支付因执行公证职务而依判决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所提供的特别担保。当该保证金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被使用时,公证人来补足其身份金之前,应停止执行公证职务。在六个月期限内未能补足其身份保证金时,视为该公证人提交辞呈,应选定继任者。同时,公证人协会投保集体执业责任保险,承担互、补充性执业责任保险,扩大公证执业责任风险承保覆盖面。如法国的公证人集体保障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购买集体补充责任保险,可将公证责任赔偿限额由个案5000 法郎提高到4 亿法郎以上;二是支付由于公证人的故意行为产生的公证责任赔偿费用。此外,集体保障金可用于购买债券、股票、进行低风险的投资等,以获取收益,充实保障金金库。
(二)我国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现状
1. 我国公证赔偿制度概况。
我国公证赔偿制度伴随着公证机构性质的演变而发生深刻调整。2000 年司法部《关于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和〈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的通知》(司法通〔2000〕099 号)是我国公证赔偿制度调整的重要分水岭。此通知附件《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第3 条规定: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改制的公证处应成为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事业法人。今后,不再审批设立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第13 条规定:建立完善公证赔偿制度。公证赔偿实行有限责任,以公证处的资产为限,赔偿范围为公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证职务中,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公证机构赔偿后,可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证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自本《方案》实施之日起,公证机构应从每年的业务收入中提取3% 的份额作为赔偿基金,用于理赔。具体赔偿办法由司法部另行制定。本《方案》实施以前所发生的因公证行为引起的公证赔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办理。 2006 年颁行的《公证法》确认了2000 年《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的一些重要改革成果。《公证法》第6 条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 第69 条规定: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由公证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证员追偿。上述法律条文和部颁规章构建起了我国公证执业责任保障的基本制度框架。
综上所述,我国公证赔偿制度特点可概括为:(1)在责任性质上,公证赔偿属于一般过错民事赔偿责任。随着公证处由行政性质的国家公证机构转变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公证赔偿也由国家赔偿转化为民事赔偿责任。(2)在责任范围上,公证赔偿实行以公证处资产为限的有限责任,赔偿范围为公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证职务中,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在资金来源上,公证赔偿体现公证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定位,赔偿费用纳入公证处年度业务收入按比例计提,实行专款专用。(4)在责任承担方式上,公证机构要先对公证当事人及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赔偿后,可以向具体的侵权行为人,即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的公证员追偿。
2. 我国现行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制度。
根据《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的有关规定,司法部2002年出台了《公证赔偿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司发通〔2002〕57 号, 以下简称《基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公证赔偿基金的性质定位、经管机构、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我国《公证法》第15 条规定:公证机构应当参加公证执业责任保险 。司法部2006 年颁行的《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第27 条第三款也明确要求公证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公证执业责任保险。上述法律条文和部颁规章构成了我国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基本法律框架。具体而言,(1)公证机构投保执业责任保险义务的法定性。公证责任保险实行强制性全行业统一保险。中国公证协会代表全体公证机构向保险公司投保以公证机构为被保险人的全行业公证责任保险。(2)公证责任保险与公证赔偿基金共同组成了公证赔偿体系。发生公证赔偿案件,先由投保的保险公司按照中国公证协会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签订的《公证责任保险合同》进行赔付,不足部分由公证赔偿基金给予补充赔偿。(3)公证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采取一切险方式,即被保险人因公证职务行为,依法应对公证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只要不属于保险合同列明的除外责任,保险人均承担保险赔偿责任。(4)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公证责任保险合同》的有关条款,每张保单全年累计最高赔偿限额为该保单项下所交保费的200 倍(具体数额根据每年保费在当年保险单上载明);单项个案赔偿限额( 不包括诉讼费用) 为该件公证收费额的1000倍,对于计件收费的公证业务,赔偿限额为该件公证收费额的1200 倍。
客观讲,依法建立公证赔偿制度和公证赔偿基金制度是我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借鉴世界公证执业保障制度的重要改革举措,对公证机构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1)为公证机构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项制度的科学设计为公证处和公证员执业风险所引发的侵权行为承担何种赔偿责任、赔偿责任承担的方式与范围、赔偿资金的来源与营运等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确保了公证处依法独立承担的民事责任在实践中能有序有效落实。通过公证赔偿制度,可以使公证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损失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实际的补救办法,也是公证机构依据民法精神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2)为公证机构稳健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有;在社会专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风险无时不在。公证机构作为专业性较强的现代法律服务业,在关注如何避免、减少、疏导执业风险的前提下,也要高度关注不可避免的执业风险带来的执业责任赔偿问题。两项制度的设立,实实在在的为公证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稳定健康发展装上重要的减压器、安全阀。(3)建立强制性全行业执业责任保险制度,有利于分担和化解公证执业责任风险。作为公证工作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建立强制性行业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制度,集全行业整体优势,较好地解决了公证机构的赔偿能力问题,利用商业保险的特性转嫁公证责任风险,提高了公证行业的信誉和公信力,保护公证机构及公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健全完善我国公证执业保障制度的工作建议在公证执业风险面临的新环境中,我们探讨健全完善公证执业责任保障制度,就是要在坚持现有的公证赔偿制度、公证赔偿基金制度的基础上,在强化公证机构赔偿主体性责任、挖掘公证赔偿基金使用潜力、实化公证员失职追偿等方面能有新的思路和举措,以此来强化公证执业责任风险管控、提升公证赔偿能力。
(一)健全完善公证赔偿基金
投资运营管理制度根据《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9 条规定:为壮大基金而进行的投资仅限于购买国债和国家批准发行的可贴现债券。投资收益首先用于支付为获得收益而支出的费用,剩余部分充实基本金。这一条款为公证赔偿基金的投资运营提供了重要政策性依据。自2002 年《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来,在15 年的时间内中国公证协会、省级公证协会已积累起了一笔数额不小的公证赔偿基金,在维护公证行业社会信誉、树立公证行业社会形象、助推公证行业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基金投资运营的实践中,也存在投资运营依据不充分、投资运营渠道不够多、投资运营收益不够高、资金沉淀较多等突出问题。为此,建议由司法部、中国公证协会研究联合出台《公证赔偿基金投资运营管理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投资运营主体的职权和职责,进一步拓宽基金投资运营途径与模式,进一步规范基金投资的管理和监督流程,为基金的投资运营提供具体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政策规范依据。在实践层面,按照审慎投资、安全至上、控制风险、规范管理、提高收益的基本要求,借鉴参考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尝试直接投资和委托管理等多种模式,扩大投资渠道,确保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让公证赔偿基金真正成为公证执业责任赔偿资金的重要源头活水,大力提升公证赔偿基金的赔付能力,为公证行业改革创新、稳健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二)探索建立省级公证协会
公证执业责任补充保险我国公证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具体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公证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公证服务需求相对较多,公证服务领域相对较广,面临的执业责任风险也更大,这些地区的公证服务创收能力更强,缴存的公证赔偿基金累积金额也多。与此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底、市场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公证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公证服务需求相对较少,公证服务领域相对较窄,面临的执业责任风险也相对较低,这些地区的公证服务创收能力相对较弱,缴存的公证赔偿基金累积金额也较少。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公证执业责任风险较大、公证服务创收能力较强、缴存的公证赔偿基金累积较多的地区,可以探索以省级公证协会代表辖区内公证机构,向保险公司投以公证机构为被保险人的区域性公证行业责任保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体现全行业的互,也可调整中国公证协会公证赔偿后备金的用途,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证协会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这些地区省级公证协会投以公证机构为被保险人的区域性公证行业责任保险,为防控公证执业责任风险构筑一道安全保护网,提升地区性公证执业责任赔偿支付保障能力。
(三)探索建立公证机构执业责任补充保险制度
当前,我国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实践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现行公证执业责任保险赔付额度的相对有限性与公证办证事项标的额、侵权赔偿额的成倍增长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譬如北京地区的公证实务中,涉及财产关系的民事协议多涉及房产处分,如家庭财产分割协议、遗产分割协议、婚前财产约定协议、夫妻财产约定协议、离婚财产分割协议、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等每件收费400 元,如果出现过错责任赔偿,那么原有的统保的赔偿限额为:400*1200=48 万。而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产的价值往往超过几百万甚至千万,对由此引发的公证执业侵权责任赔付数额来说,那将是杯水车薪。
对于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公证机构来说,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重要现实选择是借鉴律师事务所投保执业责任补充保险的成熟做法,引入公证执业责任补充保险制度,提升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充足率,扩充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赔付率。在具体操作层面,根据《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公证赔偿基金的二分之一上缴中国公证协会,用于集中缴纳公证责任保险的基本保费;其余二分之一作为公证赔偿后备金,其中:三分之一上缴中国公证协会,三分之一上缴省级公证协会,三分之一留在本公证机构。中国公证协会收缴的后备金达到规定限额的,原应由其收缴的部分转由省级公证员协会收缴;中国公证协会及省级公证协会收缴的后备金均达到规定限额的,原应由其收缴的部分转由公证机构充实后备金。在公证赔偿后备金中,三分之一后备金加上两级公证协会的后备金结转部分,构成了公证机构自管的公证赔偿后备金。这部分自管后备金的使用范围目前设定为支付保险赔偿范围以外的公证责任理赔和赔偿费用。建议对公证机构自管公证赔偿后备金的使用范围作出适当的调整,进一步盘活自管赔偿后备金使用效能。综合考虑公证机构自然年度业务收入总额、自管公证赔偿后备金充足率、公证执业责任风险管理等因素,可以划定一定比例的自管公证赔偿后备金用于投保公证机构执业责任补充保险,为防控公证执业责任风险再构筑一张安全保护网,最大限度地转移和分散公证执业责任风险赔偿。
与此同时,考虑到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公证法律服务所涉及的财产及财产性利益价值大小不同,由此引发的公证执业责任风险大小不同;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公证法律服务事项,伴随的执业责任风险不同,也对公证执业责任保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基于以上考量,可以探索建立公证执业责任保险专项补充保险。在具体设计公证执业责任保险险种时,可以结合公证事项所涉及的财产和财产性利益的大小、公证执业责任面临风险防控难度的大小,就某类公证事项,设计专项补充性公证执业责任保险。从公证执业实务角度考虑,当前,遗嘱、委托、继承等涉及房产等大宗财产处分的公证事项,承办量较大;一些强制执行公证涉及的标的额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有的达到数亿元,此类公证事项面临的执业责任风险大、引发的执业责任赔偿额度大,急需引入专项公证执业责任补充保险,以提高执业责任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为公证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提供更好保障。
(四)探索设立公证服务项目产品创新发展基金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提速、产业政策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的落地,对公证法律服务提出新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增量的需求,也有对新产品的需求。特别是最高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与公证机构的对接。支持公证机构对法律行为、事实和文书依法进行核实和证明,支持公证机构对当事人达成的债权债务合同以及具有给付内容的和解协议、调解协议办理债权文书公证,支持公证机构在送达、取证、保全、执行等环节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在家事、商事等领域开展公证活动或者调解服务。依法执行公证债权文书。这些规定很明确、很具体,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拓展了一些新的业务领域。在拓展公证法律服务领域、创新公证法律服务产品方面,必然伴随着一些执业责任风险问题。从全面深化公证行业改革、大力提升公证法律服务供给能力的长远着眼,建议由国家、省级两级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和公证协会提供资金,或者由规模较大、创收能力较强的公证机构自筹资金,设立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公证产品项目创新发展基金,支持若干个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公证创新产品项目,实现公证法律服务产品项目的竞争优选、项目管理、试点推广,以此营造宽容失败、风险共担、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公证改革发展氛围。
(五)探索建立公证员个人执业责任保险制度
为扩大公证执业责任保障基础、促进公证员健康稳定执业、落实公证员执业责任追偿制度,可根据公证员执业领域的责任风险大小、既往执业责任风险管理情况、执业资历长短等综合因素,探索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种类的个人执业责任保险制度。具体而言,对在执业生涯中负有个人责任的执业责任投诉复查诉讼较多、执业领域面临风险大、自身公证质量管理能力较弱的公证员,可推行强制性个人执业责任保险制度;相反,对在执业生涯中未发生负有个人责任的执业责任投诉复查诉讼、执业领域面临风险小、自身公证质量管理能力强的公证员,可以由个人决定自愿投保险金较低的个人执业责任保险,或不投保个人执业责任保险。
(六)探索建立公证员个人执业保证金制度
与法国、德国的公证执业责任保障制度相比较,我国在公证机构发起成立的主体、公证人(员)入职的条件、组织运行的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虽不能简单照搬法德两国的现成做法,但可以结合我国公证行业的法人性质和运行特点,借鉴法德两国有关公证人身份保障金制度,把执业公证员因执业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的赔偿责任落到实处。
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在长期实践探索中,积极推动建立谁办证、谁负责的主办公证员负责制,通过建立公证员执业保证金制度,推动健全完善公证员办证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的侵权赔偿的追偿责任制度。具体而言:
1. 公证执业保证金提取的具体要求。(1)提取公证员个人月收入(税后)的 5% 做为公证执业保证金本公证处留存,至公证员退休且不继续在本处执业后五年,且无相关未决赔偿案时,可以提取本金及利息。(2)连续按上述比例提取十年、提留数额达到10 万元人民币、且在提取期间未发生被追偿情形的,保证金可停止提取。一旦发生被追偿情形,则保证金按本规定恢复提取。(3)本处对公证员的经济责任追偿以公证员个人名下的保证金为基数但不以此为限。
篇9
关键词:行业纠纷;调解;高密市
中图分类号:DF5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162-02
一、高密市行业纠纷调解制度的现状及评析
就行业纠纷调解而言,山东省高密市应当说走在全国的前例。笔者试图通过本部分内容对“高密模式”①的行业纠纷调解制度的现状作一简要梳理,并进行相应评析。
1.组织机构及职能
应行业纠纷调解的需要,高密市首先成立了企业法律服务协会。该组织是在高密市委和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由高密市人民法院主办,市司法局、经贸局、财贸办、供销联社、中小企业局、外经贸局、劳动保障局、工商局、工会、工商联等管理部门参与协办,全市范围内各类企业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该组织经依法登记,核准注册之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企业法律服务协会是高密市处理行业纠纷的重要组织。从其章程看,其职能更主要是宏观的,很少介入行业纠纷的个案处理。其职能活动诸如“法律咨询”、“法制教育”、“法律交流”等,更多是从预防行业纠纷的角度出发,而针对处理纠纷而言,企业法律服务协会主要是通过设立各行业调解中心(设于各行政职能局内部,其调解员也为相关行政职能局工作人员,在关系上,笔者认为,企业法律服务协会于行业调解中心是密切合作的)来进行微观层面个案的处理。
依据前述章程,高密市目前已经设立了外资企业、经贸行业、供销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财贸行业、中小企业等7个行业调解中心。这些行业调解中心内设于各行政职能局,在行业纠纷调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解中心由于其行政职能局对相关行业进行的长期日常管理,因此在解决纠纷的专业性、快捷性、有效性等方面皆比其他渠道具有优越性。
2.行业纠纷调解的程序
(1)行业纠纷调解的启动。会员企业内部的行业性纠纷以及会员企业之间的纠纷,法院在向当事人充分解释并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介绍其由行业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先行调解。当然,如果双方当事人径直至行业调解中心进行调解,则不存在诉前引导的问题。总之,行业纠纷调解的启动必须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
(2)行业纠纷的管辖确定。高密市目前依不同行业设有7个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不同调解中心的区分管辖的依据主要是看纠纷当事人所属行业,而纠纷内容并不起决定作用。应当说,在行业纠纷调解组织的确定标准上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以使之更加规范可行。
(3)纠纷调解。在确定了行业纠纷所系属的调解中心后,接下来便是由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对纠纷进行调解。如前所述,这种调解具有专业性、灵活性等特点。就调解员的确定而言,目前尚无“当事人选择”的作法,基本上是由相关行政职能局随机确定,有些调解中心调解员人数非常有限,也就基本上不存在选择的余地。调解员进行调解后,形成纠纷的相关笔录,敦促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并教育双方自觉诚信履行协议。
(4)诉调对接。行业纠纷经过行业调解中心的调解,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至此已基本终结。但从纠纷的最终解决而言,还可能存在与诉讼对接的问题。对此,高密市《诉调对接工作规则》第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向法院,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确认其效力。调解协议有效的,应确定不履行协议的一方当事人履行协议。”简言之,就是由法院对调解中心调解达成的协议进行审查,调解协议合法有效的,由法院赋予其强制执行力,以达到“案结事了”的最终目的。
二、完善行业纠纷调解制度的若干建议
高密市的行业纠纷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其整体联动的机制更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毋庸讳言,这一制度才刚刚起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的地方。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完善行业纠纷调解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确保当事人自愿原则在调解中的落实。自愿是调解的生命,它不仅是调解获得正当性的基础,而且更直接影响到调解的效果和纠纷最终解决目的的实现。因此,在行业纠纷中必须贯彻当事人自愿的原则。目前,高密市在行业纠纷调解中已然认识到当事人自愿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相关规定,如高密市《企业调解员工作规范》中规定:“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不得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这就保证了当事人的自愿接受调解以及诉权的实现。但也有些规范性文件在这方面的规定存在欠缺,如高密市《诉调对接工作规则》第1条规定:“对位经调解员调解直接到法院的会员企业之间的纠纷,指导员应当向当事人解释并介绍其由调解员先行调解。调解未果的可持调解员出具的证明材料向人民法院。”该规定虽使用了“指导员”、“解释”、“介绍”等非命令性词汇,但仍有限制当事人诉权之嫌,尤其是只规定了“调解未果的可持调解员出具的证明材料向人民法院”,那么自始就不愿意调解的呢?对此未有规定。为确保落实当事人自愿原则,建议增加“不愿意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的规定。
2.明确企业法律服务协会与各行业相关行政职能局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各行业调解中心的设立是企业法律服务协会的一项职能,而调解中心又设在相关行政职能局内部,那么,企业法律服务协会与行政职能局之间在处理行业纠纷中的关系如何,其各自的权责如何,对此目前高密市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尚无规定,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长远看将影响行业纠纷调解制度运行的规范化。高密市行业纠纷调解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其解决纠纷的整体联动性,也因此使得其区别于传统的行政调解和行业自律组织调解。在这个联动机制中,要发挥其整体功效,就必须明确机制构成部分的各自地位,务求各司其职又联动配合,建议今后应对此加以明确。
3.进一步规范行业调解中心对行业纠纷的管辖依据。高密市目前设有7个行业调解中心,分置于相应的行政职能局。在管辖问题上,笔者曾请教高密市法院的相关负责人,得知目前的管辖主要依当事人所属行业进行区分,而纠纷内容本身并不起决定作用,如建筑行业的纠纷,无论是合同纠纷还是劳资纠纷,一般都归设在建设局内部的建筑行业调解中心负责。然而,这种做法目前尚无书面规定,因此建议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在文件中,同时应对管辖争议等参照诉讼管辖的相关内容作出细化规定,如当事人双方分属不同行业又都提请调解时,由先提请调解的一方当事人所属的行业调解中心管辖。
4.明确行业纠纷调解的适用范围。目前,从高密市不同的书面材料中可见其对行业纠纷的界定不尽相同,如高密市《诉调对接工作规则》第1条规定:“对未经调解员调解直接到法院的会员企业之间的纠纷,指导员应当向当事人解释并介绍其由调解员先行调解。调解未果的可持调解员出具的证明材料向人民法院。”该规定虽未直接指向行业纠纷的内涵,但仍可窥见其指涉的行业纠纷是指“会员企业之间的纠纷”,笔者窃以为其外延失之过狭。而在调研中,笔者在一份调解笔录中又曾看见这样的案例:案由为治安纠纷,调解双方当事人一方为某外资企业,另一方为政法委及公安部门。将这样的纠纷纳入行业纠纷调解的范围,显然又失之随意。综上,笔者认为,行业纠纷应当有其相对确定的范围,过狭过宽都是不科学的,并进而会影响到行业纠纷调解制度的规范化长远发展。
5.参照商事仲裁,建立行业纠纷调解员的选择制度,当事人放弃选择的,由相关行政职能局指定。行业纠纷调解与诉讼中调解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由于诉讼系属于法院后承办法官的具体人选当事人无由选择,因而诉讼中的调解员(法官)是不依当事人意志确定的;而行业纠纷调解本身即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让当事人选择调解员从法理上说并无不可。并且选择调解员恰恰更多地体现了当事人的合意性和自主性,增强了调解的正当性基础,并有利于调解协议的自觉履行。在具体制度上,笔者认为,可以参照目前商事仲裁中仲裁员选择的相关做法来构建行业纠纷调解中调解员的选择制度。在当事人放弃选择权的情况下,则可由相关行政职能局进行指定。
篇10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伦敦
上海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加快金融业的发展成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上海目前的全球金融业中已经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9月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位居第5位,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的重要金融城市。上海金融业发展尽管总量很大,但是国际化发展严重不足,无论从金融服务种类、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相关配套设施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伦敦、纽约等全球一级城市。面向全球、接受国际竞争既是上海提升自身金融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未来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道路,更是上海建立全球金融中心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伦敦为标杆,深入分析伦敦金融业的主要产业分类及其国际化水平,希望为上海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 伦敦基本情况
伦敦又被称为大伦敦(Greater London)和伦敦都会区(London Metropolitan Area),总面积约1 579平方公里,人口约780万人,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泰晤士河入海口处,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和英格兰的首都,也是英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更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根据英国拉夫伯勒大学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中心的评估,伦敦与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并列为最高级城市,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起着先导性作用,是全球国际化程度最强的城市之一。
伦敦是英国最重要金融集聚区,2006年英国金融业共创造产值961.3亿英镑,其中伦敦428.7亿英镑,占英国全部金融业产值的44.6%。金融业是伦敦都会区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伦敦金融城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伦敦都会区拥有超过30万的金融从业人员,占英国全部金融从业人员的40%左右,伦敦还有约20万个工业岗位与金融业直接相关,如法律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业。伦敦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伦敦城和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前者有约31.7万名雇员,后者有约10.5万名雇员;2010年伦敦城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业共创造了约320亿英镑的产值,占伦敦都会区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业产值的30%。
二、 伦敦开放的国际金融体系
几个世纪以来伦敦都是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尽管20世纪以来伦敦一直受到纽约、东京、法兰克福以及巴黎的挑战,但至今伦敦仍然在全球金融市场保持了众多的领先地位,2007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伦敦打败纽约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
伦敦在英国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英国国际金融业的中心,对外金融业务非常发达,英国的国际金融业务基本等于伦敦的国际金融业务,英国的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加的夫、贝尔法斯特等城市也同样是英国的金融中心,但业务范围大部分限于国内,对外金融几乎为零。伦敦金融业在国际化方面甚至超过纽约,两者并称全球两大金融中心,相比而言纽约更倾向于国内金融市场,而伦敦则更倾向于国际金融市场。伦敦许多金融领域均超过纽约,并取得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如伦敦跨境银行借贷量占全球的18%,国际债券二级市场交易量占全球的70%,外汇市场交易额约占全球的40%,场外利率衍生品交易量占全球的46%,海上保险净保费收入占全球的20%,外国债券交易量占全球的17%,对冲基金资产额占全球20%,私募基金投资额占全球的21%。
伦敦金融业国际中心地位不仅表现在某些交易量上也表现在伦敦乃至英国整体的金融业发展水平上,如英国有强大的银行业,银行储蓄规模位居全球第三;英国保险业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三;伦敦的基金管理业位居世界第二;伦敦拥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中心;有全球最具流动性的贵金属交易市场,为全球黄金交易提供清算服务;伦敦提供全球最专业、最广泛的海上融资业务和相关专业服务;此外,伦敦还是全球最大非伊斯兰国家的伊斯兰金融中心。
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伦敦作为英国最大的国际化金融中心,拥有较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截止2011年3月,英国共有323家银行,其中外资银行251家,占比约为77.71%,同期英国银行资产负债总额约为8.5万亿英镑,其中48%被外国银行控制,凸显了英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特征,而这些外资银行中90%都位于伦敦都会区或至少在伦敦都会区开设分行,伦敦外资银行数量远远超过美国纽约。由于大量外资银行的存在,伦敦银行业1/3以上的贷款业务都瞄准国际市场。
银行业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纽约较为发达,但近年在伦敦也获得较大发展,伦敦已成为投资银行欧洲的集聚中心,欧洲地区投资银行交易活动一半以上都在伦敦进行,全球大多数投资银行都在伦敦有总部机构分支机构,2010年欧洲投行费用收入约220亿美元,其中伦敦投行收入占24%。
英国保险业市场是一个高度资本化市场,由保险公司、劳合社市场(Lloyd's Market)、中介机构和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业公司组成,2010年全球保险费共约4.4万亿美元,其中英国保险费收入3 100亿美元,占比约为7.14%,全球排名第三。英国保险业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伦敦保险市场,伦敦保险市场位于伦敦金融城内,是一个独特的、与英国保险业分离的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全球20大保险、再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其中的保险市场。2010年伦敦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约为369亿英镑,其中保险公司获得44%的收益,劳合社市场获得53%,海洋保赔协会(Marine P&I clubs)获得剩余的3%。伦敦保险市场以海洋航空保险,占据全球海上保险业收入的约20%,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2倍。
在证券业务方面,伦敦乃至英国证券业发展的重心是国际证券交易,国内股票和债券交易仅仅是伦敦国际证券交易的补充。目前全球40%的国外债券交易和30%的货币交易在伦敦进行,尽管伦敦的股票交易量小于纽约,但是近年伦敦股票交易增长幅度较大,2010年年伦敦IPO企业数量占全球12%,新股发行量占全球6%。伦敦股票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之一,2010年全球股票市场总值为548 840亿美元,其中英国股市市值占全球的7%,约为38 410亿美元,伦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约为19 760亿美元,占英国全部市值的51.44%,占全球市值的3.6%。伦敦金融业面向国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伦敦证交易所有大量外国上市公司,2010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共有604家外国上市公司,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的518家和纽约纳斯达克的298家,是全球单个证券交易所中外国上市公司最多的交易所,占全球外国上市公司数量的19%。伦敦证券交易所外国上市公司来自全球各地,其中较多是爱尔兰共和国有58家,美国有46家,印度有31家,台湾有22家,中国大陆有5家。
英国的基金业管理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是全球第三大基金管理国家,英国的基金管理具有很强的国际导向性,并不断吸收外国资金投资。2010年末传统投资基金全球资产为79.27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35.6万亿,占比为45%,英国排在第二位共有6.5万亿英镑,占比8%。在对冲基金方面,2010年全球对冲基金资产总额为8.7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所占比重最大为68%,欧洲占比22%,亚洲占比6%,纽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对冲基金管理中心,全球约41%的对冲基金都由纽约控制,而伦敦紧随其后是全球第二、欧洲第一大对冲基金管理中心,约占全球份额的19%,约有700家对冲基金驻扎伦敦。伦敦还是欧洲最大的财富基金和私募基金集聚中心,全球较大的财富基金如科威特投资局、文莱投资局、阿布扎比投资局和新加坡淡马锡投资公司都在伦敦设置了机构代表处,此外伦敦还为基金管理提供相关清算服务。
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心和场内衍生品交易中心。2010年4月全球平均场外利率衍生品日交易量为26 980亿美元,其中伦敦日交易量为12 350亿美元,占全球日交易量的45.8%。在商品期货交易领域,伦敦与纽约和芝加哥一起构成全球三大期货交易中心,全球每年大量贵金属期货交易在伦敦场外市场进行,2010年12月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LBMA)每日金银交易量分别为1 800万盎司黄金和9 970万盎司白银,市场价值分别为250亿美元和29亿美元,这意味着伦敦金银市场协会4.4天的黄金交易量即可达到全球一年黄金产量,每7.7天的白银交易量相当于全球一年的白银产量。
伦敦衍生品类交易所交易规模也较大,伦敦有4个主要的衍生品交易所,分别是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NYSE Liffe),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欧洲期货交易所(ICE Futures Europe)和伦敦绿松石期货交易所(Turquoise Derivatives London)。2010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共签订期货合约12亿份,其主要贸易标的是短期欧元利率合约;伦敦金属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主要期货品种是铜、铝、锌,2010年共有签订交易1.2亿份;欧洲期货交易所是欧洲最大的能源期货交易市场,全球超过一半的原油和精炼油产品在该交易所进行交易,其中著名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占该交易所期货交易的一半以上。
英国是全球最大的远洋贸易中心,每年为全球客户提供广泛的海上运输服务和相关专业服务,英国的船运服务绝大多数集中在伦敦,2010年伦敦200家船务经纪公司货物出口总额高达74.4亿英镑,伦敦的船务公司在船舶与货物匹配方面处于领导性地位,全球50%的油船包租和30%~40%的船舶干租业务都在伦敦进行,此外伦敦还是全球最大的二手船交易市场,全球50%以上的二手船在伦敦买卖。英国国际海洋保险收入约占全球总收入的21%,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其中总部位于伦敦的保赔协会(P&I Clubs)业务量占全球海上保险的62%。
受英国人口多元化的影响,英国成为全球非伊斯兰国家中伊斯兰金融最为发达的国家。2009年末全球伊斯兰金融服务业资产总额为10 410亿美元,其中英国有伊斯兰金融资产19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伦敦有22家银行提供伊斯兰金融服务,其中5家在完全遵从伊斯兰教法的条件下提供金融服务,规模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此外,伦敦有34家伊斯兰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额约为3亿美元;伦敦证券交易所有31种价值190亿美元的伊斯兰债券可供交易;伦敦有超过20家法律咨询公司为伊斯兰金融提供相关服务。
三、 伦敦金融相关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服务业的支持,没有强大的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业不可能做大做强。伦敦不仅是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更是全球知名的专业服务业中心,主要包括法律咨询服务、国际争端解决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等。
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它拥有大批国际法律服务公司,为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些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咨询服务,包括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商业法律服务、项目融资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以及税收与争端解决服务等,此外一些法律公司还提供专业的航运和国际保险咨询服务。伦敦拥有较多的跨国法律服务公司,2010年全球10大律师事务所中有7家是跨国律师事务所,它们在全球主要城市都有分支机构,其中有4家国际化律师事务所总部位于伦敦,分别是高伟绅律师事务所(Clifford Chance)、年利达律师事务所(Linklaters)、富而德律师事务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和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Allen & Overy)。在对外服务方面,伦敦最大的几家法律服务公司有大约45%~65%的律师在海外工作,其他许多中型法律服务公司也有10%~20%律师在海外工作,从这方面来看伦敦律师服务业国际化程度远远超过纽约,纽约这一比例为15%;另一方面伦敦大约有200家国外法律服务公司,其中超过50%来自美国,其余主要来自于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伦敦法律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还表现在伦敦有超过1200家法律服务公司加入全球商业律师协会和其他专业法律协会,在全球国际商法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
争端仲裁也是伦敦法律国际化发展的一大特色。伦敦拥有全球最多的国际仲裁机构,且每年处理大量的国际贸易争端案件,伦敦主要6家大型仲裁机构2009年共处理国际贸易争端5 297起,主要以海事争端为主,伦敦海洋裁判协会共处理争端4 445起,占全部案件的83.92%;伦敦国际仲裁法庭处理争端285起;劳埃德公开研究会处理争端122起。
在会计服务业和管理咨询领域伦敦同样是全球集聚中心。全球跨国会计服务基本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伦敦也不例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伦敦均设有区域总部,在伦敦会计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伦敦还拥有大量规模相对较大的会计服务公司,如均富会计师事务所、柏德豪会计师事务所、金斯顿史密斯会计师事务所等,他们与四大一起共同为伦敦会计服务业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2009年会计服务净出口额高达7.24亿英镑。伦敦的管理咨询也较为发达,且近年发展较快,2005年英国管理咨询业净出口额为1.4亿英镑,2009年净出口额已高达3.22亿英镑,增加了2.33倍。
四、 伦敦金融业国际化发展对上海的启示
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其金融业主要表现为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三个特征。多元化是指伦敦金融业创新不断,伦敦的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各种基金、衍生品交易、外汇交易、海上金融以及伊斯兰金融等等,几乎囊括所有金融领域;特色化是指伦敦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重点推进,以外汇交易、衍生品交易和银行间贸易为主,形成大规模的交易量,以此活跃金融市场;国际化是指相比纽约、东京等金融中心,伦敦的金融业发展更倾向于国际,伦敦每年向全球出口基金管理服务119亿英镑,货币融资服务78亿英镑,保险服务11亿英镑,在全球首屈一指。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在金融业发展方面远远落后于伦敦。
1. 加速上海金融业创新,推进金融多元化发展。金融创新是伦敦金融业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未来必定以金融业为核心产业,但是目前上海金融发展领域非常狭小,基本上限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三大类,对冲基金数量远远落后于纽约和伦敦,碳排放交易、海上金融、伊斯兰金融几乎为零,因此上海在未来金融业发展中应着力扩大服务范围,采用与国际合作的方式,建立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
2. 打造上海特色金融业。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业发展都有自己特色,如一提到纽约就会让人想起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一提到伦敦就会让人想起占全球份额70%的外汇交易,上海在加速金融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应根据中国目前金融宏观背景找准突破点,由点即面推动金融业整体发展。
3. 提升上海金融业国际开放度。上海已经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其金融体体量已经较大,但是上海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依然是服务水平低下,管理混乱。未来上海要发展为国际化金融中心必需提升开放度,从人才引进、金融机构引进以及服务领域扩展上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升上海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4. 提升金融相关服务业国际化水平。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会计等商业服务业的配合,在国际化发展过程想要从法律上、财务审计上与国际接轨必需有国际化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配合。上海在未来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推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同时也要推进法律、会计等商业服务业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陈维.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魅力的培育与比较.上海经济研究,2002,(2):2-16.
2. 李慧中,赵大平.上海在区域分工中的比较竞争优势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6,(2):50-56.
3. 周一星.新世纪中国国际城市的展望.管理世界,2000,(3).
4. 谢守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的形成.国外社会科学,2003,(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