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愿意参与其中,有话可说,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
【关键词】高效课堂辩论赛思维能力摸索
2009年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积极报名参与,当时讲课的题目是《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是“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知识点到底怎么才能给学生讲清楚,在备课时和试讲时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讨论、案例教学效果都一般。后来我结合学校里提倡的高效课堂活动,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几乎所有学生都兴高采烈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明辨是非,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辩论对于辩手来说,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其它学生也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一次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最近四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现试着阐述如下:
1.辩论题目的选择和确立
辩题的选取是辩论赛课型的前提和基础,它将直接关系到一场辩论赛甚至是一节课的成败。辩题的选择要仔细、慎重。在教学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拿来辩论,要选择有争论性的问题。除了具有争议性,还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1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教材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1.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辩题。“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辩论赛注重学生的兴趣与高效课堂注重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人格,关注人性相符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辩论的信心。
1.3辩题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他们愿意参与其中,有话可说,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如,在学习“不良诱惑的危害”时,为使学生认清未成年人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我组织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通过辩论更加完善了自己对于电子游戏的认识,不仅强化了本课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大量真实的案例和论证,更加全面理性地对待电子游戏。
2.辩论课中各个环节的设置
在辩论前,应该先将辩论的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搜寻材料,把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摆出来,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经过讨论选出反应敏捷、思辨能力强、口才好的同学并确定为辩手。辩论按照陈述观点、自由辩论、全体参战、双方总结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可以打到多媒体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每个环节。最后由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挫折是把双刃剑”这节课辩论后教师给以总结,使学生辨证地认识到挫折本身是件坏事;但对于强者来说又是件好事,从而树立全面辩论的观点。
3.辩论赛在课堂中起到的作用
3.1升华学生的思想深度。通过选择既紧密联系初中政治知识又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思想深度又具有一定可辩性的辩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升华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辩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赛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比我想象中表现的还要好。真正感觉到课堂属于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些辩论活动对学生表面的影响看似没那么明显,但是对于他们内心和思想深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是有些观点和思想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现在我还对高中时候参加的一次非典时期学校不让学生出校门的辩论记忆深刻。
3.2锻炼学生的反映速度和思辨能力。在辩论中最精彩绝伦的是自由辩论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学生反映速度考验最重要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多进行一些这一方面的锻炼,比如:同学之间的脑筋急转弯,猜字谜,成语接龙等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反映速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自由辩论阶段语言思维的突然性和短暂性,灵感的突然产生,往往在这样的非常状态下更有利于经典语言的产生,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利于学生反映速度的提高。通过政治课上的辩论活动,学生的语言流利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和知识的转化速度都大大提高,这种速度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真正起到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在辩论中,学生的已有知识按照特定的目标重新编排、整合,并转化为现实的辩论能力。为了战胜对手,学生往往会旁征博引,从多角度、多层面来阐述、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会以退为进,先假定对方观点正确然后诱导对方逐步推导出错误结论的方式请对方入“瓮”等等。所有这些无不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标新立异。
3.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品质。为了突出表现出辩论活动的效果,对学生的气质形象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简单培训,比如回答问题要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用普通话表达等等。通过政治课的辩论活动,原来幼稚腼腆的学生慢慢地成熟稳重起来。他们也开始积极自信地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举止谈吐,说话办事也开始变得稳重大方。
在辩论中,由于对手的强势,辩手有时会陷入无语的困境,辩论的结果可能会失败,这对参加辩论的同学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好的磨练。另外,辩论要求参与者沉着、冷静,这有利于克服一些同学中存在的性格上急躁的弱点,引导学生将情绪调控到最佳状态。
课堂辩论能够帮格内向的学生消除胆小害羞的毛病,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辩论中,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了据理力争,当他得到别人的肯定时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勇气。这就是在课堂上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篇2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这种要素在企业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力求将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以一定的投入成本实现产出的最大化。那么,谁在管理配置这些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金呢?在这些人、财、物的资源中,哪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呢?显然,人是第一位的。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也认识到全球化经济竞争最大的挑战是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明显变化,把“人”作为一种使组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加以发掘和科学管理的主张,已成为当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并不是简单的名词置换,它意味着从思想、理论到方法运用的根本改变。实现这种转变,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观念问题
首先要把人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可创造的资源。所有提高生产率和要素产出率的途径,都需要人力资源加以开发、传播和利用。那如何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呢?首先是从“事本”管理观念向“人本”管理观念的转变。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事而忽视人,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则相当薄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强调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管理者要顺应时展的趋势,转变观念,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要认识到“人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在工作中注意了解和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合理需求,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能,将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组织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是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从单一管理观念向系统管理观念转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沟通渠道变得更加畅通。原来那种静态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同时还应当注意,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上都比较单一,而单一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观念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因此,管理者在实践中要树立系统观念,将组织中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加以规划,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尽其才的目的。
二、认识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无论任何国家或任何企业要发展,就要确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观,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考虑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现代的人力资源观认为对人力的投入不是一项花费,而是一项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有收益的,并能不断产生出更多的回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战略的一部分,这要求组织围绕战略目标,系统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层次决策者在制定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战略竞争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国家、经济组织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与此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也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关键部门,事实上,现在越来越需要在企业战略计划制定的早期阶段就将人事部门吸收进来,结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来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技术问题
篇3
会议室的门被这位同事合上。定了定神,徐小平转向施凯文:“我要投你,你干不干?”接着,他说了一个在施凯文看来非常诱人的投资数字,此时距投资会议开始仅不到一个半小时时间。“我就觉得,这个人好有魄力啊。”施凯文说。
施凯文是Jing.FM的创始人。这是一款主要致力于移动客户端的音乐电台,其核心竞争力是它能够定义音乐的含义,比如你想听带有小提琴声的悲伤中文歌,jing.FM就会根据算法帮你找到这些歌曲。
这不是施凯文第一次和投资方争得面红耳赤了―激烈的争辩,是他和投资人长期相处的模式之一。他觉得,投资者会欣赏一些勇敢坚持自己的人,“时代变了,大家可能都愿意关注一些有特点的人。”在他看来,一些大的投资人并不喜欢性格平庸的人,因为这可能代表了创业者不够有激情,做出的产品也会非常平庸。所以施凯文坚信创业者应该坚持自己认为对的看法,而不能因为对方是投资人就彻底妥协。“有好几次我都觉得没戏了,可是最后他们还是打电话说要投我。”他曾因一首《天涯歌女》和北极光的创始人邓锋争论起来。施凯文认为《天涯歌女》是一位新出道的歌手重新编曲翻唱的,是新歌。而邓锋则认为这首歌本身是1940年代的歌,应该算是老歌。他们还因为一些技术架构的问题产生了争论。“我们两个都是理性思维者,又都爱钻牛角尖。一个讲逻辑,另一个就会寻找漏洞击垮对方,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击不垮的。”会议结束,两人握手时,施凯文觉得投资彻底没戏了。但是晚上,他收到了邓锋说愿意投资的电话。
施凯文也问过徐小平究竟看中自己哪一点。徐小平的回答是,施凯文最开始的一个细节给他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在开始播放PPT的时候,投影布上有一块小黑点,施凯文一定要找到那个挡住光线的小物体并把投影摆好才罢休。徐小平认为这反映出施凯文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这个小的细节在他心中形成了光圈效应。
“注重细节”只是施凯文获得投资的加分项,他认为自己真正打动他们的原因之一是他坦诚的性格。“我是有什么说什么。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且有充足的论据,不要轻易被别人说服,但是如果一旦被别人说服,也不要死扛着。”虽然这种坦诚很有可能演化成激烈的辩论,但他觉得这一切的背
后都有内容的支撑,这种支撑源于自己对产品的了解:Jing.FM需要判断音乐的纬度―悲伤还是快乐,配乐是钢琴还是小提琴,这些都是基于复杂算法的。所以,产品的核心技术需要一个既懂音乐又懂编程的人,施凯文就是一个。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岁时他第一次创业,开了家唱片公司,发行自己喜欢的音乐。在随后的第二次创业―做音乐互联网产品Koocu时,他又自学了技术,还曾为了测试自己的技术水平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应聘程序员。Jing.FM是施凯文的第四次创业,连续创业这个标签使他在投资者心目中获得了一定加分―“失败的次数总在加一,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经验层面上来讲,相比创业新手,曾经失败过的创业者会规避许多创业中会遇到的细节问题,避免走弯路,投资人也更愿意首先选择投资他们。
最后,施凯文强调,敢跟投资人叫板这件事,绝对还是和性格有关,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这样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对产品的坚持。“我就是控制不住。不好的事情不说出来,就会难受。这种性格如果当老板还行,当员工的话,就会让上司痛苦了。”同样的,如果创业者仅仅是坚持己见的“混不吝”,绝不可能打动这些火眼金睛的投资者。
这种激烈辩论也一定程度上筛选出了施凯文想要找的投资人。他喜欢那些性格大气的性情中人,尤其倾向于选择那些“梦想驱动型”投资者,他们对音乐行业感兴趣,甚至可以和施凯文一起畅想产品的未来。他们可以“容忍”他的争辩―他觉得,这些投资人尽管已经被岁月历练得十分圆滑,但是仍然能够理解自己激烈辩论背后的原因和情怀。
如果你是想要拿投资的创业菜鸟,你需要过两关才能晋级:
第一关:
见到投资分析师,他们就是投资公司的“星探”。如果你的产品很棒,比如迅速挤进App Store排行榜,或是有大量媒体报道,你都有可能被投资分析师找上门来。如果没有,那么就需要你给自己塞点血格,踏上寻找投资分析师之路。创业有关的各种活动你都很有可能发现他们的身影。还有一些地方他们是固定会去巡视的――比如车库咖啡,这是一些初期创业者的办公地。本关的通关秘诀是:创业者聚集的地方便是投资人聚集的地方。
第二关:
篇4
早在1831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华盛顿学院就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教育学系。1832年,纽约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教育学教授席位,培养普通学校教师。1873年,爱荷华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永久的教育学教授席位[1]25。此后,以大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逐步成为美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教育学院成为大学的一个被认可的系科。以大学为主的教师教育标准认为教师教育应格外重视知识的传播和对知识的理解。这种价值取向发展出一种自由教育的哲学,把教师角色限制在学者或者学科专家上,认为教师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能进行教学。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办法就是延长教师教育的学业年限、学历标准。评价教师培养的标准主要依据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传输知识的方法。这意味着教师教育的标准就是确保准教师精通任教学科知识。这种大学为主的教师教育标准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师的教师教育项目,往往更为有效。美国联邦教师协会(Ameri-canFederationofTeachers)颁布的教师教育标准就是大学为主的典型例子。该协会针对美国教师教育质量提出10项标准,其中下列标准明显与大学有关[2]。
1.要求核心的自由艺术课程。要求大学的教育学、科学、艺术教授,为进入教师教育项目的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与k-12(幼儿园至12年级)相关的学科课程。校长为教师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
2.提高大学入学标准。要求进入教师教育项目大一、大二学生的成绩从2.75提高到3.0。
3.大学入学全国统一测验。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教育入学测验,对进入教师教育项目的学生进行测验。这种测验在大二最后一学期结束进行,要求在数学、科学、英语、艺术、历史、地理、社会研究等核心课程方面对参加教师教育项目的学生进行考试。
4.要求学术主修专业。所有教师候选人除要学习教育学、普通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有主修专业。对专业内容要有较深的理解,能够帮助K-12的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标准。
5.严格的出口测验或教师证书测验。在学者和教育家组成的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严格的全国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学科考试和教学考试。协会认为美国现在各州的教师证书标准不同而且要求过低。
6.五年教师教育的观点。教师教育项目要达到五年。大学可以设立五年的教师教育项目。第五年准教师可以接受高密度的教育教学实践训练。如果大学项目是四年,那么最低限度的话,地方学区要为新教师提供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指导。
7.对所有选择性项目高标准要求。要求各州参与选择性教师项目的学生都要参加最低限度的州教育测验。为执行这些标准,委员会要求承担责任的团体履行以下职责:大学校长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大学的优先发展事项,保障教师教育项目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专业训练。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加强艺术、科学、教育学教授之间的合作。重新设立奖励机构,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学校和他们的社区活动和建设。下图显示出美国以大学为主的教师教育标准的培养过程,该标准坚持与其他职业相同的职业标准进行教师培养。
二、以实践为主的教师教育认证标准
由于大学为主的教师教育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提高入学成绩、延长受教育年限、以及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注重对教师教育的输入,忽视教师教育在产出方面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以大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有着较高的流失率,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区、农村偏远地区,不能满足美国对数学、科学以及特殊教育学科方面的教师需求等弊端。1983年,新泽西州开始了新的非以大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实验,开创了美国选择性教师教育的先河,随着选择性教师教育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认证机构都制定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师教育认证标准。美国第一大认证机构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为保证以实践为主的教师教育项目的质量,对选择性教师教育提出以下认证标准[3]。
1.教育教学实践准备贯穿于整个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教学实践。
2.教师候选人的进步和项目准备的评价,依据各州的教师标准和普通核心标准。评价教师水平的高低必须建立在学生成绩的输出数据上,包括学生的技能、总结性和形成性评价。数据来自候选教师在专家教师指导下形成的结构性技能以及项目的影响数据。
3.参与选择性教师项目的教师必须拥有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技能,以及把二者结合起来作出专业决定的能力。
4.教师必须在变化的环境中评估自己的进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报告他们的实践数据,并与学生的进步结合起来。
5.教师必须在互动的专业社区学习。教师需要很多的机会进行反馈,他们必须在合作的文化、期望、严格的同辈评价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6.教育教学实践教育者和教练员必须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选。
7.提供实践的地点,支持嵌入式教育教学实践准备。
8.支持使用更高的技术设备的准备。
9.强有力的系统收集数据,支持以后教师教育发展。
10.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三、教师教育认证过程———以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为例
1954年成立的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4]124,主要由美国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会州立学校校长委员会州教师教育和认证指导者国家委员会、国家教育协会以及国家学校董事会联合会等协会组成。它充分代表了与教师教育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前,协会由执行委员会、单位认证委员会、州伙伴关系委员会、专业与研究委员会、申请执行局、年度报告和前提条件审核委员会组成。教师教育项目的认证是在协会指导下,由申请学校来完成的。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进行教师教育项目认证一般会经历以下过程:申请认证、准备认证的前提条件、撰写自评报告和概念框架文件、专家实地审查、专家组结论和学校反馈报告。
(一)申请
一所学校要寻求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的认证一般需要2-3年的准备。需认证的学校要提交“申请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认证”的表格,就可以准备认证的前提条件了。
(二)准备认证的前提条件
认证的学校必须准备相关文件,显示其符合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一系列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需要认证的学校认真准备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前提条件包括学校领导为教师教育项目所写的信件、教师教育项目的工作描述、教师教育学院的政策和程序的纸质文件、精心设计的文件框架概念、相当复杂的评估系统、学生入学标准、州批准的项目质量保证文件、项目的报告以及地区项目认证文件等。
(三)撰写项目报告和概念框架两个文件
很多教师教育学院必须分别准备几份报告,显示出能够满足认证协会的标准。项目报告是有关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的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内容。概念框架包括描述学院和教育单位的使命、指导哲学、支持知识库的描述与引用、学生行为的期望和描写等内容。两项合计需要几百页的文本、图表以及支持文件。然后把所有的项目报告复印件传递到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由协会决定该教师教育学院是成为本次认证的候选学校,还是需要进一步提交更多的材料,以便协会作出进一步的审核。如果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认为该学院可以成为候选学校,那么下一步就是认证学校需要准备相关证据材料。
(四)准备证据材料
认证的教师教育学院必须准备文件展示他们符合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的认证的6个标准以及具体的指标。如,标准6关于单位的治理和资源,包括26个观测点,每一个观测点的标准都必须达到。每一个标准都会建立一个教师委员会或者管理者委员会,负责对执行这些标准进行评判。认证学院必须准备他们达到标准要求的电子和纸质材料,这些材料和文件都被合并在一个报告里面。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会准备一个单独的房间存放这些文件。在整个的准备项目报告以及学院报告的过程中,来自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的专家,可能会对被评价的教师教育学院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满足认证过程所需要的文件要求。如,一些学院把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咨询专家请到学校,模仿现场访问,作为专家现场评估的练习。教师教育学院的教授和管理人员也参加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资助的工作坊和会议,学习更多的认证知识和程序。如果所有评估的证据材料已经准备完毕,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会挑选一个专家组到被评估的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现场访问。
(五)专家实地访问
认证的教师教育学院经过2-3年的准备,一个由教育系的主任或者副主任领导的3-8人专家小组,组成现场访问委员会,进行为期5天的现场考察。访问委员会首先对学院的报告和他们的文件进行纸质评价,然后访问委员会到教师教育学院进行实地访问,审查学院的报告是否精确和是否满足了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的标准。所搜集的信息作为决定是否通过认证的第一手资料。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协会不会提前给学院提供实地访问专家的个人信息背景。只有在即将进行实地考察之前不久的时间内,认证学院才会接收到相关实地访问委员会专家成员名单。这样做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被评价单位事前进行非正式沟通,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很多被评价单位的管理者和教师尽力搜索来访者的信息,但往往效果不佳。
(六)专家认证结论和学院反馈报告
篇5
1、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
2、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3、网络使人际关系隔离还是能拉近人际关系;
4、生存更重要还是尊严更重要;
5、人为自己活着快乐还是为别人活着快乐;
6、举报作弊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7、分手后是否还能做朋友;
8、早恋是否应该支持;
9、是否应该看伴侣的手机;
篇6
一、利用故事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一则有趣的故事轻松导入。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大家都认识吧,他今天拿来一个西瓜要和八戒分着吃,他对八戒说:“八戒我给你二分之一西瓜吧!”八戒撅着大嘴说:“不够,不够!”孙悟空第二次说:“四分之二?”八戒还是摇头。孙悟空第三次说:“六分之三?”八戒继续摇头。孙悟空第四次说:“八分之四?”八戒依然摇头。直到悟空说“十分之五”时,八戒终于满意地点头笑了!这时,孙悟空和沙僧大笑起来!可唐僧却一个劲地摇头!请问:八戒高兴什么?孙悟空和沙和尚笑什么?唐僧为什么摇头?
这样,有趣的故事引出有趣的话题,新课内容顺利导入。学生围绕这个生动的故事进行讨论,最终得到三点认识。八戒的高兴在于:他以为得到的西瓜变大了,其实西瓜的大小没有变。孙悟空和沙和尚的笑在于:他们觉得八戒很傻。唐僧摇头在于:他懂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大,分数值不变,可惜八戒却搞不清楚这一点。总之,利用故事导入可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知识迁移”
接下来,我又问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大,这个我们看到了;分数的大小没变,这个不容易看出来,谁有办法证明分数的大小没变呢?这样,把要研究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梳理刚刚领会的知识,看看他们能否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看到分数想到平均分,于是,提出画图法。进而,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1:先画圆,再平均分,从而表示大小一样。
学生2:先画线段,再平均分表示,从而表示大小一样。
教师:这都是通过画图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3:2÷4=0.5。
这时,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发现除了可运用画图法,还可运用计算法,于是,便把以前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迁移到当前的问题解决中来。
“变异理论”认为:任务A的学习之所以对学习者在任务B上的表现有影响,是因为这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因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同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在本质上相同。
三、利用“正例”与“反例”的对比
“变异理论”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正例”与“反例”的对比进行概念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崭新的教学环节。
教师:我们知道了,那么我们如何证明这一结论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出示数轴课件,如图1所示。]
教师:这三个分数在数轴上处于相同的一点,所以。还可以用哪些分数表示这一点呢?
学生1: ……。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具体运算。]
学生2:和不相等。
教师:之前为什么会认为它们相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学生思考和交流。]
学生3:把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去1,得出,而不是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学生4:的分子和分母虽然同时扩大倍数,但扩大的倍数不相同。
通过对“反例”的分析,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我又向学生出示了更为复杂,需要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别填写分子或分母的题目()。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分子、分母扩大或缩小倍数时的“同时”“相同”的基本规定,学生最终在获得正确答案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基本属性的认识。最后,我又设计了一道习题:把的分子加上9,要是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 )。此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这里却突然变成了分子加9,解决这个新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经过分析,学生算出分子加9后等于12,即分子扩大4倍。根据分数的基本属性,要想使分数值不变,分母也要扩大4倍。
篇7
千古奇人
公元61年,蔡伦出生在湘江支流耒水河畔的普通农民家庭,从小随父辈种田,聪明伶俐,很会讨人喜欢。公元75年,15岁的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开始了宫廷生活。蔡伦先后侍奉四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开创了中国宦官干预国政的先河。但所有这些荣耀对后世的影响都不及他在公元102年所做的一件事。
这年,喜欢舞文弄墨的邓绥被立为皇后,为投其所好,地位已与九卿等同的蔡伦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东汉以前, 中国重要典籍都是用简牍或缣帛作书写材料。简牍体大笨重, 缣帛价格昂贵, 非常不方便。当时民间已有一些麻纸在流传, 但工艺还很不成熟, 产量非常低。西汉时,纸的制作工艺继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
蔡伦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公元105年,获得成功的蔡伦将这一成果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不过,此时的蔡伦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三年多的努力成果将会颠覆性地改变世界文明的进程。
精术播四海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中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在西方, 纸未引进以前,书是用羊皮纸或牛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其实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或小牛皮,根本不能称为纸,虽较中国的简牍轻便,但用它们制成的书仍非常厚重,而且造价昂贵。据说在中世纪的欧洲,抄录一部《圣经》要用三百多张羊皮。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中国周边的少数几个国家外,其他国家都不知道纸是如何制造的,也尝试了各种办法,但都没有成功。
不过,一切都因公元751年的一场战争后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这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部与阿拉伯军队交战,唐军大败。阿拉伯人在俘虏中发现了几个从军的造纸工匠,如获至宝,立即将其扣留并带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教当地人造纸。阿拉伯人学会造纸技术后,在撒马尔罕建立了造纸厂,此后撒马尔罕纸就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不过阿拉伯人并没有将造纸术深藏起来,而是像蒲公英一样将技术继续向欧洲国家广泛传播。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最早接触纸和造纸技术的欧洲国家是一度为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公元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纸场在蒙地法罗建成,生产麻纸。法国于公元1348年,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场。此后又建立几家造纸场,这样法国不仅国内纸张供应充分,而且还向德国出口。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场。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造纸技术传入比较晚,15世纪才有了自己的造纸厂。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1690年建于奥斯陆的造纸厂是瑞典最早的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个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造纸术是在16世纪中期传播到美洲,不过这次的“蒲公英”是西班牙。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 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多年后,一位英国科学家在评价我国古代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四大发明时说: 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
造纸术的发明,使廉价、简便的纸张成为书写载体,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一个城市的荣耀
2008年8月8日夜,全球几十亿双眼睛同时关注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义勇军进行曲》犹自回荡耳畔,古筝悠扬之声响彻全场,当一幅巨大“纸轴”徐徐展开时,现场顿时沸腾起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借着纸卷,中国另外三大发明渐次登场,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被完美地演绎。
纸的故事惊艳世界,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耒阳人有着难以言表的幸福和骄傲――在过往的岁月中,这座城市始终将蔡伦造纸这个品牌高高举起,从来没有让它闪现些许黯淡。
1991年,耒阳拍摄了电视剧《纸圣传奇》,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2001年,耒阳成功举办了中国(耒阳)蔡伦科技发明节,修缮了蔡侯祠、蔡伦墓、蔡子池,扩建了蔡伦纪念园,并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兴建了以蔡伦铜像为主的科技发明家广场;2009年,耒阳新建了纸博物馆,并启动蔡伦竹海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修缮了蔡伦古法造纸作坊,同时积极筹拍大型历史电视剧《蔡伦传奇》,让蔡伦和造纸的故事继续延续……
但这还不是耒阳故事的全部,思考和探索还将进行:“凡是蔡伦发明造纸术逢五逢十的年份大搞一次节会,五年之间再搞一次规模小一点的,一届一届坚持下去”,耒阳的官员们思谋着;“发扬纸文化不是一代人能够办到的事情,也不是耒阳自己的事情,需要国家乃至国际力量的注入”,专家们在关注着;“是否可以将耒阳市更名为蔡伦市?”、“可不可以建设一条蔡伦大道?”游客们在询问着。
篇8
(一)
1987年“自由企业先驱者”号灾难后,p 欧洲轮渡公司受到指控。(注:mary douglas著:《风险与谴责》(1992)。)这仅仅是英国法制史上第三宗对公司过失杀人的指控。而公司过失杀人罪名首次成立则已到了1994年12月,陪审团裁定oll 公司-一家经营户外追逐航行活动的公司-犯有过失杀人罪。在这家公司组织的一次英吉利海峡探险漂流中,因为漂流者装备不足而且领航员不合格致小船颠覆,船上四名学童丧命大海。
社会人类学家mary douglas雄辩地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一种针对法人公司进行谴责的文化转变已经出现。我们把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归咎于集体组织,这是一种越来越强的趋势。人们逐渐归纳出对这一转变的一系列的解释: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道德相对主义的时代;这个时代还是一个缺乏激情的时代,能够从满足社会其他成员的需要而获得满足的人日渐减少;它更是一个感官超负荷的时代,人们对于感情无动于衷;对于道义感和认知感麻木不仁,似乎人们正经历着一场心灵的震憾。(注:1990 年 10 月 19 日由于舷舱舱门打开状态航行, 于离开比利时zeebrugge港口不久后倾覆,154名乘客和38名乘务人员遇难。)所有这些表现在对突如其来的死亡的原因和后果的迷惑程度中。尽管在旧时代中,宗教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宿命论思想,现代人们的心态是一方面接受风险,另一方面,在风险真正发生时却难以容忍其伤害性后果,这是一种矛盾的情况。我们如何与灾难相处,这一问题从属于一系列关注社会对风险的理解及“风险社会”概念的更广泛的问题中, 按照 ukrich beck的观点,现代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 使得注重创造财富的“工业社会”已被着重关注避免和控制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的“风险社会”所代替。(注:kai erikson著:《洪水的起因》(1979)。)灾难象征着人们在现代化社会中与其弱点进行的抗争中表现的愤怒和反叛。
不论这些主题是否能作为原因来解释为什么对法人公司责任的态度有所转变,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包括有“灾难诉讼”、“灾难后紧张失序”和“法人公司过失杀人”等新名词在内的语汇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些名词所描述的现象并不新奇,倒是这些语言的新用法反映出并影响着我们考虑它们的方法。民事和刑事司法制度的不同组成部分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新变化,而在对于死亡和伤害看起来毫无破绽的法律反应之下,这些重要的变化被掩盖了。这一点可以在许多法律领域体现出来,包括力图保证工业和公共交通的安全标准达到更高水平的法规体系;某些死亡事件后惯常安排的验尸或查询;力图追究被认为有过错的公司或其他集体组织的刑事责任等。
(二)
1.传统观念的缺陷探微
刑事法律和刑事程序被认为理所当然地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注:ulricl beck著:《社会风险》(1992)。)对于许多人来说: “法律”就意味着刑事法律,总是由警察出面执行,且刑法是与刑罚-而非赔偿-联系在一起考虑。但是,这种观念应该受到质疑。根据英国1988年刑事法案,对于每一宗涉及死亡、伤害、损失或损害因素的案件,法庭必须考虑裁定有罪被告人最终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如果法庭没有做出这样的裁决,那么必须说明理由。(注:nicola lacey著:《犯罪界线》中《刑事立法的偶然性》(1995)。)现在,在英国地方法院审理的涉及刑事损害或人身侵犯的案件中,超过一半的案件都有赔偿裁决,而在英国巡回刑事法院涉及上诉的案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案件也有赔偿裁决。这与刑事伤害赔偿法形成了对比。根据刑事赔偿法,任何人由于刑事侵害受到伤害(不论是身体伤害还是心理伤害)后,都可以要求一项国家基金进行赔偿。( 注:英格兰威尔士《刑事审判法典》第104条,尽管以下讨论的一部分法规也适用于苏格兰,但在此仅考虑英格兰和威尔士,因为苏格兰在刑事程序和有关杀人罪的法律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尽管从受害人角度来看,这两种赔偿有着重大区别。其实质区别在于刑事伤害赔偿并不以确认谁是违法者或其罪名是否成立为依据。形式上或概念上的区别在于刑事伤害赔偿是以国家名义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其依据是国家未能履行其维护法律和秩序的职责。而赔偿裁决则只要求违法者直接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lucia zedner指出,在重新强调刑事司法中的惩罚问题时,赔偿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注:dawid r.miers 主编的:《刑事伤害补偿》(1990)。)但是她又指出,这两种手段并非不可调和。现代刑事司法制度-其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紧密联系-摈弃了先前的向受害者直接赔偿的“伸张正义”的方式。在英格兰,违法者进行赔偿的传统形式是根据造成损失的性质和程度,赔偿预先确定的金额。按zedner的看法,“国家不仅仅‘窃取’了冲突,而且还通过迷人的法律语言将社会相互联系和冲突的戏剧效果和感情转变为适用刑事程序的技术性过程”。而惩罚和赔偿,尽管实际应用中往往不同,但却具有下面这样一些相同的特征:它们都产生于个人自主权理念,由违法本身引起,基于普及司法的观念。在考虑受害者和法人公司违法者的关系时,这些观念尤为有利。受害者和幸存者在争取说明检察机关提起法人公司过失杀人诉讼时往往有类似的相冲突的动机,却都很明显地力图保证防止未来发生悲剧事件,并表达这样一个意愿,即管理者和董事们应该负起责任,而不是让他们的雇员成为替罪羊。
除了对刑罚是惩罚机制而非赔偿机制这样一个观点提出质疑外,还有另一层含义说明有关刑法目的的传统观念应该受到反对。一般来说,法被看作一种工具性的东西,用来“保护”公民免受违法犯罪行为的损害。但稍加思考就能发现这一推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实现社会控制的方式。不仅如此,任何试图在刑事执法与犯罪率下降之间找出因果联系的努力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另一个有关刑法的观点是它具有意识功能,确定了能够容忍的行为的界线。如果公司采取冒险行为,就很难完全区分开工具性和意识性这两种不同的性质。那种主张法律的震慑力的论点在对个人违法者的惩罚面前似乎已经不太吃香了,但是法人公司团体对旨在减少冒险行为的处罚可能仍然敏感,当有可能被控严重的刑事罪名时,公司总是想方设法避免上法庭。但是,正如前面已经解释的那样:公司不指望传统的执行方式。如果他们这样指望的话,结果就会很复杂而无条理,因为刑法对于安全的任何作用都将反映,甚至塑造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注:lucia zedner著:《赔偿与刑罚:是否可以调和》(1994)。)
2.公司杀人-概念的形成
几乎所有的司法管辖地都将非法杀人作为最严重的罪行。但是,各个时期各司法管辖地在这方面的法律形式、范围及判决等方面仍不同。和其他许多如法律体系比较而言,普通法系区分出如谋杀和非预谋杀人两个概念(注:david garland著:《惩罚与现代社会》(1990)。 )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只有在符合多项条件之后,某一杀人事件才可以被确定为违法的杀人。死亡应该是由另一个人-包括作为“法人”的公司-引起的,而且致死的原因并非“天灾”或“自然原因”。在考虑是否符合违法杀人条件的时候,如果没有合法的原因,比如出于自卫或防止他人犯罪,那么只要有致他人于死地的故意和结果就会被认定为谋杀,而不是过失杀人。“过失杀人”这一概念,区分出带有刑事责任的致死事件和事故致死或无刑事责任的致死事件。当死亡是由于客观看来危险的犯罪行为引起的或虽然没有违法,但却是由重大疏忽的行为引起的,即为过失杀人。
在英国,每年许多因工死亡事件都被认为是可以避免的,而英国仅有极少数的起诉公司过失杀人的案件。两相比较,这一现象颇令人感到惊讶。例如,在1981年到1985年间739宗建筑业死亡事件中,根据hse的估计,如果采取了积极的管理措施,其中超过50%的死亡事件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在所有的因工死亡事件中,hse 因健康和安全原因提起诉讼的仅占35%,而且在这些hse起诉的案件中, 大多数都只经过简易司法程序处理了事,罚款的金额十分有限,而且只有极少数案件中的极少数公司及高级管理人员才受到了处罚。(注:《杀人法案》1957年(英格兰 由警方而非hse出面调查的事件只有一件。 那些甘冒风险的公司老板的罪刑就这样逃出了人们的视线之外,被掩盖在那些无足轻重的卫生或安全调查中。对这些老板的起诉率很低,而且即使起诉往往也无损其声誉,最后往往只是草草地处以少得可笑的罚金了事。
工伤死亡之后很难有过失杀人的指控,如果说是因为存在不会指控公司或经营实体会犯罪的普遍心理,或因为存在hse 这样的独立执法机构,其假设则不能成立,因为在交通死亡事件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存在。在英国每年有五千余人死于交通事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指控为过失杀人。(注:david beiguan主编: 《完美的犯罪》(1994)。)与工伤死亡不同的是,交通事故的调查通常由警方经手,但也还是存在着一个双轨处罚体系。就是说,既可根据交通立法起诉,也可根据普通法过失杀人的条款起诉。所不同的是,在交通立法中,因危险驾驶造成的死亡其法定最高刑是判处十年监禁,而普通法规定的过失杀人的最高刑罚是处以死刑。(注:1991年共有5590名死者, 英格兰 有意思的是,这些数字没有被算进非法杀人的统计数字中。在同一年中,被起诉为非法杀人的其他类型的案件共有607件。 在不当驾驶和非法杀人两种类型中,被处以短期徒刑的比例都很高(分别为71%和88%)。但是有很大部分的不当驾驶员要么被罚款,要么被强制要求进行一定期限的社区服务(分别为29%和33%),而这样的处罚是不会适用于过失杀人罪案的。
如果把公司过失杀人责任的问题放在其他死亡事件的大背景下,来考虑一下这些事件的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这样可能会有帮助。一系列迥然相异的因素-违法的法律定义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必要的,但并不充分-决定着是否提起起诉,是否会作出有罪判决(特别是英美法律体系依赖于陪审团的情况下)以及判决的严厉程度会如何。
综上所述,如果认为提起过失杀人指控的可能性作为对灾难或公司侵害的反应只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一种现象, 则仍然是一种误解。 对cory brothers公司的起诉就对这一想法提供了反例, 而且更突出地表明用刑事司法程序来解决政治迫害会是多么的不堪一击。1926年,为了防备在煤矿罢工中出现偷盗行为,cory brothers 这家地处南威尔士的煤矿公司在某场区范围竖起一道电网。一名失业矿工在捉耗子时撞上电网触电死亡。尽管当时的首席法律顾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公司负责人经历了从关押到接受审判的过程。但是,审案法官认为,一家公司是不能以侵犯个人而被定罪的。时间再往前推移,在1852 年, 在约克郡的holmfirth有一个水堤溃决,造成78人死亡。 陪审团对这一事件表示遗憾,他们认为“因为这个水库是由一家法人公司管理的,所以我们无法认定它犯有过失杀人罪,即便我们认为本案中负责人士的重大疏忽如果是发生在个人或非法人公司身上,他们就会被认定为犯有过失杀人罪。”在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都会发现,一方面是在普遍援引法人公司过失杀人,而另一方面这种罪在实际法律中的应用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反差。
3.法人公司过失杀人-法律形式分析
试图将公司送上过失杀人的被告席,从而向原有的法律程序、法例和观念提出挑战。1987年3月6日,当“自由企业先驱者”号离开比利时zeeburgge港时,由于舷舱门未关而在离港后不久颠覆,造成192人死亡。这些舱门本应由助理水手长负责关闭,但这名助理水手长却在舱内睡着了。没有人注意到他没有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一个制度来确保即使有船员失职,也能保证象关闭舷舱门如此重要的工作能切实完成。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后来,在法官sheen 先生的领导下进行了调查。(注:有关驾驶犯罪,1993年的刑事审判法案使其罚金被提高。)“先驱者”号是一艘客货轮渡, 由p 欧洲轮渡公司的下属公司townsend汽车轮渡公司所有,sheen的报告对p
乍看上去,导致这一灾难的错误是由于船长、大副和助理水手长的失职引起的。但经过全面调查,sheen 得出的结论是:导致这一灾难的根子在于公司的上层,管理失误的责任应由全体管理人员分担,有关管理人员难咎其责。管理松散的痼疾已经从上到下侵入到了这家公司的内部。
尽管得出了这个结论,在这场灾难以后,对公司提出过失杀人指控还是遇到了来自习惯势力的阻力。仅仅在法医要求进行司法审议,并且法医陪审团作出非法致死的判决后,检察长才最终被说服指控p 轮渡公司及其七名雇员过失杀人。
但是公诉尚未完成,审判就结束了。在听取了p 的现雇员和前雇员的一面之词后,法庭认为,公诉不足以确认某一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可被认定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发生舷舱门未关这样一个任何谨慎的人都会意识到的“明显和严重的风险”。为什么有了sheen 的调查结果后居然还会遇到这样的法律上的障碍?英国学者认为:这正好说明,试图将某公司或其董事认定为杀人犯时总会不自觉地令人不安。但是,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对审判之所以夭折的解释已经指出,对直接责任进行个别考察,而排斥公司董事们的总体责任的方式存在着缺陷。
(三)
p 它推动了公司法人过失杀人获得文化意义的过程。这个案件无疑表明法人公司过失杀人已是英国法中的一项罪名。在1994年成功地指控oll 有限公司在多名儿童溺水身亡中的责任时,将这些因素用于这一案件中得到了过失杀人法一项变化的帮助。在p 案件中使用以“明显和严重风险”作为标准的评定办法不复存在,而代之以“重大疏忽”而致过失杀人的标准。最近英国一个上诉法院裁决确认,因违反审慎职责而致死的情况属于过失杀人,而提供公共交通或其他商业服务时就应尽到这种审慎职责。如果违反职责达到“重大疏忽”的程度,那么就可以提起过失杀人的指控。在上诉法庭,重大疏忽被认为可以从下列思维状态中表现出来。
(1)漠视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明显的风险;(2)预见到风险可能发生却决定不予理睬;(3)正确估计到风险,也有意避免风险, 但在避免风险过程中存在重大疏忽,其疏忽程度使得陪审团认为对其的指控成立;(4)对涉及明显和重要事项的、 超出了“粗心大意”程度的、被告职责要求其处理而其未留心或未能注意到的严重风险。在确认这一决定的过程中,上诉法院没有就陪审团在决定此类案件中的特定措辞作出明确规定。大法官maekay议员指出,此类案件“最终”需由陪审团决定的一个问题是,“在考虑到可能导致死亡的因素后,被告的行为是否在所有的情况下都糟糕到足以使陪审团裁定其作为或不作为犯下了刑事罪行”。虽然有争议认为重大疏忽和应用于p 案件中的明显和严重风险之间的概念性差别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一新概念无疑有助于政府部门在考虑起诉oll有限公司时得以规避p
英国法律委员会1994年关于非自愿性过失杀人的咨询文件是法人过失杀人犯罪成立的一个里程碑。这份报告指出,重大疏忽克服了必须确定一名特定的对整个罪行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的问题,使得重点可以被集中在公司对于安全问题的态度上。这一问题仅仅在公司选择进入一个可能对他人产生风险的领域-例如交通、制造或医疗事业-时才出现。公司采取的履行其“安全职责”的措施和制订用来运行公司业务的制度将与确定法人公司在这类具有潜在风险的业务活动中负有的责任产生直接联系。尽管法律委员会仅仅将这观点作为临时性的观点加以发表,它还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表明法律委员会迎合了seaboard案件中提出的对公司安全制度的认识。
这里,基于个人责任之上的刑事性谴责范例与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的存在于大公司行为中的潜在损害之间存在着一种真正的紧张关系。违法代表了对后者的长期的回应,而法规执行程度和制裁倾向于更为宽容。当公司责任超越了法规的范围而达到欺诈或过失杀人程度时,就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尽管seaboard案件的裁决仍有局限性,因为最初的裁决被撤销了,这一决定-包括其对于公司安全制度的论述-却可能从公司内部(或高级或低级)的个人转移到公司本身。看起来这就是法律委员会考虑过失杀人时的方法。这已成为许多学者一致的看法。
(四)
对法人公司过失杀人的法律认知的进程还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解释。一个可能性是把它看作对危险和风险的文化性的反应。在这时,危险被看作威胁到人们珍视的事物的事件,而风险则被视作经历损害的可能性。(注:根据商业运输法(1970年)。)一方面,人们并非仅仅指望刑法来满足其正义感;另一方面,是在试图确定对人类的心智情感进行深刻的、富有挑战性研究的法律体制中,人们到底想得到什么。“自由企业先驱者”号颠覆七年后,还有报道说其中一个家庭中的多名免于灾难的成员仍然遭受着灾难过后的紧张失序的困扰。其中的一个人说,“要知道,最糟的事情是直到今天为止,p 也没有一个人出面给我们写过一个字说他们抱歉。这本来应该是早就做到的了。”看起来,人们希望通过法律达到许多的目的,包括发泄愤怒或是沮丧情绪、力图报复或求得赔偿、希望阻止将来可能发生的悲剧,以及确认他们所遭受的损失为人所知。公众认知的明显转变并没有简单地从过去谴责个人行为到对法人公司进行谴责,这并不足以令人感到奇怪;相反,在人们行为更广泛的领域内,都已有谴责的声音出现。在严重灾难事件后谴责法人公司这样的倾向见证了一种理论,即从广泛意义上说,谴责,特别是刑事谴责,正被人们用来使这个世界更有意义。
今天招致谴责的那些事件在过去根本不被认为是人们犯下的错误所导致的结果。过去一度严格地区分“自然”或“人为”事件的差异已经公认被一个“灰色区域”所替代。人类通过技术及工业活动产生的干扰已经影响了诸如天气灾害在内的“自然”现象,引发了愈发汹涌的洪水(如1993年发生在密西西比河谷地带的洪水)和森林火灾(如1994年发生在新南威尔士的大火)。尽管人们根据其对风险的不同态度而对不同的危险事物进行关注,这些不同态度本身也源自复杂的个人化及文化势力,一些危险事物通过媒体和其他强化个人观的公众注意形式被夸大。roger kasperson 的社会夸大理论假设危险事物“以可以强化或弱化人们对风险的认知并塑造行为模式的方式与种种心理、社会、法律和文化过程相互联系。”
从对危险和风险的机械认识到基于社会、文化和感情层面的认识,这一变化发展对于理解灾难之后的法律后果至为重要。社会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方法来探讨对于风险的态度和反映,其范围从社会心理学到文化理论的一个分支。这一分支认为人们关注其自身和某些风险,是捍卫其倾向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使其他的团体受到谴责。文化理论是一种关注人类之间的关系及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社会理论,(注:roger kasperson著:《风险的社会放大器:完整结构、 风险社会学说发展的进程》(1992)。)它提供了有助于思考和增加公众对法人公司过失杀人要求的框架。这一发展并非因为孤立的个置变更而出现。相反,可以通过一种基本原理或以团体为基础的理论来认识,这一理论力图解释人们对不利事件的反应是如何在某些时候导致使用法律谴责机制的。
mary douglas提出的网络群体论力图对不同威胁的反应进行分类。(注:steve ragner著:《文化学说及风险分析》。)这一考察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中有两个可变因素:社会关系(群体轴)和社会互动(网格轴)。这两种可变因素各自在其轴向上发展。在考察群体轴(社会关系)时,注意力是放在社会将个体融入社会单位的程度上,这种社会融入过程涵盖了强烈个人主义和强烈集体主义。网格轴(社会互动)代表的是平均影响个人的群体制约,但是个人对于这些制约的影响力取决于这个人被摆在群体轴的哪一个部位,群体制约的变化范围处于完全限制到完全漠视之间,是一个包括诸如社会等级、亲属关系、种族、性别和年龄在内的常量(对每一个人都如此)的函数。(注:mary doublasa 著:《自然象征》。)stere rayner提出,网格-群体分析“是由这样一种理念,即通过积极思考、质疑、接受并重建其社会环境的组织性制约来决定其行为方式的个体被限制在了与这一环境相符的一种方式之中而推导出的”。这话虽然听上去不太耳熟,但律师们可能对这一描述的倾向并不陌生。与律师们将辩论的范围局限在仅将其作为维护法律确然和公平的内在价值的一种方式类似,在其他社会解释领域,也有某些程式在导引着个人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包括他们认为这一事件是否不如人意,是否不可避免,是否动摇了他们相信在其控制之下的领域的信心,人们对于天气和地质灾难,比如飓风或地震的态度就是一个例子,这些灾难已经不再被认为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了,它们也不再被认为没有受到人类发展的影响。但是,处于不同的个人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这类事件作出的反应也不同。
人们最为珍视的事物中有一件就是他们强烈认同或积极参与的社会理念构架,“不管存在着何种客观危险,社会组织都会强调那些强化道德、政治或宗教秩序而使得社会群体聚合成因的理念”。而且,对危险的认知和由于导致的种种过程如相互影响(比如说,把过渡船安全性的担忧付诸法律行动),意味着潜在的危险和与之相连的风险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宣传。
换言之,对事件的解释与这些解释的交流可能产生特定的法律后果,间或还可能用于特定的法律程序。在这里,个人心理与文化群体的动态之间产生了持续而相互的影响。于是,试图从静止的观点来认识法律过程,就不可避免存在着缺陷。
篇9
论文摘要: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要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机制,合理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人才结构,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缺陷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要发展就必须要更新管理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管理观念做为发展的指导方针.实现最终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为竞争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计划经济下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所以有很多尚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成为管理者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
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演变
人事工作从有了人类的社会性、群体性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差别,从早期的以情感考虑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人事管理,到中国封建社会人事制度的文官制度。由任人唯亲的文官制度到任人唯贤的科举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人事管理理念的第一次革命。科举制度否定了贵族政治,理论上是强调人人平等,唯才是举,是一项世界性的革命,因此西方社会对科举也称为中国文明之一,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始源。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因所出的试题并不是科学化、客观化、规律性的内容,而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完全取决于主考官和评判官个人的喜好,所以也不是一个很公平合理的选判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及市场要求,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时代,人是否能给企业资本带来效益则是一个重要的用人前提,用了人以后如何激励人更好的创造价值,这就诞生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知识与能力为主的人事管理就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是把人的知识与能力当做一种资源来看待,从而来开发、应用到管理中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资关系的转变,人事管理工作内容不断扩充,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力不仅是生产过程的一种成本,更重要的还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资源,甚至是第一资源,于是发生了从传统的人事关系管理到以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开发的总和即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走向全面的人性化、人本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理念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指对人的服务、协调和管理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指的是各单位成立的人事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如人员的招聘录用,人员的日常管理、调配,人员的考核,职称评定,工资的核定,人员的辞职、辞退和退休等一系列的动态服务管理的协调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人事管理其方式与体制是行政命令式的,“以事为本”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理念,它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事而忽视人,是一种先确定要做的事如:定编定岗、岗位职责划分等,然后再选用适合做这些工作的人员,这种理念只重为工作而用人,忽视了因人而开展工作的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最有利的优化组合达到最有效的发展目的的全过程。“以人为本、任人唯贤”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奉行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表明了将人不是视为单纯的生物人,而是视为全面的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及自我实现人,提示人是从单一的经济动物发展成为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特性,内涵丰富的人,承认人既是一种劳动力又是一种资源。任人唯贤,体现出用人的公平合理性,文凭只是衡量人贤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既重文凭,又不惟文凭”。强调在实践中不能单看一纸文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测试文凭拥有者的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决定人员的选择,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针。现实中,许多组织在人员选拔上采取了“赛马不相马”的选人机制,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倡导的竞争精神。
传统人事管理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特征
(一)在人性假设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以下几方面。社会人:它的理念是以“人本善”为精髓,是一种重人轻物的理论;自我实现人:它主要要求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创造一个使之“自我实现”的工作环境,其“需要层次论”共有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复杂人:它是一种“权变理论”的思想。传统人事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一种“经济人”的基础上,它认为“人本恶”,是一种重物轻人的理论。
(二)在管理原则上有看不同的特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原则上,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原则。其出发点是把人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和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因素,并遵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者心理与人力资源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同时考虑人对组织的归属感,使员工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并且不断地向更为合理的方向演变。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员工的现代培训和潜能的充分开发以及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等。传统的人事管理则偏重于比较具体的、技术性的事物管理,其出发点是把职工作为管理和安排的对象,而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主观能动性、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对共事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人和组织的关系等并不予以重视。
(三)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要使其具有战略性、远程性、规划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可开发性的管理职能,它的管理工作是由专职管理干部和各级领导干部及员工互相配合来完成的。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方式方法是比较具体性的、技术性的、被动性的、管制性的和保守性的,它的管理职能通常是由专职人事干部行使的。
(四)在管理内容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包括:毕业生接收、人员调配、人事任免、考核、委派、工资、福利、教育和离退休管理,以及其他人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除了上述人事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预测、开发、培训和战略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层次不同员工的心理需求、潜能挖掘和澈励的作用与效果;并且对内外环境的协调及文化建设也在侧重思考之中。
(五)在企业管理部门中的地位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单位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营和生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部门之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在单位中处于附属的地位,在整个经济管理活动中,是一个需要经济投入的部门,是一个增加管理成本的部门,是一个次要的部门。
(六)在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通过人与事的有效结合,激活人的发展潜能,使人走上发展自我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的能力,合理安排人的工作,根据人的贡献合理分配相应的利益,以此来激发人们不断进取的心理,起到服务于事也服务于人的发展目的。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被动的执行和完成上级部门和本部门领导所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管理工作只是陷于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没有工作目标、没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激情、得过且过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管理工作中。
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探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事物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二)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包括: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照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配置,使员工学有所用,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以增强他们对用工单位的向心力;完善酬薪机制。其主导是遵循“按业绩付酬”的原则,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单位效益拄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办法;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模式是打破过去垂直水平的管理模块,部门关系要从垂直或水平线型变为平面网络型再变为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矩阵型,管理层次上从多层次的金字塔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扁平型,同时具有了灵活发展与外界合作关系的扩展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重视、发挥单位原有人类资源的作用,而且为各单位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留出灵活拓展的余地。
(四)重视员工培训
在当今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单位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新员工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单位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教育培训对于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单位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单位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之地。
(五)重视文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人民版;岳麓版;夏商周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6-02
一、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的研究意义
在分析中学历史教材时,要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就是将课程标准摆在突出的位置。[1]课程标准是指依据课程计划和培养目标,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2]它经历了由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再向新课程标准的蜕变,逐步由原先“一纲一本”的单一模式发展为现今“一标多本”的多元化模式。《课程标准》中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3]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推行伊始,有关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已有部分,这些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其中关于历史教材的比较大都是以北师版、人教版、华师版为比较对象,涉及到岳麓版和人民版的并不多。[4]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两种教材版本的对比分析
人民版将本课编入《历史必修一》■,题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岳麓版将本课编入《历史必修一》■,题目“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两者虽都以政治史专题编排,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人民版侧重国家起源,包括对古代神话传说的相关记载,而岳麓版注重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王畿与附属国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和神权色彩的记载,尤其是正文下方的小字补充,我国目前各套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都深受199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影响,即把教材分为大字和小字两部分,大字为正文内容,小字为阅读内容,岳麓版就是如此。[5]总之,两个版本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
1.语言表述信息量角度。人民版注重对夏商政治制度的介绍,而岳麓版则注重介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岳麓版之所以如此处理,与迄今为止夏朝历史面貌仍然比较模糊有一定关系:大量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的缺失,导致对夏朝之研究无从下手。因此,岳麓版的处理方式是审慎而正确的。岳麓版没有夏朝宗法制的说明,从总体来说是可取的,但是,夏朝的王位继承传子制度应该被视为是宗法制的表现,这说明当时宗法制虽然不发达,但至少已经存在,因为兄终弟及等其他王位继承方式也在当时夏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认为,夏朝的王位继承传子制度为后来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此种考虑,岳麓版对夏朝很不健全的宗法制应适当予以说明。在对夏代宗法制的介绍上,岳麓版浓缩与人民版大篇幅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表述上,岳麓版的文字信息量要远多于人民版,所涉及深度和广度也略胜一筹。它更偏重理解和运用层面,高中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
2.图片资料信息量角度。两种版本教材的图片数量近似,但岳麓版图片范围广度比人民版更丰富。人民版注重从历史遗存和考古文物中探寻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而岳麓版图片涵盖了古代文字、人物、地图、遗址、历史文物的方方面面。
3.课外史料文献角度。两种版本教材都引用了大量史料文献,但人民版包括中国古代文献和外国近代文献资料,更加全面一些,其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文献补充介绍,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早期城址与国家关系的认识,而有关商朝和西周的相关文献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早期夏商政治形式和分封制、宗法制的作用。
4.时间编排顺序。两种教材都按照由远及近编排。但人民版时序相对更早,从距今大约5000年前,按照远古、夏、商、西周的朝代更迭编排。而岳麓版则具体到某个年代:呈现为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可见,岳麓版时代性更强,这是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的体现。中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长期以来被学界公认为系公元前841年,直到上世纪末期,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之研究,中国历史纪年才得以向前推演。这是史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可以采用。“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是岳麓版教材对这一前沿性研究成果予以采用的具体表现,说明岳麓版有其独特的超前性。
5.知识拓展延伸。从课外史料文献分析,人民版文献更丰富。人民版设计了大量资料卡片,分布于侧面版面,以绿色背景小字部分呈现。而岳麓版则采用正文和非正文穿插方式呈现,层次分明,重难点清晰。另外,小字中对周礼中繁杂名目的介绍,说明了周礼与日常礼仪息息相关,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周礼的本质。
三、两种版本教材的总体评价
综上,人民版更注重培养学生传统知识和系统思维的培养,无论是文字信息量、编排顺序还是板块设计都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大量文献资料的运用利于学生史学素养的提升,知识介绍虽简洁精炼,但重难点明朗,历史规律清晰可见。但人民版知识则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思维和时代特色,对知识点讲解不够具体深刻,因此应多增加史学时代前沿资料。
岳麓版介绍分为正文和非正文,非正文是对正文晦涩概念的补充和延伸,层次分明。该版本教材讲解具体深刻,对于图片资料广泛性的考究也做到了丰富化与多样化,能以学生兴趣入手,突显时代特色和新意,敢为人先。但就篇幅而言,岳麓版教材繁杂和冗长,不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缺乏系统性体系框架,因此应注意编排理论结构的整体性和解读宏观知识。
注释:
(1)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2)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9:2-5.
参考文献:
[1]陈丹华.浅谈中学历史教材分析[J].传承,2010,(27):76-77.
[2]王玉生.《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及蕴含的教育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109-112.
[3]周晓芬.高中历史岳麓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车汶瑾.人教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06):9-14.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of People and Yuelu Edition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Political System of Xia Shang Zhou Dynasties"
CHEN Yao
(Department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Shaanxi 72101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