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途径;缺陷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069-05
立本明道、化民成俗、自修自得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3个基本途径,法纪不明则是它的根本缺陷。
一
孝悌一端连着血缘亲情,一端连着仁爱精神,通过以孝悌为核心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从小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提出君子最根本的德性是孝悌。
孝悌是根本首先因为家庭伦理关系是一个人最先形成的道德关系,孝悌是沟通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纽带。孔子认为人性是由“命”和“仁”组成的。命是人生来所具有的本性,“天命之谓性”(《中庸》);而仁则是后天所形成的德性和情感。如何从“命”出发达到“仁”呢?有一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具有自然的、命的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命,这种情感就是孝和悌。家庭成员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血亲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割舍不了的。人不能直接从爱自己生发出爱他人的情感,但可以从生命中本有的爱父母,爱兄弟姐妹之心生发出爱他人之心。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推及爱他人的父母兄弟,孝悌的根本上就生长出了仁爱。李泽厚认为,仁的结构包括4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血缘基础”,孝和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建起来 [1 ]。“孝悌”一端联系着“命”,一端联系着“仁”,是沟通命与仁的道德情感,是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本。
其次,“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的政治理念。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祖祖辈辈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在7 000年以前,半坡人就有了稳固的家的概念。孝的文化不是从孔子的时候开始的,传说中的尧帝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的母亲去世以后,他守孝3年。以孝著名的是舜帝。正因为舜很孝顺,才被尧帝选中做了帝位的继承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文化,孝悌是中华美德的根本。
因此古代的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就是孔子所说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家庭伦理道德和日常交往道德规范的教育。这是立本的教育。《周礼·地官·司徒》里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朱熹深得周代小学教育思想的精髓,亲手编定《小学》和《童蒙须知》等小学教材。他在《小学书题》中写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亲爱、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一个社会,到了父子成仇、兄弟相残、夫妻反目、朋友成仇的地步,道德的根本就彻底动摇了,道德就彻底堕落了。“”中,孝悌谨信被认为是必须铲除的封建道德,这对我们国家的道德教育伤害极大,伤到了根本。那时,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相互揭发,人伦关系被彻底撕裂。1978年以后拨乱反正,但无论从道德教育的目标到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没有把孝悌放在第一位,孝悌只在1988年颁布的《小学道德教育纲要》中在“爱人民”的主项下提到。五千年“孝悌为根本,以孝治天下”的道德教育传统断绝了!根本动摇了,我们怎么可以期待学校的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小学的道德教育要树立孝悌、谨信、亲仁的根本,大学的道德教育则要教育学生明道。小学的道德教育是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大学的道德教育则是道德理性的教育。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乡三物”是行,“四术”是文,是经典。六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人的和谐品格。《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子以六经教弟子,是要培养弟子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静精微、恭俭庄敬、属辞比事的品性。
中国古代的经典十分丰富,六经之外还有诸子百家、正史野史、文人文集、佛藏道藏,可谓汗牛充栋。如此巨大的宝藏蕴藏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为学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智慧提供了无限选择的空间。在西方也是这样,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提倡者都主张用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理性。在美国最早提倡通识教育的赫钦斯发起了一场名著阅读运动 [2 ],对二战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们的大学里,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科学技术知识,很少接触探讨人生和人类社会的人文经典。作为必修课的人文社会知识只是西方某家某派的思想。
中小学阶段缺少孝悌、谨信、亲仁的行为训练,大学阶段没有明道修身的经典名著教育,做人没有根本,做人缺乏理智,怎么可以期待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呢?
二
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这是中国古代礼教的精义,通过礼仪和节俗教化百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乐文明的国家。余英时说:“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礼乐传统上面,也可以单以‘礼’之一字概括之。” [3 ]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宗教文化的礼乐文化。礼教与宗教的最大区别是:它没有对唯一神的崇拜,只有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对尊者长者的恭敬;没有神秘的宗教仪轨,只有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和日常交往中的一整套礼仪;没有至高无上的宗教经典,只有《诗》《书》《礼》《乐》等世俗的文化经典。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教的作用在于建立和谐的内心秩序和社会秩序。其化民成俗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说,礼教比宗教更加理性化和人文化。人的道德行为礼仪化、习俗化之后,也就真正地社会化和理性化了。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符合他所生活的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他才是真正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夷夏之辨不在肤色,而在文化。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所化的人才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历代都有移风易俗,唐与汉的风俗就很不一样,但无论怎么变,礼乐文化所体现的仁爱精神不会变。在礼乐文化中,存在于教育关系中的仁爱精神具体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师爱生”。这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既维护了父兄师长的尊严,又要求父兄师长以一种仁慈、友好、关爱的态度对待晚辈、弟妹和学生。
比如大学的开学典礼。《学记》里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天子派官员祭先圣先师,祭典上穿白色的皮弁服,祭芹藻之类的蔬菜,质朴简素,表示学生在先圣先师面前谦逊恭敬。先圣先师原就是志存高远,箪食瓢饮不改其志的人,死后也不会接受奢华盛大的宴请,祭祀时献上一把芹菜就行,他们仍在教育后来的学子,要淡泊,要谦逊,要敬重先圣先师之道。远古的祖先茹毛饮血,筚路蓝缕,所以要穿白色的素淡的皮弁服。这也是在教育学生要艰苦卓绝,质朴无华。《宵雅》即《诗经》里的《小雅》。开学即要学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这三篇是君臣宴饮的音乐,郑玄说这是为了勉励学生做官,并且要做上下和厚的官 [4 ]。在鼓声中打开书箧,是警醒学生收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业上来,告诫学生对待学业要恭顺谦逊。夏楚二物则是告诫学生,如果有谁违反礼仪就要受罚,目的是收摄学生的骄纵散漫,教育他们专心学习。
礼仪活动之所以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是因为礼仪活动将圣人的思想情境化和情感化了。受教育者身临其境,亲感其情,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被感化。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这是中国古代礼教的精义。
再比如中国的节俗。节日里家人要团圆,要吃特定的食品。“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离家多远,到了春节,在外的游子就是想回家。孝悌不只是一种道德观念,更重要的它是亲人之间的一种深厚情感,没有节俗,亲情不会那么浓烈地被体验到。故乡的黄花麦果,那么让人回味无穷,是因为清明节里,存有古风的人家要用它作供的。
所以无论怎么把传统节日当成“四旧”批判,节日中的情感依旧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不是那么容易被革命的洪流冲刷干净的。现在一些传统节日又有了假期,但节俗慢慢被人们遗忘了。还有人用黄花麦果作供吗?那蚕茧般大小的点心到底是什么味道?
美好的心灵是从小在醇美的习俗中浸染出来的。课堂上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传授道德知识,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风俗习惯和日常礼仪的浸染。如何在新时代里创造性地复兴传统的礼乐文化,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大事。
三
个人私德要自修自得,用统一的、很高的私德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是对个体生命和个性的不尊重。用统一的、很高的私德标准要求每一个人,这是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的做法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伤害道德教育。但每个人自己则要持之以恒地、不懈地追求完美的人格。过有德性的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幸福。
社会公德要有统一的要求,是因为社会公德所规定的行为是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能做到的。个人的私德则不同,有忠道,有恕道。“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道,是做人的底线,做人的底线是不害人。做人的上线是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帮助别人,为他人谋利益。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在忠与恕之间行走。超过了恕道,就会是己所不欲亦施于人,坑蒙拐骗,专门害人。超过了忠道,就会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坑蒙拐骗的人是坏人,其实超过了忠道也不见得都是什么好人,很可能也是坑蒙拐骗。过犹不及嘛。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见过的,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善人我也没见过,能够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仁、善、君子、圣人都是一些理想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无限接近它,但要持之以恒。孔子并不是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他觉得能持久追求就很不错了。能持之以恒地追求也很难,因为人有许多弱点。这些弱点概括起来都是虚荣心在作怪。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潦倒,却装作富有得很。人很容易被虚荣心蒙蔽,不再追求更高的境界。人既有虚荣心,还有诸多的缺点与无赖,如果推行理想主义的教育,很容易把人培养成为虚伪之徒。
儒家的中庸之道,子思表达得最准确。《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有“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率性之谓道”,只有根据每个人的本性率性而为,才是符合人道的。我们每一个人,包括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在私德方面按照我们自己的愿望去做人。教育部门更没有权利在私德方面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修道之谓教”,教育只能对率性之道作些修整。一是使每个人所具有的善良本性扩充壮大,二是制定公共的生活准则,避免每个人因个性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小学阶段的行为训练主要是公共行为规范的训练。而大学阶段则要自觉地养成中庸之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情感没有发出是“中”,发出来而不过分是“和”。“致中和”就是修得一颗平常心。人有一颗平常心,不凭个人的喜怒哀乐干预他人,天地万物才会处在其本来的位置上,按照各自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长发育。许多人因为有偏爱或偏恨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干预了他人的自由。大爱无痕。天地无私,万物生长。致中和,其情足以容物,故其功足以成物。中庸之德,是为大德。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应该对他人的私德保持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因为网络很容易将一种情绪放大,让个人承受强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要反复申论,是因为有很多的历史教训。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中,从容中道的理想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在某些时候部分教育思想家的思想中表现得非常浓厚,义与利的矛盾难以调和,个人的情感和需要难以取得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在两汉和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应有止于至善的最高理想,但这样的理想成为一种普遍要求之后,只能导奖虚伪,因为没有人能止于至善,至善仅仅是一个人类永远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的理想目标。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教育一方面导致文质彬彬、“不愧于屋漏”的真君子圣人一般高高在上,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导致天下率以为伪而不知耻,见不到人真实鲜活的一面,而人的欲望却又在阴暗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或在内心纠结成阴险毒辣,最终使教育走向了理想的反面 [5 ]。中国文化最要警惕的是理想主义。一要警惕理想主义的伪装,二要警惕理想主义的浪漫。
其实,我们日常的道德格言中就包含了这样的智慧。对待他人,要隐恶扬善:“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朱子家训》)不要揭人家的短,而要多多夸奖他人的善言善行:“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弟子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但对于自己,我们则要持之以恒地不断追求完美的人格。这叫“严于律己”。大学阶段明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理性完美的过程。在中国,个人自我修养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儒家、道家、佛家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修养方法。儒家的修养方法有:安贫乐道;反身而诚;推己及人;动心忍性;保其赤子;持志养气;惩忿窒欲;格物致知;戒慎恐惧;以物观物;识得东风;民胞物与等等。道家的修养方法有:致虚守静;见素抱朴;柔弱胜刚强;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齐物;逍遥;材与不材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等。佛家的修养方法有: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净观;不净观;破差别智;破执着等等。孔子告诫学生,不要画地为牢。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家说:“人皆有佛性。”自修自得,时或不至,曾经努力过,不愧此生;一旦豁然开朗,成就人生,则不枉过此生。
四
社会风气容易被金钱和权力败坏。一旦社会风气败坏,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有所不能。做人的底线要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教育只能在人的道德完善的过程中锦上添花。
一个法度废弛的国家,无论怎样加强道德教育都是徒劳的。因为道德教育是导人向善的,法律制度是阻止人为恶的。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坑蒙拐骗、欺行霸市,这些行为已经不只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制问题,法律和制度惩处不了这些为非作歹的行为,由政府主导的道德教育就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由学校主导的道德教育也会因无法解释理想和现实的荒谬反差而缺乏合理性和说服力。“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社会生活缺乏正义,老百姓的价值信仰就会动摇,产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疑问和冲天怨气 [6 ]。一旦价值信仰出现危机,就没有了必须要这样做和一定不能这样的事情,丛林法则就会取代道德准则。当丛林法则盛行时,受苦受难的总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可以收买权力的金钱,总是在无序的竞争中失败。而那些在丛林法则中取胜的人,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在丛林法则中失败的人会因为不公平引起的失败而产生仇恨,一个被多数人仇恨的人没有尊严和安全感,总是担心仇恨的火焰会燃烧到自己的头上,只能在醉生梦死中麻痹自己的灵魂。“千夫所指,无病而死。”众目所视,众手所指,其严乎!而最终的结果是,被压迫的老百姓起来造反,腐败的政权,重新建立新的秩序。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在一治一乱的循环中发展过来的。没有哪个腐败的政府最终不被。
在这一问题上,儒家“仁义”皆内的思想是存在缺陷的。孔子做过鲁司寇,抓的是鲁国的法制,但他并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这样会“民免而”,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为这样老百姓就会“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西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分别用两套制度来管理贵族和平民。到春秋时期,贵族统治开始衰落,孔子主张用礼来整齐老百姓,将礼乐文化推广到所有的人身上,这是一个进步。但孔子把更多的热情倾注到了仁政和德治上,并没有同等重要地强调刑政的作用。子思明确提出仁内义外,主张内外双修,但他的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他的继承者孟子的认同。孟子明确提出仁义皆内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尽其心知其性就够了。儒家中,荀子最为重视外在法规和制度对人的规范作用,但他的学生直接转向了法家,他自己也被排除在正统儒家之外。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建立起西方那样的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总是诉求于内在的良心,正义的原则常常遭到践踏,一个朝代到了后期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崩溃,以至有千千万万窦娥那样的感天动地的奇冤。人作不了主,最后只能是天来做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始终是正统,其实,中国古代的盛世都是因为在推行儒家思想的同时加强了制度建设。秦代的一整套法制被汉代继承,汉家的传家宝是“霸王道杂之”。北魏和隋朝有很多的制度建设,这些制度也悉数被唐代继承,包括教育制度史上著名的科举制度。礼乐与刑政,同为国之大宝,不可偏废。
做人的底线是不犯法,做人的底线当然要靠法制来维持。道德的底线是遵守公共道德,道德的底线同样需要法制来维护。作为道德的底线,确立公共道德的原则是不损害公众的利益,所定的公共道德的条款是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都能做到的。公共道德要从小培养,但在未成年之前,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主要是进行批评教育。而对于已经成年的人,发生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就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这是文明国家维护公共道德的通行做法。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生活的公共空间很大,个人的行为能影响的人很少,没有城市生活那么多的公共行为准则。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在农村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了城市。此外,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城市管理者无暇顾及那些公共道德行为。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公共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力,使中国人的市民素质出了名的差。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大力宣传外,恐怕只有加大处罚力度了。
今天的中国,如果我们希望国民的道德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单靠加强道德教育很难取得更大的成绩,只有首先加强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建设,同时继承传统,加强立本明道的道德教育和敦风化俗的礼乐文化建设,在个人私德上让人自修自得,文明的中国才是可以期望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之间的流也越来越密切。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自身问题的不断凸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摆上了工作议事日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也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因
1.1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无论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还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各行各业都迫切的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获取信息的阅读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英文写作能力,不仅能直接与外国人交流,而且能用英语进行业务谈判。这一发展形势要求高校要深化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外语人才。
1.2 高校的扩招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这给高校的师资、设备、图书、教室等带来了严峻挑战与巨大压力,尤其是大学英语师资方面,由于各高校不可能按照学生增长的比率来增加英语教师人数,一个班级八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紧张状况尤为突出。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规模仍在继续发展,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事实。在学生数量比较多的的情况下,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来完成庞大的教学任务与保证英语教学的质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方法就在于不断推进与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3 本身问题的凸显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因除了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外,大学英语教学本身的问题的凸显也要求其应该进行改革。虽然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考核方式与评价比较片面等问题。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大量的单词与语法,但却听不懂、说不出,无法将其所学与所用联系到一起。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自身要打破瓶颈,走出困境,也必须深化改革。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
2.1 改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是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要真正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地位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主要的任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指导者,而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是教师的地位更加重要,对其的要求更高。
2.2 不断修订教材与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与积极推荐下,出版社开发了多套立体化系列教材。然而由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个周期,因此在新教材使用后不久,其体例、内容等则又有可能跟不上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总之,大学英语教材要及时进行修订,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3 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保证。当前,不仅大学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教师整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通过加强培训进修工作,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教育心理学、基于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所需的技能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等。加强培训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不仅能使其更好的胜任工作,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使英语教师受到学校的重视,改善其待遇,从而留住人才。
2.4 积极营一个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个高校都通过校园英语广播、大学生英语角、大学英语竞赛活动等来缓解缺少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一问题,但是这是非常单一的,只能作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接收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外语教学也可以首先得益于网络技术,通过丰富网络教育资源,为外语教学提供良好的立体化平台。总之,积极营造个一灵活、宽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可靠保证,也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还有统一对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的认识、建立基于交网络的自主学习系统,以及多途径筹集经费等。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出路[J].煤炭高等教育,2008,(2)
[2] 陈淑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
[3] 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4] 张尧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03,(12)
篇3
【关键词】课程规划;顶层设计;课程视阈;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30-02
【作者简介】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教师。
目前,多数学校都很重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发展,还可以推动学校发展,可以说,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中成本不高、操作简易、见效迅速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随意,方向不明。
由于对校本研修的目的、意义、要求等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思路不清,过程的安排缺乏条理,活动没有系统性。其实,开展研修前就要思考:这次研修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开这几节研讨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次活动与上一次有何关系?与下一次活动有何联系?一学期需要开展几次校本研修活动?分别研修什么?等等。在校本研修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期待通过开几节课、听几场报告、看几本书、做几次培训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应变革学校的培训方式,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校本研修目标明确,内容系统而有效;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
2.视野狭窄,收效甚微。
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问题,但主流却常常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虽然实在实用,但往往视野不宽,主要集中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上,研修目标主要指向应试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学科成绩的改善,比较功利和短视。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校对校本研修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导致校本研修与学校整体工作无法有效整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目标等关系不紧,校本研修与学校问题的关联度不大,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
以上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校本研修缺乏整体思考和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呢?此概念源自于“系统工程学”,意思是从高端开始的总体设想,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包括选点、规划、实施和评价等。
那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呢?如何从课程视阈进行思考呢?
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用“课程”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项工作。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内容、规划和进程,校本研修也具有这几个要素,所以把校本研修当成课程来看是完全可以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序策划和逐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建构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个性的校本研修课程。
在操作方式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来规划,从课程理念、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体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点规划。
选点,即确定校本研修课程的起点。可以从“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入手,对学校及其校本研修进行定位与再认识。对学校的师资状况进行诊断,对学校的研修现状进行把脉,为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做好前测工作,选定研修的起点,保障研修的有效性。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它是一所城市初中,办学理念是“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课程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基于学校情况,近年来在校本研修方面进行了系列规划和探索,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每学年确定一个研修重点,这就是“我要到哪里去”。例如:
2012-2013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理解力。2013-2014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重构力。2014-2015学年,重点是“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这一系列研修设计,目的在于,让教师从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个课程工作者,能拥有一定的课程智慧。
基于以上情况,学校提出了“三叶草”校本研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团队,“三叶”分别代表教师的课程理解力、课程执行力和课程重构力,也暗含“师德课程”、“视野课程”和“师能课程”,使教师成为“三馨教师(厚德、博学、专能)”。学校把教师发展作为校本研修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建构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研修课程。并注意四个“结合”:即实用性与学术性结合,学科课程与学校特色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面向部分培训和面向全体培训结合。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结构,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可以促进科学管理。
2.课程实施。
课程“去哪里?怎么去?去哪里?”探究的是校本研修的重点与方向,“怎么去”思考的是校本研修的方式方法。
(1)校本研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了三个层面的校本研修。校级主题研修,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领导力;组级校本研修,重在提高研修课程的执行力;校本特色活动,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影响力。每次活动都精选研修点,精心策划研修活动,用心编制研修材料,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成效。这样的专题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改变着学校的课堂。
(2)校本特色活动。主要包括基于研修主题的专家讲座、读书交流、演讲展示、参观学习等,目的在于引领、夯实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追求是校本研修的内核,它决定着校本研修的方向与内容。因而,校本研修的选点显得尤为重要。但“点”毕竟是“点”。如果学校只能在“点”的层面进行研修,势必会导致教师能力素养的不系统,影响研修效果。所以在设计研修活动时,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注意由浅入深地把一个个相关的、类似的“点”串起来,做到“连珠成串”,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体系。
3.课程评价。
校本研修的目标主要有两条,一是促进教师发展,二是推进学校的发展。怎么来评价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度呢?这就需要建立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可采用定性与定量测量相结合的办法。
定性测量只要知道一个物理量的性质即可。定量测量不仅要知道变化趋势,还要确定出具体的量,即谁增加多少的时候会使另一个增加多少,进而得出确定的比例关系(或者是函数关系)。
第一,评价校本研修到底有没有促进教师的发展。可以先围绕“教师发展”确定几个测量点,如区级以上骨干数量增长幅度大、教师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撰写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篇幅显著增加、市级以上课题立项数量增长快等等。然后对每个测量点再进行定性或定量测量,如如何定义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进行跟踪测量。具体做法是先制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然后为课堂“建模”,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前测”和跟踪调查,看看教师的课堂变化趋势。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积累;途径研究
初中生函待教师予以语言素材积累的基本途径的系统指导。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将语言素材积累的基本途径总结为以下三点,即:积累词汇,反复记忆;积累范例、用心领会;积累规律,举一反三。
1 积累词汇,反复记忆
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生要积累词汇,初中生掌握词语需要一个内化过程,我将之分解成课外初相识,课内再熟悉,作文里交朋友这三个阶段。
1.1 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己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初中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
1.2 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可观了。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使学生摆脱了积累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强化了词汇学习。
1.3 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汇学习。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积累范例,用心领会
2.1 积累名言。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2.2 积累成语、典故。
2.2.1 从溯源中积累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
2.2.2 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
2.2.3 在运用中积累成语。学习语言,贵在感悟和运用,学习成语也不例外。学习成语,我们认为要做的“五会”:即会读、会写、会释义、会辨析、会运用。学成语,首先要正音、正确书写,尤其对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成语应格外留意。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
3 积累规律,举一反三
3.1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语法。
在现行文言文考试中,因为考试更重视文言知识的运用,而淡化语法理论,就使得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法教学,而只重视学生对字词句意思的记忆、对课文的背诵。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记忆却往往是死记硬背,以多为荣,却杂乱无章,缺乏规律和法则。但实际上记是永远记不完的,结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所以必须借助于语法的学习、理解来帮助记忆。
3.2 在现代文教学中归纳特点。
现代文要掌握的语言素材积累材料非常丰富,根据其分类来归纳特点,总结规律。
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语句特色评价用词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M].王文彦远方出版社2006年
篇5
【关键词】西班牙语教学 语言知识 交际能力 交际任务
【基金项目】2015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A18)成果;2015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基于黑龙江地缘实际的西班牙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WY2015006-A)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11-02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语言学理论发展及其学科分支增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巴克斯(Bax,2004)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交际法不只是先进,事实上是唯一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国内西班牙语本科教学的学生大部分是零基础,学生的年龄心智和语言基础决定了西语本科教学既不能原封照搬中学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机械、超大量的音节、语法训练,也不能直接效仿大学英语的教改模式,进入重交际,重技能的能力训练。因此,亟需探索出符合本科生年龄心智,能够实现交际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其中重要的途径包括应用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已经验证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贯彻语言知识为主,策略能力为辅,语言知识融入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结合计算机网络创造与西语本族语者直接交流的机会。
一、学习英语教改经验,将交际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之一
本世纪初以来,英语教学改革蓬勃兴起,交际教学法因其包容性而得以广泛推广和推崇,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改良可以应用到西语教学中,为西语教改服务。
1.西语教学适度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大学英语教学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然而西班牙语本科教学是从零基础开始,基础教学阶段必然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模式为主。但在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的基础阶段仍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适当的交际活动,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之间的互动,增强师生交际意识,培养交际中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需要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吸收学生参与,提供学生语言交流机会,通过长期、频繁、大量的西班牙语交流,优化习得掌握语言的过程。随着学生语言知识储备的增加,语言技能的熟练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
2.西语教学适时容忍学生错误
交际法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对学生语言错误――特别是语法错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徐强, 2000)。近些年来一些语言学家,如Byram,Kramsch提出反对教学用native speaker的语言和社会文化标准来评判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虽然这种思想受到不少人反对,但这个思路指引着我们重新思考教学中学生语言提高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自由选择和交流目的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在语言表达尤其是口头表达中的错误采取高容忍的态度。西语学习在低年级基础阶段要保证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语音方面错误要及时纠正,对于语法错误要认真分析出错原因,通过强化训练避免反复出错。西语教学高年级提高阶段的教学可以适度放松准确性要求,这时学生语言发展处于中介语阶段,Selinker(1972)提出的“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外语,它既是外语又不完全是外国人自己说的外语,而是一种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中间语或中间阶段。这时有错必纠的做法会使学生为规避犯错误而怯于用西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影响学生的交际欲望,影响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训练。教师需知每位外语学习者都会经过中介语阶段。因此教学中纠错要看教学阶段和错误类型,适时对错误采取容忍的态度,树立学生语言交流兴趣和信心。
二、重视语言知识,将交际活动作为知识的载体实现两者共同发展
西班牙语本科教育中语言知识教学是核心,任何轻视或忽视语言知识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会导致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变成无稽之谈。即使在培养交际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下,语言知识仍是基础和核心,词汇和语法是语言表达之源。重视语音、语法、词汇,不等于始终把语音、语法、词汇教学从训练交际能力中分离开来单独训练。在教学中,以交际任务为单位,在交际活动中融入语言知识,可以实现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协同发展。
语言交际过程,也就是自然语言使用过程涉及两类知识:一是系统知识――语言形式特征知识、语义学、句法学、词义和连词成句的知识。二是图式知识――有关世界的知识,信念、观念、经验、文化价值等等(widdowson 1991;桂诗春,2002)。其中系统知识与图式知识结合构成了潜在的交际能力。日常语言交际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下面细化常见的交际双方(即听话人和说话人或作者和读者)的交际活动类型。教师可以在一二年级《基础西班牙语》课程中细分课文涉及的多种交际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交际活动图式,并在图式的框架内,讲解训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在《西班牙语听说》课程中分阶段有计划的训练下面各交际活动涉及的语言形式和交流策略。在三四年级《高级西班牙语》、《西文报刊阅读》《西语写作》等课程中训练多种交际任务的整合完成能力,进而实践培养学生西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Hughes(2008)从测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语言听力和口语包含的信息能力和交际能力,他的理论出发点是研究日常口头交际。书面交际与口头交际相比较,除了有时间上的延迟性,身体语言的缺失性和受话人的不确定性等交际语境因素的差别,所涉及的交际活动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将Hughes的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将交际双方需要完成的交际活动进行总结。受话人/读者交际活动中理解或获取信息的活动包括:“获取事实性信息,理解指令,理解信息寻求,理解需求,理解请求允许,理解致歉,跟随时间顺序,跟随观点论证,理解信息比较,识别理解建议,识别理解评论,识别理解理由,识别理解喜好,识别理解抱怨,识别理解推测。”Hughes(2008:161-162)交际活动的另一方说话人/作者参与在互动中的具体方式包括:“提供个人或非个人信息,描述事件,提供指令,进行对比,提供解释,进行辩论,提供所需信息,表述需求,引出帮助,寻求同意,致歉,详述想法,表达观点,论证观点,表达推测,表达抱怨,分析,总结,提供建议,表述喜好,下结论,评论,表明态度。”(Hughes 2008:114-115)
西语教师在交际活动框架中填充语言内容,以交际活动为载体以语言知识为对象,教学中实践交际教学法,将语言知识融入上述交际活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应用性。教学法改革的同时,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课堂气氛将得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将得以实现。
三、利用电脑网络,将交际潜能转换为交际能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慕课的不断推广,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然而,外语学习基础阶段有教师亲身示范语音,课堂上师生无时差随时互动,及时回答学生提问,课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关怀等方面的优势是其它远程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
教师可以布置西语书评、书信、便条等写作任务,如要求要求学生与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某所大学的招生部门或相关学院专业咨询留学事宜。整个任务可以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要求学生书面报告其与国外大学相关人员的电子邮件往来,再设立语言、内容、格式等几个测试点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这种测试题目通过完成生活中具体的交际活动,有真实的西语输出过程、文本读者真实具体化就是国外大学的工作人员,任务是否完成有确切的判断(国外大学是否就你的信进行回复)因此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学生会以很大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投入到在任务执行前的知识技能讲解阶段,与外国人用西班牙语进行书面交流的测试过程中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到了锻炼。而最后基于语言、内容、格式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语言内外多个观测点的综合评价将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英文书信这部分的学习效果。
西班牙语本科专业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互动平台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中互联网载体承载的世纪范围内的西语语音、语法、词汇、文化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资料。然而,这些是以文字、图形、图片包括视频等单边的形式呈现的,交际教学在这些材料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平台,设计交际任务,为学生创作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激发学生实践语言的兴趣,提供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检验、自省西班牙语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结语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交际法展开的最初要帮助学生改变他们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的习惯,要依据课程类型和年级差异循序渐进的推进交际教学。交际教学中还应充分的关注学生,营造愉快的互动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在具体年级和特定课程的教学中要找到传统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契合点,探索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年龄特点,保证西班牙语教学改革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x,S.The End of CLT: A Context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J].ELT Journal,2004(57).
[2]Dee L.Eldredge.Teaching Spanish,My Way[M].Xlibris,2014.
[3]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篇6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本土化的原则
必须注意的是,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并不是越美观越好,越丰富越好,其创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
(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原则
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他们是通过自身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互动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获得身心发展的。因此,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
1.内容广泛。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思维开阔,多角度、多方式地进行选择和设计,应该避免单调。如一些小型私立幼儿园常常只在墙壁张贴一些动画图片、识字图片,以及一些简要的规章制度,这样的设计难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难以引起幼儿关注,互动也不容易发生,最终不能多方位促进幼儿发展。而如果在幼儿园设计各类区角,从墙饰、挂饰、教玩具全方位进行环境创设,让环境丰富多彩,从而丰富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可以让幼儿得到多方面发展,才可以让幼儿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与环境互动的空间。如厨房、医院、建构区、植物园、图书角、运动区等等。此外,还可以进行主题设计,如春天来了,把幼儿园的墙壁、棚顶、地面及角角落落装饰上春天的景色:温暖的太阳、广阔的大地、绿色的小草、多彩的小花、奔跑的小动物等,让幼儿来到幼儿园便感受勃勃生机,同时也能够认识和了解春天。
2.贴近幼儿认知。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要考虑贴近幼儿认知,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幼儿园所创设的环境如果离幼儿生活较远,成人化严重,会减少幼儿对它的关注度,会因此削弱它的价值。
3.色彩丰富。研究表明,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观察、思维、记忆的发挥能力都高于普通色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相反,经常生活在黑色、灰色和暗淡等令人不快的色彩环境中婴幼儿,则会表现出呆板、反应迟钝和智力低下等特点。因此,幼儿园环境应该以淡蓝、黄、黄绿、橙等好看的颜色为主进行创设,避免大面积使用黑、白、褐等难看的颜色。此外,所设计的内容要符合造型简洁、概括,制作简单易行的原则。抓住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即可,这既适合幼儿理解、认知,也符合幼儿园定期更换主题内容的现状。
(二)安全的原则
生命高于一切,幼儿的安全永远是教育的实施的前提,而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健康领域永远放在第一位。因此,幼儿园环创也必须首先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它涉及到材料安全及作品的安全。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健康环保的,最终呈现出的作品不具有尖、硬等特点,要保证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不会受到伤害。
二、环境创设本土化
《纲要》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提倡本土化,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的材料、身边的风土人情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一)内容本土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光、历史传承各有不同,这便造就了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而如果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学活动中把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一方面丰富幼儿学习内容,让幼儿能够了解自己身边的风土人情,认识自己的家乡,同时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弘扬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从幼儿培养,这种本土文化的影响将根植于心,陪伴孩子一生,甚至影响孩子将来的人生选择。例如,我们北方一年四季分明,在季节轮换之际,引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季节为主题,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春天,以绿色为主,在墙壁和地上绘出或者粘贴上手工制作的灿烂的太阳、开满小花的青草地、柔软的柳丝、呢喃的燕子、欢乐的孩子,屋顶是湛蓝的天空,悬挂多多白云,点缀飞机,与燕子齐飞。特别是冬天,北方的雪更应该是环境创设课程不能缺少的内容:剪纸雪花,贴在窗玻璃上;打雪仗的场面、大雪覆盖的小房子和松树等画在墙壁上;屋顶悬挂雪花。此外,节日风俗、本土特产等等,都可以作为环境创设的内容,融入教学当中。
(二)材料本土化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本土资源,因此因地制宜选用材料来装饰幼儿园,不但取材方便,节省成本,也能够促进幼儿对本土物产的深入地了解。例如,南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竹子进行手工制作,北方的学生可以利用桦树皮、松针、松树塔、树根进行环创;秋天到来后,庄稼的叶片、秸秆、五彩的树叶、成熟的果实,都可以成为可利用的材料。此外,本土的沙石、泥土等都可成为可利用的材料。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新的用途,学生毕业后将能够以本土化思想为指导,利用这些材料与幼儿一起创设环境,会使得幼儿的新奇感倍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一、“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
对于音乐来说,可以激发出人们的思想情感。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自身的感官会得到一定的刺激,并且能够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与反应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影响,小学音乐教学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以人为本”来说,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最为基本的一项教育工作原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并且促进改革工作的开展。就“以人为本”来说,就是从人的实际发展需求上出发的。首先,就是要明确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其次,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的加工活动,从外部因素的层面上来说,就是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的羡慕以及家长的赞扬等方面出发,进而赋予其相应的持久性与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主动的接受知识,从而产生出参与教学的热情。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在小学阶段中,只有少数学生天生就存在着好乐感,大多数的学生往往是在家长的意愿下去学习音乐知识的,这样也就会缺乏创新氛围。所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运用好教学语言来影响学生。同时还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知识与趣味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通过感性的认知与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师还要适当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措施
(一)教师在开展“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的学习音乐,以此来受到音乐的影响,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对于全体学生歌唱中,要求学生要保证唱歌姿势的大方,歌声也要富有情感性等。以此来活跃好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想要提高学生的作曲的兴趣,还要指导学生依靠小组合作来进行音乐剧的编排等,以此来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活动,从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组织学生从动画片中学习音乐。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内容枯燥与陈旧的现象,这样也就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动画片音乐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并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影响下,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选择一些动画片中的歌曲,通过筛选或是重组等方法来将其制作成为课件融人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让学生产生出学习的兴趣,并从其中掌握好音乐的知识。如《西游记》、《宝莲灯》、《机器猫》等音乐作品在节奏上的表现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所以也就可以将其广泛的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去。更为重要的是,音乐作品可以借助实际的音乐形式来促进审美教育。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一些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不足的现象,这样也就引发了和音乐本体相背离的现象。且在这种音乐教学的影响下,也就将丢了音乐作品自身所具备的育人功能。只有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发学生多种不同的看法,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来接受音乐知识的熏陶。借助不同层次的情感审美教育,还可以挖掘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增强音乐的表现形式,将学生带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可以说,将动画片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篇8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 英语教师 素质提高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57-03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以应对21世纪的种种新挑战。对于地级城市新升本院校来说,正确认识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现状,认真思考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内涵,积极探索和展望未来的发展,从而找到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现状
(一)敬业精神缺失,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有所改善,但教师的物质待遇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反差依然巨大,付出和收获并不成正比,这使得一些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部分外语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缺乏敬业精神,缺乏竞争意识,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对课程改革漠不关心,忽视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理解、接受和渗透新的教育理念,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能力较弱,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难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部分教师还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在外语课堂上的主要角色是“语言讲解者”和“语言示范者”,课堂活动主要就是“讲解课文”和“做课文练习”。
(二)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业务素养有待提高
学历和职称是教师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新升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普遍不高,高学历、高职称师资比例较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要不断接纳和吸收新知识和现代信息,形成开放、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知识面窄、结构单一、知识老化等问题,形成了教学实践中的惯性和惰性,一本教案原封不动地用几年,课堂教学只注重讲解课本知识,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个别教师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下载教学所需的资料、制作网页和开发教学课件,不能在网络环境下变换角色,不能有效地组织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都不强。
(三)外语教学科研重视不够,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科研似乎是英语专业教师的一个传统弱项,理工科院校和地方院校教师问题尤其突出”(何其莘等2008)。不少教师认为:外语有什么科研可做?现在教学任务这么繁重,能够认真把课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容易了,哪还有时间做科研?甚至连阅读专业书籍的时间都不多,更不用说坚持阅读国内外外语教学研究学术期刊了。以我院为例,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研究项目和不知道如何申请也不会写课题论证的英语教师占60%以上,平均每年都能在省级以上期刊的教师不到半数。此外,科研环境差,教学任务过重,没有足够的平台和精力去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这一切都制约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二、新升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该在道德修养上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良好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和富有激情的梦想,要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高级人才,大学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一个有着渊博的语言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才能真正落实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高校教师更需有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融入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相关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还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的文化知识。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传授其相关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提高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课程改革的信息社会,大学英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应该不断补充知识的储备、扩大知识结构、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学习本学科的最新前沿知识,了解其他学科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等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并及时调整教学,适时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三)较强的外语科研能力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其定位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也就是说,高校教师不但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尤其是与本专业、本学科建设和发展关系密切的科研任务和项目。“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正是在尊重教师作为主体的基础上的一条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在教学中碰到的疑惑、问题,需要通过科研去探索、去分析、去研究,从而解答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以教为本,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科研能力也是素质教育时代优秀外语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
三、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发展动力来源
校方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教育导向,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好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广大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同时,要创造条件激发教师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发展需求,强化自律意识,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就教师个人而言,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从教价值追求是什么?从而强化内驱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把职业道德由认知转化为一种信念和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构建自主学习体系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卓越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说,教师队伍面临着繁重的知识结构调整与知识更新任务。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和平等发展的机会,提高现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开辟多种渠道,抓好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优化和重组知识结构和层次,使之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教师个人而言,更主要的是要树立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思想理念,自觉开展终身教育。在不脱离教学的情况下,建立以“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为核心的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校本途径。教师既要学习深化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补充最新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知识,并在教育教学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完善自我。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充分的学习机会,教师应该长期持续地学习与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与时俱进。
(三)培养教学创新精神,提高教学科研意识
科研水平的提高是英语教师素质建设的核心之一。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的当下,大学外语教学需要的是锐意创新的教师研究者,而非故步自封的教书匠,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新升本院校要制定完备的科研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花大力气营造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的教科研氛围;要积极引导广大英语教师对教和学等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讨活动,了解相关领域目前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学术方向,使英语教学和研究紧跟时代步伐。此外,新升本科院校还要激励各年龄段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善于思考,勤于写作,敢于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当然,文科的研究必须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积累,才能具备坚实的科研基础,获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教师本人更应该开启思维,加强教学反思,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学校加强对广大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比如相关常用软件的学习、网络课程和课件制作的学习、快速上传和下载网络资源的学习等。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外语资源整合、教学课件的制作、科研资料的收集、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等信息实践的运用,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习惯。另外,为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学校应提供物力、财力和人力进行学校基本的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学习中心、校园网等的建设,并在全院范围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比赛、教学示范和观摩等。这样,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实践等素养才能不断提升。
(五)实施竞争激励机制,优化教师成长环境
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中,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情神,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资源。学校要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断优化和强化教师素质提高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师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组织氛围。学校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个性,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感受,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培养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和个人成长的条件。
大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靠学校等各级部门的外部支持,而且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师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提高创新科研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需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加强自律,不断在反思中提高,在探索中进步,从而踏上自觉追求卓越的职业发展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孔云军,许楠.浅议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专业视窗,2009(5).
[2] 刘芳,夏纪梅.高校英语教师反思性培训实证研究――基于一项全国高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现场的调查[J].外语界,2011(4).
[3] 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界,2010(1).
篇9
个人职业发展困境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首先要关注青年馆员“人”的身份,研究馆员个人发展困境对有效对策的提出具有参考价值。
图书馆员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书馆馆员被大多数国人认为是清闲安逸、适合养老的职业,尤其青年馆员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不如图书馆事业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高。
图书馆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以及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等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员的待遇总体虽稳定,但缺乏竞争力,尤其是职称不高的青年馆员生活压力较大,对待遇提高的愿望较强。
图书馆员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等原因导致其对男性的吸引力较小,尤其青年馆员队伍里的男性骨干力量所占比例很小。
青年图书馆员缺乏在其工作岗位持久工作的动力,许多刚毕业的青年馆员只是由于工作难找、图书馆员闲暇时间较多方便考公务员等原因暂时留下来。
青年馆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基本只能靠职称晋升来提高自己的价值,然而,越来越严格的职称评审以及行政职务晋升机制都大大提高了青年馆员晋升的难度,其职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
人力资本视角
人力资本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青年馆员作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从人力资本视角对青年馆员进行思考,对青年馆员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青年馆员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要素可分为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的作用是否能得以充分发挥。
制度因素由青年馆员人力资本的资源配置制度、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制度和人力资本的价值分配制度组成,这些制度共同制约着人力资本价值的有效实现,制度要素影响人力资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青年馆员人力资本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对青年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养资金不足;二是在图书馆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三是馆员的合法权利没有在明确的职业法律法规上得以明确、应有的保障,这极大地影响人力资本价值的有效实现。
非制度因素由馆员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经济因素和自身因素构成,制约青年馆员人力资本作用的非制度要素对人力资本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图书馆财政拨款的不平衡与收入分配的情况不一,直接制约了人力资本实现;二是在有限的编制与严格的指标控制下,青年馆员晋升越来越困难,青年馆员投入与收入不一定成正比的困境阻碍了青年馆员人力资本价值的有效实现。
青年馆员培育的有效对策
基于以上对个人发展困境和人力资本两个维度进行考量的分析,以下提出的对策将更具有针对性,参考价值也将愈高。
基于个人职业发展考量的对策
加强重视,创造职业发展平台。面对青年馆员职业发展困境,对青年馆员培养的重视,为其创造职业发展平台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对策,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设立导师制,落实传帮带。一方面,针对新引进的青年馆员,即使是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他们也会相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为了帮助他们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更快适应本职工作,建议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制,让资历比较深的馆员即时辅导青年馆员,帮助他们对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督促他们提高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尝试采取多样化的传帮带方式,例如可以让青年馆员自主结对,双向选择,建立帮助馆员和受助馆员之间互助、融洽的关系。“传帮带”的活动形式一般以座谈会、学术交流、实地演习、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与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利于实现互助双方的共同进步。
建立学习型的图书馆,开发职业潜力。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是指图书馆要在内部建立一种学习型的团队组织,要确定馆员的共同目标、任务,任,适时地组织馆员参加相关的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图书馆在能力范围内要创造馆员发展的其他平台,鼓励并支持馆员开拓自我发展领域。学习型的图书馆青年馆员团队的建立,旨在创造一种青年馆员之间互相督促的良性竞争,帮助青年馆员科学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青年馆员的职业能力。
增强职业美誉度,畅通晋升渠道。长久以来,社会大众仍然对图书馆职业保持着传统、刻板的印象,图书馆要增强职业美誉度,是改善这种传统偏见的突破点。要从根本上帮助社会大众树立对馆员职业的正确认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多举办让大众了解图书馆的活动,让大众明白图书馆在人类生产、学习和工作中的意义;二是加强培养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和服务能力,以青年馆员队伍为主体,带动图书馆员整体形象的重新塑造;三是在人才招聘上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馆员的专业化,并坚持对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的引导,推动馆员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规划,优化现有的职称和晋升制度,给予青年馆员更多的机会发展,采取评聘分开等多种方式保障青年馆员的福利。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考量的对策
薪酬激励。从资本的角度来分析,青年馆员对薪酬激励的需求比较迫切,薪酬是能激励人力资本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部分青年馆员是图书情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们投资学历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比较大,他们对薪酬激励从而补偿投资成本的迫切性更高;另一方面,青年馆员工作时间短,需要薪酬的激励来缓解经济压力,满足他们的一些经济需求。如果青年馆员生活压力过大。付出与收获长期不成正比,那么他们将不会专注于图书馆本职工作,将会分许多精力与时间去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经济收入。因此,建议图书馆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薪酬对于青年馆员的激励作用,要坚持优化馆员薪酬结构,可以适当增加工作餐补贴、交通补贴、学历补贴、住房补助等福利,让青年馆员的薪酬的竞争力提高,满足他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提高他们对薪酬的满意度。
成就激励。青年馆员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会出现一定的疲乏,即相对简单不变的工作性质,容易让青年馆员缺乏成就感。如果处于职业发展期的青年馆员长期无法获得工作成就感,将大大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从以下方面做起有助于成就激励:第一,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例如举办业务知识竞赛、业务技能竞赛和服务标兵等,以奖项激励青年馆员的工作成就感,促进青年馆员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第二,专门成立青年馆员科学研究团队,对于有科学研究兴趣与能力的青年馆员予以最大的支持,为其创造条件,提升青年馆员在科研工作上的满足感。第三,创新聘任与选拔制度,对能力与表现突出的青年馆员进行适时地选拔,带动整个青年馆员的积极性。第四,实施工作轮岗,丰富馆员们的工作内容,增强青年馆员的工作挑战性。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有效途径
1引言
我国教育部门正在大力实行德育教学,除在去专门的德育课程之外,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是学生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穿插德育知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直接关乎着小学生今后的人生走向和价值观取向。由此观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必要性。
2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2.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更要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任何时候,任何阶段,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都是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在为国家培养专门的高素质知识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青少年思想素质水平的培养,使其成为知识与素质并存的全面发展人才,并有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精神追求。
2.2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是我国自古以来绵延传承的道德精神,加之我国现今的基本国情,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导致其协作意识薄弱,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因而,强化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变独生子女的自我主义的错误观念,提升班级凝聚力,改变现阶段的教育环境有着积极作用。
2.3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无论是在人际交往、社会来往、企业合作、国家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交往中所公认的重要道德品质之一。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支撑,没有城市守信精神品质的支撑,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发挥的作用不亚于爱国主义精神,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是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需要。教育部的关于规划中小学的德育教育的意见中表明,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开展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以及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有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教育部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德育教育,从宏观上为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具体的实施方法与操作路径还需要小学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发挥。此外,在小学的教材中,也从不同的角度与德育教育进行了相关涉及。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达到对小学生的目标德育教育,本身也是小学德育的一种手段。
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够突出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在很多小学中并没有被清晰的认识到,其在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够。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培养上,因而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只有不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 德育渗透,才能有效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作用。
4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4.1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仅受到社会、学校、教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具体情况来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处理,使德育渗透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构建的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将学校教育与德育渗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学校德育教学的发展。
4.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依据教材中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例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意识等,把德育渗透于教学重点相结合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1)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时应该有和课文相对应的相关情感介绍资料,用多种方式制造课文中应体现的氛围,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更真实、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印象也更深刻。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课文情境进行真实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2)分析理解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将语文教学从属于德育教育,也不能离开语文训练而空谈德育。语文教学一般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并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因此深层思想与字词表达也是有很大的相关性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字词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基础教学有机结合。
5总结
小学是学生基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基本思想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语文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最基础的课程,结合课程本身特点来实行德育渗透具有很多便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需要真正认识到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并创新德育渗透的形式,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