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的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程的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省内唯一一个为煤炭行业输送矿山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人才的专业。根据煤矿高效生产、安全生产的要求,按照建设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德育教育为根本,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深化“三大”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的必要前提。目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作为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学术的卓越性,而是要满足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领域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层次与学校定位、专业建设基础、现有师资和教学资源。全面了解国内、特别是国内知名的煤矿机械制造企业和相关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调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机械制造方向培养目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和总结提炼,研究制定机械工程专业的总体建设思路、实现的建设目标、采取的保障措施等。
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1.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握好各类课程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学时比例。为实现机械专业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力素质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培养类型上,根据学生特长和意愿,实施两种类型的培养:一是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选择优秀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采取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开展3年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加1年企业生产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每年选拔15名优秀学生开展“3+1”人才培养。“3+1”培养模式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及课程实验、通识教育实践内容;第二阶段是学生深入企业,实行“学校+企业”的双指导教师制,利用一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践内容包括学习企业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2.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邀请相关企业和部门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中,对常规学生的人才培养进行适当调整。对实施“3+1”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前期制定的“3+1”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企业,细化具体内容并进一步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以市场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突显实践能力培养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把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机械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素质教育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更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验方面,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增加综合训练项目的比例。注重实验室开放的质量和效果;在生产实习方面,扩建实习基地,完善措施,确保实习质量,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选择相关实践企业参与实习考核标准的制定,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部分班级做生产实习校企双评试点;在毕业设计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继续深化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改革。利用机械学科的设备优势,选取优秀学生做毕业论文、三维设计与仿真,其他学生加强专业基本训练,注重细节,杜绝假大空的毕业设计。为了解决学校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一线生 产、管理、服务的特点,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以弥补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
四、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人才,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作保障。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学历提高、企业挂职锻炼、名校盯课、聘请知名企业专家等途径,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对部分有发展潜能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部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并且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关于实验师资的培养,改变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注重理论教师培养的思想,加强实验师资的培养与建设。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研究中去,鼓励他们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创新,从而建立校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科研团队建设上,围绕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本专业团队学术研究方向,满足科研促教学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五、条件建设,加大实验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注重校内外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搭建较为完善的专业能力培养平台,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依托,制定分阶段、分目标的关于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搭建较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内职场模拟和校外顶岗锻炼为载体,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结合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制定了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期规划,分阶段确定建设目标;加强图书资料、多媒体课件、学术报刊、网络视频等资料的建设。
篇2
关键词 机械工程 机械CAD/CAM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CAD/CAM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相关行业也急需大量掌握此技术的人才。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我校机械专业的相关软硬件条件,对机械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关改革,提出了以机械CAD/CAM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改革。
1 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1.1 基本情况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自2004年开始设置,到目前为止,已有五届毕业生共737人。学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另外考上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每年约有10人左右。
1.2 存在的问题
在机械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些不足:仅仅将机械CAD/CAM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由于学时的限制,对于机械CAD/CAM技术的学习并不充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两个偏向的问题:
一个偏向,侧重于“CAD/CAM支撑技术”的教学,比如:数据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数据的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等;再就是这些支撑技术在CAD/CAM技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比如:机械CAD/CAM应用软件的开发、CAD/CAM集成技术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是CAD/CAM相关应用软件的支撑技术,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与机械工程实践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因此,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另一个偏向是,不少学校在机械CAD/CAM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选用具体的三维软件进行介绍,如:SolidWorks、Pro/E、UG等,教学内容只是侧重介绍三维建模、由三维到二维的转换等基本知识,该课程仅仅让学生多学了一种软件。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上述两种偏向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获,我们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培养方案不再是“大一统”,而是向专业基础上的学生兴趣主导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在人才培养上,根据主流技术的发展,选择以机械CAD/CAM技术应用为主线,课程围绕主线进行设置,由浅入深,理论和实践结合。
考虑社会上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本校机械专业相关条件,选择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和数控加工这三个方向,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方向。即,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机械CAD/CAM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利用相关的机械CAD/CAM技术软件(常用的有Pro/E、SolidWorks、UG等)完成减速器的设计,以及主要零部件的强度校核。
3 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建设
在确立了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教学体系。该工作不是原来基础上的打补丁或者小修小改,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具体方案就是,机械专业的教学就是以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为主线,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一步确立自己从事哪一个专业方向。教学体系是根据人才需求自底向上建立的如图1所示。
在保证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以此夯实学生机械CAD/CAM技术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机械CAD/CAM技术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是包含了众多与机械知识相关的一门应用技术。如图2所示,机械CAD/CAM技术其与机械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所以单独在机械CAD/CAM这一门课程中让学生掌握CAD/CAM技术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加强机械CAD/CAM技术与机械专业其他课程的横向、纵向联系,将机械CAD/CAM技术的训练融入在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就必须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课程进行改革。
4 课程及教学环节的改革
4.1 课程改革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机械CAD/CAM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如图3所示,有以下特点:
(1)绪论阶段主要给学生讲述机械CAD/CAM技术在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这些机械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以轴的设计、强度校核、以及辅助数控编程为案例,介绍一些简单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及实际工程案例视频演示。相比整合以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2)在提高篇阶段,结合在基础篇中建立的模型,对学生进行机构运动分析以及零件强度分析的教学。此内容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解,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3)CAM技术过渡篇,此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CAM技术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4)教学改革以前,机械CAD/CAM课程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而改革之后,不仅为学生打开了门,还引导学生走进房间对里面的工具进行了了解和使用。(5)教学改革以前,在机械CAD/CAM课程之后,很少继续对学生进行机械CAD/CAM技术应用的教学;而改革后,机械CAD/CAM课程只是学生学习相关技术的开始,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还有大量的工程实践来提升学生机械CAD/CAM技术应用的水平。
4.2 教学环节的改革
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资本是“会什么,能做什么”,即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
(1)实训教学加强与机械CAD/CAM应用技术的结合。机械专业的实训教学环节很多,如:制图测绘、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控机床实训等等。在制图测绘环节中强化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至少自己出图一张,学校计算机房提供了相关的软硬件支持;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机械CAD相关软件(Pro/E或者SolidWorks软件)完成相关机构的运动分析,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培训;同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利用机械CAD相关软件完成某些零件的设计,并进行强度分析以及优化设计。
(2)强化学生示范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建模大赛等。学生利用机械CAD/CAM技术完成设计、动画演示,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几年,我校学生在相关赛事中都取得了不错成绩。以此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加入到机械CAD/CAM技术的团队中来。
(3)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械专业是个传统专业,但机械CAD/CAM技术的发展很快,充满活力。为了保证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期望,选择合适的机械CAD/CAM技术,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因此,建立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始终保持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5 结语
独立学院唯有在人才培养的“特色、质量、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地在社会上立稳脚跟,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相关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从业竞争力。很好地实现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课题来源:(1)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B274),(2)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14 77)(3)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教研课题(2010JY001一般)
参考文献
[1] 王伟.“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9(11):20-21.
[2] 张融,文友先,刘汉霞.独立学院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文集,2010:28-31.
篇3
关键词:机械 专业英语 专业词汇
中图分类号:TH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58-01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增多,传统机械工程学科越来越重视与国际的接轨 [1]。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愈来愈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专业英语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既包括基础英语的基本知识又包含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既有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又有专业教学的规律性[2]。提高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英语水平的发展,是当今的重中之重。
1 专业英语教学目前现状
目前,校内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为词汇+语法+专业知识+课本翻译,究其实质仍是基础英语阅读教育模式。采用机电专业词汇+课本翻译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对课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很透彻,所以没有什么收获。而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对于一些专业知识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学习兴趣不高。显然,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3]。
专业英语专业性强,专业词汇是各专门领域的专门用语,很多词汇或词组非专业人士一般很少使用,学生初学不易掌握。此外,专业英语中的长句,学生不会进行句子结构分析、不会进行词性的转换、句子结构的改变以及词序的灵活处理等,因此通常翻译出的英文句子与中文句子结构、成分对等,通常不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选用的教材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目前采用的大都是校内自行编写出版的教材,在内容,前言等方面与国外教材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异。
2 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2.1 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
词汇是信息的载体,是影响阅读、口语和写作的重要因素之一[4]。大体上,机械工程专业词汇分为半技术词汇和技术词汇两类,尽管其复杂且量大,但其构成仍有规律可循。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用构词法分析单个专业词汇的构成特点,从微观上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记忆;另一方面,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涉及的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制造设备、液压、先进制造技术等几个方向分类归纳专业词汇,再结合课文学习及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一个核心词汇,而且要记住这一类专业词汇;同时注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学习,一方面可丰富英文写作词汇,另一方面可扩大专业词汇量,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2.2 合理选取和整合教材及教学资源
针对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和国内教材信息滞后等教学资源的诸多不足,应选取内容新颖、观点正确、难度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材。此外,充分调研国外的精品教材,将国外原版教材中的精华部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
2.3 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
将多媒体、外文录像、电影等方式引入到教学教学中,让学生们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加深、牢固专业英语的记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推动灌输式”教学模式[5],通过设立问题或分段给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此外,按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制造设备、液压、先进制造技术等专题组织课堂,课堂主线清晰。讲完课本每个专题后,找多媒体资源中对应的示意图,并要求同学们当场以英语交流,巩固其课堂效果。
2.4 组织小组讨论,增加表达自信
适当削减课堂阅读部分的内容,增加听力和口语交流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课。对于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可以由其进行presentation陈述,而对于一些英语口语不太好的同学,可以补充和评述小组其他成员的presentation,力求每个同学均能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逐步提高其自信,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1]。此外,还可以做一些课堂作业或者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报告,在报告中需注意词汇、语法、句子表达方面的问题,以及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可将报告的质量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5 依据学生英语基础现状,实施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进度和难度难以协调的现状,以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作为划分标准,把班级学生划为几个学习小组,按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因组制宜,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3 结语
宏观方面,加强机械工程电子专业英语的教学可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步骤;微观角度,它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思考和参与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这对于提高我国教学水平,让我过教育与国际现代化接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海涵,孙后环.面向沟通型工程师的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205-207.
[2] 汪菊.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5):171-172.
[3] 钟建琳,刘忠和.从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2):54-55
篇4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课程建设;能力产出
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工程界认可的工程师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对工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现阶段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存在局限性。随着社会对工科毕业生能力要求的提高,建设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势在必行。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直秉承将提高学生能力产出为教育目标的理念。该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了规范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工作。
1.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课程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课程教学与能力产出脱节,学习知识点和知识点应用不匹配。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优异,但在专业实验实践环节中表现出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对于工程教育来讲,专业知识点学习一定要与知识点应用或者能力产出相互对应。②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或学习意愿不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③学习效果考核方法过于笼统,用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来评价已经不具备科学性。④模具式复制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目标,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2.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针对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我校明确了专业课程建设的一般思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产出为目标,强化师资队伍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工程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1)在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教学研讨、对外交流学习,最终达成以提高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共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之前,将每次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分解,并明确各知识点所对应的能力产出目标。
(2)以一个典型项目来贯穿课程教学,甚至衔接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兴趣。以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选用单片机的LED灯控制项目,围绕项目去学习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结构、接口方式、程序编程等,并让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在下次单片机课程设计实践课上,要求学生完成实际的电路连接、软硬件调试等, 最终完成设计作品。
(3)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设置阶段性考核方法。以PLC工业自动化课程为例,结合课程讲授各种PLC元器件模块,采用仿真软件实现器件的功能化连接及对动作工程进行学习考核。有利于学生基础学习的强化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4)在专业课堂学习和实践课程学习基础上,指导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相关专业科技竞赛,体现以学生兴趣为主导,挖掘学生潜力,分层次分类培养。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西门子大赛、智能车竞赛、挑战杯等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规范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学习研讨和实践,探索出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学生的能力产出为教育教学目标;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细化,使知识点与产出能力对应;以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并通过项目紧密衔接课程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强化阶段性成果考核,多方面能力考核;通过各级别专业竞赛促进分层次教学和兴趣教学。北京联合大学以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与流体传动和PLC工业自动化三门专业课程为试点,根据本文论述的一般思路,结合各专业课程自身特点,完成了专业课程建设,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开放式数控系统 机械工程 专业硕士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20-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经济设备的发展需求,社会在工程等专业领域对高层次、 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硕士应运而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职业为依据,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实用专家级”人才[1] 。而机械工程学科是最具综合性和工程实践特征的工科学科之一,“机械工程”专业硕士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 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保证[3]。
数控机床是机、电、液、气、光高度一体化的产品[4],数控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数控系统又是数控技术的核心。因此,基于数控系统的研究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数控系统仅能进行数控编程,结构封闭、柔性差、不具备二次开发功能,即限制其在高端、柔性数控机床上的使用,也不利于机械工程专业硕士阶段的实践教学。开放式数控系统具有开放、柔性高、成本低、升级扩展容易、投资风险性小和可以引入最新的PC软硬件技术等优点[5],已成为新一代数控技术的主流。在开放式数控系统中,工业PC机+开放式运动控制器形式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在现在市场上该类开放式数控系统中,美国Delta Tau公司的PMAC[(Programmable Multiple-Axis Controller)运动控制器,基于PC 机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是目前功能最为强大,开放性最高、灵活性最好的一种控制系统 [6]。利用PMAC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势,将其应用于机械类专业硕士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为提高机械类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及研发能力提供基础。
1 开放式数控系统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开放式数控系统及机械工程行业特点,从复杂零件数控编程、PLC控制、数控插补、传感器伺服控制、控制界面二次开发等角度,开展实践型实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掌握实际设备开发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复杂零件数控编程实验
数控加工是机械工程专业最具实践性的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在研究生阶段,数控编程学习的重点已经不是由直线和圆弧构成的简单轮廓加工编程,而是复杂轮廓零件的计算机辅助编程模块开发。为锻炼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将微分几何、数值计算相结合,利用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展复杂型线零件自动编程模块开发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凸轮具有型线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是复杂零件的典型代表。利用高级语言,根据凸轮设计参数完成凸轮廓型计算,生成加工坐标。运用PMAC系统自带的Pmac Plot32 Pro采集软件,采集凸轮加工实际坐标,得到凸轮廓形曲线如图1所示,可根据该图形验算自动编程计算的准确性。
1.2 PLC控制编程实验
与应用于过程自动化的专用型PLC不同,数控系统的PLC属于内嵌式,主要处理设备本身的逻辑运动控制。而开放式数控的PLC进一步缩小了PLC程序与运动之间的区别,PLC可以实现复杂的运动、在线参数设置、过程计算及运动程序触发等功能。
PMAC开放式数控系统自带的PLC功能,其工作原理同于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广泛的PLC。但它又不同于其他PLC,它的编程方式不是其他PLC的梯图编程,而是采用类似于BASIC等高级语言的编程方式,无须专用编程器,更加灵活、方便,易于存储,打印观看和调试,并且起执行速度远超过普通PLC。通过该环节实践学习,可大大提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机械装备研发能力。运用VC++,开发开放式数控系统PLC控制编程界面如图2所示。在该界面下,调整软拨码开关,可实现输入信号状态的切换,界面上的指示灯可以表示输出的状态,在程序窗口输入PLC控制程序,可实现逻辑控制、运动控制、参数设置、程序调用等多项PLC高级功能的开发实训。
1.3 数控插补实验
对数控系统输入的基本数据,运用一定的算法计算,由数控系统实时地算出各个中间点的坐标。即需要“插入补上”运动轨迹各个中间点的坐标,通常将这个过程称为“插补”,插补是数控系统的重要功能指标。目前,新的插补算法层出不穷,已成为数控技术的研究热点。针对插补开展实践教学,将有力地加强研究生对数控系统、运动控制的理解能力。
PMAC系统具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样条插补和PVT插补功能,插补算法是已经封装好的,只需一条指令即可实现。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插补的原理,设计插补原理教学环节,采用编制一个运动程序的方法来分解插补原理,图3为,利用PMAC系统,开发、采集的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轨迹。
1.4 传感器伺服控制实验
随着对设备工艺要求的提高,需要运动控制系统还要控制设备运行的力、转矩、加速度等信息的直接控制,以及这些被控量的混合控制。例如,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控制、纺织行业的张力控制、机器人控制、液压行业的液力伺服控制等。位置、速度以外传感器闭环伺服控制,是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重要功能,该功能涉及控制工程、伺服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环节,可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传感器伺服控制主要有伺服环级联与自定义伺服算法两种方式实现。由于张力传感器应用场合较多,因此选择张力作为控制目标,根据PMAC系统传感器伺服控制原理,开展研究生传感器伺服控制实验设计。将张力信号作为系统输入,通过对运行速度进行调节,最终达到力与速度的混合控制,并保持系统张力的稳定。利用PMAC系统,进行的张力控制效果如图4所示。
1.5 上位控制软件开发实验
与传统数控系统相比,开放是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方便地运用高级语言二次开发,用户可以嵌入自己的CAM算法,便于复杂工艺装备的开发。PMAC系统支持Visual C++、Visual Basic、C#、LabView、Delphi等高级语言二次开发[7]。
进行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控制界面二次开发,将有效锻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级语言编程的能力、提高其对数控系统软硬件的理解和认识。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上位编程语言不指定,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任选。添加系统自带动态链接库后,调用系统函数,可方便的开发出具有显示、下载、编辑、加工坐标计算等功能的控制界面,图5为利用Visual C++6.0开发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二次开发控制界面。
2 结语
开放式数控系统功能强大,是未来数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将其应用于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将有效提高专业硕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实际设备开发能力。但开放式数控系统应用复杂,短时间掌握难度较大,相关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明磊,王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质量保障――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25-28.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韩宝坤,张悦刊,孙雪颜.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0):26-27.
[4] 朱哓春.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 王婧,于镭.开放式教学型数控系统研制 [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10):26-27.
篇6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对应的职业如下:机械工程师、机械设计、电子工程师、电气工程师、ME工程师等。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能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职教师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气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机设计、高低压电器、电机控制、智能化电器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建筑供配电等。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计算机软件实践及硬件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仪表、机械、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2、机械/设备/重工;
3、建筑/建材/工程;
4、新能源;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房地产;
7、其他行业;
8、汽车及零配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师、电气设计师、技术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电气工程师;
2、电气设计师;
3、电气设计工程师;
4、电气技术员;
5、技术员;
6、机械工程师;
篇8
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这将对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极大的督促作用,促进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1]。国际上广泛应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研究提出的[2]。它主要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部分组成,目的是通过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按照CDIO的培养模式,工程毕业生的能力被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次,并通过12条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但是与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相比,在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有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同课程之间存在重复或相互冲突的地方等缺点,因此要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全面地进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建立符合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情况
目前的专业培养方案里包括的核心课程为: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传动控制、传感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互换性、工程材料等;主要实践环节为: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电子电路实训、工程制图实践、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PLC与组态技术综合实验、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综合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自动化生产线认知实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机电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
2.CDIO模式下的机电专业教学体系
根据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办学特色,为适应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对机电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重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目标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广泛吸取企业专家建议,深入探讨和修订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从而保证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选择典型的工程实践项目,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在项目中反复训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能达到CDIO标准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对企业的适应性[4]。近年来,主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1)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方向、四个阶段”的工程教学体系。
“一个核心”是以矿业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研发为主,覆盖了多学科交叉领域,主要涉及机械设计、机械传动、机械制造、机电传动控制、PLC、单片机、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多种技术;“两个方向”是指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系统,选修课中增添“煤矿机电设备”、“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等课程;“四个阶段”是指根据CDIO理念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阶段指导,学生要经历认知实习、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及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综合实训,才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工程应用技术。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安排工程实践环节,按照核心知识点和要求来设定每个工程实践项目,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参与。
(2)依托产学研合作背景,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已经建立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慧鱼模型创新设计实验室、机电控制技术实验室、虚拟仪器综合实验室、动态测试技术实验室等实践创新平台,与淮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淮南润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开诚智能安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凯盛重工有限公司、淮南阶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从而可以保证给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单片机和PLC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训检验学生电工电路、单片机、PLC综合开发的能力,往往借助典型机电案例(如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皮带机集控系统、立井提升系统过卷过放保护系统等),让学生经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阶段的完整实训。与此同时,让学生积极深入到到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中,在相关机电系统中顶岗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缩短学生个人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
(3)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借助学院设置的创新团队、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平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融入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种赛事,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3.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坚持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依据校企合作背景,不断创新改革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篇9
关键词:渔业工程;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39-02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与工程背景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重点。华中农业大学针对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实践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从招生政策、培养方案、指导教师和学位论文等四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北京林业大学提出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校企创办联合实验室等的联动机制;广东海洋大学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双师型导师制及培养课题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连海洋大学2011年获批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自2012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数量基本稳定。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立足渔业工程特色、面向工程应用需求,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一、构建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强化渔业工程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意识。立足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进一步探索和建立较完备的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的创新与实践培养体系和实践成效考核方式,强调考核过程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以及校院两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导师、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和实践基地的管理为主体。同时,还强化对学生实践意识的教育,有效调动和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环节的热情。
2.构建完善的多形式创新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渔业工程背景,明确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环节主要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的多种方式。根据其培养方案要求确定实践计划,明确要求研究生在实践基地通过在岗或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承担或参与如实际问题调研、应用课题研究、案例编制与分析、实践观摩等实务性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对实践考核实行分级管理:由学校的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负责向实践基地派出研究生及负责组织实践成效考核;学院与研究生实践基地所在单位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专业实践状况。
3.加大投入,改善校内创新与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通过加大创新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增加校内已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利用率。同时,借助大连海洋大学的渔业装备机械学科优势,加强渔业工程背景下企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的相互融合,并依托相关的,如辽宁省渔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现代设施渔业生产过程与装备工程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机械工程实验室、动力工程实验室等多种专业及大型综合实验室等,加大校内渔业工程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范围,并发挥相关教师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吸引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及任务,明确创新与实践具体内容,加强其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工程背景师资建设。注重“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结合大连海洋大学规定40岁以下教师晋升技术职务岗位时,需完成在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的特定要求,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并优先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同时,学位授权点还鼓励教师通过工程技能培训或与相关农业工程、渔业装备工程等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工程锻炼机会。对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与管理,则强调应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力争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二、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1.确定具有渔业工程行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渔业企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渔业机械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够掌握解决渔业动力和机械工程、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渔业工程管理等解决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2.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工程特色。课程设置分别涵盖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课程涵盖学位公共课8学分,学位专业课6.5学分,专业实践和学术规范的必修环节分。选修课中涵盖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选修课7.5学分。另外,培养方案还对必修环节中实践要求的4种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基础知识分别包括工学学科基础课(包括应用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机械强度分析技术、渔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和人文管理学科基础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生产管理学、渔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渔业设施与环境工程、高等农业工程学、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及装备(侧重海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冷冻冷藏节能技术(侧重海产品冷藏及保鲜技术以及船舶制冷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特色课;工程实践课及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3.明确研究内容,突出培养方向。在渔业装备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装备、渔业机械化生产与过程控制、船舶动力装置性能优化、智能化检测与控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近海和陆地集约化水产养殖机械、设施、装备及自动化技术;渔获物加工、贮藏及运输装备;水产饵料加工工艺及成形设备及精准捕捞采收机械装备等方向的研究。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能源环境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侧重海产品冷藏保鲜及节能技术)等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环境调控、生态修复、环境工程优化设计、渔业生产领域的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热泵调温技术、相变储能技术、燃料电池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在渔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生物环境及其环境因子的信息智能化测量技术、评价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等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开展渔业企业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生物生产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
4.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渔业工程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丰富。校外导师的任职挝痪要求来自涉水涉海、具有海洋渔业工程特色的企业实践一线。在工程实践中,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的实践基地为每名研究生安排了行业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践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在研究生实践期间,校外导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明确考核出勤及完成情况,实践结束后在实践考核表中填写评语并对其实践工作评分。实践地点亦可在校外导师工作地或校外导师合作企业进行。截止目前从实践成效结果来看,学生能够完成实践任务,且执行情况良好。
三、小结
修订后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培养体系立足学校涉海涉水的渔业工程特色背景,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经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侯红玲.工科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6).
篇10
[关键字]社会工作,写作,融合,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实用写作教程》 江少川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