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习阶段;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教育也随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我国的教育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广大高校中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很多高校虽然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根据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项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带领在校生进入社会,深入工作岗位,依靠社会的力量完成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近几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实习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形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经验、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一、实习劳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实习劳动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对接的平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能力对病患的日常生活护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做出反应,为病人的康复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医生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实际需要,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一)实习劳动是理论知识教育与工作岗位结合的重要环节。教育理论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律。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有担当的技能型人才,尤其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康复质量,对于社会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是向新一代人才传授理论知识和经验能力的过程,若仅有理论依据而轻视实践,则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学生虽然有着满腹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将其与工作实际进行结合,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劳动是实现学生理论与知识结合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从学校迈进社会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护理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或认识的误区进行改进,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合格护理工作人员。(二)实习劳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以实践为主,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受到丰厚的待遇,往往养成了怕苦怕累的习惯,劳动观念不强,而护理行业又是劳动强度相当大的一个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面对社会的挑战。(三)实习劳动可以进一步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渐提高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积极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要求,而通过实习劳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劳动中感受到奉献社会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新时代青年。(四)实习劳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医院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往往对学生的实际工作经历和临床护理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积累工作经验的主要机会和来源也就在实习劳动这一环节。因此,在劳动实际中积累经验,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更加快速的适应护理工作的岗位,提高就业率。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价值弱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现阶段,大学生大多数出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孩子优厚的待遇和功利主义心理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不愿意吃苦,从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不强。(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模式单一。大多数职业学院将专业技能的教育列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劳动本身的教育,缺乏利用劳动对学生人格进行培养和刻画的意识,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仅仅采用传统的说教教育,不能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更有甚者采用粗暴强制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对劳动产生厌恶的情绪,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式。

三、在实习劳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实习劳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和就业素质,就需要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学生不怕吃苦,谨守初心的作风,并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临床护理行业。通过实习劳动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护理工作对于病患康复的重要性,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解,从思想上做到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珍惜学习的时光,为正式迈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许多学校已经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纳入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但对学生毕业所需要的实践学分要求并不是很高,许多学生在第一个学年就可以轻松完成毕业所需要的社会实践劳动学分,无法满足新课标背景对学生实践劳动时间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劳动的平台,组织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并利用好志愿汇等网络APP对学生的实践劳动进行管理和登记。例如,在当地的图书馆做志愿图书管理员、为当地敬老院老人表演节目、给当地福利机构捐献物品等等。在实习劳动过程中,要精选适合的单位开展合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获取最新的学生实践情况和数据,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对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并督促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二)开展职业道德专题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岗位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对毕业生的劳动能力、职业道德、诚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重点就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要加大力度开展劳动道德专题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于护理工作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医护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并且承担有一定的风险。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疏漏,极易引起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上述几点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自我表达等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其所从事的岗位。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定期下基层、进社区开展劳动或者义务活动,也可以邀请医院中优秀护士实行劳动交流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三)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社会劳动期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工作,能为内心带来极强的震撼,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晚上可以在学生总结工作经验之余,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工作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正式进入企业后可以尽快融入集体中,建立感情,更好的在工作中相互配合,为病患提供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劳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校要提高对学生实习劳动环节的重视,在实践中完善实习劳动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出实习劳动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担当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徐嘉玲.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护理学生实习阶段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19:62~63

[2]刘素芹.江苏省卫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南大学,2014

[3]储珍珍.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9:287~288

[4]张娜.民办高职“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以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23:121~122

[5]高洪贵,张永杰.服务型乡镇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规范研究[J].三晋基层治理,2020,7

[6]梁佩佩,沈宝国.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分析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2

[7]胡莹瑾,吕丽,胡月阳,狄娜,李艳,李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

[8]张丽肖,李丽娟.云课堂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涵发展;教学改革

一、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高等教育资源日益紧张,民办教育在此环境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规模也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这说明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我国高等学校逐步施行大规模的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在以外延式为主的发展模式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进入了大众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如教育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在快速大规模扩大发展的同时,民办高校中出现了重规模轻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问题,导致办学条件资源等往往跟不上发展需要。因此,在高等教育已基本实现外延式发展目标时,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模式则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

特别是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重视内涵发展下的教学改革,将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内涵式发展模式下教学改革究竟该走何种道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道路,利用自己的特色将优势极致发挥,创造出一条合理的且适合自己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民办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既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力军也是新生军,在面对老牌公办院校的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民办高等学校如何实现十报告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人才,并加强自身办学条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战略意义,但是在以外延模式为主的急速发展下,民办高校不得不正视并重视一系列衍生问题。在此意义上讲,民办教育想要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目前最亟需的便是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发展上去,这也使我们开始真正审视:民办高校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办学竞争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才能真正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从而找到真正适合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在改革道路上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

三、内涵发展下教学改革的方向

1. 是否能够转变教育理念。民办高校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或成为核心力量,最主要的是要明确坚持公益办学而非以营利为目的,要将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作为最根本的工作狠抓不放松。由于民办高校长期以来更多的注重规模上的扩大,长久以来内涵方面的诸多教育质量问题便逐渐显露端倪。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看,规模经过迅速扩张,便会进入自我调整的阶段,从而使扩大办学规模同提高教学质量两者之间相互磨合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单纯扩大规模而忽略了教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等教育别是民办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亟需进一步深化,首要一点便是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狠抓不松懈,以此深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2.重视教学质量。我们知道,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当今高等学校更是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主要任务,那么教学质量就在高校工作中成为了中心工作。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提高教学质量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针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外延式发展主要强调的是高校数量、办学规模、学生人数、校园面积等要素。而高校内涵式发展并不是以单纯的扩建校园面积、兴建校舍、扩大招生数量为其主要特征,而是强调高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重视教育规模的发展、教育结构的合理、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快速提升等问题,使扩大办学规模同提高教学质量两者之间相互磨合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高等教育中的民办高校,在其面对老牌公办院校的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最根本要务就在于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提高,以此从根本上增强自身办学条件和竞争力。

3. 科学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教师始终都是教学与科研的主体,离开教师一个高校还何谈教学?因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而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生存发展。

在民办高校经历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大量教师被引进,受制于民办高校的各方面条件制约,在引进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一般呈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结构情况,也就是说民办高校教师多为离退休后返聘的老教师和新聘的刚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而应该起到中坚力量的中间代却异常缺乏。

我们知道青年教师普遍为高学历人才,对工作充满激情、学习科研劲头强,这是他们的极大优势,也是学校的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经验相对薄弱等问题。对于数量较多的青年教师来说,想要提高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可通过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扩大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途径,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素质。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高级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又是衡量一所高校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依据高等教育的分类和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民办高校的生源特点等方面提出了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想真正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首要应在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要求,逐项深化改革。

学校就是要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工作。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仅要重视知识教育,更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重视智育、体育的同时,还应把教育重点转向专业教育和生活教育中。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更应具有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要将人生与学习融合在一起。因而,高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展,使学生成为各自专业领域中的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要辅以劳动教育、生活教育。也就是说,培养学生不仅要在专业层面,还要在生活方面,使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独立的个体,将人生与学习真正统一起来,将生活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举例来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特点,开展与文明礼貌等相关的活动,从而纠正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还可通过劳动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避免形成好逸恶劳的思想。第二,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从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一方面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就要向之靠拢,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第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的又一重要指标,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方面,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建设型人才,使学生真正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良好习惯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去,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由此可见,当前民办高校要想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适时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的教学改革道路,以此真正实现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大学生心理障碍患者既多又杂,客观分析心理降碍产生的原因,积机探索心理障碍排除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当你以一个学生思想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常发生这些现象:有的同学由于不能妥善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而张惶失措,焦虑不安;有的由于经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悲观厌世;有的由于不能同别人和谐相处而终日烦恼苦闷;有的在恋爱上的不尽人意而灰心丧气,郁郁寡欢;有的被难以摆脱的消极思想和情绪所困扰.不知所从;等等。有的人胆小、怯濡、遇事萎缩不前,有的人易暴躁,有的人爱嫉妒,有的人性情孤僻。所有这些,笼统来说。都属于心理失常,心理不健康,严重者就是心理疾病。大学期间正是心理品质发展、成熟阶段,价值观的撞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人际交往的复杂,择业选择的困扰,加之学生年龄的降低,学生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心理障碍患者越来越多,在大学生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他们为数之多,为害之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 "应试式教育”形成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大学生出现心理间题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长期以来的应试式教育,使学生围着考试转,在中小学,无论教学评估,评选先进甚至教师的晋职提升都离不开考试分数。学生若考了好分数,自然成了学校的尖子,重点保护起来。学生的德、体、美、劳如何,则提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种以一育代全育的做法,造成了学生素质的畸型发展,形成隐患。正如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所说:“青少年当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大都不是思想品质、道德纪律问题,许多是因为认识偏差。情绪激动,内心矛盾而产生苦恼困惑,或是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因此正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应是我们教育思路的重要一环。峋因此,如何扭转围绕分数这一指挥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2,家延教育“老鸡游小鸡的保姆式关怀”造成了学生公理承受能力差。关中地区广大农村虽然还不富裕,但家长们宁可把所有苦和累全部担在他们的肩上,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孩子学习好,家长几乎包揽了一切,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孩子从小失去了除学习之外的劳动、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生存环境等环节的锻炼机会,一点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困难和生存的艰难。所以当离开父母后,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无所适从,缺乏磨难教育的保姆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贻误非浅。

3.社会不正之风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困感。校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风气时时冲激着校园。如号召见义勇为,而见义勇为者却备受溪落,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而有些地区农药、化肥的价格一涨再涨;大力惩治腐败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再如拜金主义盛行,部分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正在淡化,以我为中心,以金钱为动力,迫求享受已成为时髦。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困惑,他们失望、消沉、心理变态。

4.市场经济的二重效应使一邵分大学生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正效应)主要是:“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促使人们树立竟争观念、开拓观念、更新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实行的“奖学金滚动制”、“试读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择业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容易诱使人们注重个人利益,产生利己主义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倾向,特别是来自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高消费’、‘贪图享受’等”,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如部分教工想方设法在学生身上赚钱,以经济处罚代替思想教育等。学生方面,“打工热”、“经商热”、“计算机热”等,面对这些,有些同学迷惘、不理解、动摇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5.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容易偏激。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应付繁忙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考试竞争,其生活基本上是在钻研知识中渡过的,缺乏对困难、社会现实的了解,当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感到迷惘、苦闷,产生消极情绪和某些“短期行为”.

此外,因恋爱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经济负担间题,毕业分配问题等不能正确对待而优虑、焦急,产生心理障碍在大学雄中椒比转常甲一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和改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使毕业生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抓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决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载体,他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所以在搞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时进行基本知识理论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其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在前进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认真对待,冷静思考,把同题处理好。

2。引导学生积桩参加社会实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和民情,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使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都受到锻炼,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改革开故意识,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公正地看待一些现象和问题,避免书生气十,足的高谈阔论和看待问题的偏激情绪‘

3.对学生进杆磨难教育。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果实的获得,事业的成功.都是人与自然,与环境斗争,历经千辛万苦,克眼重重困难才获得的,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跳而就的,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关心保护下一路顺风走过来的。对人生的艰难,对挫折的承受,可以说是体验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叫《少年军校》,就是把一群中学生放在严酷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生存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对艰苦环境的承受能力。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有积极尝试,如把学生放到农村、山区等艰苦环境中,使其受到锻炼,部分高校还专门开解学时设立《劳动教育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定的劳动.在艰苦的劳动中去体验、·感受生活,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学校和家长应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环境,使其心理在同环境作斗争。在克服困难中逐步成熟起来。

篇4

关键词 宿舍管理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Dormitory Management in the New Period

YANG Jinguo

(Jilin Heiyubao Middle School, Baicheng, Jilin 137314)

Abstract The dormitory management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i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service education" work principle, wholeheartedly service fo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tudent's study lif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fforts to create call for students, comfortable, comfortable rest environment, make the dormitory management work and effectively serve the education teaching work, now the dormitory management talk about their experience.

Key words dormitory management; humanization

1 建立健全人性化的宿舍管理工作制度,且严格执行,强化管理

人性化的宿舍管理工作制度出台前要广泛征询住宿生的意见、建议,力求制定出既要求严格又具有人性化的宿舍管理工作制度,而不是采用专制,因为那样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没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就要求一套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之下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宿舍教师在管理中,严要求的同时要积极宣传舍务制度,使每一个住宿生都知道宿舍管理工作制度对营建一个舒适、和谐、安宁的住宿环境有重大意义,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自觉执行。

首先要树立正面典型表彰先进学生,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宿舍内的活动。如每周每个舍评选一名文明住宿生,并予表彰;每周评一个安静宿舍;每周评一个卫生优秀宿舍等活动,让学生在正面形象的引导下,在荣辱观的激励下,积极做好宿舍的每一件事。

其次,对违反舍务制度的学生要批评教育,严格管理,正确引导,树立集体观念。

2 以“仁爱”理念寓于舍务管理中,师生共建美好宿舍

一个人的爱总是以先接受别人的爱开始的,当他读懂了爱的意义时,就会学会用爱来回报,在爱中充满自信地去生活、去成长。每一个住宿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每个人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和行为习惯。所以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很容易会产生争吵,影响整个宿舍的和谐,因而舍务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让每个同学都要加深彼此的了解,遇到事不要急于辩解,等到冷静的时候再说,这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舍务老师不仅要同学之间互相了解,也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向父母一样用爱去关心学生,每当学生遇到事情的时候,要积极开导学生。如新生刚一入学不会叠被,就要耐心地教,直到学会为止。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让爱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也用爱来回报老师和集体。

3 加强各项检查工作,清除安全隐患

宿舍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环境,工作纷繁复杂,有很多琐事要去做。如卫生、水、电、防火、人身安全等方面,这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加强检查力度。学生离开宿舍后老师要检查每一个宿舍是否合格并填好检查记录。经常查看用电线路有无隐患。经常查看床铺木板螺丝是否缺失。夜间舍务教师要对各寝室逐一清点人数并填好检查记录,防止学生漏寝。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解决的要马上报告学校。宿舍坚决杜绝学生用电、玩火、吸烟、酗酒、打架。确保宿舍无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保一方平安。

4 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做到“三提倡”

第一,提倡勤俭节约教育。水、电是宿舍生活中必须必用的两大能源。我校专门为学生建造了洗漱间及相关的配套设备。有不少学生节约意识差,在用电用水方面不知节约,水龙头忘关、灯用完不关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资源浪费。这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好教育宣传,使学生养成节约意识,合理用水用电,以后步入社会也会有益于社会。

第二,提倡爱护公物。宿舍门窗、床、水电设施、墙面、棚、卫生工具等都是需要爱护维护的,不要认为不是自家的东西,就可以随意的损坏,要从多方面教育学生好好的爱护。学生往往不爱惜随意损坏现象严重。对此舍务老师更要加强监督和教育,确保公物不被随意损坏。

第三,提倡爱劳动教育。舍里的卫生工作量较大,仅仅靠个体是没有办法给予一个好的卫生情况,这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从小不爱劳动,也不会劳动,这给舍里的卫生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这时候需要老师动员大家一起努力,只有这样,宿舍卫生会更好。

5 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到“四沟通”,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

第一,加强舍务教师之间的沟通。首先做好交接记录,相互交流意见,相互吸取经验,大家齐抓共管,这样才能把舍务管理得井井有条。第二,加强舍务教师与校领导之间的沟通。舍务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校领导汇报,有利于学校对舍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第三,加强舍务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校生活情况、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后勤与前勤共同管理学生,出现问题也能及时的处理。第四,加强舍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针对个别违纪学生的教育也要与家长沟通。利于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实现双向的共同管理教育。

总之,舍务工作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只有把它做好了,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作为一名舍务教师,要以“一切服务于教学,一切服务于学生”为目标,转变观念,发扬“务实、高效、优质”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幼香.浅析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篇5

关键词 就业指导 项目化教学 实践性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择业定位不准,对自身估计不足,眼高收低等问题,导致频繁跳槽,或者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的现象,给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障碍,并影响学校就业率。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教育部指出,我国今后的专业设置将直接与就业情况挂钩。在大形势的压力下,如何改进和调整现有的就业指导课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的基础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欧美等国家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逐步在高等院校推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教学方法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课程改革开始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这些都是秉承项目化教学的精神的有效探索。

就业指导课转变为项目化教学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两个特点:

1.1 就业指导课内容的实践性特点

就业指导课宗旨是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行业发展信息,认清就业形势,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提升职场竞争力与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是自主择业和自谋创业共举,这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要着眼于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课堂的指导,就业理论知识丰富,更要通过见习、实习等环节,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平台,增加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发挥这门课程的指导功能。

1.2 项目化教学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项目化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引导,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明线,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通过合理的任务分解,将庞大的体系具体化为可操作、与实际更加衔接的项目单元,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项目,原则上来说,项目的完成也即意味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2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教学的现状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教学的研究,我国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形成了一套较为概括的项目体系,但是具体到各高校而言,推广的难度仍在于:

(1)如何将学科体系,转化为应用体系,避免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就业指导课受师资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为讲授式授课,教师面对学生数量较多,无法在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只能根据学生的总体特点进行,就业指导课无法细化,无法根据个人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受课时限制,内容上无法展开,实践内容在时间和场地上无法保证,使指导流于形式,成为机械的知识学习。项目化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将庞大的体系分解为与实际情况相衔接的实践性项目,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就业应聘的能力。

(2)另一关键点是如何结合专业和高职学生特点,结合所在院校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情况,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也是本次课题致力解决的问题。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区别于本科教育,就学生本身而言他们更适于具体技能的掌握而不适于庞大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因而如何结合高职教育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置就业指导课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将每一阶段理论化的内容更多设置为情景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通过课堂即能提高能力,掌握技巧,并将课程与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将所学加以应用。

3 项目化就业指导课的组织与开展

就业指导课开设应兼具理论与实践特质,但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仍然偏重学科体系和理论指导,缺乏与学生个人情况的结合,缺少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在研究中,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任务分解,将必须的理论贯穿在项目当中,直接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高能力和素质,大概分为五个大的项目:

(1)正确认识自我优势。通过能力类型、性格类型和职业倾向等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高职院学生入校普遍的年龄在十七岁到十九岁的区间内,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气质类型和主要的性格特征已经稳固,通过相关测试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团体活动相互评价,使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入校后,所选专业方向基本确定,在了解自己的情况下,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能力类型测试等了解性格与职业匹配度,了解所要涉足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自我进行锻炼和提高,适应未来工作的行业要求,更顺利地完成入职过渡。

(2)全面分析职业需求。根据学院专业将应聘出路分为技能侧重和人际侧重两大类,针对不同职业需求的技能和人格特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技能侧重型则需要着重学生严谨、客观等品质的培养;人际侧重型则需要着重沟通技巧、自我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3)求职方法与技巧指导。通过模拟就业和面试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必须的求职技巧。求职方法和技巧不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习,更是能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运用,模拟环境中的反复揣摩和总结,才能真正在未来职场中自如地应对各种面试场合和突发状况。在这一环节的操作,需要与第二环节相配合,一方面是针对自身弱项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是将职业需要的品质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提高。

(4)就业权益保护。通过案例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使学生了解作为企业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有自我保护和应对实习期过长和合同签订不规范等常见问题的能力,保障毕业生就业安全和利益。在现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就业市场同样具有自主性、竞争性和开放性,在发挥了最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弊端,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护和相关法律条文的普及也应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个环节。

(5)培养职业规划能力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前四个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立职业目标,找准就业方向,制订一份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后期通过实习等方式,将前期所学用于实践当中,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其一定阶段中工作阶段和目标的预期及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恰当的规划可以使人产生工作的动力,更加有效地组织资源,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避免学生因对自身认识不足,在就业市场中因定位不准,求职缺乏技巧等无法正确择业,将就业指导课的项目化教学分为不同的阶段,分设不同目标和培训方式,使学生把握自我,了解市场,明确择业方向,并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不但能就业,而且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和特点的工作,胜任岗位。

注:本论文为作者2012年度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的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 刘景福,钟专贤.基于项目的学习[M].外国教育研究,2003.10.

[2] 吴言.项目教学法[M].中国职业教育,2004.6.

篇6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图书馆功能 服务育人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B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考录取比例的大幅攀升和普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二、三本高校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为此,各高校正在纷纷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和探索。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毋庸置疑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自己的功能。本文对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图书馆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普通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传统功能分析

目前,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已有较多研究,但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笔者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以培养人才为宗旨,由各种教育要素共同参与,各种教育要素按照教育规律各自发挥功能并实现有机统一的完整系统,它包括许多分支体系, 如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体系、实验实训体系、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监督体系、教学支持与保障体系等等,尽管这些分支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均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分支体系的功能亦有所差异。因此,研究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应当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依据该《规定》,高校图书馆至少具有以下四大功能:其一,服务功能,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其二,保障功能,建设、管理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需要,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其三,育人功能,在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教育学生读者;其四,研究功能,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务。这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权威性界定,也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功能的总结。

高校图书馆这四大功能定位固然昭示着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但在我国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某些功能在许多高校是虚化的。首先,高校图书馆的四大功能定位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理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学科高、精、尖人才,属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信息网络普及之前图书馆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专业知识和学术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纯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超脱性,使得图书馆在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之外较少与学生发生联系,图书馆育人功能基本形式化,即使在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些许教育作用也是隐性的潜移默化式教育,而将向读者传授文献信息检索、查阅方面的知识视为育人功能亦属牵强。其次,图书馆的研究功能超出了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能力范畴。在实行精英教育的高等学校,与学术性、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教育氛围相适应,高校图书馆也是图书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阵地,应当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的差异,受人力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等原因制约,多数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方面力不能及,除部分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尚能正常发挥研究功能外,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功能基本无从发挥。

事实上,在实行精英教育的高校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仅限于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由于育人功能严重欠缺,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传统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中,它作为教育保障和支持系统,主要发挥着间接的、隐性的教育功能。

二、 普通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各种体系构成要素有着不同的功能要求,为适应普通高校由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其功能定位做适度修正与调整。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在培养重心上,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3)在培养方式上,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高等教育规律和图书馆工作的实务性决定了普通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的调整方向——巩固保障功能、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育人功能、淡化研究功能。

1、巩固保障功能。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的。由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应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由学术型、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确保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不致因文献信息采购经费、采集渠道、加工整理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而减弱。

2、强化服务功能。“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高校图书馆的永恒信条, 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并不因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变而改变。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更大,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具职业专业性和实用性,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构成巨大挑战,图书馆尤需强化服务功能。

3、提升育人功能。在高校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功能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的弱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确立,为图书馆提升育人功能,由间接的、隐性的育人功能向直接的、显性的育人功能转变提供了机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图书馆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非教学工作领域之一,也是在校学生接触职业活动、感受职业精神、了解职业规范的最主要的平台,学生接受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过程,图书馆应当凭借自身的平台优势,通过渠道创新、方法创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挥育人功能。

4、淡化研究功能。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培养对象的学术性、研究性要求远逊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这一特征更为符合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因承担繁重的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实务工作而无力投入更多研究精力的客观状况。因而,笔者认为,在此情形下,高校图书馆适度淡化自己的研究功能,将更多的人力、物力集中到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和育人功能方面更切合大多数图书馆的实际。当然,笔者绝不是排斥开展对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而是认为这种研究应因人而异、因馆而异,属个体行为,不应当上升到图书馆功能的高度理解和强制推行。

三、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发挥

上文述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导致了教育参与要素功能的某些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赋予高校图书馆以文献信息保障功能、文献信息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关于如何发挥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鉴于图书馆学界在文献信息保障功能和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加之图书馆工作的共性决定了其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方式、方法没有质的区别,故本文在此不再详述,而仅对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进行探讨。

(一)以实践育人为主导。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又称社会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高校图书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具有先天优势,它既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借阅图书、查阅文献信息资料和自习的场所,又是学生身边最近的社会实践观摩、体验平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观察图书馆工作流程、图书馆管理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感受职业实践活动内涵,为今后自身的职业实践活动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职业素养。因此,图书馆应当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围绕实践育人主题,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制定计划并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图书馆各项工作,以优良的工作状态示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实践素养。

(二)以服务育人为抓手。

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既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也是图书馆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发挥实践能力育人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借阅、学习服务是一项内涵非常丰富的工作,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供给能力和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服务理念、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工作规程、工作效率的集中体现,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也是熏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时机。图书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把贯穿于图书馆各项工作中的服务育人理念和举措化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中的服务育人行动,将极大提高图书馆服务育人功效。

(三)以方式创新求突破。

精英教育体系下的高校图书馆实现育人功能的多局限于潜移默化式隐育人方式,服务与育人合二为一,关系模糊,育人效果不明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图书馆育人功能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跳出图书馆传统育人方式窠臼,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在此,笔者在总结一些图书馆既有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建议,结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提出以下几点育人方式改革思路:(1)建立图书馆学生实习基地。与各高校普遍在校外建立的专业实习基地不同,图书馆学生实习基地以增强学生职业感性认识,感知职业工作环境,了解职业工作流程与规范,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为宗旨,不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习、实训为目的。(2)组建学生义务馆员队伍。学生义务馆员队伍作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不为物质报酬和收入而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学生自愿者团队,其行为本身就是高境界的体现,这种境界与图书馆工作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是逻辑必然。(3)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勤工助学。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内的作用更加突出。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勤工助学,不仅方便学生,减少勤工助学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养能够得到快速而全面的提升。(4)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学生作为学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体,往往对图书馆工作有诸多意见和建议,其原因多与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了解不全面、图书馆工作存在缺陷和图书馆与学生沟通不足有关。图书馆建立学生参与机制,由学生代表组成参与机构,参与图书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图书馆工作考核与监督,学生参与的过程,既是促进图书馆工作改进的过程,也是图书馆与学生沟通的过程,还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的过程。

注释:

郎耀秀.系统论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构建.学术论坛,2011(7):203.

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4.

篇7

关键词:高校理工科 学生 语文 素质、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为革除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挖掘人的潜能,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社会适应性,独立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和考试为目的,单纯围绕考试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知识教育,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处于薄弱地位,而且在智育方面,也只是偏重于分数,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人才的素质也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先导;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体现,身心素质是载体,四者缺一不可。现在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倾向必然会影响全球化时代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造成部分学生辩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水平低,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残缺,道德行为失范,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社会适应能力低,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等等。因此,理工科院校应在全球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下,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加强人文关怀,强化人文修养,重建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充实的精神生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完善自己的文化品格。

一、为什么要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教育

第一,为完善我们教育体制的缺陷

首先这要从理工科学生本身的素质缺陷说起,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中时期就有了文理科的区分,虽然近些年有了一些改变,但文理分家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造成了理工科学生严重的人文素质缺陷。许多理工科学生在中学的时期就开始偏科,除了应付高考这个表面的现实原因外,更深层的就是认为文理分家理所应当。还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看新实旧的观念的影响,使理工科学生虽有缺陷反以为荣。使好多在校的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学好就可以了。

第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高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教学很容易落入“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陷井,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高校大多急功近利,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砍杀人文课程,人文教育为本的格局尚未形成,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乏可能造成人才素质结构的严重缺陷。全球化时代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人才。这就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学一些人文知识,学习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多样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使学生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语文教学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而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其他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理工科学生口头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1 可以促进理工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的敏捷和系统性。口语表达的目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用最精练的语言迅速、准确地把自己要想发出的信息传达给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既要考虑场合,又要考虑对方心理接受力和要考虑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最恰当的口语达到最佳的效果,应用写作一般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快速作出反应,快速成文。这些就需要快速的思维能力。怎样说好、写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反复训练就能促进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主要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用的是逻辑思维,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它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思维上方式是统一的,搞文学的人,首先要进行非常细微的考察,然后才能天马行空,浮想联翩;而搞科学的人则要多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先大胆假设,而后进行严密论证。所以说文学创作中的想像、灵感,幻想等活动对科技工作同样有帮助。

2 可以培养理工科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个人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也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这个工具,才能理解学的内容。而且,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递途径多样化,所有的信息媒体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传播和储存的,没语言文字能力,是不可能在浩口的知识海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是自学中必需的。自学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培养这几种能力。

3 可以通过语文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来弥补和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大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文学是人学,是人心文学,是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和感情,是一种学问。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带给欣赏者的愉悦和享受,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修心养情。还能使学生得到审美愉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是对人自身素质深层次的开发。审美素质教育就在于使学生认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欣赏和评价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发展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培养审美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文学、艺术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专长而在于通过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艺术审美知识与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 学艺术修养,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想像能力和评价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发展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培养理工科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进而更有利于塑造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他们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理智的、正确的、豁达的、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走好自己的人生。

二、高校理工科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

在很多高校有为数不少的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口语表达能力差,许多学生不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明白地告诉对方;开座谈会时一言不发,怕讲不好;发言时没有完整的思路,面对老师和领导的发问面红耳亦,语不成句等等。(二)书面表达能力差。经常出现错别字,写字不规范。不会用标点符号,词不达意。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作业上、论文中甚至便条上常常出现,并且不是个别现象。毕业生写不好毕业论文,做不好毕业设计,连求职文书都需要别人帮忙。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贫乏,对常用的实用文体知识知之甚少,写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不能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把“请示”写成“报告”,把“通告”写成“公告”,甚至把“启事”写成“启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再加上字迹潦草,语言不通,真的给人以“大学文凭小学水平”之感觉。(三)文学鉴赏能力差。在很多理工科学生中,男生喜欢看武侠、侦探、恐怖小说,他们被武侠和侦探小说所吸引,对侠客们行侠仗义,铲恶除奸,对他们的情与义、悲与欢,通过想像到了如幻如梦的境界。而女生们喜欢看言情、幻想等侧重情节的小说,她们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的不能自己。他(她)们从这些武侠、言情等侧重情节的小说中获得了某些满足。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心理,也能领略到趣味和审美的享受。但是,这种满足是浅层次的,渲泄的,不是把握人生与社会后的满足,而是一种虚拟。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虚拟和浮躁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说它是一派胡言,也不算过分。”学生们离优秀文学作品越来越远,看小说只是一种消遣。如此种种现象说明:大学生整体文学艺术鉴赏水平低了,文化的底蕴越来越薄了。改变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现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三、如何加强理工科院校的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课。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使自己能听(音)得懂别人的话(书)。能清晰明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进一步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有较强的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篇8

关键词:戒毒教育;心瘾;复吸。

目前我国戒毒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2000年公布的数字,世界上吸毒人员超过5000 万人。每年有几十万瘾君子因吸毒丧命,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力。我国的禁毒形势同样严峻,据统计,2010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到133.5万人,未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可能远远多于这个数字。泛滥不仅给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导致性病、艾滋病等恶性传染疾病的传播,更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诱发一系列的社会犯罪和治安问题。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戒毒教育尚存很多不足:从戒毒理念上来看,对吸毒人员的道德批判,甚至将吸毒当做是犯罪行为的认识需要纠正。重管理,轻教育,重约束,轻疏导的做法也应该在心瘾研究的基础上得以改进。戒毒教育缺乏开放性,不能将戒毒当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而导致戒毒方法片面单一。戒毒效果评估方法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专业培训的缺失和经费保障的不足,导致戒毒者的职业生存技能不能有效建立,戒毒人员回归和融入社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戒毒教育对策。

1.更新观念,理清戒毒教育的思路。

加强预防教育工作,将戒毒管理由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是戒毒教育的关键。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在禁毒工作中,我们现在主要强调如何有效打击生产和运输,如何强制吸毒者戒掉毒瘾等方面,这些做法其实都停留在事后管理环节,没有做到事后管理和事前防范的有机结合。因此,使禁毒和防毒的意识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建立起来,并构建起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禁毒和防毒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堵毒源,截毒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过街,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要求做好戒毒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强对社区的综合治理。

从对待戒毒者的态度上来看,以往在对戒毒人员的管理中,更多地强调了他们的责任、义务以及法规、纪律等,而忽视他们作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在戒毒教育中得到贯彻落实。要使戒毒教育取得实效,我们还必须考虑不同戒毒群体的特殊情况,提高戒毒教育的针对性。如残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群体。充分理解他们的特殊心理状态,认识到他们在戒毒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特殊困难,从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建立以提高戒毒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大文化”教育机制。

(1)法制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法制和道德教育要求使戒毒人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明事理,知荣辱,完成从法盲到合格公民角色的转换,从伦理沦丧到模范公民的转换。通过对强戒人员进行《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对人的生存价值、理想追求、健全人格和情操陶冶的关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做人的美德,对提高戒毒者的修养,进行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强制戒毒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2)学会学习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

强制戒毒人员由于长久与社会隔离,加之吸毒造成的与社会互动方式的异常,使他们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而这些基本的社会技能只靠戒毒机构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会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初步戒毒进入社会后,戒毒者会面临很多歧视,绝大多数人了解到其吸毒经历后,都会对戒毒者敬而远之,这往往成为复吸的重要诱因。我们应认识到戒毒人员虽然是违法者,但又是社会的弱势人群,也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

(3)职业技能教育。戒毒康复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为戒毒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生产劳动条件。把劳动教育与社区就业联系起来,帮助戒毒人员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在当地社区能够用得上、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社会需求较大的劳动技能。戒毒机构在培训中要与当地的一些用人机构紧密结合,争取将用人机构的部分生产工序转移到戒毒机构内进行,这样戒毒人员在强制戒毒期间习得的技能,一进入社会,立即便可以用到工作岗位上。

(4)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为戒毒人员设立心理档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针对因出现突发事件、环境适应不良、家庭婚姻危机等情形而产生心理危机的戒毒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戒毒机构还应该与高校专业人员和社会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戒毒人员心理教育问题的专项研究。

3.构建社会化帮教网络,提高再社会化能力。

帮助戒毒学员重新融入主流社会是戒毒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注重社会环境的塑造而仅仅强调戒毒学员意志力的戒毒思路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职业、家庭、人际等方面的问题等都需要戒毒学员重新适应,这需要社会提供应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否则戒毒者在回归社会后戒毒状态不可能持久,因此社会功能的恢复也是戒毒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复吸率的高低。政府、街道社区、社区民警、戒毒机构、志愿者等应该实现工作的无缝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把社会帮教工作落到实处,使戒毒教育不至出现空白区以延续强制戒毒效果。

4.加强“心瘾”戒断科学研究,降低复吸率。

要促使强戒人员完全戒毒必须戒除其“心瘾”,也就必须要紧紧抓住心理康复这个中心,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必须将心瘾研究纳入心理学分析个体心理的框架中进行。根据相关研究,“心瘾”包含诸多的认知成分,如心瘾的知觉属性、注意属性、记忆属性以及思维属性等,行为上的习惯属性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细致认识“心瘾”的这些认知和行为属性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解决心瘾问题的关键。

5.加强专职化戒毒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要加强专职工作人员,如公安司法干警、社区帮教人员、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教育人员的职业素养,首要任务就是观念上的更新。同时工作人员也应该在观念上树立一种专家意识,致力于了解戒毒者的心理特点,系统掌握影响戒毒效果的各种因素,掌握各种对戒毒者进行干预的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教学技能的培训等。

6.完善戒毒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完善戒毒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应以回归主流社会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发挥评估体系对教育过程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戒毒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应从生理评估、心理评估、行为评估、社会功能的评估等方面入手,注重评估的可操作性,注重全面评估的同时突出重点。

7.疾病防控健康教育。

大部分吸毒人员由于的摧残,加之对身体的自暴自弃,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对戒毒者中的“HIV感染者”,戒毒机构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上报,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在疾病治疗上的优惠政策。在戒毒人员中要积极开展疾病防控教育,让每个强戒人员都能掌握基本的疾病预防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疾病治疗和保养方法。除此之外,戒毒机构还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最简单的跳绳等活动开始,逐步加大运动量,增强戒毒人员的体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8.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改善戒毒条件。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项经费基点低,满足不了戒毒工作需要,有些甚至发生正常拨付困难。我们应该在保证原有拨款渠道畅通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并积极寻求其他途径的经费来源,例如企业赞助、基金组织、社会团体或慈善机构资助、政策许可下的创收项目等,增强戒毒教育的资金来源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璐。 关于降低戒毒复吸率的几点思考[J].当今中国论坛,2013(4):118-119.

[2]杜新忠。对我国现行戒毒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5):392-398.

[3]闫伟刚,王晓木。对我国现行戒毒模式的评析及未来改革方向的思考[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4):312-314.

篇9

总体说来,90后具有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自我中心意识强、个性张扬,注重个人成就、功利性强,敢于挑战,富有创新意识、知识面宽,爱好广泛,综合素质较高、追求新奇时尚,重视个人享乐等品质。针对他们的教学模式应变得更为活跃而开放。内蒙占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媒体专业针对本科三年级、四年级的专题设计及毕业设计,实施了重要的教学调整与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减弱课堂灌输式授课,增强项目教学实践。值得指出的是,实践教学许多高校都已经提出,我院媒体专业在操作环节实践力度及实践影响力上,在内蒙占地区做得相对较好。

一、项目教学的课堂引入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是目前中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教育改革思想之一。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大致的含义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真实项目任务,了解并把握每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方案陈述等。

我院媒体专业本科三年级、四年级在教学模式上,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并深化理解这一教学方法。过去,我们在影片KTV、栏目包装、全息展示等专题设计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是虚拟的;而现在,我们把项目实体化、市场化,让学生真题真做,有意识地理解真实项目的运行,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衔接。这就是项目教学课堂引入的基本解释。课程设计基本按照情境要素、任务要素、组织要素、过程要素、评价要素五个模块进行。其中教学情境,也就是项目选题的背景来源,是我院项目教学的优势,也是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依靠社会招投标项目、委托设计项目、自主研发项目、公司合作项目、教师个人项目多个渠道,尤其以公司合作项目、教师个人项目为主。鼓励学生参与民族文化创意项目。

二、项目教学的社会导出

项目教学的社会导出主要是指项目教学成果在社会上的应用。学生创意作品应用案例逐年增多,进入学院设计研究院工作并参与实际项目的学生数目也逐年递增。其中,媒体专业学生(本科)作品实际应用案例较为丰富。从2010年至今达到近20余项,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在内蒙占地区首屈一指,与全国发达地区设计制作水平接近。包括鄂尔多斯地方台黄金时段每周一期的文化类节目《文化鄂尔多斯》策划与制作、内蒙占电视台少儿频道《健健康康长大》栏目的栏目包装,通辽民俗博物馆全息投影展片设计制作,勤牧羊肉品鉴店全息投影展示,以及多个房地产楼盘IPAI介绍、楼盘建筑动画等。

这些项目有些是公司项目,有些是教师项目,但都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很多内容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课堂讨论内容、课下作业内容、学生参赛内容等,扎实丰富了专业教学。

三、项目教学的学生适应性

90后青年具有很强的时代表征,用老旧过时的教育形式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质疑辅导员和老师的工作思路和能力,引发学生逆反、排斥的心理。

1.项目执行需要介入市场,符合90后敢于挑战、热衷实践的特点。项目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即是将方案从纸上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检验和应用,锻炼了学生的执行力。执行过程主张学生自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主张学生通过与市场甲方沟通协调,实现方案的采用和应用。我们发现,90后学生具有80后不具备的胆量和胆魄,不惧怕社会和考验,往往能够超过教师预期完成执行部分。比如媒体专业一名同学,将毕业设计选题与呼和浩特天使公益协会相挂钩,积极主动推荐自己为公益协会服务。协会决定让他参与活动策划、活动宣传等项目。期间,该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主动为协会制作宣传片、海报、微信推广等媒体建设,扩大了协会的宣传效果。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就不单单是一次专业领域的作业汇报,而是一次主动性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执行实践。最终,他收到协会相关人士的弯定,并得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2.项目成果具有经济回报,引导90后正确对待功利与成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崇尚趋于功利化和现实化的价值标准,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实际,追求利益与成就,质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传统教育思想。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引导90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项目教学成果回馈于市场,附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回报,是项目教学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重点内容之一。教师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课堂讨论、个人总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回报、机会回报、名誉回报、人际回报等。比如,一次合作公司的勤牧羊肉品鉴店的全自、投影项目中,5人小组制作片子,得到了近1万元的经济收益,学生之间如何分配引起了一些小小的波澜,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将钱款转变为小组的设计基金,而不是分给个人,鼓励小组学生利用钱开展新的设计项目,或作为小组设计活动的储备金。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项目教学的教学内容从知识传授提升为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将物质利益的消费主义向鼓励机制转变,真正实现学生素质道德教育。

3.项目完成需要多方配合,培养90后团队协作精神、建立互助学习模式。项目教学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处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他们从网络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接收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潮的强烈冲击,他们的信息量绝不亚于教师的知识量。因此,项目教学的宗旨之一,就是鼓励和带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型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学生之间更为平等,没有师生角色间的敬畏,更能针对问题直抒己见,做到深入讨论和补充,在互相学习中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带有一定的自主、自觉性,比较适合于活跃的90后学生。另一方面,团队协作有助于培养90后大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

四、项目教学的孵化基地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生动力

一、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既提供了成功的办学经验,也不断催生一些新的问题。当前一些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落后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面临一定的窘境。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陈旧、发展路径不完善、生源质量欠佳、人才培养定位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等。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重技能,轻理论

从学科建设层面而言,地方高职院校往往忽略学科因素,比较看重专业技能,自我质量保障意识淡薄,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特色的凝练重视不够。在此思想指导下,更多的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轻视专业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的教学。而高职学生正处在社会心理尚未成熟的过渡时期,进大学选专业大多都是听从家长和朋友的建议,对专业和对口的认识不足[2]。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好,往往因缺乏深层次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支撑,形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学生职业生涯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空间不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影响到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二)重知识,轻文化

地方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决定了他们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基础知识和一线操作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科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积淀与提升,影响到浓郁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体现在:现有学生的学习常常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具体内容,加之理论学时有限等诸多原因,更多的学生情愿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实习实践层面,课堂教学更多是为了满足学生实习实践需求和毕业考试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校质量文化意识缺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专业文化的传播等尚存一些问题,使得学生对专业文化的习得和养成更多停留在表象,缺少从人文素质提升、立德树人角度进行深度的挖掘、提炼,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更高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重表象,轻内涵

个人胜任力冰山模型(如图1)表明:一个人外部展现的知识、技能因素(显性的冰山)之所以能够显现,靠的是其良好价值观、较强的内驱力和优异的个性特质及其动机等综合素质(即水面以下巨大的山体),也就是说人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内涵的充实与支撑。(资料来源:网络)图1个人胜任力冰山模型基于使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都能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岗位,实现充分就业,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层面更多关注的是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需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毕业生操作技能的提升。虽然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无可非议,但是容易造成学生只关注、研究表象问题的解决,而忽视表象背后深层次问题的发掘、研究与解决。如此以来,就容易使学生一味重视通过操作技能的提升寻求理想的岗位,轻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价值观的塑造、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内涵的充实、完善与提升。

(四)重当下,轻未来

就个人职业发展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其毕业生多数以就业为首要目的,该倾向易使学校教学工作以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与提升为重要抓手和导向,学生以展现岗位适应力作为个人职业品牌。在此价值观影响下,更多学生就业时偏爱选择当下的时尚岗位与较高的待遇,一些老师也偏好于围绕该思路和相关延展逻辑开展教学、实习与实践。导致部分学校和老师忽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谋划未来更为广阔的人生发展。其结果是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规划定位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二、人才培养内生动力养成机理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其发展的第一要务与内在追求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3]。虽然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愈来愈迫切,但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和家庭、学校的教育现状,对学生而言,什么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如何能够通过三年左右高职院校的学习,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充实知识和能力内涵,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学校而言,怎样促使学生提升学习内生动力,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合理目标与清晰路径,给下一步进入职场后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生动力的含义

一般认为内生动力是个人或组织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因内在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需求。简单而言,就是组织和个体内部因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启发动力。内生动力是行为机制的原动力。

(二)内生动力的产生和制约因素

内生动力的产生和制约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二是社会经济主体发展趋势的变化;三是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偏好或变化。诸如此类的情形或者新的改变都会对个体或组织内生动力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影响,导致发展路径的改变和目标的偏离。就中观层面而言:一是社会利益共同体的数量变化或者发展趋势的调整;二是区域经济主流领域的发展和变化;三是不同行业领先优势的显现、变化。这些因素对个体和组织的内生动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或组织的发展动力。从微观层面来看,每一个体或者组织最为看重,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利益驱动。其所处形势、环境以及自身偏好的变化都会促使其产生一些新的需求,进而增加其经济或者社会利益的获取。比如说良好的个人或组织的发展前景,不同单位、岗位的薪酬和福利的导向,家庭价值观,亲朋好友等方面的引导;行业、岗位发展趋势的变化等。这些都会影响个体或者组织的选择,产生“短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生动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人才培养内生动力的集聚与发展

就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而言,如何有效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除了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凝练办学特色以外,还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引导,充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内、外部激励的集聚,将个人的职业发展、心理疏导与组织的期待,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行业企业及不同岗位的感性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内化个人的“职业锚”,坚定职业发展的目标信念,增强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明晰人才培养内生动力提升路径

个体的内生动力往往随着环境、宏观政策、个人修养的变化而改变。地方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稳固阶段,在此阶段主渠道的教育和触类旁通的引导与影响,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养成和集聚其正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凝聚办学特色,实现异质发展

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多数地方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存在着硬件条件偏弱、软件有待增强、人才“引培留”难以为继等各种困境,导致此类学校总体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地方高职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针对自己的办学软硬件条件和优势专业实施人才分类培养,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在某一发展点上取得突破,实现不同学校的异质化发展,从而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

(二)汇聚多元资源,加强横向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我国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现状要求其必须汇聚全面、多元的办学资源。地方高职院校要充分加强校地、校企和校校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交流与联系,构建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的协同创新和研发、实践平台,建设区域发展和新能源、新技术、新装备等领域急需的专业群,实现地方高职教育从封闭式、学科导向到开放型、能力本位的转变[4],充分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目的。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促进高职学生养成大国工匠精神,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5]。

(三)完善培养体系,职、普教育共促,实现融通发展

“职教20条”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定位和实现路径也进一步明晰。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有效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发扬一线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优势。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实现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融通式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专业,发挥团队优势,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有效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实施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劳动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学生的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完成立德树人重任。因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接受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充分满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不足,发展路径难以明晰。但是成就并非将就,专科亦非无能。地方高职院校可通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凝练办学特色,扩大办学影响力,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进而打造出自己的专有品牌,在某一个或者若干个方面形成学校的区域优势,闯出一条更加辉煌灿烂的发展道路,尽快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推动我国成为学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陈旭阳.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28-30.

[2]叶孜姿.校企双主体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36-38.

[3]史楠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2):44-50.

[4]周国华,申燕萍.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突破与路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3):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