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篇1

一、以人为本,树立德育优先思想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以人为本”即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完美学生的生活为终极目标。“德育优先”即德育是一切课程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了做好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校领导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工作中,使德育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切实实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不仅把“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口号和要求,更要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当中、各项教学活动中。

二、优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整洁、优美富于教育性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优化校园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证环境卫生的整洁。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阻绝疾病传染源,也是一个学校良好风貌的展现,因此要做到卫生清扫常规化、责任化,卫生监督经常化。在环境卫生工作不留死角,定期进行卫生大清扫;学校卫生分担区责任到班,班级卫生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坚持卫生检查评比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加强校园的绿化,营造绿色育人环境。校园绿化不仅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校园绿化不是单纯的栽花种草,更应该的使校园绿化规划化、景观化,做到一步一景,移步易景。同时走廊和教室内也进行个性化绿化,使不同时令都有花在开放,让学生时时感受生命的美。

(3)突显个性的美化,营造德育氛围。德育走廊张贴名人名言、温馨提示语;教室内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布置;宣传栏、板报要进行艺术化设计并及时更换。

三、课堂教学,德育教育主要阵营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体活动,把德育融于各科教学活动之中,使之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德育的形成。在各科的教学中都有优质的德育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如在音乐课程中有歌唱革命的歌曲,有歌唱祖国的歌曲,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语文课程中一些英雄人物、先进事迹以及作者爱国、爱家乡的思想都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在数学课程中,可结合数学情境和应用题进行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教育;美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判断的培养;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勇敢、自信教育……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课程媒介的作用,使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质。

四、重大节日,德育教育的突破口

重大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与重大节日相结合。如: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世界水日、世界森林是、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利用全国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消防宣传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充分发挥节日民族性、周期性、群众性的特点,让节日教育深深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滋养学生健康向上思想的形成,推动学生德育发展。

五、德育基地,德育培养的沃土

德育基地是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场所,在那里学生不仅可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还可以在活动中得到深刻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对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德育基地可以就近设立,建立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社区乡村、孤老院等的基础上,开展参观、访问、劳动实践、慰问、义务劳动等活动,在活动中走进自然、接触社会,受到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感恩等教育。

六、德育活动,德育潜移默化的媒介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各种安全演练,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跳绳、踢毽、拔河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讲故事、演讲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手抄报、绘画比赛展示学生的个性;各种班队会、六一汇演,培养学生地艺术天赋和合作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成长,思想品德逐渐成熟。

七、夯实行为,德育形成的重要手段

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将学生思想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学生行为训练,把德育行为的养成教育与德育常规教育相结合。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按照《小学生一日常规》来进行每日活动;用校园广播、校园板报来树立德育榜样,抑恶扬善;发挥值周检查对学生德育行为的监督作用。

八、立体网络,德育提升的阶梯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入学教育;学生工作

好的入学教育可以先入为主地为新生设计奋斗蓝图,为新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大专院校普遍重视这一问题,但其入学教育一般是在新生入学的最初几天组织新生进行,内容大多以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学校规章制度为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还应该再多一点、细一点,并且入学教育不是一两次就完成了的,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最初半年更应该根据新生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帮助新生尽快适应高职院校的生活和学习。

一、高职院校新生思想和心理状况

高职院校新生既有同龄人共有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和特点,又有与同龄人不相同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其主要表现为:(1)强烈的失落感。这对于那些自认为高考失误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2)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新生“学职不爱职”的思想;(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这是因为我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使得许多新生走进高职院校后对学习方式、方法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4)恐惧感和孤独感,这是由于新生对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对新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新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入学教育内容和途径。

二、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1.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与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教育

高职院校新生多数都是外地生源,部分新生由于对环境和同学的陌生而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以致无法安心学习,因此,这个问题最好在入学初期就得到解决。新生都是初次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而且年龄只有十八、九岁,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大多数新生也没有住过集体寝室的经历,突然间面对来自各地的陌生同学会感到很不习惯,寝室里又是七、八个人住在一起,时常还会因为不同个性、不同生活习惯发生一些不愉快。因此,新生入学初期,无论是领导还是辅导员、任课老师都要对新生给予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要经常深入寝室、课堂,与新生交心谈心,了解新生所思所想,为新生排忧解难,同时要仔细为新生做好各方面的介绍和解释,如,学院软硬件设施、学院周边环境和本地风土人情等等,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适应本土生活;还要充分利用晚上休息和军训休息时间组织新生做些小游戏或拉歌比赛等活动,帮助新生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同时还要教导新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宽容、忍让的道理,最好打印一些有关同学之间、寝室内部和睦相处的资料,专门抽时间组织新生学习,使他们顺利地度过心理不适应期,尽快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安全与法制纪律教育

高职院校新生的安全教育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人身安全教育,刚步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大家都想对学院所在地有更多了解,可能会独自或三五成群到处游逛,所以很容易发生危险,要告诫他们尽量在校园内活动,如果要离开校园最好找老生陪同,以防迷路丢失或对环境、交通路线的陌生而发生意外。其次是财产安全教育,初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的新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自己掌管较大数目的生活费和一些贵重物品,或多或少都有些不知所措,要告诉他们除了每月支出的生活费用以外,其余的钱全部存入银行,而且密码不要用生日或手机号等容易破解的数字。如此之类的细节,都要一一教给新生。贵重物品同寝室同学要相互关照,长时间离开寝室要锁好门,共同形成一种“守家”意识等等。再次是消防安全教育,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是可怕的,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要教育新生,不私接电线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并要教给新生一些消防常识,一旦发生意外首先切断火源,扑灭火苗,同时拨打119或学院保卫处电话,最好将学院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领导以及系领导、辅导员、任课老师的电话号码打印,发给每个寝室贴在最醒目处,以便新生急用。有关安全教育问题还可以摘录一些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组织新生学习。

法制纪律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差,使得很多高职新生对前途感到迷茫,部分新生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些甚至会发展到我行我素、为所欲为,违反校规校纪或触犯法律,所以要认真做好新生的法纪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组织新生认真学习《大学生手册》、《高等教育法》等,讲解校规校纪,违纪处罚条例、奖学金条例、住宿管理规定、水电管理规定等,同时还可以请公安局等部门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有关法制方面的讲座,结合典型事例以案说理,以事论理,效果会更好,为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和寝室之风打下坚实基础。

3.专业教育及学习方式教育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新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即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这就要求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如何让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新生入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新生虽然进入了高职院校,但却对前途悲观失望,因此,向新生介绍高职院校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以及新生本人所学专业目前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明确所应掌握的岗位能力,为实现就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方面一个较好的做法就是开好职业生涯规划课。

除了要搞好专业教育外,还应该努力抓好学习方式教育。由于高职教育与中学教育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的不同,许多新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知道怎样学习,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进行自学,导致整天无所事事,浪费大好时光。为使新生尽早改变中学与高职院校不接轨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可以邀请有深厚学术修养的教师谈学业,介绍学习方法,还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使新生尽快掌握新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新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4.心理教育与励志教育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有幸能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基本上可以说是竞争的胜利者。但部分新生自认为高考发挥不好,没有进入名校,读高职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部分新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发现,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环境下,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加之高职院校的学习从内容、方式到要求都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感到不知所措,而产生自卑心理。具有以上两种自卑心理的新生常常会情绪萎靡不振,对前途悲观失望,因此万万不可忽视高职新生的良好心理发展教育。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教导新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协作,学会生存,可以用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大有作为的实例以及许多省、市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如,目前深圳市的高级技工就享受硕士生待遇等的事实引导教育新生。还可以请本校往届优秀毕业生做亲历报告或请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进行人生理想教育,使新生化解消极心理,振奋精神,树立奋斗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三、高职院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1.做好迎新和军训工作

迎新和军训是新生工作的两个重要关口,这两项工作做得细、做得好,可以减轻新生的心理压力和困惑,使新生和新生家长对学院产生信赖感,同时对辅导员顺利做好今后几年的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突然变化和陌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有些甚至会产生恐惧感。在迎新工作中如果能适当地对新生进行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从各方面体贴、关心新生,及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就会使新生感到有如回家的温暖,心理压力就会得到适当缓解,给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军训是新生步入高职院校学习的第一课,是教育部要求每一个大学新生的必修课,是磨炼新生意志、增强新生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最好课堂,也是观察每个新生行为及个性的极好时机。军训中,新生由于身体疲劳,其个人言行和品德会毫无遮掩地真实展现出来,这时观察到的新生情况基本上是真实可靠的。因此,通过观察新生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为人处世行为、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再结合档案中记载的新生以往表现、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奖惩、是否当过学生干部等,就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每个新生情况,为今后班级管理、班干部选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储备好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新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教育。

2.开好班会和开展好课外活动

班会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阵地,有计划地开班会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千万不可走过场。班会的形式和内容应当多样化,可以是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报告;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阶段小结;还可以举行节日、纪念日的庆祝活动或各种主题班会,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审美观等;也可以组织道德、纪律、民主与法制等问题的学习、讨论、辩论等。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专业教育、学习方式教育等都可以通过班会进行。只有将班会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才能适应新生的特点,满足新生的求知,关心时事政治,抒发思想感情和走向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达到教育新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课外活动是新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对培养新生的志趣、丰富和活跃新生的生活,促进新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精心组织和指导新生课外活动也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要根据新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年龄、个性特点等有计划地动员和组织课外活动,要从多方面着手,如思想品德、学术、科技、体育、文娱、实践等[1],方式也可以灵活多变,有些活动还可以让愿意负责这些项目的新生组织,让有特长的新生一展才华,不参赛的新生当好拉拉队和做好后勤服务。通过这些活动使新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3.做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是新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集体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教育学生个人;而在教育个别学生的时候,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什么情况下适合集体教育,什么情况下适合个别教育,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就一般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教育工作应该偏重于集体,教育全体新生树立爱校、爱专业、为实现人生价值奋力拼搏的思想;大约一个月后,就要偏重于个别教育。当然要做好个别教育,必须熟悉每个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个性特点,这就要求经常深入班级和寝室,了解新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的形式主要是班会、报告会、课外活动等,个别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和个别帮助。需要提及的是,个别谈心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针对所发生的不同事件和不同新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好谈话的地点和谈话的语言技巧[2],以便使谈话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与新生个别谈话并不仅限于发现了问题,其实在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与新生轻松地个别谈话,新生会感到对他(她)的关心和重视,会促使他(她)产生新环境中争取新表现的强烈愿望,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想得越周到、做得越细致越好,而且入学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不是集中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的,而应该依具体情况,穿插在军训中、平时学习中,分期延续性地随时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051―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小学阶段是人形成思想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在传授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有机渗透德育,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 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盛,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3. 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语文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与其一致的特点,有助于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与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因而,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形成的关键,更能达成“学做人,学知识”的教育宗旨。

4. 小学语文教材的性质所决定。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思想教育功能比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进行完美的结合,能促使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促使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小学语文阅读文本内容涉及面广,文情具佳的文章蕴含了大量的德育因素。教师可以利用语文阅读文本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依托语文阅读内容赏词析句,感情朗读,拓展文本,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有机渗透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2.在说写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说”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新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它指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口头语言进行的思想感情交流。口语交际的内容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德育因素,是教师进行德育的肥沃土壤。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口语交际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充足的德育养料中汲取所需,健康茁壮地成长。

“写”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因为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事物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然后懂得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讲究语言技巧和语言素质,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在作文创作中讲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

篇5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其中重要的部分,由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小学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在德育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态度,有利于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辨明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的积极引导十分重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1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离不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而且,目前,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比较漠视,并认为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需要将其传承。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学生不仅要增强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中充分融合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1.2培养德才兼备的小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学校和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可以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一个人的能力,既包括他的成绩、才能等,也包括他体现出来的道德素质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通过强化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小学生。

2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其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关系到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小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他们还尚未形成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因此,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结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小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跟孩子讲授一些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并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2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同时,它也是每个学科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教学中,小学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和知识紧密结合,每个学科中都要充分体现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可以使小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通过学习小学数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小学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

2.3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小学生的指引者,发挥着重要的典范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促进他们的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师要发挥典范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另外,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强学生对他们的信任感,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2.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大环境,弘扬我国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大力宣传我国的道德模式,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在小学,要拓展校园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与一些民俗节日等,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在校园中的传播。

3结语

小学是初级教育阶段,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辨明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的积极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小学德育应该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因此,要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范朝华 单位:深圳宝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高文凤.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118.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德育教育 渗透 现状 方法和途径

1.前言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而“德”放在了第一位,是学生其他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德育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对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得远远不够。下文主要从我国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现状以及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两方面出发来探讨此问题。

2.我国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现状

2.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

由于升学、就业等现实情况的压力,我国现阶段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学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就越来越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够按素质教育所提的要求进行教学还有很长的时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往往处于一种缺席的地位。许多语文教师只是把语文课当成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对语文教材只是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训练,往往忽视或放弃理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的指导,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熏陶。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进行努力。

2.2 过分夸大语文教育中德育的地位

与上述现象相比,我国语文课堂上也存在着将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一极端的行为。由于近些年来语文教育界对“人文性”的提法呼声越来越高以及“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也大量引进极富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文章,以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某些语文教师十分容易用陈旧的思维灌输主题、立意等思想内容。此外,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已经不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主要的任务,而是经常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说教,在课堂上大讲时政,使语文课承担了思想品德课的任务。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及语感的提高都不能在语文课堂上顺利地进行。

2.3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灌输的德育模式,缺乏情感的注入

我国德育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家长或教师所讲的道理,而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德育知识,让学生牢牢记住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或者看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行为规范,对于学生内心情感和信念是否真正发生变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比如说在语文作业中教师会让学生读一些励志的文章或乐于助人的事例,然后让学生写读后感,一些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故事对他们的启发,也并不认为文章中的主人公值得他们学习,但是出于对教师的敬畏,学生可能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一些假话,他们的读后感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心,还有一些同学可能会下载一些别人写的读后感来敷衍老师。从作业的质量上来看,我们应该意识到对学生的德育不能仅仅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内心真正接受这些德育知识。教师更应该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

3.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3.1 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文本的德育功能

由于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比如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歌颂先进事迹和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还有一些热爱大自然,歌颂美好生活的文章,这些主题都可以用来进行学生的德育,使学生在优美和充满感召力的文章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最好让学生以自主阅读为主,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自己体味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1]。

3.2 经常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玩中学

语文课的开展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之中,也应该将语文课开在校外,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学到语文基础知识,又能够开阔视野,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比如说教师或学校可以定时开展一些必要的与语文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读书交流会等。这些活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祖国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从活动的素材中学到一些先进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3.3 利用现代媒体,合理优化德育的教学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讲解某篇文章时给学生放此文章的录音,让学生从朗诵者充满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深深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资源上摘取一定的具有德育功能的材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受到熏陶[2]。

4.结语

总之,对小学生的德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我国的德育教育还处在表面阶段,并没有内化为小学生的行动动力,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一定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德育 途径 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就是指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用在课本中挖掘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以借用各种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途径之一:课堂教学。语文教育是教师对学生使用本国语言而进行的教育,这也是所有中国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和学习的学科。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点,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语言代表着国家的情感。课堂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借助这个平台挖掘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把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

(1)解析讲述法。语文教学训练和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所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是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祖国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让学生通过引导和教学领略到课文中的德育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和实质,真正领悟到文字的内涵,实现德育和智育教育的完美结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领略到文字的内涵,例如有些课文可以借助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借助图片理解文章思想,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

(2)情境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中心,教师可以把中心思想表达的情境和描写的情境用真实的情境展示出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课文的深刻含义。例如,在讲解《你们想错了》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深刻体会每个角色的特点和内涵,理解主人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榜样力量法。长篇大论的说教不仅不会起到好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感染学生。课文中的每一位英雄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英雄的魄力和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感悟到德育教育。例如,进行诚信的德育教育时可以借助《我不能失信》,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时可以借助《赵州桥》一文。

(4)分析借鉴法.分析鉴定法不仅可以吊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什么是不值得学习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两者的形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有利于学生更换地体会到人物或者事件的深层内涵,领悟到作者和文章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做更好的自己。

途径之二: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树立优秀的意志品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对于书籍的选择,要以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为依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帮助,教会学生阅读、评价作品、写读书心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满足和收获。对于某些书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防止学生依赖或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对于书籍的理解,教师可以介绍作品当时的环境和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教师还应告诉学生阅读书籍应注意的事项,例如要关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掌握到书籍真正的价值。“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也是一生的良师益友,应该从书中学到有价值的内容,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整体素质。

途径之三: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语文课外活动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好的课外活动会推动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当然,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外活动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当然活动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也是需要考虑到的。

课外活动中选取的榜样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否则不利于甚至阻碍对学生的培养和德育教育的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师可以举办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诗朗诵、座谈会等等,让德育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途径之四:教师自身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在各方面都树立起好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方法

(1)对待学生应公平,一视同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关爱学生,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对待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鼓励,对学生不偏见,用关爱、热情、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

(2)拓宽渠道,开展有效活动。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多方面、全方位得进行德育教育,在有效的活动中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全心全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氛围,实施全面教育,使得德育教育的渠道多元化、全面化。

(3)结合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小学生具有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性格,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刘志明.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 1 2 ) : 5 2 - 5 3 .

[2] 杨圣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2011(6):1 2 9 .

篇8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对策 途径

引言

德育是我国各大学校的首要教育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居核心地位。在现阶段的社会变革中,存在小学德育教育途径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现状问题,当前,如何做好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促使小学生的德育发展,成为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现状

据了解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1、德育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具体表现在仅是以品德课方式进行教学,无法有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仍是应用传统的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教学方法,而品德实践课以及情感陶冶等方法的使用比较少。目前,学生接受德育的形式多是通过课外娱乐或者校园文化建设等。小学教师通常缺乏对这类形式的认识,仍是应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品德知识和行为相脱离。

2、小学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通常小学的德育课多是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课等教师兼任,很少有专职教师。究其原因在于:学校认为,学校的教师多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出来,让他们担任德育课教师,是浪费经费和浪费人才。

3、缺乏评价体系

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即使制定了一些德育评价体系,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一般是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期末凭

借一张试卷就完成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这显然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不仅考察的方式是单一的,考试的内容和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也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变化,不能完整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状况。

4、脱离生活实际

学校开展德育的内容往往范围大,并且难以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德育内容,学习德育知识时只会空喊口号,由于对知识的不理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运用德育知识。学校往往会借助一些历史名人或者各国伟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小学生的生活和名人伟人的生活相差太远,对小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并且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进步,但实际中的德育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涉及新的道德问题,使德育与社会失去联系,当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新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知所措,不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校德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教师往往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他学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知识理论体系单一。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学的具体对策和途径

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古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平常就要注意自身修养,做到谈吐文明,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教师要带头做到。教师教育学生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粗暴、不蛮横,言行一致,言出有据,言出必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一个好教师就会带出一群好学生。教师的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体、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能够熏陶着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

2、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育人工程,必须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德育教育不分学科,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是开展德育的重要渠道,每一个学科教学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各科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与智育水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学科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语文、数学到历史、地理等,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实际,德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要注重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德育,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且在参与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去社会中实践,亲自去社会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参观名胜古迹、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小学教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

篇9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为小学生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个无所不知的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这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言行对小学生有巨大影响。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认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地牢记住这一点。目前,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突发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班主任必须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扩展德育工作的内涵、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与育人工作相互脱节

目前,部分地区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部分学校将德育工作的教学任务分给了其他任课老师。这样,学生很难获得专业的思想品德知识,很难讲德育方面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学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将影响学生整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势必将影响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没有弄清楚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使得每位学生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每位学生没有学会收集与德育相关的资料的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参与相关的活动。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爱国、勤劳、诚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但是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没有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德育教学中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这样势必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对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长,交往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班主任通过学校的合唱比赛、运动会和日常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统一到班集体的建设上来。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班主任要精心策划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人。小学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塑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小学班主任,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小学班主任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三)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

篇10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特点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使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下各所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特点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共鸣性。优秀的文章均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情感,而如何将蕴含在其中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则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通过采用正确的方式将文章中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相呼应并产生共鸣,从而点达到德育的目的[1]。第二,层次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年龄特点。第三,审美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文章均是优美篇章,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审美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过程中,可有效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第四,渗透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主要是具有渗透性特征,并且以作业、考试、文字等多种形式体现在不同方面,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得必要性

(一)是发挥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教育的需要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一项具有较强思想性的学科且具有重要的德育作用,而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使得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采取相??措施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然而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中德育教材的内涵理解的不够深入,无法有效应用德育教育中的相关知识;第三,语文教师的教学基础不够,不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2]。

(二)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国家教育部门曾明确指出: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热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教育,培养学生明事、知文明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热气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安全教育[3]。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这些内容,使得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还有许多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但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强化德育教育,使得德育教育可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道德意志品质,这些内容均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相符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教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出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道德品质,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4]。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学生灌输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将德育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教师在进行“国徽”这一部分教学时,可以在结合德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警察叔叔帽子上的国徽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

(二)课外活动方面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使得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丰富自身的语文学识,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的显著提高。在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课外阅读方面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得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资源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及意志品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为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