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专题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专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 专题式教学 教学模式 进步教育
教育类课程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教育研究者关注,我提出专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恰逢时机。
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以“进步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把公共教育学课“讲活”“做实”为主旨,采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效方式,由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进行教学的形式。严格说来,专题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我们所指的专题式教学中的“式”更倾向于一种教学形式。
专题式教学坚持进步教育的教学理念。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是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想。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1.教育的理想,放在完整儿童的发展上,包含心智的、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2.教学的内容,以儿童实际生活的经验为主;3.教学的方式,以活泼的、生动的经验活动,取代了呆滞的、刻板的背诵及记忆;4.学生是以学习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教学活动为辅;5.儿童被视为独立的个体,不再是成人的附属品或雏形;6.学校与社区结合,学校成为社区的缩影,不再孤立与社会之外;7.儿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举凡他的兴趣、能力、经验、成长等,均成为教育实施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强调活动教学,不再重视书本的教育。
如何使专题式教学高效地开展与实施,我从教学的内部关系着手进行分析。
一
关于教学中的主体问题,教育界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总结来说,大致有三种②:第一种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二种是“双主体”论。第三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被广泛接受的是第一种,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往往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构成“威胁”,弄不好主导就变为主体,甚至代替主体,陷入到“教师中心”的怪圈。
现在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意识到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而“认为教学过程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之间的合作交往,以及与知识之间的对话过程”③。而“交往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在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④。作为公共教育学的从教人员,我们不能在高举“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双向交往过程”的理论大旗的同时,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一言堂”的道路。要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让公共教育学成为学生真正有用的课程,必须脱离教师中心,摆脱教师权威,归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正如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1)解放学生的头脑;(2)解放学生的双手;(3)解放学生的眼睛;(4)解放学生的嘴;(5)解放学生的空间;(6)解放学生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舞台,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使其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现行教育学课程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教育学科的绝大多数领域,如教育概论、课程论、教学论、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教育技术、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学教材几乎成为诸门教育学分支学科教材的压缩版,贪多而求全,令人应接不暇、顾此失彼。一项师范生对于教育类课程内容的评价调查显示⑤,8.9%的人认为内容抽象枯燥,43.3%的人认为教育学类课程理论性太强,33.3%的人认为教育学课程内容滞后,4.4%的人认为内容重复雷同、与实践有距离等,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内容的评价不高。接近半数的师范生认为教育学类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游离于具体而真实的教育情景之外。造成课程内容脱离学生需要和学术前沿,也与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
当抽象的教育“知识”、“理论”以文字的形式简单地移植到教材中时,它愈来愈远离鲜活的“生活世界”,枯燥、干瘪和呆板在所难免,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专题式教学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我借用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的话来重塑教育学的课程目标,即注重对师范生的“三个力”的培养⑥。一是教师要有课程领导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课堂不能单向灌输,而要双向互动。二是教师要有人际交往的亲和力。教师要学会心理调适,不仅智商要高,情商也要高。三是教师要有创造力。校本课程的开设与拓展、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都要依靠教师来完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成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专题式教学要求以专题的形式重建公共教育学学科内容来适应社会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使教育知识、教育原理情境化,将抽象的概念、理论问题化、具体化,回归教育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动的教育“生活世界”中理解、掌握教育理论,感受、探究教育问题,尝试、训练教育技能。
三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在这里我们仅从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一项关于“师范生认同的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与“教育类学科教师采用最多的方法”的比较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⑦:
被师范生“0”选择的“纯理论讲授”却是74.4%的教育类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由图中所示不难看出,公共教育学课教学方式方法封闭、单一。“不善于涉及具体的教学情景,照搬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这些新教师很难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自然不好。”⑧北京六一中学的刘校长无奈地说。从师范生到教书育人的教师,角色转换中职业心理和技能的准备不足,管理经验缺乏,与学生、家长沟通不畅。这和教育学课程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和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有直接关系。
要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我们必须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案例讨论、专题研讨、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形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
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求我们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研究,“到现场去”,感受现场,体验课堂,体会中小学的实际生活,积累教育实践的鲜活案例。把书本知识、原理与具体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中与学生一起解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让灰色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生活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专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开放的教学主体、生成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手段。
注释:
①立主.教育大(八).台北:文景局,2000.
②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2.
③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④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⑤黄小莲.高师教育类课程有效性教学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样本[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⑥计琳.师范大学面临的挑战很大[N].中国教育报,2008-4-28,(5).
⑦黄小莲.高师教育类课程有效性教学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样本[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⑧柴葳,赵秀红,翟帆.新教师遭遇现实职业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6-11-27,(1).
参考文献:
[1]黄小莲.高师教育类课程有效性教学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样本[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2]柴葳,赵秀红,翟帆.新教师遭遇现实职业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6-11-27,(1).
[3]计琳.师范大学面临的挑战很大[N].中国教育报,2008-4-28,(5).
[4]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6]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7]立主.教育大(八).台北:文景局,2000.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组织形式;转变
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组织结构方式。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同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一样,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对此,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的、有效的组织结构方式,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的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2.教学组织结构方式是受一定的教学思想,一定的学生和场地器材以及内容所制约,而且各种组织形式都有自己运用的条件,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场地器材等因素,合理选择与正确运用教学组织结构方式,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效益。
3.现阶段绝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主要采用的是全班教学,班内小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影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
影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1)师生数量
如果学校的人数众多,而师资又比较缺乏,就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反之,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少,师资比较充裕,就可以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2)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不足,会使人们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不能彻底。中学若要缩小班级规模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困难是非常大的,需要修建更多体育场,添置更多体育器材,付出更多的体育费便成为问题。
(3)学生之间的差异
由于学生的年龄,体质和体育基础以及兴趣之间有着异同,所以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全面掌握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兴趣爱好,体育基础,身体发展水平等情况,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特殊情况,根据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选择和采用。
2.主观因素
(1)体育教师所持的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论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从开始就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机械地模仿,被动地学习。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不单纯是发挥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主导作用,更是强调学生在学习、练习、强身健体、发展能力和个性方面的主体作用。
(2)体育教师的教学
体育教师必须由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为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发展的开拓者、培养者、评价者。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责任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组织。
(3)体育教师的改革意识
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教学改革意识,由保守僵化向开放灵活的观念转变,渗透新的时代意识,学习新的体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大胆创新。
三、中学体育组织形式改革
现代终生教育,引发了终生体育观,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转轨改革浪潮,无不将学校体育推向改革的浪尖。
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动,我们改变了以前“发展身体素质”变为今天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这种变革,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以适应教育的大趋势,而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已成为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2.体育课主要分为室内体育课和室外体育课,而其中大多是室外体育课。由于教学环境多变,学生人数多,活动性大,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体育教学又具有趣味性、对抗性和竞争性,使体育教学始终处于动态之间。
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因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做到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生理和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所以说,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某种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以后,或看到其优越性而继续坚持,或感觉不合适而放弃,也有可能在采用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其优点看得多一点,缺陷考虑不足,后来觉察到其弊端,回想起曾采用或出现过的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长处,于是从中想取一定的成分,加以改造利用。一般来讲,体育教师教育视野比较开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就容易产生对现有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满足感,反之,则往往按传统和老经验抱残守缺。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教学改革意识,由保守僵化向灵活的观念转变,渗透新的时代意识,学习新的体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篇3
关键词 班主任管理 问题学生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比较弱,甚至逃学等等,常被称为“问题学生”。学生受其智力、能力、家庭教育的影响,发展都会有所不同,所以问题学生的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视、爱护、研究问题学生,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下面笔者就担任班主任的几年来在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方面分享一些体会与看法。
1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笔者班上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父母平时比较忙,也没什么文化基础,不懂得与孩子交流,只是过分地溺爱孩子。虽然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但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都一一满足,使得孩子根本就不会体谅别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规定与纪律的存在,经常无故旷课,根本不听别人劝告,到现在父母也已对他无可奈何,只后悔当初对他没有好好地管教。
(2)自卑心理。刚进入小学学习时,每一位学生的起点都是相同的,可是因为智力、能力等的影响,渐渐的学生的差异便明显起来:有的学生语文或数学的学习跟不上,有的学生在体育方面表现不佳,有的学生唱歌时老唱不准音调……这些差异使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出现自卑心理,不敢把考得较差的成绩拿给家长看,也怕老师公布考试成绩;不敢在众人面前跑步、跳绳,因为怕太慢而被别人取笑;不敢在音乐课上大声唱歌,害怕跑调……这样的情形日积月累,自卑心理表现出来,学生不喜欢与人相处,不爱和同学交往,厌学的心理自然而然地便会产生。
(3)逆反心理。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原本成绩还好,有一次数学老师因病请假,学校里另外安排了一个数学老师来代课,而这位学生可能是想引起新老师的注意,上课时显得非常兴奋,破坏了纪律。而那位新老师根本“不买帐”,把他当作问题学生罚他站了一节课,课后也因有事忘了做思想工作,于是他的逆反心理顿起,从那以后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最后成了一名“真正”的问题学生。
2问题学生转化的措施
2.1寻找根源,对症下药
学生的本性并不坏,即使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较差的表现,也都是有原因的,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相信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要想了解事实,就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走近学生,多关心学生,多与他们聊天谈心,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知道为什么他会出现这些问题。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头脑很灵活,可不大爱说话,以前的成绩还好,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学期成绩直线下滑,已经到了及格的边缘,而且最近常常完成不了作业。这个问题让老师很苦恼。后来联系了他的家人,了解到原来他的父母最近外出打工了,家里的爷爷奶奶年纪较大,不会管教他,他整天跟邻居孩子玩,无心学习。了解情况后,学校与他的父母联系,反映他的学习情况,商量解决的办法。最后他的父母决定把他放在他外公家,而我们任课老师在之后的阶段也抓紧了他的学习,补上以前落下的功课。就这样,一段时间过后,他果然有明显的进步。
2.2家校配合,扭转局面
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家长的配合与教育在转化问题学生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争取更好地教育好学生。我们班有个学生,平时作业基本上都能完成,可是一到周末,作业完成便为零,一个字也不写。这个现象已经持续好几个星期了。于是老师就跟他的家长联系,了解到周末在家,他有很多事情要“忙”:看电视、打游戏、和同伴玩,都没空做作业了。知道情况后,学校建议家长与教师配合,平时多注意监督子女,在孩子没完成作业之前,不能给孩子看电视、打游戏。同时找到几个周末经常找他玩的学生,告诉他们因为他们经常找他玩而使得他不能完成作业,要求他们在他作业没完成时不要找他玩耍。这么做后,他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了。
2.3分层管理,各尽其能
分层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主张班主任要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还要制定鼓励性的分层评价体系,激发每一个学生向高一层次学习,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持续、平稳的发展。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一、二年级时语数只能考70分左右,了解情况后,在班级里实行分层管理,对于这位学生,规定只要他每次能考75分以上,就是成功,发给他别人考95分才能得到的“红苹果”;平时作业能独立认真完成,基本正确就是成功,发给别人拿一个“优”才能得到的“红苹果”……后来这位学生的语数成绩慢慢地提高了,每次能考到90分左右。
2.4建立帮带,加强辅导
为了帮助问题学生树立信心,把学习成绩赶上去,笔者在班上成立了帮带小组。每个问题学生有三位同学负责帮带。每星期两次检查帮带情况。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通过优等生来感染后进生,给后进生有榜样可学,这一做法在三年级下学期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平时纪律也不好,对待同学更不好,成了“三不好学生”,既影响了班级语数的平均分,又给班级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特意为他精心组织了一个帮带小组,其中有组织能力较强的班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习委员、课外知识丰富的宣传委员,并对这三位帮带人员在帮带方法技巧等方面多次进行培训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平时表现大有改变,再过一段时间,他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不少。
2.5设立奖项,鼓励进步
为了确保问题学生有持续的努力动机,笔者在班上设立了进步奖。每次考试结束后,在班上进行一次总结表彰,将本次成绩与上次成绩相比较,凡进步较快的后进生,均给予一定的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我们班在一、二年级时,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占了2/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几天的思考,终于拿定了“设奖鼓励进步”的管理主意,设计了一块“勇攀高峰”的成绩表彰牌,全班学生的姓名写在下边,每个学生上边都有一面可以移动的小红旗,小红旗的原先高度按学生原先的成绩确定,每次考试名次前进1名往上上升1格,退后2名往下下降1格,对于1次进步5名以上的同学还有相应的物质奖励,一个学期下来,这种“设奖鼓励进步”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措施是比较多的,需要我们班主任不断去实践与探索。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以及经历,笔者觉得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对他们一定要有耐心,不仅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还要做到“一个也不能掉队”。只有这样,班级作为一个“集体”才会成为每个学生快乐的家园。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耐心教育,多对他们付出爱,每一位问题学生都将会转化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
篇4
一、有效的心理辅导
对于部分小学体育学困生来说,他们之所以会成为体育学困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够高,而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存在诸多问题,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让很多小学生沦为体育学困生。
诸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小学体育学困生都存在着一种厌学心理。因为厌学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体育课。为了让这部分体育学困生尽早摆脱这种厌学心理,我经常会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例如,我班有一名同学,他非常讨厌上篮球课,每次上篮球课他都说自己生病了,需要休息。看到此种情况,我对其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了解到他并没有任何病,仅仅只是讨厌上篮球课而已。于是我和他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这名同学坦言道:“我觉得篮球运动太激烈了,我害怕这种运动。”基于此种情况,我说道:“事实上,篮球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运动,而篮球运动的魅力正在于它的激烈。只要你积极的参与其中就会感受到来自于它的魅力……”经过我的多次心理辅导,这名同学逐渐放下了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阴霾,开始渐渐地融入到篮球运动当中,并且愈发喜爱篮球。如今他已经彻底摘掉了体育学困生的帽子。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学困生存在的不良心理有很多,针对体育学困生的各种不良心理,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其积极的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尽早摆脱这种不良心理,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
二、趣味的教学方法
我曾经对100名小学体育学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7.3%的体育学困生均认为自己之所以会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很多学困生均认为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基于此种情况,我认为要想对体育学困生进行转化,体育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多的采取趣味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在中长跑练习当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是要求同学们不断的进行计时训练。这样的中长跑教学方法很容易会让同学们产生畏惧感,由于畏惧感的产生也会产生更多的体育学困生。为了激发同学们的中长跑练习兴趣,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趣味教学法。具体是这样实施的:在400米跑道四周按一定的距离平均摆放很多气球,学生在经过气球的时候可以顺手摘下一个气球,带着自己获得的气球继续跑。训练结束之后再统计数量,看哪位同学获得的气球数量最多。这样的中长跑训练方式是充满趣味的,同学们在中长跑的过程中带着气球跑显得非常滑稽,在无形中也给同学们增添了很多欢乐。
由于趣味教学法的实施,小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普遍提升,体育学困生的数量由此也会逐渐减少。这不正是我们所有一线体育教师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因此,为了有效转化小学体育学困生,体育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多的采用趣味教学法。
三、有效的结对帮扶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为了有效转化小学体育学困生,我们还可以采用结对帮扶的策略。结对帮扶即是指给每一位体育学困生指定一名帮扶的同学。这么帮扶的同学必须要具有很好的责任心,并且具有很强的帮助他人的精神。
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为了转化体育学困生即采取了结对帮扶的措施。体育学困生在结对帮扶同学的帮助之下,其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绩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例如,我们班有一名同学的立定跳远成绩很不理想,每次测试均是最后一名。因此他自身也感到非常自卑。为了帮助这名同学,我安排了班级内立定跳远成绩最好的同学和他结对,让该名同学对其进行尽可能多的帮助。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如今这名体育学困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已经一跃达到班级内的中等水平。
篇5
关键词:新课改下;体育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04-01
目前,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作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怎样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一、转变认知观念
体育教学要根据时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体育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合与统整。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转变思维方式
“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结果导致‘想是新一套,说是另一套,做是老一套’。”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同样要求体育教师心中也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转变师生关系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精神,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二年级立定跳远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
四、转变教学过程
篇6
论文摘要:明确指导思想,把握编写原则,精心选择内容,合理巧妙编排,是决定教材编写质量的关键。在教材有限的篇幅中,既要继承业已成熟的经典理论,又要介绍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既要讲究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分工合作;既要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又要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是专业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川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学校体育学教材不仅仅是教学参考书,教师通过教材全面、具体地理解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以它为依据进行讲授并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以它为依据进行学习,通过教材掌握所规定的知识、技能。高水平的教材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教学要求,即使教师讲课中有些不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也很容易弥补。没有高质量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C27因此,在制订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按照上述精神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以保证教学效果。
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回顾
学校体育学课程自教育部1988年颁布的《奇怪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专业目录》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后,伴随着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教材建设得到高度重视。至今为止,分别由人民体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学院等先后正式出版了多种版本的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对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指导我国不同时期学校体育实践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J其中,由金钦昌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正式出版的《学校体育学》,因其充分展示了老前辈们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文字功底,且系建国以后专供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第一本自编教材,填补了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空白,以发行量大、使用面广而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主线,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由于当时学校体育学刚从体育理论中分离,国内理论研究较少,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该教材的大多数材料缺乏本土性成果的支撑,因而没能充分反映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闭随后出版的几本学校体育学教材固然有其某些特点,但都沿袭着基本相同的结构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普遍存在着教材的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教材的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全面性,教材的种类形式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这些仍然值得探讨。
2评价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要素
评价一本教材质量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其内容的深浅,而在于能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类课程,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非常广泛。[5j教材建设,不仅应该洞悉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轨迹,也应该把握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但受到教学时数所限,教材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因此,学校体育学教材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在有限的篇幅中,既要继承业已成熟的经典理论,又要介绍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既要讲究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分工合作;既要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顺应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又要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适应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改革。圈归根到底,其核心就是要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正确把握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时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编成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和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一本高水平的学校体育学教材绝不是愈深愈好,愈全愈好。川不能单纯以科学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学教材的标准。教材不是专著,评价一本教材的质量,应当主要看它是否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要求,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否适合本领域读者对象的特点。在编写学校体育学教材时,应当首先认真考虑:通过学校体育学课程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属于基本要求范围?哪些不属于?凡是能较好地实现教学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基本要求、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就是好教材。
就目前而言,高水平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应当具备以下要素:
首先,定位准确。一是学校体育学教材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学习中的价值和地位,反映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特点,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改革思路与目标相适应,体现当代新的体育教育理念,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类课程指导纲要》的总体要求,体现出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科学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二是要切实针对特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企图用一本教材去满足所有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要选择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容体系,以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其次,内容先进。教材要紧随学术发展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反映国内外学校体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趋势,同时适度反映体育教学论以及相临学科的研究进展,将教育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等有关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内容选择的先进性,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以人为本。学校体育学教材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生换位思考,与学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着想;体现出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实用价值,兼顾学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和谐统一;注重“为人”和“为师”,努力化解难点,能真正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能力和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达到学习目标。
第四,取舍合理。教材的任务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介绍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不必贪多求全,不要写成包罗万象的使用手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教材要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典型活动为主线,以学校体育中的学习和教学为基础,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体育、怎样培养教育学生为核心,强化体育学习的身心特征、体育学习的个别差异、体育学习策略和体育教学的设计与策略、体育教学目标与评价、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等内容,并提出明确要求。
第五,体系得当。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材体系,不仅使教材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还要注意逻辑清晰、降低台阶、分散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学校体育学教材既要讲究学理的渊源、继承、发展、创新,自成内容体系,具有科学的严密性,更要讲究方术的方法、技术等应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致力于学校体育学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注重选编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等方面应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的知识理论和心理学方法、技能,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3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内在逻辑要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高水平的教材,不仅需要深人地掌握技术内容,还要深人地研究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特点。以往学校体育学教材的编排方式基本采用“专著式”的模式,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重灌输轻引导、重演绎轻归纳的不良传统维持至今,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行的“专著式”的教材(或称“简写式的专著”)并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需要。教材的目标在于降低知识传承的难度,其内在逻辑必须符合教学而非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发现知识的顺序与教授或学习知识的顺序往往是不同的,如果教材的编撰者不能在写作时将自己摆到教与学的时空位置,就必然会模糊甚至破坏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
目前学校体育学的教材大多在每一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几乎毫无例外的遵循“定义—分类—理论介绍—应用指导”的讲述顺序。这种模式给人营造的印象是:本教材是这一领域无所不知的权威教材;会首先告诉学生该领域的所有理论,然后教会学生使用“照猫画虎”的方式解决典型问题。殊不知,这种高高在上、全知全能的知识表述方式在逻辑上遵从的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则,它在科学研究或编撰专著、学术论文时效果显著,但照搬到教材编撰领域,就相当于许多中学生刻骨铭心的“填鸭式”应试教育,空有“效益”而无效果。很少有教师能够按照目前的教材进行透彻而从容不迫的讲解;也很少有学生能够系统地通读教材。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厚厚的教材无异于沉重的负担。学校体育学教材的编排要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注意采用形象思维方法,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和语言叙述复杂的概念、原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篇7
关键词中专生;英语教学
一、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中专的学生在每次的考试中经常失败,这对于他们来说心理上产生了自卑的感,有些人对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这种心态会使学生们以后的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针对这一方面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外语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感情沟通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心理上尊敬老师,乐于听从老师的教导。因为中专的学生在初中学习是多数为中下等的学生,一般都是受到了老师的冷落,尽管如此他们同样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在他们的内心的深处,同样渴望进步,当他们进入到了中专以后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时也是他们重拾信心从头再来的大好契机,所以作为中专教师在进行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上,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学生要有同等的尊重和热情,这样才能家里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减少自卑的心理,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双方产生无拘无束的和亲密的配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与创造。
二、注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信心
一般的学生他们都是英语的基础较好,成绩好也不多,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差,但是有良好的发音,所以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可以因材施教的第一步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为他们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对每个同学指定一系列的学习目标,比如要求优等生每周掌握20个生词的拼写,并能灵活运用;中等生则需掌握20个生词的拼写,并能灵活运用其中的某些重点生词;而差生则只要求掌握20个生词的拼写。采取这种方法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充分的发挥潜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想完全的做到因材施教,还学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设疑。例如,让差生回答浅显问题,更注意多说“你回答得不错,有进步,如果再全面一点就更好了”等鼓励性的话语;对中等生多鼓励,让他们多回答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虑、有所得。只有认真的了解分析学生们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同时通过鼓励性和建设性的话语来开导他们,这样才能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尤其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多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才能树立信心并获得进步。
三、指导学生复习,消除前进障碍
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但是基础的相对薄弱才是中专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在中专学生的英语成绩中两级分化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升入中专后对于同一教材的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只有充分复习初中的英语知识,才能在下一步的英语学习中顺利的进行。因此,作者结合了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次复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核心的系统复习时候,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英语基础的重要性。课堂的时间十分的有限,所以对英语复习的任务要放到课下来进行,同时让学生们有组织的进行学习。为此,要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将他们分成学习小组,每组一般由6人组成,包括优等生2人,分别任组长、副组长;中等生2人,差生2人。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每组的成员们主要起到一个监督和配合的作用,这样才能圆满的完成老师留下的复习任务。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教师都要主动的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复习有序的按计划进行。通过这种分组、分层次的强化复习,使学生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就可以对初中的英语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为进一步学好接下来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有一个有效的学习和复习的方法,并且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
四、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处在一个主导的位置上,学生们始终是消极的被动的学习地位,对于英语的学习始终是没有轻松和愉快而言,更谈不上兴趣。而且中专的一部分学生自制力不强,这种教学模式更容易使他们因不感兴趣而放弃学习英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教音标,可利用口形图,加强直观效果;教单词,可利用直观教具;教句子,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教课文,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看图说话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习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学好英语首先要有目的的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因为光靠每周的几次英语课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开展其他一些英语的沙龙和英文朗诵会等活动,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使课堂内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究的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那个探究和创造,通过作者多年的中专英语教学经验,总结的以上一些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这样会使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倍增,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水品。总的来说,提高中专英语教学是个长远的问题,还学要广大的师生共同努力,不断的探索中专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
篇8
关键词 中专学校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开设的重要意义
中专学校属于职业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因此中专学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数都是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型课程,体育课程则开设得比较少,并且中专生在课余时间很少进行体育运动,这使得很多中专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低,这对学生自身和学校的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会导致他们体能差,精神面貌差,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阻碍中专学校培养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另外,虽然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非常强烈。但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单单只有主业技术而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的弱者。因此,中专学校一定要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把体育教育放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需要学校分析校园的基本情况,并针对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到位,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2.1学生理论培养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中专学校都大多注重技术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反而没那么重视,学校的体育课本来就开设得少,很多中专学校一个星期一节体育课,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教师既要让学生进行锻炼又要讲解体育理论,这样显得非常的仓促,体育教育遇到很大的阻碍。还有很多教师只是在完成体育教育的任务,并没有真正把体育教育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丧失,体育教育陷入困境。
2.2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目前,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检查与评价上缺乏科学性,大多数中专学校的体育课考核还是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根本没有把学生的体能是否达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思路
3.1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在中专学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比较重要,需要抓住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从学生就业入手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给社会上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现象司空见惯。这些特殊的群体,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针对大部分学生坐不住好动,利用青春期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其次,由于职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主要是到企业,现在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企业文化也越来越浓相继开展一些体育比赛。如奇瑞公司、美的公司等每年都会举办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来丰富企业员工的生活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这不仅仅是它们企业自己内部在搞这些比赛企业与企业也在举行。所以很多企业的老总在学校招工都提到需要有技术又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他们是很受欢迎的。因此,选择在每年的新生第一次的体育引导课上从学生就业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3.2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当前,中专学校的发展普遍都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但学习是一项系统性任务,想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否则,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中专学校应该及时转变以前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评价模式,贯彻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确立适宜的体育课教学目标和成绩评价体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确立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任务的双重性。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内容的针对性。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课程标准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其次,将课程标准教材引向专业化。如汽车运用与维修班的学生平时主要活动上肢,下肢活动较少,所以在传授课程标准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徒手沿直线跑,然后再手中负重跑,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量的合理性。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课程标准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实践的实用性。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课程标准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2)建立健全合理的成绩目标评价体系。体育课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成绩考核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如果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那么,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对此,可以采取了专业不同、身体素质不同的班级和班级内不同运动水平设置不同的成绩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韩少勇.浅析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
[2] 熊立芳.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3] 韦毅华.关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
[4] 穆涛.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5(01).
篇9
一、大学教育注重技能,轻视教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大学本科体育普修课,学生对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进行了技能的学习,且考试也是技能占60%、理论考试占40%,但对该项目应如何教学却未涉及到。大学专修课对所学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了深入学习,动作技能难度大,理论学习深入,但对这一项目应如何教学还是只字未提。实习阶段,一个教师带领二三十名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教学,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方面应与技能学习并重。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普修课除项目技能与理论教学外,应注重项目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增加项目教学能力考试;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多观看各项目、各级、各类的中小学优质课;在项目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对不同学龄段的孩子进行项目教学的异同与注意事项。其次,上专修课时,除对技能与理论深入学习外,还应注重让学生多了解当前中小学课程标准对专项内容的要求,并根据课程标准与各学龄段学生实际进行教案设计。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与学龄段特点,进行大学课堂上的“假想教学”。第三,打乱统一实习、实践时间,使学生在大、中、小学课堂上都有参加教学实践的机会。第四,请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向大学生展示中小学体育课堂应如何教学,增强大学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认识。
二、大学教育重体育理论学习,轻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对体育学科的理论学习,课时很多,学分也多,较受重视,但描述的相对笼统,缺乏对现代学生各年龄段的具体分析内容,对普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重视程度不够,使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缺乏对学生的分析了解,很难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笔者认为,应增加体育生理学、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课时数,使学生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培养大学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教学语言、组织学生、教态等教学能力,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有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上充分展示一个体育教师的风采。
三、应注重学生的实习效果
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学生在实习和现实工作中面对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如实习时去的是一所高中学校,但自己的实际工作是小学体育教学。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而言,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他们感觉无从下手。因此,组织实习时,应让学生对小学、中学都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这样,可以使新教师尽快融入到新的教学环境中,缩短适应时间。
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科研能力相对薄弱
篇10
关键词: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体育教学 人文素养教育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他们自身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下一代。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而且要积极推进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1.加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已开始指导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教育,而且要积极推进人文素养教育。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同时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文化与文明,活化思维。但是,当科学教育将其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摆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教育在显示人的力量方面的魅力,所以科学教育占据了教育的主导地位,而人文素养教育则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价值体系的混乱。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要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科学教育旨在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开发人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而人文教育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人的美德,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等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时实行,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分裂的问题,使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的人格。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健全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将直接影响到所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意义和作用是深远的。
2.加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2.1.1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体育教师可要求体质好的和运动技术水平稍高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让学生通过某种强烈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
2.1.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爱护弱者,应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体育教师绝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生的道德情操正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2.1.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团结,只有团结合作的课堂氛围,才会有凝聚的向心力,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处在好的合作集体之中,才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2.1.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体育课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教育的一种有较大体力消耗的课程,因而,要求学生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也会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
2.1.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主锻炼,受益终身。
2.2培养学生文化科学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技本技能的形成过程来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思维。
2.2.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知识的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教育学科,涵盖广、知识量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学生获得体育文化知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提问,让学生思考,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2.2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进行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三基”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保证。有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学生就可以用正确、科学的方式来分析学习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2.2.3促进学生智能水平的发展。
篮球运动中的投篮能培养学生的方向和距离感;在排球运动中,球的飞行路线多变,要准确地扣球就需要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也能培养学生的运动感觉。所以,良好的体育课学习,能使人聪明,提高反应能力,其智能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3培养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
教师要促进学生正常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培养综合有效使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处在最佳状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3.1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照顾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力量、弹跳等能力。这些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强身健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会自我保护,在生活上自己照顾自己,以适应时展对人的新要求。
2.3.2引导学生正确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够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例如田径运动中的长跑项日。掌握好中长跑正确的动作要领和呼吸方法,把它们运用到健身跑方面上来,每天坚持健身跑运动,长期不间断地练习,养成良好有效的健身锻炼习惯,就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3.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的作风,积极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发挥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2.4在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2.4.1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意识。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各种运动的动作技术,而且要教会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的同时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
2.4.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选修体育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从而使学生领悟出自己喜爱运动项目的艺术内涵。各种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美的体验,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也是一种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进而激发追求艺术的兴趣,培养特长。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的思维,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必将有力推动体育教学更全面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