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在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不甘落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渗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融入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位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重构课堂标准,打破教学与学生素养脱离的局面

一般的音乐课课堂,都是教师教学生简单的唱完课本上的歌曲就算完成了课堂任务,学生只要上课学会了一首歌就算是最大的收获。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音乐课时要从审美、兴趣、个性发展、弘扬音乐文化等各个方面出发;针对每个年级段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好音乐课也不是只要教会学生歌曲这么简单。音乐科教师需要重构课堂标准,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应着眼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如:现在学生喜欢流行音乐,随着各种电视节目传播,《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等受到学生们的追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需要老师的点拨。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流行音乐带到课堂来,指导学生鉴赏,使音乐课堂成为时代潮流与价值精神的展现舞台。实践证明,中小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音乐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保卫黄河》有着非常鲜明、生动有力的音乐形象,它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声调特征,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的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的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在这一刻学生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出爱国主义热情,以及顽强的斗志。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此外,课外音乐教育环境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达到神与形的完美统一等等。我们必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向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素养

新的音乐课标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潜能的广阔空间和一个更有意义的教学领域。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一回事。表演的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表演是另一回事。鄢、爱跳、爱表现这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渐渐地被磨灭了。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必须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地歌唱、表演,就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一种做人的勇气的培养,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手拉手”,通过《让我们手拉手》、《大家来唱歌》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达到情感体验和提高审美素质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进个性发展

篇2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曾说过举国无人能谱新曲,实社会之羞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音乐创作的无奈。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离不开教育的先行与先进。就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状况来说。近几年来高校的音乐师资培养和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实际有脱节倾向。

一、目前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音乐知识和技能,轻能力和素质等课程价值观问题;重西方音乐,轻传统音乐,音乐课程西方化严重;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忽视音乐教学的特点;缺乏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实践弱化,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折射出高校师资培养与基础教育对接出现真空与衔接不良。从音乐学科基础教育来看音乐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有以下一些不足:

1、师范特点弱化

师范特点弱化是多学科师资培养共性上的弱化。很多高校挂着师范的牌子,走的却是综合性大学的路。师范高校的办学宗旨弱化,自然导致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导向偏离、人才培养错位等。比如音乐师范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教师理想弱化,师范高校学生没有把教育事业作为理想选择的是普遍现象,没有了为人师的理想自然也就不注意为人师的修行与准备,所以往往找不到,其他工作才想起教师这个行业来试试。显然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了无归宿的被动选择,师范生对教育行业的忠诚度不足,更谈不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目前绝大多数的音乐师范院校对教育的理想追求的氛围少,追求纯音乐专业技术论现象多。

2、课程设置的学院化

普通高师音乐课程设置趋从于音乐学院专业课设置,导致大学生没有从基础教育教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而更多关注了所学音乐专业技术的点,忽视将来所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面。虽然音乐技能是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但从现状来看音乐教育严重偏向追求专业化技能,忽视学科的基础应用技能。比如很多高等师范音乐院校毕业生能演唱高难度的歌剧唱段却无法把中小学儿童歌曲唱得生动有趣,这显然失去了音乐学科的教育特点。很多音乐师范高校课程倾向单项技能专业化、拔尖化课程,而对教育教学法的指导却相当匮乏,从而直接导致师范毕业生很难适应就业后的教育教学环境。师范音乐院校首先是音乐教育专业,当音乐教育专业面向基础教育时就自然转化为音乐学科,而基础教育的学科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问题。而非过早局限在专业领域里。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师招聘中看到很多的应聘者都有高超的钢琴独奏水平,却弹不了简单的中小学音乐课本中歌曲的即兴伴奏,这种适应不了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情况屡见不鲜。笔者并不反对师范高校对高精尖的追求,但同时要考虑师范高校毕业生将来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如果不懂将来要做什么,就不懂现在要学什么。面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功利化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忽略实用性和创新性,是目前较多高校出现的不切合实际的典型培养模式,也是学习不接地气的表现。

3、教育实践形式化

众多音乐师范类院校对待学生就业前的岗前教育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或缺乏有效指导。缺乏教育实习经验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对基础教育的繁杂教育教学环境定会水土不服。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已经从师范院校扩展到非师范院校。很多有着教育理想的非师范生加入教师队伍。虽说是师资队伍的一种扩充与包容,但非师范毕业生更是没有教育实践的必修课程,没有国家规定的岗前教育实践,因此非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无从考量。那么,需要完善师资培养的规划和制度,形成有效的教师选拔制度,打造更强的教师队伍。比如师范音乐院校的学生要加强全员采风和全员参与一线教育教学见习实践以及社会综合实践。在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结构中,理论课程(课时)比例占到总教学计划课时的70-80%。对教育实践、教学实用课题研究、模拟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开展严重不足。特别是有着关键实战作用的教学实践只有4-6周,有的师范院校更少,甚至走形式。相比美国的15周、法国的27周要少得多。缺乏实践的学习,基础教育工作岗位适应期将更长,甚至不适应。

二、新时代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多元培养

面对基础教育来说,什么的音乐教育人才才能适应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音乐普及课、高师音乐院校的师资培养、在岗音乐师资的继续教育三者间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内涵发展来说,质和量是基本的两个维度,农村的音乐师资还处在量不足的状态,而城市却是遭遇质的提升的瓶颈。国家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师资的均衡发展问题凸显,其中音乐师资质和量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逐步投入,质和量的协调发展及有效培养问题是当下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1、理想的培养与理念的塑造

音乐教师是文化的使者,是心灵的导师,音乐对孩子来说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音乐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理想的塑造。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要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宋代诗人范开的诗句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意为教育理念是教育先行思想。没有一种理念绝对正确,绝对不变的。但在社会的多元发展中应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还遵循一种固化的模式,造成高校的音乐人才毕业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岗位,某种意义上只能说音乐技能上达到一定的层次,是技能上的毕业,而教育教学理念却有可能是空白或是严重不足的。积极研究新时代课标以及教育动态研究是应届毕业生的短板,只有加强教育实践理念学习,才能有效指导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音乐教育。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也是教育教学中学生所追求的价值方向。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的中小学艺术展演的主题阳光下我们成长所体现就是追求真、善、美。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基础教育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注重音乐学科特点的情况下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音乐教育教学作为一种基本要求。

3、音乐教师实用音乐技能培养

(1)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当代的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美好心灵的导师?审美能力是对音乐教师提出的基本学科要求。音乐教师应具备很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即音乐鉴赏与分析能力,才能有效在教育教学中起作用。比如有教师指挥合唱作品《葡萄园夜曲》,学生唱得非常响亮、大声、粗浅,表达破坏了音乐的形象与意境。音乐的美荡然无存,说明对音乐审美把握不够。审美能力的问题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启发美、表现美的能力,养成多听、多感悟的习惯,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博采众长、综合提升。学生才能在真、善、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2)优化课程结构。音乐教师应具备音乐实践力,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视唱、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创作力等基础教育实用能力等。抓基础、抓实践、重实用、深研究。把音乐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有效结合,技术服务于教学,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在高校的课程结构设置中,将一、二年级进行分类教学,夯实基础,开设声乐基础课、钢琴基础课;三、四年级重点提高能力,针对音乐教师岗位的需要开设钢琴教学法(特别是实用性强的即兴伴奏法)、声乐教学法、舞蹈教学法等,全方位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现有音乐师资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重点训练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弥补高师课程结构中的不足,并着重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调整继续教育课程结构。比如教师进修学校的继续教育课程可进行培训课程化、序列化、主体化。突破早期的零散、随意、固化的教研模式,寻求音乐师资继续教育的新亮点。

(3)扎实音乐实践活动。不论是高校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还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种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活动力体现音乐教师的组织能力与学科活动的有效力,是综合能力的表现。比如高校中应加强实践指导,定期进行节目创编的实践训练,定期编排节目参与社区活动的社会实践,形成学分与实践相挂钩的考核机制,形成实践反馈机制,防止音乐活动实践形式化。在现有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中要进行活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指导,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的教研管理部门对学科的活动指导从目前来看还是不够的,靠教师的自身摸索容易用经验主义替代科学的活动设计与管理,造成实践活动效果低下。比如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多渠道评价指导实践,与名师结对子、牵手名校共教研、活动沙龙交流等。

4、非音乐技能因素的提升

(1)综合素养因素。宋代诗人陆游的一句功夫在诗外形象说明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素养,还要学习非专业领域的学习与提升。音乐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非音乐素养的学习能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能更有效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的成就说明综合素养的惊人潜力等。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都直接与音乐课堂息息相关。甚至最基本的教师的板书、普通话、仪容仪表、学识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合唱《大江东去》如果不能理解苏轼词中的文学价值与语言的意境,即使插上音乐的翅膀也难以飞翔。音乐不是简单的音符堆积,是文化的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容易造成断章取义、南辕北辙。

篇3

关键词:音乐师范生;专业素质;核心知识;多学科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6-02

在很多或者说绝大多数高校里,音乐专业的学科设置依旧采用比较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声乐、器乐、理论等几个方面,这样的课程设计虽然使得音乐师范生能够较为广阔的涉及音乐的几个方向,但是很多理论科目的设置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在之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学习的应有之义。

培养师范类型音乐学生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基本理论、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素养,把握好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规律,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能力。这些年以来,我国对素质教育以及德智体美并行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行深入,提高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以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以现代音乐的教育思想去提高专业素养是每个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

1.专业核心知识方面

众所周知,专业核心知识是每个专业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教学。乐谱的熟识、歌唱技能的掌握、乐器的弹奏和简单的创作这三个方面是作为音乐师范生必须掌握好的三项专业技能:

1.1乐谱熟识方面:乐谱是一种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熟识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开阔视野,深化对音乐理解的必由之路。虽然在上大学之前或者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音乐,这样的学习经历可能会使很多同学忽视乐谱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名音乐师范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初识音乐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知道如何熟识乐谱。

如何才能增强熟识乐谱的能力呢?一是要经常抄写乐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乐谱有更细致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对它有更敏锐的感知力。二是要运用自己理性分析的能力,分析作曲家的作曲技巧,每个句子的高低起伏以及和声的设置。三则是要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加强整体上识别乐谱的能力。何谓整体识谱,即是在浏览一遍乐谱的时候就可以把握好整个谱面。虽然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细想来,既然我们可以一目十行的读中文小说,指挥家可以在舞台上非常快地读谱,钢琴演奏家可以挥洒自如地沉浸在音乐世界,我们就不会怀疑这一点了。

因此,在教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我们要有很高的耐性,帮助他们从最基本的乐谱开始入门,再根据以上的方法循序渐进,使他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入门条件。

1.2歌唱技能方面:歌唱技能是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基本功,流畅自如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是一个优秀的音乐类学生的基本条件。歌唱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远古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歌唱的方式为劳动加油打气,为祭神活动呐喊助威。作为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歌唱在今天的社会也依旧很重要。

正所谓"耳濡目染",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己听声辨识的能力,上课的时候多注意老师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并把自己理解的音乐唱出来,让老师可以纠正自己不好的地方。此外,在学习某一段或者某一个人的音乐时,一定要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他们要表达的情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在歌唱时情感的流露。

其次,依旧伴奏的不同和演唱情境的不同,要适当灵活的转变自己的演唱技能,而且演唱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大方,适合得体的肢体语言总会为音乐表演加分不少。

而在以后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互动,以身作则,自己要多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纠正他们唱的不好的地方,如果是在中小学教学,更要细心观察,让学生自己示范,合唱之后,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单独的教习。

1.3乐器演奏和简单的创作方面。一门乐器的掌握是音乐师范生的基本能力,单纯的唱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音乐教学。音乐师范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曲风、情绪和旋律的不同选择正确的伴奏,为创造性地音乐学习和教学活动锦上添花。伴奏形式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情绪表达上的不同,比如说《绿色的梦》这个曲子,它体现的是学生们单纯活泼、青春洋溢的天性,因此在为这首曲子伴奏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跳跃性的和弦来与整个曲子的氛围相匹配。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整首曲子体现的风格和情感。

在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学新课标里,涉及到了音乐创造方面的内容。这就对我们音乐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音乐创造,就是在音乐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周围的音乐材料和情景进行即兴的创作,比如说简单的歌曲创作和音乐演奏。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呢?首先,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放一些很优美的曲子给他们听,或者把摄影师镜头下的大自然放给他们看。二是要有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交给他们一些音调,押韵等方面的知识。三,有了美的体验和生活经历之后,语言的积累和创作是音乐创作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看多听一些优秀作词人创作的歌曲,或者欣赏一些中国的唐诗宋词,从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2.多学科知识素养方面

在上面的专业核心知识方面,具体谈到了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在这一小节里,我将谈一下我们应该具有的多学科知识素养。音乐本来就是一门包容万象的复杂艺术。"综合性"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新方向,所谓综合,就是音乐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和其他的人文学科密切相关,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有一个完整和谐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音乐教育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这方面的职责。因此,在现代教育茁壮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强化自己的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目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整体艺术素养的三个方面。

2.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和较为偏远的地方,因为教师资源有限,或者说因为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会把音乐课看成是自己消遣休息的时间。由此,课堂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媒介。语言在这里并不仅仅指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而是更为宽泛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这对我们师范生就提出了要求:第一,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普通话标准。第二点,使用的语言要简单易懂,逻辑清楚,而且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根据教学年级的不同适当改变教学语言。第三点,身体语言得当,面部表情自然,运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描述性语言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2.2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对课内知识的把握上,而且还体现在对课外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上。音乐需要创作,也需要分享,分享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音乐再创造的过程。在形形的活动中,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众口难调的困境需要我们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去调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想要得到学生良好的反馈自然需要自己有很好的工作能力,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晚会、开闭幕式,这些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音乐节目,我们都应该谨记于心,并能运筹帷幄地协助每一次课外活动的圆满开展。

在课外,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比如说,音乐接龙,我爱记歌词,小团队的合唱,歌曲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增强沟通。适当的小比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3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音乐师范生自然是音乐和师范的合体,学习音乐,懂得欣赏,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并不像很多人所说,是我们专业的,它不仅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以后工作的基石。

课堂上的专业性、幽默性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视听结合的趣味性可以较快的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和学生的融洽相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起好示范带头作用,给学生做好榜样。这些今后工作中的需要自然鞭挞着我们在大学中学好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而且,课件的制作能力也是衡量我们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师范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功能是适应新型教学的基本专业条件。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具有创新性的课堂环境。

在竞争日趋激烈,新教育日益提倡的今天,我们需要专业的核心知识,也需要完整的艺术素养,需要对音乐的敏锐感受,也需要传道授业的专业自觉。因此上述两大点――专业核心知识、整体艺术素养是我们每个师范生应该努力学好的专业素质。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实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追求以及作为师范生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康惠军.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音乐天地,2006,(7):4-6.

[2]刘寿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管理观察,2009,(3):106-108.

[3]何绍维.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素质和能力音乐探索[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7,(2):59-63.

篇4

但是在现实中,音乐教学的评价不被人重视,在对中小学生音乐学业成绩考查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考查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实际教学中,教师随意性强,大部分教师采用独立让学生唱一首歌的形式,来评定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音乐学习情况。这样很显然不能评价出学生所有的学业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而就先天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

随着教育科学的进步,音乐教育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处于“无政府状态”的音乐教学评价已严重阻碍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对音乐教学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除了关注情感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情况之外,还应注意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感情的形成等。”

“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一种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发展性评价,它旨在通过“快乐参与”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其具有二层意义:一是将学业评价与快乐闲暇生活接轨,激励学生“快乐参与音乐”;二是通过“快乐参与音乐”,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业评价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音乐学习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质并形成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态势,最终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快乐音乐”学业评价的操作策略。

拓展评价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对评价的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传统教学中提及评价或考试,一种由教师主宰、学生应付的紧张局面顿现面前。可见,在传统应试评价的背后,评价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中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如下心理导向。

1)倡导全面的过程评价认识,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个人才艺展示的机会,是学生间学习交流的机会;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一种比较与鞭策的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美的过程,是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2)倡导健康、向上的过程表现认识。通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相信自己下次会更好!”“参与就是进步,就是收获!”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拓展评价开放度,倡导轻松、民主、公平的评价

1)开放学业评价内容。根据教材的知识与技能的特点、有些考核内容提前公布,由学生选择进行;在有些项目的评价中,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有备而来。

2)开放学业评价时机。根据中学音乐学科的技能性特点及发展性原则,允许学生在第一次考核(或表演)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评价反思及训练后,进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次的考核。

3)开放学业评价过程。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即学生既是被试者同时又是评价者,评价是一个相互协商、探讨的过程。

接轨生活,激发亮点、倡导“快乐音乐我能行”评价中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不断创造生活,感受生活。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在创造自己课余生活的过程总是快乐的,其愉悦程度与影响深度远远超过任何课堂中的接受性学习。陶行知也曾说道: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的音乐学业评价中完全可以把课堂音乐教育与课外的音乐生活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生活化是在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将学校音乐教育与平时的音乐休闲相结合,使课外音乐的学习与课内的音乐评价相融合。

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促进全体参与,增强社会适应性《音乐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就是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等。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大都是音乐综合活动。可见、音乐教学中的综合为学生人际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中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若以班级音乐会等为载体,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

以往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以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分,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纸笔考试和过于注重量化,忽视多元性;评价结果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全面性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更显得刻板、单一,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实效性,这样的评价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发现和发展学生诸方面的潜能。

在研究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实施阶段,为了全面搜集和科学处理研究对象信息,提高及时评价的质量,通过对评价对象观察、个案研究和对比,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做到:评价的对象全员化,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机会多次化,评价内容合理化。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篇5

关 键 词:音乐学 课程改革 师资培养 基础教育

音乐学专业在普通本科院校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音乐学专业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试行无疑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专业课程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 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课程概述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如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学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就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 ①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音乐教育专业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师范性是音乐学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音乐学专业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校音乐学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应使他们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人们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音乐学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尽管现在也增加了不少选修课,但它们有的已变成必修的选修课,有的成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的虚设课程。课程门类较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音乐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②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较低。目前一些普通高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音乐学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前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较窄,模式较单一,有些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应当包含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③(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学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音乐能力,即音乐教师能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进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挥并评价他人的表演,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应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三是专业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④

因此,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其专,而应求其全。也就是说,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⑤据此分析,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普通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校音乐学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⑥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另外,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以便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有利于形成音乐学专业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高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普通高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母机”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注释:

①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1期.

②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第1期.

③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④(美)马克著. 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篇6

关键词:提高 青少年宫 音乐教学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91-02

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内教育的时间相对有限,音乐作为一个辅学科无法获得主科的教学实践,因此,青少年宫音乐教学就成为了很多学生接受课外音乐教育的首选之地。青少宫音乐教学比普通学科教学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作为课外音乐教学,青少年宫的音乐教师可以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教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音乐教学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教授给学生音乐知识,还在于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把对音乐的那种感性的向往转变成一种理性的热爱,让学生不仅仅是喜欢音乐,更是热爱音乐,不因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热爱而学习。音乐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音乐教学,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在最好的状态中接受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可以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不断提升音乐学习能力。当然,当前青少年宫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积极地加以整改。

一、青少年宫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青少年宫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虽然与普通中小学相比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师资力量不充足仍然是音乐教学发展的一个阻碍。目前我国音乐教学教育高等学校相对较少,音乐教育还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那么普遍,专业音乐教师的培养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的数量。音乐教育作为一个素质教育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专业性甚至要远远超对对其他学科的要求。当前青少年宫音乐教学师资力量明显缺乏,有些教师达不到相关专业标准,为了补足教学缺口,甚至存在并不十分专业的兼职音乐教学代课的现象。无法满足青少年宫音乐教学的需求,更无法科学地提升青少年的音乐学习专业性水平,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来说是一个阻碍。

(二)音乐教学手段陈旧落后

现阶段,青少年宫音乐教学大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然而在青少年宫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往往都是年纪较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除此之外,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也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青少年宫音乐课堂来说更应该紧跟发展的步伐。音乐学科本身是一门富有灵性以及创造力的科目,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青少年宫音乐教学的一大目标。但是一部分青少年宫对于学生的音乐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歌曲教学,过于呆板的音乐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以及创造性。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对灵活。但是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变得单一死板,不仅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而且削弱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没有发挥青少年宫音乐教学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

(三)音乐教学设备不足

音乐教学设备是提升青少年宫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影响因素,先进充足的音乐教学设备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音乐求知欲,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当前,一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设备明显不足,致使音乐课堂的效率得不到保障。甚至还有一些青少年宫音乐教室里存放的教学设备只是摆设,没有真正应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走进音乐的世界,与音乐内容面对面地感知,造成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也无法获得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二、提升青少年宫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保障专业师资力量,优化教学方式

青少年宫音乐教学针对的教学对象并非是零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基础的。因此,对于青少宫音乐教学的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专业的音乐教师,而且需要音乐教师的水平过硬,只有其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储备以及高超的音乐教学水平,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求知欲,同时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备课,设置好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收放自如,通过课堂音乐教学带领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其次,音乐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式,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多样性,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宫是培养学生音乐才能的主要阵地,呆板落后的教学方式是最大的阻碍因素,音乐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音乐情境,通过游戏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感知音乐,学习音乐,体会音乐带给自己的改变和收获。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协作能力,这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更应该结合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及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优化音乐教学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保障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积极引入教学设备,声乐教学与器乐教学并重

优良的音乐教学设备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音乐的世界,感知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学设备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音乐教师单纯凭借授课以及说唱难以获得的。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音乐教学设备带来的音乐试听享受,或者亲身体验感受来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最快速地感受音乐的内涵。青少年宫音乐教学需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培养,分别是声乐教学和器乐教学。声乐教学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储备容量,器乐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器乐技巧巩固已有的声乐知识储备,还能够让学生在器乐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水平。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聆听,还在于感悟,音乐教师应该立足于这一音乐特性,让学生欣赏一些节奏多样、旋律优美并且能够朗朗上口的乐曲,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使他们在聆听与感知的过程中体味音乐的美与魅力。教师可以在立足于专业音乐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针对音乐节奏以及音乐旋律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悟,感悟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不同的体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最终提升音乐素质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参加青少年宫音乐课堂的学生基本都会在学校里学习过一些基础性的音乐知识,青少年宫的音乐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在青少年宫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进行巩固,并做好相应的知识延伸教学。让学生在青少年宫音乐课堂上巩固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音乐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对音乐知识进行专业的讲读,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让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把枯燥的音乐知识教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入感知音乐,让学生真正在青少年宫音乐课堂上学到知识,学到在学校音乐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除此之外,青少年宫应该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声乐表演或者器乐表演来展现自我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与音乐建立亲密的联系。这对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望,以及强化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丰富自己的表演经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自信心,不论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还是未来自身的综合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学生走向社会也是一种良好的积淀。

三、结语

青少年宫作为综合性的教育场所,越来越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首选之地,甚至很多地方兴起了青少年宫热潮。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是一大主体,青少年宫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多个方面的优化,音乐教学必须紧抓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音乐的特点,稳扎稳扎,优化教学。音乐是一门富有灵性的学科,参加青少年宫音乐学习的学生虽然基础不一,但是都具备灵性。因此音乐和学生是相通的,教师应该尊重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学会与每个学生做朋友,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积极鼓励学生,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求知欲,让学生在青少年宫的音乐课堂上真正提升自己的音乐能力,强化自身的音乐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岚.浅谈提高音乐课教学效果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09.

[2]曾芙蓉.浅谈提高音乐教学的途径及方法[J].中国青年文学家,2015,06.

[3]赵红丽.浅谈提高音乐教学活动效果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册,2015,01.

[4]聂华勇,李丽.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03.

[5]韩小红 浅谈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基础教育版),2016,07.

[6]金东莫.浅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措施[J].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卷,2016,11.

篇7

关键词:能力发展;音乐学科;功能

新课程的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最核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音乐教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调整和角色的转换,自身的教学行为得到新的升华[1]。成功地上好一节课,上好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这是每位教师的追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才是一节优质的、能够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呢?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围绕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的是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的是教育的民主与平等。艺术类学科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评判一堂优质课,教师首先可以从教案设计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作一个科学的评价。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因此笔者认为,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发挥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四种价值中,“音乐的审美价值”是摆在第一位的,十种基本理论中,“以审美为核心”也是摆在首位加以突出的。音乐审美作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2]。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第一条标准就应以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得到重视和培养为标准。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通过培养其审美兴趣,培养其感觉音乐的能力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通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在教学时创设审美情境,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去发现美、品味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3]。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有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人情不自禁地领略了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河山,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供学生实践、参与,巧妙地将技、情、趣融于一炉,杜绝枯燥的说教,还音乐于本体,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

其次,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创新氛围的创设,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幻想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运用丰富的联想,续编音乐故事,创造情节,发展思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三、德育功能的渗透

“诸育德为先”,音乐有着特独的、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德育功能。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既能鼓舞人们不屈不挠的斗志,振奋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又可开拓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4]。

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通过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音乐欣赏等教学手段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溶为一体,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得到艺术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变得更高尚。比如,教师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著名诗人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刻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进行乐曲分析时,可着重讲解乐曲是怎样反映出作者的心声的。在演唱实践时,特别要求学生把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要善于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情景想象能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性差异”和“尊重人的多样性”的教育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创作,为每个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继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5]。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现状

当今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中音乐课程的开设与设置要合理化、先进化、科学化,要与社会接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仍然比较守旧、传统,课程设置单一,这就严重阻碍了那些渴望全面提升音乐学习的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比较单一、片面,与社会需求脱轨。

2001年,针对传统教育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弊端,我国展开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基础上,这种直接的移植和嫁接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而整体素质不强、综合能力差的局面。为此,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起,召集各级各部有关专家着手研制高等院校音乐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工作,2005年,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同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7年5月,教育部确定了44所高校作为实施《课程指导方案》和《纲要》的试点学校。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

二、当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若干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导向了两个方面:一、自以为本人在某专业上很优越而不愿从教,于是改行到了其他演职单位;二、到了中小学从教后才发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得太专一,故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音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学习,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目前,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当今社会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接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生只有具备包括科学文化在内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音乐人”。

3.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重技不重艺,缺少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一定要注重其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音乐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学科。音乐的学习确需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目前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缺乏能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1.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是不同的,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专业音乐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音乐专业教学体制,加强学生的音乐综合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师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

2.合理调整课时结构与比重,适当开设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选修课

课程结构的调整可通过替补、合并、增设三个途径去建立,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减少课时,进而合理分配课时和增加选修课。如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替代钢琴基础课教学,合并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基础和声与曲式与作品分析合二为一,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三合二,增设器乐选修课等。此外,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适当开设一些本地区的特色音乐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拓宽专业渠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音乐学专业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拓宽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全面型、应用性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赖以生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还处在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亟须大量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上的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完善音乐教学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修荣.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突出师范性特色[J].音乐研究(增刊),1996.

[2]钟晓玲.20世纪中国高师声乐教材的发展历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姜文锋,梁莉.论当前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紧密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4]王路.试析高师音乐教育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5]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游戏教学法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其自身的娱乐性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以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现游戏教学与小学音乐课堂之间的结合,是每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就游戏教学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游戏中获得灵感

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评估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样重要的。由于小学生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所以,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运用自身的音乐素养来激发小学生的创作潜能。在作曲时,教师可以重新排列学生所学的音乐歌词,可以为学生所学诗歌和课文创作旋律曲谱,重新编排旋律节奏。另外,在教学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学完节奏模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创建4×4节奏网格。

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游戏教学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可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游戏教学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晦涩、难懂,游戏教学的方式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另外,游戏教学有利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游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与创新,可以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去认知和理解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目标,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新发展与新突破。

符合小学音乐的学科特点

与小学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注重知识的传播和表达。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是音乐教学课堂缺乏互动交流的原因之一,这也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音乐学科本身的魅力。例如,音乐播放模式增加了音乐课的互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游戏教学有效丰富了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模式,使得音乐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有利于加深知识理解记忆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很难理解音乐教学中的音乐知识,这也导致音乐教学质量低下。音乐游戏以生动的形式表现抽象的音乐知识,学生可以在音乐游戏中获得直观的音乐感知。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鼓励学生扮演角色感受音乐的特征小学音乐类型很多,时间特征也各不相同。在小学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角色扮演音乐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例如,在教授《小猴子》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内容,让学生进行配对。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内容进行独立表演,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歌曲。由于动物的声音不同,教师在教授音乐之前,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认知经验来描述小动物的特征,并独立地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小动物的声音,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并鼓励学生根据音乐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特征。例如,当音乐播放鸭子的声音时,学生可以表现得像鸭子一样低着头摇摆,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更加感兴趣。根据游戏教学法营造出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在体验音乐的同时学习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生活与训练相结合学生学习音乐有助于他们调节情绪,增加智慧,增强自信心,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音乐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音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让学生发掘自己学习音乐的潜能,让学生创作音乐游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玩音乐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学习《田园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田园仪式。通过参观田园,让学生表达对田园的感受,表达他们内心感受到的田园生活,然后通过比较田园和现实生活,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音乐游戏中融入音乐德育教育内容小学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载体,如果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教学,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课堂的音乐游戏中,融入音乐德育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音乐素养,进一步理解音乐知识,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长远发展。此外,在设置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游戏思考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对音乐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愉快的音乐游戏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全面素质与音乐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甜梦》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小组比赛——“看谁能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这种竞争式的音乐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协作的精神与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学生在这种良性的小组竞争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愉快的梦》这首歌曲中的意境,并在教师的教学点拨下,学会表达自身的情绪。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中的融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利用律动游戏掌握音乐节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的节奏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大多认为掌握歌曲的节奏比较困难。教师如果单纯为学生灌输音乐节奏的相关知识,很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互动游戏来带领学生深刻地感知音乐中的节奏,使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歌曲的节奏特点,并跟随音乐节奏享受音乐游戏。音乐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理解并掌握歌曲的节奏,同时也使得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学习《左手与右手》这首歌曲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歌曲节奏,并表现出二拍子的强弱特点,教师专门为学生设计了律动游戏。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然后根据歌曲节奏来进行游戏。学生和老师一起随着歌曲演唱进行律动游戏,将游戏中学到的节奏表现方法运用到演唱中,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律动游戏中完成本首歌曲的学习的同时,教师也构建了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的高效音乐课堂。

开展音准训练

在音乐的初级课堂上,音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些地区,由于课堂教学方法单调,加上课堂缺乏活跃的气氛,在音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高音阶。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训练语调有很多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关键呼吸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游戏中的动作与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掌握关键呼吸点,保持稳定状态。教师还可以在平行节奏和平行运动中进行音调教学,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语调。例如,在学习《绿海林涛声》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绿海林涛声》的音乐视频,以及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童年,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组织学生参与“改编歌曲”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歌曲背后的意义。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音乐游戏

研究指出,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引导小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探索,可以保障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基于小学生体现出的认知能力与思维逻辑,音乐教师需要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教学,以课堂游戏为载体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强化学生参与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音乐游戏,引导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探索。例如,在对小学生开展《雪绒花》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围绕歌曲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围绕游戏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音乐教师应该在小学生熟悉歌词内容之后组织“歌词记忆比赛活动”等趣味活动,让班级学生在趣味比赛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深度体验与能动性思考,以此提高音乐游戏活动的开展效率。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能进一步感受到音乐知识的魅力,也可以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利于他们从更高层面获得知识体验和情感收获。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活动的开展增强小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内在动力与理解能力,立足游戏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歌词内容的记忆程度和班级学生整体的演唱能力。

重视开展竞技性音乐游戏以提高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吸引小学生的关注,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提高班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延伸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演唱能力。基于小学生体现出的学习意识和认知需求,音乐教师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制定高水准的教学方案,游戏活动的开展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也能保障知识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除了开展趣味游戏活动之外,音乐教师也应该重视开展竞技性音乐游戏以提高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以《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堂教学为例,音乐教师在教小学生学习完歌曲之后可以通过座位分组的方式开展小组竞技演唱比赛,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学习歌词内容与演唱方式,同时结合歌曲演唱游戏活动的开展来营造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歌曲内容的学习与比赛。歌曲演唱游戏活动还能积极调动小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让班级学生在游戏竞争中学习与体验歌曲知识。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的实施,音乐教师可以在激活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改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演唱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落实“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实现对学生音乐知识与音乐素养的双重培养。教师应结合不同的音乐教材,让音乐游戏合理地运用在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全面发展和教师音乐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宪发.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4(13):127-128.

[2]陈应松.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2(07):97.

[3]涂芬芬.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6):593-594.

篇10

素是实物本来的样子,物质的基本成分。养则是抚养、教育,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的过程。素养一词在词典中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和能力,是品德、风度。可见素养与素质不同,素质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人的某些先天特点,是实物本来的性质。素养则是依靠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可教性,是可以通过教育不断优化的。总之,素养可以理解为个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激发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多方面到达一定的水平,养成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根据素养的定义,在教学中分为五个层面,如表1。

二、分析教材,发掘素养

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必定以素养为主线。那么素养从何而来?教科书作为国家和教委统一制定和下发的教学资料,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材料。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和理解,认真备课,挖掘其中所隐含的素养。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歌中,分别有两首欣赏歌曲《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两首学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在这一课当中,教材编写者以时间为主题,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音乐风格,向学生介绍时间。那么如何从教材中发掘素养呢?简单来说,教师拿到教材可以:第一,从自我管理层面出发,通过小闹钟主题的学习,培养学生按时作息、守时的好习惯;第二,在知识层面,教师可以通过歌曲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种类的钟表,开阔自己的眼界,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学唱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器乐,演唱;创作学习:旋律、歌词等创编;表演学习:歌唱、舞蹈、器乐等;欣赏学习:如何欣赏;文化学习:歌曲背景、作曲家生平、民俗文化、自然风情等);第三,在审美层面,通过视觉和听觉让学生感受音乐美;第四,在交往层面,可进行适当的乐器合奏、声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团结和协作能力;第五,在思想道德层面,让学生通过钟表店阿姨的辛劳工作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培养他们尊敬长辈的态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三、根据学情,选择素养

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划分为两学段:1~2年级为一学段,3~6年级为另一学段。教师要根据年级和学段,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和适合学生年龄的素养进行培养。如第一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比较强,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差,教师不应对这一学段的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层面要求过高。在知识层面,教师应选择适应学生年龄段的音乐学习知识进行教授,选择简單的乐器、简单的人物介绍等,使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审美层面,这一学段的学生应该注重开发音乐感知力,学会体验音乐的美感;在交往层面,教师可选择简单的协作方式进行音乐活动,体验合作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在思想道德层面,教师应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激发动机,创设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与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的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教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教授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要想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仔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状况,将学习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歌学唱歌曲《这是什么》为例,歌词以谜语的形式编写。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十分强烈,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美。那么在歌曲导入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玩猜谜语的游戏,教师先让学生给自己出谜语,这时其他学生也一定会跟着教师一起猜,思索答案。接下来教师再给学生猜谜语,然后直接演唱出这首歌曲,并利用三角铁模仿歌词中闹钟当当当的声音,让学生猜所唱的谜语到底是什么?这样既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对学习歌曲的兴趣,激发了他们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五、设计活动,培养素养

首先进入素养培养的自我管理层面。在教师演唱或播放录音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中巡视或进行个别指导,叮嘱学生专心学唱,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低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模仿,学唱一首简单的歌曲。通过反复聆听歌曲,学生自己也在反复进行着审美体验,感受歌曲的韵律,这也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自学过程结束后,再进入知识层面,让学生自己找歌曲的节奏,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不认识的节奏音符和节奏,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再小组一起讨论。教师可在班级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解决疑难节奏和音符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会歌曲、对歌曲节奏和旋律有基本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避免了对疑难问题的阻碍。小组讨论既解决了知识层面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内能够自主对问题进行讨论也是一种自我管理能

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进入审美层面的培养。通过教师演唱或聆听音乐,学生主动感受乐曲的强弱、音乐的旋律走向、联想到的音乐画面,培养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在素养培养的交往层面进行器乐合奏和歌词创编,比如,让学生使用简单的打击乐乐器进行合奏,模仿闹钟的声音;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利用歌曲的旋律创编另外一首有关谜语的歌曲,借助歌曲的演奏和创编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把歌曲的主题上升到道德层面,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闹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它帮助我们培养了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问题。

六、创设情境,增添戏剧性

戏剧教学是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教学的戏剧性有很多优点,戏剧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手段。它的优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度高,可以是即兴的表演,也可进行提前的编排,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戏剧性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形体、沟通能力、自我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但戏剧性教学也有自己的弊端,如果由教师编排的话,会很浪费时间,耽误教学进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愿结合,在课下完成小戏剧的编排,在下节课开始之前抽出两三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表演,锻炼他们各个层面的素养。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在播放交响乐的同时,还有旁白对童话故事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是良好的戏剧性教学素材,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课时的时間,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替代冗长、无聊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