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设计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分析
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充分与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系统融合后,总结提炼出的智慧精华。因此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提炼必须建立在对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和政治因素的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1)气候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北纬23°11'--24°44'。该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1889小时,全年降雨量为1113~1713ml。与传统中原建筑相对强势的人地观念不同,为了因应当地气候高温和多雨两大特点,驮娘江流域的传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借力打力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追求生产、生活的便利。(2)地形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与桂西丘陵地区交界处,自然高差较大。流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少数冲积平原沿河道分布。流域内最高峰为广南县珠街镇的大麦地山,海拔2035m,海拔最低的河谷低地位于田林县境内,海拔200m左右。在此基础上,驮娘江流域先民发展出了因地制宜、灵活布局的建筑设计思想。(3)社会人文因素;进入东晋十六国时代之后,驮娘江流域逐渐在政治上边缘化,先后从属于南宁州、黔中道等州、道级行政单位,且远离州、道的行政中心。政治边缘化趋势对于驮娘江流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政治边缘化导致驮娘江流域日益疏远于孔孟文化圈,发展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对驮娘江流域的控制力不足也导致以土匪、山寨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发展,从而恶化了区域的治安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使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呈现出与中原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聚落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独特的将军事防御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衍生出了与中原礼制和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崇拜文化所不同的山神崇拜文化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这种区别在驮娘江流域传统聚落中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和神树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研究
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和相对闭塞、贫困的社会环境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具体包括:建材问题、节能问题、温控问题、防御问题、通风问题和防潮问题。为了在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指导下系统解决上述问题,驮娘江流域先民开创出了一整套集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建材选择于一体的生态技术。(1)空间布局与选址在聚落选址问题上,驮娘江流域传统的聚落一般以密集的建筑群落方式布局于局部区域最高峰的山腰或山顶。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山体的高度优势提高建筑群落的军事防御能力,并避开山脚的潮湿气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山群遮蔽部分阳光,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2)建材选择驮娘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木本植物56种。其中,适用于建筑材料的树木主要有桦、黄杉、松、柏、麻竹、慈竹、灰金竹等10余种。如此丰富的林木资源奠定了木材在驮娘江流域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驮娘江流域长期远离封建王朝的统治核心地区,处在较为封闭的发展环境中,该地区与中原的商业交流并不发达。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使这一地区耕地匮乏,农耕经济落后。长期的封闭与贫穷使该地区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一种倚天靠地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在驮娘江流域出现大量全木结构传统建筑,而砖石结构和含有铁构件的建筑则凤毛麟角。(3)结构设计为了有效隔绝山体的潮气和遮蔽强烈的日光,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往往采用三层吊脚楼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三层建筑结构,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的首层结构高度一般不超过1.5m,主要作为畜养禽畜的场地。二层结构是供居民活动的建筑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通风隔热效果,一般层高在3.5~4m之间。三层结构是建筑物的顶层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排水效果,往往采用坡屋顶结构。该层是建筑物直接承受阳光照射的部分,为三层结构中温度最高、湿度最低的部分,一般用于储藏和晾晒粮食,层高往往设计为1.5m~2m。(4)施工技术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气候炎热多雨,驮娘江流域的先民开发出了一整套成本低廉,劳动强度低的生态施工技术。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条石堆砌的高度在0.5m以内的平台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并不向下修建深基础。该种基础结构一方面降低了基础施工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起到了隔绝地下潮气的作用。不过该种基础结构的承载力较低,并不适合修建大体量上部结构。因此,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了层高在三层以内的全木结构吊脚楼,大幅降低了上部结构的重量。为了降低上部结构的重量和建造成本,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物普遍采用榫卯连接,实现了建筑物全结构的无铁化。
三、结语
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是驮娘江流域先民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智慧结晶。它所体现出的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是在系统考量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之后升华出来的传统文化精华。系统研究和发掘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对于指导桂西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掘和传承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世强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
[2]韩沫.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6.
篇2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在利用水利工程技术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同时,兼顾影响范围内水体及河流走廊的生态系统健康,保征水体的正常生态功能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是水利工程新兴的一个分支。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水文学和以水力学、岩石力学、结构力学为主的工程力学体系。而生态水利工程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工工程对水体的影响,因此吸收了部分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环境工程学的技术方法,成为_厂一个具有交叉性、跨领域、综合性强等特点。生态水利工程的任务主要包括:为拟建及在建项目提供减轻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法;为已建成项目,提供恢复其造成的生态破坏的设计和方法;提供水体质量状况评价技术;提供水库等工程设施生态调度的技术方法,提供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等。通过上述措施,尽可能的修复已建成的人工水利设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恢复水体自我净化、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等功能,尽量减少拟建及在建项目、改扩建工程可能对环境的造成的不良影响,预防环境事故的发生,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实际应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一改旧式水利工程的传统,减少工程对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与非连续化,尽量少采用混凝土等人工制品作为河床和边坡的材料,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相对开放,保证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不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维持水环境质量状况的相对稳定,令水利设施既不降低其使用价值,也不破坏水体本身自有的状态与功能。在技术上,生态水利工程将传统的污染治理工艺与水利工程建没有机的融合起来,同时大量吸收国外的丰富经验,并结合我围的国情,最终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体系和实施策略,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效的保征了水利没施的高经济报和低环境成本。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保证工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个分支,自然也要遵守水利工程中的设计原则,而确保工程的安全性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最根本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水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对泥沙的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河道走势的辩证规律等,只有确保了工程的耐久性、稳定性和设施安全,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环境保护功能长久有效的运作。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该遵循资金投入最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2.保证水体内部的环境多样性
科学调查研究证明,一个地区非生物环境的多样性可以影响其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具体来、兑,就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越多样,当地生物的种类就越丰富,食物链组成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变化的能力就越强而如果水利设施使得水体内部的环境趋于单一化,就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不断简单化、生态系统趋于单一化,从而导致水体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降低,自净能力下降,逐步丧失其原本的功能。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河流的远期和近期水文情况进行了解,确定生态环境与生物种类的相关关系,对设计草案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其可行性,保征水利没施能够拥有足够丰富的环境多样性,把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与传统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保护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即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这方面,人工构筑物能够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自然因素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之后形成的生态圈却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冈此,在工程没计时应避免绝对化人为的力量,而将人为的力量与自然的影响相结合,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设计功能.从自然界中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力的结构,这样不仅能够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的方面取得良好收效,还能够节约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4.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被破坏在以往的水利没施建造过程中,水体常常彼分割为功能不同、相对封闭的小区域,割裂了水体的相互联系,降低了水体内不小环境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速度,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则要充分掌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的相互作方式,尽可能的恢复水体的原始状态,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被破坏,而不是单纯的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或修复河岸植被。
5.保征河流生态系统与水利设施问的反馈机制生态水利工程设汁是以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为参照,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环境工程的技术,打造出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令设施工人J部的自然冈素能够在不需要人为干预的前提下自发进行活动,维持河流的水体质最和生态环境的稳定。而这种自发活动的方向往往不是一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生态水利工程没汁呈一种“『曼帻调整”式的设计方法即,在设计执行之后,依然要对水体的水环境状况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对坝目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未来将面临的问题
由于生态水利设汁不仅需要考虑生态_自标,也要保证水利设施的实用性,因而在保征水利没施在经济凹报和环境成本之间取得合理平衡的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的没汁将要面对缺少恰当完备的评价标准、新的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设施如何协调等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问题必然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篇3
Abstract:four-year undergraduate career guidance to students on the scientific design, and enhance their employ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productive step forward. Stage should focus on guiding students in the freshman interest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ophomore stage focuses on consolidating and junior stages focus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senior stage of career prospects.
关键词:就业创业 大学生 生涯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聂 智(1980-),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商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博士生.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导向,指导大学生对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进行科学设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一项富有成效的前瞻性举措。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忽视大学生涯设计,缺乏明晰的成才目标和动力,甚至存在得过且过、逃课厌学、沉溺网络游戏、学习生活作风散漫、学习动力不足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因此,探索大学生涯设计中的就业创业导向,加强对大学生涯设计的科学指导,对于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规划与自我管理意识,尽早明确并准确把握自身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储备就业创业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促进和保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本科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成长成才,是他们最强烈、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好“定位”和“定向”问题。所谓“定位”,就是根据自身能力、素质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起点和基础;所谓“定向”,就是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按照高等学校的培养规格,科学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涯,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定位”、“定向”问题,就必须将本科四年分为四年阶段,整体贯穿科学的就业创业导向。
一、大一阶段――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在高中阶段,老师和家长给他们传播的思想是:在高中多吃苦,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因此,不少新生入学后思想就完全松懈下来,等到醒悟过来学业已经亮起了红灯;其中一部分同学再想争取赶上却已力不从心,于是只好随波逐流,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乎,到课堂、报告厅等场所接受理论灌输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而理论灌输至今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国际国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灌输理论的原则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对灌输的要求更高了。在大一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新起点、新理想、新希望”教育。要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开展个人特点、气质的评估,进行专业认知,了解专业成才目标和途径,设计大学生涯,制定成才方案等。所以,大一新生一进校,学校就应向学生灌输现代就业创业观念,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提升学习、创新的紧迫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为此,大一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要帮助学生初步涉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机制需要大学生尽早开始正视自身的职业规划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自我测评”,通过对自身性格、气质、兴趣、特长、学识、交往与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的评估,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激发主体的自觉意识。二要组织大一新生和师兄师姐进行交流。新生通过交流可以了解校园生活和大学学习的特征,如自主学习、实践锻炼等;可以了解考级、考证、双学位、辅修专业、实习、就业等信息。来自师兄师姐的建议和忠告比辅导员的独家之言更有效果,而且高年级师兄师姐直接面对的就业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新生,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三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可以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从专业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或者相关行业的公司、企业参观学习,给学生以实地感受和切身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激发更强的成长成才动力。
二、大二阶段――强化素质提升
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强化基础知识,初涉专业知识。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二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在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教养、道德教化、个性优化、技能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为未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为此,大二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将过去尚处于抽象与朦胧状态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化,明确“我要做什么”,为以后就业创业找到合适的方向。二要倡导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质的过程;科学精神教育是将唯实求真、开拓创新转化为人的意识和品格的过程。①高等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不可或缺。三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并创造其轮流担任学生干部的条件,培养团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要鼓励学生尝试社会兼职等实践活动。应辅导学生尽量将课余兼职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初定的多个职业目标一一尝试,在课余较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工作,将使学生在工作中增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
三、大三阶段――强化专业发展
大三阶段,学生已进入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和职业生涯理念深化阶段。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专业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发展思想,完善自己的成才规划。要求他们既要充分把握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夯实专业基础,也要培养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学会从专业的视角去关注、审视社会动态,学会以专业思维去思考、发现和解析问题。
为此,大三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一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精确定位,开展“职业锚”命题作文活动。“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逐步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②经过前两年的探索,大部分学生对此已有了基本的想法,辅导员可以要求学生写下有关自己的“职业锚”,引导学生慎重确定职业规划。二要鼓励大三学生尝试参加学校的招聘会,鼓励他们制作个人简历,投递给用人单位。让学生提早一年真正参加一场招聘会能使其受益匪浅,他们能直观感受到参加就业的庞大人群,目睹到竞争激烈的应聘现状,还能在现场观察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挑选,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超前、理性的思考。三要组织各种就业创业专题讲座、报告会。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就业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校的成功就业、自主创业典型代表,进行专场的就业市场及形势分析,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择业心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
四、大四阶段――强化事业前景
在大四阶段,学生面临专业知识的最后强化(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答辩等)和求职的双重任务。此时,学生刻不容缓地进入了思考谋求自身的就业和事业前景的时期。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事业前景导向,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要指导其正确进行前景抉择,要扬长避短,各取所能,找工作的找工作、创业的创业、考研的考研,不能无所事事、坐等机缘。
为此,大四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强化事业前景导向。一要要求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作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经充分,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并强化求职、创业技巧。二要针对学生在校最后学年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开展就业创业引导。引导毕业生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就业创业实践中,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本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熟悉人讲陌生事,陌生事影响熟悉人。三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宣传和培养企业家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想创”;培育创业精神,帮学生“敢创”;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创”;丰富创业知识,教学生“善创”。四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专业实习。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缩小课堂和社会的距离,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借此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有效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注释:
篇4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规划;内涝区域
[Abstract] There is a lot of frequent water logging in our country. We have not realized the truth which is the country building design in water logging areas. This article is writing about country planning which study on concepts and combines the parturition and lives of the farmer, thinking deeply to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design, trying to search for a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for countryside building.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8271)基于3S技术的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1)我国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沿淮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1501044C)阶段性成果。
乡村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融合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与环境美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关注环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时,更加注重的是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观赏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有益效用。其目标是合理协调的使用土地,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生态上完备的、文化上适宜的、美学上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能够为乡村居民创建一种环保、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在坚持与时俱进与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凸显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绍
我国是一个河网水系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面积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为富含冲积土的平原(图1)。这些平原地势平坦,且冲积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动植物排泄物和尸体所形成的大量养分,所以通常比较富饶沃腴。这样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与久住,通常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但这部分乡村往往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几乎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防洪、抢险、救灾等工作。这部分乡村的防洪工程标准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临水而居,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损失情况十分严重;同时人与水争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规模地围湖造地,居住空间开发至浅滩甚至湿地等,这些行为在减少环境对洪水的行调能力的同时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内涝地区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本着防洪抗涝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想法,秉持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中地域特点的提炼及田园风光带的规划。
二、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概述
现在的乡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容易把景观规划理解成简单的绿化行为,盲目而批量地进行植物种植,把水系与人居环境的协调设计理解成简单的洪水处理,一味地开挖河渠增高堤岸,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此做法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只有综合考虑多种人为与环境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
基于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规划的普适性与复杂性,其规划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一定的规范:(1)科学系统化原则。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的规划原则应该以科学合理化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依靠RS与GIS技术,对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视觉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形成景观资源评价框架,根据规划地区的客观情况,统筹流域内的整体性发展,使规划区域与设计原则有机联系起来,达到景观设计整体功能最优,保证规划结果的全面、可靠、准确。(2)实用性原则。以构建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的目的为出发点,做到原则简单,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可以相互参考,形成带有流域特色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应以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为原则;在保证规划结果完善、优效的前提下,便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3)因地制宜原则。我国河网水系发达,流域特色明显,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经验越来越丰富,运用的措施越来越广泛多样。因此,在进行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流域内的资源、地势,抓住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根据具体的环境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三、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基于科学系统化原则的设计方法
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提到“斑块―廊道―基质”的基础景观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曼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构成了现代宏观尺度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其中斑块是指与周围背景不同的,相对而言比较均匀的非线性区域。在内涝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将大小自然斑块分派到乡村景观之中,这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实现生态美学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土地的洪涝调蓄能力,使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们引入生物浮岛技术。该项技术将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经过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浮力足够大的材料之上,在营造水上植物景观以及净化水质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态系统。即使在洪水泛滥时期,浮岛上的植物生长也只受轻微影响,还可以为为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难的场所。水生植物浮岛的种植技术要点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以及植物种类的选择。浮力设施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图2)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拥有防洪泄涝,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在一般的乡村建设景观绿色设计中,为追求形式美,设计者较少考虑乡土植物,而选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浇灌的外来名贵物种,并且植物品种单调,合理丰富的生物群落无法成形,在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损失巨大。着重关注乡村建设对于生物以及环境的影响方面来设计生物廊道显得尤为重要。
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最具连续性的背景基础。在最近几年中,乡村景观基质的构成由自然景观的面积略大过于人工景观,变成了以农田、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景观为主。高收益的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产品采集、粗放式的芦苇种植等产业。不正当的建设、人居环境争夺水源地、建筑区扩展至浅滩甚至湿地等加重了行洪缓慢甚至难以行洪的状况。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重视湿地滩涂的作用,预留出足够的湿地面积,才能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出足够的行洪泄涝空间。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探寻乡村景观中的环境因素,特别要维护和增加生态斑块、景观廊道以及绿色基质建设等。这对建立景观模型以及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基于实用性原则的设计方法
实用性的景观构造方法应该成为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方法,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依据区域特点具体实施。例如乡村道路绿化的布局应以当地乡土乔木树种为主,适当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顾景观效果,形成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并且带来层次鲜明的绿化视觉。村口的道路风光带,采用“乔木-草本”的配置模式,为村民保留通透的风景透视线,达到绿、美的视觉效应。下文将就生物行洪带、绿色庭院与灌排系统等三个例子展开叙述。
生物行洪带应该依据乡村水岸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陆生耐水湿植物,形成“乔木-灌木-草木”、“乔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种配置模式,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发挥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不是靠洪水来临时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来临时就预留出足够的行洪带。行洪带在水位较低的时候,可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则允许其被淹没,作为行洪带。这区别于传统的治理方法,该做法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治理节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设与灾后治理的资金。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乡村庭院有限的空间,打造绿色庭院(图3)。根据不同庭院的立地条件,选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种构筑物和空间结构上,包括屋顶、墙面、阳台、廊、柱等,进行栽植或者铺贴。乡村绿色庭院的构建可以增加乡村景观绿地面积,减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时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搭配选择可营造出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植物选择上应当以乡村本土植物为主,选取吸水耐涝能力强、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时结合滴灌、植生袋和节水型容器等新型技,营造科学环保的乡村住宅绿色庭院。
最后应该构建农田河网布局,做到灌排分开,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灌溉与排涝系统。沟、渠、田、林、路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统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系统。干河为总排水河,大、中沟主要负责满足引、排需要;小沟则负责排地表径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两天排出设计。大沟间距2~3km,底宽4~5m,挖深4m左右;中沟间距500~600m,底宽2~3m,挖深3m左右;小沟间距100m,底宽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区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沟或中沟边,渠道采用两级或三级,斗渠设在中沟边,农渠设在小沟边。新、老垦区水系布局相互联系,新垦区引水干河,上接老垦区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门建闸控制。结合老垦区泄洪、排涝,同时也有利新垦区引水灌溉、冲淤保田,改善水质(图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设计方法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乡村衍生了大量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观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种完整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流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正在快速、大面积的丧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的旧区改造,使得名树古迹一次次面临灭顶之灾;传统民居、宗祠的破损无人问津,景观空间不断被挤占缩减,传统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复存在。在面对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原生态、景观原真性、减轻环境负荷,体现人与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谐境界,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原真性保护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应该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原生乡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等四个方面。要结合实地条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乡土植物为主,依地就势,充分利用乡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条件,构建生态效益高、稳定性强、具有自然维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在规划过程中,要选择性地保护和发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景观,维护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设计出带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在乡村中,许多村落都保留有“风水树”和当地居民膜拜的“神树”。古树名木具有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具有动态性、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洪涝灾害中,往往就是这群古老的树木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难的场所。但因为古树生长年限长,目标保护范围大,洪涝灾害对其伤害往往是巨大的,许多古树在这一过程中生长衰弱甚至趋向死亡,所以利用技术对其采取系列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据实地情况进行刚性支撑或弹性支撑等,并在设置围栏保护,定期补打微量元素营养液。同时围绕乡村的古树名木,重点设计一系列的休闲娱教场所,使其形成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图5、6)。
结语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村落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统一与多样、无序与有机相互交织的空间形态,其古朴的风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动,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地开拓新的居住面积,侵占土地空间,乡村规划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设,无度地开发涂滩、湿地,使乡村的水文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乡村面临着资源破坏、文化缺失、特色没落、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建设、文化和生态难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政府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并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会协同保存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是长期的投资和建设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不断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惟其如此,才能为乡村居民营造出一个舒适、美丽、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风景园林,2013(02).
[2]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2014(01).
[3]刘滨谊,戴岭,王南.以环县为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的水绿调配规划与增长机制[J].中国城市林业,2014(05).
[4]刘滨谊,王南,戴岭.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04).
[5]成玉宁.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5(07).
[6]袁D洋, 成玉宁.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选线研究[J].中国园林,2015(07).
[7]宗净.城市的蓄水囊――滞留池和储水池在美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5(03).[8]刘海龙,张丹明, 李金晨, 颉赫男.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01).
[9]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 风景园林, 2013(02).
篇5
Abstract: The water landscape is the key element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spac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water landscape situation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design methods of ecological wetland rainwater harvesting, wetland plant utilization, revetment process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s in residential areas, constructs the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to integrate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landscape design in residential area, and proposes the design ideas for waterscape landscape for improving the living area.
关键词: 节能;生态湿地;景观设计;雨水利用
Key words: energy-saving;ecological wetland;landscape design;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139-02
1 概述
1.1 生态湿地的理解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湿地公约》定义的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1]。狭义的定义通常把湿地视为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2]。
1.2 居住区湿地的分类 居住区湿地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依靠天然的水体,完全保留自然景观的形式;第二种是把天然水体引入居住区,将人为的创造湿地景观的形式;第三种是人工开挖水体,建造的人工湿地景观。无论是那种水体来源方式形成的湿地,都应与所处地域的生态、文化等环境相融合,在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加以开发利用。对于依靠自然水体的湿地景观应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以保护原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合理安排水循环及排污系统。
1.3 湿地的景观功能 居住区湿地景观具有良好的水体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节能的功能。可以在模拟天然湿地生态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合理配置造景要素再现或模拟天然的湿地景观。居住区湿地景观是融合诸多造景要素的居住区绿色生态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等多种功能。
2 目前居住区水景存在的问题
2.1 居住区水景的优势 居住区湿地景观多数能够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水系,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水生植物,以植物软化生硬驳岸线,丰富了水体植物景观层次,并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湿地形式净化水质,在水体重放养各种水生动物,如鱼类和贝壳类,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和生物多样性。
2.2 居住区水景现存问题 根据调查,目前多数居住区水景追求形式而忽视生态净化功能,硬质河床基底,用混凝土等硬质手法处理底层和驳岸,阻断了水体的自然循环,造成水体水质恶化,有些甚至变成死水污物聚集,再者,有的居住区忽视对雨水的运用,人工湿地运用比较少,没有做到节能减排。最后,设计中对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合理的选择具有净化水体功能的植物,另外,水景植物种类不丰富,配置仍显单调,植被驳岸过渡僵硬,缺乏自然感,尤其是在立面设计和季相变化方面尤为突出。
2.3 解决方法 营造湿地景观时应按照自然的水理, 采用生态的方式收集利用雨水,使水系循环起来,确保水体的流动性。再者,加大运用人工湿地形式,构建水体循环系统,防止水景中出现大面积停滞水域,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的细菌和藻类,使水质变差、发臭等。
3 居住区生态湿地景观设计
3.1 结构设计 一般说来在居住区内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结构包括防渗层、基质层、植物层、水体层等。防渗层的设计,常见的人工衬里有沥青、合成丁基橡胶和塑料膜。基质填料设计,一般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和含铁质或含钙的填料等。进出水系统设计,要注意避免水位高差产生的水压力影响。另外,河床中水面浸没植物根系的深度应尽量均匀,湿地的长宽比L/W通常采用1s1,河床深度一般根据所栽种水生湿地植物的种类及根系的生长深度来确定。
3.2 雨水利用设计
3.2.1 雨水收集 利用道路旁不透水的卵石溢流道收集雨水,并通过植物净化,之后顺着地势高低集中汇集到湿地水体处或者通过地表径流流入生态溪沟。
篇6
我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注意到西方和东欧猪场实现机械化的现实,并作了一些低层次的尝试。 80 年代初,首次在广东引进美国三德公司的养猪机械设备,国人便积极对此设计开展研究,并大胆推进国产化设计的探索。一些农业机科研部门和农机生产厂家经过多年努力,无论是成套设备或单项机械都做出了成绩。
目前国内已建成投产的大中型猪场约 3 000 个,它们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机械化生产,而为数更多的小型猪场,也部分用上了各种机械。猪场机械化设计不少由科研部门或专业厂家负责,但为数不少的猪场,特别是小型猪场,是由地方技术力量自行研制。
近年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特别是面对大型猪场严重污染环境的残酷现实,业界在猪场机械化设计思想方面渐渐意识到把环境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猪场机械化设计工作上去的重大意义,并且开始有了变革的具体行动。行业的共识开始落实到目前设计工作存在的盲点(环境生态意识淡薄)上去。业界统一行动起来,对设计工作全面进行生态化的思考,认真落实改革措施,改变成为重大环境污染源的机械化猪场的落后面貌,促进机械化猪场与自然共生,已是急不容缓的了。
2 科学要与人文同步
解读猪场机械化设计思想的盲点,归根结底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思想结合的问题。设计思想要贯彻人文的终极关怀。生态文明也就是人文精神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猪场机械化原有模式的塑造,由于历史的局限,在始创阶段,因世界上环境生态意识还为启蒙,对构建猪场的设计思想,当然缺少人文的考虑。今天文明社会对环境管理已有共识,我们就要对猪场设计作人性化的思考,其重点应该是生态化的思考。对业者来说,重中之重是改变旧思维 —— 单纯着眼于机械化程度高低的思维。认定旧模式已是最先进的模式的观念必先打破,而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今天的养猪机械设备,应该符合绿色环保要求。设计者和生产厂家努力打造绿色环保的养猪设备品牌,实有必要。
3 整改思路
篇7
关键词:环保;家具;理念;发展;以人为本
所谓设计理念思想,是指设计的价值、目的、设计理论要点和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换句话说,设计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思想的设计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家具和人息息相关那么家具。
设计它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技术、艺术等多种因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设计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正在加剧,并逐渐形成设计思想国际化的趋势。但是设计思想在国情、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才有了世界设计文化的丰富多彩。
1以人为本的归宿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形成了追求无限财富,无限享受人生的目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了以效益和利润为典型代表的方式价值观念,在这种价值观念下,形成了“以机器为本的设计。人们赋予机器确定的价值观念,”“机器”的含义是“企业主”、“无限利润”、“兼顾工人”、“战争”等。代表思想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基布瑞斯的行为主义心里学、英美以机器为中心的人机学等。
针对“机器为本”思想的“弊端”,产生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他在19世界的典型代表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他的目的是恢复劳动的正面含义,“艺术”的含义是“净化劳动观念”,“自给自足”,“使劳动愉快”,“公正”、“友好”。“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主要代表有:以包豪斯学院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思想、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新现代设计思想。依赖人本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工业设计发展新的大众生活化,提出技术美,包括几何美、材料美、表面机理美和工艺技术美。
但各种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主要关注人得“正常思维”和“正常行为”。而人得行为在许多时候是非理性的:知觉能力有限,认知能力有限,受情绪影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试图建立非理性用户模式,使机器适应人的行为特点,适应知觉和认知,适应人的动作特征、减少人的脑力负担,通过设计给人提供自然思维和行为条件,以此来弥补人的缺陷。
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传统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只能有限改变“以机器为本”造成的负面作用,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者引起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再生设计和生态设计思想,归结起来可以统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新考虑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人类只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维护自然生态的循环是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的前提,无限富裕和无限享受最终会照成不可逆转的结果。人类必须从生态学世界观出发重新规划人类的生活概念、工作概念、城市概念、能源概念、交通概念、交流概念、消费概念等等。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各种东西。
2对绿色家居的一种倡导
中国家具产品从2002年7月1日起以强制实施国家家具环保标准,这对于家具及其相关产业无疑是一次挑战和机遇,对于广大的家居消费者来说又是一个的福音,它表明:家具――这种与人们生活信息相关的传统产品,将会被赋予一种全新的内涵。
环保概念的宗旨是自然的生态平衡、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卫生,它建立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之上,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所处的态度,因此,它所涉及的范畴就应该是有关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的全部甚至包括人性的本身。对于绿色家具的理解也不例外。
家居设计的概念的更新是绿色环保家具存在和发展的先导设计之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它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更重要的是它能诱导人们的观念更新大环境的环保概念已深入人心,国外对绿色环保家具也早已重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家具也理所当然地议事日程上来。与此相适应,家居设计概念的更新便首当其冲,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① “功能第一” 的现代设计理念注入人的健康因素的内涵。即除了满足人体工效学原理的人与物的生理关系外,应更加重视人与物的本质关系。
②“低熵设计”理念进一步深化。这除了表现在强调生产过程、运输过程等方面的低能耗以外,更强调产品的耐久性和报废后的可再生性。在这里追求时尚的概念受到限制,耐久性好、造型经典的产品重新受到关注;“适度拥有”、“适度消费“的意识有待增强,各种挥霍的设计受到质疑,简练的和多功能这些能有效降低家具奢侈度和拥有量的产品将重新受到青睐,实用与美观的关系将重新调整。
设计的科学性将进一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计算机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领域将会大大增宽,例如对家具力学性能的研究与计算,对于使用合理的家具零部件尺寸将会提供更加实用和节省的数据,这对于保护资源,节约原材料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家具绿色材料运用和生产中的环保
家具生产的原材料是绿色环保家具的关键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无任何毒性的自然资源,无疑将继续成为家具行业关注的对象,但这种资源在数量上的局限性将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课题。“小材大用”、“劣材优质”、“优材高附加值”是木材广泛、持续使用的基本前提。围绕此议题所进行的如指接材、木材改性、薄木及微薄木的开发利用等项目的研究,其依据更加充分,前景更加美好。
各种人造板材料将继续是家具制造的主要材料。这除了它本身具有的保护资源的特性外,优越的使用性能也已被认可。此外,人造板材料报废后的再生性的研究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对于无毒性人造板的研究在技术上有一定困难,那么其表面封面技术就尤其重要。
胶、涂料的毒性也是影响家居产品环保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家具生产过程之中,也存在于家具使用过程之中。对于胶粘剂种类的选择,目前大多数涂料生产厂家所进行的水性涂料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木材资源方面的影响,对木材替代材料的开发同样重要。钢材、塑料虽然在短时期内能缓解对木材的需求,但它们寻不具有资源上的再生性。竹材是一种能替代木材的速生材料,对它的开发利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种木纤维材料的开发利用也应用引起我们的重视。
生产过程的环保意识是不容忽视的。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厂生产环境中的环保因素,如噪音、粉尘、各种有毒气体对操作工人的影响。二是家具企业“三废”的治理,如对于木材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废气和废水的有效排放等。虽然在这以前不为人们足够重视,但它将会随着家具产品环保标准的建立而逐渐纳入环保系统工程的范围内。
4绿色环保家具的巨大空间
消费市场是绿色环保家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他行业的的环保实践充分证明:人们对于环保概念的认识是环保工作能否有效和持久开展的关键。虽然绿色环保家具的推出对企业是一个商机,但只有当消费者认识大气污染、生态平衡相同的认识水平来认识绿色环保家具的时候,才是绿色环保家具相关措施得以正常实施的时机。
科学技术是推动环保家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如果说发展绿色环保家具是一种概念上的变革,那么科学技术将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动力,就象生产方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一样,它将会起到其他工作无法代替的作用。这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① 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科学合理的设计能有效地减小木制家具的零部件的尺寸,从而减少木材的使用数量;人造板套裁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人造板的利用率;提高加工精度减小加工余量从而减小加工中的材料浪费;材料的改性技术提高材料的品质;小径级材和劣质材的合理使用。②控制产品中的有毒物质含量。 减少有毒的有机溶剂的使用;采取多种方法减少游离甲醛的挥发;在木材的处理如防腐、防蓝变、防虫蛀过程中减少有毒物的渗透;加强水溶性溶剂和水溶性涂料的开发;对于有毒物的吸收、转化、封闭和处理等等。③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产车间的一级除尘和生产厂区的二级除尘;木工机床的噪音和安全保护;尤其的先进固化技术和涂饰技术等等。④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技术。⑤先进的标准化体系。 ⑥基础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5生态型家居产品
生态设计是基于工业设计思想的三个历史转变即“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而提出来的。
当人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后,生活观念会发生变化,选择产品的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环保意识后,人们不再追求这些价值。现在,刺激购买力的美学观念逐渐被用户抛弃,人们不再追求时装、华丽的产品和高级用品。后现代状态下人们对物质的观点改变了,成为后物质价值,它包含下列意义:重新发现简朴,节制复杂性,设计简单,对“慢”的再发现,享受慢节拍生活。“少就是多”的观念重新得到人们的承受。
从直观上想象,生态产品的含义似乎清楚,但实际上很难定义,对待传统与现代的态度
对待传统与现代的态度是现代设计思想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家居设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的观点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在对传统的认识上,充分肯定传统的价值和作用;
二是在对传统的态度问题上,主张对于传统的承袭和演绎。
沉默的传统,在历史的深处,发出倔强的光芒。中国传统家具谱写了世界家具史上最绚丽的一章,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将问题的重心选在中国传统当代家设计的关系上。
意大利设计师ETTORE SOTTSASS认为:“保护传统并非是单纯地重复传统。”赋予家具以文化意义并不是简单地搬几个传统纹样,或者附加几个古代的装饰部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对设计文化的思考不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而是各名族重新认识本名族文化、重新认识自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场社会哲学思想领域的深刻革命。对待中国传统家具,我们应取保护与继承、扬弃与创新的态度,这将是一个动态的和长期的过程。
各种产品的侧重面不一样,有些产品的长期效果往往一时还看不出来。总的来说,生态产品应当对人友好,对环境友好。对人友好的含义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它应当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关系,有利于改善精神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生态产品还应该对环境友好。德国设计师Tuerck认为生态产品包含四层含义。由产品的层次理论总结出相应的产品设计伦理:①使用伦理:不应当设计短寿命产品去欺骗无知的用户,隐瞒副作用是不道德的(针对流行性消费设计而言);②环境伦理:设计中必须考虑计算环境的消耗;③社会伦理:评价新技术时必须考虑提供的劳动岗位数量,尽量不造成更多的失业;④劳动伦理:设计应当提供人道化的劳动,不造成岗位特殊和复旦等级;⑤精神健康伦理: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责任要求要扩大,尊重人的尊严,不能剥夺这些国家的资源;⑥动物伦理:不以消耗其它动物来换取人类的要求。
生态产品的主要出发点是减少自然原材料的消耗和能源消耗,减少废物和垃圾,防止对人、生物、自然环境的破坏。
6家具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大众的关注和支持。在过去的外形和功能设计设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又相继产生了一些整体评价标准,其主要点是:优先使用来源充分的自记,部件少、结构简单、易拆卸维修,产品耐久寿命长。具体来讲,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方面和阶段:
改变工艺流程,尽量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工艺,减少费料、废水、废气,废品的回收再生,改善工艺提高可拆卸性。改造产品。改变产品材料,减少难以回收循环的材料,降低产品功耗;设计出对环境无害的生态产品。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追求的是产量和效率。传统的工程设计和工业设计是以消费观念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追求人均占有的财富和能源。然而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以消费为目的设计的产品不耐久,久而久之必然产生资源匮乏的问题。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种有害物不断集聚,对环境将产生不可回复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包含下列思想:面向未来,考虑子孙万代生存的需要,考虑人的基本需要和产品的基本功能,解决可循环能源和材料问题。
篇8
关键词:住宅小区; 景观设计; 理念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理念
在现行交通系统的基础上,适当分离了车流与人流在各景点的处理上,也注重认识人性阅读自然体验生活聆听故事,创造合理的场所和诗意人性的活动空间。注重了环境布置的均好性。室外空间达到“动与静,开与合、内与外”的和谐统一。
1. 1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尽量将现代元素构图与古典园林有机结合,运用现代园林设计艺术和施工技术,体现江南园林的意趣精髓而非刻板地套用江南园林,照搬照抄某个私家园林 因为当代小区的服务对象和管理展示方式有所不同,并非全部隐藏曲折,为少数人服务,而应当考虑大众的使用和观赏,加强大众的交流,关注健身、亲子、休憩游览及人与人的交流。
1.2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由于受气候条件以及其它诸多因素的限制,完全以江南园林风格做景观很难实施,而且造价太高,设计时主入口、景观轴线、中心景观区和围墙做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景观;宅前屋后以种植草坪、树木为主,组团院落绿地可通过命名或适当点缀具有江南韵味的小品来体现江南园林文化气息,形成自然宽敞的园林景观,开窗即可见景这样既在整体上突出了水韵明珠江南小镇特色,又使整个园区内景观主次分明,各有侧重,达到神似而非形似的效果。
2.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境小品等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生态设计原则
生态观念的融入,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使居住区景观设计走出了狭义的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使其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基于生态的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 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尊重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同样,就小区规划设计来讲,小区所在的区位决定了规划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规划师在具体设计方案时,必须从小区所在的地理区位条件出发,充分处理好这两者 (实体因素、精神性因素 )的关系,使小区既能满足居民居住、工作、生活、学习等物质性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居民的舒适、亲切、具有认同感、地域感的心理情结。
3.住宅小区景观意境创造与设计手法
在住宅区绿地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设计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意境的产生应该与住宅区的命名有联系
每个住宅区都有自己的命名,住宅区一个好的命名给我们设计住宅区绿地的意境提供了设计主题等元素,而住宅区绿地意境的体现又为住宅区命名扩大了影响。
3.2意境的体现应该是既含蓄又具体, 但又不是虚幻的
住宅区绿地中创作的意境,应该是从居民小憩、游览的过程中领悟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植物、山石、建筑、道路、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加以表现。
3.3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
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芬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大至每一棵乔木,小至每一株小草,都形态各异。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特质去进行意境创作。
4.结束语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满足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创造环境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这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一设计思想的体现和保持,还得借助于合理精心的施工、长期良好的养护。如何使设计思想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准确地体现出来,如何使设计思想能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总之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住宅区环境的质量。建造一流的绿色居住环境, 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朝晖,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 J ] 美术大观 ,2007, (6) 1
篇9
为适应社会变化,规划设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其思想应有超前性,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要求,贴近时代的发展,为迅速变化的社会做出合理的预警,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我们知道,20世纪初期西方兴起的工业设计思想革命引起了工业设计狂潮的掀起,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环境设计思想美学得到尽情的演绎,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成果和它产生的审美思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人类整整一个世纪,在人类文化进化史上书写了旷绝古今的光辉灿烂的一页;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和自身的行为,新世纪以什么作为规划设计的革新点?未来的发展走向会是什么?作为新时期的规划设计师,不得不认真思考并尝试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另外,如何将实际意义与审美思想完美结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南京外秦淮河河流生态恶化,防洪能力下降,需要建设硬化河道,通过其保护环境,使生态有所恢复。但是这样一个关于河流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工程,却设计到规划建设中的审美问题,如何将审美要求与具体的实际功能相结合,在实现应用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城市美化和人们审美的要求,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著名的玛莎舒沃兹的拼合园,将禅宗和自然相结合,又融入法国文化,把日式庭院与法国庭院交错建造等等。
2景观规划设计审美思想的交融
人们开始反感工业文明死板的机器和僵硬的直线所主宰的审美选择,而对原始自然、丰富多义、模糊混沌的富有野性的原生态景观以及农耕文明时期的手工景观充满了向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急速扩张,城郊土地逐渐被蚕食,带来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观念文化的相互渗透,致使我国的空间审美意识因为城市的不同、经济状态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其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两者相互融合、共生共存的奇特状态;二是演变为互相抵制水火不容易的隔离状态;三是表现为较为纯粹的工业文化或农业文化。由于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锋相互碰撞,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某一种现成的文化并以此去面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竞争,其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论在处于何种艰难的困境,面对多么繁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在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冲撞磨合之后,最终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同化。
3景观规划设计审美观念的整合提炼
篇10
【关键词】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规划 设计
自然生态环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息息相关,更是我们人类与各种动植物都赖于生存的大空间。从古至今,人类为了拓展和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一直在不断地改造自然,以致如今的生态环境千疮百孔,很多物种都已渐渐退减甚至消亡。而园林景观作为人类高速发展中的城市乡镇里的自然环境的缩影,我们在建设园林景观时就应该着重自然环境、经济、资源相协调,注重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处理好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认真看待和处理园林建设与生态平衡
园林,令人第一画面便是皇家园林亦或贵族的花园之类的联想,似乎很遥远。而人类社会需要发展,需要生产价值,工业生产给人类创造出了无限的物质需求和经济价值,却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环境污染,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清新的空气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开始大兴城乡建设,大量的资金、资源都投入了绿化上,很多城市的大小园林和社区单位的大小绿地的翻新频率快得令人咂舌,这似乎变成了不停的在破坏。盲目的规划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应着眼整个城市的生态坏境,合理布局,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布置,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要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持我们城市的生态平衡,使园林生态系统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营建卫生、清洁、美丽、舒适的城市。
二、创新园林规划思路
城市园林景观环境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城市规划模式严重的忽略了对城镇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公正的关注,现今我们人类已经直接感受到了藐视环境所带来的巨大代价。城镇建设和园林景观体系的规划必须走出以经济作为唯一目标的误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基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多元价值目标的规划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规划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重塑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要素,要具有以人为本的城市观念、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念、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点、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念来整合规划要素。
三、园林设计的形式和原则
如果把园林作为一种艺术的处理手法的话,那么,尽管它有多少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性质,它都必须还要遵循理性主义的原则,这是因为现代园林通常是一种实用场所,还因为园林会涉及环境安全的内容。现代园林通常都是功能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要求把相关的功能因素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不能因为追求某种预定的纯艺术形式而与功能抵触。园林除了附属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功能义务,除了悦目以外,园林的场所必须让人感到舒适,要提供最起码的树荫、座椅、散步路等功能,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性质,进一步加供如慢跑径、水池及游泳池、运动场地和设施等健身娱乐内容。园林的功能除了实现一些实用意义外,其原则还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本身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保障。园林的传统中有着很强的娱乐意味,但是不能过分,对于这种表现过分的追求只会使艺术走向庸俗。在功能体现范畴内适当追求视觉享受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为此附加过多与其功能无关的内容,它的艺术性就会遭到破坏。园林本身和园林中的各种设计元素都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装饰效果,功能性必须格外强调才能引起关注,没有必要再刻意过分添加非功能因素。
四、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生态设计的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3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园林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和自然本身上面。作为一个设计师,他所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的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要必须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的加强与改善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的质量不仅受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注、一些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环境景观设计,因此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通过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谷茂,《园林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 上一篇: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 下一篇:音乐节奏训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