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5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123-02

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农村教育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农村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势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将对农村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缩小因“时空局限”、“数字鸿沟”而带来的差距,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合理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在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时,应遵循“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提高为根本、以全球教育资源的运用为前提、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基本思想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国家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与相关教育理论;明确各种信息化教育系统或设备的教学功能;明确所在地区信息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在近几年的投资渠道与可使用资金。

二、信息系统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首先,注重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要进行充分论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当前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各种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制定完整的规划,结合资金的投入能力,根据轻重缓急,制定分步实施规划。其次,做到合理分配投资。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不能仅仅把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上,要在硬件建设、教师培训与能力发展、资源建设、运行保障经费等方面合理分配现有资金,保证系统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发挥作用。第三,处理好投资效益比的问题。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在教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教育功能,必须充分分析各系统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功能,选择教学效益好的系统进行建设。第四,正确看待运行成本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运行成本应包括系统更新成本(折旧成本)、电费、耗材(投影机灯泡等)、维护成本、教学资源建设成本、教师培训成本等。对于学校来说,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像楼房一旦建成能就够使用几十年,学校对运行成本的支付能力决定了其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积极争取政府常规性投入

学生寄宿后在校时间加长,所需费用增多,而政府对寄宿学校的投入仍然和非寄宿学校相同,给寄宿学校的运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难以保证。寄宿制学校要保持持续性发展,学校信息化设施要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会被浪费,要切切实实地发挥作用和效益,持续性的经费保障最为关键。要积极呼吁地方政府将远程教育等信息化项目所需经费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寄宿制学校也要积极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对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修正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应对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规划,要求教师掌握较为全面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变革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一支新型的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体职工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分层分类培训,目前已经得到了认同。如可以将教职工分为四类: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学辅助及管理人员、学科教师、机房管理人员。这四类职工可以通过不同的培训途径、培训内容、培训周期,达到从初学到熟练、从了解到深化的目的。教育信息化能否顺利实施,现代教学技术能否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融洽地相处,关键取决于是否准确地对全体成员进行分类培训,是否真正做到了深化培训。

六、注重远程教育资源的鉴别与选择

目前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以及各种类型的练习题、模拟题。这些内容使得落后的农村地区能够接收国家级优秀学校的教学资源,在一些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限,但也存在问题:由于新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城市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能力水平与农村学生有很大差别,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农村学校的需要,如果直接使用,可能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冲突,与常规的课堂教学重叠,进而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学校将设备闲置或者浪费。因此,学校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时,应积极引进相近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起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加强校本资源建设

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寄宿制学校不同程度地完成了网络建设和计算机购置的任务。资源校本化建设就是将有关的现代教育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适用于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员开展学校管理、办公、教育、教学、通讯、学习、辅导、查询、交流、娱乐等活动的资源。以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为例,网络教育资源校本化可以依托本地服务器,对网上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以提高师生获取网络资源的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教育站点分类链接;二是资源下载,依托本地服务器,下载网上优秀的教育资源并归类;三是资源更新,定期搜索新的教育网站及教育资源,进行链接或下载;对已经链接或下载的资源,依据其使用情况,进行保留或删除。

八、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步伐

引入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观念,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教师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

九、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课外活动,但也减少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专题网站、专题教育影片等形式,让学生及时地了解社会,正常完成社会化的进程。首先,学校应努力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加以培养。其次,学校要彻底改变将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和做法,从寄宿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活动项目为中心,以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树立起健康的伦理道德、审美观。第三,全面开放学校的信息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服务,实施远教工程提出的“使每个农村孩子能够在学校每周看一场电影或文艺节目等”,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等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未来社会的信息化趋势、国际化趋势、学习化趋势,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农村教育顺应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是农村教育顺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教育最为深刻的变革,必将全面提升农村教育的层次和品位,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杨改学主编.网络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郭绍青.关于西部中小学信息环境建设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4,(5).

[3]张虹.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篇2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 新学校 推进举措 团队建设 业务系统

一、校园信息化建设概要

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进程相互交织,信息化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外交等全方位变革,也极大改变了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的方式。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结合现有校园信息化成果,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数字化,为学校提供先进、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校园信息化建设与高校教学建设战略相匹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

二、新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1、建设的推进举措

数字化信息系统会对于学校的管理理念、主导体制和管理流程造成相应的冲击,也会涉及领导职责变化和各个部门的利益,这些敏感的问题都会成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阻力。 况且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对学校各类信息化系统建设进行决策。因此,建立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不仅解决了协调、沟通、决策等问题,更明确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及重要意义。

在建立制度上明确设立学院信息化专项经费,以及设立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考核制度。在建设有明确的专项经费时,配合由专家审核制的项目立项制度,确保了建设的科学性,也保障了经费的使用更为合理。设设立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考核制度,能更好的促使部门管理业务全面使用电子化、信息化。

2、信息化团队的建设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技术团队来解决。随着学校信息化任务日益繁重,仅凭校内信息化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校园信息化团队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信息生态。即高校信息化部门、云服务提供商、软件提供商、运维服务提供商以及师生组建的信息化管理团体等。让高校信息化部门从研发、技术中走出来,使得能更好的面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工作,更好的面向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的从事各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3、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建设

首先,因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制定统一的学校业务系统数据标准,以此解决各业务系统信息数据的孤岛化,使学校的信息资源能够共享与联动,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全面信息化。其次,在校园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建设前,需要认识建设信息化系统对原先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模式有着怎样的作用,只有充分认识了建设的意义才能建设出最适合学校的信息化系统。再次,教学信息化系统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因齐头并进,学校的功能是通过教学来培养育人,因此校园信息化应对教学过程提供支持。此外,建设所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可以更能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不被淘汰。

三、结语

校园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体制具有飞跃性的变革,他能够创造一种健康有序的校园信息化文化时代。但是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行政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的问题,因此,不能简单的只因有了校园网络和几个应用系统,就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好了,必须应该对建设不断的思考、整合及扩充,应在建设中使用,在使用中完善,在完善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景长.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些思考[J].基础 教育参考, 2009,(10).

[2]殷革兰,曹育南.数字化校园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 高教研究,2004,(7).

[3]冯勇,王维州.数字校园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 标准建设 [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 .

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2-0245-01

教学管理是管理人员按照特定的教学思维及教学管理规则,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的过程,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学管理效果较差、效率较低,难以达到教学管理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教学管理活动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将信息化技术灵活应用于教学管理活动当中,发挥教学管理的实际价值。

1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存在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对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及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问题。

1.1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能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综合质量与效果,但当前很多学校中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编排不到位,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效果。

1.2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过程,包含硬件基础设备及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经费的投入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十分重要,但当前很多学校较为注重教学研究,而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制约了学校信息化体系的全面构建。

1.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很多学校中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水平较差,日常教学管理仍然停留于文字操作及报表处理当中,网络信息技术难以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质量,因此培养教学管理信息化人才势在必行。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规范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学管理活动,构建信息处理系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管理质量等方式,实现综合性、全面化的管理。

2.1创新教学管理理念,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需要创新教学管理的理念,解除传统管理模式中单纯人工操作的方式,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观念,为教学质量的全面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知识涵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观念应用于其中。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也需要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全面分析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吸收国内外教学管理改革和实践经验,探索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新途径。同时,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构建活动当中,还可以结合全校师生的建议,群策群力,通过召开会议或者听证会等方式,使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构建良好的学校氛围。这种方式也能增强学生与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认可程度,为制度的深入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2重视教学管理活动,构建信息处理系统

学校中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加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和软件需求,保证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将学校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结合,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综合质量及工作效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表现,也是时展对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要求。学校可以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处理平台,进而快速且有效的处理学生信息、课程信息、教学档案信息等内容,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管理质量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注重对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教学信息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操作流程等,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维护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在内部管理上,学校可以加强对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一些教育培训活动,并将工作人员的学习质量及工作效果直接与薪资相关联。此外,学校还可以多引入一些具有高素质、高级技能水平的技术人才,将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理念融入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改善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思维落后、技术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创建良好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模式。

3结语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表现,也是时展对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要求。但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及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问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较大。新时期背景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可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规范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学管理活动,构建信息处理系统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管理质量等方式,改善教学管理中存的问题,构建全面的信息教学管理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创建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潇.当前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于淘.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教务与教学管理数据的质量问题与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3).

篇4

1.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就当前的情况分析,虽然大多数人已开始认识到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是学校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且其均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而是片面地把工作重心偏向于学校教学管理及经济效益上。加上许多的档案工作者均不是专业人士,因此思想上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还不够,导致对档案工作的细心不足,使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开展。

2.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缺乏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起始阶段需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形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然而许多大学却过分地强调科研建设等方面,且科研方面的经费比重偏高。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均使用一些严重老化或濒临淘汰的设备,严重阻碍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协调发展,进而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得到实质性进展。

3.建设制度规范化不足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大多来源于学校各个学院和管理部门,然而当前各部门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没有一套完整且适用于信息化发展的采集、整理、储存及借阅制度。此外,学校收集档案的过程也缺乏系统性,没有实现较高水平的现代数字化管理,因而无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导致最终严重影响学校档案管理的成效。

4.建设标准化薄弱

由于学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态度不够端正,致使管理工作分散性和随意性明显,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性和协调性,造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下降,从而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此外,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技术保障的缺乏,同样是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广播电视大学需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转变其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一同纳入学校的未来建设发展规划中,且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该认真听取相关工作人员对当前的工作汇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物力、人力的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档案管理者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而档案管理者不仅需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应加大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可号召师生共同加入建设队伍,并向其详细讲解档案及相关法规,从而提高师生对档案的认知度,使其充分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1]。

2.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设备是最重要的基础因素。首先,广播电视大学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以配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硬件设施,从而防止受到辐射、电磁干扰等影响;其次,还可设计开发或者采购通用型的档案管理软件,使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融会贯通;最后,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者还应加强安全警惕,严格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采用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进行防护,时刻做好防范黑客攻击的杀毒防毒工作,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护档案安全[2]。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硬件保护工作和数据备份的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以便发生故障时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与恢复工作。但是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需科学规划,学校可将科研、教学等信息化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集成综合优势,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用,进而实现学校的全方面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共同进步与发展。

3.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需科学制定统一标准,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据可循和有序发展;其次,有效构建广播大学档案信息体系,使档案更加完整有序,而且更方便进行查阅工作;最后是改变“轻利用,重保存”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服务不断延伸至知识服务及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不仅给学生和学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而且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使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管理可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及各个方面间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同分享的开放局面。

4.建立规范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学校应全面推进标准规范化的制定与执行,加强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从而实现档案信息可资源共享的目标。就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而言,需从内部协调与宏观调控两大方面着手。内部协调针对的是广播电视大学本身,对学校自身而言,档案管理部门需积极配合并参与电子校务建设,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档案管理信息化与电子校务间的关系,使其不冲突且可有效衔接,这不仅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收集电子档案信息的繁杂程序,而且可通过网络共享这一有利平台为学校其他部门提供高效服务。宏观调控则是在现有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各大院校的指导与监督,从而确保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利进行。与此同时,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已越来越多采用光盘或磁盘将文件资料进行归档,传统的分类方法、档案整理及记录标准均无法完全适应,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新的标准制定出系统的规范化体系,并切实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结语

篇5

马涛 肖明 杨咏

基本理念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创新”是整体现代化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种模式有两层涵义:一是整体性,即强调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注重全方位的、整体的建设,试图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超前性,即强调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探索新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建设此类信息化模式的学校是以先进的学校发展理念为指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形成全面铺开的信息化运作机制。可见,这类学校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以数字化校园为标志。

核心特征

1. 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无线学习,学习无限”

现代社会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一的学习方式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这种状况,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方式。运用无线宽带技术(如环境感知与识别定位技术)可以创造便捷的学习环境,方便学习者通过任何设备(如手持移动装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情境化、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为灵活高效。同时,无线网络全覆盖改变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拓宽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使普通教室也成为新型的移动多媒体教室,所有场所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真正实现“无线学习,学习无限”。

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开展之初,首先规划以无线网络为特色的网络框架。Wi-Fi作为目前无线接入的主流标准,在无线网络建设中,采用独立无线网络的架构,保证无线网的稳定运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建立的无边界校园,包括教学地域无边界(学校、家、在外)、接入终端无边界(手持PAD、手机)、学习内容无边界(可自主创建)、功能接入无边界(开放的学校平台)、优质资源无边界(资源共享),保障了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的有效进行。

2. 应用先进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各种先进技术和多样化的学习智能终端为课堂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条件,新型技术的参与为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技术支持课堂从个体学习转向小组合作学习,从单一直接传授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从单纯提供多媒体演示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支持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促进学习者高层次的思维发展,形成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21世纪技能。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目的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因材施教”式的学习方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了包含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师、学生等元素外,还包含教师电脑、学生电脑、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软件、控制软件等“新”元素。“一对一”不是硬件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合作,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展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从2010年开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开始探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发展学生21世纪技能。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师生每人配备一台苹果电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高效应用苹果平台上的教育软件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数字课堂

数字课堂是利用网络技术、交互技术、平台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学习终端技术等在课堂中构建起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课堂的功能,提升课堂效率,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在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建立的数字课堂系统是集录课平台、评课平台、远程教学平台为一体的应用系统。录课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系统的自动录制和教师的预约录制,及时保存教学视频;还可以支持下载、手动和自动录课视频,分享教学资源。评课平台具有互动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录制的讲课视频,在平台上对整个视频或片断发表评论,并评分。数字化课堂系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增强教学的反馈效果,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远程教学平台提供远距离听课功能和示范课现场直播功能。远距离听课功能可以方便师生随时观察教室情况,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评定、打分。示范课现场直播功能可以在校园内直播某教室或会议室情况,供不同班级收看,还可以在授课现场进行实时录像,以便其他校园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课程,实现远程教学。

(3)应用留话技术,促进课堂的互动交流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互动活动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成效。

为促进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尝试使用留话技术,其功能主要是将教室和学生的笔记本、移动终端,无线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也可在阅读中进行提问和反馈,并将圈点痕迹保存在云平台上。这种技术可使学生在笔记本中的每一个圈点痕迹无线投影到大屏幕上,方便师生及时观看讨论。同时,通过教师的控制按钮,其他学生也可进行进一步的圈点,留下互动交流的痕迹。此技术不仅方便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及时保存了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3. 实行信息化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保证信息收集、传递及处理的迅捷与高效,提高管理效率,既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

(1)各项功能集于一身: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师生的身份识别等多项服务功能,同时也集成了对餐卡、门禁、图书馆、会议室、办公室、教室、学生衣帽柜的控制管理功能。另外,一卡通还可以直接通过IP实现刷卡打印、复印等业务。这些业务是通过外包服务形式实现的。可见,一卡通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方便了学校管理,也方便了师生的日常使用。

(2)进入不同系统,实现“身份”的统一

为了教师能够有效应用教学系统,减轻教师记忆用户名和密码的负担,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和应用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通过一个账号和密码登录多个平台的功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做到了数据、身份、邮箱、一卡通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统一认证。用户只需记住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登录Moddle平台、WIKI教学平台、校务系统、打印管理系统等。在此技术应用过程中,软件开发商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维护。

(3)实现安全监督

电子考勤管理系统能够保存学生进出校门的刷卡记录,同时统计学生的出勤率,便于学校开展班级间出勤情况的评比活动,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出行安全的监督,还方便了家校的及时沟通,有益于加强校园安保,实现高效管理。

为适应数字北京的发展要求,整体现代化运作模式的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卡应用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海淀区中小学生“平安工程”实验,引入电子考勤管理系统,学生上学、放学刷卡进出学校,既方便教师统计考勤,又可以记录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学生的出行情况。目前,这类学校已经完全实现学生卡与电话的有效整合。为了维护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财物安全,学校构建了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由专职人员负责值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运作模式

1. 制定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此类学校不仅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还具有其他学校难以效仿的个性特征。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学校制定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即从教学一线和各行政部门采集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索新技术的教学应用手段、创新已有技术的个性化应用方法,并总结经验,进行满足学校各类人群需求的信息化建设。

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办学方向,以适用各类人群为前提,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以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第一,鼓励和引导教学模式、方法、资源、工具的创新;第二,促进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第三,形成更加全面的、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中关村三小创建了E项目组(信息化协调建设项目组),成员既包括信息技术教师,更包括大量的各学科一线教师,项目组的成立极大地发挥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的纽带作用,教师们可以将自己对信息化的需求与体验直接反馈自己组内的项目组成员,再由每位成员汇集到E项目组,充分考虑教师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2. 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与规划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规划,积极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信息化应用探索,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作为信息化方面的专家,非常重视学校信息化工作。2010年9月,学校启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以校长为首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从项目论证、项目建设思路、项目规划、实施等多方面全程参与,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3. 设立学校信息化核心支持机构

学校信息化核心支持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学校全面信息化建设进行帮助指导,为学校节约信息化建设的时间、经费,避免走弯路和犯错误,还需要为学校的网络建设、电教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专门成立了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小组,成员包括校级管理者、主管教学和德育的主任、特级教师、教研组长、信息组教师、新参加工作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部分年轻教师等。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工作例会,并在建设之初制定了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路线和工程计划。

4. 校企合作,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由于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和前瞻性,学校一般没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知识技术自行进行信息化建设,学校通常采取企业外包的形式,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学校在进行前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时,考虑到企业加入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周期短、规划合理、后期维护有保障等优点,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前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等工程外包给企业。学校在正式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时,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建立技术服务中心、设备维修中心,提供网络、计算机技术支持、售后服务以及面向师生的培训,从而借助企业资源和人才优势来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问题与建议

走整体现代化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一般以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上,拥有超前的技术,这也为学校打造真正的数字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优越的条件也有可能让学校迷失,在任何可以信息化的地方都进行同样的投入建设,平均力量,最终导致自己在茫茫大海中迷失——处处信息化,处处平均化,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丢失了自己的特征,造成“平均发力,缺乏个性”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先导。数字化校园没有自己的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数字化校园的理念。不一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不一样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只有依据办学理念,突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才能打造个性化的数字化校园。

第二,激励教师创新应用新技术。此类模式的学校引进了大批高端的信息技术设备,并最先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因此,要求教师对新技术、新工具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积极尝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并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由此,学校应该营造创新氛围,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创新应用探索,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大数据;数据融合;数据治理

中图分类号:TN91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75-03

一、引言

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完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数字平台建设,实现了高速校园网有线无线覆盖、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1,2]。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学校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节省了办公成本和办公效率,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了诸多问题[3-5]。比如:(1)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现象,从而造成数据不一致,类似的在校生数量各部门统计都不一致等等;(2)信息化和管理业务没有充分融合,停留在信息化仅仅作为管理的支撑或者辅助手段,反而造成在某一方面对业务部门来说信息化是一种负担的负面形象;(3)信息化不足以支撑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变革,往往信息管理系统随着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变革而无法应用;(4)信息化没有走向深度的应用,不能很好的支撑学校的决策,不能有效地支撑学校的各项工作业务,诸如学生奖助学金评比、年度教职工考核、学科竞赛等等。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探讨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形成的数据资产如何高效利用,如何对数据资产进行治理等论述。面对学校庞杂的数据资产,作为信息化统筹部门,文中从数据融合的视角,探讨在互联网+、大数据等背景下高校数据融合的路径及其治理框架,从而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探讨。

二、高校数据融合的含义及实施的难点

1.数据的含义

本文所指的数据包含两个层面的数据:

(1)基本数据或者称为静态数据。这类数据基本不怎么发生变化,或者即使发生变化,变化的频率也很低。例如学校的校园分布、建筑,教职工从入职以后的姓名、籍贯、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学生从入学以后的家庭信息、姓名、籍贯,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等类似的信息文中都归结为基本数据。

(2)动态数据。在这里将动态数据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过程数据,这类数据是目前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产生的过程结果性数据。比如教师的学期授课信息、学生的选课信息、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上网的上下线流量等等类似信息,也是日常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看到的数据;另一类是行为数据,这类数据文中有称之为浸润式数据/伴随式数据,目前大多数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太关注此类数据,这类数据是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者的行为数据,比如在线教学平台中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能够从视频、网络中收集到其行为数据,上网过程中其浏览内容、停留时间等都可以成为行为数据。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基本都是基本数据和动态数据中的过程数据,这类数据方便收集,大多数的高校也在利用此类数据做数据统计和分析,而真正要做到大数据分析,挖掘出对学校的管理决策能够服务时这些数据还远远不足以支撑,需要动态数据中的行为数据来做支撑,动态数据中的行为数据才是能够做好数据深度利用,挖掘出有价值的资源。

2.数据融合的含义

本文所指的数据融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按照学校的业务领域,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主题业务域,比如人力资源域、教学资源与管理域、学生工作管理域、科研成果管理域、财务资产域、学校档案域、公共服务域、系统管理域等,对这些不同主题业务域的数据开展交叉、关联应用的形式称为数据融合;(2)基本数据和动态数据的融合,就是将基本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关联,做大数据的分析和深度利用,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结果。

3.数据融合实施的难点

数据融合实施的难点:(1)学校主数据不完整,高校在以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没有制定相应标准规范,使得现在产生的数据缺项,不完整,同时标准不统一,造成数据使用起来困难重重;(2)动态数据中的行为数据收集困难,目前的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不太关注行为数据的收集,比较重视过程数据的管理;(3)信息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人手有限,信息技g部门人员疲于应对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业务部门人员关注业务管理,没有精力收集和分析动态数据潜在的价值,同时其关注到数据也仅仅是部门内部管理权限范围内的数据,无法从综合角度关注动态数据可能给业务带来的潜在价值;(4)高校内部没有设置专门从事针对自己学校数据的大数据分析专门人才,这一点和国外高校具有一定的差异,国外高校在某一领域会设置专门的分析师,比如,在教务部门设置专门的教务专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在教师课程设置、进度安排、知识重难点、考核要点、知识点补充,学生上课时段、复习安排等多个方面建议意见,而这些建议意见基本都是要通过对动态数据分析给出的科学决策建议,所以现在的高等教育基本还是大众教育,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开展的个性教育或者定制化教育。(5)现在部分从事数据分析和挖掘的企业也在慢慢重视教育大数据的分析,但目前这些企业一般还是从宏观层面对高校校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综合分析方面和某一专业领域分析方面研发的还不够,这也就造成了目前一些高校上马的校情分析系统或者挖掘分析系统不能更好推广的原因之一。

4.数据融合实施的有利条件

数据融合实施的有利条件:(1)学校基本都建设了高速的有线无线校园网络,为师生员工提供了便利的网络环境,也为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提供了基础。(2)大数据、商业智能等技术日趋成熟,为校园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3)经过长时间的运行,校园内的部分管理信息系统逐渐进入更新换代阶段,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改造的机会添加一些行为数据收集的功能,为数据融合提供基础。(4)学校现在比较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合逐渐深入。

三、高校实施数据融合及数据治理的探讨

1.实施思路

高校要实施数据融合,利用大数据对校园数据做深度处理和利用,首先要做好校园数据的治理,校园数据的治理包含两方面:(1)完善数据标准、规范,制定学校的主数据和元数据,明确数据源头,做好数据的收集,针对基本数据可以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主要数据的收集,在线服务大厅(报表或者办事)平台进行额外的数据收集和补充。(2)提高数据质量,针对数据质量不高的数据采用逐步规范化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同时伴随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牵引数据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数据质量。其次搭建好学校的基础平台,在学校基础平台方面建设好学校的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及监控管理平台、企业消息总线、业务流程平台、大数据平台、数据可视化平台、第三方开放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校数据融合和利用的生态系统。最后做好校园数据服务的应用及监管,数据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各级管理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为师生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治理框架

根据上述数据融合的思考和探讨,文中设计高校校园数据治理的框架如图所示。该框架共划分为五个层次:数据层、交换层、平台层和展示层,同时利用标准、规章、制度和规范为数据治理提供保障。

在标准规范方面主要考虑:数据标准、主数据定义、元数据规范、数据接口规范、数据管理规程(含申请、使用、)以及数据安全规范。

数据层:主要是数据的存储,涵盖主数据、元数据、动态业务主题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交换层:数据交换及监控管理平台、企业消息总线,实现数据之间的交换和数据质量的治理。

平台层: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平台、大数据平台、数据可视化平台、第三方开放平台,以满足上层的服务灵活应用,并构建校园数据治理和利用的大生态环境。

展示层:校园数据服务的应用及监管,数据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各级管理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为师生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四、数据融合及数据治理的未来趋势

根据目前信息技术领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趋势,势必将给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带来深刻的变革。那么,文中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高校校园数据融合及数据治理将会有如下变化:(1)高校校园数据在某一专业的业务领域将会建立数据挖掘及分析模型,针对某一方面对数据进行深度利用和挖掘,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2)学校将会设置专门的数据分析岗位,该岗位的人员全面了解和管理高校校园数据,配合某一方面的数据挖掘分析师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数据挖掘分析师需要的数据进行全面支撑,同时将业务管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转化成数据以便数据挖掘分析师利用;(3)数据融合和利用到一定程度,开展定制化教育,更好地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供精准的决策服务,比如可以针对课程和对应的学生制定出教学方案,针对突出的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等等。

参考文献:

[1]池涛.从数字化校园到智能化校园[J].信息通信,2015(1):97,98.

[2]王晓辉,郭楠,刘清s.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与建设[J].信息系统工程,2014(10): 12-13, 18.

[3]张俊祥.“十二五”时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4): 305-308.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高职院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31-02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1]信息化的普及,使得诸多高校已实现了网上教学、网上办公、教务管理、数字迎新、数字图书馆等教学目标。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学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高职学校也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但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信息化建设任务重,因而,在信息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措施及建议。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主要是仿照我国本科院校传统的信息化机构体系建立的。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等项目。例如:各学校已在教学楼、图书馆、教师办公区及学生宿舍等区域建立了校园网,并且还建设了网络中心机房,以方便师生使用。并且很多院校购买了教务管理系统,实施教务教学网络化管理,主要包括校园教育系统、图书资源信息以及学生后勤管理系统。由于高职院校科研起步较晚,导致其科研项目和成果数量明显少于各大高校,因而,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还是通过Excel表保存、查询。[3]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建有独立的科研网站,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建有科研管理系统,并且科研管理信息化还不够深入、全面。科研信息化技术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科研业务的流程。科研管理体系就是从科研数据的获取、分析、挖掘、申报及学校专门管理系统建立的数据资源共享体系。[4]构建良好的数据资源共享环境能够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工作。

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购置,它是信息技术与工作、学习、生活相结合的过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仍存在很多问题。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是片面的理解,表现在观念上:信息化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事情;信息化是可选项,是锦上添花;信息化花费大;信息化就是购买计算机和软件,只需花钱就可解决等。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我们能够同时掌握很多信息,并且非常及时。因此,管理和服务可以分离,决策可以更科学化,评估可以量化等。科研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该平台的建设需立足于科研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然而,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相对比较封闭,这会极大地挫伤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对科研管理体系的支持,原有的机构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多级管理扁平化;出现注册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等新机构的需求;信息化本身需要技术支撑机构;信息化本身需要新的协调能力与机构等。[5]

高职院校在具体实践中还面临着队伍建设的问题。信息化对人类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入的,它实际影响的是人类自身。这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工具;信息化办公要求行政办公人员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办公管理软件;信息化建设本身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队伍。并且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感到眼花缭乱的同时却感叹没有有效的工具。[6]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注重其先进性;并且信息化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作支持,做好支持是关键;信息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要保证经济性和高性能。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应遵循统一标准、整合数据、建立门户及突出服务的原则。在大数据背景下,应加强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三项内容:更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向“数字化”方向转变;加强校园网络及软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虚拟校园网络的建设,以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育体制三个方面的创新发展。[6]

(一)培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

信息化建设理念是付诸实践的基石,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冲破传统管理和教学观念的束缚。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学习信息化理念,使每一位领导及老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是保证教学与管理工作高效率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建设普及的背景下,培养大批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教师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加强基础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资源共享平台,这是推进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从根本上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信息化指导中心。[7]同时还应加大、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及微格教室等先M设备的资金投入,以保障信息化教学手段更为丰富。除此之外,应加强科研资源平台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资源系统。这要求师生能够熟练掌握资料的查阅、下载、制作及共享资源的途径。通过引进在线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精品课程;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交流学习平台,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三)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就是将科研成果整合、优化、挖掘、分析,以实现科研管理信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科研管理部门应注重数据的有效性与标准,同时还应重视数据的积累、学习数据处理技术等。建立标准的科研数据,完善基础数据库,将科研管理问题简单化,以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三、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以基础设施、应用建设和运行服务为重点的不同阶段。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开展,首先,要培养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使每位教师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能够努力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其次,学校要加强基础建设,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最后还应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1-4.

[2]付艳梅,赵纯芳.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2):25-26.

[3]张|.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12):199-200.

[4]宗晓倩,汤慧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1(31):149-150.

[5]操惊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创新实践――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1):53-54.

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会计信息化

随着高等学校资金筹集渠道的多元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高校会计核算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挑战。高校会计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财务信息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会计信息化的问题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人员队伍水平和管理素质,促进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时展的要求。但在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1、网络安全问题是高校会计信息化的首要问题

网络时代下,高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实现一体化,管理活动大部分依赖于网络系统。高校在利用网络共享实施财务管理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由于因特网使用的开放性,财务部门员工和外部用户通过网络对数据进行非法拦截、篡改、窃取和身份假冒等,财务信息泄密和被删除,造成整个财务系统瘫痪,无法运行、数据丢失等,将严重影响部门的整体运作给学校造成较大损失。另外,计算机系统病毒种类多种多样,破坏力越来越强,会计信息系统感染病毒的机率增大,一旦出现故障,财务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很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问题。

2、短缺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关键问题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要有一定的深度和一定的广度。目前会计信息化对很多高校的会计人员来说只是对计算机的简单应用停留在把计算机作为高级计算器的水平,对软件设计及计算机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及时地掌握财务软件的性能,造成运用不当或功能使用不全面。高校要想进行深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就要引进和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

3、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及管理能力是高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问题

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资源,使高校财务部门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发挥每一名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特长,实现学校信息化目标,这些需要高校管理者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洞察力,而有些高校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了解甚少,没有看到会计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致高校决策群不愿意对会计信息化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不顾本校的实情,盲目引进高级财务软件,而与高校实际情况相差较远,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网络时代下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议

1、加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安全性

高校会计信息化大部分要依赖网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会造成整个财务系统的崩溃,因此高校注重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安全性,并采取相关对策。高校要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逐步完善现有的网络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技术上对整个网络财务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级次的安全防范体系,防止外部非法用户访问,保障财务数据安全和准确。系统维护人员要安装正版查杀毒软件,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及时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对于原始数据要进行及时备份,保存在安全可靠的多个存储介质上,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方。高校还应加强对计算机房设施、存储设备的管理,制订防火、防水、防盗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管理办法。

2、加强培养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对于信息管理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变革,必须有与时俱进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和做法。因此,高校财务部门一方面要引进一些既懂网络技术又熟悉财会知识及国际信息的复合人才,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分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培训,使他们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并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具备较强的会计能力,又能处理会计信息系统中出现的简单的故障问题。高校采用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手段可以对会计人员进行了继续教育,同时可以定期请企业和财务软件公司的会计信息化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也可以把自己的会计人员送到专业的财务学校进行会计信息化培训,使财会人员不断更新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汲取新知识并与经济财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化在高校的全面实现。

3、改变管理者观念,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高校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首先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观念和信息观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必须对会计信息化的实施过程进行组织、领导和监督。高校管理者应严格按照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的原则,结合财务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证实相符、证证相符、证账相符、账账相符以及人员与岗位之间的牵制制度等控制方式,转变为以原始数据输入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为重点的控制方式。会计系统初始设置阶段,系统管理员对工作人员、工作范围等进行设置,要做到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权限设置全面分离制约,将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很好的分离制约。高校财务部门要结合财务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力争做到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化、业务规范化管理,报表文件集中统一化、信息资料完整统一化,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信息化安全之本。

我国加入WTO后,高校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信息化是提高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积极维护和建设财务信息的新平台,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富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信息化改造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

篇9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模式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1] 

何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适合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针对高等院校而言,信息化建设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体制建设。 

1、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化软件建设。信息化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建设包括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软、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2、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各种电子资源的建设,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网络题库、数字图书馆等。这是在已有的硬件和基础软件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建设,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基本在这个层次。 

3、管理体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不仅仅停留在软件和硬件的购置上,相应的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具有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操作本领的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如果说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那么管理体制建设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2]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以较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出口带宽、多媒体教学的种类与科目均大幅增加,应用管理系统的水平和使用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逐步转变。起初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大量的购置和使用各种数字化软硬件资源,如今已经发展到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且网络资源体系也正在逐步的完善。此外,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网络学院,支持网上远程授课和辅导答疑。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3、培养出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最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增加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化教学理念。培养出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4、教师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教育信息化从主观上人的因素看,首要的就是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要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拥有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各种培训,为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5、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制度和法规是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和实施的政策保障。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数据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以及《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3] 

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出适应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信息化技术能够使高校在教学管理、行政办公、后勤服务等多方面更加简便快捷。 

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系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多个方面。需要内外、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方式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变化,从而引起抵制和误解。这就需要加大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推广的力度。 

其次,要优化教育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教育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大量物力支持外,还需要一支优秀的建设和管理队伍。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实施和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处理好建设与管理、服务与应用、投资与收益、体制与机制的关系,使部门之间高效联动,这样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形成统一的规划,从根本上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再次,要注重建设的实效性。正如只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授课不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一样,单纯的计算机代替手工,或者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上也不能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计算机化,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囊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它不是简单的对现有教学和科研等体制的网络化,而是需要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系统有机结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走向快捷、高效、稳定、安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郝晓冰 谈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学研究 2006 年5 月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36

财务信息化不仅仅带来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会计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的一次变革。它对于财务工作模式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对基础的财务管理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在实务上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高校纷纷投入信息化的建设浪潮中,数字化校园成为许多高校的建设日标。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化,提升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实行财务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校财务信息化将高校财务活动与以计算机系统、网络与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建立财务信息系统,提供充足、准确、及时、集成、综合的财务信息资源,支持高校财务与决策活动,可以提高高校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果。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自身的发展,都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形式下,对于高等学校财务信息的要求有以下方面:(1)高校的管理者需要更多的财务信息用于决策:随着高校办学自的加大,很多高校进行经营的观念增强,筹资、投资、资产管理的比重在财务管理中的比重加大,需要财务信息对管理者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用于决策。(2)高校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因素已经越来越多的被重视。高校的投资多元化,意味者在某些情况下,要承担风险,而不是全部由政府买单。需要财务信息控制在投资方面的风险。(3)高校内部管理所需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越来越多元化:非货币信息的需求开始增多,如科研项目的论证、绩效评价、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等。对于事前和事后以及未来的信息更加重视。(4)对于财务信息的数据挖掘,深层次的分析开始增多。高校的财务工作,己经由过于单纯的账务处理向计划控制、监督执行、绩效分析的方向发展。今后对于财务数据的使用,不再是简单的汇总填报报表数据,而是在工作中融入更多的分析与评价以及预测的成分。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帮助高等学校对各类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管理和监控。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使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正在逐渐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不断延伸,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正在成为许多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重要的功能,为学校创造越来越多的管理价值。

二、当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不足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为提升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一)对财务信息化主观认识不够

财务信息化的概念是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演变而来。财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等概念,既有相互的关联性,也有一定的区别。部分高校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学校管理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中缺乏重点支持;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将彻底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的思维、方法和手段,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在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或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

(二)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度不高

部分高校存在规划不周、投入分散、资源浪费的问题。往往数据标准不规范,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

由于数据标准、采集和处理口径不一,高等学校的财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状况较差。财务数据无法与科研、教学、人事信息等适时匹配,导致高等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各个部门的数据匹配困难,财务数据很难转化为业务语言,更无法监督和调控业务活动,无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大多数的财务软件均是按照财务岗位或财务分工进行软件设计,对跨部门的管理需求支持不足。现代大学强调各部门的协作而非分工。现有的财务软件无法有效处理跨部门事务,难以在软件架构上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鸿沟也导致无法从财务结果追溯到业务源头,无法有效地实施风险监控。

(三)网络安全性,依然是财务信息化的隐患

校园网的网络安全性,仍然是财务管理人员担心的问题,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目前的网络安全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网络安全的保护。

(四)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关的人才队伍

高等学校财务队伍中,既懂财务会计业务,又懂软件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欠缺。信息化建设对这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且要建设好财务信息系统,需要时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对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三、改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财务信息系统是其它各业务系统的核心和数据流转的终点。因此,高等学校务必从高等学校自身的管理需求出发,高度重视、规划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一)紧密结合学校的管理需要。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每个方面,前期的规划工作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能与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架构脱节。在前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工作,要对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综合考虑,保证整个系统平台运行的稳定性,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二)提高财务系统资源共享度。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一定要关注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匹配关系。财务应用系统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未来发展。在数据接口方面,在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一致性方面,要尽可能的实现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为未来的高校信息系统整合做好准备。如,财务数据如何与科研数据有机协同,人事信息如何在财务系统中实时更新和反应。与高等学校其他信息系统的衔接将直接影响未来财务系统提供管理决策所需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三)培养财务会计业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这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加强我国软件业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集中组织开发适合高校加强财务管理的财务信息化软件,对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徐广生.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