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篇1

【关键词】植物;城市生态环境;原则;景观功能

1.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服务的,在污染日益加剧,环境日益恶化的城市中,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我们倡导着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而我们在这个建设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以人的需求为建设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本土植物所赋予的文化,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土植物对人的益处,建设人文的城市生态景观。

1.2科学原则

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应遵循科学的原理来进行设计。了解本土植物的生理、生态方面的优势,大力的利用本土植物来创造城市景观。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因地制宜,建设科学的、稳定的城市生态景观。

1.3经济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每一个设计都要遵守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的经费额度,在有限的经费下创造无限的美丽。有效地利用本土植物在培育、栽植、养护过程中节约成本的一大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经济树种的利用。利用本土植物创造经济的,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

1.4艺术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不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对美的需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一些美学原理,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充分的利用本土植物在形状、色彩、气味等方面的特色,采用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来设计出充满艺术美感的城市生态景观。

2.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景观功能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即地方风格特色。如华盛顿林阴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以植物景观展示传统的城市文化,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以及我国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杭州的柳浪闻莺(垂柳)、海口的椰风海韵(椰子),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树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如太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应以落叶树种为主。有的树种春花烂漫具有姹紫嫣红的特色,有的树种秋色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在太原汾河公园,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这种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植物不仅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长的内容美。景观规划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以发挥它们的绿化功能和观赏特性。

2.1困势利导,合理安排空间

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水面等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条件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欲“扬”则“扬”,欲“抑”则“抑”,以达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我们应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划分空间,尊重植物生物学特性。构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环境。形成多样植物的统一合理组合,合理利用空间。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散乱。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2.3植物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植物造景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确定骨干树和伴生树,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美。

2.4保持植物景观的均衡韵律和优美轮廓

植物应具有优美的林冠、林缘线。植物空间的轮廓,要有平有直,有弯有曲。行道树以整齐为美。而风景林以自然为美。

2.5植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建筑环境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

植物应与其周围的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相和谐,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线条以及优美的风姿会给建筑以美感,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无论何种水体,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景观。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态、色彩均可增加水体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2.6充分利用植物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

植物随季节、年龄而异,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其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相感。

(1)彩叶植物。彩叶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且枝叶茂盛,易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春色和秋色叶植物。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元宝枫、银杏、鸡爪械、鹅掌楸、黄栌、火炬树、漆树等;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金叶女贞、紫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丛植、基础种植、群植和片植、彩篱或模纹花坛。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大片的黄栌,形成壮观的红色森林景观。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划分空间、林缘线处理、营造主景、隔离树丛、背景树组合、草坪植物色彩与季相的装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饰成模纹图案。在树木下、溪水边、山坡上、岩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3)攀缘植物。攀缘植物在园林中主要应用于垂直绿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质量。攀缘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附着于墙体造景的可用于各种墙面、挡土墙、桥梁、楼房、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等垂直侧面的绿化。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络石、凌霄、牵牛、金银花、蔷薇等植物可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门、园桥相结合。点缀装饰小游园、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葱、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3.结束语

植物景观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景观规划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通过经济、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城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剑,张志国,隋艳晖,王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

[2]陈飞平,李华,刘纯青.浅探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5(07).

篇2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植物配置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在园林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植物景观园林规划,营造其良好的氛围对我国园林建设非常重要。

一、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植物景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二、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1以人为本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2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1)以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2)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 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 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酢浆草、金鱼草、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

3)师法自然

植物景观设计中栽培群落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从科学性上获得成功。自然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主要包括寄生关系、共生关系、附生关系、生理关系、生物化学关系和机械关系。在实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考虑这些种间关系,有利于提高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例如,温带地区的苔藓、地衣常附生在树干上,不但形成了各种美丽的植物景观,而且改善了环境的生态效应;而白桦与松、松与云杉之间具有对抗性,核桃叶分泌的核桃醌对苹果有毒害作用。

2.3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形式美法则

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4大原则。植物的形式美是植物及其“景”的形式,一定条件下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愉悦感反应。它是由环境、物理特性、生理感应三要素构成。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间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以吸引游人,供人们欣赏。

2)时空观

园林艺术讲究动态序列景观和静态空间景观的组织。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的多少及配置方式,运用植物组合美化、组织空间,与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相呼应,协调景观环境,起到屏俗收佳的作用。

3)意境美

园林中的植物花开草长、流红滴翠,漫步其间,使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芬芳的花草气息和悠然的天籁,而且可以领略到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贯穿于园林艺术表现之中,即借植物特有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创造出寄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意境,赋予植物人格化。这一从形态美到意境美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篇3

关键词:园林艺术;植物;景观;设计

1关于植物景观设计的阐述

植物的景观设计主要是按照自然规律植物发展规律对植物进行科学的种植,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并且通过植物的景观设计显现出园林的和谐美感,将不同的植物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要求进行设计,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且还能获得不同的景观效果,这对于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善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当前园林景观建设是人们对于自我生活改变的一种追求,更是对环境的具体要求,那么在植物景观设计上要秉承着愉悦人心的原则,同时要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达到美化园林的目的,产生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

2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园林景观的主体原则主要是内部搭配的统一,可以营造多元化的意境,也可以实现情景交融的目标但是必须要让园林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主题,景观设计的意境是主体。

2.2艺术性原则

艺术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属于重点所在,若是可以将一些艺术思想放入其中就能够让园林景观设计在功能、造型还有构图上更加完善,让植物景观的设计和建筑物设计更加匹配。

2.3生态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要具有美感,还需能够发挥出生态的作用,植物景观设计要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空气和土壤以及湿度等等方面都需要注重适宜性,充分的掌握植物景观在生态方面的习性实现良好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

3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

3.1按照设计要求,提升植物景观设计的针对性

在园林的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功能进行规划和调整,植物景观设计应该秉承着差异化的原则进行对待,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并且带给人们的美感也不同,例如在园林的入口位置可以使用欲扬先抑的设计手法,或者也可以运用开门见山的。设计手法不同手法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在园林的内部景观设计上需要进行有效的分区,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特别是儿童的活动区域,植物景观的设计色彩要十分的丰富,并且具有层次性,如果园林针对的是老年活动,在老年活动区域,那么设计的景观要具有宁静的氛围,并且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受。若是在文化娱乐区域,那么景观的设计就要结合着附近的建筑群,进行不同风格的打造,让其具有娱乐的氛围,若是在商业区域那么就要引进一些非常挺拔的树木,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受。

3.2结合园林植物需要,进行景观园林设计的创新

动态与感官的协调,提升景观多元兼顾效果。在园林的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人工栽培的植物进行合理的修剪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预计的美感营造出一种千姿百媚的姿态。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景观外形的多端变化,还是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只要能够凸显出园林的整体美感设计过程中要按照植物的颜色,性质高矮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争取能够给进入园林者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在创新设计方面,要采取多元化的丰富的植物种类,让其不同的形态和特点都表达出来,趋向一种动态式的发展,同时也要秉承着植物外观相对完整的原则,归根结底不可忽视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调节好各类植物之间的关系,例如生态环境关系,搭配关系,让园林的游客能够感受到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的生长和变化,避免出现植物之间不够协调的问题。

3.3做好全局景观设计,调节节奏效果

多种植物结合在一起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那么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秉承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让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的环境特点能够相协调一致引入园林全局景观设计的概念,将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严格的筛选。例如结合着园林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有效的设计,让这些植物一方面发挥出净化环境的作用,另外还能够给人们带去一种美的享受。又如在一些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或者园林当中,就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桧柏和龙柏的植物景观。若是对儿童园林进行设计,那么就要选择一些比较矮的树木树丛,注重色彩性如金森女贞等,通过丰富的色彩搭配提升整体的活力。

篇4

关键词:城市绿化;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设计

一、城市绿化中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设计应讲求科学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营造,而且我国的审美标准要求植物景观要实现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即有人为干预而形式的景观意境也突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追求。从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发展来看,很多的植物都已经实现了人工栽培,并且可以实现多种组合形式,这就要求植物景观的设计要依循科学的原则,保证植物和植物群落的科学搭配,让植物在适合本身生理、生态的环境中展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其原则多是以乡土植物为主导,配合外来植物加以点缀,并需要根据植物的节律变化来科学营造景观的动与静。

(二)植物景观的实用性

植物景观的设计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实际功能,做到美化和使用相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景观的存在价值,也可以保证景观的作用是长效的。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应当首先明确设计的用途,并以此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营造景观。如:在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应当注重其观赏性和变化性,以此丰富公园景物的层次,让游园的人感受移步易景的快乐。而在道路中央的分隔带上设计植物景观则需要具备调节光线的作用,并且颜色不应过于鲜艳和特殊,以防干扰视线。而在滨水的区域设计植物景观则需要考虑到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尽量保持整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则是这类景观设计的重点。

(三)植物景观设计还应当节约空间

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可用的绿化范围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城市绿化中的植物景观也随着向着精简化方向发展,节约型景观也受到了推崇。例如:某些城市利用人工的框架结构,经花卉摆在上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几何形态,以此形成植物景观,这样的景观设计既方便也节约了有限的空间。当前,时代要求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体现出这种节约的理念,以此实现用地、用水、用资金最少的植物景观营造模式。这有利于改善城市中的绿化死角,也有利于扩大绿化的面积。

(四)植物景观的持续发展原则

首先,植物景观是具备一定的成长过程和变化需求的景观体。从科学的角度考虑植物景观的持续发展性能,因为植物的生长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这种发展会使得景观发生变化,而遵从持续发展的性原则将可以满足对这种发展的控制,以保证景观的美化效果。

其次,可持续发展还应当着眼于未来,即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可持续的运行模式,当今环保、节能、低碳已经成为了人类发展的主旋律。虽然植物景观设计只是城市绿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其可持续性也是需要人们精心设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设计中应当重点考虑景观的发展方向和动态适应性能,尽量体现出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力求对环境产生的干扰最小。并且利用景观自身的生长和发展来恢复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从而完成景观和生态的统一和互补。

二、城市绿化中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

(一)与周围要素建立互补的设计方法

城市绿化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当首先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美学特质,即应当将地形、功能、环境、周边建筑等影响因素考虑到设计中,以求景观和其他的要素相配合体现出美学效果。其中环境和功能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采用互补设计方法时应当将周围的环境和景观的功能性体现出来,使得景观与周围的环境向和谐,并且保证其基本的功能性实现,如:前面所提到的道路中间的景观设计,这样的景观设计既需要满足功能性需求,也应当与周围的环境相关联,因此不适宜利用阔叶植物来进行景观构建。另外,城市绿化的特征是其要点缀在建筑群中,因此,植物景观的互补设计在某些环境下还应当考虑到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如街心广场上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周边建筑的风格来进行设计,或现代、或古典、或动态、或静态。

(二)从空间角度出发的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的应用可以从植物景观的轮廓线上入手设计。因为植物在景观中除了利用绿化和美化作用外,还具备一定的空间营造作用,即在整个景观中利用植物本身的高度、形状等营造出在高度层次上不同的景观效果。设计时应深入分析绿化地点的环境因素,在利用植物的选择和种植位置来营造整个景观的空间层次,以此改变整个景观的起伏变化,营造出具有丰富立面的植物景观。在具体的设计实施中,将植物景观的立面空间分为三层,即上、中、下,并以一定的高度等级来划分,这样就可以在设计中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进行搭配。设计中力求使得三个空间层次中的植物轮廓形成绵延起伏、疏密有致的立体形态,以此丰富景观的空间结构。但是,在设计中除了保证其整体的美观外,还应是景观具备一定的节奏感,即利用一些色彩、高度上的变换来突出整个景观的风格变化,这些节奏可以是急的也可以是缓的。同时,注意这种节奏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以保证景观的整体美。

(三)利用植物的变化来完成设计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始终离不开的就是植物的时间性变化,因此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来完成景观设计,以营造出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植物景观,以此丰富植物景观的设计元素。而且,从植物自然生长的角度看,节律是自然的不受人为控制的,但是从园林设计的角度看,这种植物的更新和变化恰恰是可以被巧妙的设计所利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控制植物的生长和自然特征,并以此为景观设计所用。从实践中看,城市绿化的植物景观设计只有以植物的这一变化规律为依据才能让植物景观具有更加丰富的魅力。

因此,要完成对植物时序性景观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应当从分的了解所选择植物的观赏特性,并结合种类的选择,色调的搭配,甚至是纹理的协调,将植物的枝干、叶、花朵、果实、以及气味等因素统一到景观设计中,综合设计和布置,营造出四季分明、色彩丰富、变化有序的植物景观。

(四)以景观构图为主的设计方法

植物景观有时也需要进行整体构图的规划,即利用不同的颜色和植物营造出具有某种意义的图形、图画等。因此植物景观的设计也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进行设计。这种构图为主的设计突出的是植物的色彩和现实意义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应当首先按照“图样”来设计采用的植物和色彩,并注意其季节的变化,保证其在花朵凋谢后也可以体现出原有图形的意义,这才能体现出以构图为依据的景观设计的现实作用。

三、植物景观设计应注重内涵和创新

(一)利用特色植物突出城市内涵

城市的地域性差异使之成就了不同的文化底蕴,也就是具有独特的城市内涵,而具有一方水土特色的植物往往可以成就这种内涵的升华。在建筑中如:华盛顿的林荫大道、纽约的中央公园、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同样在植物中也可以将这种地域性标志体现出来,并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如: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樱花、香山的红叶等都是以植物为代表的国家和城市的名片。这些植物应用在绿化景观中就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征,因此可以将其与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让景观看起来更加的亲切也可以突出城市的特征。在设计中应当选择有代表性的本地植物,并配合以适当的景观形式,已达到共同表现城市内涵的作用。

另外,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还可以利用形象化突出的市花、市树等进行景观设计。这种方式可以定向的体现出城市品味和精神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植物景观对当地的适应性。从人文和景观价值上都有着较好的现实意义。

最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当地栽培历史悠久的植物参与到景观设计和实现中,因为这样的植物在旅游者来看是有“故事”的,如:扬州的琼花、香港的紫金花等其植物的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可以提升整个植物景观的观赏性。

(二)利用园林植物构建景观

一些园林植物有着突出的特征,这种植物本身的姿态或者造型,甚至是独特的生长方式都可以帮助景观实现一种独特的美感。因此可以借助这些植物来配合景观设计。具体有:

1.彩色植物。这种植物主要以彩叶植物为主,这些植物的叶子具有花朵一样的丰富色彩,并且生长期中枝叶繁茂,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彩色景观效果,同时彩叶植物由于其展示色彩的是茎叶,因此与花朵相比更加的容易管理和养护,因此将其利用在景观设计中是可以起到双重效果的。

2.地被植物。这种植物在城市的绿化中被广泛应用,是植物景观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这种植物在划分空间、边缘处理、间隔带绿化等都可以起到较好的过度作用。而且一些地被植物具有品种多、姿态丰富、变化多样等特征,可以通过延时设计体现出不同的造型、图案等。

3.攀缘植物。这种植物的生长特征是向上行和攀缘性,这样就可以利用较小的面积来达到对较大的立体平面的造景,可以从分的节约空间。同时其攀缘的特性还可以对园林中的建筑物进行绿化,如:墙壁、桥梁、栏杆、铁丝网等,以掩盖这些辅助设施形成的景观的断层。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植设计是一门艺术及实践性极强的技艺。 相对于其他行业设计,植物景观配植,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比较滞后: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理论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结果评判标准。再加上植物景观配植特有的生态问题和时空变化等特性。它们无疑都将增加植物景观配植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植物景观配植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为尽量解决植物配植设计的随意性及不确定性,我们在上山间景观设计时采用了一些基本的设计流程及设计程序,增加设计结果的可判定性。从一定程度地增加设计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质量保障能力。

二、上山间的植物景观配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如何在实际中把控设计解决问题(一)、需要什么样的植物景观?

(二)、要达到景观效果需要什么样的植物(重点考虑植物的适应性)?

(三)、需要多少的植物

(四)、需要什么规格的植物? (五)、如何搭配并落实到地面上?

(六)、是否考虑初栽效果和几年后效果的合理过渡?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景观配植在设计阶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根据上山间项目整体景观的风格类型来确定整体的植物配植设计风格类型,再具化分解出各分区、各组团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二)、确定了上山间项目整体的植物景观类型后再进一步确定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三)、系统地检查审评,站在实地角度审查植物的配植效果,防止设计、施工两层皮。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三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设计过程中,三个环节会互有穿插,有时还互为前提。 三、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 简单说,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植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首先来讲是一种风格,例如中式风格、法式风格、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格等,不同的建筑风格决定不同的景观,当然亦包含植物配植。如中式的飘逸、意大利的乡村风情等,都需要在植物品种及配植形式上进行区别设计,上山间的一期、二期就充份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上山间一期建筑为中式风格,景观在植物运用上,采用有意境且寓意优美的品种如合欢、碧桃、竹子、石榴、玉兰、海棠等,实践证明美好寓意的植物不仅深受业主的喜爱,也契合了一期的中式韵味,起到了很好的观赏效果。再如二期为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格,因其所处位置临近西山,整体规划依山就势,植物布局上则结合场地高差层层叠级,形成与自然山体环境相融合的山地景观。为营造原汁原味的托斯卡纳风情,运用大面积鼠尾草形成蓝色花海、攀附于自然毛石墙的五叶地锦以及葡萄花架等元素,置身其中仿佛叫你嗅到了托斯卡纳充足阳光下泥土的芬芳。具体的一些配植手法有自然式组团式种植,孤赏树,灌木丛林,疏林草坪、模纹组合、色带、花坛、花境等等。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首先是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说的结构性景观布局。结构性景观布局主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总体景观框架。它主要基于顾客的总体景观意向需要和整体美学原则的需要来构筑景观框架。结构性景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景观框架区划。 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说的功能性景观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说某个地方需要遮荫,某个地方需要用密植阻挡外部视线或隔离噪音,林荫道路,广场遮荫等等,是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观美化设计上的需要,比如说整体上布局安排景观线,景观点,某个视角需要软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层次的变化等等。有时也会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观布局过渡需要。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植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植物景观类型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他们的要素特征虽与个体的要素特征高度相关,但绝不等同于某个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个个体植物要素特征的简单叠加。有时会表现出与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观类型的要素特征不仅与植物景观类型内部的植物构成有关,而且与内部植物个体的结构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另外,同一植物景观类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结构组合。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是总体景观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带有美学创作的因素,相对来说,是一项习惯性,发挥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该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会产生如下图表资料: 植物景观类型规划布局图(包括一些节点立面图) 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 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 植物配植好比作画,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问题类似绘画中的艺术构思和草图演化阶段。开始画图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画什么样的内容,什么风格,画布如何布局,意境如何展开表达等等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用什么笔、料或纸,画多粗多细、多长多短等问题。同样在植物景观配植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而不是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四、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植物品种的选择, 植物规格的确定, 植物数量的确定, 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除了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过程中需要较多关注美学设计知识外,其它更多的是趋向解决生态技术问题。因而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往往是一种程序化地工作。 (一)、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品种选择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据植物组团的类型及要求,制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确定配植场地的气候耐寒区,和主要环境限制因子。 3、根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和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来与植物库数据配对搜寻,确定粗选的植物品种。 4、据景观功能和美学的要求,进一步筛选植物品种。 5、确定各植物类型的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是用于保持统一性的品种,是一种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构架品种。一般来说,主要品种品种数量要少(比如说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数量多(比如说80%)。主要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一定要比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高一个级别,同时能够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够的耐性。 主要品种分各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和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是指设计区域内占主导地位(面积或空间)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 6、确定各植物类型的次要品种 次要品种是用于增加变化性的品种,品种数量要多(80%),但植株数量要少(20%)。如特别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可以不高于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有条件或成本不高的情况小,可以选择一些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种的比率按各景观类型分别计算分配。 7、确定植物品种的数量 原则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但并非植物品种越多越好,杜绝拼凑。 一般的小区来说,15-20个乔木品种,15-20灌木品种,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种已足够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当然,国家有特别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二)、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 在国内,对种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没有具体的标准规定。更多地是根据客户喜好和设计者的习惯来确定。 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学的生态的手法来综合确定。 以乔木为例,国外比较通行的乔木层尺寸一般也就在径阶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建议乔木层尺寸径阶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较为适宜,一般不要超过14-15公分。为了满足及时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数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盖对比等等。在树体比例尺度的处理方面,尽量缩短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三)、植物数量的确定 准确地说植物数量确定问题是一个跟栽植间距高度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植物种植间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但决不能随意加大栽植密度。任何时候,采用加大栽植密度来获取及时效果的方法都是愚蠢的方法。除非样板区展示需要。 关于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和栽植间距,国外有一些习惯性的数据可供参考。 (四)、在植物景观类型结构中的位置定位 根据各景观类型的构成和各构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将他们布置到适宜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会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个体的美学设计问题。 从个体到构建植物景观类型的群体组合,其实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需要不断的现场调配,此时不能拘泥于图纸设计,现场实际的调配效果最为重要,这就需要现场工程师和设计师的通力合作,在上山间的项目植物种植过程中,设计部、工程部的景观工作者们,实地现场蹲点,现场亲自调配种植,才确保的后期工程完工后的良好效果。

五、植物景观配植结果审评 由于交织着生态、美学乃至经济和其他等多种因素,植物景观配植工作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纰漏是难免的。因此一件设计作品完全完成或阶段性完成后,进行系统的审评复检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设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审评主要进行两大方面的审评:美学原则审评和生态原则审评。审评程序主要由审评内容,审评方法和结果评定标准三个方面组成。比如说平衡原则的审评程序大致如下: (一)、审评内容 设计是否符合平衡原则 (二)、审评方法 1、找出设计区域或分区的中心点 2、以中心点为交点绘出两条正交轴线 3、比较两条轴线两侧的配植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和数量等 (三)、评定标准 两条轴线两侧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数量基本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植物景观配植结果审评即可作为是设计者自检之用也可作为甲方和第三方对设计结果评审之用。并且不仅需要在整个设计完全结束后进行植物景观配植结果审评而且需要在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 阶段性审评。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 植物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7

[2]过元炯.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5(2000.5 重印 )

[3] 赵世伟, 张佐双.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篇6

【关键词】植物景观;生态关系;美学原则;植物群落

随着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日新月异,然而,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使植物景观处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衬地位;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球体或几何形体;或者用大量的栽培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但人工气息十分浓厚;或者片面强调生态效应,将大量的成年大树栽到城市和园林中。这些都是我国现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误区。过分整洁的园林景观,失去了野趣横生的自然风貌;不讲科学的逆境栽植,带来了难以为继的高昂代价;植物,尤其是园林植物作为最有活力的自然因素,是人类维持生态平衡、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探讨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造园中的应用的基本原则对园林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植物景观造园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植物景观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感和联想。植物造景,即是满足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园林美学原理和环境特点选择植物,合理配置创造优美及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功能的植物景观。具体来讲,即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材料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景观造园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首先是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如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里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意境的创造等。其二是园林植物与园林中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园林植物同园林建筑有机结合,是自然美同人工美的结合,植物色彩和柔美的姿态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在传统的古典园林中,植物与建筑无论从体量上、形式上都要求达到风格的协调与统一。

二、植物景观造园的基本原则

(一)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原则。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不能脱离环境单独存在。环境因子中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有耐寒、喜凉、喜温、耐热的生态类型和物候的景观变化以及各气候带的植物景观;水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而有水生、湿生、沼生、中生、旱生等生态类型及其各种景观;光照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不同基质、不同性质的土壤有不同的植被和景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对植物个体的生态作用,形成其生态习性。

(二)植物景观造园的美学原则。完美的植物景观造园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能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的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1. 多样统一的原则,又称统一与变化的原则,是指园林中的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形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的程度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园林植物组成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可产生呆板、郁闷、单调的感觉。所以园林中常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或是变化中有统一,也就是许多艺术中常提到的“多样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

2. 协调与对比的原则,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而且含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

3.对比与平衡的原则是客观世界的实际规律在艺术中的反映,在造型艺术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在园林的整体或局部空间,通过和谐的布置而达到感觉上的对称,使人舒适愉快。生物体自然存在着两种对称,一是两侧对称,如植物的对生叶,羽状复叶等,一是辐射对称,如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等。引起对称感的实体时常是一对同属的物质,给人的感觉是具体的、严格的、甚至是生硬的,这种同属性物质造成的对称有时又称为平衡或均衡,如中国古典园林大门外的一对狮子、一对槐树等。

4.均衡的原则。这是植物配植的一种布局方法。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组成的,它们都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当的就是均衡,在立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宜则为稳定。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如门前两旁配植对称的两株油松或柏等。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路一侧若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另一侧须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5.韵律和节奏的原则。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如路旁的行道树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植物的重复出现形成韵律。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比较单调而且装饰效果不大,如果两种树木,尤其是一种乔木及花灌木相间排列就显得活泼一些,称为“交替韵律”。如果3种植物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会获得更丰富的韵律感。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各种形式的变化,如方形起伏的成垛状、弧形起伏的波浪状,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运用植物景观造园是当今园林绿化的主旋律,植物是园林的主体,因此能否真正运用植物景观造园的基本原则指导园林绿化建设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园林景观的最终效果,只能遵循植物景观的基本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景观功能,创造出更优美怡人的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篇7

生态设计不是某一个学科所特有的,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目前,各个领域对生态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生态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作为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有效方法的生态设计逐渐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并在各种设计项目中受到重视。在景观设计领域生态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有:尊重自然、尊重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改动,使设计成果顺应特定地域;与环境相协调,整体优先,服从于长远、持续性利益;注重利用发挥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少人为的、有悖环境的控制活动;注重复合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设计,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

生态设计的意义

生态设计是相对于常规设计而言的,常规设计是只着重满足人的需求,未能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能源的浪费和匮乏。生态设计的意义在于弥补常规设计中这些缺陷,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造,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给后代留下生存的空间和资本,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适合当前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需求的作品。

绿道植物景观中的生态设计体现

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是指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物种多样性,创造融合自然气息、空间和稳定的绿色廊道基础上,在景观学、生态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植物景观规划配置的一种方法。绿道植物景观中的生态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尊重自然,重视生态保护和维护

麦克哈格(IanL.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提到:“自然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代表了相当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能为人类使用提供机会,但价值体系也显示出限制,甚至对土地利用要加以禁止”。绿道植物种类的选择是受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所限制。因此,在进行绿道植物景观规划时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仅要对当地的气候、光照、温度、水文和土壤环境相适应,每种植物还要有合适的生态位,与周围的物种和谐共处。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考虑最大化的改善或提升当地的生态状况。

绿道规划的目的就是恢复自然生态,在尊重自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干预,以恢复其自然演替的过程。根据绿道不同地段植被现状的自然度(即群落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的量度)将绿道植物景观群落分为三个等级:自然植被景观群落、半自然植被景观群落和人为植被景观群落。在绿道植物规划时要根据植被的不同自然度等级进行保护性设计。在自然植被景观群落的绿道建设中应少干预,使其处于半封闭或全封闭状态,充分保护原地形地貌,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群落;在半自然植被景观群落的绿道建设中应以生态效果为主,以植物造景为辅,大量运用当地乡土树种,恢复自然生态植被;在人为植被景观群落的绿道应当结合其他园林要素(如小品等)模拟自然群落进行人为植物造景,观赏价值要有所提高,植物选择应用价值高的种类,如造型类、香花类、保健类、抗污染类等。

2因地制宜,体现乡土植被群落特色

每一个地方的地理和植被景观都是长时间地质年代演化选择适应的结果,被自然证明是最生态,即最和谐的环境景观。因此,在绿道植物景观建设时,要考虑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立地条件和小环境条件,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植被景观类型,营造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模式。华南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其它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这些植被类型体现华南地区的热带性植物景观的面貌。因此,珠三角区域绿道植物景观营造的过程中对这些植被类型加以适当模拟改造,形成具有相似结构的以及外貌性质的人工植物栽培群落,可以良好地表现岭南园林地域特色。

3以人为本,发挥植物生态功能

绿道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空间,人在这种开放空间中体验“慢生活”的感觉,与自然和谐相处,绿道的植物配置必然要考虑到人的需求。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植物景观的丰富性和绿化量是发挥绿道植物景观功能的基础。因此,在风景园林改造型绿道植物景观的营造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例如东莞市绿道建设中规定乔木的选择要求在造价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使用经过多年培育的容器苗以及全冠苗,这样就保证了在绿道建设之初就能有良好的绿化效果。

4合理配置,提高生物多样性

提高物种多样性是绿道建设的目的之一。提高物种多样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植物和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保护或改善生物栖息地。因此,在绿道植物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既要合理地引进外来树种,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创建自然栖息地的植物结构的可能性,为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在植物选择和结构构筑上,研究潜在植被,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自然多样性。如以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人工干预的自然更新林,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地植被等,创造野生生物觅食、安全和繁衍的庇护空间,促进野生动物的引入、生存和繁衍。

5优化空间,兼顾时空变化

植物个体会随着时间生长发育,一个个体的生长发育会影响或改变环境因子(主要是光照空间和立地空间),从而影响另一个个体的生长发育。整个植物群落的发展演化其实就是群落内个体间不断进行环境因子分配的过程,归根结底是能量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某些个体由于分配不到足够的能量而被淘汰消亡。植物个体大小在变,个体数量在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群落的外表景观也就理所当然的改变了。

总结

篇8

观赏性公园经历了由贵族私有到向公众开放的历程,从17世纪纽约修建公园开始,掀起了大量修建公园的热潮。公园最初只是单纯模仿自然风光,之后转变为美景与风光结合,设计内容受到当时文化思潮的影响。随着城市中自然理念的普及,有的景观设计师提出了适应性的观点,营造出自然、本土的观赏性公园。观赏性公园涵盖了生态性、城市性、文化性、公园性多方面的特点。它的创设目的是保护局部生态系统、创设生态景观、提供活动场所,具体特点表现为整体性、多样性、过程性。观赏性公园包括自然性景观与人文性景观两种不同类型,人文性景观包括古迹、文物艺术景观等,自然性景观包括山岳景观、水域景观、气象景观等,其中植物景观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植物景观是指以多样性为指导,以植物为材料,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建立的人工植物群落。传统的植物景观是根据分类不同采取不同的体系,按照植物生长类型、气候特点、观赏特点可分为原生植物景观、人工植物景观、自然恢复景观3种类型。原生植物景观是公园内原有的自然景观,是原有的植物。人工植物景观以自然的观点进行人工设计,在城市空地上规划人工栽培的生态植物。自然恢复景观是以原生植物为基础,配置人工植物加以完善,以原生人物保持稳定性,有效结合人工栽培的植物,具有恢复场地生态和谐的作用。植物景观非常重要,具有环境效益,可以修复环境,改善群落的布局与大气环境,缓解热岛效应,是天然的绿色消音器。植物景观还具有美化城市、陶冶情操、防灾避难的社会效益。植物景观是城市乡土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基地[2]。

2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观赏性公园植物景观可以设计为规则式、自然式与混合式3种。规则式的人工感极强,有明显的结构与装饰性效果,因为有人类中心思想的倾向,所以在设计时应减少使用。自然式的特点是由人类所创造,但是避免有人工痕迹的一种设计形式,注重层次色彩的结合运用,形成多层次的景观轮廓。混合式结合规则式与自然式的特点,在融合中求变化。观赏性公园的植物景观可以借鉴自然界中的植物类型,以植物群落的整体形态展现,使植物群落可以反复出现、互为补充。可以充分结合密林、疏林、纯林、疏木草地、灌丛、草原以及湿地群落,丰富局部物种的多样性。观赏性公园的植物景观一定要具有可观赏性。首先要有优美的形态。树形要搭配好。树形指的是植物的轮廓,可以分为垂直向上、水平展开、无方向以及其他轮廓四种类型。垂直向上类要具有挺拔的耸直感,给人以紧张感可以形成视线焦点。水平展开类的特点是长度大于宽度,增加构图的宽阔感,但是也有空旷荒凉的感觉。无方向类是指类似于球形与半球形这种可以缓和周围景物的轮廓类型。特殊树形是指垂柳等可以起到点景作用的树形。要有适宜近观的叶形。叶形分为单叶与复叶,单叶有椭圆形、圆形、三角形、掌形、奇异型等,复叶有羽状与掌状等。其他的诸如花型、果形、干形、根形也不能忽视。其次,色彩也要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目的效果。色彩根据叶色、花色、果实色、枝色、干色可分为红色系、黄色系、蓝紫色系、深绿色系、浅绿色系、白色系、黑色系等。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提高景观的可欣赏性。再次,要注意植物景观的质感。主要由叶片反映的特征所决定,叶片小而柔软会显得柔美,也偏大而粗糙会显得豪放。还要注意植物气味,避免使用有刺激性气味、引人反感气味的植物。最后,要注重塑造意境。

3结语

篇9

[关键词]风景区 植物景观 规划原则 目标

玉佛山风景区由东山景区、二一九公园景区、玉佛苑景区组成。位于鞍山市区东部,北起山嘴子,南至营城子,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59′38″~123°03′27″,北纬405′13″~410926,全境南北狭长,约5.9公里,东西范围待定。现管辖面积860.8公顷,规划面积1742公顷。

玉佛山风景区为千山支脉,属低海拔丘陵地貌。整个风景区内沟壑纵横,连绵起伏秀丽多姿,是耸立于市区东部的一块绿色翡翠。整个景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9℃,年极端最高温度32.7℃,年极端最低温度-18.2℃,年平均降水量640-880mm,日照小时数平均为2350-2700小时,无霜期在160-180天之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根据中国植被区划,玉佛山风景区属于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树种繁多、植被丰富,绿化覆盖率达95%。各种植物多达370余种。其中有蕨类植物5科7种,裸子植物2科11种,被子植物70科353种。被子植物又以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植物为最多。花卉植物种类丰富,有宿根花卉植物62种,花灌木30种。如此丰富的植被状况,不仅为钢城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对水土保持,调节城市小气候,吸收、吸附、阻挡空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堪称鞍山的“城市之肺”、“天然氧吧”。

玉佛山风景区特色为园林景观、生态效益、古岩石文化。具有健身游憩、休闲娱乐、科普休学等功能,是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谐发展为目标的都市型风景区,以“生态化、景观化”为目标,依据景观特色、加之景点密集度以及空间地域连续性进行合理分区。

表1 国家(GB3095-1996)一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表2 噪声监测数据表

风景区受各种条件限制,边界支离破碎,影响了风景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风景区发展的需要,必须对景区边界外的一定区域进行土地利用方向和建设风貌的控制,将其规划为影响保护地带,规划面积为1620亩。

根据以上的计算,生态环境年总游人容量为5168万人次,因此,确定玉佛山风景区游人日容量为2786人次,年游人容量为66.8万人次。

在旅游开发中,应按《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要求实施目标管理,保护大气环境,按《规范》要求,风景区大气环境质量最终应达到规定中的一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

在风景区内严格控制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建设项目,对各类可能造成污染项目应通过相关部门的评价与监控;在风景区范围内推广普及电力、太阳能、天然气等无污染能源,减少燃煤等低级污染性能源利用现象,风景区内机动交通逐步实现无污染能源,控制和逐步减少外来机动车辆,并对规划区内超标排放废气的机动车辆实行收费或控制,及时处理生活垃圾等,预防污染大气环境。

风景区范围内目前无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大的噪声源,主要噪声源为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风景区声环境质量以距离较近的监测中心站年监测数据为参考,如表2-3:

表3 城市各类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单位:db)

按《风景区名胜区规划规范》要求,实施目标管理,地面水环境质量应符合GB3838-88中规定的Ⅰ类水质标准。

近期控制污染源,中期消除污染源,远期通过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措施,保持和改善水环境,使水质接近Ⅰ类地面水水质标准的目标。

风景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可能导致水污染项目的建设;实现风景区内雨污分流和污水外排处理;加强风景区内如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对水体水质的污染控制,及时收集、储运和处理,减少或预防污染物进入水体。

目前风景区范围内,植被覆盖良好,无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在风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加强水土保持措施。

一、规划原则与目标

1.规划原则

(1)资源保育原则。风景区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充分合理地保护典型景观资源是规划的首要原则。

(2)充分展现原则。通过对典型景观规划,深入挖掘和表现其景观特征和游赏价值,使人们充分领略自然山水之优美,以达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回归自然、科教修学的目的。

2.规划目标

玉佛山风景区典型景观规划目标为突出园林文化景观特征,恢复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交汇地带的典型植物景观。

在玉佛山风景区,汽车交通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源,应逐步控制风景区内车流量,减少周边车流量,严格控制大型车辆,一切车辆进入风景区内均应减速行驶,禁止鸣笛,风景区内旅游机动交通工具应符合噪声环境保护标准,并控制数量及其活动区域,保护道路两侧地带的树木植被,适宜绿化地段进行防燥绿化配置争实现风景区道路交通的独立性,建立风景区旅游道路交通的独立体系,控制外来车辆量,确保风景区声学环境。

地表水环境,以静湖控制检测断面检测数据为参照,主要技术指标数据如表4:

表4

3.园林文化景观规划

该区内以园林景观为主要特色,集中展示山水特色城市历史,保护和适当恢复一些历史文化古迹,增设历史性纪念石刻和碑文,充实和丰富风景区的人文景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建设实现健身休闲、娱乐游憩、生态教育的功能,将公益性生态性和文化性相结合。

4.建筑风貌规划要求

风景区的建筑要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严格保护文物建筑和有特色的民居及其风貌。

各类建筑的维护,不得与风景环境相矛盾。

相地立基要顺应自然。在建筑的选址和体量上,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有利于点缀、烘托景观,不阻挡景观线,要强调表现乡土气息和地方风格。

风景区建筑要贯彻宜低不宜高、宜小不宜大、宜散不宜聚、宜隐不宜显的原则。

5.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始终是风景区景观资源的主体,尤其是在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和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的背景条件下,植物景观规划在风景区规划建设中也愈显其重要地位与作用。而且,玉佛山风景区作为城市型风景区,其植物景观也是城市的“绿肺”,城市的生态“源”,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目前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有力地支撑了风景区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但是,现状森林植被主要是由先锋树种构成的人工植被,生态稳定性较差、生物多样性有待提高,并亟需通过规划建设地带性植物景观,实现生态环境功能与景观质量的优化。

(1)植物景观规划的基本思路

在植物景观资源现状和风景区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突出主导功能,通过人工更新与人工促进更新相结合方法、风景林抚育改造、植物景点构筑等措施,丰富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渲染植物景观功能,规划建设以旅游路线观赏植物景观为主线,以综合性森林植物景观、植物园、专类园和古树名木等各类植物景观构成植物景观系列,实现规划目标,服务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风景区主要游览线路两旁的森林植被,实施风景林优化工程,通过树种种类组成与林分结构的调整,增加观赏树种与色叶树种比例,提高观赏效果;主要游览线路的结点附近,按功能区的要求,规划与此相协调的主题植物;两者结合形成植物景观游赏主线。

风景区的地带和风景恢复区,恢复近乎自然的森林植被,通过保护和人工更新、人工促进更新,加速进展演替,逐步恢复地带性森林植物景观。

园林文化景区的休闲游憩区,建立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植物景观效果,满足观赏游憩者的需求。此外,建立专类植物园、开展古树名木保育工作,形成空间配置合理、整体优化的植物景观系统。

(2)特色植物景观规划

规划在生态文化景区,面积1.34km2。满足种质资源保存、科普修学和观赏之需。对特色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等,在园中建立专类植物区,收集科普资料,建立和完善科普标识系统,进行科普教育。

(3)管理用地及风景区周围地带的专类绿化建议

管理用地及其周围的绿化,应与风景区的景观特色相配合。规划中应遵循绿化景观与地域功能相结合、绿化景观与周围植被景观相协调的原则。管理用地绿地率不少于30%。为保持地方风格,在树种选择上应贯彻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强调复层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生活型结构,保持与周围景观的延续性。

二、基础工程规划

1.完成风景区内主要干道的改造和营建。

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除了能创造人类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创造适合于人类的生态环境。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加大,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城市中建筑林立,工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正在污染着环境;城市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人类所赖以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成为时代潮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实现植物资源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拯救人类自己。因此,现代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已成为世界园林发展的新趋势。

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更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

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二、园林绿化景观中的主题植物造景运用

(一)设计思路

1、功能分区

植物随季节的更替会产生形态变化,这种变化成为植物景观的特色,进而升华成一种季节主题文化。利用这种主题文化进行园林空间的划分,应用于园林的功能分区,可使分区明确并形成景观连续性。利用植物的季节象征主题来进行功能分区,还可以使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环境气氛

利用不同主题含义的植物造景,可以营造出不同主题的景观氛围。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从欣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文化内涵

植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文脉。

在现代园林规划中,可将植物的文化内涵同造景相结合,以园林主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将这种文化内涵作为植物景观的主题表现出来,既可以增加园林的景观表现,也可以增加园林景观文化内涵。如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是颇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

4、历史文化主题

古木是园林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年代的标志。古木的存在可以增添园林历史底蕴,激发怀古幽思。将古木作为园林景观的重点景观对其进行主题造景,可以为园林提供无限的遐想空间。古树名木苍劲古雅,姿态奇特,在园林中可构成独特的景观,也常成为名胜古迹的最佳景点。

(二)设计方法

一个优秀的园林植物主题造景,不但要借助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要依靠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来表现。合理的造景设计可以加强主题的表现,深化主题内涵。

1、植物景观空间结构

植物景观空间结构是指在观赏空间中,植物造景所应用的个体数量和配置方式。在植物主题造景的园林景点中,植物是景观表现的重点。根据实际需要来体现园林主题时,主要借助植物个体的数量和恰当的配置方式来进行植物主题表现。

2、借助植物配置烘托主题

植物配置是植物景观表现的主要方式,也是园林主题最直接的展现形式。优秀的植物配置可以使主题表达直接、明确。在植物主题造景过程中,可采用突出主题植物,淡化背景及利用植物色彩差异体现主题。

主要是利用植物体量上的差异进行配置,使主题植物突出,成为视线的焦点。在较小的造景空间中,可以选择植株高度比主题植物小的植物为背景,衬托出主题植物,使主题表现明显。在比较宽敞的环境空间中,可利用铺地、草坪或颜色单一的草本植物作为主题植物的背景,使主题植物成为景观的中心来表现主题。

3、主体植物利用

植物的主题内涵大多代表幸福、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和谦和、高洁的人格操守,常常是不同的植物代表着相似的主题,因此,在满足景观主题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种类不同但主题相似的植物进行造景,即可体现了景观主题,又丰富了植物种类,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4、深化主题

园林要素是景观营造的主要元素,各要素在园林中相互关联,形成景观的连续性。在植物造景的形象表达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过程中,借助建筑和小品主题点景,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植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深化了主题内涵。

三、园林绿化景观中的空间植物营造运用

(一)设计思路

1、园林空间功能

妥善解决园林空间的功能是做好植物应用及配置的基础和出发点。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们的视线、视境的改变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2、园林空间特点

在功能获得合理妥善解决的前提下,要注意突出园林空间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形态的单纯化和统一感。另外园林空间的风格特点要尽可能纯粹,既使需要把两种风格结合在一起,也要分出主次,不能数种风格特点没有主次地混杂在一起,这样往往难以成功。

(二)设计途径

1、建立园林植物档案

从事过园林设计的人员都深知,设计工作强度大,又往往非常急迫,很难指望在设计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查找期望用途的植物种类和品种,这个分类系统的目的就是使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设计人员能迅速找到大致符合期望用途的植物种类,并减少误选植物的机会。

2、园林空间功能要求

明确园林空间的功能要求,将保证园林植物的选择是合目的的,不至于影响到园林空间的使用效果。在植物配植时应考虑树形、树高和园林建筑相协调,应和园林建筑有一定的距离,并应和窗间错种植,以免影响通风采光,并应考虑游人的集散,不能塞得太满,应根据种植设计的意图和效果来考虑种植。

3、园林空间的艺术品格

园林空间的艺术品格要肯定地凸显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其艺术感染力。明了空间界面应该具有的特征,植物选择就会有针对性。不能为了符合空间特征的需要而舍弃使用功能要求的需要。最好当然是两者能够协调,确实不能协调时,应该优先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

植物造景的优点还包括造价低、建设时间短、能在保持原有景区风格不被破坏的条件下使原有景观锦上添花并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在进行植物造景时,要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生物特性,把植物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要把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又能给人们景色迷人的植物空间。

参考文献:

[1]彭卫强.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中国西部科技.2009(1)

[2]苏小萍.浅论充分发挥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作用.广东科技.2009(4)

[3]吴荣生.浅谈园林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4]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6)

[5]陆华.浅谈植物造景与配置,2010.1.22

[6]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