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语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语文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院本次参加口语实习的班级为07级英语专业一班到六班,共123名学生,生产实习报告总结。带队老师12名。实习期为一周。
我院学生实习地为西安。西安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同时,我院与西安方面有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合作项目,是我院实习基地之一。
学生在实习期间担任英语导游。实习期间由教师统一组织活动,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游客进行义务导游工作。本次实习要求学生全程使用英语交流,同时教师实行在实习过程中即时抽查和听取学生每日汇报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监督和考核。
返校后,学生上交全英文版实习报告共123份。我院通过开展学生互评与教师考评活动,给每名同学打出了公平公正的实习分数。
二、实习目的
使学生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湖大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口语实习具体实施过程
(一)召开实习动员大会
xx年4月18日,我院在中楼117召开07级英语系西安口语实习学生动员大会。院长助理莫再树、英语系主任刘晓玲、分团委书记熊翀、07级辅导员陈胜以及指导教师出席会议。会议由陈胜老师主持。此次会议强调了西安实习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和解决办法,让同学们了解实习的任务和相关要求,保障实习周的顺利安全开展。
(二)实习过程
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于19号出发20号到达,
六个班分别配备一名专职带队老师,每班分三组,安排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到达西安后召开全体学生会议,通知实习安排和具体要求。为了最大程度得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外国语学院制定了新的更为合理的考核标准。本次实习要求学生在导游实习和日常生活中全程使用英语,带队教师随时抽查。每晚将有六个小组的学生要向本班带队教师进行不低于五分钟的英文口语汇报,教师记录评分。
实习期间学生应主动与外国游客交流。返校后,每人上交一份全英文手写版实习报告,其中至少含五张与所引导外国游客的合影作为导游证明。实习过程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应注重口语的锻炼,还应在担任导游过程中留意景区各处翻译牌,积累新的知识并纠正翻译不当的文字。实习分数由平时分数和考核分数组成,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结合决定。新的考核标准加强了对学生口语应用的质与量的训练,为本次实习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保证实习目的的圆满达成。
本次西安口语实习分三条路线进行,分别为西线,东线,市区路线。西线包括法门寺、乾陵和半坡遗址,东线包括华清池、秦岭地宫和兵马俑,市区路线则包括西安市博物馆和大雁塔。停留时间根据景区内外国游客的数量作出相应调整。
4月24日,全体师生完成实习,顺利返回学校。期间无任何违纪违规现象出现,无一起安全事件发生。
(三)认真做好实习后续工作
参加口语实习的学生都按时、按质、按量提交了实习报告,各组指导老师认真批阅每一份实习报告。
07级辅导员陈胜老师认真核查了实习过程中每一笔支出,做到账目的透明化、规范化。
四、实习效果
(一)实习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积累了大量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不易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担任英语导游,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不少学生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实习报告。这些不仅是对这次实习的记录与反思,同时也是今后教学的很好素材。
(二)实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实习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也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西安口语实习适应英语专业特点,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它作为英语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实习成功经验总结
本次实习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本次实习的重要前提。
没有院系领导的关心、协调、帮助与支持,就不会有这次实习,更不用说成功实现实习的预期目标。
篇2
(三) 对就业问题的看法
1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难易程度
学生对今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易程度的看法见表14所示;其毕业后的打算情况见表15所示。
2对“先就业后择业”和“专业对口”观点的看法
对“先就业后择业”观点,毕业生们的基本看法见表16所示。
对“选择工作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毕业生的看法见表17所示。
3对自己就业前景的基本态度
毕业生对自己就业前景的基本态度见表18所示。
4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
毕业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见表19所示。
5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问及“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时,回答选项是:
1) 高校扩招,应届高校毕业生过多;
2) 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3) 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
4) 应届毕业生还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
5) 就业渠道不通畅;
6) 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可多选)见表20和图6所示。
6影响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
问及“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所学专业不对口;
2)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3) 学校名气;
4) 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
5) 缺乏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
6) 社会需求信息不足;
7) 性别歧视。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1和图7所示。
7影响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
问及“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学习成绩; 2) 专业技能;
3) 外语能力; 4) 个人交往能力
5) 环境适应能力; 6) 个人品行;
7) 发展潜力; 8) 工作经验或社会经历。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2和图8所示。
8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
问及“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地域; 2) 对事业发展有利;
3) 薪酬与福利; 4) 对国家贡献大;
5) 有出国机会; 6) 有培训机会;
7) 个人发展机会; 8) 单位性质;
9) 家庭期望; 10) 其他。
对此,基本回答情况 (至多选两项) 见表23和图9所示。
9理想的单位性质
问及“自己理想的单位性质”时,回答选项是:
1) 政府机关或公务员; 2) 科研设计机构;
3) 医疗卫生; 4) 初、中等教育;
5) 高等教育; 6) 国有企业;
7) 三资企业; 8) 私营企业;
9) 艰苦行业; 10) 基层单位;
11) 自主创业。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4和图10所示。
(四) 对母校的综合评价
1对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
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见表25和图11所示。
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见表26和图12所示。
2对学校培养的总体感觉
学生对学校的培养总体感觉情况见表27和图13所示。
3在大学的主要收获
问及学生“在大学里的主要收获”时,回答选项是:
1) 就业的技能; 2) 终身学习的能力;
3) 文凭; 4) 良好的个人素质;
5)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 爱情;
7) 一无所有; 8) 其他。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可多选)见表28所示。
4在大学学习中的最大问题
问及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感到的最大问题”时,回答选项是:
1) 不喜欢所学专业;
2) 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
3) 学习负担太重;
4) 所学内容比较枯燥,陈旧;
5) 只掌握了理论,缺乏实践。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见表29所示。
5校园内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
学生对“校园内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的看法见表30和图14所示。
6毕业生是否达到既定培养目标
对于“本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看法见表31和图15所示。
(五) 分析与思考
将上述各部分数据与前两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对照,可以看出,采集自本届毕业生的各项数据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可喜的进步,较好地反映出该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有以下简单分析。
1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对于“在学校期间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这一届毕业生的看法与前两届在多个方面有明显差别,如表32和图16所示。
可以看出:2003级毕业生更看重对“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004级毕业生更看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2005级毕业生则重视对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且三届毕业生都看重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比较,“一般人际交往”是对当前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学生对“担任学生干部”的兴趣有增无减。
2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综合知识水平均有提高
2005级毕业生对“参加社会实践”(41.8%)和“专业实习”(61.2%)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认为这些活动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人认为“参加技能训练”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33.0%)。但还是很少人(12.2%)认为“业务知识水平”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2005级毕业生自评的“专业水平”和“科研与创新能力”较前两届有所提高;2005级毕业生“综合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价”的各项指标均比前两届学生有所提高。
3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期待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与往届相比,本届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均表示“了解”(43.9%)和“有点了解”(56.1%),没有人选择“不了解”和“不知道”。这组数据,既反映了学院专业教育的进步,也表现了还需努力的成长空间。
调查中,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同度有明显提高,而质疑“不太合理”的学生数在去年明显下降的基础上,今年较之去年又下降了50%。三年来,质疑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人数比例由前年的67.8%下降为去年的44.7% ,又进一步下降为今年的20.4%,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院教学改革的明显进步,毕业生们对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表示出赞同和欣喜,认为学院教育形势“明天会更好”。
对于“在学校期间,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本届毕业生中,41.8%认为是“专业知识”,64.3%认为是“教学实验与实践”,21.4%认为是“毕业设计或论文”,有15.3%的人则看好“职业资格认证”(此数据为三年来最高)。
有48.0%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来,最需要改善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希望学校“加强专业知识培养”(31.6%)、“加强专业技能培养”(31.6%)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34.7%);多数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是“专业技能”(60.2%)和“经验或经历”(70.4%,此数字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
4课余时间安排要加强引导
与往届相比,课余时间玩电脑游戏的比例持续上升 (已达33.7%)。31.6%(上年是25.5%)的学生选择了课余时间“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表明,“堵”的成效不大,而“让学生课余时间忙起来”是积极引导的好办法。
5职业志向与“先就业后择业”
据报道,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调查中,36.8%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19.4%表示不乐观(较上年增加)。对于“毕业后的打算”,92.9%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上年为84.0%)。41.8%的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很模糊”和“不清楚”(此数字逐年明显下降)。
对于“自己理想的单位性质”,多达51.5%的人选择了“政府机关/公务员”(上年为44.7%)。考虑“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下降。见图17所示。
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问题,在一些学校采取的多项措施中,有一条近来被用做了重点宣传口号:“先就业,再择业。”对此,有12.2%的毕业生“完全认同”,71.4%“比较认同”,16.3%的毕业生“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只有3.1%的毕业生认为选择工作时专业对口“很重要”,58.2%的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有38.8%的人认为“不太重要”。三届毕业生的看法对比如图18和图19所示。
在2005级毕业生中,有25.5%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有14.3%的毕业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这些数据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值得我们在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中继续努力。
6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
对自己所学习专业的教师的教学水平,44.9%的人认为“很满意”和“较满意”;54.1%的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三年来,毕业生对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逐年有显著提高。
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是自己的同学(62.2%),而任课教师只收获了26.5%,辅导员/班主任收获了8.2%。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无论在资历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都有待继续努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相信这也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7实现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逐年正向发展
有55.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44.9%的学生认为“没有达到”或“不清楚”。这组数据逐年有着正向的良好发展,如图20所示。
本届毕业生中,88.7%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是:“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11.2%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1);83.7%的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是:“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16.3%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2);对学校给予自己的培养,有90.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9.2%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3)。
(六) 后记
选择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高等院校,针对同一组应届毕业生对象,我们坚持三年连续进行问卷跟踪调查,得到的结果令人十分满意[1][2]。从对所调查数据的分析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1999年大规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已经加快,我们看到了学校和教师辛苦努力的成果,我们看到了前途的一片光辉灿烂。
尽管这只是针对一所学校某个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但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缩影。相信不同的人可以从上述调查问卷的数据中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得到不同的收获。我觉得,调查数据的字里行间,也激励着我们以更快的前进步伐去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我国优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推进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道德境界;优势体现与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H319
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大力培养,如何在培训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工作,成为了现阶段大学教育最常见的讨论问题之一。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从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优势体现和具体方法这点内容展开了论述,为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方面的优势体现
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方面的优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资源分丰富,学生的思想易于接受;二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渲染强烈,学生的思想易于感化。
1.1德育资源丰富,学生思想易于接受
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所沉淀的历史瑰宝,理应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学习,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身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资源,作为母语文化内容,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这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基础。
1.2情感渲染强烈,学生思想易于感化
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强烈的情感渲染作用,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群体的骄傲,在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等方面十分敏感,他们会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流露的各类情感所影响,其个人思想意识易于感化,这对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将情感印证和思想感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质等。
二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教学方法
2.1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所谓专题讲座,就是将大学语文教学中相类似的文章意境内容选取出来,然后制作成课题演讲公开形式化,由学术研究权威性高、受学生尊敬的导师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某一种道德品质方面受到启发和培养。例如,陶渊明层写到“不为五斗米折腰”,陆机则说过“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而李白也曾表明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通过将这些诗词大家的名句总结,可以向学生灌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做人道理,使大学生受到前人先辈们崇高思想品质的影响。
2.2通过情感的引导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大一的时候找不着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大二的时候为了和同学相处好而烦恼,大三大四则会为谈恋爱、找工作而困扰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通过合适的课程内容选择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的宣泄。例如,大学生在外读书学习,也会时常想念家乡,教师就可以将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进行宣讲:“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然后通过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甚至于可以让学生回忆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
2.3推荐名著阅读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来,无数文学大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文学著作,这些文学著作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对每一位读者都会带来思想上的洗礼和升华。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枯燥的、单一的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有选择的进行名著阅读推荐,让大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休息日里孜孜不倦的阅读和感悟文学著作。例如,我国的《论语》《乐府诗集》、唐诗宋词、现代散文大作,以及国外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巨作,都可以成为大学生闲散时间的阅读内容,通过对这些文学内容的阅读理解,无疑会使大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方面得到启发,从而在道德境界上获得提升。
三总结
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相结合,是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面对现阶段大学语文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广大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和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采用专题讲座、情感引导、名著推荐阅读等教学方式,使大学语文教学肩负起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宝春,管清佩,孙正凤,刘虎.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方法尝试[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篇4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大学生 真善美教育
引言
探索语文教育与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途径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升华,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我们需要积极地发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发掘语文教育背后的人文魅力,从语文教育的知识层面、理论层面、道德层面启发大学生对于人性中真善美的思考,促进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我们将从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出发,结合语文教育的理论知识,探索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结合途径。
一、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和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具备美感的全面人才、发掘语文教育中的真善美的本质,分别表现在:首先是为了捍卫语文学科的尊严,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忽视了大学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发掘语文教育在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力, 是捍卫语文学科尊严的途径之一。但是当前缺乏对于语文教育的这一研究,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支撑,语文教育对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影响还不够,为此我们必须探索相关的融合途径改善这一问题;其次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需求,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全面性,克服对语文教育的狭隘认识,无论是语言、文章、文学等语文方面的研究综合到“语文教育真善美探讨”的根本上来,这是一个关乎修养和心灵的改善过程,从语文教育的基础教育过程来提高受教育者的修养,无论是从加强“德”的修养,还是知识面“智”的加强,或者对技能的提高“才”的改善,都是语文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修养的提高。
二、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具体思路
(一)知识层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相融合
语文教育与真善美教育的融合方式首先是通过知识层面展开的,毕竟知识是语文教育中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知识、文学知识等的探索和发现来寻求和真善美教育的结合。所谓“真”,我们可以理解为真诚或者对真理的追求,就语文教育的过程本身而言也是对真理的求知过程,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及相关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工作,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文字理解能力,另一反面能够帮助被教育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表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大学生真善美教育中“真”的结合,求真是语文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对于被教育者的人格养成和创造型人才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帮助。对此,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分别是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智力。文知识包含了很多,主要的内容是以语文为主体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总括,系统地来说有语音、文字、词汇、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语文教育要想通过知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发展,就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应该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的阶段中,语文能力是一种利用语言来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沟通等方面。文教育想要健全人格和塑造创造型的人才就必须注重语文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知识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语文智力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通过知识的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二)理论层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
从教育学理论层面探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即只要通过语文德育的角度来思考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影响。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使得被教育者能够从语文教育中获取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种对于被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从教育学的理论层面证明了语文德育教育对被教育者思想层面的影响。文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对被教育者的人文修养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理论支撑。
语文教育中很多课文和文学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多的课文和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爱国主义、革命理想、道德理想等元素。这些都是语文教育积极的引人向善的特点,承担着对于塑造创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使命,是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相结合的完美做证。具体的融合过程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充分地考虑到语文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节操、品德三个方面的考量。通过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三者的培养过程改善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效果。其中人的思想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所谓大学生真善美的培育最为主要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即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富有责任感等积极可贵的思想品质,语文教育要想通过教育学理论的观点塑造创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同时思想境界的提升也能反过来影响到其语文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语文德育教育的理念能够透过教育学的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培养大学生情操的逐步养成,透过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大学生情操陶冶的目的。所谓德行,指的是人在日常处事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一种坚韧的性格特点。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追溯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探索、谦逊谨慎等珍贵德行的养成。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地研读理论,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教育学理论的相关特征和语文教育的德育效果,培养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发掘人性中真善美的能力。
(三)美育学的角度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语文教育从美育学的角度而言指的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审美意识的提高,语文教育能够通过美育学的思想改善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心灵的构建,即通过美育的过程促进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即使得大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认识到什么是美,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崇尚美。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这就需要从大学生本身的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审美能力出发。其中审美意识是指人类思想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审美观点、审美倾向、审美标准等;对于语文教育的过程而言,这种审美标准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理解和感知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创新型的人才有着审美能力的支撑,具体到实际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将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纳入教学的重点考虑,通过语文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意识的效果。
(四)语文教学体系的角度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构建一个以美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至为重要,通过这个以美学宏观角度完善语文教学的系统构建,全面地促进语文教育中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培育过程。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够对以“美”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有深入的理解,构建这种语文教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智力教育,更不能笼统地认为是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而要将语文作为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充分地渗透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文章、文学三个教育重点,充分地挖掘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通过语言、文章、文学三者的相互促进和补充,完成适应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但是这个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极其复杂和宏大的,它既要考虑到东西方美学的特征,又要考虑到马克思美学的逻辑和总结作用,通过美学的观点充分地发掘语文教育中语言、文章、文学的独特魅力,从而从智育、德育、美育的提高完成大学生真、善、美的品质塑造。进而实现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那么这种美学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过程怎样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真善美教育呢?首先是“求真”,求真是从认知的角度开发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智力、创新技能等能力的养成,这是一个对真理的求知过程;其次是“向善”,即通过美学的语文教育,积极地通过文章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向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是美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崇美”,即从美学的角度思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对语文中文章、作品、语句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们健全自己的心灵构建。
结语
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全新思想和途径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全新发展方向,也是较为理想的语文教育理念。为此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理论、语文教育中美育学特征、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四个方面的具体特征,通过对这些角度的思考,发掘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潘纪平,柯华桥.语文审美教育原理略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杨道麟.高师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务必探讨语文教育真善美[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篇5
【关键词】高职 《大学语文》 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6-01
一、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原因
1.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忽视了《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这些基础课程的地位降低,课时减少,教学效果较差。而且目前缺乏对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强制要求,紧张的《大学语文》教学课时使语文教学的教学时间不足,甚至有些学校仅仅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来执行教学计划。
2.《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分歧
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稳定的课程定位,普遍存在教学随意性的现象。例如有些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能力,有些则强化大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还有些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培养能力。《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分歧直接导致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对大学生长期完整的教育。
3.教学手段陈旧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取消,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差,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从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对策
1.明确高职大学语文定位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和正确认识是解决其边缘化问题的首要条件。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目标,强化《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其次,树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学;第三,完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保证教学的学期和课时,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充足的时间。
2.改革高职《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仍没有一本全国高职院校通用的语文教材。而且当前高职院校选用的语文教材重点突出教化的文学思想,缺少高职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因此,为方便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改革《大学语文》教材。国家可以组织相关专家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编撰适用于全国高职院校统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突破传统的文学模式,广泛地涉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拓宽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系统;另一方面,将大学语文的文学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3.改革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改变《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状,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必须改革和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技能为主,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辩论、朗诵、演讲、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创造有生命力的大学语文课堂。最后,完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机制,建立课内外结合、全面综合量化的过程性考核机制,促使大学生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自身语文能力的培养。
4.建设高职语文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大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以及语文科研停滞不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也应该为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大学教师尽快扭转《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提升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此外,高职大学语文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打造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既是高职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以及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备课程。近年来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规范《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边缘化的现象,使《大学语文》走出教学困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琳,王军,罗璇.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08)
篇6
[中图分类号]G0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46―02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阅读、鉴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中国古代教育中所说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在于,小学主要学习基本的礼仪和技能,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而大学则是大人之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即学习如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质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今天的大学教育虽然不像古代那样将终极目标指向参与国家政治,但也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为目标的,以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如果说大学教育中各项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做准备,属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那么公共课,特别是大学语文,则更多属于个人素养的教育,即“修身、养性”的范畴了。笔者在近十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略有体会。
一、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人生观的确立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在心理上他们要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在学习方法上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学习目的上要完成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变,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帮助新生完成这些转变。
最新版的《大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都是国内外的名家名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并分专题做了编排,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笔者就是先从学生人生观的定位人手,逐层深入进行教学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大学生?
1.如何严格要求自己?
在这个主题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修身理论,比较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家的异同,以及这些理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哪些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滞后于时代,需要将其摒弃。
2.如何宽容对待他人?
大学里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学习、生活当中难免有磕磕碰碰,而且大学生活在给学生提供了诸多锻炼机会的同时,也将学生推向了更多的竞争当中,现在的学生又大都自我意识强烈,教师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偏激情绪。那么,如何与同学、老师融洽相处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就从《大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经典篇目,让学生学习如何宽容待人,懂得“和而不同”,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结合时政新闻,将学生感兴趣的、新近发生的或是具有典型性的社会现象、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3.大学生活与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哪些不同?
大学生活与以前的学习生活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要从“致知”到“修身”,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大学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做人。中国古代有男子“加冠”之礼,现在虽然没有成人礼的仪式,但大家都知道十八岁是一个人从孩子跨入成人的分界点,大学新生的年龄多在十八岁左右,面对这个跨越,教师必须让他们明白成人与孩子的区别,让他们懂得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实现让学生从“有所得”到“有所悟”
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说过:“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与素养,因为每个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要同各种人各种事打交道,仅有一些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对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大学语文课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前言)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的过程更倾向于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满足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作业的完成。大学生需要的却是独立自主的学习,需要广泛涉猎,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吸收知识,最终将其表达、展现出来。大学语文课堂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自我的机会。
笔者认为,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来说,大学语文的学习在“有所得”的基础上,更应该“有所悟”,与其让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名篇佳作或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中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课堂上静下心来思索、感悟,从“有所得”到“有所悟”,最终将“所得”和“所悟”实践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三、搭建轻松的教学平台,将课堂交给学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逐渐减退。小学阶段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到了初、高中阶段,愿意配合老师教学的基本只有性格外向和学习相对轻松的学生,多数学生只是埋头苦读,到了大学阶段,能够站起来主动回答老师提问、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简直是风毛麟角。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篇7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25-02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实用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是对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大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明确课程性质与定位,转变课程设计理念
目前,关于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定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工具课。将大学语文视为其他课程或学科的语言基础,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学好专业课和训练专业技能服务。(二)文学修养课。在提高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兼顾学术修养的培养,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为启迪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三)人文教育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把人文精神、人文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等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知自我。(四)高等语文课。将语文课升华为文化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并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来看,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健全的文化知识结构,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设置必须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要兼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也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底蕴。课程设计理念应当依循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后续发展为根本,实行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并重,注重人文精神建树、职业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精神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选用或编写适应性强的教材,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选用或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效果。选用或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感和连贯性。
在选用或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要充分体现出来。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沟通能力的作用。具体来说,文选部分在突出文学性,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职业写作和口才训练部分要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便于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应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统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综合发展,以满足学生后续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应适宜高职大学生的现状。高职学生人文知识较贫乏,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把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加强阅读、写作、口才等实践能力的训练,但也不可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总而言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要符合人的成长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适应、自我发展,满足学生将来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很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其即时的能力目标,再加上受功利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真正引起学生重视。因此,改革教学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由于过度强调字、词、句解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其课程学时在高校中也被缩减的最为严重,现有学时常常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更不用说要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不是简单的运用某种教学方法或是技术手段,而是要构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要求做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前准备与课后参与相结合,课内讲评与课外答疑相结合,强调诱导启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基础性、实用性、人文性的同步实现,要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文化品位。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为直观的标尺,也是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试金石。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对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包括考试和考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用一纸试卷来进行检测,考试内容无外乎语文基础知识、文本理解、字词解释及文体写作,题型也多为选择题、填空题、阅读题和写作题。而这只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标尺,只能衡量学生某方面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优劣;只能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却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语文的考核,应当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全面考核,而不能仅靠一个简单的分数给学生的学习情况下结论。因此,课程的考核内容需要涵盖学生平时学习的状态,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以及体现学生基础能力的笔试和口试等方面。只有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状态。
五、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因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在训练大学生的语言能力,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制定全面、公正的考核体系,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魏娜.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改之路[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赵齐阳,王茂春.基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高职大学语文改革[J].西昌学院学报,2013(1).
[3]吴洁.议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与途径[J].教育界,2012(1).
篇8
科无法取代的作用。但现今《大学语文》在高校理工科专业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大学语文》到底有没有必要开?怎么开?本文将
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学语文;理工科;必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早在建国前、建国之初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课,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曾担任过该门课的教学任务。1952年院系调整后,这门课程中断了20多年。直至1978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大学语文》才开始得以重新开设。但现今纵观各高校,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一部分学校将其看作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考查课程,学生把它当作是一门赚学分的课程,而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一、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中文系教授纷纷写文章、发表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发表对大学语文重要性及如何使大学语文摆脱困境的见解。早在198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其《作文要道》中谈到“大学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二、当前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语文水平现状
笔者曾经在理工科专业担任过五年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交流中,深感理工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缺失,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小而言之,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而言之,会造成中华民族母语的缺失。那么,当今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究竟如何?对开设《大学语文》课有没有兴趣?笔者就这些问题在某一理工科学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笔者在理工科学院随机选取了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语文水平测试,分别从文学常识、语言文字水平、文字书写水平、应用文写作、对大学语文的建议五部分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共10道填空题,内容涉及名家名作、历史知识、中外作品等。10道全部答对的4人,占测试总人数的4%,正确个数在5个以上的64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仅答对2个的4人。
第二部分,语言文字水平,这一部分考察的内容较多,学生在作答时存在一定困难。全部答对仅有2人,大多数学生在“给下列各组词注音”和“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不规范的音节并改正”两道题上存在困难。
第三部分,请默写一首李白的诗。此题除了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背诵能力外,还想考察学生的语文文字书写水平。但很多同学都存在问题,完全默写正确、完整的75名同学,有6名同学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四部分,应用文写作,写一个会议通知。格式、内容表达、落款均正确的56人。
以上题目综合,100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将第五题除外,全部答对的学生仅2人,占测试学生的2%,分数在60分以下的52人,超过被测学生的一半。这样的测试结果非常令人担忧,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已经下滑到了一个底线,如果不赶紧采取有效措施,在理工科学生中普及大学语文知识,我们的人才培养任务就不能算合格。
三、做好“四个结合”,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重要,可是为什么有的理工科学生却很排斥它,不愿上大学语文课呢。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本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体验,对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改进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要与社会现实结合,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景观、文化心态、文化积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包容精神,以及忧患意识、和谐意识等。这些教育不但使理工科学生受益终生,而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本很多是前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这与当工科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能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以古为签,挖掘课文的时代主题,与当前诸多社会问题与现象结合起来,做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讲授《大学语文》课,面对的是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有自己的特长,但是对语文知识,不像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那样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所学的理工科专业有大致了解,这样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开展教学,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
(三)要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凸显学科的工具性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既是对中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提升,同时也考虑到了理工科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的需要。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穿插一些请示、报告、会议纪要、通知、合同、总结等一些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实用文体写作知识。
(四)要与课外活动相配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大学语文》除了要精心研究课内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课外延伸拓展,做到课内外相配合。例如可以联系文科院系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各种专业性或普及性的知识讲座,拓宽理工科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能够让更多理工科学生参与的演讲、辩论、朗诵、主持人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理工科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平原(2007)《还有位老朋友值得你去拜访——大学校园里的“文学”》,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1—29(研究版)
篇9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效果 思考
现在,具有较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纷纷要求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只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当老师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反思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当然,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坐等,有责任思考在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我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集体教研
教师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应悟有己见,教有己识。这需要全方位地锻造自我。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求新。教师个性特长得以发挥,自然形成教研组整体教研优势。奖优促后,适当的压力可以化作改进提高的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扎实做好教研工作,形成团队合力。
1.加强有意识的自我阅读,不断学习求新。读书学习是语文老师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手段。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与选修教材涉及相关文学、文化、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几乎与语文构成联系的领域都有涵盖。只懂得语文教材,甚至只精通选修教材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开阔阅读视野、学习领域。诸如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选修教材领域、相关史哲学科内容,甚至理科科技类等著作,都应当有所涉猎,尽可能在学科“业专”的基础上做到广博。
2.扎实推进实践教研,营造研究氛围。教学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做到“有效教研,促进教学”。采取集体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既利用集体智慧,又发挥个人特长。首先,开展组内常规教研课活动,每个学段内每个学年组开展一次集体教研课活动,由设计、讲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五个环节组成,年级组内选择内容,教研组研讨,最后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长进行总结。其次,切实做好学校承担的国家、省市级语文学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和教研论文评审、教学竞赛等活动,并做好研究的阶段总结和课题结题工作。
二、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渗透强度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发现自己正处在被人进行严肃教育之中时,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宜以渗透、熏陶、渲染为手段,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德育任务。保持学生愉悦的心境,可以极大地增强德育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有许多寻常环节,学生往往处于无意注意之中,如果教师能捕捉机会,巧妙地“借机”发挥,就可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
三、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得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信心,而且大大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四、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思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中追求效益,从指导中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中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项: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版).
篇10
关键词:隐喻思维;英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内涵分析能力要求的提升,这就要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对于基于我国文化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总结,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大学英语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和人文素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充分的重视到隐藏在英文知识背后的内涵,促进学生对于英语内容理解程度的加深,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隐喻已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修辞格,而是被视为一种概念、一种思维、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认知方式。用这种认知方式来锻炼思维,扩展想象空间,可以提高判断、推理能力,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将这种思维延伸到英语教学中去,可以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隐喻思维内涵解读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略掉英语知识背后的与内涵知识的有效解读,这就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结合英语知识的隐喻思维等方式,通过采用隐喻思维分析的方式,打破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隐喻思维缺失”情况,促进英语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效率的提升,进而满足英语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要求,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英语的学习。
例如,在进行大学英语《Great scientists》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和《Great scientists》所介绍的伟大的科学家的特点,并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背后所涉及的内涵故事进行探索研究,从深度分析的角度,制定出相应的《Great scientists》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的感悟到《Great scientists》中所介绍的科学家的人物事迹。与此同时,在进行课堂讲述的过程中,将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家的精神进行比对,感悟到这些中外科学家传递出的人文力量,不仅仅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悟到英文知识和文化的交融点,有效的解决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隐喻思维缺失”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到相关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满足高校英语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综合起来看,通过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特点,从隐喻思维的角度出发,为大学英语课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有效的寻找到文化和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共同点,进而有效的解决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隐喻思维缺失”问题,为大学生群体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剖开英文文章表面,剖析文章的深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隐喻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深度进行对英语文章的剖析
为了有效的发挥出隐喻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就需要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合适的英语课程教学策略,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贯彻教学的创新性,深度进行对已英语文章的剖析,从深度剖析的角度,促进学生对于英语文章背后深度内涵的理解,进而有效提升高校英语的教学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大学生群体学会从隐喻思维的角度进行对于英语文章的深度剖析为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例如,可以在进行英语文章的剖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语文章基本内涵的知识延伸,让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隐藏在文章之中的内涵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偏离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英语文章核心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对相应的隐喻方式的利用方法的猜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英语文章深度剖析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英语的隐喻思维基本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隐喻思维的成长。
(二)进行英语文章剖析方式的改革
为了充分的发挥出隐喻思维在英语课程教学策略中运用的优点,就需要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对英语文章剖析方式的改革:首先,要保证英语文章剖析方式的制定充分的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其次,要保证英语文章剖析方式的制定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最后,要保证英语文章剖析方式的内容的制定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提升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入手,而不是单纯的考虑到学生对于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英语文章剖析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非要学生熟记英语基本概念,进行逐字逐句的英语文章分析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对英语文章出现相应内容分析研究工作,并让学生进行对英语文章中语句出现的基本原理的分析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记硬背,又可以保证学生对英语知识形成足够的理解,帮助学生将隐喻思维充分的运用在英语文章的深度剖析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于英语文章理解程度的提升,进而有效促进高等教育院校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合理选择英语文章剖析角度
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隐喻思维,可以合理的进行英语文章剖析角度的选择,就很容易提升学生剖析英语文章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快的了解到英语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含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对于教学策略的总结创新,充分的涵盖进入隐喻思维的基本理念,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英语课程教学方式。
例如,可以在高等教育院校英语上开展讲述英语小故事等教学策略,利用丰富的游戏形式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应用隐喻思维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英语文章剖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相关的资料的搜索研究,从隐喻思维的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并对文章中设计内容研究发展的历程进行探索,在学生进行学习之前就充分的了解到英语文章写作背景,提升高等教育院校英语教学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利用隐喻思维,进行对高等教育院校英语教学策略的探究,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群体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去探索新型的高等教育院校英语教学策略,合理利用好隐喻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院校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嵘.从器具喻人看英汉词语语义转移的隐喻思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贺滨波.隐喻思维训练对于培养写作能力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陆燕.基于隐喻创造相似性特征的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
[4]王小彤.隐喻思维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5]郭丽丽.隐喻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10).
[6]程明.隐喻思维的构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教书育人,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