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5 17: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钳工 林业机械 维修
木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木材,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木材产品成为了人们购买的重点,因此,木材需要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木材生产地――林场对于木材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重要,在木材生产中林业机械代替了传统的人工作业,它高效率的生产受到的现在林业部门的欢迎,但是林业机械由于大功率的运转,发生小毛病是常有的事,因此,林业机械的维修成为了钳工的重要的工作吗,钳工的重要作用体现出来。当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故障,出现损坏或长期使用后精度降低,影响使用时,钳工就要对其进行维护和修理。
1.机械维修的必要性
机械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磨损、腐蚀、损坏等现象,如果再继续使用下去,不但会直接损坏机械,更甚者,还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钳工需要定期对林业机械设备就行保养、检修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全生产,而且保质保量的完成定额的任务。林业部规定的机械折旧年限和大修间隔期,我们林业生产部门,一定要按照这些规定对机械进行使用否者后果严重。
2.钳工在机械制造和维修中的作用
钳工是一种比较复杂、细微、工艺要求较高的工作。虽然现在很多工作采用自动化,但是钳工维修工作一直无法替代。钳工所用工具简单,加工灵活多样、操作起来方便,因此,有很多维修工作仍需要由钳工来完成。钳工在机械制造及机械维修中更是不可不可取代的,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林业机械故障维修中,切工为维修工作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在林业机械维修中有很多工作,我们在这里不能一一加以说明,我们仅以机械液压设备的维护为例,对钳工在林业机械维修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
3.机械液压设备的维护
3.1 选择适合的液压油
液压油在液压系统中起着传递压力、、冷却、密封的作用,钳工在维修林业机械设备的时候,要先对液压油进行检查,因为,液压油选择不恰当会导致液压系统繁荣耐久性下降。应按随机的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牌号选择液压油,即使不能找到相同品牌的液压油,也要找到性能与原牌号性能相同的,不同牌号的液压油混合使用更是不允许的。
3.2 注意定期保养等事项
目前有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置了智能装置,该装置对液压系统某些隐患有警示功能,但其监测范围和准确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钳工就应该成为机械的帮手了。所以,液压系统的检查保养应将智能装置监测结果与钳工的定期检查保养结合在一起。
3.3 防止固体杂质混入液压系统
高质量的液压油是液压系统的生命。液压系统中有许多精密零件,有的设阻尼小孔或缝隙等。一旦有固体杂质进入液压系统的话,将造成精密偶件拉伤、发卡、油道堵塞等,严重危及到液压系统的安全运行。钳工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仔细。通常固体物质入侵途径主要有:液压油不洁;加油工具不洁;加油和维修、保养过程中没注意清洁;液压元件脱屑等。
3.4 防止空气和水入侵液压系统
钳工一是要防止空气入侵液压系统。在常压常温下液压油中含有容积比为 6% ~8%的空气,压力降低时空气会从油中游离出来,气泡破裂使液压元件“气蚀”,产生噪声。大量的空气进入油液中将使“气蚀”现象加剧,液压油压缩性增大,导致机械工作不稳定,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执行元件还会出现“爬行”等不良后果。另外,空气还会使液压油氧化,同时,还能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钳工要防止水入侵液压系统。液压油中含有过量水分会使液压元件锈蚀,油液乳化变质、油膜强度降低,加速机械磨损。钳工除了维修保养时要防止水分入侵外,还要注意储油桶不用时要拧紧盖子,最好倒置放置。
3.5 作业中注意事项
首先,林业机械作业要柔和平顺。林业机械作业应避免粗暴,否则必然产生冲击负荷,使林业机械故障频发,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作业时产生的冲击负荷,一方面会使林业机械结构早期磨损、断裂、破碎,另一方面又使液压系统中产生冲击压力,冲击压力又会使液压元件损坏、油封和高压油管接头与胶管的压合处过早失效漏油或爆管、溢流阀频繁动作使油温上升。
林业机械不但需要钳工的细心维护和维修,在维修体系上也要有体制,有规范做到系统化。建设养、修、造三级机械设备维修体系。
根据目前林机设备状况和使用情况,应建立养修造三级维修体系。
林管局(地区)一级应建立1~2个大修厂。其任务是:机械设备的大修,包括零部件修旧;机床、设备大修,批量配件生产,小型设备及机具制造。
林业局(县)一级应建立中修厂。其任务是:林业局址附近的大型机械设备的保修,
部分机械大修,小批配件生产。
篇2
关键词:建材机械;标准化;发展途径;方法思考
1引言
纵观全世界的建材机械发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在世界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投资于建设建筑行业,并且通过对一个国家的建筑事业的兴盛与否来评判与估计该国家的发展前景与经济实力。因此,中国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需要加大对于建筑事业的发展与大力投资。在建筑行业取得卓越成就的背景之下,建材机械标准化发展作为建筑行业里的重要目标与方向,更是不容小觑,需要多方力量对当前的发展途径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析。
2当今社会进行建材机械标准化发展与生产的重要性与意义
2.1当今社会在建材机械行业的取得的成就
随着国家大力扶持经济发展与建筑业的进一步生产和制造的能力,因此在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建材机械行业取得的非凡的成就,这些成就带领着中国的建筑事业迈向更高的征程中。中国的建材机械标准化行业从2009年逐步发展到2014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五点七,并且现今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一个活跃的状态[1]。国家拥有的建材机械工业装备公司数量逐步增多,根据权威数据,笔者了解到截止2017年5月份,我国的建材机械技术装备公司企业已超过五百家,并且年生产量已经突破了150亿。这些非凡的成就告诉我们当今中国已经褪去了当年的落后挨打的模样,渐渐变得有担当、有实力,成为一个经济与科技都迅猛发展的大国。在这过程中,离不开建材机械标准化行业的付出与不断地优化提升。
2.2建材机械工业进行标准化发展与生产的意义
由于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亦在不断地调整与革新,建材机械工业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对于机械工业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的传统制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急需要对于体制进行优化和全方位提升。对于建材机械工业的工作人员而言,对于该项目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知识的储备。总体而言,当建材机械工业处于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地位之中,这一现象和事实能够客观地促进中国占领国外市场,甚至有望主导国际市场中的商品贸易购物之中[2]。当前的建材机械工业已经处于质量水平较高,科学技术也日臻完善的良好态势,由此加强对建材机械工业化发展更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腾飞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3我国当前建材机械标准化生产中面临的难题与问题
3.1建筑材料工业产品的配套性不足
从整体出发来看,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生产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且客观地带动中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崛起。在这样的巨大进步与发展的前提背景之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诸如:建筑材料工业产品的配套性就不足。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多种建筑材料与工业产品需要一一对应结合,并且思考产品直接的内部联系进行配套处理,这样的配套处理可以促进建材机械标准化生产,也能够提升建材公司企业对于产品制造与研发的效率和质量。
3.2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且污染严重
建材行业包括了许多产品的生产与制造,比如水泥和混凝土以及钢筋铁皮等基本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条件不够成熟和先进,导致了许多资源浪费现象和污水乱排的环境问题。首先,我们要正视其中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3]。第一,我们可以看到在生产中会对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存在着资金投入过高而收益较少,在材料生产过程中随着产品的制造,也会有其他的副产物生成,当然也会有粉尘、颗粒物质以及污水、有毒气体的排放和生产。对环境会造成巨大影响。
4深入思考并提出建材机械标准化发展的具体操作途径
4.1大力支持和倡导企业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和品牌意识
每一家公司企业都会有着自身的创业经营过程中的价值体系与行为准则,并且在长久的制造生产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企业的品牌意识的提出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提升该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为了让企业的信誉进一步提升,并且加强群众对于该企业的认识与理解,公司有必要对于品牌形象的宣传和推广做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4.2促进建材机械标准化发展的技术生产与科研水平
为了促进当前企业公司对于建筑材料的制造生产,国家权力政府机关应当大力扶持相关的企业与公司,为建材机械标准化作出贡献。在提升过程中,需要公司企业大量招收技术人员,将优秀的国内外人才引入公司,可以为企业的全方面发展和技术革新做出卓越的贡献[4]。当然,也要加强对于建材公司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求每一位普通员工都能够了解更多的建材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
5结束语
当今中国的建筑事业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管是国内人民还是国外的人民都对于“madeinChina”有了全新的认识,当今大众对于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包括一些大型的建筑物,都是特别支持并且建筑本身的质量实力也十分过硬,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进一步深远发展,政府权力机关应当联合企业公司加强对于建材机械标准化发展的途径研究与探讨,争取为建筑行业进军国际市场,进行下一步铺垫与推动。
参考文献:
[1]陈滔.探究建材机械标准化发展途径[J].化工中间体,2015(8):32.
[2]顾正强.论建材机械工业的标准化生产[J].电源技术应用,2013(7):280.
[3]林清萍.浅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现途径[J].现代企业文化,2017(12):79.
篇3
关键词:机械设备;可靠性;设计与制造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183
0 引言
对可靠性的研究最早源于1957年,研究领域是军用的电子装备工业,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发表了一份著名的报告,即《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报告》。这一报告被广泛的认为是最早研究电子产品关于理论与方法的可靠性方面的文件。由于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电子产品可靠性提高的带动下,机械产品的可靠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机械可靠性在可靠性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些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很早就开始将可靠性学科融入机械设备研究中。我国在机械设备的可靠性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我国机械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可靠性研究。因此,本文的论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型机械设备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的质量在传统上来讲就是产品的性能,也就是产品在出厂时的质量。产品质量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经济性以及产品的安全性能[1]。性能主要是指产品的在技术方面的指标,是产品在出厂时具有的质量;可靠性是产品在出厂后进行销售准备投入市场中时所具有的质量特性,是产品性能的拓展;经济性是产品的总成本,包括购置与使用两个部分;而安全性主要是指产品在流通与使用时产品所具有的安全的程度。可靠性在产品的性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性能较差的产品实际上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而性能好的产品也不意味着其可靠性较高。而可靠性较强的产品不但在使用中能够保障性能良好,还能够减少发生故障的次数,进而减少维修费用,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生产商以及用户应该追求的主要方面。
1.2 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伴随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系统已经逐渐朝着大型化、复杂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而可靠性是大型机械设备能够实用的关键[2]。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的激励,可靠性技术是获取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机械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使我国的机械设备质量更优质,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必须重视对可靠性的研究。
2 我国机械设备可靠性存在的问题
2.1 起步较晚,工业底子较薄
我国的可靠性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不能自行对大型设备以及精密自动化设备进行设计与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程度较低,能量消耗较高,寿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一半,甚至更低。可靠性落后使得我国的机械产品在出口时存在困难,影响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2.2 制造技术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的机械工业在时展中不断的进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基础较为薄弱,相关人员对可靠性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加之技术上的落后,制造的产品质量低是很平常的现象。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机械工业在发展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3 可靠性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设备的可靠性主要包括本身具有的可靠性、使用的可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本身具有的可靠性主要指在制造中的内在的可靠性;使用可靠性主要包括对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细致维护等;环境可靠性主要指外部的环境对设备的影响。鹅考性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如设计管理、生产管理等。因此,对可靠性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现阶段,我国对可靠性管理缺少较为系统的方法,管理水平较低,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3 提高机械设备可靠性的措施探究
3.1 通过现代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
现代技术主要指以满足产品在成本、技术等综合效益最优化作为目的,通过计算机设计技术,利用多种的科学方法,对产品进行研究、创造等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的总称[3]。现代设计技术在可靠性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将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使产品的质量、成本、技术等都较为优质,进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实力。
3.2 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为可靠性制造提供保障
我国的制造业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改变其组织结构,进而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制造业突破瓶颈,进一步发展。制造业的进步有利于推动我国机械设备的制造,是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3 完善可靠性运营管理系统
将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以及方法积极的引入可靠性运行与机械维修中,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管理目标,依靠先进的技术,以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对设备进行管理方针的设计,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切实做好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运行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机械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对机械产品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对其高度重视起来。本文对机械可靠性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现阶段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存在的问题做了探究,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推动机械设备的可靠性研究向前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夏雪刚.大型机械设备故障的优化挖掘检测模型仿真[J].制造业自动化,2016,06(01):153-156.
[2]张则荣,樊智敏,王永岩.大型直线振动筛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分析[J].煤炭学报,2014,08(S1):257-261.
篇4
【关键词】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线路;设计
在机械工业领域,自动化和智能化两大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机械工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对于机械设备来说,其基本性能的实现主要依靠电气控制来实现,可以说,要提高机电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效率,就要对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进行优化设计。由此可见,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在机电一体化实现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电气控制线路设计越优化,其可能实现的功能和效率就会相应的越高。对于电路设计人员来说,设备性能要求越高,就越需要在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中提高要求,不断优化。设计人员必须对机械设备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原理清楚的认识和理解,熟知设计的工艺和基本流程,这是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1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1.1通用性原则
通用性设计是为了能够让设计并生产出来的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多种加工生产的需求,提高设备的应用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率。这就要求在进行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时,注意能够满足多种设计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实践运用性,设计出能够与生产机械设备和工艺要求相符合的电气线路,这是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1.2可靠性原则
在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过程中,电路电源的设计是整个设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是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所在,必须作为最为优先和周全的设计点。在电路设计方面,要对其中多个元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包括配电方案、线路布局、接地回路等等,同时要兼顾电路电源的负载问题,必须使其保持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各个电路部门都要各自独立,即使某一部分电路出现问题,也不会对其它电路造成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兼顾电路安全性问题,避免电路过热等情况出现。
1.3正确性原则
这里的正确性主要针对的是原理图的绘制,要准确无误。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要以导线为连接,将不同种类、多个数量的电子元件串联起来,利用元件和导线形成的线路图可以表达出不同种类生产机械电气的基本结构和控制原理。同时还要赋予线路元件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使用能够对元件进行适当的调整。电气控制线路要简单,容易理解,使用标准的方法进行绘制,每一种符合都有特殊的意义,符号运用要准确。电气控制有两个关键因素,即原理图与安装图。所谓原理图即电力运行的基本原理,安装图是用来表现电路实际的接线和位置,对于安装要点一定要使用标准规定的符号来加以表现。
1.4明确性原则
所谓明确性,是指在设计之前,要明确生产要点,清晰的了解实现生产的机械和电气控制的基本要求,在明确设备生产使用的需要后,在针对设备的生产特点和基本性能开展设计工作。电气控制线路是用于整个设备,服务与设备运行的全程,所以明确生产要点就是要清楚明白设计的核心和方向,这是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前提要求。
2电气控制线路的常用设计方法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满足线路用途的基本要求之上,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电气控制线路才具有合理性。因此,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第一要求就是能够满足机电设备的基本运行要求,并通过对设计的优化升级来实现控制线路通过机械设备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其次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第二要求就是安全性,任何一种设计,都要求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力求简单易懂,配合保护装置,提高线路的安全性,以保证生产的持续性和顺畅性。常用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方法有经验设计法和逻辑设计法。前者适用于简单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通常是根据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再配合设备的工艺要求,在原来线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和重组进行设计。后者适用于复杂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设计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对设计的线路图反复研究和修改,最终确定出最优化的方案。逻辑设计法是以逻辑代数作为理论基础,这对于提高线路的合理性,提升优化设计水平十分有利。
3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关键点
3.1尽量减少连接导线
设计人员在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时,要对线路的整体有所把握,具有大局性,对线路中的所有电子元件的整置进行全面的设定,尽可能的减少元件间的连接导线数量。比如通常情况下,接触器的位置在电气柜内,在进行线路设计时,要采用二次连接线将接触器从柜内连接出来再与操作台连接。在设计时就需要对此特别注意,优化线路,尽量避免引出连接导线。
3.2正确连接线圈
一般来说电压线圈是不要以串联的形式存在,这是因为线圈之间阻抗大小不同,进而两个线圈之间电压分配不同。即使线圈型号是相同的,但是如果串联使用,电气动作都会有先有后,那么后动作的线圈阻抗力就会因为前面线圈的接触动作而增加,相应的电压也会增加,造成后面的接触器不能立刻产生吸合动作。在高压作用下,线圈被烧毁的机率大大增加,从而使线路故障率增加。如果在同一个线路上两个线圈并联,电源接通,运行正常。如果电源切断,电磁铁线圈电感比继电器中的线圈电感高,其中蕴含的自感电动势能会直接作用于继电器,继电器出现吸和现象,从而造成继电器的误动。
4结语
机械工业设备与电气控制线路关系十分密切,设备的运行依靠电气控制线路来实现,因此在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时要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和电路控制线路图,这不仅能够提升电气控制线路图的具体应用价值,同时能够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顺畅性。通过对电气控制线路图的优化设计,能够是机械设备满足多种加工要求,提高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量。同时清晰明了的线路图,能够防止按照错误,使生产更加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戴月.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J].电子制作,2014(19):41-42.
[2]龙海明.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基础问题阐述[J].企业技术开发,2016(01):12-32.
篇5
现在所说的重型设备一般来说是指重型机械设备,大多数是应用于工业、农业以及医疗和制造业的相关领域。重型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我国加快了迈向更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同时也是我国由农业化进入了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此外,经济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二、在重型设备制造中的问题
重型设备的广泛应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作用。然而就目前来讲,在我国的重型设备制造中仍存在许多噬待解决的问题。
2.1预算问题
对于每一个重型设备制造的项目,在进行施工前都应该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计算,其中市场调研尤为重要。目前,机械设备制造商和商众多,产品质量、价格、服务各不相同,存在差距。在招标前,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工作是机械设备招标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对某类设备而言,随着设备的品牌、销售渠道、售后服务、采购数量的不同,购置单价也不同,还有就是作为预算人员的个人职业道德问题,不同的人对于各种诱惑很有可能做出非最合适的预算。预算问题是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的关健文题,做好预算是为以后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2.2生产效率问题
生产效率低下一直是我国现在重型设备制造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机械制造的程序相当繁琐,当代机械制造业主要采用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和重复大批量生产等多种方式。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设备资源也随之变化,产品中各部件制造周期不统一性和产品工艺路线的不确定性,造成管理对象动态多变,生产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因此,需要从每一产品的交货期倒推,周密安排各部件、零件、毛坯的投入。繁琐的程序就要求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不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耐心与细心。此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如:能源供应不足(电力、机油等)、工作人员更换和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同样会降低生产效率。
2.3产品质量问题
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尤其是产品质量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机械工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在我国进行制造施工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监管往往是纸上谈兵,没有落实到实处。施工过程施工手法粗糙,不按规定执行,存在质量缺陷。一些不合格的零件被安放在机械的重要部位一直导致重型设备过快损耗,不到使用年限就被迫退役,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不仅如此,重型机械设备的质量不合格,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伤亡事故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2013年青岛市的输油管道的剧烈爆炸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我们应引以为戒,不能让惨剧再次发生。
三、解决问题确保安全管理的方法
结合我国重型机械设备制造的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技术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能够制造出具有很高精细度的产品。这些国家的产品一般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参数化建模软件Pro,Engineer、计算机辅助产品工程(CAE)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并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加工技术方面也广泛地采用了数控技术、自动引导小车等。因此近几年来,发达国家主要是致力于一些更尖端的制造技术的研究,欲寻求一些新的技术出路,并研究出了一些更先进的制造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化系统、并行工程等。所以我们更要有决心去解决这些问题。
3.1合理的设计
项目的前期设计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所在。设计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就应该思考设计是否合理,关于设备的使用质量,预算是否合理。设计的最初阶段是需要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进行需求性分析,依照实际的用途来进行设计,要充分的考虑到实用性以及经济性,平衡两者的关系。设计中需要加入新技术,让设备的质量更加高。各种规格和参数的制定都要结合设备的预期性能来进行设计,保证各项参数都符合要求参数的选取,可以以现有的一些设备参数作为参考,取得比较准确的参数。设计时还需要多设计几个方案,从中挑选出最佳方案。为了保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设计完成后要进行模拟实验,满足设备的运行需求,取得更加精确的参数。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调整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不利现象。
3.2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任何一个制造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数以百计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做出优质的产品。对于制造程序繁琐的重型设备来说,更加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尤为重要。大致的方法比如: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
3.3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最后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竞争机制。
3.4强化安全监察力度
安全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法规、标准的规定。加强对重型设备的安全监察。(1)重型设备制造资格进行安全认证,对生产的设备产品进行安全质量监督检验,安全质量不合格的设备产品不得出厂,把好产品制造的安全质量关;(2)对从事重型设备安装、维修的企业实行安装、维修资格的安全质量认证,不具备从事重型设备安装,维修能力的企业,不得承担重型设备的安装,维修业务,把好重型设备安装、维修的安全质量关;(3)把好重型设备安全技术检验关。对新安装的、大修的、改变重要性能的重型设备进行特殊的安全技术检验、经检验合格并发给使用合格证后方准投入运行。对在用的起重型设备进行定期(每2年)的常规安全技术检验,未经检验合的重型设备不准继续使用;(4)对重型设备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进行严肃处理。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表面处理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90-02
《表面处理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简要介绍有关材料表面的基本概念和某些重要理论,阐述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分类、涵义和内容,然后通过一些典型的表面技术来说明主要设备、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分析检验和具体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对表面技术的形成、现状和发展有一些基本了解。该门课程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课程,包括表面物理、表面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电化学、冶金学和材料学科等学科技术。由于在高职院校对于这门课程的各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益的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学习内容是否有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下面以“绪论”部分为例谈谈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学生、目标、教法、教具等内容,这些都是上好每一节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表面处理技术》在我院是焊接、质检和机制三个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总体学习比较认真,但是对该门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该课程内容简单、知识面广、工艺繁琐、应用广泛,尤其在高、精、尖领域应用率较高。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第一节课就应用一些前沿的成果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绪论”从总体上给学生讲述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等。该课程内容包括:表面处理技术的涵义;表面处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表面处理技术的分类;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表面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学好该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且培养学生撰写技术论文的方法。第一节课重点需展现自己较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大量搜集资料,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减少文字描述,大量采用生动的画面、视频等来展现课程的信息。由于关于表面处理相关的工艺较多,同样为了增加基体表面的耐蚀性,可以通过电镀、化学镀、热喷涂、堆焊等工艺来实现,具体使用什么工艺,要结合实际条件恰当选择,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不同的工艺做比较,了解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正确选择,所以建议学生多看资料、做读书笔记,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来学习。
课堂系统
《表面处理技术》课程绪论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授、总结、作业等四部分。导入部分笔者借助两个问题:(1)磨损、腐蚀和断裂是机件的三种主要失效形式,每年钢材因腐蚀和磨损而造成的损失约占钢材总产量的10%,损失金额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如果将因金属腐蚀和磨损而造成的停工、停车和相应引起的各种事故等损失统计在内的话,其数值则更加惊人。(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这就必然对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等性能以及表面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金属表面防护和强化技术,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具体讲授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见下页表1)。
课后系统
这门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课程总评成绩构成见下页表2)。课后要及时辅导,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同事进行交流,请专家进行评课,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看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真正使教师从讲解员转变为教练员,最终才能实现教师会教与学生会学两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钱苗根.现代表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陆群.表面处理技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学武.金属表面处理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万福,曾国英.国外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2(2).
[5]范雪蕾,钱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
篇7
[关键词]机械设备 维护保养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62-01
一 引言
机械工业是一个国家装备技术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工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在工业企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机械设备维护和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设备的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机械设备在生产中存在着野蛮操作的现状,及正确使用和保养机械设备的重要性和有效措施,了解我国的机械设备使用状况,以期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高度的重视,最好的发挥机械设备的效益最大化。
二 机械设备在生产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机械设备过度使用现象严重
由于市场的竞争激烈和招标工作的日益规范,施工项目被划分为更多的标段,工期相应缩短。中标企业为在短时间内完成项目,致使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当将其调动到新工程后,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2、机械设备管理保养制度不建全
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应建立和建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订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序,设备使用糊涂。
3、操作使用保养人员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企业存在着维修技术人员数量偏少、流动性大的特点,再加上一些维修技术人员理论水平偏低,对一些工程机械的疑难问题难以解决,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4、维修的安全性差,事故率高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的物质运动,必然会产生技术状况的不断变化,以及某些不可避免的不正常现象,如松动、干摩擦、声响异常等。这些设备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设备过早磨损,甚至形成严重事故。确保工程机械维修的安全工作,是工程机械维修中的首先重视的问题。由于一些修理场地的环境较差和一些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存在发生维修事故的可能性。事故一旦发生,不仅造成工程机械设备损坏,而且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三 机械设备正确使用和保养的重要性
1、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
马克思说:“机器必须经常擦洗。这里说的是一种追加劳动,没有这种追加劳动,机器就会变得不能使用。”任何机械,即使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也不可能永远保持正常工作状态。由于操作时,各零部件必然会发生磨损、腐蚀等其它变化,因此,有必要在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对机械进行定期保养,保养设备也是决定机械使用寿命周期长短的主要环节。
2、避免突发性故障
任何机械设备都是由人来操作的,人是关键的因素,这就要求生产工人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各项工艺指标,严禁超温、超压、超速、超负荷运行,确保平稳操作。一旦出现故障停机,将导致整个生产的停顿,其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只有正确使用设备,才能保持设备良好的工作性能,才能减少和避免突发性故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正确使用设备是控制技术状态变化和延缓工作能力下降的首要事项,也是保证生产正常运行,避免突发性故障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生产正常运行,避免突发性故障的基本条件之一。
3、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实践证明,设备的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维护保养的好坏。设备的维护保养,是设备自身运动的客观要求。维护保养的要点是搞好“清洁、、紧固、调整、防腐”十字作业法。
定期的维护设备,正确的使用设备都是决定寿命周期长短的主要环节。任何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特定的条件,如温度、压力、能力等。任何机械都无法无限期的运行,到了保养周期就必须进行相应级别的保养,只有通过相应的维护,机械才能在生产中能够有序正常的工作,从而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4、节约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设备一旦选定,投入使用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设备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生产、消耗、成本和维修工作等,所以必须认真处理。保养维护好设备,增加了设备的使用周期,无形中降低了机械的使用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四 有效措施
1、健全规章制度,确保正确使用
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在生产中要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生产设备要实行计划运行,定期切换,强制保养,备用设备应完好可靠,贯彻执行定人、定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的人员外,还要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对工作设备性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优化设备管理工作,给企业增效
设备管理工作内容来说,是对设备运动的全过程实行管理,即从科研、设计、制造到设备的购置、安装、投入生产,以及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维护和检修,直到报废,退出生产领域的全过程,即设备一生的管理。工程机械的维护保养工作,是保持工程机械完好率,延长其使用寿命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应坚持做好工程机械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保养工作,落实各项维护保养制度,做到时间、人员、内容、质量四落实。针对具体环境和工程机械中存在的不足,有重点的进行维护。优化管理工作,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给企业增效。
3、建立奖励体制,加强学习
要努力培养技术性人才,目前,各单位普遍缺少技术性人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技术人才迅速成长起来。可喜的是,某些具有远见的单位开始着手工作了,给他们高出普通职工几倍的薪酬和荣誉,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只强调其示范作用而忽视了其在企业生产中的实际作用,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这项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对技术人才的考核工作,只有做到业绩与报酬相对应才能达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要达到在处理事故方面一看就能大致判断出故障部位,并能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两天的努力所能够达到的。一台设备包括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机械、电子、电脑等,还要有相当熟练的动手能力,需要有悟性,有对机电设备各部分深刻的理解,在人的素质方面,要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结束语
总之,工程机械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非常重要。我们要正视工程机械在生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加以改善和改进,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正确的使用设备,健全规章制度,并注重提高操作人员整体的技术水平,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篇8
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机械制造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张。2006年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1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8%。“十五”期间,国家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大对机械工业的投资力度,这将为机械工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预计“十五”期间机械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左右,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3000亿元左右。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物流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次专题从管理理念、技术应用角度介绍了机械制造企业、物流技术与设备供应商的一些发展情况,以期反映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物流的现状与趋势。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综述
在机械制造业中,物流成本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在机械加工行业,每生产1吨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装卸、搬运50吨物料,90%-95%的时间里产品都在流动;在铸造过程中,每铸造1吨产品要搬运80吨物料;在汽车制造业中,物料搬运费用已接近总成本的30%。在美国工业产品生产中,装卸搬运费用占总成本的20%-30%。德国企业物料搬运费用占营业额的1/3。英国每年用于工厂和工地的物料搬运费用超过10亿英镑,相当全国工资的1/9。日本用于物料搬运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73%。法国机械工业购置物料搬运设备的投资比例约占15%。可见,物流是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之一,是贯穿企业整个生产与销售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制造业中,通过对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中物流的持续改善以提高物流效率,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浪费,同时可以缩短订单实现的时间,及时可靠地将产品交付给用户,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对机械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现代物流已成为企业生产与营销活动的重要支持系统。现代企业物流体制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企业物流要求的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物流系统革新的促进,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所形成的一体化物流系统,都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持,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更会加强现代物流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机械制造业企业物流的基本特征
现代物流作为一项社会经济行为系统,关注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如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进度、运输配送、库存控制、仓储、包装、订单处理、客户服务、退货、返还、废弃物处理、商品回收等。机械制造业企业物流除了上述的特征外,还包括:
1 现代企业物流与生产的密不可分性
企业生产物流与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或融为一体,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的工件和刀具支持系统,现代汽车生产企业中各种自动化生产线、装配线上的坯料、工件、配件、组装件的运达和配送,柔性加工制造系统(FMS),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中在制品的搬运流转或短时储存、再上线等等。此时,物流已与生产工艺流程融为一体,物流系统的流量、流速及作业质量都直接与生产的速率及质量密切关联。
2 企业物流结构的多样性
企业物流已不是独立或封闭的系统,逐渐与社会物流分工产生交叉或角色互换,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自营的物流公司的企业内外部物流业务,尤其是集成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在物流系统的规划、决策、计划、实施、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日趋一体化。
3 企业物流能力的综合化
企业物流系统不但要求如装卸、输送、转载等物料流运转的机械化、自动化或无人化能力,物料存储的立体化与自动化,信息流的及时性、准确性及信息的实时跟踪、交互与处理能力,而且要具有极强的内外部应变与协调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
中国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
1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主要环节有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及回收与废弃物流。其中,生产物流属厂内物流,而采购、销售及回收则更多的涉及厂外物流。厂内物流伴随生产物流进行,为生产服务,必须满足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对物料的需求;而厂外物流则主要伴随商流进行,为商流服务,以实现企业对外所达成的采购或销售合同。
机械制造业主要存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生产两种生产模式,其物流组织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重型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厂外物流不畅的瓶颈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会在方便水路运输的地方设立新的生产或产品发运基地。如,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长兴岛建立生产基地,生产的大型港口设备可以通过水路整机装船运达用户,而在此之前需要拆卸成若干组件运至用户后再组装;第一重型机器厂在大连棉花岛组建大件加工及发运基地,以满足大型水轮机组的生产;大连大重大起集团公司组建大型起重设备的组装及整机发运码头等。
对于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如神龙汽车集团公司在襄樊和武汉两个工厂,在生产物流系统设置了运行管理部门,负责物流运行组织控制,如:接收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品或物料的流转,各工序车间库房之间的衔接;相关物流工艺设计的执行、细化和完善等。公司设有采购部和市场部,采用集权式管理全部的供应和销售物流,而物料流则专由其下属的储运部门负责。
2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约60%的机械制造业企业已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对物流运作及物流管理进行了必要改造和改进,但仅有不超过8%的企业对供应链物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只有约8%-10%的新型机械制造企业在物流运作及物流管理方面实现了计算机集成化管理;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建设物流系统的并不多,但高架仓库为数不少;71%的企业对运输业务进行了全部或部分外包;机械制造业物流费用所占比例大约为23.6%。总体来看,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明显落后于IT、电子等行业。
3 机械制造业物流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物流中应用的物流技术与装备主要有:
――物料装卸系统及其技术
完成物料的装卸,实现装卸机械化、自动化,提高装卸效率,常用到的设备有各种工业搬运车辆、起重机械等。
――物料搬运系统及其技术
物料搬运设备是机械制造生产和物流过程中最常用到的设备,一般由起重机、输送机、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机)和运输车辆构成。其中以物料的垂直提升为主要特征,以间歇物流方式工作的装备称为起重机;以连续物流方式且沿一定路线输送一定种类货物的装备称为输送机。各种物料搬
运设备通过有机组合,加上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形成满足各种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的生产线。
――集装系统及集装单元化技术
集装化物流是将货物装入具有一定规格尺寸的集装箱或集装袋中,形成货物的储运单元(化),中途无需开箱或打开集装袋,将其进行连续运输便可直接运交到收货人的一种运输。实现集装化,可以将单一的货物组合为一体,使其成为一个规格化、标准化的运输单位,适于机械化、标准化操作,便于大量运输,加速货物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货损货差,节省人力物力,降低运输成本。
――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物流系统中,仓储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进入物流系统的货物进行堆存、管理、保管、维护等一系列活动。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备则是实现这一系列活动的根本保证,主要有:
高层货架:包括普通货架、重力式货架、流力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回转式货架,我国货架产值约占全部立体库的60%。
托盘:包括平托盘、柱式托盘、箱式托盘、轮式托盘、专用托盘等。
堆垛机:分为有轨式巷道堆垛机和无轨式巷道堆垛机,是立体仓库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输送机系统:通常由链式、辊式和带式输送机组成的八出库系统。
垂直提升设备:常用的有载货电梯、液压升降平台和板条式提升机。
搬运车辆:包括叉车、手动搬运车、电动搬运车、轨道小车及牵引车等。
自动导引车(A6V):可沿规定路径自动行驶、可编程、可移载物料的搬运车辆。
分拣机和分拣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分类,是企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高层货架存放货物,以巷道堆垛机为主、并结合入出库周边设备来进行作业的一种立体仓库。自动立体仓库是集光、机、电、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主要由自动仓储系统、自动输送机系统、自动导引车系统(AGVS)、自动化作业(自动分拣和机器人作业)系统;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以及计算机管理和调度系统等组成。
――物流信息系统及其技术
在机械制造业中,比较成熟而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有准时制生产(JIT)、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制造系统(CI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储管理系统(WMS)等。信息化系统通过集成,以ERP和SCM系统为主,结合JIT和CIMS系统,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代物流意识缺乏
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物流意识,对物流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强调物流部门对生产、销售部门的被动服务,不注意物流部门的主动参与作用以及物流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物流系统成为企业的薄弱环节。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影响物流系统的整合、重组或再建,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日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理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供销自越来越大,有利于物流部门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但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给企业的供销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近些年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但服务水平较低,企业为防止原材料供应中断,不得不加大保险储备;运输过程中的野蛮装卸、货物丢失等现象,大大增加了在途损耗;社会物流能力不足或收费不合理,使企业不得不自备庞大的运输和仓储系统,导致企业储运费用较高。
3 企业先天不足
企业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总体或局部的物流格局不佳,因而造成:物料除了停滞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混乱状态;重复搬运多,无效搬运占总量的70%左右;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多,空间浪费大,机械制造企业的各种仓库和存储区的面积约占到全厂生产面积的40%-50%。
4 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需改进
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不够配套;设施与装备的利用率、完好率较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部分企业虽然花大钱建立了MIS或ERP系统,但运行效率和应用效果都不理想。
5 物流效率较低
由于企业物流活动多由人工完成,物流设施、设备的状况也比较差,企业物流效率普遍不高。在利用率方面,企业自备卡车的运力利用率只有50%左右,装载效率只有70%左右,时间利用率只有75%左右;企业自备仓库的设备利用率只有50%左右、仓库面积利用率与库容利用率虽然在90%或85%以上,但由于物资存放不尽合理以及仓库自动化程度不高,现有仓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6 物流成本高
由于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没有全面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物流的高成本往往被掩盖起来,不为人们所认识,因而企业物流一般没有采取总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模糊,分部门核算时总成本不清,各种资源(物资、人员、设备设施、时间效率)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物流提出新要求。机械制造业物流的未来应该是企业自身的需要,自觉地创造符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
1 物流系统化改造
由于先天不足,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物流存在缺限。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物流进行系统化改造,对企业现有的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即采购物流)、生产阶段(即生产物流)、销售配送阶段(即销售物流)和废物回收物流阶段中的购料、配料、投料、送料、存放、搬运以及数量、时间、地点、方法、工具等,按照科学的生产工艺,重新进行时间、空间和物流人员、物流设施与物流信息方式的规划、布局,并且根据合理的生产节拍,量化(标准化)各项指标,达到准时化的模式(即构筑JIT方式的生产配送系统k改造的目标应是消除生产物流中的瓶颈现象,引入需求拉动生产计划,初步建立并完善内部物流准时化管理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达到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的一体化、均衡化,促使货畅其流、节省空间、消除浪费、合理高效,为物流现代化的实现作好铺垫。
2 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
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技术注入和融合,促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制造技术含量提高,使传统制造技术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对制造技术发展的作用目前已占第一位。信息技术促进着设计技术的现代化,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全球化。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如CIM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也无不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
自动化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的。CIMS系统、JIT制造体系的实现、精益制造体系的实现以及建立在虚拟企业联盟的敏捷制造体系的实现,都离不开物流自动化系统的支持。
集成化体现在物流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即在IRP系统的概念下实现高度集成。
现代制造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也促进了现代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篇9
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是19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又称作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运动主要实践人物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9世纪对英国来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英国在当时是世界上机械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另一方面英国是工艺美术的发源地。然而工艺美术运动本身的旨趣是强调“手工”和“非机械化”成分在艺术设计与制造中的积极价值与意义。运动的起源一部分源于当时一些艺术家和人文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不满。这个人群对生活怀有理想主义情怀,对传统文化和人的原始生态的等怀有强烈的追思,意图通过艺术手法唤醒当时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堙没了的生活原生态的美。运动的起源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对新型机械工业文明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反思之上。
多种思潮的弥漫如自由主义、复古情怀、唯美主义、民族情结、重商思潮,等等。多种思潮彼此交叉、酵和是工艺美术运动源起的原因之一。工艺美术理念即是一种艺术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主张,它的基本逻辑是:人之社会性存在的本质,在于社会情感的构建与维系,其他一切文明手段都必须为这一根本性的目的“服务”;而机械工业革命的出现,恰恰就导致了社会情感体系的震荡,其中,生活理想与道德诉求在商业欲望之前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其结果是一方面诞生了在社会人口总数中只占少数的所谓资本家阶层,另一方面却导致了难以计数的贫民以及他们日益恶化的生活境况。在工艺美术家看来,动感十足的新型发动机和快捷的交通工具虽然是“现代效率”的典型代表,但也是仅此而已―它们除了效率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价值,例如社会情感和生活美德。
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对芝加哥建筑学派(Chicago School of Architecture)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其代表人物路易斯・沙里文(louis Sullivan)和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受到运动影响很大。同时工艺美术运动还广泛影响了欧洲大陆的部分国家。工艺美术运动是当时对工业化的巨大反思,并为之后的设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思想人物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普金、拉斯金、莫里斯,此三人在纵向维度上对英国工艺美术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链型”历史结构。四个行会世纪行会、艺术工作者行会、手工艺行会、艺术和手工艺展览行会,毫不夸张的说三个人加上四个行会构成了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史的基本骨架。
(一)奥古斯都・威尔比・诺斯摩尔・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 (1812-1852))
19世纪英格兰建筑师、设计师、设计理论家,英国议会大厦重建时,哥德风格的内饰设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工艺美术思潮的先驱人物,他没有过多地实践其中,但却为其奠定了基础。他强重建哥特风格的艺术价值,强调对作品之美观性与实用性要同等重视,这些观点在后来都成为工艺美术精神的基本主张。
普金设计了很多的家具,其风格都具有简洁、坚实、朴实的特点。他提出两条对艺术设计的原则性意见。首先,艺术设计必须以生活自身为向导,合乎人之理性精神的欲求;此外,艺术设计可以具有装饰性,但不可累赘。
(二)拉斯金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是拉斐尔前派的一员,本身亦为天才而多产的艺术家。
作为普金的继承者,比普金的艺术设计理论更为丰富、系统。他的理论成果主要是源于自己的观察和沉思。他和普金一样都是强调对于中世纪艺术精神与生活理念的借鉴,都强调信仰和信念对于艺术和生活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建立在对自然的贴近和膜拜之上的信念与信仰。在其出版的书籍《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拉斯金明确提出,手工艺术就是人类面向自然等神圣之物所做出的一种献身方式;所有手工设计的真实性,均赖于“手工”之法,同时,由于“手工”即意味着与自然的最朴素、最无隔阂的贴近,所以符合手工理念的生活,也是最合乎神性要求的生活型态。
拉斯金的设计理念中,还隐藏了一些“总体艺术”概念成分。这一观念后来成为新艺术运动中重要的一个元素。拉斯金的关注点首先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工艺设计领域―即便是在@个狭隘意义范围之内,他所关注的也并不只是工艺设计领域,还涉及到架上绘画、雕塑等更为纯粹的艺术门类。在他看来,所谓的艺术分类都是人们出于方便的考虑而刻意做出的,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创作中,是没有截然清晰的界限的。拉斯金不仅仅是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更在一定程度上是哲学家。在他眼里艺术既不是单方面的感性事物,也不是单方面的理性事物,而是两者的共融结合;艺术不是宣泄,更不是消遣,而是一种庄严。他的所思所想,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就被视作一个单独人文门类的艺术领域,重新打破了界限的狭隘,为艺术概念注入了更多的伦理、道德因素,这一切都建立在他本人情怀基础之上。
(三)莫里斯
在艺术语境下,莫里斯是一位艺术实践家。同时在探讨工艺美术的语境下,它既是一位工艺美术运动得以成型的最主要的引导者,也是国际范围内工艺美术运动之思潮的集大成者。
篇10
关键词:四步教学法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考核评定 改革
对于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沿用以前的考试考核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生产对机器的精度要求、互换性要求、机械加工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技工学校要顺应机械工业的发展,考核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应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探索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核评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由于课程考核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是简单地用一张考卷进行评判很难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应立足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把教学目的和考核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笔者对“四步教学法”在考核评定中的运用进行以下探讨。
一、对考核评定方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目前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试成绩一般是由如下图所示的逻辑组成。
图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除了讲授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让学生进行较全面的技能训练。而目前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仪器的使用等方面没有考核,也无法从成绩中体现出来,更谈不上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因此,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评定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合理的考核评定方式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进行考核评定方式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结合“四步教学法”改革考核评定方式
“四步教学法”是以对某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由实验、质疑、析疑、解疑四个步骤组成。笔者学校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为目的,为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以下四个步骤的教学方法对考核评定方式进行改革。
一是实验。将学生进行分组,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一组学生设计加工六角螺栓,另外一组学生设计加工六角螺母,然后让学生将设计加工出来的产品进行安装配合。
二是质疑。在安装过程中,有的学生加工的产品能够配合在一起,而有的则不能,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是析疑。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其他的同学一起进行分析,然后师生互动共同理解分析。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解疑。这个过程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在学生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有的能配合,有的则不能呢?这就与学生自己设计产品的尺寸精度有关。
运用“四步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让每个组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发现别人优点和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列入考核评定中,例如:在讲到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使用过程和得出来的结果给予一个综合的评估。
教师对学生的其他方面也要进行考核方式改革,例如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教师除了对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考核之外,还应不定期地做必要的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力求听懂学会。教师对学生每次的课堂练习都记入平时成绩,多做的多给分,也可以在上课时对学生提问,对于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要适当的加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下一次继续回答。提问题的方式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进。在上课期间,会有学生对老师主动提出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见下表。
表
项目 平时成绩 课后作业 实验表现情况 测验 综合项目评定
分值(%) 20 10 20 30 20
三、改革考核评定方式的效果
一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考核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改革前,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不能主动学习,甚至不愿意学习,导致最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得到大大提高。
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我们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考核评定方式的改革,在学生中反响强烈,触动深刻。通过改革,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且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等,使每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都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由于总成绩的各个组成部分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因此这样的改革能较全面、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自觉地、轻松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