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篇1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有关,而且与外界干扰的强度和特征有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恢复的时间会十分漫长。

3、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就会很快恢复。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一般情况下,(人工生态系统不再考虑之列)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自然生态系统;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75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02

“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1866年提出的。海克尔在《普通形态学》中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后来,其他学者[2]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并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学则被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

美国生态学家E.P.Odum[3]38在其经典著作《生态学基础》中提出,生态学起源其生物学,但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生态学是一门广泛的多层次的学科,与其他相对较狭窄的传统学科有着较好的交叉。胡艳[4]认为,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有两种:一是研究对象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如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等;二是研究对象本身具有生态系统的特征,即研究对象具有生态系统的特征的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如知识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

在投资行业实际上也存在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投资生态系统。硅谷银行主席魏高思[4]表示,美国硅谷产业群实际上就是一个整合了高校学科优势、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等资源要素的良好投资生态系统,使得该地区获得了良好的投资效果。胡艳[3]等提出了风险投资生态系统概念,并对其框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也认识到投资行业里存在一个生态系统,并认为中国本地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越来越成熟[4]。

上面介绍的投资针对的是风险投资,目前还没有专门介绍对外直接投资的生态系统的文章。而风险资本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在投资者、投资方式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从我国2000年提出“走出去”战略到2011年温州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凸显出OFDI在经济中的地位在加强。但是从十多年的成效来看,我国OFDI之路并不顺畅,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4]。笔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生态学特征。理论和实践日益表明,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加快,应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保证对外直接投资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笔者在本文中提出OFDI生态系统概念,并分析其基本特征。

一、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的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简称OFDI生态系统),是模仿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研究和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时提出的。OFDI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直接投资主体在特定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制约束下,通过与对外直接投资运作中的劳动力、资本、管理、制度和信息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

(二)OFDI生态系统的内涵

理解OFDI生态系统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在该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完整统一体,主要投资主体是企业、政府、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个人也是重要投资者,但通常是依托于某个其完全控股企业的,因此将其视为企业组织。主体结构及其职能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到投资生态系统的效率。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也覆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自身投资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投资效率的高低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文化、资源等部分。外部环境主要是影响企业OFDI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的总称。宏观环境主要是政府投资政策、经济周期、资本市场等因素。中观层面的环境主要指行业组织、投资产业相关政策及产业结构。微观环境主要指企业竞争力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包括金融机构)的影响。第三,OFDI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系统的能量(如劳动力、资本、管理能力、制度约束和信息等要素)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互为反作用。

(三)OFDI生态系统的意义

提出OFDI生态系统的概念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参考生态学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对外直接投资框架,从整体效用最大化出发,明确相关利益方的职能和地位,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持续快速地发展。生态学的重要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和特定环境下,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是在实现国内外资源要素平衡和特定的投资环境下实现投资价值的持续积累。另一方面,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符合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那么就可以借鉴比较完善的生态学数学模型和相关指标来定量测量OFDI有关指标,这也是很多其他学科积极与生态学结合的原因之一。

二、OFDI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

随着生态学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态”二字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李宏煦[6]认为,生态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生态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的持续与和谐的系统整合功能。随着对OFDI发展的进一步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OFDI在机制和功能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下面从构成要素与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将OFDI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类比。见图1。

生态位在生态学中的含义是指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它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生物个体或种群来说,它在种群或者群落中的地位与功能,包括空间、时间、营养及与其他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相互关系;其二是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度[7]。显然,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生态位是指各参与方在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的定位,以及对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十多年的经验表明,各相关利益方并没有充分认识各自的职能,甚至一些职能长期缺位,如中介机构队伍并没有相应壮大,相关的金融服务缺位,尚无专门提供海外投资保险的保险公司,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阻碍了海外投资的步伐。同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分析模式,如种群增长模式,都可能适用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增长模式,因为OFDI中母国的投资企业要受到相关国家的资源、技术以及政策法律、市场规模影响的限制。

(二)OFDI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模式对比

OFDI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从各自的行为模式来看,也具有共同的生态学特征。以互利共生为例,自然生态系统中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双方获利的依存度达到了彼此不能独立生存的地步。在OFDI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中介机构与投资者的关系,还有投资产业分布中上下游产业的关系,其结构的优化都会促使其产生互利共生关系。再如竞争关系,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网中资源有限,不同的物种之间可能产生竞争关系,是一种此强彼弱的关系。在OFDI生态系统中同样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东南亚接收外来投资,长期以来是日本占其直接投资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最几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在东南亚投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市场侵入必然将引起中日两国在其投资市场的竞争关系加剧。从生态学的竞争关系考虑,或许我国可以找到一些投资应对策略。再如耗散结构系统、反馈调节机制方面,OFDI生态系统都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类似特征。见表2。

三、OFDI生态系统框架的构建

1959年E.P.Odum[3]94建立了一个普适的能量流动模型。他认为该模型利用不同的能量通道,根据能量流动路径,将不同的营养级连接起来。其中自外由内有日光输入和现有有机物输入两个能量输入通道。同时也具有自内而外的三个能量输出通道,即光合作用中没有被固定的日光能、生物呼吸以及现成有机物的流失。

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中也具有类似的能量输入通道,并将各参与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输入通道来看,一个是资格准入通道,通常一些国家都会对直接投资准入行业设置相关权限,或者对投资者身份有相关的规定;另一个是要素输入通道,通常会对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方面有相关的要求,如对股权比例和用工条件设置要求。从输出通道来看,一方面是产品输出、技术输出(这有赖于OFDI不同的投资动机),另一方面是价值的输出,表现为资本的回笼和利润的汇回。从实践来看,签订多边或者双边的投资协定,提供投资便利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通投资的输入通道与输出通道,只有比较通畅的投资通道(包括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整个投资生态系统才能高效率地运转。

四、OFDI生态系统的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与OFDI生态系统都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运作的,他们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但是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也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作为一个系统,OFDI生态系统具有其一般特征。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Bevtalanffy[7]3031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他认为系统都具有如下共同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变异性和相对稳定性。自然生态系统与OFDI生态系统还存在如下共同特征:都具有开放性特征;都在远离平衡状态中发展;要素间都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联系。

作为一个非自然的生态系统,OFDI生态系统具有自己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OFDI生态系统是一个人为的、非自律的生态系统。自律系统是指那些处于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但OFDI生态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社会投资环境为依托,以生产要素为命脉,以政策体制为经络的复合生态体系。投资体系所需要的能量和信息需要人为地传输转换和加工处理。人既是决策者又是调控者;既是建设者又是破坏者。

第二,OFDI生态系统是一个依赖性很强而且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虽然该系统本身具有投资运作中客观存在的反馈调节机制,但是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通道对政策的严重依赖且参与者较少,从而使得该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例如,跨国公司依据全球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分布等因素决定其经营决策,并通过掌握这些相关的市场要素变化来调整其经营决策。这些市场要素在短期内并不会轻易改变,但是对外直接投资流动规模却受要素之外的政策影响较大,如税收、对外国投资者政策等,同时少数的巨型跨国公司占据了直接投资市场的较大份额,因此当环境变化时,相对于国际贸易而言OFDI波动更为明显,这表明OFDI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反过来说,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OFDI生态系统,就要努力控制经济系统参数之外的变量,如保持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形成一致性预期。

第三,OFDI生态系统是一个流量大运转快的开放生态系统。从二战以来,世界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兼并浪潮,并且从二战以来的经济周期和数次金融危机来看,直接投资规模变化都较为显著,这表明OFDI生态系统的运转速率较快。同时,OFDI生态系统是开放的,随着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外部条件的成熟,除了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进入到这个系统,成为系统分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OFDI生态系统能量和信息是循环流动并且增值的过程。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生态系统后,将以热的形式不断逸散于环境之中。能量在生态系统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7]124。但是,OFDI生态系统中,能量和信息是循环流动的,并且在投资运作中与其他资源要素结合,通过再投资运作产生增值。在外部和内部环境承受范围之内,通过能量和信息的循环和增值流动,投资者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发展。

五、结语

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企业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元素,通过搭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长期合作平台,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的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使得各国近年来日益重视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OFDI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其投资增值的可持续性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合理构建投资框架体系提供了指导。提出OFDI生态系统概念后,后续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生态运行的机制问题,同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型OFDI生态系统,并建立系统的运行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2]孙振钧,王冲.基础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7.

[3]E.P.Odum,Gary W.Barrett.生态学基础[M].陆健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9.

[4]胡艳,张光辉.风险投资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特征分析[J].: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8):9899.

[5]薛松.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屡受挫 失败率全球最高[EB/OL].(20110225)[20120328]http:∥/a/20110225/000163.htm.

[6]李宏煦.生态社会学概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7.

篇3

关键词: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化战略;高科技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5―0113―04

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索尼、汤姆森等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出了高清晰视频技术,但由于影像制作技术、信号压缩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等关键性配套技术未被及时开发,致使这些公司迄今未能获得R&D投资回报。因缺乏配套的汽车电路操控技术开发,世界轮胎大王米其林公司1997年开发出PAX防爆轮胎至今未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为避免国际上3C/6C DVD联盟收取高昂专利费,我国开发出了EVD、HVD、HDV,但终因缺乏好莱坞等影视制作商配套技术开发配合而失败。当今,高科技企业产品技术的最终成功开发和应用,离不开配套性产品技术的同步开发和应用,离不开整个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大环境。现代高科技企业就像处在一个生态系统当中,彼此之间依赖性越来越强。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企业赖以生存的“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之争。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成为高科技企业之间一种新的竞争模式。那么,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具体结构及其形成过程以及它具有的生态特性是什么呢,以下试对此作出回答。

一、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结构

面向客户需求、以“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被称之为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从定义可知,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技术构件/模块的创新体系,系统内部的这些构件/模块是属于相关性(配套)产品的构件/模块。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实质上是配套性产品的技术创新体系。配套产品技术之间的兼容性要求系统内部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配套技术开发时必须遵循共同的技术标准,如图1。

由图1可知,技术标准是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和纽带,它同时表现为一系列专利组合;其次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配套性产品技术,如配套产品A技术、产品B技术、……;以及每项配套技术中所包含的一些技术模块,如产品A技术包含的技术模块A1,A2,…,An,产品B技术包含的技术模块B1,B2,…,Bn等等。

现代高科技企业必须把配套产品的技术创新纳入到一个共同的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之中。一旦这个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成功运作,就能够创造出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单独创造的价值。像Microsoft端口代码实现共享、Java脚本文件实现开放、诺基亚/爱立信对脚本代码进行公布,这些企业通过OSS源代码开放,鼓励其他开发商在他们的平台上开发配套性软件,由于软件产品较强的网络外部性,配套产品的形成使用户价值不断得到提高,大大增加了产品竞争力,形成了相当的用户基础。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成功就在于善于培育技术创新的上下游伙伴,善于把互补性技术创新纳入到共同的创新体系中,形成跨国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协同整合相关产品技术,提供给顾客一整套解决方案,为顾客创造超额价值。

二、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

从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可知,以“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形成的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指的是整个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标准化战略为导向形成的配套性产品技术创新体系。具体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协作研发、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这些基本过程。而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只有在技术标准化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发挥系统的协同整合功能,为顾客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首先,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众多高科技企业围绕相关性技术进行协作研发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随着高科技产品技术复杂性增加,配套性产品的增多,单个企业无法独揽所有产品技术。为保证配套产品的兼容性,众多高科技企业依据自身优势围绕一个共同的技术标准进行协作研发,开发出各个配套产品所需要的一些技术模块,即如图1所示的配套产品A、产品B等所需的一些技术模块。因此,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众多高科技企业进行协作研发的结果,系统中各个企业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事实上,产品技术的复杂性和瞬息变化使得我国企业必须与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以此提高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能够较大程度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高科技企业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要单干,而是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流动和重组的机遇,通过协作研发的形式积极融入到全球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去,以此增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技术标准专利化趋势在不断加强…,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往往表现为一系列专利组合。为了推进技术标准在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技术标准的制造者即专利所有权人必须将知识产权许可给各个技术模块开发者。最终,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各高科技企业在知识产权许可和授权的情况下,遵循和运用同一技术标准进行协作研发,因此,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是知识产权在相关企业进行授权和许可的过程。近年来,我国高科技企业在技术标准的使用方面没有注意到技术标准专利化特征,加上专利权人也没有主张其专利权,以至于一些高科技企业使用的许多技术标准由于包含大量其他国家的专利,使得我国每年要向他人缴纳巨额专利费。如一些DVD厂家由于使用的DVD标准中含有国外厂家的专利,每年须向国外厂家缴纳高达70亿元的专利费,这直接导致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厂家。

最后,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配套产品的技术创新系统,系统内配套产品技术的开发界面必须标准化。即系统内部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必须遵循共同的技术标准,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个协作研发者通过广泛的技术标准合作,形成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一个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因此,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技术标准合作系统,这个系统将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两个原本脱节的体系成功统一起来。在技术标准合作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使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

动有序化,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市场基础。由于高科技产品较强的网络外部性,技术标准的合作者越多,配套产品对市场的“锁定”效应就越强,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相关创新成果就越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在未来3G产业中将会以TDS-CDMA标准为核心形成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包括系统设备商、电信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商。如果这三者在TDS-CDMA标准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充分发挥协同整合功能,那么整个TDS-CDMA标准就容易赢得市场认可。

此外,由于技术标准是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整个结构的核心和纽带,使得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将表现为系统的标准之争。3G产业的未来竞争格局也将表现为三大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标准之争,也就是WCDMA,CDMA2000,TDS-CDMA这三大标准之间的竞争。

三、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

参照尚昌玉(2002)、徐幼民(2005)、罗发友和刘友金(2004)的相关研究,将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基本要素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关要素进行全方位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可比性和类似性。表1中,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一样,都是作为系统的基本单位而存在;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集合体――创新种群和创新群落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具有可比性和类似性;高科技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创新网(链)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链)具有类似性;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环境与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类似性。

由于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可比性和类似性,使得跨国创新生态系统运行规则及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由此具有很强的生态特性。系统内部各个企业之间、企业与整个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类似性。比如,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高科技企业所形成的创新链就可以类比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如果食物链中的一种生物遭到大量捕杀的话,那么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也无法生存。同样,创新链中只要有一个环节的技术无法同步实现,则整个创新链中的其他技术也就无法得到广泛应用。飞利浦、索尼、汤姆森公司在开发高清晰视频技术时,如果其他关键性的信号压缩技术、影视制作技术等配套技术,只要有一项技术无法配套实现,则整个技术系统就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功能;或者任何一项关键技术无法同步升级,则整个系统无法同步升级。因此,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一样,彼此的依赖性很强,是一种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生态关系。

此外,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互惠共生、协同竞争等行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互惠共生、协同竞争等行为。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高科技企业与自然生态环境中生物一样适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则。跨国生态系统高科技企业的跨越式重大创新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的变异。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和技术流关系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高科技企业的竞争态势和格局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态位。

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除了上述生态特性之外,还具备有别于其他生态组织的显著特性。一方面,传统的创新集群所强调的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性集聚,而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形成的配套性产品的创新体系,系统内部企业可以来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因此,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一种虚拟性集群,可以跨越地理限制。此外,由于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这种虚拟性集群,使得系统内部创新主体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创新的跨国性特征。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在于能够为顾客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系统内部配套产品存在较强的锁定性、各企业对技术的专用性投入等使系统内部各企业的合作关系容易锁定,系统内企业也容易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命运共同体,系统要成功地与其他跨国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竞争,各企业就必须协调一致,发挥系统整合功能,形成一种合作共生关系。因此,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企业具有高度的合作共生性。这种生态特性比其他生态组织更为明显。

由于跨国创新生态系统较强的生态特性,因此可以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从现有研究来看,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研究对象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如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目的在于保证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研究对象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由此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发展规律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对象中。这里的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属于第二种情况,即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将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发展规律研究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以期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寻求突破。

四、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形成的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在技术标准化战略导向下形成的配套性产品的技术创新体系,其形成过程具体包含协作研发、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这些基本过程。跨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创新网(链)等要素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食物网(链)等要素的可比性和类似性,使得跨国创新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生态特性,因此,可以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科技企业的跨国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

(1)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驱动力:运用行为生态学理论与模型,探讨以技术标准化战略体系为先导,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跨国化、网络化,导致新一轮全球科技资源流动、重组与创新一体化急剧提速,进而推动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深入明晰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与技术扩散模式演变趋势为我国高科技企业融入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的内在驱动力。

(2)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运用非线性生态动力学理论与模型,研究跨国创新生态系统遵循技术非连续性发展、主导设计范式的形成和技术累积变化的运动轨迹,及其跨国创新生态系统随着技术标准确立、推广、升级而演进的生命周期。

篇4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概念;定位

我国城市森林公园作为新兴的发展中的公园类型,虽然近年的建设实践快速升温,但其概念仍然模糊。为了防止因对城市森林公园概念的理解差异而对其规划、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有必要对此概念进行界定。

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及定位分析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城市森林公园是“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为市民提供森林生态旅游的场所,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森林野趣突出,满足广大市民回归自然和假日郊游等户外活动需求,等同于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社会公益性开发型的公园。上述表述均较为模糊,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1体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属性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作为一种与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海洋、湿地并列的生态系统类型,区别于其他生态的是:以人为核心,高度人工化,因自身是不完善的系统而对外部有强烈依赖性,有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驱动力和存在的必要性都是以特定城市为依托的,这不同于自然保护区或偏远山野的森林公园。由于城市森林公园较其他森林区域有更强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满足目标客源市场游憩、体验等活动的使命,在设计目标、基地选址、空间模式、管理模式等方式等方面一般会体现出所服务城市或目标客源城市的社会、经济属性。

与城市的距离是衡量城市森林公园与城市关系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城市紧密嵌合,被城市生态系统所依赖是最紧密的关系;处于较短的经济距离范围内,一方面通过在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里与城市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以市民为主要客源市而服务城市,这种关系也会影响到城市森林公园的城市属性。还有研究显示人们对心理主观乐意的出行,能容忍的时间更长一些,以游憩为目的的出行。城市居民出行距离交通方式、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经济水平等影响。综合考虑成功案例及游客游憩行为及生理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城市森林公园离城市应不超过1小时经济距离较为恰当,即城市森林公园应处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这也能符合我国国情和地区发展规划。

1.2体现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

城市森林公园依其所处地理位置,它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生态过程得以持续的关节点;它也可能是某特下城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的接力者,是其物流、能流的主要接纳和提供者。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特性表现为物种地带性分布明显,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处于自我维持的状态。经过多年的林业科学研究,我国各地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基本已经明确,这有助于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中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景观建设目标的确定。大众可直观感受到城市森林公园的自然特征一般应有:外来物种少,以乡土树种和乡土灌木、草本构成植物群落;树木占据优势即树木在植物群落中具有最高优势度;植物种类多,且有明显的成层结构,通常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环境因子尤其是温度、湿度能被明显地感知到与外界不同;较容易找到多种昆虫,较容易发现哺乳类、鸟类等动物;一般不同厚度的凋落物腐殖质层,较容易找到菌类植物等等。

1.3具有公园的基本属性

在为公众亲近自然,在森林环境中休息娱乐提供必需的设备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必将运用一些传统的园林建设手法和成功的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以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景观设计、景点布局以及人文景观的挖掘、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使用价值。

2.城市森林公园的定位

2.1城市森林公园行政主管部门

城市森林公园主处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处于城市市政区范围内,利用原公共绿地改建成城市森林公园;二是处于郊区,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在我国,这一范围包括了建设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管辖范围。由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很难满足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正常生态效益对规模的下限要求,城市森林公园多利用属林业部门管辖土地及森林景观资源。林业部门应该发挥森林保护、利用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优势,同时选择性吸取建设部门造园及公园管理理论、技术及经验,避免城市园林在森林公园里的简单翻版,理顺管理机制,系统性推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协调林业、建设、交通、规划等部门关系,并及早确定林业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对城市森林公园的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2在不同公园体系中所处位置

北京在实践中按性质将公园分为历史名园、古迹保护公园、文化主体公园、现代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5类,其中现代城市公园类和社区公园类均包含有森林公园。国家建设部制定颁发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5大类,城市森林公园依据其功能应属于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属于“其他绿地”类。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急需从法律法规层面上明确城市森林公园是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赋予林业、森林走进城市以法律依据。

2.3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市森林公园往往超越了城市建设范围,且不断超出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用地性质除了城市建设用地外,大部分是城市郊有林地、林业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少量涉及结构性调整的耕地、园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预测是对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的考验,是城乡统筹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及林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游憩规划等专项规划的促进。

篇5

关键词: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旅游开发

一、元阳梯田生态系统特征

元阳位于哀牢山脉南段,其梯田生态系统属于哀牢山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哀牢山山地气候多样性

哀牢山山地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规律依次为:海拔1800m以上的高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1.6℃,全年日照1000h,这类地区多云雾阴雨;海拔1400~1800m的上半山区,年平均温度15℃,全年日照1630h,这类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海拔600~1400m的下半山区,年平均温度18℃,全年日照2020h,无霜期,这类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海拔600m以下的河谷,年平均温度25℃,全年日照2430h,无霜,雨量较少,气候炎热,蒸发量大。

(二)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由于哀牢山独特的山地气候,使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西南坡垂直分布由阿墨江河谷开始:海拔1100~1800m思茅松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带,1800~2200m为云南松林及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200~2800m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800m以上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及灌丛带。东北坡植被垂直系列从元江河谷起:海拔500~1000m为干热河谷植被带,1000~2400m为云南松林及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300~2900m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900m以上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及灌丛带.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云南乃至中国少见的特殊植被类型。全区面积50316kO,森林覆盖率达8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66.3%,以保护水源林为主。

哀牢山南段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主要为常绿阔叶林,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物种基因库之一。山上林木葱郁,植被种类繁多,有青枫树、双扇蕨、黄心树、藤条、灰竹等珍稀树种,种子植物有229科、1530属、5667种;还有野三七、杜仲、重楼、砂仁、山乌龟、香菌、木耳等林特山珍和药材。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金丝猴、懒猴、长臂猿、棕熊、黑熊、穿山甲、蟒蛇等珍稀动物。鸟类繁多,每年秋季都有难以计数的大量候鸟从哀牢山东坡向南迁徙。

(三)梯田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与山地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包括高山底部季雨林和顶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部梯田和村落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海拔144~2000m之间。一般坡度大于18°的山地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而哈尼梯田分布在坡度15°~75°之间。在元阳境内,有440多公顷梯田分布在坡度15°~25°山地,有130多公顷分布在坡度25°~75°山地。

(四)梯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主要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由农作物组成,主要是水稻,还包括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大豆、蚕豆等经济作物,香蕉、菠萝、荔枝等果树以及各种蔬菜等。消费者包括人类和家禽畜等,其中家禽有鸡、鸭、鹅等,家畜有牛、猪、羊等,还有稻田养殖鱼类,人类是顶极消费者。在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水稻)和消费者(主要是人)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哈尼族经过近千年的历史过程,将野生稻驯化为陆地稻,进而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海拔等环境条件,驯化了大量的水稻品种。

海拔是影响水稻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哈尼族水稻的种植管理方式随海拔呈现垂直分异性。海拔1600~1900m、气候温凉的上半山(北亚热带中山梯田湿地、南温带山区梯田湿地),一般使用小花谷、小白谷、月亮谷、旱谷、冷水谷、抛竹谷、冷水糯、皮桃谷、雾露谷、皮桃香等耐寒稻谷品种;海拔1200~1650m、气温温和的中半山(中亚热带中山梯田湿地、北亚热带中山梯田湿地),使用大老梗谷、细老梗谷、老脚红梗、老梗白谷、大白谷、麻车、蚂蚱谷等温性稻谷品种;海拔800~1200m、气候温热的下半山(南亚热带中山梯田湿地),使用老皮谷、老糙谷、大蚂蚱谷、木勒谷、猛拉糯、七月谷等耐热品种;海拔150~800m的炎热河谷(北热带河谷梯田湿地),使用麻糯等耐高热稻谷品种。大多数稻谷品种的适应面积往往不超过几百公顷,不少品种只在几公顷甚至不到1公顷的面积内种植。

(五)梯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以水分和养分流动为主。从山地整个生态系统的顶部―森林生态系统开始,流向梯田生态系统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生产者和人、家禽畜等消费者;在梯田生态系统中层层重复利用后,流入河流。

整个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和梯田生态系统内的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可供动物和人利用的有机物质和能量。在梯田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以稻米、鱼虾、禽畜、水果、蔬菜、木材等形式为人提供生活和生产样品;人又通过输出人力、畜力等辅助能和各种技术,施用农家肥和化肥等物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等,对梯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使梯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持续地提供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形成了独特梯田生态系统功能。

在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载体。除降水外,梯田生态系统的水分主要来自山地上部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则来自河流水分蒸发后冷凝形成的降水。元阳山地河谷蒸发强烈,水汽随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区遇到冷气团而冷却凝聚成浓雾和充沛的降水。

养分是维持梯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来源主要为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以及家禽和家畜粪便等。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储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不仅使梯田肥力增加,提高地力,还减少了人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形成一个自净系统。

二、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

哈尼梯田作为哈尼人世所依赖的农田,为哈尼人提供最为重要的大米和鱼虾、蔬菜等食物来源,其经济效益与一般稻田相比,它还蕴藏着巨大的旅游价值,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哈尼梯田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有赖于梯田所形成的独特哈尼民族文化,作为哈尼民族文化核心之一的稻作文明,对哈尼梯田具有极强的地缘依赖性,作为哈尼民族文化发源、成长的沃土,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哈尼族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一)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逐渐产生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让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去游览的初级阶段到现在提出的“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的阶段,它贯彻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不损害当地现有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原则,提倡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的基础上有选择、有节制地开发。

(二)哈尼梯田的生产性与审美性

梯田首先作为生产性的用地,给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这是它的本质特征。哈尼族的辛勤耕作是为了让梯田收获更多的庄稼,生产更多的纤维,而其世世代代的辛勤耕作使得其愿望得以实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梯田景观又是一种生活体验,但哈尼族进行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种族得以繁衍,人类还有超出这些较低目标之外的需求,如审美的需求,正是这类需求体现着人类的本质。人们不只把农业环境当作是进行劳作的对象,还把它看做是人类本质的重要力量的象征。因而,梯田景观不仅具有生产性,而且具有审美性。其生产性是审美性的基础。梯田中的乡土材料传达出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了自然与朴素之美,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哈尼族既按自然规律,也按美的规律塑造梯田。梯田景观由通过人为耕作而保留下来的树林、蘑菇屋及其周围的水田等景观要素组合而成。由于各个景观单元以相互镶嵌状结合在一起,具有视觉美的价值。可以说,梯田景观是具有快适性和颐养身心功能的自然空间,是符合现代人愉悦的精神家园。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不仅注重梯田的生产性,而且已经开始注重生态的保护,并且越来越重视农业景观的审美。

三、结语

城市化的扩张,特别是全球化的出现,为当代的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梯田耕作同样也不例外。但是,民族的传统性不仅不会因此消除,反而可以彰显出其新的文化意味和现代价值。

作为云南哈尼族乡土文化典型代表的梯田景观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需求,而且具备很高的农业美学价值。与纯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不同,作为一种典型农业景观,梯田的美学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的形式美所决定,而在于梯田内在的生产功能和深厚的梯田文化。这种功能外化于形式的美感是梯田美学价值真正所在,也是其作为生存艺术的体现。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的统一在哈尼梯田,作为一种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要通过保护来促进开发,因此,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的保护法规,依法保护哈尼梯田,是哈尼梯田能够可持续的首要条件。

哈尼梯田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只有通过政府的大力投入和科学规划,着眼于长远,才能使梯田得到永续利用和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山,杨军.生态农业与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论[J].云南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2000(26).

[2]冯金朝,石莎,何松杰.云南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7).

篇6

关键词:林业 生态系统 信息流 信息传递

信息—词源于通讯工程科学,通常是指包含在情报、信号、消息、指令、数据、图像等传播形式中新的知识内容。在香农的信息论中,信息这个概念具有信源对信宿(信息接受者)的不确定性的含意,不确定程度越大,则信息一旦被接受后,信宿从中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

信息是当今世界物质客体间互相联系的形式,系统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存在形式,因此有系统必有信息,信息是系统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环境就是一种信息源。例如,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射入的阳光给植物光合作用带来了能量,同时也带进了信息——一年四季及昼夜日照变化。流入森林的河流滋润着土壤,并带来了外界的各种养分,同时,河水的涨落、水中养分的变化也都给森林带进了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从时间不均匀性上体现出丰。另外,不同的土质、射入森木的阳光被枝叶遮挡后光强,光质的变化等,都是物质能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例子。

1.生态系统信息流的过程环节

生态系统除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外,还存在着众多的信息联系。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员之间和各成员内部的交换、流动,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把生态系统各部分联系、协调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没有信息的生态系统是难以想像的。例如,鱼类的洄游、候鸟的迁徙以及生物间关系的协调等均离不开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但是信息传递不像物质流是循环的,也不像能流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不仅是四个基本组成成分间及内部的流动,也不仅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水平的信息流动,而且生态系统所有层^75^的客分类单元及其各部分都有特殊的信息联系。按照控制论的观点,正是由于这种信息流,才使生态系统产生了自动调节机制,赋予生态系统以新的特点。

生态系统信息流动是一个复杂过程:一方面信息流动过程总是包含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亚系统,每个亚系统又包含着更多的系统;另一方面,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复杂的信息转换。归纳起来,信息流动可有以下一些基本的过程环节:

1.1信息的产生

系统中信息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只要有事物存在,就会有运动,就具有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变化,这就产生了信息。

1.2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获取是指信息的感知和信息的识别。信息的感知是指对事物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的知觉力。当然,仅有知觉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识别能力,对信息加以分辨,它必须同时考虑到事物运动状态的形式、含义和效用三个方面因素。这就是信息科学中的“全信息”。仅计其中的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法信息”, 把其中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义信息”,而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用信息”。换句话说,到主体利用信息的层次就把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都包含在内了。

1.3信息的传递

包括信息的发送处理、传输处理和接收处理等过程环节。发送信息不仅包括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也包括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前者称为通信,后者称为存储。通讯就是要使接收者获得与发送端尽可能相同的消息内容和特征。

1.4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系统是指为了不同目的而实施的对信息进行的加工和变换。针对不同的目的和背景而进行,如提高抗干扰性而进行纠错编码处理;为了提高效率而进行的信息压缩和信息加密处理等。一般分为浅层信息处理和深层的信息处理。前者基本上是对信息的形式化所作的处理,如匹配、压缩、纠错和加密等;而后者不仅仅利用语法信息的因素,而且要考虑全信息的因素,特别要与优化、决策等联系的信息因素等。信息处理的层次越深,越是要充分利用全信息的因素。

1.5信息的再生

再生是利用已有的信息产生信息的过程,它在整个信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再生表明它是一个由客观信息转变为主观信息的过程,是主体思考升华转变的过程。决策是根据具体的环境和任务决定行动的策略,它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再生过程。

1.6信息的施效

使信息发挥作用是研究整个信息过程的目的。人们通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信息等,让信息发挥效益。其中包括控制、优化的增广智能,最终把信息和规律运用于实践中,造福人类。

2.信息传递的模型

信息的流动过程千差万别,其实质都是通讯。通讯就是要使接受者获得与发送端尽可能相同的消息内容和特征。所以,生态系统任何信息流的基本过程或单元可概括为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受器官和信宿5个主要部分。

2.1信源

称为信息源,它产生要传输的信号,通常是某一生物主体或环境要素,同时它也可以是另一信息的信宿。

2.2发送器官

它把要传递的信息变换成适合于信道上传输的信号。一般会由编码器按照信道类型进行编码。

2.3信道

这是连接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信息媒介。传递的信号通过此媒介从一个发送器官有机体到另一个有机体,从这一种群到另一种群,从一个群落进入另一个群落。空气、水域、导线和光纤维等都是一些典型的信道。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仅通过一种信道,而有时要经过多种信道。

2.4接收器官

执行与发送器官(或机械)相反的功能,把通过信道后的信号接收,或再加以变换成能被接收者所理解的消息或信号。如眼、耳、鼻、毛发、皮肤、触角等感觉器官。

2.5信宿(收信者)

信宿即为收到信息者,是信息传递的目的地。信宿又可能是另一信息的信息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分别在不同的信息流中担任信源和信宿的角色,将形形的信息流汇集成一个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络。

篇7

生态系统新时代演变的“奇点效应”

过去的十五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调查,2014年中国的网民每天上网总时长已超出美国8亿小时,据德国著名统计公司Statista美国分公司调查,中国“双十一”在线交易额是美国“黑色星期五”的6.14倍。与消费互联网市场不同,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市场与美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调查数据,在与产业互联网相关的指标中,企业云服务渗透率中国为21%,美国为55%~63%;中小企业运营中互联网使用率中国为20%~25%,美国为72%~85%。可见,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市场具有巨大潜力空间。

如今,大数据、云、社交、移动、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正通过经济和社会因素推动变革。新技术的发展使产业价值链更加透明,更易于被解构;产业价值链变得碎片化,更便于整合重组。价值链中的某个特定功能可能会出现竞争者,同时,专长于一个价值链中的某个特定功能也得以使其在其他行业的特定价值链功能中开展竞争,这种跨行业的价值链功能竞争正推动行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连接点彼此关联、相互协同,从而形成生态系统。正如凯文・凯利在《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中描述的,“生物领域中有诸如有机体和生态系统这样的概念,与之相对应的人造物中包括机器人、公司、经济体、计算机回路等等。之前机械与生命体之间有严格的区分,但未来会出现融合的趋势,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界限不再明显,系统开始具备生命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投资回报理论不再适用,产业互联网的价值公式被重新定义:生态系统时代企业市值空间=单位连接品所创造互联价值×价值生态系统的连接数。由此可见,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可创造比单个参与者更高的价值;结构越复杂、连接的终端数越多,该生态系统所创造的价值越高。

从经济学视角,以“荷塘效应”来描述这种生态系统演变的奇点效应:假设第一天,池塘里有一片荷叶,一天后新长出两片,两天后新长出四片,三天后新长出八片,可能到第47天,我们也只能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有荷叶,大部分水面还是空的,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第48天荷叶就盖满了半个池塘。在第47天的临界点之前信息可能都处于缓慢的滋长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后一天,瞬间爆发,其影响力将让人瞠目结舌。在生态系统新时代,现代商业社会任何行业都可能因循“荷塘效应”,前面的大部分进程通常缓慢,不显眼,但其实都在为形成临界点蓄势。一旦超过临界点,新兴的竞争者就会对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在一些行业中,荷塘效应已经显现。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互联网公司创新出的宝宝类理财产品对金融行业的冲击。

生态系统新时代的企业进化模式

根据生态系统内个体的关系和交互不同,生态系统具有复杂度和协调度两个属性。复杂度指参与者的数量和多样性,从事活动的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者之间关系的范围和性质。复杂度高说明进入门槛高和新进入者威胁程度低,表明参与者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相对安全,因为其能力一般难以复制;复杂度低说明进入门槛低和新进入者的威胁程度高,参与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相对脆弱,因为其能力一般容易复制。协调度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起协调作用的个体的影响力和范围,参与者之间交互的正式性和可执行度。协调度高的生态系统中,协调者往往在生态系统中有影响力,而且协调一般基于规则,协调者通常能够将意愿强加给他人;协调度低的生态系统中,每个参与者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交互一般基于价值,单个参与者无法将意愿强加给他人。而从复杂度和协调度两个维度,可以用四个象限来描述一系列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特征。

象限之一――鲨鱼缸:低复杂度和松散协调形成了一个动荡的环境。这样的生态系统由缺乏协调的多面手组成。由于进入门槛低,新进入者对原有参与者的威胁程度高,同时,低进入成本和最低的竞争度又阻碍了专业化或协调度的发展。参与者通过生态系统交易直接获取价值。例如,零售业正处于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从可以互换的品牌中选择,这些可复制的品牌可能被新进入者轻松淘汰。零售商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创造价值,不断提高业务的差异化,通过品牌重塑实现价值主张的差异化,并通过提升客户体验增强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努力增加交易机会,从而降低可替代性。

象限之二――蜂巢:高复杂度和松散协调造成了分散的竞争。生态系统由专业的厂商组成,环境缺乏协调性,企业通过其业务的专业化创造价值。处于这种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应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媒体和娱乐业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湖南卫视作为中国地方卫视的领头羊,拥有《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等收视率高的综艺节目,在娱乐业具有专业化的无法复制的优势。综艺节目落户视频网站后,后续的播出加上互联网的互动以及相关话题的讨论,给视频网站带来巨大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卫视的王牌节目养活了各大视频网站。因此,网络独播权成为各大视频网站争夺的焦点。然而,2014年起,湖南卫视推出“芒果独播战略”,不再对外销售节目的互联网版权,而是在湖南卫视旗下的芒果TV独播。这一战略的推出,对各大视频网站具有巨大的冲击,芒果TV因为具有湖南卫视打造的精品节目的独播权而一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视频网站之一。各大视频网站因为缺乏自制的引发全民热议的大型综艺节目,在这一轮较量中处于下风。

象限之三――狼群:低复杂度和紧密协调推动了协作。该生态系统可能由具有适度专业化的几个参与者协调。协调的过程遵循既定的规则。生态环境缺乏专业化,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企业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协调获取价值。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应与协调者保持一致,巩固并维护现有地位,同时大力寻求合作,校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作用,推进交易的开展。例如,在核心企业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作为生态系统的打造者,起着协调者的作用。银行作为参与者,从协调者处获得数据,通过协调者的协调作用,渗透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可以为供应链的供应商、制造商、仓储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现金管理、理财、托管等综合金融服务。

象限之四――狮子之傲:高复杂度和紧密协调造就了胜者为王的理念。这样的生态系统可能由一个或几个高度专业化的组织进行协调,参与者可以通过功能专业化和生态系统创造价值,并通过交易直接获取价值或通过协调者间接获取价值。处于这种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其战略应与协调者的战略保持一致,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实现差异化,同时,建立强大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发展战略,伺机取代现有协调者。

生态系统新时代的创新方式

生态系统新时代的创新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了解自身所处的生态系统,洞察创新机遇。企业必须明确了解市场,了解行业的未来,对市场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分析预测自身所处的生态系统的位置,从而选择合适的战略。例如,亚马逊发展之初,其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准确地判断出非实体图书零售商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理论上讲,在线书店的库存量可以是无限的,而实体店仅为20万册。1997年,亚马逊取得了年销售额1.48亿的好成绩。同时,贝佐斯预测到互联网的可用性和增长使其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让每个能够上网的用户可以进入无限制的商品世界,并通过在线销售获取海量的个人信息。经过多年发展,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之一,2012年的营业收入超过610亿美元。对于金融企业而言,若从以客户为中心视角审视自身所处生态系统的创新机遇,不同于制造业和服务企业通过生态系统交易直接创造价值,而须通过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协调者间接获取,或与制造或服务企业联合获取。金融企业若想建立针对旅游、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细分市场个人金融生态系统,就须整合目标市场消费生态圈中的潜在合作者;与此同时,在完成某一消费场景支付后,依托内外部数据分析,实时智能地预测客户下一个消费的商业时刻,并推荐使用本行金融产品的积分折扣,“由点及链”地充分发掘生态系统的关联商业机会。

识别自身能力,确定差距。企业须根据能力和需求识别生态系统价值池,判断自身在生态系统的角色和定位,对企业内部的流程能力进行解构,识别出自身的能力和差距,找到核心能力,结合机会和业务需求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优先级,利用差异化优势开展业务,并持续地迭代检验,以改进这一能力。例如,对于立志赶超德国工业4.0的中资制造企业,如果不能基于组件化业务模型(CBM)、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云服务的基础设施,转型为端到端供应链的实时智能企业,其追求“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将永远仅是幻影。又如,传统商业银行在推进个人消费生态系统创新时,在银行内部跨部门积分价值转换上如果仍缺乏企业级整合机制,或在积分使用上不能以客户为中心弹性边界无缝链接,其能力差距根本就难以支撑其与已有的、作为领头羊的金融服务机构沙场角逐。

识别生态系统价值以及如何获取价值。在了解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增强哪些能力将会获得最大价值,使用投资决策优先级矩阵,确定投资的优先级,通过投资的方式增强能力,或者通过与生态系统中其他企业的合作消除短板,弥补功能的差距。例如,蚂蚁金服作为互联网公司推出的金融服务品牌,致力于运用其云平台及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为消费生态系统中类似于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融资服务,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同时蚂蚁金服可与传统商业银行优势互补,有助于降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因此,蚂蚁金服在主动推动多方共赢的过程中,发挥了生态系统协调者的作用。

通过跨界联动实现目标。企业为不同的价值制定决策选项并评估各种选项,选出最能满足战略目标的选项。为了实现目标,企业应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利用适当签约和战略措施与合作伙伴开展合作,改变双方关系框架,尤其从奖励措施、信息交换和合作机制方面达成共识,从限制机会转变为推动协作与信任。例如,如果银行已经明确了在公司金融生态系统金融创新的目标,与专业财务软件公司、市场资讯公司联动合作,基于云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资源计划(ERP)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并利用其中企业应收及应付账款、存货、上下游客户、原材料和产成品市场行情等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现金流预测的仪表盘式信息整合服务,不仅为企业供应链客户群提供实时智能的决策依据,还可就特定时间的财务需求做出投融资以及套期保值等预先安排;并可联动其他服务商,基于云为供应链上企业客户群提供商务撮合、法律咨询、物流配送等特定服务。

衡量成功度,确定后续计划。企业通过制订关键战略、运营和客户、用户体验等指标,围绕指标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并持续评估指标,提高监控能力,确保企业在生态系统中持续获取价值。从生态系统新时代的企业领先实践来看,如果企业已经建立了组件化的业务模型和面向服务的架构,其业务创新所涉业务组件流程任务具备创建相关数据的首要责任必然是清晰就绪的,并按价值创造活动的任务顺序创建、修改或读取(反显)信息,无须为业务创新所涉流程专门监测统计分析付出额外成本。进而言之,已高质量完成组件化和SOA的实时智能企业和实时智能银行的生态系统创新合作具有超然优势,并因其灵活应变、适时进化的超级客户体验,而在生态系统新时代游刃有余。

总之,为有效应对生态系统新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当前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及其为生态系统带来指数级业务增长的创新机遇,以开放的态度建立跨界合作伙伴关系;合理运筹目标生态系统中优异基因跨界组合,发挥整体大与部分之和的合力优势;依托于组件化业务模型,保持业务流程和组织的灵活性,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I)、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敏捷地对生态系统的演变做出应对。

篇8

[关键词]知识生态系统 知识管理 优化方法 图书馆

[分类号]G251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学的基本观念与方法逐步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社会运动与自然运动的规律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许多成果可以相互借鉴。近年来,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图书馆学领域,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从知识管理角度提出知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拓了一个新视角。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构成、特征以及优化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界定

层次结构理论是生态系统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存在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性;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其他层次的研究和认识。生态系统存在着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结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用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理论来界定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阐释和理解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内涵。

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可以将具有某一种知识能力的个体视为一个知识个体。如具备某种知识技能的图书馆员就是一个知识个体。具有相似存在目标、特定知识能力的个体的集合就是知识种群。具有相似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通常分布在同一部门。如信息资源建设部门的知识个体都具有文献信息的分类和编目知识。不同的知识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构成了知识群落。知识群落是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通过知识的流动、共享等行为使整个知识生态系统具有了动态性和开放性。图书馆的知识群落、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其知识生态系统。

图书馆存在三个不同层次:宏观层面的图书馆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微观层面的图书馆是指一个个具体图书馆;中观层面的图书馆则包括各个图书馆联盟、各个专门图书馆系统以及各个省市地区的图书馆事业等。相应地,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也可分为图书馆宏观知识生态系统、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和图书馆中观知识生态系统。前者将整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及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具有最复杂性和最庞大性。后者将某一图书馆及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复杂程度最低。中观层次是将处于中间层次的图书馆事业及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是连接微观及宏观层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桥梁。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以知识需求为输入,以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为输出,通过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促进知识创新,从而推动系统的演化。如图1所示:

2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是将某一具体图书馆及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它是复杂程度最低,构成因素相对简单的层次。这个层次的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2.1 以图书馆员为核心的知识群落

在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个体――图书馆员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相似的知识个体一般按部门而形成知识种群,不同的知识种群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知识群落。单个图书馆中以图书馆员为核心的知识群落是这个层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核心构成因素,也是其中的主导因素。

2.2 图书馆内部因素

图书馆内部因素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支持因素和控制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和所具有的技术环境,这两个因素是维持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必备要素。后者包括管理机制和文化氛围等一些对图书馆知识群落起到辅助或推动作用的因素。

2.3 图书馆外部因素

图书馆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图书馆所属单位或部门的规定、政策以及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或行业的计划、法规以及一些关系到图书馆发展的国家政策法规等。另外,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对图书馆产生影响。

3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同生态系统一样,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也具有分布结构、动态、竞争、演化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也充分说明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动和循环,为了解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宏观的框架。如图2所示:

3.1 分布结构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种群分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它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种群之间的竞争而改变。分布结构可以反映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分布情况,表明知识的数量和种类的特征。

在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中,各种知识种群基本是按照部门分布。从知识种群的层次上看,在分布结构上知识生态系统有知识密度和知识多样性两个特征。

3.1.1 知识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各个种群的强弱关系。知识具有复杂性,难以量化衡量,因此可将知识密度界定为知识生态系统中具有某一特定知识或技能的知识个体的多少。借此体现某一种知识能力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强弱及所处的地位。通过分析知识密度,可以了解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拥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数量分布如何。某一种知识的密度较大则说明该种知识是图书馆大多数人具备的知识,也是图书馆中的核心知识能力。但知识密度较小的知识并不一定是不重要的知识,有可能是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稀缺知识。对于这类知识则要采用有效方式来提高其密度。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准确掌握各种知识的密度并适时适当的调整知识密度分布,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核心知识能力。

3.1.2 知识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则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知识种群的多样性是系统稳定性的保障。当图书馆内外环境变化时,知识多样化程度越高,应变能力越强,系统就能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本。图书馆通过对其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多样性的分析,了解自身的知识种类,通过不断学习增加知识种类,提高知识多样化的程度,从而保证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

3.2 动态

知识流动畅通与否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种群内部及彼此之间要不断进行知识的交流,而且还要与系统外部进行知识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流动和循环,体现出动态性。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层次的知识流动和循环主要依靠知识个体即图书馆员之间的知识交流来完成。

3.2.1 内部交流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内部知识交流包括知识种内关系和知识种间关系。知识种内关系是指同一个知识种群中知识个体的知识交流,知识种间关系是不同知识种群的知识个体的知识交流。在图书馆同一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的知识交流属于知识种内关系;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知识交流属于知识种间关系。图书馆内部知识交流共享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社会化、客观化、合成化、组织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图书馆的内部知识不断强大,促进知识流动,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水平。

3.2.2 外部交流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外部交流是指图书馆知识群落与外部知识个体或种群的交流,可以从外部环境中汲取新知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是以知识需求为输入,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为输出的动态系统。图书馆员提供服务时与读者的交流,一个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的合作都是外部交流,这些合作交流使图书馆获得新的知识能力。比如读者向馆员提出一个新的知识需求,但是利用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能力无法满足此项需求,那么为了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馆员就要通过学习从馆外获取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外部交流能够提高图书馆知识产品的质量和知识服务的能力。

3.3 竞争

知识交流发生的同时伴随着知识竞争。竞争是物种进化的前提。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高知识种群的适应能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种群知识的主要来源。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存在着合作竞争和冲突竞争。

微观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竞争主要是图书馆内部的竞争。图书馆作为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有机体,内部要有知识分工,存在知识差异,从而产生了知识个体之间和知识种群之间的竞争。

3.3.1 合作竞争 合作竞争不损害彼此利益。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强调要以合作竞争为主。参与竞争的知识个体或种群不仅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还要与图书馆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服务,以此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广泛开展合作竞争不但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可以使参与的知识个体和种群通过知识共享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是开展合作竞争的保障,馆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开展合作竞争的基础,也是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流动畅通的关键。

3.3.2 冲突竞争 冲突竞争则通常是以抑制或损害一方或双方利益为代价的。不良思想和缺乏信任的恐慌常常引起内部的冲突竞争,图书馆员对各种知识和经验有所保留,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与共享,势必导致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无法流动,将会造成图书馆在外部冲突竞争中无力反抗。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先进的工作手段和全新的服务理念都会引起图书馆的内部结构的重组,这种重组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如何在图书馆内部以合作竞争取代冲突竞争,使图书馆在外部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是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3.4 演化

知识生态系统的不同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及群落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了知识的创新,推动知识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进而产生新的模式和功能。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知识能力,促进知识的演化,才能保持图书馆的竞争优势。

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单个图书馆通过图书馆内部的知识创新或学习、引进外部新知识对这个层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种提升。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可分为知识突变和知识交换。

3.4.1 知识突变 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种群中个体基因变异造成的,是种群内部产生的进化动力。知识突变是图书馆中的知识种群自身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新知识种群的产生,促进微观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图书馆组织本馆技术人员研究开发适合于自身的一种技术或是一套集成系统,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合理化的管理方案以及图书馆员利用图书馆资源创造的新知识产品,这些都属于图书馆知识种群的自身演化。知识突变可以不断提高图书馆中知识个体的适应能力,生成更具有竞争力的知识种群,使整个知识生态系统具有更强大的能力。

3.4.2 知识交换 种群的基因交换是种群中个体从种群外获得新的基因,是种群外部产生的进化动力。图书馆通过与其他机构的知识交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图书馆引进新技术或新的集成系统,从馆外聘请具有先进技术或管理方法的优秀人才或是选派馆员外出进修等都可以交换到新的知识。对交换得来的知识要审视、组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盲目引进、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

4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优化方案

构建一个和谐的、功能强大的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升华。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是整个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图书馆知识群落中包含知识个体、知识种群以及知识群落三个层次。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优化也应当针对这些层次来考虑。

4.1 知识个体层次(图书馆员)

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每个具备某种知识技能的知识个体都是隐性知识个体。他们的知识往往存在头脑中。知识个体的优化方法主要有:

4.1.1 讲求学习方法,增进知识多样性图书馆员要有主动学习意识。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核心知识的密度,增加知识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汲取新知识实现知识交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加工、处理、提炼、升华实现知识突变,促进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

4.1.2 树立合作理念,加速知识交流馆员是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基本单位。要树立主动服务、合作竞争的理念;积极了解读者的潜在知识需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馆员之间亦要经常性的交流,分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开展合作竞争,拉动知识需求输入,促进知识服务输出,使整个知识生态系统趋于动态平衡。

4.2 知识种群层次(图书馆各部门)

将具有相似的存在目标、特定知识能力的个体的集合看成是知识种群,一般具有相似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分布在同一个部门中。作为连接知识个体和知识群落的纽带,知识群落应当:

4.2.1 明确核心知识,倡导共享知识 图书馆的各个知识种群具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核心知识,要根据各自的重点和特点创建行之有效的知识学习和共享的方式。如技术服务部门人员在计算机与网络软硬件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信息资源建设部门的人员熟悉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标引工作,这样的部门要以开发和采用最适合本馆的技术、系统或分类体系作为目标,可以采用培训方式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采用座谈的形式进行使用和开发新的技术、系统和方法的体会及经验。而参考咨询和流通部门要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作为目标,这样的部门可以采用一些非正式的学习和共享方式提高自身的交往沟通能力并交流工作中的经验。

4.2.2 形成优势知识,加强种间交流每个部门要不

断提高本部门核心知识的密度,适时增加知识的多样性,从而增强部门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形成部门特色。但是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可以改进自己部门的工作,如流通阅览部门的读者借阅信息的反馈可以帮助采访部门工作的改进,与其他馆相应部门的沟通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加强横向联系,提高工作质量,拓宽工作领域。

通过上面的举措,在知识种群层次上实现良好的内部和外部交流,保证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在知识种群层次上的交流通畅,合作紧密,更加有效促进整个知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3 知识群落层次(图书馆)

知识群落是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和图书馆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知识生态系统。在知识种群层次应该立足于整个微观知识生态系统,注重下述几个方面。

4.3.1 调整知识密度,优化知识分布 图书馆知识群落中具有不同的知识种群,优化微观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需要掌握这个层次的知识种类及知识密度,适时适当的调整知识密度分布,学习有利于提高知识服务的知识,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及时掌握其他图书馆和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图书馆员继续学习进修,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此不断增加知识种类,提高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多样性,形成最优的知识分布结构,以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核心知识能力。

4.3.2 营造文化环境,促进知识共享 图书馆文化是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关键。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最基本活动,图书馆文化要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图书馆要建立起一种信赖、分享的文化,使成员之间都能彼此主动地交流、分享工作经验。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转变工作人员的心智模式,培养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将知识交流与共享融合在整个图书馆流程中。

4.3.3 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知识创新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图书馆员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和交流共享。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优化知识生态系统的核心。实施多层次的奖惩制度,应坚持奖惩结合,以奖励为主。坚持公平合理原则。一方面,应将知识共享和创新的需要通过制度中的政策倾斜加以体现;另一方面,注意根据不同的人和人的需要进行奖励,灵活使用奖金、晋升、休假、培训等多层次奖励手段,以便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生态学中的观念及理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社会科学领域,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已经成为热门词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前所未有之势融合到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也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知识生态系统的提出可以为图书馆学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唯有不断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才可以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振兴,生态学基础,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8-10

[2]陈灯能,,知识生态理论的构建与实证[学位论文]台北:“国立”中山大学,2004

[3]宫平,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探析[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4-45,

[5]李长玲,许惠渊,知识生态学与知识生态化企业建构现代情报,2004(2):178-181

[6]冯周卓管理的人文之维,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82-194

[7]曹青,朱红,从管理学角度谈图书馆部门管理中的信息沟通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38-39

篇9

关键词:创业生态系统;创业教育

一、前言

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兴起和繁荣,给美国经济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从IBM、英特尔,到微软、思科,再到Google,Facebook等,美国很多科技型的创业企业都已经成长为行业巨头。美国在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成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例如Henrekson M,Rosenberg N (2001)认为美国的科技型创业企业非常成功,并总结了相关经验。[1]而高校在美国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斯坦福大学引领和支撑了硅谷的发展,被誉为硅谷的“心脏”。[2]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2015年8月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进入了创业创新的繁荣阶段。而且这一波创业潮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大多集中在信息技术和文化金融等新兴产业。这就表明,和美国一样,当前中国的创业具有鲜明的科技型创业特征。因而,大学对创业的支撑作用也将尤为重要。

硅谷是全球创业的典范区域。本文认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独特的“大学嵌入式”的创业生态系统。这种复杂的创业生态系统,使得硅谷的成功难以被简单复制。因此,本文将对硅谷的“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的剖析,提炼出“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研判我国创业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的政策建议。

二、硅谷的“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

(一)创业生态系统

早在2005年,Dunn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轮廓,这是最早出现的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3]Cohen 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是在特定区域内主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群落。[4]Isenberg 主张通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生态系统来改善创业环境。[5]之后,创业生态的概念逐步得以完善。林嵩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新创企业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6]蔡莉则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业参与主体( 包括创业企业及相关企业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创业环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彼此间进行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体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数量和创业成功率)。[7]这些研究已经清晰地界定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即创业主体与其环境构成的整体。

陈夙以杭州梦想小镇众创空间为例,阐释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与机制。[8] 林嵩还总结了创业生态系统的资源汇聚、价值交换、平衡调节机制,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逻辑递进关系。[9]杨勇结合复杂系统理论和科技创业理论构建了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多Agent 模型,该模型通过各类科技创业相关Agent 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模拟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10]这些研究已经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刘林青以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创业生态系统”为线索,通过案例研究试图で笳飧錾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推动该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11]段琪构建了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框架,即创业主体在对创业要素的持续追求和获取中,受到创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12]他们对高校的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本文认为,与一般的创业生态系统或者大学科技园不同,硅谷是“大学嵌入式”的创业生态系统。本文将就这一类创业生态系统展开深入研究。

(二)“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

硅谷无疑是全球最耀眼的创业地带。Isenberg 认为硅谷具备创业所需的六大要素,即市场、政策、资金、人才、文化以及专业支持,是构成创业生态系统的“黄金标准”。[13]与一般的创业生态系统不同,硅谷是 “大学嵌入式”的创业生态系统,它由斯坦福大学催生、维系并发展着。其结构如图1所示。

第一,硅谷已经不同于一般大学科技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大学、大型科技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型创业企业、科技服务中介等,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相互作用、共生共荣,形成了知识和技术网络、风险投资网络、信息网络、社交网络等复合型网络体系,共同组成了这个创业生态系统。

它可以汇聚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各种资源,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不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资金),从而保证大量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能获得足够的资源。这个创业生态系统不断向市场提供各种新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支撑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壮大。而在生态系统内部频繁的价值交换活动,例如大型科技型公司收购小的科技型创业公司、专利转让、股权转让等,则保证了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个体都能有机会参与相应的利益分配。这个创业生态系统还存在着完善的平衡和调节机制,公司新创、淘汰或者成长,使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生机勃勃。在硅谷5人以下的小公司约占3/4,这些小微科技型创业企业才是硅谷欣欣向荣的根本保证。

第二,不同于一般的创业生态系统,斯坦福大学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了硅谷的创业生态系统之中。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立了高新技术工业园,这是硅谷早期的雏形。而此后硅谷的发展更离不开斯坦福大学的支持,斯坦福大学扶持了硅谷电子工业,并为硅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业人才。另外,斯坦福大学一些极富商业价值的科技成果也直接在硅谷进行了转化或者孵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学的传奇人物及其故事,例如老斯坦福的个人创业经历和斯坦福大学创办、特尔曼和车库创业佳话、肖克利实验室和经典的“八叛逆”事件等等,是硅谷的创业文化形成的重要底蕴。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斯坦福大学作为硅谷创业生态系统重要的参与者,成为了这个系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硅谷的崛起,为斯坦福大学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回报。斯坦福大学每年从工业园区获得的地租、专利收入已达到数亿美元,此外还有巨额的校友捐助。1991年斯坦福大学百年校庆,募捐高达创纪录的126亿美元。有了充裕的办学经费,斯坦福大学办学条件大幅改善,研究实力显著增强,地位也急剧提高。这为斯坦福大学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极为优秀的生源,他们又给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总而言之,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之间双向的、良性的互动关系已经牢固地形成并且还在不断强化,斯坦福大学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了硅谷的创业生态系统之中。

(三)“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条件

硅谷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政策、风险投资、大学办科技园等因素。[14]很多地区试图复制硅谷,但是结果表明硅谷的成功并不容易被模仿,其主要原因是“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难以照搬。值得注意的是,是斯坦福大学开办了科技园,逐步吸引资源,并最终形成了硅谷。[15][16][17]所以从斯坦福大学入手,来解析硅谷的“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科研实力强、自身特色鲜明的斯坦福大学是硅谷“大学嵌入式”生态系统形成和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

与哈佛等传统名校不同,斯坦福大学更加重视实用,在创建之初便确立了鲜明的办学宗旨,即“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因此,它的目的是以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为最终利益,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促进社会福祉; 教导学生遵纪守法,尽享自由给人的快乐; 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民主政体中蕴含的崇高原则―― 因为这些崇高的原则源于人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18]。这就注定斯坦福大学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气质,没有传统大学的高贵气质,摆脱了“象牙塔”的定位,从而实现和工业界完美的对接。

斯坦福大学现有1500多名教职工,其中20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菲尔兹奖得主、16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1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87位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4位普利策奖得主、18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和29位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等等。[19]斯坦福大学在多个国内外大学排名中均在十强之列。在QS世界大学的36个学科排名中,斯坦福大学共有29个位列世界前10。

只要这样的斯坦福大学才能培养众多的高科技领域的领导者及创业精英,其中就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罗技、特斯拉汽车、Firefox、艺电、太阳微系统、NVIDIA、思科、硅谷图形及eBay等公司的创办人。在过去的50年中,硅谷之中由斯坦福的教师、学生和毕业生创办的公司达1500多家,50%以上的硅谷产品来自斯坦福校友开办的公司。[20]

第二,高度开放的办学理念是斯坦福大学嵌入创业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

由于区位和传统的原因,斯坦福大学从政府获得的研究经费要比东部著名大学少得多,但从工业界获得了巨额的资金。斯坦福大学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公司兼职,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甚至允许他们完全脱离岗位1-2年的时间开办公司或者兼职,且斯坦福大学为其保留职位。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工程师们提供了非常弹性和方便的学习机会。工程师可以每学期在斯坦福大学修一两门研究生课程,三到五年可以获得一个硕士学位;甚至有些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斯坦福大学远程教育网络非常完善,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教学转播,甚至可以通过借阅课程教学录像进行学习。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也更能贴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DSL的发明和应用则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贝尔实验室发明了DSL的编码方法,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而当时工I界的调制解调器厂家却正在努力将传输率从14.4K提高到28.8K。从贝尔实验室到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查菲,完善了DSL的编码方法并带着他的学生创办了Avanta公司,从而实现了DSL取代拨号上网的重大变革。

第三,创业教育和支撑体系是斯坦福大学与创业生态系统无缝对接的关键。

1967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到80年代,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已经建立;1996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成立了创业研究中心。而面向工学院、医学院等开设创业课程,则说明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在全校全面展开。学生组织了众多的创业俱乐部和创业社团,创业活动也极为活跃。2007年10月,这些组织被整合为斯坦福大学创业网络,从而搭建了斯坦福大学创业服务的大平台。卓有成效的创业教育培养了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了创业能力,甚至成功塑造了浓烈的创业氛围。

1970 年斯坦福大学成立的技术授权办公室( 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OTL),负责斯坦福大学的知识产权管理,其主要职责是统一为学校的各项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并将其转让给工业界。大量的研究成果得以走出实验室转化成新产品,并由此产生了众多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当年两名斯坦福学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带着他们的新技术来到OTL,OTL把他们推荐给了斯坦福校友安迪・贝克托斯海姆。安迪・贝克托斯海姆给了他们10万美元的投资,而他们所创立的Google 公司则早已成长为当今数一数二的科技巨头。OTL的高效运作,有效支撑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

三、我国创业生态系统状况与问题

我国的科教事业正在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与硅谷相比,我国的大学对创业的支撑作用仍然不够。因而,如何依托大学来改善创业生态系统,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部分将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对江苏创业的作用和贡献。

第一,办学理念相对封闭,大学与创业生态系统难以顺畅对接。

随着大学科研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以“研究型大学”或者“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在科研经费来源上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在教师职称晋升和绩效评估上也以国家基金、为重要指标。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研究,往往更具前瞻性,同时成果转化的难度更大、比例更低。大学在人才招聘上门槛很高,工业界的有实际项目经验的人才难以进入大学任教,大学教师也鲜有创业机会和宽松兼职的环境。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规范但又缺乏弹性,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相当稀缺。因此,与斯坦福大学相比,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相对保守,也给大学和工业界之间的人才、资源流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使得大学难以真正嵌入到创业生态系统之中。

第二,创业大环境中一些障碍仍未清除,大学创业行为受到抑制。

而在创业生态系统中,一些环境因素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觑。例如,国内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严厉,造成了科技成果、新产品、新创意一旦面市就被大量仿制,严重损伤了科技型创业公司的创立积极性,并制约了其发展能力。而在美国,很多科技型创业公司被大科技巨头并购。整体上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本科生、研究生的创业意愿不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也相对丰富,但是房价非常高、生活成本高,创业失败的后果也比较严重,客观上也抑制了创业的动力。

第三,大学创业教育与支撑体系不成熟,对创业的引导和支撑仍然不够。

目前不少大学已经面向全校开设“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创业大赛、创业活动等也在校园内频繁举行。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创业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架构等都正在探索之中。尽管全国性的创业大赛十分火爆,但是参加大赛的项目,能成功创业的比例非常低。而且大学的技术转化机构的实力有限,不能担当新技术、新成果的“伯乐”,也难以有效地沟通大学和工业界。

四、构建“大学嵌入式”的创业生态系统的对策

根据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形成条件,结合我国创业生态系统的一些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我国的“大学嵌入式”创业生态系统。

第一,鼓励大学多元化发展,使部分大学的科研工作能直接和创业生态系统对接。

要鼓励大学特色发展,尤其是鼓励部分工科优势明显的学校,面向工业界,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应用技术,让其科研工作充分接地气,让其科研成果能更容易、更多地转化成新产品。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将为创业生态系统带来勃勃生机。在学科发展中,应该鼓励大学发展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和资助制度让部分大学能够获得资源去特色发展,在某些研究领域实现较大的突破并能直接对接工业界。

第二,给大学更多的办学自,让大学能以高度开放的姿态融入创业生态体系。

给大学在人事管理上更大的自,逐步打通大学和工业界人才流动的障碍,让具有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的人才能进入大学工作和任教,也让大学老师能走出校门,参加工业界的实际创新活动,甚至是直接创业。让大学在学生培养、学制上有更大的自,让大学能给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工程师提供更富弹性、更加灵活的教育机会。通过人的流动带动大学和工业界信息、技术和知识的交流。

第三,重新合理规划和整合大学科技园,让大学科技园成功转型为创业孵化器。

我国大学科技园数量多、规模小、创业孵化能力弱,影响力和辐射力都不强。要对大学科技园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布局,尤其是利用好新建大学城的地价、房价较低的优势,打造成片的科技创业园区,把大学城发展成创业城。通过位置上的相互接近,大学和创业孵化器之间将能更好地耦合,尤其是教师兼职或者创业更为方便,大学也能更容易与工业界互动,获得技术、信息和资金。这种互动,对创业行为将产生极大的强化作用,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将层出不穷,从而自动吸引创业投资基金的加盟,使得创业生态系统能真正具备集聚资源的能力。

第四,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大环境。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首当其中的就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确保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大学教师职务发明的成果归属,对大学创新成果转让、教师创业等利益分配进行引导和协调,保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大学对教师创业的支持力度。

第五,探索大学创业教育新模式,不断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创业人才。

积极探索大学创业教育的新模式,让大学创业教育从课堂教学逐步演化成课堂教学、创业活动、业实践、创业论坛等组成的创业教育综合模式,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理念、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通过大学不断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的创业人才,向创业生态系统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Henrekson M,Rosenberg N.Designing Efficient Institutions for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ship:Lesson From the US and Sweden[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26(3):207-231.

[2]张帏,高建.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特点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143-147.

[3]Dunn 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J].MIT Technology Review,2005(9).

[4]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15(1):1-14.

[5][13]Isenberg D J.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88(6):40-50.

[6][9]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58-62.

[7]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5-16.

[8]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

[10]杨勇,王志杰.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政策仿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12):99-108.

[11]刘林青,施冠群,陈晓霞.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7):20-24.

[12]段琪,麦晴峰,汪波,等.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1).

[14]董美玲.“斯坦福-硅谷” 高校企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8):64-68.

[15]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3,23(9):66-69.

[16]郭鉴.斯坦福――硅谷的心脏[J].软件工程师,2000(2).49-53.

[17]刘润,印小晶,杨旭涛.斯坦福大学:与硅谷持续良性互动[J].上海教育,2014(34):33-35.

篇10

关键词:湿地恢复;生态系统;黄河湿地;河南新乡

Abstract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wetland areas with typical features in China,so it is significant to implement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se areas. 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whose wetlan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worsening because of many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which affects natural evolvem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and exertion of wetland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se,the problems,resto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the restoration of pivotal technologies around wetland in the Xinxiang of Yellow River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wetland restoration;ecological system;the wetland of Yellow River;Xinxiang Henan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最为活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还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除自然原因外,人类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会造成湿地某些功能的改变或丧失,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改变,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2]。目前,新乡市黄河湿地面积的减少、土壤盐碱沙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已成为湿地退化的主要过程[3-4]。因此,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的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湿地进一步退化,现将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研究概况总结如下,以期为湿地恢复提供参考。

1湿地恢复的概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5-6]。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湿地水域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滩涂湿地的恢复等方面[7]。一般在许多情况下,湿地受扰前的状态是湿林地、沼泽、滩涂或开放水体等,湿地恢复为哪一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湿地恢复管理者和计划者的选择。

在湿地恢复过程中,由于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因而恢复后的栖息地无法完全模拟原有特性[8]。因此,湿地恢复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受扰前湿地的环境状况、特征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和演替、发育特征,以更好地完成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湿地范围逐渐萎缩

围河造田、建设用地、泥沙淤积,使区内湿地面积萎缩,削弱了湿地对洪水的调蓄和缓冲功能[9-10]。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新乡黄河湿地面积达2.478万hm2,估计目前该湿地面积不足1.5万hm2,由一个完整的通江河的大面积湿地被分割为几部分,面积明显缩小。

2.2野生动植物濒危,生物多样性降低

随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群落受到严重影响,湿地内鸟类由156种减少至130多种,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鸟类由39种减少至29种;鱼类由7目10科32种减少到25种;组成本区湿地植物有多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泽地分布则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多,这些植物也大量减少[11-1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建设、生境的破碎、环境污染和外来种入侵。

2.3水源干枯,沙荒盐碱面积扩大

湿地的需水量是湿地为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需要的量,可以分为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是维持自身存在、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则侧重支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改善环境而需要的水量。由于新乡黄河湿地水源补给的季节性、不稳定性和地方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湿地水源问题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和丧失,最终导致沙荒盐碱地面积扩大[12-15]。

3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3.1湿地恢复的基本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湿地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现时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16]。不同的环境状况,花费的时间也就不同,甚至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很难进行。新乡黄河湿地具有暧温带内陆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气候条件,春季一般降雨较少,通常偏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春末夏初植被自然恢复速度比较快。另一方面,一些湿地恢复的愿望是好的,设计也很合理,但操作非常困难,恢复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全面评价可行性是湿地恢复成功的保障。

3.1.2区域性和优先性原则。为充分保护区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功能,在制定恢复计划时应全面了解区域湿地的广泛信息。新乡黄河湿地是国家鸟类自然保护区,是鸟类等野生物高价值的保护区,是内陆平原湿地的典型代表,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17-18]。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的目的是恢复湿地的动态平衡而阻止陆地化过程,但轻重缓急在恢复前必须明确。湿地中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它们的栖息地恢复就显得非常重要,即所谓优先性。

3.1.3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修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因此,退化的新乡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修复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收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三者的统一[19]。

3.1.4美学原则。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许多湿地恢复研究中,特别注重对美学的追求,如国内外许多国家对湿地公园的恢复。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20]。

3.2湿地恢复的目标

3.2.1湿地生态恢复的要求。为了推动新乡黄河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演化与修复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湿地生态健康评价、预警机制,寻找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恢复对策与措施,并通过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1]。新乡黄河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改善湿地的水环境质量、恢复植被和土壤、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恢复湿地的景观、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2湿地生态恢复的具体目标。恢复湿地的功能,特别是有助于小气候生态环境的调节和改善,例如有助于调控水资源供给,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重要的汇,湿地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渔业等;保留和恢复自然湿地,为特有的目标种或目标群落设置特定生存空间,例如新乡黄河湿地成为鸟类栖息的芦苇床,同时也大大恢复了生物多样性;恢复传统景观与土地利用方式,从湿地形成与发展来看,目前新乡黄河湿地特征是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例如夏秋收割湿地植物,有些湿地也被改造成了低湿度的草地、农田[22-23]。

4湿地恢复的关键技术

以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为依据,新乡黄河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的生境恢复、湿地的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24-25]。

4.1湿地生境恢复

4.1.1生物栖息地恢复。通过合理设计物种与生境间搭配关系、种的生态学特征和生境大小等,恢复和改善生物栖息环境[24]。利用新乡黄河湿地自然景观要素,如农田、芦苇地、沼泽、滩涂地等,营造鸟类理想的栖息地;沼泽湿地种植芦苇、苦草、莎草、微齿眼子菜等湿地植物,滩涂盐碱地种植白茅、沙蓬、猪毛菜、碱蓬等,为水禽和候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天然、招引和人工放养手段,经过一段时间抚育和自我繁衍平衡后,形成鱼类、两栖类、水禽等的自然栖息环境,构成较完善的湿地生态链,恢复湿地生态稳定性和自维持能力。

4.1.2土壤和基底恢复。新乡黄河湿地地表土壤为粉质黏土或粉土,一般为3~15 cm,在埋深50~70 cm处有1层厚8 cm左右的粉土、粉质黏土底板。黄河背河洼地土壤为褐色、灰黄色粉质黏土,土质结构一般较松软,局部夹黑色淤泥。黄河滩地地表土为粉砂、细砂[12]。由于围垦、废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其恢复措施主要有:在土壤里加入修复剂,转化和驱除污染物;利用具有超积累功能的植物吸收一些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层缺乏的地方采取客土移植,增加土壤厚度和肥力。湿地基底恢复是通过工程措施,对湿地地形和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稳定与湿地面积,包括基底改造、清淤等技术[26]。新乡黄河湿地为自然形成的黄河泥沙沉积,后经围垦造田,大部分湿地已经陆地化,很难完全恢复到以前的自然状况。基底恢复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建设、陆地生物本土化等。规划采取合理配置陆地、渠、沼泽、滩涂,形成以湿地为主的多元景观元素嵌套,各要素互相协调,最终实现生态平衡。

4.1.3水体恢复。新乡黄河湿地水体恢复包括水文条件恢复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原则上要利用黄河水资源,利用各种工程和管理措施引黄河水灌湿地,减少湿地排水,拦蓄洪水,改善池塘、洼地的水面景观,从而达到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的目地。具体措施有:筑坝以抬高水位,修建堤坝材料用低渗透膜;堵塞排水沟以减少湿地横向排水,修建引水渠等。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以生物措施为主,如在景观设计中有意识仿效自然,种植芦苇、香蒲等一些既有良好景观效果,又能有效净化水质的湿地植物,它们根系发达,能吸附水中悬浮物[27];也能对水体污染物质逐级吸收和降解。

4.2湿地生物恢复

4.2.1提高植被覆盖率。新乡黄河湿地植被恢复可采取物种选育、培植、引入和移植,以及种群动态调控、群落优化配置与组建等技术,使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在工程实施中,可将水生、湿生植物的种子、鳞茎、根系、幼苗和成体作为湿地植被恢复的材料。植被恢复优先利用原有种子库,短期恢复可选择育苗。在没有表面水情况下,可撒播种子。滩涂盐碱地种植白茅、莎草、沙蓬、碱蓬等。湿地恢复初期,沉水植物因漂浮及水分浑浊存在生存和繁殖困难的问题,通常不被考虑使用,但在湿地恢复中、后期引入可有效维持底泥稳定。

4.2.2控制外来物种。新乡黄河湿地对外来物种实施防范性控制和实时控制。防范性控制是从源头上杜绝外来有害物种和病源虫源入侵,物种引进要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和病虫害检疫;实时控制是对已发现的外来物种,评价其环境效应和危害性,对有害外来物种采取生态控制为主、人工控制为辅的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性[22,28]。湿地恢复建设尽量使用丰富的天然种质资源,若当地物种具有同种功能则不选外来种;同时,物种引入要实施严格的物种筛选与安全测试,建立数据库,为风险评估提供咨询,以确保湿地的生态安全。

4.3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

4.3.1生态系统恢复。农田、芦苇沼泽和河漫滩涂地是新乡黄河湿地典型的生态系统,也是水禽和鸟类的乐园,其规模结构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湿地的生态功能[8,22]。但是,长期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新乡黄河湿地芦苇沼泽和草本滩涂地规模不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恢复新乡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恢复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乡黄河湿地,沿农田、沼泽和滩涂地建设森林湿地、芦苇沼泽、草本盐碱地,有意识地仿效自然湿地类型。

4.3.2湿地景观恢复。根据新乡黄河湿地地理与生态环境状况,将景观恢复与园林建设相结合,在恢复湿地动物、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的同时,创造必要的人工景观和多种生境,增强湿地景观的美学感受[6,20]。湿地景观恢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用芦苇、灌木、乔木等喜水湿地植物,分几个区域对现有岸边进行处理,用自然、柔和而有修复功能的土质护岸;二是植物绿化以多样性为原则,尽量使用乡土植物,适当选择落叶与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相结合,构成丰富的景观效果;三是低洼部分恢复水域,采用较多曲折岸线,不仅在空间上形成开敞、线状等变化,而且布置了较多湾、岛,以达到增强景观的多样性和增加边缘生境的目的。

4.3.3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办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取珍稀动物放养、植物移植等手段,直接增加生物多样性[19,29];二是根据鸟类迁徙、繁衍等规律,通过生境保护和恢复手段,为鸟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繁育环境;三是在湿地水域内进行鱼、黄鳝等放养,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支持。四是保护盐碱地及生态敏感区植被,以提高土壤肥力,恢复森林。

5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3.

[2]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02-322.

[3] 张永泽,王火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1,21(2):309-314.

[4]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恢复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258-264.

[5] WHEELER B D. Introduction:Restoration and wetlands[A]. In:Wheeler B D,ShawS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 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8.

[6] 白军红,欧阳华,杨志锋,等.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4):36-45.

[7] 赵晓英,孙成权.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5):474-479.

[8]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5):547-557.

[9] 李新民.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9.

[10] 任宪友.长江中游湖区湿地资源利用问题与保护对策建议[J].重庆环境科学,2003(12):61-63.

[11] 邓宏兵.长江流域洪灾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1):117-120.

[12] 李莲花.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生态地质环境分析与防治对策[J].地下水,2005,27(6):480-481.

[13] 张松梅,李杰.豫东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及生态保护规划[J].干旱环境监测,2000,14(3):172-175.

[14] 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湿地科学[J].湿地科学,2005,3(2):81-86.

[15] 刘昌明,杨胜天.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16] 陈芳清,HARTMAN J M.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与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17-223.

[17] GUARDO M,FINK L,FONTAINE T D,et al.Large-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nutrient removal from stormwater runoff:An everglades restoration projec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5,19(6):879-889.

[18] HARWELL M A,LONG J F,BARTUSKA A M,et al. Ecosystem man-agement to achieve ecological sustainaility:The case of South Florid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20(4):497-521.

[19] OKRUSZKO H.Influence of hydr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Fens on their transformation after Dehydration and Possibilities for Restoration[A]. In:Wheeler B D,Shaw S 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3-120.

[20] 王保忠,王保明,何平.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139-1146.

[21] 周进,HISAKOTACHIBANA,李伟.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561-572.

[22] 王保忠,计家荣,骆林川,等.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研究[J].湿地科学,2006,4(3):210-218.

[23] 闫芊,何文珊,陆健健.湿地生态工程范例分析及一般模式[J].湿地科学,2005,3(3):222-227.

[24] GREGORY L B,MATTHEW F H,CURTIS J R.Effects of agriculture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on hydrology,soils,and water quality of a Carolina Bay complex[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3(11):141-156.

[25]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生态系统设计基本问题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45-150.

[26] PAUL R W,ARNOLD G V,LOUIS A T.Restorati 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on the Kissimmee River flood plain:potential role of seed banks[J]. Wetlands,2001,21(2):189-198.

[27] HE Ping,WANG Bao-zhong.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eco-tourism in the South DongtingLake wetland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15(2):27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