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众心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众心理研究

篇1

>> 大众传播场视阈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探究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大众传播与受众心理探析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播的受众逆反心理探析 品牌受众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新闻报道与受众的逆反心理 植入式广告中受众的逆反心理分析 论大众传播的受众价值观 大众传播语境下女性受众的阅读体验 大众传播领域中的蹴鞠精神 大众传播领域的隐私伦理分析 政府应急管理中网络舆论受众逆反心理预警机制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 植入式广告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 浅谈新闻细节描写对受众逆反心理的解构 大众传播的偏向 传媒态度与网络受众逆反心理 从受众逆反心理看“美女新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心理学名词[M].科学出版社,2007:58.

[3]简明心理学辞典[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263.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1999:300.

[5]张宏权,王方钊.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J].新闻知识,2011,(2).

[6]程鹏.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J].新闻爱好者,2010,(2).

[7]董秀成.论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J].当代传播,2007,(4).

篇2

一、学习管理中师生纵向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1.传统课堂学习模式依然盛行

高校中的纵向人际关系,主要指大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多时候还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不论是手写板书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课堂的主旋律。这种类型的老师往往不把教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根本不顾及或很少顾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灌输为主,引导为辅,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变为了教育者的“独角戏”,不仅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也忽略了学生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渴望与高中时代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大一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好的开端。因此,大学课堂应“注重教学流程管理的个性化,着力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上,对培养教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设有利条件”。[1]

调查显示:98%的男生和97%的女生对老师的单边教学都表示不接受。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气氛太沉闷,老师不能与学生双向互动,缺乏良好的沟通,不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起来了无趣味,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前提下,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不了及格万岁,以拿到学分基点为目标,极大退化了入学前想大展身手打拼一番的激情。由于现在网络比较普及,学生们的信息来源渠道也比较多,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或者老师讲到的一些问题往往都有一些了解,甚至是比较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他们很想和老师探讨、交流,但在“一言堂”的课堂上他们根本没有表达的机会。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混”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另外,对那些想要进一步考研深造的学习型学生来说,这种现状无疑是噩梦一场。不学不行,学又不爱学,学也学不好,对大学课堂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但是,这种类型的老师也有学生的喜爱之处:不强迫学生学习;不给指定阅读书目和文献;对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要求不多。因为师生之间相互不认识或者不熟悉,所以一般都会给较多平时分。而这种给平时分的方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喜欢,更让一部分学习投机者窃喜学习之轻松,拿分之容易。但是,这对那些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出勤、按时完成老师各种形式作业的学生来说,心里非常不平衡,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没有得到公正公平的体现,内心非常没有成就感。调查显示,只有2%的理科男生希望老师期末考试时对平时分控制应严格,要对学生平时表现好坏的差别一目了然,坚决杜绝给人情分。由此不难看出,传统的课堂模式和秩序非常容易滋生学生的懒惰情绪并易纵容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混”的思想的蔓延。

2.严师未必令学生满意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有些老师满腹经纶自我要求很高,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方面都卓有成绩,他们就希望自己的学生也学富五车,因此经常给学生设定近期和长期目标,并严格要求学生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不能完成预期目标老师就非常不满意甚至大发脾气,让学生觉得很没面子。尤其是那些喜欢点名评论学生的老师,更是让那些注重自我形象的大一新生望而生畏。因此,老师的出发点很好,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表示,大一刚入学,还是希望能够学到一些轻松愉快富有乐趣的基础知识,不想还像高中那样紧绷着一根弦的啃书本。他们对老师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动机表示理解,但实际运作中还是希望要求少一点、松一些。这种现象反映在调查结果中是这样的,表示理解的比率分别是:文科男生占29.17%、文科女生占26.32%、理科男生占19.05%、理科女生占37.93%。由此可见,要求严格只知施加学习压力的老师并没有得到一半以上学生的认可。

但是,学生觉得这类老师责任心强,教学认真,也非常平易近人,对他们温和的态度、博学的学者形象、敬业爱岗精神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是非常喜欢和满意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项调查,关于个别老师为维护课堂秩序和督促学生学习而口不择言地伤害学生自尊心,97.5%的学生都表示了极度的反感,只有2.5%的学生表示尚可理解,但显然呼声很弱,几乎被淹没在一片愤慨的反抗之声中。学生强调,即便这类老师教学认真、严谨,业务能力非常强,但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沟通、交流,老师缺乏语言表达艺术动辄伤害学生自尊心,课堂气氛不融洽的话,他们也不会拥护和尊敬这位教师。相反,有64.5%的学生表示,如果老师教学认真,课堂气氛轻松,即使老师专业的某一方面水平相对较差,但老师本身和善可亲,能与学生相处融洽,并且经常能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话,他们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在这个对比当中,笔者发现,文科女生表现的情绪激烈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人。当然,学生的想法并不止于此,针对最后一种情况,学生们认为,如果老师的专业素质很强就更好了,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0%。

3.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学生一词,从字面来理解,似乎就是以学习为主的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关注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授课内容、管理方式、语言表达等,他们对老师的衣着打扮也会以挑剔的目光来审视,并以此作为是否喜欢这位老师的一个不成文的标准。针对任课教师的仪容仪表问题,学生们的看法多种多样,甚至出现了两个极端,详见下表: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1%,他们认为得体的装束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能够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学习过程中令人耳目一新。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5%,他们认为教师应为人师表,更多精力应该放在学术上。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虽然希望老师有新形象是一种呼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不可忽视,但更多学生还是传统观念比较重,他们更喜欢稳重踏实、博学多才、学术精湛的传统学者形象。90后的文科男生对时髦前卫的任课老师所持有的极端态度令人产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既可以说他们对老师仪容仪表的挑剔,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对此表示无关紧要。

二、有人情味的纵向人际关系在课外学习中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无疑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乃至以后的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应该明确的问题是,在这个课外自主学习过程中,并非与任课教师完全没有关联,相反,教师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3.5%的大一学生表示,在自主学习时,希望老师和学生之间还保持良好的联系,在自己有专业方面的疑问时可以请教。他们的疑问,也许是课堂问题的延伸,也可能是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表示,自己在生活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各高校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也提出了一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但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层面,对于通过教学管理来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很不够,虽然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先生首次提出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创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辅教材为客体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这就是迄今为止仍在持续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由此不难发现,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个体来看待,不仅要重视学习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纵向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权益

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在课堂上总是很安静,会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现在的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迷信权威,对老师的言行会充满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针对某一问题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立场,甚至驳斥老师的说法。这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学生不可以直接否定老师,否则就是不尊重老师的心理模式大相径庭。针对这些,现在的大学生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表现,是自己的权利,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另外,《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也的确赋予了大学生这些基本的权利,如:获得良好教育权、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权。因此,就要求老师必须放下权威的架子,放下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中国式清高,能够与学生进行有益的辩论,让课堂活跃起来,甚至做好接受学生当众指正的心理准备。

十七大报告中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生管理中,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学习管理中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具体来讲,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性,倡导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2.综合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要做学生精神上的领航人。教师不仅要学识过人,在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方面也要更高于学生。在学术环境非常混乱的今天,要能够做到独树一帜,有自己的学术成果,能给学生有益的启发,让学生产生信赖感、尊敬感,用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第一,坚持课前5分钟演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仪容仪表的重视程度和态势语的训练。第二,让学生“反客为主”,客串老师的角色,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三,开展专业素质大赛,把展示专业特长与个人特长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四,“学”与“玩”相结合,在课堂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第五,切实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把录像和图片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辅助教师的讲解,更加直观地突出教学内容。

教师要做学生生活中的贴心人。不要离开课堂就变成了路人,要把课堂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

90后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比较活跃,但他们面临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也比较多,比较复杂,比如就业、实习、考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诚信危机、高校后勤社会化等许多问题,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为他们着想的话,就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这也为合理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而且,作为能与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的老师,课堂上一个正确观点的引导,一个客观评价的提出,很可能就会对学生的各种不满情绪起到疏导的作用,进而减少抱怨而去体谅社会、体察学校、体会老师的难处,进而去寻找新的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通过良好的纵向人际关系的培养,可以让大一新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用和谐课堂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进而为全社会和谐做出一份贡献,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就业心理;就业指导;中医院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56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中医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资料,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方法

11被试

向某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问卷有效率9325%。调查样本年龄为2314±1234岁,男生134人,女生239人。

12工具

采用自编的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问卷根据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编制,根据试测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内容涉及就业意向、就业认识、就业指导。题型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13统计方法

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就业意向

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为:工作地点(6649%)、薪资福利(6595%)、发展机会(5764%)、单位类型(3861%)。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多(4558%)和离家乡近(4504%)的工作地点。期望薪酬平均为381126元。首选就业单位为医疗卫生单位(5282%),其次是行政机关(1394%)、国有企业(965%)、学校(670%)、科研设计单位(643%)等。可以看出大学生最中意的都是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的单位。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高。

就业时,4397%的同学主要考虑父母的意见,4075%以自己的看法为主。可见,父母意见对子女就业意向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创业,7534%的同学打算等工作后积累经验和资源再考虑创业,1019 %选择找不到工作再考虑创业,1046%不打算创业,402%坚定的创业、不打算找工作。

对于考研,5550%的同学打算等工作之后,视情况再考虑是否考研,3164%不打算考研,858%坚定的考研不找工作,429%打算找不到工作再考虑考研。

22就业认识

4316%的大学生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一般,3298%认为形势不太好,1394%认为很不好,只有992%认为比较好。

在影响就业的因素中,大学生认为最有影响的三个方面主要是:个人能力(8123%)、市场需求(4799%)、社会关系(4745%)。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求职中最为困扰的三个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7158%)、个人能力不足(5603%)和缺乏社会关系(4209%)。

大学生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的时间比较晚,仅有885%的大学生在入学的头两年内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绝大多数学生(8740%)是在大学阶段的中后期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甚至还有375%的学生表示从未对就业做过准备。

23就业指导

大学生获得就业指导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学校(4906%),同时也表现出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比如自己摸索(3359%)、向亲友咨询(1394%)、向人才市场咨询(1314%)等。

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平均打分为37分(从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采用1~5分五点计分)。不同学院间表现出了评分差异,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满意,而非医药类专业学生则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打分相对较低。进一步的访谈表明,中医药院校在举办招聘会、就业信息上主要面向的是中医药类学生,而给非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招聘信息相对较少。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大学生希望获得求职技巧指导和培训(5764%)、就业政策和形势分析(538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4075%)、自我认识和定位(3941%)、就业信息(3914%)、就业体验(2654%)、专业出路(2520%)、就业心理指导(1475%)。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的多样化。

3对策建议

根据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的结果,本文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31丰富就业指导内涵

从调查结果上看,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就业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组织就业体验活动等,在尽量贴近真实场景的演练中,锻炼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学校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而且在联系用人单位时,不能只是简单的了解其岗位需求人数,而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单位对岗位的胜任要求,包括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如英语、沟通能力、文字表达等),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低年级学生,使学生能根据岗位胜任要求,有的放矢早做就业准备,针对性地提升相应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对聘任学生的反馈,学校可以从中发现育人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在求职时常常会因为就业压力、应聘失败而产生焦虑、悲观、急躁等心理状况,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学习、生活、工作和就业。如因为焦虑而在重要面试中发挥失常。同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在就业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可以积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采用讲座、团体或个体咨询、宣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减压放松,正视挫折和失败,调节好心理状态。

32开展阶段性就业指导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从入学就开始进行,采取阶段化形式,使就业指导全程贯穿于大学学习期间。

大学初期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出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

大学中期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拟定就业目标,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开展就业体验,如模拟招聘会。

大学后期阶段也就是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求职技巧指导和培训、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33开展差异化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院校在就业指导上模式单一,不同专业、不同学生采用同样的就业指导模式,忽略了专业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首先不同专业的就业出口不一样,市场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岗位胜任要求。比如营销专业的就业出口主要是销售岗位,而中医专业的就业单位则主要是医院,要胜任销售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要胜任医生的工作则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不同的学院、专业,就业指导上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其次,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在就业目标上也会不一致,同样是学中医专业,可能有的学生想成为医生,有的则想成为管理人员。

因此,开展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是有必要的。学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的不同,自行选择学习专题。在就业实践上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创业讲座、考研讲座、模拟招聘、专业技能竞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积累相应的经验,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众媒体 媒体信息资源管理 数字资源保存

[分类号]G352

大众媒体(mass media),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专指广播事业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亦常被人们称为“新闻媒介”。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是平面媒体的报纸,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影和电视等逐渐成为新型媒体传播工具,传播方式也更新为数字传播,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在朝数字化的方向迈进。一般而言,网络亦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已有诸多研究。笔者暂且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予以讨论。本文主要探讨以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的新闻媒介为代表的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探讨如何使之成为受众免费、自由获取的信息资源。

1 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概括而言,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通讯、新闻记录影片等,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再传输利用等一系列的活动。

然而除报纸外,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介多以声音、视频等流媒体的形式向外传播信息,这类媒体节目,尤其是电视新闻作品,大部分是一次性消费,作品播出后,人力、物力的投入都随之一次性消耗掉了,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丧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知识财富,这是一种无形的信息资源浪费。早期的电影、电视和广播作品,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的机构对这些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收藏,因此很多老电影、老歌、新闻史料等媒体作品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那些没有纸质版本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大众媒体信息资源实施管理,以便于公众获取,有效保护并延长其使用的生命周期,最大化的发挥其信息产品作用十分必要和迫切。

目前新闻媒体单位,考虑到制作节目的成本和效率以及自身事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报社还是广播电视总局,都非常重视自身媒体资产的管理,纷纷引入了管理平台。然而对于公众而言,除了定时收看电台、电视台播报的节目这一单一途径外,很难根据自身需求再次主动地获得这类媒体信息产品。大众媒体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全体社会成员拥有自由平等地获取、利用和传递信息的权利,因此,如何突破新闻媒体单位的局限,实施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使其公开展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可以免费、自由地使用这部分信息资源,充分保护公民信息权亦是十分必要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报社对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

世界各大报业集团纷纷采用计算机应用系统对其媒体信息资源加以管理,提供数字资产的有效使用和再利用,使数字资产保值和增值。“路透社”是通讯社成功转型的代表,它把新闻看作经过若干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将各道工序的质量要求量化为可控指标,按照该指标对生产流程进行组织、计划和控制,以便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早在1973年,路透社开始使用“莫尼特”系统来存储和传送其经济信息。1985年后,路透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发集成数据网(IDN),并于1987年利用该数据网逐渐取代“莫尼特”系统。目前,路透社集团构建了多媒体数据库对其媒体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该数据库涵盖了路透财经电视、路透商业资讯、关系数据库、路透网、路透电子邮件、路透电子讯息平台等。

入世后,国内各大报业集团亦开始采用先进技术对其媒体资源进行管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如新华社、广州日报、大众日报、南方日报等,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当属新华社的多媒体数据库。该库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多媒体、多文种新闻信息综合数据库,汇集了新华社文字、图片、图表、视音频、报刊等全部资源和社会上其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目前,该库存储100余亿汉字的文字信息,36万张的图片,4000余张图表和200小时的视音频信息,拥有新闻稿库、经济信息库、人物库、组织机构库、专题背景库等20余个大库,100余个子库。

2.2广电行业对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

广播电视行业积累的媒体信息资源,除各种稿件、网页、图片、版面文件、背景资料信息外,还包括大量数字化的音频、视频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广电企业开始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例如,IBM公司与索尼公司研发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帮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将其庞大的录像带库数字化,使摄影胶片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些内容是CNN花费了21年的时间才收集起来的。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台式机访问CNN的数字视频、音频、图像和文本文件。

我国中央电视台率先将媒体资产管理的概念变成为现实。央视音像资料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国内电台媒体资产管理的典范,该系统包括网络通信、视音频处理、视听审看、上下载处理、转码中心、编目检索、存储管理和远程7个子系统,涵盖传统视音频处理、信息网络、多媒体处理等多项技术内容。随后,中科大洋、捷成世纪、新奥特等国内知名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其中,大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基于先进的松散耦合体系架构设计,可灵活适应于国内各级电视台及音像资料馆和其它媒体单位,其先进性得到了国内中小型电视台的一致认可。

2.3合作研究项目

国外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已逐步认识到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纷纷开展一系列实验型的项目,英国和美国走在了前面。2001年1月,由英国图书馆牵头,联合了牛津大学、OCLC、以及奥莉夫软件公司等组织结构,共同开发英国图书馆内历史性报纸的数字化保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型。该系统的目标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缩微胶卷中的重要历史性报纸进行数字化,以联机的格式递交报纸信息,并且对数字化的报纸进行标引加工,提供高级便利的检索服务,向广大用户展示反馈结果。

美国国会图书馆与SCOLA公司合作,开展了国外新闻电视节目保存的研究项目。基于满足未来研究需要的目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与有关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对备受公众关注的国外新闻电视节目,例如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以及菲律宾的新闻节目,加以保存并保证其在需要时可被查找。根据合作协议的规定,SCOLA需在半年时间内用数字格式将播放时间至少为3 75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加以保存,并确保国会图书馆和有关研究人员可以访问这些节目内容。如今SCOLA已经与大约90个国家就电视节目拷贝的接收和传播达成协议,将其所转播的节目采用数字化格式进行长期保存。

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开展的工作很少,几乎是空白。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走在了国内其他高校的前面,开始注重校园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报刊、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络等。上述两个大学将这些校园媒体信息收集起来,加以简单的归类,提供简单的关键词检索和浏览检索的功能。

3 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中存在垄断

从宏观上说,信息资源有自然资源、私人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之分。其中公共信息资源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存储和清理的所有信息,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我国,电台、电视台和报社都属于事业单位,其经费很大一部分源自政府财政拨款,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经济信息报导、人物访谈、科教片、纪实片等都应该属于公共信息资源,是社会的公共物品。然而目前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局限于广电和报社内部的管理,造成了媒体信息资源的不公开和不透明,这无疑带有垄断性质。公民具有信息权,享有免费使用公共媒体信息资源的权利,因此,应该倡导公民零障碍利用大众媒体信息资源,这就需要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参与其中,将其纳入公共信息资源存储计划,打破垄断,延长大众媒体信息产品的使用周期。

3.2管理技术问题

广播、电视、报纸上的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且有重复,是否所有的广电节目、报纸资料都需要进行收集,如何判断信息资源的收藏价值,通过何种途径,运用何种方式进行收集以及如何去重,这是收集面临的技术难题。保存的主要任务是使其内容在未来的再现,与收集面临的挑战相比,长久保存面临的挑战似乎更严峻。由于技术、软件的过时以及存储介质寿命等原因,很难保证今天保存的媒体信息资源在10年或者20年后还能够读取出来。因此,如何长期保存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除报纸外,广电节目多以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存在,如何有效地对这些资料进行查找和利用,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技术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开发多媒体检索技术和构建一套合适的组织方法。

3.3管理经费问题

对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保存是长期性的工作,因此预算应该是长期的,包括存储设施、收集设备费用、员工工资等。管理成本只是经济问题的一个方面,经济问题还涉及利益驱动、经济模型等问题。比如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动机是什么?有哪些经济模型可以适用于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经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由谁保存的问题,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商业公司就不可能参与进来,大众媒体信息资源保存的责任很有可能落在那些由长期稳定经费支持的保存机构,如图书馆和档案馆。大众媒体信息的管理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对于保存的经济分析还非常缺乏。

3.4法律和责任体系问题

电视、电台节目同其他任何出版物一样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由哪些机构来负责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哪些组织、机构和个人等有权力复制和使用大众媒体信息资源,都值得探讨。在大众媒体信息资源摄取、长期保存以及提供资源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涉及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例如,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对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拷贝,将拷贝的数据更新组织到已存储的资源体系中,可能需要对数据进行过滤,对部分数据内容进行删减、修改等,这些将会影响作品完整权、修改权和版权信息完整性等。

4 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4.1确定管理责任者

对于个人而言,会凭个人兴趣爱好收藏经典歌曲、电影和电视作品,并可能随时凭个人兴趣转移而将之删除。同样,对于大众媒体信息生产单位而言,他们已承担了各自媒体信息资源的保存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垄断性和单一性,无法满足公众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并且这种保存也不稳定,当生产单位无力或者不愿意保存时,仍会导致数据的永远消失。所以,为了使有价值的大众媒体信息资源进行长期保存和管理,应该由有固定和长期收入的值得信赖的专门机构负责。同时,考虑到管理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是较适合的机构。众所周知,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是一个国家最高的资料收藏管理机构,它由国家专门拨款维持工作,并且享有“知识产权豁免权”,即国家任何新闻出版部门出版发行的作品,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都拥有优先收藏权。因此,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在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与大众媒体机构共同管理。

4.2构建媒体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

标引和检索是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管理的两大核心内容。针对大众媒体信息的采集和保存而言,都需要构建合适的分类体系,对资源进行组织。媒体节目分类一直是传媒业内和学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纵观国内外媒体节目分类方法,原则上都离不开内容、形式、功能、对象、风格等十余个分类维度。目前,国内外可供借鉴的媒体分类体系研究主要有:Ehrenberg的《节目类型因子分析研究》、Frank等的《电视节目类型》、张海潮的《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王振业等提出的“多层节目分类系统”、刘燕南教授等提出的“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等。

制定媒体信息资源元数据对其进行标引,完成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亦十分必要。媒体资源大部分是视音频资料,利用全文检索技术难以对媒体信息进行直接查找及内容浏览。而元数据通过对媒体信息内容的描述可实现媒体信息的快速查找、准确定位功能,且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为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奠定了基础。Dublin Core(以下简称DC)是一种通用的元数据方案,其子元素属性集具有扩展性,因此可以在DC基础上针对媒体数据特点,加以扩展,设计所需的子元素集,以便更好地描述媒体信息资源。

4.3开发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媒体信息资源多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信息形式出现,目前主要采用先标引后检索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服务,即先将媒体信息内容转化为描述性的文字,然后采用文本检索技术对这些描述性的文字进行检索。该方法实现简单,但检索效果的好坏依赖于对媒体信息内容的标引质量,而且对庞大的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标引也绝非易事。因此,除了采用这种先标引后检索的简单检索方法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即通过分析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视频中的镜头、场景、镜头的运动,声音的音调、响度颜色等特点,直接根据媒体对象的内容语义及上下文联系的特征进行检索。

4.4媒体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

目前,媒体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可以借鉴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如数据的更新、迁移和仿真。更新,是指将存贮媒体的信息拷贝到新的媒体或转变成新一代格式,如将原始的Beta录像带、8磁道盒式录音带拷贝到电脑的硬盘或光盘上。迁移,是指把数字信息从一种软件硬件的配置向另一种软件硬件的配置转移,或者是从旧的计算机技术体系向新的计算机体系进行转换。仿真,是指一个计算机系统对另一个计算机系统的部分或全部的模拟,使两者接受同样的数据,执行同样的程序,获得相同的结果。此外,还有数据封装、数据考古、数字图形输入板、虚拟计算机、比特流拷贝、模拟备份和复制等技术用来支持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相互结合的策略保存媒体信息资源。

4.5落实管理经费

篇5

关键词:心理咨询;认知;影响力

DOI:10.15938/ki.iper.2016.03.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30-0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加大,导致心理问题突发,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也逐步突显。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些学生面对学业、交友、择业、恋爱等问题,常常不知所措、焦虑,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更好的为在校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全国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服务于学生,但从实际看,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不多,[1]很多学生都是接到心理咨询机构的“邀请函”后被动前来咨询。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求助意愿、咨询行为,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提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的策略,从而改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度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自行设计《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由封闭式问题、半开放性问题构成,共28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了解、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对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意愿和行为、不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等。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全校范围内进行取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15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调查所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了解程度如下。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学生对心理咨询功能的理解:43.67%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可以助人自助,更好地认识自我。25.68%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有30.65%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做思想工作、帮助有心理疾病的人。

学生求助心理咨询的行为状况:仅有12.36%的学生当有心理困扰时会寻求学校心理咨询的帮助,而有38.55%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和求助;23.43%的学生会网上求助,寻找解决途径;剩下25.66%的学生会选择自己承担和求助父母。

学生不求助心理咨询的原因:45.66%的学生认为遇到的问题不用咨询,自己可以处理;20.64%的学生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采取咨询;17.87%的学生不知道去哪里咨询;10.56%的学生怕去咨询让同学知道后笑话;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的占5.27%。

以上表明,大学生对学校的咨询机构了解程度不高,能够清楚学校心理咨询地点、网站、咨询方式和咨询内容的同学均不超过20%。虽然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理解,均认为心理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同学,但是真正遇到心理困扰时,仅有12.36%的同学选择学校心理咨询作为寻求帮助的手段,求助心理咨询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主动咨询的意识不够。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过于相信自己能力,认为遇到心理问题通过自己调节可以解决,另外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恐惧、怕被笑话,造成学生不愿意去进行心理咨询的现象。

二、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多维度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社会因素

(1)社会对心理问题关注度不高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生理问题,轻视心理问题的现象。多数人如果出现身体不适都会主动寻求治疗方法,如吃药、打针等。而当出现焦虑、抑郁、迷茫等心理问题时,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是由于压力大或者休息不好造成的,顺着时间的流逝自然会好,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多疑症等。

(2)社会对心理问题宣传有待加强 社会针对心理问题的宣传不充分,甚至部分宣传不严谨。造成人们无法正确区分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或者认为只有患有精神病的人才需要咨询治疗,造成部分患有心理问题的人们碍于面子不去寻求心理咨询,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的发展。

(3)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数量略少 早期心理咨询在我国主要在大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和精神病医院进行,主要针对人群为神经症患者,[2]而面向社会大众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较少。多数人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和得到治疗。

2.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学校因素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需加强 首先表现在一些学校的教育体制中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是把它作为日常的思想教育课,既没有学分,也没有规范的教学制度。再者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够,实质落实心理教育不到位。

(2)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相对薄弱 目前多数学校仅在入学教育时组织关于心理咨询的讲座、选拔心理委员、进行心理测试,后期宣传和活动组织的少,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少,覆盖面小,影响力小,没有形成宣传合力,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学校的心理咨询没有任何概念。[3]

(3)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有待加强 很多高校为了达到一定的心理咨询师的生均比例,采用专兼聘的原则,[4]心理咨询机构的人员由少数的专业心理教师、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和热心于这项工作的辅导员组成。学校缺乏对咨询人员上岗后的正规培训和督导,导致咨询师本身能力、技巧和素养的不足,咨询理论和技术欠缺,造成队伍不够专业化、职业化,要想保证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学校需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培养。

3.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自身因素

(1)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 有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比较相信自己,认为“问题不大可以挺过去”,不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无助,咨询意识不够,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有些学生不承认自己有问题,不接受这个现实,对心理问题缺乏重视,没有将身体和心理结合到一起。[5]

(2)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不够正确和深入 很多学生把心理咨询首先定位在帮助心理不健康者,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认识不足,而实际上很多的大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的变化,更加需要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咨询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挖掘自身潜能,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个性发展,完善人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功能认识不全面,内容有误解,导致有心理问题时没有进行及时求助。[6]提升心理咨询在高校的影响力,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知,是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提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影响力的策略

1.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心理咨询宣传体系

当前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宣传体系,提升心理咨询在高校的影响力,深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与认识,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使学生由被动求助变为主动求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事情。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只有具备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才能在岗位上在事业中勇往直前。[7]

(1)强化对新生的宣传教育 从调研结果看,大一新生对心理咨询的认同度最高,最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从新生开始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加强新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从入学教育、学生手册、广播媒体、网络、手机、条幅、宣传栏等处着手。

(2)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宣传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宣传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常规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使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改变原有认知,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预防性和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心里接受心理咨询,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3)加强学生活动的宣传作用 学校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宣传活动月,在食堂、操场、教学楼门口等地设立心理咨询场外宣传,如开展大型公益咨询5.25(我爱我)活动日等,主动建立咨询模式,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不再陌生,不再回避。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宣传主体作用 首先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咨询宣传的主战场,介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相关情况,心理咨询的意义、功能和内容,其次在课程中应深入讲解发展心理学,使学生了解发展性咨询的相关内容、功能和意义。

(5)发挥学生干部的宣传窗口作用 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具有数量多、与同学接触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学生干部言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做好学生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培训,发挥好学生干部的宣传窗口作用,通过主题班会、团会、各种宣传栏、杂志、网络等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咨询至关重要。

(6)加强家校合作教育宣传[8] 学生的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全方位的影响的。学校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与家长真诚沟通,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使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心理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同时,能充分引导孩子了解心理咨询,接受心理咨询。

2.构建“具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资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主要存在来源复杂、数量不足、定位混乱、水平良莠不齐的特点,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和质量能达到一定标准的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在数量上,通过专、兼、聘等形式配置一支合理的心理咨询师的生均比例的队伍;在质量上,一方面要挑选具有胜任力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成员的正规化培训,结合岗位的实际,找出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制定培训计划,把主流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心理咨询师,改善其知识、技能结构以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培育体系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精品项目化培训、考核、检查、监督及上岗资格认可制度,加强队伍管理,提高他们的职业胜任力。[9]

3.构建“多样化”咨询方式

在调研中发现,阻碍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害怕与学校心理老师在咨询室面对面进行咨询。原因是有的害怕面对咨询师的询问,有的怕同学知道后认为自己有病。这种现象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更不利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鉴于以上的种种,构建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方式迫在眉睫。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外,可以附加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电子邮件咨询、BBS、QQ、微信、咨询网站留言或即时咨询)、信件咨询、团体咨询等。不同的咨询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面对面咨询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观察咨询者肢体语言,发现来访者一些言语没有暴露的心理信息。二是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自己形象气质和个人肢体语言向咨询者传达一定的信息,影响咨询者。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信件咨询同属于远程咨询,具有方便、较少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的优点,同时可以避免咨询者由于尴尬、羞怯、情景暴露等因素,容易出现防御心理而掩藏一些心理信息的情况。团体咨询的优势在强度和威胁性方面比个别咨询偏弱,但参加的人数多,规模大,有利于扩大心理咨询在学生中的影响。为不同类型的同学提供不同的咨询方式,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方式,乐于前来解决问题,使其人格完善。

4.创建“分级便捷式”咨询场所

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建立了面向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场所按专业要求设在相对安静、隐蔽的地方,不易被学生所知。但是根据调查,目前有80.53%的同学不确定或完全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92.7%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室应设便于求助学生出入的场所,但尽量远离遇到熟悉的人群,同时要求内部环境安静、明亮舒适。因此应建立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选址应本着“安全、安静、私密”的原则,远离办公区、教学区;心理咨询室应功能完整,其中包括专门接待区、个别面谈区、团体咨询区、情绪发泄区、心理测试区、心灵沟通区和行政办公区等7个功能性区室;内部采用淡雅、舒适的装修风格;具有专业的、常用的心理测试工具,如智力测量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内田克莱佩林心理测验(UK测试)等;[10]配备多名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格建立规范、专业、统一预约、咨询流程。学院由于空间、资金等条件有限,应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选择离办公区、教学区较远的房间作为学院心理咨询室,面积宜在20平方米左右,适当装修,营造出舒适、温馨的咨询环境,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完整的预约、咨询流程。

参考文献

[1] 吴家栋,王声ィ董晓梅.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的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4):327-330.

[2] 李丽.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行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6):91-92.

[3] 张彦坤,武宏飞,侯梦雪.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119-123.

[4] 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5-77.

[5] 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36-138.

[6] 王晶晶.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59-60.

[7] 张立双,刘迪,姜军.国防生忠诚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37-139.

[8] 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46-47.

篇6

关键词:物理学;学习方法;大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14-01

一、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除数学以外,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同时也是当代工程技术的重大支柱,物理学的发展是推动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就大学而言,凡是和理工科相关的都离不开物理的学习。例如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等一系列院校的理工科专业都要求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扎实基础。同时涉及到比较热门的一些专业也在本科的培养计划当中出现大量和物理相关的课程。这些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电子工程等等,在未来的就业环境情况下,这些以物理作为基础的工科专业将会拥有非常好的前景。近日,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公布了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在所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中,最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足见其重要性。

二、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衔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物理是面向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理工类专业大学新生,长达五年之久的中学基础物理教育以及物理知识体系的相似性,使得大学物理课程成其为最熟悉的课程。中学基础物理教育一方面为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诸多衔接问题。中学物理由于数学上的局限, 只能将问题作些条件上的限制和化简,使得中学物理不能将问题展开和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它的局限性。那么大学物理通常是在学习了微积分以后才开设,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更全面地去理解过去接触过的物理概念,所以大学物理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广泛的适用性。中学物理学习所形成的知识形态、学习经验与习惯,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认知观,又造成学生学学物理的障碍,习惯于以教师讲和做为主,自主思维少,依赖性强; 习惯于演绎思维,实验、观察、渗透、归纳少;习惯于以解题为主要学习途径,使概念、原理等不同程度地游离于知识之外;习惯于模仿、重复,不愿意提问,怕出乖露丑,创新思维不够,等等。大学物理教学必须正视这些规律,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育有效衔接的有效方法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衔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差异引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衔接、基础教育的初等思维方式的惯性引起的学习障碍问题。教师要注意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知识理论梯度,教学进度要适当;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中学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

1、大学物理的学习中要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问题的分析。物理理论是高度概念化和定律化的知识体系,中学物理由于数学上的局限,很多物理概念无法用数学公式形式表示出来,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稍复杂一点的问题就要设法化为用初等数学可以解决的形式。使得学习的难点在数学技巧上,所以要多做计算练习,熟能生巧。而大学由于微积分的引入,使得各类物理问题大都可用相应的公式形式表示出来,比如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在中学只有一个公式,但大学里可以有多个衍生公式。大量公式和概念的引入,具体应该选用哪个公式和哪个概念,又使问题复杂化了。就好比医生已经找到了治疗各种病的药物,但首先得判断病人得的是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大学物理要求对物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必须对物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对物理问题要进行细致和全面的分析,才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给学生分析例题时,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怎么解,而应着重分析为什么要这样解。

篇7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心理应激; 医学防护

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频频发生,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东南亚特大海啸、2008年我国汶川8.0级特大地震。这些重大灾害发生突然,难以预测,危害巨大,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更会对灾难生还者、救援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造成极度心理冲击,使其长期处于严重心理应激之中,出现各种应激损伤。研究表明在重大灾难发生后有14%~33%的受灾人群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表现为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异常,如噩梦、惊醒、焦虑、抑郁、成瘾行为等,有些症状甚至会持续终身,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因此,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问题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关注。

1 问题的提出

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的医学防护是指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对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进行的预防和救治。它是按照“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进行的一项综合研究,它既从生物学方面研究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如何防护,又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研究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如何防护。它并不否认生物医学,而把生物医学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与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相结合,因而能够更全面地解决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的医学防护问题。它既是灾害心理救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目前,关于灾害心理应激损伤的医学防护依然从传统医学模式出发,重病不重人,重治疗轻预防。即医学工作者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心理学工作者关注心理疾患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忽略了受灾群众的社会回归和融入,更缺乏学科间的交流。根据WHO的调查结果,约20%的受灾人口在灾后一年内可能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疾患,5%的受灾人口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按此计算,此次汶川大地震,可能约800多万人出现各种心理疾患, 40万人可能长期伴有不同程度的PTSD,需接受长期心理医学救治[2,3]。然而,我们此次进行的汶川大地震心理救助,却存在许多不足:关注心理疾患个体层面的治疗,缺少组织层面的体系提炼;关注个体层面的药物和心理矫治,缺少社会层面的深入研究;干预措施多样,缺少统一的救治标准和规范,严重限制了心理疾患的转归;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缺少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的专业知识和培训。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救援的效果。

为此,我们提出运用Ehlers和Clark的PTSD认知模型与Lazarus和Folkman的压力应对理论,按新医学模式,采用文献分析的定性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的医学防护,不仅可为我国重大灾害的心理重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也可为其他重大灾害心理救援提供可资借鉴的模板和范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灾害心理救援研究与发展的优势

2.1.1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救助系统 完善的组织网络,确保灾害发生后立即组织心理治疗与咨询人员前往出事地点进行心理救助工作。例如,在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下设的药物滥用和精神卫生服务局(SAMHSA) 主管精神卫生服务。心理救助的具体任务,在国家层次上由“国家灾难医疗反应系统”(NDMS) 承担,在地方层次上由城市医疗反应系统(MMRS) 承担。英国和泰国也均在国家卫生部设立精神卫生司,统一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1]。

2.1.2 重视心理救助的法制保障 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来保证灾害中精神卫生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如韩国《灾害救护法》和德国《传染病管理法》,美国则早在1978年国家心理卫生署就出台了第一部《灾难救援心理辅导手册》,20世纪80 年代通过修改《罗伯特斯坦福减灾救援法》,将心理救助工作纳入灾难救助体系之中[1]。

2.1.3 注重心理救助理论的研究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灾害心理救助研究,如英国工业心理研究所和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在“9.11”后也启动了灾后影响评估计划,以研究大规模灾难性事件引起的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1]。

2.1.4 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在国外,灾害的心理救助工作,通常由政府组织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参与。在“9.11”事件中,不少红十字会,大专院校的医学院、心理系、社会系及护理系,甚至一些宗教组织等均参与了心理救助工作。

发达国家在灾后心理救援和心理救助技术研究形成的优势大都侧重于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单一角度防护,而从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角度结合“生物—心理—社会”的灾后心理应激综合防护研究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因此,我们以新医学模式为基础,提出加强对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进行医学防护的体系研究,既反映了灾害心理救援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灾害心理救助技术水平的最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2.2 国内灾害心理救援研究与发展的不足 国内对于重大灾害的心理应激防护研究虽有开展,但不系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基本上是对国外同行研究结果的验证,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心理防护救助体系。从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角度进行灾后心理应激防护, 也仅仅处于借鉴和模仿研究中。

2.2.1 相关研究少 目前国内关于重大灾害心理救援和心理救助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灾害后心理影响的现状调查研究。关于心理救助的研究,则针对灾后所产生的心理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临床治疗、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的研究,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从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角度,针对重大灾害心理应激进行综合预防和救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48]。因此,应充分吸取先进国家经验,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灾害心理应激医学防护的卫生医疗救治服务系统。

2.2.2 尚未建立专门的组织系统 目前对灾区进行的心理援助工作,基本上是由医院的精神科、心理科医生,高校、研究所的心理咨询与研究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与个人组成。人员构成复杂,缺乏统一的组织与管理[2]。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救援的政府组织体系和非政府组织体系。同时,要结合重大灾害心理应激的特点,制定和规划国家和地方应对重大灾害心理干预的卫生法规体系和预案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重大灾害心理救助的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协作配合和支持保障机制。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2.2.3 专业人才与专业培训匮乏 由于我国在灾难心理应激医学防护的相关研究相当薄弱,因此,针对如何开展此项工作在学术和实践领域依然没有获得共识,加之未建立专门的组织系统,导致我国在该领域专业人才和专业培训的匮乏。当然,此次汶川大地震不少专家、学者和相关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形成一些值得推广的措施[9,10]。要将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实现“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就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专业人才培训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建立专业人员数据库,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根据需要尽快从中抽调人员组成心理救助队伍。此外,还要注重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培训,加强心理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工作,使志愿者在灾害发生时可以胜任心理热线咨询及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

2.3 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研究在汶川灾区的实践 我国对于灾害心理应激,尤其是医学防护的研究尚处于具体方法的研讨阶段。汶川大地震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迅速制定了心理应激救援1年计划、5年计划和20年计划,他们预期1年计划结束时能在灾区建立100个心理应激救援工作站[2]。然而1年即将过去,在灾区建立的工作站还不到20个,且主要进行一些具体方法的研究,根本无法覆盖所有心理应激损伤人群。究其原因:一是全国能够从事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的专业人员有限,2005 年数据显示,全国专业人员不足200人,受过培训的人员也不到300 人,而同期日本专业人员数量是我们的10倍,美国是我们的20倍[2]。二是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救援没有被纳入灾后重建整体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主管部门,也就没有经费支持。因此,加强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的研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下大力气做好。

3 研究步骤与主要内容指标

我们主要从以下步骤进行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的研究,在每个步骤中又分若干内容指标。

3.1 构建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理论体系 通过“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构建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生物医学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心理援助体系3个二级指标体系,二级指标体系又由若干三级指标构成,见图1。

图1 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内容指标体系

3.2 对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分析 我们拟以大地震中的民众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域整群抽样法和实证分析法,对体系内所有指标内容进行评估论证,检验体系内所有指标内容的信度和效度,并最终确立体系内所有指标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2.1 从生物医学体系角度验证 生物医学体系主要是指从生物医学角度,对灾害心理应激损伤进行防护的心理救助体系。主要验证指标:①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②心理应激的心理生理反应;③心理应激生成的机理;④心理应激损伤的医学诊断;⑤心理应激损伤的医学预防;⑥心理应激损伤的医学救治。它是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指标体系构成的最主要内容。

3.2.2 从社会支持体系角度验证 社会支持体系主要是从社会管理角度,对灾害心理应激损伤进行防护的心理救助体系。它是由国家或地区的卫生医疗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心理医学防护人员、心理医学防护设备、心理医学防护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而建立的各种系统。主要验证指标:①心理医学防护的组织指挥机制;②心理医学防护的预警预报机制;③心理医学防护的应急响应机制;④心理医学防护的救援力量组织机制;⑤心理医学防护的协作配合机制;⑥心理医学防护的法规保障机制;⑦心理医学防护的宣传教育机制。科学、合理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应对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的组织保障, 是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的重要支柱。

3.2.3 从心理援助体系角度验证 心理援助体系主要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从心理救助的角度,对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进行的医学防护。发达国家大多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心理援助体系。主要验证指标:①心理应激损伤的心理调查;②心理应激损伤的心理咨询;③心理应激损伤的心理测量;④心理应激损伤的心理筛查;⑤心理应激损伤的心理疏导;⑥心理应激损伤的心理治疗;⑦心理医学防护的人才培养。心理援助即可个别进行, 亦可团体实施;可以当面进行, 亦可通过电话或媒体实施。它既是灾后心理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更是灾民心理健康的需要。

3.3 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体系的应用 深入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任务较重地区,选择某地区的县或镇进行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试点。首先,通过生物医学模式,进行心理医学防护试点。其次,通过社会支持模式,进行心理医学防护试点。第三,通过心理援助模式,进行心理医学防护试点。根据试点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进行补充完善,尔后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全面深入研究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可使重大灾害心理应激医学防护更加科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即可丰富心理应激医学防护研究,又可为重大灾害心理救援提供重要的心理医学保障,是当前灾后心理救援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研究价值。我们先提出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内容指标体系,在此体系之下,再进行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内容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和验证,最终确立指标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为我国重大灾害心理救援提供一种全新的心理医学技术支持,又为灾害后心理重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也为其他灾害心理救援提供模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国内外重大灾难心理干预之比较.心理与健康,2005,(4):46.

2 王凤鸣, 郭薇, 胡莹, 等. 汶川大地震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与研讨.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08, 3 (2): 7988.

3 王相兰, 陶炯, 温盛霖,等. 汶川地震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 2008, 29(4): 367371.

4 Levin R, Nielsen TA. Disturbed dream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affect distress: a review and neurocognitive model. Psychol Bull, 2007,133(3): 482528.

5 Weems CF, Watts SE, Marsee MA,et al.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Hurricane Katrina:contextual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social support, and discrimination. Behav Res Ther, 2007, 45(10): 22952306.

6 Beck JG, Coffey SF, Palyo SA,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osttraumatic cognitions inventory (PTCI): a replication with motor vehicle accident survivors. Psychol Assess,2004, 16(3): 289298.

7 Jordan NN, Hoge CW, Toblern SK,et al.Mental health impact of 9/11 Pentagon attack: validation of a rapid assessment tool. Am J Prev Med,2004, 26(4): 284293.

8 Peterson L.Special series: coping with medical illness and medical procedures.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89, 57(3):331332.

篇8

关键词:团体活动;心理危机干预;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 010-03

心理危机一般是指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当事人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危机干预是随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达到危机前行为水平的短期治疗过程。

其实,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并不可怕,只要当事人或人群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服务与援助,就可以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发展,就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快地走向成熟。从世界范围看,心理危机干预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很多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其中最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所以采用合适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者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基于这个现状,笔者希望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的、便于操作的干预方式,且认为运用团体活动进行干预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一般每年会对大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测,以大致了解本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普测结果,会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后续的干预。按照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轻度和中度及以上,对中度及以上的学生人群一般界定为需要进行及时干预的危机人群。本研究样本来自某高等学院心理普测中显示有中等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名单,该份名单符合危机干预的人群特征。根据名单随机抽取了12名大一学生,6男6女,组成一个小团体,以这个团体开展系列团体活动。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团体活动法和测量法。

团体活动共设计了三个单元形成一个系列,三个单元分别为:认识你真好、我要说、我是其中一份子,主要从参与、沟通、合作三个角度逐级展开。每个单元又分别有三至四个小活动组成,活动开展时间为每周一次。

本研究采用的测试量表为SCL—90量表,全称为90题症状自陈量表,它的项目来自于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广泛,涉及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综合为10个因子分,分别代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在全部活动结束后统一做一份SCL—90量表,与之前普测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统计分析

第一次活动所有人都参加,第二次活动有一人缺席,第三次活动有二人缺席,三次活动都参加的有十人,本次数据分析就采用这十人作为有效数据来分析。

2.1 整体比较

以下为十位学生的两组数据——刚进校普测时的结果(前测)与三次活动后的测试结果(后测)比较。

由表1可知,团体前测与后测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成员们在强迫症状方面有显著的改善(P

2.2 个案分析

10个成员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改善,现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1例作进一步个案分析。

A成员:

表2中备注栏里的“+”代表有阳性症状,一个“+”说明症状是轻度,两个“+”说明症状是中度,测试结果显示,A成员经过团体活动后,阳性症状全都消失了,并且从具体的阳性分数上可看出下降幅度较大,说明A成员的效果非常显著,其心理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

3 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运用团体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疗效作用,在强迫症状、躯体化、焦虑和精神病性方面总体效果比较明显,尤其是强迫症状方面非常显著。而活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 团体成员都是自愿参加本团体,有强烈的改变自己的主观愿望。因此成员在团体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比较多的积极行为,如:积极主动的参与团体活动项目,自我表达、反馈、在活动之后自觉完成回家作业,将团体中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某些具体的行为来深化和巩固学到的东西,促进自己的改变及自我完善。

3.2 团体活动本身给成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关系氛围。在过活动程中,成员基本能完成每个单元的主要任务,并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冲突、问题进行了较为适当的处理,使团体活动能在一种温馨、欢乐、开放、真挚的气氛中进行,促进了团体的发展和团体目标的达成。

3.3 使用个别辅导的方式来对团体工作进行补充,由于团体工作有时无法解决一些个人深层次的问题,对于一些个人的、较为隐私的问题采用个别交流就提高了团体工作的效率,使整个团体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然,在本次团体活动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是是对以下两个因素没有控制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1)团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内容有待进一步改进。团体活动应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其内容可以根据团体发展及成员的需要随时调整,因为团体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团体指导者在设计团体活动方案时,虽然不可能考虑到团体中的每一个突发事件及其对团体的影响,但应尽可能的预计到突发事件的多种可能性,并做好预案及时调整,只有在团体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设计方案,最大程度上满足整体成员的需要,才能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对团体的消极影响,有效提高团体活动的效果。

(2)团体活动时间的安排应尽量规范。因为学生的作息学习时间不统一,所以原定每周二的下午有两次临时改期,这样每次活动周期就不一致,可能会一定程度影响到团体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芳.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科学出版社,2006.

3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崔景贵.大学生心理危机与专业干预策略.思想教育理论,2008.

5黄丽华.团体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吕新萍.小组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中重要性

(一)有助于解决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在如今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经常有报道现实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经调查,大学生用网络了解新闻信息的只占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用网络来进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等等,网络很少运用到生活学习中。甚至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逃课上网,荒废学业。还有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侵蚀着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心态,误入歧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抵制不良的网络诱惑,提高学生的网络公德意识,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有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把存在的问题和实际相结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在教育时,要进行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思想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行为,对学生进行鼓励,使他们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情况,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解决矛盾和困难,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要使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思想教育工作得到成效,就需要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问题产生的动机。心理疏导工作可以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研究问题的动机,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取得满意的成效。另外,思想教育工作要采取以德服人,对学生要进行解释、说明、教育等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心理上进行感化,不能对学生进 行打压。是思想教育工作避免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了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的质量。

(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大学是人生从学校到即将步入社会的转折时期,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活跃,性格开放,情感丰富,心思稳定,没有健康成熟的思想,缺乏社会知识,复杂社会变化和五花八五的社会思潮,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例如:学生集体主义感淡薄,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情感,很难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自主意识强,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等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积极的参与集体活动,多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树立集体责任感。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心理出发,理解别人 的心理感受,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是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统一。思想教育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途径

(一)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环境影响着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典故,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突破口,把心理疏导工作贯穿到整个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保持舒畅的心情。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人员的素质。在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做人,不能单方面的抓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健康。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尊重学生,对学生不能随意进行打骂侮辱。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把日常的工作做好,还要在和学生接触的工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发生心理问题和思想疑惑时,及时的帮他们解决问题。所以,要加强思想教育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思想教育人员有正确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和健康的心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定期对思想教育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

(三)建立网络心理疏导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也逐渐进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网络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也互相不认识,使大学生消除了顾虑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思想教育工作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积极的开展网上心理疏导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拓展思想教导的空间,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调节情绪。并且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教育讲座,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平台。

篇1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作者从事大型工程财务管理,营销物流管理等工作,在读工程硕士期间主要研究工程项目管理方向。

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相当复杂,许多管理信息光靠人来掌握,难以保证及时、完整、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通讯技术、信息处理系统都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工作,为重大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重大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近年来,工程项目的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日趋复杂,随之对于工程的质量、管理的效率、施工的工期、费用等都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促使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科学化的基础。目前我国重大工程项目众多,如核电站、大型钢铁、航空航天等,都具备大投资、长周期、技术难、管理复杂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运用信息系统对工程项目管理改进、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成本降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在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从工程项目计划的编制到工程施工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投资、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都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与方法及一系列的信息系统产品。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却适应不了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系。但其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对工程实行主动、有效的管理的水平仍然不高,不能保障工程项目建设规范地推进与在工程项目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在工程项目运营与维护、科学化的管理方面,与国外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

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与信息化研究

以下结合苏通大桥工程项目对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与信息化发展及运用作进一步的介绍:

苏通大桥工程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与苏州、南通两市相连接。工程由北接线、大桥、南接线组成,全长32.4公里,北接线约15.1公里,大桥约8.2公里,南接线约9.2公里。大桥由南引桥、辅桥、主桥与北引桥组成。其引桥是30米、50米跨径的现浇预应混凝土型连续梁桥与75米跨径的节段预制悬拼型连续梁桥,它的辅桥是140米、268米、140米三跨式连续刚构桥,而主桥则是七跨式双塔双索面的钢箱梁斜拉桥,跨度1088米,总长2088米。

该工程直接参与的建设单位众多,每个参建方都需要得到准确、及时的工程项目信息和数据。其工程合同几近600个,支付的额度高而且频繁,经常发生工程项目的变更,要有方便的查询系统提供支持。该工程有77个施工标段,各标段间及标段的内部工程关系复杂,互相依赖性大,每个部分、每个阶段的交接决定了工程的动态性。大桥的施工平均每个月就会有2次工序的转换,因此对于资源的保障就必须提前进行统筹与安排。另外,自然环境、江面船舶和施工船舶的通行、专用的大型机械设备等,都让工程的安全与质量的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正是由于这项重大工程项目技术难度高、工程关系复杂、施工工序的关联性极强、工程的风险因素多、工程组织协调困难等特点,所以就要在管理工作上将专家的经验、知识与智慧进行融汇,将信息、数据与资料进行结合、将各类必要工具、技术与方法进行汇集,借助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为辅的方法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重大的决策、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现场的管理、统筹协调等一系列管理问题进行解决。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

通常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模式能够分为全新的开发、完全的引进与基于引进进行定制开发三种。不管使用什么模式,均必须通过调研来对当前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其应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对于确保研发路线的选择正确、成本的节约等方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工程项目的管理信息化需求一般来说相对分散。尽管从理论层面上说,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与足够的时间得以实现,但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必须对各类需求按照其轻重缓急进行筛选,而后按步骤进行研究。紧抓关键需求以获得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从相对易于实施并产生效果的需求着手,让使用者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对工程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在重大工程项目的分析需求阶段就要考虑先对计划统筹管理的需求与合同管理的需求进行解决,而后在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与相关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之中,再对工程项目安全、质量、文档资料管理的需求进行解决。

在管理信息化的技术研发路线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是否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实际研发的能力、研发的投入与研发的时间等众多因素。从工程项目初始就要对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进行总体的设计,依据工程项目管理的环境与实际的需求,对信息系统的目标与主要的功能、技术标准、阶段性实施计划、整体性解决方案、运行时的保障措施等进行确定,为信息系统实际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因属于多组织地完成数据采集与分层次地查询,故为保证其数据采集一致性,操作程序的规范化,以充分发挥系统的协同工作效果,就要分组织、分层次地对管理人员实行严格的培训。与此同时,因为信息系统的功能较多,目前操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水平不一,所以另外还要对其进行具体的应用指导。基于完善的培训与指导,才能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