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语言教材 儿童文学作品 语言修辞特征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儿童文学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动的、多彩的语言砌成的。离开了语言,文学便不能存在,因此人们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1]。

陈子典认为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语言具有表达内容、提供学习语言典范的双重意义。儿童文学作品要担当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与训练的任务,他们从中学习语言、丰富词汇,懂得如何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特征的分析探讨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对儿童文学语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儿童文学语言特点的研究,强调语言要浅显、易懂、口语化、形象性、音乐性等,除了郑荔在《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儿童文学创作中语言应符合儿童修辞特征外,对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研究的鲜少。修辞性语言反映了语言运用高位能力,有利于扩展学前儿童语言经验,挖掘语言美的潜能,激发学前儿童的美感,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交际质量[2]。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的视角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研究,发现教材中语言的以下修辞特征。

一、以形象性比喻为主,与幼儿自身经验相结合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辞格,被比喻的事物通常被称为“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3]。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以形象性比喻为主,所选用的喻体多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并且符合幼儿文学诉之于听觉的特点,比喻句中口语化倾向显著。

儿歌《下雪天,像过节》出现比喻四次:停着的小车像鼓鼓的面包,圆圆的屋顶像涂满奶油的蛋糕,树枝像胖乎乎的薯条,下雪天像过节一样热闹。所使用的喻体“面包、涂满奶油的蛋糕、薯条”这些食物都是幼儿生活中很喜欢吃的食物,形象生动,与阅读作品的幼儿的经验直接相关,所以幼儿在阅读中倍感亲切,同时为幼儿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谜语《猜猜我是谁》中出现比喻两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蒲扇,身子比喻成小山,用词口语化,符合幼儿接受语言的特点。并且通过这种创造相似性的比喻,将新的词汇“蒲扇、小山”纳入原有的语言系统中,幼儿对新词汇的理解更形象化、熟悉化,学习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二、拟人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

拟人,又称人格化,是指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语言表达手段[4]。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篇章化拟人,并且拟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拟的对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妈妈等。林小杯的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通篇用拟人的手法,把阳光、风、衣服,甚至石头和水滴都赋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现一种天真活泼的稚拙美,在读者的心理上产生激荡,引发读者对美感的体验。究其根源与学前儿童“泛灵论”的思维有关,学前儿童往往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儿看来却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

拟人修辞是幼儿文学创作中的宠儿,可以说拟人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是死的文学,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如同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不能在儿童的心空上飞翔。两套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注意到幼儿对拟人修辞的喜爱,拟人化语言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发展特点。

三、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

教材中作品语言的重复多以词语、句子的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反复可以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也可以让幼儿获得内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师版儿童诗《欢迎》中:“欢迎!欢迎!大树真好。”词语反复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过小鸡、海豚、狮子、大象反复试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个布条。情节反复增强作品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兴奋、高兴之余,无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

但儿童文学的反复是有细小变化的重复,不是单调的重复,苏教版有些作品语言反复单调,没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儿歌《我爱上幼儿园》:“念念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中班下的儿歌《上学最开心》:“唱唱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这两篇儿歌内容除了名字和内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复的。

修辞性语言代表语言运用的高位水平,修辞的运用有利于儿童认知、情感及审美的发展[5]。幼儿教师应做到顺应儿童修辞天赋,引导儿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中国语言的修辞特征,鼓励儿童自由使用语言,并不断加强自身关于儿童文学修辞学的知识学习,促进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坤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

[2]郑荔.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7.

[3]陈莎莉.试论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J].云梦学刊,2002,23(5).

篇2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1.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语文教育的任务要求

儿童文学语言明快凝练、形象生动, 并且符合语言规范, 富有儿童情趣, 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 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 形成语感, 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 形成语言能力, 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

小学语文教育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的任务, 儿童文学蕴蓄着这些丰富的内容。学生通过对《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英雄雨来》等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接受着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基本道德的熏陶, 获得精神和修养上的锤炼和提升。

2. 将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 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孩子来到世上, 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 他们渴望快快长大, 渴望体验许多不知道的事情, 同时在成长的路途上他们又会经历失落与痛苦, 这时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他们最好的旅伴,给予他们纯净、抚慰、信心与温暖, 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多彩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体验, 丰盈他们的生活, 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

因此可以说,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理所当然地应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配合《语文课程标准》出版的新编语文教材课文选篇中, 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科学文艺等多种文体相继出现, 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正在大幅度上升。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向学生提出了阅读中外现当代童话和中国古今寓言等选择意见。

为使儿童文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可以聚焦以下教学策略:

1.根据儿童文学欣赏的特点教学

儿童文学欣赏是儿童在听和看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精神活动, 是由听和看文学作品时引发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 是对儿童文学作品整体性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由于儿童读者对象的年龄特点, 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常常表现出其独特性。教学时把握儿童文学欣赏特点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审美水平, 提升语文阅读质量。

(1) 整体感知。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 文学欣赏能力较低, 所以他们在欣赏作品时, 其感知往往是跳跃式的,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偏重于直观感受, 注意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及声音, 对新颖、奇特、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 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 往往没兴趣, 甚至反感。所以他们主动跳过不感兴趣的和不太明白的生字、生词、生义, 对整个作品进行大体把握。

(2) 亲身体验。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易于感情投入。一旦进入作品当中,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作品中去, 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或高兴或悲伤, 或喜悦或忧愁, 其情绪情感随着角色在故事情节中的命运而起伏变化。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虚构的作品中, 他们会把自己编织到作品的故事情节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当他们一旦被牵引进作品情境, 往往还会异想天开, 按自己的好恶情感, 去改造、安排原来的故事情节, 创编出一个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故事。

结合儿童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 要思考的就是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只满足于对文本复制, 语文教师也无需只充当教材的代言人, 而是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 全方位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 并充分利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源、信息, 营造与文本呼应的审美氛围, 使学生入情入景, 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亲切的引领者, 让语文教学蒙上高尚的美学色彩。

2.根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教学

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 现行的语文教学较少考虑儿童文学独特的文学身份, 而是将其纳入作品中, 归于同一种文学教学模式: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由于不少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 因此分析作品时未能抓住作品的精髓, 往往只能断章取义, 将充满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 把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以童话教学为例。童话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的文体特点。童话作品中, 人物是虚构的, 环境是假设的, 情节也是离奇的, 充满了幻想和神奇, 并借助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 将许多平凡的、习见的人、物、现象编织成了一幅幅美丽而不平凡的文学图景, 充满着自由、神奇的想象与浓烈的真、善、美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丑小鸭》、《美丽的公鸡》、《清清的小溪水》等童话作品时, 应多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通过朗读、利用音乐或画面、表演等方式渲染气氛,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 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创造的潜力, 以使其充分感受童话作品的文学魅力。

3.教出儿童情趣来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情趣所具有的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使儿童愉快, 使儿童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都源自于“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等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儿童情趣, 在成人看来有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不屑一顾的, 但它是儿童所独有的, 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 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 与作品的内容水融, 渗透于整个作品之中, 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很多时候要靠教师去指点、发掘。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应细心体会、琢磨儿童情趣, 要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 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 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 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够抓住儿童情趣, 真正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 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有效利用

1.及时推荐各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儿童文学阅读书目外, 语文教师还要熟悉和了解当代国外和中国的儿童文学, 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教师只有对儿童文学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 才能在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中,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适合的各类儿童文学作品。

2.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引导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的喜爱和吸收, 应通过多种活动, 如文学讲座、故事会等来指导阅读, 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文章, 了解内容, 吸收知识。

篇3

中译本儿童文学的语言

1.语句简短并富有趣味。中译本儿童文学要做到语言自然简洁、句型简短、生动趣味、通俗明白。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词汇量限制,朱曼殊等采用以此为单位的方法,对2-6岁儿童语言中简单陈述句的句长进行研究,发现:2岁儿童的句平均长度为2.91,3岁儿童为4.61,4岁为5.77,5岁为7.87,6岁为8.39,从量化的角度表明6岁以下儿童受词汇量限制,话语长度较短。尽管没有从用词质量角度研究分析,但是足以表明译本儿童文学要句型简短,通俗明白,适合儿童阅读。这就需要将英语源语言长句变为语汉目的语的短句。英语语言特点是从句居多,句子结构较复杂,而在汉语语言中,短句居多。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将原著中的主从句结构译成简单句结构。同时细化意群,每个短句表达一个信息量,信息量要简单清晰、不能出现重叠。

2.采用指小表爱的语言表达方式。高尔基说过儿童有着追求光辉事物的天性,他们向往阳光的、愉悦的世界。因此,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应引入“指小表爱”这一概念,“指小表爱”的翻译方法符合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Clark的感知理论认为有关描述物体的感知特征的词汇,如颜色、大小、形状等,更容易促进儿童习得语言和完善思维认知。作者希望用此来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使译本更受小读者喜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LittleRedRidingHood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可能为《飘扬小红帽》,但如果译成《小红帽》,儿童会在头脑中产生出一位可爱善良的小姑娘,会将作品中小红帽的角色看做是自己的一位好朋友,无形中拉近儿童读者与作品角色的距离。如《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题目中的“小”字,又如《白雪公主》中出现的小矮人,他们住着小屋子,屋内有张小桌子,小桌子上摆放着小盆子、小调羹,“小”字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作品角色,深得儿童读者喜欢;E.B.怀特的StuaratLittle起初被译成《斯图尔特•利特尔》,后译成《精灵鼠小弟》,怀特的TheTrump-etoftheSwan直译为《天鹅的喇叭》,但有译者翻译成为《吹小号的天鹅》,后者更能引起儿童对作品的兴趣。所以,译本作品中应选用活泼、亲切的目的语语言,有助于塑造令儿童喜爱的人物角色。“指小表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儿化语,儿化语是中国儿童语言一大特色,儿童文学译本为拉近儿童读者与读本的距离,翻译时将部分语言处理成儿化语。例如,在《灰姑娘》中,bird在译本中译为“鸟儿”,there译为“那儿”,ontheright译成在左边儿;在Elephantandpug中pug被译为“叭儿狗”。

3.采用目的语中的叠词。叠词也是中国儿童语言特点之一,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量考虑符合这一特征。吴鸿业研究表明在儿童语言中,普遍存在叠音的使用,使用叠音使儿童语区别于成年人语言。中使用“晴空万里,或蔚蓝色的天空”,若在儿童文学中则会用“蓝蓝的天”。叠词使用为儿童形象地描绘情景场面,使儿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E•B•怀特Ames’Crossing中的houses,elmtrees,thefrontyards,thebackyards,thestreets被译成一座座房子、一棵棵榆树、一个个前院、一个个后院、一条条街道;nod被译成点点头,”Theca-noeisgone”,hegroaned中的groaned被译成哼哼说;carpurredalongsmoothly译成汽车呼呼地开走了。叠词的使用符合中国儿童自身语言说话特点,使儿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亲近感,而非距离感。

4.采用翻译归化。尽管各儿童文学译本语言、风格、影响等有其独特特点,但译本主要依据归化或异化规则进行翻译。LawrenceVenuti说为使译本语言地道、可读性强,应该引入归化概念,即翻译归化理论是指译本要符合目标语主流文化价值;有时为译本语言能够体现出原著特色或特定的意义,应该引入异化概念,即翻译异化理论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保留原著语言和文化差异。译本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表现形式,不同于成年人文学作品,不同于儿童文学原著,也不同于本国儿童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及语言特点值得我们探究。本文着重分析总结译本中的文化规划和节奏偶韵律归划。

第一,文化的归化。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一种文化产物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概念,原著中出现汉语中没有或不熟悉的概念、信息,如人名、地名及习惯用语等,译者应采用“归化翻译”法,指为使译本符合目标语儿童的认知感受,为目的语儿童所接受并喜爱,译者要尽量使源语言符合目的语概念表达思维和习惯。如英语中出现的“raincatsanddogs”在汉语中找不到下猫下狗,这就需要将概念替换为中国儿童熟悉的倾盆大雨或大雨哗啦啦的下着;英语中的”soso”译成汉语为“如此如此”,但便失去语义对等的效果,替换为“马马虎虎”这一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者便能很好地理解;如TheDoeandTheDearvish中,dearvish一词在伊斯兰教中是托体僧,但译者巧妙地处理成为中国儿童熟悉的佛教“苦行僧”。所以,对于具有原著民族文化特色的事物、语言文字,若直译阻碍儿童读者理解,译者应考虑将其处理成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的表达。

第二,节奏韵律的归化。外国儿童文学也会遵循语言的节奏和押韵,但是由于中外国家语言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尽量采用符合汉语语言的押韵和节奏感,强化文章韵律感,使文章朗朗上口。节奏和韵律使得语言对儿童读者产生特殊的情感价值,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儿童往往对节奏感强的句子文章感兴趣,且容易记忆。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Doyousaypigorfig?fig是无花果的意思,但是如果直接译成:你说的是猪还是无花果?原著中押韵或者相似读音的特点不仅没有体现出来,而且会使译本小读者对说话内容产生疑惑不解,但若翻译成“猪还是书”或“猪还是足”,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汉语特色的押韵。归划法为翻译英语儿童读物的译者提供依据,译者能更好的处理源语言中的语言、文化及思想差异现象。

5.源语言与目的语功能对等。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与瓦德合作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一说法,它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形式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语言之间达到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语言上的对等,还包括文体、风格的对等。原著读者阅读文字时产生的悲欢情感,译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有此情感的产生,从而达到阅读文字效果的功能对等。儿童文学有特定的读者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原著使本族语小读者产生何种情感效果,译本也应该对中国小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因此,好的儿童文学译本的语言既能形象、有趣的描述故事,又能达到让儿童读者感受的功能对等。

篇4

【关键词】幼儿文学 语言能力 影响 目的

幼儿文学教育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应用过程中,他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育任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善思的习惯。可以说,对幼儿文学的阅读,在经过老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彩演绎后,可以成为提高孩童接受能力的有力法宝。

一、幼儿文学的含义和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目的

1.幼儿文学的含义。幼儿文学就是根据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将一定教育目的具体化,并选择1—5周岁的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创作的文学。幼儿文学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神话、诗歌、戏剧、故事、童话、小说等。其特点主要是:①明确的教育目的。②内容上的知识性。③艺术的趣味性和吸引性。

2.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目的。通过对幼儿文学的阅读,使孩子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形式,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他们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 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图画读物和儿童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并最终达到增强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二、在阅读中注重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色

1.形象较为优美。婴幼儿是人类心理最为稚嫩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他们的审美心理对于外在的现实事物有着极强的塑造性,他们一般是通过自己在懵懂状态下所认知的事物形象来认识事物的。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方式就是对形象的塑造。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时,要注重发掘作品中形象美这一最基本的特征。

2.体现生活的美。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阅读,提升阅读的效果,在阅读幼儿文学故事时要尽量从中体会生活的气息。体会故事中形象逼真、问题鲜明、贴近生活的特点。这也和幼儿文学故事来源于生活,并体现生活美好的特点相吻合。

3.感情较为优美。情感美是作者通过应用拟人、夸张、比喻等,辞格方法的运用,所形成的形象类比和感情抒发,使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相互交融,产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并引起共鸣。从而能向现实生活转移文学情怀,把文学语言的优美,转化为自然语言。所以,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阅读时,要充分体会故事中隐含的积极情感,尽可能引导幼儿产生感情共鸣,进而培养孩子善良的心理。

4.视觉效果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色彩冲击所造成的感觉是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式。这得益于丰富的色彩能通过对人的视觉产生填充,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影响。幼儿文学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大量的应用色彩描述,带动儿童的情绪。在视觉的引导下,体现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为动人的视觉形象。所以,在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图文结合,在看图的同时对故事所表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

三、在阅读中体会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1.在阅读中体会形象性的语言。儿童文学形象生动的特点,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尽量丰富、柔美,把人和事物的音、形、色及形态等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插图,在声音和视觉上影响幼儿的记忆,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所以,在阅读儿童文学故事时,把握作品形象性的语言风格,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阅读中体会生活化的语言。幼儿文学故事中生活化的语言风格,为儿童理解故事内容提供了最真实的空间。如果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新气息,在配以春天来了为主题的幼儿故事:小草变绿了,桃树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温度变高了,天气变暖了等。这样,孩子们就会通过自己对春天现象的记忆,而积极发言。在柔美诙谐中,融入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畅所欲言。

3.在阅读中体会情感性的语言。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情感性的特点,这与幼儿的行为易被感情所影响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感情性的语言风格,使孩子在听完故事后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在这一情感左右下表达自己的心情。

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幼儿文学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为孩子储备更多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对儿童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只要我们以幼儿的内在机质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幼儿文学的特点,引导他们阅读,并在其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阅读和理解幼儿文学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丽雯.幼儿园语言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9(46).

篇5

1 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积累文学语言素材

1.1 注重选材

具有审美价值是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选择结构简单、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实现语言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文学作品包含: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散文、散文诗、绕口令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风格、结构都各具特色,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幼儿体会语言艺术的美,提升幼儿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积累文学语言素材,并得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启示。

1.2 注重教学形式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快乐的情绪体验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倾听欣赏、阅读理解、朗诵表演的方式,更应充分运用:制作课件、设置情境、观看短片、互动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与音乐活动结合、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与简单的手工或绘图相结合等形式,积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综合体验。如:在大班绘本欣赏活动《我妈妈》中,我制作了《孕妇》及绘本《我妈妈》的课件,邀请了班上所有的妈妈们到园参与活动,我在活动开始时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幼儿谈谈对妈妈的认识――“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前都住在妈妈的肚子里,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我们住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辛苦吗?”,孩子们纷纷回答“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睡觉都不能翻身”、“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走路很重、非常不方便”……,接着我问妈妈们:“孩子们住在妈妈们的肚子里,妈妈们感觉怎么样?”在家长回答后我又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在配音中观察课件《孕妇》中妈妈们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对孩子呵护和照料的图片,启发他们思考“妈妈照顾我们这么辛苦,为什么脸上却总是笑眯眯的?”并设置了一次互动“那你爱妈妈吗?你是怎样爱妈妈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我会给妈妈捶背”、“我会拥抱妈妈”……在充分表达、交流之后,我切入主题,引导他们展开对绘本《我妈妈》的阅读、理解。孩子显得非常的专注和投入,都能跟随我的问题认真地观察画面内容、品读细节、积极表达、交流想法。最后我让孩子们用红色的手拉花用最快的速度给自己的妈妈送上了一朵大红花,整个活动中孩子不但理解了绘本的内容、丰富了语汇、张弛了想象,更加深了与妈妈间的情感。

2 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构成方式

2.1 运用图谱展示的形式,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

只有掌握了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句式结构,才能有目的地进行仿编与创编的活动。而运用图谱展示文学作品的教学形式将较复杂、抽象的文学作品内容转化呈现为简明、直观、易于理解的图文,突出作品的结构指向,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增加了学习的顺序性和可视性,更有利于集中幼儿注意力。

2.2 利用自主排图的方法,促使幼儿梳理文学作品发展的顺序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是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自主排图的学习(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41页)方法促使幼儿认真观察每一张图片上场景、时间、人物表情及动作等细节,引导幼儿分析判断图片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梳理出文学作品内容合理的发展线索、顺序,然后进行排列组合。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充分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巧妙地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整体结构。

2.3 通过合作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理清文学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

表演不仅是简单传达和再现,也是重要的创造性艺术表现活动,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和综合实践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表演文学作品时幼儿必须合作探讨作品中情节发展的顺序、摸清事件的主要线索,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表情,并恰当地运用语气、语调及文学语言进行展示,整个过程不但体现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无形中也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2.4 采用有效提问,启发幼儿总结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特点

幼儿对语言结构和特点的认知是在逐步地熟悉、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并不是反复倾听,幼儿对文学作品结构形式的理解就越深入。关键在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提问,启发幼儿感受、理解和认识作品的结构和艺术语言的特点:提问应层次清晰、循序渐进,体现作品的情节、紧扣关键性细节——转折点、中心点;提问应指向明确,突出作品中艺术语言的特点,如拟人、排比等文学表现手法的感受和理解。

3 通过多种手段构建合理想象的空间,激发创造性运用文学语言的兴趣和潜能

3.1 “第一现场”——幼儿创造性讲演的窗口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常常有幼儿仿编、创编、续编出别具特色的内容,及时帮助幼儿记录并给予展示将鼓励幼儿的创作行为。例如在仿编儿歌《红红的世界》时,我先提供给每个孩子一副贴有红色亮光纸的“眼镜”,引导孩子将看到的“红色的世界”依据儿歌句式结构进行仿编,然后再提供贴有各色亮光纸的“眼镜”让幼儿自由选择、仿编。在幼儿仿编的过程中,及时通过录音笔记录下来,并整体成文张贴在“家教园地”的“第一现场”栏目中,引发家长的跟踪、赞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创造性表现的愿望。

3.2 “每日播报”——幼儿创造性讲演的舞台

续编故事使幼儿张弛想象、乐在其中,其间闪现的不仅是创造的火花,更有丰富的文学语言,无论是一个词,还是一个短句、一次文字修饰,在相互交流中都能带来新一轮的知识收获和创造启示。为此我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将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再创造书写成文,积极参与每天晨间的“每日播报”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幼儿的词汇量,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3 “心有所想”——幼儿文学创作的园地

基于幼儿对文学创作的喜爱和热爱,为了鼓励幼儿的创作、增进幼儿文学创作的交流,我们特地在大班下学期起设立每月底举办一次的“心有所想”小艺术家交流会,鼓励幼儿自由投稿并集中展示,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欣赏。“心有所想”活动令参与活动的幼儿获得强烈的荣誉感,增强了运用艺术语言时的自信心,满足了幼儿自由创作表达的愿望。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呈现出自主、快乐的学习特点,较好地掌握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并能创新、创造地运用文学语言,完成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篇6

一、整体感知,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形成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儿童文学语言明快凝练,形象生动,并且符合语言规范,富有儿童情趣,正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好材料。

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对作品中的形状、色彩以及声音,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道理往往没有兴趣,甚至反感。他们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只对文本获得一种朦胧的感受。这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所追求的“语感”和“整体性”。因此,教学时切不可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切不可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让整体语感荡然无存,使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而应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整体感知。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老师,您好》、《桂花雨》等课文,文质兼美、简约,具有诗一般语言,极富有启发性,不论是从文章的情境或是物境而言,都很适合学生朗读。而学生们也喜欢读这些充满诗情、节奏感强的作品。对这样的文章,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多层次、有创意的朗读感悟。朗读训练不仅让诗意的美文在诗意的课堂上回荡,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春天叶子嫩绿,夏天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多美的句子呀!这些句子中都包含深刻的哲理,与其教师费力地肢解,讲得满头大汗,不如整体给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中所包含的哲理他们会慢慢地理解,并会像一杯浓茶那样,渐渐地会越来越浓。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共鸣形象中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年则是培养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黄金期。孩子们喜欢读童话、寓言,在阅读时,还会不知不觉地很快进入作品中,和作品的人物进行角色替换,他们会把自己编织到作品的故事情节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旦被牵引到作品的情境中时,他们往往会异想天开,按自己的好恶情感,去改造安排原来的故事情节,创编出一个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故事。鉴于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与文本相符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在执教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用情真意切的言辞、漫天飞雪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小女孩五次划火柴时幻化出的瑰丽艺术境界,使学生的意念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和小女孩相遇、相知,产生共鸣,深深体会小女孩在风雪的大年夜,对温暖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呵护的乞求的心情。故事中那美丽纯洁、衣衫褴褛、孤苦凄清的小女孩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质朴率真的良知被唤醒。

三、建构支架,让学生在情感迸发处体会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类的课文具备丰富的审美内涵,有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以及匠心独运的艺术美。它对少年儿童具有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但是这种教育、审美作用都是以儿童感兴趣,乐于接受,并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为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全方位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用已有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架设情感的桥梁,让学生在情感迸发处体会审美情趣。

篇7

关键词:幼儿文学;幼儿;语言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087-01

一、幼儿、幼儿文学以及幼儿园语言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1.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语言教育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作为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他们天生喜欢文学。幼儿对文学的需求呈主动状态,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朗诵儿歌和有趣的幼儿诗,喜欢看色彩鲜艳的图画故事。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打开了一扇窗,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文学是伴随、贯穿整个幼儿阶段的文学,它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阅读需要。

2.幼儿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和多元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了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的最好帮手。幼儿文学以幻想、快乐、优美、荒诞等品质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征服幼儿,使幼儿乐此不疲。幼儿文学还以其丰富、乐观向上的内容及繁复多样的样式带给幼儿优美的美感、美的享受。

3.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决定幼儿文学作品成为幼儿语言成长的主要选择。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分为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早期阅读。幼儿园语言活动形式一般分为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形式所使用的材料中,就有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表明,儿童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而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的结合物,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好媒介。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幼儿文学作品被广泛运用。

二、 培养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幼儿接受文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完成的,幼儿文学是听的文学。有关语言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听话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培养幼儿做一个乐于并善于听话的人,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能有意听话的时间很短。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只有3-5分钟,大班幼儿最多也不超过15分钟。喜欢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文学普遍篇幅均不太长,但它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内容,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听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全神贯注,屏声止息地倾听哪怕是他们熟悉得可以及时补充成人讲述中漏掉的具体词句的幼儿文学作品,并迫不及待地期盼成人讲出他们早已烂熟于心的故事情节。幼儿文学作品中温和善良的小白兔,机灵活泼的小松鼠,凶狠残暴的大灰狼等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小朋友,牵动着他们的心。

三、幼儿文学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力

好模仿是幼儿的本性,幼儿生来就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语言。幼儿语言是在模仿、练习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文学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在遣词造句,声韵节奏等诸多方面,都比一般语言更加讲究。它往往能道出幼儿心里有而口中无,难于表达的情愫,是幼儿学习语言的蓝本。幼儿文学向幼儿所展示的浅显丰富、准确规范的语言,浅中有深,淡中有味,平中有奇,俗中有雅。通过成人的诵读,其优美和谐的音韵中,融人了诗情、哲理与童趣,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在愉快的审美活动中掌握准确、规范的语言,在反复的听赏、诵读中,逐步准确清楚地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句型,从而提高幼儿准确规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如童话《金色的房子》中有一段"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房顶亮堂堂,太阳一出来,照得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故事中反复出现,既优美又朗朗上口。孩子听着听着,很快就会复述,通过复述,既丰富词汇,又掌握优美语句,这样当孩子把它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后就会在其它场合进行迁移运用,这对孩子以后的读写能力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五、幼儿发展要与幼儿语言理解水平相符

篇8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儿童文学翻译;狮子、女巫和魔衣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5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42

1 . 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他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翻译的过程中必然有创造性的发挥,前提当然是不能脱离原文肆意发挥。译者同样也是原作的读者,译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将原作传达的内容信息转达给译文读者,就是译者创造性的一种体现。但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可能绝对的客观,译者虽然主观上追求再现原文,但是客观上不可能完全做到。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1999:137)。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埃斯卡皮,1987:137)。翻译所涉及的文化上和表述上的差异,使任何翻译都注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原作的叛逆。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译者会采取一些翻译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使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和意境。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儿童的知识经验、智力发展不足,如果译文不易于理解,没有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上,采用他们感兴趣的语言和表达法,译文很难为儿童读者所接受。译者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心理认知、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小读者做出正确的引导。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使得创造性叛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成为必然。谢天振(2007)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包括了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就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而言,包括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增译减译、编译。

2 . 创造性叛逆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译本中的体现

《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是英国著名作家、文学家C.S.路易斯的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的第一部,书中充满了奇幻与迷人的想象。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角度,选取马爱农的中文译本,分析创造性叛逆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的体现。

2 . 1 个性化翻译

就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而言,儿童文学语言往往非常形象,因为儿童在阅读时更注重直观的感受,对诸如颜色、声音、形态等的描述很感兴趣,所以儿童作品中多使用叠词和拟声词。这些有节奏有韵律的词语,读来朗朗上口,更能吸引小读者。

例1:It made one cough and splutter a little and stung the throat, but it also made you feel deliciously warm after you’d swallow it. (Lewis, 2014: 117)

译文:那东西有点呛,使人嗓子里火辣辣的,忍不住咳嗽,但一旦咽下去,就有一种热乎乎的奇妙感觉。(马爱农,2014:83)

例2:“What?” roared the Witch, springing from the sledge… (Lewis, 2014: 129)

译文:“什么?”女巫咆哮着,蹭地跳下雪橇,……(马爱农,2014:92)

例3:Edmund simply sank down and lay on his face doing nothing at all… (Lewis, 2014: 149)

译文:埃德蒙扑通瘫倒在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马爱农,2014:107)

《狮子、女巫和魔衣柜》通篇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译文中叠词和拟声词的使用也是不胜枚举,这些词语的频繁出现,既增添了译作语言的趣味性,又便于小读者的理解,在例1中,“stung”和“warm”均被译成了中文的叠词“火辣辣”和“热乎乎”;例2和例3的原文中并没有拟声词,但在译文中,译者增加了拟声词“蹭地”“扑通”,既体现了儿童的情感和语气,又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体现了“个性化的翻译”。

例4:Then, just as he gave himself up for lost, she appeared to change her mind. ( Lewis, 2014: 37)

译文:接着,就在他眼睛一闭听天由命时,女人似乎改变了主意。(马爱农,2014:24)

在女巫对埃德蒙举起魔杖时,埃德蒙知道有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他想动却动弹不得。为了准确再现原文所表达的情境,译者采用了归化法,将“gave himself up for lost”译为典型的汉语表达方式“眼睛一闭听天由命”,译文接近本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便于儿童的理解和接受。

2 . 2 有意识的误译

例5:“I―I got in through the wardrobe in the spare room,” said Lucy.

“Meanwhile,” said Mr Tumuns, “it is winter in Narnia…Daughter of Eve from the far land of Spare Oom where eternal summer reigns around the bright city of War Drobe, how would it be if you came and had tea with me?” (Lewis, 2014: 12-13)

译文:“我――我是从客房的衣柜里穿过来的。”露西说。

“与此同时,”塔姆努斯先生说,“纳尼亚却是冬天……来自遥远的客芳的夏娃之女――那里永恒的盛夏沐浴着灿烂的衣桂之城,请问你是否愿意来陪我喝一杯茶呢?”(马爱农,2014:8)

露西通过一个旧衣柜进入了纳尼亚王国,在这里她碰到了半羊人塔姆努斯,她告诉半羊人自己是从客房的衣柜里进入纳尼亚的,而且她所呆的地方正是夏天,半羊人听后责备自己没有学好地理,所以不知道她的国家名,在他看来“客房”是一个国度,而“衣柜”是那个国度里的一座城,于是有了上面他们的对话。原文中出现的“wardrobe”和“ward robe”,“spare room”和“Spare Oom”音相近,但指代的意义完全不同,原文的文字游戏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变通,译文的读者就不能体会到其趣味性。在这里译者独出心裁地分别用“客芳”和“衣桂”两个汉语近音字来翻译,代替“客房”和“衣柜”,传达出了原文半羊人因误解露西的回答而产生的滑稽之感,使译文也充满趣味,引人发笑。

例6:“Blowed if I ain’t in a muck sweat,” said the Giant, … “Comes of being out of condition. I suppose neither of you young ladies has such a thing as a pocket-handkerchee about you?” (Lewis, 2014: 194)

译文:“见鬼,出了一身的汗。”巨人说,……“缺乏锻炼了。你们两位小姐都没带着手绢之类的东西吧?”(马爱农,2014:138)

巨人奉狮王阿斯兰之命要砸开女巫城堡的大门,原文中巨人是个憨厚好脾气的角色,他不聪明,说英语也是语法不通。如果译文不做稍微的变通,把“Comes of being out of condition”译为“身体不适或健康状况不佳”,那么译文的读者可能会不解:“怎么会突然身体不适?”然而译者自由发挥,把巨人有语法错误的英语“Blowed if I ain’t in a muck sweat”和“Comes of being out of condition”误译为“见鬼,出了一身的汗”和“缺乏锻炼了”,这样一种创造性误译既表现了巨人憨厚可爱的一面,也使得译文更利于小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2 . 3 增译减译

例7:Peter went in and rapped his knuckles on it to make sure that it was solid. (Lewis, 2014: 26)

译文:彼得走进去,用指关节敲了敲后壁,证实是结结实实的木头。(马爱农,2014:17)

例8:The snow had stopped and the moon had come out when they began their journey. (Lewis, 2014: 114)

译文:旅途开始时,雪已经停了,月亮露出了面庞。(马爱农,2014:81)

这两例都体现了增译法的运用。为了表明衣柜的后壁什么也没有,不可能通向纳尼亚,例7译文增加“木头”一词,更明晰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例8中译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the moon had come out”译为“月亮露出了面庞”,使译语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9:Edmund, who was becoming a nastier person every minute, thought that he had scored a great success… (Lewis, 2014: 48)

译文:埃德蒙还在继续使坏,认为自己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马爱农,2014:33)

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不是埃德蒙已经坏透了,而是他不依不饶,一直想要露西难堪。译者“删繁就简”,用“使坏”来表明埃德蒙耍恶作剧,既再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语意,简单的用词也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

3 . 结语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其翻译活动贯穿了翻译过程的始终。本文以《狮子、女巫和魔衣柜》的中译本为例,分析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不可或缺性。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策略,理解与翻译的创造性不等于无视原文的存在而肆意的发挥。译者必须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程度的“叛逆”,从而实现再创造。翻译最基本的定义就是用一种语言传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它必定离不开原文。翻译儿童文学,译作要简单、易于理解,要规范又生动具体。同时,儿童语言富于节奏性与韵律性,这种声音层面的特点更要求译者合理发挥创造性,再现原作的音乐性和韵律美。翻译儿童文学作品,要考虑原作的语言特点,要尽力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童趣,继而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所以“创造性的叛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C. S. 刘易斯著. 马爱农译.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 M ]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1 4 .

Lewis, C. S.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M].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2014.

罗贝尔・埃斯卡皮著.王美华、于沛译.文学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篇9

【关键词】解读 《纲要》精神 幼儿园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57-02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在《纲要》精神指导下,经历了一场研究和改革的浪潮。如今,十年过去了,重温《纲要》精神,深感对《纲要》的某些方面,我们还仍然欠缺深入的探讨,例如,幼儿园文学教育。“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是《纲要》对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纲要》作为国家纲领性指导文件,对幼儿教育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对其要求,我们应作深入、细致、具体的进一步解读。

一、明确衡量幼儿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

幼儿园文学教育所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专为0-6岁幼儿创作的幼儿文学作品。

何谓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衡量幼儿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

专为幼儿创作的幼儿文学作品,其欣赏主体是幼儿,因此应该从幼儿的角度来寻找衡量幼儿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能感染幼儿,引起幼儿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丰富想象、为幼儿喜闻乐道,幼儿愿听、愿讲、愿表演的作品便是优秀的作品。幼儿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欣赏主要是通过聆听成人的有声朗读来实现的,因此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首先要有鲜明的语言特点,其语言明白如话,生动、活泼、简洁、形象,节奏明快、韵律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又因为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特点,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有很强的趣味性、形象性、情节性、情境性、情感性、动作性,例如经典作品《拔萝卜》、《三只蝴蝶》等。

“文学被称作人类的‘精神家园’, 可以说幼儿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1]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在精神上,首先应该契合儿童的天性,具有游戏性、娱乐性,充满童真、童趣与幻想,其次,具备人类共同的精神特质:爱与美、幽默和智慧;文学反映现实,但又需要超越现实的琐碎与无奈,幼儿文学更需要理想主义色彩、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等等浪漫主义色彩,能对幼儿人生成长过程起到积极健康的影响、引导作用,为他们的一生打好积极明朗的底色。

幼儿文学作品真正需要的是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纯粹的文学意味,它需要摒弃琐碎的说教和对知识的热衷。在当前幼儿园主题整合活动,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体现既定主题活动目标的载体,把文学作品教育当作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因而作品的选择不能很好地兼顾作品的文学艺术性,忽视了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包含在作品中的说教和知识也必然会影响幼儿的审美感受(幼儿会因不理解那说教和知识而茫然、教师会因为过多的关注说教和知识而忽视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幼儿文学作品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各种教育活动的调味佐料,它应该保持自身的系统性和独特性(审美性)。

幼儿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审美趣味,成人应该从幼儿的喜好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作品组织文学教育活动,但有时我们成人缺乏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尊重和关注,想当然地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为幼儿选择作品。

二、重视幼儿对语言美的全面感受

关于文学作品对幼儿学习语言的影响,以往片面地强调丰富幼儿的词汇和语句,重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事实上,幼儿对语言的学习不单纯是词汇和语句的问题。新《纲要》强调“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就是强调把语言作为审美的对象,使幼儿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受到艺术语言的熏陶,全面感受语言的美,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优美的语感和对语言的浓厚兴趣。 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应重视引导幼儿全面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1.感受并习得清晰、准确、优美的语音;

2.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美,培养幼儿对语言音乐美的敏感性和对朗读的兴趣,通过复述故事、朗诵诗文等形式,练习有表情使用语言,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3.通过感受完整、简洁、优美的规范语言,潜移默化地学习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4.利用幼儿感受事物具有移情和通感的特点,引导幼儿感受比喻、拟人、夸张、拟声、反复等各种语言表现手法的审美意味;

5.通过作品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情节内容具体直观地感受、理解、运用语言。

传统的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一贯重视幼儿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幼儿理解语言受直观经验的影响,他们年龄尚小,直观经验有限,对某些词句暂时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都是难免的。有时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可能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因此,对于语言的学习,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提问、讨论,反复向幼儿讲解、灌输。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应该通过感受、体会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内容而实现。

三、重新认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问题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幼儿文学教育是一种艺术欣赏活动。理解作品是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过程。“理解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形象感知后的升华,是情感爆发后的冷静地思考。通过理解,欣赏中的形象知觉和情感体验才能沉淀下来,才能细细地品出作品的意味,这样鉴赏活动才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产生新的飞跃,审美心理才会有明显的提高”。[2]理解作品,需要欣赏者有较好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到大班后期才有所发展,所以,在幼儿文学教育活动中,理解作品这一环节成了老师和幼儿都头疼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们习惯用启发式提问、分析的形式进行:教师非常有耐心地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幼儿,但幼儿往往是启而不发。老师没办法,就只好有些沉不住气地进行讲解,但幼儿仍然无动于衷,一幅“云里雾里”的迷茫神情,使老师不免生出“对牛弹琴”之兴叹。迫不得已,草草地来一番说教,灌输了事。

对幼儿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鉴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文学作品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幼儿的感受和体验上,不要过多地强调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尤其不要过多地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东西,幼儿也许不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理解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只要他们“心有所动” 、“若有所思”地于潜移默化、无法言说中感受到、体验到就足够了。

1.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品德。

在传统的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总是试图让幼儿明白一些道理,总是想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了达到目的,常常反复地提问、讨论,进行说教和灌输。事实上,就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而言,那些大道理和说教是幼儿根本无法理解的。《纲要》精神特别强调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态度,儿童文学教育也应该把幼儿从大道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压之下解脱出来,重在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和情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态度和习惯,而这些不是靠简单的几句说教就能形成的。在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可以结合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和情节设计一些游戏性质、表演性质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态度并通过活动练习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正所谓“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2.引导幼儿通过文学创编活动加深对作品的形象性理解。

大班末期,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才开始发展,我们应该更多的启发幼儿通过形象思维来理解作品。例如,讲了《小羊过桥》的故事之后,如要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幼儿肯定说不好。如果启发幼儿:“想一想,两只小羊怎样过桥就不会掉到河里去了?”这样问,能够有效地启发幼儿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创编具体的故事情节。想象和创编讲述的过程可以加深幼儿对作品内容的形象性理解,并把这种形象性的理解通过叙事性语言表达出来。

3.积极引导幼儿用语言或非语言(动作、表情、表演、绘画等)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想象。

幼儿在倾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会有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象。如果要求幼儿完全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会有很大的难度。其实。除了语言表达,我们还可以启发幼儿用非语言形式进行表达。事实上,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用表情、动作来反映内心的感受,对此应积极鼓励。另外,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通过表演、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

重温《纲要》精神,深入解读《纲要》对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新幼儿园文学教育观念,创新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实践乃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早期阅读;幼儿教育;能力培养

早期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幼儿启迪智慧、增进感情、培养阅读爱好的有效途径,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阶段的语言学习活动应具有符合学前儿童学习规律的三个基本特征:

(1)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组织幼儿语言学习活动的关键在于,除了要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幼互动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交流之外,还要考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兴趣,让幼儿带着愉快的心境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从而达成积极主动、卓有效率地学习语言的效果。

(2)在游戏中学习语言。游戏有助于幼儿将个人的经验与所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语言包括早期阅读和读写的动机和愿望,可以使幼儿不断获得学习的快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在创造中学习语言。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富含创造机会的。在创造中学习语言,意味着要给幼儿提供提问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创造中学习语言,也意味着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如在学习诗歌时可以自己仿编诗句,在理解故事之后可以想象并表达自己创编的故事结尾,在阅读图书之后可以画画自己创编的小书;在创造中学习语言,还意味着要允许幼儿表达不同于别人的意见,能够坚持观点并尝试将其说出来。

因此我们要“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实践表明,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幼儿在集体环境中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阅读的快乐,从而更能激发他们参与阅读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学专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孩子们来到人世后,应尽早为他们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领着他们踏上第一部台阶,使他们认识书籍、爱上书籍,从此步入书籍的海洋中,并且毕生视其为生命的伴侣和导师”。由此见得,阅读能力培养和阅读习惯养成应该从幼儿时期就要开始的。

1 早期阅读的目标与要求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语言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态度,培养幼儿喜爱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养成幼儿语言交往的良好的习惯。

由此可见,早期阅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早期文字阅读的能力,具体包括阅读的态度、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技能等几个方面。

1.1 培养幼儿对阅读有积极的态度,包括喜欢听成人讲图画书、喜欢看书,对认读汉字有兴趣。

1.2 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初步阅读技能。具体包括:(1)了解书的结构,知道书有封皮,封皮上有书名,每页书上有页码。(2)学习拿书、翻书和看书的基本方法,知道看书时用手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每页要从左到右一行一行地看。(3)能辨识图书中的人或物,能看懂每幅画的大意,讲出图书中的主要内容,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创造思维。(4)能认读图画书中的一些常见汉字,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1.3 培养幼儿阅读的良好习惯,建立阅读常规。具体包括:(1)爱护图书、轻拿轻放、不撕书、不折书。(2)姿式正确地阅读图书,双脚放平、身体坐正,眼距书一尺。(3)能划指阅读。

1.4 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能力。从欣赏和朗读文学作品中学习标准、规范、优美的文学语言,掌握正确的语调和语气,学习朗读。

2 早期阅读的实践原则

2.1 树立整合语言教育观念。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不只是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而且应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是幼儿学习语言的课堂。我们要创造适合幼儿早期阅读的文字环境,不对幼儿施加任何外界压力,使他们像处于学说话那样的口语环境一样,始终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从而引导他们完全依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去认识。去接受相应信息,自然习得认字和阅读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