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
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熟语、俚语和歇后语,具有很特殊的结构和丰富内涵。由于同一个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通性,给不同文化和语言带来了融合性,英汉语谚语在语言特点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英汉谚语语音特点比较
1.重复。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
① 英语例句。What’s done is done.
在这条谚语中,“done”重复,表示覆水难收。
② 汉语例句。俭吃有利,俭穿有心。
在这条谚语中,“俭”重复,表示节俭有好处。
2.韵律
① 汉语谚语的语音要求
在汉语中,谚语语音和谐动听,体现在平仄,对仗和押韵上。
(1) 平仄。例如: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深。
这个例子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这样的韵律形式十分便于传诵和记忆。
(2) 对仗。例如:人要脸,树要皮。话多不甜,胶多不粘。
以上这两条谚语都有相同的句子结构,表达了相关或相似的内容。
(3) 押韵。例如:烂泥糊不上墙,朽木当不了梁。
这个例句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末尾的词有相同的韵母[ang],两个子句押韵很工整。
在汉语中,不仅有押韵,音节数对应,平仄调对应等方法,还有很多合成词可形成新的语音手段,如双声、叠韵。
② 英语谚语的语音特点
因为英语是非声调语言,英语中没有汉语中常用的平仄调。但英语中的轻重音可以产生“格”,如有“抑扬格”(轻重)、抑抑扬格(轻轻重)、扬抑格(重轻)等。由于英语中元音后面的部分比较复杂,所以,除了押韵外,还有音节的重复,包括头韵,腹韵,音节尾的和尾韵。
(1) 头韵。例如:Look before you leap.
例句中,单词 “look”和“leap” 都含有辅音发音[l],构成头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2) 腹韵。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例句中,元音[]出现重复,是腹韵形式的体现。
(3) 尾韵。例如:Haste makes waste.
以上例句主要体现了尾韵形式,子句末尾都含有发音相同的单词组合-st,构成押韵。
二、英汉谚语语法结构比较
1.简明的语法结构
谚语在语法上一般结构简明。英汉谚语主要采用省略手段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① 汉语例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例句中省略了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常规句序应该是“因为别人为我着想,所以我也应该为别人着想”。
② 英语例句。Other days, other ways.
例句中省略了动词 “are”,常规句序应该是“Other days are other ways”,意思是“时过境迁”。
2.对比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许多这样的谚语,它们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结构的分句,却表达相反的意义。
① 汉语例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例句中“祸”和“福”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对比。
② 英语例句。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例句中人的因素与上天的因素形成对比,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英汉谚语语义的比较
1.明喻或暗喻
① 以相同或相似的本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
例如:江山易改,禀性难移。(A leopard never changes his spots.)
该例子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和英语中的含义是可以对应的,表明英汉两个民族的人民在相似经历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虽然表达方式和选取形象不同,却能表达同样的内涵,达到了异曲同工之美。
② 以相同或相似的本体表达不同的喻义。
例如:亡羊补牢(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这条谚语在英语和汉语语言中使用的是相似的本体,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却有不同的喻意。英语中的喻意是“损失已经造成,再采取弥补措施已经没有意义了”;而汉语中这个成语则强调蒙受损后,想办法补救,还来得及。
③ 以不同的本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
例如: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but sure.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这个例句中,汉语采用“上天”和“网”作为本体,而英语采用“mills””和“god”作本体,但是表达的喻意是相同的。
2.双关
双关是使用有多重含义的同一个单词或使用有相同发音的不同单词表达相关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段。
汉语谚语中有大量的谚语有双关含义。
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这两条谚语中,“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黄连之苦,二是指一个人内心的痛苦。
其实在英语中也不乏有双关含义的谚语。例如:
He is not a grave man,until he is a grave man.
这条谚语中的“grave”有两种含义,一是作形容词,表示“严肃的”,二是名词,表示“坟墓”,所以译为:“他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除非他躺在坟墓里”。
四、结语
谚语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以简练,流畅,生动的特点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相同和相似的社会经历都会反映在其语言和文化上,谚语就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一种古老而又极具价值的表现形式。通过英语和汉语两种谚语语言特点的相似性比较,我们了解到谚语作为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表达形式,使英语和汉语语言交际和翻译成为可能,并将为英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149-161.
[2]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5.
篇2
1句式特点
从谚语的句式结构的类型上看,汉语谚语可分为单句型、复句型和紧缩型三种;英语谚语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型,由于谚语是语汇单位,又要易于记诵,所以谚语的句子一般求短,简单句较多,英语谚语尤其如此。
1.1汉语谚语的单句型汉语谚语的单句型又可分为非主谓句型和主谓句型。由非主谓句型构成的谚语,大多数是动词性非主谓句型。例如: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两句都是由述宾词组构成的非主谓句型。由主谓句型构成的谚语有四种句型,其中包括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和主谓谓语句型。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谓语由动词性词组构成),强扭的瓜不甜(谓语由形容词词组构成),一夜夫妻百日恩(谓语由名词词组构成),玩火者必自焚(谓语是主谓词组)[5]173-175。
1.2汉语谚语的复句型汉语谚语的复句型相当于英语的并列句和复合句,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主从关系。例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并列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主从关系,意思为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若要好,问三老(主从关系)[5]176-180。
1.3汉语谚语的紧缩型汉语谚语的紧缩型有三种:一是把两个语节压缩在一起,取消了中间的语音停顿。如:/不看僧面看佛面0就是/即使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0的紧缩;二是采用谚语惯用的格式,如/无风不起浪0;三是采用意合的办法,只出现与表意关系的最密切的关键词,如/水九旱三春0,指从冬至算起九九八十一天里,如果雨水偏多,那么后三春(春分、清明、谷雨)的雨水将偏少,要出现旱情。
1.4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如上所述,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主要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同时也有不少在形式上为并列句,语义上为复合句的省略句。例如:Stillwaterrunsdeep.静水流深(简单句);Diseasescomeonhorseback,butgoawayonfoot.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并列句);Whatisdonebynightappearsbyday莫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复合句);Nothingventure,nothinggain.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并列句的形式,复合句的内容)[6]。
2英汉谚语的语用功能探讨
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谚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具有多元的语用功能。本节主要探讨英汉谚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倡导美德功能、传授知识功能、教育警策功能、文学描绘功能、语境指向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
2.1社会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英汉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人际交流功能是其最首要的功能。原始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中,人们为了协调行动,或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谋求社会快速的发展,需要彼此交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彼此交换对提高劳动效率的一些建议,特别是有必要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播给社会,流传给后代,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谚语便成为当时的一种简单的言语交际形式。就是后来有了文字,劳动人民在很多场合仍然习惯于用谚语来传授知识,来与人进行经验交流,并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2.2倡导美德功能千百年来,谚语不但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而且被人们视为思想行动的指南。众多的谚语不仅包含深广的文化内涵,而且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它们既涉及伦理道德、修身求知,也涉及人生价值、人生际遇、处世交友等方面。这些内容都以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使人们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产生震动和美感。/当艺术反映了人的理想和规范的时候,它对社会也就构成了规范和榜样。0[7]许多谚语体现出人民大众的高尚品德和思想情操,它们不但给人们提供了行为道德的准则和人生的意义,也给人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劝诫,同时给人们指出了求知、修身的入门之路。如/Beauty,withoutvirtueislikearosewithoutscent;Honestyisthebestpolicy;Ahedgebetweenkeepsfriendshipgreen;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君子结交不为财;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0等。
2.3传授知识功能许多谚语能够帮助传播简单实用的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这是因为许多谚语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而被当作/真理0世代传承的。谚语中包含的/真理0从衣食住行到天文地理,无所不仑,更重要的是,谚语借助声音、形象的特点,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深得人们的喜爱、信从。这些谚语在普及和传播日常科学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石板出汗,大雨要见(气象:下雨前,地面会很潮湿);One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此句的汉译为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进家门(医学:苹果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
2.4教育警策功能谚语为民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说理更具有教育效果。英汉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内容,对人有很强的教育警策作用。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0,/Unpleasantadviceisagoodmedicine.0这两条谚语教育大家要多听忠告。/良药苦口0比喻/忠言逆耳0,说明/不顺耳的劝告是一剂好药0,可治好你的缺点和毛病。又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0/Ifyoulieuponroseswhenyoung,you.lllieupongthornswhenold.0劝诫青少年从小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小时候是长知识、增才干的时候,不应虚度。[1]240
2.5文学描绘功能
许多谚语源自于文学名著或民间口头文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形式优美,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描绘功用。例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这句谚语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5西风颂6,这个设问蕴含深刻,喻意巧妙,言简意赅,给人希望,催人奋进。5西游记6是中国六大名著中运用谚语较多的一部。为了塑造孙悟空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英雄形象,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谚语来描绘他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大闹天宫之后,让他发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0的豪言,表现了他藐视天宫神圣的反抗精神;在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当唐僧表现出怯弱,猪八戒发生动摇的时候,又让他说出/功到自然成0、/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0等豪壮话语,表现了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0的坚定信念。
2.6语境指向功能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受话者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话语者所传递的信息和真正意图,就必须依赖语境。也就是说语境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对话语的表述和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境能够提供话语中的所有信息,如话语所处的时间、空间和社交背景,暗示谈话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地位等。所以,谚语的使用与理解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汉语谚语/宁为鸡首,不为牛后0和相应的英语谚语/Itisbettertoreigninhellthanserveinheaven(宁可在地狱称王,也不在天堂为奴)0这两句谚语,其中,/鸡首0、/牛后0与/天堂0、/地狱0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只有了解这些词语使用的语境,才能了解它们的语义关系。再如美国剧作家考夫曼在描述一位离校与男友私奔的女学生时的一句话,/Sheputtheheartbeforethecourse0,该句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戏仿了谚语/putthecartbeforehorse(把车放在马前面,即为本末倒置)0,从而做到了一语双关,令人叫绝。[8]
2.7文化认同功能
谚语具有社会指示和文化认同功能,谚语的文化认同功能让交际双方在交流时更准确、流畅。在语言交际中,会话双方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话语者和受话者首先要有彼此认同的信念,这样双方对话的目的和意图才能在交际过程中得以相互照应。也就是说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需具备一些共通的概念结构,交际才能成功。这种彼此都认同的信念和共通的概念结构就是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也是达到有效交际目的的基点。例如/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0表明英汉民族对时间重要性的认同;又如,/Everybirdlikesitsownnest.金窝银窝不如家里草窝0[1]19-20,这两句谚语尽管表述不同,但对家有亲切感、安全感、自由感、舒适感的认同还是基本一致的。
3结语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70-01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独特的网络语言开始由互联网进入到人们日常的交往用语和书面语当中,充斥着传统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和语法习惯。网络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生存,而且大有生机勃勃,摧枯拉朽之势。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以及一些80或是90后的作家是网络语言的最积极使用者。他们这些人思想活跃,不受旧的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创造新事物,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将网络语言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语言的形式也变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各种文字和符号交叉使用。这不仅为毫无生气的机械交流提供了幽默,而且也使交流更加的变简与快速。总体上看网络语言可以有这些形式:
1、符号2、数字3、汉字拼音或英文缩写4、混合用语
三、现代汉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征
主要包含几个大的方面的特征:一是语法特征,二是语音特征,三是词汇特征,四是语用特征,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的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形态变化缺少严格意义的词的形态变化。
现代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有的,但是不多见。有些词虽然是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以同类词都所具有的,也不是所以场合都适用的。例如: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通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顾照顾;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通常是AABB,如干干净净、舒舒服服。但是少数双音节的形容词有ABAAB的形式,如:雪白雪白、通红通红。此外,不是所有双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有这种形式,如:担心、喜爱,不能说成担心担心、喜爱喜爱;形容词“美丽”,“聪明”也不能说成“美丽美丽”,“聪明聪明”。
2、语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如:“一个没有来”和“没有一个来”,这两句话字数和字都一模一样,只是语序不一样,前一句的意思是只有一个没有来,其他人都来了,后者的意思是全都没来。
3、在现代汉语里,词的结构方式、短语的结构方式、句子的结构方式大致相同。词、短语、句子都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五种基本结构方式。
4、汉语有丰富的量词。除了标准量词(如度量衡量词)外,汉语有丰富的一般量词,数词一般不直接与名词组合,中间要使用恰当的量词。
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2)没有复辅音
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 N。
英语等外语有浊辅音和复辅音;
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
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
(3)元音占优势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
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
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4)没有入声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阴平、阳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2)双音节词占优势
(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
语用特征
(1)现代汉语的意义表达经常采用意会的方式。
(2)表达求简、求明,求达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结构的完整。因此,句子有许多省略的形式。
(3)依靠语境消除歧义
消极影响: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语言,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
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多变灵活性及多种语言的混用,导致了现代汉语语音方面产生极大窘境。网络语言相当的杂,有各种符号的杂用,又有数字与汉字的混用,这造成了汉语语音的困难,没有固定的拼音能表示这些混用词汇。
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强适应性和强生命力的语言,虽然存在着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暗藏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趋利弊害,使其正确健康地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汉字教学;汉字特点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仅创造了汉字,还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很多信息融和在汉字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深入地分析每一个汉字,都是在像和古人对话,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得到除所学汉字本身之外的更多附加值。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对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将起着关键的作用。搞好语文教学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了学生未来的基石。 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知、含义、用法的整体掌握,要研究汉字的学习方法及规律,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概述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表达情意的工具,中国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文字,这种说法,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与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用来表达情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结绳与语言。但是,人类复杂精密的思想,绝不是表情及结绳所能全部表达,而语言也有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作。中国文字虽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经不可得见。迄今为止,已知流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字,笔画平行或纵横交错,多向展开;笔画种类繁多,组合式样丰富;汉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学习汉字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的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一)汉语言文字的第一个特点是继承性。
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大量古汉语的成分,“主―― 谓”和“动―― 宾”格式流传至今,就这一层面看,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提高现代语文水平。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知晓中国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底蕴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好、理解好的学生,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会多一点古典和庄重,少一点空洞和浮夸;多一点精华和灵巧,少一点繁琐和愚笨。
(二)汉语言文字的第三个特点是汉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基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有音码、义码、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感觉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起来就越难。汉字的多码性体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初学难,二是汉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三)汉语言文字的第四个特点是音、形、义相统一。
而辞形析义、辨音析义、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是汉字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木”的字形像树,下面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面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这样学生也就形象的理解了“本末倒置”的含义,这样的教学不是既形象又生动吗?偏旁部首反映了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应该充分把握。
三、运用造字学知识,帮助学生识别汉字
(一)根据造字学特点进行教学
从造字学角度来看,汉字可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等,在教学时,可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生字的特点来帮助识别字的音、形、义等。
1.象形字教学。如教学象形字“田”,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或课件,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问:“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田地。”“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手画一画。”学生用手依图形画出。这样,学生从感官上很轻松,很自然,很直接地记住了“田”字。2.会意字教学。会意字的教学更有意思。“当一阵风刮过,地上会飞起很多细小的土粒,我们也可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看到这样的小土粒,这就是‘尘土’”。所以“小土”就是“尘”,像小土粒一样的东西也叫尘,如“灰尘、烟尘”。
(二)从汉字形体的理据性特点教学。
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内涵;财务会计信息特点;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
财务信息可靠性对于各个企业发展而言产生直接影响,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保证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应用效率,增强财务会计的发展效果。
一、财务会计信息内涵
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活动主体,其信息数据可以真实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发展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企业在应用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有效性,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工作数据,进而提高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在此期间,必须要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才能增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发挥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信息特点
企业在应用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财务会计信息特点,并且将其作为依据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可核实性特点。财务会计信息在实际应用期间,具有可核实性的特点,主要因为财务会计信息所反应的是企业真实财务数据信息,如果计量方式存在错误或是偏差,就会导致财务信息出现可靠性问题,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良好的方法对其进行核实,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应用质量。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可核实性特点,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中立立场生成特点。企业中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在中立立场中生成的,一旦出现偏向,不符合中立立场生成需求,就会出现较多影响企业实际发展的问题,难以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合理的操控,也无法达到预期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目的,只有满足中立立场生成需求,才能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与准确性。
最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特点。财务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特点,主要因为其揭示的是企业真实财务信息,可以生成某项企业管理数据,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以有效审核财务管理工作。一旦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出现不准确现象,就会影响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性,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因素
在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因素,为企业发展埋下隐患,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目前,部分企业在会计管理制度上还存在不规范与不完善的现象,导致财务会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忽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不完善,不断出现新的财务会计工作问题,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准确性降低。
其次,缺乏健全的财务会计监督机制。我国在会计信息可靠性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不能根据相关要求对其进行监督,导致财务会计工作不能受到良好的制约,无法真实的反应出会计核算结果,难以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
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就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遵循相关性原则。就是在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在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增强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样,才能发挥财务会计信息的应用作用。
其次,遵循全面性原则。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财务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保证可以使决策者全面了解企业财务情况,进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
最后,遵循重要性原则。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重要性原则,保证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应用价值,增强其应用有效性。
五、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对策
在财务会计信息实际应用期间,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措施提高其可靠性,保证可以增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效果,为其实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在财务会计信息实际应用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求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达到相关标准,打击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这样,才能为财务会计系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要引导财务会计人员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客观的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与记录。
其次,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想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要重视各类管理制度的制定,保证可以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的约束力,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大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惩罚。
最后,加强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实际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自身管理工作力度,保证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合理应用法律法规,保证可以提高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体系的完善,保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效率,使其在密切的配合之下形成良好的财务会计运行机制,达到预期的财务会计管理目的。
六、结语
在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各类制度的完善,保证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逐渐创新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进而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古汉语 现代英语 介词 对比
1.引言
古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中都有介词。李载霖先生在他的《古汉语语法学术略》中称:“介词是半虚词,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他的语法功能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二者之间的种种关系,如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凭借、对象等等。在一般情况下,介词不单独使用,经常和他所介引的词语组成介宾词组,然后再和动词或形容词发生组合关系,用作状语或补语,从而构成一个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的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单从定义上来讲,这个定义也可以用来定义现代英语中的介词,此定义反映了古今介词的相同的语法功能。但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介词也有差异之处,下文会从语法角度对古汉语介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介词的地方举例说明,并进一步举例归纳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2.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语法特点对比
2.1介词的动词特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介词的动词特性,主要是指古汉语中的介词,英语中的介词占少数。
例:(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论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董卓信任他们,(他们)暗中却要帮助袁绍。
上面例子中,“为”单独使用,句子中没有其他成分充当谓语,此时,介词就是动词了。
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既可做介词,又可做动词。
例:They downed a fighter plane yesterday. 他们昨天击落了一架战斗机。
2.2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
古汉语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 作状语
例: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梁惠王·上》)
(2) 作补语
例: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孟子·万章·上》)
英语此结构通常在句中充当状语、补语、表语等,有时也可用作另一介词的宾语或用作名词后置修饰语。
(1) 作状语
例:The audience remained very quiet during the performance.
(2) 作补语
例:It is wrong to think oneself above others.
(3) 作表语
例:The new samples are of interest to many clients.
(4) 做另一介词的宾语
例:I didn’t go to bed until after the work.
(5) 作名词后置修饰语
例:Abraham Wilson is a man of integrity.
3.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古汉语介词的数量不多,下面以“于”和“以”为例来讨论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于(於,乎)
(1) 表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例: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on that day
(2) 表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从”
例: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in Shimen
(3) 表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中”、“在…方面”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in terms of the people
(4) 表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由”、“因”
例: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左传·昭二五):from love
(5) 介绍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与”、“向”、“对于”
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inquire politics of Confucius
(6) 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为”
例:死于国事(辞源):die from
(7) 表对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史记·项羽本纪):than
(8) 表被动
例: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by
以
(1) 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例: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with a sword
(2) 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由于”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for his words
(3) 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在”
例: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in spring or summer
(4) 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with
以上只列举了两个古汉语介词的英译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古汉语介词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及翻译的艰难性。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的对比及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两种语言的介词结构。前人对古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对比研究并不多,对这两种语言中介词的对比研究更是少有。通过将古汉语与现代英语的介词从多方面进行对比,有助于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古汉语和现代英语。古汉语与现代英语的介词对比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彭京. 古汉语语法与现代英语语法的比较研究 [J]. 吉首大学学报,1990,(4):74-83.
[2]范建国. 古汉语与英语后置定语的比较研究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2):11-15.
[3]李载霖. 古汉语语法学述略 [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4]朱先穆,朱胜超. 巧学英语语法 [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一、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意合”
意合性,是汉语言文字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汉语言文字在遣词造句、构段谋篇时,往往以语义来联结而非纯语法,常常为了表达某个意思、某种情感,为了切合某种语境而活用词性词色、创造新词、灵活组合等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更显“春绿”,更切语境。又如,“你这人真会闹腾!”“闹腾”一词可能是批评他胡闹(贬义),也可能是褒扬他很会干事(褒义),要根据语境方能明义。重“意”不重“形”,汉语言文字因而显得灵活多变,往往意在言外、意在言后,语意或模糊或含蓄,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汉语言文字这种“意合性”给表情达意带来更多韵味,却也因意义的不确定和模糊感给阅读理解带来不少困难,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教学时教师不能精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意合”的语言点,并探析其“背后”的意义,理解则可能处于浅层表面,甚至产生误读误解。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从汉语言文字意合特性来精准把握语文教学关注点,并以此为支点实施精准教学,唯有如此方能精准把握语言的“背后意义”。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出现了两次“沉甸甸”――
第一次:“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要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第二次:“‘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前后两个“沉甸甸”,是否一样的意思?其实,两次“沉甸甸”有很大的区别。前面的“沉甸甸”,意思是指物品(象墩)很重,以实写实。而后面的“沉甸甸”,却另有深意――“沉甸甸”的,不是物重而是少年的真诚、热情与友好的“情感之重”,是“我”内心深处感动的“情感之重”。
因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依据汉语言文字的“意合性”,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沉甸甸”,以“本文前后两个‘沉甸甸’是否意思相同?”为主问题展开研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我”买木雕和少年送木雕的语段细读品味,思考揣摩,精准探析其“背后意义”,这样才能精准把握文章的情感发展与主旨内涵。
二、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具象”
具象性,即用生动的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容。语言文字本是抽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而汉语言文字却往往习惯于用具象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容(理念、意思、情感)。比如,“望穿秋水”,用具有萧瑟、凄冷之意的“秋水”表达思念之切,贴切而浅白;《白杨》一文,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之“白杨”来赞颂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借物喻人,托物可言志;《桃花心木》一文,以种树之法及桃花心木的特殊生长过程设喻揭示人生哲理,借事喻理,顺理则成章;《山中访友》一文,通过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在物我相融的意境中诉说自己“对大自然热爱”之心声,借物以抒情。诸如此类,以形写意,表现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汉语言文字因具象而丰富鲜明,生动可感。语文教学要注意抓住这一特性,精准引导学生抓住“具象”之处展开研读探析,透过外在形象精准把握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有个词语――“瘦小”,若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来考究是特富具象的,一看这词,人物形象立马浮现。作者选择这一词语是颇有深意的,是想通过“瘦小”及“老”这些具象,与老汉从65岁开始顽强坚持15年,与晋西北“干旱、霜冻、沙尘暴”恶劣条件,与“创造了这块绿洲”(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一非凡业绩进行强烈对比,以老汉体质瘦弱却意志坚强、业绩非凡的巨大反差,激起读者的情感冲突,达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
所以,教师可以抓住“瘦小”这一“具象点”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用‘瘦小’这个词语来形容老汉?”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联系描绘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绿洲性状的其他具象的词语进行对比品读体味,形成强烈的画面冲突,进而深刻感悟老汉的感人形象。
可见,精准聚集“具象点”,有序展开研读探析,有助于学生感悟文本主旨,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人文”
人文性,是汉语言文字的核心基因。汉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人伦准则、信仰心理、思维方式、风俗人情。如“三顾茅庐”等成语,就是历史典故;“将计就计”等成语,体现中华智慧;“因果报应”等成语,蕴含中华;老舍《北京的春节》等文章,则是记录中华传统民俗……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体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吸收中华文化甘甜乳汁的精神成长过程。同时,也因为汉语言文字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特征,只有结合中华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所以,语文教学既要注意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人文”,通过语言学习文化,也要注意联系文化来理解语言,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文化体认和精神成长。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对于这课的教学,要注意关注:①民俗习惯。比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除夕吃团圆饭、守岁、初一拜年、十五观花灯、吃元宵等。②民族美德。比如“这次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反映了淳朴善良、崇尚劳动、追求美好的民族美德。③民族品性。蕴含在民俗中的那种企盼热闹、喜庆、红火,团圆、祥和、美满,重亲情、乡情等民族品性和心理。④民族信念。如“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回家来吃团圆饭”。⑤民族信仰。如“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敬神祭祖,祈求丰收和吉祥);“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⑥京味语言。如,“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等句子朴实本色,全是口语,北京味特浓。
基于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教学本课,一是可用列表填表方式,梳理北京春节习俗,既明晰文章脉络,又明了风土人情;二是要品读重点场景,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节日(红红火火、香香甜甜、团团圆圆、灯火通宵、鞭炮不断……),并相机结合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守岁”意义及其他民族品性、信念等,并结合朗读体会京味语言;三是要让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民俗(如熬腊八粥)做法和象征意义进行资料搜索、阅读交流。
这样,通过对文本的“人文点”进行精准定位探析,展开教学,通过语言的学习来了解文化,又通过联系文化来理解语言,就易于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四、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乐感”
音乐性,是汉语言文字又一突出特点。汉语言文字音节界限分明,结构形式比较整齐,较易形成节奏;元音占优势,乐音成分多,声调富于高低升降变化,抑扬顿挫感强;而且行文过程中又注意“把声音节奏(炼声)当作文章的第一要素”(朱光潜),使文章充满音乐的律动和节奏的灵性。只要稍加留神,不论是文学作品、应用类文章,还是日常说话,汉语言文字都有着一定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语词的音乐性、语流的音乐性、语群的音乐性、语态的音乐性。汉语言文字的词语一般具有固定的语言形式,每个词有固定的声、韵母和声调,富有音乐感。汉语言作品尤其是诗词,特别讲究押韵、四声和平仄,就是讲究语词的音乐感。若干个语词合起来,连成相关联的话语则为语流。语流的音乐性,是由语音、语意和节奏三者共同构成。只有语意清晰、语言流畅,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语流的音乐性还表现在语句的参差错落上,呈现跌宕起伏之势。与语流相对,把意思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的若干句话或若干段话联结一起则称为语群。语流可以一句或几句话,语群则是几句或更多的话联结一起,体现一种气势、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语群表述若整齐有序则成和谐音乐,杂乱无章则如同扰人噪音。语态则是语言文字的情态,任何语言文字都是富有情感色彩的,加之特有韵律、节奏,容易激起人们情感共鸣,这是语言文字内在音乐性的律动,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具强烈效果。语态的音乐性还表现在各种句式的内容上,抒情的语言,愤怒的语言,奋斗的语言,悲伤的语言,语速各不相同,如同音乐各异。精准关注汉语言文字的“乐感”,并由此展开品读探析,语文教学必然呈现出一种语文味道浓厚、语文底蕴深厚的态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呼叫的昆虫,还有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这段话富有情感,深含赞赏、眷恋、心伤之情,又颇具音乐性。段落采用排比句式,读起来很齐整,很有节奏感;从“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起字数多了起来,增加了“什么样的什么”,最后的“薄雾”和“白云”也不用“每一”了。这样长短句搭配,读起来就很有韵味,既免于单调,又避免连续8个“每一……”读起来接不上气。另外,“每一处”“每一片”等若放慢语速还有“慢镜头”感。
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体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感,然后改成8个5个字的句式(“每一处沙滩……每一朵白云……”)与原句对比品读,体会长短句搭配与节奏变化。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语速的快慢变化体会“慢镜头”效果。最后,结合感受(赞美、不舍、心伤等),让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体味和表现语段的意境和情感。
这样,通过诵读品味,从排比句式齐整的节奏感,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的旋律变化,慢镜头般的抒情语速,不舍、不解的心伤情思,以及这些节奏、速度、旋律、情感交织而形成的意境、情态,无不给学生以特别感受,特别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在情感共鸣中得到深层融合。
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集成化管理;整体分析;综合集成;价值最大化;经济效益;机制创新
1引言
近年来,在建设项目中人们日益强调全生命期集成化管理,它的重点在于项目的一体化,在于以项目全生命期为对象建立项目的目标系统,再分解到各个阶段,进而保证项目全生命期中目标、组织、过程、责任体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要求项目组织者对项目的全生命期进行科学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向业主和其他受益者提供价值最大化的项目产品。
2建设项目的生命期
2.1阶段划分
建设项目的生命期,从构思的产生到项目投入使用,按主要工作活动内容,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前期决策阶段、设计/计划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阶段。习惯上,我们将设计和施工阶段统称为实施阶段,将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统称为建设阶段。
2.2阶段主要任务
决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项目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融资、选址等。决策阶段以业主需求的形成为标志。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依照业主提出的要求进行建设项目的设计。通常设计包括概念设计、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设计阶段以建设项目设计文档的完成为标志。
计划阶段:计划阶段指的是编制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计划和方案的阶段。该阶段以施工组织计划和方案的形成为标志。
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指的是按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计划进行具体项目实施的阶段,是建设项目的物理实现,形成项目产品的过程。该阶段以建设项目的竣工移交为标志。
运营阶段:该阶段包括建设项目从投入使用直至拆除的全过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中关注的主要是项目使用过程中的维护、维修、扩建和改建等要求该阶段以项目的物理拆除为标志。
后评价阶段:后评价通常在建设项目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进行。建设项目后评价是评定项目决策时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它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评价、项目实施过程评价、项目效益评价、项目影响评价和项目持续性评价等内容。通过后评价可以为以后的类似项目的决策和实施积累经验。
2.3项目的参与方
在项目的生命期中,由不同的参与者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属于整个建设项目的不同阶段。大型复杂的项目往往有多方面的人参与,例如业主、投资方、贷款方、承包人、供货商、建筑/设计师、监理工程师、咨询顾问等。他们往往通过合同和协议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项目。各参与者的工作任务都符合项目的定义,各参与者都将自己的工作任务称为"项目",都要进行项目管理,都有自己的项目管理组织。因此在一个建设项目中,按照管理的主体不同,一般分为业主的项目管理(OPM)、设计单位的项目管理(DPM)、承包商的项目管理(CPM)以及供货商的项目管理(SPM)。
2.4利益相关者
还有一些个人和组织,其利益受项目的影响,同时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到项目的产出。这类个人和组织被称为利益相关者、利害相关者或项目干系人。除了直接参与项目活动的参与者外,项目利益相关者还可能包括政府的有关部门、社区公众、新闻媒体、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等。
项目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他们关注的问题往往相去甚远。例如,业主也许十分在意项目进度,设计人员一般更注重技术方面,政府部门可能较多地从税收、市场等方面考虑问题。因此,在项目过程中,应清楚存在那些项目利益相关者,他们各自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对于项目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进行管理并施加影响,调动其积极因素,化解其消极因素,确保项目的成功。
项目阶段的划分,并不意味着这些阶段之间相互独立,恰恰相反,每一个阶段与其上游及下游阶段之间存在本质上的相互联系。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以它的某种可交付性成果的完成为标志。前一阶段的可交付性成果通常经批准后才能作为输入,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例如,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才能开始规划与设计和阶段。同时上游工作应充分考虑到对下游工作的影响,如设计阶段应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运行的可操作性以及维护的经济性等。因此,下游活动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有重要意义,会对项目的再一次循环提供参考依据。
原则上讲,各参与方的项目目标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例如,对于承包商来说,他关心的是如何从承包工程的活动中获取利润,因而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设计缺陷不加考虑,除非这些缺陷给其施工带来不利影响。又如,设计单位往往致力于在规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而不大关心施工及运营的成本问题。
3集成化项目管理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集成化项目管理模式,克服目前存在的建设项目过程之间的割裂情况、减少项目参与方之间大量的相互争执和冲突,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以及项目的良险循环。这种模式应该具有下面的特点:
由于项目的最终收益来源于项目的运营,因此在项目目标设定时应确保以项目的运营期而不是建设期目标为导向,寻求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目标平衡;
(1)运用相应方法和手段,如战略伙伴关系、目标合同等,取得项目各参与方目标的一致,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争执和冲突,使其共同服务于项目的整体目标;
(2)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期各阶段过程的一体化,使各阶段有效衔接,减小阶段界面之间的能量损失;
(3)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项目各参与方和阶段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各参与方还应设法将项目的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信息系统融合起来,实现项目流程与企业业务流程的协同;
(4)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使知识在项目活动中得以运用和创新,同时在下一个项目循环中得以重用。
目前,对于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同济大学丁士昭教授认为,所谓建设项目全生命期集成化管理,是为建设一个满足功能需求和经济上可行的项目,对其从项目前期策划,直至项目拆除的项目全寿命的全过程进行策划、协调和控制,以使该项目在预定的建设期限内、在计划的投资范围内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并达到所要求的工程质量标准,满足投资商、项目的经营者以及最终用户的需求;在项目运营期进行物业的财务管理、空间管理,用户管理和运营维护管理,以使该项目创造尽可能大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集成化项目管理的定义为:以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为对象,以运营期目标为导向,采用组织、经济、信息和技术等手段,综合考虑项目管理各要素间的协调统一,实现项目各阶段的有效衔接,注重各阶段和各参与方的知识运用,从而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成虎. 工程项目管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苗东升. 系统科学精要[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吴育华,杜纲. 管理科学基础[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与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81―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相互影响及促进关系。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是指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传统的高校教育由于注重学科性和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知识及其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的合理结合。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窘况,因此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是文科中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多方向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为中学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为科研院所输送研究人才,还要为企事业单位培养行政管理、公关文秘等人才。这些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不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激增的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摆在我们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求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加强人文修养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尺度,以“读”、“写”、“说”为表征,强化应用性课程。
一、以加强人文修养为根本,坚守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汉语言文学在高校教育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加强学生人文修养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逻辑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提高人文修养,夯实专业基础,这些基础课程是实行专业拓展,开发新知识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课程在该学科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有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探索新知识。
二、以社会需求为尺度,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难题。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是残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要想能够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不仅要靠我们的智慧和运气,更要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照应,按照社会需求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加实践课程环节,让毕业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熟悉本专业的技能掌握要求,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体制,帮助学生制订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一年级是就业指导的萌芽期,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职业规划的思想,引入就业的相关理念和基本常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二年级为储备期,就业教育可进行第二步的深化,帮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制订并完善四年的总体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打好基础。大三是就业意向的分化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选择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别指导。大四,是考研与就业的分流阶段,对于考研的学生重点放在对其进行学科的纵深教育上,对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是学习就业相关知识及参加社会技能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学有所成。
三、以“读”、“写”、“说”为表征,强化应用性课程,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现代“读”、“写”、“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要对专业技能课程进行系统的设置与强化。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对于应用性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围绕“读”、“写”、“说”这三个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对于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对于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我们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来保证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写作能力是最能表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优势的素质之一,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讲授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应该注重适当安排写作实践训练环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学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限制,教学过程中写作训练的部分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是空喊口号,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提高。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必须调整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已有课程为基础,增加一些写作类的实践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写作实践训练,力求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其中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是重要的基本素质,因此,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各院校广泛开展,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08).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08(11).
篇10
1、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语感。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语感包括的范畴是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是基础,朗读首先就是练习语音。所以,达到“语感丰富”这一境界,必须经历大声朗读。
2、汉语言的特点是富有韵律感,尤其是诗文,讲究韵律,具有内在的美感(朗朗上口即是体现)。这种语言特点,熏染了我们国人的性格,影响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大声朗读这类文章,有助于感悟汉语言的特点,享受语言的魅力,还能够陶冶情操。
(来源:文章屋网 )
-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反思
- 下一篇:跟踪审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