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教育层次,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投资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质量。为了扩大高等教育投资的资金来源,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实行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行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第一,实行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基础。根据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特点,应该遵循“谁收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高等教育使社会和个人都获得利益,其成本理应由受益者共同分担。1986年美国比较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为解决困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如今,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已成为各国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实行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实依据。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由国家包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但是,过去长期实行单一的国家投资模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由于高校由政府兴办,有财政经费作保障,高校逐渐成为脱离于外部世界的“象牙塔”,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学间缺乏竞争、效率低下。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投资主体多元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在目前的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加大,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但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穷国办大教育”是对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形象描绘,体现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将社会资金引入到教育领域,使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能有效提高高等教育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
第一,政府、民众转变对民办高校的认识。民办高校是在打破国家对高等教育“垄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一股新鲜力量,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政府应对民办高校形成正确的观念,为其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消除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不平等。对于经营良好的民办高校适当的给与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那些以赚钱为目的的“学店”式学校、“文凭工厂”式学校则要坚决取缔,以维护民办高校的声誉。
同时,民众也应对民办高校树立正确的认识,民办高校不是作为公办高校的补充而存在,而是为满足人民在教育上的多样化需求而产生的,它与公办高校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民众要对民办高校有信心,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第二,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目前人们对民办高校公益性与营利性问题的争论反映出政府在对民办高校的管理上存在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美国的私立高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非营利性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个人与社会捐助以及政府资助。捐赠者不是捐赠财产的所有者,董事会虽然对教育机构的财产有处决权,但董事会的成员并不拥有教育机构的任何财产。而对于营利性高校来说,举办者享有对投资所形成财产的所有权并享有相应的财产收益权,按企业管理,照章纳税,管理者对投资者个人或股东负责。这样进行明确的区分后,非营利性高校的财产归学校所有,办学期间的积累资金不进行分配,而是用于学校的继续发展。营利性学校对国家依法纳税,则可以光明正大地享有学校财产的收益权。
第三,进一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是伴随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民办高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民办高校的投资主体较为复杂,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十分模糊,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资产归属不清晰,投资者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影响举办者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目前虽然存在《社会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在促进社会投入资金、规范民办高校办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文化背景不同,这些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差,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立法部门应发挥积极作用,根据中央的立法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使政府在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时有法可依,民办高校也能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第四,民办高校要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哲学中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政府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属于外因,民办高校要获得健康发展关键在于高校自身要在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上做出努力。现有民办高校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对自身定位不清,没能正确把握自身优势和特色,盲目跟随公办学校的发展模式,致使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十分狭窄。因此,民办高校应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扬长避短,确定自身的办学特色。这需要学校领导有独特的教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打造出学校的品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绪清.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郭艳平.民办高校产权归属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3、顾笑然.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5).
篇2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扶持;发展;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数量在不断增多,而民办高校的创建就缓解了升学的压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总的来说,民办教育还处于配角地位,经费问题一直是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政府在其经费的筹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财政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资助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资助政策缺失或不协调
就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来看,有的地方还是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不够完善,很多个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不能够真正地起到激励的作用。
在税收的优惠政策上,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立法和政策之间达不到协调的关系。一般民办教育机构的收费都没有归纳到政府的财政管理预算中,不论是学历还是非学历教育都不能够享受到免税的优惠政策,而且更多的是对它们进行限制。就这些看来,国家在宏观上对民办高等教育是大力鼓励的,但是政府对管理比较重视,而扶持的力度却不够,可见微观上的限制还是比较多的。
而在土地的利用方面,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政府提供的资助显然是对公办高校的比较多,而民办高校只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公办高校是以政府主动提供的优惠为主,而民办高校几乎没有这样的待遇。
2.经济资助缺位、比例偏失或结构不公平
就我国的现状看来,我国民办高校有的学校教育成本的筹集上出现了困难,但是政府并没有尽力将其解决,替其分忧,这样民办高校就要通过其他更多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就表现地更加市场化,其公益性就缺乏保障。
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公共资源在公办和民办高校中的分配也是很不平衡的,尽管说,民办高校的学费过高,为了让一些贫困的学生也能够上的起学,政府提供了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的政策等等,但是在这些资助方式的获得率上民办高校依旧明显比公办高校低,所以还是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的。
政府在经费的资助方面没有明确的体系,而且缺乏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就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来看,政府的补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央财政几乎没有把这一部分直接列入到国家的财政预算之中,而只是比较关注公办的高校。
二、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
1.对民办高校实行财政贴息政策
通过财政的贴息可以投入少量的财政资金,而通过这些资金引导得出更多的社会资本用到政府的鼓励领域中去,这样财政资金的使用功效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就公共财政这方面的内容来看,实行财政的额贴息政策也就说明今后的财政资金其使用方式要朝着这一方向进行改革,同时通过这个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支持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政府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还是非常必要的。
2.设立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预算投入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几乎没有被计算在国家的财政预算之中,所以就国家预算的管理制度应当进行如下的调整:首先,在国家的预算中,要增添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行支持的科目,每年都要适当的安排一些辅助的资金。其次,要理顺政府间的财政体制,将各级政府由于高等教育方面而产生的利益冲突进行妥善的解决,保证下级以及基层政府在发展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上的积极性,使得国家整体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后,关于对民办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辅助方向应当把重点放在比较贫困的地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3.扩大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资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要保证民办高校的学生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益,要鼓励和支持优秀的学生接受教育,所以政府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民办大学的学生进行资金上的辅助。但是就目前来看,银行几乎没有在民办高校开展有关的业务,所以根据这些,政府应当开展更多的形式来加强管理,加大对学生的贷款支持,其中可以是通过担保或贴息等形式,还要加大政府的相关补贴,通过使得银行的获利增加从而增强其积极性。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辅助等等,另外,不应该使得民办和公办的高校享受不同等的政策待遇,要保证公平。
4.实行市场导向的收费标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鼓励民办高校提高其自身的效率以及效益,就现在各个地方的民办高校基本上实施的收费标准是审批制,办学的成本包括基建费折旧和事业费等,所以说各个地区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收费标准也都不一样。但是,就一个教育领域来说,如果两个高校的质量和学费的水平都比较稳定,相差不是很大的话,那么所交的学费也一个当是差不多的。当然在这样的条件下,质量较好的学校收到的学生就会比较多,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也会相对来说较高一些,所以政府对于民办学校的学费收费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控制,由市场来进行一定的调节。
5.加强对民办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支持
总的来说,加强对这方面的支持可以使得民办高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高等学校的创建是为了传播知识和学术研究,所以,可以说高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活动,所以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加强支持,加大财政拨款,支持民办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和教材开发,提高其某些领域的水平和能力。
总结
伴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也逐渐加大。但由于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存在偏差,高校在资金的筹集和运作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这就需要政府的进一步扶持,为此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促使民办高校的更好发展。
篇3
1.1财政政策的区别对待
在我国,公共财政只能用于公办高校的传统观念和模式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所以,民办高校从政府获得经费支持存在很大的难度。致使民办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单一,大部分来至学生学费,从而形成“以学养学”的模式。并且在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针对高校的财政优惠政策中,也很找出为解决民办高校发展的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1.2财政资助政策不完善
一方面,教育成本分摊机制不合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不能享有同样的公共财政按生均支付的学校运行费用补贴。民办高校由社会资本出资办学,公办高校由财政经费出资办学,但运行费用都应由公共财政按生均支付。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把应承担的高等教育责任部分地转嫁给了民办高校,而同时,公立高校获得生均教育经费在6000-800元左右,民办高校获得却非常少。另一方面,公办高校拨款制度远远优于民办高校。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尤为明显。政府对公办高校的财政拨款越来越高,致使教师福利待遇越来越好,过度拉大与民办高校的差距;而民办高校受生源和收费等因素的影响,使其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影响了教学条件的改善、优秀教师的引入,最终导致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难以提高。
1.3政策落实不力
在资金扶持方面:《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四、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在、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由于这些法律不具有强制性,并且未能形成配套措施,以及社会对民办教育认识的却实,导致,虽有政策规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策效果很难得以实现。在税收优惠方面:由于民办高等教育不能享受公办高等教育享有的一些免税优惠,以及税法中缺乏对民办教育的具体规定,造成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2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2.1财政政策建议
2.1.1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预算投入政策基于我国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状况,和我国财政资金的整体状况,并在一般的国家预算投入基础上,针对国家预算管理制度应作相应的调整:
(1)国家预算科目新增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预算科目,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资助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2)通过理顺政府间的财政体制,妥善解决上下级政府之间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利益冲突,保护和发挥下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
(3)财政资金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
(4)根据高校的办学效益(包括就业率等方面因素),分层次拨付。
(5)为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投入使用情况,依法接受审计,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
2.1.2加强对民办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财政支持在政策方面,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民办高校参与省级以及全国各类科研课题的申请,以及相应的实践推广。在资金资助方面,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通过相应的财政拨款和财政预算,直接和间接的支持民办高校进行教材开发、教学改革以及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让一批优秀民办高校有能力在某些科研领域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科研能力科学发展。
2.2税收政策建议
2.2.1公办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学校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差别较大。从现行教育税收政策来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在增值税、关税、印花税等方面享有同等的优惠政策。首先,社会各界必须更新观念,给予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其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较快的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应享有的地位,使其享受公办高等教育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最终为民办高等教育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政策、社会环境,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2.2.2调整民办高等教育税收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予以税收优惠。首先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区分后,针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应该给予它与公办高校的税收待遇。针对营利性民办高校,虽然其以获取回报为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应适当减小其与公办高校的待遇差别。
2.3.3加强教育税收治理加强教育税收管理。首先严格按照税法和相关规定对公办教育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定期对公办教育应税项目进行检查,在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的同时,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其次,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区分后,我国应该对公办高等教育、非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营利性高等教育三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在管理中不能轻民办、重公办,搞歧视待遇。
3结论
篇4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生存危机 化解危机 建议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在现阶段人民需求不断增加,公办院校无论是从办学形式上、硬件设施、教学形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民办高等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是另一种选择,解决、研究民办高等学校的问题,使民办高等学校健康发展,不仅丰富了教育体制,也保证了教育的健康成长。
民办高等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占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2004年在校生就达22.1万余人。它的稳定不仅是这么多年积累的延续,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一个必要性,更多地解决了社会就业、学生就学。问题已经出现的民办高等学校,在还能持续发展说明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因此解决民办高等学校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1 我国民办高校生存危机原因分析
1.1 经济原因
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危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传统,使许多家庭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把家庭中的一部分资金投资在教育上。民办教育的可发展性,也使许多社会人看到了机遇,使大量社会资流入教育这个领域。这对于引进社会资金改善民办高等办学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民办高等院校数量开始明显上升,民办高等教育资金有了保障、硬件建设有了突破,完全改变了初创阶段的无资金、无场所、无师资的“三无”状况,民办高等院校的角色开始了质的变化,开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地位变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一些投机投资者看到民办教育的“有利可图”,迅速地涌入民办教育这个行列,是造成民办高等学校扎堆、质量不高、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
1.2 社会原因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大改革。与原来私立教育相较,不论是类型、规模、经费、教学内容、教育体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绝不是历史上私有教育简单的重复,它们改变了公办教育占有市场的情况,扩大教育规模、增大教育资源,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中国教育的转型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开放,90 年代起社会中不再有大批的缺乏教育的青年渴望着进行再教育,原有立足于成人教育、自考助学的民办高等学校必须把重点从往届生、社会人员,转入应届生的竞争大赛中。另外,民办高校的急速扩张也造成了过于激烈的竞争和内部管理的失衡。
1.3 自身原因
随着市场的要求调整较为频繁,从而对自我定位不准确。有的民办院校定位过低,一味地只追求生源,办学理念、教学、课程设置都只为了生源服务,更没有企业文化等深度的办学追求;有的民办院校定位过高,高额学费或高定位造成生源受限,但是却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明确的自我定位,不仅使民办高等学校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还走了许多偏路、弯路,浪费了不必要的资金和师资力量,使民办高等学校在原本就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更难立足。
早期许多民办高等学校在举办之初,都是借着刚过,人们精神需求的渴望极为强烈,加上公办学校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招生数量都较少。在这种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资金开始注入教育市场,当然其投入主要是为了得到一定的市场效益。希望获得盈利这一初衷明显与“教育是公益事业,不具有商品性”相违背,随后在《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民办高等学校举办者可取的“合理回报”,正是这两点致使许多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动机偏移,使民办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以营利、扩张为目的,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这一重要职责。
2 化解我国民办高校生存危机的建议
民办教育有着可持续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大有可为的,许多国家最好的高等学府都是民办高校,最为典型的就有美国的哈佛大学。民办高等学校的危机不是短期形成的,针对民办高等学校所面对的问题,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就资金、就业、管理几个方面要深入分析其原因,从眼前着手也许不能彻底解决危机的问题,但仍然是可以缓解问题,逐步走向正轨的。
2.1 明确办学定位
民办学校要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位问题。在办学上要定位特色、定位办学方向、定位办学重点、定位就业方向。最重要的是定位办学性质和层次,在这一点上很多学校把自己定位成二本、一本,其实民办院校在诞生之初就是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的,所以应该正确认识自身情况,在保证办学特色的条件下,致力在职业教育上做完善。
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创新战略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创新战略是指在办学方向上、办学理念上、学校管理体制上、突破固有机制创新理念,是学校管理层要在发展中做的重要决策。要结合近期国家正在拟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民办高校的发展要与纲要的目标相一致。使创新为学校、学生、家长服务,主要依靠资金、人才、信息。因此,一个创新的民办高等学校无疑是个活力的载体,能达到和市场、社会充分融合才能真正地创新。以创新应对民办学校的发展和激烈竞争。
2.2 提高办学管理水平
规范管理要从细节做起,要从管理制度、科研研发制度。不仅如此,要真正做到规范管理,外部从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的政策环境、明确民办高等学校的定位开始;内部深入到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董事会制度、院委会制度、党委制度、工会、学生会制度、人事行政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制度完善;最终深入到教学制度、科研制度。都必须一一考虑到,制定好,规范了的民办高等学校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民办高等院校在其发展的同时,对管理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的举办者不能在一个固定的团队中发展,而是要走出去不断吸纳新的管理人员、培养原有人员,有意识地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由于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随意性很强、人员流动性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使民办院校的管理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而且延续发展的重要办法。主要的管理制度包括:财务制度、公文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保卫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等。
2.3 分析把握生存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学校所面对的办学环境、人文环境、需求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市场,在竞争中生存是民办高等学校必需的素质。很多因重大办学失误而导致面临危机的民办高等学校,就是在环境策略上出了问题,不是盲目跟风就是投资盲目。环境战略中我们需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就经济环境而言,社会成员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投资加大,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增大。人们对民办高等学校的认识也有深层次的了解,而民办高校已进入稳定增长,机遇发展减少,适度负债投入改善办学是可以的,但高比例的负债可能会造成重大决策的失误。办学者应能很快意识到,通过认识从而改变策略适应市场。
第二就人文环境而言。现进行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数、在校生数已明显超过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数和民办高等教育队伍。结构也开始变化,生源地向本地倾斜、应届生增加,开始有了统招生,分布趋于均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大一批民办高校就是由于不考虑周边环境而陷入困境。
最后,要想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改善其存在的状态,首先要解决直逼民办高等学校咽喉要塞的资金问题。
2.4 提高市场竞争力
民办高等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谁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就能得到市场,有了生源才能进一步使资金得到保证。竞争的水平高低在于生源量、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但是民办高等学校随着市场的发展,争夺更多的生源就是民办高等学校的关键。
然而,民办高等学校的竞争战略分为外部竞争、内部竞争。外部竞争首要先确立竞争对象,明确竞争对手。对民办高校而言,明确了对手,就要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搜集竞争情报、随时监视对手的反应程度。可以通过报刊、杂志、报告、文件、交流材料、简章、广告、会议、教师、学生、客户等渠道获取情报,然后具体分析,理性竞争。
内部竞争机制,指的是内部的人事调整、晋升空间、完善的聘任制度、目标责任制。只有有了良好的内部竞争机制,才能保证民办高等学校的“血液”新鲜,推动其飞速发展。反之,没有良好的竞争机制使员工没有了工作奋斗目标不说,其中暗箱操纵可能会极大程度地挫伤认真工作、有工作能力的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人员流失。
3 结语
毋庸置疑,民办高等学校生存问题的解决,是要通过战略性的管理模式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管理、解决问题,达到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的目的。因此,中国民办学校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必须以长远的眼观看待解决问题,战略性的思考,汲取历史的、国外的经验教训,客观地总结经验才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生存问题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维民.民办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民办 本科高校 品牌建设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95-01
1 品牌建设与民办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截至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03所。其中,本科层次民办高校87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25所。随着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数量的不断攀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1 品牌建设是民办本科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切入点
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基础是规模,核心是质量。随着民办本科高校在群体规模和地域规模上逐步趋于稳定,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始从“规模”转向“质量”。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民办本科高校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适应社会需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民办本科高校实现战略转型的客观要求。
1.2 品牌建设是民办本科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点
民办本科高校之间展开的一切竞争,最终都将体现在品牌上。生源是民办本科高校的生命线,生源数量和质量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分批次进行。民办本科高校将参与同批次录取的公办本科高校和专业展开竞争,品牌将是影响考生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的选择才是硬道理,2011年,民办高校录取不满,甚至缺口较大的情况依然存在,如果采取降分完成录取计划势必影响生源的质量。可以说,同层次民办本科高校,甚至民办与公办高校之间的“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通过品牌建设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安身立命,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点所在。
1.3 教育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体现综合声誉的闪光点
一般说来,品牌的形成有两种途径[1]:一是自发式的。亦即品牌的形成是通过自然渐进地积累过程完成的;二是自觉式的。亦即品牌是通过所属主体有意识地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的推动,加速形成,这一行为过程又被称为“品牌建设”。民办本科高校有意识开展品牌建设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 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品牌建设意识相对薄弱
新形势下,民办本科高校只有拥有公众信赖的品牌,才能赢得顾客的忠诚,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一是学校领导层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品牌建设投入不足。三是重视短期招生行为,而对品牌建设和维护却比较短见。
2.2 品牌建设定位不尽准确
民办本科高校准确的品牌定位,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作用;可以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可以提高学校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2]。目前,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对品牌建设定位缺乏深入的研究,规模上想方设法建设新校区,扩大地盘;层次上盲目追求节节攀升;类型上追求综合性、研究型,机械照搬普通公办高校的办学思路和模式。
2.3 品牌建设趋同现象严重
高等教育市场,尤其是民办本科高校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教育服务产品差异逐渐缩小,品牌建设趋同现象日益严重。事实上,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高等教育市场,更接近于垄断竞争市场,“竞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民办本科高校如何通过自身的品牌建设,创造出“垄断”的因素来,这才是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
3 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等院校品牌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通过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等形成的具有“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3]。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科学引导,主动创造的开拓过程。
3.1 强化品牌建设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
所谓高校品牌意识,是指高校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民办本科高校领导层对品牌价值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品牌建设的决策导向。强化品牌建设意识,首要是让学校领导层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品牌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将领导对品牌价值的认识作为价值观指导行动;最后,全员参与,共同建设。全员品牌意识,是品牌建设成功的基石。
3.2 明确品牌建设定位,制定品牌建设方案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也必须是分层次、多科类的。民办本科高校进行科学的自我发展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成功的前提。品牌建设方案,是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品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其次,注重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开发和创新。
3.3 突出品牌建设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目前,改建升格的专科或职业技术院校是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主体。许多民办本科高校尚处从专科向本科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突出品牌建设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是其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民办本科高校就其属性而言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它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随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人才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4]。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建设个性化的民办本科教育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然选择。
3.4 采取关系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民办本科高校通过理清顾客市场、招聘市场、供应商市场等六大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关系资源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民办本科高校的品牌知名度,而且对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转变,以品牌建设为依托,科学定位、提高质量、塑造特色等是民办本科高校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历史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尧忠.从民办高校的竞争看“学校品牌建设”与品牌建设系列专栏作者鲍传友教授商榷[J].财经政法政法咨询,2012.
篇6
关键词:政府规制;市场性;公益性
一、民办高校的基本属性
(一)民办高校的市场性
自建国到改革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由政府垄断的。因此,教育产品一直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把“市场”引入高等教育,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模式。劳凯声将其称为“市场化公益行为”。
大多数人把购买教育产品看作是对自我的一种投资,并认为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产品可以让他们得到远超过教育成本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家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利益回报的程度是吸引社会资本多少的根本原因。教育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它的消费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因此它是有条件作为私人产品提供的。简而言之,民办高校的市场性表现为,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需要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学生则可以根据教育产品的好坏和自我的需求来选择产品。
(二)民办高校的公益性
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教育的公益性。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办高校也具有公益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是政府开放教育市场后,民间资金进入该行业所形成的特殊教育形式。政府鼓励资对教育进行多元投资,并鼓励民间群体参与高等教育发展,民办高校因此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办高校的资本来源于民间,这也给民办高校的教育产品打上私人产品的标志。但是,民办高等教育仍然就要正外部性,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民办高校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并接受国家对教育的集中引导和规制。民办高校的属性是由教育的外部性决定的,它的公益性保证了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关系
(一)民办高校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冲突
资本的注入可以让高等教育市场更加充满活力,促进竞争,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但是,资本在市场性和逐利性的作用下,民办高校的投资人不考虑教育活动的公益性和自身的规律,仅仅把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看作是一种获利的手段,往往会不断扩大教育产品的生产规模,追求高利润和低投入。
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在短期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专业,高校都争先恐后地开设此类专业,以此作为“招牌”争取更多的生源,与此相对应,学生也争先恐后地选择这类专业,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为就业大开方便之门。然而,我们又不难推知,任何一门专业,总是要有限度的,市场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总是要有一个基本水平的。如果不加限制地设置某类专业、招收某类专业的学生,势必会造成这一专业门类的人才过剩,致使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高等教育产品需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民办高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普及同时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二)民办高校市场性与公益性共生的可能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公益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规制应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教育市场也在不断的开放,民办高校向社会融资办学,市场性是民办高校的另一个属性。处理好市场性和公益性的关系是政府规制的重点①。
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就是突出高等教育研究功能的终极价值追求,突出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文关怀②。高等教育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研究方面,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认识事物,分析事物,探索新知识,传播并运用,从而实现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公共目标的实现。其次在社会服务方面,高等教育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需要,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是履行公共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在教学方面,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的市场属性表现为其资金来源于社会。民办高校的基本理念在于由私人承担,以实现公共目的为使命③。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学校效益的好坏是其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教育相关法律规定民办教育可以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在我国,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性或强或弱的都有存在。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是政府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后,在市场经济下的产物,但同时受到政府各种的规制,因此具有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标志。
三、民办高校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一)经济学视角:纠正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政府规制民办高校的重要原因。民办高校这些年在市场的作用下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起步晚我国的民办高校无法跟上国外私立大学的节奏,民办高校办学的经验不足,政府规制的经验也不足出现了市场失灵的一系列问题。表明民办高校的自由市场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最终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的规制的很有必要的。但是在规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资源配置才能到达帕累托最优。政府的规制需要尊重民办高校的市场性,同时要规制由于市场性引起的市场失灵,这是一种既强化又放松的过程,要求政府的规制必须是有限的。
(二)政治学视角:维护公共利益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具有私人的利益,他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对于自身的利益,利益主体会很乐于去维护,但对于公共利益,利益主体刚刚会忽视,最终导致“公地悲剧”的产生。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人文知识和基础性学科的淡出,最后导致公共利益的缺失。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合理的规制是政府处理好这一对矛盾的关键所在。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生产出高素质的人才,民办高校教育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规制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同时也不能忽视私人的利益,私人利益的维护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法学视角:公平正义的实现
民办高校在市场的作用下迅速发展,由于民办高校是私人办学,学校收取的学费必须要能维持学校的运用和自身的利益分配。因此,民办高校的学费较高远远超过公办高校,这导致那些考上民办高校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缴不起学费,上不了学。教育的公平要求那些符合分数条件的学生都能都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放弃了接受民办高等教育。这类学生可能会因为失去这次机会,其人生轨迹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民办高校的收费制度要求政府必须进行规制以保证其公平正义,让那些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傅八军.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再辨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2.
② 陈运超.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11.
③ 陈运超.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11.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 查尔斯・沃尔夫.政府或市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3] 丹尼尔・F.史普博.规制与市场[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5]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教育权力 学术权力 教育独立 权力共融 反介入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53-04
[作者简介]蔡桂云,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师、博士(江西南昌 330045);李爱兵,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之相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其中民办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但是,民办高等专科教育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相比还较为薄弱。两者间存在哪些殊异与差距,在公办高等教育强势发展的态势下如何实现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的突破与发展,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教育竞争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尽管公办与民办高校都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性,理论界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性质尚无统一说法,对民办高校也没有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目前,划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主要有三种标准:以办学主体为标准;以学校经费来源渠道为标准;以民办高校的产权为标准。为便于分析,本文采取第一种标准。
学界对于评价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如孙敬水从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产出、教育消费等方面对教育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吴玉鸣、李建霞从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教育产出6个方面25项指标比较区域教育竞争力;薛海平、胡咏梅采用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4个指标比较研究国家教育竞争力;赵宏斌把衡量区域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为教育资源和效率2个一级指标,继而又划分教育规模、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6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32个三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
考虑到因子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与复杂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竞争力状况。具体筛选一级指标如下:
师资力量。高校的师资主要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其中,专职教师对各高校教育综合竞争力影响最大,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梅贻琦老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考虑到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技术人员,故本研究中师资力量细化评价指标是:生师比、副高及以上专任教师所占比重、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所占比重、双师型(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专任教师所占比重。
教育规模。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一般体现为当地高校数和在校生数两个方面。由于本文比较区域内民办高等专科教育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之间教育竞争力,因此,笔者选取教育规模的细化评价指标为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数量,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数,平均每所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数。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障,影响着校教育质量及教育效率,进而影响高校的稳健发展。考虑资料确切性与易得性,本指标的细化指标为院校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量、生均教学仪器价值数。
科研水平。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其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师生的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考虑到资料收集的难易以及专科学校科研能力,本指标的细化指标有师均论文数、师均厅级及以上R&D项目数、专利授权及科研成果奖数。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功能,衡量专科层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果(非质量)的指标短期内选用就业率和毕业率两个细化指标。由于就业率指标难以获得统一口径的客观数据,即使各高校招生简章公布其近几年就业率,数据水分也很大。因此,本文只选择毕业率这个指标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高低。
二、民办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比较
近年来,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发展均很迅速,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3年民办高校仅173所,在校生共计81万人;公办高校1379所,在校生共计1027.56万人。而到了2010年,民办高校共676所(其中独立学院323所),共招生146.74万人,在校生共计476.68万人;公办高校1682所,共招生515.02万人,在校生共计1755.11万人。7年时间,民办与公办高等教育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无论是从高校数还是招生数来看,民办教育都远逊于公办高校。这一方面表明,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阶段民办教育大体上还只能是公办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对两者的差距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尤其是理性地比较两者在教育竞争力各层面差异的程度与原因,了解其优之所以优,劣之所以劣,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借鉴。
(一)民办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弱于公办高校
2010年,江西省公办高校在高学历所占比重、高职称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以及双师型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上均高于民办高校,在这三个指标上前者竞争优势明显;但在师生比这个指标上,公办高校低于民办高校。(具体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与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在高职称及双师型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上高出约4个百分点,差距明显。而在高学历教师所占比重上高出达13个百分点以上,差距惊人。指标中仅在师生比上略低,差距在1个百分点之内。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民办高等专科学校与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相比较弱。这一结论并不意外也不难理解。由于历史传承和体制上的原因,公办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待遇和条件相对优越,更易吸引高学历人才;同时,公办高校教师带薪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在职称评定方面一般也有其指标数量上的优势。相比之下,民办高校教师在就业的稳定性、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等方面都差强人意,而在职称评定方面更难,要层层报批,职称指标较少,高级职称指标尤其少。至于师生比略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公办高校扩招幅度巨大,造成学生数量过多;同时,由于观念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学生数量较少。
(二)民办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低于公办高校
科研工作不能速成,需要知识的不断积累,因此,科研水平指标取自江西省近5年。首先,从学术论文上看,据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统计,民办高校有326篇,公办高校有9670篇,前者远低于后者;师均量上,民办高校师均论文数为0.103,公办高校师均论文数为0.704,前者仍然远低于后者。其次,从厅级及以上R&D项目数上看,民办高校师均项目数为0.035,公办高校师均项目数为0.13。第三,从专利权及科研成果奖数来看,民办高校有38项,公办学校有112项。从这些指标来看,公办高校科研水平显著高于民办高校。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公办高校相对更加重视科研工作,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以及职称评定中给与的权重很高。其次,公办高校中高学历及高职称教师数量多,学术氛围好,更容易出科研成果。
(三)民办高等专科学校规模小于公办高校
从高等专科学校数量来看,2010年调查的高校中,江西省民办高校仅有9所,而公办却有37所;从在校生数量来看,民办高校在校生共计43616人,而公办高校在校生共计217619人;从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人数来看,民办高校为4846人;公办高校为5580人。从这三项指标来看,公办高校体量更大。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创办一所高校审批手续很复杂,前期投入资金很大,而且学校创办后营运成本也较高。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费收入是其经费来源的最主要部分,政府几乎没什么投入,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之前,不能保证招满学生,办校收益未知,所以很多私营企业或公民个人不愿意投资。另外,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设立态度谨慎,条件苛刻,一些投资者无法达到创办学校的最低要求。由于公办学校数量多,学生选择的范围更广,加上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民办高校文凭含金量不高,所以学生一般更愿意到公办高校就读。
(四)民办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设施不逊于公办高校
笔者收集分析了一些反映高校基础设施状况的数据,从已获得的数据看,公办高校的基础设施总量高,但平均量总体来说较低。具体数据见表2:
与公办高校地理位置相比,民办高校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政府对偏远位置土地的使用权出让政策相对宽松,出让价格相对便宜。因此,民办院校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校舍面积也大。同时,民办高校学生总体规模较小,其生均校舍面积较大也就不足为奇。当然,与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办学历史普遍较长,而学校图书馆藏书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故公办学校生均图书量较高。
(五)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效果(非质量)不及公办高校
从学生毕业率来看,公办高校为90.91%,而民办高校仅为78.66%,显然,前者人才培养水平更高。这一点不难理解,前文已分析,公办高校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高,教师水平也较高,加之社会大众普遍对公办高校文凭的认同度高,学生就业水平预期高,学习积极性也就高。因此,公办高校学生毕业率更高。
由于公办高校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水平都高于民办高校,而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是评价教育效率的两个权重最大的指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办高校的教育效率低于公办高校。同时,通过层次分析法,我们计算出民办与公办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比重值分别是0.335和0.665。这样,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也低于公办高校。同样,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效率是评价教育竞争力的主要指标,而公办高校这两个指标均高于民办高校,因此,笔者认为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低于公办高校。
三、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建议
自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尽管我国民办高校不仅在规模、数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在办学水平等质量方面也得到大力提升。但是,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其教育竞争力依然较弱。只有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力,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和谐发展。
(一)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创办
民办高校在发展之初社会知名度较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其办学规模较小,创收渠道少,学校资金主要源于基础投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办学体量小,无法实现办学规模效应,学校营运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来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采取税收优惠等资助力度有限的措施。对民办高校征用的土地,政府可以象征性地收取使用权出让费或者低价出租等。同时,政府应对民办高校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或进一步深造给予一定资助或帮助,降低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使更多教师愿意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民办高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健全民办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有关民办高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全面、具体、细化,最终无法贯彻实施。如《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文件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同等权利,但现有文件都没有关于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定、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确切规定,而这几项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政府应该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法规条例,逐步实现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在教育科研环境、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无差异化,这样才能从内在层面上提高民办高校教育竞争力。
(三)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办教育
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社会传媒的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人们认识到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增加高等教育供给的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民办高校具有自身先天的优势,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未必比公办高校差。比如中国著名学府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创立之初都是民办高校,世界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也均是民办大学,他们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本国甚至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充分体现了民办高校巨大的办学潜力。
当然,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还处在发展中,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社会各界应该给其充分时间并支持他们的发展,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应该帮助民办高校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无限放大甚至全盘否认民办高校的存在,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也不应该存在歧视和偏见。
(四)民办高校应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质量不高就很难持续有效地赢得教育的生源市场,生源不足必然影响到学校运营与发展。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花很大代价将孩子送到一些私立高中上学,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学校教育质量高,高等教育同样如此。因此,严把质量关,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的道路是提高民办高校竞争力的根本。教育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也就是说,民办高校要想实现办学质量的突破,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当然,优秀的师资队伍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引进。学校招聘人才要舍得投入,通过待遇来吸引优秀人才;二是支持在职员工接受继续教育,逐步成长为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双师型”人才。
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产权 产权收益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明晰产权有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我国民办高校的产权,分析民办高校产权关系,将促进民办高校的繁荣,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力。
一、研究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的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的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经济体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教育领域办学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中外合作制学校、民办学校等。民办高校需应对市场经济趋势丰富自身,产权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国家逐步放宽对投资办学主体的限制,民办高校也因此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随之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产权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
(三)产权现实的困境
产权是民办高校建立、经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因素,产权关系梳理不清楚,产权制度建设不到位,产权观念无法深入人心等问题不能解决,将影响投资主体办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因此,关于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的研究势在必行。
可见,研究民办高校产权势在必行。民办高校产权的研究,理论上必将丰富现代产权理论和教育产品理论内容、丰富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内容,实践上有利于民办高校产权的清晰以及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二、民办高校产权关系的分析
民办高校产权是指民办高校作为办学主体所拥有的高校的财产权利, 它是由高校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其他财产权利所构成的一组权利束,其基本内容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力或职能以及产权对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 即权能和利益两个部分。①从概念推断需要从归属权、管理权、收益权三方面分析我国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
(一)民办高校产权的归属
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三种产权认识:第一种国家所有论,第二种认为应该根据投资主体明确产权,可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国有”“集体所有”“私有”等。第三种认为产权可以分为“共有”和“私有”。
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资产全归国有,不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符合我国蓬勃发展的民办高校发展的现实状况,存在着许多的质疑和批评。第三种观点认为民办高校的产权可以分为国有和私有,忽视了我国同一民办高校内部有诸多投资主体的现实,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第二种观点既认识到了民办高校存在诸多投资主体的事实,也对各投资主体的权益进行了充分的认可,是分析我国产权归属问题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困难或者说实施好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分析、区分各投资主体的产权,厘清各投资主体所占的比例。
(二)民办高校产权的管理
民办高校产权的管理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困境,一方面与企业相比管理效能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家族化管理模式对学校管理过于严格,后者现实中出现的可能性大。
民办高校的投资者投资办学,他们有对学校各项事业以及未来发展的知情权、管理权等,也有权对学校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民办高校作为一种办学形式,根本上是为了培养质量良好的学生,实现教育的正增长,不能完全用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对其进行管理。投资者要在把握学校整体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管理要适度的充分放权,这样才是对民办高校有效管理的有利方式。
(三)民办高校产权的收益
民办高校产权的收益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利益主体:国家,学校以及投资者。民办高校作为一种办学形式,仍然属于高等教育系列,因此国家有权利也必须对民办高校的收益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获得一定的合理收益,并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以后的社会力量办学。学校作为切实的管理方,需要对教师、职工、学生负责,因此也需要获得部分的收益,用于学校的再发展。投资者作为切实的投资主体,一方面是他们办学热情的积极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个人投资的一种形式,收取一定的回报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因此,民办高校的收益应在保障国家的基本财产权利的基础上,按照投资者的投资份额或者贡献程度给予适当的财产返还,同时也给与学校发展的必要收益。这种分配方式虽然不能尽善尽美的处理民办高校的收益,但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民办高校的收益分配有一定的思考借鉴意义。
三、民办高校产权困境的解决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不被承认,到迅速发展,再到今天的初具规模,经过了曲折的发展时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只有解决困难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一)明确办学模式明晰产权
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式是多样的,每一种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在产权上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的办学模式应该采用不同的产权分析办法。现在主要存在教育股份制、大学城和民办二级学院三种模式,教育股份制模式的产权应归国家或法人所有、其他人享受分红,大学城模式的学校可在办学结余中获得一定的合理回报,民办二级学院模式的学校通过董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独立法人、独立核算。
(二)正确对待高校产权收益
民办高校具有教育和经营双重属性,存在公益性和营利性双重价值选择。公益性是任何教育机构的重要功能,民办高校也不例外,但承认民办高校在合理的范围内收取一定的收益,能极大的提高人们办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社会办学的新发展。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是说民办高校不能收取合理回报,只有正确认识到这点,才能明晰民办高校产权,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捐资或投资办学。
(三)加强高校产权法律保护
从最初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对社会力量办学的认可以及民办高校产权的限制,《教育法》中对教育营利行为的绝对禁止,到《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合理回报的承认和认可,国家在试图通过制定法律给予民办高校产权发展最大的认可和保护,看出了国家对产权保护的决心和力度,也看到了法律对民办高校产权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应通过国家立法的手段给予民办高校产权发展最可靠地保证。在当前民办高校产权法律基本属于空白的情况下,国家应下定决心制定相关法律,对民办高校的产权进行合理规定。
产权关系是民办高等教育明确身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方面,明晰高校民办产权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多角度出发明晰民办高校产权,实现民办高校产权归属、产权管理、产权收益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坚定前行。
[注释]
①史秋衡,宁顺兰.高等学校产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4):45
[参考文献]
[1]武毅英.高等经济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9.
[2]阙海宝.民办高校产权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67.
[3]陶润润.我国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32.
[4]别敦荣、郭冬生.我国民办高等学校产权问题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2.
[5]史秋衡、宁顺兰.高等学校产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4):56.
篇9
据了解,陕西现有民办普通本科高校8所,高职院校10所,独立学院12所。2011年,陕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民办高校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就需要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队伍,为此,陕西省教育厅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次座谈讨论,确定了在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干部培训试点工作。结合许多民办高校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十分迫切的实际情况,培训班将主题确定为“提升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内容主要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意义及作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合格评估体系解读、民办本科高校教学合格评估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为了确保专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经过反复筛选,聘请了既有在高校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经历,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评估经验的同志担任主讲。
根据民办高校自身工作特点,为了组织上的方便,培训班采取“送培到校”的形式,担任主讲的专家学者分别下到各个院校,为学员们进行讲解授课。截至2012年12月底,西安培华学院等6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共计190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
据介绍,本次专题培训班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思想重视,组织有力。本次专题培训得到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指示要求办好培训班,培训内容一定要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要保证培训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民办高校的领导也对此次专题培训非常重视,对培训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学员们普遍反映,本次专题培训以贯彻落实陕西《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民办本科高校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为重点,以迎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主线,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在专家们的讲授中,既有方针政策,又有具体操作办法,紧扣陕西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深入浅出,效果很好,收获很大。三是参加培训的学员热情高,自觉性强。学员们都把这次专题培训作为提高本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难得机会,倍加珍惜。参训院校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动员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前来学习,培训对象远远超过原计划的中层以上干部范围。
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 民办高校
引言
进行内涵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是民办高校现阶段关注的重点,高校内部财务结构、财务风险措施、风险分析、财务状况等都决定了管理会计将会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但不能发挥出管理会计的强大功能,而且还阻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为了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为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实务提供现实指导,促进中国民办教育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当代管理会计发展状况,加强管理会计实务在我国民办高校中的运用。
一、管理会计对民办高校管理的重要性
在迅猛变化、急剧动荡、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高校的发展和管理也发展为教育战,管理会计是利用其所了解的信息,进行严密的分析,让管理部门能更加客观准确的对实际情况掌握,然后提出科学的决定政策和实施方案。因而,管理会计对高效管理所提供的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存在一定的发展不足,再加上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应用的时间还很短,很多民办高校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还不深,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的应用中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理论的上的死搬硬套。管理会计的科学发展与应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民办高校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的变化,最终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其次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管理会计的实际,因此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的矛盾。 因此,我国民办高校在管理会计的应用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是对理论的死搬硬套,不能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灵活的应用。
(二)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较晚,再加上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太重视对学生管理会计科学的教育,使得我国缺乏相对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管理会计在实际中的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我国民办高校会计人员现阶段的了解,其总体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和大型的企业相比,民办高校的管理会计人员知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不合、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高,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中的发展进程。
(三)进一步增强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由于管理会计对于我国民办高校而言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和观念,它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经营管理者,我们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管理者严重缺乏管理知识,管理意识薄弱,所以管理者需要加强管理会计的管理意识,增强自身的学识。
三、提高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中应用水平的建议
对于如何解决管理会计在我国民办高校应用中存在问题,怎样让管理会计走进民办高校的管理进程并更好的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应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并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来制定具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并使在民办高校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治理结构。为更好的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民办高校中的运用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民办高校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更好地将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应用到我们的会计实践中去,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以及管理会计机构,以此来促使民办高校管理会计的完善应用和发展。
(二)完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提高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作为民办高校管理关键的管理会计,它将各管理层和其他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联系在一起,控制着信息的上传与下达,确保了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报表信息与目的,协助管理决策者更好地制定出管理决策和发展规划。
(三)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民办高校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的运用, 因此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鼓励高校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中应加强对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程度,课堂讲授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对管理会计的知识结构做系统的梳理和科学的概括,其次完善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制度,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选拔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以此来推动民办高校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
四、总结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其健康良好发展,更应该加大管理会计的应用,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高校的管理会计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应尽快改善管理会计的发展环境,建立适合管理会计应用的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管理会计一定能发展成为系统完善、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一门科学,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民办高校的提供更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佩春.如何将管理会计应用于高校管理中[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13
- 上一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 下一篇:辩论比赛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