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爱德华?塞利斯(Edward Sallis)为首的西方学者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面”意思是每件事情,每个人都要参与到组织的持续改进中来。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事后检验,而是永远把事情在开始就做好,而且每一时刻都做好[1]。以北京师范大学高洪源教授为首的国内学者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和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2]。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终结性”评估而轻过程质量的错误倾向与实践,对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忽视与宽松管理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不高。
一、教师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由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所决定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高校教师的数量、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及学术能力与水平等方面都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1.教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者。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引领教学活动的精神导航,教学理念的科学树立与及时更新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教学理念决定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革新已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而教师作为高校教学过程的具体执行者,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治学态度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学设计环节的优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学术行为的规范、治学态度的严谨等方面都是高校优秀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广博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知识的精通是有效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较高的业务水平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及时向学生传递学科领域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成果,进而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潜移默化并长久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道德修养水平及人格完善程度,是实现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育人意识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用自身健康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和素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更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科学的信念和良好的修养等各方面素质的过程,使学生达到人格和智能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完善。
4.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保障高层次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术能力等方面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和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思想的对话与情感的沟通,直接影响学生内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评价者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程引导者与监控者。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互活动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从教学计划的付诸实施、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学生的指导、考核、评价与反馈都反映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评价者与管理者的重要角色。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自身的发展上,而教师则是除了学生自身之外的第一评价人,教师的质量观、知识观、人才观、育人意识及自身综合素质都直接决定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方式与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1.生源质量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生源相当于尚未接受高等教育打磨的“毛坯”和原材料,其本身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理解分析能力及科研潜质等基本素质是进行更深层次学习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得到明显提高,生源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导致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质量是否符合高校招生单位自身层次水平、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特色,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生源质量决定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础环节[3]。
2.学生自主性与独立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是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不仅可以延伸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依据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要为大学生从学习生活过渡到独立工作做好准备,应当培养大学生更高的创造性钻研能力与独立性的工作能力[4]。高校教学过程独立性特征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独立地进行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
3.学生是文化的重构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校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更新知识内容,重构自身文化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高校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索能力,但是作为教育质量载体的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建构,才能把外在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长久的自身能力与个体素质。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多项调查表明,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与被动、机械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无论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上,还是内化知识为能力并自觉用于实践的水平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培养条件与校园环境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环境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良好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其次,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是高校宝贵的“精神资产”和“软实力”,为学生提供自由、纯净的学习环境和学术研究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术动力、学术兴趣、学术态度、学术素养及学术积极性等。另外,经费、设备等办学条件是保障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物质前提,教学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住宿条件等,图书馆、网络等教学资源都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条件基础。科研经费是保证教学各个环节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经费。教师的水平、经费、资料与设备的拥有状况,不仅决定着一所大学、一门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也影响着一所大学、一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质量[5]。
四、教学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管理是为了实现确定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行为过程[6]。高校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
1.高校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理念的施行者。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管理理念和思想时刻支配着教学管理实践。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以先进、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篇2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 运动教育模式 健美操教学 高校体育
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SEM)最早是由美国学校体育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Daryl Siedentop教授提出的。在运动教育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是被用于球类项目的教学的,而且多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但是,如今随着运动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教育模式研究的逐渐深入,运动教育模式也开始逐渐在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而且也被引入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之中,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本文就在系统阐述了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率先提出运动教育模式的Daryl Siedentop教授在自己2004年出版的《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中,对运动教育模式做出了如下界定: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课程和教学模式,其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真实的、愉悦的学习体验。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也有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具体来说,运动教育模式就是一种以游戏理论为主导思想,以竞技比赛为教学主线,以团队分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真实的竞技运动体验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相较于其他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运动教育模式下,整个的教学单元实际上就是一个赛季,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单元而言要明显更长;二是,群聚性的基本特征。通过上文所阐述的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可知,运动教育模式是以团队分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且在整个学年中学生分组是固定的,而且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均采用同样的分组来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带上了群聚性的特点。
二、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要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明确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只有明确了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才能够确保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按部就班开展。概括而言,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了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过程结构以及教学策略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四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系,简单来说,指的就是通常所谓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体系的合理制定是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本前提。结合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应囊括发展学生的健美操技术、培养学生健美操动作的创编能力、理解健美操项目的规则、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教学过程结构。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时,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结构则是支撑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骨架。对于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而言,其指的就是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而在开展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工作时,为了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应从赛季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两个方面入手来制定合理的赛季日程和课堂教学过程。
再次是教学策略系统。教学策略指的就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使用的总体思路。为了完成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教学目标,确保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成效,在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策略系统中,主要应包括课堂管理与行为发展策略、学生分组策略、分配角色与职责的策略以及比赛设计策略和氛围营造策略等几个主要的方面。
最后是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的合理制定也是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由于运动教育模式不但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还非常重视学生运动文化和运动热情的培养,所以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评价系统也应围绕以上三点展开,将学生健美操技术的评价、健美操理论知识的评价、学习过程中角色职责完成情况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等都纳入教学评价系统之中。
三、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条件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托一定的教学条件才能够实现,因此,在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运动教育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就在教学中盲目的套用,而是要在全面考虑学校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具体来说,要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一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教师负责督促和引导;二是,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分组练习只有在运动场地器材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因此,要注意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能否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教学时间的保障。因为在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时,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个赛季,如果教学的时间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存在随意挤占、停课或者是延课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这一教学单元的质量和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教学方法 课型群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开出让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教学方法不仅是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虽然大家对教学方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然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最主要的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其他教学方法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我们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一直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并从系列课程建设人手,努力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为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课型群”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型群”建设问题。
一、“基础”课“课型群”建设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科建设、教材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课程建设也逐渐走上了正轨。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方面却始终难有新的突破,究其原因,有两个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偏重对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案例教学法、理论灌输法、疏导法、沟通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因此课堂效果比较明显,也便于教师学习操作。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是“一法一议”的方式,研究比较细致具体,针对性强,也达到了将某一种教学法典型化的要求,但是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虽然很多人期望从改变研究的角度和途径取得新的突破,但是,针对某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毕竟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个性风格以及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案例,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却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单一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而难以透视其内在规律,很难达到示范性的效果。另一种倾向是把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解为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组成的教学模式,如程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传统教学方法等,期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掌握了某种模式后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了一般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虽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针对性不强、特点不鲜明,所以总是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很难有所突破。
上述研究的主要缺陷表现在:(1)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中仍然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没有体现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主体的特殊性和不断变化的新要求。(2)研究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研究思路过于狭窄,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整体把握。我们曾经走访过省内外的多所高校,他们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均缺少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思考,往往是因为某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某种方法受到了学生欢迎,提高了教学效果,由此就其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因此就出现了多所高校都在研究一种教学方法的局面,案例教学法研究的普遍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由于这种方法只局限于对某些方法的简单重复,所以也严重地束缚了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探讨和深入发展。(3)研究成果缺少应有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总结。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科研团队,研究的目标、步骤都不明确,教师多是单兵作战,能力有限。因此,成果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延续,很难形成系统研究,也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致使多数成果得不到推广和应用,起不到示范的作用。
高校“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任务,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程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其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价值标准和道德行为取向,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因此,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达到这个要求,切实提高“基础”课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为基本思路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在多年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基础上,构建“基础”课“学导式”“课型群”。“学导式”教学是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它是《基础》课教学过程“双主体”结构的载体,体现了“学导式”教学的规律性。“基础”课“学导式”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是由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共计6个课型相结合的“课型群”系统。在教学中,通过各具特色的课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调动和发挥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价值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逐渐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自觉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不同课型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的研究,使“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型群”的研究与实验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路和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规律、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同课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理论问题,因此,该项研究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础”课“课型群”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方法的分歧往往源于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同。由于教育者所处的立场不同,有的强调教师的作用,有的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思路和多种教学方法。十几年来,吉林大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陈秉公老师的积极倡导下,我们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思想理念,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是其作用并不相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和施教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主持设计、规划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如果教师授权,学生也可以主持个别教学活动。例如,体验式教学方法就强调在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但学生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学导式”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指导、引导和激励等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探索性、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是我们进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也是构筑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课型群”的理论依据。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不仅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使授课者和接受者精神愉悦、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因此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哪些方法更适合“基础”课的教学呢?为了使“基础”课“课型群”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我们确定了四个原则:(1)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以“基础”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突出的特点,同时,“基础”课程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这一时期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还处在适应阶段,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比较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由浅至深的接受规律,又要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在课型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知识点重点讲授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操作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的问题。不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够展示它的全貌,也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判断它的优劣。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手段,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因此,不论多么好的方法首先必须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接受,并且经过教学活动的检验证明其效果,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我们曾经提出了包括团队公关式、价值澄清式、案例分析式、意义寻求式等十几种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验,最后确定了“基本课型”,即系统讲授式课型和“辅助课型”,包括案例分析式课型、问题研究式课型、师生问答式课型、主题论辩式课型、行为体验式课型等六种课型,共同构成了一个“课型群”。(3)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广大教师的努力确实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经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这些好的经验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所创新,这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所在。我们的研究首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应用的六种“课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从分散的、单一的教学方法研究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研究。在具体课型的研究中,我们主要抓了两个点:一是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入新的元素,设计新的教学流程。二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4)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相结合的原则。“课型群”由基本课型和辅助课型构成,基本课型是指系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这是“基础”课最常用最基本的课型。其他辅助课型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有选择地使用,即使是像案例教学这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课型,也不能取代基本课型。辅助课型是在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系统讲授式是“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辅助课型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转贴于
篇5
一、西藏高校特点
西藏高校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就业去向等方面与内地普通高校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设计要紧紧依托西藏高校特点,做到扬长避短,目标清晰,配套完善。
1.教学对象特点鲜明、构成复杂。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较高,不同民族在宗教、文化、习俗方面各不相同,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缺少良好的纪律观念与行为习惯,汉语言文字基础相对较弱,客观上要求西藏高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在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方面,西藏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尤为复杂,文化水平差异离散程度更大,客观上需要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能够兼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无形中对教学提出更加复杂的要求。
2.西藏高校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由于民族院校教学对象的多元化特点,除承担传授专业知识以夕卜,大多承担着宣传、贯彻维护祖国统一、弘扬民族团结、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等特殊使命,客观上使得西藏高校的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一方面要立足传授专业知识,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从事高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实现多元化目标。
3.就业去向相对集中。西藏高校由于少数民族毕业生较多,尤其是地方西藏高校就业地区相对集中在本民族聚居地区,且多为地方民族院校所属地区,客观上形成毕业生就业去向较为集中,对于地方性民族高校,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设计上要立足本地区的实际,培养能够满足当地需求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二、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
对西藏高校高级财务管理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对高级财务管理学自身的界定问题,它与“中级”财务管理有何区别?所谓“高级”应如何体现呢?对于这一基本问题,从国内文献看还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定论,教师在讲授高级财务管理过程中,也是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讲述,甚至出现对中级财务管理的重复讲授的问题。汤谷良(2001)提出“所谓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就是要就管理来论财务,体现财务管理的社会过程,立足于组织结构和治理环境,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诠释财务管理功能”。王化成(2007)则依据财务管理假设,将高级财务管理与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划分,凡符合财务管理假设的内容,归入中级财务管理中,凡突破财务管理假设的内容,归入高级财务管理中。我们认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高级”在于对突破财务管理基本假设的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
李双将财务管理假设划分为关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内部环境假设包含四个具体假设,即财务主体假设(具体包括自主理财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财务分期假设,财务可控假设。外部环境假设包含两个具体假设,即有效资金市场假设(具体包括资金流通假设和资金增值假设)和财务信息可靠假设。我们认为:以上财务管理假设是否被突破,可以作为衡量财务管理问题是否应该纳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标准。
三、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西藏高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由教学目标决定,同时结合教学对象等内外部教学环境,在设计框架内容上宜倾向应用型原则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教学内容属于“高级”范畴。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不能够是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有限延伸,而应该是在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剖析、讲解突破财务管理假设的财务行为、事项。例如资本资产定价过程中突破有效市场假设的分析等。
2.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西藏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在内容设计上需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基础状况,做到因材施教,这方面需要全方位配合,例如分层次教学等,针对不曾层次基础的学生,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3.学以致用的原则。由于西藏院校具有自身特点,学生的就业去向相对集中在区内,这就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学生毕业以后的知识需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做出适度超前的预判,这种预判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并结合发达地区的经验,进而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
四、教学方式研究
为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广泛、深入研究,教学方式的选取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1.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西藏高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特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达到教学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学家GeorgeWashingtonCarver曾说过“所有的学习就是通晓各种关系,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感情的投入。西藏各高校多保持着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传统,在西藏高校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2.突出案例教学。知识点以模块形式出现,教师选取经典案例,以案例来分析本模块的知识点,同时鼓励自选案例分析。教师指定案例进行分析容易导致知识面有限、观点雷同,分组讨论过程中积极性较低等结果。教师在经典案例分析之后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自选案例方式支撑不同的开放性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并购模块学习过程中,可以针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较为有影响的并购案例进行跟进,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各方真实动机、采取的措施,并购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等,一系列的结论都有待于未来的市场给出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待真实市场验证自己曾经的结论是否正确。
3.合作学习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是未来财务工作中基本的素质要求,如何在本门课程得到锻炼呢?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与实地调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学习,小组内需要进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实地调研,例如发掘本地具备创业板上市潜力的公司,并以数据说明理由,在此过程中需要小组的充分沟通、协调、合作得出结论,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
课程考核评价与前述应一脉相承,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
1.着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综合能力。以案例教学为例,考核方式可以为案例分析,答案非同一标准答案,只要基础知识运用得当,逻辑分析正确即可,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着重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如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要考虑学生在分组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度问题。分数构成可由平时分和卷面分两个部分组成,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总分。
篇6
关键词:教学过程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
Abstract:Thenewdidacticalmodelwillbeexploitedifthelogisticsmanagementthoughtsisusedonthedidacticalprocessmanagement,andthemanagementefficiencyandveracitywillalsoincreaseifthenewdidacticalmodelisused,theinformationanddatamanagementwhichiscockamamienowwillbecomeorderedandefficient,intheuniversitiesandcollegesThenewdidacticalmodelwillalsocontributetotheadvancementofthestudyingpositivelyandthelevelofthedidacticalmanagement.
Keywords:Thedidacticalprocessmanagement;Logisticsmanage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
物流是一门应用型科学,该学科本身强调对于实物流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如果能够将物流管理的思想融于教学管理之中,对于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实验教学管理、教学资料管理和人员管理都借助现代物流管理的思想来完成,将会为物流教学过程管理开启新的思路。
一、教学资料自动化管理系统
1.教学资料管理特征分析
教学资料的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管理的难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试卷以及毕业论文等教学管理对象种类多、数量大、查询频繁,其管理一直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教学资料管理模式下虽然可以通过分类存储并建立资料卡片进行管理,但是管理的效率比较低,查询更新都比较困难,信息的共享性也比较差;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原有的教学资料数量大为增加,传统的管理手段的弊端日益凸现,以试卷管理为例,不但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查找十分困难。因此教学资料的管理具有管理对象复杂多样、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的特点,增大了其管理难度。
2.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的运用
从现代物流管理思想角度理解,教学资料也是一种“货物”,其管理过程可以理解成为基本的货物库存管理,在合理地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与之对应的教学资料自动化管理系统。借助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和信息管理技术,使用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条码技术等在内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教学资料的查询、存取等操作的数字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极大地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该系统总体组成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仓库系统、条码识别系统、物流传输系统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等五部分。
二、实验教学管理
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实验教学目前日益受到重视,但是随着实验教学对象和实验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充,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1.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目前高等院校中实验教学中提高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已经称为共识,而随之而来的是实验学生数量、实验教学内容大幅增加,传统的签到考勤制度等越来越显现出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相关的学生信息,特别是记录实验过程的动态信息的管理已经成为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利于教师能够及时的掌握相关教学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该管理系统包括以下主要的功能模块:
(1)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专业,身份代码,自动识别标识等方面。
(2)学生学习任务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以及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情况统计,该模块同时具备学习进阶权限管理功能,能够对根据系统掌握的信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判定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并确定学生分级实验教学的具体等级,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3)学生实验成绩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学生实验成绩的记录、查询;
(4)实验教学内容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相关人员查询实验教学的基本资料,包括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以及实验地点、实验步骤等教学信息。
(5)学生实验教学综合评价模块;能够对学生实验进行实时监测,完成实验数据的实时记录,并具有实验过程追溯能力,防止伪造实验数据,并能够对上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判,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成绩评定;
2.实验室设备管理分析
目前由于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实验室实验教学设备不断增加,同时在有限的实验资源范围内必须多个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实验场地等资源,这就带来实验设备更换识别的问题,以我校的理化实验室为例,一个实验室需要承担不同教师的近十项教学实验,管理上千台(套)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而且不同的实验项目之间还存在着人员和设备的重叠,给实验室设备管理带来诸多问题,而采用现代物流先进的货物管理方法,引入RFID技术,建立实验设备的动态储存位置管理;同时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学生领取设备的动态管理,这样就可以将实验室设备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减轻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量。
3.实验教学过程的人员管理
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人员的自动化智能管理,自动实现对实验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出勤情况的纪录,并可以实现人员实验时间安排的合理规划,防止出现实验教学时间冲突的现象,对于简单的、基本无风险类操作实验,可以实现实验教学的无人化管理,实现学生实验时间的自动调配,有效地解决学生实验时间无法整体协调,实验教学无法整齐划一完成的难题困扰。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和资料管理的管理对象种类多样,且相互作用,并具有典型的实时动态变换特性,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计划和控制,符合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思想,将现代物流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技术合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管理,突破以往传统的手工资料收集、整理、查询的管理模式,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依托,从系统整体管理的角度出发,符合现代物流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将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控制类课程;课程融合
近几年来,会计准则、财经法规等不断地进行改革,这也要求了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不得不相应地更换,教学模式也应该相应地转变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控制类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民办高校中,很多控制类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理念背道而驰,再加上控制类课程自身的特点,这些课程内容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关联,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控制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如何将控制类课程进行融合是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急需讨论与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会计控制类课程简介
在本文中,民办高校会计控制类课程主要包括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三门课程。在这三门课程中,成本会计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是制造成本法,其基本内容包括了成本会计理论、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成本会计报表分析及成本会计前言等内容。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了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筹资、资本成本、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现金管理与控制、应收账款管理、存货控制与收益分配决策等内容。管理会计主要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展开的,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内容。
二、民办高校会计控制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会计控制类课程在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中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以青年教师为主,近几年来,这种现象在民办虽有所改变,但总的来说,职称高的老师相对较少。而会计控制类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成本会计,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原始凭证是怎么取得的,单位标准是怎么制定的,各种方法在企业是怎么运用的,成本在企业是怎样控制的等等这些都需要有实际的成本会计工作经验,而民办高校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没有实际的企业会计的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涉及到一些实践的知识,则相对较为薄弱,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不生动,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也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对知识掌握不透彻。
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对于会计控制类课程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使采用了多媒体课堂教学,但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个方面,这类课程以方法的讲解与计算居多,大多数教学时即使有了多媒体,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形式,很多内容还是要在黑板上板书,如例题的计算与讲解。所以使得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单一。另外,对于该类课程的教学,目前大多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的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案例,与学生互动也较少,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高,积极性不强,。另外,学生的学习还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而对于实践教学方面相对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之间重复性内容较多
会计控制类的这些课程里,单纯地从该课程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有自身的一套完整的体系,是独立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之间又有着很大的联系,将这些课程结合到一起,就会发现,这些课程里面有很多共同的内容,而对于教学来说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地安排教学。会计控制类的这些课程里,重复性的内容有很多,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里,像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等很多内容是相同;另外,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中也有一些内容是相同的,如,存货决策,长期投资决策,资金的需求量预测,全面预算等一些内容就是一样的,这些内容,单纯地从该门课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势必就会导致教学中人力、物力的浪费。
4.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很多民办高校会计控制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在很多会计专业中,这类课程的教学课时被删减了很多,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课时都被压缩了,这样就会导致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过透彻,另外,由于课时比较少,学生们在学的过程中掌握得不是很透彻,很多同学都来不及将学的内容消化,还有一些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节凑,这就会导致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积极性不高,甚至放弃了学习,这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的研究生考试、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中。另外,这类课程的实践课程课时不足,甚至有些课程,如管理会计,很多民办高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实践课程,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教材不符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但是,目前,民办高校大部分教材选用的都是十二五规划之类的教材,这类教材虽然编写很好,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类教材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偏难,内容较多,理论性也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些吃力,而且内容多,课时少,也难以吸收;另外,理论性较强,也与目前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背道而驰,也使得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实际动手能力也不强。
三、提高民办高校会计控制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针对以上民办高校中会计控制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引进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并且带领职称较低的老师同时教授这门课;要培养与引导自有教师加强科研,使得自有老师的职称也能够顺利晋升;另外,要加强青年教师进行校外实践,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老师也应该具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老师赴企实习,从事会计相关行业,了解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联系,以便回来教学时能够更好地教学。这样,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一支强健的师资队伍便会逐渐形成了。
2.提高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了更新教学方式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教学课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所需要讲授的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是单纯地将书上的内容转化为电子版文件,要注意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形式,要生动多样化地展开所要讲述的内容,要注意采用特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设计,采用动画、声音等效果来丰富多媒体的制作形式,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对于这类课程计算类较多,也可以采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有一些例题的计算,也可以在多媒体上进行,然后,采用特效,也可以像在黑板上板书一样。在教学中也要改变教学的方式,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对于所讲的知识,也可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另外,要加大该类课程的实践课,在民办高校中,控制类课程中,一般成本会计会有对应的实训课,但是对于其他课程一般很少甚至根本都没有开始实训课程,所以,民办高校要加大该类课程的实训课,实训课可以与理论课衔接起来,再开完理论课后,就紧接着开实训课,这样,学生就可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地安排各门课的教学内容
对于控制类课程中有很多重复性内容的问题,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合理地制定各门课程的大纲,在大纲中合理地安排各门课程的内容,对于重复性的内容,根据授课的课时和该门课程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这些重复性的内容应该在哪门课程中讲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同时以节约教学资源,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4.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会计控制类的课程,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初级职称考试、中级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甚至有的研究生考试中,都会涉及到,这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考试,甚至今后的工作中都很重要。所以要合理地安排会计控制类的各门课程的课时,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多少来安排课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是学会这些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要加大这些课程的实训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的动手能力。
5.加快民办高校教材建设,选择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教材
目前,民办高校选用的教材不符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特点的问题,这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质量。因而,必须要加快民办高校教材建设。在教材的选用中,不能盲目地选用一些“十二五”规划之类的教材,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材。另外,要组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编写相应的教材,编写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同时也符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内容的难易程度,注重时效性,要能够体现目前会计方面的最新动态,另外,在编写过程中也不能理论性太强,要注重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要有相应的例题与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孙济惠,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市场周刊2010.7.
[2]黄永安,陈应侠,试析独立学院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
篇8
1.1高校足球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之下,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背景之下,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意识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让学生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高校足球教学的要求也正是如此。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高校足球与其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我国的高校足球教学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现阶段的教育,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做到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灵活性,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重视对学生足球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技战术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足球教师,由于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就制约了他们了知识储备的更新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1.2高校足球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发现,高校足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解示范法、反复练习法、竞赛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所谓讲解示范法,主要指的是足球教师用语言将足球技术运作的技术重点、技术难点等知识讲解给学生,然后再根据技术动作的基本要求做出准确规范的动作,将准确规范的动作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讲解与示范对技术动作有个清晰的了解,这是高校足球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反复练习法,主要指的是教师让学生通过进行反复的练习来熟练并掌握某一技术动作。练习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进行,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来掌握并且巩固所学技术动作。所谓竞赛法,主要指的是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通过实战来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其技战术水平,运用竞赛法进行教学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所谓多媒体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视频、图像、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教学更加地直观形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所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许多高校足球教师也都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上例举出的多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缺点。但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在我国高校足球的教学实践当中,讲解示范这一类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性地位,竞赛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仍然应用的还不是特别广泛。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应该得到推广运用。
1.3高校足球教学师资情况现状分析
高校足球教师是影响足球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更强。通过调查发现,总体来看,我国高校足球教学师资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第一,表现为高校足球教师数量上的缺乏,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增多,高校足球教学师资缺乏的现状就表现得越为明显;第二,表现为高校足球教师专业水平较低,高校足球教师首先在数量上就不足,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就更少了,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足球教师整体上呈现上数量少,专业水平低的现状;第三,表现为高校足球教师科研水平较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的影响之外,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师自身对教学科研重视程度的不够也是一大原因。
1.4高校足球教学硬件设施现状分析
足球教学硬件设施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高校足球教学硬件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的足球教学活动,但是对于学生课外足球活动的开展及长久发展来看,还必须继续完善我国高校足球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高校因为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足,使多媒体教学法难以得到广泛的运用。又如,运用竞赛法对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技战术水平、实战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运用竞赛法进行教学,就对教学场地与器材等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校足球教学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仍需继续完善,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2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2.1高校足球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足球也一直以来是高校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校足球教师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仍然只是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大纲来教授足球运动技战术知识,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适当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科学制订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或者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分类教学,制订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2.2学习优秀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
从体育运动的基本性质来看,通过体育锻炼可将运动者的身心达到完美的统一融合,能够促进运动者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除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之外,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而,在高校的足球教学过程中,足球教师应该做到结合足球自身的健身性与娱乐性,从高校学生爱玩、爱动、追求新事物的特点出发,对现有的足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实并丰富高校足球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足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足球课堂的学习当中。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任何一个时代,假如没有强健的体魄及自我锻炼的精神与能力,最终必将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因而必须将体育与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3重视足球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通过足球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重要作用。因而,足球教师在制订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考虑其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作用,让学生不但能够通过体育运动实现强健体魄的目的,还应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良好的健康意识。高校足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挖掘出足球运动当中的拼搏精神及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起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并培养出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通过参加足球运动,学生通过酣畅淋漓的运动,通过奔跑、跳跃、对抗,能够获得一种自由、畅快的情感体验,这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试,能够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在高校学习阶段培养出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理状态,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篇9
摘 要 从整体上来看,高校体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丰富性、团体性以及竞争性。然而,如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那么便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教育的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情感教学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情感渗透 重要意义 对策
一、前言
高校体育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大脑和身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获得。此教学活动成为思维和运动能力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然而,如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取情感渗透教学方法,那么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集体授课形式。而且,课堂中依靠集体才可以获得新知识。事实上,情感教学是学生时代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新知识。
二、高效体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体育教学既能锻炼学生体力,又能锻炼学生脑力,而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会使学生体力与脑力获得共同发展,确保学生身体动作能够和头脑活动保持一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而开展体育教学。特别是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体育的趣味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情感渗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项目学习针对不同学生其难度是完全不同的,而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关心,能够给学生心理得到安慰,进而不断增强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一来,才有足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学习要点,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新知识,同时又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高校体育具有互动性特点,而此特点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性,深入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但是,互动性则要求学生大脑和身体动作更加协调,特别是要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事物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反应,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又可以使学生思维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高效体育教学情感渗透教学实施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情感,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需求,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求。例如:受尊重、受表扬等,而把这些因素都要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学习空间。现如今,我们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情感渗透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来,才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他们可以平等的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朋友进行对待。只有这样,才可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三)因材施教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生的自身发展条件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基础上,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从而开展特长教学。例如:有些学生对篮球比较感兴趣,那么便可以把喜爱篮球的学生划分为一组,组成篮球小组等。此种特长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情感渗透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高校学生依然处在生长的阶段,因此,他们的心理还不是非常健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错误现象。而如果遇到此问题,那么教师通常采用说服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一些科学的道理,而不能进行一刀切。否则会使学生的情感问题发展更加严重,从而对他们的情感教育产生一些影响。
(二)将情感教育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结合当前的大纲教学任务,在每一节体育课堂中,都必须安排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情感教学却不能事先制定计划。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等,进而确定情感教学目标,将情感教育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分清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主次关系
在具体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教师却不能忘记情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情感教育逐渐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千万不能为情感教育而忽视教学内容学习,否则,情感教育便只能是一种形式教育。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特点,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将情感进行渗透。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和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将情感教育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使高校体育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微.论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 李腾.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7).
篇10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现状;理论基础;结构优化
高校篮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和篮球相关的知识的技能,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对学生坚强、果断的品质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在高校篮球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高校篮球课程现有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篮球教学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结构的优化,来实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实现提高高校篮球教学效率的目标.
1高校篮球教学现状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是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很多高校学生非常钟爱的一项运动.一直以来,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条教学原则就是: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要遵循两个规律,分别是: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1].同时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要将体质训练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在外部教育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有的高校篮球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向学生传授一些篮球技能.这样的教学重点安排,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背离,忽视了高校篮球发展的基本特征,违背了教学主体生理和心理共同发展的要求.第二,现有的高校篮球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呈现出单一的特点,教学内容集中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同时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多维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学生在篮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动性学习和创造力培养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技能形成过程、知识基础、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年龄特征进行考虑,导致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高校篮球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分别是:单向教学结构和双向教学结构[2].与这种教学结构相配套的教学模式就是三段或者四段教学,教学流程就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并且在“准备”阶段,采取的形式一般都是“广播操”或者“徒手操”.在“基本”阶段,通常就是安排通过全班教学或者分组教学的方式讲授一两种教材.在“结束”阶段,通常是进行一些整体活动[3].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篮球的教学活动呈现出单调、刻板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非常被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从而在很到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篮球的教学效果.第四,高校篮球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非常注重“结果”评价,评价的标准是动作的规范性.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形式不合理,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真实的反映,从而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高校篮球教学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优化”一词出自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中“最优化”指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和该教学系统的内外部条件为基础,通过优化教学方案、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在特定的时间内,促使学生在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个方面取得最优的成果[4].在这个理论中,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最优”和“最好”、“最理想”是不等价的,“最优”的指标是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何克抗教授对“教学结构”的定义是:教学结构就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在某种环境下展开的,通过教师、教材、学生和教学媒体这四种要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的进程稳定的结构形式[5].
3高校篮球教学结构的优化
3.1知识结构的优化
在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一般都会按照固定的体系将教材知识教授给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接受效果也不好.优化高校篮球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在篮球课程的教学中,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篮球战术方面,对其他的内容要遵循从简单到困难的顺序进行讲解.在战术学习方面,一方面要遵循由基础配合向整体配合转换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将组合技术学习作为重点,并且将组合技术的学习和战术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同时,还要以现代篮球的发展特点与学生的喜好为基础,逐步将篮球文化、规则、裁判法、体育运动和营养、运动伤害的预防与治疗、运动计划制定方法等内容加入知识结构.在设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将基础性、可行性、典型性纳入其中,并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娱乐性和健身性[6].
3.2师生关系的优化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从师道尊严转变为平等合作.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下,教学过程要成为师生发展和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要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教学改革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阶段不同,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师的就角色要沿着以下流程进行演变:传授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习者[7].所以师生活动结构的优化要遵循以下几种原则,分别是: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对学生成长进行认真关注、师生相互尊重.在优化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来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优化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进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走弯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的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要及时的进行鼓励.通过平等、和谐、积极、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际交流,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教学形式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学互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训练”和“讲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训练”和“讲授”的形式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促使教学形式合理化、效率化.教学形式的优化具体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在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主的单元中,要以教师讲解示范的方式为主.将直观讲解和优美示范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能力强和能力欠缺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后,可以通过半场教学比赛的开展,在实际的训练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在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单元,可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尽量减少讲的内容,适当增强练习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配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对篮球战术进行全方位的表述.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比赛来帮助学生吸收战术,同时促进战术的合理运用.第三,在以终身体育为主的单元,要扩大教学比赛的时间,在练习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做好指导工作,将学生的自主练习放在首位,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3.4教学时间结构的优化
在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中,根据学生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可以将教学划分为两种形式,分别是:三部分形式和四部分形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规律,可以将教学形式分为六部分形式.但是,在实际的篮球教学活动中,无论采用那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规律来优化教学时间结构.首先,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变化规律,在整节篮球课堂中,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大概在5分钟—1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内,要安排篮球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然后,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都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度和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避免重复同一种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给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教学的节奏和速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提高高校篮球课堂的学习效率.
结语
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篮球课程效率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结构势在必行.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结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别是: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师生关系结构、优化教学形式结构、优化教学时间结构.通过高校篮球教学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吉丽慧,焦延慧.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优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8):59+61.
〔2〕孙哲,崔洪亮.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结构优化的对策分析[J].赤子,2013,(5):88.
〔3〕杨楠.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2(16):47-48.
〔4〕谢冰.分层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运动,2011(2):84-85.
〔5〕黄景许.分析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剑南文学,2013(3):304-305.
〔6〕刘欣,蹇晓彬.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5):89+90.
- 上一篇: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下一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