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审计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级审计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村级财务审计实务操作由于缺乏独立性,由于存在信任不对称问题,因而引发诸多矛盾。为此,文章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现状,分析村民与村干部、村民与审计人员、村干部与审计人员相关利益方之间信任不对称的原因,提出弱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措施。
关键词 :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审计独立性
村级财务审计是审计部门对农村生产经营单位财务报表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王金凤等,2012)。从1990 年关于林盛堡镇村级财务审计成效(郑克杰、曲向军,1990)的文章起,至2014 年,探讨基层村级财务审计问题的文献,大多由农村审计人员发表于乡镇级实务型期刊。理论研究逐年呈现递增趋势,尤以2011年文献居多,研究重点集中在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审计方面。有些研究成果关注到了信任问题,进行财务学与信任的关系研究。李心合(2001)把信任问题引进财务学研究,他指出“信任是信息不对称的委托关系,信任是财务行为的内生性因素”。也有学者基于两权分离形成的委托关系,将信任和财务学联系在一起,指出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本质上都是信任问题(刘峰,2009;雷宇,2012;张莉萍,2014)。李正图(2014)将信任分为对称信任(双边信任)、不对称信任(单边信任)和互不信任(双边不信任)。
有的研究者基于社会学原理构建资本市场审计和信任关系,提出通过声誉、制度机制,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审计信任关系(漆江娜,2002)。但是将信任不对称引入村级财务审计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理论研究缺乏对审计信任不对称问题的关注,现实中因为信任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而影响审计监督效力,使审计难以发挥经济监督作用。为此,文章基于“信任不对称”问题的思考,探讨村级财务审计问题,以便通过弱化信任不对称,优化审计环境,规范村级财务制度,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一、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一)村民与村干部的信任不对称
1.两权分离是信任不对称的前提条件。村级财务审计三方关系人中,审计客体即村干部,代表村民、基层政府和自身的利益,是沟通村民和基层政府的媒介,担负着双重信任。村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财产所有者,将财产的管理权委托给村干部,他们之间构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关系产生的前提,而这一委托关系需要由政府认可才发挥作用。因此村干部权衡后会有意或无意地让渡村民利益,这是村干部和村民之间信任不对称发生的必然原因。此外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村干部处于信息掌握的优势地位,往往不愿意或者由于能力不足,未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即便是公开,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象征性的走形式,表现为选择性公开有关政策指令、文件,而且信息公开形式单一。大多数村民认为这种“面子工程”侵害集体利益,违背基层民主管理的宗旨,对信息真实性的质疑不断累积,加剧了村级财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任不对称。
2.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薄弱。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合理与否与执行是否有效的匹配程度,影响村级财务的可靠性、真实性、合法性。薄弱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弱化了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信任对称,而且可能会给审计带来风险,强化审计的信任不对称关系。有些村的原始凭证填制不合规,白条入账现象客观存在,将村干部记录信息视同发生的凭证内容,缺乏完整的财务账目,致使会计资料不完整,信息编制不规范,信息反映不及时。有些村的会计既记账又管理现金收支,审批和报账手续不规范,违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致使财务资金内部控制执行失效。财务管理制度本身的缺陷和执行的无效,使得村民对村干部不信任,这些加大审计难度和成本,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难免有疏漏,这为审计信任不对称提供了条件。
3.职业道德缺失加剧信任不对称。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取决于村干部是否真正从村民的角度出发,为村民着想而干实事,如果村干部有违村民的期望,侵害集体的利益,就会引发信任不对称。
(二)村民与审计部门的信任不对称
审计意识淡薄,对审计监督职能不甚了解。大多数村民的文化水平是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较少,虽然大学生不断增加,也有研究生出现,但相对农村整体而言,这部分力量还是缺乏,因为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决定审计认识程度。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很多村民失去土地,有文化的年轻人离开本土,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年长者或小孩。村民对于审计的相关认识大多缺乏了解,年长者根本不清楚,更谈不上对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的信任问题。对于审计的认识更是没有概念,他们视审计人员为行政人员,视审计为上级部门检察工作,正是这一模糊概念,将第三方审计人员看做“官官相护”的群体,对其工作始终存有疑虑,这种审计信任不对称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审计负效应的影响。审计负效应指在某些条件下,审计活动的执行及其结果对社会产生消极或负面影响与后果(曹建安、张禾,1999)。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审计负效应随媒体传播而扩散,导致审计监督职能受到质疑。村级财务审计主体主要由乡镇经管站或乡镇政府内设的审计机构担任,独立性欠缺。审计失败案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其经媒体加工报导后,村民基于心理学的“光环效应”,使得审计负效应的影响放大。因此只要谈到审计,人们的认识是基本没有多大差别,充分反映出信任不对称。
(三)村干部与审计部门的信任不对称
村干部对审计认识不到位。审计作为监督的角色,一直被审计客体所排斥,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对立关系,源于客体对审计的不信任。审计人员和村干部目标函数不一致,村干部将审计视为对其行为的监督,对委托人聘请的审计人员存在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些村干部因为在管理村级财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审计时往往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导致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承担很大风险。
村级财务审计缺乏独立性。乡镇经管站负责乡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要管理农村承包合同、村办企业立项、统筹提留款等事项,此时它既是管理经营者又是监督者,与审计独立性原则相违背。
乡镇政府内单独设置的机构审计其所辖属部门的财务活动和经济效益,类似于“自己审自己”,即使审查出村级财务问题,也不能确保及时公布信息和处理问题,很难保持审计独立性。这种存在缺陷的审计模式也使村干部对村级财务审计的信任度降低。
二、弱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措施
(一)提高村级财务审计独立性
建议建立体外专业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体系,促进对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审计经费采取由村集体分担、政府补助以及社会援助的形式,提高村级财务审计独立性,树立审计权威性,发挥审计监督功能,弱化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现象。
(二)降低甚至消除审计负效应的影响
审计行业的整体声誉需要审计人员的努力。无论是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还是村级财务审计,都属于审计范畴,通过提高审计行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聘用坚守职业道德,并具有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确保专人专职,加强审计人员的持证管理制度,以及执业后的道德教育,使审计作为外部独立监督的力量真正发挥,巩固审计的专家权威地位。
(三)健全村级财务审计法律制度
静态的制度建设与动态的实务变动之间不可能全然吻合,始终会存在错位,只是错位的程度因为法规制度与实际要求的差距不同而不同。2007 年修改施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指出,农业部负责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显然缺乏独立性,而影响权威性。使村级财务审计有法可依,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确保财务公开,增强干群互信度
各村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及时公开财务信息,透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应尽职尽责落实村民知情权,监督村级财务事项公布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掌握财务状况。同时村民素质也需要提高,主动积极参与村务民主管理。自觉将审计引入村务管理,并从中受益。
(五)建立人际沟通渠道,优化村级财务审计环境
基于村民和村干部委托关系,从既有关系中构建人际关系,村干部须保证凭证、账簿等规范、真实;村民履行民主监督职责,以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村民文化程度要不断提高,扩大审计知识宣传范围。村级财务审计人员也应具备相应资格证书,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确保外部监督到位。村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审计接受度,改变对审计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
总之,村级财务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关系到村民对村干部,以及基层干部的信任程度。从两权分离、村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职业道德缺失,分析村民与村干部之间信任不对称;从审计知识的普及和审计负效应的影响,分析了村民与审计部门之间的信任不对称;从村干部对审计的态度,以及审计独立性缺陷,分析村干部与审计部门的信任不对称,最后从加强独立性、降低审计负效应、财务公开透明、健全法制、建立人际关系,提出强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对称的措施,以期实现健康的村级财务审计。
参考文献:
[1]沈燕萍,李军,沈博雅. 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2:231.
[2]雷宇.财务会计的信任功能[J].会计研究,2012(3):26-30.
篇2
(一)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云和县农村审计室与县农业局农经站合署办公,没有单独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无人员编制、无工作经费,审计人员全部为县农业局的农经干部和乡镇农经员兼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审计人员职责不明确。实行“村级财务双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出纳业务委托乡镇(街道),相当一部分乡镇农经员兼任会计或出纳,同时农经员又兼任审计员,从而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
(三)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村级财务审计错综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的财会知识,而且还应熟悉相关制度和法规,目前县乡两级都缺少业务精通及技术过硬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范围狭窄,审计事项单一,仅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真实性的检查上。审计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仍然以事后手工查账为主,依靠账务核对、盘点等方法来实施,其监督力度受到很大限制。
(四)审计程序不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力军是县乡两级农经人员,都是兼职的。时间和精力的局限使审计工作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往往达不到要求,审计欠深、欠细,审计调查、延伸审计等手段用得不够。对审核中发现的疑问,如工程项目建设、招待请客送礼费用等无法进行详尽审计。因此,对在会计资料中未能反映的账外行为,审计监督就显得乏力和无策,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
(五)审计执行不到位。农村审计机构由于执法主体较弱,在执行决定中阻力较大,困难重重。农村审计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权威,往往只停留于查清事实、出具审计意见书,很难对被审村的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加上近年来省市下达给县级审计任务十分繁重,难免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审计监督体系。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领导,纪检、监察、审计、农业等部门要密切协作,明确职责、抓好落实。县级农业部门必须单独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乡镇(街道)应整合力量,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本乡镇(街道)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审计机构不得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合署设立,与纪律、监察等部门合署设立的,应明确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的负责人和承担内部审计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教育,加大对农村审计人员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业务过硬、作风严谨、客观公正的农村审计队伍。同时,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使农村审计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三)创新内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要不断改进传统审计办法,充分运用现有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尽快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不断拓展网络功能,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与农村审计监督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内部审计的效率。要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向动静结合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逐步形成农村经济内部审计的全程监控。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问题;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15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25- 02
所谓农村审计就是对农村财务中心和村级的财务收支及各种专项资金进行检查、监督的活动。农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尽管现阶段我国《审计法》对农村一级审计尚未规范,但从发展趋势看,一定会加强农村审计的发展。就其性质分析,因为它既不单纯是国家审计,又不单纯是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而将其设立在国家机关它则是国家审计,设立在部门或单位它则是内部审计,面向社会它就是社会审计,因而它是一种新型的审计类型。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就是在这种新型审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的基础环境较差
一是农村财会基础薄弱。虽然某些地市大力推行会计委托制,会计的基础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措施还有待完善,农村会计、统计工作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全、账目混乱等现象仍然存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无法按其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没有保证。二是对农村审计的认识度较低,缺乏广大群众和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1.2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立法工作滞后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不包括农村审计,农村审计是人们按审计所处的地域来称谓的,是自发建立起来的。目前国家对农村审计尚未立法,农村审计的性质至今尚未明确,对其归属也没有规定,因此,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农村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合理配备提出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对农村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提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更没有对开展的农村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与管理。
1.3 专业审计人员缺乏,综合素质不高
专业审计人员缺乏,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审计效能,给审计工作也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乡镇审计人员兼职的多,审计人员调动频繁。审计人员平时都分散于纪检、财务等工作岗位,需要时由乡镇领导调配组成审计组,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被动性。现在农村审计人员中,缺少懂业务、懂微机、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综合型人才。微观审计人员多,宏观审计人员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1.4 新农村建设中审计工作手段不适应工作需要
农村审计人员由于受到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审计业务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所采用的审计工作手段简单,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在新农村建设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只简单地采用审阅法,注重阅读和审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以及有关文件、预算或合同、管理制度等,而忽视了结合采用外调、查询法、复核法、核对法等其他手段进行审计,使新农村建设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2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专项资金审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营造良好的专项资金审计环境
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介宣传农村审计的知识、作用、意义,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支持农村审计工作。二是要大力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规范农村财务行为,为农村审计提供准确、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保证审计质量。
2.2 制定统一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法律法规
将新农村建设审计纳入国家审计监督的范畴,制定统一的新农村建设审计法律法规,对审计对象、职责、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做出统一规定,规范审计执法程序和审计处理依据。特别是对审计主体和客体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审计在各级审计机构指导下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审计的客体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使村级事务管理的村民委员会而不是其他经济组织,保证审计主客体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3 不断创新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服务的新途径
要根据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走向和现行的“乡财县管、村财乡管”财政管理体制,延伸审计和审计调查乡村财务,揭示和预防基层农村组织在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审计结果的宣传和公告,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审计结果公告以及新闻媒体等,对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肯定和反映,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篇4
一、清理改制中遗留下来的问顺,强化杜会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时,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以上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或大专院校发起设立,长期以来,会计师事务所“挂靠”再发起单位之下,显然其能否做到独立就令人十分怀疑,更难以表明其所持立场的客观公正性.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事务所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国家规定所有的事务所在98年底要与原挂靠单位脱钩,向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发展。性质转变了,但其中遗留的问题却很多,因此,我们要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将审计推向市场,在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下,树立风险管理的观念,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主体。
二、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委托业务的可接受性。
(一)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二)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既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过去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集中在陷入财务困境的审计客户。当其面临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把损失转嫁他人,而目前的法律常常判有赔偿能力的一方败诉,故这种客户的审计风险很大,一般最好拒绝;否则,执行较详细的审计,提高审计费用。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提离自身紊质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与审计能力所达到的程度之间有一个期望差。审计由于所应用的工具和术手段的局限性及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使得它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这也使得审计人员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他们所能接受的水平内,对审计人员应做如下要求:
(一)树立风险观念。我国的审计人员数量虽多,但层次不高,即使有会计证的人员,但由于会计师事物所的长期挂靠体制也养成了一种墨守陈规,不求发展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把思想转变过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对审计的要求,增强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三)提高执业水平。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有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确立适当的收费标准.切忌只求经济效益.不问审计风险的做法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业务迅速扩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执业人员却无视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一问题,抢客户,压价收费。创收意识加大了收费的随意性,却严重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缺乏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收费应以服务质量,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大小,按规定标准合理收费,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五、执行适应的审计秩序,建立健全审计质t控制制度
合理的审计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计划,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集中审计资源于高风险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重大差错或非法事项,最终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把风险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可以说,审计风险的防范本质上就是质量控制的问题。
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办法是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准则。它规定了审计工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严格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事务所可以选择业务较全面的客户,审计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注册会计师对每一重要客户的年度审计做出一份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以供其他人员执业时参照,这样既便于有效地理解准则,又有实例可供参照,提高了作业的标准化,减少了执业的随意性。
六、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
(l)鉴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委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才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篇5
关键词:会计审计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出来。会计审计是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其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无法发挥实际的功能。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将会计审计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一、我国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也逐渐呈现出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对于会计审计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国会计审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审计体制不科学
会计审计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自觉履行职责、实现企业自我约束,但是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当中,仍然实行内部审计与职业管理二者双轨并行的方式,这种不科学的会计审计体制使得会计审计无法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等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了审计部门职能的尴尬局面。
(二)会计审计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企业发展的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是由企业领导直接管理会计审计部门的模式,虽然能够直接对其进行控制和决策,但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审计机构地位的模糊性,在受管理层直接领导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审计工作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三)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恰当
在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的当下,企业的实际发展目标也随之发生不断的变化,但是其内部会计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却不能及时的作出相应的调整,始终将“查错防弊”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仍然使用传统的查账的方法,无法建立有效的将技术评价与管理相结合的会计审计机制,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目标无法实现。
(四)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审计工作与企业的整体运作和职员的利益具有紧密的联系,其工作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经济、财政金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多方面,是一项综合能力较强的工作,然而很多审计人员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较为薄弱,无法高质量的完成会计审计工作。
二、加强会计审计的对策分析
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保障,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要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会计审计是约束经济行为最主要的手段,在经营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保证会计审计充分的发挥出其自身的监督作用,必须要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例如,在内部建立一种新型内部管理模式,将会计审计部门设置在企业管理层之下,且不接受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与控制,而是独立于任何经济活动之外,不受其他管理行为方式的影响和干预,以发挥出会计审计的全部功能。
(二)扩展会计审计的范围
在企业实际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的当下,其内部职能的划分也逐渐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特点,对其生产经营行为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为了充分的发挥出会计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和对决策的指导作用,应该适当的扩展会计审计的范围。例如,首先要将会计审计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企业经营中重大的问题上面;其次,对各项审计数据的真实性还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为决策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再次,会计审计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的要求,对检查事项进行如实的上报,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形成协调统一。
(三)运用现代化的审计方法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对风险审计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采用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的现代化审计方法,对风险和效率二者进行兼顾。传统的随机抽样的会计审计方法,以样本数据为基础,无法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预估,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要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计算机审计软件系统,对会计审计工作的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以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管理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是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对策。首先,要对人员的准入原则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会计审计人员都是持证上岗;其次,还要定期组织会计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使其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再次,还要对会计审计人员进行一定的比例管理,保证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数量协调,实现其之间的合作;最后,还可以在内部建立绩效奖惩机制。
(五)建立健全会计审计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会计审计的监督机制,是保证其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要性实现明确,管理层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进行监督;一方面,在内部还可以建立会计结算中心,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信息网络,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透明性;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对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实现财政部门与企业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三、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的普及,现代化建设越发显得重要,要求会计审计必须向数字化方向转变。会计审计工作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同时还能够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在新经济形势的环境之下,应该对我国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保证其独立性、扩展范围、加强人员管控等途径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只要会计从业人员本着科学、合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从不同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就一定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洋.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3
[2]常琳.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篇6
1.开展绩效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绩效审计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并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国甚至达到80%以上。加入WTO后,形势的发展对我国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法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开展绩效审计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高效廉洁的政府,是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今天,在政府各部门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情况下,如果能对工作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经常性审计监督,那么,和腐败现象就会少一些,经济决策就会更准确,国家的经济损失就会更少,社会效益也会大大提高。尽快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监督政府工作的效益,有利于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
3.开展绩效审计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随着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范围已大大扩展。国家公共开支的成倍增长和公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众多人口增长,经济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政府的生长基础和社会的发展机会愈来愈受限制。
4.开展绩效审计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需要。现代社会是民主化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钱,理所当然的为人民办事。在民主社会,政府负有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管理各项资源、并使各项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目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审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然而这种复合型的人才特别缺乏,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结构合理的审计人员队伍,就无法承担新时期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艰巨任务。
2.没有明确的绩效审计条例和缺乏完善的绩效评定价依据。由于我国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异,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制定一个全国使用的绩效审计或评估标准。从国家层面到基层的乡镇政府,都没有可供执行与参考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与操作指引。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因此,衡量标准的难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3.绩效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不统一。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落后。审计技术方法还停留在详细审计阶段,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更是如此。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领域广泛、审计内容复杂且多变、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审计工作量大,详细审计几乎不能满足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现有政府审计经验的积累不利于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传统的审计主要是采用手工审计,“电子化”程度低或电子计算机利用程度低。
三、加强绩效审计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立法体系。积极推动有关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完善,努力做到用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规范绩效审计。在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制定工作中,注重涉及完善有关绩效审计的内容。 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起步阶段,国家审计署至少先应依据审计法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规定,以部门规章来明确绩效审计的相关事项,让绩效审计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2.加强绩效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机关应组织进行绩效审计的培训,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可以选派一些审计人员到绩效审计搞得好的国家去学习,具体体会绩效审计的操作,积累实战经验。例如,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OSAI ),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以及美国会计总署、加拿大综合审计基金会,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英国等的最高审计机关。通过培训,不断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3.提升绩效审计员的综合素质,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审计机关要储备多元化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环保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很快,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技能;绩效审计需要创新的方法,绩效审计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实现绩效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工作模式、程序、措施和手段等,专项审计调查方法,能更高效率的涉及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的多个层面,是适用绩效审计的一个较好办法。
4.建立一套可行的绩效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开展绩效审计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可行评价标准相对照,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确定,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确定。制订指标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关注经济、就业、环保等各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为此要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基本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再做一些补充规定,再次应体现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原则,反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不断强化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
篇7
1.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绩效审计有没有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条件。而我国目前有关绩效审计的法规不健全,缺乏绩效审计准则和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如何实施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等并无明确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准则来规范绩效审计。从世界范围看,美、英、德等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但我国绩效审计法制建设不健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没有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审计人员的责任不能明确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2.绩效审计滞后阻碍审计作用的发挥。
近几年,我国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多为事后审计,鲜有事前、事中的跟踪审计。事后审计存在着诸多弊端,往往项目实施结束后才进行审计,多数项目都已经竣工了几年,有的甚至竣工已达十年之久,时间久远,项目相关资料数据查找困难。同时,事后审计在审计事项发生后若干年才进行审计,不能有效预防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而且一旦审计出了问题,也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挽回造成的损失,也只能“亡羊补牢”以减少所造成的损失。这样的审计方式同我们积极合理有效利用资金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
3.缺乏公认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但绩效审计却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涉及行业众多,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对同一对象实行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尽管每次绩效审计前,相关审计部门就衡量绩效的标准与实施单位进行了沟通,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还很难做到。同时,绩效审计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这就更需要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绩效做出科学评定。因此,绩效审计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的提出评价意见,就可能导致绩效审计风险。
4.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绩效审计的持续性测定评价,导致运动式的管理模式,致使审计结果公信力不强、约束力不大。同时,现行绩效审计方式和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绩效评价审计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审计层次上,即只重定量审计,对定性审计重视不足。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绩效审计是我国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的需要,是审计部门的使命所在,是内外资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的对策
1.健全绩效审计法规体系
依法审计是我国各项审计的基本原则,完善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2.促进事前、事中跟踪绩效审计的发展
针对绩效审计存在的诸多弊端,审计机关应促进在事前、事中进行跟踪绩效审计。一方面,在事前、事中开展绩效审计可以防止因时间久远,人员、资料流失严重等不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另外,改变以往事后审计重惩罚、轻预防的审计思路,在事前、事中开展绩效审计可以尽早发现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倾向,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就一个项目而言,在立项决策阶段,运用事前审计,来评价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项目立项决策的执行效果进行预见,将决策中不合时宜的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将因项目立项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在项目施行阶段,通过运用事中审计,将绩效审计和公证审计适当结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使项目的运行按计划发展,从而保证项目最终结果的实现。
3.制订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不同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差别很大。审计机构应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共同研究制定。针对不同行业类别和项目资金的不同用途,运用共性与特殊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建设与可持续性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结合等原则,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促进绩效审计科学、合理、规范、公认。就一个项目而言,应根据项目特点,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应具体关注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项目运营管理情况、项目还贷情况和资金使用效果等几个方面,突出合规、效率、效果、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指标设计,同时要科学选择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等评价标准。制定出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采取先易后难,逐渐丰富、逐步完善的办法,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篇8
【关键词】 医院内部 审计 对策
1. 医院内部审计概述
所谓内部审计,是指为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核及评价,而在单位内部建立起的独立的评价和考核活动。与外部审计相比较,内部审计有其独有特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医院的内部审计是指医院的审计部门从内部出发对医院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盈利性进行考察评价的活动。
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内部考评机构,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监督评价医院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对违规行为及时有效纠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又要对上级领导负责,促进医院管理向科学化、正规化转变,以提高医院整体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医院内部审计对于加强医院控制管理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内部审计有利于医院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医院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院经营体制逐渐向市场化迈进,医院内部审计要适应适应形势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医院各项经济活动,对于医院各项经济活动要认真地监督、评价、考核,对不合理现象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在管理控制方面的作用。
2. 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
医院内部审计既要对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又要对上层管理者负责,保证医院正常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并提高经济效益。展开来讲,医院内部审计具有以下职能:
2.1监督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被审计部门进行监督控制,以实现对单位资产完整性的保护,并对单位日常经营活动效益进行监督,考核医院的制度决策的落实情况。比如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医院管理层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医院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考核。并监督检查医院的相关支出是否符合医院财务制度规定的范围,医院的药物采购、医疗收费等情况是否符合医疗卫生部门的审核批准。及时检查医院相关制度和会议精神的落实情况,并对落实效果进行评估。
2.2全面检查医院财务及相关业务信息
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医院的各项财务活动逐层逐项确认,必要时对个别项目单独确认,以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医院支出合理合规。要检查医院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考核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合规,有没有超出规定范围,对监督检查情况及时提交报告,督促财务及相关业务部门整改提高。
2.3评价医院经济活动的效益
对于被审计部门的经济业务,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尤其要注重考核其效益,分析评价医院的投入产出比以及达到的效果,并对各业务部门在经营活动中是否完善保护单位的资产一项进行评估,提出审核意见。
2.4评估医院经营业务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规定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及时、清楚地了解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评估其是否符合国家医疗卫生法律规定,是否符合医院中长期规划目标。
3. 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
3.1内部审计意识淡薄,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重视
较多医院缺失内部审计理念,缺乏对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视,对内部审计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将内部审计制度仅仅当做纸面上的文件,应付了事走过场,缺乏实效,使本应发挥的效用没能及时有效的发挥。对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缺乏主观能动性,忽视执行效果。
3.2内部审计制度执行有偏差或不力
在一些医院内部审计过程中,仅仅限定在对财务会计和内部牵制方面的内部审计,缺乏对单位整体风险的管理,忽视了对单位其他过程环节的审计监督。退一步而言,即便是在医院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上,由于单位性质及管理模式的不同,以及管理层在风险控制方面理解的差异性,导致单位在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表现在组织结构、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制度效率,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职能。
3.3缺少完善的激励奖惩机制
目前,部分医院中存在着会计、审计岗位权责利不明确的现象,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激励奖惩机制,这不利于医院财务、审计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医院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对内部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4. 强化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的对策
4.1增强医院内部审计意识
医院管理层对于单位的内部审计建设和执行负有主要责任,管理层应当明确第一责任人角色,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运行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去强化单位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管理当局应当明确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并按照高效科学的要求,合理设置审计岗位和人员,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作用。并明确工作流程和规则,将内审制度传达到全体人员,使全体人员都成为单位内部审计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同时要转变对内部审计的片面理解,并努力创建良好的内审氛围。这些都需要单位管理层强化自身对内部审计的重视,进而引领员工学习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4.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准
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依据会计法规和制度对会计事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另外,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人员要熟悉单位业务,及时发现并纠正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合理现象。
4.3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各部门职能分配
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各个部门都成为内部审计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依据制度严格审核各项经济活动,并对违规现象及时总结。要明确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权限,赋予相应的权利,将成本控制与部门个人考核相结合,督促其切实履行好职责。
4.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以及职业责任的总称,属于自律范畴。医院可以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使内部审计人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和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审计水平,以正确行使职权。另外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单位要积极营造良好职业氛围,倡导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典范;完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标准,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约束;并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员工遵守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乔莉.论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05).
[2] 甘培燕.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0(14).
篇9
【关键词】水库;基础处理;坝坡设计;防渗加固
水库作为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主要担负着防洪、发电、灌溉和供水等重任,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大多数水库使用年限较长,加上受到地质条件、施工和人员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水库主坝坝体时常会出现渗漏和裂缝等质量通病,如不进行合理的控制和防范,不仅会影响到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严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水库应对出现质量通病的坝体进行防渗加固处理,确保水库的质量安全。
1.工程概况
某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养殖、灌溉和防洪等功能的中型水库,坝顶长度为115.00m,宽度为7.00m,坝顶高程为235.31m,最大坝高50.00m,坝顶设高1.00m的混凝土防浪墙,采用人工堆石、定向爆破堆石和含砾砂粉质粘土作为坝体。
2.主坝存在的问题
主坝填筑压实度与防渗体系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并造成坝体沉降量大和多次出现裂缝,工程质量不合格。主坝防渗体系存在缺陷,斜墙填筑质量差,渗透性偏大,过大沉降产生的横向裂缝可能进一步削弱了斜墙的防渗功能;左、右坝肩存在绕坝渗漏接触带渗漏;主坝渗透稳定性不满足要求。
坝体变形量大,最大累计沉降量达829mm,最大沉降率为1.86%,远超过一般经验和规范要求,运行中曾出现严重裂缝尤其是出现过与坝轴线斜交裂缝,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水库一直限制低水位运行,未经受高水位考验;下游坡偏陡,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主坝上游采用草皮护坡,不符合规范要求,主坝结构不安全。
监测设施落后、不完善,监测布置不合理,监测手段落后。主坝存在蚁害隐患。
水库拦河坝存在病险与安全隐患,属“三类坝”。
3.主坝防渗加固设计
3.1 主坝防渗加固方案的选择
考虑到兴建工程时的特殊历史情况和长期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水库主坝目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问题,主坝防渗体存在质量问题,粘土斜墙以及粘土斜墙与坝基接触段存在渗漏和渗透变形,需进行防渗加固处理。主坝防渗加固处理的目的是截断坝体和接触段的渗漏通道。针对工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主坝进行除险加固处理的多个方案,通过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加固方案和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加固方案等多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选用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加固方案。
3.2 主坝结构设计
鉴于混凝土面板对变形的敏感性较强,而原人工堆实体和爆破堆石体未经碾压,弹性模量较小,受力后变形较大,而面板堆石坝主堆石区为坝体的主要支承体,面板受水压作用后,大部分的力通过主堆石区传递至坝基,因此为减少变形,对部分人工堆实体和爆破堆石体予以挖除,重新填筑主堆石区。
首先挖除高程230.31m以上坝体结构、原上游坝面的粘土斜墙、原反滤层和原部分人工堆石、部分爆破堆石,开挖后上游坝坡为1:1.3,开挖后河床段上游坝脚距离坝轴线(原坝顶中心)距离为55.00m。坝面防渗采用新建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在开挖面上游侧分区填筑,分层碾压,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分为3个主要填筑区:垫层区(2A区,水平宽度2.00m)、过渡区(3A区,水平宽度5.50m)、主堆石区(3B区)。另在面板周边缝附近设置特殊垫层区(2B区)。下游坝坡设坡面处理区。
3.3 主坝基础处理
趾板范围内所有地质钻孔必须进行封孔,孔口高程低于正常蓄水位的钻孔须全孔封堵,孔口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的钻孔,封口高程为233.51m。为减少地基沉陷和坝基渗漏,趾板基础要求置于弱风化基岩上。对趾板基础进行固结和帷幕灌浆,固结灌浆孔为两排,排距3.0m、孔距3.0m,建基面以下孔深5.0m;防渗帷幕孔一排,帷幕孔距2m,孔深要求深入相对不透水层(透水率≤3Lu)以下5.0m,左岸帷幕延伸到正常蓄水位与相对隔水层线相交处,右岸帷幕延伸到与副坝左岸防渗帷幕相连接。为防止趾板在基础灌浆时被抬动,趾板基础设有锚筋,锚筋间距为1.50m×1.50m,伸入基岩内2m。通过趾板的断层需按其破碎带宽度的1.5倍深挖,回填C15混凝土处理并向下游延伸5m。
3.4 主坝下游坝坡设计
3.4.1 安全鉴定坝坡稳定分析情况
安全鉴定时下游坝坡稳定分析选择主坝最大坝高断面进行分析,分析方法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分析计算,滑裂面为圆弧,材料抗剪强度采用有效应力抗剪强度指标和总应力抗剪强度指标,根据计算得出下游坝坡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为1.16,不满足规范要求。
3.4.2 下游坝坡坡度的确定
(1)下游坝坡稳定计算方法
根据《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第8.3.4条的规定:“面板堆石坝的粗粒料(堆石体)应采用非线性抗剪强度指标进行稳定计算”。对于粗粒料,内摩擦角随法向应力增加而减少,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现象,即抗剪强度是小主应力的函数,在靠近坝坡面的小应力部位抗剪强度或内摩擦角较高,在靠近坝底的高应力部位抗剪强度或内摩擦角较低,但由于目前采用非线性计算的工程还比较少,经验还不多,规范没有规定采用非线性抗剪强度指标的稳定安全系数标准。
根据《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L228-98)第5.3.1条的规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坡参照已建工程选用,一般可不进行稳定分析,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须进行相应的稳定分析:①坝基有软弱夹层或坝基砂砾石层中存在细砂层、粉砂层或粘性土夹层;②坝址位于地震设计烈度8、9度的坝;③施工期堆石坝体过水或堆石坝体用垫层挡水度汛、且挡水水深较高时;④坝体用软岩堆石料填筑;⑤地形条件不利”。考虑到本工程趾板基础考虑座落于基岩上,其余坝基表层土均予以挖除,爆破堆石和人工堆石均未进行碾压,故对下游坝坡进行坝坡抗滑稳定分析。
下游坝坡抗滑稳定计算采用简化毕肖普法,滑裂面采用折线,选取大坝最大断面进行计算。简化毕肖普法按下式计算:
(4)下游坝坡保持不变的可能性
下游坝坡保持不变下游坝坡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下游坝坡保持不变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成果
由计算结果可知,在下游坝坡保持不变时工况一、工况二条件下下游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因此下游坝坡保持不变是不可能的,须对下游坝坡进行放缓处理。
(5)下游坝坡坡度的确定
常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堆石料经过碾压后坝坡一般采用1:1.3或1.4,本工程坝体堆石料为爆破堆石和人工堆石均未进行碾压,坝坡须适当放缓,参照已建类似工程经验并结合布置要求,将下游坝坡放缓至1:1.5,即对原下游一、二级马道以上坝坡进行放缓坝坡处理:坝坡与原二级马道以下坝坡一样,均放缓至1:1.5(以下游二级马道下游边为基准,在高程216.31m、225.31m处各设一级宽2.00m的马道)。即以下游二级马道下游边为基准,在高程216.31m、225.31m处各设一级宽2.00m的马道,一、二级坝坡均放缓至1:1.5,高程216.31m以下坝坡保持不变。
对下游坝坡放缓后的抗滑稳定进行计算,确定其合理性。
下游坝坡放缓后下游坝坡计算结果见表3。
根据计算成果表明,下游坝坡放缓后下游坝坡抗滑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在正常运用条件工况二(设计洪水位时)略大于规范要求,仅仅大了0.005,因此表明下游坝坡放缓至1:1.5是合理的,也是经济的,不可能再加陡。
4.结语
水库主坝坝体的防渗加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库的正常运作。因此,应根据水库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经济的防渗加固处理方案,同时还应提高管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加强施工质量评定工作的力度,以确保水闸工程的质量安全。
本工程防渗处理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方案具有防渗可靠、安全度高和经济性高等优点,能够从根本上治理水库坝体的病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56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是客观的来讲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还是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提出解决办法,才能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强化农村财务审计手段,规范农村财务审计程序,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便于实现农村管理更加规范化,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 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审计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财务审计团队综合实力的高低决定着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团队存在业务能力不强,综合实力有待提高的局面。很多村里的财务审计人员对于业务不熟练,工作责任性也不强,学习意识也不高,不愿意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希望可以引起农村财务部门的注意,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负责。
1.2 财务账目混乱
当前农村财务审计还存在账目不健全、账目内容混乱不清,记账不及时以及不规范等现象,严重影响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给下一步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1.3 调查取证难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以往账目的档案管理,这个工作也十分关键,但是当前农村对于财务账目的管理工作也不尽人意,存在组织档案管理的不健全,给农村财务审计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也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如果审计工作涉及到一些往年或者是年份相对比较久远的账目,就会发现有些财务账目资料不全,有的甚至已经丢失,造成审计困难,无法取证。
1.4 审计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比较繁琐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在实际开展工作之前一定要制定一套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办法再实际开展审计工作。但是当前很多村子在开展农村审计工作之前都没有做好这个准备,甚至是一些审计报告、审计通知书等资料都没有参照国家标注执行,实在是应该引起注意,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
2 进一步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对策
2.1 积极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队伍综合实力
积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地位。要以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与纪检、监察等权威部门建立起来的业务工作关系,积极主动地配合查处案件,调解纠纷,尽职尽责地完成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取得他们对农村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努力,逐步改善审计工作环境。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团队建设工作,定期组织脱产培训,给大家创造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通过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大家的业务能力,思想更加积极向上,还可以鼓励大家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事业贡献力量。通过培训,也是给大家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培养大家团队合作意识。
2.2 严肃农村财务记律问题,将财务审计结果公开化
农村财务审计纪律问题是大问题,一定要严肃起来。建议审计结论做出后,乡镇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将审计结果经镇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进行公开。审计结果可在各村公开栏上进行公布,也可以在在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公布。公布后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保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2.3 采取定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专项审计与综合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
定期审计是指利用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每年对全镇1/3的村庄进行审计,3a全部村庄轮流审计1次。不定期审计是指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随时进行的审计。专项审计是指针对某1个问题进行的审计。
2.4 突出审计当前农村出现的带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
不管是采用哪种审计方式,审计都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可根据农村村委换届,进一步开展以干部任期目标和离任审计为重点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参考文献
[1] 敖力布,王月英.农村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