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3-01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解决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初中学生养成基本的思辨的科学素养。但是,眼下中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仍未甩掉应试教育的包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仍以应试教育为基本导向,仍以学生能否得高分作为衡量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根本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这样一种落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必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极大地泯灭了初中学生进行探究创新的热情,不利于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最终造就的仍然是高分低能、低创造性的学生,这有悖于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

(二)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案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初中化学实验,在传统的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学老师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的实验操作流程、高锰酸钾的用量、试管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高锰酸钾置于试管中的位置、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等,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根本不具有主动权,作为一个旁观者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一种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老师应该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什么样的实验操作流程是最优的、多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合适的、试管到底该如何摆放、用酒精灯内焰和外焰进行加热的区别、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的差别等,让学生探索式自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结合甚为紧密,初中化学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产生活中相关化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得高分,至于化学的应用和作用,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进行关切,兴趣的缺失,导致学生丧失了探索创造的动力和热情,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创造潜能的发挥,也与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因此,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亟需改进。

(二)以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案

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各种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众所周知,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实验现象,这对于刚接触化学实验不久的初中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和白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发出明亮的光,产生黑色小颗粒。不同的化学实验现象会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而且,这些实验相对比较安全,可交由学生自己进行完成,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并且,学生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物质来进行实验,以期得到更多的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初中学生承载着一代人创新兴国的重担,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以应试教育为向导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变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老师教懂、学生学会、考试得高分为主线,学生在机械化的课堂教学中,只懂接受,不懂反思、探究和创造,这样一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难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这些初中生走向社会,他们就难以达到国家创新战略的相关要求。

(二)以掌握酸碱盐的性质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酸碱盐的性质,是初中化学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透过讲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盐酸硫酸等遇碳酸钠会产生气泡、酸的ph值会在7以下、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会生产水、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液体呈蓝色等,学生既没有进行亲身探究的机会,也没有进行创新的舞台,学生变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无法探寻酸碱盐的性质的本源,更遑论进行创新性、发散性思考和应用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一改这种抹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将讲解酸碱盐的性质变成创新性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该用何种试剂去分别测定酸碱盐的性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到酸碱盐各自性质的方面,酸碱盐的性质是如何指导日常生产生活的,酸碱盐的性质还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如何应用,让学生不断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解题步骤

1.读题找题眼

看到推断题后,需要找寻题眼,也就是题目中所给的关键信息,弄清题目主要想考察哪方面的知识内容.例如如果给出蓝色溶液就要知道里面有铜离子,在氧气中燃烧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就是硫,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最轻的气体是氢气等.如何一眼就能看出题眼,这需要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化学的时候重点记忆物质的特殊颜色和特殊反应现象,把这种题中常见的题眼用表格方式对比总结,一旦在题中容易出现类似的关键词,就能马上回想起自己总结的物质特点,为题目找到突破口.

2.推理求突破

找到本题题眼后,从题眼出发,突破全题.根据题眼能确定几种物质,然后再回想关于上述物质的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推断,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特别熟悉,逻辑思维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认真写答案

根据推理分析得出答案,在书写的时候也看清楚题目的要求,不能追求答题速度快而凭借自己的经验写答案,要明确题目要求的是写化学式还是俗名,是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还是写出生成物,不能推断出每个物质是什么而没看清题目的要求写错.这对学生做题的耐心和细心要着重考查.

4.答后需验证

做推断题千万要记得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也就是把得出的答案带进原题,如果符合题目则答案正确,如果不符合题目则需要重新解答.这是答推断题最重要的一步,在收尾的时候要保证做出的答案放进题目中还是能推断出来.

这只是基本的解题步骤,具体的根据题目的要求和题型来灵活运用,能解答出推断题的前提就是对知识熟练掌握,并且多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找寻规律.

二、总结积累

找到题眼,也就是能找到突破口,能准确地推断出标志性的物质,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总结,对所学的物质进行总结现象.

黑色固体:铁、碳、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等.

红色固体:铜、三氧化二铁

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绿色,硫为淡黄色,高锰酸钾(KMnO4)为紫黑色.

蓝色溶液中有铜离子,浅绿色溶液中有亚铁离子(Fe2+),棕黄色溶液有铁离子(Fe3+),紫红色溶液是高锰酸钾溶液,其它溶液一般无色.

这些只是众多知识点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应注重积累,对特殊反应现象铭记于心,看到题目中出现就能很快知道是什么物质.

三、解题方法

1.文字叙述型

对于这种题型,大都是能在题目中找到重要信息的,只要根据特殊现象就能得出答案,文字叙述题常见的都是混合的粉末可能有几种物质.通过实验探究,只要找准溶液的颜色,产生沉淀或气体的颜色和多少以及溶解性,推断一定含有的物质,一定包含有的物质,可能含有的物质、在做这种题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根据题目不能确定一种物质是否含有,就不能写在一定含有的物质里.

2.框图型

一般这种题型都有实验现象和简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图表型

这种题型大都是几种无色溶液相互反应的现象,沉淀和气体,然后推断每瓶溶液是什么.

4.实验型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化学;重要性

初中是我们初次开始接触化学的时段,化学基础、化学思维的形成主要在这个阶段。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的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实验教学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做某件事情的动力之一,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源泉。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千变万化,初中老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以此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可以根据现场举出一系列与化学相关的例子,以此将化学的概念引入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现代生活中有关的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是人思维的前提,如果不能细致、敏锐地进行观察就不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在初中实验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以此来提升其思维能力。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以及重点,要观察每个时间段发生的变化,将每个现象记录在报告中。教师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观察需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很全面地观察到每次实验的现象,避免学生只观察到一些片面的东西。比如进行磷的燃烧实验时,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会有白烟的产生,但是磷外表的颜色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磷的变化。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四射的火花,学生往往会忽略瓶底产生的黑色物质。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是分子太小无法让学生直接观察到,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分子概念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做“浓氨水扩散的实验”,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滤纸条上颜色的变化来让学生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还可以认识到分子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化学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实验中出现的瞬间突变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在条件允许并且在安全范围内可以让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比如可以让学生闻一些实验中产生的无毒的气体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初中生,接触到外界的事物比较少,而且所学的知识也比较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会无法理解一些名词,这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比如,在初中化学中,会有镁的知识。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无法想象镁燃烧是什么样的,化学实验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镁燃烧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亲身感受物质的本质,形成化学思维,加深有关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进行CO2的制取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亲手来进行CO2的制取、收集以及检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质的理化性质,了解这种物质形成的方式,从而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同时形成化学概念。

四、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习惯

有些化学实验具有一些危险性,所以化学实验需要有非常强的规范性,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规范的操作方法才能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规范的操作可以养成良好是学习习惯。但是,由于潜意识的存在,学生自己对于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是无意识的,在此需要老师进行指导纠正。对于老师来讲,进行实验时必须要有严谨的操作步骤,特别是在连接装置,对设备进行加热等这些步骤的时候,给学生做一个榜样,绝对不能为了方便而简化实验步骤,不按照规范来进行。比如在进行CO2的制取过程中,首先必须先要进行的是设备密封性的检测,再装入反应物;再有当进行H2燃烧实验时,为了防止爆炸,实验之前需要进行H2浓度的检测。对于设备密闭性以及燃烧气体纯度的检查,老师也许会在课前就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往往会省略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主动性,在培养学生法观察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以及学习习惯。所以,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育中重要性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黄岳平.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实验室管理改进办法探讨[J].广东化工,2010(7).

[2]赵艳荣.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篇4

摘要:概念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启蒙课程,如果学生开始没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化,势必造成学生概念越来越模糊,学习负担越来越重。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呢?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 教学

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效果,应当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一、 讲解概念,掌握关键字词

重视对概念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有助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是关键词。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是纯净物,在此基础上再看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这样就不至于将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当成是化合物。再如,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不可能是: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中的哪一种。这一题看似简单,主要看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有没有把握得准,根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回答本题,只含有一种元素不一定是纯净物。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至少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由此可见,该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本题的知识点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问题,教师在讲解此题后,要举些事例加以印证便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二、 不断剖析,深刻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的表述是很严密的,必须领悟概念中的关键词才能理解概念,这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尤其要帮助学生领悟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比如,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要抓住纯净物这个关键词,并且向学生说明:单质与化合物,首先要是纯净物。假如学生稀里糊涂地将纯净物记忆成物质,那么对于单质这个概念是白记忆了!对于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要给学生解剖分析。比如,溶解度这个概念,首先要强调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常常受温度的影响而不同;其次要强调在100克的溶剂里,假如溶剂多了或者少了,溶剂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肯定不相同了;再次一定要说明溶液是饱和状态,只有达到了饱和状态,才说明无法再溶解溶质了,否则,就是一个无法确定的量。只有满足了以上几个条件,才能比较物质溶剂的溶解能力。再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与化学性质都不变。而不是质量与性质都不变,因为性质之中包含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而催化剂是指化学性质没有变。事实上,在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了,它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等就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求学生记忆化学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靠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掌握化学概念的,也无法系统地学好化学。此外,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相近或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

三、 多角度分析,探究式理解概念

教学生学会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四、 从实验出发,加深概念的印象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本手段,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开了实验进行化学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到概念,不仅理解透彻,而且记得牢靠。比如,上面所说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老师可以让学生做两个对比实验:一用火柴点燃纸;二用小刀裁切纸。然后再问学生,这两个实验都是将整张纸变化掉了,但变化后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说火柴点燃后纸没有了,变成了黑色的灰;小刀裁切后纸它还是纸,就是变细碎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得到概念:灰是变化后的新物质了,但细小的纸不是新的物质,仍然是原来的物质。化学上,把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同样道理,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老师也应该将探究实验需要的器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然后再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式,对于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化学概念,教师应当把这些概念生动化、形象化,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因为死记硬背并不能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先理解后记忆才能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6).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引进,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物理化学实验器材不断的更新引进,使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书本上的实验,观察到原先只能靠想象得到的实验现象和靠推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因此,重视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初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对着水吹气,水不变浑浊,而对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了;为什么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蓝色的火焰;等等。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唤出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

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

三、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①从物理科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②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③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④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④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老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引导学生分析用“正氧小”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

四、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

(1)老师提出问题:①点燃前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等)②点燃蜡烛的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③刚熄灭蜡烛后可巧点蜡烛吗?④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⑤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多做几次,探究出点燃哪个位置的白烟蜡烛最容易重燃?

(2)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②④⑤。这时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

(3)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

五、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

篇6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粉末完全变为红色物质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例如学习了着火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金属》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更佳。

三、研讨释疑增兴趣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生活 探究学习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学习强调参与和过程,强调平等与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改变了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化学课堂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活动。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求化学课堂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能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形成热爱生活,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一、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应该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而演示实验化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吸引学生去探索发现造成这种“直观”的答案。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时,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我首先演示了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

实验一 我拿小木条放在燃着的蜡烛上,一会儿小木条燃烧起来;随后我又拿玻璃棒放在蜡烛上加热。(学生大笑说“老师,玻璃棒就不可能燃着。”)

实验二 先点燃两只蜡烛,然后其中一只用玻璃杯倒扣住,一会儿便熄灭,另一只还继续燃烧。

实验三 我先将一长纸条放在燃着的蜡烛上,纸条瞬间燃烧起来。随后我又抓起一块煤球放在蜡烛火焰上。(学生顿时哈哈大笑)

问:“通过以上三个对比实验,你认为物质要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同学甲:“通过第一组实验,我认为物质要燃烧最起码它得点得着。”

同学乙:“由第二组实验得知物质要燃烧得有氧气”

同学丙:“由第三组实验得知物质要燃烧温度得够高。”

………

等同学们回答完毕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规范用语,得出正确答案。随后,我又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灭火的原理,例如:炒菜的油锅着火之后,我可以用锅盖盖灭,我也可以倒入青菜使它熄灭,分析油锅熄灭的原理。通过演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小实验,既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答案,强化知识记忆,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从生活中来,最后回归于生活的目的。

二、设置问题,创设学习物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在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时,我联系生活实例,按以下步骤组织了本节课:

1、展示所用道具——一盒月饼和月饼盒中装有黑色固体的小包。

2、大屏幕播放小资料【经查阅资料,食物腐烂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所致,向食物包装盒中放入能消耗氧气的一些物质,能够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黑颜色的固体包括碳、铁粉、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等。】

3、提出猜想——黑色固体很可能是铁粉。(理论依据是铁粉在常温下能和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

4、问题——请设计一实验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探究它是否是铁粉。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和完善本组的实验方案之后做以下展示:

第一小组方案:用磁铁吸该黑色固体,若该固体能被吸引,说明是铁粉。

第二小组方案:取少量该固体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产生,说明是铁粉。

第三小组方案:取少量该固体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若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并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固体有可能是铁粉。

………

最后,由老师评价法案的优劣,并对所探究方案进行补充和升华。

三、师生互动,营造探究氛围,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对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解释进行描述,了解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归纳结论的策略和方法。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找到了对某个问题未知现象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如何对某一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促进其探究能力的提高。

要营造良好探究氛围,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这不意味者对学生的学习彻底放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经过努力能解决的系列问题;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使学生对思考的问题或实现目标产生兴趣;最后,要鼓励学生多尝试、探索,让探究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强化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整体性和严密性,使师生关系达到了水融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强调:“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正是实现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目的。以源于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化学,体会到化学大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化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化学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 教育部

[2]董军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文件汇编》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篇8

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化学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 挖掘教材内涵,增强趣味性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 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三、 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教学手段应用中的趣味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

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

四、 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课件或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篇9

在教学过程中,化学用语之所以难教难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学用语的量大且符号性强。统计初中化学课本,出现的化学用语有: 元素符号(33种)与离子符号(5种),原子结构示意图(22种)离子结构示意图(5种),化学式(108种),化学方程式(62个)。 且这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分布相对分散,每一种不同的物质都由相应的元素符号组合而成的,加以其中又变幻纷繁,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很难掌握。

(二)理解记忆难度大。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相应的表示符号,符号周围会出现许多数字,位置不同的数字与元素符号的有条件的组合又表示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含义,及其反应变化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九年级的学生缺乏对化学变化与物质整体系统规律 地了解,学起来只靠死记硬背, 理解、记忆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三)符号之间关系复杂,可把握性差。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各有表现形式,又相互联系,不同的化学元素符号组合起来构成不同的化学式,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物质有条件的反应又构成不同化学方程式。有时甚至相同的元素由于一个简单条件的变化,它所代表的物质和表达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如H、2H、H2、2H2就分别表示氢的元素符号、一个氢原子;两个氢原子;氢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一个氢分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两个氢分子,因此,如果不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想透彻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很不容易的。

根据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状况和化学本身所固有的几个特点,为让学生快速高效的掌握好化学用语,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打好基础,过好三关(一是突破元素符号关、二是突破化学式关、三是突破化学方程式关),搞好化学用语教学。

1.激发兴趣,突破元素符号关

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加强化学用语的教与学已为当务之急。在教学中为了变机械记忆为趣味记忆,我重点在“兴趣”字上做文章,采取“多种方法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记忆效果。

1.1讲故事:在讲授化学元素符号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元素符号的发现史和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我国化学的发展史,给学生详细的讲解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是如何艰苦拼搏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和成就,启迪学生树雄心立壮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2顺口溜: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元素符号,我采用了编顺口溜和猜谜语的方法,增强学生兴趣,强化记忆效果,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我总结的口诀是:氧O磷P硫S,碳C氮N氢H,氩Ar氖Ne,镁是一个Mg: Ba钡,钾是K,钙的符号是Ca银Ag铂Pt,铁是一个Fe。锰Mn铝Al,汞的符号是Hg。 钠Na碘是I,硅的符号Si。Cu铜Au金,锌是Zn要记心。并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朗读记忆;根据元素符号的组成特点,和汉语拼音的组合原理,我还精心编制谜语,让学生在猜中学,在思中记,例氢元素,我给氢元素符号编的谜语是:“横为工,竖为H、为气体,易燃烧能还原”。针对银和汞元素的不同特点,我又编了“银汞两兄弟,哥固体且坚硬,弟液体分量重,不注意难分清”经过实验,我发现利用口诀和谜语诱导记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探索欲,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元素符号的牢固记忆。

1.3小竞赛:为了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内,我还举办了化学元素符号抢答题,限时背诵,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的化学元素符号多。在课外,我布置学生制作化学元素形象卡,供学生课下复习或相互交流,便枯燥的记忆为趣味化和生动化,既训练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又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到一举两得的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记忆和理解。

1.4小测验:以上几个步骤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兴趣学习,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还采取了一周一次化学用语小测验,把握学生掌握情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限期补考,力争人人过关。

2.掌握组合规律,明确写法和读法,突破化学式关

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物质,化学中常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这种组成的式子就是化学式,针对初中化学课本共出现的108个化学式,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单质化学式除O2、N2、H2、Cl2四个是双原子分子,其余单质一律用元素符号表示;第二类是化合物的化学式,一般组合规律,“正价前、负价后,求公倍、价除它,得个数、写右下、代数和等于零”。例氧化铝的化学式写法如下:铝元素的化合价是正三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负二价,正负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是六,用六分别除以铝和氧元素的化合价的绝对值,得数分别写在铝、氧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六除以三等于二、六除以二等于三,即得铝原子的个数是二、氧原子的个数是三,按化合物组合规律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另外,关注特殊现象,铁元素在初中阶段有两个常见的价态,正三和正二价,当它在化合物里显正三价是,读作“某化铁”,显二价是读作“某化亚铁”,随着学习了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后,要告知学生,铁在参加置换反应是,生成物中的铁元素显得是正二价,即亚铁化合物。在读法上,对单质化学式一般读其元素符号名,如:Fe读铁,Si读硅,若单质为气体读时元素符号名后加一“气”字,如O2读氧气,Ne读氖气;对化合物可按照“正写倒读”,或“先写后读”,如NaCl读作氯化钠。另外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在学习化学的记忆方法上我还采用了“化整为零,整零结合”的方法,学一个,记一个,会一个,积少成多,逐步全面地掌握初中阶段的108多个化学式,为将来学好化学方程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巩固上,采用多次检查的方案,督促学生早日掌握。

3.实验搭桥,现象做媒,突破化学方程式关

心理学指出“人通过感觉器官,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传到大脑,达到记忆的目的”。在突破化学方程式关时,我注重了以实验搭桥,以现象做媒来加强对化学方程式记忆和理解,以大量丰富的感性知识,变抽象的机械记忆为具体的形象记忆,从而达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方法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