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发展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探究问题,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的气氛的学习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多采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通过质疑、探究过程,从“学会”向“会学”转化,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2.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宁教版《化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编排等顺应探究式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新课标教材中实验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体现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外,还增加了一部分突出科学探究的实验和突出过程体验、科学方法渗透的实验,而且实验不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需要学生做的实验增多。教材知识结构的种种变化,目的是强化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自主性,增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教材中还增设了一些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密切相关的科学小探究,这样可以从熟悉的知识、现象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教材知识的结构安排,提供给学生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品质、习惯、能力。
例如,学习金属腐蚀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护栏、铝合金等的生锈,进行调查分析,探究生锈因素及防锈措施,做到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获得新知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二、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引导
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评价五个环节。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没有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在探究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洞察质疑问题的能力,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敢于思索,逐步形成思考的能力。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使学生想问;进而引导学生针对内容从不同角度以适当方式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及思维方式,通过一次次探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交给学生提问方法,形成提问技巧,使学生想问、会问、善问,提高学生提问能力,最终形成提问技巧。
(2)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先导。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方向和内容,从而为有目的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避免盲目性,培养学生探究的逻辑思维品质。
(3)制定计划对完成科学探究起引航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完整的科学探究计划,才得以使科学探究活动有计划进行,顺利完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效率品质。
(4)实验与收集相关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实验现象和相关证据是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依据,探究过程中应引导如实纪录实验现象(如化学实验中出现的色、态、味、温度等的变化)、数据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严谨品质。
(5)分析与评价:收集的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纪录,探究的结论是在实验现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结论或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在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评价是得出正确结论不可缺少的环节,及时恰当分析与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分析指导作用。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巡视学生探究情况,及时给以指导,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缺陷,使学生选择最合理或设计更合理的方案,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或误入歧途等,推动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科学探究过程也离不开教师针对性评价,评价是为了改进和完善科学探究,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探究活动评价恰当,如激励性评价,可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滋生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适时、因材、适当评价;需要多视角、多形式、多途径全面评价;需要用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评价。因此,教师应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与评价环节,使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提高探究问题效率、能力。
篇2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方法: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 。面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家长不能敷衍解决,有学会引导孩子逐步探索,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创设教育环境,培养探究能力。学会给孩子特定的场景,在一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 。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应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想法与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 山区小学生 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与交流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今后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学生参与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因此,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对此作探讨。
一、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什么是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构成的。各能力相辅相成,协同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可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2.建立猜测与假设: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测和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订方案: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实验器材等。
4.收集事实与证据:收集并整理通过实验得出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以及其他与猜测假设有关的资料、信息等,为验证猜测与假设做好充分准备。
5.解释与评价: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猜测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结论。
6.合作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教师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分析、归纳,自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2.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合作能力。新课改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改变课堂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积极探索转变学习方式的新途径。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非用脑去想不可。”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手、脑及各种器官协同作用。教材中有些实验装置不够完善,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实验设计不够合理。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改进实验原理和装置,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知识迁移能力。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它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和科学各领域共同的教育功能、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它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相互渗透,科学学习能丰富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影响科学学习。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论的总结体现了学生语文文字的表达能力;五下的第一单元《沉和浮》涉及体积大小,要用到数学知识等。虽然小学生的知识有限,但在实验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就会为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途径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在日常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科学课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在小学阶段把语文、数学和英语视为主课,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重视。科学课是副科,在绝大部分山区家长和老师的思想里学不学都没关系,只要把语文、数学和英语学好就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重视科学课。(2)教师资源比较缺乏:学校专职的科学教师比较少,基本由其他非专业老师兼任。(3)学生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山区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获取信息途径匮乏,动手操作能力差强人意,对常用实验仪器使用不规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提高山区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精心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唯有学生爱上科学课,才会有持之以恒的求知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精心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因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思考,有思考就会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会探究。问题是一切探究的伊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
在《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上,我利用小游戏“钓鱼比赛”导入,结果一名男同学将所有的“鱼”都钓走了,女同学空手而回。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同时让男同学公开获胜秘诀是钓鱼竿下有磁铁,就此引出磁铁的性质,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本堂课的探究学习。类似的趣味实验还有很多,如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让套在锥形瓶口的气球鼓起来;让“无字天书”显现出字,等等。
2.保护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用眼看、用脑想、用嘴说、动手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发现、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建议下,学生自己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搜集证据、验证结论。
《点亮小灯泡》的引入环节是我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根未经处理的导线。刚开始时都不能点亮小灯泡,在我的引导下,慢慢有同学成功了。让他们上台展示述说,两名同学合作,将导线的截面分别紧贴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结果灯泡亮了。在他们的示范下,“亮了,灯泡亮了”的欢呼声越来越多,待导线收上来时,部分导线的两头已被学生剥去了“外衣”。看到此现象,我非常欣喜,虽然课时数由1课时变成了2课时。
3.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多种参与方式,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自学、讨论、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教师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倾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引起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金属热胀冷缩吗》这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该如何操作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而是向学生抛出了三个问题:(1)该活动需要哪些实验器材?(2)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这个活动的操作步骤是怎样的?学生先带着这三个问题自行阅读思考,接着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最后动手操作。一系列环节下来,实验效果非常好,学生印象深刻,知识点掌握牢固。
4.变“扶着学生走”为“让学生自己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实验内容学生仔细听,教师提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我们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确定实验步骤,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
在教学《简单电路》这一节内容时,根据山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动手操作情况,我将一课时的课拆成两课时上。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材料包里的材料,连一个简单的带灯座的电路。最先连好的同学上台展示述说连接过程,连接好但不亮的学生寻找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根据全班情况,教师讲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继续连,还不会连的同学可以向同小组已连接成功的同学请教。第2课时的内容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尝试用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3根或4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组成电路,并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让灯泡亮起来。在此活动基础上,将1节电池变为两节电池继续连。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对电探究的兴趣,发展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要上好每一堂科学课,就要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出于教材而不盲从于教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探究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好多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用橡皮筋作动力》这一课时,课堂我安排在操场,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通过讨论、交流、自己动手试验,每位学生都知道用橡皮筋可作动力使小车运动。接着我把学生分为十小组进行比赛,比哪小组小车运动更远些,学生兴趣高昂,使出浑身数解想办法使小车运动更远,通过评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从而得出橡皮筋 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运动越快的结论。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例如《空气在哪里》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以 “空气”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第一个环节“我们想办法找空气”,几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空气;第二个环节是以问题形式展开,一群孩子边实验边讨论;第三个环节仍是以问题形式展开,几个孩子想出了用不同方法得知瓶子里有没有空气。还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提出“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第四个环节“水里面有空气吗?其它星球上有空气吗?”通过问题引领去让学生想办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例如:在讲《沉与浮》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砖块在水中下沉和木块在水中上浮后,就有学生问:哪些上浮?哪些下沉?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萝卜、橡皮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四、让学生主动学习,亲身体验
“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科学探究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更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并不容易”。例如在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我让学生想办法分别让橡皮泥上浮和下沉,有学生试验很多次都不能让橡皮泥上浮,但他们不气馁,并对我说:“老师,我就不信不能让它上浮。”通过多次的试验探究,终于找到多种让橡皮筋上浮的方法,并且从他们一张张笑脸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五、张扬个性,培养创造力
“教育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唱主角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千万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所谓理智去约束孩子们。应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篇5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能力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在逐步快速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清晰地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能够让他们都考上名牌大学,而是要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发展,同时也需要为我国的各领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国家政策方面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目标。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学科学教育也提上了日程。科学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我就从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中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对我国科学教育中探究能力培养的反思提出建议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和想法。
1 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形式。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学中都要重视实施科学教育,并且使自然科学素养的培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育相互渗透与结合,这是培养当代高层次科学人才的要求。①另外,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十五章“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中提到,学校应该开展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饪等活动。我个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科学教育的雏形,杜威强调要在做中学,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探寻科学的奥秘。因此科学教育的培养对于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多方面的问题, 绝对不能将其简单化和程式化,否则,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而且会造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错误理解。②注重科学探究,并不是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会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
2 中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科学教育的课时少,学校不重视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全面的有层次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科学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方面,而忽视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笔者一个月的留美经历发现,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商店儿童玩具的区域摆放的并不是一个个组装好的汽车、房子、人物,而是各种色彩鲜艳的零件,在零件的旁边有具体的指导组装图,美国的小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在这些零件周围驻足,按照图上的指导拼装完成,然后家长再给他买回家去。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小就开始,而且在生活中随时发生,随时操作。与之相比,中国的家长则往往追求效益、追求省事,买一些经商店工作人员组装好的玩具给子女,甚至有些家长表示,让小孩子到处乱摸这些零件既不卫生,会带来细菌,又有可能在孩子玩耍打闹的时候伤害他们的身体。
另外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突出问题还表现在小学与中学的科学教育缺乏衔接,同时还存在过于强调经典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潜力,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更令人担忧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讲授和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占统治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严重匮乏。
因此下面就从中小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质疑能力的培养,谈谈当前中小学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2.1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科学教育中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并不乐观。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上预先设计好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刻板地记录数据,然后拼凑实验报告,以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毫无益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不但不会降低教学难度,而且不会节省教学时间。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依据别人的实验设计,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似乎不少于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不仅完全有必要,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根本途径。③此外,笔者认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探究的根本,有了科学创造的理念,必须要有设计实验的能力,否则一切都是空想。而且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更为学生合理地发散创造思维提供了可能,也是对学生无谓的假想进行了约束。
从我们个人的学习经历而言,小学阶段的自然课老师会带领大家去实验室做实验,通过讲解全班集体设计实验,然后分小组实际操作,最后得出有关的结论。到了中学阶段,由于学校人多地方小,所以在正常的教学活动期间,基本没有去过实验室。实验报告也是老师照本宣科,直接一步一步的在黑板上写出来,而没有给学生更多参与实践和探究学习的机会,这与我国科教兴国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学生从小就对实验操作不感兴趣,反而希望老师直接告诉结果,以便在考试中“对答如流”,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思维就在不经意间被考试所泯灭。
2.2 质疑能力的培养
除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外,我国中小学生还比较缺乏质疑能力,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缺乏质疑能力可能与我国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有关。但是在当今这样开放发达的多元社会,我们应该意识到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科学教育的重点。
许多学校不重视科学教育,甚至任课老师根本不在乎学生的合理质疑。对于中学生而言,老师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备考和解题,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那么对于其他同样有着科学质疑能力的同学而言,面对老师经常回避提问的状况,且不说质疑能力是否会降低,对于提出质疑能力的信心恐怕也会逐渐丧失。
另外,一些研究者就表示学生的面子思想严重,怕说出来的问题太浅或者说错而遭到同学耻笑、老师责骂;而且过分地迷信书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没有质疑的意识;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学生大都习惯于去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主动质疑,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甚至有些同学不知要提什么问题,很多同学认为提问就是问自己上课没听懂的问题。④中小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有限,通过仅有的知识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有利于他们提高今后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老师,学生的质疑应该给予解答,如果无法解答,至少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他查阅具体相关的资料,支持他的质疑能力。但是现在的中小学老师,每天忙于讲课复习,忙于班级建设,忙于晋升职称,忽视了作为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所以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进行反省,是否正确地引导或指导学生,态度和指导方法是否得当。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相问答、小组讨论和集体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生疑。而且更关键的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巧妙地利用实验与思维定势的矛盾,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会在矛盾中不断地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然后马上动手验证实验,得出自己质疑的结果。
3 反思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讨论,笔者认为科学教育离不开实验设计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大量的实验来填充课堂,理论的指导也是同样重要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孤立地进行,应基于学生所掌握的只是去探究未知的事物,而探究的事物就是教材中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效的科学教学要求运用多种方式和策略,探究的教学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不管问题由学生自己还是由教师提出,只要问题具有探究的价值,学生就能够从探究这一问题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另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具体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实验器材等息息相关。不仅仅是中小学生,每个人面对桌上摆放的实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想要亲自动手实验。在其他的课堂中,老师也谈到目前的学校财政紧缺,又加上不断的扩招,学生无法进行实物的操作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有些大学医学院的解剖课上,由于没有充足的经费购买尸体进行实际操作,就选择拿兔子代替,后来上课的人数增加,老师索性不用实验材料,直接在幻灯上进行电子的演示和操作。几年下来,不仅仅学生学得一知半解,就连老师也是多年没有进行过实体解剖。当真正拿来可以操作的实物时,教师甚至都不敢拿起手术刀,摸了半天也找不到一根神经组织。现实情况和实际的设想严重脱离。
综上,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首先应该学校层面重视起来。其次,任课教师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验设计联系起来,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帮助并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注释
① 于万辉.我国科学教育问题新论[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8.
② 郭玉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的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7):96.
③ 蒋建刚.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1(9):60.
④ 施秋霞.科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101.
参考文献
[1] 袁向军.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8):83-84.
[2] 张军鹏.理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43-46.
[3] 杨莉.利用“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生物学教学,2010(8):19.
[4] 李雁冰.论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86-91.
[5] 周仕东,王书伟,郑长龙.美国PADI: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7):36-40.
[6] 刘文利.美国学校科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7(7):58-60.
篇6
新课标对物理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应设法激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如我在讲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鼓、哨、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在课上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同学们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声音的世界”,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角色。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再经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
探究过程要重视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方案交给学生(该方案可以是完全正确的,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如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物理大多数科学探究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应分组进行。每组2-3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如:甲操作,乙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外,组内角色要转换,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内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使学生自己学会了“捕鱼”,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
篇7
关键词:幼儿;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科学探究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尽情地展现好奇心,其探究新鲜事物的热情有恰当的出口和认可,惟其如此,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品质才能最终得以生根、发芽和开花。就此意义而言,创造出“激励-发现”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其初步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
“激励-发现”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着名的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鲁纳认为,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幼儿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伴随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幼儿在园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智力。他强调新时代应当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他甚至还把这样的教育目的,同国家、民族的安危和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充分的发挥,能使国家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还依据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陈鹤琴先生认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总是好的,而且,小孩子还有好动心,幼儿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幼儿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驱使的幼儿,与新异境地接触愈多,则知识愈广;小孩子也是喜欢成就感,他们不仅喜欢动作,更喜欢动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欢称赞,他们喜欢“听好话”,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勇气。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鼓励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因此,“激励-发现”模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符合跨世纪教育的目标和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2 “激励-发现”模式的内涵
“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旨在改变幼儿科学教育中,“呈现-注入”式的活动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呈现-注入”式教学方法是把每一门学科肢解成相互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教授,“激励-发现”则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环环相扣,调动学生去探求与某一知识相关联的其他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论和规律,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初步的体系性意识。既然“激励-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激励-发现”模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意味着被吸引,意味着有兴趣,这是让幼儿脑子动起来的强大动力。教师从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疑问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必须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途径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和动口,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并快乐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惊奇地发现科学现象,自主地建构起属于幼儿的科学认识体系,初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因此,“激励-发现”是依据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所施行的一种教育策略,“激励-发现”之“发现”,并不是要求幼儿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究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激励-发现”顺应幼儿好动心的需要,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激励-发现”之“激励”是为了满足他们喜欢称赞的特点,用积极的鼓励调动和保持幼儿的兴趣。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探索的积极性,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产生探究冲动。
3.“激励-发现”模式的现实意义
3.1“激励-发现”模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激励”是手段,幼儿的“发现”才是目的。这种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学会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开辟了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
3.2“激励-发现”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中,强调了“发现”的主体是幼儿的同时,也辩证地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活动的导入、过程指导、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激励幼儿产生和保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小心地呵护“发现”萌芽,大力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的发现成果,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3.3“激励-发现”模式体现了培养完整幼儿的现代教育理念
“激励-发现”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感知科学现象和规律,而是包含着更深刻的教育内涵。该模式既有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又有情感意志的发展;既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既有创新素质的渗透,又有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于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激励-发现”模式的实践注意点
篇8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25-02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从现阶段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从不同侧面凸显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幼儿能力的培养,教学途径单一等问题。为此,我园(此处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幼儿园”,下文同)作为农林高校附属幼儿园,依托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的地理优势,开展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的课题研究,从多方位、多层面入手,结合幼儿的年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营造多样的科学环境,激励幼儿主动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的发展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 创建温室大棚
我园利用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幼儿园内创建高科技、高水准的温室大棚。大棚内种植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无土栽培的蔬菜,盆栽的花卉等,让幼儿更加直观、开放、轻松地去观察、去探究。通过幼儿的参与式管理,幼儿可以大胆的用看、闻、尝、摸等方法了解不同植物在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了解无土栽培所需要的条件和种植的过程,并进一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随之会产生许多疑问,如为什么种子种在土里而不是沙里?为什么有些植物长在地上而有些植物要爬在藤上?为什么有的植物开花而有些不开?这些行为体验促进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正如陈鹤琴所说:“幼稚园需要布置科学环境,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布置园庭,以及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
2. 建立科学实验发现室
科学实验发现室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观察、亲近、触摸、验证各类事物的机会,自然科学区、实验探究操作区、声光区、力区、创意手工坊等分别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操作和科学实验材料,以及高科技产品,如美丽的昆虫标本、各种植物的种子,多种颜色的石头、土壤,以及显微镜、光控灯、风力发电车、天平、试管、磁铁、三棱镜等,幼儿通过拆装、组合、观察、验证等实验操作活动,更直观地对声、力、电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在科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科学秘密才能被发现,从而培养幼儿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创立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如在科学区,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并结合现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给幼儿提供相应的科学探究材料,如轮子、电池、磁铁、海绵、弹簧等,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探究实验,奇思妙想得到充分体现。在自然角,教师带领幼儿种植大蒜、萝卜等,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或提供小动物、植物以及昆虫,让幼儿观察、使幼儿触摸,在亲身与动植物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从而使幼儿的学习、认知、技能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发展。当然,我们的区角会随幼儿的发展情况、季节的变换等进行定期更换,以保证幼儿始终对科学活动保持探索兴趣。
二、合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家长走进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共同体。”因此,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幼儿的教育者,幼儿园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邀请家长入园,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实验互动的形式,把一些科学知识、自然现象、疑难问题深入浅出地给孩子讲解,如任职于生命科学学院的家长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大班孩子带来了“细菌如何产生”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装有专门液体的玻璃瓶子,让每位幼儿印上自己的手印,将瓶子捂紧放在教室里,幼儿自己进行每天的观察和记录,一星期后发现长出酶变。
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对细菌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知道了不讲卫生的危害;不仅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且开阔了幼儿的视野,使幼儿对科学多了一份神秘感以及探索的欲望。“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科学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2. 亲子实践活动,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
我园每个双周都会结合主题教学的特色及特殊节日,于周五下午举办亲子活动,其中就包含了“和春天来个拥抱”“一起去逛牡丹园”“植树节”“走进昆虫博物馆”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和家长、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寻找大自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如“一起去逛牡丹园”活动中有幼儿问:“为什么牡丹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颜色?”1名园艺系的家长就为幼儿细心地讲述了牡丹的不同品种、颜色、特性、喜欢的土壤等。“植树节”活动中也有家长为幼儿讲了不同树木的名称、结构、种类、特征等。
幼儿园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大规模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为一种家长参与式的科技节活动,不同专业的家长通过幼儿园的科技节活动积极展现了自己的科学教育特长及成果,不仅激发了教师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积极性,而且激励着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信心。科技节作为幼儿园的一种特色活动,拥有特定、鲜明的主题,对于幼儿园宣传自我,扩展教育资源和谋求社区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挖掘本土特有的教育资源,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 在自然景观中探寻科学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经常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自然。”近年来,我们不定时地组织幼儿到博览园、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温室大棚甚至到田里去,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欣赏杨凌农科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以及一年一度的农高会。幼儿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幼儿去参观,回来后请幼儿讲讲农高会上的新鲜事,让幼儿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自然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除了通过外显的方式把自然环境作为认识的对象、活动的场所,让幼儿走进自然,亲历自然外,还通过一定的课程设计,把自然环境资源搬到幼儿园来,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园内开发出一块地方作为种植区,再根据需要划分给各班,使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
2. 在历史文化中感受科学
我园地处国家级农业高科技产业技术示范区――杨凌,周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东临西安―咸阳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门寺,南靠太白山、楼观台,北有乾陵。区内自然景观更是独具特色,四季景色各有魅力,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认知需要及季节的变化组织孩子参观、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同时我们也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去周边的旅游景点,如西安的秦岭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博物馆,咸阳的茂陵、乾陵,以及宝鸡的太白山、楼观台等。不仅拓展了孩子的视野,而且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
3. 在现代场馆中体验科学
杨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就诞生于此,是幼儿了解生物、揭开生命起源奥秘的最佳去处。如在大班综合活动“孙悟空超市(克隆技术)”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园组织大班幼儿参观了胚胎克隆羊基地,不仅使幼儿对生活中的复制和克隆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而且简单了解了复制或克隆的利与弊。农业博览园拥有世界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00万号,适合幼儿学习和了解纷繁多变的昆虫世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目前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基地,内有连栋温室大棚4座,双拱节能日光温室7座,棚内设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术,电脑自动控制;采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也是对幼儿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我园和其中的一部分基地结成了共建和友好单位,并定期组织幼儿开展科学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毛美娟,华培.探索与发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科学探究;好奇心;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65-0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初中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明确表述为“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既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内容、也是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物理课程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呢?
一、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世界的兴趣
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与原动力,人一出生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睁开双眼就开始了对身边事物的探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身边的世界逐步习以为常而失去了好奇心,探究兴趣也逐渐消退。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重新找回好奇和探究的兴趣呢?初中物理教材内容本身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中选择的是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比较广泛的知识;有形象生动的感性内容和初中生能理解的理性知识;也介绍了有关的能源、环境保护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学成就等现实生活中不可脱离的知识。那么,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激发学生对身边世界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认知世界,理解身边事物,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应注意适时激发兴趣,所探究的问题难度不易太大,探究的结论也不需要统一,只要学生积极地探究就会有收获。例如,探究自然界中物态变化时,学生已经学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化、凝华等物态变化的知识,只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加以整理就得到了自己的探究成果。有的学生收集了早春的雾、深秋的霜、夏天的雨、冬天的雪,草上的露、河面的冰等自然现象;有的学生收集了生活中的烧开水、吃冰棒、烧液化气等生活过程;还有的学生从书本资料上收集到人工降雨、冰柜致冷等理论知识,虽然探究结果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对生活、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了解了生活常见现象中存在着许多知识。例如,探究生活、学习中的磨擦、杠杆等内容时,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原材料,从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学习、吃饭,一天生活的经过为材料,通过学生对生活、学习过程的观察和思考理解了生活中的磨擦现象、杠杆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通过这些探究,明白吃饭时手与筷子、写字时手与笔、笔与纸,洗衣服时手与衣服处处都存在摩擦;吃饭的筷子、写字的笔、扫地的扫帚、夹煤的火钳、屈腿时小腿骨等许多生活中的杠杆。有些学生从生活中去找,有的学生从体育运动中去找,有的学生从学习中去找,探究到不同的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对生活有一种物理层面的深层认识。让学生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观察生活的能力。随着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等生活工具去探究综合性强的力学知识,理解摩擦、杠杆、轮轴等各种知识综合应用,从理性上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工具,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习惯。
2.结合本地发展,加强人文课程。例如,引导学生参观新建的机械加工厂、热电站,让学生探究工厂生产过程中多种物理知识,特别是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人文知识,如让学生探究身边河流的治理,政府关于环保的新举措等,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人文知识对于个体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获得人文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开扩了更广泛的领地。例如,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探究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产生、上海开通的磁悬浮列车、“神州5号”飞船升空中的火箭发射等科学知识,让学生学习探究生活世界中的科学成就,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产生对科学研究的向往。
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让课程内容充分走进学生生活,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肯定和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质疑和批判,才能真正让学生重新找回那份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世界的兴趣。
二、注重探究方法的引导,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根据初中生知识能力的特点,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过程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要给学生收集数据提供足够的资料支持,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如何把握正确的收集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体会探究过程。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例子、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探究问题。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给学生一定的材料支持。例如,探究滑动磨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列举人在冰面上行走太滑容易摔倒和用力压住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擦得更干净等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滑动磨擦可能有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根据猜想去收集数据,再给一些器材让学生自己验证。如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浸入水中时水面上升,如果是满杯水,水会溢出,提示学生收集溢出的水,浸入部分越多,浮力越大,排出的水越多(包括水的体积大、质量大、重力大),在这一些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然后去探究浮力与排开水的关系。(可根据学生的要求添加一个器材――量筒,用量筒的测出排出水的体积,由于水密度的特殊值1g/cm3,从数据上推出了浮力与排开水的关系)。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想到收集溢出的水,更不会去用弹簧秤测出排出的水重。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猜想电流可能与电压存在什么关系。可能与电阻存在什么关系。利用怎样的实验去验证,需要哪些器材等。然后让学生去做实验,在引导过程中,逐步渗透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解释,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评估。思考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论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推出其他的合理解释等问题。如学生得到“重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的结论后,引导学生思考此结论是否能解释“用力压住黑板擦擦黑板时摩擦力大”等问题,提示学生把木块上加钩码与压力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明白木块上加钩码加大了木块对木板的压力,然后再重新分析自己的实验过程等。从而引导他们对自行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学会用精炼的语言表叙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作为参与者加入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理解和肯定别人的成绩,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篇10
一、提供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做好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
没有“材料”,就没有“经历”,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的前提,它直接影响着探究和研讨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怎样组织材料,怎样设计和安排材料的层次等。材料的选择和结构要精细合理,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启发学生,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同时材料的数量要充足和典型。如,《有趣的磁铁》一课中,教师要充分预想学生实验中可能需要的材料,并为学生实验提供数量充足而典型的材料,如磁铁的准备,既要有条形的、蹄形的,又要有圆形的、环形的、柱形的。其他材料要尽可能的充分,如准备曲别针、铁夹、塑料积木、图钉、木条、棉花、橡皮、铜钥匙、硬币等,准备的材料越准确、越全面、越充足、越典型,教学就越能自如,否则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收集材料,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诱发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开始,可先放配有各种声音的课件,让学生说说是哪些声音,再问:“你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听到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短短的几分钟活动,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了。可以利用实验制造矛盾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哪杯水多》一课,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杯子里,问:同学们,哪个杯子里的水多?有的同学说这个杯子,有的同学说那个杯子,这样矛盾就出现了,为下一环节测量做好了准备。
三、合理筛选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使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尤为重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提出的问题难免五花八门,这其中有贴近科学教材,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也有偏离教学内容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在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筛选,哪些是课堂上可以完成的,哪些是课后继续探究的,从而确定本堂课应该探究的内容和问题。
在设计问题方面,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需要迫切解决,但不能轻易就知道结论,要大小适中,即问题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让学生无从入手。如,《哪杯水多》,学生面对两杯水的疑惑,老师可顺势提出:究竟是哪杯水多呢?请小组讨论出自己的方法。在确定了哪杯水多之后,再顺势问:到底多多少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这一环节,使学生深入探究。这样设计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好问题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四、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加强探究指导
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讨论和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自行探究。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行探究的良好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究。
当然,老师在学生讨论和自行探究中要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在讨论和自行探究中往往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影响讨论和探究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及时发现,及时点拨,共性的问题面向全体点拨,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个别点拨。科学教师需要明确的是:适时、有效的指导在探究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也并不是“大撒把”式的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没教师什么事了,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探究效率的关键。
五、注意进行探究评价,永葆学生探究活力和创造力
要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掌握反馈信息,及时给予指导,还要进行必要的评价。对小组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效度,从而有效促进小组探究的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的评价包括小组内成员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家庭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的内容全面,包括小组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各方面评价。有效地评价能促进小组探究学习更有效地开展。
总之,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课堂,离不开老师,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