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范围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范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审计范围

篇1

1.审计产生和发展上的差异

财务审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希望了解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等情况的需求,政府部门等单位为了便于人们审查和发表意见,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对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加以详细记录,让审计部门在进行财务审计时能够做到有据可依。然而伴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作用的不断扩大,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巨大的财政资金开支问题的发展任务也是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政府资金的来源是普通民众,即国家纳税人,在建设过程中,若是资金去向不明确,不但会加重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同时让民众对政府部门产生不信任,要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性,财务审计已经显得很乏力,在这种形势下,绩效审计应运而生,目的是为了改变政府职能部门在财务上的浪费现象,保障政府部门的经济性,确保资金落到实处,发挥资金的效益。

2.审计要素的差异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在审计的要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包括审查目的、审查对象、审查范围、审计所用的方法等方面,在审查目的上,财务审计的目的是审查财务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而绩效审计针对的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性;在审查对象上,绩效审计的对象主体是人所在的单位(政府部门及其附属部门和事业单位),而财务审计的主体是财务收支活动;从审计范围上来看,绩效审计范围比财务审计范围广很多,财务审计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而绩效审计的审计范围具有很广的辐射性和不可见的间接的社会效益;从审计所用的方法来看,财务审计方法程序模式已经定型,而绩效审计没有特定的准则可供参考,审计方法上更加复杂。

3.审计内容的差异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财务审计检查的是政府部门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注重的是检查会计资料是否完整、正确详细,审计是财务中是否存在做假账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入点和侧重点是财务活动本身的真实性,而绩效审计注重的是经济活动是否发挥其本应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切入点是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审查的是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监督失效、执行不力等情况。

4.对审计人员职能的要求差异

财务审计针对的是既定事实的财务收支情况,对审计人员来说,主要发挥的是监督职能,评价和检查是的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合法性,编写相关报告,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证据和便利。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绩效审计人员一般要求具备专业的财会知识,对我国政府工作环境相当了解。在职能也更加复杂,绩效审计人员不仅要评价单位绩效,还要为如何提高绩效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未来经济效益,绩效审计主要发挥的是建设职能。

二、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联系紧密,彼此相互结合才能发挥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审计方式还是财务审计为主,绩效审计为辅。在审计过程中,两者要结合使用,才能使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至最大:第一、在审计过程中要结合项目特点选择审计方式。对于公共投资项目,其投入的资金往往不属于个人财产或者集团,在资金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财务审计可以确保资金落到实处,不被私人违法占有,而绩效审计可以提高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资金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审计过程中要提前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我国绩效审计发展并不完善,存在很大漏洞,因此,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对工程分不同时期制定明确详细的审计计划,按计划开展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第三、设计合理完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财务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前提,财务审计部门提供的财务审计信息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依赖于财务审计提供的数据,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确保相关的采访等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第四、选择正确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人去完成,对审计人员的选择上要考虑得当,财务审计对人员要求相对更低,知识面要求更窄,但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思想一定要正,道德修养要高。而绩效审计对人员要求更高,在选择上应当选择经济财会知识专业、了解我国政府工作环境、道德修养高的人,以便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根据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了解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账实、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判断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检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有关问题。

2.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必须划分清楚前后任资产质量状况,查实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状况。重点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特别是任职期间新产生的不良资产情况,审计确认任职期初到任职期末各年的不良资产总额及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情况,分析企业任期内资产质量变动的原因和任期内不良资产责任划分。对于企业在清产核资中未披露的损失(除政策性原因允许企业暂不处理的损失外),一般视同为清产核资后企业负责人任期不良资产损失。

3.任职期间经营成果审计。经营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经营成果不实在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因此,要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审计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审核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初至任期末各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如果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应当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并做出调整后新的会计报表,确认任期企业实际业绩利润,企业任期实际业绩利润=经过审计调整核实后的任期利润总额+任期消化以前潜亏-任期新增不良资产(扣除因客观因素新增不良资产)。

4.任职期间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应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等。这是新的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注重对企业的绩效审计。

5.任职期间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有关经营、管理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违规对外拆借、出借账户;违规对外出借资金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三个正式报告,即中介机构(企业)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评价工作组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和审计工作组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阶段性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为最终结论性审计报告。

1.财务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1)审计任务的说明,即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企业名称、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采用的主要审计方法,延伸或追溯审要事项,以及对被审计企业及负责人配合与协助情况的评价等。

(2)被审计负责人及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业务范围及经营规模、财务隶属关系或资产监管关系、核算管理体制、财务收支状况等;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等基本内容。

(3)被审计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主要包括:审计前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任期内各年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收入效益、成本费用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等。

(4)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在发展战略规划、改革改组改制、生产经营成果、内部控制机制,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等成绩。

(5)截至任期末,审计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的问题和负责人的问题两方面。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要进行分类整理,并明确发现问题的事实,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

(6)审计建议。对审计发现的有关问题,审计组应当在职权范围内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7)需要在审财务计报告中反映的其他情况。

2.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组结合前期了解掌握的企业有关情况,利用财务审计组审定的企业财务数据对企业实施绩效评价后形成的关于企业财务绩效状况的阶段性工作报告。绩效评价报告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析报告,依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企业绩效评价操作实施细则》和财政部的当年行业标准值、优秀值,重点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在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财务指标和评价得分的变化情况,并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得出企业在该任期的财务评价结论。此外,还需要聘请社会专家,专门召开专家民主评议会,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机制、内部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评议,并形成专家咨询评议报告。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财务审计报告、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撰写最终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情况。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2)财务绩效分析。主要包括:审计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企业在任期内的基本财务状况等。

(3)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如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及发展方向方面、改革改制方面、基础管理方面、市场开拓方面、保值增值方面等所做的工作。

(4)任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审计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按照问题的重要性,分问题排列。

(5)审计结论。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业绩,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被审计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业绩与责任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明确其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应在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中有证据支撑,需观点明确、内容清晰,业绩要讲透,问题要讲准,责任要讲清。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的区别

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以会计报表为对象的常规财务审计而言,可以归为专项审计范畴,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存在以下一些区别:

1.目标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是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公允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经济责任审计则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强调关注事件的成因、效果和责任问题。

2.内容不同。常规财务审计内容为会计报表及与其有关的资料,是一种数据公允性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更广泛,包括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其中每一项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出具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完成。

3.审计范围不同。在审计主体范围上,常规财务审计一般将被审计单位全部纳入审计范围,根据重要性可以采取审计或审阅方式。而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审计范围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一般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资产量应不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纳入审计范围的子企业户数应不低于企业总户数的50%。同时又有特殊规定,对资产或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由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任期内未经审计或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务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均要求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而且在时间范围上,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会是若干年,长于常规财务审计。

4.审计程序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经济责任审计除常规程序外,委托人还规定了专门程序,如审计进点见面会规定了参加的人员及见面会内容,企业前后任负责人必须到场,这在常规审计中是没有的程序。又如审前调查,时间长、要求高,此外审计过程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等程序,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5.审计方法不同。常规财务审计主要围绕复核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采取检查、函证、盘点、分析性复核等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账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审计报告、企业内部审计资料、上级及外部检查结果等,避免重复审计,强调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理清问题、取得证据。审计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审计方法,如设立意见箱,收集群众意见;向有关单位、个人调查,充分听取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工会和职工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对于实施访谈工作,《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访谈工作规范》也明确了访谈范围、内容、方式等。

6.重点不同。常规财务审训是一种对会计报表进行全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突出重点,对重点环节、重点事项、重点问题进行充分关注。如因对外担保而承担连带责任事项,若账务处理上已经将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或预计负债,审计结果可以不需要对此发表保留意见,但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查明深层次原因,是否经过了一定的程序、责任的归属、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等。

7.工作结果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报告是一种标准、简式审计报告,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调整事项进行了调整,则在审计报告中不需再反映。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一种长式、详式审计报告,对前任负责人在任期内的工作情况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并根据任期内的工作情况对负责人进行评价。在会计报表编制上,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涉及到多期,尤其是执行新会计制度和清产核资,财务报表编制相当复杂,如清产核资损失如何还原、报表编制基础、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等问题,《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解答》(国资委评价函[2005]209号)对经济责任审计会计报表编制进行了规范。

8.要求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由于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的审计工作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对参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三、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些问题

国资委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资质作出了相应规定,要求中介机构资质条件应与企业规模相适应、具备较完善的审计执业质量控制制度、拥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三年内未承担同一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近三年未有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等。从目前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看,下列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1.服务对象存在偏差。经济责任审计经常会遇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中介机构在处理冲突时往往按以前常规审计一样,站在企业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实际上,由于中介机构是受国资委委托,所以应站在国资委的立场开展审计工作。

2.审计目标不明确。有的中介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财务审计的区别,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范围不明确,导致审计难度较大,工作缺乏条理性。

3.审计重点存在偏差。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中介机构在财务核算和会计差错的纠正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这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部分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并非很重要。因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工作远不仅仅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差最多说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而已。又如,委托理财从会计处理上检查核算正确,但审计时更要深层次挖掘对该类高风险投资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为何要进行投资等,这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负责人任期内重大经营活动及决策问题,需要在审计时进行关注并收集证据。

4.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部分中介机构完全采取常规审计的方法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没有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如需要更多的调查、访谈等特殊方法。

5.审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发现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目的,而发现问题需要具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但有的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6.没有与国资委进行充分地汇报沟通,使工作结果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有的中介机构工作重点存在偏差,其工作结果必然和委托方的要求有差距。在进行实施阶段审计时,由于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会计报表的核对上,审计工作基本结束时向企业、国资委报送征求意见材料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上的事情,发现不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但这时工作时间已经过去了,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

7.不注意工作程序及取证。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企业存在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全面,中介机构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予以确认,不符合审计工作要求。对重要事项,必须获取充分的证据,还需要向委托方进行专门汇报。

8.不重视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在审前调查阶段,有的中介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认真调查,调查结束后制定的审计工作方案重点突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但有较多中介机构在审前调查阶段,在工作方法及重视程度上存在问题,并未实际进行调查,只是将有关材料拼凑、粘贴,按照常规审计思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流于形式。

篇3

关键词:农村财务 审计 财务监督

村级财务管理历来是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也是影响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关注和重视农村的财务管理问题,并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和政策,使农村财务管理有了较大改观。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对进一步实现农村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农村干部的清正廉洁,可以有效杜绝或避免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集体的财产属于集体成员共有,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但是,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有些村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和财务管理规定。

1.2、有利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程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护和激发广大农民对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目前,仍有一些村的财务公开不及时,或是公开的内容和帐目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开展农村财务管理离任审计工作,对村财务一届来的情况实施审核、检查,并把审核、检查的审计情况向村民公开。这样,有利于村民了解村财务一届来的收支状况,有利于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1.3、有利于端正村干部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大部分农村财会人员在实际财务管理操作中仅限于“理理帐”、“报报帐”,对财务处理随意,没有认真地执行农村财务管理相关制度。通过农村财务审计,帮助农村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促使其按照《农村财务新会计制度》要求,完善审批程序、监督程序、报账程序、公开程序,确保帐目规范、合法、合规、合理,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按照新会计制度报帐、建帐和记帐,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规范性[1,2]。

2、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2.1、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的目标,逐步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覆盖面。随着农村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其审计范围由原来的农民负担(一事一议)专项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拓展到村干部离任审计。各种审计范围是日常业务重点审、农民负担(一事一议)定期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随时审、班子调整离职审。

2.2、农村财务审计的内容共分为6个方面:一审财务收支帐目。查收入是否入账,是否开具统一收据,查是否漏收、少收,开票人是谁,支付是否合理;查凭据的时效性、审批手续、用途说明、经手人;查大额开支是否经集体研究。二审货币资金。查现金、存款情况。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四审债权债务。查应收款、应付款、内部往来等。五审项目承包合同的签订、结算和兑现情况;查项目的招投标、合同、预决算情况。如是集资项目,还必须查项目集资或收费是否按照“一事一议”程序执行,是否有乱收费、乱集资行为,项目款是否专款专用。六审财务管理制度与村务财务公开执行情况。查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通讯费、干部报酬、招待费等具体规定。财务公开方面,查公开资料是否齐全,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干部误工及招待费是否逐笔公开。同时在各个环节上,力求做到查清、查深、查透,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章进行审计和检查。

3、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3.1、审计程序。分为3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被审计的村,在接到审计通知书后,要组织好村里的相关财务人员,迎接审计人员的审计。二是实施阶段。由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拟订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可采取主地审计或报送审计,重点审查财务收支帐目和经济活动及其他有关事项,实行内查外核。三是终结阶段。由审计人员对被审计村的财务帐目情况撰写审计报告,并由农村财务审计组作出审计处理结论或决定。

3.2、审计方法。着重抓住3个重点,把牢4个环节。“三个重点”:一是财务收支帐目,采用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进行顺查与逆查;二是货币资金和有形资产,采用直接盘点现金、存款和实物的方法;三是债权债务,包括承包合同结算兑现,采用核对、复核、查询的方法。“四个环节”:一是把牢各项收入帐的清查,是否有漏收;二是把牢各项费用,尤其是招待费开支的票据,是否有虚假;三是把牢货币资金盘点核对,银行帐户、库存现金是否帐实相符,审计一开始,就立即盘点现金,是否有白条抵库及挪用公款等违纪问题;四是把牢债权债务帐户核对,是否与帐户相一致。

4、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4.1、农村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财务审计工作,做到亲自参与审计工作。

4.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进行调查取证和笔录时应有2名以上审计人员在场,所有证明材料必须有提供者的签名、盖章或有第三方见证。

4.3、坚持审计原则,抓好兑现处理。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作出的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执行;涉及有关单位的,有关单位应当协助执行。审计结论书送达之后,被审计村应做好兑现处理,争取做到审计质量好、兑现效果好、群众反映好。

5、结语

强化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监督的机制,加大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营造了公开透明的环境,对提高村干部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节约意识、安全意识和廉政意识,减少干群矛盾,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了相当的资金积累。但农村财务也遇到了新问题及新情况,对于农村财务管理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做好农村财务管理,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保证农村稳定的有力保障。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审计工作必不可少,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保证农村财务审计的一些措施,希望对加强农村财务工作能提供帮助。

关键词:

农村财务;审计;财务管理

1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能纠正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一些基层干部在农村工作中往往利用职权对集体资产进行侵占,存在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另外农村的一些财务管理存在账目混乱、报结不及时、缺少记录、乱收乱支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审计,这些问题往往就被掩盖而不能发现,长期积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通过审计工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这些问题,促进干部依法、守法进行基层工作。

1.2能有效促进农村财务公开农村的财务公开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正透明的财务公开制度,能让村民了解并掌握村集体财务的真实情况,了解村集体的发展程度,对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建立都十分有利,能够促进农村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但实际管理中,很多农村的财务都没有公开,有的虽然公开,也只是小部分公开或者公开一套账,而实际还有另一套账。通过审计工作,能定期对农村财务进行核查,及时公布审计结果,让农村财务管理真正公开透明。

1.3促进有效使用农村集体资金多年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地方都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表现为随意性较大,由于村干部往往借职权之便,对农村集体资金完全凭个人意愿进行支配,缺乏规划,非常性支出过大;另一方面,乱挪、乱占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资金难以发挥作用。通过审计工作,能更好地规范农村的财务管理,使集体资金进行合理的使用,在整体上进行规划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都有积极的作用。

1.4有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我国的农村财务人员总体上素质不高,而且年龄较大,专业能力不强,有许多地方的财会人员都没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工作,导致账目处理混乱,账务的处理也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性,而通过对农村财务的审计,能有效促进农村财务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更好地实现农村财务管理,按照会计制度建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完善会计科目、报表、凭证,确保账目规范,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专业程度。

2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措施

2.1完善审计制度,加强考核制度的落实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完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县级、乡(镇)的审计机构,确保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监督农村财务管理的健康开展。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和监督工作,因为对于审计工作来讲,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及政策水平,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

2.2努力克服困难,改善审计工作环境农村的财务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地位较低、财务相对困难的状态,这种局面十分不利于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而且审计工作也不是单单一个部门的努力就能达到效果的,需要监察、纪检等权威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起作用。过去在执行审计结果时,由于多方面的阻力,审计部门往往对于一些热点难点,虽然有结果,但却无力进行纠正,不了了之的情况时有发生,缺少其他部门的配合,所以要通过多方努力,争取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改善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环境,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2.3严格审计纪律,树立审计权威审计的质量决定着对农村财务的监督效果,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一定要不断提高审计质量,这样才能打开审计局面,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树立审计的权威性,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审计效果,在具体的问题处理时,审计人员要按章办事,不循私情,对账簿审计要全面细致,对于是否的定性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偏听偏信,核查手续要严密,不留漏洞,这样才能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要广泛联合其他部门,通力合作,不断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为审计工作树立权威性。

2.4加强审计力度,不断拓宽审计范围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另外要大力拓宽审计范围。将审计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拓宽到现在的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等。

3结语

篇5

关键词:财务审计 企业 问题 解决方法

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是同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加强企业的财务审计一方面可以增强对企业的约束和监督,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企业财务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企业财务审计概述

企业财务审计指的是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及方法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和监督,并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中反映出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最终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1]企业财务审计的目的在于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最根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宪法赋予其的特权,也是财务审计不同于其他专业监督的重要特征。今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强,企业的财务审计日益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范围的国际化、层次的立体化、领域的扩大化、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复杂化和程序的规范化等等。企业财务审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企业财务审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二、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的独立性未得到保障

独立性是审计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企业财务审计是否能实现其作用的关键所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证工作的独立性。然而现行的财务审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财务审计工作特别是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审计工作往往受到各方因素的干扰和阻碍,有些执法人员由于在聘请和解聘方面的原因,违反自身的职业规范,出具失真的信息,扰乱审计市场的合法秩序,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审计独立性的缺乏影响着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审计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近年来,虽然许多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做了较多的调整和改进,但是许多企业仍然存在审计工作涉及面不广,审计范围不足的现象。如在审计过程中,部分企业的财务费用位计算、递延资产等应摊未摊等情况,主管部门的检查力度不足,因此存在潜亏挂账的现象。特别是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由于其内容局限与财务会计这一单一层面,财务审计从行政上隶属于财务部门,其公正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审计工作,特别是作为国企内部审计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审计,多是在年终决算前进行,这就容易导致审计部门面临时间短、工作量大的情况,工作具体执行中难免有形式化的现象发生。

(三)审计执行力度不足

财务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合法地体现和反映企业的收支状况,对内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的获得,对外发挥市场监督机制,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然而现行的审计制度在执行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虽然企业制定了具体的财务审计规定,但由于缺乏执行力,常常还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进行反省和整改,不能有效的发挥财务审计应有的作用。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效益审计、离任审计以及发现问题后的经济问题审计,由于是事后审计,很难在问题发生之初就及时的发现问题,一旦问题严重化之后审计部门才介入调查,企业很难及时的避免经济损失,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三、企业财务审计的改进措施

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相适应的财务审计制度,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复杂的任务,必须从我国的实情出发,考虑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进入国际市场的客观需求。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几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审计制度,首先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以之为基础进行规范的受托责任授予、考核和评价、监管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企业与所有者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关系以及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企业经理层的职权明确。此外,企业还应当完善的内部议事程序规则,以此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和管理,将其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与企业财务审计相关的法律包括《审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等,这些法律在颁布之初我国正处于刚刚不出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了解上不充分,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贸易全球化的新形势,现行的法律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财务审计的需求,有些法律规定不符合当前的形式,因此需要根据目前的新情况进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和更加全面的规定。

(三)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合格的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具有相关的审计、会计职称,不仅具备与自身从事的审计工作相协调的业务素质,同时应当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想要做好审计工作,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宽的知识面。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更高的标准,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必须本着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学习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前沿的高新知识,积极转变观念、拓展视野,具有创新精神,以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实现审计的各项作用和智能,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准确性和高效性,使得审计工作更加智能化和科技化,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为企业的各项发展前景提供咨询服务,国家审计人员可以有效的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合理的依据。

(四)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可以有效的发现不合理开支、规范企业内部的财政运行、维持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它在执行中涉及面较广,工作要求较高,特别是针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独立性相对较差的特点,需要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具体说来可以成立内部审计的工作委员会,明确规定委员会的各项职能,将每一项审计项目都落实到具体的规范,工作委员会要严格符合每项审计的意见书和相关的审计决定,加强实行力度,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纠正解决。同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在明确审计职责的基础上,对于审计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规范规定隐瞒实际情况的事件,及时追求审计人员的责任,增强审计人员作为执法者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五)建立严格的审计监控体系

各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应当遵循“方案科学、有效实施、严格复核、准确处理、适时跟踪”的原则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对过去审计工作全局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各类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相关理论研究,围绕统计工作的中心,提高审计执行能力。特别是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应当及时总结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建立人事部门、组织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增强审计工作的实用性,实现其价值。

此外,还应当加强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加强审计机关同企业组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在联系与协作中充分实现审计的作用和价值,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上级部门对企业责任目标完成的真实性也要加大检查力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则要加强对企业处理国有资产这一过程的监管力度等。总之,财务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想要实现财务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就应当了解现存财务财政体系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由针对性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务审计的职能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敏.探析审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

篇6

关键词 财务管理 财务收支 医院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是基于医院日常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通过资金、成本、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综合反映医院日常经营中资金往来、资产变动、发展潜力等经营情况。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可以及时掌握上述信息,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

为了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医院财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财务组织管理、会计基础管理、预算管理、收入与支出费用管理等,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形成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

(一)加强财务组织管理。根据医院业务的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科管理全院的各项财务工作,院长是医院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医院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需要,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制订各会计岗位职责,明确任职条件,实行财会队伍“准入制”,保证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岗位业绩考核,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二)加强会计基础管理方面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稽核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通过加强会计业务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基础管理,保证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客观性、一致性和及时性。

(三)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目的是科学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力求以较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编制过程中,有定额的要按定额编制,没有定额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编制完毕,报院领导批准,职代会讨论通过,据此严格控制当年的各项支出,并将总预算分解到有关的科室,充分发挥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室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项目,开源节流,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加强财务审计监督,拓宽审计范围

为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应加强财务审计监督,拓宽审计范围。除对医院财务各个部门如挂号处、收费处、计账处等进行内审外,对医院基建修缮项目、医院招投标活动、医院物资采购等均应纳入内审范围。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应充分了解本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及其运行环节,研究本单位财务在内控制度的设计上是否存在缺陷和错误,对财务内控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合法性做出评价,加强对门诊、住院处的收入日报表与银行缴款单的复核,加强对固定资产、卫生材料出入库账目的复核,加强流动资金监控,对现金、银行账目要做到日清月结。健全财产清查制度,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保护公共财物的安全。

通过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漏洞,纠正失真的经济信息,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建议和措施,对医院领导的经营决策起到参谋与助手作用,真正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三、加强成本核算,降低运营成本

篇7

【关键词】政府补助 政府审计 定位研究

一、引言

政府补助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政府拨付补助资金,一方面促进企业或行业的持续进步,另一方面带动整个经济更好更快的全面发展。政府补助审计是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设机构对政府补助施行的一项独立经济监督活动。然而现阶段,政府补助相关文献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其一,通过实证数据探讨政府补助的效果;其二,对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展开谈论。由此,我们无法通过现有政府补助的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如何才能更高效。

本文通过从政府审计的视角出发,探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从而决定其实现机制和实现路径的选择。文章确立了政府补助审计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定位,通过建立政府补助审计鉴证和评价机制,开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协助国家经济治理,发挥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以期为政府补助审计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本文以上部分已提出有关政府补助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实证数据探讨政府补助的效果;其二,对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展开谈论。

关于政府补助的效果研究指出,政府补助的效果呈现不同的形态。Beason & Weinste(1996)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没有任何正面的效果。Lee(1996)研究发现,这些产业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府补助和贷款)对处于增长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任何影响,政府对贸易保护政策干预越频繁,则生产率越低。申香华(2010)对财政补助的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接受补助的公司在促进就业、缴纳税款、提供社会捐助、增加环保投人或支出等方面没有显著的贡献。但是针对研发和专用型人力资本的政府补助有显著效果。Almus & Czarnitzki(2003)发现在有补助的情况下,企业的研发活动平均增加了四个百分点左右。安同良等(2009)研究发现只有当研发补助用来提高专用性人力资本时才能发挥产出激励效果。

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倩(2013)指出审计工作中常遇到的有关政府补助的一些难点问题(认定难、分类难)进行分析和探讨。赵小萍(2014)进行政府补助审计时,应关注被审计单位对政府补助的分类是否正确,是否在正确的时点或期间确认政府补助,以及国有企业收到投资补助和搬迁补偿款的特殊处理。

上述文献表明,现有的研究已经关注了政府补助的效果以及政府补助会计实务处理。但是,对于政府补助的经济作用,以及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仍然缺乏理论解释。

三、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

审计的定位有两种:鉴证和揭示机会主义行为的批判性审计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建设性审计。政府补助审计定位于抑制机会主义的建设性审计,即发挥审计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作用。基本依据如下:

(一)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政府补助必要性决定的

我国将政府补助定义为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具体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国家政府补助行为影响国家资源、收入分配和支出效率以及经济结构。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有其必要性:

1.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有助于补充当前审计工作的不足,确立政府补助的方向和策略。现阶段,针对政府补助开展审计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关注点在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是否有误,分类是否合理和确认的时点、期间是否正确。政府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主要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进行合规性财务收支审计以发现审计问题。二者都未对政府补助的相关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不能为政府补助确立方向和策略,而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专项审计能有效分析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的补助策略提供依据。

2.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是审计全覆盖的必然要求。审计全覆盖的精要是审计范围的扩大,从政府债务审计到安居工程审计,再到彩票资金审计,具体表现为公共资金涉及面的扩展。政府补助资金属于公共资金,属于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并且政府补助资金金额较大,对企业、行业和经济影响颇大,审计机关应开展政府补助审计。

3.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政府补助事关两个重要方面: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针对不同的公司、行业发放政府补助,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自经济危机后,政府提供的政府补助大幅上涨,因而很多国有上市公司从中受益颇深。但是,针对政府补助的效益性有待检验,以确立发放补助项目、企业和行业,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审计本质的体现

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蔡春,2000)。审计功能存在的首要目标在于促进和保证被审计单位对象受托经济责任得意全面有效履行的需要(蔡春,2007)。受托经济责任下鉴证、揭示和抑制机会主义是审计本质的体现。政府补助批判性审计,鉴证和揭示了机会主义行为,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审查。而政府补助建设性审计目标定位于抑制机会主义行为,评价政府补助的经济绩效,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体现了审计的本质。

(三)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国家治理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政府补助资金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机构是国家财政收入支配的主体。政府机构发放政府补助,不仅应关注补助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更应注重补助资金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尤其政府调控国家经济的宏观性。经济发展是政府主体的重要职责,政府补助是政府合理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政府补助审计体现着经济监督的职能要求,更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政府补助审计的实现机制

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决定实现机制和实现路径。政府补助审计要抑制机会主义的存在,发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应确立其实现机制。服务于政府补助的审计定位,实现机制应包含鉴证、评价和协助三种机制。

鉴证机制包含鉴定和证明两个方面。审计主体开展政府补助鉴定审计即揭示机会主义行为,并对审计结果发表意见,力证鉴证对象是否机会主义行为。鉴定机制要求能够查出人的机会主义。证明机制则是获取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现阶段,开展政府补助的审计主体有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在都一定程度上发挥鉴证机制作用,这也是政府补助审计批判性审计工作机制。

评价机制是在鉴证机制的基础上,寻找已存在机会主义的原因并针对现有体制机制提出建设性建议。政府补助审计评价机制不仅要审计政府补助的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更要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政府补助绩效审计,发挥审计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作用。绩效评价机制是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有效手段,有助于政府补助审计的发挥建设性作用。

协助机制是政府补助审计定位于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关键。鉴证机制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审计内容针对政府补助的使用时期,属于“事中审计”。评价机制是针对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益性开展的,评价政府补助的历史信息,属于“事后审计”。协助机制是协助政府补助决策,即如何制定政府补助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本质上属于“事前审计”。

政府补助的实现机制中,鉴证机制是基础,评价机制是保证,协助机制是目的。不同的审计主体,政府补助的审计重点不同,实现机制中承担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现阶段的实践工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发挥鉴证作用,内部审计在鉴证机制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评价机制,而我国政府补助审计仍停留在鉴证机制和评价机制,并未真正的发挥审计的经济建设性作用。

五、政府补助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项目审计

项目审计是针对特定的单个对象所实施的审计,我们对审计政府补助审计分为三类: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与决策审计。

首先,财务审计。财务审计界定为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旨在纠错与发现舞弊。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都涉及财务审计。但是三者方向和主体不同,社会审计所开展的审计业务中财务审计所占比例最大,其面向的主体主要为企业。内部审计是对公司内部制度等开展审计,旨在为审计主体提供管理意见,其面向主体包括有内部审计机构的社会主体。政府审计也开展财务审计。而随着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政策审计的开展,政府审计中财务审计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政府审计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面向主体有涉及公共资金使用的主体或者项目(包括人、财、物)。针对政府补助开展审计,三者在财务审计这一部分具有交叉。从政府审计的角度出发,对于已经开展政府补助财务审计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政府补助的定位聚焦在政府补助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绩效审计;而对于尚未开展政府补助财务审计的主体,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应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建议性职能,政府补助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

其次,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就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的主体只有国家审计机关。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成果,决定国家政府补助的方向,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

再次,决策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某一重大项目的经济决策付诸实施之前依法进行的审核。为有关管理当局最终确认或否决该项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政府补助决策审计具有特殊性,国家对于某个项目开始进行政府补助之前,开展决策审计调查,对于符合政府补规定的,发放政府补助;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停止或者取消发放政府补助的资格。政府补助的决策审计本质是事前审计,这种审计带来的直接影响着政府补助资金的发放,是一种更高效的审计模式。

(二)专项审计调查

专项审计调查是针对具有某项共同特征的多个单位所实施的审计。专项调查是一种直接报告业务,专项审计调查时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审计方法,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的专项调查活动。政府补助审计是一种特殊业务。政府审计可以对政府补助项目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六、结束语

政府补助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而政府补助的审计则可以有效的鉴证政府补助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应定位于更好发挥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促使经济健康发展。现有的政府审计中,对于政府补助审计集中于财务审计,并不能必然的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特别对于政策性与经济性较强的政府补助项目。因而,本文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的定位基础上,研究其实现机制与实现路径,以期丰富政府补助审计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小萍.政府补助审计应关注的事项[J].财会月刊,2014(1).

[2]张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审计难点解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

[3]蔡春.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

[4]许罡,朱卫东,孙慧倩.政府补助的政策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投资视角的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4(6).

[5]申香华.成长空间、盈亏状况与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绩效――基于一年河南省和江苏省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0(9).

[6]Beason.R.&D.Weinstein,Growth,economies of scale,and targeting in Japan(1955-1990)[J].Review of Econ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

篇8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审计;创新

财务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措施,对单位发展和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前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财务审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在此情况下,为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财务审计的创新研究和探讨十分有必要。

1大数据发展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1.1数据量不断增长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加深,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量随之增长,财务审计所涉及的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财务审计过程中获得和处理数据信息的速度持续加快,这也使得财务审计工作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新的审计内容被发掘,不仅实现了对大数据技术和相应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还进一步提高了财务审计水平。

1.2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

大数据时代到来前,信息技术就已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有效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和便捷性。但是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方式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财务审计的实际需求。为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人们逐渐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3实效性有所提高

财务审计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实现内控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在大数据技术和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帮助事业单位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财务监管,保障单位财产安全。与此同时,还能强化对单位实际财务情况的监管,充分了解单位实际财务状况,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极大地保障了审计的时效性。

2大数据发展背景下财务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财务审计观念落后

新时期,大数据的发展对财务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必须转变审计观念,顺应时展和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才能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但是在当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环境的变化,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财务审计观念仍然相对较为落后,极大地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审计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受传统审计观念和模式影响相对较深;第二,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认识,在实际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形成新的思维方式;第三,事业单位缺乏对审计人员和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单位工作人员对财务审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导致财务审计工作表面化、形式化问题相对较为严重。

2.2大数据利用效率低

在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数据信息量相对较为庞大,这些数据信息能为单位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和决策支持,但是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并未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潜力,缺乏相应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意识,而且对大数据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较为浅薄。大数据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转变,而是数字化的更高阶形态。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管理、查询以及共享。此外,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应用需要单位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而事业单位在审计创新发展方面缺乏一定的内驱动力,导致大数据技术和相应的财务数据信息的应用效率相对较低,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3审计创新能力较弱

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和探索要求单位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当前事业单位审计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突出,无论是在审计模式、思路方面,还是在审计方法方面,都缺乏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业单位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审计创新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审计模式和方法上。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法,缺乏对新时期背景下环境的研究,且缺乏对财务审计方面的创新思考,加上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法是在相应的资源、技术背景下使用的,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方式不仅不能带来很好的审计效果,甚至会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2.4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当前财务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大数据的使用、财务审计的创新都有直接的影响。就当前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而言,在财务审计创新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在实际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表层,信息化程度不高,大多是针对相应的财务软件的简单应用,缺乏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应用,以至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第二,缺乏相应的数据平台,对于财务审计工作而言,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构建对财务审计的创新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平台和数据库,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使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继而严重影响财务审计的创新发展;第三,缺乏对相应的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财务审计在电算化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对相应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简单,并未对相应的信息平台进行维护和管理,认为系统只是作为辅助工具进行简单的数据查找和计算等,对相应系统和平台缺乏重视。

3大数据发展背景下财务审计创新的措施

3.1更新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当前大数据发展背景下,财务审计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为进一步保障财务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财务审计创新发展,需更新审计理念,将大数据理念融入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中,并树立大数据审计观念。此外,要想促进财务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将人力资源从传统手工审计当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财务审计的能效和水平,需加强对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重视,转变传统审计思维模式,更新审计理念,以此加强对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此,事业单位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新审计观念。第一,单位应加强对财务审计的重视,正确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对财务审计工作的意义,并打破传统审计观念,积极应用先进技术,以此推动和引导财务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事业单位领导也应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视,助推大数据技术与财务审计的有机融合。第二,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宣传,帮助相关审计人员正确认识大数据技术和相应信息技术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审计人员认可并接受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此为财务审计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为促进审计创新发展,还需培养审计工作人员的创新观念,并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财务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审计创新的方法和措施,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树立审计创新观念,使其认识到创新研究对推动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事业单位具备创新观念和创新动力,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3.2学数据知识,加强技术应用

事业单位想要促进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实现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必须加强对大数据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在充分了解大数据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相关技术,助推财务审计工作向着更加高效、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单位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其充分了解大数据相关知识,使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明确大数据对当前财务审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需要了解大数据和相关技术的应用方向、应用思路、应用方法,以此帮助相关审计人员了解并认可大数据和相关技术,明确大数据对财务审计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提升审计人员的相关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其对相应技术的应用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合理使用大数据和相关技术,确保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事业单位需建立大数据应用平台,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和财务审计工作需求,设置该应用平台的功能和相应服务,主要包括审计信息管理、审计模拟等多项内容,以此实现对审计信息数据的收集、保存、整理、挖掘和分析应用,改变传统审计数据信息管理方式,实现对审计数据信息的共享、传递以及管理,以此增强审计管控能力。另一方面,合理选择财务审计系统和相应的工具,结合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实际需求,合理引入财务审计系统,以进一步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借助相应的审计系统,强化对财务审计过程的全程控制,以此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建立创新意识,创新审计方法

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审计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保障财务审计质量,确保审计工作效果能得到充分发挥,需建立创新意识,并结合事业单位和当前大数据环境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创新审计方法。3.3.1合理扩大审计范围为保障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需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将财务审计工作与单位管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通过审计工作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管控和监督,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3.3.2优化审计流程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工具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审计流程难以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求,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并优化审计流程,规范财务审计过程,强化审计过程管控,促使财务审计工作得到有序推进。3.3.3调整财务审计模式传统财务审计工作主要采用的是事后模式,通常在发现问题之后进行补救处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事业单位的财务损失,但是效果相对较差。基于大数据背景,大数据技术能通过分析和挖掘财务数据,实现事前预防,及时发现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或潜在的风险,并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规避财务风险,助力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3.3.4将审计工作从财务部门独立出来将审计工作从财务部门独立出来,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降低其他部门、人员对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影响,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促使财务审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此,事业单位需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构建明确的财务审计组织机构,确保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同时,事业单位需完善财务审计组织架构,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核心的审计结构,以进一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确保审计目标能得到有效的实现。

3.4强化信息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审计工作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加强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对保障审计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在财务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事业单位必须面对的重要内容。第一,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对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审计工作所面对的数据信息量相对较大,对基础信息设施和信息平台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单位必须结合实际审计工作需求,加大对相关网络、硬件等方面的投入和配置力度,为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确保相应硬件设备和信息技术能满足大数据标准和审计工作的需求,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为保障大数据系统和相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在财务审计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邀请专门的审计专家和大数据系统操作专家编制相应的作业手册,完善大数据系统操作方法和流程,确保相关审计人员能充分掌握大数据系统的操作方法,以保障数据技术的应用效果。第三,应加强双层资源库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此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相关数据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的平台。为保障审计系统和相应信息平台的应用效果和系统性能,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由于系统平台问题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需定期更新并优化相关平台和系统,以此满足财务审计不断发展的工作需求,为财务审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四,加强审计信息平台的安全建设和管理维护,财务审计工作涉及的数据信息与事业单位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单位的重要数据,一旦泄漏或丢失,将会给事业单位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审计信息平台和相应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健全平台安全防御系统,做好信息管理和维护工作,借助相应的防火墙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加密技术等,全面保障审计信息平台的安全。

4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数据量不断增加,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和工作的时效性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发挥审计功能,应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审计理念,加强对大数据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同时,还需建立创新意识,创新审计方法,强化信息建设,以进一步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和效果。随着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和实践研究,我国事业单位将会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瞿重磊,瞿新芃.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审计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43-44.

[2]刘丽.“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6):164-165.

[3]陈慧玉.“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创新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11):138-139.

[4]蔡惠玲.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策略[J].财会学习,2021(16):90-92.

[5]王淑洁.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策略[J].财经界,2021(15):121-122.

[6]张晔屏.“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9(28):109-110.

[7]于剑.“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9(12):54-56.

篇9

一、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1、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环境不断变化。近年来,随着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的集中核算,会计信息电算化的运用等,这些必然使学校的经济业务增加,也更加复杂,审计业务日益增加,审计范围不断扩大。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现代内部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审计人员还是被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都比较模糊,简单的把内部审计工作看成是财务审计,认为内部审计是对经济事项的评价,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没有认识到审计不仅是确认活动,同时还具有咨询功能。被审人员往往会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教育教学,只要自己搞好教育教学,对于经费的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果并不加以衡量,对审计会有抵触情绪;由于内部审计对不仅是对单位的财务审计,还要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组织目标、相关部门等多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价,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也有畏难情绪。另外,由于审计的指标体系不完善,特别是教育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对其目标的评价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造成审计难度的增加,审计报告出具困难,加之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审用两条线,对于审计结果的运用还缺少必要的规范,这也导致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开展审计业务活动的工作程序和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现代内部审计有系统、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缺少必要审计准备和审前调查,往往是按照上级安排,也仅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者专项进行审计,审计范围过窄,对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责任、内控制度、财经法纪责任、社会责任等都不能给以很好的审查和评价,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因而达不到审计的目的。

(三)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评价标准不明确,审计规范准则滞后

1、评价标准不明确。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对组织目标实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审计工作的目标所在,而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做耐心的工作,还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目前不论是定量的标准还是定性的标准都不很明确,这也影响了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2、审计规范准则滞后。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必然不同于常规的审计工作,近年来,由于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很大,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也更加困难,加之现行的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相对滞后,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四)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审计人员业务技能有待提高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目前主要是由教育局财审科承担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但由于人员少,学校众多,也不能对所有审计事项进行全面的审计,对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还达不到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具体要求;另外,由于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对复杂的经济事项往往审不透,造成审计质量不高,审计结果缺乏可信度;还有,内部审计仅是审计部门的事,没有加强同纪检、监察、人事及组织部门交流和协作,也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防范作用。

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加大对内部审计的宣传力度。只有认识了解内部审计的意义,审计人员才能重视内部审计,被审人员才能正视内部审计,特别是现在审计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对内部审计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审计部门本身要做好内审人员思想工作,要改变工作中的畏难情绪,要认清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对问题的检查纠正,更重要的是对审计事项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明确内部审计评价标准,明晰被审计主体、客体责任的界定

目前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评价依据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和两个《暂行规定》,这对内审工作作了原则的规定,但在具体的执行中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明确内部审计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在进行审计评价时,不仅对数据进行报告,还要注重对数据的分析,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不仅要注意报表上的数据,还要注重决策面的问题,不仅要在定量上评价,还要在定性上评价;也不能仅对财务审计进行评价,还要对组织机构、组织目标等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对被审对象作出评价。

(三)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审计行为

1、要规范审计程序。首先要注重审计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审计前,明确审计的范围、时限、方法,对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做好审前调查工作,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做好审计计划,使审计时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其次,在实施审计时,要按审计规范要求办理,要深入调查,对重点要审透、审全,做好审计底稿的编制工作;在审计终结时,对审计底稿要进行分析性复核,作出的审计结论要客观公正,并要及时报送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同时做好审计档案的归档。

2、要改进审计的工作方法。内部审计和常规的财务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仅要加强对学校的收支的审计,更要注重对资产的管理使用,要改变只重视钱不重视物的观念,还要加强对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在审计时不仅要运用常规的检查法、询问法、观察法和实物盘点法,更要运用分析性复核,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真正做好审计评价和咨询工作。

3、要把事后审计和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当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单位财务审计和专项的审计,这不利于发挥审计的监督防范作用。应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对于重要的经济事项,在立项前先由被审单位报送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分析,教育局财审科可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事中审计,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起来,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考核评价作用。

(四)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做好审计人员培训工作

1、配备适应内部审计要求的审计人员。由于内部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不同。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因为内部审计不仅是对单位的财务的审计,还要针对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机构人员的协等。另外,加强同纪检、监察、人事及组织部门沟通和协作,利用外部审计的成果,这样能更好地突出重点,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

篇10

【关键词】管理审计;独立权威性;信息化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是指负责监督和评价活动企业内部机构,它的职能是通过监督、核查和评价经营效益和管理体系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中有效的制衡机制,面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应如何定位呢?

用原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的话来概括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管理和效益,即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注重事前、事中审计。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必须树立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理念,并不仅关注企业的效益、成本、费用,而是关注企业作为整体运行体系的管理效率与运行成本,逐渐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

二、管理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方向

(一)管理审计的关注点和主要职能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在大型企业集团中,管理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监管与评价机制。管理审计区别于财务审计,不仅关注财务账务、经济效益而且重点是以审查管理信息、捋顺企业内部管理程序、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为主要内容和目的,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完善企业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调整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以提高企业整个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为根本目标,并且做为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二)管理审计的工作内容与方向

管理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方向包括:第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性评价,在对管理体系运行进行检查监督的基础上,着重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第二,针对管理性评价结果,提出改善运行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的建议,并落实到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设置调整上,写出书面的整改建议书;第三,将整改建议书的建议反馈给相关涉及到的部门征求意见,尽可能论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而评价调整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决策合理性、运行效率和运行成本,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出最具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建议。

三、集团企业的发展使得内部审计的作用更显重要

对于集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对成本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分析效益外,还应侧重销售环节、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等重大经济行为的管理性审计,为企业重要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支持。内部审计的作用随着集团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无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经营者,还是审计人员都应认识到内部审计不仅是查错防弊的工具,更要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定位于服务企业管理和经营。企业应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呢?

(一)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有“位”才能有“为”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直接决定了内审部门及其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和效率性,及能否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评价和服务的职能。我国内部审计模式有三种形式:

1、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此种方式强调了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但内审部门与管理层完全脱钩。

2、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此种方式下赋予了内部审计很高的地位,能够通过内部审计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不利于内审机构独立、客观地实施其评价和监督职能。

3、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此种方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较高的地位,便于其对管理层进行独立的评价与监督,便于其为管理层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但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目前,河北钢铁集团设审计部对各分公司派驻审计机构,实行垂直领导。这种隶属于董事长的机构设置,独立于管理部门,总经理及公司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都要接受审计,审计结果直接向董事长报告,因此保证了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较高的权威性以及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对各分公司审计机构实行派驻制管理,实现审计工作“三个统一”(即审计力量统一调配,审计项目计划和方案统一制定实施,审计业绩统一考核),也使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拓展内部审计职能,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审计职能方面:以促进企业各系统适应企业发展战略为目的,为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要求,内部审计应从原有的监督职能延伸到监管、评价职能上来,积极在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方略、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其职能,将监督寓于企业的管理服务之中。

审计范围方面: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应从回顾历史转换到着眼未来、从关注当前事项发展到到多角度并行。具体地说,管理审计的范围应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企业战略审计、经营决策审计、人力资源审计、风险审计、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等,通过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增强了部门的内控和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改进和提高。

(三)提高内部审计团队综合素质,参加培训与业余时间充电相结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1、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内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广泛的审计业务知识,掌握专业审计技能,特别是具备战略性思维、相当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也需要具备对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技能,也要求熟悉广博的财经、金融法律、法规知识。

2、注重内部审计团队的建设

通过不同途径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形成知识技能全面又各有专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团队。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健全内部审计的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