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证研究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于多元、理性和务实,但同时存在功利性取向;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扰,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得当、效率不高三个方面;在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上存在一定困扰;恋爱动机健康,性观念日趋开放;自我悦纳程度较高,性格乐观;社会公众应以发展的眼光和理念观察理解“90后”,从发展的角度引导“90后”。
【关键词】 西农;“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以后,“90后”群体以主体的方式步入大学校园,同时意味着高校教育者的思想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引导策略等将受到全面的挑战。当前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且总体贬多于褒,多为成人经验建构的结果,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特征刚刚显露,值得研究的空白很多,因此,任何随意的标签、定义,都是武断而轻率地结论。
“90后”大学生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是成长环境最优越的一代,他们出生、成长在信息时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形成了新一代大学生独特的精神形象、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因此,评价“90后”的视角、立场也应有所改变,关注“90后”大学生发展,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90后”大学生引导策略,已成为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开展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思想动态滚动调查”。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所用问卷采用量表式测量方法,在内容设计上分四个维度,包括思想道德、学习、人际交往与恋爱、心理健康等。调查对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级-2013级全体本科生,出生日期主要集中在1991年-1995年,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参与调查的学生共计20312人,占学生总数的92.3%,问卷有效率为96.2%。调查所得数据通过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
1、“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价值观更趋于多元、理性和务实,但同时存在功利性取向;“知行脱节”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关注政治,政治立场坚定;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对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充满信心;道德观清晰,思想活跃;关注和参与社会事件热情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83.7%的学生 表示“会积极争取入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横向比较和同一年级的纵向对比中发现,持“支持或基本支持”的比例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价值观方面的调查显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格是否高尚”、“能否干出一番事业”和“生活的舒适和安逸”四个方面成为大学生评判自身价值的最主要的取决因素;在入党动机方面,2010级以后,“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学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增强就业竞争力或谋求仕途发展”。这些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更加理性和务实,同时也明显存在功利性取向。
“知行不一”现象客观存在,认知与实践的矛盾突出。例如,高达99.3%的学生认为“诚信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而在“考试作弊的”态度中,却仅有65%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作弊现象“反感,从不作弊”,另有41.3%的学生“为了达到一些目的,会动摇讲诚信的信念”。
2、“90后”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扰,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得当”和“学习效率不高”三大方面
连续四年的数据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扰均为学习困扰,这种现象,在大一期间尤为突出。例如,37.3%的学生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64.4%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在学习上“有点懈怠”或 “很懈怠”(以2013级学生为例),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又如,大一期间认为自己“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比例为46.7%,大二期间下降至40.5%,大三期间为69.2%,直到大四毕业,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大学期间“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2010级学生为例);更有69.8%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全校平均)。
3、“90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清晰的认识,但在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上存在一定困扰;恋爱动机健康,能以积极、正向的态度面对恋爱;性观念日趋开放,但缺乏必要的性保健知识
数据显示,99.5%的学生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择友的角度呈现多元化,最注重朋友的内在素质和涵养,四个年级的学生择友最看重的三个方面为“道德品质”、“性格”和“处事作风”; 60.8%的新生“能换位思考,主动找对方化解矛盾”;34.7%的新生会“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产生的问题”,但同时只有47%的学生表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好”,72.6%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60.5%的学生喜欢一个人的原因为“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选择男女朋友最看重的依次是人品、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内在素质;在大一时期即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比例为42.9%,而大四学生比例则上升到66.1%;明确反对“婚前同居”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而了解相关的性保健如“怀孕”、“避孕”等知识的学生比例不足一半。
4、“90后”大学生有积极的心理感受和较高的自我满意度;同学朋友等同龄人是“90后”最信任和影响最大的群体;面对心理困扰会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大一期间适应不良的现象普遍存在
90.6%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信心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91.2%的学生对自己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65.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其“大学同学或朋友”,遭遇各类困扰时求助的首选对象是同龄人,其比例为远高于“辅导员、班主任”、“父母等家庭成员”和“任课教师”等;94.3%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心理困扰的办法,在大学期间,约有10.8%的学生有过心理咨询的经历,1.1%的学生有过3次及以上的咨询,另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幅提升”;44.6%的学生认为“有所提升”;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及时树立大学新目标,“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是大一新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大一学生最希望得到师长的支持和指导。
四、结论与讨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思想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人际、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尽管他们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成熟之处,但并不能改变其核心特征:“90后”大学生,属于健康成长、积极发展的一代青少年。
1、“90后”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但价值观更加多元,思想更为自由
针对网络和媒体宣扬的少数“90后”大学生争议性事件,社会主流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和质疑从未间断,研究结果证实: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具有国家意识,认同社会主流价值。“90后”大学生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一代人,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中国崛起的过程相互交叠,对国家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平台,他们享受了比中国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从而形成了更加多元和矛盾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展现出个性独立、崇尚自我的精神形象,而这些,与社会公众对“90后”的角色期望出现了差异,导致一些社会公众对“90后”大学生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2、“90后”大学生观念更开放,个性更独立,行为更自主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调查显示,68.7%的大学生平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为“上网”,传统的家庭和校园教育只是他们了解社会诸多方式中的一种,他们可以更加主动的猎取海量信息,并自由的进行甄别和判断,对各种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评判标准,认识和思考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批判精神;同时,“90后”大学生的家长多为“60后”甚至“70后”,他们为子女营造了相对更加开明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在整体比较宽松的社会氛围里,造就了“90后”大学生更加独立的个性特点,更为自主的行为方式。
3、“90后”大学生自我悦纳程度较高,性格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普遍对自我的满意度较高,拥有更积极的心理感受,这与他们所成长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90后”大学生成长的大背景,是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形象和地位极大提升等诸多积极的社会环境,他们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机会,“90后”大学生拥有更为健康、稳定、快乐的成长条件,在物质和亲情上,他们都获得了较高的满足度和关注度,使得他们普遍幸福感较强,无论是对自身能力还是自我价值,均表现出较高的自信。
我们不能忽略“90后”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心理成长还是人格完善都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90后”大学生呈现的各种问题,可以用“发展”这一概念充分解释,是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要发展就一定会有矛盾,有矛盾就必定会有问题,如调查中反映的“知行脱节”、“学业的困惑”、“适应不良”以及“人际和恋爱的困扰”,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90后”,用发展的理念去理解“90后”,从发展的角度来引导“90后”,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放大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解读“90后”,他们才是未来的引领者,“90后”大学生,也终将与“80后”、“70后”大学生一样,被大众所认可,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2] 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3] 潘红霞.“9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与应对举措[J].中国青年研究,2014.6.
篇2
【关键词】缅甸 民歌艺术 曲式特征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缅甸地区成长出璀璨的民歌艺术,诞生了无数经典的民歌作品,然而长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迥异于周边其他国家民歌艺术的曲式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缅甸地区民歌艺术的曲式特征既是对当地民歌的一种深入解读;同时也是对缅甸文化的一个崭新认识。
一、音阶与音律特征研究
缅甸著名音乐家铎索妙恩志曾经谈到:“与其他国家相比,缅甸民歌音阶的mi和si要低于钢琴的固定音。缅甸音乐的基础是五声音阶,随后才产生七声音阶。”因此,要想演唱好缅甸民歌,一方面要调整好乐器的音阶和音律;另一方面深刻把握民歌的旋律特征。
首先,缅语虽然吸收了印语和藏语的因素,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音特征,由此也产生了不一样的音阶与音律,因此,具备一定的缅语基础,掌握精确的音律特征,是顺利地完成缅甸民歌识谱活动的先决条件。其次,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缅甸人喜欢用自然声腔进行唱歌,音调十分柔和、雅致,因此,民间艺术家在创作民歌的时候,只需要安排好词的语韵,把握好音的轻重、长短、高低以及整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便很容易创作出柔婉、动听的民歌。第三,缅甸民歌的旋律与歌词是同时创作的,因此,很多民歌作家兼具曲作家和词作家双重身份,虽然没有五线谱和简谱,但却能够按照缅语的音调特征巧妙地应用于歌曲之中。
二、调式特征研究
缅甸民歌极其丰富,习惯以“do”作为最稳定音来结束乐曲。在此情况下,大部分缅甸民歌都是以大调式、宫调式为主。部分歌曲虽然以“角”或者是“羽”音来开始演唱,尤其是和声与旋律之中都蕴含着小调式的风格特征,然而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却逐渐走向大调式,从而使诸多民歌作品都是以最稳定音“do”来结束歌曲。在此过程中,缅甸民歌往往采用下行级进、上行级进或者是小跳的方式进入主音。
除此之外,在解读五线谱民歌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音律特征,才能把握正确的音乐调式。部分歌曲貌似C调,然而仍然是以“do”稳定音来结束的,因此,实际上是属于宫调式的民歌作品。这是缅甸民歌最常见的调式特征,在部分地区还有流传着一些其他调式、调性的民歌,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节奏与节拍特征
缅甸民歌也有类似于西方一部、二部甚至是三部的曲式结构。吴季春先生在《缅甸民歌音乐的功能与作用》中,将缅甸民歌的节奏归结为三种,即指钹节拍、板钹节拍、钹板同击节拍等等。诸多学者普遍认为缅甸民歌是由偶数节拍组成,并且将弱拍放在强拍的前面,除了为调整节奏布局,而出现的少数前长后短的节奏之外,大部分缅甸民歌都是呈现出前短后长的节奏特点。
长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地民俗习惯的熏陶,尤其是独特的乐器形制特征和审美追求,使缅甸民歌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固定,主要是以抑扬、重轻:将低音乐器巧龙巴鼓点融入2/4、4/4、2/2节拍之中,从而极大地强化了音乐的节奏感。除了缅族之外,克伦族、掸族、傈僳族在独特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中,也产生了迥异的民歌节奏。比如克伦族的芦笙舞曲包括2/4拍和3/4拍两种节奏,由此产生独特的民歌韵律特征。
四、旋律特征
同其他民族一样,缅甸民歌的旋律也是由声乐和器乐来进行表现的,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特征和审美思想,同时也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歌音乐特则。
具体来说,缅甸民歌旋律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上下行级进。这是缅甸民歌最常用的一种创作方式。有时出现在歌曲中的部分环节,有时则从头至尾都采用上下行级进手法。比如《瓦城的花朵》在整首歌曲中都采用了上下行级进。表演者手持槌棒,左右手交替敲击同一个音,向上级进,随后呈现出上下行级进的旋律效果,十分的悦耳、动听。其次是重复的创作方式。通过对缅甸民歌的分析可以发现,重复手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乐句和乐段之中,比如《小白鹭》使用的是变化重复;《泼水节的雨》仅仅在前乐段应用原样重复,从而营造出一股浓厚的情感氛围,随后才进入后乐段。第三是以一音为主的上下移动,往往出现在歌曲的中间部分或者是末端,比如《瑞敏甘》和《花圈》,旋律围绕着主音“do”反复地上下移动,在完成了情感表达之后,又回到了主音“do”。这带有佛教中念经的韵律,往往出现在思念或者是悲伤的歌曲作品中。第四是抛物线型的旋律特征,也即是忽而高亢激昂,忽而低落沉吟,由此来展现歌者不同的情感特征。比如《瑞蜜》的旋律便呈现出鲜明的抛物线式的特征。
总体来说,缅甸人对于民歌作品的审美要求十分严格,既要呈现出精确的旋律特征,富有韵味的节拍与节奏;同时也要拥有精辟的内容题材,由此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从而进行广泛的流传。因此,缅甸民歌为我们研究缅甸文化、思想与审美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朱海鹰. 试论缅甸音乐的结构[J]. 民族艺术研究,2004(4):21-24.
篇3
关键词 电视;节目形态;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73-02
任何一种新的理论从最初的诞生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既无法回避理论建树者――主观世界观照的着眼点,也不能脱离理论对应物――客观世界归属的落脚点。而从考量这两个重要“支点”的强度入手,又往往成为人们对某种理论基本特征的把握和价值判断的切入点。
研究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为人们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对于解决主动跟进电视“视觉转向”步伐,积极地适应“景观化社会”的需要等问题,都具有深刻的理论认识价值和积极的实践应用价值。
1 对电视节目形态基本特征的把握
电视节目形态是什么。它的现实存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它表现出来的显性特征有哪些,将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地把握?这是应用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成果,解决电视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
1)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现实存在的常态在线。电视节目的形态,是一种时空存在。它是在遵循电视节目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凭借某种内在机制运行、调节和规范,保持出它在现实传播时某种实时的常态。
电视节目形态的常态在线,是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共同建构起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电视传播在线所呈现出来的具象显示。电视节目形态的常态在线,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磨合出来阶段性的保证双方达成默契的产物。
2)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成立成长的生态指标。电视生态学研究证明,电视节目的生态需求决定着电视形态的进化与进位。换句话说,电视节目形态实时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状态,也就是这个电视节目最具体最直接的生态指标。
电视节目形态的每一步、每一次和每一轮必要或必须的进化,都促进了它向其适应生态环境的目标要求逐步实施演进的进程。电视节目形态的每一次成功进位,就昭示着它实现了一次新的跃升,并且成为新的生态指标。
3)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演进嬗变的动态过程。既不可以把电视节目形态当成一种一成不变的静态;也不能够将其视为一种一劳永逸的一种固态。电视节目形态是一个在不断实施演进、逐渐呈现嬗变的动态过程。
电视节目形态的时间存在是一个流动体系,它是一个由成立、成长、和走向衰落或更新换代的时间流程。电视节目形态的空间存在是一个变动的符号印迹,在这个符号印迹中节目形态是它在空间里“现世”生态的显在标志。
4)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技术手段整合总成的结果。电视的本体是一种技术存在,电视节目的形态承载物质是以技术为中心而表现出来的:电视节目形态不存在离开技术的思维和行为。是技术手段赋予了电视节目形态以生命;是技术手段给予了电视节目形态文化重构可能。
电视节目形态除了技术的客观存在之外,其他的都是假定性和虚拟性的存在;电视技术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在其建构节目形态的“场”上,打破其他文化固有的疆界,通过整合总成运动,重构电视节目形态的本体组织。因此,技术是电视节目形态演化、变化的“基座”。
2 对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价值判断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及其它所揭示电视观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为解决当前困惑电视生存境遇的主要问题做出了正确答案,而且也指明了未来电视创新发展的前进方向。
1)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是适应“视觉转向”现实需要的必然选择。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方法,为什么可以成为解决今天电视节目创新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呢。这里我们不妨从“形态”的字面上,先作一点咬文嚼字地粗浅的理解。一方面,从词义上研究“形”和“态”组成这个词,我们发现它们殊途同归地都定位在“样子”上面;另一方面,“好看”与“不好看”这两个对立词组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和广大受众评论电视节目优劣的一个通行用语。那么,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是不是就可以说先进的电视节目形态就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好看”的“样子”。 “好看”的“样子”和“样子”要“好看”,是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它也很正常地成为以“视觉优先”,“受众本位”为标志的这个“影像时代”解决电视节目创新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2)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是解决“影像思考”现实课题的重要方法。电视在我国刚刚兴起之时,无论是传播者、还是电视受众乃至整个社会,均按照既有的思维范式和传统的“视觉定势”去看电视,人们将“心目”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电视这种工具,究竟都能“播什么”,在传统思维定势和固有视觉习惯的先验下,把人们想象得到的、没有想象得到的,凡是能播的,只要播出去了,传受双方也就分别满足了新鲜的“传”奇之功和新颖的猎奇之望。
进入21世纪,社会景观化变得越来越直观越来越显见,也就越来越有目共睹。这一切既极其有效地激发了电视传播者进行“影像思维”的传播热情,也极大地提升了电视受众运用“读图思维”的接受水平。于是不期而遇地领略了“景观真奇妙”的人们,开始注意再现“景观世界”的再现手段,因此,再也无法满足于“播什么”的初始水平上了,人们开始主动研究并且自觉追求“怎么播”的问题了。此时,我们再继续沿用以文字思维为表征的“内容为王”和以传统为坐标的“形式要求”等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今天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问题,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了。
3)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是克服电视 “疲态”效应的有力武器。中国电视荧屏上现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某种惯性机制和潜在规则的使然,几乎每天每日都有“造作”出来的东西引领潮流;“挺秀”的模版几乎无处不在地吸引人们的眼球,电视荧屏在不断地上演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喜剧:“跟风”成为趋势,“克隆”成为取向;老栏目退场,新栏目开张,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透过这些表面上热闹繁华景象、很容易看到的是:某种无奈的困顿感在电视传播圈子里流行,厌倦的疲劳感在电视受众中间滋长。在喧嚣的媒介活动中,再也无法掩饰中国电视普遍存在的“疲态”现状。
这种普遍存在的“疲态”主要体现在:一是电视节目形态编码的类型化;二是“影像思维”的简单化;三是节目元素组合的同质化;四是品牌经营理念的浅薄化。究其实质是一种创造力缺失的表现。无论是从创新机制上着眼,还是由体制改革方面入手,归根到底“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还都离不开“电视节目形态”这一电视节目“质”的综合表现。
克服中国电视 “疲态”的现状,营造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焕发中国电视的创造力,促进中国的创意产业步入良性发展,都需要运用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及其成果――这个有力武器来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节目形态的研究既可以说成是“景观社会”呼唤出来的产物,也可以说成是中国电视“疲态”的现状出来的结果。
篇4
关键词:本体;特征模型;电力客户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1
Power Customer Knowledge-base Model Study on Feature Model
Xu Lei1,Wu Hongbo2
(1.Baoding Power Company,Baoding071000,China;2.Shijiazhuang Power Supply Company,Shijiazhuang050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knowledge sharing of power customer and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ssues,feature model of power customer is built with ontology tool in an unambiguous way and ontology standard language OWL is used for formal description.Thi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power customer knowledge base model based on ontology.
Keywords:Ontology;Feature model;Power customers
一、特征建模与本体建模
特征建模是一种领域建模技术,为软件生产线(SPL)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它可以用来为SPL中的产品需求和配置规约中的常量和变量建模。软件工程中另一种领域建模技术是本体建模,其建模语言包括OWL或UML类图。本体建模也是软件产品线中的一种建模方法。本文把特征建模与本体建模结合起来,用本体作为元素建立特征模型,扩展了原来特征模型的表示符号,这使特征模型的描述能力越来越接近本体的水平。
二、特征模型的表示
(一)树型结构。在特征模型中,特征以树的形式被组织在一起,通过不同表示方法标识领域中的不同特征[3]:
1.必需(mandatory)特征:表示该特征包含于概念的实例当且仅当该特征结点的父结点包含于此实例。
2.可选(optional)特征:表示该特征可能包含于某概念的实例当且仅当该特征结点的父结点包含于此实例。
3.异或(alternative)特征:表示如果一组异或特征结点的父亲结点包含于概念的实例,那么此组特征中仅有一个特征结点包含于概念的实例。
4.或(or)特征:表示如果一组特征结点的父亲结点包含于概念的实例,那么此组特征中至少有一个特征结点包含于概念的实例。
5.可选异或(Optional Alternative)特征:表示包含在一组异或特征中的特征是可选特征。
6.可选或(Optional Or)特征:表示包含在一组“或特征”中的特征是可选特征。
(二)特征间约束。在描述实际应用领域的时候,并非任意的特征组合都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描述特征的其他信息,如添加特征间的依赖关系,来对特征图进行补充性描述,限制特征的组合,可以使特征模型更能准确地反映领域需求。本文主要考察三种类型的约束[4]:
1.前提关系。
2.互斥关系。
3.数量限制关系。
三、电力客户特征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特征模型。电力系统中供电公司作为电力的供应者,被列为一个主要特征,它与被服务的对象,也就是电力客户,是本领域的两个核心特征。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他们两者展开。
用电单位。它包括两个核心特征,即基本信息和消费资料。供电部门的电价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的,供电部门对他们的特殊商品进行营销,对各个企业进行负荷管理。与此同时,企业也会对其服务进行反馈,咨询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对电能质量进行投诉等。具体特征关系见图1。
(二)电力客户特征模型的OWL表示。用OWL语言描述的各特征关系如下:
CPowerProvidinguser.CUsers∩ powercompany.CPowerCompany
CUsersbasicinformaion.CBasicInformation∩ consumptionrecord.CConsumptionRecord
CPowCompanydocument.CCompanydocument∩ powermarketing.CPowermarketing
四、结束语
本文把本体作为特征模型的描述元素,提出了基于特征模型的领域知识库理念,改进了传统的电力客户知识表达方式。通过对供电公司和用电客户之间业务的概念和关系的描述,构建了一个语义层上的立体的脉络清晰的结构模型,并用本体标准语言OWL表示出来,解决了机器理解的问题,消除了歧义性,从而使知识检索、知识共享的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然而,本文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郑丽萍,李光耀,梁永全.本体映射框架的设计[J].计算机科学,2007,34(10):166-180
[2]McMorran A,Auh G,Morgan C.A common informarion model(CIM)toolkit framework implemented in java[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06,21(1):194-201
篇5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商品推荐 网上购物
一、引言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网上购物的交易方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商务部的消息,200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超过了15000亿人民币。电子商务网站已不再只单纯作为企业对外的一个门户,而成为了企业进行经营的场所。商务网站从“以站点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发展成为必然。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众多商品面前更准确地选择到满意的商品,改善网站商品推荐的性能,进而吸引更多地客户进行网上购物,成为电子商务发展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虽然许多学者都指出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的积极作用,但很少有学者就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与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TAM为基本框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网上购物发展的实际情况,对TAM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图所示。本研究的自变量主要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中介变量有两个,分别是认知有用和认知易用;因变量为消费者的购买意图和过去购买行为。在TAM模型中,购买意图决定购买行为,意图是未来的意图,行为也应该是未来的行为。但是由于本研究测量的是消费者今后的购买意图,而行为又是他们过去的购买行为,两者不是对应的,因此将它们同时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分析它们与消费者认知的直接关系。本研究中各类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
研究框架图
研究假设一(H1):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对消费者认知有用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二(H2):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对消费者认知易用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三(H3):认知易用对认知有用有正向影响。
研究假设四-七(H4-H7):认知有用/认知易用对网上购物意图/网站购物行为有正向影响。
本研究涉及的潜在变量主要有三个: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消费者认知和行为意向,每个变量由几个维度来测量。电子商务网站商品推荐特性包括:信息度,网站根据消费者需要推荐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相关信息的丰富性和清晰性;准确性,网站推荐的商品以及相关信息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易用性,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网站中使用商品推荐功能的容易程度;及时性,网站根据消费者要求做出商品推荐的速度;可靠性,消费者对于网站推荐的商品及相关信息的信赖程度。消费者认知包括:认知有用,消费者相信通过某网站购物,他的购买绩效可以提高的程度;认知易用,消费者相信通过某网站购物,可以不耗费任何力气的可能性。行为意向包括:购买意图,在该网站进行购物或在购物的主观意图程度;购买行为,过去半年内在该网站购物的次数和平均每次购物金额。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由于本研究要求消费者需要对网络购物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重点以高校学生和教师等年轻人为主要调研对象,选择了“街上访谈”方法,主要在人员流动量大的天津各高校地区对被调查者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8份。扣除填答不完整、回答有错误或前后矛盾的问卷,有效问卷数量共362份,有效回收率在90%左右。
对回收的问卷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作为统计工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四、结果讨论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问卷的信度。问卷所涉及的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大多数在0.8以上,少数几个在0.7以上,表明本研究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效度:网站商品推荐特性,萃取出五个因子,项目的因子负载最低为0.569,共同解释了77.888%的方差;认知有用性,萃取出一个因子,每个指标的因子负载都在0.664以上,解释了数据中61.430%的方差;认知易用性,萃取出一个因子,每个指标的因子负载都在0.78以上,总体解释了数据中65.872%的方差;购买意图上用三个问项加以衡量,每个指标的因子负载都在0.9以上,总体解释了数据中83.902%的方差;购买行为因子分析得到一个因子,总体解释了数据中84.766%的方差,每个指标的因子负载都在0.9以上,均验证了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在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与消费者认知有用和认知易用的关系上采用了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经验证各维度之间Spearman’s的相关系数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但在认知有用上,网站商品推荐特性的各相关系数相差不多,以可靠性的相关系数最高。这表明,无论改善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信息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中的哪个方面,对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认知有用都非常有利,尤其是网站商品推荐的可靠性,起的作用最大;而在认知易用上,易用性的相关系数大于及时性和信息度的相关系数,说明网站商品推荐的易用性对消费者认知易用的影响最大。
研究中以认知易用为自变量,以认知有用为因变量,采用回归法验证本研究假设三。结果显示,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呈线性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也表明认知易用对认知有用有正向的影响,当消费者认知到的购物网站易用性越高时,认知的网站有用性也越高。
以消费者认知为自变量,以网络购物意图为因变量,采用回归法分析本研究假设四和六。统计结果显示,认知易用的T值为2.729,说明回归总体显著;而认知有用的T值为0.516,回归不显著。由此可得,消费者认知易用显著正向影响网络购物意图,认知易用越高,购买意图越强。而消费者认知有用对其网络购物意图没有显著影响。
以消费者认知为自变量,以网络购物行为为因变量,采用回归法分析研究假设五和七。统计结果显示,认知有用的T值为3.153说明回归总体显著,而认知易用的T值为0.600,回归不显著。由此可得,消费者认知有用显著正向影响网络购物行为,认知有用越高,购买行为越强。而消费者认知易用对其网络购物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综合以上的数据分析结果,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假设五和假设六经验证成立而假设四和假设七不予以支持。
五、结论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网站商品推荐特性与消费者认知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网站商品推荐的信息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消费者认知有用显著正相关。网站商品推荐的易用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与消费者认知易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作为商家与消费者购买互动和交流的媒介,网站商品推荐功能在改善消费者认知、建立商家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认知与购买意图之间的回归关系验证,说明消费者认知易用对消费者的网络购买意图有直接影响,认知易用性越高,购买意图越强。因此,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图,必须让消费者充分认知到购物网站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而消费者认知有用没有对网络购物意图并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认知易用间接影响购买意图的。相似的,本研究发现,认知有用对网络购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消费者的认知易用并不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但可以通过认知有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由此可得,为了提高消费者购买意图,促进消费者从事更多的网络购买,网络零售商首先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去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认知。网络商家要让消费者认识到在网站购买商品对他们是很有用也是很方便的,这是把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网络零售商需要加强购物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站商品推荐特性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作用。在本研究中,购物网站的商品推荐的信息度、准确性、易用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与消费者网络购物认知之间的显著关系已获得了实证支持。因此,提高网站商品推荐在这几方面的性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Janda, S., Trocchia, P.Y., Gwinner, K.,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Internet retail service qu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2, 13(5), pp.412-431
[2]Rong-An Shang, Yu-Chen chen and Lysander Shen, Extrinsic versus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consumers to shop on-lin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5,42, pp.401-413
篇6
[关键词] 心电图;糖尿病;冠脉病;特点;干预;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0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于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DM合并心前区不适但心电图ST-T正常的中老年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5-72岁,DM病史均5年以上,血糖达标。随机选择同期于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心前区不适但心电图ST-T正常的行CTA或CAG的非DM患者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47-71岁。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入院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入院后第二天晨起(禁食8-12小时)采血测空腹静脉血糖(FBG)、血脂系列(TG、HDL-C、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食2两馒头后2小时血糖(PBG)。
1.2 方法 ①根据是否行冠状动脉CT成像(CTA)或冠状动脉造影(CAG)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冠脉检查且存在冠脉病变者纳入治疗组(A组),共34例。未行冠脉检查者纳入对照组(B组),共26例,两组患者年龄(AGE)、性别、吸烟史、SBP、DBP、FBG、PBG、HbA1C、HDL-C无统计学差异,LDL-C、TG有统计学意义。B组进行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药物干预治疗;A组患者进行CTA或者CAG检查后,对病变轻微者进行常规药物干预,同时加服硝酸酯类及β受体阻滞剂,对病变较重者进行血管重建,包括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②以DM病程10年为分界,将A组分为A1组(小于等于10年)和A2组(大于10年),B组分为B1组(小于等于10年)和B2组(大于10年),并进行组内及亚组间心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半年至1年半后随访,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③收集同期住院的22例非DM患者冠脉CTA或CAG结果,与A组患者冠脉病变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对比。
1.3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冠心病、心梗、心衰、心绞痛、频发室早采用第七版内科学诊断标准[1]。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标准[2]:正常:管腔无狭窄;轻度:管腔狭窄50%;中度:管腔狭窄≥50-70%;重度:管腔狭窄≥75%;血管闭塞:管腔狭窄100%。冠脉病变分型依据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病变长度20mm为弥漫性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双人核对,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2.1 A组与B组年龄、性别、吸烟史、FBG、PBG、HbA1C、HDL-C无统计学差异,LDL-C、TG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篇7
实证会计方法来源于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实用主义。实证会计研究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利用实际证据来加以验证和批驳。实证会计研究关注“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解释和预测。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假设,然后收集样本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最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数量特征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实证研究方法较为精确和科学,符合会计的本质要求
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假设的操作化,主要依靠定性、概念化的逻辑分析,而分析实际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主要依赖于数量方法。由于采用定量分析的种种技术,使得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这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实证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会计实务,可以考虑到会计主体的行为动机
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的实证理论,不仅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在应用程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呈现出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三)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以偏概全,时效性差
实证研究方法往往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偶然性。另外,实证研究方法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经常由于忽略某些想当然或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陸偏差。
在实证研究中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会计数据,而对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若干年,其时滞性与会计的及时性形成矛盾。
(四)实证研究方法过分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序和变化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仅仅以会计理论研究中主要的因果关系就得出正确结果,显然就难免会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例如,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企业经营行为时,往往把企业中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化为股东和管理者的单一利益关系,提出股东利益对企业管理行为影响最大的假设,而简化了债权人、政府、立法机构、税务机关、工会等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种简化倾向实际上违背了他们遵循的科学主义原则,表明研究尚未摆脱传统决定论观点的束缚。
二、关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规范会计研究是一种传统的会计研究方式,规范会计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描述,如描述应该如何计量收益。其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搜集并梳理相关文献,最后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结论,其主要方法论基础便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演绎主义方法论。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如下:
(一)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的论证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优化和发展会计实务
规范研究方法所依赖的归纳法或演绎法发展历史悠久,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规范研究方法从假设或初始理论命题可以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可对某一个理论命题做出演绎证明,还可以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与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这样,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以使理论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陸,这在会计基本理论和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研究方法的不精确性、臆断陸与会计本身的精确性、客观性形成对立
规范研究方法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是侧重定性分析,而纯粹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尤其当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变量较多时更是如此,规范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忽视会计信息具有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仅是“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这些都与会计要求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形成鲜明的对立。
三、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建议
从上述关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实证研究的目的是确立统一,规范研究的目的是树立典范;实证研究侧重于感性分析,规范研究侧重于理性分析;实证研究侧重于具体分析,规范研究侧重于抽象研究;实证研究要求价值中立,规范研究中带有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因此,偏废任何一方均非善策,最佳的选择是: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结合,坚持不同会计研究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
(一)坚持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结合
在会计研究上坚持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并重、相互补充的观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可以结合的。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综合运用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既确保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理性和精确性提供了检验依据,从而实现优势互补,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绝大部分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当前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已逐漸兴起,二者的结合运用必将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蓬勃发展。
(二)多做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以个别实例为出发点来分析问题,其方法论比案例研究要严格,属于学术研究范畴,非常注重寻找启发性的知识及开头性的看法,这就要求注重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且对热点问题有很好的敏感性。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在倣实证研究的同时倣实地研究可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篇8
相对来说,规范分析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刑事诉讼研究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分析法律规范的文理解释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立法的背景及司法环境,分析法律规范的潜在或者显在的性质和效果。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研究刑事诉讼法,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基于规范分析,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法律规范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推进我国立法的完善;另一方面,应用规范分析可以更好的为法律规范做出更正确的解释,从而指导我国的司法实践。再者,应用规范分析,能更好的对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阐述。不过,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规范分析法研究我国刑事诉讼法,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基于规范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刑事诉讼法,容易与司法实践之间脱节。这是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解释往往不够严格,并且主要采用抽象静态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解释,缺乏典型案例的参照和理解。而刑事诉法研究人员系统的学习刑诉法学教材,较少接触司法实践等信息,其思维方式往往比较理想,不会联系实际。从而导致了研究人员与司法人员无法有效沟通。第二,规范分析不太重视来自宪法规范对刑事诉讼立法的约束力。刑事诉讼法研究人员往往很少从宪法角度分析具体刑事诉讼制度的具体刑事诉讼行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依据宪法受到了侵犯,是无法通过刑事诉讼领域得到救济的。不仅仅如此,如果当事人援引宪法的保障条例提出上述,法院也不会将其作为判决刑事案件的法律依据。因此,基于规范分析的刑事诉讼法研究在法律的范围内有效。
研究方法之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一种近年兴起的刑事诉讼法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和观察经验事实来检验和建立各种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实证研究就是要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和渠道,收集经验事实,然后对这些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以及深入研究。刑事诉讼法是一部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法律规范,研究刑事诉讼法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我国刑事诉讼的实践,从而更好的改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因此,了解实践及经验事实,对于刑事诉讼法是十分重要的。这也说明了实证研究法对刑事诉讼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实证研究仍存在些许不足和局限。第一,由于实证研究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对其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刑诉法的相关研究人员没能很好地系统训练实证研究方法。由于训练不够充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研究人员在运用实证方法时,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样本的选择、SPS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科学分析实证调研的采集的信息、验证实证调研的结果等方面,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例如,有的研究人员虽然得到了“实证研究”报告,但是在报告中却根本不把研究资料的来源说明清楚,也不具体介绍自己采用的分析方法、依据及其研究过程,仅仅把自己的研究结论提出来放在报告中,因此,像这类的实证研究报告,其科学性有待考究。同时,有一些实证研究是基于一些试点项目调研成立的,项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且往往不具备可持续性,其在试点项目的调研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因此,这类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也不具备科学性,缺乏说服力。第二,严谨性不足的实证研究无法明显合理地支撑司法改革决策和立法。在我国,从事实证研究的研究人员主要存在两个团体,一是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学者,一是立法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二者的实证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不同点。立法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往往不会公开其实证研究的成果,因此,公众无法验证他们收集数据的程序是否公开合理,以及他们进行分析论证时是否具有严谨性;而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往往更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而也缺乏严谨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某些司法革决策和立法显得依据不足。比如,在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了一、二审法院的审判期限,甚至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无限期地延长审判期限。但是,却没有向社会公开说明我国做出这样修改决定是依据什么样的实证研究成果做出的。
研究方法之总结
篇9
关键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8-0027-02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演进和发展
严格意义上而言,1494年巴其阿勒的专著《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的问世代表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开始,直至20世纪初期以前,会计理论大多是对会计实务方法的介绍,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论述。20世纪20年代以后,渐渐采用了较为规范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演绎法的运用,使得会计理论形成了较大的发展。以佩顿为代表的演绎会计理论学派、以利特尔顿为代表的归纳会计学派和以坎宁为代表的真实收益学派,都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的产物,这些理论的出现对于以后的会计研究至今今天仍然散发着耀眼的理论光芒。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被逐步引入到会计学的研究中,形成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学派,强调“可证实性”,注意利用数学工具,提倡研究的定量化、精确化。美国会计学家詹森1976年在斯坦福大学作了题为“关于会计研究现状和会计管制的思考”的演讲,正式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念。从此以后,实证研究方法渐渐成为会计理论研究中被广为推崇的方法。
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哲学渊源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是目前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两种方法,从哲学渊源来看,二者实际上都源于近代西方哲学,但是归属于不同的哲学流派。
(一)规范研究的哲学渊源
规范研究源于近代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标榜“理性”,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人的固有理性;之后唯理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导致了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其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流行于19世纪50年代,从发展过程来讲主要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叔本华提出了生存意志主义,之后尼采将生存意志主义改造成为一种行动主义的意志主义即权利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他们将生存意志和权利意志改造成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认为生命是一种能力的创造力量,对宇宙本质的把握只能依赖于自我生命的内省或直觉。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著名命题,认为“物”是消极被动的,它们的本质和意义是当它们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时由人给予的,只有当人的纯粹意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时,才赋予其本质和意义。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的社会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做出说明。
(二)实证研究的哲学渊源
实证研究脱胎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事实,为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才是真理,之后经验主义则发展为实证主义,形成了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五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熏他最先提出了“实证原则”,拉开了经验主义向实证主义发展、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序幕。第二代是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的马赫主义。第三代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流行的逻辑实证主义,一方面明确提出了“经验证实原则”,另一方面又用“确证”或“验证”来替换“证实”,卡尔纳普提出了“确证原则”,即“验证原则”,赖欣巴哈进而又提出“概率确证原则”。第四代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在科学划界上提出了经验“证伪原则”,由于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普遍命题,即全称命题,而有限的经验所能证实的只是个别命题,虽然不能用经验来证实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和真理性,但是可以通过经验证伪个别命题来证伪理论的普遍性和真理性,只要有一个经验事实与现有结论不符,就可以证明该理论不是真实的,所以理论验证不是逻辑证实,一个理论或命题的科学性标准在于其可证伪性。第五代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库恩主张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科学史,从科学发展史中揭示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并提出了“范式”理论,认为一个学科自出现同一范式后就进入了常态科学时期,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新的范式,并被更多的科学家认可,于是科学又进入了新的常态科学时期,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拉卡托斯吸取了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并对波普尔的证伪学说进行了修正,创立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即精致证伪主义。在理论检验对象上,应该把一切科学理论都置于一定的科学研究纲领中,任何理论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整体,都应该包括四部分:由最基本的理论、观点构成的“硬核”,由许多辅假设构成的保护带,消极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以及积极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当科学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时,科学家可以通过调整保护带来拒绝对理论的反驳,实验不能简单地理论。
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立和融合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前提,实证研究则以事实判断为前提,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规范会计研究者既可以采用归纳法,亦采用演绎法,但以演绎法为主,实证会计研究则只采用实证法,经过会计实验检验得出会计结论。
但是从一个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角度来看,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对立又不是绝对的。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中应用学科的组成部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都是不可缺的。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对立表现为理性思维和经验思维的对立,但实际上理性思维和经验思维是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缺少的,尤其是理性思维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前瞻性特点的体现具有促进作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融合之处。
参考文献:
[1]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3]劳秦汉,《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篇10
人们往往将理论等同于科学,常常用一套几乎完全相同的标准来解释“理论”和“科学”。在我们的印象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属于科学的知识。我们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尺:拒绝主观性,不含价值判断,与客观相符。如果单从概念、原理出发,还看不出会计理论可能并不算是科学。但如果要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的准则来衡量,会计理论确实和科学存在很大距离。
究竟应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会计理论的科学性呢?回答这个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霍里斯和内尔曾简要归纳过有关科学的准则,其核心有:“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证明知识的正确性;性论述没有事实依据;检验一种理论,就是看这种理论的预测是否成功;科学中不存在价值判断等。”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创立了“证伪主义”。他在否认经验“证实”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的划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的,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拉卡托斯认为,任何理论,凡能预计新事物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以上几种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要通过检验来下结论。一般认为,一种理论的基本检验是它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也曾明确指出:“会计理论真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上或对会计实务的上有说服力,它们就必须接受检验或证实。这种检验包括:①关于现实世界的前提,应该以报表和可观察的现象一致为依据;②各种理论说明的相互关系,应该就其合理的一贯性予以检验;③如果任何一个前提是以价值判断或无说服力的经验检验为依据的,其理论结论或经过检验的假设应受独立的经验检验。”按照亨德里克森的论述,一种会计理论若能经受住这三方面的检验,其科学性就相对可靠。
二、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科学性的比较
科学的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前提,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又是衡量研究方法科学性的极为重要的标准,研究方法和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形成的理论在科学性上是统一的。主流会计理论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可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性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它采用“前提——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的过程主要借助于抽象推理。它的缺陷在于研究结果难以验证,不能为自身提供科学性的依据,它的科学性需要利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
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它采用“假设——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方法是实证方法,主要内容是证伪。它不是以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来判断,而是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尽可能排除研究对象作为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这就使研究具备了可验证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它的科学性。
就科学性而言,实证会计理论优于规范会计理论。这种优越性来自于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方法引入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检验,所获取的证据是客观的、可直接或间接观察的事实,因而有助于消除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不切实际的假设以及价值判断;实证研究中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能以数量化的形式,较精确地描述会计现象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这符合当代科学的趋势。方法论上的特点,使实证会计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可以评价现有会计原则的合理性,这是规范会计理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只有实证方法于会计领域之后,会计理论的研究才具备了科学的性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①实证研究方法并不排斥规范研究方法,只是强调“假设——推论”范式,因其特有的科学性,已成为主流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在这一范式中充分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例如:形成合理的会计假设时运用归纳法,指导会计理论时运用演绎的方法;另一方面,规范研究如果仅借助于抽象思维,它的可靠性就可能受到质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缺乏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实际验证。实证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说,实证分析亦是得出规范理论的必由之路。②实证会计理论并不排斥规范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在对会计实务的规范和指导上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规范研究有利于诞生新思想、创造新知识、提出新的假设命题。但规范会计理论只有建立在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才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三、的化潮流
正因为实证会计理论的科学性,从本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在科学思潮的感召下,伴随把学和管变为科学的呼声,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掀起了一场范式革命,拉开了会计学科学化的序幕。经过30年的努力,科学主义的会计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在为“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寻求可验证命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观、计量观、契约观三大理论架构,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和基本范式。会计学在数千年的进程中,从手艺为技术。再从技术发展成,30年前终于踏上了科学化的不归路。
体现会计理论研究科学化趋势的实证研究,到80年代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一些有的学术刊物.如美国《会计理论》( Accounting Review)、《会计经济学》(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除一些评论性文章外.几乎找不到非实证研究的论文。英国的代表性杂志《会计组织与行为》(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从 80年代起,也大量刊登实证研究的论文。可以说,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都可以归入实证研究的范围。会计理论及其研究的科学化,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实证研究的完善与发展,以及更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创立与。据《会计研究月刊》第107期介绍,台湾五所大学94届毕业生的85篇硕士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都是实证研究的方法。总之,会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潮流已席卷全球,除了顺应这股潮流之外别无选择。
四、会计理论研究科学化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