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活动,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它是幼儿艺术欣赏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类型,并根据幼儿的接受心理和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基于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形式多样、造型各异,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下文根据建筑的结构、色彩、装饰、造型与占据的空间位置等构成的外观特征与象征意义,依据满足人们生活居住需要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属性,将中国建筑艺术分为园林建筑艺术、宫廷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现代建筑艺术四大类,为幼儿教师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提供参考。
(一)“园林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园林建筑是指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下面以苏州“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欣赏为例,说明“园林建筑艺术欣赏”教育在不同年龄班应有的不同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中视觉艺术的美,喜欢观看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作品,能简单表达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中班幼儿:通过欣赏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作品,理解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能简单表述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特点。大班幼儿:通过欣赏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能够运用美术技能表现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构、色彩、造型等。
(二)“宫廷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宫廷建筑艺术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伟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下面以宫廷建筑艺术中“故宫”欣赏为例,说明“宫廷建筑艺术欣赏”教育在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各有侧重。小班幼儿:感知故宫的宏伟,色彩的鲜艳,造型的多样性,对故宫的各种布局感兴趣,喜欢欣赏故宫。中班幼儿:通过观察与教师的讲解,能理解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建筑式样,特点是布局方正整齐,各部分之间对称、均衡、和谐,感受故宫建筑的艺术美。大班幼儿:在感知、理解故宫特点的基础上,用涂色、填画、造型等手段,表现出自己对故宫的感受。
(三)“民居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民居建筑艺术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类最早的、最常见的建筑艺术类型。下面以欣赏“北京四合院”为例,说明在不同年龄班开展“民居建筑艺术欣赏”教育时的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北京四合院布局,对其布局产生兴趣,能够运用动作和表情表达欣赏后的感受。中班幼儿:通过观察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解对称建筑艺术的特点,知道东房、西房、南房、北房的名称和位置。大班幼儿:在感知、理解北京四合院布局的基础上,能通过动手制作北京四合院的模型,进一步表现自己对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认识。
(四)“现代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现代建筑艺术是指20世纪后建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代表性建筑“鸟巢”为例,它的欣赏活动在不同年龄班有不同的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鸟巢”的造型美和主要功能,对比感知“鸟巢”与鸟窝的相似点。中班幼儿:通过理解“鸟巢”造型特点,知道其用途和意义,感知“鸟巢”的造型美、色彩美和线条美。大班幼儿:在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绘画、手工等美术技能进一步表现与表达“鸟巢”建筑的形状、色彩、结构等,理解“鸟巢”的寓意及其中蕴含的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美。在实施上述类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选择一些代表性建筑物,而且要充分利用本土的优秀建筑资源,让幼儿到现场观察和欣赏,进一步感受身边的建筑艺术美。
二、幼儿园“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教育的实施途径建议
在了解“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教育的基本类型并确定了欣赏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去收集丰富的欣赏资料,供幼儿操作,然后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组织欣赏活动。
(一)在主题活动中系统而灵活地开展
主题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实施途径。在主题活动中应该有“中国建筑艺术欣赏”的一席之地:不仅可以通过集中教学活动开展,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出现在艺术领域活动中,也应渗透在健康、社会、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活动中。活动的组织方式应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为主,让幼儿在多通道参与的欣赏中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我国建筑艺术有的造型、结构、色彩等要素。也可以通过欣赏照片、课件和拼接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视觉美,理解中国建筑艺术中造型的鲜明特点和象征性,体验其中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相关教育。比如,在建构区中教师可以投放一些自制的仿中国建筑艺术的活动材料,如画有飞檐图案的插塑等,供幼儿自主游戏;在美术区投放画笔、纸张、颜料等,供幼儿自主表现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感受;在表演区,可以投放中国建筑艺术模型为舞台布景,供幼儿戏剧表演时使用;等等。与此同时,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计划、呈系统地安排中国建筑艺术的教育内容,让幼儿能较为全面地感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构成、突出特点和整体精神风貌,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二)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通过环境创设这个载体,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欣赏环境,帮助幼儿自然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建筑艺术。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环境创设:一是在幼儿园的建筑装饰风格上突出中国建筑艺术特色,在造型上呈现中国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在园内适宜的地方放置按比例缩放的中国建筑艺术模型。二是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运用不同风格的中国建筑艺术元素来装饰中国建筑艺术主题墙,并邀请幼儿参与设计和布置。三是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中国建筑艺术欣赏区域,特别针对我国多个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模型或图片进行欣赏,如傣族竹楼、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客家围屋等。
(三)在生活中随机进行
篇2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0年1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公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接着又来到了闻名响耳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外部空间构成和商店内部环境给人以美感;建筑景观特点独特; 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栉次鳞比到处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尽显泱泱大气,逛不够的商场,看不够的美景,数不清的游人,顾不及的变化。它是城市一个最耀眼的平台,展示了物华天宝的精致商品,它是城市一个人气指数最高的商业中心,弘扬着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商业文化。
2010年1月15日 星期四 晴
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接着又来到圆明园,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本资料来源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2010年1月16日 星期五 阴
“798”艺术区是来源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这些艺术家们改造的五花八门,各种风格的应有尽有,固有的建筑风格和岁月痕迹被巧妙地加以融合利用。有加一层扩大了使用面积的,有扩出了门廊增加了展示空间的。
晚上来到大家最熟悉最热也是最红的热点——鸟巢,“鸟巢”的设计和特点非常突出,他的外形结构主要由门式钢架组成。整个建筑,抛弃了传统意义的支撑立柱,而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24根桁架柱托起了世界最大的屋顶结构,成就了全世界建筑业的一大壮举,所以,又被称为“人类建筑文明史上的惊人杰作”。
篇3
世博建筑一片“绿”
郁鑫鹏
“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是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遵循的一个基本理念。
在世博园区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了“生态世博”带来的一片绿色和清凉,并努力从建筑的身上去寻找其背后的答案。
中国馆:自然遮阳
作为东道主国家的国家馆,中国馆力争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
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将装配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充足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中国馆造型别致,夏季可实现上层对下层的自然遮阳,省市地区馆的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屋顶的“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实现有效隔热。此外,国家馆所有的窗户都是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制成的,这比传统模式节能25%以上。
世博轴:地下采光
世博轴是上海世博会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记者看到,6个巨型圆锥状“阳光谷”分别分布在世博轴的入口及中部,它们的独特形态能够使阳光自然地倾斜到地下,既利于提高空气质量,又能节省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世博轴还充分利用靠近黄浦江的优势,引入黄浦江水作冷热源,用全生态绿色节能技术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主题馆:太阳能发电
主题馆的设计方案既突出反映了上海的城市特征、城市生活的记忆空间和令人陶醉的城市意象,还考虑了外墙与屋面的保温与隔热、屋面通风与采光等各项建筑要素。
主题馆的屋面大面积铺设太阳能板,采用并网发电的运行方式,将太阳能所发的电传回城市电网中。其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
演艺中心:身披绿装
在世博演艺中心的还有养眼的“绿坡”。“绿坡”的作用不可小觑,它运用了屋顶覆土技术,不仅使世博演艺中心能完美地融入周边的景观,而且能为场馆外延地下空间保温隔热。演艺中心利用江水冬暖夏凉的特点,引入身旁的黄浦江水形成新型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世博中心设计总负责人傅海聪介绍,世博中心屋面的雨水将被收集起来,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并通过绿地和渗水材料铺装的路面、广场、停车场等,进行雨水蓄渗回灌。
赏读: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还想补充的是,这音乐绝不能缺少绿色的音符。上海世博园的建筑广泛采用了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代表着21世纪的建筑潮流――绿色、节能、环保。在世博建筑中,最大的亮点当数由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所组成的“一轴四馆”。作为世博会的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不仅外观亮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的实用性,还在绿色环保方面作出了表率。
思考: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鲜明的特点?请对此作简要的分析。
沈阳故宫,独具特色的满族建筑
谢思者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满清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变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的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积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被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下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共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文溯阁是西路的主体建筑,阁前有戏台、嘉荫堂,后有仰熙斋,建筑形式仿照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专门用来收藏《四库全书》,也是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的地方。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等。
赏读:
沈阳故宫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它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融 汉、满、蒙族的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文条分缕析地向我们介绍了沈阳故宫的始建时间、建造者、名称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等。作者在介绍故宫时既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也依照了建造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样能让读者对沈阳故宫有更全面的了解。
思考:
读了上文之后,请你说说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什么能著称于海内外。
围墙的建筑美
静枝
围墙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围墙仍以顽强的生命活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但保留着原本的防御功能,更不断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北京的故宫,这座中国历史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宫苑,当年将北京城分隔成了两个世界。今天,走近它,备感庄重、浑厚,它的身上展现出的是历史建筑的凝重美。
浙西北天目溪附近的红灯笼家园,一道灰砖青瓦围墙,围合了一个古朴典雅的旅游景区,镂窗、挑檐、脊瓦、压脊等浓缩的民居经典建筑语言,朴素而有古代风格,展现出建筑的古朴美。
枯树、老墙、残垣,饱经了无情岁月的历史沧桑,将士为清王朝而浴血奋战,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赴汤蹈火,都铭刻在这锈蚀斑驳的南京明城墙上,它让世人看到的是建筑的沧桑美。
云南丽江白族人民在墙壁上用绘画记录了他们独有的文化和生活图景,让人领略到围墙建筑上的少数民族风情。
斑驳脱落的墙体,磨去棱角的台阶,檐口的瓦当不知何时已残缺不全,纤弱无力的蒿草长满了屋面,随雨水下渗的泥浆把墙头的砖雕也染得黄黄糊糊,这历史的见证和记忆,便是北京四合院围墙建筑荒残美的魅力。
精心挑选的石材,罗马式的脚线、立柱、柱头、花盆、铸铁花艺栅栏,虽不乏铺张与奢侈,但使得这道装饰性围墙高雅绝伦。它位于珠海市著名的情侣路右侧,其建筑的豪华美与相邻的高品位住宅相得益彰。
上海南京路的一处工地的围墙,装饰画的布置富有规律,墙头的灯饰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都像优美的乐曲那样有规律地作着长短、强弱的变化,令人感受到音乐般的建筑节奏美。
黄颜色的暖色调,令人兴奋和快乐。风景如画的浙江千岛湖海瑞祠入口处的长条形围墙,黄底、黄字、黄瓦,看似单调,实有变化,使游人的旅途疲劳到此一扫而光,这归功于建筑色调美的奇效。
在大连的一个新建住宅小区里,建筑间的分隔围墙均涂以浅褐色,上面绘上了孩子们特别喜爱的儿童画,成为孩童玩耍的好去处,营造出一个具有建筑温馨美的小天地。
昆明世博园的木质围墙,浓缩了白族民居的建筑符号,独特而又亲切,使人感到愉快又有韵味和吸引力,显露出建筑趣味美的情致。
苍翠欲滴、花木扶疏的绿化围墙位于苏州同里镇度假区内,宜人的植物造型,绿意盎然,充盈着大千世界的蓬勃生机,这便是建筑的生命美。
围墙,从历史中走来,仍将书写新的历史,它的功能虽千差万别,形式也会异彩纷呈,选材更是随心所欲,但它所营造的美景雅致却总是共同的。围墙,也许算不上什么建筑,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建筑活动的结晶。愿人们更好地认识它、提升它,精心设计好、建筑好它,为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赏读:
本文仅从围墙这样一个小的方面来展现建筑的美,令我们大开眼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和艺术虽然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只有融入了民族特点的艺术作品,才能彰显地方特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围墙的建筑美,正是中华民族的个性和风格的体现,同时也展现出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思考:
本文列举了许多有特色的围墙,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围墙的建筑美。平常你还见过或了解到哪些有特色的围墙?请把它的特色简要地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
《世博建筑一片“绿”》本文以“绿”为线索来贯穿全文,结构清晰,也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另外,作者在文中还用了四个小标题,突出了各个建筑不同的“绿”的特征,又使文章脉络分明,为文章增色不少。
篇4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与环境
1、环境推进建筑的改革
建筑作为一种人工的构造物和人造的自然环境,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来源于人的需求。而人,首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这四大基本的需求,其中的“住”与建筑的关系就再密切不过了。当人类的祖先无法再继续飘摇不定的、风餐露宿的生活时,他们决定找个适合长期居住的地方建造居所;当先祖们不满足于只是建造遮风避雨的处所时,他们开始利用不同的材料建造各式各样的建筑;当先辈们经济富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建筑环境的品质要求也日渐提高。由此可见,历来的建筑都是在人为的努力和无为(即环境)的制约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人类在创造生存空间的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空间环境所影响。这里所指的环境,不单单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建筑内部空间,而是更加扩大和延生了的空间。把建筑的概念从房间扩大到环境,把空间的概念从室内引向室外,进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正如国际建筑师学会立马会议文件《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中所说“近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够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
环境成就建筑的艺术
每一个城市都是由一幢幢的建筑物所构成的,而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就构成了一个个的空间环境。
一幢建筑就是一个地标。它凝聚了建筑大师们的智慧。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大裤衩”大楼),杭州奥体博览城(“比基尼”大楼),苏州东方之门(“大秋裤”大楼),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广州电视塔(小蛮腰)等,无不在述说着现代建筑标新立异感极强的艺术风格。所谓“北有大裤衩,南有小蛮腰”——作为财富积累和炫耀的象征,人们赋予了这些建筑地标亲切感和幽默感。
一个庞大的建筑单体,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未免显得突兀、空洞、缺乏吸引力。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单体建筑已经不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更加突显的是城市建筑群体之间结构的连续性。所以,在品味一座城市时,这些地标建筑就像重音符能够使城市交响乐抑扬顿挫,相得益彰。这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高度上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建筑艺术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应该兼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空间造型的整合体。
建筑与文化
1、文化增强建筑的底蕴
建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是哲学、伦理、宗教、价值观念、美学思想、环境意识等精神因素的外在体现。随着历史文明进程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差异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也在建筑体系之间呈现交流融汇的大趋势。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更要突显我们华夏民族的文明历史底蕴。
从远古时代的“穴居”,到先古时代的“陋室”,再到文明时代的“易之以宫室”,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建筑特点,也促成了地域性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古代,讲究“浑然天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历来为众多的建筑大师所恪守。在建筑的选址上,要考虑到周围的地形地貌,当地的气候因素等,在建筑的方位上,中国建筑崇尚的最好方位就是背靠山,面朝水,阳光充足的自然方位。在中国的风水理论中,也以山南、水北为最佳自然方位。颐和园这座巨大的皇家园林,就是以人工建筑和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园中建筑群以万寿山的佛香阁为中心,亭台、楼阁、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的融为一体,高度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准则。
在现代建筑中,中华世纪坛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南面入口,是象征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的圣火广场,北面的青铜甬道上镌刻着远古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的时间纪年。中华世纪坛的主体建筑由“乾”、“坤”两部分动静组成,“乾”是坛体上部转动的部分,雕刻着56个民族的图案浮雕,“坤”是坛体下部静止的部分。整体建筑动静呼应,气势雄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2、文化见证建筑的发展
“文化”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自然物,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建筑,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的变迁史反映了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文化的特点。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唐代杜牧也曾经写过《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是何等的建筑规模啊!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故宫其有殿宇8707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建筑为“鸟巢”,是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建的主体育场。其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的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整个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新颖创新,简洁古朴,为2008年奥运会创造了独一无二而又史无前例的地标性建筑。
环境、文化与建筑共同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不仅仅用来满足人们的居所需要,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聚集,政治、经济、文化都将在建筑体系上有更大的发展。聚焦建筑群体、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我们要善待环境,尊重自然,合理的利用自然环境。在“人归自然”的思想影响下,在人们追求宜居,和谐的文化底蕴下,讲究生态设计的建筑以及建筑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由建筑作品与建筑群体表达出来的文化韵味,社会意义,能引发环境使用者或者社会大众的共鸣与联想,使建筑、环境、文化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激发了建筑在环境中的生机与活力,彰显了建筑在文化上的造诣。
参考文献:
《建筑、文化、人生》韩增禄、何重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
一版
《环境艺术教育》杨文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打开城市百宝盒》阮如舫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篇5
关键词:框架式;结构;中国古建筑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中华大地,方圆九州,古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到明清的楼台殿阁,框架式结构无处不在,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史就是框架式结构的发展史,是集建筑、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美学于一体的完美建筑体系。
一、中国古建筑框架式结构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建筑是以建筑材料结构的物质条件为依据,长期应用木材为原料,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形成“框架式结构”,立柱和横梁成为一付梁架,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付梁架之间有顺檩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这是根据屋顶的坡度的比例而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抬梁、穿斗、井干”三种结构方式。尤其是“斗栱”减少了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减少了梁折断的可能性,随着梁架而生的屋顶坡度,因不负重而生的门窗等等,都是由框架式结构而派生出的,体现了框架式结构的特点。
二、框架式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基础的代表和完美体现
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为单位,包括正房、侧座、回廊、耳房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在这个建筑群上最重要的是中轴线,这是整体建筑群的设计基础,建筑群左右均衡对称,正房最高,其他依次递减高度,设计上以突出主要建筑物为目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宗法礼制、地位尊卑、君权至上等,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如故宫以建筑围绕成一个闭合的空间作为单元,若干庭院组成建筑群,从大明门至奉天殿,先后通过了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尤为突出的建筑群为“天安门”、“午门”、“太和殿”这些建筑群都是采用了木制框架式结构建造“抬梁”、“穿斗”无处不在,“斗栱”随处可见,但这些木制框架式结构的设计基础是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只有中轴线对称,才能采用框架式木结构,才能使故宫历经几百年而依然完好,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古建筑木制框架式结构的中轴线对称设计是独一无二的,成就是最突出的,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基础的代表和完美体现。
(二)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完美结合
中国古建筑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制框架式结构使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分离,屋顶重量由木结构承担,外墙隔热防寒、内墙分割室内间,由于墙体不承重,有利于减震,因此框架式结构的抗震性能较高,“墙倒屋不塌”形象的表达了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如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古建筑,它规模宏大、气魄恢宏,据史料记载太和殿经历了清康熙十八年发生的八级地震和雍正八年发生的六点五级地震,而没有遭受破坏,这正是框架结构的优点和建筑材料取材木料的完美结合取得了抗震效果。
(三)框架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到用木棍为架,树枝草泥为墙建造的穴居,春秋时期的建筑工匠鲁班的出现预示了框架式结构的生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框架式结构有了快速的提高和发展,建造出了如: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大型宫殿建筑群,汉朝的长安街就已经普遍使用了“斗栱”,框架式结构发展到魏晋时期,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寺、塔的出现是框架式结构的一个发展里程碑,隋唐时期建造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尤其是北宋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第一部作为宫殿、坛庙、官署、府邸等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准则,例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长短和曲线都做了规定,使木制框架式结构得到了规范,框架式结构发展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达到最高峰时期,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故宫是明清建筑的典范。从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变化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框架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框架式结构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文化底蕴展现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多是功能、结构和审美的统一。它不仅仅是对祖制和传统的遵从,同时也是极其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以北京故宫为典范的三合或四合院式布局。即先在纵轴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其前面的两边或对面建辅助建筑,四角以走廊连接,再以围墙将全部建筑围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这种庭院在保证了安全、 舒适的同时也体现了长幼尊卑的顺序。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和礼教制度,“斗栱”这个结构件在故宫建筑群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和传统文化的体现,“斗栱”的形制也成为衡量建筑的等级标准之一。由于长期受到儒学的思想影响,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大都追求一种和谐、含蓄、宁静和内向之感。既使是大型的建筑,虽华丽、宏大、华美,也是稳重和内敛的。这些使用了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群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明。
(五)框架式结构承载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建筑由于采用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为框架式结构,这就为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和装饰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框架式结构的不断发展,屋顶成为建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硬山、悬山、歇山、庑庑殿、攒尖、十字坡、重檐等众多形式。这些屋顶变化多样又层次分明,极具美感。除屋顶的形象具有装饰性以外,屋顶上的一些细部设置,如戗脊上的走兽,也多有其象征意义,而正脊上的鸱吻(明代前称鸱尾)更与斗拱一样成为建筑物重要的断代标志。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代匠师的巧妙技术和艺术创造力,即使从空中俯瞰中国传统屋顶,效果也绝佳。同时木制框架式结构的立柱、梁、檩等配以油漆色彩和雕饰除具有艺术性、装饰性还具有实用性。
而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特色的建筑是“牌坊或牌楼” , 牌坊或牌楼可由多种材料建造,但形式上多为框架式结构,其样式也因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其开间和屋顶的数量方面。它不仅是古代城市中的重要街道景观,也是不同时代建筑风格、建筑艺术的缩影之一。中国古建筑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就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巨大差异。
三、结束语
中国古建筑是古代广大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建筑群都是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而使中国古建筑得以发展、存在,并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延续,都与采用框架式结构分不开,可以说: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主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中国古建筑的延续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篇7
Abstract: Building has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echnology and art, the rules of form beauty in architec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the artistic architectures.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scale, symmetry and balance, rhythm, unity in diversity and form, discusses the rules of form beauty, aims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studying architecture form beauty rules.
关键词: 建筑;形式美;法则
Key words: architecture;form beauty;rule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129-02
0 引言
建筑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常被人们称为“城市的雕塑”。建筑的精神功能是人们对建筑艺术性要求,建筑形式美的规律是所有艺术性建筑的基础。建筑的美是什么,建筑美的标准有哪些,建筑的形式美该如何表现,一直是建筑师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尺度、平衡对称、节奏、多样统一、形体等方面探析建筑形式美得法则,旨在对研究建筑形式美得规律有所启发。
1 建筑形式美的法则
事物的形式是客观存在,为什么这种形式是美的,那种形式不美呢?形式的美与不美,原因何在?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经过种种的概括和抽象,产生了诸如尺度、对称、均衡、节奏、旋律、虚实、对比、多样统一等等的许多规律性认识,于是便形成了一系列形式美的法则。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是衡量建筑形式的美与丑的依据。在建筑的创造性活动中,只有掌握了建筑形式美的法则,才能“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
1.1 尺度 我国早在《考工记》中就有“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等等。古人席地而坐,几是室内唯一的家具(如图1)。古人的几是用以倚凭身体,也表示对长者的尊敬,所以用几的位置和几数来衡量室的大小。筵,为席地而坐满铺地上的席,约2×1米,所以“筵”也成为古代建筑面积大小的模数。寻、步等,“古以身为度,故按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臂为寻”。汉代男子平均身长八尺,等于周制一丈,故称男子为“丈夫”。舒臂等于身长,“寻”即为八尺;“步”为六尺。轨,《周礼》郑玄注:“轨,谓辙广,乘车六尺六寸,旁如七寸,凡八尺,是为辙广。”
1.2 平衡对称 平衡对称,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平衡对称一般是指:两边的形式是对等的。建筑有机整体中不同构成元素,常会在人们的视觉中形成视力平衡感判断,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定之感。所以古往今来的大多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如帝王的宫殿、宗庙、祭坛(如图4)、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基督教的教堂(如图3)、希腊的神殿(如图2)等等,以及大型的公共性建筑,从功能的需要也多用均衡对称的平面空间形式。
1.3 不平衡对称 不对称平衡,又称重力平衡。这种平衡在中轴线两边之物,体量、大小、形状不一定都相等,重量更不相等。建筑在大多数中小型公共建筑,尤其在地形不规整、功能多而空间体量大小不一的情况下,基本上都是采取不对称的平面空间组合方式。造型上由于型体组合的变化,会给人以灵活轻快地美感。
1.4 节奏 中国的木构梁架建筑是以“栋”按对称平衡的方式组合成庭院,成为“进”,有多进庭院时,沿轴线对称地纵向排列成组群建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为故宫。故宫的总体规划,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空间设计,运用组合的围闭与开合、庭院方位的纵横、空间的狭长与横阔、体量的大小与轻重,形成了一种合目的性的空间序列与节奏,使人产生一种特定的精神审美感受。由于中国古典建筑是对外封闭的,从外往内看到的只是故宫的墙垣部分,故宫的外形就是其的紫禁城。观赏者必须身临其境,在空间的流动中才能感受。
1.5 多样统一 中国的园林,堪称体现多样统一的杰出典范。造园家用多种性质不同的材料构成景境,不是简单地美观不美观,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而是将材料统一于自然山林的主题思想中,经过一番经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如山脚到涧边”,或如明代张南垣所说:“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外墙”的意境。
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多样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多样统一的结果所展示的则是和谐的整体美。
1.6 完美的“不和谐” 西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多喜静态的几何形式中体现出来的数的和谐和统一性,齐整了自然的优美。而中国的造园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谐,追求自然的完美的不和谐,视觉无尽的意蕴之美。例如,中国人欣赏的石尤其是太湖石,不但要怪,而且要丑,对这些石根本不能讲什么“数的和谐”,也没有什么形式美的法则可以遵循。石之美,到唐代时人们已超越对石的怪异形态的赏欣升华到石的神态所意蕴的自然山林之美。
1.7 形体的美感 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我国古代先贤们见天上日月星辰皆往复旋转,因而谓“天道圆”;又见地上山陵、原野、江河等皆不移位,不能旋转,因而谓“地道方”,故曰:“至静而德方。”现代建筑的上海博物馆,为考虑华夏建筑文化的文脉,虽采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建筑的形体采用了上圆下方的形式。在古典建筑中,帝王宫殿宝座的上方,寺庙殿堂佛像的顶上,都有半球形穹窿式的藻井。它与建筑构架无关,纯属建筑的一种空间装饰。藻井的重要作用不单是具有“天”的象征意义,从空间上能够解决顶部三角形空间的阴暗和不完整,也能打破天花平面结构的单调。
2 结语
在建筑设计中,不但要充分展现出建筑形式美的规律,还要根据建筑对空间的具体使用要求,运用一些具体表现手段将各种建筑材料进行合理、充分的使用,以更好体现建筑物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仁新.形式美解析[U].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03).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can have a variety of art forms, decoration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 Architectural style often rely on the decoration to reflect. Decorative 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e and reality in the content, the color is simple and elegant and prioritize the combination, through the flexible use of a variety of decorative category and production methods to achieve different table styl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n the present force. The Chinese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and understanding and pursuit are embodi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装饰艺术是我国传统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与传统建筑不断地发展革新,装饰艺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和丰富。装饰艺术的特点是对材料及其工艺特性进行充分利用,另外灵活运用我国的其他传统艺术如绘画、木雕、书法以及纹样并将其进行综合,进而使建筑风格和美感得到良好的融合和统一协调。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在哪个时代以及哪个地区,传统建筑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当时其民族的艺术特点以及文化水平。由此可见,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建筑艺术才能得到快速稳固的发展,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1 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建筑可以定义为一种文化,这里的文化有两层意思。第一,建筑本身就代表着文化,第二,建筑作为各种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什么文化,其实现都是在建筑空间里。由此可见,建筑包含隐藏着各种文化,深深地反映着各种文化。建筑的历史不仅是其本身年代的见证,而且其更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以木构架为主,木结构的风格也基本上包含了大部分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古代的工匠也不可不谓是匠心独运,他们对木构架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充分利用,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在木质材料等上进行了多种方式的雕刻加工,另外也将中国的一些其他传统艺术,如雕刻、书法、绘画等于建筑相融合,从而让建筑本身与装饰品达到协调统一的地步,这不仅加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也给中国建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的任何建筑装饰都是依据实质来设计建造,其建造的目的不是为美而美。这个一来可以从他的建筑构成对象如抱鼓石、祥龙等装饰品看出,二来建筑装饰都是根据实际应用出发,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门窗都采用的是细格子。仔细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在古时候没有玻璃,若是窗格太大则皮纸容易破损,因此以后一律采用细格,也便形成了细格花纹图案。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都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社会伦理,并以此来构建文化从而使整个国家凝为一体。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性总是弱于伦理性,套于人们精神之上的就是纲常伦理,如“三纲五常”之类的。这种文化也一并反映到建筑风格及其装饰之上了。中国的传统建筑及其装饰一来强调等级关系,二来强调依靠民族文化达到教化民众的地步。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文化与民俗文化密切结合
在一些制作考究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仪门上方的砖雕无与伦比的精美巧妙,其艺术价值当然无可估量,但这些砖雕的内容却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如一些砖雕、木雕以及壁画等经常出现“二十四孝”“桃园结义”等内容。
2 建筑装饰的功能性
普通人们的眼中,建筑的装饰不过是让人们对美的追求得到满足,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如果建筑装饰不复存在,我们可能认为其只是影响了建筑的美感,并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实际上,建筑装饰的功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建筑装饰不只有增添美感的功能,还有很多实际的用途。例如,室内的立柱不仅可以起支撑作用,还可以经雕刻成为文化立柱,也能成为旋转楼梯的轴心,还能在室内中起过渡作用。
从整体来看,建筑装饰的功能大致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审美的功能。建筑装饰的审美功能自古就有,这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功能。建筑在经过装饰以后,它的色彩以及造型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心情愉悦的感觉。二、对建筑的调节功能。一些设置巧妙的装饰往往可以将空间划分成几个功能区域,从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协调。三、对建筑的强调与突出功能。装饰可以使原本风格并不凸显的建筑更加凸显,或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不同风格的装饰以凸显建筑的整体风格。四、装饰作为符号以及标志的功能。每个建筑都会体现反映当时时代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建筑装饰来研究当时的文化特点,从而获得真实的历史资料。
3 中西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异同点
西方的建筑看起来都很大气稳重、富丽堂皇,却又很典雅沉稳,这其中尤以欧洲建筑为代表。整个建筑和装饰显得协调一致,与周围的风景相互衬托,某些石质材料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突出。大致看来,欧洲的建筑装饰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其装饰的雕刻特征比较明显,我们可以在很多建筑物上看到石雕的影子,特别是宫殿以及广场中心的石雕。第二,西方建筑惯于利用大量壁画来展现建筑深厚的内涵,例如很多教堂的墙壁上都存在着大量关于基督教历史及其主旨的壁画。第三,欧洲建筑装饰的色彩往往鲜艳亮丽,对人们的眼球产生很强烈的冲击,使人们犹如置身于油画中一般。第四,西方建筑装饰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充分利用,使建筑的立体效果得到充分表现。
中式建筑的风格深受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思想的影响,从而让其与西方建筑有截然不同的特色。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建筑通常都秉持对称原则,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总是以轴线为中心对称而建。这种风格主要是受“周礼”思想观念的影响,比如说北京的故宫以及大多数寺庙都依据这一原则而建。第二,中国建筑惯于使用大量的木雕。例如,中国的园林、寺庙以及家居都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结构体系都是以木构架为基础。第三,中国传统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画,例如彩画,它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建筑中看见例如北京故宫,是我国古建筑中极为常见但又特别重要的修饰手段。主要的彩画有高档的和玺彩画。另外除了在宫殿中出现彩画外,民居建筑、寺院等建筑上也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画。
参考文献:
[1] 楼庆西.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2] 伍毅志. 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M]. 北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一、建筑艺术的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先出现了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建筑艺术的相关解释和内涵。人类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了建筑材料等建造了为自己所用的实体空间。建筑的丰富意义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好多方面:第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之中;第二,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和虚幻的空间;第三,建筑总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存在的,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结构而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产需求和需要,能够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所以建立了人们最原始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建筑作品和结构中,已经完美的体现出了建筑艺术,也就是说,建筑和建筑艺术已经密不可分。对于建筑艺术来讲,现如今的建筑作品与建筑艺术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审美艺术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实体空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美表达得越来越突出,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
建筑审美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征,通过感受建筑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来深深地感受建筑美。建筑美需要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体会这种建筑审美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现人的审美享受,感悟建筑的内涵以及从中获取审美感觉。
(一)个性化体验
不管是什么样的装饰、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建筑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结合,协调统一,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如果像绘画大师那样把建筑纯粹的描绘出来,那只是虚无存在的,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空间,所以这里的个性化体验有着特别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实践性。对于建筑空间的审美活动需要人们实地的去欣赏,需要人们切实履行实践活动,个性化体验的身体性表达出了一种实践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赏活动。如果一个建筑设计者,不亲身实践感悟建筑空间,就不会出现特色的建筑研究作品。只上网搜索图片看建筑,以及领悟书上的建筑模型,是不会感受建筑空间的伟大的。所以我们在建筑审美的认识中,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去实地理解建筑空间。
第二,参与性。绘画的图形图画内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响他人,而建筑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协调的一种实体空间,所以人们在领悟建筑美的时候,必须要参与建筑空间,感悟其审美效果。比如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音乐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等,在作品中也能体会出审美,但这些都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完整的参与。而建筑的审美。则是具有实体空间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领悟审美思想。
第三,社会性。建筑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建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都会天天见到各种各样的建筑,而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去看,去读,去审,在社会生活中,一抬头总会看见美丽的建筑形式,和完整的建筑功能,可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见,比如博物馆等。
(二)目的性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合乎人们审美艺术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价值。一般建筑的目的性体验首先是指向归属体验或者居住生存体验,人们居住的建筑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感,所以没有更多的审美感觉,缺少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我们把建筑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居住空间,这些目的性的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三、建筑审美的影响因素
如果人们想获得审美趣味,可以在建筑对象中进行享受。人们是否在建筑中拥有审美观点,里面掺杂着很多不同的方面,人们若要从建筑中拥有审美享受,必须正确地理解诠释这些不同的方面,这样才会更好地诠释建筑本身的审美特点。
(一)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对艺术的审美起着引导作用。权利机构以及大人物来控制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权力机构不是官方的,但是他们却和权力阶层的审美观念是统一的,并且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叫正统派代表。例如,在农村,居民建筑要受到风水、旧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正统派代表施加的额外压力,所以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不利于人们拥有更好的审美效果,而面临着正统派代表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审美统治。
(二)建筑功能的完备情况
建筑的特性是形式性、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们会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选择。如果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们所感知,那么人们就不会喜欢这个建筑,就会感觉到这个建筑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们的情感也会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效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西安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但是这些建筑风格和西安的文化气息并不协调,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审美风格,这有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四、结语
建筑艺术作为体现文化和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直接表达出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只有真实地了解到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和影响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关系和文化内涵,进而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焱.建筑艺术论[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国瑜. 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3] 楼庆西.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10
1古建筑三维数字化技术和方法
古建筑三维数字化建模研究的起点是数据的获取。目前基础数据的获取方法主要有:1)传统的方法,组织大规模人力现场采集测量,积累了大量的古建筑工程测绘图纸和文档资料。2)随着数码摄影的广泛使用,利用数码摄影技术记录古建筑的二维影像也是基础数据的来源之一。3)随着三维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对古建筑进行非接触式三维扫描来获取古建筑的三维点云数据。从这三种基础数据获取方法衍生出三种三维建模技术和方法:第一,依靠古建筑工程测绘图纸进行手工三维建模。在图纸上大小尺寸数据精确完整的情况下,建模者可以按照图纸上的建筑结构来精确建立三维模型,重建后的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由于无法提供精确真实的装饰纹理信息,还是无法满足研究学者对古建筑高精度的需求。第二,依靠二维影像进行手工建模。这种方法建模者主观性大,物体大小尺寸无法达到精确无误,重建后的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虽然同样无法满足研究者对古建筑高精度的需求[5],但是可以得到高清晰度的纹理色彩信息,刚好与第一种方法形成有效的互补。第三,使用三维扫描仪进行三维扫描建模。这种方法能够精准地获取古建筑的三维形状,通过高清数码相机辅助拍摄进行手动贴图映射,可以呈现出逼真的带有纹理信息的三维模型。该方法的缺点是:获取的数据三角面片数量巨大,而且布线杂乱,后期数据处理耗时量巨大,适合局部特殊需求使用,不建议大规模将该技术使用在古建筑三维建模上。故宫古建筑以优美的结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装饰纹理为基本要素,全方位的故宫古建筑信息保护应包括建筑所在的空间信息和建筑表面的颜色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故宫古建筑的全部。因此,故宫古建筑三维数字化技术和方法是:结构造型上依靠工程结构图纸和手工测绘进行三维建模,装饰纹理上利用二维影像进行手工贴图,针对制作难度大且造型不规则以及做工精细的雕刻部件进行三维扫描建模。该混合建模方法充分利用了以上三种建模技术的优点。
2故宫古建筑三维数字化
对于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而言,不光是数字模型,还需要对其色彩进行记录,即三维模型几何形状信息(以下简称“模型信息”)和表面的贴图纹理色彩信息(以下简称“色彩信息”)。故宫古建筑的三维数字化研究就是如何实现数字模型和色彩的对应统一。故宫古建筑三维数字化建模包括制作管理策划、基础数据采集、贴图照片数据处理、模型数据制作、数据质量监控等多个步骤。
2.1制作管理策划制作管理策划属于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制定采集、加工标准与模型制作工作计划,在整个古建筑三维数字化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对整个制作过程进行规范,减少或避免三维模型数据和数据制作进度方面的问题发生,确保数据采集和模型加工等各环节的工作有序进行。
2.1.1采集、加工标准的制定第一,在数据采集上,参考故宫博物院文物摄影的方法,再结合古建筑数字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采集标准,规范采集数据的流程、光照、色彩、角度以及数据的大小和清晰度,为数据加工提供优质的基础素材数据,最大程度的满足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加工环节的需求。第二,在数据加工上,根据故宫古建筑自身的特点、数据利用的目的和软硬件的要求等因素条件,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1)对模型和贴图数据的文件格式、命名方式、尺寸大小进行规范,满足存储、利用和传输过程中对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的需求;2)规范模型和贴图数据的制作方法、纹理修复程度以及数据的精细程度,例如展示、保护或研究等,数据的用途不同,对三维数据的各个方面需求程度自然也不同。将制定的标准,以文字和表格的形式发放给每一位参与古建筑三维数字化项目的团队成员,在数据采集、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2.1.2制定工时进度管理故宫古建筑的数字化项目,时间跨度长,参与人员多,制作的工作量大和数据量多而复杂,在整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和影响,如: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数据模型统一、时间安排等等。所以,要想有条理地进行这项巨大的数字工程,保证中间不出什么乱子,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一个环节,制定一个合理的进度管理表。
2.2基础数据采集
基础数据采集是三维数字化的基础,它的具体环节是:数字化对象分析、采集方案制定、现场基础数据采集。
2.2.1数字化对象分析根据建筑的构成特点来进行数字化对象分析。故宫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材,以木架构为建筑结构方式,从建筑的体形来看,建筑的平、立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对称组织规律,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等。故宫古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如内外屋檐的梁枋、斗拱及其室内天花、藻井和住头,构图与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雕饰如墙上砖雕、台基和石栏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种类样式多,题材内容丰富,需要根据构成特点来制定采集方案。
2.2.2采集方案制定复杂形状具体的信息难以少量的二维图纸和影像信息全面描述。首先,制作工程结构三维模型需要大量的尺寸信息,仅靠故宫现有的测绘图纸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单体建筑往往由成千上万个结构组成,需要进行更多细部结构尺寸的测绘工作。其次,丰富多彩的装饰纹理数量很多,加上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和利用的数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和不重复性,在贴图纹理映射还原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素材,因此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忠实地采集纪录古建筑的纹理影像数据,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高精度。再次,出于古建筑和人员的安全考虑,必须尽量限制采集的次数,制定相应的作业规范,规避作业人员、设备对古建筑造成破坏,以及作业过程中人员意外伤害的可能性。综合以上几点,要求必须在采集前进行大量的分析预判工作,确定出一套安全、完善的采集方案。
2.2.3基础数据采集基础数据包括:获取古建筑的结构尺寸空间信息、建筑表面的贴图纹理颜色信息,以及参考照片拍摄纪录。1)尺寸数据采集,在收集到已有的古建筑工程测绘图纸基础上,针对数据错误或缺失尺寸数据,进行人工实地测量补充,尽量满足制作外形和细部结构三维模型的需要,保证模型的每一结构都是有测量数据支撑的,而不是随意凭空而来。2)贴图照片数据采集,使用高清照像机,全方位、多视角拍摄所有结构部件的每一个细节,详实记录古建筑上装饰纹理的色彩信息,这样对真实虚拟重建出古建筑三维模型非常有帮助。3)参考照片拍摄纪录,主要纪录古建筑具体的空间环境,古建筑结构部件的位置和整体情况,主要用于在古建筑模型制作和场景数据整合作业时起到参考指导的作用。
2.3贴图照片数据处理
2.3.1数据分类和管理通过基础数据采集到的数据,有共同特性,比较散乱,数据量巨大,为了满足基础数据在使用上的便捷和存储的需要,数研所根据古建筑的结构特点,按照相互关系,采用分层级的方式,进行基础数据分类和管理,存储数据文件层级按照“建筑项目名-数据类型-结构部件名称-部件大小规格-部件空间位置(八个方位)-照片数据文件”的大原则进行数据分类管理。如:故宫《角楼》项目中,采集到的照片类基础数据细分为7层结构(见图1),数据量情况:贴图照片数据10.9G,参考照片数据1.1G,作业过程记录工作照0.5G。
2.3.2贴图照片数据色彩管理为了真实还原古建筑雕饰和彩绘上的纹理色彩信息,必须对多个照明环境下和多个角度采集到的基础影像数据进行色彩校正和统一的亮度、色彩平衡,消除不同环境光对贴图纹理造成的色差和明暗差异,模拟出与实际建筑环境色彩一致的三维模型数据。目前摄影界传统平面影像色彩校正应用技术非常成熟,如果按照传统的色彩校正方法[9]来处理成千上万张影像数基础数据,单色彩管理这项工作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作量。所以,数研所参照传统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简练和调整,从源头上建立了统一的故宫古建筑三维模型贴图色彩标准,在贴图照片数据色彩校正过程中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解决了以上问题。
2.3.3贴图照片几何校正对贴图照片进行几何校正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在基础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角度、位置、焦距、透视以及遮挡等拍摄条件对贴图照片数据造成的各种几何变形。现场拍照时为了文物安全,并最大限度减少对观众参观的影响,加上有的建筑空间本身就不大,这种情况下摄影师只能在狭窄空间内,选择最理想距离和角度进行拍照,拍出来的照片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几何变形。在古建筑节目展示和数字保护性纪录项目中,我们常用多个方位、多角度对同一个建筑部件进行采集的方法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因此,贴图照片数据上各种几何变形是无法避免的。
2.3.4彩画贴图照片数据拼接目前数码相机无法通过一次拍照,采集到制作高清彩画三维模型数据所需的贴图照片基础数据。为了得到高精度彩画贴图纹理,我们对单幅彩画进行分段采集,得到多张不同位置的局部贴图照片,通过平面软件的图像拼接技术对彩画贴图照片进行无缝拼接处理[10],这样制作完成的三维模型数据才能满足数研所对高精度数据利用的需求。在此提醒一下,该方法是突破高清三维模型数据纹理的瓶颈,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庞大的数据量,需要加大计算机的图像处理方面性能。
2.3.5贴图照片数据修复贴图照片数据修复的主要对象是文物本身破损和后来采集过程中的问题:1)古建筑的走廊和内部由于光线昏暗,受实地采集环境的限制不能随意布置适合的光源设备,使得表面纹理上接受光照不均匀,拍摄到的贴图照片不是曝光不足就是一边过亮另一边过暗。针对这一类修复,我们采用同一位置不同的曝光程度进行多次拍摄,再在软件中进行合成修复照片数据。2)由于历史久远原因,许多古建筑部件的表面被腐蚀造成严重破损,即使是室内装饰也有不同程度的退色、霉变,甚至因为虫蛀导致缺损。贴图数据修复:主要是参照院内已经修复的古建,修复已经剥落退色的彩画、油饰,恢复脱釉的琉璃瓦面光泽,去除石雕表面的污迹等等,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数据时,需要很强的耐心,使用修复图章工具一点一点地进行人工修复。
2.4三维模型数据制作
2.4.1场景空间环境搭建场景空间环境搭建是古建筑三维模型重建的基础,利用古建筑工程测绘图纸,要求图纸中完整地记录台基、砖墙和门窗木构瓦顶等结构,在三维软件里将平面、正面、背面、左右侧面以及屋顶这6个方位的图纸按照设定的虚拟坐标位置、单位比例、尺寸大小进行穿插搭建,完成一个虚拟立体空间里的图纸场景环境,通俗理解就是用图纸搭建的结构大框架。
2.4.2古建筑结构部件模型制作结构部件模型制作是一个数据积累的过程,如果把结构部件模型比作积木,完成所有结构部件模型制作才算积累出一副完整的积木模型。古建筑结构部件模型制作包括几何模型制作和贴图纹理映射。几何模型制作指:台基、砖墙、门窗、柱梁、斗拱、瓦顶脊兽等无纹理贴图的模型制作;贴图纹理映射指[11]:将修复、拼接和处理完成的建筑表面纹理贴图在三维软件中,参照实地纪录的参考照片,利用三维软件中的贴图UV功能赋予给素色几何模型,真实还原该部件的造型和色彩原状。要注意:古建筑三维模型制作跟实际建造古建筑一样,最好是从地基到墙体结构再到屋顶,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制作,因此,控制好单体模型制作的时间进度,在整个古建筑三维模型制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4.3三维扫描辅助建模通过三维扫描建模方法,将造型复杂、工艺精美的建筑雕塑部件真实、完美地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我们选择使用三维扫描建模的对象物体均是外形复杂,加之对三维模型数据的精度需求高,依靠手工建立三维模型比较困难或无法完成的部件结构。如:建筑台基或墙体上的动植物雕饰,天花顶上的盘龙藻井等。
2.4.4场景数据整合场景数据整合主要是:1)在搭建好的虚拟图纸场景环境中,参照局部实际照片进行结构部件模型的嵌入合成作业。2)古建筑三维模型搭建好之后,就要统一处理场景中的光影、明暗效果,协调色彩关系,提高场景的逼真程度,这时候,采集的古建筑整体环境参考照片就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故宫基本采用光影烘焙技术进行光影环境模拟,达到逼真程度。
2.5数据质量监控数据质量监控主要手段是进行古建筑三维数据审查,其目的是,判定符合文物三维数字化要求的程度,判定依据是制作标准、图纸资料照片和实际需求。通过审查发现和记录模型数据的错误问题,进行返工修改,尽量减少数据误差,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提高模型的质量,使文物三维数据能满足在保存、研究、展示和文物附加商品的设计开发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故宫三维数据审查的方式有两种:1)数研所内部阶段性审查,主要解决大的明显的硬性错误问题,在自己知识面和图纸照片等依据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见图2)。2)邀请业内专家和领导审查,通过更高层次专业人士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业界对数据的认可,标志数据的最终完成。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