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资源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
教材包括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教师使用的参考书和音像教材,是音乐课程最基本的资源,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载体。多年以来,音乐教学模式把教材看得至高无上,课堂教学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不少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能上课,教学公式化、内容单一,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不能满足广大学生音乐审美要求,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不愿唱教材中的歌曲、不愿上音乐课的局面。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过去,我们教师一直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提供什么材料,就教什么材料,即“教教材”。新课程指出:“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若通过对现行教材的合理设计与演绎,就能有效地拓展课程资源,充实课程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其他学科资源
跳出音乐学科看其他学科,原来其他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教师可巧妙地利用其他学科中的音乐元素,把语文、品德与生活、美术、体育等知识或多或少地渗透在音乐教学中,这样就可以丰富音乐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如在“洗手绢”一课中“晒”字多数学生读不准确,通过标拼音读后,既巩固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知识,也为歌曲的学习扫清了障碍。又如在“海”一课中我先在黑板上画出蔚蓝的大海,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海的一切,有的孩子画出海龟、海豚、海芋。有的孩子画出船、舰艇等,然后让学生绘画自己想象的大海,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开发学生个体差异资源
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于有差异的不同学生我们都要努力找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每一细节上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的热情、自醒自悟的感想和独特的看法。教学中学生在视唱、表演、跳舞时表现出的闪光点和付出的辛苦,都应得到应有的鼓励、肯定和认可,我们采用学生喜爱的星星、笑脸、奖章等评价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欲望。
四、开发校园文化生活资源
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宣传媒体作用,配合音乐教学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如“小百灵广播”“每天一曲”“点歌台”等,同时,介绍一些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常识。师生共同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开拓音乐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五、挖掘民族音乐资源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域、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各地域、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色,不同民族的演奏、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无不是该民族的生态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是我国无形的宝贵财富和艺术遗产,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合理地对各地域、各民族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我们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将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品纳入小学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并把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品编写成教材。
挖掘民族音乐资源还包括开发乡土音乐资源。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服务于音乐教育。除了从现有的课本教材中去发掘乡土音乐资源外,我们还可以教唱本地戏曲和民间歌谣,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或邀请地方专业戏剧团体来校演唱,学习或自制民间乐器等,以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
六、开发运用信息技术资源
小学音乐课程教育的信息化是一种趋势,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技术是对教育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小学教育技术是对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组织和控制,从而达到最优化教育教学的学科。小学音乐课程教育的信息化是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开发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音乐教育模式等资源,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音乐教学;课程资源;课堂参与
完善职业学校音乐课程教学系统、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反思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其中不乏与教师鲜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缺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手段有着明显的联系。在大力推进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确保学校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中职学校音乐教师必须抓住有利契机,把践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转变音乐教学模式、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事实证明,广大教师只有把一切有助于推进音乐课程改革的课程资源加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丰富音乐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一、文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博性
提到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教科书的开发与利用,其实这种认识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就职业学校音乐课程而言,教学载体除音乐教科书外,还包括了其它与音乐教学有关的资料,诸如,音乐教学参考书,音乐教学唱片,音乐教学软件等,它们都是文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职业学校音乐教学,音乐教科书曾一度被认为是唯一的文本资源,音乐教学中,教师研究教材、使用教材毫不怠慢,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既有深度、也有力度,但是,这并没有改变音乐教学“坐井观天”的现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包括,教师教学视野狭窄,无法把音乐教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及时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音乐教学模式单一、机械,教学过程呆板、乏味,包括,学生老是抱着一本教科书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习缺乏积极性、思维缺乏灵活性,音乐教学缺少艺术学科应有的气氛与活力。诚然,音乐文本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并和音乐教学有关的文本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同时,广大教师还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音乐课程发展的状况开发与利用学校音乐校本课程资源,一方面,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音乐、赏析音乐的平台,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能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另外一方面,它可以使教师在更为广大的空间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校实情创造性地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提高音乐教学效能。
二、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性
音乐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愉悦学生身心、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显然,学生音乐学习的意义有的外在显现、有的深邃隐藏,但是,无论基于哪一种情形,都直接作用于学习主体――学生。因此,音乐教学还必须开发与利用好学生资源,确保音乐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音乐学习兴趣。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相对较差,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作用缺少应有的认识,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加之,有些学生五音不全、羞于开口,音乐学习对他们而言可谓雪上加霜,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必要的说教方式,帮助学生认识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诸如鼓励学生学唱不同体裁及风格的歌曲,强化音乐感受,提升音乐理解能力;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既沐浴在中外民歌的海洋中,也让学生畅游于优秀的流行乐曲中。其次,开展音乐趣味活动。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参与各类活动情有独钟,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和发展学生优良品格作为课堂主要抓手,也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渲染音乐教学氛围,让诸如听音比赛;独唱比赛;讲解音乐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加深学生 音乐学习体验,使音乐教学真正体现愉悦学生身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三、设施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样性
教学设施在职业学校教学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更多体现在诸如电子专业、机械专业等学科教学中,因为这些课程与学生将来就业有着直接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本身往往都十分重视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课程教学设施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音乐等所谓附属学科教学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显得滞后而被动,教学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客观呈现着明显的学科倾斜特征。音乐课程改革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强调了音乐教学在职业学校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这为音乐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支撑。结合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音乐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首先,音乐乐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音乐教学过程,渲染课堂教学氛围要彻底摆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教师要充分利用诸如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音乐教学设备烘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诚然,教师除了呼吁学校在设备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体现主体地位以外,也可以考虑在学校客观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通过自带乐器的方式弥补教学的不足,力争以多管齐下的方式丰富学生视野、拓宽学生音乐学习渠道。其次,音乐天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构建灵活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师要在学校支持下,结合音乐教学特点开辟音乐专用教室,通过师生共同点缀与装饰,使其成为启迪学生心智的殿堂,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台对全校学生覆盖的优势,通过播放思想健康的音乐使其成为熏陶学生情感的手段。
总之,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课程教学观念,体现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这样才能确保音乐教学真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热情的作用,确保音乐教学对学生成长及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2]苏青.对于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
篇3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会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篇4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新课标’背景下高师音乐教材教法类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212);江苏省中小学音乐师资和教学的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311460013Z);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相互交融,音乐艺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在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广、宣讲与实施的不断深化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音乐教师的队伍和基础教育的水平也随之得到不断的扩充与提高。
尽管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带领下,江苏省的音乐教学在理念、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均有了相应的进步与提高,教学活动思路和形式也在日益更新与发展,但与11版课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出的目标、内容与实施建议相比较,依然存在值得研究、探索与发展的空间。在深入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本课题依据《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苏南地区的音乐教学与发展状况,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探索的调查与研究。
调查选择了江苏省苏州地区昆山一所实验学校作为案例,综合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访问、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对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思考,以期促进高校师生对江苏音乐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从而促进对音乐教学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世纪之交秋季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整整15个年头了。在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江苏省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以及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国家的层面看,自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实施两年以后便开始了对课标的修订,经过大面积的教学实验、征求意见和反复修订,2011年4月通过并出版了《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课标、研究课标以及围绕实施课标进行的一系列教研活动。2014年,又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研究与讨论,使音乐教学又着手向着全方位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的方面进行。从江苏的层面看,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江苏的音乐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与更新,不断碰撞与矫正中思考与前行。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江苏省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显,其教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地位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整体提升的同时,江苏的音乐教学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问题。尽管在江苏音乐琴童随处可见,但多数学生为应付高考或提高成绩不得不终止多年来的音乐学习,有的则从此彻底告别了音乐的学习。有些学生尽管喜欢音乐,但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正常的音乐学习;有些城乡结合部或边缘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过正式或系统的音乐或艺术教育。凡此种种,无不制约和阻碍着音乐教育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就昆山的状况来看,随着江苏省和苏州大市的发展,以及昆山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均为其全方位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然而,在昆山的城市环境、城市面貌及城市居住条件日益改善的同时,昆山的常住人口也逐年增加,使得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愈发显得紧张,尤其是义务制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数不断增长,大班化教学的现象日趋严重。从各类学校办学规模的数据显示,全市初中和小学平均每班学生的人数分别由40向50人逐步过度,大班化的倾向正在日趋影响着昆山教育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私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不仅在教学设施上配备不健全,更在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上存在较多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音乐师范生通过考编补充到音乐教师的队伍中来,但所补充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难以补充到真正急需专业音乐教师的学校中去,使得专业教师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地影响着此类学校音乐教学的进步与实施。
目前,中小学音乐的明显问题是,优质的和专业的音乐教师和教学资源往往集中在名校和城市中心地区的学校,致使音乐教学的状况在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和对比。尤其在城乡结合部或较为偏远的地区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值得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层的探讨与研究。
二、案例调查与研究
篇5
音乐的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资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光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按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陈诉。
具体时间为:20**年1月——20**年6月。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体现形式。
传统教学形式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学生及社会思想的改变,课题的研究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项配合再加上全体课题组人员,相信一定客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也将此研究报告及课件,调查结果,课案,表格等形式把结果予以展示。
音乐的开题报告2
(一)来源和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自行命题
(二)课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启动并使用,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音乐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对开发提升人们的智力、增加想象力、培养创造性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近二十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来看,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不能在同一步伐上。音乐课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严重缺乏,且管理与对音乐的研究也较落后。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普遍很低,教学模式很单一,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教唱模式为。由于地区条件的局限性,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性观念又较强,使得较偏僻的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那么这些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就很难接收到专业的音乐知识,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因此也就难以发挥出音乐本身所要实现的美育功能。
2.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中的湘西自治州全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湘西自治州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三十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居多。由于湘西地理位置偏僻,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山峦叠起,丘陵起伏,多民族杂居,湘西自治州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已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之中。由于该地的地域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经济落后,教育基础很单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因此也使得那里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多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自治州这个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分散性、地方性和落后性等特点。本课题通过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进行了初步的的考察与探索后,对当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促进该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生长在湘西,深知当地地区音乐教育的落后,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推进该地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略尽微薄之力。
(三) 研究现状综述
湘西地区的音乐文化积淀很深厚,音乐舞蹈更是该民族地区中群众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因此,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对湘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反观对湘西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研究则起步晚,成果极少,且都是以论文与期刊的形式出现,至于专门研究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书目前还没有,可见对其研究的薄弱与缺乏。现对湘西自治州的音乐教育研究分述如下:
1.已有硕士论文研究现状
陈育梅的硕士论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从教育环境产生的国内国外背景的简单介绍,然后从问卷的调查统计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的教育环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估,后对当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的对策。该篇论文是对整个湘西州中小学教育环境的状况一个详细的调查概述,对后面中小学音乐的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价值。
侯杰的硕士论文《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该篇论文是结合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该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音乐课程提供了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扩展了其研究的视野。同时结合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从跨文化这一角度来审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但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实际的运用,为理论提供了的支撑点。改进传统教育的以音乐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
王跃辉的硕士论文《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该论文从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为着力点,以过发放回收问卷,统计调查结果与分析这一客观调查来研究当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而后对湘西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从对湘西各级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几点建议;对如何提升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思考和关于建设湘西自治州乡土音乐教材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2.各类期刊已有研究成果
王蓉芳,唐寅玲发表的期刊《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本篇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递、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
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式,结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展开对音乐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利用的研究,以乡土音乐资源整合为理论前提来提出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湘西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的需求。
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在文中分析了湘西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种类,并简要说明了课程内容资源的调查与筛选的方式方法。对该地区的音乐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从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入手,提出教育机构在思考当地文化发展的通史,更应重视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文化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湘西传统音乐为突破口,改革农村音乐教育,并提出了新思路:让有特色、简单易学的民间乐器进课堂;结合科学的发生发声,学唱湘西民歌以及利用湘西民间舞蹈资源,开设室外音乐课堂。
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落后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文静《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点思考》。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何将湘西丰富的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其研究成果对开发与利用湘西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龙勤彪的《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前景探析——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从客观上进行探索与分析,从主观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
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该文章通过对湘西所管辖两区两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状况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细致梳理的问题的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途径来促进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刘廷新的《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文章对湘西农村部分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及家长对该门课程重视与认识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查,指出应从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巩固师资,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地的音乐教育问题。
从以上已有成果以及本人所搜集的资料显示,在对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研究方面,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且大多数论文资料都是针对一些常见的教学现象进行论证,并谈一些较为主观上的体会及感想,没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其创新性成果也并不多,可实施性也不强。
(四)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第三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本课题是通过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来进行该地中小学目前的音乐教育情况的了解。通过对部分县市的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以及走访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从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本质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情况来研究。努力分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影响的因素,剖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客观分析,为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五)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
湘西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这七个县。其各个县市的中小学都较分散,且都距离较远。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整个湘西的教育都较发达城市单薄。据本人所了解,湘西州里面发展较快较好,教育也相对比其他县发达一点的城市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个只关注学习分数的教育大浪潮里,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主科教学,因为这影响着他们的升学率。而在落后偏僻一点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的缺乏,音乐教学活动则难以顺利开展。这给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增加了很多难题。
2.创新之处
首次系统的全面地从各个方面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采用发放回收问卷得到最新的数据来统计,掌握一手资料,并客观的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
(六)拟采取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第一步,搜集整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
第二步,实地调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
第三步,分析所得调查情况,研究其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实际调查,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图书馆书刊查阅以及网络电子书刊、资源等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努力占有第一手资料,力求系统、全面地搜集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教育资料来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梳理。
(2)访谈法:选择性的对本课题有关的领导、教师、学生、部分家长及各相关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访谈,包括面谈或者电话等。并对所得到的回答进行客观的分析来获取所需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与抽样法:采用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来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来获取所需资料。
(七)研究计划进度
20XX.5—20XX.8 选题并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9.1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20XX.10—20XX.3 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20XX.3—20XX.5 修改毕业论文,定稿
20XX.6 毕业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周纯禄.跨世纪的奠基礼:湘西州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04
[2]孟铸群,陈红涛:湘西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07
[3]秦平著:民族教育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01
2.论文类
[1]侯杰.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陈育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3.期刊类
[1]王跃辉.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湘西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音乐教育与创作,20**,9
[2]王蓉芳,唐寅玲.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商情,2010,15
[3]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2
[4]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民族论坛,2005,8
[5]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
[6]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大观周刊,2011,14
[7]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2
[8]龙勤彪.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J].20**,7
篇6
过去的一学年(下学期),我们音乐学科能结合区情、校情认真贯彻省市、区上级教研部门的工作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开展中小学以及高中的音乐课程课改,立足于在教材、教法研究、服务基层教师需求上开创一条新的教研路子。紧紧围饶课堂教学优化这一中心,整体提升我区艺术教学水平。
二、主要音乐教研工作回顾:
主要的措施:集体调研、一校三天、讲座访谈、观摩交流、专项培训
主要的项目:高中模块研究及对策、小学音乐课堂基础教育的实施、小学、高中音乐资源网络的建设
主要的对象:高中生、小学生与初中的有效衔接
(一) 深化新的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音乐课改工作,我区还不惜花重金组织校长、教导主任及学科教研员到山东省、宁夏等地区学习交流。回来后结合区情,撰写调查报告,开设高中音乐模块的教学与系列教研活动。
1、定期有效开展课程管理及质量监控调查。近年来,各校领导及教师已给于高中音乐高度的重视和配合。(调查提纲*学校有否按计划开课、*xx区高中音乐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在音乐学科中学生自选模块兴趣情况调查) 调查反馈:对于高中缺优秀音乐骨干教师的问题,区教育局立即向全国招聘骨干教师、优秀应届毕业生解决师资问题。。
2、配合广州市教研室开展高中音乐教学案例、音乐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促进高中音乐课的教学交流、经验提升。
3、开展高中音乐课程的相关专题研究课展示,深入研究高中各种不同模块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和课型,使高中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块教学符合学生自选需求。组织本区高中教研活动8次、外出参加省、市教研培训7次。如王雪文、凌志梅、李曦、蔡浪、丹、曾倩雯等老师教研出勤率高,学习收获大。分别受到市和区教研员的表扬。
课改领先的有47中、华美中学、89中、75中、44中、天荣中学、东圃中学、暨大附中、华工附中等。
(二)切实抓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
1、以核心组为龙头狠抓音乐科组的建设。
*岗前培训-带问题案例大家交流探讨(如何单元备课和上课)
*跟踪培训——下科组听课调研集体辅导、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
选择各类型学校如基础好些的省市一级学校音乐科组、科组长、骨干教师、核心中心组成员高标准严要求,使其能在区里课改当排头兵。
对于薄弱学校个别基础差的教师,耐心辅导,批改教案,争取多给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全国器乐研讨会、)市课例观摩、区网络资源建设培训二期、牧童笛培训学习。提出“只要你努力,一定有机会更有收获。”
对于不认真不求上进的教师,给予劝告或批评教育。音乐课在校中不测验,领导也很少去听课检查,学生在校数年,学到什么,质量如何,无法深究,有否参加教研活动,靠的是自觉。对于不学习不参加活动的教师到评职称时虚报教研次数,不诚实的做法给予严厉批评。找个人谈话,做耐心的思想工作。
建议:为了提高质量,对学生负责,音乐教师也应采取末位淘汰制。
2、抓好音乐教材的选择,落实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点。(低中高年级)
例:在银河小学、元岗小学音乐科合作进行“城乡学校如何提高音乐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校本研究走进课堂,走进教师。
3、立足课堂,构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根据不同课型在低段灵活使用前三种较好,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后增加第四种。*片教学组进行典型课例的研究。一课多教,教好一课,教研活动的生命在课堂。(片组长认真,教师实践锻炼机会增多 )
本年度对这几种课型都拍了录象课,资源共享, 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反馈时有理有节跟踪培训不落空,以求更进一步跟进修改。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三)开展课堂教学课题系列研究工作
篇7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音乐课程资源概述
所谓课程资源就是在设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以及在制定评估方案中乐意利用的资源都称之为课堂资源。对于音乐课程而言,是培养初中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音乐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音乐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的方式,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所谓校内音乐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空间内提供的资源,如教材、音乐室、音乐比赛等等,而校外的课程资源则包括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聆听音乐、参与各类校外音乐活动等。音乐课程资源还可以按照呈现方式进行划分,如教材等就属于文字性课程资源、光盘、模型就属于实物性课程资源,歌唱比赛、合唱练习等属于活动性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等属于信息化课程资源。除此之外按照开发利用程度来划分,音乐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待开发、待利用的课程资源和待完善的课程资源。本文将侧重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探究。
二、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由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和开发,然后在推广到各个区域,然而这种开发模式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地域存在文化和经济的差异,这造成了不同地域的学生在音乐课程资源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这样的开发模式下,音乐课程资源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需要音乐课堂的主体:学校、任课老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共同开发。
(二)开发主体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在初中,由于音乐被认为是“副科”,因此并不被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重视,甚至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也不慎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课堂的主体从学校到学生,都对课程资源开发不重视,即便有一些资源也不能充分利用。
(三)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分布单一
我们知道音乐课程资源分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分布较为单一,只能有效利用部分校内课程资源,并不能对校外的大量课程资源进行利用。然后校内课程资源比较是有限的,再加上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校内设施不完备,因此学生的音乐学习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是开发课堂资源的主体,对于教师资源,应该进行充分的培训,让教师得以充分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能有效对音乐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例如可以对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培训,并通过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一体化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经验交流可以掌握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再通过案例学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运用到音乐课堂中。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运用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需求进行精准的掌握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把控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让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除此之外应重视起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应发挥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对课堂计划建言献策,同时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让学生充分调动课上资源与课下资源共同完成,使学生真正称为课堂的主人。
(三)课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音乐课本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掌握,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增减的方法,让学生喜欢学习,并能在学习中有效提高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也可以根据节日、活动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对音乐教材的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例如在学习《步伐之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授课时间与建军节相结合,并将德国的《猎人进行曲》进行删减,补充一些我国军队的歌曲让学生们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将这一单元整合成军队之歌的专题。
综上所述,本文对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可概述,并提出了当前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让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郑德渊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编,音乐文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小学音乐
一、多元文化内涵
所谓的多元文化是指在当下社会中,并存着形形且同样卓越、共同发展的文化,而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强调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其在深刻的社会体验中学会尊重不同种族的文化知识,以便为接受、适应多元文化形势打下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即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感知能力、鉴赏水平,丰富其情感体验,并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教学内容多元化,即基于对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丰富、延伸音乐教学内容,以此弘扬本土文化,彰显多元文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即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活动,以此创设多元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此外还应基于多元文化视角对音乐教学加以客观、合理的评价。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音乐课堂人杂烩现象严重。教学目的是要明确老师应该教什么,并注重师资培训,可以描述为老师的一个主要期望活动。如果教学目的不明确,就可能导致教学课堂被动。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音乐课上,在教学中没有以音乐为主线,或是在其他学科中也没有真正地将音乐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导致音乐过程丢失进而艺术偏离。比如,唱歌课结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但最终没能让学生唱出口:音乐欣赏课上学生积极地参与,但却未能享受到音乐的核心,等等。山此得见,知识成为教学的音乐,并没有真正达到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目的。
2.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广缺乏活力。多元文化是音乐教育的倡导者,也是新课程的标准。可促进民族音乐,同时也是提出民族音乐作为基本概念的倡导者。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以此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但据我所知,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上的民间音乐不好听,或者可以说是老师教唱歌或是听觉享受时毫无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课本身是乏味的。造成这种后果,可能是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是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学唱或欣赏民间音乐,只是纯粹的技能学习或听觉欣赏,无法让学生理解到民族音乐深厚的文化内涵。
3.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单一。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课程来看,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教学文化多样性的特点。特别是当教师不熟悉某一地区或国家的音乐时,其弱势明显表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很单一。另外,很多教室在使用过程中的基本布局是不容易改变的,基本都遵循石材装饰或绘画,且人部分都是西方音乐家的肖像,形式比较单一。相比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多元文化的环境气氛更加赏心悦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教材文化的缩减,教材文化的一成不变以及教学活动的单一,导致教学力度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文化以全而发展为教育目的,使多元音乐文化的传承只是流于表面。
三、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教学渗透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元化教学需要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据,这就要求我国的教材编写部门吸收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来充实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领略到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并加深对多元化背景下的音乐内涵的理解。在内容的选择上,以适应学生学习为标准,选择那些节奏优美、催人向上的美好音乐内容。选取的对象既要包括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也要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把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都引用到小学的音乐课本上来,让学生对多元的音乐文化能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多元化的音乐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很多音乐形式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的,诸如印度很多音乐都跟舞蹈结合在一起,在教授其音乐文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结合其舞蹈文化来进行教授,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备课以充实自己。多元文化不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还需要我们以独特的方式领略其美丽,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其文化,以文化这根线来了解其音乐,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加深我们对其音乐的了解,在学习的时候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善多元文化小学音乐教学的建议
1、完善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教学体系。想要提升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的渗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完善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教学体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明确规定对于多元文化的教学要求,要将培养学生对于不同种类的音乐、对于跨文化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也应当有相关规定,要提升教师对于多元文化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展开多元文化教学时应当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此外,学校也可以更多的举办类似于校园文化音乐节等活动,活动中要凸显跨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将音乐课程中学到的跨文化知识进行展示。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施教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施教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提升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渗透的一个最直接途径。教师课下应当加强学习,要更多的接触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要丰富与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教师在教授跨文化音乐教学素材前应当充分备课,要对教学过程有很好的准备,在给学生介绍多元文化时也应当尽量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要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吸收。
总之,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可以从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未来的发展,必定会需要多元文化的人才,而小学音乐教育中,无疑是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学习外界知识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在编排课程内容时,就要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编排学习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并扩人教师学历范围,才是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 葛玉婷 . 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研究[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1(12).
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构建;建议
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对小学生今后的艺术生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且其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和兴趣培养等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不断加强对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中,由于新课标的实施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构建小学音乐课程,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促进小学音乐课程构建的建议。
1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也出现了较多的变化,而小学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对新课标内容的理解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但由于小学音乐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导致很多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构建时对新课标的内容理解错误,影响了我国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1.1 形式主义严重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形式进行了改革,提出需要对当前的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但大部分的教师在理解时过于片面,仅仅认为新课标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而对教学的目的却不了解,导致很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仅仅追求新颖,而对于学生是否喜欢和能否接受其教学内容完全不关心,导致教学效果不断降低。像在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时,大部分的教师仅仅是增加课堂活动的开展,可对于活动课堂的氛围以及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则完全不关心,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非常少。这种现象说明了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思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2 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中,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了重点强调,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理解不足,导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过渡的学习自由,从而忽略了自身的教学作用,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像在进行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安排时,由于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角色的扮演,导致学生无法有秩序的进行教学活动,甚至出现学生打闹嬉戏等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学音乐课堂构建的建议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上述所说的问题,提高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改善小学音乐课堂构建的建议,下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2.1 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的安排进行了新的规定,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且知识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得到有效的降低,这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提高,给予了小学音乐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小学音乐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课程内容。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像在进行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六课的教学时,其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劳动”,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时,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主题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像《大家来劳动》等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打击乐器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贴近教学主题,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情操,此外,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理解劳动精神。
2.2 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小学音乐教师想要能够更好的构建教学课程,首先自身的专业素质需要达到足够的要求,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来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培养,通过这些课程使小学音乐教师具备更加充足的个人专业能力。此外,学校还需要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只有满足要求的教师才能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另外,小学音乐教师想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其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和职业道德,像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不仅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内容,同时还能够通过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能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进行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2.3 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点,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下面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自身仅仅是起到一种引导和帮助,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掌握,出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调整。像在演示木鱼等不常见的乐器时,学生往往对其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演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实践如何进行这些乐器的操作,当学生出现错误后帮助学生进行纠正,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是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像当前比较常用的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能够熟练对其进行操作,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一些音乐视频和音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音乐情景带来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在进行使用时需要注意和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交流,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
3 总结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调查可以知道,其对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有效的小学课程建设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点,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最终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5:221.
篇10
论文摘 要: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较为重要的功能,然而这一点却经常被中小学音乐教师甚至学校所忽视。本文从音乐课程设置、音乐实践活动和学校音乐氛围营造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的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学科除了具有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及教育功能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还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课程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大胆进行教育实践,深入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我对此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安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它们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那些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中华民族的自强自尊、乐观向上的信念的优秀音乐作品,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及促进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展现了抗日必胜的光明前景。这部融交响性、写实性于一体的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既有中华民族的英勇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的特点。中学课本所选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段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歌曲,其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级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游击队员们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战斗的英雄形象。这样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演唱还是欣赏,都给人无穷的力量,收获激情的体验。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人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的效率远远胜过接受一个不喜欢的单调的说教。音乐课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听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着眼于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学唱、背唱其中优秀的主题及段落。学生的感性材料积累多了,逐渐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自然会被优秀的民族音乐所吸引,继而自觉领会、挖掘其中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有力支撑。
二、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集体活动如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只有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把活动开展好。这样,将思想教育融于音乐训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而且提高了音乐能力。例如在合唱教学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多听优秀的合唱作品,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让学生分小组练习不同声部的旋律,熟练后再集体协作合唱,理解合唱的要领,要求每位学生在声音状态、力度变化、口型和呼吸、起声、收韵等方面都尽量一致,各声部声音要均匀,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在学校的拉歌比赛中,学生忘情地歌唱,在齐唱班歌的时候自信而骄傲,大大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这种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美妙音乐的憧憬和向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艺术作品而团结协作,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三、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满艺术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成为广大师生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沟通情感的桥梁。恰当利用音乐资源,有利于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早晨,清新、纯净的乐曲(如《校园的早晨》、《朝景》等)陪伴师生走进校园,可以使新的一天充满活力;午休时,抒情、徐缓的音乐(如《美丽的梦神》、《摇篮曲》等)可以为学生的梦境增添浪漫的气息,提高睡眠质量;写字课上,典雅、古朴的乐曲(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隐隐响起,会使学生有一个恬淡的心境。“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身心愉悦,定能由美生爱,激发热爱学校、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当然,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点,它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音乐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人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发挥音乐课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上一篇:业务员管理考核制度
- 下一篇: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