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村水利,绩效考评,影响因素,重要性

Abstract: the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perfect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can further in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laid solid found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irrigation capacity, flood control ability,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water supply ability, and tries to get a reasonable set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V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村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和评估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是农村水利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近年来,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方面的研究和文章也日益多见,并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在考评影响因素方面的分析却少之又少。笔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的几个因素的重要程度。

一、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的影响因素

1、如何选择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的因素

选择农村水利建设绩效的考评影响因素应当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原则、符合政策导向、可操作性强以及相关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的是绩效考评的考量因素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完整而系统的一个因素。由于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结果最终将会反馈给相应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因此绩效考评的结果应当真实、公平和可信。选择绩效考评因素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点,要选取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考评因素来考量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情况,进而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考评因素要符合政策导向主要是基于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是用来促进水利建设的质量这一事实。一个好的农村水利建设工程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生态效益,同时也是一件惠及后代的工程。因此在选择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的影响因素时应当考虑相关的政策。

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所选择的因素应当是那些容易操作、容易获得数据和容易理解的因素。绩效考评要本着提高效率的原则,选取那些操作性强,且能有效考评水利建设的绩效的因素来进行绩效分析。此外,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在选择影响因素时还应当遵循相关性的原则。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又能够互相比较,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影响因素之间的互相干扰和抵消,有利于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作相关的比较和分析,提高绩效考评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影响因素的构成

根据上述的四个绩效考评因素的选择原则,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农村水利项目的灌溉能力、防洪能力、发电能力、治涝能力、供水能力和水保能力等六个方面。

水利项目的灌溉能力主要是考核这一水利项目在正常情况下所能够完成有效灌溉的农田面积的大小,以及和以前的灌溉系统比较之下所增加的有效灌溉的范围大小。灌溉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极大影响,因此灌溉能力是对已建的水利工程绩效考评的重要度量指标。

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不仅要考虑水利项目的灌溉能力,也应当考虑这一项目的防洪能力。水利设施的作用除了保证旱灾时能够做好灌溉工作,还包括水灾发生时能够减轻洪水对农田造成的伤害和损失。要考察一处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就要考虑这处工程所建的围堤的多少和长度,以及围堤可以保护到的农田面积和围堤所在地的人口多少等诸多因素。

许多大型的农村水利项目还能有效的蓄水,并把用这些蓄水来进行发电,进而缓解本地的农村用电紧张的情况。为考量某水利工程的发电能力,我们可以考察发电量的大小、发电装机量以及新增的发电机对改善当地的用电情况等多个方面。

农村水利工程除了可以解决基本农田的用水问题之外,还应当满足当地人们和牲口等的饮用水需求,考虑某一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可以从水利设施的总供水量、能满足的饮用水需求的人数多少等来进行考量。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灌溉、防洪、发电和供水之外,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还可以考量水利设施的治涝能力和水保能力。治涝所考虑的包括水利建设的总投入和旱涝保收的面积和水利设施完成后可以预防和治涝的易涝面积。有的水利工程还能有效的减缓水土流失的问题,因此,水保能力也是评价水利建设绩效的一个因素,这可以从能有效减缓的水土流失的面积多少等方面来进行考量分析。

二、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笔者在进行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相关性分析法。

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同时也能够运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的分析之中。我们假定有n个水利项目的样本,每个样本的分析因素都是前文所提到的6个影响因素,包括灌溉能力、供水能力、发电能力等,我们可以据此得出一个n维6阶的一个矩阵。矩阵的具体形式如下:

如果某个影响因素,如灌溉能力,与其他的影响因素相关,则说明这个影响因素本身较为重要,相关性越大,说明该影响因素就越重要。我们需要计算农村水利建设绩效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相关系数法。用来表示影响因素i和影响因素j之间的相关系数,则可以通过下列公式来求:

=

在这个公式中,,进而我们可以得到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影响因素之间的彼此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用如下的矩阵加以表示:

相关系数R=

根据这个相关系数的矩阵,我们通过计算每行的数字之和就可以知道每个绩效考评因素和其它因素的相关程度,通过相关程度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而得出每个考评因素的重要程度。

我们可以将某省的农村的水利建设绩效作为考评对象。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在对数据作出了标准化处理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的一个表格,

通过运用上文提到的公式,我们能够计算出这六个影响因素的综合度向量为:

三、结语

从以上的重要性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中,影响最大的是水利设施的灌溉能力和防洪能力。灌溉和防洪是农村水利设施的两大主要功能,在对农村水利建设进行绩效考评的时候,也应当着重考量这一水利设施的灌溉能力和防洪能力。发电能力和供水能力对水利设施的绩效考评也有一定的影响,发电能力如何可以影响该水利设施的经济效应,供水能力则是水利设施的一个重要功用,这二者在水利建设绩效考评中的影响力要比治涝能力和水保能力来得更大一些。

在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重要性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在农村水利建设的过程之中,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要满足基本农田的灌溉需求,尽量的扩大有效灌溉的面积。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量其他的考评因素,力图客观、真实、全面而有效得做好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蕾,贺建雄.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影响因素额重要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7期

[2]张骏涛,李宝艳.天津市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篇2

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元素;模式调查;设计模式;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进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对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我国乡村景观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查并且还要进行景观元素设计,在国外的农村中都实现了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价值。根据当地的乡村景观特点进行景观元素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就对乡村景观模式调查和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的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必须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的设计,能够有效的保留乡村文化和乡村景观,不仅能够维护了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而且还保留了乡村应有的文化气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之一。在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乡村文化内涵,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来进行合理的设计,才有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价值和特色,进而能够有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乡村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般的生活。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要先更有效的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要对乡村景观元素进行一定的设计,由于我国在对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方面有着一定的缺陷,有可能导致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乡村景观设计规划不合理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就有可能阻碍新农村的建设。就目前状况而言,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布局。我国在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政府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的设计,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对乡村的不了解,没有根据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与内涵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设计乡村景观中,只是一味的按照城市规划设计,从而丧失了乡村景观设计的意义与内涵,进而失去了乡村景观应有的特色与价值,所以说,由于设计不合理,影响了乡村景观元素的设计。

(二)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工厂纷纷的建立在乡村周边,工厂的建立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田地,而且排放出来的污水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环境,严重影响了乡村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而不能对乡村景观元素进行设计。

2、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开发对乡村的建设有力一定的保障,拓宽了人们收入的渠道,但是对乡村景观资源没有进行彻底的分析,破坏了乡村景观环境。

(三)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的水平逐步的提高;目前存在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乡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生活,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建设新农村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居住环境来进行建设,不仅严重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和谐,而且在乡村中不能有效的体现出乡村的价值与特色,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三、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

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人口增长迅速等现象,无疑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势必要突显出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有效的设计乡村景观元素,因为人是乡村环境居住的主体,这一切的乡村景观元素设计都必须要围绕着人来进行服务的,不仅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并且还在要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中突显出人的主体性,才能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设计。

(二)合理的设计

1、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坚持合理性的原则,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进行有效的设计,而且还要坚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利用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价值。

2、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对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着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科学的设计

1、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出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每一个乡村景观元素设计,针对不同的乡村景观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把艺术性和实用性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元素。

2、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要想有效的建设新农村,就必须要绿化新农村,通过种植模式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绿化乡村,在进行绿化的同时还要保证房屋、设施、交通等多种条件没有任何的干扰,在进行绿化中,还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分布绿化空间,能够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特色。

(四)体现出文化性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性。在设计中,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尊重和认识,不仅要设计良好的乡村景观元素,而且还要充分体现出当地乡村的文化。不仅要维护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而且还要保留乡村原有的田园气息,同时也是现代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乡土文化的继承性是乡土景观保存的根本,所以,在不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对乡土文化特色进行一定的保护,能够有利于实现乡村景观文化生长的能力。

(五)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综合性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坚持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综合性。在乡村居住的环境中是由廊道、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乡村记住景观中,基质一般都是田地,而廊道大多都是林带,田地和林带二者相互交错形成了网状的结构。斑块动态影响着整体功能,最终影响的是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所以,在进行乡村绿色景观元素设计中,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要对自然景观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分析,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乡村景观元素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从而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设计,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乡村原有的历史价值与特色,而且还能体现出乡村景观文化的气息,从而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进而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满足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翟义欣.乡村庭院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天津科技,2014(02)

[2]杨杰.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现状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2(10)

[3]权春艳,郑革委.系统论在山地型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

篇3

标杆高,今天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家绿化模范乡村是国绿化领域一个最高规格荣誉。含金量高。去年,市两岭覆盖率只有10%左右,达不到规范,要申请创建绿化模范乡村,两岭绿化必需要有一个突破。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四荒拍卖”等形式开展两岭绿化开发,县、龙安区、汤阴县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和省级绿化模范乡村的决定,市林业局进行了综合验收和自查,市许多指标已经达到或者逾越省绿化模范乡村的规范。今年是创建绿化模范乡村关键的一年,各单位及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这次会议贯彻落实,确保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考核验收,确保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圆满胜利。刚才,旺学同志宣读了市绿化委员会关于成立申报省绿化模范乡村指挥部的通知,博文同志全面介绍了国家、省绿化模范乡村的规范、要求及检查验收时间。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认识不到位,思想决定行动。措施就不可能到位。创建国家绿化模范乡村有利于推进我市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步伐,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我市百姓创建宜居环境。省绿化模范乡村”省委、省政府对各省辖市城乡绿化工作的肯定,也是省绿化工作的最高荣誉。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不只有利于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树立乡村良好形象、增强乡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继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秀美和谐的重要举措。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既符合我市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建设和谐秀美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塑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形象,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次。提高美誉度、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具体内容。提出创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中心强市有多方面的指标,其中绿化指标、生态环境是重要一项。一个乡村没有水没有灵性,没有树没有活力,绿化实力的建设很重要,特别是对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来说,更是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增强乡村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今时代,乡村环境质量不只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影响一个地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能够让更加绿起来、更加美起来,让乡村拥有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守业投资空间,进而吸引和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极大地增强和提升我市的乡村综合竞争力。

大家要充分认识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重要性。这是增强乡村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要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创建省级绿化模范乡村作为突击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迎检工作圆满胜利。

二、克服困难。迅速营造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的浓厚氛围

大约是10月中旬或下旬。有任务的单位要抓紧组织实施,省里对我市的验收时间。务必在10月18日前完成任务。省绿化模范乡村评选条件明确要求,公民对绿化重要性的知晓率要达到85%以上,对开展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群众支持率达到85%以上。因此我必需不时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移动通讯等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同时,要在乡村主要出入口和主干道悬挂标语,布置宣传展板,从而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并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电视台要连续播出我市绿化建设成果展示宣传短片(公益广告)筛选精练的宣传口号进行字幕滚动播放,营造浓厚氛围必需要靠大力宣传。从10月10日─10月31日。积极宣传报道我市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活动工作动态、进度和典型事例。日报社要开设专栏,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相关法规及绿化知识等,积极宣传报道我市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活动工作动态、进度和典型事例。各县(市、区)高新区,要在辖区内的迎检道路、迎检单位、关键路口(段)以及相对繁华、人居相对集中的街道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展板,协调辖区内的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制作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宣传展板或悬挂宣传标语。林业局的同志已将这次迎检路线涉及到16条道路、11个关键路口、14个迎检单位的任务以及创绿宣传标语、口号印发给了大家,请涉及到道路、关键路口所属辖区以及迎检单位依照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户外宣传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要互相配合,确保迎检任务圆满完成。

三、强化督导。确保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圆满胜利

篇4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 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景观主要是指以田园景观为主要元素,里面蕴含大量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处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乡村景观由于受到的污染相对较少,其主要的自然元素有:山川、河流和树木等。主要的人文元素有:人类、村落和动物等。设计人员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中,展现出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深刻地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2 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融入的原则

2.1 保护和规划相结合原则

在风景园林的建设中,建设乡村景观,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利于实现保护自然资源,应该在自然景观的建设基础上,建设乡村景观,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追求视觉上的享受,追求乡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效结合。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原则是指在风景园林中有效地融合乡村景观,展现各地景观的缩影,体现了乡村景观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特点,有效地融合地方的艺术特色,并注重对乡村各元素的搭配,展现出园林景观的协调性。在进行乡村景观融入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田园风格和私家田园风格,展现出风景园林融入乡村景观后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2.3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景观和乡村景观元素,要想提升风景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应该促进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统一,既要展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又要展现出景观的协调统一性,实现风景园林景观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性。

3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对策

3.1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西方设计经验

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必须要保护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实现传承乡村景观,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特点,西方国家重视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建设,实现了人们对舒适环境追求的夙愿。西方的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融入,给中国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其主要的内容有:耕地、牧场等,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氛围,更加突出园林设计的特点,符合现代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追求。

3.2 融合乡村农业耕作景观

乡村景观的建设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自然因素的创造,而是更好地展现农村文化、风俗和经济水平,是人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改造农村自然景观的过程。现代化的景观建设中,改造农村自然景观,还需要注重保护环境,保留农村最传统的历史风貌,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实现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建设的保护工作。同时,还需要在乡村景观内融入农业元素,增加园林建设的真实感,通过种植农业植物,实现对农村景观的还原。

3.3 融入乡村田园景观

风景园林能够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美感和愉悦的心情。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在园区内还原乡村景观中的平台和矮墙,打造出原生态的乡村风光,使人们在城市中就可以体会到乡村景观的美。另外,还可以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绿色通道式和混合类乡村景观建设,展现出乡村的独特性。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来辅助乡村景观的还原,为乡村景观的重现提供条件。设计师在进行历史和原生态还原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打造更加生态和多元化的风景园林建设。

篇5

关键词 农村 林业资源 环境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

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 

篇6

当前,我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乡(镇)村建设秩序混乱、居民住房你圈我占毫无章法可言,导致巷道窄狭,通行困难;邻里之间因为占地、排水、采光等引发了矛盾纠纷,甚至形成恶性刑事案件;特别是重要公路边部分乡(镇)村房屋进入道路建筑红线控制区进行建设,既影响村容村貌,又直接危及居民住户的安全。因此,强化管理、加强监督,全面开展乡(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城建、土地部门以及各乡镇和村委,都要立即行动起来,以《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沁县乡(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乡(镇)村总体规划为尺度,逐步使我县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使得乡村经济的大发展,村容村貌大变样。

二、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开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要搞好乡村规划。当前,县《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已经出台,有5镇、3乡和104个村的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了资质部门评审,乡村规划基本有章可循。各乡(镇)村有建设规划的,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暂时没有建设规划的,要迅速依据《县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的要求,确立本乡(镇)村规划建框架设和思路。

其次,要规范审批。国土、城建是开展乡(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两支重要队伍,两个单位密切配合,并肩作战。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先规划后建设,各项目建设单位要先向当地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后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审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审查通过后,报县城建局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属新征用地的,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单位(户)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土地管理部门方可根据相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城建局接到转用地手续后,再按照有关规定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方可开工建设。

第三,要强化管理。城乡建设部门要着重抓好对各乡(镇)政府驻地村以及沿国道、省道、乡道两侧建设的管理。投资100万元以下工程,由各乡(镇)按相关规定组织议标;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工程,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按法定程序到长治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招投标;乡镇区域内从事公共建筑、开发性住房、生产经营性建房的建设工程以及村民自建四层(含四层)以上住宅,均须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注册手续。

第四,要严厉打击。对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要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整改。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改正,由县政府责成有关司法部门予以严厉打击。

三、加强领导、多管齐下,确保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篇7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资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逐步取代实心粘土砖,推广应用新型墙体资料。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也是可继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市是全省重要工业乡村,乡村化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目前我市乡村建设日新月异,需要使用大量的墙体资料,而且,市引进外资建立了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粉煤灰生产新型墙材,解决了新型墙材不足的问题,为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资料发明了有利的条件。但受激进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市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资料的工作还存在一定差异。实心粘土砖的普遍使用,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浪费。为此,必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树立节约土地,维护子孙后代利益的观念,全面推广和使用新型墙体资料。

二、采取有力措施。

采取措施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资料,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墙改工作。限制粘土实心砖的生产和使用。

㈠市、县(区)属墙体资料生产企业不得新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线。已办的实心粘土砖厂必需发明条件掺用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煤矸石。

㈡凡在市区和县城的乡村规划区(含开发区)内的建设工程。采用新型墙体资料,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其中,凡由市、县(区)财政布置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需按新型墙体资料设计,使用空心砌块或煤渣砖以及其它新型墙材为墙体材料,一律不得以实心粘土砖作为承重和填充墙体资料。

㈢在市区和县城的乡村规划区(含开发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以及上述区域外总投资为300万元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

㈣凡按规定使用了新型墙体资料的建设单位(个人)可以凭新型墙体资料生产单位出具的供货合同及收款凭证。

㈤建设部门的设计、质检、监理机构及市、县(区)墙革办应把好有关手续关。

篇8

关键词:新农村视域 乡村文化 建设路径

农村文化的发展作为实现我国农民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文化发展不平衡,正是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经济不同步,从而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针对于此,本文就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有助于培育新时期的农民群体

要想培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民,必然要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予以实现,使农民群众了解党的国家政策方针,提高其政治觉悟。同时,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水平,进而引领创建农村社会新风尚。

1.2有助于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推进

我国农村发达地区,基层民主建设得以充分发展,相比较而言,广大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层民主建设工作难以真正落实,正是由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与自主意识,能够自发维护自身的合法民益,从而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政热情与水平。因此,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为基层民主更好实现创造条件。

1.3有助于实现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对于我国乡村文化与经济建设工作而言同样如此。文化作为经济软实力能够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养,为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正是借助于文化发展,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2.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2.1就教育教学方面,相对滞后

尽管我国整体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并且在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就农村教育而言依旧相对落后,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接近90%的文盲以及半文盲出在农村地区,甚至有的西北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率甚至不到60%,教育普及率有待提升,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2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明显匮乏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在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并且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思想观念上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乡村文化建设,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形同虚设,文化设施不全,也没有专门的文化工作人员,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开展。

2.3就文化宣传方面,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并且农村地区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正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其购买力有限,消费水平不高,并且加之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因此致使农民接触新的信息程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创新路径

3.1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广大农民群体文化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贯穿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对于乡村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首先,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力度,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休养,实现农民落后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提升,使农民真正意识到文化教育与文化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崭新的生活方式与科学的生产方式迎接农村新生活;其次,重视对于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相应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这有助于提升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从而为实现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乡村的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应当在农村地区大力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向农民普及科学方法,从而实现农民群众综合技能的提升;最后,当地政府部门理应强化针对于农村地区开展的教育普及与职业培训工作,增加在该领域的资金与师资投入,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教育教学经验,依托国家政策引导多元化民间资本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农村教育教学体系,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等,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3.2依托政府引导,加大乡村文化设施投入

农村地区的文化公共产品作为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在其建设完善的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的原则构建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机制。首先,当地政府文化发展部门应当对于农村地区的不同文化需求深入调研,科学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工作,避免出现资金上的浪费与不足;其次,对于农村地方进行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要有所提升,尽量向落后地区倾斜,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增幅力度的稳定性,并根据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有所调整;最后,要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合理引导民间资本以及非营利机构等共同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体系中,从而拓宽乡村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为实现农村多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与渠道上的保障。

篇9

关键词:“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对策

1“三区三州”

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现状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教育强国不能只是硬性指标数据的提升,更是要在教育内涵上体现教育的质量高、结构合理。目前,“三区三州”教师队伍硬件层面现代化速度较快,但在软件层面现代化难度较大,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1教师队伍建设高度依赖特殊政策支持

“三区三州”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非常有限,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高度依赖中央政府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据国家教师发展报告2019来看,“三区三州”地区教育支出90%以来来自中央转移支付,云南省怒江州全州各类学校拖欠教育工程款11.97亿元,其中福贡县拖欠2498元,州县财政存在的财政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和还贷压力问题,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1.2教师队伍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极大的影响,师德建设是好老师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三区三州”地区出台的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但却缺乏精细的可操作措施。从福贡县历年的教育建设文件来看,师德建设的措施都是十分模糊的,许多文件只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和简单地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并无具体的师德建设方法,这既不利于当地加强师德建设,也会导致推动师德建设的内源性动力不足,使教师对师德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充分。

1.3教师队伍结构失衡

近年来,“三区三州”教师补充力度进一步加大,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然而由于缺乏精确的教师引进机制,“三区三州”教师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严重。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国家教师发展报告2019来看,“三区三州”地区30岁以下教师占比均未超过25%,低于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同类数据43.4%。福贡县无高速、无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然条件艰苦,难以吸引优秀年轻教师长期从教,目前,福贡县多所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龄化趋势十分严重,45岁以上教师占比在27.8%左右,未能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教师队伍结构.其次福贡县学科教学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问题也比较严重,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专任老师数量不足。拉甲木底小学、架科底小学、腊竹底小学分别仅有6名、5名、3名音体美教师,有些小学甚至存在没有音体美专任教师的情况,数语老师几近包揽了所有科目课程。

1.4师资力量分布不合理

“三区三州”地区教师队伍除结构失衡外,还存在突出的师资力量分布不合理问题。一方面,“三区三州”城乡师资力量失衡问题明显。在“三区三州”,补充的优秀教师、教师职称评定、教师培训机会常常向城市学校教师倾斜,相比城市教师,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狭隘,师资力量仍是乡村教育短板。另一方面,“三区三州”乡村中小学校与校间师资力量也不合理。以福贡县来看,拉甲木底完小现有学生730人,教师62人;马吉完小现有学生365人,教师30人;亚佐洛完小现有学生467名,教师28人;旺基独完小现有教师242人,教师18人;阿路底完小518人,教师30人。无论从我国师生比标准还是校间师生人数对比来看,福贡县校间师资力量失衡的问题都较为严重。

1.5教师队伍培训质量不高

“三区三州”地区缺乏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缺乏骨干教师队伍及学科带头人,缺少专家引领,教师培训面十分有限。截至2019年,福贡县教育局政府官网公布显示福贡县教职工共1095人,但2020年国家级专项培训时,福贡县仅有150名教师参与,仅占总数的13.6%,在当地开展的“一课一优”活动中,共有693名教师参与,还有36.7%的教师无法参加当地优质的基础教育培训与教育交流活动。在这些培训活动的背后,教师职业培训机会分配失衡、培训内容泛化,无法满足当地教师教育者的角色需求、缺乏完善的培训制度机制、培训手段单一的问题更加严重,深刻制约了当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6教师队伍教育理念落后

“三区三州”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教师培训机会失衡、社会教育理念淡薄等问题使当地乡村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仍以“升学主义”为主,许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考虑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常以分数作为教学内容衡量的主要标准,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采用机械的应试化教育手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是一知半解,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

2“三区三州”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路径

2.1多方争取,积极筹措项目资金

针对“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中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薄弱的问题,“三区三州”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请示汇报,积极争取中央、省、州教育发展项目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均衡发展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千方百计加大县级投入,切实落实教育经费,同时,政府应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多方位寻找、吸引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公益组织支持参与当地教育发展建设。

2.2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从树立教师职业信念入手。师范院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除开设“教师道德修养”“教师伦理学”等专门师德培养系统课程外,还可以将师德楷模请进课堂,借助网络平台力量做好宣传教育,加强职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当地政府和学校应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制定合理的师德考核目标,明确师德考核具体内容,既要符合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又要内容简明,突出重点,使考核标准便于操作。把师德这一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师心中,同时加大对师德评选结果的宣传,大力宣传当地优秀教师事迹并给予奖励。

2.3优化教师结构

我国要继续完善特岗计划、公费定向培养和免费师范生等政策,有针对性地为“三区三州”培养更多优秀本土教师,鼓励福贡县开展当地专项师范生定向公费培养并扩大规模,特别要加紧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进教师编制标准合理化改革,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为年轻教师和稀缺薄弱型教师预留更多编制,严禁占用、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并逐步实行教师退出机制,让真正乐教、善教的教师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和系统内流动。切实加大当地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力度,统筹乡村教师的住房、医疗等长效保障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此外,当地政府还应关注年轻教师特殊的心理需求,尤其关注年轻教师的感情问题,当地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情感难题,为乡村青年教师营造舒心的从教环境。

2.4合理布局师资分布

要使师资力量分布合理化,就要进一步缩小“三区三州”城乡发展差距。“三区三州”地区要提高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合理需求,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为他们配备相应设施,积极统筹乡村教师医疗、子女教育问题,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同时,县政府应密切关注乡村学校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合理分配教师,优先补充教师数量不足的乡村学校,建立长期追踪监测机制,有效对不同学校教师需求问题进行针对解决。

2.5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针对当地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要改革“国培”“省培”等各级培训项目,福贡县应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扩大培训覆盖面的同时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集中培训,特别要将培训机会向乡村教师倾斜,使当地乡村教师都有获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除了走出去外,还要推进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改革。当地政府可以建立教师专业培训发展中心,使该中心成为城乡教师和外来支援优秀教师、培训援助机构等与当地教师交流研讨的平台。同时,当地政府要发挥多元主体治理作用,鼓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教师专业培训中心管理和活动,完善教师专业培训中心长久投入保障机制。

2.6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三区三州”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要多方联动,积极沟通,破除“升学主义”影响,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经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共同愿景,自上而下营造学习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展开针对性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让乡村教师体会、领悟多元教育价值观,同时,增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课堂教学适用能力,激励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真正的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3结语

“三区三州”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短板,了解“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整体形势,系统把握“三区三州”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难题,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布局提供清晰的引导。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区三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延州,吴晶,郅庭瑾,等.国家教师发展报告201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宋旭东,宋萑.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篇10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的日趋繁荣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民居遗存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群众和各界人士的重视.为了充分发挥民居遗存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地政府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利用。

(一)对民居遗存的现状进行评估民居遗存保护和管理工作,地方政府是关键。地方政府要有计划地选择一批优秀的民居遗存。对其自身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衍生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进行有效地评估。评估民居遗存保护、利用与区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间的内在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评估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

(二)制定合理可行的保护规划民居遗存的保护和改造不仅仅是保护历史的问题。也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保护规划既要保护那段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又要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三)充分挖掘民居遗存的内在价值保护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任何一个地方的传统民居建筑,都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基本表征,是社会和它所处地区关系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面对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实施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传统和现代、保护和发展如何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各个民族的传统建筑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科学技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显现出其对人类的珍贵。传统建筑民居是体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运行的典型实例,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学习和借鉴运用的。在传统民居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许多优秀的传统民居,却因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农村建新房,而大量地被毁坏。其速度远比抢救的进程要快得多。旦夕之毁易,而要恢复却是成年累月都难以做到的。

二、民居文化在当代民居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提升特色

传统是一个动态概念,传统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并不断优化的,因而它必须与时俱进,做到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传统民居艺术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寻求以现代形态表现自身特色的方式,并在实践中逐渐与当地人的心理需求相融合,而不是以保护为名目把传统特色凝固化,仅仅停留于“原汁原味”的原始状态,甚至消极地把祖先留下的传统供起来,当成“活标本”养,这无异于把活的当成死的保。其次,在具体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利用社会发展的技术双刃剑,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建筑手段、建筑材料,在充分考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村民的生活习惯及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提升传统民居艺术特色,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从而强化其自身的生命力,使其有传承有发展,并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二)公众参与,重建认同

乡村建设的层面涉及村民、政府、规划设计者等多方面,但是由于原有乡村建设楷模的确立与宣传都是以西式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为导向的,社会大众对传统民居艺术的信心和认同已日趋淡化与漠然,因此在现代化逐步深化的今天,重建公众对传统民居艺术的信心和认同感,已成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农村中的一项急迫任务。

(三)坚持不懈,正确引导

传统民居艺术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的,它的传承与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建筑的迷人魅力正是岁月留给人类的礼物。新加坡“重视文化传承,创建城市特色”的成功建设经历、韩国“实现现代化和保持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文化自觉经验、日本富有特色的乡村建设历程等等成功经验,使我们深深地意识到长期坚持的重要性。这种坚持可以是分阶段、长期进行的,这种坚持应该是来自村民、规划师、政府等多个层面的,这种坚持应该是符合现展步伐的。政府是地方经济的责任主体,在保护事业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再以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干预各种事物。国外的实践证明,在保护历史传统特色中,比立法、诉讼等强制手段更为有效的是恰当的引导。这种引导应该是根据各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因地制宜的引导,应该是对社会大众思想观念的引导,应该是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大力引导。因此要实现传统民居艺术的重构,当地政府是整个建设过程的关键。

三、传统民居研究趋势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