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入门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入门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關键词】法律职业能力;法律辩论;实践
【Keywords】legalprofessionalability;legaldebat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99-02
1法律辩论训练计划提出的背景
1.1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法律职业能力现状
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的法律从业人员具备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相比于20世纪的确有所进步,但专业知识的累积并不意味着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1.2法律辩论训练与法律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始于分歧,是持不同意见者围绕争议点所进行的寻找证据、阐述理由、进行推理、辩驳论证等活动[1]。在现代辩论学看来,辩论是以逻辑为命脉、以语言为艺术,是通过逻辑与语言的思想交锋活动。法律辩论是主要围绕法律上事实、规则、程序中出现的争议所展开的运用法律基本原理与规范进行辩驳的一种辩论形式。本文所指的法律辩论训练是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普通辩论的规则为规则,以法律领域内出现的争议问题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定期训练。
2法律辩论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对法律职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的需要与我国现如今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以及法律辩论训练对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启发了本文作者将具体的法律辩论训练计划应用于对法学生的教育中。
2.1制作训练计划
法律辩论赛在我国许多大学特别是法律专业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过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法律辩论赛的辩手,而在于利用法律辩论培养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毕竟法律辩论与一般的辩论不同,其专业性、可操作性、时效性都是一般辩论赛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法学辩论是以法律能力为核心辩论能力为辅助的活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就如减肥健身一样,短期内对受训者能力提升有限。这也造成法律辩论成为少部分人的活动,所以制定一个可以吸引受训者并能促使其长期坚持的训练计划尤为重要,也是本项目能付诸实践的最重要一环。
2.2入门阶段训练
对于法律辩论而言,兴趣是首位,本项目针对的对象为未来将要从事法律行业的在校大学生,所以培养兴趣是初始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能够有意向参加法学辩论活动的大部分人而言,其对法律和法律相关的事物有着最基础的兴趣或者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期望,针对以上两种心态,在入门阶段中,采取模拟法庭和观看高水平辩论赛视频这两种方式最为有效。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可以让受训者提前了解未来的努力方向和梦想,让受训者了解法律相关职业以及辩论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并应用和了解所学及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在现实中使受训者产生兴趣。
2.3初级阶段训练
初级阶段中,受训人员在对法学辩论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受训者对于法学辩论的理解程度,主要包括赛制、法律辩论的特点、辩论对法律的意义等。本阶段中采用模拟辩论的方式最为有效,根据一般法学赛制将受训人员分正反两组。一组四到六人,双方在场下组织讨论后进行模拟辩论。一般以一周一场的频率进行模拟辩论为宜,并保证受训人员在模拟辩论前有至少五次的组内讨论。采取一周一场,每场至少五次讨论这种节奏,主要是为了保证受训人员的压力不能超出其以其兴趣为基础的承受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在受训人员适应这种频率后,可以缩短模拟辩论每个场次之间的时间差距,提高组内讨论频率,提高辩题难度并向法律专业辩题靠拢,逐渐使受训人员理解法律辩论,加深其对法律辩论的印象。2.4高级阶段训练
本阶段中,由于法律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操之过急,所以在受训人员已经有一定法学辩论能力和法律专业能力后,本阶段要在正规法律辩论比赛中着重提升受训人员的法律辩论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打下基础。本阶段中,组内辩论已经对受训人员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参加正规法律辩论赛是提高能力的最好方法,越专业的比赛对受训人员能力的提高也越显著。因我国各地比赛频率和方式不同,本文作者建议多多益善,尽量为受训者提供机会参加法律辩论赛,如在黑龙江省的“孟凡旭杯”法律辩论赛、在江西省有“双惟杯”,在江苏省有“蒲公英杯”“漫修杯”,在福建省有“法制杯”,在新疆有“知识产权杯”,在山东有“烟台众合杯”“鑫士杯”,在四川有“乐山市公诉人、律师、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四川省大學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全国有“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受训人员必须保持每天最少一次,每次最少3个小时的集体讨论,并在赛后认真做好总结,形成体系化的总结制度。本阶段中受训人员必须独立进行辩题的准备,不能依赖培训人员,否则将导致提高辩论能力的训练目的不能完成。
2.5辅助训练内容
将法律辩论设置为本科及以上法学社的一项常规课程,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辩论训练起到很大作用,建议最少有一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训练场地需要固定和安静的环境,这对于受训人员对团体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各高校应当为法律辩论训练配置模拟法庭。为实现法律辩论训练及比赛的高效进行,辩论赛所需要的数字化设备,各高校也应为其配备。辩论是一种集体活动,每个受训人员的性格特点会对团体中其他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避免部分人准备辩题,部分人无所事事,各方所持的观点应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所以团体中的成员要形成日常沟通的习惯,可以依照社团的组织方式管理日常事务。
3法律辩论训练计划实施后达到的效果
篇2
关键词:中学外语教学师生关系建立建立途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认为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态度、动机、个性、自尊与自信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师生有目的、积极主动参加的双边活动。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可见,外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对教与学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皮连生,2002:326)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
二、良好师生关系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识速度和质量与其认识密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老师的关系。当今的外语教学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它不象历史、地理知识那样靠背诵语言知识就能掌握,也不象数、理、化那样靠透彻的理解、周密的分析。外语课堂教学比起其它学科来,在教学方法上、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在教学设备的运用上都应更加先进。
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是学生获得有效输入和内化课内外输入并逐步转化成输出的最理想的途径,外语教学只有通过相互交往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实际运用能力)。因此,为了保证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1.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个性风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5个因素和1个公式”。这5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与条件;(5)教师的素质。这5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1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十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X教师。这个公式中括号内4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即教学质量越高。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建立一直合格的、新型的中学外语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是提高中学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2.真诚地理解、接纳全体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其它教育因素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可通过了解、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学习的爱好、困难,实现应有的“移情”,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外语的交往活动,时刻注意学生那段时间中的使用外语能力的进步。师生之间只有在相互理解、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才能对教师所教学科采取合作的态度,乐于为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而努力学习。3.给予学生期望与成功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让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融洽师生关系、改善英语学习环境的途径。
4.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也就更显得日趋重要。作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汲取某一方法的优点,筛除其不足之处以创造有效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学习对象。正如Robinet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①方法一:创设适当的情景,在活动中学习。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交际氛围,引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将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
②方法二:采用开放式或讨论式教学。复述、表演、辩论、演讲、口头作文等训练方法,均使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我。
③方法三: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随着多媒体、影碟机、网络的广泛运用,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媒体,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制作直观易懂的课件,使课文中角色鲜活起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先进的媒体还可以增加课文知识的信息量,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单位课时的效率,使英语教学实现“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先进教学模式。
④方法四: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好辅助形式,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事业,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办英语小报,出英语墙报,组织课外阅读,开展英语歌曲、话剧表演等竞赛,办英语广播、英语讲座等活动。
另外,教育部新颁发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选修可作了初步的设想,也利于英语教师的借鉴,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语言应用类(文秘英语、科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欣赏类(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等。这些活动均能开阔学生视野,清除心理疲劳,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情感,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鑫英语教学中师生情感协调与缩小两极分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3(3).
[2]丛光.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因素及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1993(l).
篇3
【关键词】:经济法 由浅入深 学习兴趣 实用型人才 教学方法
如何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学好经济法这门课是摆在中职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近,由浅入深
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不强,经济法本身理论性较强,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很深的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老师在选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开始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和习题,让学生学习,等待学生入门之后,再适当地延伸。
(二)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培养实用型人才
1、用案例教学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个体探究动机,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比如在讲“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中,用张三把钱借给李四,这一现实生活中简单案例,提出谁是法律关系主体,谁是客体,谁是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去探索,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而理解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用案例分析解决经济法中的问题。经济法案例应来源于鲜活的现实生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案例,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创造条件,把握案例的关键,创造性地评价案例,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解决经济法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讲破产法时,我设计了一个企业频临倒闭的案例,然后问:假如你是这个企业的老总,你该如何走出困境,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踊跃发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在每个学生发言后要针对性地提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案例分析中出现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最后我做总结性发言,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主题上来。
3、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案例的实用性。经济法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件,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陈述,同时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好处,达到开放式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选材时要注意难度适中,贴近生活。因为太难的案例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造成冷场,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情太简单,答案一望而知,学生会感到索然乏味,同样会降低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真实性强、贴近生活的案例,能够拉近案例与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心理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会更好。案例教学中还可以充分运用《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律师视点》等视频资料,变平面的声音信息为音、画、图、文等多层次立体化互动传播。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精心选择案例素材,在播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停止播放,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甚至展开讨论,待视频播放完毕之后,老师针对节目中介绍不够透彻或者有争议、有疑问的地方进一步阐述。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非常愉悦的完成教学过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注重测试反复多样,不拘于考试一种方法
篇4
我实习所在的学校是京郊的一所乡村学校。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字串8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字串5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 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篇5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篇6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篇7
体验式学习是综合了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框架。其中大卫•库伯提出的学习循环模型影响最大,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分为四个步骤:(1)实际体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2)观察和思考———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实际体验活动和经历;(3)抽象与归纳———通过观察与思考,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4)积极的试验———运用这些理论去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学习周期开始于我们的实际经历和体验,这种经历和体验和通过阅读获得的第二手经验是不同的,它是学习者对真实世界的体验。而要从体验中学习,就必须要对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并且还要对反思出来的结果进行概括归纳,提升出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最后还要在实践中积极去验证,从而使我们又获得新的经验,又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而整个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参与活动获得经验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和交流,最后加以成功应用。因此,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这种学习方式具有这样的特点: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寓教于乐,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情境化学习。综合了上述两种学习方式的多模态体验式教学,就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从体验中感受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态、教学方法来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强化学生自身的体验,转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操作、实训,在体验中获取技能、提升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
二、管理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知道,管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因此,要求必须传授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其他专业的管理课程打下基础。而管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管理对象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又决定了管理者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因此管理学又是一门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这些特点,使得教师在教学当中很难去把握,致使目前的教学呈现这么一种状态: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抽象难懂。且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教师仍然以“教”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越学越不想学,甚至之于他们而言“管理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另外一方面,对于某些高职院校来说,也注重实训教学,但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好像使得每次管理学的实训就是“分析案例、讨论案例”,除了案例习题就没有其它的实训方式了。案例分析教学一两次效果还好,学生还会挺感兴趣,但新鲜度一过,又提不起积极性,也达不到实训的目的。并且这种案例教学,多是一些经典过时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说,那些案例离他们太遥远,无法与他们的生活相对接,所以也没有多大的意思。这些过时的案例同时还有一个弊端,比较脱离真实的管理环境,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与时代相脱节。再者,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具有这些特点:理论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强,自主性差、个性突出,对自己有兴趣的就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没有兴趣的懒得理睬。特别是随着学生群体越来越多是90后,这种特点会更加明显。90后生活的环境,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轻易得到更多的方便快捷的信息。他们更倾向于网络阅读,而非纸质版阅读;他们更倾向于自我表达,而非单纯的听。准确来说,他们更注重动态的多种感官上的刺激享受,而非静态单调的感官刺激。每次的教学调查,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希望老师少讲理论,多讲时事;少搬教材,多放视频,多增添学生互动环节等等。总之,听课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去灵魂的教学。而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以就业能力为本位,全方位创新教学模式,以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培养出胜任社会岗位的要求的人才。综述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把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去是一种必然选择。
三、管理学多模态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和完善,教学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为多模态体验式教学引入课堂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也使得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
3.1多模态体验式的课件
采用多模态教学,首先是在课件制作上灵活运用多种模态符号(如颜色、声音、图片、动画),增加课件的丰富性,强调内容的针对性,直接为课堂服务。其次是在课件内容的表现性上,也可以采用多模态符号来体现。比如根据上课内容,运用图片、视频甚至表演等,就学习主题给出背景知识介绍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便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再者,教师还可以事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来制作课件,并且允许课件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创造性,为课堂增添更多的内容。实践证明,由于声音、图像、文字多种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从而收到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效果。
3.2多模态体验式的教学设计,突出提供真实管理情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定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突出以学生体验为主。在教学设计之前,最好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要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有充分的了解;二对确定每一块内容的教学目标,哪一块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的,哪一块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三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基本特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甚至是专业特点等;四是对教师本人的了解,如教师的性格、个性、能力等;五是考虑教学的条件和场所,比如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传播渠道等。只有对上述方面的准确把握之下,才能定位出合理的教学设计。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模拟真实的管理者实际工作职能的过程与实务开展教学内容设计,以项目任务为形式,设计系统的实训体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3多模态体验式的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全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的探讨上,应注意以学生体验为主。1)案例教学法。在多模态体验式模式下,应该创新案例教学法。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教师提供实际生活中的最新最热门的真实案例,通过视频、图片、语音等形式引入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情景中去,分析与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汇报成果,最后总结和点评。第二一种形式是由鼓励学生从生活寻找案例,并允许学生用多种手段比如PPT演示、表演或者视频等方式表现出来,由于案例贴切学生生活,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他们在分析和讨论中会插入自己的体验感悟,会使得分析更加全面和生动,也能拉近管理和学生自己的距离,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2)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法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因此,采用行动导向法最适合不过。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行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与导入阶段(分组、情景导入、名片制作)、执行任务阶段(分工合作,角色扮演)、展示与评价阶段(展示成果,适当点评)、考评阶段(教师、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行动导向法强调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的领悟感受,融合了多种模态(视觉、听觉、触觉等),并且能够模拟真实管理情景,能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掌握管理的职能。3)辩论赛。辩论赛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其主要操作流程是: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出一个有争议的辩题(这个辩题最好结合时事),然后抽签选出正反双方、观众、评委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去搜寻资料,做好辩论准备;各就各座,展开辩论;结束后评委点评、观众提问和老师总结点评。辩论赛的特点是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辩论赛中允许通过表演、视频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观点,效果会更好。4)PPT演示法。这种方法具体操作是把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组长轮流上任),分别设置不同的“学术专题”,并将其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由各团队成员自己主动探索,自主解决,最后用PPT形式(也可以辅之以视频、歌曲、广告等)把学习成果汇报,最后答观众提问。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为日后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准备。5)游戏教学法。玩中学习,寓教于乐,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式学习手段。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是老师事先制定好游戏计划(包括游戏的目标、评价标准、游戏流程)、游戏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游戏)、游戏规则的说明(参与者和不参与者的具体要求都明确说明)、编组活动和进行活动评价(最好还有一个学生活动总结)。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理论学习之际,放松一下大脑,还可以通过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四、结语
篇8
宁波效实中学的课程顶层设计秉承“新教育”的理念,目标在于培养基础厚、后劲足、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的时代精英。语文作为基础类的语言学科,其课程规划追求“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共鸣,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本真的生命个体。
语文学习基于知识形态又不应囿于知识形态。语文学习过程既探寻客观世界,又满足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诉求。
语文生活应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学生在认知复杂多样的世界形态时,不断构建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以完成对自我的不断更新。
语文学习和生活力求孕育学生的生命品格,渗入理解的人文情怀。理解的情感趋向包括尊严、宽容、悲悯和批判,理解的理性趋向包括自律、公正、平等和协作。
二、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围绕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按语文学科的专业分类架构语文课程体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按照新课标的指示与要求,分为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文章写作与修改等五大类。
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专业分类,从大的类别上,可以分为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与表达和认知与鉴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分得更细,如语言文字与文化还可以分设如图1所示的众多选修课程。
同样,认知与鉴赏可分为文学类认知与鉴赏和实用类认知与鉴赏。文学类的认知与鉴赏,两者很难截然分开,但开设的课程可有所偏重。偏重认知的课程可以是对不同文类基本知识和特征的传授,譬如《外国小说欣赏》以小说的基本元素划分八个单元,我们挖掘每个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对阅读外国小说有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以提高其对小说的阅读和审美水平。当然,学生的这种认知必须以自身的阅读、领悟和欣赏为基石才能在理论化的道路上走得踏实。偏重鉴赏的课程可以是在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之后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譬如《〈古文观止〉选读》重在鉴赏古典散文独到细致、品尝选文语言的精练、领悟选文体现的个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与选择其他相关课程的学生互相配合,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事实上,其中的任一分支,选取其中的一点,都可以开设专题进行教学,例如撷取“中国小说欣赏”中的《红楼梦》开设专题进行“千古传世红楼一梦”的教学。
效实中学的选修课程内容按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与表达、认知与鉴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生生命成长的三角形稳固地基(如图2),并通过阅读与思维、体验与实践两条途径,在语文学科的不同领域作纵深探究,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本真的生命个体。
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开发开设选修课程22门。语言文字与文化类,开设有“美丽的汉语(现代汉语语法)”“文言文语法示例”“训诂学入门”“阿拉宁波人”“我们在这个园子里相遇(百年效实)”“《论语》选读”“儒释道的智慧”;认知与鉴赏类,开设有“钱钟书、张爱玲小说细读”“‘三国’欣赏”“千古传世红楼一梦”“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议论性散文赏析”“《古文观止》选读(唐宋散文)”“走近唐诗”“宋词选读”“古诗词鉴赏”,另外还开设阅读的专题研究,如“鲁迅作品选读”;交流与表达类,开设有“读写互助式记叙文写作教学”“基于评分规则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口才与演讲”“辩论艺术”等。
(二)围绕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按语文学科的逻辑关系架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符合语文学科的专业逻辑。
语文学科课程要让学生走到哪里,这是语文教师在处理必修课程和开发选修课程时要思考的专业性问题。并非只要是语文教师开设的课程都可以归属到语文学科课程体系。语文教师开设一门选修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把握原始资料,还需要梳理原始资料形成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让课程回到语文学科的原点,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逻辑关系,其课程的最终走向是阅读与实践。这个实践,包括口头交流的实践和书面交流的实践。
按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的语文必修课程体系属“高端”设计,不可能提供具体内容。它具有广泛适用性,但缺乏针对性。譬如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缺少结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序列化训练,对此我们专门开设了与“记叙类文章写作教学”和“议论类文章写作教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读写互助式记叙文写作教学”就是高一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序列训练和相关拓展。
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但不管是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的分类,还是不同体裁特征的分类,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都以文本的教学为载体,具体建立在阅读与实践的基础上。
语文课程按语文学科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下,同一专业领域内可以分层级进行教学。
同一专业领域的分层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如效实中学有理科创新班、外语班和普通班,高一的阅读与写作在这三类班级中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
(三)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来指导语文课程的开发
效实中学课程的顶层设计,以培养目标为主要取向,兼顾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和职业取向。学校课程规划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了“效实中学银杏树课程模型”(见图3)。有鉴于此,语文学科课程的开设,除了按照学科逻辑在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各个领域进行纵深拓展外,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积淀学生浓厚的家园文化意识。
我们在高一下半学期开设《鲁迅作品选读》。如今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这是值得思考的。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大致有两个理由:一是鲁迅的作品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鲁迅是我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可以读韩寒,可以读郭敬明,2012年因为一个人流行《史蒂夫・乔布斯传》,2013年因为一件事流行莫言的作品,这都没有问题。我们要追求新,但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旧。文学史上的鲁迅和现实中的鲁迅地位如此悬殊,我们可以就这一点全维度地思考“鲁迅”,在批判与继承中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我们在高二上半学期重点进行辩论训练。一般先在班内进行一对一辩论,评委由学生推选代表产生;一对一辩论后,班内产生若干好辩手,参加班际辩论;之后结合学生会工作,我们举行高二年级辩论大赛。在此基础上,高二下半学期我们开设“辩论艺术”选修课程。辩论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才,可以提高应变能力,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我们在高一、高二开设“阿拉宁波人”选修课程。宁波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习惯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点。从宁波老城、宁波老话、宁波老俗切入,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宁波地方文化的特质、地方文化的沿袭与革新。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既极大地影响了地域化了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一个宁波人,不管他走向哪里、走到哪里,相信这个地方始终是他的精神家园。
在“效实中学银杏树课程模型”中,核心课程的实施基于银杏树下丰厚的土壤,也就是基于效实中学的隐性课程。就语文学科而言,隐性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边缘课程、社团课程和校园文化。学科边缘课程是指相对于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有关人文的选修课程。效实中学目前共有119门选修课程,语文教师开发开设了22门,与其他学科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形成了良性互补。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学校顶层设计的一大亮点。话剧社、电影社、心理社、文学社、银杏史社等一些老牌社团,指导教师开设的课程都已相当成熟。其中,“话剧欣赏与表演”选修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由话剧社主持的年度大戏更是校园靓丽的风景。校园文化是效实中学百年来积淀下来并且仍在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包括社团文化、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呈现体态。
三、效实中学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
效实中学的语文课程规划以校本化的必修课程为核心,以选修课程为突破口,扎根于银杏树下隐性课程的土壤,让每一个学生都舒展地成长,其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四、开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践反思
(一)开设的选修课程注重现实性,选修课程的特色略微欠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担心课改会影响教学秩序,开设选修课会影响必修课的进程,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无多大裨益,因而,会把选修课当作高考科目的附庸,于是在构想选修课程时一心想着高考,甚至把选修课开设成高考复习课。这样必然会影响到课改的真正实施,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开设的选修课程注重实用性,精品课程的意识有待加强
“缺什么补什么”,这是很实际的想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开设选修课程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因为初中语文教学弱化语法,高一学生有的还分不清动词名词形容词,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在高一上半学期开设“现代汉语语法”,就学情来说比较适宜,但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则很难成为精品课程。
(三)开设的选修课程大都是二次开发,缺少自己的特色
课改以来,教师一方面要抓紧抓实必修课程,另一方面要开设选修课程,限于精力、能力等因素,往往对已有选修教材作选取和整合的较多,真正自己开发的富有特色的课程并不多见。
篇9
关键词: 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8-02
0引言
《旅游学概论》课程从旅游学科的形成及旅游发展史的研究入手,对旅游学中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基本问题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便于学生全面和深刻认识旅游及旅游业。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它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2]。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比如教学方法等方面。
1《旅游学概论》的特点
1.1 基础性《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它以旅游活动的要素和内容为主线,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该课程的知识面广,重视基础概念,强调应用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旅游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旅游学和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运用旅游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旅游职业的道德。
1.2 前位性一般来说,《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前位课程,对于学生把握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培养,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2教学内容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旅游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而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教学质量。《旅游学概论》的教材虽然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众多的旅游学教材中,李天元和王洪滨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影响很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来说,选用什么教材作为参考,主要应该侧重于选择能够体现大学教育目的,符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最好是能在上课过程中以该教材为参考,结合旅游管理职业岗位的实际任务、工作项目,不断地扩充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新动向,追踪相关的热点,逐渐完善本身的教学内容。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能力突出、理论知识适度、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需要应该突出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以讲清定义和加强应用为教学重点。通过《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总结了该课程主要内容有7个知识模块,其中,该门课程的核心主要是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等知识模块;该门课程的基础是认识旅游的知识模块,包括认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的概念、特点、性质、分类;外延是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的影响等知识模块。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处理好《旅游学概论》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3教学方法
3.1 多媒体教学方法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旅游资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比较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地总结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定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讲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习内容,使课堂形象具体和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于老师口头上的表达。
3.2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旅游学概论》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可以大量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可以提供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大量使用的时间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等优势,但它的缺点是占用课堂时间多。授课任务多和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得很多老师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不敢问津,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便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素材也能够为学生模拟出逼真的背景环境,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3.3 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情景进行辩论、讨论、演绎、推断、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应该有充足的时间从书籍、网络、电视、报纸上去搜集与课堂有关的案例。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和精心设计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如果希望通过案例使学生进入角色和积极思考,可以在各个章节或者每节课程前设计引导案例,帮助理论知识的顺利导入。对于某些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比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可以安排在讲授基础理论后再进行分析。
当老师在讲授一些彼此对立的观点内容时,可以设计辩论案例。比如,在对某些拟开发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时,有的人主张利用社会标准,即是否体现今天社会的成就和发展风姿,有的人主张利用历史标准,即以是否体现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可以采用黄河游览区开发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案例,在进行选择案例教学时,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典型性。设置的案例一定要有针对性,能够反映相关的旅游学理论知识,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②真实性和客观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应该在选择的每个案例所描述的事件时,案例内容是真实的,不是随意杜撰的;客观性是指旅游案例只是对某个旅游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而不能作出主观性的评论。③时代性和地域性。选择的案例应该新颖,尽量是最近最新的材料,同时要就地取材,尽量选择学生生活的案例。
3.4 现场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是指在校内外实习基地或者与校外的企业联系,让学生到旅行社、旅游饭店或者是旅游企业中参观和考察甚至承担工作任务,适当地安排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化。该方法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旅游管理专业,给学生提供接触工作岗位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该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大量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每个任务都有适量的新知识点,而且每个任务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该过程的组织者,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在认识旅游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如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者),而后按照6-8人一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最后老师总结和点评,得出结论。这样也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般都是在该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成绩,不太注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只是在临近考试前,才对之前所学内容加以突击,导致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没有学到真正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我们应改革这种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0%和70%的比例分配,比如增加课上讨论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作业成绩等,而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成绩,也应该包括平时学习的成绩,这样会提高学习气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将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5总结
《旅游学概论》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应该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在掌握培养目标与特点的同时,结合该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具备学习和创新等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的基础性,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意义。我们只是在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作了初步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还将会继续。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黄帝内经;教学;方法;模式
《内经》是中医古典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学生入门的必学课程。现代中医临床本科学生除了要学习中医外,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西医。因此探讨《内经》的教学方法、提高《内经》的教学质量显得格外重要。
1重基础
《内经》是本经典著作,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义理深邃,很多学生刚接触时都觉得很难学,也没耐心学,更别说是背诵经典,况且内经理论来源久远,学生对内经里的理论感觉陌生,一旦产生质疑心理就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甚至会对学习内经产生反感,从而觉得内经很死板、不灵活。笔者认为对于刚入门的本科新生,在为他们开设《内经》课之前,先要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了解。比如先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笼统的看法,再开设《内经》课,这样让学生有一个过渡平台,不至于一下子就步入经典的学习中。学习内经前,《中医基础理论》即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继续向前走。《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而《内经》就可以在大二开设。
2熟悉文言文,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
《内经》的文字都是文言文,对于现代的学生,刚接触不免会觉得深奥难懂,所以学生要多了解文言文,同时老师也要适时地加以指导。另外,课堂上教室讲授的内容有限,整本《内经》不可能一个学期就可以学习得完,中医是门古老的医学,学生要想学得好,就一定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学习《内经》,其他古籍古书也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看经典讲求看原文,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更好地学习古人的理论。
3多联系,厚德博学
《内经》不是一本单纯的中医书籍,里面也涵盖了其他内容,如历法、气象、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地理、天文等,可以说《内经》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因此我们学习内经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但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学生要学好《内经》,就要多联系,多了解与《内经》理论相关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历法学、地理学等。只有厚德博学才能更好读懂《内经》,读懂中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恰当地联系其他古代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可以多开设些与《内经》密切相关的学科,就如上面所说的《古代天文学》、《古代文化常识》等,让学生更了解中国文化,这样学习《内经》就不会觉得《内经》死板。
4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虽然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但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它的形成更与当时医疗实践的积累以有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讲课时一定要结合临床进行阐发。学生学习《内经》期间,要多实践,早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选择去医院见习,看看名医是如何看病辩证,体会《内经》对临床的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在见习过程中如果碰到难题就应该主动查找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5多创新
《内经》作为中医古典医籍,对后代医家的学术阐述有很多大的影响。当代中医学生要发扬传统,还要有所创新。对中医学要有所继承,还要有所发展,因此当代学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纯只以理论知识授课,学生很难有所发挥。因此,当代的《内经》教学中,要改革《内经》课程的教学模式。
5.1感官多重学习老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口、眼、受、耳、脑等一起参与学习,通过感官的多重学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2学生上台讲课先把整个班分成几个组,老师给每个组布置讨论课的内容,学生在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组员与组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发挥电脑特长,把资料做成多媒体。讨论课上每组派1~2个组员到台上代替老师讲课,台下其他学生做好笔记,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讲课完毕后,台下学生要提出问题,台上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3拓展学生视野老师也可以邀请外院教授专家做学术讲座,拓展学生视野。老师在课外也要多查阅收集学术资料,并争取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讲解。
5.4改变传统考试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卷定乾坤”,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以面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此部分的成绩可当做平时成绩,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辩论,也能够使学生学会怎么自主学习。
5.5敢于挑战权威作为学生,要精读《内经》中的文章,要以辩证的思路去理解《内经》,理解中医,敢于向经典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学术提出挑战,并在学习经典理论上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挑起“继承与发展”的重担 。现代医学迅速,中医与西医结合不一定就是无为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西医中的知识联系起来,有联系才有比较,但要注意要以中医的学习为主。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内经》教学方法新颖灵活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内经》的教学模式,让经典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中医。
参考文献
[1]吴元洁、吴南民、周美启,等.内经教学方法实践探讨[j].中医教育,2010,(4):36
- 上一篇:机关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
- 下一篇:辩论赛的体会